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存斋集卷之十四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x 页
存斋集卷之十四
 杂著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289H 页
格物说(尚论)
  晏子御者
拥盖而扬扬得意。愚劣鄙俗之甚者也。闻其妻一言便悟。何其快活丈夫哉。闻善即悟。作圣之基也。御者可谓天下师也。
  晏子
晏子能与御者同升诸公。可谓君子矣。然不能用仲尼何也。婴也原是小器自满者。不能夺富贵势利科臼者也。故虽以夫子为贤。而元不知其道若是之大也。且其望洋之疑。不能无惠施之仰而吓者也。且景公只是御者之君。虽荐夫子。景公必不能用夫子矣。观于送女乐于鲁。可知矣。
  虞芮
虞芮见周人让畔。悔悟自成。二君亦过人一等者哉。以如此姿质。争田相讼。私意之梏人性。果可畏也。(缺)
  乐毅
战国之士。乐毅为最不轻衒世。而得昭王然后委质输心。能使昭王为知己而斩谗人。及惠王遣代则无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289L 页
一言而奔赵。及赵欲使伐燕则据义不从。观其答燕惠王书。义明情挚。决非时人所能窥其万一也。或曰不赴君召而奔他国。其义何如。曰当时风习。互走列国。况毅本非燕之世臣。只感昭王知己之恩。尽瘁思报而已。太子不肖。不与我好则是忘其祖父也。忘其社稷也。忘亲忘社者。非吾君也。岂可自就斧锧于非吾君者哉。毅书所谓就死以伤先王之明者。其义诚是矣。毅若但求宠利者。以赵乘燕。如入无人。其功名岂不大矣哉。犹且不为。其中所存可知也。若在汉唐以下则嗣君召之。不奉诏而亡命。大不义也。即当闻命驰赴。谢还印绶爵封。退耕田庐。杜门谢客。口不言时事。心不记曩日。自同野人。以待天命可也。若然则祸自不及。义亦不愧矣。
  甘茂
甘茂伐宜阳。君臣盟而后行。焉有君臣以盟相信者哉。设使成功取富贵。安保百年之盟不寒哉。三代以后之士不知道义。但矜才艺。专就宠利者。皆此类也。虽幸而免。特不死之盆城括而已。汉高祖功臣皆以权数相御。故分封之日。不得不盟。方其马血染口之际。君臣之心皆已先动。心动者乌得无菹醢哉。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290H 页

人有德有行有量有才有言有容有文。全备者圣人也。其次贤人也。其次善人也。只有容有文。亦不为弃人。或者无一于是而自称人。谓之何哉。自称犹哿矣。人亦认之为人。异哉。
  郭隗
郭隗自荐。格以君子之道。虽不可。然及毅辛俱至之后。荣宠富贵。皆出己上。而己则休休不与焉。甘为涓骨而使生马得意。以报其主。坐享美食煖衣。同其成功之利。其亦非特死马头而已哉。若有猜宠妒利之心。自败败国罔极矣。比之战国倾危之士。其果贤矣哉。
  廉颇
廉颇果以赵王为何如人矣。王苟不贤。虽吾用。赵人必无与成功。苟贤也。必直使人来迎。不当试观其可用也。犹且上马示可用。诚未知得君成功。只以善骑马哉。番番良士。膂力虽愆。其所以报君报国。自多有道。彼七十老翁披甲上马。何其陋哉。使者若不告以三矢。而颇竟归赵。必为郭开所磔死。考终而埋骨楚山。其亦幸哉。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290L 页
荀卿
春申君鄙夫也。荀卿犹干之以自废。是亦鄙夫徒也。使其视玳簪珠履。诚如浮云。而自爱吾宝。彼黄歇者乌能有无于吾眼下哉。或曰孔孟之见齐卫何哉。曰圣贤何曾自干哉。觉后觉救斯民。是为己任。见可而进。不可而退。进退言语。岂悌明快。全是与人同之意也。观荀卿之书。都是不耐伎痒。奇辩自高。只是淳于公孙之假楦于圣贤者也。程朱以前。皆以孟轲荀卿伯仲骈数。其为长夜宜哉。
  四皓
先儒之论四皓。多未满语。然自战国下及楚汉。举世之富贵功名。风驱波荡者。簸人心而摇人脚。盖无一男子开眼出头于尘埃𣹟洞者矣。独四人者同志相得。高歌放怀。俯视人间。不啻若蜗角。何其高哉。及天下大定。略伸山眉。又闻太子动摇。乱兆将成。则不害一出爬着老人閒痒。遂使皇帝一见知悔溲冠之谬。储皇复安永奠磐石之宗。人狗马盟。渺乎其下风。若使迟留鹤禁。翩𦒘凤仪。晚年荣福。岂不胜于采采疗饥哉。不俟终日。复归云山。空使世人望商颜如鹏霄之寥廓。岂非翩翩快男儿哉。论人苟皆格之以稷卨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291H 页
伊傅。万古岂有全人哉。
  韩信
高帝之不能无疑于信。信亦当自知也。方钟离昧之归于信也。信即当握手叙旧。泪泣以道曰丈夫委质事君。君死国亡。不能俱死。逃遁以求全。岂不苟哉。吾非薄于旧也。汉皇帝不得已王我。其心则未尝一日忘我。我且匿君而舍之。实为祸囮。吾且不全。于君何有。是所谓我躬不阅。遑恤我后者也。君其图之。彼昧者固壮士侠类。必愤耻自刭。哭而葬之以故旧之礼。善之善者也。昧若不死。善喻而送之南胡北越。亦可也。不然则执之以朝京师。告于帝曰彼各为其主。顾何罪乎。高皇大度。亦应听许。是尤善矣。不幸帝执而诛之。即收而葬之。为置守冢而去之。君臣之义。故旧之情。明白两全。而帝疑信之心。亦当涣然矣。此之不思。受而舍之。虎而附翼。欲人勿疑。何其愚也。其终则我乃自刃之。故旧之谊安在哉。凡人不知道理。自矜智力。每怀如何若何之念者。鲜不及矣。苟识此道理。触类而长之。天下无难之事矣。
  张良
子房曰沛公天授。万古无人识此。夫以吾君之子而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291L 页
天不与则禹不能授启。启不得继父。况匹夫而为天子者乎。沛公苟非天授。虽三杰辅之。不能得天子。彼人狗幸遇天授而助其力而已。安可自为功乎。营天下者不知此。故曹操弑伏皇后。唐宗弑兄杀弟。宋太宗弑帝为功臣者。不知此。故韩彭菹醢。彭宠侯君集诛灭。其馀人主之猜杀不辜。人臣之矜功怨望。皆不知天授之理者也。若使韩信知此。必不请假王。必不待割梁楚而会固陵。又不当封王而据全楚矣。若尔则走狗不烹。王孙有后也。殃莫大于贪天功。贪者天弃。故人诛至。子房有见于此。则青齐三万户。于我何有。当匿迹下邳时。岂有吾必取侯王之心哉。若有其心则黄石不授书。赤松不能从矣。为国报雠之心。非不切矣。而事之成败亦天也。心勿忘勿正。以听于天。君子事也。及其遇天授而成吾志则是亦天而已。始皇之不死于副车。天也。柏翳之覆宗于轵道。亦天也。天若不亡秦。又不授沛公。子房之复雠。将奈何哉。即当怀冰枕戈。必有事焉。而为吾所当为。死而后已。不幸终不成而天佑雠皇。至于二世三世则遵海滨而处。不复西向。自靖以终。无愧吾心而已。吾于天何哉。三代以后人君知天授者。汉昭烈宋太祖而已。人臣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292H 页
