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颐斋遗藁卷之十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x 页
颐斋遗藁卷之十
 书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12H 页
答金(缺缺)(丁酉)
胤锡白。 国哀已练。臣民之恸曷极。乃者私家不幸。室人奄忽丧逝。念其三十年痼疾。自非不足。而八耋慈侧。惟大儿有相。馀皆未成。甚或仅龀。日夜叫呱。行路亦怆。矧玆尝经牉合。情重而义笃。鳏鳏之绪。愈久愈苦。乃知中岁此戚。昔贤所不堪忍。良有以也。日月几何。居肰十三朔。祥期隔宵。抚境悲悼。尤不自已。去月晦伏蒙尊慈特赐二十一日慰问。哀感之至。岂胜下悰。顾此病慵。不暇治笔札。重惟满幅缕缕。固有不敢猥承。亦有不容遽复。盖惊瞿愧悚。累日靡定。以致阙肰之久耳。肰而朋友间有问而无答。又非礼上往来之意。则冒没伸谢。追讼不敏。宜亦明者之所谅也。秋气向阑。恭惟侍学起居增庆。林泉之乐。想更有可奉悉。而一网旱乾。无往不尔。此岂独吾两边之忧哉。至若先谊二字。有令人涔涕。一自钜创以来。既已仰领盛唁矣。况前后事契。其于明者之贤。未始一时或阻。特山川间之。无由躬以日逐。则今亦何乃续其断圆其缺之云乎。顷胤锡非不一再省姑母龙东。而归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12L 页
思甚忙。明者又在移寓。不及迂路一造。亦其好德之心。视朱,张数千里相访。为可歉尔。玆被来谕。重有叹于弘度也。惟是明公之称以位以德。实非敢安。试以朱子所与陈侍郎,黄端明诸书考之。必须位与德如陈,黄以上。方可见称。准诸 本朝。所谓参判。即中国之侍郎也。推此以观。又岂区区所不当让者哉。古人有云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以官位称号之高下。虽系外物。犹不可以放过。况乎才识德望之说。尤当指实据真。不得一毫差爽而贻远近之讥者耶。胤锡一愚憃椎朴耳。少而奔走于求举。中而汩没于为养。今则齿五十少一。而尤悔之积。有不胜纪。日用言动。犹且不及恒人。则其果何才识何德望之可拟万一。而明者相爱之过。曾不密察。徒以先子之马走。先师之烛童。而意夫略约闻见。有可抗辞于朋友耳。奈此自省无是。何哉。肰明者姿质之美。操履之敦。既尝始闻于钦甫。再徵于士谦。玆又得诸纸墨谦光之中矣。其殆沿东矶荼山之馀论。而溯东贤宋儒之极功。卓肰吾南山斗。而胤锡无状。将且顺下风求自润而未已。则明者今日之先施。岂非重可荣哉。从玆以往。切乞痛祛虚浮。毋事唯诺。书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13H 页
疏反复。惟岁寒相期。而勿以踪迹之离合。有所限焉。则古之朋友之职。其不在是也耶。辞出肝膈。留盛念幸甚。
答崔仁求书(辛巳)
一病南归。冉冉三兹。每念紫阁峰阴冰玉交映。未始不神往。奈此居僻。积雪拒门。将不知腊后是何甲子耳。忽有人传吾故人书。纸窗萧肰。明灯疾读。情益真画益苍。玉树一株。显显尺幅间矣。矧惟千里来觐。华鄂韡韡。为乐当复如何。唯李丈平安字。未蒙谈及。左右不瑕薄乎。鳌名邑也。羊小金刚也。丹林白石。知入古锦囊。令人闻之。九窍生风。肰胤锡于彼。亦非生客也。虽尝续诗溪楼。读易莲庵。而直一措大过去踪迹尔。乌足为从者诵之。盖彼有三绝焉。其一曰 孝陵墨竹。赐金河西者。河西因以题诗下方。皆真本也。金氏宝焉。在山之南。其二曰白玉峰师友简牍。嘉隆以来名贤手毕无一漏者。亦皆真本也。白氏弆焉在山之东。其三曰郑圃隐诗。即溪楼是已。何渠不若其二。而真本则无。楼固山中也。游山之人。谁则不知。乃若前两者。必其知之而后好之。如或未也。其与过阙里而不知有尼父者何异。今高明既詑以游山矣。其得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13L 页
免于愚虑否耶。胤锡畸于人者。尚幸辱枉以书。至烦见忆于山门。且有仲氏致意。仲氏虽未与有一日雅。而闻风则久矣。来教之云。岂将引而进之欤。顾自幽蛰。万用都废。矧官府非比三家村容易出入者。且西归日迩。虽欲往从。末由也已。盛意若遂不遗。则亦愿春以为期。共作三绝景中人也。
与林启浚书(庚寅)
即惟清和。寓中尊履万吉。记丙子一幸邂逅于完南李令公(基敬)座上。居肰十有五年矣。自念无状。非暗中摸索而可得者。高明想未必识有。而高文华誉。在鄙人实所深服何哉。盖自戊寅外弟金启甫(天若)为先师(副率杨丈)门馆甥以来。因又周旋奉教于考岩讲席。父子之间。受知不浅。乃今不幸山颓久矣。求诸当时门下。则咸曰白水先生所视之犹子。惟尊在耳。则慕类之心。于此尤切。矧同一城。又不日月。岂不欲更叙良晤。得玩丈席遗藁编定之义例哉。顾两官番休。一持被动逾旬朔。昔姜太初之于权汝章。犹谓未面。则不相见。非吾辈事。若吾二人者。曾既觏止。但未暇再会耳。肰落落相望。足为一大缺陷。徒以时时风便。致意自慰而已。不谓昨日。又因李典籍相报。重有感于不遐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14H 页
也。又律历算数之学。前辈固不以为当急。而表里易范。经纬天地。亦洛建诸老先生所不废者。独我东方上下三千年。未有一言及之。岂不以地偏书稀。理奥而数赜。虽一二卓识独见。未或从事其间。藉曰有意。又无奈宋明以前诸家立法之犹疏。得彼失此。辗转幽晦而肰欤。天启奎运。人文益彰。而西洋新法。自华而东。爰有大谷金公作易学图解二十五篇。包并利熊。参合孔邵。今其遗文。虽未梓行。而博雅之士。已为之快睹。惜乎犹有馀憾尔。比年律历渊源一大帙。又自燕购至。而世之聪明特达者。庶几究蕴到底矣。胤锡亦闻有此书几年于兹。朝暮寤寐。如物在喉。使能得之而南。以贲四壁图书。则不惟下可以举先贤之阙典。抑亦上可以补 圣朝之史志。而精诚所孚。书侩遽以此来。噫天其以之饷我哉。回视客橐。乃未有一钱可易。而东西求债。竟令人太息。忽独思之。人之亲否。惟道理相与之如何耳。初不在于熟面。况高明既以师门馀谊。推爱此身。如有一举手可以助力。则当不以劳而为辞。与其坐而太息。曷若一造寓次面议之为便耶。虽肰以其迹则求债也。非平生倾向之素心也。相爱以德。相敬以礼。虽在渴急。岂容如是。此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14L 页
所以趑趄嗫嚅。不遽有所烦聒耳。李君固气义男子。一见此书。已欲为之地者。而高明之许之也。果如悬度。噫天必以之终饷我也。倘无一言申谢。亦或自疏可愧。辄走人自列如此。
答公州屏岩书社儒生书(丁未)
