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x 页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序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35H 页
理薮新编序
右总若干门目。是余一生精力之所在也。嗟夫余岂乐为此哉。太极理气之说。蕴天地之万理而余莫能究之。洪范经世之学。括河洛之妙机而余莫能透之。以至启蒙历闰之法。固古人知来之学。而顾以余之顽顿不敏。又莫得以窥测。是虽俗儒之常辙。而若或有志于古者。则岂可以不才自画。而不讲乎古人之绪论哉。此余所以无乐乎此。而强而为之者也。盖以为不讲乎此则不足以为人。勉勉乎若不及。而必欲其洞究而后吾事始为终也。嗟夫余之有志乎此者。今已四年矣。虽或有一二謏见。而其未晓者尚居其半。况是编也。博援群书。去取不精。间有传写之讹。而闻见未广。莫得雠正。郢书燕说。往往皆肰。恐未免博物君子之讥也。惟是酷嗜一念。到久愈深。傥于后来广质师友之间。益晓其所未晓。益究其所未究。用酬一生之愿。则亦岂非千古之一快哉。抑余于是。窃有慨肰。朱子尝有言曰易之象数。初甚简易。今人不得其说。反遂诋以为淫巫瞽史之学。其亦误矣。噫其果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35L 页
验矣哉。今夫是书之所载者。何莫非古人之至论。而光明洞白。真意烂漫。终无难晓之理。苟求其所以肰之故。则古人之不我欺者。于此可知。今之人不此之为。而辄以为迂远玄昧。自非今人之可晓者。甚至斥之以为不合于时文。噫其可慨也已。余固知愚拗灭裂。未免乎此讥。而顾其著心已久。有若杜当阳春秋之癖。则其亦不奈之何矣。彼古所谓心无偏系者。果何人哉。肰余有深戒者焉。貌不离于婴孩而谈每及于性命。寔又朱子之训。而余方有犯于此戒。故每披是书。未尝不愧汗云。
箕城黄氏家乘序
古者盖家无乘。非可以史之也。及子长作史记。孟坚修汉书。始皆述其祖先事实暨作之之意。系于列传。继是二十馀史。私家叙传。殆悉遍焉。而家之有乘。或昉于此。夫闾犹史。矧世家哉。盖陈世德撰先烈。率以史例托之史笔。俾传诸天下后世。而不至于泯灭者。斯固孝子慈孙之事。肰其义也。必君子而后为能知之。亦能著于行事而不失其正何也。先祖无美而称之。是曰诬先。有善而不知。是曰不明。知之而不传。是曰不仁。有一于此。君子耻之。肰世未有知之而不传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36H 页
者。亦未有有善而不知者。独于称美之地。乃或贻诬。纵令诳惑世人。适足为识者一粲。抑先祖不昧之灵。必将蹢躅不安。不欲肯受其谀说也。若是而犹且浮誇焜耀以自号于人曰吾祖也吾父也。文章尔德行尔。亦既荣达焉功绩焉云尔。而求诸实迹。希不相戾。其为不义。固亡讥也。世或知自好者。往往不惟不斥。而又从而益其傅会。自趋怂恿之域者。抑曷故焉。是以非无家乘也。夫人而能为家乘也。故难其为家乘也。由今之世。殆其无家乘哉。呜呼。其惟君子乎。知先祖德善之不可以不知而不传。亦知其不可以诬先而必期于至当之归者。其惟君子乎。若胤锡顽顿孤陋。虽不足与论于斯义。肰窃尝承诲家庭。欲无愧于此久矣。每念我先世幽光潜德。实可传之来许。表乎衰俗。其于史家叙传之云。觉古人多逊一筹。使得秉笔于兰台石室之中。脩录乎年经月纬之际。如异时焉则吾家叙传。亦未必不踵于宫瘐故事。而曩所谓孝子慈孙之事。庶几在此。肰亦非胤锡今日所得为者。姑且裒稡家谱及世藁诸类。以就此编。而其发凡言例之义。一皆折衷于君子绪馀。虽未获附之国乘之末。以咸于后世。亦聊以藏于一家。托于来裔。以为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36L 页
我黄氏家乘。世之君子。览斯文也。其有取乎否也。编既而书是为叙。
詶洪克之(乐真)
物于天地间盖多矣。人亦物耳。而谓之最贵者何哉。心之灵明。莫不有知。大而六合。小而一身。远而八蛮。迩而一室。凡诸色色形形靡数可纪之理。惟是心具焉。心之有知博哉。苟为充之。方可以尽其量。不肰则心亦一肉团而已。乌在其最贵。乌在其灵且明也。虽肰徒知其量之不可不尽。而不知反乎其约。则是坐夫枝叶之繁。而无望一原之收功也。颜孟所以致意于博约者。厥有以哉。肰而学固不可惟博之务。而亦不可径约是求。盖尝观乎博者矣。旁通汎览。非不淼㳽。而不有以察焉。其病也杂。又尝观乎约者矣。敛华就实。非不丁礭。而不有以察焉。其病也陋。杂之与陋。尚奚间焉。自余之少也。窃不自揣。妄拟一究天人之际。其于易范律历书数之说。山川郡县风俗之志。以至阴阳神鬼心性情意之辨。谓未始留念则不可也。顾乃骎骎肰将流于杂。而及夫就质于师教。始乃瞿瞿肰觉其为可病。嗟夫克之之言。今亦爱我也哉。肰余之愚而辄有献焉。克之天姿朴实。用志不分。以圣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37H 页
贤为愿学。以风雨为美境。由是展拓。亡有穷也。即朋友相好之至。虽欲过虑乎。而其如不陋焉何哉。病之则无。勿药可矣。独不曰防其未肰乎。未肰而防。君子事也。幸克之自勉而又以勉我。
宗簿寺壁记小序
本寺以纠检宗室则古之宗正也。以撰次谱录则古之玉牒所也。以藏护 御制 宸墨则古之龙图天章诸阁也。以劝课宗学则古之诸王府教授若友也。其都提调用宗亲。属尊而贵。而一提调次之。二提调则文二品又次之。其下僚曰正。文兼编修官。曰主簿。旧迭用文荫。荫则山林重望抄选。由是出六品者居多。比年纯乎文曰直长。旧亦间以文。而其纯乎荫又久。非生员进士。不在拟焉。而如有庶流市人计仕应迁于此者。迁必换授而之他。抑告身阶五品以下须署经。与各寺以职者不同。则严公格重官方故也。呜呼。列乎记者。可不慎哉。
耽津安氏族谱序
东表之安其别五。曰顺兴最大。曰竹山曰广州次之。曰阴竹。比无闻。至其曰耽津者。族未为盛而有三伟人焉。稽夫忠武勋伐。文章清显。学问节义之烈。何渠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37L 页
不与竹广方襄哉。盖高丽五百年亦多难矣。亡论辽金蒙倭。即红寇流自鸭西。不既去复至乎。王不播越岭外乎。国步民生。不凛凛一发乎。时则平章公以天下重望。出而靖之。虽尚咸二帅。蔑能拟焉。不幸宵小所惎。王亦疑忌。而一时之冤。终伸于史氏。今耽津旧治南。盖有故宅基可志云。是平章之忠武勋伐所以为伟也。 本朝 英 宣二陵之际。云蒸龙变。蔚乎多吉。自成朴诸大忠贤以外。犹有文长(金钩),文贞(鱼世谦),文康(李石亨)数三名辈。而申之以佔毕四佳两家。时则文靖公得簉其间。集贤艺文。交迭踏趼。而一代鸣盛之具。遂复宣正旧观。况也元闵史案。有足以强意乎。是文靖之文章清显。不害为伟也。壬辰之乱。又红寇以来一大厄会。三京沦矣。八路刳矣。其卓卓从 王事有著者。道学而赵文烈。词翰而高忠烈。弓马而李忠武尔。肰亦皆有科名职守之可阶哉。时则勿斋公以一斋老门生。奋自田间。协力同志。大募兵以义。旋奉 康献圣容并国史避地。及赴 行在。陈中兴六策。 上下为之褒叹。而竟不以一官自縻。要之一匹夫。自尽臣分耳。夫岂有所为而为之。是又勿斋之学问节义。有耀乎为伟也。盖一家而得一伟人。犹足以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38H 页