知天授者。丙吉,诸葛孔明,郭子仪,韩世忠而已。冯异之不争功。郭泰之不危言。亦庶几矣。
  苏秦,陈涉,韩信
苏秦佩六相印。叹曰若有二顷田。岂能致此。是其初心。不堪贫贱。矢心图富贵。初不计道理之如何若何。但可以利吾则为之者也。是以说秦攻六国而富贵。吾则为之。说六国攻秦而富贵。吾则为之。说如张仪之诳吾父母之邦而富贵。吾则为此。其心苟利于己。虽弑逆为之者也。陈涉辍耕。谓其耦曰富贵无相忘。是以富贵自必者也。夫才志虽大。富贵安可必得。以必得为心者。皆无天者也。无天则无所不至。涉之起。岂有一分心以为暴秦必可诛。生民必可救哉。是其心但欲美食锦衣高堂驷马者也。突起阡陌。数月之间。已有可誇之宫堂服御。已是小儿迷藏而召佣友周览则是儿女隶卒之所为也。富贵不忘贫交。人道当然。何有于预相约告哉。预约不忘。是必忘之兆也。召观宫室。是必杀之本也。且当时秦之阿房自在也。苟求宫室之美。斯岂非难为水之地欤。涉之所居虽美。特大于绳枢已。乌足有可誇者乎。当召佣而周示也。鴳腹已满。陇上之鸿。其大于燕雀无几矣。韩信得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292L 页
一饭而喜。谢曰厚报母。是其心亦以富贵自必者也。穷阨之时。义气一般。诚不可忘。然天不与我富贵则何以厚报哉。宁不惜丈夫一言哉。中心藏之。不言可也。彼漂母诚异人哉。见奇伟男子不遇时。投与一饭。岂有他日望报之心哉。正所谓垂恩于不报之地。为吾所当为而已者也。其怒信诚是矣。以信之材智。受知于宽大之君。言听计用。诛暴定乱。是男子事业。而有志者所欲为也。奚有于豢养富利哉。其拒蒯通。不曰委质知己。情同骨肉。而乃曰推食食我。是其平生专是不耐饥者也。其赌得富贵。专是激于晨炊者也。信容貌风骨。必非庸人。少年乃以胯下辱之。则其中心所存。只是一盂饭。故发于外者可以胯矣。苏秦只是无二顷田之心。故吴姬荆姝。非不多矣。而必通王后。以至车裂。陈涉只是誇示宫室之心。故竟杀无相忘之友。遂为庄贾之所杀。韩信只是厚报母之心。故竟身死族灭。信若以漂母岂望报之心。为其所当为而已。则必不请假王。必不要君于固陵。必能请封留而保身令终矣。
  汉高
汉高祖姿质。三代以下。鲜有及焉者。惜乎。犹未免战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293H 页
国馀习。而其臣只汉高之臣而已也。观其推食食韩信。只得为信之君而已。信之不得令终。亦以此也。任用三杰。殆无异同。而于萧何子房。未尝推食食之。盖不可也。亦不当也。君臣相得。情同骨肉。衣食自有常禄。何必推食解衣然后方得其死力哉。萧张自不可推食。况高于萧张者哉。若使伊傅之徒。闻帝推食待功臣。虽九聘十绘。将远去而不屑就也。彼萧张则降一等。故就而委质。仅免推食。故或不免械系。或辟谷而仅免。彼得食而感激奔走者。宜其菹且醢也已。
  周亚夫
亚夫告帝以军中不驰。帝按辔徐行。依然有三代君臣气象。贾谊逢此君而不见用。惜哉。至于景帝。终不能用而使亚夫呕死。君人之度。不及文帝。奚啻百层。若使申屠嘉相景帝。必不免诛死矣。然则有君然后方有臣矣。自古相得之难。果如是夫。
  贾谊
谊之时。绛灌旧臣。当列于朝。此辈何曾梦到三代之治哉。风俗侈靡。尚因战国之习。岂可以一朝徒法而止哉。诸侯强大。擅制已久。尤不可刻期裁抑也。帝若用谊。未知何以经纶耶。亦非可以一谊而措施也。须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293L 页
得旁招。列于庶位然后可也。旧臣其肯束手退听耶。非明良知己。一体无间。不可得也。而观贾谊之书。无度时见可之义。有径情期必之意。倘文帝即柄用而宠异之。必不免祸矣。其病死长沙。亦云幸矣。盖其本心。非如君子行天理当然之道。使万物被泽之心。全是展才立功名之意。其言虽公。其意则私也。故遽为人痛哭流涕。少年一蹶而至于忧死。士其可以不闻道乎。
  董仲舒
董子生于战国秦汉之后。遽为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之语。真不世出之豪杰哉。上有武帝之君而不得用。其亦天运使然也已。
  公孙弘
公孙弘布被。谈者以其诈而少之。然相万乘专权宠。能知崇俭之可以取名。犹胜于顽贪无识穷心志之所欲者也。弘虽非正大君子。犹能顾畏名义。其比罔极小人。不啻异等。其为布被。亦非窦婴田鼢辈所及也。犹胜于南宋初称贤相者数辈侈床帐饰。金玉座爇沉香者矣。且开东閤。延接宾客。有宰相风。百倍胜于后世称以大臣体重。宾士寒暄之外。不敢出一言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294H 页
而退者矣。
  汉武帝
轮台一诏。大哉王言。七十老人。自服愚惑。布告万民。明快如日月之更。分明是作圣姿质也。惜乎。初年廷臣无董仲舒等辈。而皆公孙以下人也。帝既无精一之学。而在下者皆怂恿其维危之心。帝安得不枉哉。若有不冠不见者十数辈。帝优为仲舒之君矣。
  自服
自服其非者。舜之徒也。自是矜愎者。蹠之徒也。人能舍己自服。敌以上皆难之。况居万乘之尊者哉。文帝曰久不见贾生。朕不及矣。武帝曰久不见汲黯。今又妄发。此三代以后所未有之言也。若有三代之学。优作及之之圣矣。呜呼大哉。方相府之檄召邓通也。自服承相之嗔而使申其法。是何如气象哉。每想像。不觉汗出沾背也。
  霍光
霍光废昌邑王。当时一心。与伊尹无异。若有一分擅权作威之心。廷臣必不服。天下必不服矣。送昌邑王归邸。泣涕道珍重。天地鬼神所共监临处也。观汉书本传。处事光明严正。无丝毫差隙。真大丈夫哉。惜乎。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294L 页
溺于少女之爱也。光若不溺爱。显虽凶恶。不敢萌其邪谋矣。且使父溺爱。亦其母导之也。苟不得贤妻。虽霍光终于亡家而已。此家人卦所以有利女贞之戒也。万古亡国亡家。孰不以妇人言哉。
  昌邑王
昌邑王即位才二十七日。诏节徵发一千一百二十七事。悖义乖常。都是饮食游戏也。古今所乐乎富贵者。只是此事而已。虽稍称佼佼自处豪杰者。皆不免此。如昌邑者何讥之有。虽三家村长者。苟有此心。不能保其家。况士大夫以上为人上者哉。苟以饮食为心者。无非昌邑王者也。桀纣与墦间之乞。皆是也。蔡泽以持梁詑御者。亦饮食者。而非久辞退。则是饮食之人之佼佼者也。
  丙吉
丙吉不言皇曾孙事。殆乐天者乎。苟充其操。便是尧舜有天下不与之量也。尧舜之不与无他。是量大故也。量小者以为不求则不得。而得之则为幸。故未得则希觊经营。矜伐衒沽。毕竟至于狼狈。丙吉初无是心。故心安知定。不越常分。皇曾孙不死。天也。吾何与焉。吾之富贵。命也。吾何干焉。不期不言而自不言。岂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295H 页
非量大者欤。量小者。以一盂饭饭人。不言则不胜心痒。其于为人何如哉。
  周勃