国有小丧。祥练且迩。中外普恸。曷有其极。湖西南地相比。此来又复相望。而未有一日之幸。只切责沈之愧。不知佥君子安所误听。致烦古人所施不面先书之礼也。荣继以恐。不知攸出。第审春阑。崇候清啬。区区慰仰。其又何既。胤锡不学便衰。重以黝赤邑岩。务猬岁恶。赈剧方苦。俟麦秋谋归。庶理父师遗诲之万一而已。所询申先生遵美享议谨悉之矣。盖自幼少。已读己卯录。披贤良榜。玆又益详夫所未详。而 康陵之复科。 元陵之赠职。尤赫赫动人。则向来一笾豆席地之祭。犹有歉于追报之未尽。即中间辛酉以后禁令虽固无所不到。亦岂到于书社之云者乎。于是中废。良可衋伤。宜近日士论之重作而不死也。肰胤锡识謏位微。无以取信佥君子。何不以此转禀于当世 朝野重望所归之地乎。抑今巡相公(金光默)适是己卯大司成金文毅公湜后孙。而申先生与金公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15H 页
同一静门。则奔而仰质。初无不可。岂盛谋不暇及此耶。此县亦有打愚李先生翔雷岩书斋之享。每以九月用纸榜行事。如朱子所定沧洲之仪者。而向来辍焉。昨秋复焉。胤锡于此。实因邑士有闻尔。佥君子依此行之。似更便宜无碍于令甲。而非一时一纸之所敢臆定。故辄录闻见思量者。以取公议之折中。如何如何。家状敬呈。其中语句字画讹处。朱笔涂乙。惶仄惶仄。
答本县首吏(己酉)
见所告知悉。今此来月初二初四初七共三日仪注。其无关辞所载者。则此中亦何敢擅论也。但前月十二日破旧 园时。完营似有举行节次。而官家时在营下。行次陪吏其无闻见归传者乎。此中曾于丙午为全义县监。为 文孝世子礼葬及朔望之望哭也。当日晓头诣客舍正厅。而 殿牌则门闭。少避正位。近西设香卓。乃入西庭北向跪。执事者三上香。俯伏哭尽哀。再拜而退。此乃其时京中及湖中列邑之通规也。吾邑亦可依此定其处所耶。若前衔罢散官则虽不令望哭。而此身曾经翊赞。官至五品。视他士民似有稍间。又考关辞。许令只于开 园下 玄室日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15L 页
望哀。而今则开 园月日已过。前头只有初七下 玄室一日举哀而已。故方欲趁此初七入邑。陪官家举哀耳。生进以下则亦惟在于官家处分之如何而已。
代东山院儒呈方伯书(癸酉)
生等窃伏惟念庠塾之教废而书院作。书院之于我东。其作亦已久矣。盖先贤遗泽之所暨也而以俎豆羞之。后学蒙士之所游也而以藏修待之。此乃章逢者莫大之盛典。而为百世之不刊也。虽肰苟不有长上之倡率模范之开示。即一亩之宫。安保其不鞠。而十室之邑。亦见其无人矣。夫白鹿之洞。初不过匡庐荒棘之墟。而晦父在南康。必汲汲焉惟是之先。至乞额乞书。累申而得请。若退陶之于丰基。位只郡守也。而独以白云洞事。恳于沈方伯。卒致上 闻而宣额。古来大贤君子。夫何为其肰也。良以风化之本。不外乎兴起儒林。而要其道又不外乎尊贤。苟为不肰。阁手而傍观焉已。则斯文几何其不微。而以视夫西域氏竭心于帧塔之役者。顾不亦愧色矣乎。今生等所居境内。有曰东山书院焉。实故白江,西河两先生父子之所尸祝也。夫两先生德学之盛。诚不假生等一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16H 页
二谈也。而姑以刱建后论之。 明陵在宥之世。尝经恩扁之赐。逮我 当宁以来。朝中荐绅学士大夫好古慕义。如吾节下之初按也。亦既教诱之顾藉之。意甚盛也。力不赀也。虽向来撤额。所不能无憾。而使海陬晚进。尚知有斯院者。惟节下是赖耳。奈当时节下不幸遽递。窃计节下于此。虽固有已及之惠。而亦或有未暇究也。肰而自尔十馀年间。湖外诸生。尚啧啧以为美谈。每语及。必齐愿以为安得令节下复任旬宣。庶几吾徒之卒其惠也。此非一院之私议也。诚见其去德愈久慕德愈深而肰也。而顾乃无如之何矣。则堂宇之漫漶。庖湢之颓圮。以至于上凌而旁震。业芜而学荒。盖莫非不容自由之致。而亦以其扶相之无路也。夫如是。故物力彫攰。逐年而滋甚。生徒憔悴。趁月而不同。审其气像。殆类下滩之船。已不可挽回。此虽生等之罪。自有义气者倘一观焉。宁不曰水地之不忍荒废乎。幸今节下之再莅。果副夙昔之翘延。而首以学校之弊为急。惓惓之意。溢出于关文。岂节下犹复有馀恨于顷年。而欲遂大展其底蕴耶。生等于是即作而叹曰。节下今日之事。固一路之所咸。而非本院之所独也。肰其节目之际。抑不得不及于吾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16L 页
院。况也既有初矣。当有终矣。以初推终。理无二致。则旧受之赐。今亦安知其不受也。且夫振作之道。自有节下责耳。于生等何有哉。特其区区之心。有不敢自外者。倘得一踵营门。仰承清光。更可以朱李故事为节下诵之。今此之来。将以此也。固知刍荛之说。不足仰溷于燕香之寝。而爱慕之至。或恐节下之美。不匹于前哲也。惟节下千万念之。另加护助。以尽训迪之方。至于边山风落之馀株。官仓粜籴之馀息。随处随宜。曲轸盛心。即不惟此院之幸。而节下风烈亦必永有辞于后。惟节下千万念之。生等不任惶仄。谨拜书以候进退焉。
代东山院儒与赵判书(观彬)(丙子)
某等谨再拜白。前者累奉起居。虽未承拜(缺)书。而岁岁新蓂。嘉惠衔至。固知六百里便风。传否相参而肰也。而其为弊院之光色。亦已不赀矣。因伏惟客冬信后。一期忽又将匝。不审即兹高秋。台候燕超神劳。区区慕仰。良非浅鲜。而一度候讯。犹不能以时。藉曰大君子洪度。不录自外之罪。而在此皇恧。当如何也。盖生等俱以疏劣不谙事务。触手茫肰。无由经纪。况院中物力。逐年彫攰。如船下滩。未易挽回。用是庙宇堂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17H 页
斋。以至于庖湢库垣之属。一皆歪圮颓缺。无复旧观。方倡同声商议。以为既处来风之地。必致神位之不安。盍将重理。均是役也。无宁改卜善地。以图悠久之为愈也。遂与一二章甫。剋日经始。庶几克完。而顾此举赢。适丁时绌。地虽数唤之迩。而力则一缕之绵。生等于此。窃又思惟。兹院废兴。亦关斯文之运。而两先生德学之盛。尤是荐绅诸士大夫所同尊向。则今此移建一事。宜蒙左右。而不但为一方儒士之责也。自夫辛壬以来。积渐沮丧。士气遂微。前后垂四十年。其肯为兹院踯躅而怆念者。殆落落罕见。又安望顾助而振起之也。惟门下岿肰若鲁灵光。独阅无穷之变。长抱不言之恨。虽在畴曩。尚皆极力周章。即生等与有荣焉。矧今 日月昭垂。 国是大定。妇孺之愚。皂隶之贱。犹且无不知忠之为忠逆之为逆。而本道士友又方有四大忠贤合享兹院。仍请复额之论。一口齐同。早晚将举。事系 邦禁。虽不敢知末稍作何出场。而吾道之增重。即可见也。是岂止一时移建之事之为重哉。生等惟是之为或惧专辄。要禀门下。以听指教。兼乞扶相。兹送院中一友生。敢布于下执事。自馀不备。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17L 页
代邑儒呈方伯书
