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x 页
耳溪外集卷十二
北塞记略
北塞记略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53H 页

磨天岭。盘据端川吉州之间。南北道分焉。南谓之南关。北谓之北关。
北关列郡有十。曰吉州,明川,镜城,富宁,会宁,钟城,茂山,稳城,庆源,庆兴也。
镜城以北。谓之六镇。六邑分列于豆满江边。曰会宁,钟城,茂山,稳城,庆源,庆兴也。
庆兴。古孔州之地。昔有人掘得铜印。而文曰。匡州防御使印。故一号匡州云。初设庆源府于孔州。 世宗十年。移治于会叱家之地。以距孔州古地隔远难守。复修孔州旧城。析置万户。兼孔州等处佥节制使。十七年。割傍近民户三百属之。置孔城县。以佥使兼县事。十九年。以 穆祖肇基之地。升为郡。改称庆兴。二十五年。更广其城。升为都护府。
置四镇于境内。在北二十六里曰抚夷堡。在南三十五里曰造山堡。在西三十七里曰阿吾地堡。在南六十里曰西水罗堡。并置万户。
庆兴缘山为城。城临豆江。南连沧海。盖我国东北地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53L 页

孔州极北。不毛之地也。三春无花。八月见雪。衣无纩絮。食惟黍粟而地踔远。人民希瘠土无积聚。大与中国之上郡北地俗相类。久为女真野人之所据。多有北鄙之风。其利桦皮麻布貂豽之皮。
面谓之社。民谓之乡徒。乡族谓之品官。自南徙者谓之入居。巫觋谓之师。里中公事谓之风俗。私奴谓之土奴。
亲骑卫。毋论品官公私贱。能骑射中格者入选。自备军服鞍马。每月二巡。自所居邑。定将领试射。报兵营赏罚。每年冬。都试居首者出身。
邑军官谓之卫。军官以品官子弟为之。额多寡。视邑大小。每二人入番。马兵谓之别武士。亦分番轮直。以久次。或取才。升旗牌官。自旗牌官。升知彀官。旗鼓官。守堞军。毋论儒武常贱。凡年十三以上者。皆入籍。谓之城丁军。每岁兵使巡操聚待。各持炬棒。摆立城堞。行夜操。四门各置将领。谓之雉总。
正兵五人。分番立待于官门。以供官役。一曰。都训导。一曰都辖。一曰旅帅。一队正。一军士。内奴五人立番。以传官令。名曰陪牌。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54H 页

六镇地。皆北际豆满江。列置把守官。皆兼卫将号。以戎服櫜鞬。见上官。每十月冰合月。一鍊兵。至三月冰解乃止。
把守设于江边要害处。十里相望。置草屋一间。以蔽风雨。将一人。军二人。以正兵为之。亦五日而递。三月冰解。则撤其半。移设于海防。谓之海望。
北路设步拨。三十里而递。每番拨将一人。以品官为之。拨军五名。以户役轮定。五日而递。
江边烽台。监官一人。武士三人。以新乡为之。卜直一名。每五日而递。午时燃柴。以烟气相准。雨雪或云暗。则驰告于前台。
马兵无保人。自备战马。只除拨番。其自备甲冑者。尽蠲户役。
俗尚骑射。少业文。男子十馀岁。便操弓驰马。
儿出腹。即纳水盆以洗血。谓之去胎热。
人多美发。沐以稷泔以养发。故国中用北剃。
人死四日成服即葬。不择山。不卜日。百日即除服。或行冠婚。惟儒生品官。略用丧葬之礼。行三年之制。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54L 页

禁用钱。以布绵为货。路无铺店。行旅斋粮而炊。不用盘缠。自南而北。自北而南者。皆受公文于官。以讥非常。
地苦寒多风。土瘠谷贵。地广人少。村无百斛之富。专仰官粜。计口受粮。罕食粟饭。以稷耳麦为糜粥。犹强力健步。
地多风。俗好毡笠。品官子弟。皆着之。兵帅邑宰。亦用竹织。如毡笠形。在途戴之以御风。
邑无廛肆。野无虚市。人各以有无相易。故物无定价。
屋制皆一宇重楹。中设复壁。或室或堂。厩库皆具。无曲阿连廊。瓦屋皆设风檐。无瓦者编茅累重。隔以泥土以御风。掣山峒。或用大石。以代瓦。刳大木。立烟筒。高过于甍。以防火灾。无垣墙。缭以篱织杻。或编柳为之。不设门扉。
门曰乌喇。山峰曰嶂。高阜曰德。边涯曰域。墙壁曰筑。浅滩曰膝。猫曰虎样。贳牛曰轮道里。鸟网曰弹。挟户曰生契。南曰前。北曰后。
牛马不饲粟。放牧于野。公私无屠。故畜蕃息。凡田宅交易。用牛马。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55H 页

