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梦梧集卷之四 第 x 页
梦梧集卷之四
书
书
梦梧集卷之四 第 53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56A/ITKC_MO_0556A_A245_536H.gif)
前月奉唔。殊烂熳。犹有馀结。伏惟霖暑。调候益胜。而亦已寻理文字否。仆病甚。不能剧力读书。好是优游尔。顷对时所喻治体在学问之外。时扰甚。略有反覆。而未竭其说。恐遂不言而足下久未晓也。辄言之。仆闻学问者。所以修己治人。成己而成物者也。学而不足治人。非学也。虽然。古之学者。欲治乎人。必先修己。崇德惇礼之工亟。明教兴化之政徐。以己切于人。而人将遵己耳。人从见其崇德惇礼也曰。是不知明教兴化。譬如良工治室。先筑基址。见其楹础之未竖。而疑其不知作舍也。是非惟不识治体。且不识学矣。今之言者曰。谈治者。皆称贾,陆。贾,陆未尝为学。仆甚非之。此非治之外于学。乃贾,陆之外于治也。二子者特天资高。能知治体耳。曷尝为所以治者哉。苟以知而已。是曾点舍瑟之对。便可作尧舜也。然则虽使二子尽行周官之法度。汉唐之不得为周也审矣。后世学者。平居端拱。大谈太极之理。而往往身不任担粪搬柴之事。是则可羞也。然此学之者自过也。岂学问之过哉。国之有治。如目之有视。耳之有听。则治不可一日废也。得志行乎天下。使斯民为尧舜之民。又人情之所同愿也。圣人之智其所以急于为治。乐于遂愿者。岂反逊于世之沾沾以功名自喜者也。然其言曰。言寡尤。行寡悔。曰言忠信。行笃敬。其于所谓治体。若是其迂缓而不切。何哉。且使治体真在学问之外。圣人何不直求所谓治体者而学之。乃反俛首劳心。从事于博文约礼之工。若是其弊弊也。岂治体古有所难。而今有所易耶。将圣人之所遗而众人之所独识也。其未可知也。足下衣韦布而怀天下之忧。生衰晚而志唐虞之治。志甚高也。然求之不得其术。则其志解矣。今外学问以求治体。是终身不可得已。即得之。非吾所谓治体也。盖亦求其所以治者而已矣。学之道宏矣。盈天地之间
梦梧集卷之四 第 53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56A/ITKC_MO_0556A_A245_536L.gif)
上族叔父(致让○丁卯)
春候如夏。不暄而热。伏惟侍体万安。昨得仲善哀书。称座下有意实地。仍致钦叹之意。侄闻之。喜不能寐。窃见吾党之士。美姿质者亦往往有之。而皆为文章科举所误。况座下醇实之心。坚确之操。尤侄之素所钦尚。而亦枉被科障之蔽。迄未有以自立。今一朝奋悟。淬砺向学。可信吾道无终废之理也。此事是吾家旧业。而门中少有志于此事者。侄深惧旧业之将坠。今得座下无恨矣。呜呼。人生天地之间。以眇然之躯。而敢与天地对立而为三者。以其有仁义礼智之德而可与天地配也。无仁义礼智之德可以配天地。而强冒人之名。是岂理也哉。天既畀之以仁义礼智之德。则盖使人人可以尽其道而参天地之德也。顾乃自抛美质。具人之形而失人之道。自归于禽兽之流。岂不深可惜也。侄曾于简策中。略见得此意思。慨然有朝闻夕死之志。而特缘不即勇下工夫。因徇之间。岁月荏苒。褊驳之质。难以猝化。狂粗之习。时复发作。怠心病气。又随以牴牾而捍格之。从前已悔之过旋生。一时感奋之志易消。乍得乍失。若存若亡。恐终无以自脱于小人之归。中夜以思。怛焉自伤。大抵为学。非悠悠汎汎所可得。夫以缓散之支体而纳之于规矩。走作之心志而存之以敬义。黜其积年已痼之人欲。长其一点微明之天理。非用殊死工夫不可成。深愿座下监用工之艰。而惩愚侄之懦。勿靠姿质之美而勇下工夫。勿恃感奋之志而必思实践。亦以时加鞭策。警此昏惰。则侄虽驽甚。敢不竭力追随以先后之乎。朱夫子每举诸葛武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语以教人。此八字。实为初学立志之要诀。愿座下之坚竖此心。
梦梧集卷之四 第 53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56A/ITKC_MO_0556A_A245_537H.gif)
答李胤之
昨日再承手牍。细审调摄胜常。慰喜之极。殆不减一晤也。梅下题石。大是奇事。讽诵以还。顿令人神骨爽凉。意翩翩飞动。殆不知身世之在水火煎熬中。三朔忧畏。烦恼满臆。而能令胸次一番豁然者。其为受赐也大矣。多谢多谢。石上所题。虽已与春雪晓月。同归幻灭。而石之月圆如也。雪白如也者。固未尝有盈缺凝释之变矣。他时雪月之夜。使我偃卧石上。手接梅香。瞑目沈吟久之。会吾之神。招诗之魂。则前日所濯去者。安知不字字呈露如古人三年石窟。满壁皆成丹篆之为耶。好笑好笑。暄意日增。夜来。不审调体益胜否。此中如昨。所谓神骨爽凉。胸次豁然者。只片时事耳。忧危怖悸依旧。满腔烦郁。心火日升。欲发狂疾。真所谓乌头力去也。不备。
与李元灵
伏惟残腊。静履珍卫。比来窃见高明忧时悼俗之念。屡形于色辞。殆不能忘去其恻怛公溥。诚仁人君子之用心也。然少过则病矣。故区区亦尝奉规。而其有未尽者。终须言之。呜呼。天下事多矣。时有盛衰。人有贤不肖。其得失成败之变。雅正邪俗之争。盖纷如也。人生斯世。见其盛。不见其衰。见其贤。不见其不肖。则讵非至愿大幸也哉。而其不能然者。亦势也。夫盛固可喜。而衰固可悲。贤固可爱。而不肖者固可恶。然非有盛德高位。可以转衰为盛。化不肖为贤。则亦不过喜之悲之。爱之恶之而已。虽然。其喜之悲之爱之恶之也。亦发于其情之自然。止于其分之所得为耳。一有过焉。则为喜悲爱恶所动。而心之所思。身之所行。或不能无越乎其位。其不为人之所恶且悲也几希。尚何时之衰人之不肖之足忧哉。秀也。天性褊急。于疾恶一念。最多暴发。
梦梧集卷之四 第 53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56A/ITKC_MO_0556A_A245_537L.gif)
与李叔(最中○辛卯)
