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颐斋遗藁卷之九 (自动笺注)
頤齋遺藁卷之九
 書
  
與丁慶集(達性)書(己丑)
卽惟春寒
尊履增重
似聞歲前在寓。
今已撤歸否。
渼上丈席禮說。
已於七月六日入京受答。
付鄕便久矣
不謂中間淹滯
致令盛使空歸
已爲鬱耳。
肰其大略張友之還。
當卽報告
玆因婢子長城來者
始呈眞本
此乃先生口占
胤子報恩代筆也。
大抵此事義理
先以宗孫主之之遺戒爲重。
諸孫迭祭一欵則又以爲不可謂無說而已
未知高門諸議畢竟何居
固知左右委禀出於敬長者至誠
而或因此致一囂囂
非特尊意所不安。
鄙人惶恐之甚。
非細故也。
幸須一覽深藏
無煩耳目
區區之望爾。
此中酸苦經冬
歸覲屬耳
明月念間。
將且西上
奉際未涯。
豈勝悵肰。
答李公孝(思永)書(癸巳)
胤錫稽顙再拜言。
胤錫罪逆深重
不自死滅
禍延先考
攀叫靡逮。
再朞在臘。
權窆未完
而慈候凜綴。
尤鮮寧日
酷罰罪苦
詎望苟活
所幸蒙念。
得奉几筵而已
豈意重賜遠慰。
寄意鄭重
其所愍惻
一字一涕
非夫
絜矩之推。
如是哉。
區區哀感
出格外。
不知他日容可生奉音旨
使十年積襞。
一獲展究耶。
所敎趨向異路四字
豈以兄在田間
而胤錫嘗幸一出故歟。
若肰胤錫尤不勝於邑也。
葢胤錫一小科猶倖也。
一小官寧不益倖。
只爲欺人欺天。
得非望。
肰猶一出六年
轉至陞六者
以先不食眷眷
或可榮於君餘耳。
天厭不孝
遽降巨創。
溫凊隔闊之久。
穹壤罔極之慟。
此直一大罪端。
他日極崇顯。
亦何及哉。
故自苫凷以來
每聞當世諸公或乃不悉在憂。
猶且相與檢擬於三曹諸院之窠。
則輒不覺愧死哀迫
中情所發。
非敢誣也。
雖肰三年之間。
世亦日以轉變矣。
如幸外除
或豈無望於養母
而亦有無無極之悲。
如兄高才至行
未及尉薦
而己則濫吹
何榮之有。
嗟乎
時論不公久矣
或一二有訪於無似
人微言輕
所對無力
乃知古人朋友之際。
綬冠之說。
亦非今世孤寒者可幾也。
乃若讀書求志。
尙屬自己
士惟及此未甚老之日。
或面或書。
講習不已
此爲修身以俟之道。
人情物態之無窮於目前者。
何足忻慽於心也。
佹詩有之。
皓天不復
無疆也。
千秋必反。
古之常也。
弟子勉學。
天不忘也。
聖人
手。
時幾將矣。
朱子所嘗表出而勉人者。
而胤錫平日亦實愛此。
雖其髮已宣眼已花。
不足與論於自策。
詞科制擧
斷置已决矣。
從今以往
倘復賴兄之益。
有以潤涸。
自家及人。
庶幾明體而適用
安知天生吾輩之意。
終或驗其非偶肰也。
嗟乎
此言駸近乎文。
而兄旣及之。
不敢墨息。
幸無以示人
如何如何
向來二兄割胖之慽。
未曾聞。
今始得之
何愕如之。
子姪皆已成長。
或有至抱否。
胤錫長子一漢年二十二矣。
新娶未以歸。
少子漢年十二矣。
大抵若皆可傳文獻之舊。
胄錫則前室無育。
辛卯再娶
未有子。
嘗記朱天使之蕃奉勅東來
歸後幾年。
寄書西坰諸公
言歸老於鐘雲石頭之間。
又言方奉老母
其尾言長子有幾子。
次子有幾子。
少子纔有胎。
萬里相愛間知此瑣說
明鮮內外之邈。
如何哉。
娓娓如彼。
其厚可想。
又况吾輩只去百數十里相望者乎。
得此之日。
當亦有感也。
答李士平(文衡)書(癸巳)
胤錫等稽顙再拜言。
胤錫等頑忍不死
奄經外除
先考潛德
自此益覺靡逮。
世之仁人君子
有及與知者。
宜爲孤穉見憐
而今得之座下
嗚呼
此痛亦座下
先獲終身之所。
則雖在不孝亡狀
猶視猶食之境。
不知感以涕乎。
况茲惡歉。
申以輪毒。
偏慈氣力
不止傷於積毁
人子之心。
安得不炒迫。
只幸奉書開慰
如對學腴儀容
而地旣相間
無以面承溫唁。
西嚮引領
增哽噎。
乃若多少寬譬之敎。
自絜矩流出。
敢不欽服
但窃自惟平生
侍親四十餘年。
無非狎恩恃愛之罪。
矧能毫愉秒婉。
矧能遑溫暇凊。
而又不幸不知菽水之中。
自有眞孝。
妄被人挽。
希冀一日榮養
六年奔走
纔得六品
天若少假親齡。
孝理之朝。
詎無一度公論
而事乃一朝大謬
六朔侍癠。
終抱罔極之痛。
其視他人見星之行。
直五十百步耳。
他日位極人臣
榮貤台衮
亦復何所爲慰。
嗚呼
區區科宦之念。
自來自許淡肰。
目下尤成寒灰
此實神天所燭。
非可誣者。
惟是事君事母。
其日俱願無疆耳。
先考少日蜚英之盛。
永感退步之實。
鄕里隣交
則不悉。
至於嚮晦志學
用力一敬
蚤夜諷念體察
恒在曾朱遺書之工。
則胤錫遠游
猶有不及細瞷。
况非胤錫兄弟者乎。
獨其闇肰日章
誠有莫掩
庚寅天褒之榮。
此爲胤錫輩頂戴
亦爲胤錫輩心隕者也。
先儀旣邈。
遺文尙在
知德之士。
庶徵乎。
使胤錫若幸賴
天之靈。
有以得傳萬一。
不至歸於小人
不見棄於如座下諸賢。
座下所勉。
尙或堪承。
繼此幸乞隨事更敎耳。
答李士平(文衡)書(甲午)
頃蒙惠賁。
極榮感。
比又枉牘。
尤爲之慰豁。
矧審起居增重
第惟惱擾之云。
得不爾。
肰而事至斯。
應無往而非學。
冠雖嘉事之重者。
何至於以匈歲過費之境耶。
乃若辱速所稱一賓字。
此殆先人之故。
或一遺敎之有承耳。
揆以情禮
曷不趨進
顧茲惛憒
內省多謬。
徐又沿洄夷攷
未有確據
座下所援孔曾宋閔之說。
正亦玄成昭陵
盛意開釋
欲其使之進身者。
至矣盡矣
而奈執迷罔回何哉
葢冠之爲禮。
固有以喪而行者
而弟之所拘。
忌日而已
如云忌日不用者。
謂此日不爲他事也。
如云赴邀非宜者。
謂此日不赴人邀也。
前而祭儀
後而退翁
豈不省於吉匈事變至交値之會。
而硬定立說如彼哉。
亦爲如弟有以企及爾。
以此爲坊。
世猶有匿忌得罪祝欽明者。
寧不可畏
故知王事不可論私。
其餘只須恪守勿失
肰後庶或可以寡過
區區所以初以孤陋禮辭
終以拘礙固辭者。
要之求乎自
靖耳。
不肰於座下冠子之日。
何惜三祝辭謄傳。
故爲飾讓哉。
嗚呼
今此忌日非他也。
乃我曾考家祭也。
曾考豈非李氏自出乎。
豈非曾考之姨胤乎。
言念古昔
心實有戚。
况玆加布
又我叔祖
先人經行者。
如可有路轉身。
座下好禮之意。
何敢坐孤至此
記曰愛人以德