名家。矧安氏一之二之。以至于三之乎。夫得是三伟人矣。而其家不能以名且大则世之降久矣。吾于彼何哉。独吾幸夫升平百年。文献渐该。继丽史而纂要提纲会纲。以至舆地氏族诸书出矣。平章于是益彰。外实录而 御制御天歌野史文选诸集行矣。文靖于是可徵。摭日记遗文而我默翁先生以下诸君子所表章至矣。勿斋于是不泯。而其族之可谱者。又先后成焉。乐夫为政。重可书也。若其发凡蒐博。有裨乎观感。则区区自出后死之义耳。乐夫乃从而徵序。呜呼。皓天不复。忧无疆也。千秋必反。古之常也。安知安氏过此而往。不益懋家法。致伟人复兴而克名克大。视顺兴为甲哉。则吾将曰斯谱之功。安氏勉之。
张氏追远录引
余既重张士彬礼请状其先大父乐窝公事行矣。士彬继而曰吾大父奉先收族之笃。子固最而言之。惟其曲折条件。犹有待于周至。谨辑所为谱契序四约文二遗书一。附以窝记自状共若干。名以追远。庶克观视后。幸子之终教之也。余蹶起谢不敢徐。乃卒业叹曰。此止公平日百之一耳。肰其慈孝之无极。诚忠之有本。犹可因是隐约则盛德大业。至矣哉。录虽小。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38L 页
其𠅩得而少之。朱子尝称人见十世孙。亦惜只不思量到此。所以追感不至也。今公报本。不翅十世而已。而又及于上祖。故其敦亲不翅五服而已。而又及于疏族。朱子而在。岂不为公莞尔而笑也。肰则状中所列齐家善俗焘后之云。举皆追远一物之推尔。其利之博。又非张氏一门所得而专者。未知朴文穆李忠武二公亦有是否。抑公先仆射寒松一诗。足自千古。矧乎临难之义。为政之能。在史氏俱焯。而其裔监察季淑。又于公旁宗也。以 端庙大臣皇甫公女婿。为申叔舟所杀。百世之下。将与金郑成朴诸贤合传。而赵沧江氏族源流详焉。有能鼓公议享贯乡。使夫上下四百年祖孙双节。无泯于东表。则其裨世道民彝之重。当如何哉。惜乎公已即世。 邦又有禁。士彬乎。行且待时纪之。以殿是录可乎。士彬曰唯唯。于是乎书。
溪斋遗藁序
州于湖。视全光为大者。罗州已。氏于州。视林丁为古者。罗氏已。有以南涧溪亭之别。西郭溪斋之隐。而伟肰乎华阳宋子之高弟则又故处士罗公已。呜呼。公其可希也哉。宋子窜于乙卯。明大礼故也。而公奔千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39H 页
里以劳。宋子殁于己巳。扶 圣妃故也。而公囚六年以辱。向微甲戌阳复。于庚申益光。公亦止有一死焉耳。夫以亲炙相从而不惮千里者。古或纪之。馀祸相纠而甚至六年者。殆惟公一人。自非学问之力所在服勤。而气义相发。能善善恶恶而渠能之乎。是公之屈信。即宋子之屈信。公其可希也明矣。宜乎李文正闵蟾村诸老先生相与表志其墓而不使之泯也。顾余独恨公虽不寿不位乎。而其文之藏乎家。计不一二。则以行之一世。庶精神心术之寓。言语动作之徵。有令后之人可法。而今乃不能尔何哉。盖公自修闇肰日章。以夸毗为戒。以藻缋为耻。故不多作。作亦不尽留藁。藁亦太半散逸。虽以季胤新斋公玄孙学臣氏前后裒稡之勤。犹且若是寥寥也。肰试考之。所尊之文谷西河。俱宋子同德也。所斥之若睦若柳。俱宗道同恶也。一消一长。世与道交丧。而二十年屈公信公之机。无不即此俱焉。虽谓之诗而史几矣。仁人君子上下戚嗟于党锢之传伪学之籍者。有不为是肉飞而骨惊乎。肰则一编之存。良亦不愿人之巨帙。而尚可以少之哉。抑余尤有感焉。昔曾祖醉隐公不面而师宋子。以心而交于公。其为公而步德源一绝。遁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39L 页
海而及礼祸一网在乙卯。其命我祖偕公弟击磬公为宋子叫冤在丁巳。其不幸先更化一月而斋志在庚申。亦粤我祖暨叔祖龟岩公其永矢不赴举在己巳。两家道义之契。所从来远矣。乃若击磬之卜邻。公孙之委禽。重可想见风韵。而学臣氏又属以雠校而序之。呜呼。子之袒免叔得纬氏先我矣。奚其赘。第惟孟子有言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况我 圣上御纂朱宋二子传心录。宋子之道。于是如日中天。公而可作。亦与荣焉。若翁在者。当相视太息乎斯。庸不惜也。姑牵连书之。俾世之自绝于宋子者。并有以知警云。
宜宁南氏述先录序
南之望宜宁者。文学科宦。殆甲乙吾东矣。而其节义之卓。韬晦之深。廉孝之著。愈远而不忍泯则沙川一派为肰。噫虽谓之南有三仁焉可也。何也。往王氏之季。有参知门下府事讳乙珍。知天命人心。已有所归。归隐沙川。不肯与其从子在。臣我 太祖。及革世屡召。转入绀岳石窟中不出。即其地封以伯。竟不拜以终。而李芝湖选表于其所编胜国新书。不以齿诸耘谷石滩笼岩之无稽。渠不韪哉。自是三传而有直提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40H 页
学讳褒。其用荐而仕。在 宣陵盛际。其托青盲不仕。在燕山昏朝。其避弟衮。益自放而遗命踵沙川只称工曹郎。在 靖陵年间。或曰无亦薄毁周者欤。疑莫能明也。肰其潜光浪迹。为安礼亦可。为伯夷亦可。百世之下。宜有别于二者。不尤窈其清哉。既又一传则有掌令讳廷缙为养而出。犹不乐在内。尝以清白第一。为李文元所课。父在固游遍山海。父殁又誓墓谨祭礼可继。若三公者虽或不出一家。犹足以赫赫名世。况五世一气而相传乎。肰则献纳公发幽之志。生员丈述先之编于永慕则宜。即胤锡一二与闻。其又何至于辱一言之徵也。顾窃思之。仁体之全。固非圣莫之能尽。而三公所就。亦各得其一端耳。其事虽若不同。要其归未始不吻肰相会于恻怛慈爱之理。而非一毫私欲有所为而为之。夫大而江海。小而溪涧。同一水也。奚其辨。善学之士苟无论孙裔与否。观感之笃。由小而溯大则安知圣之全体之仁。究不可造也。请以是无徒目以述先。而与世共之。使之有南氏三仁录则自胤锡始。
六拙斋遗藁序
盖自静庵赵文正先生昌寒暄馀绪以来。其一枝南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40L 页
出。浸远而浸光者。有曰桧山丁先生。传于其弟游轩忠简先生。忠简传于其从祖弟晚轩先生。则有齿有德。卓肰万历中湖外一柱。而又以传于活溪李先生。君子曰若晚轩活溪使在岭南。岂在郑寒冈下哉。信斯言也。以晚轩为王父之父。以活溪为王母之父。而内外胚胎。乐有私淑之懿。又孰京于六拙先生者乎。先生之降。后晚轩弃后学仅五年。学于考莲塘公。家庭因以溯夫六代副丞公礼法梯谷之遗训。而克孝克悌克睦克姻。众美毕具。非一节可目。大率本之小学以自律。不独天质使肰也。及其进修则专用力于大学之诚意中庸之慎独。而参以心经附注。得退溪李文纯先生释疑手笔而补之。又参以击蒙要诀为之释疑。而于栗谷李文成先生。有为忠不为佞之愿焉。以至礼钞族约族契女训诸文。举皆出于躬行心得之馀。而要其通动静贯始终而为之归者。实亦不离乎大易之直方尔。呜呼。先生之世何世也。启祯以降。天下腥膻。而一隅东表。犹赖有沙慎尤春诸老先生。先后讲明圣贤之学。用能使夫家洙泗而户洛建矣。矧 宁陵奋发大志之会。亦春秋可读之地。而先生既不废举业。矢立扬显亲。则与其友澹虚斋金先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41H 页
