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存斋集卷之七
存斋集卷之七 第 x 页
存斋集卷之七
 读书劄义○论语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31H 页
子罕篇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曰执御乎。执射乎。)
 无所成名。非特谓射御之类而已也。若曰孝友言语文学礼仪。皆一事成名。而俗所称美者也。然夫子不举彼而举射御者。盖君子之于孝友言语文学礼仪。宜全备而不可偏短者也。至于射御。虽是六艺之事。而或有偏长。不害于君子之道。故其言如此。
子曰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乃升成拜。将拜于堂下。鞠躬下手。已是半拜。故云成拜。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绝字若如俗用绝去之绝字看不可。这只是绝断无有之意。
  四者相为终始。诚然矣。而其本即我也。有我故私意起。若无我则意诚而与天为一矣。然我之成祟。自意始。故先言意。其实无我则意必固自无矣。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31L 页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殁。文不在玆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不曰文不在我。而曰在玆。不曰我不得与斯文。而曰后死者。其义极好。若曰在我则是我为大。曰在玆则文为大。便是文王在玆矣。仲尼何敢自我乎。若曰我与斯文则是我能圣而与斯文也。仲尼亦何可自圣乎。曰后死者则是天意不欲丧斯文。故文王死后又生仲尼。使文王不死。岂仲尼所可自我乎。只可曰后文王而死者也。说到其如予之予字。是天乎而圩其顶海其口者也。匡人其如天何哉。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问曰圣者与。不知圣之甚者也。又曰何其多能。亦非十分许能之辞也。非特以多能为圣而已也。其小视夫子甚矣。子贡若直答以圣则彼将曰门人阿所好也。又将以为多能果圣也。故答语如此。昆仑模糊。是子贡能言之验也。天纵之上着固字好。固之为言。本来元是意。而带尽字。盖曰夫子元是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32H 页
天所纵也。则圣在其中。不必质言以为圣。亦不当全掉了圣字。故曰将圣。其言虽在可否之间。而抬举圣字折当问者。者与二字。又以又字冷接着多能。便为不足称底题目。奇辩奇辩。
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大宰知我乎。是圣人德盛包容底。其语似谦非谦。似戏非戏。其气象便有把玩细人如野马尘埃意。圣人到索性绝倒处。亦有此笑一笑花使语。圣人言语。虽冷语无白地虚谩。故记者必以牢言实之。妙哉。
  集注无谦辞之训。亦妙哉。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谚解吾已矣夫四字为一读。妙矣。吾下有伊吐则夫子一身为重。联为一读则这吾字兼包道字。不图释解者深于经义之至于斯也。经书谚解大抵皆通神入妙。与朱子训诰相为表里。读者每泛忽看过。悲夫。独尚书八诰谚解。有四三可疑处。由本文聱牙而然也。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32L 页
在后。○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学者宜想念喟然叹底时候气象。知之深行之力。人所不知。己所独觉。而造次颠沛。不舍不忘。心眼嘿会。分明高益高坚益坚。不觉喟然之自发。仰弥高属行。钻弥坚属知。行之力不极则不见其弥高。知之力不极则不知其弥坚。(朱子答廖子晦书。以为钻仰是颜子始时所见。欲罢不能。是后来得力。其所谓始时所见。非是最初请教时也。盖学已至有所得然后方知其如此也。仰字钻字。是初头已有底。两弥字是实见得夫子极处然后之辞也。若不到实见得宲用工夫地位。岂知弥高弥坚乎。须以身体之。想其工夫情节。便可自知。)苟工夫未到于如可时候庶几境界。(如可庶几之为言。皆九十九分于百分者也。)不知其在前忽后这时候气象。如攀跻九级云梯。进到最上级。力尽气乏。只欠一足相似。瞻前属知。忽后属行。知之不极则不的其在前。行之不极则不觉其在后。分明一手可捉。一超可跻。而洽见卓尔者立在面前。奈何不得。以其势则不可止。以其情则不忍止。是所谓欲罢不能者也。每事中废者。皆由初无真知而工夫未到好而乐之。故意怠气馁而自然中辍。若颜子已到乐底地位。乌可已也。这三月不违时。天理至精至纯。分明与圣人相似。差毫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33H 页
釐便违了。收毫釐又似了。我与圣人。只争一些儿。孰忍中罢。世人索性求名利者。亦有彷髴此境。以其心想颜子则可知矣。或曰所立卓尔。到此方始见之何也。曰登泰山者。其初望见。非不知高也。而山腰以下。步𤄃气粗。崖壁犹可攀跻。行到箭括门然后仰视。只有天在上。安得不喟然叹也。虽欲从之这从字甚好。天下之大也。而独从圣人学。欲行圣人之行。蹑其步武。克跻圣域也。非泛曰学之而已。到所立卓尔处。(恰见圣在其上。)直欲耸身上从。所谓学字。何等歇后语。
  
胡氏不怠所从四字。深得颜氏欲从之意。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吾谁欺欺天以上。责其越分而已。越分之事。虽君子责之夸者犹为之。是不有君子而专于为私也。这且字以下。当熟察而深思之。只那越分事。元是无益于己。徒犯僭越之过。则非惟不当为。真个不必为也。正是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者也。盖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33L 页