小车名曰跋高。无轮。楺两木如弓。后有横輗以受物。轻疾胜车。尤利雪上。如风帆行水。
犁镈有舌无扇。锄大如锸而柄长。不耨细草。
地宜麻织细布。无绵枲。不蚕桑。衣裤用狗皮。袜用牛革。长没胫。名曰多路歧。不着鞋屝。
木惟槚橡榆柳。柳多赤无松柏。屋材皆用橡。窗牖皆用槚。
海棠实曰悦口。芡仁曰马房。橡实曰栗。
果惟酸梨榛。花惟杜鹃。江边多海棠。瓣大如芍药。实大如杏。香气郁烈。野池或有莲菱。药惟五味子。文庙社稷祭享果。用海棠实。枣栗之代。或用白糖赤豆。无漆无靛。间有紫芝红蓝可染。
谷宜黍稷粟秫大小麦耳牟。早霜不种秋麰。无水田。少种稻。曲用稷。酿用秫。故村无沽酒。官用火酒。
土不产楮纸。用耳麦秆捣成。名曰黄麻纸。公私文书。皆用之。
土不产蜡烛。用麻干蓬茎。涂以稷糠以燃火。名曰灯。
土不产荏油。用麻子汁。以调羹炙。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55L 页

豆满江产松鱼。每四月风和始出。巨口鳞极细。鳃有四。似松江之鲈。名曰松鱼。其以是欤。夏有鱼。似秀鱼而小。俗名夜来。秋产鲢鱼。长数尺。连队溯流而上。一网或得数十。
豆满江禁行船。海口有渔船。皆用全木联合为底。刳木如槽。为左右板。彼中所谓亇尚也。以此驾海。往来南关。坚致罕臭载。
捕青鱼夻鱼以网。无泰鱼以钓。文鱼以叉。淡菜海蔘以钩。
昆布海藿。生于海中暗屿。惟明川地方及庆兴之西水罗串有之。每三四月采。乘船中流。洒鱼膏于水面。则洞见水底。乃以长木掇取。兵营先采之。其次地方官。其次镇将。
龙须产于明川,镜城海中。一茎直生。长数尺。细如筋坚如骨。北人用插笔管。谓之龙鞭笔。李白诗云。莫捲龙须席。辽史云。高丽贡龙须草席。盖织此为席也。
鹿茸每五月猎取。七月进献。惟茂山多产而良。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56H 页

沙铁出于会宁,钟城。磁器产于明川。会宁北地。无强铁。但以沙铁。作釜鼎农器。更用破器。锻成斧镰之属。锬利无减强铁。与南土异。
西水罗海中有岛。水鸟皆入栖。遗卵于草间。大如拳。色或白或青或黄或斑斓。渔人得之剖食。其壳可杯。故名曰卵岛。
每五六月水涨时。清人人各骑一亇尚舟。流下豆江。
使通事问情。则谓往瑟海。煮盐采藿云。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56L 页

龙堂在庆源府东四十里江边。有 穆祖旧基。基后峭峰突起。峰顶有老松一株。枝柯盘屈。鳞甲奇古。世传以为 圣祖手栽者。 太祖与佟豆兰较射时。亦尝挂弓于此。按志云。东林城在府东四十里豆江边。极险峻。内有一大井。 太宗元年。使都巡察使姜思德筑之。俗传 穆祖始居于此。自此移斡东。此是龙堂也。城址尚在。井水涓涓不竭。东南北绝壁削立。西有十馀里长谷。村闾栉比。东望后春部落诸地。
赤池在庆兴府南十里。周十馀里。是 度祖射龙处。一名射龙渊。建亭于池畔。名曰射龙台。池上有古城。甚危崄。
赤岛在府南五十里。芦丘山海中十里。周回七八里。石色皆赤。状如伏龟。中有 翼祖陶穴遗址。产异草。紫叶翠茎。味辛而香。名曰紫芝。自生自茁。甘泉出岩石间。四时不渴。民犯薪樵。辄致风雨。故草木畅茂。
旧德陵。 穆祖寝园。旧安陵。 孝妃寝园。初在斡东地香角峰之阳。 陵之左山腰稍低。铸铁为龙埋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57H 页

斡东(蕃音乌东)在府东北三十里。有山曰黑角峰。峰下有村曰金塘。即 穆祖旧居。自龙堂移居于此。今系江外。
尹侍中逐女真。收复旧疆。其地方三百里。东至于大海。西北介于盖马山。南接于长定二州。新置六城。一曰。镇东咸州大都督府。兵民一千五百四十八丁户。二曰。安宁军英州防御使。兵民一千二百三十八丁户。三曰。宁海军雄州防御使。兵民一千四百三十六丁户。四曰。吉州防御使。兵民六百八十丁户。五曰。福州防御使。兵民六百三十二丁户。六曰。公崄镇防御使。兵民五百三十二丁户。
古雄州尹瓘。逐女真于大串岭下。筑城廊九百九十二间。置宁海军雄州防御使。翌年撤城。还其地于女真。恭悯收复。恭让二年。并于吉州。丽史云。吉在北。雄在南。今未详其地。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57L 页

公崄镇。自高岭镇。渡豆满江。踰古罗耳。历吾童站。英哥站。至苏下江。江滨有公崄镇古基。南邻贝州探州。北接坚州。按高丽史地理志。公崄镇。睿宗三年。筑城置镇。为防御使。六年。筑山城。一云孔州。一云匡州。一云在先春岭东南。白头山在北。一云在苏下江边。今以庆源为孔州。则恐在先春岭东南,白头山东北,苏下江边者为是。然未可考。
宣化,通泰,平戎,崇宁,真阳诸镇。亦九城之五镇。而今其地似在江外。未可考。
吉州古号海洋。有三海洋焉。龙飞御天歌注云。自海洋北行五十里。至兑神。自兑神行六十里。至山城院。今废。
多信山城。在州南三十一里。号曰江城。内有十池。旧有军仓。积谷甚多。施爱兵败。焚之而去。又有石城。今废。古称吾布城。
斜亇洞旧堡。在明川府西北三十里。通衢于长白山贼路。又与镜城鬼门关隔溪。去彼境不过四五日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58H 页