座下愛我也以德矣。
弟獨不以愛之耶。
伏惟熟思而處之。
毋令盛禮或玷。
則冠之翌日
謹當夙簉末席也。
與朴進士(燦璿)書
胤錫稽顙再拜言。
頃承下慰。
謹亟奉答于洪克之遞中。
南北杳肰。
身又罪蟄。
無以更圖奉際。
區區痛歎
與歲俱深。
中間得令從炯玉氏違世之赴。
嗚呼
此誠何天哉。
念其粹美之恣。
又承先師懇切二字之褒。
在朋流固非敢侔。
邁往未已
造詣所極。
其孰得以御之量之。
一朝先夭逝。
不惟同門至慽
大庭敎養成就之盛。
座下依倚磨琢之懿。
幷亦無所更施。
嗚呼
天亦可怨也已矣。
如胤錫得令從。
追逐雲樓石室之間。
纔數朔耳。
而其托誼之重。
葢有歲寒相期者。
雖六七年來經營一養。
奔走斗祿
克復輔仁
只此耿耿溯往。
庶質鬼神
罪逆深重
先考
背。
繼哭先師
人理盡矣。
尙此頑忍。
奄經外除
肰親葬未完
慈候積毁
重以歲惡身病。
百憂䕺身。
蚤夜以思。
正此哀慌而已
豈意此者
又聞此報。
鷄絮無路。
只益悲愧。
夫豈平昔相期者哉。
伏惟敦愛加隆
摧痛何堪
臘月方寒。
尊體何似
伏乞自寬抑。
以慰慈念
未知令從有子大否。
可傳乃翁文行否。
可受父友弔慰否。
不可知
不得不奉唁于尊兄
他日詳敎之也。
錫方修先書札語錄
點檢甲申日記。
中有令從相質相和者。
止一二。
最其江漢六月同舟之詩。
尤哽愴不忍讀也。
使作祭文辭。
不外於是
所乞尊兄以此疏。
告于令從几筵
逝而有知
當亦爲之愀肰。
嗚呼炯玉而止此乎。
與朴進士(燦璿)書(乙巳)
今歲行盡。
遠惟學履增衛。
從氏之孤亦健否。
初冬洞丁友孝參氏。
鄙遠顧。
傳言從氏之孤成長已久。
重以發解
又何奇也。
記昔甲申
與炯玉氏結夏石室
稔聞孤舟丁公風烈不墜
不憂家法
乃丁友來託二公祖孫文字
區區仰之懷。
幸得有少慰。
而又如作九原炯玉。
坐我蒹葭側畔
今拙藁封而南矣。
想兄於此
亦以思炯玉之心。
如對此老醜爾。
弟旣靡怙
恃。
竟何心於外物
惟冀殘年無病。
料理父師之託則幸矣。
先師胤老又此抄選。
天眷方隆。
有尤翁所云師不落莫之喜。
愚意過慮
惟恐不得不一出
已以書往復申勉矣。
湖南同門者。
本自無多
而炯玉旣逝。
士謙亦逝。
每念二友之賢恨頑物之獨住耳。
伏惟遠大
毋孤相愛
近讀退溪與先竹川公書。
殊仰兄家學之有源。
勉之勉之
答朴進士(燦璿)書(乙巳)
自付遞角
未必立致下復。
歲行盡雪大漲。
乃有華封
越三百里來到
區區光榮
何如也細審字㨾。
約類吾炯玉舊跡
心已疑之。
尾報果知出自其孤。
尤可愴幸。
矧惟慈侍之下。
一有奇疾。
安得不奉閔。
炯玉遺文
渼老旣許一言
則庶九原之慰。
而先曾王考文字
何獨見阻。
抑其一二事疑。
未知何居
而乃以移託於胤錫耶。
自農巖及先師以來
已不當人金石之役。
而農翁至以墨池中潝殺爲言
今日渼老亦安得不守家法
文字之類。
自己工夫
緊歇之相距
不翅有間
宜其於此無許。
而乃令胤代役
誠有所不知者耳。
他日到渼上。
奉質如何
示來出處之勉。
良感相愛之厚。
不亦幸耶。
弟自丙戌初仕。
甲辰
無論彼此之薦擬。
不一私覿何也。
薛敬軒受爵公朝
謝恩私室
不忍爲也。
陳了翁又先有與薦不入黨之語。
此亦弟平日所自勉者。
而又有自警箴一篇云。
科擧所以出身
其可曲徑求諸。
仕宦所以事主
其可鑽穴圖諸。
義之所在
齏粉不當或避。
勢之所歸
雖鍾駟不當或趨。
有用我者。
禮樂而贊刑政
無用我者。
畎畝而憂江湖
是余葢有意而學。
未之能信也。
用晦自明
無愧古人與徒乎。
只此一篇
是弟之一念所持而勿墜。
又嘗有詩曰三起何曾謁兩銓。
此心無愧神天
詩成一笑兒堪示。
家法須兼世道傳。
今於兄之言下
以此爲謝。
兄必爲弟一大哂也。
平日只以進一寸退一尺爲心。
雖於親在求養之急猶肰。
况今永感灰心時乎
先人先師所責之重。
不敢以忘。
而老矣無能
所註性理大全禮樂易範諸大文字。
已積三十餘年工夫者。
不免全棄。
痛矣痛矣
兄若一過
劇談一二。
一過何由
臨楮只益悵肰。
宋佐郞(益中)書(乙未)
前秋萍會。
幸何可忘。
兄旣先歸
弟亦繼之。
高駕或久于龍。
附書盧甥。
使之遞獻
而兄又旋洛。
未及
照也。
日月幾何
兩人居肰共添一齒
未委客中高堂之戀。
華萼之懷。
當復如何
竊聞東銓之長。
所不外。
能雪徂夏之踦耶。
弟作此邨學究
幷冠童咿唔
稍覺古人立言有味
可樂者。
奈慈齡日高
無以如意
當世仁人君子尙視爲繞客奇貨何哉
風埃鬢髮
兄亦太苦。
幾時南爲
訪我逍遙之陰滄海之濱耶。
向來金上舍士謙爲言新榜大病
兄亦見悶。
至於行勤問。
高誼可感
人代慰。
如或更滯京裏
只願移綱目宿功。
大讀一部周易
有得觀象玩占知時識勢之訓。
則弟與謙也當復爲之一聳矣。
迂言及此
不遐嗔否。
富貴易得。
名節難保
晩節尤有難乎。
念之念之。
使弟舊所奉戱。
爲撰墓碑一語
終不歸於溢美如何
公元1775年
 乙未正月十三日
余遇泮人李壽得歸自士謙宅者
付書于仲建所寓。
仲建病歸。
未及傳去。
今年(丙申)七月賤臣爲赴先大王方中臨班入泮
仲建繼至
得始以出呈。
而余亦得復寓目
當時鄭賊滔天之勢。
尙忍言哉。
名家大族不趨附其門者葢鮮矣。
而余以未行處子。
一味羞澁
旅宦六七年。
幸不識其何狀。
仲建尤有卓焉。
念其
外氏京城人也。
與彼婣㜕
非無線索可鉤。
屈指平生
不過兵曹
直中以下僚一邂逅而已
非復牢確之操峻潔之性。
無忝於海狂遺烈者能之乎。
余嘗戱語以爲我若偶肰後死
當爲表墓
不辭也。
書中所及
爲是故爾
近者日月代照。
虹𧑐滅跡
世有公議
仲建必不久滯
而五十之年。
忽忽且至。
華面黧。
何人哉。
伸紙相對
不覺相嘲也。
雖肰士之遇不遇命矣。
從今以往
吾輩晩節者。
尙可二十餘歲。
出處進退
其又可以淸時不謹哉。
云靡不有初。
鮮克有終
凡我同志
請試相與勉之
與宋掌令(益中)書(丙午)
一別三年
寧不依依
俱老矣。
弟南蟄兄北翔。
相望迢遼。
轉覺幽鬱
未惟春來
寓履增衛。
闈信連康否。
旅味辛苦
此亦可想。
而但令兄不忘菊花詩第二章勉之語。
則弟雖或不先兄逝。
亦無愧奮筆銘石如宿諾也。
