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耳溪外集卷九
耳溪外集卷九 第 x 页
耳溪外集卷九
 万物原始
  
耳溪外集卷九 第 290H 页
仰观篇
  天地造化之本
天开于子。子为阳之首也。地辟于丑。丑为阴之首也。人生于寅。寅为生物之始也。
○单居离问于曾子曰。天圆而地方。诚有之乎。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之谓圆。下首之谓方。如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曰幽。圆曰明。明者。吐气故外景。幽者。含气故内景。火日外景。金水内景。吐气者施。含气者化。是以阳施而阴化。
○易曰。天地絪缊。万物化醇。气化也。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形化也。然化者气而生者形。故物有气化而生者。有形化而生者。有以形生形者。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者。气化而生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者。形化而生也。人物之生。以形生形也。水生萍。石生苔。土生菌。蚌生珠。木生蠹。衣生虱者。气化也。雀为蛤。鹰为鸠。鼠为鴽。鸡为蛇。蝉为花。草为萤。鱼为鹿者。形化也。人兽之胎
耳溪外集卷九 第 290L 页
生。鸟鱼之卵生。果谷之实生。草木之根生者。形生也。形虽生矣。气必化之。
○玄鸟生契。巨迹生弃。徐偃生于卵。赫居世生于大瓠。首露生于金匮。气化也。伯鲧化熊。挚母化桑。杜宇化鹃。牛哀化虎。如意化狗。形化也。
○天一生水。水最得气之轻清。故介虫以气相感而生。近于气化也。火与木次之。故羽鳞之族。皆卵生。近于形化也。金土重而浊。故毛裸之族。皆胎生。是形生也。珊瑚灵芝。得木气之最清。故气化。果与谷次之。故实生。是卵生之类也。众草木气最浊。故根生。是胎生之类也。
○人得中央之气土。数成于十。故人十月而生。牛者坤象。故亦十月而生。马者乾象。天有十二辰。故马以十二月而生。
○天神地祇。无形无情。而黍稷以享之。牲牢以假之者。气相感也。人物之饥食渴饮。亦以气相感。其理一也。
○天地之间。水土最多。故大易八物之位。坎与兑坤与艮俱居二位。
○天者。一气而已。日月星辰系焉。地者。水土二质而
耳溪外集卷九 第 291H 页
已。山岳草木载焉。阳奇而阴耦也。故乾画一而坤画二。坤之中坼者。其水流虚之象乎。坎之为卦。上下俱虚。
○水火土石。与天地俱生。先天之物也。草木鸟兽。生于剖判之后。后天之物也。故邵子以水火土石。应日月星辰者。先天之学也。
○春得木之曲直。故句萌发达。秋得金之从革。故草木变衰。夏得火之炎上。故阳气上腾而作热。冬得水之润下。故阴气下降而作寒。
○天曷高。阳位于上也。地曷卑。阴位于下也。天曷圆。阳数奇也。地曷方阴数耦也。天曷运阳性刚而健也。地曷止。阴性柔而顺也。天曷包地。阳大用全。而阴小用半也。天曷始物而地曷生物。阳以气施。而阴以质成也。
○日月星附于天。故其形圆。土石附于地。故其形方。鸟鱼之卵。草木之实。化于天。故皆圆。草木鸟兽。生于天而养于地。故身皆圆而直。圆象天。直象地。
○人之生直。鸟兽之生横。草木之生倒者。先儒之言也。直故通。横故偏。倒故塞。直生者。本于天。倒生者。丽于地。横生者。服于人。本于天者。阳之清也。丽于地者。
耳溪外集卷九 第 291L 页
阴之浊也。服于人者。清浊半。故虎狼知慈。蚁蜂知义。雁有序。雎有别。巢居占风。穴居占雨。鹦鹉与猩猩能言。
○凡物之托生也。受天一之气。其发出也。乘地二之火。故在胞者皆玄。始生者皆赤。
○贾子曰。天地为炉。万物为铜。阴阳为炭。造化为工。其识生生之妙乎。铜之在炉也。有质而未成乎器。及夫炭火以镕之。鼓铸而成之。然后小大方圆各受其形。噫。鼓铸者。焉有憎爱乎。受形者。焉有恩憾乎。其亦有不得已而然者乎。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天何心哉。各因其性而已。
○凡物之有形者。生本于血。知藏于肾。觉发于心。灵出于神。人得其全。故有知有觉而灵。鸟兽具心肾而无神。故有知觉而不灵。虫鱼有肾而无心。故能知而无觉。草木有血而无脏。故能生而无知。金石有形而无血。故无生无死。
○物有无足而行者。蛇螾之屈伸。蛎蛤之旋转。以息行者也。水与火凭物而行。以气行者也。有无凭而行者。日月风云。是也。有无形而行者。德教名声。是也。
○万物之形。生生不易者。二气之常也。千人之面。个
耳溪外集卷九 第 292H 页
个不类者。五行之分也。理一而分殊故也。
○天气寒。故山上常寒。地气温。故土中常温。阴阳交而成泰也。说卦曰。乾为寒为冰者。金气也。
○天地。至大也。品物。至众也。以至大育至众。不以约而御之。造物者。将不胜其劳。而天地或几乎弊矣。故易曰。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所以易与简者。无他一气之屈伸而已。