大良化。在镜城府南一百八十五里海边。有废县基。俗传古有长川县监。废后有印藏于本府。壬辰倭乱见失云。
富居废县。在富宁府东六十里。石城尽颓。只存基址。县西山。有古冢万馀皆石椁。未知何时物也。
行城在会宁府西北三里。自府西兔山烟台始起。依豆满江岸。回迂延袤。至庆源府训戎镇而止。在府境者。长一万一千七百二十尺高十五尺。 世宗辛酉春。因节度使金宗瑞疏。体察使皇甫仁,黜陟使郑甲孙。自辛未始筑。 中宗己巳。新设甫乙下镇。退筑长城。凡三万一千六百尺。今废。
五国城。在会宁府西二十里。山麓豆江上。有古城遗址。俗称游端。耕者往往得宋钱。今置甫罗佥使。按清一统志云。五国头城。在宁古塔城东北。大金国志。天会八年。宋二帝自韩州。如五国城。城在金国所都之东北千里。旧传宋徽宗葬于此。又按扈从录。自宁古塔东行六百里曰羌突里噶尚。松花,黑龙二江合流于此。有大土城。或云是五国城。盖会宁金之上京也。五国城。在于金国所都之东北。则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58L 页

皇帝冢。在行营西北二十五里花丰山山谷中。有大坟如丘陵。傍有小冢百馀。用杂石作圹形。谓之侍臣冢。每天阴雨湿之时。有歌哭声。
童巾城。在钟城府北二十七里。石筑周六百十一尺高三尺。绝壁一千一百十馀尺。中有大池。四面妆以鍊石。池底铺砖。池畔有石。平博如砥。谚传有童巾者。题其石曰。泰定五年。防寇七年云云故名。
亇乙于古城。在茂山府北四里。周千馀尺。三面绝壁。一面掘土。药泉陈北边地图疏云。自茂山北行一百二十馀里。历丞相坡,吾达,竹顿,毛老,东良洞,老土部落等地。至江边。始有亇乙于施培地。亇乙于者。胡酋之名。而施培者。胡语堡城也。至今有城基古迹。其地开野数十里。而北枕大江。南带长川。环以四山。平如镜面。土地沃厚。又非他处之可比者。是也。
庆源训戎镇。豆满江上水碑铭曰。粤自辟土五周甲寅。枝合元派。水道底定。始于甲寅。防于甲寅。建标惟三。万世为證。庆源府使李秞书。平山府使洪锡龟篆。康熙十三年甲寅三月日立。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59H 页

县城。自镇北堡。渡会叱家川。大野有土城。名曰县城。按龙飞御天歌。奚关城。东距后春江七里。西距豆满江五里。疑是。
先春岭。在今会宁府豆满江北七百里。古公崄镇及巨阳城西六十里。直白头山东北。有苏下江。出白山。北流历公崄镇先春岭。至巨阳。复东流百二十里至阿敏。入于海。公崄。南邻贝州探州。北接坚州。此三州。似是渤海及辽金古邑名。以东史考之。三韩之际。曷思王所居。曷思水者。疑今苏下江也。高丽尹侍中拓地至此。城公崄镇。遂立碑于岭上。刻曰。高丽之境。碑之四面有书。皆为胡人剥去云。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59L 页

每岁十一二月。与清人交市。初设于会宁。谓之单市。间年并设于庆源。谓之双市。南北关列邑。皆以牛锹盐海蔘等物入市。清差领商胡而来。以鹿皮青布二物交换。北评事为监市御史。以守令定差员。设宴享鸡猪鱼果。列邑供之。沈阳,乌喇,宁古塔,鄯城,后春商胡。持獭马来。多至千馀匹。我人以牛易之。骏者或以五六头换一匹。物产。惟以羊,貂,鼠皮,青鼠尾,黄犷尾,毛缎,石镜,剪刀,针等物。为货。市盐,米。牛则或还卖于后春。换银而去。盖后春产银。色品胜端川云。
每开市时。燕京通官博氏。领关内人来。双市年则先设于会宁。次往庆源。买其馀货。庆源则惟后春人来市。宁古塔官人称章京者。来后春监市云。
开市时。通官自北京到乌喇。送箭于宁古塔。期会于割难地方。自乌喇至宁古。为七日程。自宁古至割难为七日程。自割难至会宁府为二日程。自乌喇直出割难。为九日程云。
通官出来时。只率其子弟僮奴而已。所得牛头。尽卖于后春宁乌等地。换银而去。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60H 页

彼人买我牛。辄解其鼻环。用索挂角而驱去。不数年或驮物而来市场。肥大倍前。角之曲者。皆直而长。不独风气之殊。盖由牧养之有方也。
每年市牛为一百十四头。例给两通官各三头。例送宁乌两处各二十头。吾毛所里将俊处四十头。盖其地有圣庙。出付馆仆僧。俾耕屯田。牛至老毙。不敢他用云。宁乌两处甫古十八名处。各给二头。其馀牛则第一军郁氏处。各给一头云。
赠给犁铁二千二百五十口。盐八百五十五石。宁乌两处,甫古等处。分半例给云。
交市时。宁古塔将差一人。博氏一人。乌喇次将一人。八品通官二人。甫古十七名。商人六十名。将差博氏次将三人。家丁七十五名。大通官副通官二人。额内外家丁合三百九十六名。将差马十五匹。博氏马七匹。次将马十匹。两通官马七百四十三匹。骡子九匹。商人马六百三十八匹。骡子二匹。狗二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60L 页