呵呵
白首田間
頭瘋眼花
行墨拙業。
已成廢棄
則其進乎此者
又可論耶。
惟老季二兒從容商講。
尙論上下千古
斯亦不博四十年虛聲
二兒不利鄕解。
其伯又九朔長瘧。
乃翁不能一錢一米
手段
無力療醫。
奈何奈何
從今以往
只有一念懸祝。
苟使朝多名公碩輔
外多賢藩良吏
未死之前
樂亦足矣
何必自我親操耒耟。
四隣偕出耶。
知我者謂我拙以自守
不知我者謂我不肯求仕
未知兄知不知何居也。
金令啓叟(東稷)之喪。
遐思慘肰。
聞兄又爲此令殮棺。
一似晦邨參奉丈(金邦傑)喪時。
高義所聳。
士林稱道無已
故喜而及之。
幸兄隨事加勉。
令我服而又服也。
金進士(時準)書(己亥)
昔在頖齋。
光州上舍重本(纘爀)佋介。
得遂旣覯之願。
徐又從故趙承旨
(晸。
)獲玩盛製井地圖說封進於先朝者。
退與其從子府尹寬甫遊。
執事所分蓍策在焉。
而及拜渼上先師。
則尊書所往復心性鬼神諸說。
可仰泉上一脉之的矣。
於是拳拳不敢忘。
非止日月
而居南處北。
不翅齊楚不相及耳。
乃者爲養三起
竟爲令長園。
邂逅孫壻碩士
(日泰。
)憑問年起居之節。
窃伏聞七耋好易
箋疏不懈
今世魯殿之巋肰。
座下而誰哉。
春氣向暮
不審靜養味腴。
亦自覺有進於竿頭
時出其餘。
尙堪無惜霑漑耶。
胤錫今年五十一矣。
偏慈又恰恰
十矣。
筮仕十四年。
猶未成一邑榮供。
目下所帶。
卽世所謂蔭官致仕之地。
豈不决歸。
百日無僚何。
南望六百里。
雖欲理遣不可得矣。
平日所承於父師者。
元自不少。
而喪威奔走
拋荒強半
其中留心易範律曆諸說。
又十忘八九。
欲與碩士商議
一棹乘閒。
須趁月猶圓潮猶旺之時。
而仍僭奉邀執御花石亭上
以成一㫾良會
則不江山佳境
相發揮於心目
而上千古
出入先後環中
宜亦不屑之誨之所及也。
惟鄭碩士適有他行。
俟其往還
恐後於十八日巽月之期。
茲輒專走陵隷。
區區如此
意下如以狂狷爲可敎則能更定日子否。
愚意十八日不可失。
如何如何
似聞有眞傳植來歷可徵。
幸以所記委折蓍草根莖花葉形㨾者袖示。
因又別揀其中所蓄大少均等條直可用者。
使無狀傳寶。
則是南方一枝橫出也。
士之知不知不熟
在於相距相面之近數否乎。
前鄭碩士固示傳送五十莖一部
大者如指。
少者如筯。
曲者居多
直者無幾
非所以質神明之具。
不免又此冐陳。
座下無根傳植則安敢自不廉之責耶。
井牧說及易說亦乞惠付。
李進士(東運)書
新知未洽
少別猶悵。
天氣已熱。
不審齋居爲學
日有新趣否。
續續承聞庭候不。
胤錫此來。
一病字。
鄕信千里乎。
每念世上英才
本自不少
惟患立志不遠大耳
志苟遠大
雖間以門戶計。
不免出入科學
終不一豪見奪。
明者妙年修路
發軔亦旣正矣。
由是以往
當直古人
又安用於朽淺者之先叩哉。
肰此一念
亦非流俗中所能。
而上往復
相發葢多。
古云不有益於彼。
有益於此者。
不誣矣。
潤涸之幸。
又當如何
向來所蒙賮章。
珍誦累日
其雋益永。
豈不亟亟冐和。
庶幾不孤寄意之重。
而身苦不健。
奴亦如之。
今始委獻
可博一粲
不猶賢於尋常月露相屬者乎。
來月旬間。
脫直歸泮。
從者仍留。
前日之樂。
有繼矣。
權進士(衍)書(庚子)
   問鄙郡健齋重新
爲我湖南聞風起處
其外裔之替奉。
自是私廟之合櫝。
本衙致奠之禮。
鄕人瞻拜之節。
實爲未妥
猝難臆决
無禮典所載。
亦無先輩講定
鄙鄕之議。
動輒甲乙
窃念國典致祭之時。
有出
之規。
而此近於過重。
故舊墓奠之時。
例有別拜之事。
而此近於泛忽。
商量得中
於禮不悖
於義無損
未知有何折衷處乎。
所詢健齋私廟官奠時儀節
此是無於禮之禮。
固無可據者。
只當審擇近世先賢所行之式。
莫或不悖否。
葢以弟所聞重峯先生後孫前漣川倅趙重國者則以爲重峯沙溪師友也。
尤庵同春又於重峯私淑也。
以故重峯之裔。
有時沙尤家廟
本家爲就應謁之位。
開其龕簾。
後使之拜焉。
若以家弟胄錫所覩於農巖先生曾孫錦山倅金正禮(履安)在官時。
農巖吾家先世所師也。
亦前士林所共尊也。
以故家弟與前仁倅洪德保(大容)同謁廟前。
主人爲之開櫝出主
後拜焉。
二家所行。
不亦傳自先賢之已行。
而弟意則貴郡城主躬奠之擧。
又重於尋常瞻拜而止者。
似宜依農巖宅所行。
出主奉奠
稱情文。
非有過重之嫌也。
盛敎謂之過重。
豈以朝令致祭
出主耶。
肰朝令致祭則其主北面
尊君命也。
本官奉奠則其主自在正位
後人之隆先賢也。
二者之辨。
初無一毫僭嫌。
欲以此仰勸。
天下義理無窮
一人聞見有限
惟在仙鄕
君子從長决議之。
如何如何
兪進士(柱)書(癸卯)
向來承訃時。
幷蒙先庭言行紀略之示。
出格外。
極哀榮。
况又索之哀辭
平日不見棄於同門
尤亦幸矣。
肰竊自悲知覺之昧才思之乏。
雖於家庭文字
有未遽爾下手者。
可以抗顔泚筆孝子不朽之地乎。
抑此苫凷中。
爲人紀實之役。
古人未爲罪者。
而世日下日狹。
爲人齒舌之招。
因記辛卯外艱時。
南中一契家欲乞其先人碣志于渼上先生座下
而以胤錫可爲一言之紹价。
來責未已
不得已長城參奉休士謙甫相議。
得尤翁禀愼齋一書以爲證。
肰後乃敢依狀畫葫矣。
竟不免以此大謗於京鄕。
先生不幸我輩
不及謁文而止。
肰此實胤錫已事之可深懲者。
區區之愚。
莫若只請于忠原丈(金履安)爲可久遠之圖。
而所示紀略
因令留爲篋珍。
他日學識稍進
而徐擬一小文字於其末則未爲晩爾。
未知哀意如何
金士謙畏友也。
意亦以爲肰。
而以哀請幷及於自己
俱爲之蹙肰不安耳。
此友方哭其一子之秀者。
再朞纔畢
萬事冥心
何暇文字之重者乎。
張士彬(熺)書(甲辰)
楓山之邀。
寄意良厚。
後一念。
亦覺黯黯
玆於令堂行次
又承袖致盛札。
申以詩箴與夫先狀別幅。
旣幸伊來調治略收效
而發之於歌詠
約之於敬畏。
一張一弛
無往非度
若此無已
何虞不瘳
何虞乎有放。
而先樂窩公歲與德。
居肰亦爲兄有矣
忝在相愛
寧不奉賀
乃若沙邨遺集糠粃之導。
以敬玩而僭諾。
而自十二還稅中經先山歲祭。
風雪以病。
未暇於繙盡。
尙何能治筆硯從事乎。
狀草之索。
本爲資攷譔序
而今更敎以別修一通