生。日磨砻道义者。偕出入沙慎尤春师友之列。不益于光有耀乎。顾先生不肰。宁泯泯草亡木卒。以大明一布衣没其世而无憾。观乎次澹虚咏怀所引伯夷灵均仲连子陵元亮各一绝。已可缅仰微意。而许鲁斋二绝尤忼烈申复。谓其仁义之学而晚为元臣之可耻。夫许氏为师者也。非为臣者。而先生犹深抑之。使同于为臣。则藉令毕竟登科。当亦止以悦亲于生死耳。其不欲因仍抗尘而走俗也必矣。噫其真得仁义之学。而不忝所生之渊源者欤。宜乎自视若拙。重以自命。以附濂溪四拙之赋。而发之诗文。诗有长焉。往往兴到句警。隐约击壤翁理致。骤而阅之。质而朴也。舒而究之。精而深也。知言之士。其庶即此而知其人矣。胤锡生也晚而又愚。惟幸父师之教。粗能懿德之好。辱先生曾孙弼良并游久矣。昨年九月。东游谒游轩晚轩二先生墓下。行且归。弼良氏出先生藁曰吾祖即世已一百一十五年矣。虽乡评得配晚轩。而是藁尚秘巾衍。子所尝慨。宁不一言。胤锡辄不辞。滋笔而还之曰。责在后学。乌可已乎。惟活溪以上。已有朴氏所编东儒师友录在焉。有能续之。将取乎斯。吾与子盍亦迟之。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41L 页
不忧轩集序
不忧轩丁公考终之三百有五年。而后人始克谋行遗集。以胤锡忝列弥甥。属以校而序之。自夫书若诗有序以来。是集也亦乌独不肰。而世远迹晦。重惟謏谫。有未敢轻遽。则谨依集中本编及诸所唱詶。以为之主。而参以不知何氏家状之挂漏。孙咏归碣文之破缺。与夫李容斋荇新增胜览,宋讷庵世琳乡约跋,岭南前辈群豹一斑,旁孙碧梧璿述先录。凡表表可徵者。会通是正。成行状一道。如朱子追为周子事状。而公之学行事功出处。方隐约可举。肰后乃得泚笔而弁卷。盖先贤始末。虽一字半句。不可苟故也。序曰诵其诗读其书。可知其人。又继以论世。此古今观言考行者所同云肰。而于公集尤信。公之为人。虽若莫得而知乎。而是一二精神心术之遗。有诗焉渊悫而鲜华。有文焉疏达而当理。有歌曲焉亦古淡和平而可咏。窃试潜味之久。居肰若复觌公于三席之侍。其殆纯而朴。如金之在丱。闇而章。如锦之尚絅。以汉儒淳固廉直之风。而希宋儒高正超实之域者乎。故其为学也。不汲汲于传注笺疏之缴绕。而大原有以默见。其设教也。不切切于理气象数之凌躐。而彝伦有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42H 页
以必惇。以之御家则既慈既孝而子孙承其诫。以之临官则亦德亦威而僚寀成其契。师道明矣。馆学闾塾。莫不服其令。乡饮行矣。劝规交恤。又莫不如约。以期乎天理得人心正者而本立而道生。体明而用适。一言蔽之。不过曰壹乎质。几乎仁而已。若乃斥行乎请斩之疏。尤炳烈礌硠。可见仁者之勇何哉。天启 本朝。一治伊始。而人文未朗。如浑沌才辟。则三国以还。数千年痼佛之俗。其𠅩免者。间有出入。亦只彼善于此尔。公则独有大焉。奋一介抗 千乘。引孟据朱。监汉惩唐。一进再进而犹不已。一 谴再 谴而滋不挫。斯岂一豪有所为而为之。故能卒之致夫 天意回国论定。而 明 宣以下孔道遂以大明。彼普雨之伏罪。休静之助义。未必不自一行乎流殛而导之则公之功。其又𠅩得而少之。宜乎 文宗之不次旷举。 睿 成之清选 隆谕。或以奏于 皇明。或以书于 国史。而俎豆扁额。又愈久愈光也。顾公所以办此者。亦惟求仁而后为能。夫圣者无欲。贤者寡欲。寡之又寡。可至于无而仁。而仁体至大。非圣曷尽。肰刚毅木讷不近仁乎。箕奴微去。不与比干同仁乎。古之大丈夫其不以富贵贫贱威武而为动者。皆是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42L 页
道也。公于平日。固周旋夷惠之间。而十年乃调则庶乎为惠。肰出处何常。所常者寡欲。故无疚乎内省。无慕乎外至。富贵则薄之。贫贱则安之。虽威武所施于三大臣六臣之殉 主。大司成徐冈之斥佛者。不以戮不止。而我舒我卷。自如而无屈。无屈者何。以心而非以迹也。使其一有外慕则迹虽伸而心已屈矣。即冗官散秩有不以为病乎。则公之自附于绮皓人之必拟于夷潜者讵无以哉。于是而不曰寡欲。吾不信也。呜呼。百世之后。有欲知公者。请自一质字究仁。则亦必曰有是集在。是为序。
孤舟集序
六籍以降。道为天下裂矣。其稍稍希古者。动言文者道之馀。诗又文之馀。即四六亡讥焉可知。肰亦或者不思之过也。夫道也者。日用伦物当行之理尔。本诸身心性情之微。形诸家乡邦国之广。有以循之而勿失。向之而毋远。则典谟之与韩欧。风雅之与李杜。其文其诗。安往而非道。而义乌建安庐陵之四六。又于道庶矣。苟为不肰。人自人艺自艺而已。则虽所谓唐宋之文。汉魏之诗。徐庾之四六。多见其昔道。世之以淳儒庄士自命者。𠅩为之称之。余尝以是求之东表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43H 页
而有徵焉。 明 宣之交。奎运綦隆。爰有退溪栗谷诸先生。先后明朱子之道。使三国胜国二千年陋俗。一变而新之。故礼乐刑政忠孝义烈。殆骎骎三代。而道之体用。蟠际无疆。则其发育人才之盛也。文而有苏斋简易月沙。诗而有孤竹玉峰龟峰荪谷石洲者。并相与作兴而光大之。惟四六未有家数可举耳。肰其不以道为外则一也。当是时。余又得一人焉。家湖南而三面并海则地之僻矣。名进士而六耋为郎则命之畸矣。而能承祖烈服慈训而家法懿。从忠武托文贞而交谊笃。𥯤原之再猘可愤也。密檄图剿。几陷于匈购。浙阃之申诬可闵也。一书鸣冤。竟感于皇华。以至昏朝沈晦。犹寓 西宫之悲。 清时尉荐。亦辞东陵之荣。而本末始终。盖皆学问之所推。则终古之远。知有孤舟氏宜哉。窃试覆案其遗。为文者最少。向所谓一书是已。为四六者次多。向所谓密檄其一也。呜呼。亦寥寥甚矣。而奈烈烈轰轰。旁见而侧出何哉。若夫为诗则其多为最。而杂言五言七言具焉。古体绝句律诗该焉。风神之爽。兴象之旷。音律之清圆。格调之秀妍。率以 皇明嘉隆诸子之评意。其出入乎开元大历之间而宋之杰肰者。或有以方驾。则继玉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43L 页
峰馀响而与松湖伯仲。亦惟是诗焉耳。况其中又自有兴观群怨。虽诗实史。而非他人可及者乎。夫于艺如是足矣。道未始不在乎兹。虽谓之百世之师。将谁曰不可。今是集行矣。有能反复咏叹。参以句批行状。而不遽以为丁氏一家之宝。则区区佛头之粪。或不至无助。余方拱手以俟。
幸州殷氏族谱序