公市。赠给吉州盐一百三十八石。犁口三百七介。明川盐一百五石。犁口二百八介。镜城盐一百三十六石。犁口三百五十七介。富宁盐六十六石。犁口一百八十二介。茂山犁口六十二介。牛十八首。会宁盐一百三石。犁口三百三十七介。钟城盐九十八石。犁口三百十二介。牛三十首。稳城盐八十二石。犁口二百七十二介。牛二十二首。庆源盐九十八石。犁口三百七介。牛二十九首。庆兴盐二十九石。犁口一百八十二介。牛十五首。合盐八百五十五石。犁口二千六百介。牛一百十四首。
彼人物名。羊裘衣二十领。三升二千四十疋。交易时清盐一石。三升一疋。犁口五介一等牛一首。羊裘衣一领。三升二疋。二等牛一首。羊裘衣一领。三升一疋。三等牛一首。三升八疋。四等牛一首。三升七疋。五等牛一首。三升六疋。
元赠给将差。五升布五疋。白纸五卷。大米二石。田米三石。盐二石。猪二口。夻鱼十尾。文鱼二尾。南草十贴。烟竹一个。巡营加赠六升布十疋。兵营加赠海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61H 页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61L 页

宁古塔。在土门江北六百里。虎尔哈河北岸。东滨大海。西接乌喇。南控土门。北踰黑水。土地旷远。山川环络。民俗勤俭畏法。长于骑射。以猎为业。地无市井。
宁古塔。古肃慎国地。汉晋为挹娄国地。后魏谓之勿吉。隋曰靺鞨。唐时有粟末靺鞨。大氏于此。置上京,龙泉府。国号渤海。其东北属黑水靺鞨。辽时为女直诸部地。后建国曰金。于故地。置上京,会宁府,及合,懒恤品,胡里改等路。元设军民万户府五。曰桃温。曰呼里改。曰斡朵怜。曰脱斡怜。曰孛苦江。皆隶合兰府,水达达等路。明初属建州毛怜等卫。后属清地。名宁古塔。顺治十年。设昂邦,章京。康熙元年。改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十五年。将军移镇吉林乌喇城。留副都统等官。镇守于此。
宁古塔。距盛京东北一千三百五十馀里。吉林乌喇东北五百四十馀里。所辖地方。东西三千二百五十馀里。南北一千二百里。西南三百三十里。勒福陈河西岸。有俄多里城。清远祖定三姓之乱。肇居于此。国号满洲者也。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62H 页

吉林乌喇。在宁古塔西南五百四十馀里。置将军,副都统,协领,佐领等官。宁古塔将军。又镇守于此。
浑春部落。在庆源江北十馀里。俗呼为后春。未辨室屋。望见炊烟。皆作烟筒。如六镇之俗。官府称曰鄯城。与后春隔一岭。去庆源七十里。有协领,佐领,防御等官。
鄯城后春等地。野广而土沃。人物辐集。畜牧多牛马犬豕驴骡羔羊。一如辽沈。而数十年前。交易往来者。车不过千辆。骑不过四五百。近年则车至四五千辆。骑亦如之。以此推之。人户大约五六千矣。
自后春部落。至兴开湖。路出黑龙江西边。其间多巨邑。而程站道里。并未详。
鄯城。西距豆江五里。东距后春江七里。北距后春部落十二里。城则土筑。内有六井。亦称奚关城。北距巨阳城九十里。山上有石城。是为于罗孙站。其北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62L 页

兴京。在盛京东南二百七十里。吉林乌喇界。西三十五里。东西二百二十五里。南北二百九十里。明初置建州卫。清初始祖肇祖。始居于此。名曰黑图阿喇。三传至兴祖景祖显祖。皆居于此。至太祖建立盛京。世祖顺治五年。以黑图阿喇。为兴业之地。尊为兴京。设城守。章京守之。
沈阳以北。有新乌喇,吾毛所里,三姓,七姓,柳川,后春等邑。在黑龙江内。自愎介至乌喇。为十三日程。
自后春至乌喇。为一千三百里。至宁古塔五百里。至吾毛所里八百里。
自会宁。渡江西八十五里。有废城址。或是古蕃胡所住也。自此至分界江。为五里许云。
自会宁渡江。西行一百八十五里。至伐加土里江。自江边西南行四百馀里至乌喇。西北行三百里至宁古塔。西行一百六十里至吾毛所里。皆捷路也。
自北京至山海关。为七百里。自山海关至沈阳。为七百里。自沈阳至乌喇为七百里。自乌喇至吾毛所里。为五百里。自吾毛所里至宁古塔。为三百里。自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63H 页

自鄯城往乌喇宁古。路出稳城越边。由钟城界深北之地。自鄯城距乌喇七日程。涉三汉水。距宁古塔九日程。涉乌龙江云。
自会宁至宁古塔路程
锅底沟六十里。 光庇股岭一百二十里。 生格甸子一百二十里。 拉西岭一百十里。 寓集口子一百十里。 马连河卡路八十里。 合六百里。
自宁古至乌喇路程
沙岭站八十里。 必尔汉站六十里。 搭拉站六十里。 蛾眉所站八十里。 伊西站四十里。 推通站八十里。 拉法站七十里。 厄阿木站八十里。 乌喇九十里。 合六百四十里。
自会宁至北京三千四百馀里。
自宁古塔至三姓七日程。
自后春至红旗浦十五日程。水行二十日程。
寓率里,登登矶。在宁古塔之后。自三姓至寓率里,登登矶。陆行十五里。水行二十日。皆极险云。
黄山。自抚夷堡东望江外。廑十馀里。圆峰立野中。色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63L 页