高帝曰安刘氏者必勃。其言果验。然托尺孤安危邦。惟心公无私者能之。观勃入北军而呼袒。迎代王而请间。皆不免为身谋之私。其成功。天也幸也。非勃所优为也。虽然帝之倚勃。盖以重厚少文也。勃之成功。亦以重厚少文也。若以勃之有私意而轻薄多文。身且不保。乌能安社稷哉。然则轻薄之可畏可知也。人才轻薄。无所往而可者也。
  
赵,盖,韩,杨
四子不免杀死。以为宣帝之失刑。人皆讼冤。然四人气质皆婞直矜衒。是死道也。虽有才能。不得令终。宜矣。凡人无德而有才者。皆如此。鲧智伯之类是也。婞直则失人。衒矜则丧我。人我俱亡。乌能免祸乎。盖观汉书列传。西汉风习。大槩如此。故萧,曹,魏,丙等数人外。鲜有考终者。其理诚然矣。圣人之德。以恭让为基。岂欺我哉。
  匡衡,翟方进,张禹等
汉末以儒术至三公者多矣。秦火之馀。儒士辈为一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295L 页
经专门之学。傅会其义。以文谈论。见经书以仁义礼让为教。遂以逊懦愿恪为儒术。至于张禹,孔光而极焉。遂以汉室与王莽。正所谓学仁义而差。至于无父无君者也。夫圣人之道。以温恭为德之基。观于尧舜以下至仲尼之德。可知也。所谓温恭慈良逊让和顺。皆似至柔为度。而其所以治心为学则主静而守一。静则不挠。一则无间。是以其为道。莫刚焉。周公所谓直方大。武王之无竞。孔子所谓刚毅。曾子之自反缩。孟子之至大至刚。子思之强哉矫。皆是物也。至柔而莫刚。即诗所谓柔嘉柔则也。彼汉儒之柔。何曾有嘉柔可则者乎。皆是周子所谓柔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者也。汉末之儒三恶俱焉。儒术之罔者也。自此又污而降则为曲儒为腐儒为迂儒。遂至于元人八娼九儒十丐之称而极焉。呜呼。是岂儒之罪哉。
  扬雄
雄是张禹孔光而能文章者也。然长扬羽猎之文章。反不如孔张之无作也。不耐文章之技痒。有所谓太玄者法言者。万言中一得。或不无可取。其心则专是巧言令色掠名贪生。无廉没耻者也。法言卒章。虽不美新。王莽必不至收杀。专为欲迁久次。浑忘舁浞。自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296H 页
陷于舁浞之徒者也。未知腊日椒酒。果合于太玄何章之义欤。但王莽有天数。数世传国如曹丕。后之赞雄者。必有如许荀彧为纯臣。而以法言计数于道统者矣。可胜痛哉。
  龚胜等
说者谓西汉不尚名节。未之察也。自武帝表章六经之后。儒士开口便说春秋论语。引义论事。其所以淑人心而扶世道者。亦自不少。故及其亡也。能守节死义如两龚辈者多。盖东汉之所未有也。然则东汉之所尚名节。而未闻有两龚之死者何也。盖东汉之士。激扬太露。延誉趍声。客气用事。真元尽散。及其钩祸。风摧霆拉。更无生意。虽荀陈两家子孙。无守死善道之心。固其宜也。西汉则大朴犹存。风俗酝藉。淳气未漓。此其所以两龚辈视死如归。遗民未忍忘汉。以致光武之中兴者。理所必然也。至东汉之末。何曾有一人讴歌思汉者也。且汉高祖干戈甫定而祀孔子。因心自然而无一分为人尚文之意。其见四皓则发叹而舍爱子。文帝以弄臣受承相之嗔。武帝十八岁擢董仲舒对策。许汲黯为社稷臣。知霍光,金日磾小心谨慎。昭帝十四岁不疑大将军。宣帝久任循吏。元帝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296L 页
成帝皆知尊师。皆出于天性。不少矫饰。便是三代遗风。至于东汉。光武少时执金吾阴丽华一言。已是下高祖一层。其所以待严陵者。虽足美矣。而气象太露。明帝临雍拜老。而不无观美循文之习。是以党锢诸贤。大抵多浮藻耀名之俗。两汉优劣。槩可见矣。班固西都赋曰流大汉之恺悌。可谓善言矣。东汉则于恺悌有小逊焉。
  心不正
本心不正者必皆歪转。其体大者尤甚。其初绳墨以为柱楹。负大梁植刻础。庋栋以四维之。楣栏以旁格之。上压以瓦𤭁万斤之重。虽欲歪转。势不可得。若欲一时用力绞转。虽贲育不可施其力者矣。然其心不正者。渐以自转。近而三十年。远而五六十年之间。背其督绳。戾其界墨。易其正面。竟就歪邪。盖积分于丝微毫忽。蓄势于瞬息时日。拶之以不歪不止之心。得力于似然不然之地。人欲察之而不见。伺之而不觉。及其楣坏梁坼而后视之则南北改面矣。若使顿然欹邪于斤斲构合之日。易以好材。不待公论而可能也。见欺于初而不觉于渐。竟致大厦之倾覆。若早卞其心。岂有此祸乎。或曰木心在中。何以卞之。曰心不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297H 页
正者皮理不直。枝条偏茂。𦘺理虚轻。体干艰曲。匠石则知之矣。
  光武兄弟
光武兄弟英迈则演胜于弟者也。但英气太露。故为更始所杀。是以成大事者。必厚重弘毅而后业可成而身可保也明矣。更始之杀演。畏其逼己。然逼成于所不畏。演之见杀。亦无天命故也。帝王富贵。果可以私意图之欤。
  新市平林
新市平林诸将。贪懦弱而立更始。此辈苟有男子之心。与其屈服听命于懦弱。何如意气相得于英明之主而定天下立功名哉。只欲恣行偷掠。饱吃饭饫啖肉者也。世之但志于肉食而已者。皆是未起兵之新市平林贼也。
  光武入空舍
光武虽败走。岂无一军卒可以使令哉。冯异抱薪。邓禹爇火。光武对灶燎衣。非特与士卒同甘苦之意。而其心便与大舜耕渔。若将终身之意一般也。途傍一间空舍。可谓明良庆会也。有无限好意味。无限好气象。无限好力量。他日庑下迎客。闭王门关。是一心也。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297L 页
鄙措大得蹇驴小奚。已耻自结袜。公孙述陛戟见故友。乌得免乎。
  冯异
异之屏坐大树下。非是不喜功名也。是真有欲于功名者也。吾若真有功。不伐不争。功自归我。若无功而伐且争。非特丧功。亦必取祸。异知其然也。屏坐树下。则实有之功不伐之名愿属之人心。一举三善。所得顾不大矣乎。矜伐则取嫉而丧功亡身者十之八九。有功不伐而终不显者。万古无有。而人皆不悟。皆由量小故也。量小者见。已不胜其大。故不能不伐。量大者自视歉然而责己愈厚。故非惟不伐。亦自忘之矣。若使韩信辈知此义。宁为菹醢哉。惜乎。
  隗嚣
嚣之不专意东方而称臣公孙述。亦平林将立更始之心也。不欲臣于胜我者。猜心也。宁服于轻视者。自恣意也。且小不如意则叛走之心也。以且叛而臣人。宁有善终之理。以猜心而图事。宁有幸成之理乎。
  马援
马援之受知固大矣。功名亦成矣。七十老翁。上马而示用。添足于画蛇。遂败其终。惜哉。当时宿将亦多可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298H 页
用者矣。虽帝有命。即当辞曰臣犬马之齿已老矣。获死牖下。归骨楸荫幸矣。何必以马革裹尸然后为大丈夫。是不胜心痒者也。自荐冲冒鸢堕之瘴。而归载薏苡。抑又何心。死于炎瘴。裹以马革。诚得其愿。饵薏是果充其类者欤。且诚使载珠犀。只可谓矍铄翁殡殓资也。帝何恶焉。况援之不作贼。帝固熟知矣。待援入朝而清问可也。援若先死。勿问可也。何至取其印绶。竟使迎笑之客。不得以礼入地欤。文叔岂误耶。