无臣而有臣。虽小事。苟推其类则季氏之八佾。亦不外是。
  行其所无事。是贫贱而若将终身。富有天下而若固有之之谓也。行其无事。然后方能穷而不悯。泰而不骄。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价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价者也。
 子贡之言。非真知玉者。蕴椟而藏。只是贾人之宝而已。乃若公天下之真玉。何尝椟藏哉。日光月辉。山媚木耀。而世眼皆肉。故莫之知。苟有知之者。更何论价哉。且自求而得者。岂有善价乎。赐也其亦不熟于卖玉者乎。叠言沽之哉沽之哉。隐然有慷慨。读之令人酿泪。子贡藏头以问。而夫子遽答以我。其景像意趣。读者玩味而得之。
子欲居九夷。
 欲居九夷。虽非实言。然九夷之草草芚芚。天真犹全。不如当时之中州诈力功利。剥尽人天。虽圣人居之。无以神而化之矣。九夷则如童子。有可开导之理。不比于驵侩奸狭无教谕之道者。圣人之言。亦非苟焉而已者。如今之世。曲巷愚拙。犹可以入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34H 页
善。鍊熟世俗之类。万无作人之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天地间万物。何莫非道体所该也。大而日月山川。细而濡须焦明。皆可以谕天地之化。悟道学之理也。夫子因在川上。偶感于中而发言。学者遂专以水为学部话目。不能推及他物。甚可笑也。不曰子指川水。而曰子在川上。记者知道哉。适在川上而发言。故指水为喻。若在山则山。在树则树。何物不可以喻道。
  以天德王道。释此章是矣。而学者须知万物体观。皆可以达天德行王道。方为善学。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后生可畏。兴起学者。四十无闻。警督暴弃。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能无从乎。能无说乎。能无二字好。法语故不能不从。巽语故不能无悦。不可以其从悦而信其能行也。还不如不达不受。当下望断也。可悟而不悟。可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34L 页
改而不改。末如之何。是切痛之辞。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弊袍不耻。告过则喜。是一心也。有闻过而喜之心。故忘其弊袍与狐貉。非是勉焉不耻也。自此推而扩之。可以尽仁。直用诗句叹美之。故无诗云二字。终身诵之。是未行犹恐有闻者之事。今之学者读此。但见夫子何足臧之言。便笑子路。诚可叹也。苟使今人终身诵此。何等名士。何等豪雄。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岁寒知松柏。亦是哀世之意。方桃李之的皪也。君子已知其不久矣。与松柏同观。是俗子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人之不能入道。只以惑与忧与惧。此所贵乎知仁勇也。然知之明仁之笃而后。浩然之气在我而勇自大。不惑而于事无所疑。不忧而在我者可乐。则无妄之灾在外而勇益全矣。若趣向不定。箪瓢为忧。威武胁屈。安能学圣道哉。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35H 页
与立。未可与权。
 自周道衰至于今。误人心败人理。皆以权一字。大而伦常。细而言动。皆这一字败阙。为乱贼之窝窟。小人之屏蔽。学者慎勿以权字留之胸中。方可进于君子之域。虽圣人四十以前。未至知天命从心不逾矩之境。未可以言权也。须是纯乎天理。无一毫人私。方可与权。未至克己复礼之境。而开口便说权。以枉尺直寻为功者。小则穿窬。大则弑逆。万无一是。
  权只是经则经而已。初岂有权字。若曰反经合道则才言反时。已是非道。何可曰权。扬雄辈以是为权。故为莽大夫。以手援嫂。谓是经也不得。嫂死而不援。谓是经亦不得。溺而手援。谓是反经亦不可。然则如何是权。君子处事。惟义是视。嫂之溺也。义在拯嫂。当是时手援便为经。乌可曰反经。礼之本则嫂叔之分不可忽。乌可曰只是经。此便是时中之义。惟德成仁熟而能时中者。可与权。柳下惠之风雨纳嫠女权也。而当是时义在恤穷。是亦经也。何可曰反经。仕于逆贼。悖义之极。而扬雄以为反经合道而仕之。乌可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35L 页
谓权也。若不及柳下惠则宜如鲁男子守经可也。若鲁男子之义不明而人人开口称说权道。则行一不义。枉尺直寻之说。满天下。而吮痈舐痔。弑父与君者。接迹而起矣。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岂不尔思。室是远而。不过为朋友相悦之辞。而夫子言其义则可以喻大如此。以此法读书。所谓穷理也。非特读而已。观万物。皆有此至理。所谓格物也。黄鸟止丘隅。鸢飞鱼跃。素以为绚。何与于道学。圣贤引喻如彼。天下之理。无以加焉。如此读书。如此格物。尽天下事物。皆吾师也。安得不做圣。且作駉诗者。未必是圣人徒也。而思无邪三字。是君子慎独诚意之极功也。不忮不求。是征妇之言也。而是君子为己求仁之头工。苟非圣人表而章之。读者何尝留意看也。今世之士。虽孔孟之言。初不着念切己看。未免为乡人。岂性之罪哉。
乡党篇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36H 页
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
寝不尸。居不容。○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
 读乡党篇。须看圣人一身都是实。无一分虚欠。故虽行动步履之间。不期然而自然如此。若有一毫私意勉强。岂有光辉符彩畅于四支见于颜色者哉。圣人自然之容在多少如字。门人善观之妙。亦在那如字。假如勃如见乎色。犹可见。踧踖如躩如。是如何见于容。如何得于观。恰是精神充满。气色彯越。如宝玉之气发于山木然。惟卞氏认之。凡夫不能也。