○知者。主张也。能者。施为也。易者。不难之称。简者。不烦之谓。动而不括。何难之有。静而有常。何烦之有。盖阳之画奇。其形圆。奇者利行。圆者不滞故易。阴之画耦其形方。耦者善止。方者不迁故简。云行雨施。乾道之生物也不已。所以为易。各正性命。坤道之成物也不劳。所以为简。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言知生之故。则知死之理矣。易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其斯之谓欤。
○孔子曰。鬼神之德其盛矣乎。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体物而不可遗。言似无而有也。又曰。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言似有而无也。知此则知鬼神矣。易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故知鬼神之情状。精者。魄也。气者。魂也。魂与魄合则成物。魂游魄降则形变
耳溪外集卷九 第 292L 页
而死。在人为魂魄。在天为鬼神。其气一也。
  风云雷雨日月星辰
雷者。一阳奋于二阴之下。阳之声也。故其形圆。其气热。风者。一阴伏于二阳之下。阴之声也。故其形广。其气寒。
○风者。巽木也。离火出焉。故火好风。雷者。震木也。坎水生之。故雷好雨。云者。生于山。艮为石。金气也。金生水。故雨随云。雾者。土气也。木克土。故风散雾。露者。水气也。水生木。故露润草木。霜者。金气也。金克木。故霜杀草木。
○雨者。阳水故能生物。雪者。阴水故能养物。
○天本无木。以雷风而发之。用事于春。地本无火。以木石而藏之。用事于夜。
○日者。天之火。故居于东之离。月者。天之水。故居于西之坎。先天之位也。先天之象曰。水火不相射。故日与月相望而违行。星者。天之石。故陨则为石。辰者。天之土。故日月星辰。皆依于辰。
○日月星辰。天之四象也。水火土石。地之四象也。盖木者。地之所生也。金者。石之所化也。故不列于四象。然其理已具。故天有五纬。
耳溪外集卷九 第 293H 页
○风者。阖辟之气也。故凡物开阖则生风。雨者。交感之气也。故凡物相感则生津。雷者。奋薄之气也。故凡物相薄则有声。云者。蒸润之气也。故凡物温蒸则生烟。
○山者。地之骨络也。地之有山。其犹天之有星乎。星有经纬而成文。以司万象。山有纵横而成质。以生万物。
○山何上出。艮上实也。泽何下陷。兑上虚也。雷何鸣耶。震开口也。风何入耶。巽通穴也。水何寒耶。阴包阳也。火何热耶。阳藏阴也。金何坚耶。乾纯刚也。土何散耶。坤纯柔也。
○雹者。阴包阳也。故热水入井则成冰。电者。阳气激也。故金石相薄则生火。金者。乾之气也。石者。金之质也。此同气之化也。两木相摩则燃。金火相守则流者。五行之常也。
○雨露霜雪。非从天而降也。地气之上蒸也。故山南雨而山北雪。平野湿而高冈乾。雷伏于田中。风出于土囊。质藏于地而气行于天。天何为哉。地以成之。
○雨露者阳气。故形皆圆。霜雪者阴气。故形皆广。云者山气。故有峰峦。雾者土气。故如尘埃。雷风者木气。
耳溪外集卷九 第 293L 页
故好搏击。虹蜺者阴阳之淫气。故东见则雨。西见则旸。
○雷与风。皆天地之声也。譬之人。雷其犹叱呼乎。一发而直传。有出而无入。风其犹吹息乎。旋转而徐行。有嘘而有吸。
○水本无声。遇石而激。火本无声。遇风而烈。金木土石。触物而始鸣。人物之声。皆有感而发焉。惟雷与风。以声为质何也。盖震之一阳压于二阴。奋薄而起。巽之一阴压于二阳。旋转而散。雷为阳声。故物遇之而发达。风为阴声。故物遇之而摧燥。
○雷好击木。雷风相薄也。山上有泉。山泽通气也。巽为风为木。故大树多风。兑为泽为金。故丽水生金。
○星能自明而不能烛物者。石不如水之清也。月能照夜而明不并昼者。水不如火之光也。
○万炬齐照。不如一月之明。百川并灌。不如一雨之泽者。人不及天也。天者。神而已矣。
○风一而已。北风寒。南风燠。东风雨。西风旸者。四方异气也。雨一而已。水田好湿。山田好乾。圃人喜潦。盐户喜旱者。百物异宜也。天何以齐之乎。易曰。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天惟普施。人以财成。
耳溪外集卷九 第 294H 页
○南方。东风雨而西风霁。北方。西风雨而东风霁者。从生气也。地之异方。气亦殊感。程子曰。自东自北而风则雨。自南自西而风则不雨。阳唱而阴和也。今长安西风而雨。恐是山势使然。程子之言。道阴阳之常也。盖长安近北。故西风而雨。
○程子曰。冬至。一阳生而倍寒。正如欲晓而反暗也。盖阳进于内。则阴退于外。明生于下。则暗激于上也。至如夏至。阴生而天气极热。夕阳下山而地上暂明者。其理一也。
○雷出地中。阳动于阴下。谓之复。复者。复其常喜之也。风起天下。阴生于阳中。谓之姤。姤者。遇其时忧之也。复之初。乾之潜龙也。姤之初。坤之履霜也。
○震。阳木也。巽。阴木也。故雷用事于春夏而藏于秋冬。风用事于秋冬而衰于春夏。然震主生而巽主养。故风贯四时。
俯察篇