  班固
固瘐死非其罪也。固未尝以儒学标名。特以汉书有文章称。然观幽通赋。铺叙大体。激仰之言。而其所谓神先心而定命。命随行而消息。朝贞观而夕化。犹谖己而遗形。物有欲而不取。亦有恶而不避数句。是一篇大旨。而自战国以下诸人所不能窥者也。奚可少觑以文章之士哉。若羽镞于圣门。优于升堂必矣。况神先心定命。命随行消息之义。濂洛诸贤未作之前。无一人识得者。诚是善读孟子不立岩墙章者也。犹未免桎梏死何也。呜呼。窦氏之门亦岩墙也。犹且立焉。岂行不逮知而未透名利关。不觉命随而消者欤。
  张衡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298L 页
衡喜为文章。亦能之矣。然必欲压倒班孟坚。岂非见不到者邪。孟坚两都幽通三篇。是极到之文。更不可拟作。衡也乃以二京思玄拟之。非愚则妄也。佳冶赵女自矜妖艳。见西施不量其不可及而欲效嚬。可谓无目者也。是忮心蔽其天明。不能与人善故也。毕竟狼狈。固其所也。思玄之乱曰俟河之清徒离忧。是衡之本心也。凡人为其义理所当为而已。苟有一分俟河之清。人寿几何之念。义理之心自挠。苟且之念自长。比之喧己遗形。奚啻天壤。
  严子陵
君臣之义。天赋之彝则也。然必君臣德合。知己相得。然后方可言彝则之义也。是以自唐虞至周家十乱以上。可以与焉。自周宣诸臣以后。虽英主贤臣。皆有歉于义者也。君以功业而用其材。臣以才能而食其禄。外托君臣之义。而其心则不相知。故有时而睽。是焉足以论彝则哉。至于君以爵禄而御其势。臣以富贵而怀其惠而已。则所谓义合。尚云苟矣。何有于天彝哉。三代以下人臣。无论贤不肖。开口便说君恩罔极者。皆自欺欺天而颡有泚者也。是以唯利是视。而弑逆出于其中也。子陵与光武。同学相好。光武之心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299H 页
子陵知之。子陵之心光武犹有所未尽知。而子陵禀性亢洁。平日不能无轻侮文叔之态者也。光武所谓狂奴旧态。盖其本色也。邓禹之说光武也。便当曰逆臣滔天。宗社为烬。明公以帝室之胄。举义一号。天下孰不响应。匡复高皇之旧物。拯济生民于涂炭。此其时也云。而乃曰愿效尺寸。垂功名于竹帛。是则虽非帝胄之兴复。亦当从之。虽使王莽可佐而享富贵垂功名。未必不为也。全是私己。奚有于天彝哉。况其下四七哉。子陵之志则堂高数仞。食前方丈。于我何有哉。为此而栉沐风雨。驱驰矢石。不啻不屑而已。况委质献身。以旧日之刘文叔为父。今日之阴丽华为母。以谏议大夫。行号唱于洛桥青云。与侯君房辈随行逐队。而腼然对人言曰圣恩罔极。宁死不忍为也。又况狂奴旧态或发。汲长孺一言则皇帝陛下必怒收新息侯印绶者哉。桐滩鲜鱼。春山芳菜。足以充饥。肌肤玉洁。何必万户肉食。可以养吾哉。况百年光阴。邓禹冯异大暮同归。所谓竹帛功名。仅比人狗。而富春青山壁立宇宙。七里鸣滩。风清万古者哉。万古心非伊吕尧舜君民之志。而但为富贵功名。推戴同列而自称君臣之义。输其死生之命者。皆莽浞之幸成者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299L 页
也。
  党锢诸人
东汉党人。论者皆以为激扬大过。意气相尚。自婴世祸。言则是矣。而一时辈出。志气相合。慷慨激昂。互相标致。势所必有。若格之以仁义中正之学。则诚有所不足者。然钩祸未必专以是自取也。唐末白马清流。岂为李杜之事而取祸欤。宋时奸党。以君实之忠厚而为祸首。南宋伪学。以朱子之真儒而为党魁。岂皆自取欤。夫以桓,灵,懿,僖,光,宁为君。虽仲尼生于其时。亦不免三千人朋党之祸矣。然则鲁定,哀胜于汉宋诸君欤。曰否。春秋风俗。以礼待游士相尚。且士周流列国。不可则去。彼小人同朝者。无争权积猜之嫌故也。且天使夫子开万古之长夜。臧氏之子焉能使其君网打哉。且定公使摄相事。哀公问九经而自服其固。汉宋昏君何尝有是哉。然则历代党祸。皆天也非人也。盖尝观天道。庶物之中真一而伪万。庶事之中成一而毁万。三百日中六气晴和。未满十日。四万年来天下全治。只有四凶放殛后八十许年。有扈作乱以后。至今无治日。是何大哉之天。易乖而难全。多乱而少治也。党锢诸人。其为君子则明矣。而天乃鱼打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300H 页
而草薙之。岂天亦桓灵而已耶。记曰人者天地之心。为此言者。其知道乎。夫天地。人之腔壳也。二气。人之七情也。天地之有人。人之有心也。人以心而主张七情然后七情中节而德行成。天以人而裁成二气然后二气燮和而造化行。人亡其心则狂妄昏愚。天丧其心则疾威悖常。为天心之主翁者。又是立极之皇王也。桓灵自亡其心则天心之主翁亡矣。彼苍茫之虚腔浮壳。乌能分别善恶而祸福之哉。钩党君子欲以理义开导主翁。为天地立心。而天乃瞢瞢不少省悟。天果自为桓灵也。君子于桓灵何哉。人苟自正其心。敬以不失。则吾方寸之脏。便是九万里之心也。况居尧舜之位。体精一之功者乎。世主不克念此。既以自败。遂以败天。呜呼痛哉。天若悔祸。宁不笃佑君子。俾唤惺其主翁乎。呜呼惜哉。汉唐诸君子既未尽诚正之工。则其为天地之心少欠精一。而是亦为天地立心之徒也。天既自暴自弃。自亡其心而不自哀。吾于彼何哉。吾即求吾尽其心。使彼位焉而已矣。
  朋党
小人无友而有党。君子有友而无党。然小人党愈多而愈得意。君子恒祸于党何也。居上者每喜承奉。而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300L 页
小人逢迎媚悦。故人君以为爱己也。爱己者多而益悦。不自觉其党之滔天也。君子每进逆耳之言。故人君其初则惮之。惮之久则以为讦己也。以为慢己也。且忍而容之。及见其友多则恐左箴右规。使我不能得为君之乐也。意怠眉攒之际。小人乘之以朋党之说则如火欲发而遇燥薪。恍然大觉。以为此辈果朋党而讥议我。艴然大怒。以为此辈果朋党而使我不得穷心志之所乐。宿愠决机。谗言转丸。李膺果为大不道。司马光奸邪。果不可不辨。闽中夫子果是浮薄徒领袖矣。时君自为国贼之血党则君子非其党也。杀之锢之。固其所也。虽爱君如父。何处分明其我不党哉。君子之斥小人也。虽知小人之朋党。而犹执言见罪。不逆将来。不当以党一字。一并混打。不分首从。俱焚玉石。故常宽而有容。小人之祸君子则恐天地间有清明种子。不得使世界为长夜。故鬼魅之外。皆为可杀。苟见无须而误死者。尤以为大快。故虽血山河而燹日月。有所不顾也。论者遂以是相戒。必欲使人类皆为蝇为狗。饱食于痈痔。乐生于蛆窟。不然则必欲使斯人含口结舌。避影匿迹。苟全性命。噫。彼蝇狗在所不论。幸以万物之灵。性尧舜形禹文。而畏首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301H 页
缩尾。遇同心而吞兰不吐。弃童蒙而初筮不告。涔涔待尽于麋鹿之壑。谁忍为此。谁忍为此。此我朱子所以朋友竞劝谢遣学徒。而终不忍为者也。我则但求仰不愧俯不怍而已。其如天何哉。夫子盖曰知我者其惟天乎。天果知夫子欤。天果知夫子欤。观贤人会而德星聚则东汉君子。天亦知之云。
