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醇庵集卷之四
醇庵集卷之四 第 x 页
醇庵集卷之四
 书
  
醇庵集卷之四 第 442H 页
上雷渊南公
日前蒙赐所撰先妣墓志铭。伏读累日。益见其言简旨古。与先人碣铭。详略之体虽异。各臻其极。可以并垂不朽而无疑。虽得于累十年之后。不恨其迟久也。窃念侍生于执事。既得先人碣铭。今又得先妣志铭。受恩深叠。非比寻常。惟当一念图报。不宜复有冀求。而顷以先人墓志。复溷于执事。诚浅言拙。尚不赐诺。亟进门下。而不知止者。诚以今世无知先人之心者。其知之者。惟执事一人故耳。尝闻文章之传人。譬如传神。惟知其人而后。可以能形容其状。不知其人。虽欲其一发之彷佛难矣。而况其心乎。侍生之必欲复得执事之文者。诚以此也。执事宜亦不以烦渎。为罪也。且侍生家自先祖父。用遗训不得树神道碑。其所致力于墓道者。惟此志与碣而已。则一文之两用于志碣。虽有近例。其名既殊。其体有不同。则于心终有所不安。或依家礼志石而为之。则志文之著于述作已远矣。只录其
醇庵集卷之四 第 442L 页
系官生卒。又所不可。如欲略纪事迹。尤非家人子弟之所敢自为。其不安于心者。有甚于两用之。又况古人文章其可传于后者。若苏子瞻,曾子固辈。尚不敢自为。必就先进长者如张太保,欧阳公者而托之。顾以侍生不才。遽何敢自为之乎。两用之不可如此。依家礼志法之不可如此。自为之不敢又如此。而执事拒之甚固。世又无知先人之心者。有如执事可托以此。此侍生所以抚心于邑而无谁告也。其心诚可哀而情亦蹙矣。夫志碣之并出一手。古多其例。韩昌黎撰王弘中碑与志。欧阳公于尹师鲁。亦并撰其志表。考我 朝先辈集中。亦间有之。岂非以名德文章为世所尊。作为名章。可以表显人父母者。其人固不易。而苟与死者相知之深。则其义尤有所不忍辞者耶。伏愿执事察侍生之私心。览古人之义例。明赐一言之诺。以终大惠焉。如以精力向衰。难于酬应。亦愿徐徐撰出。不以时月为拘。似不至有损于调摄耳。顾此燔志之役。不可谓不急。然宁得执事之文而差迟一二年。不愿不得执事之文而速成于时日也。惟愿执
醇庵集卷之四 第 443H 页
事并赐谅察焉。侍生言语拙涩。诚恐中情不暴。敢缀所蕴。以毕其辞。支蔓不裁。不胜悚息。
上雷渊
春日渐舒。崇体伏惟万重。瞻慕憧憧。下示明史。受以敬玩。文旨简要。知可以布示百世而信也。皇朝三百年文物。于是可徵。人孰不无憾于玆书也。而窃谓王新建以文武全才。树勋王室。其于卒。书以褒。法固然矣。第其学术最不醇。同时后来无不斥以邪说者。其为异端无疑也。今具载其论说。而无所著其失。恐生后人之惑。宜于此明辞贬斥。以示权衡。亦所以垂法于后也。未知如何。敢陈愚浅。僭越是悚。
答沈一之
寒威累日未弛。东湖之行。何以跋涉。调体无损否。函丈所得几何。恋悬良深。纯侍奉依昔。曩足下辱书。恳恳勉仆以朋友之义古人之业。惭怵逡巡。感激之极。惧无以塞焉。其引奖过当。不暇多为逊让也。仆常谓人之为交。有二者之异。夫有善则勉焉。有不善则规焉。必期于辅仁进德。则是道之交也。无善而苟为誉。有恶而苟为饰。
醇庵集卷之四 第 443L 页
或至乎长咎引慝。则是情之交也。惟其所谓道交者。可谓得朋友之正。而彼情交者。未尝不亲厚。始岂欲与为不善哉。或至于恶者。不以义故也。此二者之交。所为异也。仆与足下交。诚久而其相与。可谓深矣。然亦未敢知其为道之交乎。其为情之交乎。仆尝自检其交接之际。语言之间矣。若仆之与足下者。可谓不及乎道交。而有馀于情交者也。足下其云何。然于其有馀者。非有以勉责。则其不及者几何其不益退相率而归不善乎。此仆所尝大惧者也。今足下有以教之。诚仆之幸也。然友道之难。莫如受责。于今之世。仆未闻其人也。凡人之责吾失也。吾能虚受之。然后可以来人责而益吾德。苟不然则反是。仆与足下。其可不勉警于斯耶。然仆诚无似。足下何取于仆也。仆每思天所畀赋于我者。与圣人立教于后世者。未尝不瞿然大恐。知人之为人者。诚不在粒食而丝衣。纵志而恣行也。必有所事者焉。抑又念仆家世忠孝相传。则恐坠其令闻令绪。以忝其生。故尝自察其事为。志意所向。务欲就其善而去其不善。粗得不悖圣人之
醇庵集卷之四 第 444H 页