 读乡党篇。须看圣人百骸九窍四肢。心无不在。全体是一心圈。众人心在目则不在耳。心在手则不在足。有时心都在外而不在身。安得动容周旋中礼。安得为实底人。
 乡党篇。且看记者文章。形容逼真。便是传神妙笔。且看朱子注。如亲见夫子处。苟非以身处其地者不能。
 且念当时鄙夫辈。见圣人事君容仪敬谨严畏。欲诮不得。则乃曰谄也。甚矣小人之愚难悟也。若见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36L 页
其粹前盎后。中绳合矩。心悦诚服。改其忮心而学之。则亦为君子徒也。终是以忮自毙。非可责也。真可哀也。
 寝不尸处。可见心之为大而可畏。懦惰之人。心懈而寝。故既寐则肢体无生气。直如僵尸。庄敬之人。宴息而心不懈。故虽熟睡。肢体凛如生气。况圣人之寝乎。是以冤死者尸形如生。其心犹未沫故也。负版者。自古礼所敬也。式之固矣。凶服者式。圣人所独。故凶服者式字在下而加之字。负版者式字在上。
先进篇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周公之礼乐大备。自羲农唐虞观之。谓之过于文。亦不异矣。今乃以先进为野人。俗弊将不可胜言。圣人只曰用之则从先进。辞不迫切如此。盖污樽土鼓。诚野矣。然用玉帛钟鼓而每以古人不可及。存乎心。不忘其本。然后可以全身保国。若自信以君子。而讥古以野人。则此以其祖为田舍翁得此足者也。后世所以恒于乱亡也。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37H 页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岁月能几何时。荆江问津。宋郊习礼。杳如昔梦。无穷宇宙。白发古国。虚堂斜日。愿言怀人。虽圣人不能无千古不平之意。乃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其从字我字陈蔡字皆字及字也字。字字感慨。细思令人酿泪。记之者乃列录十人。而必分四科以目之。非深得圣师心怀者。不能记此也。噫。以圣人为师。从之以此等贤俊。非兕非虎。率彼旷野乎。呜呼天乎。虽欲不怨得乎。呜呼。吾道非耶。
  相从之相字。甚慇勤。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回也不愚。喜溢言外。非助予者。爱溢言外。人之酷爱其子者。有此等语。(缺)五帝三王之道在我。而传此道者在汝。安得不爱。奚啻曰父子之情而已。无实工于学问者。亦不知此义也。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曾子孝矣。而夫子未尝以孝哉称之。独称闵子而曰人不间于父母昆弟之言。盖以善处于继母昆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37L 页
弟之间故也。然则继母昆弟。自大舜以下所难处者。人可不尤尽心乎。历举父与母与昆与弟。其义可知也。父为瞽瞍奈何。母为嚚母奈何。弟为象奈何。宜熟思之。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伯鱼先一年卒。夫子岂不恸哉。犹无天丧予之言。至颜子则连言天丧予。盖颜子则兼道丧之恸故也。死生常理也。伯鱼之死。只是父子之情而已。虽摧痛无极。而谓之天丧予则不可也。颜渊则道之所托。而道则天之所以付予者。然则天之丧颜。岂非丧予乎。深知此意则圣人与道为体。为天下重道为万世素王之实。可以嘿识矣。丧予之恸。有加于丧一子之哀。圣人岂少于慈而然哉。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丧伯鱼时。宜哭之恸矣。从者之问至此而发。则其恸可想。曰有恸乎四字分节。妙哉妙哉。方其恸也。不觉其恸。从者有言则遽答曰我恸乎。犹是不觉也。良久定情。然后方说非夫人之恸这三字分节。便与传神。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38H 页
甚矣。天之不吊圣人也。道之不行。姑舍是矣。夫人开(一作丌)官氏无齐体之德。只生伯鱼一子。伯鱼又不得佳妇。只生子思一孙。子思又不得佳妇。只生子上一曾孙。此皆夫子生时所目见也。暮还故国。只有讲学之乐。而六十九岁伯鱼死。七十岁颜渊又死。虽圣人任命。安得不伤心乎。七十三岁。子路又死。至有覆醢之惨。不数月。夫子殁。天独何心哉。况七十一岁。麟出而踣。又添丧予之馀泪者乎。盖夫子三十岁以后。忧世望断之怀。无非感泪处也。特以不怨尤。故怡然自乐。然吾则以为击磬之心可悲。有甚于常人之痛哭也。然则天之待仲尼以平生之泪。而到老则剧之。吁其毒哉。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伯鱼之葬。夫子若听门人之助。必具椁而厚葬矣。颜渊之葬。朋友助之。非不义之财。夫子以为不可何也。盖丧葬尽吾心而已。苟尽心焉。厚薄虽殊。无憾则一也。若借人而厚之则非吾之尽心。徒为死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38L 页
者之累。故不如不为也。世人孰不曰厚葬之视若子也。今乃曰不得视犹子也。其义甚微。葬子而无椁。天理之本心。在子而不在椁。至精至公。无一毫人伪。是爱子之情。动以天也。渊之厚葬则吾之厚渊。在椁而不在渊。天理有间。人伪容入矣故云然。非析理于毫忽者。不能知也。此章与子路以门人为臣章及生事以礼章及孟子充虞路问章亲丧固所自尽章参看。可知义理全体也。且渊则厚葬矣。颜路之死。必不能矣。其如何。若颜路以士死而葬以士。渊以大夫死而葬以大夫。死生两无憾矣。若借人以厚己则渊之心果安乎。此义细绎孟子可以与可以不与与伤惠章可知。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神人一理则事之道岂异哉。至诚无私。然后尽事人之道矣。事君亲事兄长待朋友御众接下。皆至诚无私则是天德在躬而人道尽矣。以是事神。何鬼不格。退之所谓郊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享者。可谓知道之言也。死生一理。大而四时昼夜。近而动静语嘿呼吸眠寤。皆死生之理也。其生实者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39H 页