  李膺。范滂
膺等风裁标致。过于亢爽者也。观以其容接为登龙门。可知也。吾夫子岂不盛哉。未闻以三千人为登龙门也。时人风彩。大抵如此。少包容之量。多自好之意。是固取祸之道也。惜乎。不逮于孔门。得与升堂之列也。
  郭泰,徐稚
泰不为危言覈论。故免于祸诚是矣。然泰不必有意于免世祸而不为危覈也。盖诸贤中泰德量最优。故自不为也。泰为人。休休焉与人为善。绝无忮心。苟得时立朝。亦举此而措之耳。澄清天下。岂下于李杜哉。徐稚便是隐士高蹈者也。高士之称。百世之下。令人洒然。以鸡絮千里。赴哭黄太尉。便当感泪倾泉。何等心怀。何等感慨。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301L 页
蔡邕
观邕所为。只是文士。佼佼于鸿都门下者也。丈夫之泪。只当下于知己之死。若恋恋于一盂饭赐颜色。鄙夫而已。董卓之为贼臣。妇孺所共知也。邕乃为之悲泣。若使卓成事。必俛首服事。设令卓幸而老于郿坞。邕一生衣食不患不足。邕果何如人哉。
  祢衡
衡只是狂士也。矜负太过。不能为人下者也。轻狷太甚。不能为人上者也。若肯许崇奖。误风俗败士习不少。若君子在上。召而教之。不改则归之田野。以终其天年而已。若挟才怨望则放之四裔。亦可者也。至于曹操明知其不为用。而必召见。何为哉。既至则一见而退之可也。必欲辱之。尤不可。必送之刘表,黄祖。使之死然后快于心。其亦斗筲哉。李白曰魏帝蚁观一祢衡。非知言也。若蚁观。不必辱之。不必送之死矣。操盖鹤观祢衡。而不耐其清趣者也。心知衡不屑操狐鼠行事故也。操方欺人孤寡。白昼穿窬。而荀彧,陈群辈趋承风旨。奔走死生于其庭。衡观之若狗彘。故稠人广座中。裸体换衣以挝鼓。以示人间亦有不大承相操者。第想好穿岑牟衣。铤旋入破。方将击打渔阳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302H 页
椮。何等豪气哉。满廷群臣。宁不愧死乎。然祢衡。君子不为。
  诸葛亮,庞统,徐庶
当三国纷纭。苟具双目两耳者。皆奔投拭刺。售一言赌一职。而独亮等三人。惠好相知。躬耕待时。非啻高人一等而已。庶则犹不耐心痒。先出求沽。统也可矣。犹不能自重。独孔明坚守。若将终身之意。若非先主三顾。枯死畎亩而不悔矣。盖曹操非特篡逆。其奸贼之状。决非丈夫忍可对面者。孙权专以自谋者也。有男子志气。独刘豫州一人而已。岂意斯人自枉于空山风雪。赤心精意。三度愈勤。二十七岁躬耕措大。舍业陇亩。许以驱驰。非有一分竹帛功名将相富贵之念。只为知己。不敢有吾身而已。追想当时纶巾羽扇。载后车入玄德幕府。百世之下。心神散朗。卧筹幄以草堂。从战伐以春睡。当此之时。七尺形骸。只是刘豫州肢脚而已。意中何曾有诸葛亮一身哉。奈何皇天不吊。大耳君王从香火之兄弟。六尺遗孤无太甲之允德。非不知汉室之不可复。贼曹之不可灭。不忍坐以待尽。自矢死于尽瘁。六出祁山。何尝有必胜之念哉。但为我所为而已。事烦食少。吾所甘心。畏我如虎。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302L 页
天也奈何。及至星落营前。瞑目无愧。汉昭烈皇帝臣诸葛亮卒于征魏军中。通古今真死节真死义之一男子也。陈寿者乃以制胜论长短。茅坤者乃以为入先主牢笼。甚至毛宗纲者乃以不作逆贼赞其美。此辈即屈灵均所谓羌内恕己而量人者也。何足责哉。但司马公书曰诸葛亮入寇。何其埋殁孔明若是甚也。士之遇知己于生死。若是难也。孔明安得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每读出师表至临表涕泣不知所云。未尝不泪下沾纸也。
  蜀先主
先主之不取荆州。谈者皆惜恨。但景升之生也。许之以帝室同宗。而我即托身无疑忌。及宛其死矣。挤其孤而入处其室。宁羁旅以终。不可为也。至于刘璋则素无情分。况其父焉亦汉贼也。我则乘势取之。待璋以不死。在璋为大德。在我为无伤。但程子之言异于是。未知如何。三代圣王以后为君而不与焉者。独先主一人而已。观于征吴可知也。夫香火结兄弟。一时意气事也。不为世故所败。百年如约。万古只数一二。况定分以君臣之后哉。即位才三年。庶事草创。况以黄屋八珍。暇豫于髀肉皆消之馀。苟有一分乐乎为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303H 页
君之心。必不记香火事矣。一年之内。两弟俱死。昼寤神伤。无汉中之皇帝。夜寐魂惊。有涿郡之布衣。宁忍托辞以社稷为重。与黄须雠儿结为新兄弟。而忘人于九原。享福于万乘哉。以不反兵之义。杖钺称戈。南浮江汉而下。以伐东吴之杀吾弟者。幸而有成则吾弟之灵也。不幸不成。我则不以独生为生。形留黄屋。魂往夜台可也。孔明有见于此。故不强谏而任其自为。孔明此时腐心伤神。奚啻减却十年寿哉。及败报至则乃曰法孝直若在。不使吾君有此行。其痛怛懊恨刻骨剜心。殆将天哭鬼泣矣。万古无人识到先主孔明此意。有多少论说。知人果未易哉。且孔明生死始终。是大舜若将终身。若固有之。三仁自靖。夷齐得仁也。昭烈皇帝与此人为知己。其有天下不与焉者亦明矣。(细观先主行事。可知无见利忘义心。)后人欲以小议论评此两人。诚不自量也。
  姜维
孔明奇才也。而六出无功。孔明既殁之后。天时人事。只当修好吴魏。以安边民。静以待天而已。姜维乃九伐中原。其心何曾以汉贼不两立之义。矢复高光旧物哉。只是负才自矜。侥倖希觊。要多于前人者也。孔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303L 页
明之六出。行之以所当为。便有生道杀人之义。故国犹不瘁。维之九伐。期必于万一之幸。驱民以自逞。数千里罢氓。何以堪命哉。凡人臣以此心从事者。无守节死义之心。维之降固其所也。说者或以为维欲有为而降。不知之论也。
  后主
观后主答曹丕言。愚騃罔极者也。然而为太子时。与丞相无隙。(乐毅以下凡父王贤臣。皆与太子有隙。)先主殁后。依顾命委任。并不废丞相所保任诸贤能。从孔明及姜维以讨贼而不从中遥制。是其贤于燕惠王以下至唐宋诸君。诚不可同年而语矣。汉唐以下诸庸君。必放杀顾命大臣。又不能从其言以讨贼者。皆不如后主者也。不如后主。其将曰木石而已乎。天乃以如是昏騃。世世生出于天王家。顾何心哉。
  邓艾,钟会
艾,会皆才胜德者也。其谋蜀非出于为国家统天下之诚心。只为一己功名计。艾以老将。有莫我能之心。会以锐气。有人莫如之意。彼此不相心服。而但以吾自当之私心。同受莫大之任。方其受脤出祖之际。矜伐之色。已露于眉宇。故识者知其必不返也。未必识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304H 页