三代之隆。帝王有帝系。诸侯卿大夫有世本。姓统乎上。氏别于下。小史所职。虽百世可明也。秦汉以降。不讲而族乱。则以我东在外国。独称小华者亦肰。其视日本之犹有姓若氏古制。乃反不及。宁不重可恨哉。若夫来自中国者。尚可由氏而溯姓则殷氏其一也。殷之为氏。实古商祖契子姓之裔。成汤代夏。因旧以为有天下之号。而盘庚之迁。始改曰殷。殷之亡也。其后因氏以殷。至汉有汝南郡则又以之望焉。肰其东来年代。莫之详何也。东古夷也。谣俗椎陋。自新罗王族朴昔金三姓圣骨真骨之分。六部伊思琴李崔孙郑裴薛六姓之赐。与夫高句丽之高。百济之同乎高句丽而终改扶馀。以至驾洛之金许。耽罗之高夫梁。渤海之大以外。更无土姓可纪。间有之。亦仅仅一二。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44H 页
而六部之孙乃犹有谓出春秋之鲁。即其馀岂亦非尽土姓欤。大约箕子之东。继以三韩。而地相比海相通。宜乎中国人续至之不一。则凡不与土姓者。盖皆多是东来。而其中来历之明。又自有不可诬者。奈文献不足徵何哉。今且以殷氏故实言之。近者黄尚书景源序于谱也。则曰唐德宗时八学士浮海而来。殷公洪淳其一也。仍留不返。吉氏魏氏奇氏洪氏睦氏奉氏房氏亦从之。是殷氏所示家乘欤。抑黄氏别有广闻欤。肰中国史志元魏只有奇伯显一人。而古孝子伯奇之后。非东之幸州奇氏称以箕子之后者。睦氏亦有南唐胡元各一人。而或疑以古眭氏之谬也。奉氏则初未闻有一人。无乎中国。亦乌有东来。其为八姓之目。已自难礭。而殷公洪淳旧谱。又谓即高丽史世家忠烈王五年己卯三月。遣郎将殷弘淳如元献花文大席者。则是元世祖至元十六年。而上距唐德宗建中之初已五百年矣。意者洪弘声近。以致谱误。实则以洪者其先而以弘者其裔。不可以并二而为一。又安知非自唐来。而乃始自元来乎。汉唐享国之久。在周后为最。故古今中外称中国。不以汉则以唐。肰则元亦入主中国。谓之以唐。何不可之有。矧所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44L 页
谓八学士。亦自相讹。其始海东舆览于南阳府古唐城。有云唐遣才士八人。往教高丽。则世以府姓洪房齿于八之二焉。肰高丽立国。并乎五代。其为唐也。岂德宗之唐耶。殆沙陀江南之唐尔。又于沔川郡有云新罗末有称卜学士者。自唐来居。即高丽开国功臣智谦之先。盖或八才士之一乎。而曩又有严侍郎璘修其宁越本谱。乃曰唐天宝间。遣坡乐使东来。而严氏为上价。辛氏为副。仍居宁越不返。其称坡乐使。果何名义。必是八学士三声之转。而抑有一说。以为唐遣八学士。来教东土。则平海之黄丘。南阳之洪房。丰川之任卢。宁越之严辛。各自为上价及副者是已。而殷则反漏。使其同一唐也。果是则天宝之于德宗。又先三十八年矣。平海之黄。即胤锡及长水昌原诸黄之祖。而谓于东汉建武四年。有儒臣奉使交趾者漂居。今其郡越松之崖。有遗墟在焉。则亦大相牴牾。而馀可槩也。呜呼。众言淆乱折诸圣。胤锡请试一扫。而质之理准之史可乎。东之大姓为谱者。远则其世过乎三十。近则不及二十。是自金李朴柳已肰。即殷氏不盛而孤者可知已。则其谱世之不能远固也。肰自夫初起尚衣直长同正允保。至今二十三四世。不抑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45H 页
不甚近而远乎。况彼大姓之谱。有以逃役而群投则人往往鲜信。而是谱也不肰故可信。其见于史而佚于谱者。宜亦必其或先或旁之祖。以殷氏保无别姓耳。试考高丽世家而有得焉。曰文宗丙戌。有殷质擒贼授中尹。己亥有显陵室侍卫大将军殷贞以盗入受罪。肃宗癸未有诏徵无等山处士殷忠而。忠烈己卯郎将殷弘淳次之。又其选举志凡私学有十二徒。而其曰文忠公徒。侍中殷鼎所立者。与文宪公崔冲弘文公郑倍杰诸徒相伯仲著称。夫中尹大将军亦足重殷氏矣。况处士文忠不尤光大矣乎。惜也。世无肉谱。昭穆靡稽。惟郎将即谱初同正之子也。官至平章事。上护军判兵部事传。民部议郎赠门下侍郎毅。门下注书麟好。直长致。至宝文阁直提学莘尹则尝寓古阜郡。忠定己丑。稼亭李文孝公谷之游关东也。西南迤过。有与殷学士唱和。其诗曰满颊春光满鬓霜。风流晚岁似张苍。世间那得先生乐。更有青山绕画堂。又曰猗猗高节傲风霜。枝叶扶疏刻水苍。墨戏敢烦挥妙手。稼亭中作此君堂。学士即直提学也。其诗画二绝。此诗可證。而稼亭所与公亦贤矣哉。公生参议长孙。亦名宗。是生 本朝右献纳汝霖居泰仁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45L 页
县。 太祖丙子中丙科第六人。历庆尚道经历。所都事见登科录。卒 赠吏曹判书。尝为晋州牧判官修客馆。则河议政崙为之记。称其以循良著者。亦见舆览。盖其葬参议于星州。而遂移大丘府欤。自先至是八世。始有三子。长曰通宪大夫显。此岭南仁同军威之始也。仲曰海州牧判官辅。此湖南泰仁古阜之始也。季曰进士翊亦岭南大丘庆山之始也。盖同正以下其谱其世。始克以信传信。无复可疑。而自幸州移湖岭则亦无文。肰居泰仁者中世或贯古阜。则以直提学所寓也。居古阜世乡役者中世或贯大丘则以右献纳所移也。今合族而复乎幸州之本贯则京圻之高阳郡也。族既合矣。谱可案矣。岭南之以文行冠乡邦者。举历历睹记。而古阜则海州判官长子军器监仲宣后也。夫以士大夫子孙而降乡役。或谓以高丽不服之臣则非也。岂我 端宗 世祖之际耶。泰仁则仲宣之弟龙潭县令仲玟后也。县令自大丘复归乎此。亦以右献纳所居科宦之乡。而其子司正悦墓有表甚明。于是乎卓肰故家之声矣。即科宦多小姑亡论。虽亲表姻连。犹亦必于右族。而以胤锡所采舆诵则柏溪先生讳鼎和尤有大焉。笃孝崇礼。博学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46H 页
力行。上以继乎父师。下以启乎云仍。其生也一路于焉山斗。其殁也多士以之俎豆。虽不幸不试而穷。而彼一时千驷万钟。竟乌足道哉。则向也处士之受徵。文忠之立徒。提学献纳之风流文采。觉未必远贤。而本朝四百年殷氏之华。正惟斯在。噫其盛矣。念昔我晚隐先子获及先生晚岁三席所尊。终身有慕。虽以胤锡之愚。亦尝拜祠墓。而先生曾孙修德谓若可与语先生之道者。顷既属以状行矣。兹谱之新。又以序礼请曰。黄尚书固先之顾吾宗。无以贡夫謏见。而其所表章亦止于参议之自出。夫以申夷简瑛金黄冈继辉之贤也。 仁敬 端懿二圣妃之尊也。岂不赫赫吾谱。而详外略内。吾不能无憾。子其图之。斯亦尚书所迟乎子也。胤锡义不敢三辞。辄辨證蒐补而归之。殷氏乎。其尚不以余鄙而念念世德。上以追乎契之敬敷汤之敬跻。旁以通乎箕子之敬事孔子之敬身。则一气同源。家法之述何如也。而远自迩又当以柏溪为阶梯。殷氏勉乎哉。
阳洞遗藁序
呜呼。此吾故同门畏友朴泂玉精神心术之寓也。泂玉生少余七岁。去余三百馀里。不及蚤相交。交之自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46L 页