教。冀有以践天畀承家声者。而识不明行不笃。不明故或无以辨其善恶。不笃故或知其善恶而不能去就之。是必资学然后。可免于辱其身败其名也。而至今因循。不能肆其力矣。盖仆尝喜文章术。故虽足下亦疑其为夙习所锢。今必欲诱之。与适大道也。然仆岂敢以夙习而废其实学哉。仆性质疏钝。于学大节。固不敢不思其自力自修。而于凡百人情曲尽处。每不能自尽。虽欲加进焉。有不可得者。从古学圣人者。宁有舍是而为学者耶。仆由是不欲自名以学。惟欲随分自修。以至其所至而止耳。如此而其能有所立耶。其无所立耶。然其向善之志。仆终不敢有怠也。惟足下察仆所行。有悖于道者。幸责教之使改。仆亦有以报也。如足下。仆所敬服也。足下为人。清明端刚。其性乐易。其为文章。博而整奇而理。虽古人传名数百载之下者。其何加此。足下不自为多。方且从师问学。以求入圣人之域。其进何可量哉。足下勉之。然足下自哭尊叔父以来。不自抑哀。有时戚戚。辄发于貌言文字者屡矣。仆诚贤其所为而悲之。然有甚忧者。未
醇庵集卷之四 第 444L 页
敢遽言也。夫七情之中。惟哀最易伤心。心伤则志散。志散则于业不专。足下幸有以节之。以无负尊叔父保全之意。是亦所以追报也。足下亦尝念之否。仆因足下书。有感触于中者。足下之悲。何其与仆甚相似也。仆于家叔。其自稚蒙教养之恩。与其中年见背之痛。无不犹足下之于尊叔父也。其绝塞皋复苍黄徒跣号哭之状。虽足下未有此也。而痛不即死。忍哀如忘。此何为哉。然又劝人节哀。甚矣其顽也。惟足下可以知仆之悲。故并及焉。感足下义。不敢不覆。辞荒意短。莫副盛意。幸教之。不宣。载纯白。
答沈一之
一之足下。古人深相知者。未尝相与为称赞。固既知之。则无用乎言之也。仆与足下不可谓不相知。而足下称仆过实。何其与古人不同也。岂欲勉而纳之于善也欤。虽然世之知仆者。虽有如足下者。而恐足下犹有所未尽知者。仆之质性鲁钝迟缓。常欲为实而不喜为夸。惟疾后世之无名而不求当时之有闻。故虽足下亦疑仆之欲为韬晦也。然仆何为而韬晦也。夫君子而
醇庵集卷之四 第 445H 页
后有德。德成而后有光。传曰。衣锦尚褧。恶其文之著也。然则有文明之德者。乃可为韬晦。如仆者。何所韬而何所晦乎。足下之疑仆过矣。然仆之所期者。固为不小。而志患不能笃。业患不能专。无成以至于今耳。仆尝以为人之于世。不可无所为而生且死于其间。如禽兽草木然也。其生也。躬孝悌服忠信。昭昭然与禽兽草木异也。而其没也。岂宜澌尽腐坏。泯灭而无传。与禽兽草木同也哉。苟不欲同之也。则在勉其所异者而已。非其所存者至实。而所成者笃厚。其何能身没而久不泯也哉。故自其庸言庸行而谨之。必本诸性。以至于功德足以范百世。言语足以开后人。然后可矣。然其为是也有术。无取其虚誉时名。沉潜优游于道焉而已。以之没身而无敢退焉而已。斯仆之志也。由是人于仆。有毁之者。其虽可恶而非所恶也。有誉之者。其虽可喜而非所喜也。惟其无得于吾心。以淑其身。为大可忧也。然而业不加修。年日益迈。惧无以酬其志。则足下亦当恤然悯其不及。有以助之。不可徒为称赞。重其不才之咎也。是以久不能复于
醇庵集卷之四 第 445L 页
足下之言也。今复悉布其志者。冀足下以之警策也。幸足下察之。繁辞不裁。勿罪勿罪。
答沈一之
吾兄谓虚灵。理主宰在中。故本体无不善者。固然也。然而又谓这虚灵。终是气位。故其才能通乎形气而不能不觉于恶。又谓本有是才能。故为气禀物欲所拘蔽耳。又谓本无是才能。则何自而拘之蔽之哉。然则是心之虚灵。虽其气拘欲蔽之前。本有此觉恶之才能耶。果使虚灵不待气之蔽欲之拘。而本有觉恶之才能。则安在其理主宰在中耶。且心之才能。无所不觉。或觉于义理之公。或觉于形气之私。然其所觉无有不善者。以其具理在中也。故气质蔽锢。理不得主宰而后。始觉于恶。若如吾兄所云。则岂不为倒说乎。故其觉于恶者。即气质之罪。而非才能之罪也。前日所引孟子说。所以发明此意。而吾兄以为不然。亦恐有所未察也。章句所谓有是性则有是才者。正所谓心之才也。性岂有才哉。弟看得如此。未知如何。来谕所谓直以虚灵谓明德。欠于委折者。深佩明教。
醇庵集卷之四 第 446H 页
与沈一之
人心之虚灵。理主宰在中。故只是觉善。自其赋生之初。便具此理。则无时可说觉恶。然其气质之禀。清浊不同。故气掩其理。则乃觉于恶。然非虚灵之才能元来如此。但失其本体而然也。今若勿论气之掩理与否。便以为虚灵之才能。不得不觉于恶云。则是只论其虚灵而遗其在中之理也。以此说人心。岂不令人有惑乎。大抵吾兄此段所论。论心本善处。不必言气。而却说气。论心有善恶处。当说气之为害。而却不说气。则上虽说气不用事而于下固无干矣。且虚灵之觉于恶。在本体既失之后。而今却齐头并说。则虽有主客之分。恐难救其失耳。夫虚灵之所以失其本体而觉于恶者。只由乎气质蔽之而物欲诱之耳。若使此虚灵。不待气质之蔽物欲之诱。而自不得不觉于恶。则岂不为累于虚灵之本体乎。窃又以为此无他说。虚灵只是状明德之体也。而虚灵之外。更别无明德。则虚灵即明德也。岂可谓明德觉于恶乎哉。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又曰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醇庵集卷之四 第 446L 页