八池。在抚夷江外。登西烽台。望见野中。八池连亘数十里。入豆满江。有五色莲。出明珠。名于北方。第三池上有山。曰黑角峰。峰下有村。曰金塘。 穆祖旧墅。即斡东(蕃音乌东)地。距庆兴府东北三十里也。
德林石。在宁古塔城西九十里。通志自俄漠惠池。东绕沙阑站之南。抵虎尔哈河。有大石广二十馀里。袤百馀里。孔洞大小不可数计。或圆或方。或六隅八隅。如井如盆如池。或口如盂。而中如洞深。或丈许或数尺。中有泉澄然凝碧。或潜鳞游泳。或中生桦榆等木。夏无蚊虻。麋鹿群聚于中。名曰德林石。其名义不可解。金人有言曰。白头山下。石有德林。宝有东珠。人有我太祖。皆地灵所钟云。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64H 页

白头山。在茂山府西三百六里。古名不咸山。中国之人谓之长白。东方之人。谓之白头。盖山极高。四时常冰雪故名。
山海经大荒之中有山。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晋书肃慎氏。在不咸山北。
按不咸山。据东史。北沃沮靺鞨。皆云在不咸山北。以此推之。似在我国界内。而不知何山为古之不咸也。今以白头山称之不咸者。何所据欤。
魏书。勿吉国南。有徒太山。魏言太白。有虎豹罴狼。不害人。人不得山上溲污。行径山者。皆以物盛去。
辽志。长白山。在冷山东南千馀里。其内禽兽皆白。人不敢入。恐秽其间。以致蛇虺之害。
金史世纪。其在北者。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大定十二年。封长白山神。为兴国灵应王。即其山北。建庙宇。明昌间。复册为开天弘圣帝。
大明一统志。长白山在三万卫东北千馀里。故会宁府南六十里。横亘千里。高二百里。其巅有潭。周八十里。渊深莫测。南流为鸭绿江。北流为混同江。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64L 页

清一统志。长白山在吉林乌喇城东南。横亘千馀里。东自宁古塔。西至奉天府。诸山皆发脉于此。山巅有潭。为鸭绿,混同,土门三江之源。金时庙毁。本朝尊为长白山之神。在城西南温德恒山望祭。康熙十七年。遣大臣觉罗吴木讷等。登山相视。见山麓一所。四周密林丛翳。其中圜平。草木不生。出林里许。香树行列。黄花纷郁。山半云垂雾羃。不可仰睇。诸大臣跪宣旨毕。云雾倏廓。山形瞭然。有径可登。其半有石砌台。坦平宜四望。山巅作圜形。积雪皑然。及陟其上。五峰环峙如府。南一峰稍下如门。中潭窈杳。距崖五十丈许。周可四十馀里。山之四周。百泉奔注。即三大江所由发源也。二十三年。复遣驻防协领勒出等。复周围相山。形势广袤绵亘。略如明统志所云。其巅不生他树。草多白花。南麓蜿蜒磅礴。分为两干。其一西南指者。东界鸭绿江。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65H 页

今考此山。实在州东南六百里。
或云盖马大山。今之白头山。
白头山图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65L 页

白头山雄峙东北。盘据夷夏之间。峻极于天。千里一苍。远而望之。顶如覆白瓮于高俎。大泽东有石狮。色黄而尾鬣欲动。中国之人。谓望天犼云。
山势来自庚兑。山体背南而面北。其北肃慎。其南辽暨沈。其东南平衍而微微有脉。三蹲成麓。巽巳落来为分水岭者。乃三韩山川之祖也。
白头山顶。中陷为泽。周四五十里。深百馀丈。雨不溢。不雨不缩。碧波滔滔。人不敢迫视。顶之四角峰。各特立。正午一枝斗入泽中。直冲水口。循泽而度。周为一万二千步。自底而计顶。为一千八百步。水口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66H 页

大泽之水。即灵英元气之所钟。而水口北缺。注于镜泊。四角大脉。皆为彼有。山背小麓绵绵而来。方为我有。彼得其专。我得其偏。盖自完颜氏以来。无不发迹于黑水白山之间。迭主中土者。其以是欤。
甑峰缶峰思母峰。距乌喇七百里。而虎扇洞。有大村。即胡将李大才所居也。距白头山三百里。青峰之傍有两峰。一名方命。一名雪岭。未知孰是。而皆松桧之田也。
合黄土星兔洞。拓开广阔。未知几百里。而平原之中突起。曰七星峰。苍松老桧。参天而立。其下则平阔无际。而亦皆蔘貂之田也。
大泽下未十馀里。有胭脂峰。其下有小白山。小白之下。有三小池。又其下有枕山。山形如枕故名。傍有虚顶岭路。而即通惠山,云化诸镇。及三甲之路。崎岖险绝。人不敢行。
大泽西北十里之下。有九项渊。大水也。彼名赛音库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66L 页