暮春孟夏两书。并入览否。天气向热。伏惟此际。履坎体候神卫百福。途间与到谪后凡百。略有承闻傍听。虽极酸辛阻郁。亦足慰纾。不审近间。稻饭能获登盂。而起居饮食无损否。近忽思之。以座下平生规模与臭味。而至今免被一番行遣。直是倖耳。幸可常耶。以此推之。则今番之行。不特理之当然。亦可谓太晚。座下亦果作如是观。则便应有若固有之之意。而处之泰然矣。侄之此言。得无已于腐儒。强作大谈否。未知如何。侄春间免罪。已是失漏。 严教荐降。震懔无地。但罪名至重。被勘每轻。尤不胜悚蹙。不知来头准勘当在何时否也。老人宿症。当夏频发。忧煎又何可喻。向于夜枕。偶得二首诗。罪累之踪。不敢誊之长笺。玆因书往附及。要作閒中一笑。一曰。向来狂妄死犹轻。每奉宽恩感涕横。几岁虚縻大夫籍。逋踪端合庶人名。免逾岭海依慈母。长与农樵祝 圣明。但愿朝廷无一事。野氓芹曝尚馀诚。一曰。罪与年深野外臣。 圣恩犹许厕凡民。偏怜白首贤卿士。去作穷荒羯虏邻。览后一赐和寄。固无害否。静
梦梧集卷之四 第 53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56A/ITKC_MO_0556A_A245_538H.gif)
与李士深
无奈何一款前月书。已是望外。其后岂有一字来耶。脚下怂恿。未知何人为最。而凡今之人。谁有非脚下者耶。似闻一队诸人。于五月廿二口传 下教后。初不一言及此。 圣德之卓越。群下之觉迷。皆无毫发语及之事云。同归云云来教。有是哉迂也。此其意见之尚尔依旧。明若观火。举一世通四色。打成一片之后。吾辈蝼蚁之命。不足言。其将置 宗国于何地。幸必与辉德诸公。燕居深念如何。虽以已死人自处。而宗国一念。一息未泯之前。何敢忘耶。
梦梧集卷之四
序
送宋丈士行之任文义县序
恩津宋公。奉母夫人。隐居沃川山中。朝廷荫补官就之。既而弃归。如是者四。久之由世子侍直。簿于宗寺。郎于刑曹。遂出令文义县。将行。求言于钟秀。余观古昔盛时。治明于上。俗良于下。士之抱一能者。咸愿得一官。以用于世。夫如是。治安得不明。俗安得不良乎。今也不然。积学怀道之士。咸隐于岩穴之中。匿光韬采。以自沦于世。其或出而仕焉。则亦徘徊郎署县邑之间。得其廪以供䉵祭。黾焉治簿书。趋法文。以酬其廪之食。未尝奋其事功。以有为于世。若是者仕而隐也。人生斯世。孰不欲得位以行其所学。而今之人乃独若是者。何哉。呜呼。斯可以观世道矣。公少而学。今三十年。学且成矣。而厚自晦。不求见。余观其仕于郎署。亦一于退让。岂所谓仕而隐者耶。虽然。仕不可隐也。郎署犹然。况于县邑乎。社稷尊矣。民人众矣。邑至小也。而一国之事备焉。且君子之事君也。居是官则尽是事。君命之守是邑。则固已举社稷民人之重。而畀之以安危荣扤之责矣。是岂可隐而为之哉。士进不得公卿之位以善国家。则
梦梧集卷之四 第 53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56A/ITKC_MO_0556A_A245_538L.gif)
送金季润宰狼川序
前年秋。余移宅于 国社南社之傍。故多士大夫居焉。余拙于交际。虽邻里。不相见面者。盖十八九。独与金氏季润善。季润性淡。于人若不留情。亦喜余甚。日往来。不相厌也。今季润宰狼川。将行。问余以治邑之道。余见季润。少多疾。喜道家修炼之法。盖尝节于气。不扰其神者也。夫气。身之用也。不节则竭。神。身之本也。扰之则百体为之不宁。今夫治邑如治身。财。譬则气也。民。譬则神也。财以为用而民以为本。节于财则不觖于用。不扰其民则四境安其业。财不觖于用。民安其业。而治道成矣。夫如是则虽以治天下国家。可也。况于一小邑乎。余是以知狼之将治也。嗟乎。季润与余。皆穷士也。取升斗之禄。以救其饥寒。而季润已老白首。余亦无复有当世志矣。余闻大岭以东。多名山水可居。狼其一也。季润且于政成之暇。卜一丘而营焉。异日者。可能并门闾分樵汲。如社南故事否。余且往观焉。己卯孟春之日。少友清风金钟秀书。为送金季润老兄之任狼川县序。
送李深远出宰安东府序
始余从韩山李胤之游。而李君深远亦胤之所与好。余故于深远。特心与之。岁辛未春。余与深远。其弟用康及同郡金伯愚访胤之丹阳。当是时。吾辈皆少年。把酒歌呼。意气相感激。自以天下之乐。无以踰此也。胤之既乐其山川风土之美。欲仍居焉。汉滨丈人。留诗以为约誓胤之旧有薄田于丹。先起小亭于龟潭。用康又为屋云仙之
梦梧集卷之四 第 53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56A/ITKC_MO_0556A_A245_539H.gif)
浣岩集序
始余童子时。受唐诗玄翁。翁已老白首。文章有名当世。时从箱箧间。得其所著诗文而诵焉。且见其眉目类有道者。终日家居。未尝有颦蹙之色。往往酒酣而歌。歌声若裂金石。于心窃异之。及久而察之。其心盖淡泊夷旷。凡于财色名利人之所艳慕者。与夫欣快悲忧怨愤惊怪之日。过乎前者。一无所留情。则翁之于为人也。亦高矣。其文章岂足以掩之哉。翁殁而诸尝从翁游者。共删定其遗集。得诗凡几首文几首为四卷。属余为序。翁于文章有神解。而其得之石湖申公者为多。其为文典雅赡逸。喜往复曲折。以风情相感慨。诗又澹宕而有致。纡馀而弗迫。弗失诗人之旨。翁雅不喜劳神穷思以伤其性灵。其于为文章也亦然。故骤而视之。若无甚异焉。然其法度气调。深有合于古大家遗范。非世之涂冶以为丽。雕镂以为巧者所可及也。而人顾未能尽知也。嗟乎。士大夫子弟地非不显也。养非不厚也。而不复以文学相尚。翁特起委巷之中。能自力为文辞。不以饥寒贰其心。固已难矣。而为文章又必根本古道。不求一时之名。其立心可谓远矣。虽然。斯集之所传者。其文章也。至其为人之高。则又孰有知之者。翁尝取老氏语。以玄名其窝。故从之游者。常呼为玄翁。其曰浣岩者。翁尝于壬寅士祸时。挈家入湖右之鸡龙山居焉。浣岩其地名云。
梦梧集卷之四 第 53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56A/ITKC_MO_0556A_A245_539L.gif)