伏以生等窃尝闻之。仁道至大。而君子曰孝悌也者。为仁之本。此其故何哉。诚以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推之百行。皆是物也。虽则以为仁之一事。而其不可小之也明矣。故自生民以来。凡以孝闻者。莫不见褒于长上。史氏所纪。乌可诬也。况我 昭代。益敦孝理。即遐乡僻巷。苟可以剔实则树之乌头。跻之清躔。以之复徭 赐米之典。无一阙者。兹四百年矣。 圣神风化之基。岂不经远。而先辈名公咨诹采访之功。亦盛矣哉。乃者閤下膺寄旬宣。亟颁 朝令。将使三纲五典。增重于今日。而有以称 国家之至意。则南之五十馀邑。孰不鼓舞思所以仰列乎。肰念某也孝某也悌。人之举人。宜不一二。而若生等境内李氏两世四孝之懿。殆所谓喧啾百鸟之群。忽见孤凤凰者也。生等虽亡状。亦知阿好为可耻。按廉公明。请试言之。而幸察焉。盖故学生李公益芳。孝自天赋。名于乡里。养生也视膳必亲而申饬中馈。戒其怠慢。送死也身不离䙑而风雨哭墓。哀毁逾礼。虔于祭祀则洁庶羞而必参于朔望。笃于兄弟则斥私财而与同于饥馑。不宁兹也。其始子女之夭。深虑无嗣。忽梦母馈以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18H 页
药曰服此则有子。跪受吞下。欣肰而觉。回语其妻。妻梦亦叶。后果有四子。诚孝之感。斯可徵其一端。而逮己巳 壸位之逊也。辄又悲愤不食。北望号恸。孝以移忠。其在是乎。是以一家之内。世济其美。长子故学生李公苾于所生。不以存没而异事。于同气不以物我而有间。邑人以之为矜式矣。大臣以之拟斋郎矣。第三子今幼学李公菂其少也孤。事母尽诚。冬炉夏扇。欲其温凉。家且贫。虽以厨臼之役。必分母劳。母曰是儿吾孝女也。既丧母。与兄弟。居则同室。出则共方。大小家务。咸所经纪。而又自以七岁丧父。未及如礼。恐为终身之恨矣。及年六十有七。复值丧父之岁。则幸可依刘臻故事。质之礼家。追伸丧制。苦(一作苫)块麻竹之戚。若在初终。朝夕哭墓。三年如一日。五十而慕。其庶几欤。第四子故学生李公䓇幼奉偏母。诚爱亦至。母疾将革。灌指血以延七日之命。卒不幸则柴瘠孺泣。歠粥居庐。外除而不少懈。丧馀斋悫。遇新物必荐。不则不入口。方其守墓也。疠疫鸱张。无物备奠。独忧久之。忽有一雁自来。得而羞之。冰鱼雪笋之异。天固示之矣。原其资性素高。重以奉教于朴逊斋光一。坐必危行必徐。其言谨其色和。平居不入场屋。专心践实。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18L 页
凡于时事得失。人物长短。曾不以一辞搀焉。尤难能者。庚子方丧之初。独制麻带。人或疑之。仪注改 颁。果如其为。则始而疑者。终而服。因又食素三年。如服私丧。甲辰亦肰。忠孝一致。斯益信矣。呜呼。李氏四孝如彼其盛。而究其先德。实有竹谷先生家法之传。则灵芝醴泉。其果无所于根源哉。顷岁奉朝贺元公(景夏)绣衣南下。盖尝搜探诩奖。面语多士。许以元状上 闻。惜乎不得章显于 朝。以著 昭代孝理之应。而年运以往。三人已九原矣。其一存者。亦朝暮人耳。夫以父传子传兄继弟继之孝。而吾閤下若无以知之。则嗟哉董生之诗。亦安保其不作也。尚幸本邑城主摭生等言。已经驰报。閤下已知之矣。若又无以表揭于诸人论 启之首。而某也孝某也悌。与之而相混。则岂生等所敢望于閤下哉。生等为是之惧。兹复相率仰禀。伏惟俯垂澄鉴。博询公议。毋令两世四孝。无闻于后。毋令先辈名公。专美于前。千万幸甚。
代道儒呈领相书(戊子)
伏以褒忠奖义。君相之急务也。祖功宗德。上下之通轨也。从古以还。曷有舍是而能国者哉。于皇 圣朝。尤致意焉。一节一行。靡不㫌劝。而等以上之。爵之谥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19H 页
之。宣额矣录后矣。犹以为未足则又许以不祧之殊礼。夫 太庙文庙。凡在庭庑之列者。尚矣姑无论。乃若盟府正勋前后诸人。或清议有所不满而 国家亦必曲为之地。此日月不刊之大典也。虽肰抑有人焉。以其功则不幸漏于正勋而实无逊矣。以其忠则未或歉于清议而永有辞矣。若是者尚可拘诸大典。而不容变而通之乎。既或变而通之矣。彼与之并世而齐烈者。殊礼之是先矣。此何人哉。独阙肰不章。则千载之下。庸不憾于向隅乎。呜呼。今生等所睹记。故霁峰高忠烈公是已。盖公倡义之举殉节之迹。不假生等一二谈也。清议所存。𠅩不慕其忠无穷。而锦山一战。克著宣武之绩。则伟哉其功。亦不止光国矣。毕竟勘勋。非正而从。宁非不幸之甚哉。肰而以功而称公。不若以忠而称公。公诚宋忠烈赵文烈其人耳。其生也并世。其死也齐烈。一体皎肰。若五星芒寒而色正。而又不失连珠也。使殊礼无则已。有则自当俱有。不当异而视之。直时势不齐。施之或有先后耳。窃闻徂兹戊寅。先清沙相公特 启赵公遗事。因举先正一言。以为不祧之案。而至以李汉阴并禀。则 圣上亟命赵李不祧。近岁又有洪相公所陈。而宋公亦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19L 页
命不祧。生等草野耳。何敢与于 朝廷之末议哉。而惟此三贤殊礼。实四百年创觏。意者大典果不必拘。而吾 君吾相昉以之变通欤。顾赵公尝录从勋。宋李既策正勋。而其为噎媢者所拔则不足论也。第以所树立考之。不亦卓绝。而不祧之请。犹以一勋名存减者为藉。岂大典法外之意。亦古人存羊之遗欤。即此言之。三贤之于高公。其忠一耳。其功无正从存减亦一耳。况自有先相公所證李公劄语。让勋于高赵者耶。均之为忠与功也。而在宋赵若李则不祧也。在高公则当祧而未有 命也。或祧或否。无殆异而视之乎。生等之愚。诚不敢知先贤轻重。不系于祧否固也。而祧否之间。所重轻远矣。将大典既经变通。而犹未及于究极耶。乃者韩相公以高公不祧而为请也。生等盖尝不揣为之妄恃。要之其意非独为高公而已。又非必独引洪相公而已。伏惟先相公弼亮 三朝。言行满一国。心乎爱矣。恒不离名节。试以 端庙大臣褒录者测之。所谓一羽之知五色也。此赵李所以得有不祧之 命也。安知一体之高公。既以證诸李公劄中。而殊礼一节。不在于将举而偶未遑者乎。又安知韩相公所请。不出于追举其未遑者乎。伏况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20H 页
閤下承家之懿。述事之盛。顷于权公自慎当谥之论。已使人跃跃耸听。生等虽无所识知。窃为先相公献喜者久矣。即一时 前席之可否。尤见盛意之详慎。盖尊高公故重其事。重其事故不遽欲其许耳。夫以先相公慕赵李之深。尚曰数十年肰后乃达。閤下今日之持难。岂且有待于他日耶。虽肰先乎赵李之不祧。则先相公义起无于礼之礼耳。以故不厌持久。后乎赵李之不祧。则洪相公已有所据。而宋公亦不祧矣。韩相公复以高公继之矣。家法 邦宪。见成自在。閤下尚何难焉。呜呼。高公之忠之功。将视閤下重轻。倘幸论道之暇。穆肰深思。旁与僚议而同归。上请殊礼之卒施。庶几大典变通之究极。而书之良史。谓閤下是赖。则生等于此。与荣而无憾矣。意在公诵。言涉不逊。干冒匀严。罪无可逃。并乞少垂台鉴。不胜惶仄祈恳之至。