岂非以人心只会觉善而云乎。虽承回教。不能开前日之惑。玆复请教。忧患如已差息。幸望更教焉。
与沈一之
以章句三各字。断人物性道之不同。窃尝疑之。吾兄辨之得矣。盖所得之理虽同。而得之者非一。人一物也。故云各得耳。其云各循各有者。亦然也。譬如人吃饭饮水。各吃饭一盂。各饮水一杯。则同一饭水也。其以各吃各饮。而谓饭水有不同则可乎。理无多寡。一盂之饭也。道无彼此。一杯之水也。岂可以各字。断其所得所循之必不同乎。至若章句所谓性道虽同。气禀或异云云者。为释品节之意也。盖人物赋生之后。其性道之无不同者至善。而不可加损也。气质之偏全者一定。而不可易也。而圣人所以品节之者。专在于清浊粹驳之间也。故其所谓气禀或异者。非指偏全也。只指其清浊粹驳也。则人与人异物与物异之意。自包在其中矣。何必自性道一句。而分人物而言之乎。
答沈一之
醇庵集卷之四 第 447H 页
来谕所谓大本是性也。非指心也云云。夫谓心体为大本者。以其具此理而出万化也。然则性之为大本。自在其中。何必单指性为大本然后可耶。且以或问释中之义观之。既曰心之体。又曰性之德。然则中岂非心体之立。而性无不在者耶。若单指天命之性为大本。则物亦可谓有大本。恐似未然也。故窃谓大本之名。由心体立。而惟君子得之。物不得与焉。故子思于君子修为处。特言之。而其曰中曰隐者。皆所以指其心体者。恐无疑矣。章句所谓天命之性云者。只是指其性一边言之。以明推本首节之意而已。似非谓性独为大本。而心不与焉耳。来谕所谓具之者性也。存之者心也云云诸说。似有太分心性之疑。夫心性固不可混。然本无二致。则亦不可分析为二物也。至于论大本。尤不宜如此。盖非此心。性无以中。非此性。心无所中。心之存主者。即是理。理之呈露者由是心。则其不可分析也如此。若如兄说。不但分析。主此而舍彼。此不能无疑也。来谕所谓率性之性。换却心字然后云云。或问释率性之义曰。就私意人欲未萌之
醇庵集卷之四 第 447L 页
处。指其自然发见云云。则盖性无自率之理。故朱子已如此为说矣。然则不必换字。而其意已自足于率性字中矣。未知如何。来谕所谓重在性重在心云云。此在修为与非修为之异耳。立言之本旨。恐当如此。未知如何。幸更示破也。
与沈一之
老兄所为中庸图。诚为简妙。第第一大节。诸章大旨有不能无疑者。第五章。只是夫子叹道之不行。则似不可以行言之。第九章。亦似不可以勇言之矣。未知如何。不佞少时尝受中庸于塾师。其言以为第六章知也。第七章不知也。第八章仁也。第九章不仁也。第十章勇也。第十一章不勇也。虽至今记其言。而犹不能详其义。其后更读中庸。而考诸章句。始知其言之信然也。第六章章句。结之以知之所以无过不及。是固为知。而七章则结之以皆不得为知。是不知也。第八章章句。结之以行之所以无过不及。是固为行。而九章则结之以民之所以鲜能。是不行也。第十章末节章句。结之以进之以德义之勇。是固为勇。而十一章章句首节。则结之以不当强
醇庵集卷之四 第 448H 页
而强。第二节则又言当强而不强。是皆不勇也。末节章句。以知之尽仁之至。不赖勇而裕如言之。则盖为总结上文知仁勇之语也。不佞之所闻所见如此。故玆以贡愚。非敢自是。聊以奉质耳。览而详教之幸甚。
与金丈孺文
向日枉慰。至今哀感。伏惟春和。静候增康。哀溯区区。载纯苟延顽息。春序垂尽。号慕靡逮。抚时益深。顷以先人状文仰托。而执事过自引辞。未得毕说。其后儿子进候时。亦不赐诺。不任哀郁抑塞之至。载纯必欲得执事之文。以状先人之德者。其意非他耳。载纯幼时尝覸先人之待执事者甚重。而知先人之贤执事也。且环顾今世。无复知先人于髣髴者。而执事既及先人之世。觌其仪范言色。则以为苟得所贤人之言。不特为幸于生者之心。而其言之可徵于后世。又与所不知者。尤有不同也。载纯不幸幼孤。其所以追孝先人。在此状德一事。故其私心量度。窃自如此。况如执事之文辞雅醇简洁。平日之深所钦服。而亦不专为此而已也。幸执事追念畴昔