者之知人。二子自往以不返者也。且为国擅制。成兼人之勋者。必君臣知己。托骨肉之情而后保其终。君只以成功而用其材。臣只以功名而效其能者。功愈大而祸愈烈。身且不保。何有于功名哉。是以古之君子。非致敬尽礼至诚相待则不致其身。宁功无成名未遂而不顾也。非鄙夫辈所可企及也。或曰致敬尽礼之君既不可得。而君子必待而后进。故万古道不行治不成。岂不可惜哉。枉尺直寻而利者。天下岂无哉。君子之胶柱甚矣。曰孔孟程朱济世之心。岂不切哉。尺枉者万无寻直之理。故不为也。设令寻可直。乌不为也。非徒寻不可直。其所谓尺亦枉而折矣。安能直物哉。此义惟知天知命者知之。细人安能与议哉。
  诸葛瑾,亮,诞
或曰瑾,诞当乱世。择君从事。愿立功名。岂不美哉。若亮苟非先主三顾。终于陇亩而名无称焉。才不施于世矣。岂不固哉。自汉至今三千年。三顾草庐。只有先主一人。士若必待而出。三千年无一士之出世也。乌乎可哉。曰瑾,诞之功名。君子不为也。若先主不来。终于陇亩。吾何悔哉。夫瑾,诞有求于人者也。有求于人者。不得伸其己。不得伸其己。而惟爵禄之从。只是衣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304L 页
食之人也。不得伸其己。辱莫甚焉。衣食于我何有焉。况不得伸之极。必热中。热中之极。必无所不至。何必食五鼎然后不饥死哉。且子以为三千年来有士之出世者乎。皆衣食之徒。苟焉充其饥渴而已。何尝有成都桑八百株之大丈夫哉。自孔孟以后至今四千年。无一士之出世。子不此之忧。而顾乃以瑾诞辈不出为念哉。士虽不出。而世间不患无饮食之人。子何忧乎哉。易曰童蒙求我。非我求童蒙。君子道也。人能知无求之可以人。庶几矣。
  杜预
预喜后世名至于沉碑。诚夸哉。君子笑之宜矣。然其视鄙夫之醉生于目前之膏粱。不念身后之芳名者。绝等矣。人生天地间。得时展才。成大勋业。辉映竹帛。勒铭金石。传之万古。何等好男子哉。细人初无是心。都不如手头之一金也。预之儒术。已不草木亡者。况兼以平吴功哉。虽不夸亦不埋没。自夥大若是则志亦陋矣。若闻圣贤大业。必无此陋矣。
  建安七子
古文之衰。自七子始。其为诗文。轻虚浮薄。大体以悲哀为主。华丽而无实。怂恿以荡人。遂为三国五胡五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305H 页
代之乱。文章之关于世运。盖如此矣。诗至唐而莫盛。然始终三百年。诗律都是歆艳富贵。悲怨贫贱。称叹侠少。风咏闺情而已。虽多而善。何有于世道哉。是以许多名诗者。无全人美材。其有德行。又百之一。道不明之害。果如是矣。文章家。韩杜之兴。如道学之有程朱。盖退之主张圣道。子美忠爱君国。故发为诗文。皆有实义。自超诸子。其馀人苟经先圣删定。非特三千取三百而已。夫文者。道之英华也。写其事迹而为文。道其情思而为诗。彼文士辈。乃以文章为别物。乃曰吾文于道。近乎否乎。又曰吾将以是求道。又曰文者贯道之器也。呜呼。庄周所谓其于道犹醯鸡者。其此辈之谓乎。文章之衰。在西汉则枚乘父子及邹阳辈始之。而盛于建安七子。则其为世祸。甚于洪水滔天矣。
  贾后
贾充手剑其君。凶人之罔极者。晋帝乃以为恩。纳其女为太子妃以酬之。是但知充杀彼以成吾之为大利。而独不念凶逆之种。必不能顺于夫孝于舅姑。则是其心苟可以得皇帝而乐吾一身。虽命进贾充成济于其父兄。亦为之者也。如此顽冥愚騃。而生子二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305L 页
十馀。宜其无一人也。使此人享二十年为君之乐。而召致五胡腥膻。我碧嵩清洛。陆沉百年。天独何心哉。
  清谈
东汉君子。矜饬名义。激扬太过。及党祸板荡之后。人心潜沮消烂。无笃实守道之意。有任放保身之心。遂为晋室清谈放达。势所自然也。其祸甚于洪水。而人不觉察也。桓温,王敦躬行放弑。称兵犯阙。肆然无畏。迫夺其君。万古篡逆之尤者也。桓玄则至于据位改元。亦无一分羞畏之念。亦古今所无也。然而其时士大夫皆恬不以为怪。谈论之间。称桓公王大将军桓南郡。无少贬责之辞。槩多歆艳之言。可谓三纲沦九法斁矣。若敦温事成。王导,谢安亦当为长乐老。必无殉节死义之举也。是以凌迟至于五代。朝夕易君而不知耻。孰谓放达之祸至于此极欤。后之人覆辙在前。而犹欲以任放自高。子瞻乃至曰何日打破这敬字乎。此其所以驯致靖康之祸者也。
  祖逖
逖之击楫渡江。誓复中原。其志可尚也。然见其闻荒鸡而起舞则非吉人也。天下将乱。夜半鸡鸣。仁人志士便当忧叹慨惋。及其乱作。吾苟有材智可以有为。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306H 页
则起而应变。为其所当为而已。功名之耀世垂后。自有之事。吾何与焉。逖则不耐心痒。喜天下有变。而至于中夜起舞。是其心非专于为王室为世道也。只是一身功名之私心也。私心至于起舞则私胜者也。私胜者必猜人妒功。不能集众善。猜妒而不能集善者。乌能成大功哉。虽非内乱中掣。必败其终。其殒于中途而为人所措(一作惜)。亦幸矣。
  温峤
峤亦过江之名流也。然既非张良之世臣。亦非王孙贾之食禄。与琅琊王无义合之契。而过江之日。又未举众以从。则只当奉母择乾净之地。竭力躬耕。供甘旨以终天年。然后有馀力。可图功名则为之。时去而不可为则没世无悯可也。胡忍绝裾别母。万里趋功名哉。天伦母子之情。弃之如遗。何有于义合君臣之契哉。忠孝非二道。不孝而尽忠。吾未之信也。若使立功扬名之便。又有大于此者。则其绝裾琅琊王。不啻若脱弊屣也。或曰峤之意。将起义事君。恢复中原。而两全君亲也。曰不可也。虽诸葛武侯之才。尚不得返汉于中原。峤何必期其恢晋如符左契也。人岂不自知。当时评论人物。以峤为第二等。以二等人。安可必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306L 页
其复中原也。况王室之兴亡有运。老母之死生无期。风烛奄及于义旗未回之前。终天之痛。何时可泄哉。(缺)虽有百兄弟。吾之于母则一子也。宁有可忍之义乎。(缺)
  五伦
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者。虽互有轻重。而其为天叙之伦则一也。理不可偏重而偏废。然专以功名富贵为心者。不计义理。专趋功利。见功名富贵之权在于君也。自托于君臣之义。自欺而欺人。其于四伦。绝之弃之卖之。无所不至。而人亦信之。以为彼为君臣之义而不能两全也。殊不知五伦一理也。其信之者。亦薄于伦者也。吾常痛介子推希觊未可必之赏于未可必之日。而随行狐赵之后。弃其母于乱国。存殁莫凭。割其母之遗体。疗饥与人。是果笃于君臣之义者欤。介推之割股。温峤之绝裾。事殊而情同者也。
  王导
导之请罪伏台也。变出同堂。心愧三窟。寸心虽丹。百口谁白。只当囚首得罪。天或监我乎。神或赦我乎。自靖吾心而已。安可开口向人乎。平日知伯仁是良友也。我虽不呼伯仁。伯仁必不害我。未信其为良友也。呼之无益。不待智者而可知也。王马共天下。已成民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307H 页