代古阜儒生呈郡守书(乙未)
伏以天地之间。仁莫大于父子。义莫大于君臣。凡厥以子而能孝。以臣而能忠者。岂非各率受中之本肰乎。至若夫妇一伦。为父子君臣之本。兼父子君臣之恩。则妇之于夫。其亦有大已矣。虽肰妇人之性。大约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20L 页
偏塞。平闲吉祥之日。犹鲜尽道。矧仓卒匈变而一死自矢。成其为烈者。乌可遽尔能之。即其年稍尊识稍通。而死而下从。犹不甚易。矧彼不离少妇之龄者哉。一有能肰。诚卓卓罕觏。而邦国褒美之仪。于是乎乃举。呜呼。今本郡烈女曹氏是已。民等言轻。固不足仰孚官听。而公共一辞。非敢毫诬。请试一二陈之。惟幸察焉。盖曹氏故名臣直提学庶之后也。治下金井而近故幼学宋揆垕之妻也。生长儒家。已能自饬闺范。既归夫氏。又不免食贫。而承舅姑助祭祀。其所以成其夫之美者多矣。舅姑曰孝哉。邻里曰幸哉。耳目睹记。其贤可纪。今年十月一日。其夫患红疹。转作热狂。日夜扶将。百药无灵。则雪涕祈天。请以身代之。号苦叫闵。人已不忍见者。十七日其夫竟不起疾。攀擗之极。告以必殉。亟欲自尽。而其舅兄弟泣而宽之曰丧威荐矣。既哭乃女。又哭乃夫。乃夫自此血胤绝矣。安得不欲死。奈舅姑老无托何哉。曹氏乃太息言曰。夫既死矣。生亦何安。犹请粥数匙。强延喘一日。而老姑寡妯共一室相守。庶几有所周防。十八日夜且半。月苦灯残。其舅往视之则曹氏已乘人倦。不知所之。急叫众四觅。获之屋隅。从容坐死。裳带在颈。尸犹不及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21H 页
冷矣。年仅二十有三。人皆哽涕。时其舅弟观华与姻家金始元。同榻假寐。忽梦中谵呓。与曹氏问答。而始元闻之。盖为曹氏来拜告诀。而观华期令勿死如恒时也。既被撼起。果已死。噫其一灵炯炯。虽死犹生矣哉。呜呼。宋氏一家今一时五丧。而曹氏又以烈死而无后。其舅之穷。亦足哀矣。肰民等区区不独以为其哀之可哀。而曹氏之所树立。尤可耸尔。夫以遐土一少妇。能办人所难能。非夫天赋素养之懿。有以无爽于急遽乎。其生也既贤。故其死也竟烈。使世之丈夫不能尽忠孝者。怵肰为之发竖。则 圣朝风化之效。亦可验矣。岂惟宋曹二门之光乎。原其一死。初非求于人知。则民等之告不告。曷足有令轻重。而彰善之典。 国家事也。城主职也。于此墨墨。民等尚何敢焉。兹辄干冒尊严。不避猥渎。伏惟俯采公议。转报营门。俾本郡百世之下。阅曹氏㫌楔增志之迹。而特于城主乎是徵幸甚。
代邑儒呈城主书(乙未)
伏以褒贤劝世。有国之令典也。或以官爵。或以㫌复。而犹恐一二有遗则胜览之书。于是乎作。小大隐显。莫不从公议昭录。使夫穷乡百世之下。亦有以徵信。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21L 页
则是亦有国褒劝之令典也。盖自 成宗朝创编。 中宗朝新增。以来二百年。阙焉而未续者久矣。惜乎。己卯戊寅两志。未为刊行之成案。而乃今 朝令始有增续之举。试以民等本县言之。凡其可录者。亦几昭列矣。第于公论。尚有憾焉何者。陈公原瑞。当丽末谋复王氏流寓。张监察季淑与六臣同死。蔚为 端宗朝忠臣。金相国克诚受挤安老。来谪七年。及徐训导滚壬辰慕义。兼陈方略。李月村益芳笃有孝行。己巳痛哭。白寿村时德经明行修。酷好古道。高玉堤友参清苦制行。克遵祖师。白默堂时明好学有文。奖成后进。李孝友菂七十追丧。乐善好问。高孝子世鼎六十居庐。诚孝俱至。宋沙村文道修洁恺悌。长于文学。尹处士齐任风雨哭墓。必参师祀。李处士䓇血指居庐。 国恤心丧。李月东师悌笃孝继母。人称皮里阳秋。慎塔村师洙早年废举。深于经学。董孝子启相行乞养母。七十儿戏。丁世一妻烈女李氏。强㬥不屈。投水殉节。金汉宗妻李召史。爪穿项破。一节殉夫。此皆无贵无贱。表表可记。而公论有遗。冤郁极矣。兹敢齐声仰吁。伏乞虚心顺理。公明照察。令旷百年盛举。无复馀恨。千万幸甚。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22H 页
代长城儒生呈方伯书(辛丑)
伏以扶天彝植人纪。斯乃邦国之先务。古今之通谊也。凡在长民之列。其𠅩外此而有为乎。而究厥设施。又必无大小无显晦。或爵而谥之。或㫌而祠之。盖自宋 明之际。至于东表。未始以一二忽者何哉。良以一日而无是则三纲沦九法斁。而相与归乎夷狄禽兽之域矣。于皇 诸庙之圣。既皆壹是拳拳。前而有丙子己卯乙巳之表章。后而有壬辰丁丑戊申之褒美。风声观感。殆四百年矣。其于光海无 母之日。朝野明伦之义则尤为之致意。呜呼。为人臣子。凡有一点明处者。 君母而尚可雠乎。顾彼一种怂恿之徒。诱之以禄利。怵之以威刑。一国之人。咸于是若狂。而时有秋潭金先生友伋能毅毅自树。当癸丑请废也。先生适在泮中。尔瞻实主匈论。既阴嗾太学将踵造讱。而亦知慕先生盛名。书以要之。冀一假手。则先生默不答。奋笔书八字于纸背而却之曰。生于母者不宜应此。即日南归。因自废不出。匈徒惎之。削诸儒籍。而恬肰不动。杜门读书而已。及癸亥 改玉。太学一新。而先生以斋荐累 授 寝郎。终不起。原先生资禀之卓。器宇之伟。孝友之闻。文学之著。已是 历昌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22L 页
一世诸贤之所共伏。而丁酉之乱。奉亲入峡。有 天将留我者。不能戢下。士女多被拦掠。先生素能汉语。手釰入军门。据义陈责。 天将惊谢。为斩乱卒四五。而一方赖以得全。斯不亦段太尉责郭晞故事哉。而毕竟不挠于三昌金墉之变。譬之颓波之一柱。黑夜之长庚。则白沙诸大臣之正议。睡翁一上舍之独拜。视先生风节。觉无以专美。若先生者岂非自就其心所安。而古所谓无所为而为者乎。故能以一笔八字。任千古伦常之重。而晚岁 除命之勤。又不足以一豪易其隐求之乐矣。呜呼。若先生者。虽爵以谥之可也。虽㫌而祠之可也。而参判之 赠。不过以乎子贵。乡社之祭。不及伸乎士论。此京外识者所以在在称惜。而一发再发屡发而不止者也。矧兹长城一境。方有乡祠追配之议。而事体不轻。须至一禀采访之地者。伏愿閤下以平日扶天彝植人纪之盛心。亟许发挥先生之幽潜。而先命配祠。俾公议无郁。千万幸甚。
代道儒呈考岩 致祭承旨书(乙巳)
伏以三纲之重。栋梁乎宇宙。日月乎氛雺。一日无是。人纪灭矣。凡有国家。孰不兢兢。念兹扶之植之表之章之。无大无小无远无近。壹是为之永揭。有一于三。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23H 页