死亦实。生正者死亦正。生无伪者。死亦无伪。是乃知生而后知死之理也。自古问死者。皆疑死后有知无知。有物无物者也。假如三皇五帝。其生也便是神。故其死配天地而不泯。五正后稷句龙之类。亦与三五同。禹汤以下至周公孔子。其生也与天无违。故其死也亦与天无间。自此以下。随其生之大小虚实。而其神有久不散者。有随纩息而即散者。有初凝渐消者。有万不同。如其生之不同也。是以其生也。诚身养心。实理在躬。而不为虚生者。其死也亦有可享之神。其悖理违天。罔理幸生者。虽富贵豪悍。其死亦罔而已。是以生而德庇万民者。死亦食于万民。功存一乡者。死亦食于一乡。只以一己为生而已者。但食于其子孙。生而无远虑者。(远虑非谓贪藏子孙计也。谓积德累仁以垂馀庆也。)亦不能食于远孙。古礼曰神不享于非类。其理诚然矣。彼有功德于万民者。生时以万民为吾类。故死后亦有彼此相格之理。若生时只为一己者。但是子孙为类而已。焉往而享之。天子以天下万物为一己。故大蜡之礼。天地虫兽草木之鬼皆食。其义可推而知矣。然则知生然后知死者。岂圣人不欲告之死而云然哉。凡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39L 页
问死者。悯其冥漠欲知。其如何也。若言死而有知则气散神消。不可谓有知也。若言死而无知则有感格右享之理。不可谓全昧也。若告之以有知则殚天下而厚葬丰享之弊作矣。若告之以无知则委壑废祭之弊起矣。是以圣人但曰原始反终。又曰知生知死。似于不告。而实所以明告之也。譬如真麝入物。经世不灭。其次蔷薇经岁。兰草经时。杜若经日。神圣之生。是真香者也。凡民之息食以生。只是芣苡葶苈之类而已。其何有于死哉。且名者实之符也。圣神之名。与天地相似。故舟车所通。无所往而无不在。有所享而无不享。名一国者存乎一国。名一乡者存乎一乡。至于凡人则立主而名之以祖祢。然后有可享之神存乎一家。而情尽亲尽而无名则无可享矣。古人立尸之义。亦可知也。盖生人之气。与游魂一气。故以尸象之则薰然有来凭之气而依然酬酢饮食。是圣人明知死生之理而制其礼者也。然上古之人。气淳而意实。故立之为尸。心专精纯。与神为一。后世之人不古若则虽欲立尸。无可为尸者。若强用之则祭享罔矣。不期废而自废。是亦天理也。至若木主则木是无私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40H 页
之物。立之为标以拟神。而生人之诚心专是注向则神便在是。其理真而无妄者也。亦非真知死生之理者。不能制也。或曰佛氏轮回之说何如。曰人之生也。泰元之气聚而成质。泰元之理函而为神。其死也理气还元。散而聚。聚而散。有似乎回还。故佛氏遂为三生轮回之说。亦非白地幻语也。然非是甲之气死犹不散而还为乙之生。乙之气还为丙之生也。泰元之中。何尝有释迦气迦叶气。如线如果。往来回环也。况如其说。罪入畜生则是泰元之中。亦有牛之气豕之气。与人魂相杂也。果成说乎。(若曰既散之气复聚则非也。是犹呼吸。若曰既呼之气。复为吸则不可。然聚散呼吸。亦非二气也。佛家三生之说则以呼之气为吸。是还为二气矣。可与知者道。)但佛者有见于操心专精则神不散之理。绝去外物。以养精神。欲其专稳一生而死不澌散。则便是超度死生之苦云。犹患世人不能服从。遂为地狱祸福之说以诱之。其徒失其本旨而张皇之。过于丁宁。诚可笑也。曰然则天堂地狱之说皆诬欤。曰是理有可拟议者。圣神之死。如文王之在帝左右。便是天堂也。凡民之兽渍禽降。便是地狱也。且以正理言之。积恶之人。生固为人天之弃物。死亦安能安乐尊贵乎。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40L 页
必不能如在帝左右。则其堕恶鬼丛中。为游魂饿鬼。亦其宜矣。但不如剉烧舂磨之丁宁耳。其饿鬼途云者。理亦固有之矣。曰文王在帝左右则岂非释迦气迦叶气乎。曰文王在上云者。只是神理如此。后孙秉其德而对越则理感而有格也。非谓黯而黑颀而长者。坐在红云里。欲为后身则跳下人间也。曰树穴探环。前后身分明有之。如何。曰佛说大行之后。證求前后身。以诱百姓。非不切至也。而二千年来。只得数三人。几亿万千人。三生回还。何若是稀𤄃耶。天地间物化。有正有诡。盖有意虑所不周者。树穴之环。虽或有之。见鼠化鴽蛇化雉。尽疑天下之鴽雉。岂非惑欤。死生之说。自夫子不明言之。而程朱又不释破。盖恐痴前说梦之弊也。后人既无知生理万一者。死理全昧。其痴益甚。故敢不揣而妄为之说如此。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过不及。失中则一也。而末弊则过甚于不及。盖不及者。犹有自歉之意。故有进就之望。过者每有自矜之意。故无谦受之量。不及者虽分寸而日进。过者益夸肆而日退。不及之弊。咎止自己。过者之弊。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41H 页
害及后人。观于荀卿,李斯可验。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当曰冉求。而乃曰而求也而字也字。是乃如之人四字意。甚抵斥之语。若直鸣鼓而攻之则宜无可也二字。只曰罪当如此云耳。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不禀命而果于自行则虽所行善。不足以赎不恭顺之过。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回之不敢死。夫子应嘿揣矣。犹问之者。欲信其必然也。回之对如此。果是回也不愚。若如国事而回当捍御之职。不可纵贼遗君。则虽君在。回不敢不死。且如敌锋直犯夫子。则回当以死捍锋而活夫子矣。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41L 页
上告天子。下告方伯。君子大处置如此。非自经沟渎之小节也。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圣人虽辞不迫切。子然之心所存者。有大不可者。故曰以子为异之问。辞气极切抑。有雷霆击物之象。其终则直曰弑父与君亦不从。斧钺凛然。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己则仕季氏。而又引其友而同之。君子所以慎交游者。正为此也。又口给以御圣师。故夫子之责若是峻切也。观何必读书然后为学之言。则古人读书。盖以为修身从政之道也。今人读书万卷。将何为哉。悲夫。