  五行生成之位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故水就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故火炎上。天三生木。地八成之。故木依于土。地四生金。天九成之。故金得乾而旺。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故
耳溪外集卷九 第 294L 页
土得坤而大。
  五行。皆待人而用。
金木水火之文。皆带人字。盖将待人而致用也。惟土则无待乎人。
  五行相生之理
山石出泉者。金生水之理也。江海多风者。水生木之理也。火得风烈者。木生火之理也。土遇火坚者。火生土之理也。鍊砂成金者。土生金之理也。
  五行生克之妙
凡物之相生者。必相承。故四时循序而递运。土虽旺于四季。而位于火金之间。故坤居西南以生兑金。水虽生木而非土。则不能直生。故艮居东北以生震木。五气之行。如环不穷焉。物之相克者。不可相薄。故木克土则火居其间。火克金则土居其间。土克水则金居其间。金克木则水居其间。水克火则木居其间。以之相制而不相害。故天地之化。生生不息。
  五行母子互相报复
木克土则土之子金。还克木以报之。火克金则金之子水。还克火以报之。土克水则水之子木。还克土以报之。金克木则木之子火。还克金以报之。水克火则
耳溪外集卷九 第 295H 页
火之子土。还克水以报之。是屈伸盈虚自然之理也。
  五行死归于母
木死则黑。还水之色。火烬则青。还木之色。水煎则白。还金之色。金与土无生死。故色不变。
  五行子旺则胜母
火炽则木燃。木盛则水涸。金烁而水流。火烬而土成。惟土则四行。皆有资而无反胜。
  五行性情
火者。外阳而内阴。故遇夜而光。水者。外阴而内阳。故见日而明。木是少阳。故生于春。金是少阴。故坚于秋。
○水生木。故水能载木而木不能盛水。金生水。故金能盛水而水不能载金。连抱之木浮于水者。从所生也。一拳之土沉于水者。制所克也。
○木生火者。后天之气也。石生火者。先天之气也。乾天生兑金。兑金生离火。离火生震雷。故金石之火。有电光。坤地生艮山。艮山生坎水。坎水生巽风。故山多水而水多风。邵子四象。以水火土石。配日月星辰。而木不与焉者。先天无木故也。
○水味咸。泉水得土气而作甘。水色黑。渊水得木气而成碧。水气散。江河得金气而凝冰。水性下。雨露得
耳溪外集卷九 第 295L 页
火气而上升。
○水本天一之阳。故其行规。火得地二之阴。故其行矩。木器方者。曲直之形也。金器圆者。从革之性也。
○木何为曲直耶。少阳不能纯刚也。金何为从革耶。少阴不能自成也。火何为炎上耶。阳气燥而在上也。水何为润下耶。阴气湿而在下也。土何为稼穑耶。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土为生成之终。故能生物而成物。生成之功。莫大乎稼穑。
○水何以生木耶。太阴变而为少阳也。木何以生火耶。少阳盛而为太阳也。火何以生土耶。阳极而息于中央也。土何以生金耶。阳变而为少阴也。金何以生水耶。少阴盛而为太阴也。
○阳燧取火。方诸得水。磁石引铁。积油生火者。一气相感也。皆先天之理也。五行之相生。后天之气也。
○水遇火则热。火遇水则灭。故有汤泉而无寒火。夫萧丘寒火。生于南海之中。鬼燐萤爝。生于腐秽之物。皆积阴之气。故有光而无焰。
○五行之质。金木土浊而实。故用为器。水与火轻而虚。故不可为器。然金木土非水火。则不能成器。水火者。其天地之大用乎。故坎离代乾坤之位。
耳溪外集卷九 第 296H 页
○河图水居一。故人始生而饮乳。火居二。故稍长而火食。能食而后。斲木为宫室。木居三也。有宫室而后范金为器用。金居四也。生则食土。而死归乎土者。土居五而终始万物也。
○火有文武。水有止活。武火动止水静。火动然后能烛物。水静然后能映物者。离之明在外。而坎之阳在内也。
○声莫大于雷风而于行属木。故鸟兽之声多三止。八音之声。皆三成。六书之音。有初中终者。天三生木也。
○周髀书曰。日犹火。月犹水。火则外光。水则含景。其理皆本于坎离。
○佛书曰。龙火得水而炽。人火得水而灭。何也。龙火者。震之雷也。水生木。故得水而炽。人火者。离之火也。水克火。故得水而灭。
○周礼司烜氏。仲春以木铎巡火禁。盖春之盛德在木。惧火之泄木也。然则寒食之禁烟。岂肇于介山乎。或曰。季春。心昏见于辰。则火大壮伤木。故禁火。
○秋霜零而丰钟鸣者。金气相感也。时雨降而础石润者。水气先升也。
耳溪外集卷九 第 296L 页
○文中子曰。火炎上而受制于水。水趍下而得志于火。故君子不欲多上人。可谓明于观物乎。夫水所以制火者。以其内明而外晦。内刚而外柔也。君子之御物。亦犹是也。故在易。水在火上。为既济。火在水上为未济。
○郑康成曰。七八者。木火之数。九六者。金水之数。木火用事则物生。故曰精气为物。金水用事则物变。故曰游魂为变。斯言也可谓明于阴阳老少之理矣。
  山川之形
淮南子曰。天之形。南北为经而东西为纬。经者不变。故天之南北极不动。纬者旋转。故日月出没于东西。地之形。坤居西南而艮居东北。故西北高而东南低。
○坤之六二曰直方大者。非独言其德。亦以状其形也。有高下故曰直。有四隅故曰方。广厚无疆故曰大。