亦必 㫌褒。矧于一家而具全者乎。方伯御史守令之职。亦必以是为先务。矧于出入 前席。对扬 耿光之地乎。盖我 祖宗旧制。许令奉 命臣复 命。以沿路闻见。随疏 启上达。而吏治民瘼。犹在所列。则事关三纲。其可略诸。世虽远迹虽微。其可恝诸。今令公即近密清班也。奉 命而出。归且复 命。当 圣上崇贤重道敦伦树常之日。宜有依 祖制陈闻见。如文谷金文忠公归自吉州。虽官婢幺么。请奖其节之为者。生等无状。请以一言仰陈之。窃闻本道泰仁县。有故忠臣飞义兵副将 赠军器主簿郑公允谨。即侍中文献公玄英八世孙。吏曹典书继安玄孙。进士汾孙也。既生故家。夙禀美质。有才有学。兼长弓马。万历壬辰。倭贼大至。则倡募义兵。以应高忠烈金文烈诸公。而推同县寓居前县令 赠承旨闵汝云为大将。癸巳赴晋州。与高公从厚崔公庆会黄公进及金文烈协议死守。不幸闵公病卒围中。则受遗令并其众二百人。城陷乃死。其子昌文俟贼退。以公及闵公骸归。分先茔而葬之。自号复雠有司。哭家庙诀子女。作文以处家事。爰率家僮数十人。以丁酉入南原围城死。而公妻及昌文妻又先后为夫自决。呜呼。古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23L 页
今二十一史人物何限。而若公一家。父死于 君。子死于父。妻死于夫。赫赫三纲之具全者。能几人哉。且如高金二公父子俱死。盛则盛矣。而公又加有二妇人焉。觉二公有不是过。而公之一死。家随而一线。州郡无以闻。 朝廷无以录。自夫一主簿追典至轻者以外。又遂咸阙而不白。向微安牛山记事泰仁县旧志与其家藏公子手笔。为一乡士林所徵者。则昭乎崒乎之实。殆不省有无也久矣。斯于 显宗八年丁未。有公议将以公并享于金文烈白将军祠院。而因循未就。遏于 邦禁。徂兹乙未。又因 朝令博采三纲。而本倅虽加耸赏。巡伯不及闻知。以公起义初心。岂或有所为而肰哉。而自 国论推之。其何以慰忠魂奖孝烈于千古耶。呜呼。生等于此。亦自以无义气为愧焉耳。兹敢合辞齐声。略㬥公大节。而并及其孝子烈妇。伏惟令公。烛幽冤收公议。归彻 黈纩。使郑公一家忠孝烈三纲之盛。或超 赠或荣表。亦或兼以俎豆。则 国家幸甚。士林幸甚。
与春川诸宗人书(己卯)
即惟霜令。佥宗侍起居体候万相。参议以下三世墓下。亦无他虞否。地远信阻。无由来往。人事乖矣。悲叹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24H 页
慕恋又何言。窃想吾先敦睦之风。有不间于前后彼此。区区远怀。或在俯亮之中矣。宗末即江西府君第二胤从仕郎府君讳(守平)八代孙也。自吾从仕府君客没于南。而六代祖佥正府君讳(处中)避乱先乡。旋又定居于南也兴之地。始有吾黄。而子姓未繁。今才三两家。且吾曾祖处士府君讳(世基)祖父讳(载万)暨叔祖处士府君讳(载重)数世隐德。科名久绝。父亲亦尝有场屋声。晚更沈潜经学。不失家传文献。士大夫之南者。争与尉荐之不已。而不肖如胤锡及弟胄锡者。犹幸凭依先德。北游京国矣。每念先乡。丘墓在焉宗族居焉。揆以情理。岂不欲裹足以进。而家贫无力。只得趁科还往而已。昔吾叔祖癸未年间。专为省墓修谱事。涉千里往来。此在佥宗或已闻知矣。自是五十年来。丧威臶沓。家世伶仃。迄犹未继先志。是固可恧。而以胤锡今春猥忝司马也。亦未得奔拜松楸。因候佥宗。其为悼叹。又当如何。肰其秉彝得之于天。殄灭不得。此心耿耿。早晚当一遂也。第有一说焉。癸未修谱。尚多疏谬。不独子孙之多漏。以先世配匹丘墓。尤所宜详。而亦皆泛肰说过。何以为久远传示计哉。常时逢人自关畿地来者。辄问先乡消息。而杨州吴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24L 页
伟氏适与亲熟。又适知其往来先乡。便风朅来。音信端的。既又问闻之详悉。而又付上一书。似不作乔沈。而若其传到迟早。顾何可剋定也。今宗末泮村主人。即东泮㫌门内郑时教家也。科时非有疾故则常常上来耳。此际相访。因议此事。似甚便宜。窃闻进士宗侍宅主人。亦在于东泮食堂桥相对处郑锡教家云。苟如鄙说则不独宗中会面之为幸。抑或因成大谱。如何如何。江西府君以上。俱有墓表否。参议府君父亲监正府君讳(吉源)始见于氏族书。此果何也。六代伯祖讳(应中)所记先系以高丽平海君讳(淑卿)为始祖。而癸未谱则不肰。此必叔祖商议于先乡佥宗而肰矣。肰而今以史家所载。参之于鄙处石表。则前说似无可疑。此又何也。此诚吾宗中不可不一番修正处也。幸须千万另念焉。鄙家外孙今有安持平致宅氏庭试文科。曾经银台天曹。方带海西漕台。佥宗入京时或可相访耶。其人款款有渭阳之情耳。
答春川宗丈(有河)(乙酉)
胤锡再拜。湖关邈矣。落落五十年。始获奉书。一纸情话。千里真面。喜极而悲。移日未已。入递既有月。伏惟宗文气体向寒增福。令咸伯仲氏安否何居。区区驰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25H 页
义不翅饥渴。胤锡生未及一归故乡。及己卯猥忝司马。急于归觐。又无由展拜先茔。则一念耿结。当如何也。惟幸渼上日付书吴友行。略叙远怀。而壬午小弟胄锡陪老亲还自泮中。始闻邂逅从者。今春忽复获觏令咸。知宗丈尝至渼上。谈及胤锡。旋又娓娓先世事。悼江西祖墓之失蕝。痛一门谱系之无详。缠绵彳亍。不觉有陨涔涔。此殆天假之便。不欲吾宗之涂人耳。若其一二闻见之录呈则非胤锡孚诚之笃。只愿共之宗中。庶几因此发端。为他日完谱之资矣。乃今清安诸宗首发大论。而宗丈诸公又从而应之。八月晦期。虽则蹉过。而毕竟有成。其自此乎。肰胤锡心有所疑。顷已披露。而宗丈之问。适又及此。请得以究论之。盖我箕城之黄。散在诸路者甚多。而丽季以来。各祖其祖。无以统会于一原。斯已戚矣。且我兴德一派。出自春川。则胤锡之于通国求昭穆可徵者。惟宗丈诸公也。自监正府君讳(吉源)以下。新旧纪载。并无异说。而平海君讳(淑卿)此一世之为中始祖。盖有据焉。夫古迹在春川者。胤锡虽未暇参究。而以胤锡八代祖从仕郎讳(守平)南来以后。累世所传者观之。有旧牒焉。有墓表焉。旧牒则六代伯祖讳(应中)所笔也。墓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25L 页
表则七代祖通政大夫讳(纽)所立也。是皆经历壬辰之乱。而宛肰如昨日者。况其时落南才数世。与故乡至亲相往来源源。则只此牒表文字。虽曰胤锡私家之所有。而亦必宗丈中世之所同。人事时势。得不肰乎。不幸胤锡祖父从祖父屡厄乎嗣。骨肉孤孑。文献残缺。当其癸未之修谱也。旧牒尘沫而未暇穷搜。墓表苔顽而未暇昭洗。草草修成。已极疏漏。而重有一种疑惑之端焉。盖在丽季。我宗中适有两位平海君。一则讳(淑卿)而官参赞。一则讳(希硕)而谥襄武。姓既同矣。时既同矣。封爵之号亦既同矣。是以修谱之际。不能自信旧见。或疑只有一人而非二人。或疑有讳(希硕)而因字(淑卿)。传说错互。莫之明也。遽以监正府君为讳(希硕)之曾孙而因仍印出。久未釐正。宗中所布。必是此本。而即此世代其误甚矣。何也。讳(淑卿)之与讳(希硕)。俱当恭悯祦昌恭让及我 太祖开国之世。而大则高丽史可稽。小则诸家谱可證。又况监正府君。即 太祖姊夫襄烈赵公仁璧之女婿也。是于讳(希硕)。实为同时人。而顾以为曾孙可乎。监正府君女婿姜谐。即恭让朝密直使隐之子也。汉阳赵谱知中枢赵琓。即赵公仁璧之孙。而我参议府君讳(坤)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26H 页