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42H 页
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观言志章。师弟雍容气象可知。程门坐了春风。果非虚语也。三子之撰。虽异于点。亦皆不出己之才分。无一毫越等妄大之意。真学圣者也。是以其学日益进。今人平日所存乎心者。皆妄念越分之事也。才学之日退。无足怪也。点也一节。非特点之言好。记者亦与画出一个点来。鼓瑟希。何等气象。铿尔舍瑟。何等气象。鼓瑟舍瑟。犹可记。铿尔二字。决非两曾点不能记。奇哉奇哉。读者须是真个见得活凤凰翔于千仞。而日暖岐岗。风微梧桐底。现在面前。胸中顿失尘土气。方是真读。此是随境得位。见在受命底志趣。大舜若将终身。若固有之。只是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42L 页
这心事而已。若进学而充其操。自诚意正心。以至万物各得其所。都不出此一度风浴矣。(以此为尧舜气象。读者皆不知何以为尧舜气象。盖这心事是尧舜有天下而不与者。程子所谓尧舜事业。如浮云过太虚是者也。)更须体想夫子闻其言。悠然意活。豁然心会。恰与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底胸次相符。故不觉其喟然而叹。虽然苟使夫子无与点之叹。记者犹能记之若是否。先儒赞美。亦能若是否。读者勿作矮人看场之笑。真个体认。得有益于身心不少矣。盖有此个意趣者。虽未充其操。犹是大人徒。污不至为鄙夫。终是快男子。
颜渊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仁道至大。为仁何处下手。须是克去己私。克己则须是复天理。而天理浑浩。何所为的。须是以礼为准。礼者天理之模范匡郭。以是为准。而鞭辟向里去。则凡事自准模范。自入匡郭。己私褪袪。物累刬落。工夫熟时。私意净尽。天理纯全。则心德始全。而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43H 页
其名是仁也。故答为仁而必曰复礼。这复字须着念看。天理当然之则。本在我者。而为己私所间隔掩蔽。今克去己私。则理固依旧。譬如克去王莽则九州之大。皇帝之位。依旧是汉家也。既曰己而又曰克之。疑于克我而走向别物去了。人生一躯子。元是七尺之天也。只被人把做己看。遂失其天。故圣人必使克去那己。还复其天。克之为言。犹征讨寇敌而退逐灭绝之也。一日克己。天下归仁。何若是速也。盖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这君子岂不是务去己私者。但未到克底。故犹是不仁也。克者犹武王克商之克。宝玉才焚。天下无复商底影象。天下安得不归周乎。且一日云者。非初间试用工底。当下一日也。去私工夫。日胜一日。积分之极。直到九十九分。而快克去百分之日。天下安得不归仁乎。物来接己而私生。视为首而听次之。故用工之序如此。视听制之于外。言动修之于内。内外交尽。故邪不外入而妄不内发。请事斯语之对。许多门人。只是颜冉二子而已。便是曾子曰唯一般。事之一字。是中庸不得不措之工。或曰有己故不仁。如镜有尘故不明。才克便仁。更何言复礼。曰非是今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43L 页
日克己。明日方去复礼。克复分数。如月生明。魄死一分。明生一分。到那死十分时。便有明十分。不死不生。不生不死。不复不克。不克不复。克与复。相须为功。元不相离也。
  心徇物而离其本。故曰迁。克其徇物之心则复其本也。克复是诚之者之工夫。犹在勿字。(勿者禁止之辞。熟则无矣。何事于禁止。)久而熟之。全体是天理则诚矣。化字亡字。是迁字义。止字是礼之所在。定字是复字趋向处。躁妄易烦肆悖。皆己之病也。静专则复之基也。知几诚思。克之头工。励行守为。复之得力。众人不知其己是天。而以己为我。故唯己是从。而无戒惧之意。君子以己为天。而顷刻差毫釐则便是己而不天。中庸道不可须臾离。盖谓此也。故常如临深履薄。至习与性成。则天是我我是天矣。我是天。复何求焉。易无妄不利有攸往。其彖曰无妄之往。何之矣者是也。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初无学工者。整敕于十目之地易。戒惧于不睹之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44H 页
处难。试工于学者。主敬于静时。犹可为也。不乱于动时。反为难。此所以以出门使民为言者也。非是不出门使民时。全然无事也。独处未接物时。此心主一无适。如执玉奉盈。而动静无间。内外如一。正所谓不可须臾离。造次必于是者也。是以出门虽无事而如见大宾。使民虽易忽而如承大祭。以此熟之。纯而不已。上达天德矣。见大宾承大祭。存乎心之体也。不欲勿施。达于事之用也。真能如见宾如承祭则己所不欲。自不施于人矣。不啻勿之而已。众人出门便恣夸。使民便傲虐。虽见大宾。任肆慢。虽承大祭。亦懈怠。其视仲弓落下几千万哉。仁者人也。其匪人甚矣。
  如见大宾如承大祭。自众人观之。岂不是跼促畏约之甚者。程子乃曰心广体胖。真知言哉。苟非实用工而自得于心者。不知其义也。小人不能如见大宾如承大祭。故日趋于长戚戚。君子常存敬畏。故日跻于坦荡荡。以谨独为守之之法。是吃紧教人处也。乾道坤道。虽似有优劣。然只因姿质之异。而殊其用工之方而已。主敬行恕。非克己不能。如见宾如承祭。不欲勿施。非复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44L 页
礼不能。其归则一而已。但颜子工夫。如在峻坂。𤄃步下来。仲弓工夫。如自平地。累足上去。及其会极则一也。有得焉之得字。便是复礼之复字界头。无己可克则便是复也。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读者每以讱字为救牛言躁而已。故不加意而体念也。殊不知讱是求仁之紧工也。圣门言仁。曰不违曰依仁。其敬慎不敢忽之义可知也。如此敬慎。言何敢易也。况非礼不言则言自讱矣。如见宾如承祭则言自讱矣。夫子盖曰木讷近仁。其义可知也。以程子言箴观之。全是讱也。是以牛之再问。夫子不曰是非仁。而曰为之难得无讱乎。此岂但告司马氏者哉。温公告刘忠定曰自不妄语始。真得夫子之意者乎。