○山为艮。艮一阳在上而二阴在下。故干大而支小。水为兑。兑一阴在上而二阳在下。故源细而流洪。
○山之德止。故能养物。水之德动。故能生物。
○山者。阴也艮也。水者。阳也兑也。故山聚于西北。而水会于东南。先天之位也。
○礼曰。先河而后海。源与委之谓也。水发于山而归
耳溪外集卷九 第 297H 页
于海。海行乎地而升于山。环注而不穷。故气有升有降。而海无盈无缩。易曰。山泽通气。气蒸而成水也。夫百川灌之而不溢。风日烜之而不减者。气之全也。彼为尾闾沃焦之说者。岂其然乎。
○山之高也。气自下而上。水之深也。气自上而下者。阴阳交而变化生也。故淮南子曰。丘陵为牡。溪谷为牝。
○水至弱也。其积也能负巨舟。风至虚也。其激也能飞金石。气无形也。其运也能举大地。夫天包地者。气之力也。
○山之脉。先伏而后起。水之流。先折而后旋。草木之长也。有节而乃茁者。动息之理也。鸟之将飞。必伏其翼。兽之将抟。必缩其颈。人之将击。必卷其肘者。屈伸之势也。易曰。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又曰。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屈伸相感而利生焉。其斯之谓欤。
○勺水多而成海。拳石聚而成山者。积累之功也。泰山之霤穿石。城门之道容轨者。渐摩之力也。故君子之学。由近小而致远大。贵不息而戒躐等。
○天体左旋。故日与月皆西行。地势右旋。故山与水
耳溪外集卷九 第 297L 页
皆东趍。阴阳之分也。星家之言曰。日月皆右旋者。特便于推步耳。
○西羌山出盐。北胡木生盐者。山海通气也。山有赪而下生铁。山有磁而下生金者。金石相感也。
○唐虞肇十有二州。象十二辰也。禹画九州。则洛书也。殷周设爵惟五。分职惟六。以应五行六律也。秦并天下。置三十六郡。盖取水德六六之数。
○雍豫居江河之间。得天地之中气。而丰镐上应太微。伊洛上应紫微。故姬氏享国最久而文治特盛。邹鲁居泰山之阳。据二水之中。而阙里上当奎壁。故克生大圣。群哲并起。地理应天象。人杰乃地灵者。讵不信欤。
○益州设于汉武。地居九州之外。故名曰益州。辽东开于秦皇。远在中国之东。故名曰辽东。
○风穴。夏启而冬闭。冰穴。冬水而夏冰者。阴阳之消长也。阳火生于冰水。阴鼠生于炎山者。阳阴之互藏也。
○昆崙之上。有渊深三百仞。有兽曰开明。人面虎身。东向而立。白头之上。有潭周八十里。有巨石如兽。仰首西向。谓之仰天犼。二山者。其天地东西之极乎。故
耳溪外集卷九 第 298H 页
西南之山。皆起于昆崙。东北之山。皆起于白头。
○海水生于天一。故兑以止水承乾之下。泉水出于艮山。故坎以活水承艮之下。皆先天之理也。
○地性静。有时乎震何也。地风升也。验诸人。风入筋络。则肌革自动。
○雷者。其天之呼吸乎。潮者。其地之呼吸乎。雷以春秋而藏发。潮以弦望而衰壮。随阴阳也。均是海也。东北无潮何也。东北背也。西南腹也。人之呼吸。在腹而不在背。
○四方之神。各一其物。而惟北龟蛇并何也。北者。终始万物之位也。故其文中坼。在人物则一肾而两势。
近取篇
  人具八卦之象
乾为首。故头圆而刚。坤为腹。故腹广而柔。离为目。故象火之尖而明发外。坎为耳。故象水之长而聪在内。震为足。故阳在下而好动。艮为手。故阳在上而能执。兑为口。故外虚而内实。巽为股。故前刚而后柔。
○头象乾。腹象坤。故面有四官。腹有五脏。乾坤各具六子之象也。鼻象艮。口象兑。声象震。息象巽。声出于口者。震与兑合之象也。息出于鼻者。巽与艮合之象
耳溪外集卷九 第 298L 页
也。震二之阴。变为兑二之阳。故声从兑而出入。巽二之阳。变为艮二之阴。故息随艮而阖辟。
○鼻有两孔。象艮下二阴。口有一门。象兑上一阴。
○人身象八卦。而手足耳目皆两。何也。其象重卦乎。奚独手足耳目为然。鼻有两孔。口有两门。腹有上下。头有项脑。皆重卦之象也。奚独人乎。物亦然矣。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其理一也。玄乎妙哉。
○头上腹下。天地定位之象也。耳与目不相见。水火不射之象也。股与足相随而行。雷风相薄之象也。口与手相须而食。山泽通气之象也。或曰。鼻为艮。鼻口相通。亦象乎山泽。
○易曰。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验之人物。其牝牡之象乎。乾之静。阳中之阴也。坤之动。阴中之阳也。周子曰。一阴一阳。互为其根。
○人之形。一头两手两足。自首而生。象震之画。先天之理也。既生之后。自足而立。象艮之画。后天之用也。八卦之位。始于震而终于艮。人具天地之体也。
○震艮。天地之枢也。在人为手足。震者。阳始生于下。好动而恶寒。故足有幭而藏之。艮者。阳在上而得位。成始成终。故手则终始用事。
  
耳溪外集卷九 第 299H 页
人具五行之象
眉象木。目象火。耳象金。鼻象土。口象水。形体之象五行也。仁主生。礼主文。义主严。智主通。信主实。性情之象五行也。立如木。行如火。坐如土。伏如金。卧如水。动静之象五行也。
○发属肾水故黑。骨属肺金故白。筋属肝木故青。血出于心火故赤。屎出于脾土故黄。