枕山之下。有抱慕山。山之南。有一大川。虽是重峰万嶂之中。开阔平布。而荒芦蓿草最深之地。此地疑是茂山府初刱之处也。
抱慕山下。有莲花岩。岩下有剑德山。其下有文塞峰。镜,明,吉诸邑及各镇堡。罗络棋布于其间矣。
大编峰下。有黄山。其下有南甑山。其下有尼丘山。会,钟,稳诸邑及各镇堡。罗列其外云。
天上水。即黑龙江之源。而流出大野。左右削立两峰。名曰帿竹峰。未知几千丈。而尽是胡人采猎之所也。
白头山后平野。有两条立岩。状如帿竹。色白如玉。高不知几丈。黑龙江源流。出其中云。
自白头山。向寅卯间二百馀里。为茂山社地村。始入我境。
北甑山。在白头下坤方四十馀里。有石城。周回广大。门楼廨舍基址。至今宛然。不知何时设。而废不过数十年云。
红黑石山。在佟家江北边。岭上有红石黑石故名。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67H 页

山有乾沟。沟南岸累累石块。或十武一堆。或二十武一堆。此谓定界标石。循沟而西数十武。从平地折而北上五六十武。沟尽而碑在焉。碑云。乌喇总管穆克登奉旨查边至此。审视东为土门之水。西为鸭绿江。于此定界。康熙五十一年五月十五日也。自碑后转上数十武。东西又各有乾沟。西曰逃滩。而入于鸭江。东曰土门。而与豆江会宣城者。克登归后移文曰。立碑后。从土门源。审视流至数十里。不见水痕。从石缝暗流至百里。方现巨水。此无水之处。如何使人知有边界。不敢相犯。我国以土门源断处。或筑土或聚石树栅。以接下流之意。申复云。自立碑处。东距三十里。设木栅土墩至天坪。是豆满江涌出处也。
自长坡至分水岭。地势平夷。通谓之天坪。而天坪之上。已见高山大岳。皆在膝下。自分水至绝顶。又直上八九里。其高也既如此。天坪之在我地者。无虑数百里。且豆江土门之北。鸭绿波潴之西。混同左右之地。无非天坪。而天坪无非白山。其广也又如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67L 页

自茂山府有一条路。由临江台。抵三山德仓及瓦可仓。大编峰下。有古馆。馆傍有一池。登大编峰眺望。则一带长山。屈曲逶迤如屏障。而分界之内。豆江之外。平陆广野。杳无际涯。丛林乱茅之地。大于六镇之广矣。
思母峰西迤数百里。为纳秦窝集。统志云。在吉林乌喇城南七百三十里。长白山之北。崇岗叠嶂。茂树深林。诸河多发源于此。盖山多林木者曰窝集。几暇格编云。窝集东至海边。接连乌喇黑龙江一带。西至鄂罗斯。或宽或窄。丛林密树。鳞次栉比。阳景罕曜。如松柏及各种大树。皆以类相从。不杂他木。林中落叶。常积数尺许。泉水雨水。至此皆不能流。尽为泥滓。人行甚难。有熊及野豕貂鼠黑白灰鼠等物。皆资松子橡实以为食。又产人蔘及各种药料。人多不能辨识者。与南方湖广四川相类。
帿竹峰后。又有一峰。北迤百馀里。为勒富善窝集。
纳绿窝集。即分水岭之林木丛密处。周围数十里。沈阳城南及兴京界内诸河。多发源于此。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68H 页

白头山元脉。东南走三十里为胭脂峰。又分开为小白山。又向西南为枕峰。自峰之南。落平坂三十馀里。为虚项岭。向南横落四脉。仍作四洞。一曰临连水川。二曰自开水川。三曰飞飞水川。四曰剑川。各洞水南流。入于鸭绿江。乃是无人之境。又自宝多会山落脉。南为吴氏川洞。设惠山堡于洞口川边。宝多山正脉东走为加里峰,缓项岭。自加里,缓项之间一脉。又向南落止于虚川江虚峰。而山之东洞。设云宠堡。西洞设同仁堡。自缓项东南走又起岭。自岭又向南落一脉止于甲山。为邑镇山。自雪岭仍走东南。起头里山。南为甲山。东为吉州。而自是山分开。左落为吉州斩头。右落为甲山甘坪。两岭正干南走为端川黄土岭。自斩头岭左一脉。逶迤数十里。东起鹰峰。自峰之上顶。一脉向北走数十里为西北镇。镇之上数十里许。有阳坡关。李阳春基。镇之北。有将军坡旧堡。镇之西北。有玉泉西大等两洞。自镇北距长白山岭。为一百三十馀里。北距玉泉洞四十馀里。西距西大洞三十馀里。距将军坡十馀里。距邑四十里。长白山岭及西大,玉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68L 页

白头山南条。由甲山之东。为豆里山。至端川府北三百馀里。分为两条。一条东北为长白山。特为北道诸山之祖。一条西南折为端川府北庆土岭,天秀厚峙,黄草诸岭。南为镇岭。为南道众山之根。两条中抽为吐罗山。俗称检义德山。山势高峻。为咸镜一道之最。登其绝顶。南至安边。东北至会宁庆兴。西至薛列罕岭诸山。森在眼前。深巷背阴处。盛夏积雪不消。半腹有银穴。东北条馀支。为磨天岭。西南条过北青之北。一枝转折迤东。到端川府西。为磨云岭豆里山。左右岭峰顶上高平。皆为大坂。北人以平坂为德。北路诸山。多以德为名者。以此也。
白头山大泽之四面壁立如门。水由此而出。北流于彼地帿竹峰之间。北甑山之后。即黑龙江源。自白山辰巳方数里许开壑。水泉涌出。西南流。此是鸭绿上流也。分水岭下定界碑。碑下立木栅数十里。栅下筑土墩。东抵于大角峰。自立碑。距角峰为四十里。峰之下。水泉涌出。东注于彼地镇长山及我地南甑山之间。乃豆满江上流。而过三山德。与西北川合流后。水势颇大稍深。白山以东。长坡以西。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69H 页