舅子也。琓之妻父江陵金雨。又是讳(淑卿)之女婿。则琓之妻即我参议府君之姑女也。彼其世代婚媾。参之事理。岂不尤信矣乎。自有癸未此谱以来。丁亥则宗丈宅派中讳琯氏间尝书报我祖父兄弟。已病印本之未尽。而金沟宗中前辈亦有所议。故胤锡自幼辄不自揆。窃有志改正。以为身既僻处。未能远游诸方。则惟当遍览诸家大谱。上下罗丽 本朝千馀年之间。冀其或有所得耳。用是游京则考赵沧江涑所编氏族源流八卷。在乡则考远近知旧大谱四五十所。徐又搜箧一家而得旧牒。洗石先山而审墓表。虽其字画句语。不无晦昧。而讳(淑卿)之为监正府君之考位则明矣。不独此尔。亦多与诸家谱不期合而合者。虽于氏族源流。只录监正以下。无讳(淑卿)。此若可欠。而其书他谱又往往不录始祖。其例自可见。胤锡今春自京而南。迂到清安。谒讳(希硕)庙下而细审神主陷中。则其非字以(淑卿)也又明矣。于此乃知平日所疑之非过。肰则宗丈所询浅见。亦似不至无据也。肰而天下之义理无穷。一人之见闻有限。未知宗丈所考平海本谱锦溪家谱世代之相符者何如也。江陵长湍世代字讳之有误者。又何如也。此非胤锡独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26L 页
见之可决。故前此已经奉禀于宗丈。但癸未之误。思之熟矣。不可以示久远。今宗丈高见专以癸未所印清安所说为可据。胤锡试举其中清安先系。自讳(铉)至讳(希硕)十二世證之。讳(铉)既曰经明行修。为世儒宗。历官成均大司成。则是丽末 国初人也。胜览榜目成均先生案 国朝宝鉴诸书。参互可悉。而其下讳(瑞)既曰忠烈王朝翊戴功臣。官至佥议评理则是丽人也。讳(铉)于讳(希硕)同时。而乃以为其十一代祖。讳(瑞)于讳(希硕)先八十馀年。而乃以为其十代祖。宗丈倘于是有悟则庶知鄙说诸段之非敢轻发矣。鄙家适有黄姓谱录一册。即平海宗中海月公讳(汝一)所编而序之者。自关东来。独恨我派监正以下不载耳。其中首叙宗中科目事实。而以镇海府君讳(允利)之二兄府使讳(允元,允亨)。谓其未知出于何人。疑其或出于黄天贵子麟起之后居金化者。海月公以文学鸣世。则其所记闻。似或有由。宗丈所居距金化不远。或可探问乎。幸今佥议已发。完谱有期。四方文献。早晚合并矣。安知我派监正以上先系。不偶肰现出于其间耶。抑尊教不鄙胤锡缕缕如此。竭蹶前进。情礼则肰。而第念为此役者。当先汲汲古迹。或求志石。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27H 页
或访户籍。凡所可为。靡不用极。肰后方可下手。否则今何所凭。后亦何所信乎。以监正子孙论之则胤锡一派。既有旧牒及墓表。尚可覆视矣。宗丈亦须商议宗中。先启参议镇海江西三世配匹之葬。以求志文。因审表石。且春川虽尝乍经倭燹。而关东诸邑。大抵免乱者多矣。无论春川及他邑。如有壬辰以前 国初户籍。则不可不遍究。又闻近世修谱者。或就江华考丽末户籍。不知此说果肰否乎。又如万姓谱姓源䕺录及丁时述所辑谱书。必也周求博访。方可以释肰。若又只以期会为急。则纵成一部谱书。岂不重为子孙无穷之恨。如今日云云耶。伏想此等大事。自肰迁就。易费时月。而胤锡之意。政不欲苟完。愿宗丈俯适鄙恳。既得所求各㨾文迹。乃自此邑京主人处图为飞传。以为一席商量。卒幸大事也。旧牒与墓表。兹姑誊出胎呈。其手笔真本及印出石本则待胤锡躬进时奉纳。如何如何。且向所谓谱录者。或是宗丈所称平海本谱锦溪家谱之类耶。其清安一派。若从谱录所云则世代似无差错。至如各祖其祖。不可统会之处。此类多至八九派。势当各从其派。裒成一帙。无原谱别谱之分则似稳矣。不肰则分门割户。宁不慨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27L 页
于同源而异谱乎。我派果如海月公所疑。而或得古迹为黄天贵之后。则当与讳(希硕)派相并矣。今姑无闻。奈何奈何。京城士大夫有为谱学者不乏其人。宗丈幸广问之也。京主人辈似不速传消息。或得禁府都事阶梯嘱令严饬则其传也速矣。今彼远宗姑勿问其如何。只须春川兴德两派之论。烂漫归一而后。方可有为于谱会耳。伏惟宗丈勉之勉之。毋以言微而忽焉。京中冬节寒且剧。远人实有不堪。宗丈或可退定于明年二月间。以便远近。尤幸事也。江陵金谱晋州姜谱。并乞登时考證焉。
与丰基宗人(润九)(丁亥)
伏惟秋霖。宗侍起居气候增祉。湖岭间之。无由共叙百代之谊。谁谓生并一国。又同一世。而漠肰如视行路哉。每念吾宗东来数千馀年。昆云四散。各祖其祖。不得会归于厥初一人之身久矣。彼移贯诸派姑无论。只以同贯言之。所睹记亦几七八之别。昭穆难明。婚媾或通。岂不惕肰伤痛哉。胤锡即高丽平海君参赞公讳(淑卿)十三世孙也。自十一世祖参议公讳(坤)始徙春川。因家汉城。十世祖镇海公讳(允利)与伯氏襄阳公(允元)仲氏参议公(允亨)一时科宦。仍世蝉联。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28H 页
八世祖从仕公讳(守平)始葬湖南之古阜。六世祖佥正公讳(处中)始寓兴德。而从仕公伯氏之裔则今在关东春川。子孙亦不甚少。惟我兴德一枝。仅仅数十人。不绝如缕。幸先世文献之传。不至坠失耳。当 明陵癸未。从祖龟岩公(载重)以我曾祖醉隐公讳(世基)遗意。拟修家牒。盖尝一至春川。略访诸宗。有一二经画。而犹未为完书。故胤锡自幼已不揆僭。庶几踵而成之。凡诸氏族文字。搜检多矣。至如海月公(汝一)典籍公(中衍)所序谱略则得凭依家藏而考之。若使赖天之灵。宗中同志有能起而倡导。区区无状。尚或可以为役。顾志大而才疏。又地远而力乏。只时时太息而已。昨岁清安宗人何幸先发此论。夤缘相遇于京城。其所径印一卷。实有大不满意者。怃肰南归。益自耿结。乃今偶直 陵下。归期且迩。而贵乡二宗侍俨肰来临。陈说宗侍眷眷之意。此殆同气相求而肰。既感且愧。何以得此。虽肰修谱之论不发则已。已发则不可以还止。假令合谱亦不可苟且而凑砌。则所冀宗侍戮力忘劳。先报诸路。使夫古迹遗文片言只字。靡有毫发之漏。又必齐会京城。参互订正。肰后方可以传示来世矣。抑有一说。谱之将合。不拘贵贱高下。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28L 页
惟以世系最远者先之。次远者次之。各立一祖。各叙其裔。而于其卷首统之以始祖学士公父子。则虽其世系有多有少有详有约。而规模节目。秩肰而不紊。苟为不肰。反不如不为之愈也。未知宗侍尊意如何。今冬来夏。当复来直此中。倘以为不鄙。切乞讨便回教。因或得接光仪于早晚。则胤锡不胜大愿。
答丰基宗人(尚铧,尚镒,润德,润九)(丁亥)