○人之心火。象天之太阳。太阳在天。以烛万形。心火在人。以应万事。日出于东。视生于肝者。木生火也。
○耳属水。目属木。水闭则木旺。故聋者善笑。口属土。肺属金。土壅则金盛。故哑者善怒。
○笑者。喜之发。出于肝木。故目必媚而能悦人。骂者。怒之发。出于肺金。故鼻必张而能惧人。嘘与呵。阳之伸。故其气温。吸与噫。阴之屈。故其气寒。
○医药。必以草木。何也。人者。得土气。病者发于脾。脾亦土也。惟木能克土。故圣人尝百草以治疾者。明此理也。然善医者。必先补脾。脾者。五脏之君也。君败则臣散。脾可安而不可攻。其犹君可匡而不可激乎。
  声色臭味
凡有气之类。皆有声色臭味形五者。声有清浊。属于
耳溪外集卷九 第 299L 页
金。色有明暗。属于水。臭有燥湿。属于火。味有浓淡。属于木。形有方圆。属于土。物物皆具阴阳五行也。五者。各具五数。所谓五行之变无穷也。惟上天之载。不杂于气。故无声无臭。
○声属于金。而耳以坎水收之。金生水也。色属于水。而目以肝木迎之。水生木也。皆从所生。故视听常通而不穷。臭属于火。鼻以肺金而辨之。火克金也。味属于木。口以脾土而食之。木克土也。皆制所克。故鼻不能胜恶臭。而口不能受苦味。盖非生不能始。非克不能成。一生一克。造化乃全。
○声者。无形无色而能鼓万物。其神之妙用乎。天有雷风。人有歌吟。器有律吕。无非神也。
○五方之音不齐。而婴儿之笑啼。燕越同声者。性近而习远也。人物之声不通。而鸟兽之鸣吠。胡貊一类者。气专而不移也。
○目离而口兑。皆阴卦也。故能辨色味。色味阴属也。耳坎而鼻艮。皆阳卦也。故能辨声臭。声臭阳属也。
  总论百体
头有发。所以御风也。目有睫。所以收视也。耳有郭。所以引声也。鼻有窍。所以通息也。齿有上下。利于齧也。
耳溪外集卷九 第 300H 页
手有卷舒。利于执也。足之平长。利于立也。指之前向。利于行也。踵之后重。利于止也。臂有屈伸。利于击也。脚有展缩。利于跪也。背上广。利于卧也。腹下宽。利于藏也。脑多骨。利于枕也。臀多肉。利于坐也。手足有爪。以护指也。毛发有孔。以泄汗也。夫人物之形。莫不有象而有理。于人尤详且工。百体皆以致用。增一物则为赘。减一物则有觖。故书曰。惟人万物之灵。孰谓造化之无心哉。噫其神矣。
○五脏何为系于背耶。其犹万物之附于土也。二肠何为聚于腹耶。其犹众水之归于海也。骨中虚以藏髓。筋外络以通脉者。其犹草木之含水乎。谷道在后。出其恶也。溺门在前。泻其精也。清浊之分也。
○口者。一身之门户也。言从口出而作祸作福。食从口入而养人害人。故天之赋形尤致谨焉。咽为内户。设喉以障之。口为外门。置唇以防之。既舌焉以择美恶。又齿焉以限出纳。若是乎周且密也。易曰。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豫者。不惟备其入。亦以慎其出也。近取诸身。其惟口之象乎。故前定不跲。时然后言者。言之豫也。未达不尝。不时不食者。食之豫也。夫豫之为卦。上震而下坤。内顺而外动。顺乎理而动。何
耳溪外集卷九 第 300L 页
不利之有。
○目者日象。故夜则视昏。耳者月象。故夜乃听远。
○目之视。耳之听。心之觉。皆神也。众形毕呈于一视。群声咸凑于一听。万理皆彻于一觉。所谓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也。
○两目不能各视。两耳不能分听者。心无二用也。十指齧而皆痛。一毛拔而即觉者。神无不在也。
○人之老也血先衰。故发白而皮皱。骨次之。故齿脱而脚软。木凋则眼暗。水缩则耳聋。精离而少睡。神散而善忘。夫精藏于肾。神发于心。故善养生者。培阴以固肾。抑欲以清心。心肾完而精神常旺。
○人之鬓发象草木。故气衰则色白者。金克木也。须髯属于肾。故妇人与童子无髯。男子宫则髯脱。
○息与脉。其元气之流行乎。息者。气之经也。脉者。气之纬也。故息出于脐而脉散于肢。人病则脉浮而息促者。气失其度也。庄子曰。众人之息以喉。至人之息以踵。言气可下而不可上也。故善养生者。先调其息。息调则脉平。脉平则气全。
○程子曰。天地之气。乃吾气也。故朝气盈夕气乏者。一日之阴阳也。夏则腹冷。冬则腹温者。一岁之姤复
耳溪外集卷九 第 301H 页
也。
○影生于形而大于形。响成于声而长于声。名出于实而浮于实。故君子。内其实而远其名。
○男生而伏。女生而仰。其死于水也亦然。盖男者。阳气在背。女者。阳气在腹也。故男善负。女善抱。
○阴宜下。故女好戴。阳宜上。故男好乘。牛善抵者。女戴之象也。马善踶者。男乘之象也。
○影者。形之郛也。妍丑相传。动静相随。其气有相感者乎。故蜮弩射影而人死。震木击影而鸟落。
○南海之外。有羽民卵民之国者。火气胜也。北海之外。有无䏿无肠之人者。水气胜也。(䏿者。肥肠也。)
○独阳不生。独阴不成。理之常也。大荒之外。有思士不妻。思女不夫。相感而生者。气之偏也。圣人语常而不语怪。
○有长狄国。斯有僬侥国。有丈夫国。斯有女人国。有长臂国。斯有长胫国。造化之变无不有。而阴阳之妙无不对也。
○山气多男。泽气多女者。艮少男而兑少女也。故东南女多而男少。西北男多而女少。
○春秋介葛卢。识牛语。辽宗室神速姑。知蛇语。盖不
耳溪外集卷九 第 301L 页