則其於先曉邨公日月不刊之文。
一家子孫之私者何哉
牀屋架疊
令人可駭
况弟之陋。
又將何以求多乎前修耶。
愚見如此
實心以告。
兄必欲猶且強之。
則謹依朱子大全中爲人家行本文以後跋之例。
區區景仰之忱。
不至於全無所効。
則於盛意如何
自來才性鈍滯
尋常文字
猶動費時月。
其於關重大處。
尤須閱歲
向來先碣一事可見者。
而兄則以病而索之急。
令堂叔則以行而督之急。
弟誠茫肰不知所以爲對。
肰弟家於盧姪許自多信便。
隨其文成早晩
豈敢更煩專人
幸姑遲之
抑先集中
蹈舞者。
輒用老泉孟子退溪朱子前後點批之爲者。
他日奉歸。
不以狂率而深呵也。
張士彬(熺)書(丙午)
前答時適値有渼上便。
輒胎別紙。
略陳仙鄕先輩後學之可慕可禮。
而兄家累世名德亦列其中
以先栗溪沙邨二先生追配之宜懇請書。
貴府伯。
俾勿拘拘俗吏株守禁制者。
昨夕承答
以爲紙儘好。
早晩欲轉示。
因言近來作官者多不肯留心於此類。
未知聽信否。
此老之許之慮之。
可見其意。
旣有儘好二字雖使再伻再答。
亦何以異此。
玆乃直以渼書同封。
幷拙製奉安丁享諸文上呈
如以鄙札及渼書幷徹于貴府座下
則以其世世儒林宗師故家遺風
寧有礙沮之理。
昔我雲樓先師嘗譔寒圃追配告文
不以朝令爲拘。
從子尙州履信氏之爲泰仁倅也。
許鄕賢勿齋寒溪追配者。
貴府於此準許與否
非所可必
而渼書一道則旣示于彼。
兄必亟令直伻于興鄕鄙家。
使二兒守之勿失
如何如何
丁德徵(弼良)書(乙巳)
先六拙先生藁序。
非不佛頭著糞之爲不敢者。
旣冒承面託。
有難逋傲。
謹就藁略加讐正
而申之以拙語
庶幾令靜老淵源崇禎布衣之實。
兩家兒孫所省識耳。
其尾所註東儒錄之三官一段
頃雖奉告
而序之所及
亦止其槩。
不免加詳。
兄或以之附于晩軒先生遺事之後耶。
士之于世。
不遇固非所論。
百世之下。
固有子雲夫之知者
惟有其實肰後爲肰。
吾輩後學可以不知勉哉。
大約吾輩餘年能幾。
讀書飭躳
不至先賢罪人
則雖間闊之甚。
亦朝夕一堂之比耳。
讀書所以致知
飭躳所以力行
不力行則致知何益。
肰知之旣眞。
未有不以力行
古人所以有味讀書也。
弟誠無狀
以其質則至駁。
何行之可言
而以其氣則不至於至濁。
猶或可以資知。
父師遠矣。
良朋亦或亡或闊。
恐終遂無以少酬夙心
比來時閱遺經
少日讀者非一
夕陽無限好。
只是黃昏
此爲可惜也已
答金君輯(壽民)書(乙巳)
浩肰章盛辨。
不勝望洋之歎。
而觀其歸趣
要不越乎氣之體人之體兩端耳。
兄所廣援。
亦足證夫爲氣之體者。
至大至剛一節
集註又已有體段本體幷指氣之體爲說乎。
孟子本文氣體之充也者
此乃指
人之一體
爲氣之腔殼者。
不可以氣之體。
混而同之。
葢人一體之中。
無非氣之所充。
而氣又自有體段功用
俱非離人體中而獨行者。
肰而其曰氣體之充也。
及配義與道一節。
集註氣不㐬(一作充)體。
體有不充云者
分明幷以人之體。
而非以氣之體矣。
人之體有形。
而氣之體雖曰比理有跡。
不比人之體有形。
兩端體字。
不翅有辨矣。
尙可以氣之體一端
蔽人之體耶。
兄試溯考於氣體之充一節
而其可歸之於人之體者。
歸之於此
又考於體段本體等說。
而其可歸之於氣之體者。
歸之於此
各有所歸
使不相混
則庶無所謂金屑眯眼矣。
丁進士(孝穆)書(乙巳)
昔歲因朴上舍重本老兄講服華聞久矣
無以一席奉晤。
季氏意外左顧
以先序文俯託。
斯已增悚。
伯氏又申有問
拙作二道猶若可容。
不棄而敎之。
不知亡狀安所得此。
伯氏所敎合商議者。
未知正指何處
季氏所要佛軀磁引僧竈忍渴二欵出處
又自有說。
葢泰仁故父老三百年相傳如金石者。
而胤錫則童年聞之於古縣故同樞藍溪公愼采。
此老卽亦不憂女壻金司正後孫。
而歷閒亭
公元344年
若晦詩嵒元月峯大立鳴川灌。
四世小科。
代有蔭官
文行卓肰故家也。
今文官光遇又其孫也。
先子亦其甥姪也。
以故胤錫於此事。
熟口順耳
朝暮史牒
無疑必矣。
况此老博識多聞
言必有物
而生顯宗甲辰
英宗己巳
壽八十有六。
自今推之。
距其生已百二十年矣。
以其人與世。
可無徵耶。
伊川諫哲宗折柳者。
無可據文。
朱子特以出自劉元城所傳於劉白水之故。
以載于淵源錄曰。
元城非妄語人也。
且如史遷之傳荊軻無。
且傳張良畫工
有的者。
以爲證不謙。
况於藍溪之耆而賢者乎。
若必無文可據
則非區區所敢知也。
不終以爲可棄而分註其中
以此老爲證如何
欲證而明言
不知裁當
亦有以諒之也。
公元1775年
與金淸仲(直賢)書(丙午)
湛翁腳下以蔭仕多矣。
不用更賀。
目今子凝(金直休)之錄。
出自曠典
葢自顯廟壬寅賜院額稱先正致祭以來
斯其再矣。
安得不爲子凝一賀。
可惜者。
高明先烈半世至誠
而乃無人以告銓家者。
豈將又有待於許享之後耶。
肰此非子一家私榮
國家斯文萬世大慶
士謙在者。
亦與我輩同此忻忭。
九原已矣
何處得來
奎文璀璨
縟儀涓定。
仲氏又有書相招
如幸無病。
曷不前進
高明與子凝亦必陪禮官南下矣。
未委日間稍暖。
寓履增衛。
有事礙疏。
今月初六以後始當伏閤
天祚大東
其必特允。
而第惟末路淺見
甚至同室背馳
安知無有如渼老書憂沮者乎。
中間科行
亦已付書于金司御(履信)及金副率
(麟淳。
)爲疏事申託矣。
近司御有答。
許於副率番退。
竭力同聲
此家以淸陰文谷及我渼上先遺意
豈不左右周章於斯擧。
肰亦成不成有命
士林自盡
子孫無自忽則幾矣。
疏首方以何人
疏草方用何本。
今此特旨一節
正當修入於中半近尾之界耳。
竊嘗思之。
湛翁道學行之百世者。
固賴尤諸老先生表章
而其始見而知之。
惟梁鼓巖趙月溪二賢爲肰。
使此二賢得配筆院。
當亦一似勉齋之以女壻弟子朱子嫡統而又配焉者矣。
今筵中聖敎忽及鼓巖。
月溪亦在其中可知也已
他日公議有以區區之言。
不可棄。
申請以配者乎。
竊爲士林俟之。
林逵伯(鴻遠)書(丙申)
聖考禮陟。
八方哀隕。
况如賤臣者。
受恩不爲不厚。
苫塊以來
不復仰瞻耿光
居肰五年于茲矣。
春初桂坊之除。
若或可以得入興化一步
而初旣愧恐淸選
終又拘泥常限
因之遲徊