醇庵集卷之四 第 448L 页
之厚谊。垂察今日之苦忱。特赐俯诺。无至终拒焉。未克躬谒。以书替申。不胜悚仄。
答持卿
山中书到。披审侍学冲佳。欣泻曷已。兄来玆强旬。间淹寒疾。虽随力看书。而未有新趣可叹。书中所示。语意俱好。知雅意之攸在也。然义理之辨。因其名目度数。得其皮膜易。至于心术之微。察其真妄善恶。扩充克治难。后难而遗内。先易而循外。吾所不欲也。此意愿与君共之。便人凌遽不究。
与持卿
持卿吾弟不善吾应制举。尝劝之已。吾岂为倖一第以荣其一身者耶。夫士之道。出与处而已。出处无常法也。处有所为则处。出有所为则出。惟适其义耳。今之时。诚异乎古。其出而有为也至难。然苟行之以至诚。宁不有小益哉。且吾世禄之裔也。自吾先受 国恩七八世而至吾身。吾岂敢一日忘其报耶。顾今世道人心。日以降焉。而当世士大夫有能忧国家治乱。而识其理者几人乎。不特不思以匡之。其不推其澜而助
醇庵集卷之四 第 449H 页
之波者几人乎。吾自知学未成才无有为。诚不忍恝然而尚冀其万一有益也。可谓不善自量者耶。抑其所为有可悲也。吾弟非不知吾心者。亦岂不念及世道哉。所以云云者。以时之至艰。恐其无益而适自害也。然昔孔子遑遑鲁卫之郊。不谓时不可。凡圣人所为诚不易。遽效其心之恻怛。则宜可学也。而况吾义存乎救时。何论其艰不艰乎。正如救焚者火逾烈而逾不可不往也。且士之所事处者。明其道而已。出者大则行道。小则救时。若使大眼目大力量者。观吾所为。诚其小者也。然其义则忠国述先之事。不可谓不重也。故苟吾今足以任明道之责者。则当曰吾将明圣人之道于天下后世。救时小事业耳。有未暇为也。而既不能然。恐无有易吾义者也。苟得其义终虽颠沛。吾可以无悔矣。故吾屡试不第。犹且不知已者以此。然其行吾志与否。无非命也。其终不得一第而止亦命也。吾且差迟数年以决之。其不远矣。果不得也。果不行也。然后退修吾先人诗书馀业以卒其生。吾又无悔也。盖欲毕吾义以顺命而已。吾弟于吾所为。
醇庵集卷之四 第 449L 页
何歉焉。其姑俟之。吾弟曩已悉吾志。聊复布之。其所言有悖于理者。可复之。
答克卿
廿二自楸下归。获见十四德源出书。始审行李无挠跋涉。以慰远离怀想。伯叙 命姑未下。故廿日作省扫行。留一日而还耳。今日 恩除。阖门感祝。图报万一。惟在竭心力。勉旃勉旃。持身心。主于宽和廉平。临军民。主于爱恤抚循。且边门守令。于监司若兵使。当谨守管下幕府之礼。彼虽责以苛礼。毋示厌苦色辞。虽不责而阔略之已。则谨守勿失为得体。须加意焉。近日秋气转高。北路似益寒凉。只冀慎护。以副远想。
答克卿
官便来。得见去廿日手滋。以谛迩来政履珍胜。慰释倍常。第厉气大炽之示。不胜忧虑。牛粪苍朮之焚。只是外面防闲。不如加餐慎摄。使吾神气充旺。外邪自不能干。幸须自爱加护。毋孤此至意。见去初旬书中。冬无大雪。民皆拾食橡实。姑无流离之患云。何幸而且闻来吏言。近者自官以自备谷物。救急穷民。以此大有所赖。此事
醇庵集卷之四 第 450H 页
苟或谷数不优。则易致末梢之不如前麦秋前继续自备加意赒救不至有不承权舆之叹。如何如何。伯眠食粗安。閤中皆无恙。是幸耳。布马之累人。前书及之。能免浮沉而入照否。吾见如此。须勿以吾为念也。便遽不究。
与克卿
吾四五十以后。逐物之客气渐销。而向善之实心转切。近来益老。反己点检。则虽无可言之显效。视前日。不啻稍别矣。今左右年亦已衰。须于文簿之暇。亲近圣训。收摄身心。如有浮杂之意。丝毫乍萌于心。力加遏绝。勿令作用。如是之久。则善心充满于中。而物累外诱无以干之。其发于言行事为也。复加省察而克治。则于内于外。庶寡悔尤。而圣学之要。亦不外是。勿以此言为陈腐之例谈。念念勉勉如何。古者知友相别。尚以崇德为勉。况同气之至情乎。故以此为新年规祝。
答君勉
春后怀想益深。此际手翰远坠。披审微暄。静履增迪。慰释无量。从衰龄久冒匪据。精力转觉难
醇庵集卷之四 第 450L 页
支奈何。僻郡旅游。想多閒时。有何所业耶。近来自检身心。始识少时役于血气者。十居八九。回思甚可惧也。年老气衰。正好向里收敛。专意于求放心之事。每为世务缠挠。虽欲随处省察。未免若存若无。尤可悼叹。左右今年。卫大夫知非之时也。倘亦有此个意思否。幸须孜孜。勿怠于修正身心。以为迟暮归宿之所。如何如何。于此有得焉。则其事岂小于世之立扬显亲者乎。乘隙略输微见。其勿谓陈谈而少之。以副此远外至意可也。不宣。
答君勉