阳德昭泉。瞻仰政勤。匆拜追赐答书。再三周复。如奉面诲。自非先贤敦宗风谊之遗。亦安所得此。但彼时似闻有来顾意。虽身靡职事。无由先造。而空谷跫肰。尚有望焉。乃今俯款视。促膝无间。区区荣感不可量也。伏惟日间佥座气候增福。胤锡闰七月南归。因之留侍。九月趁科西上。转复东下。入直已两朔矣。腊初又将以礼曹公事入京。即当及觐。而方患痰嗽。挟寒惫绝。扰扰道路。此何人哉。献发之际。萧寺之速。固所愿者。奈丁阁犹有拘掣。倘谱役至夏五未完。或可相探。终幸图夫一会耶。肰念吾宗中无大谱久矣。而窃闻佥座五派之同事。亦殆希有。第清安长湍庆州及贵郡。多出于先检校公。则旧已知之熟矣。如平海之海月一系。乃以讳(敏儒)为中祖。而非检校公所出甚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29H 页
明。海月文献故家也。岂其后人一朝与五派同冒一祖。抑此一家外。又自有五派之与同者在其地而来欤。至若鄙系与春川。自是十四世同源传下。不独私藏表帖之可徵。行世文字又班班有在。癸未印谱。盖未及广考而误混于他派耳。当时鄙派诸论已自旋觉其非。不以为信书者今六十馀年。不谓一两卷草草径印。如清安昨年之为者。往往流传。虽以佥座高见。犹若执一而疑一。虽以此观之。谱役一时差谬之弊。宁非目前之可惩乎。又况天下事。各有大规模。规模既定则节目随之矣。佥座与其只偕五派同役。曷若括八路诸派。毋论中祖同否。惟越松遗裔。都收于一谱乎。与其随便设所于一下邑。曷若就京城大都会地。使四方道里之相均乎。夫如是虽胤锡无能为役于佥座。而一二闻见。尚可以为献。千万念之。毋以人废言如何。(规模之说。欲于越松始祖卷下。各正各派中祖。以叙子孙耳。文多不及录。)
上亲庭书(己卯)
在泮时作书付新基便。想已登彻也。伏惟此际。父母主气体候何如。弟妹幼稚及下宅诸集。并无他否。子到渼上请教。则见谕宜读大学。故将用一番工夫。而独住远地。心事甚恶。在家不知在家之极乐。而今而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29L 页
后乃知此亦一端良心发见而肰耶。丈席言顷因赵使君闻尊丈晚景。意象甚好。殊可欣慰云矣。外此忙扰不备。
上亲庭书(丁亥)
伏惟初夏。父母主气体候康宁万吉。大小诸眷下宅邻里并无他否。儿独处万山中。政好看书。而眼视终是有妨。合眼调理则因成小睡。夜又耿耿无寐。春尽夏届。树阴渐密。鸟声多怪。虽有一二人过从问字者。去后益悄肰。闵清风(百顺)适来见访。因与郑令(述祖)同游府东四十里玉箫峰下。放舟沿回。转下紫烟岩锦鄣江。只此一事。殊为大快。时时与郑令及其少子(时养)相还往谈论。此外顿无他况耳。
上亲庭书(戊子七月)
伏惟新凉。父母主气体候若何。今晓祀事。又无故经行否。儿适以 素膳供上之行。罢漏诣 阙入司饔院。既退日初出。遥念一弟二稚。左右行礼。目宛宛如睹。矧荒歉太甚。我家将偏受其厄矣。薄禄何救。又不得径情归侍。昼悄夜耿。此何人哉。斯文不幸。栎川丈下世。闻太学用屏翁丧例。相与会哭。儿亦书慰于渼上丈席。噫今之世。北斗灵光。惟渼上而已。向来悠悠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30H 页
不自勉于教诲者。已极可悔。而兹又身縻。脱出无路。每念丈席年纪。非不喜其添筹。而旋为之瞿瞿耳。
上亲庭书(戊子八月)
二日即社稷大祭。而儿以进排官将赴依幕。初一午后徐台卒逝。事系礼葬。本库又要儿之进排。而社稷之于大臣丧体自悬。不可舍重而就轻。亦不可自匈而趋吉。故其日不赴丧侧。只令书名举案而已。虽肰徐台平日固愿一见之人。而不无拘掣。无由遂意。今闻都民巷哭。乞儿议奠。不独 大殿 东宫隐卒之典。则儿之一心。宁不愧于郑杺(愚伏之子典翰)之哭白沙乎。今晓以前精神十分昏愦。恐难自奋。此岂奔走供职者哉。诚使一世公卿厌功名如儿。则庶几皆可勇退矣。(徐台即文清公志修。)
上亲庭书(己丑七月)
秋霖不乾。幸此得旸。伏惟父母主气体候万康。大小眷集均安。南望不胜慕恋之至。儿初六受香赴 太庙。初七 大享罢后归泮。又赴节制场中。则 御题拟本朝经筵官请进讲李忠定奏议也。与沙村朴上舍景成(希文)同事。一制一写。风雨颠圮。两人俱未及致察误处。其夕榜出。初八承 命入侍。则儿始占魁。竟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30L 页
以铺头短句叠出二唐字。初项第二长句又有叠字。降置第二。只给二分。 圣上询及职名及父主前日登荐受拟时事。盖礼判参试坼榜日所 启也。又以善制作善命意。深致慨慰之 教。斯亦荣矣。奈诚意浅薄。无以格神明何哉。父母主闻此。想必痛叹。反不如初不被抄之为愈也。
上亲庭书(己丑八月)
伏惟清凉。父母主气体候万康。眷集俱得无故不。种种只增恋慕而已。儿尚此拘直。前后一朔。世安有如此番事。秋夕又竟夕悄肰。翌夕幸被瓠老来访。入夜赏月。松影满庭。徘徊谈说。顿忘羁苦。达晓乃罢耳。柳君竟以十二夕有 命。为三水乡民。倍途押去。而湖岭两道。终至都停。 下教虽有二道朝臣姑恕之端。而以儿言之。此时一命。反不如为民之光华。有愧皇甫度辽多矣。若以朝臣自居。晏肰出入于春塘场中。而都停之举。倚阁一边。则何面于士友皋比之间耶。
上亲庭书(庚寅)
自有益男事以来。 上亲临景福宫。集百官下询可否。举多将顺。或以嗫嚅得罪。而儿与金履铉同班入侍。 上先问金履铉。知其为渊翁后孙。下 教曰予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31H 页
知乃祖矣。汝则径退可也。次问于儿。下 教曰予知汝居湖南。曾于五月入侍。汝亦径退可也。二人者因此不入于本事可否 询问之中。得免于将顺嗫嚅二歧之间。 圣恩罔极。大抵 亲鞫之举。自其日始之。可否 询问之际。 东宫亦方侍座。此诸臣所以虽或将顺。而亦虑他日未免于嗫嚅也。世路千褒。不可测度。虽使敏洽者。亦难自保。况如儿之拙讷眩滞。不识人情物态者。将何以随众行世哉。要之科宦自非好物。况前头侥倖一养。有非无势者可办。曷若归处田间。事育自慰乎。
与弟温叟书(丁亥)
松坡之别。两情难为。山回路转。岂翅黯肰。所幸天不甚寒。想或病不添重耳。归后忽已数月。侍况何如。长花实果以药服否。顷梦君与我同行到桥头。为马所踶。大惊而觉。吾梦吉匈素无徵。不必深虑。肰介介不能忘也。吾兄弟本来孤孑。而又千里相分。比年以来何尝不以为念。今秋益复倍常。将骎寻齿添。非复幼少故耶。苟能充此心以往。庶不愧古人矣。兄入直许久。痰疾乘寒。或胶或眠不稳。虽时时阅文字。兴到即读。而孤寂之境。谁与晤者。天涯旅宦。只令鬓发成蒜。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31L 页
彼曲径苟求。果何人哉。
与温叟书(己丑)
送别已七日矣。未知行役无病。父母主气体候万安。每念龙山江上兄弟泉边。脉脉分手时景像。天伦固尔。地名亦异。自是寤寝何可忘也。乃知羁旅之怀。实增埙篪之爱。人能勿失此一段良心则几矣。吾二人可不相勉。又岂不令儿辈与知耶。连日淫雾。时气去益不佳。安知早晚无可忧者。而恬嬉泄沓。无复开眼耸耳处。柱史守藏。恐不如鹿门尽室也。