及其用慈命強赴。
則先七日已以在外遞差。
無以一者肅謝
書筵之對。
不敢希。
又况集慶堂庭陛之尤絶乎。
日月無幾
菆塗旣成
永念前日所被謙退淹博質實六字之褒。
只益龍胡之慕耳。
卽又伏聞初十日嗣聖登宁。
萬物咸睹。
太平萬年
自是彌鞏。
春桂二坊
反成裁罷之窠。
則世之一二公議
雖欲更以爲擬於亡狀
烏可得乎。
臨哭以歸。
只自悄肰而已
方且津遣大兒
邀大媳有日
而貴隷適至。
因承問字
細審比日侍學增重
斯可慰者。
惟此瘟氣自京而南。
一網同肰。
而鄙居亦在同病
以此慈側之憫。
高明相憐之深也。
示來塗聽
未知云何
掛冠之云。
尤不著題
夫以五十年循例科宦之身。
寧可容議辭受哉。
第有一說可爲相愛告者。
在泮聞兵判因一南中朝士
聞胤錫入城而曰。
使我昨日聞知
豈不更令復職於本坊乎。
又曰其人能少留乎。
相見乎。
朝士云其人無職立去。
非爲復職留者。
况肯來見擧主乎。
大監他日如移東銓。
則爲其有老母
使得詞訟一官
庶階一邑便養
則其人必來謝也。
若以翊贊求謝則彼非饞涎淸選者。
不從也。
兵判曰肰。
又言遞差之日。
小朝有所下詢。
而歷擧所聞師友從游之實以對。
小朝爲之垂聽云云
又有京中一名士自少相熟者。
爲言左右之初仕復職
都出於素昧。
此乃吾輩羞事。
今世可欺若是無難
而受欺之甚者
無過於若人。
歸而思之。
合一哂。
高明聞此。
當復以爲何如也。
前頭因山之日。
不可不西上
以圖俯哭路左。
而行早則留資可念
行晩則炎潦可怕
用是耿耿不能釋耳
林逵伯(鴻遠)書(戊申)
秋氣已深。
風雨間之。
遠惟辰下。
靜養增衛。
伏枕勞懷。
靡日不已
胤錫寒注之痰。
成九宮所四郭固者首尾十宵。
玆僅少間
而欲坐則攲。
欲立則顫。
時時欲視。
右眼亦遂增昏。
天之所廢。
雖欲不忘世得乎。
安樂祖師
六十始爲隱者服。
良有以也。
今年桃符所以自喩
晦翁則雖六十以後
拳拳於世。
無乃自任其重。
而非比邵氏故歟。
肰彼世道日下之甚。
雖以今科徵之。
亦可以知其無奈
匹士爭天。
天可爭乎。
斂肰自退。
反是第一佳策。
高明意下何居
此中近恒
二兒斯世濁久。
人必曰無復天理
天理在人。
人心不死
一朝上大振作
如雲日出
而有賢者主張公道
搜剔山野飭躬讀書之士。
平日弁髦文行者。
欲望籬外
何益之有。
爾輩不若及此時。
內修父祖之傳。
外承師友之訓。
不得遽廢功令
須知功令外自有大根本則幾矣。
先人所引孟子事半功倍
今時爲肰者。
老去思之。
更覺有味
今此云云
雖若誘牖。
而實不爲無理
高明亦或試諸庭敎如此否。
答宋聖徵(獻鎭)書(甲辰)
稽顙言。
向來承慰。
非不修謝。
聲氣所同。
恨未奉儀彩。
不意尊大庭迆𨓦遠臨
極榮感。
高明附訊
有幸不遺乎。
書出便經歲。
窃想慈侍逢新。
湛樂益祉。
大庭客裏康旺。
南望獻賀。
當復如何
胤錫頑猶不死
忍終祥事
愾廓之懷。
與年俱新而已
示來寄意之隆。
固非區區衰劣可堪
而第嘗沿溯今昔
庶幾聖賢師友之際。
則可慕而不可遜也久矣
以不不腆
旣喪父師
又鮮朋友
屈指觀善
惟一水樓士謙爾。
肰此公祟於苫凷
隨以喪子。
未老先癃。
相望且五十里。
無以日夕麗澤
有時悵肰焉耳
乃若
渭陽(林鴻遠)資質之美。
中正之懿。
雖曰晩交。
亦可依倚
而遠倍水樓
亦莫之簪盍
高明酷似之賢。
重以婣媾
對吾婦未始馳仰
葢自高明童齡。
已爲之願識者
不止相㜕而汎愛矣。
年齒差池
山川極迢遼。
若復可恨
橘頌之契。
點犀之通。
古人先獲。
不在此乎。
高明旣敎之矣。
從今以往
以書以面。
尙堪往復
凡身心性出處義理輕重
與天下理氣象禮樂刑政源委
孰非六經子六藝百家之爲吾輩有待者乎。
苟能沿枝而達根。
由博而入約。
一志所立。
安往而無成
縱未至於希天
不歸小人
此在老而可勉
妙年而方進。
高明無以唯諾自處
無以深僻自阻。
使尤故宗。
赫肰而改觀
目下純坤之象。
又安知不轉而來復乎。
肰此亦吾輩所宜密囑而單咐者。
不宜門外人漏透也。
如何如何
答金宅瑋書(乙巳)
高秋枉賁。
令人榮恧。
一望從容
猶切別後之戀。
信乎人情之無已也。
意外得承手帖
若親鬚眉
重以惠魚適到咬根之際。
區區感荷
不容言喩
矧委伊來學增重
聞有遠購西書之擧。
用意一何健也。
胤錫身苦腳氣
大兒兩日不差
修家廟。
亦無奈力
綿未了
其又何閔如之。
向來輪鐘之治。
良幸勤勞
分攜以來
老眼不敢下手
只俟明顧之約耳。
此雖一物
亦虛棄可惜
安得拘於玩喪而已乎。
示來朒脁損益之率。
郭太史盈縮遲疾舊名也。
羅之度。
中國交食之新名也。
左右如果得西書則是二者自可迎刃而解
不幸不得早晩面商
絶勝筆尖
此等數理
初亦六藝之遺。
而世之無目者往往混而歸之於術家
近有一巨公書以儆我謂西書恐爲末世藏奸之地。
此言雖出過慮
亦自有深意可見
窃嘗承聞先師訓語有曰。
士苟能安身立命於經禮實學作家計之中。
則百九流
皆我佐使有用處矣。
不肰則流於術數
烏足道哉。
一念之。
尙覺悚瞿。
今輒爲左右誦之。
未知盛意以爲如何
答朴文復書(癸未)
久矣
令人塵土滿襟。
忽此白足來。
敬奉華札。
申以諸作
伸紙疾讀。
故人顔面顯顯如對。
此豈今世容易事耶。
詩語視舊驟進
風神興象音律格調
所謂不可梯接者。
拙陋敢評。
重違專委。
不免搪探其間
大抵欲點欲圈。
種種非一
如入山陰道上
應接不暇
而肰或有苛酷批去。
漢庭老吏用法處。
葢責
賢者意也。
笑恕之如何。
繼此倘復獲玩。
不亦勝絶
而安敢望也。
仙鄕舊以詩聞。
苔翁霞老尙矣。
中間閴寂
幸得左右之後焉。
必須大肆力於古學
仲幷鳴。
如元美敬美之爲。
區區辱交。
亦與有榮矣。
前日非不以此面獻。
而茲又縷縷
可謂老婆心切也。
胤錫劣得安侍。
而宿眩見方作苦
平生迂志。
將無以少酬一二。
惟此所願同人者。
殊不淺薄
左右若待詩成。
因又上進一步世上文字之外
直以古人自期
不但今日擧業而止。
則其爲欣悅
又豈容言。
答朴敬孝書(壬寅)
   
問喪備要括髮免髽條布頭𢄼圖式
六升布爲總。
束其本。
末出髻後。
所垂者六寸
束制度。
據此略想。
而其長短廣狹
無明可疑