甲申游太学始。盖非不相得。而犹未之深也。及同避荆舒特享。并出青郊。则介余一言以云楼三席为归。于是乎昼夜石室。朅来渼湖。而鱼川泳鸟云飞。未足喻其驩如也。夫然后昉幸以朋友古处。稍又不敢以一日长自居曰。子吾兄也。不可以弟畜也。矧先生讲诲之际。往往称其恳切乎仁而恻怛。诚而真实。而后乃能有恳恳切切之气味。而先生之许之也以此。则泂玉所造可知。惜乎。一别十年。寿止二章。何其短也。顷闻其将终得正。整衣席屏妇人如礼。近睹其遗戒三子。临属纩运绝笔不乱。定力所徵。又何其贤也。呜呼。世之降矣。以泂玉泯泯于湖南穷海之乡。而莫有过而闻者。其或得一命如吾水楼金士谦则百之一尔。肰其住世亦仅仅七七。视泂玉不甚相悬。是二公虽未及识面。以讲同门之好。而以余观乎两间。则其先后甚至于不年而可悲者。俱亦几乎程门之思叔。朱门之伯丰。肰泂玉诸子方次第崭肰。比水楼不翅过之。九原有知。其必有以少慰矣。而余冥肰不死。发宣眼晦。行墨已成潮退。有时南望。未始不俯仰低佪也。乃其贤季华玉袖从氏舜玉书。申以此藁。则泂玉大郎所手自编写者。而笔画纤悉。依依有父风。一再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47H 页
披翻。令人怆涕。即泂玉平日之美则吾先生胤老赞善公一文字尽之矣。余又何述焉。呜呼。苇南竹川之家法。农岩云楼之道脉。既孝既友。而睦而慈。要其会极归极。不越乎直内方外之大训。而由是而心公。由是而理明。虽于诸老先生。亦殆愿忠而毋佞。则非念念仁若诚之域者而能乎哉。千秋在后。将不以吾同门吾一路无人。而是藁之传。亦先生遗教之传耳。有赏乎兹。毋曰余谀。
河东郑氏族谱序
自鸡林三姓相王则有六姓之锡。而李郑于六为大。今考氏族书。郑不及李之最大。而分封别籍。亦偻指非一。盛矣哉。若河东一贯。非非一之一乎。而史文多阙。年系多疑。吾小友学明恒以是病之。兹三派各成一小谱。而其归极于赠密直副使讳国龙同尔。虽未及究夫大全。而犹足以明世本摄人心。一开卷而油肰有孝悌之心矣。何者。慕祭酒(晏)沈死之实。慕文献(汝昌)道学之传。则风声渊源。虽不姓郑。宜莫不耸。况于同祖之旁尊者乎。又况孝洞(文孙)之流名庐墓。忠节(远)之一死苇寇。霞谷(云龙)之首倡义旅。而本之正学。尤炳烈礌硠于百世者乎。是谱虽小。可以不让大全。彼徒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47L 页
以旂常彝鼎之舄奕。而无以重轻于三纲五典之教者。曷足道也。吾友霞谷肖孙也。归而求之有馀师。呜呼。高山仰止。尚无忝所生哉。
锦西世藁序
呜呼。党人之祸。何代无之。惟我朝为甚。而未有如 明 宣以后馀二百年益纠者也。即其中托邦礼戕士林。又岂有如己亥己巳骊涟海尼之为者哉。盖仪礼一经。周公之文。郑氏之注贾氏疏。朱子黄氏之通续备矣。而其丧服子夏所特传者。尤见其致谨。矧斩衰首乎五服。而父之为长子也。又出入经纬乎轻重正变之间。而要其归不越乎主四种无二统之义。此自公心明眼者思之。当了肰无惑。惜历代帝王家多为一时茅纸所误。而 国初亦袭 明丽。遂令长众子同一期制。则于是乎四种无复别。而二统有可憾矣。今姑以类例言之。 德宗在东宫早薨。而 睿宗自次嫡承大统以薨也。 贞熹大妃为之期而不以三年。又姑以争辨言之。 明宗之薨。 仁圣大妃位皇嫂无𧏮。则奇文宪谓宜三年。而文纯李子初虽汎举无服。毕竟定拟期年。乃 贞熹之世。无一人驳礼官以薄 睿宗何也。 仁圣之世。虽文宪异见。亦不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48H 页
疑文纯以薄 明宗何也。是皆平心故也。肰则己亥之礼。其以期为主亦等耳。而党人之于文正宋子。独驱以薄 君。非祸心故耶。则文正所遭。由是转而栫棘。又转而请告 庙。终而至于拿药者。信矣乎党人之积怨 孝宗。今而后反之乎文正耳。非文正实误礼可罪也。呜呼。天不祚宋。乃有此事。百世之下。有不为是流涕而悲者乎。肰窃闻之。金厚斋尝谓己亥主三年者出于文宪。是其主期者出于文纯矣。二者初未必苟循。而文正之同乎文纯则源流之俱正也。党人之同乎文宪则末梢之全差也。若金公独见。诚亦发前人所未发者矣。抑吾东诸老先生为世尊信。而无党论敢到者。非文纯一人乎。此在党人亦云。而徒知文正主期之可斥。不知文纯主期之并入于所斥。所谓逐鹿而不见乎泰山。则文正不暇悲。而党人还可哀也。又曷足道哉。顾当时士气所在。有不可以知阳而不扶。知阴而不抑者。不如是。何以见 诸庙三百年培养之盛哉。斯当丁巳七月告 庙之论之再发也。文正在长鬐。朝夕有后 命。士惴惴无人色。而吾湖南亦多附党人。虽以高忠烈名家之孙。犹被尼姻所唆。以疏首却走。爰有松涧罗公慨肰禀大庭。率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48L 页
多士。自光州叫 阙。疏虽还出。而党人已不觉胆寒矣。居无几丁外艰。庚申荐授 英陵参奉。丙寅出盈德。己巳文正翊 壸位以殉。则公亦有归而已。甲戌壸位光复而文正得伸矣。公又起。先后遍于宪府三曹之选。奈时反有不乐。僦海亭名以击磬。历高敞,槐山,淳昌。至乙酉金川以后。则公竟不复出矣。原公自少得王父南涧之风韵。资伯氏溪斋之气节。而重之以出入文正之门。故始终成就。有可以动人也如此。而其孙进士公亦卓荦祖风。当 景庙辛丑建 储也。金忠献四大臣为凤辉,泰耇所毒。而 东宫至于辞位。则通谕一路。以癸卯将请讨。旋以金弘锡诬文正罔极。以羽翼坡尼。则亦辉耇鹰犬也。遂合湖南海西二路儒生。用八月投疏窜端川。 英宗乙巳 宥还。赵公尚絅拟参奉洗马。自谢不才。修松涧旧亭。觞咏自误。为申请文正从享。封章西上。旅皋于果川僧坊店。丁卯五月也。京乡士大夫并挽祭致惜。今其诗文附公藁以行。而文正所撰松涧亭记一篇亦俱附焉。呜呼。二藁不泯。二公如在。士林传诵。岂独专于一家哉。记我曾王父醉隐府君。病未及文正三席。而乙卯偕溪斋九十馀人。求伸文正。礼论几乎及。公之救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49H 页
文正也。遣长子山村府君参疏。而又躬饯井邑。叔祖龟岩府君遁逍遥山北永矢也。并山村邻击磬而于松涧驩如。我先子晚隐府君亦早及二公从游。而进士公丁卯之行。实过我家。虽小子胤锡之幼不肖。亦幸隅坐而一觌。兹二公邈矣何及。而先子弃诸孤又忽忽二十年矣。乃溪斋玄孙学慎既徵余序溪斋藁。不敢辞矣。而进士公遗腹子得绅又以是二藁继之。呜呼。胤锡老且瞖。无以言。亦不忍无言。谨掇礼祸所尝私议与夫建 储时事。以章二公大节。凡我私淑文正诸君子。其尚有以一叹也。
灵光金氏家史序
先祖无美而称之。是诬也。有善而不知。不明也。知而不传。不仁也。君子于是。必兢兢焉。肰世之降久矣。文日弥质日丧则诔而为状传也。钟鼎而为碑碣表志也。非不炳烺礌硠。而辞有据者无多。识者病诸。余弃弃且死。犹喜谈古今名德。顾亦窃有惩焉。不敢复治笔砚。乃今灵光金二君光𪹯必铎来示家史一通。谒余一言。而必铎至再徵良勤。余试呼儿读而听之。得其中三伟人。不觉骨耸神竦而左瞖右蹇。忽乎痊也何也。当高丽成显之际。有平章文安公讳审言上封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49L 页