余贱士。于朝廷卿士大夫。邈乎其不相及也。虽有旧识。亦两忘之矣。独东莱郑大受与余好。往岁大受之尹庆州也。问言于余。余怪近世士大夫往往轻去朝廷。为吏于下邑。将朝廷之上。其职有未易称。而州县之事犹可自尽其心力也欤。遂以是问大受。且言为政。在乎求民之所害而祛之而已。大受在庆三年。庆大治。既返朝。官益显望益峻。长于玉堂。参议于选曹。间则出入喉舌之地。又三年以岭南道观察使授节。将行。又问言于余。嗟乎。大受何去朝廷之数耶。岂所谓内职未易称。而外事可尽其心力者耶。余且问大受。自庆州归数年间。凡历职于内。皆能称其职。如在庆时否乎。在玉堂则能启沃献纳。以称论思之职。在选曹则能激扬黜陟。以称铨衡之职。在喉舌则能敷奏覆逆。以称出纳之职耶。大受处乎内而度不能称其职也。则出而宣力于外可也。独未知大受之去而朝廷贤士大夫能称其职者。又谁欤。今夫观察使之与州县吏。虽位有崇卑。地有大小。而其居民上而临乎民则一也。然则余之所以告大受为观察者。岂有异于告大受为庆州者哉。亦惟在乎求民之所害而祛之而已。虽然。有异焉。所谓求民害而祛之者。在州县则不过祛弊政弊法而止耳。而在观察则莫先于祛州县之弊吏。州县之吏其最为民害者有四。曰贪。曰酷。曰闇。曰黠。黠吏者。世俗所谓能吏。夫入民之财谓之贪。残民之命谓之酷。不事其事谓之闇。其为害犹易见也。至于黠吏则不然。智足以匿其奸。才足以沽誉于民。参之乎言貌政令之际。则美灼如也。验之乎簿书计会之间。则恶无可指而举也。而其精神之所灌注。机权之所运用。民之膏血则已竭矣。虽有仁人善其后。民更一二十年未苏也。今之为观察者。岂诚不知此哉。特以有爱也而不忍祛。有畏也而不敢祛。呜呼。彼诚可爱而畏也。抑我 圣上宵旰忧悯之赤子何罪焉。以余尝从事于州县之役。且居田野间久也。特举民之所甚害者。以告大受如此云。岁癸未冬十二月甲辰。书于光秀山之
梦梧集卷之四 第 54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56A/ITKC_MO_0556A_A245_540H.gif)
送尹伯常(蓍东)之任济州序
海平尹伯常。弱冠登第。初入台则言事谪岭南。仍削籍为庶人。且十年今年春。始叙入玉堂。秋。济州饥。守臣以不能职罢。 上难其代。相臣以伯常应 命。知伯常者。咸曰。由五品而超绯玉宠也。或曰。伯常近臣也。出守海岛迁也。余以为皆非也。伯常在罪籍久。其获叙复也。亦幸耳。固未尝立功效能以掩前愆。则宠不应若是之遽也。伯常故虽有罪。既涤而叙之矣。又未尝新得罪焉。则谓之迁也。亦过矣。然则下之所荐。上之所授。其殆以伯常才识足以当一州之寄欤。嗟乎。方伯常言事时。固不自意其罪至此也。而及其既窜矣又锢之。罪状书于 王府。姓名列于齐民。则若不可以复厕士大夫之林矣。一朝 天心涣发。 荣光赫然。入而侍经幄。出而拥旄节。则天也。由是观之。罪不必避。有自来也。荣不必求。有自获也。盖有数存乎其间。非人力之所能及也。故君子务尽吾职之所当为。而罪与荣也。惟其所值而已矣。伯常尚可以畏罪耽荣。而不尽吾职之所当为。以仰负我 圣上德意耶。呜呼。奚独一州也哉。至若风涛鲛鳄之忧。赒救怃柔之责。则余固已知夫不足以劳伯常也。岁乙酉中秋日。梦梧山人。书于光秀山之菊里草堂。
送内兄洪相公(乐性)使燕序
始吾兄弟与内兄伯仲四人。家 王城南。居相近。齿又相近。同游学。相长大。日夜提携追逐。歌呼笑谑。如不可一日离者。及吾伯氏自都而之野。遂处焉。内兄伯公出而仕乎 朝。其仲公与余。处乎半出半处之间。而离合之感兴焉。及余哭伯氏。则见内兄伯仲如见吾伯氏。 上之七年冬。内伯兄洪公以原任左议政。衔 命使北虏。嗟乎。吾伯氏不可复见矣。即生者。亦以不获以时相见如少年时为恨。而公今有疆外之役矣。顾余穷独癃疾。屏迹田间。无由致此身都门外。执盏为别。则公度余之心。能
梦梧集卷之四 第 54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56A/ITKC_MO_0556A_A245_540L.gif)
海狂集序
自古草野之士。怀才负奇者。非不多矣。而恒苦不遇时。其有策名立乎 王朝。功泽及于斯民者。幸哉其时也。而至于当难而奋力卫王室。或力尽而继之以死者。虽不幸。抑亦不可不谓之时也。余观海狂处士宋公遗集。公瑰玮人也。夙以康济斯民为己任。其师土亭也。其友重峰也。是其经纶之所讲劘。忠义之相激厉。固有素矣。及当壬辰岛夷之乱。倡义起兵。檄召四方。号呼奔走于圻甸湖西南之间者。有足以感泣鬼神。方公募兵之行才出。而金倡义死于晋。赵文烈死于锦。进既不得纠义旅立奇勋。退又不及与金赵二公同死。独其万言一疏。其义正其虑远。可垂之百世。可行于当时。而亦被中却。未经 明主之一览。则何其不幸之中又为不幸也。呜呼。公之于时也。虽谓之始于遇而终于不遇可也。公之遗集。只檄与封事而止。而今读之。尚可以见公之志节。见公之学识。见公之才略。而公之平生本末。举可见矣。虽寂寥数篇乎是。乌可以无传哉。呜呼。公疏中东西之说。非朝廷有东西。乃 殿下之心。有东西云者。不佞尝得之他人文集中。未尝不三复击节。以谓真可为万世人君之鉴。及夫承 命编辑 国朝奏议也。辄敢以是说者特书之。早晚上彻。倘被 国家所采择。则是公言之不得行于当时者。犹可行于后世也。呜呼。是尚可以慰公九地郁结之魂也否。公初名济民。字曰以仁。后于名省水为齐。而改字曰士役。盖欲自比编氓服
梦梧集卷之四 第 54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56A/ITKC_MO_0556A_A245_541H.gif)
梦梧集卷之四
记
浮海记
丙子五月壬午。与李子胤之发浮海之行。其弟健之。其从弟惧之偕焉。涉杨花津。午炊熊月村。登星岭。西指海色。夕宿仁川。癸未午。由邑西行十里。到海口。舟已戒矣。以潮未饱。少盘旋岩石上。岩多石花壳。嵌凹如蜂窠。岸北有济物旧镇。败瓦废堞。草树蓊然。遥望东南。诸岛点缀于海中。夕阳带之。潮至岩石半没。而舟人告登舟。是时。天无微风。海波不起一鳞。上下莹磨。如在镜中。舟行十馀里。泊紫烟岛。白云山在其北。月尾后浦。经其南。鸡犬几乎相闻。土沃民稠。山川开爽。可宅而居也。国家置永宗防营于此。以控㧖乔华咽喉。门上有楼。以临海水曰太平。登楼。暯色苍然。而至微雨落波中有声。夜宿村舍。问龙流路以为西南行二十里。到杉木浦。浦内外受潮。潮至漫为海。潮退才骑牛入浦。泥深过尺。其长十里。岛人相传为九十九浦。以牛行而十步九踬。小迟潮又及之。不如水路为径快云。甲申。朝放舟太平楼下。乘早潮而西。海雾澒濛。不见出日。舟入大洋。不觉其行也。余与胤之。起立舷头。长风拂袂。碧涛粘空。举目茫然。流怀击磬襄馀风。久之觉胸中无物。回视摩尼诸山。半出水中。如笔露尖。如手骈指。又如大雪弥漫天地。而数点晨星。明荧不灭。胤之索余扇。画蜃楼落照曰。今日天阴。失此二字。宜用笔补之。舟行约三四十里。过八山而南。忽然雾气纤喷。日光透漏。数朵芙蓉。冉冉褰云而出。问之乃龙流也。翠壁丹岸。玲珑明润。一带白沙。经纬其间。其插出波心。戍削奇峭者曰女妓岩。与无为诸岛相映发。横仄缺合。远近异势。如舞袖张空。顿挫回沓。曲相环抱。胤之曰。由陆入者。不睹玆奇。不知入其中。比远观