而上兩邊本末出髻處制作。
未釋肰。
何以得當否。
初喪婦人所服。
一遵備要中衰絰帶之制。
而頭𢄼則未詳
博詢鄕鄰士友一無制度者。
或曰近世罕用此制云。
毋乃遐鄕之人。
不知制度
而因廢之故也耶
願聞指一。
頭𢄼之長短廣狹
無明文如哀敎。
肰而只有
後所垂之寸數。
不言元幅之寸數者。
以此物本爲婦人束髮之具。
束髮爲髻。
髻之大小
難以一槩
故元幅寸數。
想止取足於爲髻而已
不須長短之差。
若其後垂則須隨服之輕重以爲差故言之。
長短旣肰則廣狹亦可照例推之。
東國婦人首髢而已
未嘗作髻如男子上頭
故禮雖有其文。
而世罕用其制耳。
誠能作髻。
一從唐女如男子
儀禮圖式
自有總圖
何患於遐鄕之不知而因廢耶。
○金士謙云頭𢄼之長廣制作
無明可據
而但圖式旣同六升布爲總云。
總者裂練繒爲之。
束髮之本。
垂餘於髻後以爲飾者。
(語在小學圖)則所垂之六寸八寸一尺殊制
隨服異飾。
近世罕用者。
平時婦人不用總而肰耶。
又云總有布總組總錦總之異制
又云河西先生曰頭𢄼掠頭如今網巾
   問絞帶條無順糾逆糾之文。
而嘗聞沙翁作順糾小㨾子。
以授翁。
家傳守順糾之制。
至於尤翁家別爲逆糾云。
兩家所服。
何以不同
敬孝等當初喪時。
一依逆糾服之。
未知於禮得中否。
來敎順糾者似指右糾。
而逆糾者似指左糾。
肰非面
未可詳。
不特無定論可據也。
若必欲指一則無寧且依喪冠大功以上向右作㡇之義。
而右糾爲之如何。
吉事尙左
凶事尙右
大功以上之右㡇。
小功以下之左㡇不同者。
良以痛有淺深
服有重輕
同一匈事。
而猶有別於等差
今此右糾亦或不爲無據
而汰哉是懼。
奈何奈何
區區以右而釋順
以左而釋逆者。
乃沿俗語耳。
若從陰陽大分則左當而右當逆矣。
○金友云絞帶順逆之糾。
迄無定論。
註家之以單股爲一重云者
心常致疑矣。
凡物一加一肰後始可謂重。
一股上加一股一重
加二三股肰後乃爲三重
重重相因
不得不糾成帶。
未知如何
   問小祥條。
丘氏用古禮
腰絰爲之。
有人問曰以降殺之節言之。
則麻與別無精粗差等
西崖治之精練則可爲絺綌
况於作帶。
不患其粗而無殺也。
牛溪曰葢麻者生麻。
俗稱靑忽致是也
以是觀之。
精粗可知也。
丘氏所謂之者
用靑忽致斷斷無疑也。
若其三重四股則當依絞帶之制。
而似必無結彄之理。
兩頭存本圍腰
繩等節。
一準初喪腰絰耶。
攷諸間傳。
未釋肰。
願聞其詳。
小祥一節
本文旣言變麻受之以
只此代麻。
已是從殺。
何須去其靑皮者乎。
喪服固有熟麻爲用。
靑皮者。
無論生熟
俱未聞其用於喪服
區區於此
不知所以爲說也。
乃若三重四股之制則金友第二條所論。
已有古文確據
而亦瞽論所與瀾漫者。
旣曰三重四股則亦豈無結彄諸節乎。
○金友云小祥時受
旣是古禮
而今世亦多見行之家矣。
之嫰細。
不待練治。
精於麻之有子者。
已不患其無殺。
而矧又三重之制。
較小於兩股乎。
至若兩頭存本圍腰綴繩等節。
似亦當依初喪時絰制。
亦願更詢知禮幸甚
   問練時腰絰絞帶亦當用布。
尤菴禮說文元老先生之喪。
諸孤變麻服布。
近來禮家純用此禮否。
窃想座下曾游渼門。
所見得。
頃年渼丈之喪。
其孤練時依古禮葛服布否。
詳示止企。
禮則區區前喪時所已行者
先師宅當亦無異。
但其小祥時拘私喪未赴。
大祥時在路病滯
未及
目睹
後當問諸目睹者。
肰後質言之耳。
○金友云練時受
旣是古禮
絞帶之變麻服布。
似亦節目間事
未知如何
   問初虞後罷朝夕奠
卒哭後止無時哭。
小祥後止朝夕哭。
而今人或於卒哭後便止朝夕哭。
非禮也。
小祥章下小註退溪曰雖止朝夕哭。
晨昏展拜几筵
喪人而只拜不哭。
於情恐爲未安。
而自初喪至終喪哭漸殺。
則練後止朝夕哭。
禮固肰矣。
未知知禮之家一依退溪之說晨昏展拜否。
此條淺見
亦無異金友爾。
○金友云今人卒哭後便止朝夕哭。
非禮云者
來示得之矣。
晨昏展拜
一依退溪之說。
見爲有喪家行之禮。
而若以喪人之只拜不哭爲未安。
且拜且哭。
則似或有浮於漸殺之節。
更示之如何。
昨歲猥蒙禮說五條之詢及。
而胤錫素不以知禮自處
時又汩沒侍湯。
葢雖欲略貢愚見
而誠有所不敢而不暇者爾。
臘月丁內艱
仲春營窆事。
則又悲遑奔走
重以衰朽疾病
雖曰間讀喪禮
而輒茫肰不省
只有愧赧而已
顧以好問不可孤。
不得不先質于
長城參奉士謙
(休。
)取其回示
肰後爰始窃附一二。
幸試追後裁敎如何
高通甫(漢聖)書(戊申)
所敎奎閣之關。
列邑之誌。
雖此僻聾。
亦旣風剽許久
今兄以官令以外增刊印之議。
詢及於弟。
高心公。
可令此役增重
弟雖病朽。
豈不知聳。
第念此世彌文裝騙之習。
雖以近日切於耳目者論之。
無言而木有殃者其幾。
彼其草付木。
弄假成眞
不知誣先之可懼。
無可譏焉。
若有識旁觀留心百世之地。
史者獨不爲寒心而思有以一新乎。
顧吾鄕非無屋下公議
無復筆端公議
駸駸三十餘年矣。
其於學問行誼文章科宦虛實有無之際。
筆筆削削
不顧詬辱
不動嗾賂。
成日不刊之文者。
屈指外將鮮其人。
兄試思之。
可以公意大議論不懾不撓於斯役。
則實弟等區區之望。
弟雖不武
猶當或者贊辭
不肰則今年新誌。
不過周旋顔面
顧瞻豪富
不獨上諂古人
亦且下誑來世
雖續雖刊。
何用之有。
大槩此弊。
無舊無新
必其可改者改之。
可沿者沿之。
可增者增之。
可拔者拔之。
後得錄者爲榮。
被削者知懼。
兄其千萬熟思回敎之。
裵敬履書(庚子)
書先於面。
固有行之者。
不意得之執事
自惟無狀
安所見取。
豈以吾故人金君之言與。
則其人之圽已數十年矣。
計其還往時。
胤錫齒猶少識方淺。
無以有槩於崇聽。
將以吾少友羅君之言與。
則此人又胤錫百許年通家婣好之舊耳。
其所稱。
未必不出非公
胤錫於此
誠愧瞿不知所以爲說。
肰窃思之。
好善優於天下
一藝一能之長。
君子在所不棄
執事不憚枉屈
施之以前輩先賢行之禮者。
無亦與人爲善
將引而進之者與。
如是則胤錫區區之幸。
不惟得書爲榮。
而繼此承敎
庶幾有所霑益
又豈一再而已乎。
南望馳義
實不淺鮮
書後閱月
伏惟春和靜學萬相。
辱詢三條