事二条。其一曰汉刘向说苑新序六正六邪观人之术与夫十三刺史六条按部之法。俱可为中外官吏省览者也。其二曰平壤留守司宜用唐东部分司故事置司宪一员。以纠文武百官者也。盖太祖统三。制度草创。及成宗始稍备焉。而公之言。实与有助。则隆褒之典。持笔之传。与夫舆地人物之纪。其谁曰不信。自是累百岁。当 本朝 太宗 世宗之交。有侍卫司大护军讳该德全孝友。才兼文武。己亥五月对马岛倭寇江浙掠我境也。 国家奉 皇敕东捣。欲绝其归路。则公与都体察李从茂及朴弘信朴茂阳金熹等九节制分道焚捕。捷 闻褒下。而公不幸先殉。奴虽请生路而竟甘于复矢。则 国家之隐卒。金毕斋之遗集以至 世宗之实录。将日月不刊矣。自是又七世当光海废 母。有处士讳䃫以姜睡隐高弟。并二子不染于三昌。而甲子丙子二乱作矣则又大募义举。我云楼金先生先后序以美之。是其三伟之间。亦岂无科宦可称。而记事之体。宜以三伟为急也。况其或于史家。或于集家。又无一之无据乎。呜呼。有美而称之非诬也。有善而知之明也。知而传之仁也。既仁且明。重以非诬。金氏之于祭义。得之深矣。余知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50H 页
今与后。必不以为子孙之私也。斯一乡所以祭社而处士公他日之跻亦宜。余安敢终默而息乎。噫目今考课大紊而所先者税籴而已。升平已久而所便者恬嬉而已。堤防不严而所尚者党比而已。有能因余言而与三伟为归者乎。余是尤有迟焉。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记
  
守分堂记
象山之西可十里。有曰龙渊洞者。带溪涧负林麓。总之以小堂。则永嘉权公直寔其人焉。记余与公直始遘于横舍。呐呐粥粥。可知夫敦朴也。逮过从甚洽。意者所奉持其必有自。而公直墨不言。余亦不及以为问。一日色愀肰语余曰。子视吾堂。不侈不陋。昔吾先大人所刱而贻之者。堂之成。顾小子以为人莫安于守分。亦莫患于不守分。是堂也虽小。于分足矣。小子识之。当是时大人将且以守分颜堂。庶几小子之思义。而今不幸久矣。人固有遴天下之美号以耀世者非一。而吾不忍遗志之忘也。夙夜心目。惟无忝是矢。子既视吾堂矣。盍一言勖诸。余作而曰懿哉。先尊公之训也。向子所奉持。其殆是欤。虽肰一代能言之士未或乏焉。从而谒文。安所不可。余则辞。盖于兹五六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50L 页
岁而不敢文矣。乃公直愈往而责之勤。嗟夫分之名。何为而立也。有一分之分。有十分之分。推是以上。或百或千。莫不有分限。而世所称贫富贵贱大小尊卑之分。又莫不一定而不易。故贫不可慕富也。贱不可希贵也。小不可图大也。卑不可援尊也。其视一十之于百千。分限之截何异哉。此人事所以有分之名者也。肰而分之有定。孰主张是。天之生物。其气不齐。故所命于物者。亦为之不齐。则舍天命而论人事。吾未知夫可也。曷尝观于古人所谓命分者乎。一则曰寔命不同。一则曰分定故也。彼其尺榱丈食。孰非固有之分。而有人焉饿若冻之为耻。则是不惟不受命不知分而已。小焉而吮舐。大焉而乱贼。将无所忌惮。而人之理灭矣。苟使守分之义。上有以明之一国安。下有以明之一家安一身安。而守分之效可验已。夫如是则先尊公用是而拳拳者。何渠不若鹿门之遗安乎。而子之居是堂。亦几兢兢肰知所守矣。打头之矮。当之以穹崇。容膝之隘。处之以弘敞。以至于避凌震适温凉。而祀焉宾焉。歌焉哭焉。要之分之所在。咸谨而守之。则堂之得是名。不亦宜乎。乃若产业而毋求其必赢。科举而毋欲其必骤。迩而远表而里。果能此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51H 页
矣即不待堂名。而所以守分者。先在于其心矣。先训所托。独可谓于堂而不于心乎。肰则堂虽不名焉可也。又奚文之为。肰余因此而窃有感焉。夫不以美号而自居。亦不于能言而是徵。其事也不张大。其意也不浮华。斯其守分之一端。而表而出之。尤足以观父子也。嗟夫文亦何可以已哉。遂不终辞而为之说如此。公直其幸有以加勉。而重为不守分者告焉。
名书厨记
龟阳书厨者。黄氏晚隐斋之西塾也。湖寓六世以来文献。具于是藏。我大人命之曰书不出门。可不谨欤。右颜颐何。小子自三十岁已多病。又往往失于枢机。山雷大象之以表亲训也。左颜实何。贱臣寡闻。乃庚寅夏屡蒙 赐对。询及备考。 教以淹博荣矣。而又继以质实二字。是尤乌敢当。姑以表 圣奖而自勉尔。噫颐中有物。实之义存焉。勉之勉之。
斗岩草堂重修。易名平庵记。
盖自朱子之道之东。东之儒盛矣。其能首倡真知。如文靖金子者。自文纯李子以外无几焉。金子尝有诗曰。天地中间有二人。仲尼元气紫阳真。非夫资近生知而闻知之最真则能乎哉。宜乎得李子相许之深。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51L 页
而后之三渊金文康与我云叟先师。尚论而动称之无已。即金子门下一世诸贤之有得于心传者。又可泯而无纪耶。方是时也。爰有草溪二卞先生。实并游于金子。伯号壶岩。友奇锦江,梁鼓岩而又尝千里拜李子。见赠诗八绝。事在东儒师友录。季官参奉不起。善牛溪,思庵,松江。蚤斥贼汝立。上三疏。所列皆民国大计。要之二先生文学德业之隆。真鲁卫也。金子于是其肯曰余有所传。不亦韪哉。惜乎伯先生后裔累继累绝不复存。惟季先生尚幸有孙若干。其五世东彬间造余太息。以为今牟阳治北三十里吴城长沙两界之交。有自屈峙西北而迤。是日斗络之岩。其顶则方方正正而魁如也。其趾则委委宛宛而杓如也。古以斗呼。厥有以哉。斗之腰有大嵌可屋。始吾参奉先祖所藏修也。面仁川德山而为其延挹。背长渊壶岩而为其环卫。江山之胜。固已闻于全湖。而壶祖所庐先墓。又西可八十步则吾祖杖屦之迹弦诵之泽。诚隐约可想。而百馀年间。鞠而莽焉。甚至为人横占。直于官而还之。其文献若存若亡者仅一线比耳。吾是惧。爰复经纪。用中夏告成。而未有以名也。子试图之。余作而曰是境也。吾从祖龟岩公所表出者。其何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52H 页
说之辞哉。窃尝思之。斗有权衡二星。正中乎魁杓。犹之是屋之中乎是岩。而权与衡又所以为平也。物固肰。心亦有之。夫惟应物而得平者。天下之至平。故朱子尝论人之一心。谓其如衡之平。此乃圣凡本心全体大用之所同肰。亦必也敬以存省。肰后方不失其为平。孔朱金李诸大训可覆视也。季先生所得于师生兄弟者。何独不肰。从兹以往。为卞氏似续而世是屋也。有能念念博约。终始衡平之旨。则不惟天地赋物之形。古昔命物之号。并佳境相发于无穷。而家庭渊源将亦永有光焉耳。请名之平庵以勖之何姬。曰唯唯。于是书以归之。
抚孤亭记
天地之化。二气而已。以象则阳必单而阴必坼。以数则阳必奇而阴必耦。是于横竖有万之殊。莫不一一可类而求。其为淑为大为尊贵为君子所宅则其惟阳乎。肰亦刚而多折。独而鲜合。在恒情可病矣。而宅夫是者宁孑孑踽踽。块且穷以终而不以易。诚以其心所安。在此而不在彼尔。于以发之。有取诸物。于琴于剑于鹤于山。以至云与月之远者而引而自托。举必无离乎孤。孤哉孤哉。单若奇之云乎。乃茅山许公札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52L 页