梦梧集卷之四 第 54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56A/ITKC_MO_0556A_A245_541L.gif)
水晶楼记
李子胤之家京口之桥东。因屋而楼。楼之高可蒲伏行而不可平立。其阔容古书一二千卷。古铜玉器数枚。木石怪奇之物以外。主人有客二人。则不足以列觞豆。揖让于其间。胤之不恒楼居。见余辄携而登焉。一日。胤之名其楼曰水晶楼。楼中盖有淡紫水晶一块云。胤之之言曰。是晶也。吾仲父之所赐也。仲父亡而吾益重是晶。且丹山吾所归也。吾尝梦人岩四百尺。尽化为水晶。吾思丹山而不得归。则见是晶如见
梦梧集卷之四 第 54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56A/ITKC_MO_0556A_A245_542H.gif)
观寄室记
此永柔县西一里许。邑人张有完之家也。清风金钟秀以江西令来观焉。以其私名之曰观寄室。仍为之记曰。昔在辛壬士祸。先祖考参判府君流于西边之渭原郡。癸卯秋。量移永柔县。越三年今 上改纪。始宥还。后三十六年庚辰。小子出令江西县。江与永。同道而近也。翼年春。来永柔。与主倅赵寅瑞共访府君旧寓。主人张之先已死。其子有完守屋。屋凡八楹。南牖以受明。东户以通出入。障其西一架。以居冬焉。此吾先祖之所寓也。其东有屋二架。而其檐椽相接者。先考省觐时所居也。入其室。愔愔然如遗迹之布在于楣宇窗壁之间也。为之彷徨四顾。歔欷流涕者久之。于是招集诸张子弟及故尝往来者。与之坐室中。为设饮食。道旧故。仍叩问府君居谪时服食起居之节。以想见当时事。呜呼。方府君之谪玆土也。府君之弟忠靖公谪顺安。妇兄李文简公谪云山。执友故冢宰赵公谪安州。赵公寅瑞之先公也。自永柔南至于顺安三十里。西至于安州九十里。又西北至于云山二百里。书牍问遗相往复。若邻里焉。今府君与先考之弃小子。才九年耳。而忠靖诸公。亦皆已后先下世矣。嗟乎。
梦梧集卷之四 第 54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56A/ITKC_MO_0556A_A245_542L.gif)
奎章阁记
上之初即位。建奎章阁于 禁苑北。奉 英宗大王御制也。既而 教阁臣曰。是阁也。既奉 英祖御制矣。 列朝御制并刻板旧在宗簿寺者。移之同 奉。于心叶。于事便。事未及行。臣金钟秀因看详阁志。取考宗簿寺故事。寺有奎章阁。以奉 列朝御制。 肃宗大王二十年刱建。 御书扁额。实 英宗诞降之岁也。臣钟秀以奏 上曰。噫。命之矣。宜并与旧额移奉于新阁。遂 命臣钟秀记其事。臣钟秀退而飏言曰。夫建阁以藏书。揭名以尊阁。 圣孝之疏节也。然我 殿下继志述事之孝。受之英祖。 英祖受之 肃祖。 肃祖受之 列祖。其心相感通而无间。故其于名言之际。自然暗合如此。于乎盛哉。抑我 殿下所以勤身祇德。克享天心者。无一不合乎英祖 肃祖暨 列祖。则天之所以申命降休于我 殿下者。亦将如于 列祖于肃祖于 英祖矣。可但阁名之适同而已哉。臣请书此以恭俟。
野人室记
上之五年闰五月。有 旨召臣入觐。臣承 命赴朝。入侍于诚正阁之东室。臣甫升陛进。未及伏。 上遽迎谓曰。不见卿久矣。卿已成野人貌样矣。臣且起且伏。既退即日还山。遂大书野人室三字。粘于壁。而附记其下曰。余野人也。必待 上教而后名。何也。喜余之保有本面目。而对飏我 圣上知人之德也。余生长京都。及壮。屏于田间为野人。于今二十有一年矣。自出身来。仕于朝。仅几十许日耳。而以罪流海岛。足不到京都凡六年。逮遭遇 圣明。旅食于京五年。然后始告退。而五年之中。亦强半
梦梧集卷之四 第 54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56A/ITKC_MO_0556A_A245_543H.gif)
内赐圆玉圈子小记
右圆玉圈子围径二寸五分。孔围径六分。色白而有青意。脊微棱者。 圣上所尝御以赐贱臣者也。 上之四年六月。贱臣由吏曹判书。升拜兼判义禁府事。谢 恩讫。承命入侍于诚正阁之东室。 上问承旨曰。吏判已著圆玉圈子否。贱臣对曰。谢 恩后。始借圈于人。方著而入侍矣。 上手取此圈子。授内侍。内侍授承旨。承旨以授臣。臣伏而受。起而更伏。 上曰。此圈子。予所尝御也。制样虽小。玉品佳。今以赐卿。卿退出承政院。著此圈子。归家可也。臣感泣而退。诣承政院。脱前圈而代之。遂终身不易他圈。附记其始末如右。永永作传家宝。使后世子孙。睹此圈而祝 圣恩于无穷云。
明伦堂 亲临食堂记
上之六年春三月丁未。 上行酌献礼于先圣。前一日丙午。 驾幸太学。拜启圣祠。 御明伦堂 教曰。太学生食堂。予将临焉。四学儒生其令同参食堂。时至。 上御堂之中楹。馆人鸣食鼓三声。知馆事臣金钟秀。同知馆事臣李命植,郑民始。大司成臣赵尚镇。博士臣金命彦。率诸生入。钟秀等与西斋生五十四人。由路右。西阶下东面。命彦与东斋生五十七人。由路左。东阶下西面。馆官以官序。大学生以齿序。四学生于中重行。右者向西坐。左者向东坐。馆人呼展布。呼进饭。呼进羹。进蔬进薧。进酱进菹。如礼。尚镇巡堂。自右而左。遂进 御饭。臣命彦奉盘升。臣尚镇从升。佐举之。器皿饭膳。与诸生同。馆人告劝饭。告进茶。告落匕。诸生饭讫。臣命彦升。臣尚镇从之。
梦梧集卷之四 第 54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56A/ITKC_MO_0556A_A245_543L.gif)
生巢庐记