庭蓼已开花。夐然有江湖之想。玆际获见惠牍。就谛晚炎旅况珍毖。慰豁殊多。从粗遣衰劣。而才哭沈友一之。五十年相知。一朝失之。悼恸之怀。去而愈切。不独为哲人可惜耳。近日公故之暇。时时披玩文字。未尝不有好意想。而辄为衰气所锢钳。无以发长而竟归荒嬉。悯叹悯叹。馀惫眩不宣。
醇庵集卷之四
 序
  
送持卿之任珍山序
醇庵集卷之四 第 451H 页
于今郡县民于常税役外。困于横弊者尤钜弊。非守宰自为。则皆莫可如何。故弊常不可去。而民困无已时也。持卿初为阳智也。务去弊而苏民。以果猛勤惠。治闻日至京师。智小而处孔道。岭湖使帅贡进时膳百物。必由是道。官敛民钱。雇马递运。国家本薄供厚民。而方伯帅臣。不能承 上恩意。多杂以私馈。一时用马至十馀匹。计岁费不赀。民以是益困。而官吏莫敢言。持卿视事之数月。岭帅进鱼膳至境。又责出马过当。持卿固拒之。领校立睨。气甚傲。威喝百端。持卿无如何。乃设筵于厅事。具帽袍出。拱立筵南端。奉致贡进物于前。启外裹考状覈之。私馈磊磊不可掩。领校气始慑服罪。于是尽出其私馈。膳重则不尽一驽之力。乃具由报布政司。后无敢肆者。民以少苏。御史以其事闻。 上特赐马褒之。罢帅臣以惩后。持卿可谓能承 上恩意而善去弊也。推是心也。吾知其于为珍政有馀也。于其行。书前事以勖来者。
送赵翰林景瑞晒史江华序
国史之藏于外库。即前代石室之制也。其藏甚
醇庵集卷之四 第 451L 页
秘以严。非带史局时衔者。毋得以阅视。故每岁例遣翰林一员。以时曝晒。备其岚湿虫蠹之损也。今 上四十年秋。翰林赵君㻐承 命往江华。检鼎足山史库。君前年中乙科。以选试授翰林。翰林职在迩列。入则载笔掌史草。出则抽秘藏记牒。得睹人所不敢睹。其职与任。顾不荣且重欤。然君自布衣时。慨然念世道日弊。尝欲出以身任其责。由是其未第。人迟之。及登 朝。皆愿速睹其有为也。则处翰林。固不足尽君才。君今适于彼。亦循例应故事耳。其无以轻重于君也。然窃谓国家史牒。实载四百年治法。君其观于斯也。上以见 列圣朝致治之盛。由于厚德深仁配天地而侔其化也。下以考贤邪进退之迹。世俗升降之际。究其如何而为君子。如何而为小人。辅之以何术而俗有污隆之异效也。则其人物风习礼乐政令之著于文字者。赫赫然与今时不相远。其动人之速。奚翅与古史比哉。必将俯仰叹咜。感劝怵戒于中矣。吾知君异日进得酬其志。则亦必有赖于斯也。夫考论者近。而感戒者切。感戒者切。而施为者明。其犹夫鉴
醇庵集卷之四 第 452H 页
乎。鉴之照近也。诚异乎照远。吾贺君玆行之必有所获也。
贺太学士雷渊南公致仕序
君子之在朝廷。进则人以为幸。退则人以为不幸。然退亦有时乎幸于其进也。故古之君子有进而需朝廷者。有退而重朝廷者。惟其时耳。昔欧阳少师际仁宗太平之治。其所以需于世者。固不为少也。然其告老而归也。声显天下。名耀竹帛。千载之下。晓然知当时朝廷有君子人焉。其尤足重之也。而其所为重之也。多于其需之也。则岂非时也欤。今 上四十三年正月。太学士雷渊南公年登七耋。即引礼乞休。 上许之而亲制四言八句。以美其志。仍 命芸阁剞劂而宠赐之。又 命分藏于五处名山。于是人无不荣 上之恩而贤公之为也。公立朝三十年。而文章名德。为一世之所推宗。及其晚年。雍容引退。以全其义而保其守。公之令名盛节。其何与欧阳相似也。当是时。 上宝龄跻隆。而方且蕫饬臣工。临朝图理。公以为年未及而求退。于今义犹不尽也。故其年后于欧阳几岁。非公之
醇庵集卷之四 第 452L 页
不勇亦其时也。而公之处朝廷。未尝挠己以迎世。则其进而需之于今者。与退而重之于后者。其将孰多而孰寡。又可知也。然则公之进。未尝不如退也。公之退。未尝不如进也。公且懋崇其德。以重朝廷于无穷。岂不为国家之幸也乎。载纯为之序。以致贺意。
云溪遗稿序
天之降人也。固未尝无拔群之才者。人或不能充之。有足以充之者。天或不假以年。必夭阏之。故非天之生才也难。人之充之为难。非人之充之也难。实天之保其人以成立之。为尤难焉。吾友沈一之。间以其亡友张而晦所为诗一卷。属余为言。窃观其诗。皆格高气健。浏浏乎自协声律。尤其可喜者。在不为矜饰雕琢。一发之于天趣。独惜其不能多也。夫诗道甚难。以而晦之年。较厥所至。非人之所易为也。岂不可谓拔群之才者耶。而晦名箕显。湖南兴阳县人。幼而知好读书。常从师友于京师。出其诗。往往为先生长者所称赏。皆以为不能及。而晦病殁于京师。年二十有三。呜呼。而晦游学千里。至死不遽归。若
醇庵集卷之四 第 453H 页