可見有若無實若虛之盛矣。
豈不亟亟仰對。
以聽裁處之如何。
而羅君初忙於西上
無可以討便。
中間迎親行之際。
盛書混入於京鄕知舊書軸中。
自今追記
只益茫肰不起
此非敢一毫不謹之致。
令人惶仄。
徐當更爲討來
細審指歸而條復焉可乎。
胤錫偶犯欺天之罪。
惟幸官養九耋。
黝赤之擾。
無復畎畞靜况。
擬待凉秋奉慈輧還鄕
如蒙不遂疎外
書疏百許里。
尙可
導宣兩情耳。
李一鎭書(壬辰)
公元1774年
   問昌平鄭休。
井邑萬命姑子也。
頃以黃生之意來言。
去年三月二十一日喪父。
今年二月二十三日喪母未葬。
則父之小祥今月當行否。
抑當退行否。
其服則當斬耶。
當齊耶。
稽顙言。
別後承問
正用哀感
矧惟尊履增重
示來黃氏禮疑。
殊仰不鄙。
顧此荒迷。
初未習禮
其何說之奉復
但聞彼家初喪已用尤翁所定閔氏變禮
得朱遺意
此我亡親病中所稱服者。
今此二條之轉詢。
亦依亡親平日援證之說可乎。
葢曰父母之喪。
昆弟未殯。
臣妾同宮未葬者。
不得祭。
其於昆弟臣妾尙肰。
况於母喪之尤重而未葬。
則父之小祥雖重。
安可在匈而行吉耶。
以此言之。
家當俟妣葬而祔肰後始可別擇丁日或亥日
卽行考之小祥也。
又曰幷有喪者。
於前喪旣練之後
後喪之服反有重焉。
肰其几筵未必古禮之各設。
合行一處
朝夕之祀。
於此服齊。
竟涉未安。
不得不服斬
以此言之。
彼家雖於考之小祥以後
當猶仍服斬如初
果令几筵
各設則哭於妣也。
當用各服其服之義爲之服齊。
肰亦須於朔奠及葬以後
朔日當止如此
平居以至出入則恒以服斬
不易之制。
直至考之喪畢。
乃專於服齊也。
二條者自禮經以下
迄于近世前輩所証。
鮮有不合
區區之見。
不敢捨此。
以犯汰哉之誚耳。
尊或更加商量
不以爲不可則切乞遞報彼家如何
雖肰先宜廣禀於當世渼湖先生以下長者
如是孝子之心。
庶益無悔
此尤所望於彼家者也。
金性溵書(戊申)
改葬時應三年者服緦。
此本儀禮之文。
無服弔服加麻或素服布巾之說。
王丘亦各據緦服以外而言。
弔服加麻。
弟子所服於師者。
師服無當五服
而義則有與君父等者。
孔門已皆於師。
若喪父而無服
其曰無服者。
非全肰無事之謂。
只於五服以外
別制一服
疑衰素裳絰帶之名。
而後因爲變通
其衣則不衰裳
只用白布道袍可也
其絰與帶則就緦服絰帶本㨾之大。
五分減一。
不作交股。
只作單股。
包以練麻。
其絰卽初喪成服環絰也。
因以白布巾承之。
其帶則或有用練布者。
此制卽
弔服加麻爲師之本服
而以其在甚仕於緦外。
改葬應期以下
以不得緦。
而用此制耳。
昔歲上先改葬考妣時。
今小贊善實依此。
水樓士謙目睹先師之喪。
鄙人水樓師服亦肰。
(疑擬也。
擬於吉也。
葢緦則十五升布去其半。
有事其縷。
無事其布。
而疑縗則十四升是近於緦。
故謂之疑。)
改葬時諸孫旣弔服加麻。
則其出後孫曾以下
雖與未出後有間
恐亦不可全肰無事
莫或就弔加麻以外
稍從降殺
第去華盛諸具。
如忌祀之爲耶。
改葬移稍右一席之地
則就轝之祝。
無地可設。
恐當告以移右事而已
至於靈幄靈座
不必移設。
其㫌翣。
雖非行喪在路者。
不可不用。
改葬虞祭
朱子之說。
固出於愼重
而以其上文便是如此四字考之。
葢亦以爲在廟。
不當虞者爲正。
况其本文考字下
又有看來也須當返哭於廟九字
則其曰返哭於廟者。
乃是所以代始葬虞祭之意。
  附朱子改葬
   問改葬
朱子曰須告廟而後告墓。
方啓墓以葬。
葬畢奠而歸。
告廟哭而畢事方穩。
行葬更不必出主
(句)祭告時。
出主於寢。
以此觀之。
當於葬畢。
不虞而奠而歸。
虞卽殷(盛也)祭
也。
奠卽酒果而已
其歸而告廟而哭也。
廟有累代神主
不可徑情而哭。
故須出改葬神主於寢。
以告而哭也。
此時旣曰祭告則設饌一節
似不可無。
不必以爲虞祭之名也。
金性溵書(己酉)
   問小學曰二十而冠。
行孝悌。
今之學者
二十前不能行孝悌乎。
自有知覺
已敎以孝悌而行之
旣冠而責以成人則就其所行而益惇之耳。
此于古今
何間之有。
   四十始仕。
五十命爲大夫
四十前未爲始仕。
五十前亦未爲大夫乎。
古者有德
乃命以大夫
大夫爲命德之器。
葢四十仕五十大夫
以其常言也。
若未四十五十而已有可仕可命之實。
則何拘焉。
孔子委吏乘田
在三十五歲已前耳。
   王制春秋敎以禮樂
冬夏敎以詩書
春秋不可敎以禮樂
冬夏不可敎以詩書乎。
此于古註疏
有以時分敎之說。
肰亦不必太泥。
若活看以爲春秋冬夏
通敎以禮樂詩書
則又未始可也
   
內則曰加之衣服
雖不欲。
必服而待
父母若終不命改則奈何
父母之於子。
惟所欲是從。
則子所不欲。
無終不知之理。
所以必服而待也。
終或不幸不知則子當服之無斁而已
   加之事。
人代之。
己雖不欲。
姑與之。
而姑使之。
而後復之。
若無父母之命
亦當私自復之乎。
加之代之。
父母之命也。
與之使之復之。
子之道也。
一切事務
惟當一遵父母之命
則不請命私自復之非也。
若地非父母之側。
而事有緊重之機則可矣。
   
有疾有疾飮藥
子先嘗之。
又曰醫不三世
不服其藥。
今世若有父母之疾而迎醫合藥
無有三世之醫。
隣有醫客。
不可問乎。
親病愼醫。
語其常也。
若彼自身精于醫者。
何必三世之拘乎。
   王制祭器未成。
不造燕器
燕器祭器
各有異制圖乎。
所用於祭者爲祭器
所用於燕者爲燕器
若其制度則有異有同
尊彜之類。
祭所獨也。
籩豆之類。
燕所通也。
古今禮象各圖。
考之可見
   
責善朋友之道。
其友責善改悟是也
若反含其怨心者。
何以責善哉。
身有可以及人之善。
而友有可以受責之過。
則推吾之善。
責友之過者。
豈非仁恕之道乎。
一再以責。
彼終邁邁則亦不復有責可矣。
不曰數斯疎乎。
   孔子君子食無求飽
居無求安
敏於事而愼於言。
有道而正焉。
可謂好學也。
雖有未學。
如是可謂好學乎。
能無求飽安。
敏愼就正
只此便是好學
肰必博文而盡格致之功。
約禮而究誠正之方。
使博學審問愼思明辨篤行五者。
一闕漏。
後方好學之篤耳。
   九容先言足容何也。
九容錯擧言之。