  事不苟。故言不得不讱。真体得之言也。事不苟三字宜玩味。凡人之易其言而行不逮者。其事皆苟者也。苟之为言。苟且聊且。无真实恻怛之意也。人能免于苟其事则庶矣。无自入德。这自字好。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45H 页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泛看不忧不惧则似易矣。而真求所以不忧不惧者。须内省不疚然后可能。而实理在我然后方是不疚。则工夫岂可易论哉。就司马牛而言则向魋之恶。是没奈何者。我则尽在我者而已。忧惧何为。下章有命在天。正是不忧惧之实也。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敬而无失。是不忧之本。恭而有礼。不惧之事。子夏其有得于夫子之意者乎。何患乎无兄弟。抑扬太过。若然则关弓而射之。无垂涕恳恻之情。岂君子之事乎。兄弟之间所忧则有管叔之不肖。周公岂无忧乎。若无忧则非周公也。然周公之忧。天理当然之忧。司马之忧。自心不知命之忧。司马之忧不必有。周公之忧不可无。虽然人道固善。兄弟之不善独何哉。心之切矣。又安得不忧。此等处当活看。天人之理。两尽而不相悖。
  不以辞害意之训。诚紧切。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45L 页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谗。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浸润肤受不行。尤切于居室。浸润之谗。妇女之言也。肤受之愬。子弟之言也。妇女之谮。子弟之愬不行。齐家之道。思过半矣。
  远非特为明之至也。是亦为远虑也。朱子不蔽于近四字。可谓两到。盖明之至则能虑远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足食足兵。是战国富强之术。若无信一字。便与纵横说无异矣。然不曰教之信。而曰民信之。便是驱而之善。从之也易之意。苟有食有信。制挺以挞。何必区区于兵。说到去食则是孟子不如人和之义。有钜桥之粟。如林之旅。而倒戈以北。是兵食不如信也。
  死之为安这安字极大。成仁取义。都是安一字做得。是君子分上事。借用以明信不可无。假如睢阳之士。无食矣无兵矣。而无一叛心。与巡,远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46H 页
骈首同死。是结于信而其死安故也。人不知这安字义。故为上者但务兵食而不务信。其意以为无兵食则死矣。有信何益。殊不知均是死也。有信而死则背城一战。无愧于天人。犹有死而如生者。况沉灶之民。沼智伯。双忠之效。基中兴者乎。若无信则兵食还为藉寇而赍盗。圣人岂苟为迂大而为此言哉。以夫子本言观之。宜闻去兵便止。而又问何先。遂闻圣人直穷到底之义。移步于百尺竿头。赐也可谓真学者矣。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犬羊之皮。毛存与去毛。皆不如虎豹。则终是质为重。然质胜而野。君子不取。亦奈何。但殷末虽弊。犹贤于周末。则夫子答林放两宁字。真万世不易之言也。虽然自周末至今。终不能反之质。奈何奈何。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
 盍彻之盍字。缴公意而反之也。口气甚有力。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夫子曰听讼犹人。非谓世俗能吏所为也。夫听讼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46L 页
非仁明不能。仁而后尽人情。明而后察民奸。无一毫私意。心纯天理。不偏不倚。听断以所无事。如禹之治水。然后仁之尽明之至。方可谓听讼也。然则有听讼之才德。则民自无讼。非是听讼之才之上。更有使无讼之德也。圣意但欲人勿区区于听讼之能。而先其在我之道也。读者每以为使无讼。圣人之事。何可望也。善听讼则亦足矣。焉有无德于己。能听讼者哉。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居无倦行以忠。非止为政。问学修身百事。岂有外于此者哉。圣人之言。论近而旨远。皆如此。读者犹以为此为政发而警子张短处。固哉。
  程子之言。因子张之病。以警学者。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成美不成恶。天心也。天地之生万物。皆此心也。生五谷于田原。成其美也。处蛇虎于山薮。不成其恶也。易大有之象曰遏恶扬善。顺天休命。盖谓是也。小人则败人之美。专是猜心也。非徒扬人之恶。又怂恿以成之。是亦猜之为根。而喜人之祸也。圣人制刑法。是亦不成恶之义。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47H 页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答康子两节。只是一意。政者正之意。康子未达。故又患盗则直告以子之不欲。是所谓舌钺也。
  知耻二字甚大。身正于上而俗成于下。则人皆耻为恶矣。人既知耻则已是中人以上。虽赏之。岂为恶哉。朱子释出耻一字。而尤切于警人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不曰风尚于草。而曰草尚之风者。草是可善可恶者。而使之然者风也。取譬之主在草。致责之主在风故也。而民善这而字。便见民是芚芚自在之物。欲善则趣而之善。集注因下则字。以释而字。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达则自闻。是闻也无与于己。我先有意于必闻则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47L 页