而晦之志者。岂不足以充其才者。而天又夭阏之耶。其既生之而速夺之。使不得有成。则孰知天之所为也岂非命也。而彼天者亦有不能耑者耶。余甚悲之。余因一之。尝见其为人。甚端洁可交。未久而晦死。而晦为诗不自爱护。沦失太半。一之虽勤于辑之。尚有缺焉。昔朱夫子取录秋风三叠于楚辞之末。居实之名。遂以传人。至于今知有邢氏之才子也。今而晦诗虽不多。犹可以编之乎不朽之列而无愧。然谁能表显之。使其传也。余尤悲之。姑书此复归之。一之岂敢谓能重之欤。知其可惜而藏之枕笥。以俟世之主撰录之笔者。吾与一之之意如是耳。
文会录序
古者。朋友以辅业。兄弟以敦亲。学习讲劘。辅业之事。故记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驩言宴笑。敦亲之事。故诗曰笾豆有践。兄弟无远。兄弟主其情。朋友主其义。其事固殊。然其居也同业。学也同道。有过相规。有善而勉焉。则兄弟实统朋友之事。以天伦之懿。兼资益之责。故诗曰。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由是言之。有贤友与有贤
醇庵集卷之四 第 453L 页
兄弟。不相及也。夫兄弟同气者也。虽其渐远以至于疏。属推其原。亦同气而别体而已。气既同而同业同道。其亲切而相辅也。岂逊乎朋友哉。且出而择交于天下。人有可有不可者。而人孰有无兄弟者乎。况今友道衰弊。势声之相接。利名之相役。舍是而为交者。其无几。其交之以学业。求之以道义者。尤少焉。孰若返乎吾室。求诸吾兄弟之间哉。失之于彼。其或流荡而蹈恶。孰若无得于此。犹可以为敦睦之行哉。是以今世之士。求朋友于兄弟。则庶几无失也。吾兄弟从祖而别者。总若干人。皆不汲汲于时者也。慕古圣贤。攻其文而求其道。而皆寡交于世。外无朋友之益。内且不求诸兄弟也。则志几何其不怠。而业几何其不废也。遂共谋为会规如左。于是朋友辅业兄弟敦情之道。乃皆具焉。岂不善欤。始吾宗自高王父曾王父以文学名节显称于世。凡吾兄弟而为吾高王父曾王父之孙者。其敢没然坠绪。蔑蔑于闻乎哉。诗曰。我日斯迈。尔月斯征。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凡吾兄弟其能超然自励。思所以不忝家烈者。真为不负斯会
醇庵集卷之四 第 454H 页
也欤。
左国文粹序
世称文章之道。系气数关治乱。盛衰工拙由之。岂非信乎。自汉以上。醇气未销。以治乱而其文有工拙。自汉以下。气已漓薄。亦以治乱而其文有盛衰。故必参之气数与治乱。而百代之文。可以第也。气以世益下。治以时卑隆。理势之所必有也。故虞夏殷周之盛。其文靡不郁乎浑灏。郁乎炜晔。及夫战国之时。周室已乱。干戈日作。人未有定业。大道无由明。故其作者所论说。率皆背经离义。气虽差强矣而乱世之文也。汉氏西京之世。始乃收拾经籍。崇进儒术。天下豪杰之士。靡然趍学。文雅蔚兴。稍复于古。气虽少逊矣。而治世之文也。此战国西京之文。所以不同。而其优劣可见矣。由是而言。乱世之文不如治世。虽治世之文。又不如兼得其气之盛者。其关于时世之升降也如此。然则虞夏殷周之盛时。则气醇而治至者矣。无以尚之。至于周之将衰。而其未乱也。去古未绝。宪章犹存。其君臣上下诸侯陪臣智达之士谏诤论辨辞令之文。典雅明
醇庵集卷之四 第 454L 页
鬯温粹简切。盖其气则未甚漓。其时则未至于大乱。其与战国西京之作者。优劣又何如耶。上可以继至治之世。下可以垂作者之则者。时使之然。岂可忽之哉。左丘明叙列其文于内外传。灿然可考。然而混乎左氏之笔。人又忽其少也。莫有离之而究其辞者。故不著于世。皆知两传之富丽。而不知是之尤可爱。余甚惜之。乃采其尤者。自穆王至敬元之际。揔若干编。剔截以分。参错以叙。篇章年次。于是可观。遂釐为序以系之。
云樵遗稿序
呜呼。吾弟持卿能诗文而世无知者。尤见持卿之贤也。持卿平生志不在文章。世人之知不知。又无为其重轻也。持卿孝友好学。才识颖透特异。其于货谷甲兵理世之务。天文筹数阴阳五行旁术之书。皆能晓解其要领。然以不切用不究焉。其于文章。亦未始肆其力也。持卿持身介洁。进退期于不苟。少以荫补官不辞。为养亲也。尝一再应制举。不中辄止。量时难行也。于是修旧宅于天德山下居焉。耕渔为养不复仕。益读
醇庵集卷之四 第 455H 页