往在壬辰。不佞以罪流金甲岛。囚于棘。从叔父古亭公。亦囚棘于南海中。皆朝夕待死。卢叟泰范亨源甫。时年六十有六矣。方家居平壤。闻之。即一骑驰二千里。访叔父海中。遂昼夜守其侧不去。逮叔父蒙 宥。随还至苏来山下坟庵。然后始还平壤。后六年戊戌。不佞出按关西。道尹平壤叟家外城。外城者。箕子旧城也。伯氏本庵先生躬至其家。为写生巢庐三字以赠之。其意以为叟之义气。今之巢元修。而又能不死而生也。呜乎。朋友道丧久矣。即一朝有急。人莫不惴惴。以平素一识面为讳。而巢翁卢叟。乃能千里投身。甘与之同归。则是固不以死生为意者也。使巢翁而生者。其必与苏氏兄第同去就。如卢叟之于吾叔父决矣。而途死于新州。则何其不幸也。今卢叟独能聚首岛中。卒之与叔父俱获生还。则又何其幸也。呜乎。朋友之义。性也。死生。命也。义苟同矣。彼死生之外至者。尚奚足为加损于其间哉。虽然。使后之慕巢翁之义者。闻卢叟之生还。而知岭海未必死人。则其于为义也。益坚且勇矣。由是言之。虽谓之生巢贤于死巢可也。吁其奇矣。始壬寅士祸。仲祖忠靖公谪顺安。于时卢叟年未弱冠。实受业焉。呜乎五十年间。吾家之当患难者再。而卢叟之始终举矣。抑亦可以观其世焉。不知巢翁之于老泉。亦有是事否。卢叟行年且八十。丹颊乌须。饮酒至十杯不醉。一日书来。索记文于不佞曰。愿及我生前。揭庐壁也。遂记其颠末以归之。
梦梧集卷之四 第 54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56A/ITKC_MO_0556A_A245_544H.gif)
珍藏阁 御制 御笔移奉 奎章阁事实记
奎章阁成。而 上得 肃宗大王御书奎章阁扁额于宗簿寺揭焉。臣钟秀既承 命记其事。载之阁志矣。未几。 上于大内珍藏阁中。得 列圣朝御笔八十六本。石刻四十一本。木刻二百十一本。木板千六百五十片。玉轴三本。又得 肃宗大王御制天翰阁铭板刻。盖铭成而阁未就也。遂并奉揭于阁之奉谟堂。 上又得 英宗朝所编羹墙录四卷于珍藏阁。 命诸臣续编。编成同奉。又 命臣钟秀。记其事。臣钟秀谨敷演阁记之意。而申告之曰。呜乎。列圣朝宸翰。何莫非盛德所形。至理所寓。而比之政谟功烈。则抑末矣。而我 殿下于一字句一点划之微。爱之若乌号。宝之若拱璧。次第旁搜。汇稡而尊阁之。惟恐其有毫发失坠也。则我 殿下之于孝道。无所不用其极。有如此者。即其所以承精一之传。而阐熙洽之运。以尽夫肯堂肯穫之责者。尤可知已。向臣阁记所谓继述之孝。受之 列祖。勤身祇德。无一不合者。 殿下已有之矣。矧今 东宫正位。付托无忧。则向臣所谓克享天心。天降休命。而卒以臣请恭俟结之者。于是乎有验矣。猗欤盛哉。抑臣闻之也。孝已足而自视常若不足。承天之休。而益修其在己者。圣人之用心也。臣固知我 殿下所以勉勉于光前裕后之道者。将逾往而逾切也。臣近臣也。每于承 命飏言之际。辄敢自附于箴规者。乃所以昭 圣上虚受之盛云。
梦梧集卷之四
题跋
题薇阴李处士(鼎烨)诗卷后
老夫不好琴不解诗。无以赠君。但愿归卧江上宅。勿作风尘褦襶人。
薇阴李处士善鼓琴。家于嘉陵江上。每一携琴至京师。学士大夫乐为听之。而为诗文以酬之。余一再听其琴而睹其诗文。其为卷累累至十数。大抵皆张皇琴之道而
梦梧集卷之四 第 54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56A/ITKC_MO_0556A_A245_544L.gif)
题清潭诗卷
季秋之望。风露凄清。余方闭户读朱子书。洪子直氏忽驰书。报以清潭之游。余忻然遂从数子。联骑而出。是夜。霜月满山。枫柏交影。泉涧㶁㶁有响。于是相顾甚乐。负手逍遥于散经台上。倾黄菊之酒。歌蒹葭之章。或据树而瞑。或倚楼而啸。或有坐钓矶手弄清流者。或有卧白石。仰视明月者。又或有俯石窦。手掬甘溜而饮者。神魄清爽。意想悠远。通晓剧饮以为乐。余不善酒。犹饮十数觥。其馀可知也。酒酣兴益逸发。谈笑无序。自评山水说经史。以及时运消长之几。朋友出处之道。皆放言不顾。天真烂然可观。须臾月落。朝日递明。沈氏警汝。金氏公祐追至。日晚相携。逦迤入华山。伯氏载酒相迎于七游岩。发囊出诗卷读之。吹火石上煮花糕。步下山门。到洗剑亭。月又高矣。金氏得初携壶待亭上。日黑空还云。是行得诗各数篇。合为一卷。嗟乎。忧乐无定。聚散有数。名区一宿。固非衰世所常有。况余病者也。终岁不出门久矣。虽欲数与诸人追逐。下上于潭月山云之间。岂易得哉。他日览是卷。必有为之怅然兴怀者。同游者。清风金伯愚尚默。清州韩礼之用和也。子直名益弼。南阳人。警汝名鋑。青松人。公祐名履信。得初名履复。安东人。清风金钟秀定夫记。时 崇祯百二十二年己巳也。
题李深远咏画诗后
梦梧集卷之四 第 54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56A/ITKC_MO_0556A_A245_545H.gif)
此少僮。不过是深远家一痴呆苍头。而入诗入画。却能生色。是知臭腐神奇。竟无定法。
请深远勿尽销了热血。留一半掬存着肚皮里。怕有要用时。
学士閒中慰怀。才有春花秋荷两种。
深远观莲花法。何不作高人逸士观。却作美人观。 西风败荷。恰似卫贤人。出自北门。吾不欲观。愿深远且勿折伤一茎。留待结裹玄实。学服食久视之术。 王伯安云哑子吃苦瓜。与你说不得。你要知我苦。还须你自吃。余每爱诵斯言。何由起用康。共论此事。 深远家经史百家。深远想皆涉猎过。试问佳处是何处。请深远代用康为下一转语。
腹里诗书。入于荒山宿草之中。后世谁复有知之者。悲夫。
题李用康(惟䄵)咏书绝句后
右咏书十二绝句。亡友完山李用康作也。用康于诗。不甚留意。即有作亦不以示人。用康既死。其兄深远氏始得此诗箱箧间。以示余。余观其诗。洁而幽。质而有致。如其为人。用康性淡。平生无他嗜。独嗜书甚。列古书累数千卷。日夜寝处其中。而心逌然与之相入。譬如鱼之于水。涵濡呴噏。皆是物也。故其托之声律而描写其意。况也其境真。其辞活。其悠扬不尽之思。隐约不可传之妙。如有见于语言字句之外也。用康诗虽工。非深于书者。亦不能若是之工也。呜呼。此殆难与不知者言也。然用康既蚤死。于书不及究其志之所极。又无子。以读用康之书所可见者。惟此诗而已。是岂不益可贵重也欤。嗟乎悲夫。壬午孟秋日。书于菊里侨舍。
梦梧集卷之四 第 54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56A/ITKC_MO_0556A_A245_545L.gif)