谣。从兄大将军举事。其弟不知。人孰信之。伯仁若非鲍叔。必不能谅人矣。我乃呼之以百口保卿。是果江左夷吾所为乎。是其心不甚惊怪于敦。而我则只是不必乃尔之心。故依例待罪。若使敦事成。导必不办节死。不过为王彬之脚痛。不拜而已也。大抵当时清谈末弊。风俗如此矣。且导之见敦于石头也。敦以伯仁问导而处之。则导之不能以大逆绝敦可知矣。导若血心为国。忠义自尽。则伯仁虽不救我。是特不明吾心而已。其于国之辅翼则一之为多者也。何可由吾一己而致之死乎。我则已矣。为国惜人。君子之事也。乃推而纳之斧锧。是果王室忠臣之所为乎。安知其心以为一伯仁之死。有助于从兄之大事乎。但人之自服其过于事定之后最难。其后执表以泣曰幽明之间。负此良友。显然自服伯仁由我而死。此一心足以为过江名士也。
  周顗
王导呼伯仁。顗不顾而入。得体矣。及入而伸导也。其心自负以为非我不能。故其出也。不能无言。自露扬扬之色于辞气。凡事为其所当为。而有自负之意者。皆招祸之道也。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307L 页
晋元帝
元帝史称物望素轻。后世亦不以为隽。当时望轻。以清谈玄理之不足也。假使能谈如简文。何益于为君哉。不以为隽。以其不复中原也。然鼎足之混一属耳。江东足王。自惯常情。五胡云扰。自非大力量。决难扫荡。元帝不过中人。恶能励志奋烈。以图大业哉。因以偏安。固其所也。但百六椽皆名士。才局人望。胜于元帝者也。能任用胜己者百六十人。是足以王。王马共天下之谣。庸主所必听莹。犹平心不疑。竟成中兴之业。皆唐宋中主之所不能者也。况帝嗜酒。一听王导之言而永断不饮。此士庶所难。况在帝王之位者乎。以此言之。不复中原。天运使然。人品则可优为者也。
  王羲之,献之
羲之父子能书。虽小伎犹是好事。然人问羲之曰人言阿敬笔法胜于君。羲之曰未必乃尔。人问献之曰人言子敬笔法不如尊君。献之曰外人何知。父子不相让甚矣。父子之间尚如此。况他人乎。此是猜心也。甚矣。细人之不能舍己也。不能舍己。遂至父子相猜。私己之可畏。果如此乎。与人善舜也。拜昌言禹也。人岂有贤于舜禹者而然也。皆舍己故为圣人。彼书札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308H 页
伎俩辈。何足污牙颊也。以能书名流当时。风俗可知也。
  王通
通生于五代之末。能知以儒术自治。岂非豪杰之士哉。论者诮其不知隋文之不可为尧舜而干以十二策。是过论也。文帝统一南北。勤俭为治。士苟有济世之志者。岂可画之以吾君不能而不一告之哉。且其上书时。年未弱冠。乃以尧舜之治勉其君。其固不世出之才欤。一告而不见省则退而无悯。累徵不起。教授终身。此岂世间功名辈所可同年而论者哉。不以雕绘为儒业。能以礼乐论治道。汉以下唐以上文人诗士。何曾梦到其藩篱哉。止谤莫如自修等数语。吾恐退之未曾道出也。但未知帝王之治。原于精一心法。道学之工。在于格致诚正。混王霸为一略。眛义利之异情。忒把汉家七制。配之三五则可惜也。且其死时年才三十四。所谓定礼乐删诗书续春秋。是九年来事。则盖自二十五六时。已以孔子自处。是其气质轻浅。过于自负。而不能善读孔子书者也。若真读论语一部。宁不钻弥坚仰弥高欤。设令吾有生知之美质。尚未到先圣而立之岁。何其不自珍重。轻作此百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308L 页
世不朽之文哉。是馀风遗习。只得孙子善作临高台而已者也。虽然濂洛诸老先生之外。属文吟诗辈。恣口讥文中子者。皆田乌笑病鹤者也。
  房彦谦,玄龄,杜如晦
隋文帝。南北朝以后第一哲辟也。房,杜辈乃预知不长。期以年限。若合符契。何其知哉。观所以评文帝者。即猜刻无远虑数语而已。夫猜则众善不集。刻则众心内坏。无远虑者自圣。凡此数事。虽士庶人。不能保其身与家。况万乘哉。虽然当开皇末。天下富庶。汉晋以下所未有也。房,杜乃期以二十年。何其促哉。以其才智。伏以待时。无少疑虑。真智士哉。
  萧平仲
独孤皇后葬时。平仲相其地曰不利长子。传历不过二世三十年。若以蜡凤压之则可变凶为吉。不听。其后果如其言。地理家以此證其术似矣。然若使谈命者推太子勇之命于初度。必曰不得为天子而死于非理。若使隋文帝探策于即位之日。如晋世祖必得。然则独孤后之葬地。何与于传祚哉。况独孤生时。太子勇已废乎。况房彦谦等已屈指待亡于数十年之前者乎。且若使蜡凤压胜而可以延历也。周公之国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309H 页
可以与天地长存矣。岂理之当然乎。若使文帝有汉祖唐宗之略。杨广似乃父之勤俭。独孤后虽葬于其地。萧平仲必无其言。诚使地理实然则独孤后葬地。自不卜于此地矣。吉凶祸福。相乘消除。运自凑合。非独孤后葬地使隋速亡。亦无舍此而他葬。可以长久之理。亦不无相坟符验之理。此义惟审知不立岩墙之理者。可与言之。中心无祸福私惑者。可以知之。
  李密
古来贤豪好学者多矣。何曾牛背读书哉。密之志气。自无雄深渊懿之量。多矜大自好之志者也。况项羽传有何紧切。若能以羽所为。为覆辙而惩戒则可矣。观其豪健意气。专是歆羡。其自立为伯王。指辉群雄。宰割山河。焚咸阳坑秦卒。为真壮士。而慨恨其天亡非战罪者也。是其心岂能起草昧定大业者哉。况使人觇其可以骄之则不夫之甚矣。乌足为英雄哉。唐高祖虽无卓越。岂是他人一简所可骄者哉。是以论英雄。当先观其量如何。
  唐太宗(太宗事杂见者。不止一二段。最痛富贵之欲。亡其天彝。自帝王至庶人一也。故累言而不杀也。)
太宗既不能免利天下乐为君之心。则高祖欲立为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309L 页
太子也。不当固辞。是岂真有子臧季札之心者哉。心中已有弑兄之心。故姑为假托以欺人也。若使真有让心则即当进言于建成曰。我先祖积德。父皇弘福。乘隋室之乱。化家为国。小弟岂敢贪天自为功哉。愿兄自爱。勿败度败礼似炀帝之自覆亡也。自古帝王家兄弟。以地逼积猜。至相屠残。以亡家国。甚可畏也。弟则当以小国就封。舍去军兵。不置官属。但食采俸。自同庶寮。有罪则受罪。升黜死生。维朝廷命。兄弟何猜疑之有哉。元吉为人愚騃。亦不可过宠以益其过。愿裁抑警饬。俾克保全也。即辞秦府官属。但取一二郡县。以为一日再食之具而已。则万无兄弟戕屠之隙。若天日之表龙凤之姿。必为天子。则建成自毙而大宝自归矣。设令建成无状谋杀。而王者不死。万无径死非罪之理。天彝不丧。社稷不亡。岂不两全哉。杀兄之心。剑光射太白而强辞储贰。开府置官属以自卫。暗喜建成,元吉之猜我图我。以为执言之机。待时呈凶。奸毒孰甚焉。设令不幸而举玄武门事。既杀建成则不必并杀元吉也。宜生致父皇之前。泣涕警责曰化家为国。使汝王于齐。是谁之力欤。汝当小心谨慎。共享富贵。乃反怂恿太子。欲骨肉相图。以覆社稷。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310H 页