大泽之水。南流为鸭绿江。伏流数百里。南出为惠山江。折而西北流。经三水,甲山,厚州。右过塞外之十二道沟。(彼地。)西折而南流。入平安道废四郡之江界渭原境。与秃鲁江合。至楚山山羊会。会塞外之佟家江。(彼地。)左会童巾江。经碧潼昌城。至义州于赤岛。东分三派。一南流汇为九龙渊。一西流为西江。一从中流。名曰小西江。至黔同岛。复合为一。至水青梁。又分为二派。一西流与狄江合。一南流为大江。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69L 页

大泽之水。北流为混同江。今名松花江。源出长白山。北流会诺尼黑龙等江。入海。即古粟末水也。魏书勿吉国。有大水。阔三里馀。名粟末水是也。江有东西二源。东源。出长白山巅之潭。激湍奔注。瀑布千寻。俗名土拉库。二派分流。东曰大土拉库。西曰小土拉库。行数十里会流。其东又有娘木娘库河,合克通吉河。皆自山东发源。北流入焉。西源。亦有二派。东曰额黑讷音河。西曰赛音讷音河。皆自长白山西发源。北流与东派及诸泉会为一。又北流汇诸河。绕州城之东南。北流出边。折而西北。绕白都讷城西。又北流会诺尼江之水。复转东北。会南来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70H 页

大泽之水。东流为土门江。源出长白山。东北流绕北。又东南折。会诸水入于海。
土门江。源出白头山卯方。流至坤方北甑山前。流为豆满江。东南流入海。康熙五十四年。以浑春之库尔喀齐等处。与朝鲜止隔土门江。恐居人往来生事。令将安都立他木弩。房屋窝铺。即行拆毁。与宁古塔那去官兵之屯庄。俱令离江稍远居住。嗣后沿江近处。盖屋种地。俱严行禁止云。
佟家江。源出长白山南分水岭。有三泉。自谷中出会为一。西南流。受哈尔民等诸河。鸭绿江。自东来会南。入于海。清统志云。江在吉林乌喇城南八百二里。亦名通加江。南流会鸭绿江。即古盐难水也。
佟家江。一支流入黑龙江。而水土皆丹。故名曰朱温川。似是红黑石山流出者。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70L 页

分界江。源出白头山戌亥间。流至北甑山后割难地。入南海。一支至稳城界。达于豆江云。土门分界之间。为一百十馀里。
自分界江至伐加土江。为七十馀里。自伐加土江至佟家江。一百四十馀里。自佟家江至朱温川。十五里许。自朱温川至黑龙江。三百五里许云。
黑龙江。在黑龙江城东。古名黑水。亦曰完水。又名室建河。亦名斡难河。源出喀尔喀北界肯特山。土人谓之敖嫩河。会诸小水东北流。经尼布楚城。南入内地。又东有枯沦湖。流出之额尔古纳河。自西南来会。流至雅克萨城南。折而东南流。至黑龙江城北九十里。有净溪里江之水。自北流入。绕黑龙江城东南流。又南受北来之牛满河。又东流与混同江会。自此合流。又东乌苏哩江。自南流入。又折东北。受革林亨滚诸河。入海。康熙二十二年。设将军副都统。筑城镇守。
黑龙江。出自白头山北。由愎介地。合混同江入海。江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71H 页

豆满江。源出白头山之阳甲山天坪。东为鱼润江。环流六镇及彼地。虚项北东之水。后春南山之水。皆会焉。南北数三百里。东西六七百里。至庆兴鹿屯岛入海。今江南属我。北属宁古塔。
豆江入海处。是称瑟海。登抚夷堡西烽台望之。则青黑之色。与天相接。
自豆江至黑龙江。向南海之间。为五百七十馀里。南海。即彼所称南海也。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71L 页

东海之岸。自庆兴造山之南。向西南斜迤至镜城。自镜城南。至渔郎浦。自渔郎东折。至加乙亇山尽处。(山北系镜城。山南系明川。)自加乙亇山之南。向西南折转至吉州之门严。自城津向南。至胡打烽台之东。自端川向西南斜迤至定平。自永兴向南乍西。至德源之北。
庆兴西水罗。至芦丘山(十五里),赤岛(五里),雄尚津(十里),庆源屈项(十里),琵琶项(五里),仓仇味(五里),愁里端(十里),督串(十里),稳城广古介(十五里),弥造仇味(五里),新津(十里),钟城新无于仇味(十里),榆津(十里),方下串(三里),被仇味(五里),草岛境(十里),会宁新房基(十五里),船仇味(二十里),茂山坂判仇味(二十五里),可怜端(十五里),宝东洞(十里),富宁新叱洞津(二十五里),龙脐浦(十里),床浦津(十五里),连川(十五里),棋道仇味(五里),青津(二十里),镜城盐盆仇味(三十里),独仇味(四十里),朱乙温(四十里),鱼大津(六十里),船津(二十里),梁花津(二十五里),楸津(二十里),明川黄津(十五里),上古津(三十五里),木津(四十里),无水岩(二十五里),露积仇味(三十五里),两岛(三十里),黄岩津(十五里),仓仇味(二十里),射乙浦(十五里),五叱浦(二十五里),吉州罗治端(三十五里),三斤伊(十五里),梦尚端(十五里),床浦津(三十五里),城津(十五里),獐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72H 页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72L 页