吾宗伯愚学士放逐斗陵之明年。以樵唱诗卷。寄余光秀山中。其曰。退士者。伯愚自谓也。其曰樵夫者。不详其名氏。伯愚书但云。樵。贱人也。家月溪岸上。入山伐薪。负贩以为食。形貌古怪。语言拙涩。独能诗如此。余读其诗。调洁才逸。绝少烟埃气。往往神情潇洒。类有道者语。樵真奇士也。而伯愚得与之往复唱酬。伯愚亦奇士也。但未知樵之能独诗而已耶。抑有在于诗之外者。而伯愚不足以知之耶。余尝闻水青滩上。有异人隐于樵。尝作诗云。东湖春水碧于蓝。白鸟分明见两三。柔橹一声飞去尽。夕阳山色满空潭。水青之与月溪。上下流耳。樵岂其人也欤。昔荷篑荷筱之流。以名不著而迹益高。又焉用名氏为哉。噫。士之不遇于时而隐于贱事者多矣。或隐于耕。或隐于渔樵。或隐于织屦于卖油于箍桶者。未尝无人焉。顾世未之知尔。呜呼。岂独斯人也哉。伯愚他日还 朝。幸为告公卿大夫。毋轻天下士。己丑早春。梦梧山人。书于菊里草堂。
书岭儒李㙖入侍 筵本要语后
上招李㙖等至前。语之曰。予于此事。自有量度秤停者。数拾年讲明者。即此个义理也。又曰。欲尽言则有所不敢。宁受天下后世之讥议。岂敢尽其说乎。又曰。前后凶逆。竟不得声罪致讨者。诚以事在 先朝。难于为说故也。又曰。诚恐百世之下。不知予之本心。须以予之本意。归语一路。㙖对曰。太清无损于阴翳。日月无关于螮蝀。 殿下之快伸义理。顾何伤乎。 上曰。阴翳虽无损。螮蝀虽无关。而语及太清与日月。己有所不敢矣。
壬子夏。岭儒李㙖等一万有馀人。上疏请卞 先诬。讨诸逆贼罪。则 上命引见㙖。 玉色悽然。掩抑者久之。 下教千百言。而大指如右。于时臣守制于广州坟庵。人有以 筵本奉示者。臣擎读未半。涕簌簌下。呜呼。此 大圣人精义之语也。
梦梧集卷之四 第 54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56A/ITKC_MO_0556A_A245_546H.gif)
文既成。客有过而见之者曰。 筵本中 怵惕不安一句。即我 圣上至诚恻怛之教也。而不书何也。臣应之曰。斯句也。 圣上之所以知其如此者。匪有他也。以道理推之而知其当如此也。此圣人之所以为人伦之至也。然我 圣上至诚笃行。每不忍语到于此。而今有是 教者。为晓㙖辈地也。盖不得已也。臣何敢更提。亦何忍更提哉。㙖对中太清日月设譬处。何伤下四字之不敢书。亦此意也。抑 筵本之行于世久矣。而近闻廷臣之日投疏以踵㙖者。尚纷纷不止。则向所谓一
梦梧集卷之四 第 54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56A/ITKC_MO_0556A_A245_546L.gif)
题李深远遗稿卷首
天地间。有一种清泠虚灵之气。往往钟于人。则自肺肠面貌。至发为言语文章。皆是气也。是气也不为风气所缚。不为区域所囿。故有生乎季世而类古人者。有处乎偏方而似华夏者。吾友完山李深远其人也。深远妙年登第。位至六卿。而性亢不肯与人追逐。家王城东第一桥北驼骆山下。常闭户焚香而坐。惟时时与余及韩山李胤之,清风金伯愚相往来。间为诗。多率意而成。既成不留草稿。而其神情之所感发。天机之所流动。有非色相绳尺可求。则殆挹翠后。未多有也。深远殁二十馀年。其家人收拾遗草于知旧家。得诗凡几首文几首。附以其弟用康遗草。犹不满一卷。噫。其少矣。虽然。余悲其零金碎璧之埋没于尘土也。为之删定而题其卷首如此。以俟后世之知深远者。呜呼。深远眼目高视。文章与博奕小技等。非劳神思以邀声名者。而吾辈乃欲以文章。传深远也。噫。其可悲也已。季方之难为弟。尤是奇事。用康诗沈着简洁。如其为人。视乃兄之豪逸不羁。则譬之史才。盖班,马之别云。
伸冤录跋
右伸冤录一卷。 庄庙两大臣复官本末也。两公后孙以视余。呜呼。癸酉之祸。人无不悲之。特以当时事有不敢明言者。䵝昧沈翳。今三百年。一朝 圣心涣然。特复其官。公论百世以定者信矣。虽然。 光庙之训 睿庙。予当屯。汝当泰。事随时变。迹不可拘。则 光庙固尝明言之矣。此所以为盛德之不可及也。今之人乃独窃窃然相讳。终使两公旌章之典。格而不行。呜呼。此岂所以体 光庙之盛德也。若公之深忠
梦梧集卷之四 第 54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56A/ITKC_MO_0556A_A245_547H.gif)
东宫书进无逸抑屏风跋
上之四十四年戊子八月甲戌。 王世孙邸下讲资治通鉴纲目东汉纪于庆熙宫之尊贤阁。臣玄老。臣钟秀。臣耇永。侍 邸下。令取雪花纸十六幅以授臣钟秀曰。每八幅。写古文各一篇以进。余将装池为屏风以览焉。臣谨取周书无逸诗。大雅抑二篇者。写进讫。窃伏惟念。无逸者。周公所以戒成王也。为言凡五百八十有九。抑者。卫武所以自警也。为言凡四百六十有九。噫其多矣。意固各有指也。然无逸。其本也。盖天下国家之福。莫大于无逸。而祸莫烈于逸。如威仪话言夙夜之间。有不循理者。皆逸之为也。果无逸矣。又何待于抑之戒哉。虽然。抑之七章曰。无曰不显。莫予云觏。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苟以不显之莫予觏。而谓可以容其逸焉。则是无逸于显。逸于不显。而所谓无逸者。亦伪而已矣。且神格之矣。虽欲如殷中宗,高宗,祖甲,周文王之获祐于天。何可得哉。由是言之。则无逸之义。须抑诗而后乃备。可不慎哉。可不惧哉。噫。屏障。外具也。笔翰。小技也。然藉此而少有补于 邸下燕閒观省之工。则实宗社生民之幸。而臣亦与有荣矣。臣不胜惓惓愚衷。窃附故事之规。略效执艺之
梦梧集卷之四 第 54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56A/ITKC_MO_0556A_A245_547L.gif)
王世孙颁柑赓和帖跋
上之四十六年春正月甲申夜。臣钟秀侍 王世孙邸下。讲通鉴纲目。讲讫。 邸下出此帖以示臣。臣擎跪展读。乃宫官 赐柑日 手写七言律诗一篇绝句一篇于所贮鍮盘。使讲院卫司诸臣赓进者也。 邸下令臣曰。尔旧戒余毋作诗。自后诗不恒作。此 祖宗盛际故事也。莫无害否。尔意谓何。臣对曰。何害焉。向臣所进戒。戒耽着也。非此之谓也。此可以见追踵 先王之志焉。可以见爱遇宫僚之意焉。美则多矣。害于何有。 令曰。然则尔其识之。臣承 令悸恐。伏窃思之。诗律于帝王之学。末也。然偶一为之。夫岂有耽着之忧。而 邸下于讲官之言乐受用。久而不忘如此。推是心也。事虽有大于此者。将见下无不言。言无不入。此 宗社无疆之福也。臣谨以此为 邸下献。至于评骘声格。铺扬盛美。则非臣所以进戒之本意也。故臣不敢附一语其下云。奉正大夫守 侍讲院辅德臣金钟秀。奉 令谨跋。