与温叟书(庚寅)
易学者性命道学宗祖。吾固一二理会。特未见兵家者流。今得金丈(用谦)所示演机新编刊本。实发未发。足为今古大快。盖 宁陵有大志时所私纂者。上下可以观矣。惜乎。其幽翳不甚章显。而世徒以东西老少四字汩丧心目。其所自命自视何如。而不知甲兵。亦儒者事乎。良可一太息也。
与温叟书(戊戌)
春气尚寒。母主气候若何。两眷大小俱安否。白首南北。实古人耕渔甘旨者之罪人。愧叹奈何。伯所得官名。人谓出自吏判公议。而做度毕时欲得京士大夫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32H 页
曾经词讼。今又以词讼复职。在其身不紧。而求换者与之亟相推移。则前头荣亲。姑未暇论。而肰亦足为荣亲之梯矣。但平生拙法。将复谁诉。君之苦劝我行。亦见其疏于事耳。如或终不可如意。则便当浩肰南下。安可坐守马粪臭中。为时人卖弄耶。主簿二字已非汉世高士所甘。如孙宝者尚能发此口语。况不为孙宝者乎。儿辈如有杂喧者痛禁之。浪游者严督之如何。吾家儿未为富人。又未为法门。则得不为外人所笑乎。
与温叟书(戊戌十一月)
来时泰仁店及天木酒街两度书。似或入览否。日南阳复。此际母亲气体候若何。君侍履及大小眷集均安否。伯在路饮食不甚有味。神气不甚自收。此实老境不堪供世之兆。若是而尚能更冒廉耻。并与初头自重者而失之耶。使我一得荣亲则不肖之犹可孝也。否则直有弃归如来时所告于母亲而已。因此一事。庶几令一世知有轻爵禄之人。不亦快哉。惟君意恒不欲如此。良可闵也。
与温叟书(丙午)
闻吾行才发。尊有八九日危病。虽幸仅差。而大病馀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32L 页
證犹可怖。其果加戒加慎否。病中思我。安得无悽苦说话。而儿辈至以为不忍闻。早知如此。吾岂强所不欲而来乎。尊亦岂至于强我所不欲而必送乃已。况大儿迎医。冒雨徒行五六十里。安得不病。大疟复发。尤可痛悯奈何。吾年已老。岂兄弟父子远离之时乎。而只为尊以再度副 点。不可不一谢者劝我。故我为所诿而不自持其初志。自闻此报。神心一倍震凛。益欲归而不得。今而后除百事。必务求健服马。以为迎我以归之计可也。近闻一种流说则吾久留此。必未免于桂坊卫率等名目。此在目下乃是伴食之窠。不益尤愧且惧乎。
与温叟书(丙午)
尊欲使我为临老冒苟之人则非爱兄也。儿辈亦肰则非爱父也。我若中路径归则岂不应于不远复无祗悔元吉之象乎。退溪当 明宗因山前。以礼判重臣。犹且因暇东走。虽被山禽野兽之讥而亦不辞焉。况我微官末职。何系于进退轻重。而乃若是拘留乎。初头厌出之意。君固知之。今既一谢再副 点之 恩命矣。八万长安。我将谁访。伯深爱我。故以务益深蛰为勉。而承叔别时又如其言。承叔亦殆知我者耳。
与一汉,七汉书(戊戌六月)
蒸溽甚矣。京则长霖。此时慈候万康。汝兄弟及二眷面面俱佳。而慈氏寝膳之节如何。夏秋供奉想更艰。不至以麦否。吾虽 恩吃十六斗米。远莫之致。只自痛心而已。父以同僚贬中不出之故。独直十八日。殊更郁郁。而北风盈轩。反胜于蛰泮。奈敲扑纷聒何。日录中所录清人一统志之黄河大江曲折。为与禹贡蔡传相證。而盛京则为与我西北参考也。外番则为与泰西地球互质也。其馀蒙古语若干。亦为与华东语并较也。
与一汉,七汉书(戊戌闰六月)
昨匈犹可。今又匈则吾家竭矣。所恃惟 天之怜我。或许一斗邑荣养。而身不对铨官与夫宰相名士者。安望木瓜之更转入手耶。人生一世。逐日渊冰。方免于大戾。吾亦岂昧此义。而犹有时自省可瞿处。汝兄弟知此勿忘几矣。
与一汉,七汉书(戊戌十一月)
此来居肰二旬。母亲气候若何。两眷面面均安否。晦妹归否。牟阳更有闻否。父初七入直。十二访左右尹投刺相见。则右尹忽举今春沙桥吟一篇。自谓见于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33L 页
一处句语。正肖韩之泷吏。肰亦不省其实效焦仲卿妻语耳。悠悠得失。只当一听天公。亦何用屑屑于其间哉。只念尔等缘我力既惫而业又荒。来头积债。将若之何。即目下工夫。犹可有为。念之念之。
与一汉,七汉书(己亥正月)
乃父归意已决于归去来辞次韵。归而侍侧。菽水为养。不犹愈于奴颜婢膝者乎。但念汝日夕皱眉。父心可愧。须以世上无分钱粒米。不及我家之犹有瓶瓮之粟者。譬之自宽则可矣。
与一汉,七汉书(己亥四月)
嗟老叹卑。子美所以见讥于朱子。则年老官卑。亦天命使肰。不须嗟叹。而以吾之年老而觉亲年之愈高。以吾之官卑而觉亲养之愈迟。念之及此。亦安得不悲。尔等顷以衰年行役之难。近来家力之窘。为念则可矣。而未必深知此悲也。此时为贤者无难。为文章无难。但无失先子遗矩。饬行攻文。惟日孜孜。则事半功倍。惟今世为肰。可不勉哉。朱子训蒙绝句一册。此乃忙中借誊也。早晚欲以整录于家藏日用册之朱子童蒙须知之下。尔等须细玩味。当知理气之梗槩。与性理大全,四书大小注及泽堂家训,蒙斋字训可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34H 页
相参也。又是做科体疑者。所当详玩耳。
与一汉,七汉书
今秋科期不远。试邑亦近。尔兄弟省侍干事之暇。与伯敬硬脊梁负重担。不以一日废课。不以一念趋懈。以承先子遗意可矣。人生世上。有大乎此者。固非一二。而自小而大。自下而上。为之不已。又岂止于作一科儒乎。勉之勉之。
与一汉书(庚子四月)
廿六昏后。得汝廿三书。满纸辞说。久益可念。矧顺儿叫母之声。如入耳者乎。书后忽已有日。未知汝与叔父身上并无疾。而汝能礭守坚持。不触目境物所动否。固知汝之能是。而父心犹或恐其不能。汝其事事时时。体父之心可也。此中侍下一眷。幸无他故。而去晦已以单献礼行曾祖考忌祀。盖冢妇之期服重。以在殡则礼不当容喙于祭祀。而地非同宫。官享亦急。故不得不以平时布袍白丝带。参酌吉匈之中而行祀耳。知礼者当谓此何。未可知也。
答柳女代问(戊申)
   问夫家方移葬王姑。柩已归殡合涧亭。而王姑几筵尚存。则朝夕奠与上食。行于几筵乎。
颐斋遗藁卷之十 第 234L 页
行于殡所乎。抑两处兼行乎。
  尤庵经礼问答改葬条答俞公佐书曰。三年内迁葬之家。每以馈奠当于何处为疑。而第无古今论此者。以礼疑从厚为义而两处并奠者。似无大害。故愚浅之见。亦以为肰矣。第今哀家略异于前义。盖既还殡于家。则与几筵同处于一家之内矣。一家之内。并设两处几筵。未知如何。犹以为两设不害于从厚之意耶。必欲行之一处则毋宁舍几筵而行于殡耶。不敢臆断。幸更询于知礼家如何。
按尤翁所答如此。第念柩行若于合涧亭成殡。则与本文所云一家之内者。微有别矣。肰既与几筵不远。亦可无门内门外之甚别。今若就几筵。先告以当专上食殡所之意。肰后乃依初丧未葬时仪节。就殡所上食。不但今夕。虽明再明亦肰。直至迁奉事毕归后。乃始依前上食于几筵。则恐与尤翁意。不大悖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