北关会宁等地。本是凡察旧居。镜城,稳城,庆源。并在江边。而镜城有龙城之阨。利原有磨天岭。端川有磨云岭。甲山斗入西北隅。咸兴有咸关岭。是一道根本。为最紧。吉州连东良北。北青亦甲山之冲。洪原有大门岭。定平有古关门。永兴有龙兴江。德源之铁关。安边之铁岭。次之。若夫鬼门磨天磨云之诸险。不但为我国关隘之要。比诸中国之二崤六盘。亦当无以过此。北路六镇之外。明川北接鬼门。吉州南界磨天。而居山一驿。横跨于南北两道之间。吉州最称雄府。进则直与明川。共阨鬼门。退则可领端川。协守磨天矣。
庆源庆关岭。(稳城路。)
稳城黄耇岭,松亭岘。(并南路。)
茂山西岘。(会宁路。) 车踰岭。(以白头山之东条。转而南。自镜城长白山。向北峙于茂,富,会三邑境。) 芦田项岭。(以车踰岭北条。峙茂会两境。有大路。○并东路。)
钟城,柳城,洞岘,中岭。(东路。) 鹿野岘。(南路。) 独徵岘,严中洞岘。(并东南路。) 松尚岘,八郎岘。(稳城路。) 禾洞岭建峙。(并东路。)
会宁芦田项岭。(南路。) 葛坡岭。(以严明山北条。东落于钟会两界。崛曲东去为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73H 页

富宁车踰岭。(会宁,茂山路。) 茂山岭。(会宁路。) 加应石岭。(会宁路。○并东北路。) 柴岭,广朝岭。(并南路。) 鞍岘,梨岘。(并北路。) 葛麻德岭。(东北路。) 侦探岭。(西路。)
镜城马踰岭。(西北路。) 巨门岭。(北路。) 虚水罗岭。(西路。) 瓶项坂(一名鬼门关。○南路。)
明川起云岭。(吉州界。) 古多宝岭。(西路。) 永平岭。(北路。) 斜亇洞。(东路。)
吉州葛坡岭。(西路。) 昭美岭。(西南路。) 板幕岭,坡岭。(并西路。) 蛇角岭,防阿岭。(并西南路。) 磨天岭,长防岭,牛指岭,笼德岭,沙器岭。(并南路。)
右十一岭阨。尽是吉州,端川接界之地。而昔则只有九阨。端川之升设独镇营。盖由于此岭阨防守之意也。然而与吉州防营。表里相守。 英宗己巳看审九阨时。板幕,下岭,坡岭及牛指岭,下笼德岭。始为加出。而今则合为十一阨矣。己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73L 页

雪岭。(甲山路。) 将军坡岭。(北路。) 西大洞岭。(西北路。)
端川马腾岭,检义德岭,鹰峰岭。(甲山路。) 驱云岭, 箭项岭。(并北路。) 黄土岭,赵哥岭,金昌岭。(并西北路。) 凡朔岭。(西路。) 福贵岭,磨云岭。(利原界。○并南路。) 挂山岭。(西北野人往来路。) 天秀岭,城古介岭,佐驿岭。(并西路。) 磨天岭,葛坡岭,昭美岭,板幕岭,坡岭,蛇角岭,牛指岭,防阿岭,长防岭,笼德岭,沙器岭。(并吉州路并北路。)
利原佐翼岭。(端川路。) 磨云岭。(端川路。并北路。) 蔓岭。(北青路。) 蕨坡岭。(北青路。并西路。) 火项岭。(南路。)
北青香岭。(北路。) 蔓岭。(利原路。) 蕨坡岭。(利原路。并东路。) 厚峙岭。(甲山路。北路。)
洪原大门岭。(西路。) 车踰岭,咸关岭。(咸兴路。北路。)
咸兴赴战岭。(北路。) 车踰岭。(东北路。) 咸关岭。(西北路。) 黄草岭。(北路。) 雪寒岭,桑仓岭。(并江界路。) 石乙场岭。(通于北关。东北咽喉。) 仓岭。(沿海通于北关。东南咽喉。)
永兴马踰岭。(宁边宁远路。○西北路。) 云岭。(西南路。) 巨次岭。(并阳德路。) 艾田岭,长坪岭。(并孟山路。) 乌岭。(西路。) 光城岭。
耳溪外集卷十二 第 374H 页

高原串馀岭。(阳德路。) 土岭,壮佐岭,大峨峙,竹田岭。(永兴路。) 麒麟岭。(孟山路。) 留云岭,马踰岭。(并西路。)
文川芦洞岭。(安边路。○西南路。)
德源马息岭。(西路。)
安边芦洞岭。(文川路。) 朴达岭。(伊川路。) 泄云岭。(平康路。) 九典岭。(阳德路。) 车踰岭。(谷山路。) 烽燧岭。(伊川路。) 板机岭。(淮阳路。) 平浦岭。(南路。) 顿合岭。(淮阳路。) 旗竹岭。(东南路。) 飞云岭。(东路。) 老人峙。(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