每事修外。虽孝友之行。皆是欺人。无实则易盈。盈则骄。安能下人。虽对面恭逊。都是矫情。安能虑以下人。居之不疑。是夸毗者影像。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脩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脩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圣师贤弟。游于舞雩。神气和适。情思冲畅。随感发问。如草心之翘春。训言易入。如时雨之破块。何等气象。何等乐事。记者特记从游于舞雩之下者。其亦有意乎。学者能知得圣人从游之乐。有万钟不换之实。然后可以进于欲罢不能之境。此惑字与子张所问惑字合看。然后可知惑之本祟矣。人之惑。岂只此二事而已。只救二子之病而发。然玩绎这二惑则都是私重。私重何事不惑。
  攻己恶不攻人恶。非两端事。只是一病。不自省过者好摘人过。细责他过者。恒掩己过。厌然掩不善则遂成慝。自欺之熟而为慝则无可奈何。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爱人。非喣喣之谓也。公普周偏之意也。知人非察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48H 页
察之谓也。辨别善恶之称也。舍己然后能爱人。无私然后能知人。然则仁知元非二道。是以能使枉者直。同归于仁。
子夏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不可则止。非特无自辱而已。亦不至于为仇敌。忠告而辅仁则吾之德成矣。若丧仁而败德则父子以下四伦皆败矣。故圣人以友列于人伦。学者深知朋友之列于父子君臣夫妇兄弟。为天叙然后。可以修身而尽人道。
子路篇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自家勇于为善。故治人少强恕在宽之意。有急速迫责之病。告之以先之劳之者。救其病也。然只这两言。无许多节目。甚没滋味。故请益。然答问政多少训语。其实都不出此二字。夫子所谓道千乘之国五事。是先之劳之之目也。无倦而熟之。则尧之辅之翼之振德之。禹之祇台德先。汤之罪在朕躬。文王之明德视民如伤也。为政果有外于此者乎。圣言之近而远若是哉。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48L 页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举贤才似居首。然才即政。安得先举贤才。必先有司而考其能否。然后去其太甚而赦其小过。方举贤才而授之任。圣言周备而次序亦不差如此。然非是了得上二事。然后方去求贤才。从政者宁不相察人才。预备其用也。后世之当铨者。皆失之于举所知所亲。而亡乱人国奈何。是无先之之德而乏知人之明。专任其私。所举非为国故也。若举亲而举伊川。伊川之所举。又似伊川矣。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若不惇五典秩五礼则专任刑罚矣。故不中。名之必可言。万事皆然。不觚之觚。何以言哉。语不成说故也。以辄之事论之。祢其祖不成说。拒其父不成说。兵出有名而拒父之兵不成说矣。上自邦国。下至州闾家室人民职任器械畜产居处出入饮食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49H 页
衣服。皆名正然后言顺。言顺然后可行而不苟。君子治身为学。亦名正然后成。不苟二字当着念看。苟者不尽其所当然之则。而趋目前之利。急小可之功。枉尺而求寻。弃义而任术。虽步履之间。必败。况大者乎。虽咳唾之细。失其宜。况施于事乎。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试问诵诗者授之以政。何以从事。使之四方。何以专对欤。圣人必不欺我。宁不愧于心乎。盖诗之为义。曲尽人情神道物态事宜。而天理昭显。风咏玩绎。体得于心。则大而五伦三纲。密而祭祀宾客。法令征役。凡体天仁民爱物之道。无一不具。举此而措之政则无往而不达。大学三纲八条之理。皆具于三百。而用工措施之方。完足无缺。统而穷其理趣则格物致知也。思无邪则诚意也。敬止无贰则心正身修也。夫妇父子兄弟谐和则家齐也。事君使民。尽义尽仁则国治也。格神天遂人物接宾旅怀万邦则天下平矣。士之读诗者。何曾以此义经心哉。昔儒有以国风多淫奔之诗。请勿讲于经筵者。殊不知圣人删定之意者也。盖男女。人之大欲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49L 页
存焉。苟不严加禁防。则淫乱成俗而人道亡矣。故取其诗以为戒也。或曰若然则一二篇足矣。何必若是多也。曰苟非圣贤达理者。不能真知其弊之至于如此之甚也。不真知则私意蔽而不觉溺于欲。其读郑卫之诗。举一国为禽为兽。廉耻都丧。淫辞乱语。腼颜愧心。不忍正视。则自然悚惕惩创。而真知其祸甚于水火之焚溺。是岂一二篇所可致哉。是以删定之时。不厌其多也。每读郑卫之诗。心慢意逸。面渥身倦。及读二南则神清志定。气和情静。容貌不期整而自整。坐跪不期正而自正。诗之可以兴。果如是哉。至于专对则观于孔曾思孟所引诗及左传诸人所赋。无往而不得其宜。譬喻切至。讽箴易入。是所以能言也。今人读诗。但记训诰而不体认义趣。故摘句剔字之外。无所用之。哀哉。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夫子称公子荆。岂只就居室而论者哉。君子以是心充其类。则伊尹之若将终身。百里之饭牛牛肥。颜氏之不改其乐。崇高而不骄。功成而勇退。皆不待勉而可能也。岂至患得失而无所不为哉。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50H 页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曰庶矣者。有感而叹之之辞。闻其言而辄问又何加焉。可谓善学矣。既曰富之。又问何加。可谓善学圣矣。盖不富则虽教莫行矣。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从政则尽之乎人矣。正人则身之对而已。盖不能正其身。虽一人不可化。况从政乎。