赐绿䌷 御笔帖跋
御笔面赐。此䌷传于尔亲。示予感年。仍其勿谢。 上之四十五年冬十二月丙寅。有旨。授臣钟秀长渊县监。臣时在广州田舍。闻 命入京。戊辰谢 恩。既又承 命入侍。既退。 特旨移授臣弘文馆修撰。 题给衣资食物于臣母。以代邑养。户曹输送绵䌷十五匹。稻米十硕。猪一口。民鱼拾尾。石鱼二百尾。臣上笺拜谢于 延和门外。癸酉。 上临筵问臣母年纪几何。遂 许更补臣外邑。越翼日甲戌。臣侍昼讲于 集庆堂。讲毕。 上顾臣曰。儒臣之母年。比予则少矣。仍问臣母筋力堪起动与否。且举李密陈情表阳城许太学生归养故事为 谕。盖以臣前此屡以母病辞不赴 召也。 上命内侍取来草绿䌷一端。 手书此十六字于纸以赐臣。臣祇受起伏讫。 上问臣家距京都几里。 教曰。直往传与尔母。同过岁时。新年其来见予。臣插 御
梦梧集卷之四 第 54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56A/ITKC_MO_0556A_A245_548H.gif)
亲临观刈图屏风跋
上之二年秋九月干支。 上御禁苑之观礼阁观刈稻。臣命善。臣济恭。臣命膺。臣允钰。臣乐性。臣徽之。臣钟秀。臣民始。臣镇衡。臣义翊。臣有防。臣敬养。臣龙辅。臣勉柱。臣兢渊。侍内农圃。民数十百人。皆蓑笠蓑半肩衣。有赤脚带镰。入水田刈稻者。有撮束稻茎。打扑于叉木。使稻颗迸落如雨者。有麾席嘘风。使秸皮穗芒。随风飘扬。不与稻颗杂者。有帚聚稻颗如阜垤。以斗量之者而已。 上宣饭于诸臣。遂进 御膳。饭馔器皿一用农家制。槃松木方而不髹。器白瓷色青黯多窳。饭粝而燥。馔自蔬羹菜菹辣酱以外。只盐石首鱼。水蒸乾北鱼擘而涂酱。雏鸡脚一而已。酒浊而带滓。盛于瓷瓶。以瓷碗行。诸臣离席立。受碗伏饮。侍饭尽饱。所打稻凡几硕。 命分赐诸臣。臣窃伏惟念。豳之农民。跻堂称觥。以祝君寿。周公作无逸。以先知稼穑之艰难。为第一义。其见于诗书者如此。然豳民之跻公堂也。朋酒杀羔。其文犹缛矣。而识者以为成周八百年基业。此为之本。无逸所谓先知者。又未必目击其事。躬尝其食。而周公列叙殷周哲王历年久长以歆动之。则臣未敢知今日之事。视豳周为何如也。既退。招画师绘其事。为屏风。要使后千百代。我 殿下盛德。常赫赫照人耳目。如即事云。资宪大夫行平安道观察使兼兵马水军节度使,都巡察使,平壤府尹臣金钟秀。拜手稽首谨跋。
丹陵集跋
梦梧集卷之四 第 54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56A/ITKC_MO_0556A_A245_548L.gif)
凌壶集跋
李元灵奇士。元灵癯而脩吭。须眉少尘垢气。每散步朗咏。望之其状类鹤。元灵天性疏旷。嗜山水文酒。然立心制行。必根据古义。虽有嗤诋者。不顾也。余由是重元灵。彼世之闻风趋名者。特见其文章篆画之美尔。曷足以知元灵哉。其诗文调洁神活。取法则高而光怪时露。亦可以想像其为人也。余按关西节。既刻李胤之丹陵稿矣。海平尹子穆氏驰书谓盍续刻元灵凌壶稿。已而元灵之子英章。抱遗草来谒。子穆所删定也。遂以活字印出。余与胤之子穆。皆同元灵游者也。关西故多名山水。余每登临把酒。未尝不思元灵而为之愀然云。
文臣讲制节目跋
奎章阁成。 上命选年少文臣应讲应制。阁臣主考试事。臣等既禀 旨。撰定节目讫。窃伏惟念。文臣之应讲制也以选。则已足令选者知自重。而不与选者。知自奋矣。讲以月制以旬。则频不至促。而宽不至纵矣。讲用经史制首论策。而讲又右文义。而
梦梧集卷之四 第 54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56A/ITKC_MO_0556A_A245_549H.gif)
列朝宝鉴跋
上之五年秋。 英宗大王实录成。奉安于史馆。藏其副于名山讫。 上命史局诸臣。采摭其政教之关于大体者。编为宝鉴。已又 教曰。予惟国朝宝鉴始成于 世祖朝。寔载 太祖 太宗 世宗 文宗四朝事。其后 宣庙宝鉴成于 肃宗朝。又其后 肃庙宝鉴成于 英宗朝。上下几百年中。 列圣之有宝鉴六朝而已。盖阙文也。恐非所以昭 列朝之盛美。为后嗣观也。尔其次第纂修。以补其阙。迄于新编合为一通焉。诸臣承 命悸恐。遂奉考 定宗,端宗,世祖,睿宗,成宗,中宗,仁宗,明宗,仁祖,孝宗,显宗,景宗十二朝实录。裒辑编摩。既九月书成。 列朝宝鉴凡几卷。以臣钟秀职忝太史。 命臣系跋语其下。臣钟秀谨拜手稽首飏言曰。呜呼。古昔盛时。君臣相儆戒。必援天援祖宗以为言。然天无迹而祖宗之迹布在方册。则法祖宗。乃所以法天也。古之人历言列祖之功德而备叙之者。于诗。有长发执竞。于书。有无逸。其用意弘。其取法该。 皇朝之有训录类编。亦此意也。洪惟我 国家圣圣相承。垂四百年。其治法政谟之可以为后世法者。盖不可以数计。
梦梧集卷之四 第 54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56A/ITKC_MO_0556A_A245_549L.gif)
历代名臣奏议要略跋
右历代名臣奏议要略八卷。凡千有馀。则大抵皆忠臣之言也。其恻怛之意。戆直之气。犹可想见于言外。往往有令人感激而泣下者。然明良相遇。言见用而身随以显者。盖鲜矣。其馀非邈然不之省。则罪且及焉。此千古忠志之士所共伤心者也。始臣之编是书也。拟作巾衍之藏。冀幸来世有见而赏之者。下举其言而上用之。则其言虽不当时见用。而终为天下国家用也。区区本意不过如此。而乃 殿下取而寘诸
梦梧集卷之四 第 55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56A/ITKC_MO_0556A_A245_550H.gif)
弘文馆志跋