属胤锡记其所作抚孤之亭。重有味乎孤松之盘桓也。公之孤。我知之矣。奔竞之崇而不或摄。纷华之耽而不或觇。家于处惟四壁立焉。野于放惟一筇从焉。世之以孤自命者。殆视公有逊矣。若夫宽閒寂寞之境。耕渔樵牧之社。尚可遁而为归。则亭之所由卜也。青葱郁茜之色。高坚贞直之质。尚可抚而有契则亭之所由字也。朝斯暮斯。游斯息斯。嘐嘐肰古之孤。公志已。盖以靖节氏友三隐育五男之非甚孤也。顾且于松乎拳拳。况如公目下之孤之甚者乎。又况不讳其为孤而思不失乎处孤。则自非喻于物。尚夫阳而用意雪霜之间者能乎哉。肰窃闻之。有曰敬义立而德不孤。又曰德不孤必有邻。夫有孤者于斯则有不孤者因而至何哉。二气之运。本一气也。而阳其流行而为孤。阴其对待而为不孤。孤者未必竟孤。而不孤者乃孤之生也。是以敬以立则义自形。人有德则邻必从。交须互藏。总不能相无。试以譬之。公之与松。岂非各一孤乎。而于其相遇相得。成之为不孤。不亦理之自肰而肰者欤。不宁惟是。昔先东湘公思庵朴文忠之酷似也。栗牛二先正之并世也。今其家庭所传。大约𠅩非敬义德邻之遗。而公于我默翁先师暨先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53H 页
子在世。顷尝臭味与同矣。天得之美。又端介肃括。虽若不拘拘坤二之翼。而心之所存。不合者盖寡。则未知三隐追逐之日。其能真有多于公之不孤耶。盍亦徵之所抚者乎。松固一童童耳。而根枝华实。相禅不已。将不止万松。安知公亭不遂拓为万子孙不孤之所。而五男以下六世之无闻。宜无足道矣。夫孤而竟孤者。天下之小孤也。孤而有不孤者。天下之大孤也。伸之长之。觉古人反于公羡。以是落亭之成而敬迟之可乎。公曰子之期我周矣。请终始无射吾孤。
重制乾坤筹记
自上古图书作。而自一至十。有数可纪。盖必记以字耳。及其揲蓍求卦则以蓍数谓之策。策亦作筴从竹。蓍或作从竹。筮亦从竹。而汉志遂以竹制筹。故筹之器纯乎竹。而其为字本从竹从具。或从弄。弄俗或作卡。卡转卞。故亦作笇。其为数。汉志则二百七十一枚。隋志则载祖冲之所定三百六十枚。其三廉者二百一十六。乾之策也。其四廉者一百四十四。坤之策也。至唐志始称西域婆罗门人写字为筹者。而开元中摈其繁琐不用。历宋元至明。始有珠盘筹及铺地锦。(所谓文筹。)万历末爰有大西洋人传同文筹指。亦用写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53L 页
字横行。即婆罗门之遗也。崇祯中又有西洋楮筹。以楮制之而亦写字于其面。纵横列之。与铺地锦无异。清康熙中宣城梅文鼎撰笔筹。亦用写字竖行。而清圣祖所撰数理精蕴。竟用同文横行之法。大抵世愈下而愈尚奇。或笔或珠或楮或横或竖。而其数理则一也。顾余独念祖氏测圆密法。古今独步。虽以西人亦不能外其范围。况所定正筹之象乾策。负筹之象坤策。尤有本乎易系。安可惟奇是尚。而舍正而不由乎。则用竹制之宜亦可也。但竹为物易伤。古人亦往往代以象牙。故今辄命工用牛胫骨制之。数三月乃毕。归而弆之。以时而玩适则不犹贤于博奕乎。噫此余精神心术之所寓。不独手泽而已。为余子孙者。尚传之勿失。
烈妇柳氏旌门重修板记
呜呼。此故学生赵公应斗妻烈妇柳氏旌门也。直长城古县西南五里。今府北二十里。面曰北一。里曰槚谷。洞曰黄鹿。公稷山世家。百济开国伯大将成后。自高祖茂朱县监召同始葬本面楼台里。则曾祖奉训郎福讷。祖 宣陵参奉彦琳及父惺。以族而祔。至公乃别宅于兹而氏从焉。从墓西可四十步。寔乌头双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54H 页
阙之旧云。氏出文化。高丽大丞车达后。 本朝右议政忠景公亮九代。府使大丞五代。副司勇大器女。一世称内外华宗。氏既生质之美传习之远。而孝舅姑敬夫子。有女士风。万历丁酉九月。倭贼平行长为 天兵所熸。由稷山南走。所过血道。十七日踰芦岭入府北界。氏偕公伏林间。公先遇贼被逐且迫。氏冒死踵之。乞身代。贼欲因而污之。氏矢死不从。贼抽刃劫之。氏厉声大骂曰速杀我速杀我。贼又倒曳越一岭。草木尽靡。肌肤遍伤。绝不屈骂不绝。贼竟害之。有二婢亦追至。其一曰介春。翼蔽争死。两尸相枕。其一被掳逃还。告以死所实状。公(缺缺)往视之。时已一旬。颜色尚宛肰不变。乡里闻之。莫不啧啧。事 闻 命旌。有人赞曰百年躯命一毫轻。金石贞心日月明。山谷至今斑血处。无情草木亦知名。先五年壬辰四月。公三从英奎守梁山赴东莱。共府使泉谷宋忠烈象贤死。其子处士廷老恸戴天。土室以终。松岩奇先生挺翼并乡贤告于尤庵宋子。得父子并载东莱南门碑文。而父 赠户曹参判。先后配宋公忠烈祠及本府徐节孝慕岩祠。子亦 赠冰库别检。从配慕岩。并旌之。盛之哉。父而忠子而孝。已有以轩天地煜日月。而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54L 页
总麻之亲。又有妇人焉。知有夫而不知有身。知有死而不知有生。用克为 圣朝名阀之光。一赵氏耳。三纲备。天于是一何笃哉。盖乡评士论。虽不知出自谁氏。而意其与忠孝二公同之。况又申以邑史乎。惜夫世远裔微。墓则失刻。门不修无存。其地亦为人有。行路伤之。始公从氏曾孙时珩既始终二公事甚勤。而其曾孙命国又拳拳烈旌之复。未之就也。今其子庆武以丙午七月讼于府。丁未四月厎于克而地还。繄烈魄冥庥。凭梦是赖。而府使柳侯曾养亦有力尔。爰立四楹。虽旧维新。而 祖宗朝永树风声之典。焕焉可徵。昔朱奉使少章雪窖大节。犹得三从退翁之孙文公夫子发挥无憾。而后尤延之。李季章又长弟致力而太史氏终有采焉。庆武三世为旁亲三纲之重。果何如也。胤锡白首归田。不敢以昏眵辞。辄记大都。庶百世过此门者必轼。
烈妇故学生柳庆复妻蔚山金氏旌门板记
高兴之柳。自胜国始大。至恭悯昏乱。有诚斋忠正公濯死于直。为我 太祖追褒。则尤赫赫厥家。而同堂之亲又有恩津宋克己妻。为双清堂愉之母者。一齐不二。丕革夷俗。 孝庙之特旌。二文正之笃庆。不亦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55H 页
终古相发乎。忠正十五世兹庆复其人。而其妻金氏即河西文靖金子麟厚八世也。文靖之道学文章节义。真东表岱魁。家法之懿有自来矣。氏又生于丙子。则 英宗盛际也。幼而哭父。慰偏母友同气。无异成人。人已以其孝啧啧。甲午正月而嫁。仅六朔夫有疾。侍汤药先尝。昼夜愿代。而九月二十六日夫竟不救。寿甫十六。氏自是勺水不进。殓具必亲。齰指成誓书弆于棺绋。是志同穴也。既泣血屡殊而不绝。老姑强以米饮。勉咽旋呕。乙未五月五日。寿二十无育而终。呜呼何其悲哉。顾遗音告姑曰。夫死必择一家年长者为后。庶奉姑有道。其移孝之至又如此。信乎不忝于忠正文靖之烈也。于是一乡告于官。以致本道儒生李敏铎等上言 驾前。下礼曹监营申启。则我 圣上传曰道臣之言既如此。可见实迹之信肰。依请为之。似不至太滥。特为许施可也。大哉 王言。综而核。表而劝。死而有知。何荣如之。时丙午十月。克树乌头双阙于柳氏所居城北之里。南距高敞县治五里。西距官路一里而遥。千秋在后。万世在前。人之过之。𠅩不轼焉。胤锡白首病眼。犹喜谈纲常大节。况氏于吾先世亦系自出乎。辄不揆呼书以归之。