  正身而正人。君大夫无异道。此之重出。盖不患莫己知之类。甚言必先正己也。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冉有之仕季氏。夫子之所以告之者。每婉以风之。而不直切语之以不可。何也。当初之往也。不止之。亦何也。子路之仕卫亦同。盖有不可臆度者矣。鸣鼓而攻之则亦切矣。而求之不悟何也。是皆不堪贫乏。而苟仰其禄。渠既无颜氏之自乐。则虽圣师亦不得强沮之欤。不非大夫之义。不可显言其不可仕欤。且亲亲。周公之政也。而三桓之病国若是。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50L 页
夫子得政则其将废三家而黜之乎。因以与之并列。而但制其权乎。其处之之道。学者当熟思也。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必先曰言不可若是几者。晓愚昧之言。不得不然也。假使时人问此二段。其将以何言为兴邦何言为丧邦与。平日存乎心者。审知义理之无穷。而究其善恶成败之决于一心毫釐之差。然后始知圣言如天地造化而不可易也。为君难。敬也。知其义则尧舜之精一执中也。莫予违。肆也。徇其流则桀纣之琼宫酒池也。非特君人如是也。一言可以成身。为人难也。可以亡身。莫予违也。卿大夫至士庶人一道也。善而莫违。只是对举以喻愚者耳。能善言者。初岂有莫予违之意哉。虽尧舜发言之际。苟有吾言善。臣下莫予违之念。则皋夔已不从矣。何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51H 页
以故。有是念则其言已非尽善之言也。莫予违。尤不可于居家。必至九族离而难长三家村矣。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夫子答问政。每每异辞。而其义皆通于上下。欲速不达见小利二句。何事不然。修身治家为学皆然。鄙而治农服商攻工行路牧养求荣达皆然。是当熟思而深戒者也。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每事只循义理之当然。则无意于直而自直。若有意于直则私意起。无所往而可直。此人以直躬名。则是有意于直者也。安得不證父之攘乎。渠若理义之直则叶公亦宜曰吾党有直者。今曰直躬者。这躬字可见以直自好者。其心只有其躬。故父为路人。于路人何隐之有。存乎中者如此。故人人称之也。自然称为直躬者。微之显。果如是哉。父子相隐。理之当然也。理之所在。何往而非直。不愧不怍。是直也。父子相隐。非私也。天理之大公在其中。世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51L 页
人以父子为私。故有伪孝者。有證羊者。伪孝与證羊。其心一也。
  谢氏言何暇计三字似未稳。窃负而逃之地。爱亲之心已是直。何容言暇不暇哉。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苟非信道笃而诚于己者。处患难夷狄则变其守。维其不变然后为真恭敬而得于心者。这弃字好。凡行道而无得于心者。所行犹在外。故若之夷狄则意自沮于善而弃之。非啻自变而已。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贡不以君子为问。而以士言则题目已小了。故程子以皎皎之行论之。问其次而至今之从政。则是从方人伎痒出来。信果。非士之所不取。而这必字是无笃实之本。而只着意用力于信果而已者也。噫斗筲之人。夫子之言。未有若是峻激者。学者宜警惕而自勉也。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52H 页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世间自有无恶可指。而一向衰飒恭谨底人。告之而不能加意。振之而无计自拔。是不可与入道。同于昏妄暴弃之人。大抵人有高远之志。不屑流俗之量。然后可以奖进而有所为。此所以思狂狷也。狂者不卑。狷者有耻。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
 无恒。是无自守者也。朝为夕改。东倒西沛。何事可做。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君子之道可知。同而不和。小人之情可见。
  君子而曰心。平正自在之公心。小人而曰意。计较利害之私意。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乡人之善者少而不善者多。故贤人好之者少而恶之者多。苟非信道笃而得于心者。鲜有不为毁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52L 页
誉所移。惟真知自守者。不以毁誉加诸己。虽善者好之。不以是沾沾然自喜。不善者毁之。又不区区为自辨。自喜则道不进。自辨则守渐弱。处善者之好之易。当不善之恶之难。然不善者不恶则是吾之行。有合于彼者也。苟知此义则无难也。是以孟子曰禽兽。何难之有。
  小注蔡氏引程子为言似可矣。而适足以长学者苟合之心矣。有明道之德而不善者自服则可。若未至明道地位而拟议不善者献诚。岂不大误事乎。且道大德盛。不善者不敢不革面而已。岂有诚心好之之理乎。圣莫如孔子而蹠魋恶之。若使蹠魋同声誉夫子。岂不可羞哉。蔡氏之言。必欲不善者恶之云者。未深于夫子本意者也。奴隶亦知其清明。理亦当然。岂有必欲恶之之义哉。集注苟合之行。可好之实。行字徇外。实字修内。训解须如此的紧。可以喻学者。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之道守己。故素于位而盈不溢。小人之情徇物。故矜于得而恒不足。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存斋集卷之七 第 153H 页
学者须体认刚毅木讷之近仁。可与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