非有先後輕重之序。
寒泉先生嘗言一擧足而九容幷該者。
亦覺有理
   韓文公作董生行。
先言淮水淝水何也。
此以淮水不能休。
淝水不能千里者。
興起下句刺史不能薦。
此乃詩六義之興體。
非有深義。
   第五倫曰人有與吾千里馬者。
吾雖不受
有所選擧
心不能忘。
而亦終不能用。
非義不受義也。
而心不能忘而不能用何也。
不能忘者。
不欺人之辭也。
終不能用者。
不欺君之道也。
此見第五倫存心行之不苟
張延賞之於三賂十萬錢者。
始卻中卻而竟不免強用。
則雖曰卻之。
烏在其不苟也。
   郭林宗茅容學。
卒以成學。
茅容篤實之行。
若不林宗
終不學乎。
世有有美質不幸遇賢師友。
無以擴其良知者多。
肰亦在於自奮而已
可不勉哉。
   柳公綽居外藩。
其子每入境
郡邑未嘗知。
旣至每出入。
常於戟門外下馬。
幕賓爲丈
皆許納拜
是何義也哉
之子弟隨父兄于營邑者。
不知此義。
私通外人
入門下馬
甚或幕賓不謹
如其父兄之以上官自處者。
貽辱先世
不可勝言
不獨子弟之過。
父兄無敎之致。
後知柳氏家法之可編於小學也。
答李姪成燁之燁書(己酉)
   問先考小祥四月二十六日
前欲行先妣襄禮
而村染不潔奈何
平日禮書矇矇
未知服制之爲如何得當
說有曰父已葬而
母卒則服母服至虞訖。
服父之服。
旣練卽服母之服。
父喪可除。
卽服父之服以除之。
訖而服母之服。
傳疏又曰斬衰受服之時。
而遭齊衰
初喪
著齋衰。
要帶兼包斬衰之帶。
二說未知孰是。
我國先賢行之禮。
必也執中於斯二說矣。
所示杜元凱傳疏兩說
沙溪備要只言其與家禮相異而已
初無一言折衷
其他見於問解者亦肰。
况此末學病昏者。
安敢僭喙於其間
區區之意。
欲且依家禮本文所謂重喪未除而遭輕喪以下一條行之
朝夕哭位。
各服其服。
恒居出入
必服父服
不猶明白坦夷。
易行而無疑乎。
父喪中幷有母喪者。
便依父在母喪之例。
沙溪以爲父喪未殯而母卒則猶可以父在旁照
父喪垂畢而母卒則不當以父在旁照
此言可謂精詳
儀禮喪服註疏以爲但在父喪三年內者
便同父在。
使其說無理勉齋編入續解。
朱子之稱有條理者。
何爲哉。
僉哀於此
幸更博詢於知禮者可矣。
甥(元彬)書(己亥)
卽此夏序
重侍爲學增進
比更頻訪吾兒輩
切磋
否。
大庭書云尊歸自吾家課讀加勤。
尊齒益進
向學益篤故爾
未必吾兒助也。
天下樂事
實無朋友觀善
妹壻之與婦兄弟。
非特朋友而已者。
尊於吾兒輩
一心相長
永勿替焉。
王陽明徐愛何足道哉
老夫之有取乎尊。
實信水樓金友一言
家弟又每說尊美資質
此又可愛
况渼櫟二先生道義之好。
不翅內外弟昆
老夫雖無得於渼上。
大庭固有傳於櫟門。
尊及吾兒念念兩家師承
後方無忝所生
勉之勉之
此中百許日無僚。
不成不成歸。
回念六百里八耋。
只增戀鬱。
若不終諧則初一歸乃已耳。
未知天果許以一養否。
甥(元彬)書(己亥)
朝家方議修改掌樂樂器樂章
而一提調金丈用謙。
提調(缺缺缺。
)方幷擧泰仁洪矦大容德保及此身。
言必及之。
將以啓薦。
如此則此雖諸公過奬之厚。
而實有防於一邑榮養之願。
故己以私情訴于金丈。
要必於無薦。
而(缺)則無面分
無以送言奈何
大抵律呂之學。
今世東儒無人留意者。
性理大全所載律呂新書一卷
豈非朱夫子蔡西山所共定者乎。
而擧朝矇肰。
乃以洪與我二人者。
稍窺其一二。
目以知
樂而相與稱道不已
使我沿數尋理
由末而本則或幾矣。
若使我期於一洗今古之謬。
竟致天地之和。
則此豈區區一後學所能者哉。
虛名所歸
恐欺世欺天。
尤可懼者。
不獨養之可念耳。
肰亦漫及之。
毋爲外人道也。
金戚孫龍元書(丁未)
祖母書至。
兼得汝古風三紙可慰。
祖母吾少妹也。
周公儀禮謂妹孫曰離孫。
左氏傳妹孫自稱曰彌甥
離別也。
彌遠也。
異姓故也。
肰其親愛之情。
何間焉。
能不十歲幼兒自處
因心而孝。
餘力而文。
則吾老亦當益親益愛。
嗚呼
文靖先生大賢也。
汝祖水樓克肖其德。
不幸與汝父儁才相續蚤世
外曾祖湖巖公(安致宅)亦以文學孝友名。
不及究用。
凡有見聞
不一嗟惜
汝其念念勉勉
無曰靡及
爲之則是
念之勉之
答李(缺缺)書(丁丑)
國哀洊仍
方中已復。
臣民之慟。
曷有其極。
胤錫伏跡湖海
竊聞某氏盛名久矣
旣又得於游洛者。
伯氏乃復有火攻阿奴
無由詳之。
詳之則實自潤父老一言而始。
於是輒欣肰慕往。
譬之靑冥
黃卷庶幾乎得御之幸矣。
皇華之遇。
固知天不欲吾二人者或至於相失
而奈劇寒不廉
瞪目相視
不能欵欵話句。
尊兄時忙於北上
走亦稱遽於南下
各戀庭闈
如水不住
別後夢境
廑能記李某若黃某而已
若夫胷中之蘊。
亡論參差瀾漫
設有可以倡女而和余。
則僕非兄兄非僕。
又奚暇於深知樂哉
此胤錫所以獨抱耿耿
一歲而不忘。
豈不千里一札
要叙其一二。
而浪州已遞。
父老消息猶漠肰無聞
嘉陵輦下又稍有間乎。
城。
聊偶肰耳。
初非希冀僥倖
足下偉肰之贈。
乃復適到是時
滿幅鄭重
無非古人可求
不遐之意。
何其盛也。
嗟乎
人生天地
知己者葢寡。
間有之。
死生參商
情輒倍倂。
惟走之於尊兄也。
一世同一國。
而亦或與之同臭味矣。
如是猶且東人謬習。
區區自安
不有達觀無礙
則豈足下所以自期而期人者哉。
足下於此
旣舍肰矣。
僕雖亡能爲役。
敢不惟命
其所樂之詢。
必是過聽於諸公而肰也。
何則一父之過不佞六七年前耳。
以今犬馬齒之多也。
無足道
向來有何可觀
父老伯仲氏所詡奬。
先輩後生之意耳。
非比檗老之於尊家。
放出一頭地也。
夫小技尙爾
外是而何樂有哉。
雖肰有問囁嚅焉。
不可
葢嘗有所受之也。
科第之名。
人孰不艶之乎。
而獨不有於是者乎。
文固所以不朽而餘事之云。
自古記之。
則下乎此不翅什佰者。
宜尊所不屑也。
亦何以異於尊哉。
且也沿洄以上之。
尤有所謂不朽者在焉。
聖賢之訓。
焯肰明矣。
足下而非足下則已。
足下足下則亦宜知之審矣。
奚待聞於僕之一言耶。
僕之言如是已矣
亮察焉甚幸。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