族侄羽汉寅斋记
尧之钦而命诸宾饯。舜之恭而咨于直清。此千古言寅之始也。寅者何。敬也畏也。人能随事存心。主乎一而无他适。则正衣冠尊瞻视。足容重手容恭。出门而如宾。承事而如祭。守口而如瓶。防意而如城。既靡往非敬非畏。而寅可得而言矣。矧乎年之少岁之春日之晨。俱一寅之义所在。而始终死生。修则吉悖则匈。呜呼。明发有怀。勉哉勉哉。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55L 页
孝子故学生田公。孝女孺人李氏夫妇双旌记。
田公讳时孝字(缺缺)小字国。今潭阳人。十四代祖讳禄生号壄隐。丽末有大名。著于史。十二代祖讳汉老有孝行旌闾。见三纲行实。其后有讳有秋。以儒行俎豆。又有讳子寿江原道观察使。文行亦著于世。寔公七代祖也。自六代祖始居金堤郡之竹山里。公以 仁祖丁亥生。天性至孝。自幼定省如成人。已隐隐动人。方伯郡守举以小字存问。家素贫。行乞养亲。一乡相续助供。其志物之养。殆无不备。尝刈麦手自输致则有狗亦从而衔来。 显宗乙巳正月。父病思生鸭。日且暮。公广求不得。出门哭。忽有鸭来坠。人莫不异之。病谻血指。父苏一月乃殁。五月母又殁。亦血指延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56H 页
数日。母丧毕。又追服心丧三年。每值亲忌。织席备羞。一乡哀之。至为之各记忌日助祭。拜墓虽风雨不废。临殁向墓再拜。长恸而逝。妻李氏系龙仁。太师吉卷之后。父讳廷瑊。始自京落南。寓同郡息止浦别业。即扶安境上也。以 仁祖甲申生李氏。 孝宗庚子秋火贼突至。曳父出于庭。大釰长镰。乱下如疾雷。李氏冒死自蔽。疾声大哭。乞以身代死。贼斫一肩几断。终蔽父不舍。犹审视贼貌以告官。竟捕贼复雠。郡守闵焘告方伯。转 闻旌门。越五年乙巳方伯闵文贞公维重巡到本郡。得田公李氏事。既感叹不已。又恻其两穷无家室也。时扶安县监李煦亦适至。闵公以属二倅曰。未娶未嫁。王政之所急也。况孝子孝女两美之可合乎。因令金堤为孝子治币物。扶安为孝女治奁具。卜吉成礼。一路耸肰。 肃宗丁亥李氏先卒。有二子。明年戊子田公继卒。惜久未旌 表。 英宗壬戌始有命成之。一楔双旌。尤赫赫耳目。今四十有九年矣。风雨攸萃。瓦木有圮。孙敬奎老且窭。乃能竭力重修。谒余记屡至愈勤。呜呼。人有五伦。惟孝为本。世教之衰而鲜克举。肰男子之身而以孝著者。犹不一二。乃若一处子婉婉其质耳。临急忘死。知有父而不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56L 页
知有贼。若李氏者能几人哉。况田公孚及异类。亦惟天知使肰。不其韪欤。抑 列圣崇伦之化。当 孝 显有大。而逮 肃 英靡极。宜前后褒美之如彼。而闵文贞致其为夫妇者。在古今尤罕。噫一门一孝。尚可艳也。一室二孝。复何如也。乌头在是。青史在后。万岁千秋。其庶有以好懿而毋废者乎。
归乐堂记
承乘比应。二气之相须也。往来进退。六虚之周流也。吉匈悔吝。万变之不能齐也。易之贯天人无二者信矣。而其要所在。不越乎中正时义。人能于其相须之际而知往来进退之宜。则匈可以转吉。吝可以转悔。而中正时义。人亦天尔。肰天下理与事无穷。非夫大圣人精义入神。以致于用者。则莫能循理处事。以究乎中正时义。而人与天于是乎二矣。一有希古之徒出乎其间。自量甚审。与其往而无为。无宁来之为愈。与其进而无益。无宁退之为可。遂乃浩肰归悠肰乐。而虽由是没齿而不辞。是其中必亦有一二不得已者存焉。未可知也。肰以视夫包羞之承。履险之乘。以至见金朵颐之比且应。则竟𠅩安而𠅩否哉。其自有知者知之。昔仙游朱侯彦实近牛峰李公晚成二氏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57H 页
之俱以归乐名堂。殆以是欤。顾朱之晚始登王官。惫矣而犹幸得遂其志。故紫阳夫子以僚友记而美之。李之老而殉 储议。伟矣而不幸未遂其志。故寒泉先生以从子文而恸之。一归乐也。何庆殃相反。肰朱以慷慨。李以忠毅。又不可殊观。彼屑屑占便宜而诿归乐者。曷足道哉。吾友瑞宁柳君弼夙以文进。与不佞旅宦京頖。甚至同一舍久矣。则曰吾赘玉川之北二十年。官不进屋无庇。恒戚戚有归志而莫之归也。爰赋归乐五十六字。拟早晚卜筑而颜而揭之。是吾志也。子其识之。及戊戌相遇。又重申之。乃交违十馀年。汔今复徵之无已曰。吾既出入台垣。回翔倅驲。观沧海土门浿水鸭江并朴瀑一百一十有九尺而归矣。年虽未至。奈吾发种种。则四方之志。安得不倦。而毕老之里。适新是居。环视楣壁。使子而终无言可乎。余惟君弼之于二氏。初非蹈袭。亦邂逅有同耳。岂殆同于其志而天有以加錣耶。人天无二。虽不容轻议。而希古之徒希之则是。是君弼用意之如何尔。请以朱侯所得于紫阳者敷之。夫幼而学强而仕老而归归而乐。此固凡物之大情。而君子之所同也。肰或仕矣而怵势利酣轩冕。虽老而不能归。则推不去者有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57L 页
之。勒致仕者有之。其或归矣而恋旧宠图复起。虽归而不能乐。则厌苦淡成幽郁而终无所不为。乌在其知乐乎。其或自谓知之矣。而回省平素需世从官之为。有不免于追愧。则欲其乐之久安而无暂。不可能也。肰则仕而能归。归而能乐。盖古今所难。而朱独无难何也。不有向所谓慷慨者乎。气节之发。随事激昂。昉可称以慷慨。而其心所存。亦可推也。仕安有不归。归安有不乐。藉曰未归。固已先以归为乐。藉曰既归。必将临缓急轻祸福。视一死如归之可乐。而若李公殉国之忠毅。又𠅩不在于同归乎。吾知君弼他日之归。必于斯言而有味矣。肰方今 圣明在上。万物咸睹。君弼亦尝三言事受 褒。他日其果径情而归乎。余则病矣。赖天之灵。倘少无死。尚当深有得于易及紫阳之书。为君弼迟有进之。
玉山精舍记
瑞石之金。布濩东韩。而其宅于牟阳则有睦斋芦溪二贤。仍世文行。俨肰古者三别之一。余不佞顷尝为其肖裔彦承氏性玉氏纪其遗迹。性玉氏从弟性溵氏又辱示家史之附者。求不佞申之。噫金氏之门。信乎其多贤哉。窃试考之。义村芦溪之曾孙也。市隐义
颐斋遗藁卷之十一 第 258H 页
村之子也。义村生于明馀。耻丁丑下城。则自牟而瀛。遁治南二十里玉山之阴。遂自废不出。而因心之孝。及人之化。故老后学犹一二有述。村而曰慕义。庐而曰君子。是亦瀛之睦芦也。况市隐己巳之自靖。与继胤柏溪之的源。又有以光大矣乎。顾义村柩归首邱而斗岩之迁。玉山则墟。樵童牧竖盖相与彳亍而悲之。而性溵氏卒克偕性玉氏缚屋其下曰。高王父魂气固无不之也。高王母一抔土尚在是可展。凡我诸从父昆弟其有不肯曰监兹乎。噫性溵氏一家之政。亦知所当先矣。肰古今追先之道。孰不曰惟孝。而孝之尽善。又自有纲领节目。未可一言尽之。必也由小学入大学格物穷理。而终之以笃行。肰后孝之德乃完。而圣若贤可希则义村焘后之盛。柏溪开来之美。求厥所本。又安可之它哉。不佞于义村。义存后死。于柏溪愿在私淑。已不得无言。而重爱朱夫子玉山讲义。颜以玉山。性溵氏能更讲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