圣贤书。仰思俛行。且以终其身也。然怀唐虞三代之志。思以施诸当世而不得。则忧惋慷慨。于世道之升降。民俗之醇漓。未尝一日而释然也。盖其明乎治体。能通时务。则有类乎陆贽之才。眷系王国。迹远忧深。则又似乎贾生之忠。考其文辞。皆可以得之。然苟使充其志也。退可以修明古义。进可以敦俗励世。而不幸早夭。人孰信斯言耶。悲夫。持卿为诗若文。未尝习为古法而自成章。实雅健疏畅而可诵。盖其才少不能也。既殁。捡其藏得所为诗九百五十馀首。文六十馀首。呜呼。持卿之贤。终湮没不显于世。殁又无子。其后事寂寥绝可哀。遂录其诗文尤者若干首。为序系之。以俟当世君子鉴定而表章之。观者尚悲其不出乎夸之也。
洛叟诗集序
洛叟家居海西。名能诗。少而升上庠。尝游京师。一时文士。多倾盖交之。叟姓黄氏。名遇石。字士良。平海人。余祖考文孝公延致外塾。先大夫幼时受经史章句。及先大夫释褐显于朝。叟已老。然尚往来。余家由是余在幼少。获习于叟。一日
醇庵集卷之四 第 455L 页
叟自海西至。羸弱如不能胜衣。须髯无一茎黑者。时先大夫谢客閒居。酒数行。叟讽诗声。若出金石。操笔翩翩。时年七十馀。后数岁。叟殁。先大夫尝为诗哭之。称其有林壑襟期。叟为人。短小而雅整寡言笑。类若介然自守其拙者。余虽不能深知。其得于外者如此。叟起于田舍。用能文词。进于国学。其诚秀异之才。而生不免于穷饿。死而无传。其可悲也。噫。三代学校之法废。而俊髦不作。况后世取人。不以才而以地阀。山野之人。甘于放佚。无所成才。虽有之。亦不见重。宜乎叟之不能自见于世也。不然则以叟之贤。岂止能于诗而终以泯灭哉。叟之殁今已久矣。其穷亨丰啬。何有于叟。而余所以嗟惜者。非独为叟而然也。叟有诗若干篇。温厚工鍊。有可以观者。叟居洛水之上。故先大夫尝称为洛叟。叟因以自号。其孙一圣。谒余识其首。余追思幼时所睹闻。俛仰于邑。有不忍辞者。且欲世之爱才者知遐僻之乡未尝无才而不可忽之也。
海岳集序
余叔父清修先生所与友。多当世之君子。余尝
醇庵集卷之四 第 456H 页
从而识焉。海岳李公士晦是其一已。士晦好古义。笃于朋友。意有所合。几欲忘其身。有未可则不肯苟同。人以此贤之。亦乐与之游。士晦少叔父一岁而长九岁于余。游乎吾叔侄间。久而甚驩也。暇日兴至。辄携文酒。相与徜徉于江潭溪石之间。登眺沿濯。啸咏笑言。追风骚之遗旨。玩时物之变化。及其得意而自适也。不知天下之乐。孰可以敌斯。然东亭之游最后而盛。会者凡十人。未几。叔父弃世。士晦亦卒。同其游者相继亡逝。至今数十年之中。存者廑四人耳。呜呼。人事之盛衰。未尝有穷。而哀乐辄随之。岂不悲哉。是以古之人方其乐时。愀然却顾恻怆以伤怀者有之。况余白首。踽踽于世。家庭之内游从之列。屡阅悲欢。而追想其旧迹者乎。噫。曩时之事。虽欲复见。不可及矣。自吾哭士晦。所以久不能忘者。非特为其贤而已。士晦为人。魁伟有奇气善文章。 英宗二十八年。以魁科进。官止弘文馆校理。享年四十有七。士晦虽长于绮纨。能折节为恭俭。喜读书。奥帙僻简。靡不汎滥。其为文词。尤长于辞赋。诗亦清爽奇古。可传而不朽也。
醇庵集卷之四 第 456L 页
然士晦抱宏才博识。平居谈论。辄与古贤人事功相上下。思有以措之乎时。而阸于无寿。志业未著。今乃以寂寥文字。欲为轻重于身后。尤可惜也。士晦二胤县监素,进士青。次其诗文为若干卷。请余为序。遂略书畴昔从游之盛衰。以道其感。其文章得失。今不详论。惟后世具眼者知焉。
百拙诗集序
自古士之贤者。其文辞富矣。而不成于名。志行洁矣。而不见知于世。则不能无待乎其从游之人赞道之辞而后。始乃有传焉。贞曜之于退之。宛陵之于永叔是也。生而与之往复歌咏。达其志意。殁而葬也。又得其铭。于是其行治词章。如洪钟之音。日星之光。浑锽焜耀。至今在人耳目。斯岂非有所待而传之者欤。士贤而不遇于世。信乎其可悲矣。百拙李公。文雅君子也。少治词章。竟濩落老于布衣。然公尝从太学士雷渊南公游。交好久而弥笃。南公以文章名节。为世所重。而往往游戏于文酒泉石之间。公未尝不与焉。公既没。南公为铭其墓。噫。其终始之迹。何其
醇庵集卷之四 第 457H 页
与贞曜,宛陵相类之甚也。其可以不朽于后也已。公癯貌竦身。言笑乐易。而其中介然有执。意有不可。目光辄烨然动人。尝曰士不可以少屈其志。由是其与人交。莫不尽其欢。然不以纤毫非义相干属。故其发于诗者。雍容平实。无浮华之音巧诡之旨。即诗而公之为人可见焉。噫。公之贤。不易复得于今世。则公诗不宜泯没。况前辈长者。今无存焉。而其大雅遗风。犹有足验于唱酬之间者哉。公孙显绥。持公诗集。谒余选定为序。诗凡若干首。始公与南公游也。亦与吾先君子友善。及先君子弃世。公每见余歔欷道旧。恋恋不能舍。余尚不忘于心。今于李君之请。虽自顾陋拙。其何敢辞。然有南公之铭焉。不复多云尔。