学而能也。岂夷狄之俗。能通禽兽之性耶。故周礼有夷隶掌鸟言。貉隶掌兽言。如公冶长解鸟语。管辂解兽语者。近于方技也。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者。明乎一理也。荀子曰。人者将待物而用者。物我二也。此其为孟,荀之别也欤。
远取篇
  五虫之气
鳞虫属木。木生于水。故依于水。羽虫属火。火生于木。故栖于木。介虫属水。水生于金。故藏于石。毛虫属金。金生于土。故行于地。裸虫属土。土生于火。而寄旺于四时。故人火食而兼用五行。
○人属土。土生于火。故火食。毛虫属金。金生于土。故肉食。羽虫属火。火生于木。故腥食。鳞虫属木。木生于水。故水饮。皆乐所生也。牛马之食谷。獐鹿之吃草。性有相近也。
  五虫之性
木性曲直。故鱼行纡曲。火性炎上。故鸟行飞腾。金性从革。故毛虫服乘于人。水性润下。故介虫好藏蛰。土性生养。故人能养万物。
  五虫之声
耳溪外集卷九 第 302H 页
鳞虫之声属角。故直而达。羽虫之声属徵。故轻而扬。个虫之声属羽。故沉而长。毛虫之声属商。故愤而烈。裸虫之声属宫。故舒而雄。
  五虫之形
鳞虫形直象木。羽虫形尖象火。毛虫头圆象金。个虫颈长象水。裸虫面方象土。
  五虫之数
天一生水而其数六。故个虫一壳而龟藏六。地二生火而其数七。故羽虫足与翼皆两而六翮一尾。天三生木而其数八。故鳞虫口与两腮俱息而六鬣歧尾。地四生金而其数九。故毛虫皆四足而双蹄并尾为九。天五生土而其数十。故人有五性而手足指皆十。熊虎狗鼠亦裸虫。故皆十指。
○鲤脊鳞三十六。得六六之数。阴物也。龙脊鳞八十一。得九九之数。阳物也。龟背有五行八卦二十四气之象者。洛书之数也。
○龙阳物而藏于阴。故出不露其首。乾之用九曰。见群龙无首龙象也。
○龙得天一之精。故为天用而以水神。人得地二之精。故为地灵而以火神。
  
耳溪外集卷九 第 302L 页
禽兽象八卦
马象乾。故色赤而蹄圆。行健而善鸣。牛象坤。故色黄而蹄坼。性顺而任重。龙象震。故鳞青而藏于阴。好动而随雷。鸡象巽。故淡红而性好入。顺时而动风。豕象坎。故色黑而就湿。性险而知雨。雉象离。故有文而善飞。内暗而畏水。狗象艮。故色黄而止盗。外刚而内怯。羊象兑。故色白而有角。外说而内狠。
○阴物刚在外。故牛有角而喜触。阳物刚在内。故马任足而善踶。巽者。阳盛于上。故鸡冠赤而司晨。艮者。阴盛于下。故狗警夜而鼠暗行。
○牛以坤象而位居丑。丑艮方。故喜止而昼眠。马以乾象而位居午。午火方。故好腾而夜醒。皆先天之理也。
○骡马阳类。故起先前足。驼牛阴类。故起先后足。
○角者。骨之馀也。骨属金。故毛虫多角。角虫精在上。故无上齿而尾短。兔者。耳长故尾短。狐者。足短故尾长。
○卵生者。少阴之物。故其窍八。刚在外。故无齿而吞食。胎生者。老阳之物。故其窍九。刚在内。故有齿而嚼食。
耳溪外集卷九 第 303H 页
○鹿者。纯阳之精。故夏至而角解。麋者。纯阴之精。故冬至而角解。(清乾隆时。养群兽于上林。冬至。遣人视麋则角不解。而麈乃解角。故改月令以麈角解。颁示天下。意者。麋本鹿之大者。与鹿同性而麈乃鹿之别种。则月令误称以麋耶。)
○猿狙裸虫而性好腾。橘柚黄色而枝有刺。皆土质而火气也。火生土。故南方兽有猿狙而木有橘柚。
○鸟之白者。得金气。金克木。故鸥鹭之属。好食鳞物。鸟之黑者。得水气。水克火。故乌鸢之属。好食血物。
○蚕者火虫。故丝上出。蜘蛛水虫。故丝下出。火为阳。故茧圆而尖。水为阴。故网广而文。阳主生。故生蛾。阴主杀。故掩虫。
○说卦。艮为黔喙之属。吴氏释之曰。黔与钤通。以铁束物。谓是山居猛兽者。恐非也。盖艮卦刚在上而处北。北色黑。故曰黔喙。凡鸟之黑喙者。皆能止物。鹰鹯乌鸢是也。
○物之贵者。食其贵。物之贱者。食其贱。故人食五谷。牛马食糠萁。野兽龁草木。犬彘啖腐秽。鸟啄虫。鱼饮水。虫啖土。盖天之生物也。贱者众。贵者少。少以待贵。众以御贱。理之自然。而物率其性矣。理然故性亦然。
○凡物之火食者。以足行。人与马牛犬豕鸡鸭之属。是也。鲜食者。以身行。獐鹿狐兔燕雀之属。是也。以足
耳溪外集卷九 第 303L 页
行者一足先举。阳之奇也。以身行者。两足并举。阴之耦也。
○鸡为酉虫。丑巳与酉合。故鸡息于酉时。鸣于丑时。而生于巳月。狗为戌虫。寅午与戌合。故狗息于戌时。动于寅时。而生于午月。猫为寅虫。故孳尾于寅月。而睛圆于午时。眼暗于戌时。兔为卯虫。得月之精。故望前胆盈。望后胆虚。
○凡鸟之水居者。趾连象舟。故能浮。凫雁鹅鸭。是也。兽之山居者。爪尖象石。故能攫。虎豹熊罴。是也。
○龙以角听。龟以耳息者。震木坎水之理也。蛇以头行。鱼以尾动者。炎上润下之象也。
○昆虫得木之气。故风生虫。雷惊蛰。蛙者。其震木之气乎。其声似雷而鸣于夏。蝉者。其巽木之气乎。其声似风而鸣于秋。
○鸡腹鸭卵而终生鸭。梅嫁李干而终成梅者。性不可变也。螟蛉化于蜾蠃。醯鸡化于苍蝇者。气质可移也。
○鸟鸣于春者。火得木而乐也。虫啼于秋者。木遇金而悲也。
○犀之角象火。故能辟水辟尘辟寒。火克金。故能骇
耳溪外集卷九 第 304H 页
鸡。象之牙得金气。故象创见星而止血。鼠能齧金。故象畏鼠。
○蜂者得火气。故形尖而带锋。火生土。故能化物而作甘。出蜡以养火。