昔班孟坚作汉史。自天地礼乐。下至食货。皆历叙其源委而曰志。后之作史者仿焉。此官府郡县之志所由起也。虽然。志者识也。识其事而已。非能使是官重也。则官不必尽有志也。弘文馆在 禁中。国初置集贤殿。官拟唐十八学士之制。号为登瀛。后改今名。典守 内府书籍。而主 经筵进讲之事。至若与闻吁谟。参候 起居。则似承旨。论执时政。检劾官邪。则似台谏。其为官之重也如此。呜呼。 前席横经。因文纳诲。沃灌薰陶。以渐而弗骤。遏非心于方萌。导善端之固有。则程子所谓君德成就其责也。虽由是而参天地兴礼乐可也。是乌可以无志哉。呜呼。 列圣朝所以崇重是馆而礼遇之者至矣。如 玉步夜临。字呼谨甫。既醉。覆以貂衾。如 宣赐银杯。径取内院酒不候 旨。如 许戴燕居冠于直署。皆可以垂示百代。辉映方册。则是又乌可以无志哉。 上之八年夏。 命馆官取馆中旧志。删冗提要。釐为定本。猗欤休哉。此列圣朝崇重是馆之盛意也。书既成。以臣钟秀曾忝长是馆也。 命臣跋其尾。臣特书志之所由起与是馆之不可以无志者。以塞 明旨。自夫世级降而人不称其官也。
梦梧集卷之四 第 55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56A/ITKC_MO_0556A_A245_550L.gif)
奎章阁故事 批旨跋
上之五年春。 命内阁仿春坊故事例。书进故事。四月丁未。臣钟秀在广州田舍。书进故事六条。上三条。以所编次名臣奏议义例禀 旨。下三条。就奏议中首拈唐太宗答魏徵畏卿嗔故中辍语。仰问 殿下畏嗔。亦有其人否。次拈吕公著告宋神宗虚伪一萌于心。猜阻行于千里语。请 点检于表里之际。次拈苏轼告神宗。详于少必略于大。其文密其实必疏。语以察少遗大。文过其实为戒。越四日辛亥。阁吏来宣批旨两幅。凡千有二百馀言。义理精微。文章典严。最是自咎之深切。开示之明快。直令人感激流涕而不能已。噫。草莽狂愚之说。虽只以 圣批中所举似者言之。如曰偏未矫。私未剋。曰自恃独运。曰自圣而轻群下。曰表里未一。曰言不信。令不从。恩不感。罪不服。曰察小文饰。何莫非以小腹度。而乃蒙虚心翕受。乐与之反复。则有以仰见 大圣人胸次天理流行之妙。洞然无一毫㥈(一作惉)滞之私人我之分。故其于贱臣之言。初不计其真妄枉直。而一切受以为过。用作竿头进步之助也。是宜传示来许。以备亿万代帝王家法程。遂敢装池为帖。仍以乙巳日得录编次时有 旨及壬寅册面所 书下者。附于下方。所以告后之人。咸睹我 圣上知照之明。 恩遇之隆。而因有以窥 圣德之万一云。
李生止卿(定载)画莲帖跋
右画莲一幅下方。书吾伯氏本庵先生莲花赞二篇。韩山李定载止卿藏也。伯氏平生酷爱莲。家窄而凿池方丈。种莲数十本。以尽朝夕旸雨之观。闻有莲花者。虽远必往。往则忘返。既作二赞。又作诗累十百篇。摹写其容状。阐发其德美。殆无一言之遗。
梦梧集卷之四 第 55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56A/ITKC_MO_0556A_A245_551H.gif)
论思录跋
钟秀既校正高峰先生四七理气辨。而系一语其下矣。既又得先生论思录。盥手而读之。其恻怛明快。言悫而旨永。披露心腹。亹亹乎不知止者。一本之天德王道。不以毫发功利之私参焉。斯可以见先生学问之正矣。斯可以见先生忠爱之笃矣。抑是书也。非先生之录也。乃于先生弃世之初。 宣祖命史臣。录出于起居注者。则明良际遇。吁其盛矣。不知唐虞之世皋陶,益稷之矢谟于前也。亦有是事否乎。噫。当 宣祖初服。位著清明。群贤汇征。先生之立乎朝廷也。有退溪李文纯公荐之于前。有思庵松江梧阴月汀黄冈药圃白麓青莲诸公。左右之于后。于斯时也。世道人心。似若无一可虞者。而乃先生之惓惓恳恳。独在于贤邪消长之几。至曰小人攻君子。谓之谤讪朝政。人主或不能察。则士祸由此而起。引东汉党锢。唐末白马驿事以明之。又曰。戚里虽贤。人君不可倚以为政。儒者亦不可与之同事。则其苦心所在。千载之下。尚有令人三复流涕而不能已者。呜呼。其为天下万世虑。可谓远矣。使九原可作者。非先生吾谁与归。嗟夫。崇祯三丙午中冬。后学清风金钟秀。谨书。
赵斯文(慎)经义集说跋
汉阳赵斯文慎思叔氏。蚤废举子业。五十年忍饥。读书于鹿门山中。一日袖其所编辑经义集说示余。丐余书一语。盖就四书经文集注。杂取东儒说以系其下。而间以己说附之者也。余掩卷而叹曰。说经者其辞枝经之末失也。近世以来。说经者多在草野枯槁之士。而不在冠冕佩玉之列。则尤可以观其世矣。抑余于是卷也。有感焉。噫。义理。天下之公也。而学者。各守师说。后儒之过也。况于党目分裂之后乎。适见其心量之狭小已矣。于义理乎。何病焉。今思叔氏之取东儒说也。惟合于义理是取。则其心公有可以警世者。故乐为之书如此云。
梦梧集卷之四
杂著
梦梧集卷之四 第 55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56A/ITKC_MO_0556A_A245_551L.gif)
余少家京都。自称梦梧山人。梦梧者。地名也。吾先人坟墓之所在也。拟生而居。死而埋焉。故名。及余退老于梦村。则忽自称率翁。客有问其所以名。余应之曰。坦率嗜妄发。即 圣上之所以名状贱臣。妄发二字。汉帝所以目汲黯。则余固不敢当。至于率之一字。以余自知者明。而又见知于 圣明。此余所以自名而不疑者也。客曰。率者是子气质之病也。学贵变化气质。子少有志于学。而今乃自安于率。而至以名焉。则何子之老而遂忘其学也。余曰。嘻。子言是也。矫偏就中。以求合乎圣人之道。固余宿昔之愿也。而今老矣。无能为也。率之一字。固余之平生短处。而长亦在是者。 圣明已知之矣。不可讳也。前后 圣教有曰。骤看迹似突兀。细究心实空荡。曰。平生规模信口为病。皆率字之义疏也。余策名登 朝二十年。仕于 朝之日无多。而犯科陷罪。殆不可一二数。至或死生在于呼吸。而惟我 圣上知贱臣之信口而言。信心而行。以自触于阱擭者。皆率之为也。故辄 怜而赦之。不惟赦之。待之又加厚焉。则是率也。虽谓之余卫生之宝可也。敢自病乎而求所以矫与变乎哉。然则余之窃窃然
梦梧集卷之四 第 55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56A/ITKC_MO_0556A_A245_552H.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