汝罪当死。特以情原。便同周公治蔡霍之义。降封汝为县王。汝无自傲。复干天诛云尔。则元吉安敢更售奸谋。太宗智略非不及此。而一举尽杀。如掩兔群。纳其妻淫之。如汉帝之纳魏豹妻桓温之妾李势妻。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是知平日喜妃之色。有杀夺之意者也。不然天下名姝。岂独唐高祖之第三子妇乎。不幸而并杀其弟。便当不除属籍。使其寡妃守齐宫邸。择立宗室。不绝其祀可也。既灭其家。室其妇以生子。而还以嗣射杀之弟则人之无良。乃至此耶。苟不幸当时高祖有降诏问乱之举。即当露刃直捣大内。行杨广之事矣。乃敢泣吮父乳。以欺神天。可惜天道不灵。不震劈其囟也。大凡乐乎富贵者。只为衣食计也。衣食之欲。乃灭天伦。至于此极。圣人以人心为危者。其旨岂不远乎哉。徇于欲而不止。则父子兄弟相屠食。嘻吁噫危乎哉。
  隋末诸盗
隋末群起者。皆赤眉黄巾之类也。独窦建德行事近义而无罪。及其降则原而全之可也。太宗反杀之。朱粲,刘黑闼辈不可一刻稽天吏之诛者也。太宗反赦而封之。是知太宗本心专是利天下。而无救生民之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310L 页
大义。故于建德则惮其得民心。朱粲辈则知其无能为而故纵之。以为驱雀之鹯也欤。
  唐太宗
为天子则天下皆吾也。何必一身也。为大人则万世皆吾也。何必百年也。以一身为吾而已者。无君人之度者也。以一生为吾而已者。无参三之量者也。太宗自英雄不少者也。而乃与虞世南较笔法。是不知虞世南亦吾者也。(是与炀帝猜薛道衡诗才同也。)尽天下良禽于一身。故自臂良鹞。尽天下美色于一身。故聚牝弟妇。尽天下善战于一身。故征辽一捷而驰誇太子。尽天下珍玩于一身。故纳兰亭帖于昭陵。葬从兰亭帖一事。可以蔽一生之愚也。兰亭帖果珍迹也。右军不朽之物。不可由我埋没。后世万人之目。不可由我矇瞽也。不耐吾一身之私心。不忘古人不念后人。藏之于苍茫不可知之夜台。愚妄不仁不义之甚者也。是亦贾胡之剖身藏珠者也。天下公然之珍物。无终古埋灭于黄泉之理。黄巢之发昭陵。是兰亭帖使之也。太宗平生专是私一字。无一半分公心。其从谏致治。亦非公心德量。只是好名为己之私心重。故强而为之者也。夫以私心而强从谏。犹能成功。况以大公至正之心。从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311H 页
善如流者乎。(石勒得传国玺。刻其傍曰石氏受命宝。是万古愚胡也。兰亭帖从葬亦同。)
  汉唐之治
汉唐不纯王道一也。而汉则学术识量。只此而已。故其善之合于理者。如铁中之真金。唐则全是智诈假借。故虽其善之近理者。只是似金。若论等数。唐一变至于汉。汉一变可至于道矣。陈同甫乃并取而跻之三代。其亦不思之甚矣。
  剪须和药
凡事可以为可以不为为者皆伤义。君而剪须于臣病。亦可以不为者也。若非须。病必死。而国中只有吾须则剪之可也。可疗之药。不须亦足。可剪之须。非吾亦多。何必吾之为剪也。是权术不近人情之事也。剪之诚是也。尧舜之于元凯。商周之于伊吕。必屡为之矣。剪须之心。即黜之为都督而使高宗升擢之心也。李绩之承顺陛下家事。即所以报剪须之药也。介推之割股。吴起之吮疽。易牙之饵子。太宗之剪须。皆一心也。亡人之于介肉。得之则生。不得则死。割之可也。虽不割。亡人之生道有馀地则何必割股然后为忠哉。若无所为而为其所当为而已。则虽赏之亦当辞。况挂书宫门乎。况母氏何罪。并为焚死欤。此忠孝两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311L 页
亏者也。吴起以下皆私心有所为而为者。有所为而为则虽善事。君子不取。况未必善者乎。公子之馁。尚不忍。阿母之焚。胡宁忍也。战卒之将死尚不忍。母死胡忍不奔。生妻胡忍杀之。其君之不得美味尚不忍。呱呱之子宁忍烹之。功臣之将死尚不忍。哺一乳之兄弟宁忍杀之。其心不难知也。是以皆狼狈其终。为世大僇矣。
  张柬之等五王
五王之不诛武后为失刑。胡氏有定论。然中宗犹是武氏之子也。君其子而诛其母。终是难为理会处。并废中宗而选立他宗室。固不可。诛其母而事其子。亦未可。则事定之后。五王万无生全之理。为人臣为所当为。一身之死生。有所不计。然出万死图一生。以定其君而旋受族诛之祸。亦理所不当也。其将奈何哉。其时不诛武三思。非特失计而已。是知五王不明大义处。若使五王以复皇家为心。而无一分私意则武瞾犹可诛。况求为太子之武三思乎。执言定刑。肆诸市朝。不在三张之下矣。五王犹是富贵科中人。讨乱复辟。而其心则未纯天理。故则天既迁。中宗既定之后。吾之富贵。不患不足。嫉恶讨贼之意。便自怠缓。三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312H 页
思又有可以因缘同富贵之便。故即诿之于天子之自讨。富贵科人。决不可处大事定大业。盖有如此者矣。然虽诛武三思。五王不得考终牖下则亦明矣。盖当时仕武后朝者。其本已误。末稍不问如何。都无善策。固其所也。盖女主滔天。三纲斁绝。酷吏罗织。万民假息。苟有男子志气者。宁寒饿穷巷。不可出头名场也。彼虽曰心存唐室。若使百结寒乞。以复王室。而既复辟之后。仍为庶人。退伏田庐。则未知五王辈果血心为之耶。是皆为好爵肉食所醉。而特其心窍天彝不泯。不至如北门学士控鹤监之类而已。大抵仕武氏。虽狄梁公。未必十分是当。况其下者乎。
  定策
自古帝王立为太子及藩支承统。其定策援立之人。苟是小人则感恋缄恩。爵赏赐赉。无所不至。其终犯罪。虽至大逆。亦不忍以罪废功。恋恋不忘。若是君子则其初只循例顾藉。渐以疏远。忽忘前功。自生疑阻。以致谗间乘之则弃之如遗。杀之如雠。甚矣。君子之易疏若是其甚也。功莫大于定策而犹不见信。况无功而但以道进者乎。若使唐中宗复辟之功。出于宦寺若东汉五侯辈。中宗必衔恩刻骨。而设使五侯辈
存斋集卷之十四 第 312L 页
反与武三思称兵犯阙。中宗至死不悟矣。呜呼痛哉。
  天下肥
韩休之相也。帝左右乃敢进言曰自韩休作相。陛下瘦矣。此是天宝乱兆也。若好善纳谏如刍豢之悦口。左右安敢以此言尝试乎。忍苦强容。瘦之诚是矣。年大气衰之后。安得不思自肥乎。明皇曰朕瘦而天下肥。此诚不世之言也。独惜乎既知天下之肥。吾谁为不肥。假使人为一命之士。为十室之长。苟能行一义措一策。使一物被吾泽。吾之幸。奚啻得百金。况临亿兆之上。治四海之内。而惠泽洋溢。颂声兴作。则心欣意惬。气和神怡。殆将不食而饱。不饮而醺。不期肥而自肥也。何有于瘦哉。韩休之谏吾者。只是不荒于游宴。不耽于女色。不纵于畋猎也。此则陈后主隋炀帝之所以亡。而休也谏之。(缺)惜哉。其所以瘦也。痛哉。其所谓瘦也。寿王之妇因其瘦而入父宫。林甫,国忠因其瘦而入相府。孰谓瘦之害若是烈也。剑阁霖雨。蜀关夜月。未知腰带减几围欤。其能回念使吾瘦至于此者。果韩休欤。李林甫欤。天下肥而其君与之肥。天下瘦而其君遂瘦以亡。为人上者。奈何不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