○蛾者火虫。故好附火。蝇者水虫。故善溺水。附火者。好明之过也。忘其自焚。溺水者。贪食之蔽也。至于杀身。可不戒哉。
○蓼虫忘辛。桂蠹忘甘。火山之鼠乐热。粪壤之蛆乐臭者。气所习也。习则安。安则化。
○人前目而后耳者。阳前而阴后也。兽耳上而目下者。阴前而阳后也。鸟无耳者。火无水也。鱼无鼻者。木克土也。
○鸟兽口与鼻合。故先嗅而后食。兽以口龁故齿长。鸟以口啄故嘴尖。
○雀见蛇则噪。马遇虎则蹋。警所克也。兔望月而感。蛙得雨而跃。悦同气也。
○鸡生十雏。落地而皆自食者。各正性命也。桃结千子。遇风而不齐落者。寔命不犹也。
○古记曰。黄帝戮蚩尤而遗其骨。血化为蚊。故蚊饮人血。虱者。汗气所化也。故身虱饮血。头虱饮垢。血属
耳溪外集卷九 第 304L 页
坎。故足有六行必北。
○麟得仁。故不践生草。凤得礼。故览德而下。龙得义。故作雷雨。龟得智。故占吉凶。
○子夏曰。食水者。善游而耐寒。食土者。无心而小息。食草者。善走而愚。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所性异。故所养亦异。各以类应也。
○鸡先抟翼而后鸣者。金待击而有声也。雉先鸣而后抟翼者。火待燃而有声也。
○鸟有比翼。鱼有比目。兽有蛩蚷。木有连理者。异形而相须也。鸟鼠同穴。龟蛇相纠。兔萝相附者。异类而相交也。
○熊食盐则死。鼠食盐则飞者。熊能火而鼠属水故也。
○风母(似猿)被杀。遇风而活。水蛭火乾。得水而苏者。气不死也。
○鸟卵系于背。兽胎怀于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也。
○鹤以声生。鳖以望生。鵁𪂴交睛而生。孔雀以电孕。螣蛇以听孕者。生化之理也。豕无筋。兔无脾。獐与鼠
耳溪外集卷九 第 305H 页
无胆。蟹与虾蟆无肠。鸟无肺。蛤无血者。形气之偏也。
○鹊构巢背太岁。燕取泥避戊己者。飞鸟之晓建除也。江豚谶风。灵鼍谶雨者。水族之知阴晴也。
○鸟飞不逆风。鱼行不截浪。见险而止也。故贾子曰。乘流则逝。得坎则止。用是道也。
○师旷。著禽经。浮丘伯。作相鹤经。宁戚。作相牛经。伯乐。作相马经。范蠡。作种鱼经。孔子曰。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亦儒者之所不废也。
○鸟之雄者。翼左掩。雌者。翼右掩。分阴阳也。
○江豚之脂。照樗博宴乐则明。照读书纺绩则暗。物理之不可穷也。世言懒妇所化。岂其然哉。(南越志。昔有懒妇睡机上。姑怒逐之。遂投水。化此兽。一枚可得油三四斛。燃之照纺绩则暗。照歌舞则明。形如山猪而小。喜食田禾云。)
○胎生者食于母。故有乳。卵生者。食于天。故无乳。
○人与走兽。阳在上。故目上瞬。飞鸟阳在下。故目下瞬。虫鱼纯阴。故目不瞬。
○鲸鱼击蒲牢(兽名)。大叫如雷。故木鱼发华钟。蜀桐响石鼓。形相似者。气同感也。
○鲞鱼戴石。得金精也。故食之则消爪成水。乌贼贮墨。得阴气也。故书之则见日无迹。
耳溪外集卷九 第 305L 页
○仙鹤胎生。羽客化鹤。其近于人乎。鸬鹚蟾蜍。口吐生雏。其近于兔乎。灵气所钟。不局于类也。
○将雨而鱼噞。将风而鸱下。见天气之感也。鸲鹆来鲁。杜鹃入洛。验地气之迁也。
  草木之类
木之数三八。故木一节皆三枝。一枝多八叶。
○木得水阴之气。故长于夜。花得火阳之气。故开于昼。
○凡草木之花多红。红象火。木生火也。花生蕊。蕊黄象土。火生土也。蕊生实。实圆象金。土生金也。实藏仁。
仁润象水。金生水也。仁复生木。水生木也。
○凡花之红者。得火之发散。故无实。杜鹃踯躅红桃牧丹之属。是也。花之白者。得金之收敛。故有实。李柰杏梨梅樱之属。是也。花之黄者。得土之坚实。故黍稻榛栗松柏之属。皆有壳而味甘。
○草木之叶。亦火气也。故其形尖。火盛则木衰。故凡叶大者早凋。草之芙蕖芭蕉。木之梧桐枫杮之属。是也。叶细者。象水。木得水则旺。故松柏杉桧榧子之属。皆冬青。
○松柏得木之正气。故四时常青。栀子得木之阴气。
耳溪外集卷九 第 306H 页
故花六出而色白。莲芡得水气。故壳皆黑。得坎象。故茎有刺。甘蕉得少阳之气。故闻雷而长。叶大而早萎。
○草木皆具八卦。根者。艮也。干者。震也。叶者。巽也。花者。离也。蕊者。坤也。实者。兑也。壳者。乾也。仁者。坎也。其序则后天也。
○五谷味甘。得土气也。果实味酸。得木气也。花叶味苦。得火气也。姜桂味辛。得金气也。盐酱味咸。得水气也。
○草木虫鱼地产。故四方不同族。飞禽走兽天产。故海内无异种。惟海外则风气殊。故物产亦殊。橘渡淮则为枳。雊鹆不过济。貉踰汶则死。大梁无萤无蝉者。地气限之也。
○竹之于木。其得离火之气乎。故叶尖而中虚。火之德为礼。故有节而齐生。火之性克金。故傲霜而长茂。火之位属南。故宜南而不宜北。火之母在木。故植西而引于东。
○五谷味平而甘。故能养胃。稻好湿而下垂。其得水气乎。故成于秋。麦好燥而上指。其得火气乎。故熟于夏。
○凡草木之实夏熟者。味多酸。带木气也。秋熟者。味
耳溪外集卷九 第 306L 页
多甘。带土气也。堇荼之苦。芥姜之辛。得金火之偏也。
○鸟兽有黑。而草木无黑者。惟天产受天之正色也。海水作卤而百物无咸者。惟天地得水之正味也。