霁轩集序
霁轩沈公一之。寡交于世。然尝与赵公景瑞及余游最旧。往往会其从兄厚之第。共治公车业。连旬淹月。联床而处。会散则暇日相往来。逢辄笑言亹亹。各适其趣而止。如是殆二十年。其时以为生人常事。而于今追想。始识其乐之鲜可
醇庵集卷之四 第 457L 页
以易焉。后皆登仕于朝。游宦四方。则落落离居。动踰年时。虽有时还聚。骎骎然俱老矣。且皆倦于游从。不能复为曩日之数数。未尝不思畴昔之事。伤今之已衰。而公遽尔长逝矣。悲夫。公幼而喜文辞。既长从事六经之学。今 上在东宫时。用文学。选为宫臣。最被眷遇。及 上即阼。屡下褒奖之教。 特赐绯玉以宠异之。人以为荣焉。公志洁而气锐。洁故物累无所入。锐故于业甚专其学博而醇。溯究天人之原性命之蕴。且以躬践而辨明之也。诗文亦敦厚宏肆。渊然有光。不规规于法度。而旨趣自高。古人所谓立德与言者。庶几其兼之矣。然公犹以不自满也。平居矻矻。仰思俯讽。老而弥笃。天苟假之年。则其德可以益进。其言可以益精。其于施今而垂后。岂不尤大且远乎。而不幸限以下寿。志业未究。虽上受 明主之知。而世莫有识其所存者。岂非命耶。重为公悲之。景瑞为关西伯。将刊行其遗集诗文凡六卷。公讳定镇。青松人。自湖西游学京师。升上庠调二邑。享年六十有二。公天禀笃于孝友。而不由问学。以是人益贤之。读其文
醇庵集卷之四 第 458H 页
可以得其为人焉。厚之谓余公旧游也。属之为序。摛笔而多怆悢之思。不能无愧于太上之忘情者耶。
樵牧窝遗稿序
载纯尝读金文康公所撰何山集序。窃以为文康公文章。冠一世。其于诗必不苟与。而其言有非人人所可易得者。于是知何山公能于诗也。未尝不想象遗风。而思遇其子孙焉。岁辛亥首夏。杨州崔上舍景箕。访载纯于京。道旧谊。为诵先大夫挽其先公樵牧窝绝句三篇。盖先大夫与公。少以文墨相从游。而两家子弟幼孤。不能往来继旧好。载纯于今而后始知也。相对于邑。其悲可知。而闻其为何山公之后孙。又岂不可幸也欤。公讳日观。字泰一。随城人。樵牧窝。其自号也。遗稿二卷。藏于家。诗文总若干篇。公有醇德懿操。尤笃于事亲。为乡党所推重。其诗真澹矫健。不类世之排比声偶雕饰以为工者。真可谓不坠何山公之家声也。然公自少酷喜文章。尝曰。辞不古。何以不朽于后也。扫一室端居。汎滥先秦典坟百家之书。朝夕讽诵。艺学夙茂。出
醇庵集卷之四 第 458L 页
游士友间。郁有名闻。莫不期以远器。而享年四十。不能尽究志业。大其成就。岂非命邪。何山公以文辞既登于朝。而宦不达宜赢于公。而卒蚤夭。悲夫。其且有俟于后也邪。上舍君。请为遗稿弁卷。载纯浅陋重又衰朽。其何足发扬潜光。以取信于久远哉。追念旧谊。虽不得终辞。有愧于文康之笔多矣。
俞汝成(汉隽)文集序
天下之物。无不以气为用。文章岂异乎哉。六经之言。其犹元气常运而不坏者也。诸子百家之言。虽大小精粗传近远久速之不同。亦未有非气者也。然六经尚矣。至于诸子百家之流。能得其大且精者几希。文章不其难乎。吾友俞子汝成。以瑰才博识。力治文词。其言曰。文主于气。气不足以帅之。文以卑弱。蚤夜矻矻。至老不倦。虽不偶于时。业日益以成。其为文。包括众长。运以匠心。坌涌宏博。驰骋恣睢。如长江奔驶。鱼鳖鼋鼍游戏于中也。穹林钜野。风雨骤至。而云霞四起也。尽乎其气之盛也。倘令汝成。少而得志勋名。官位掀耀一时则易。而文章之美。遽能至斯。
醇庵集卷之四 第 459H 页
则难。吾不知其孰为得失也。昔韩子有言。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此自古作者所难能。而汝成一朝造其妙固已高于当世。荣辱升沉又何足道也。然凡物之气。不宰以理。其将汗漫而不收。无以佐天地之元气。而况文也乎。传曰。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则馁。夫人之与文。其赢乏未始不相通。文也者气也。道义者理也。汝成果能敛英就实。深究圣人之书。求所谓道与义者以配之耶。夫然后始可为尽善尽美。驾诸子跨百家。羽翼乎六经。其于施今而垂后也无疑。苟非宰之以理者。其孰能之。余于汝成。久要也。乐其所成就。思欲辅之无穷。故于弁卷之言。不徒为赞美。而窃附箴规之义。尚不至于僭也否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