○木莫贵于桂。故干枝皮肉心。皆可药。(老株为肉桂。干皮为官桂。嫩枝为桂枝。皮肉为桂心。)卉莫美于莲。故根叶花实菂。皆异名。(尔雅曰。荷茎曰茄。叶曰蕸。本曰蔤。华曰菡萏。实曰莲。根曰藕。中曰菂。菂中曰薏。总名曰芙蕖。)
○江南不产栎。孔林无荆棘者。地气得中和也。蝉不栖松桧之枝。蚁不上熊豹之皮者。物性有避忌也。
○黄杨逢闰而减一寸。碧藕逢闰而益一节。梧桐一枝十二叶。应十二月。有闰则生十三叶。故宋人闰月表云。梧桐之叶十三。黄柳之厄一寸。语曰。蓂荚候日。梧桐候月。
○安石榴挟石而茂。苏铁木。带钉而活者。金有时乎养木也。
○菱花背日。芡花向日者。水草之分阴阳也。葵花倾阳。合欢夜合者。野卉之分阴阳也。
○动物自首生。植物自根生。自首生者。命在首。自根生者。命在根。阳上而阴下也。
○谷之种百。而惟稷祀于社者。易生而早熟。得气先也。辰之神十二。而惟鼠配于子者。足前奇而后耦。具
耳溪外集卷九 第 307H 页
阴阳也。
○月令曰。四月靡草死。十月荠麦生者。何也。纯阳之月。阴在中。纯阴之月。阳在中也。张文饶曰。阳虽生于子。而实兆于亥。故荠麦生于十月。阴虽生于午。而实兆于巳。故靡草死于四月。
杂物篇
冠有一顶。象乎天。衣有两袖。象乎人。裳有四幅。象乎地。易曰。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或曰。上玄象道。下纁象事。
○宫室形方象地。而上栋下宇。亦有覆载之象。易曰。盖取诸大壮者。只言其义也。
○舟圆阳象。故行于水。车方阴象。故行于地。然帆方而长。轮圆而健者。各具阴阳之体也。舟有鬐尾。象鱼。车有两翼。象鸟。易曰。盖取诸涣者。言乘木而涉川也。
○矛剑形尖。金质而火象。故能制物。干盾形方。木质而土象。故能卫生。鼓与角木声。故以动众。钟与钲金声。故以收众。
○镜者日象。故光常满。弓者月象。故有圆亏。镜之明暗。阴晴之象。弓之张弛。弦望之象也。
○珠者。月之精。故水不湿而光于夜。玉者。日之精。故
耳溪外集卷九 第 307L 页
火不焦而气如虹。
○耒耜以垡土。斧斤以伐木。炉冶以镕铁。制克之理也。尺堤不能捍怀山之浪。勺水不能救燎原之焰者。强弱之势也。
○牛为坤土而鼻属土。故穿鼻。马为乾物而乾为首。故络首。易曰。盖取诸随者。随其性也。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者。荀子之言也。岂惟是哉。金出于石而坚于石。墨出于灰而黔于灰。饴出于米而甘于米。醋出于酒而酸于酒者。物之精也。精之又精。不可尚已。物犹然矣。况于学乎。
○记曰。甘受和白受采。甘者土气。土可以统五味。白者金色。金何以受五采耶。夫味出于质。质之厚者莫如甘。色出于气。气之清者莫如白。质厚然后可调诸味。气清然后可施众采。
○巴蜀远海。故井出盐。寒门远日。故龙含火。朔方苦寒。故多狐貉。南土盛瘴。故产姜桂。至矣哉。天地生物之仁也。
○钱者外圆而内方。其象先天之图乎。圆故流转不滞方。故称物平价。中空而一贯者。其象太极之理乎。亘古今通华夷而不变。刱物之智。可与造化参矣。为
耳溪外集卷九 第 308H 页
此者。其殆圣人乎。史称太公造九府。
○孔子曰。车同轨书同文。孟子曰。不知足而为屦。吾知其不为蒉也。四海之广。九州之远。不相谋而合。不相学而能者。理与气无二也。
○天下之衣冠同。而夷狄之魋髻何也。尚北也。左衽何也。尚阴也。中国阳而夷狄阴。故俗自异。非人之所为也。
○水久停则腐。火久伏则熄。井不汲则涸。灶不炊则塞。鼓不考则哑。剑不斮则涩。故天地之化。生息然后不竭。转动然后日新。
○金鉴明而丑妇怨。神龟灵而奸人忌。明不可太纵也。习没者有时而溺。好剑者有时而伤。术不可不择也。
○金屑虽贵。落眼则眯。马矢虽贱。煎砂则良。性有违合也。韩卢抟鹿。拙于捕鼠。周鼎函牛。不利烹鸡。用有小大也。故明王之用人也。授其所能。则天下无弃才矣。责其所短。则天下无全器矣。
○西汉武库灾。识者曰积油万斛。自然生火。盖油者。火之媒。万者。数之极。物极则变。气积则化。故养兵至万者。致寇。积货至万者。招祸。活命至万者。受福。读书
耳溪外集卷九 第 308L 页
至万者。生慧。
○石脾。入水则乾。出水则湿。变水之性也。独活。有风不动。无风自摇。反风之气也。故曰。五行之变。不可胜穷也。
○龟待灼而告吉凶。桐待枯而中律吕者。物有死而始灵也。松脂入土千年而化琥珀。古木入水千年而化沉香者。物有久而成宝也。故圣贤之出世也。死而后人始信。久而后名益贵。
○兔精入地而成空青者。少阳化至凉也。金气薰山而生雄黄者。少阴化大热也。蛇尿生真金。鬼血成玛瑙者。腐臭化为神奇也。
○翡翠之石屑金。白䓘之木血玉。物性之相制。岐农之所未悉也。故孟子曰。尧舜之智。不能遍物。
○石燕遇雨而飞。石雁逢秋而鸣。石之灵也。人蔘化童。枸杞成狗。草之灵也。有其象者。必得其气欤。
○扑满者。能入而不能出。虚以受之。满则扑之。苟不满矣。何扑之有。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于是器乎见之矣。
○琴统阳。瑟统阴。古语曰。琴欲高张。瑟欲下声。阳主生。故其情喜。阴主杀。故其情悲。
耳溪外集卷九 第 309H 页
○宫为土。商为金。角为木。徵为火。羽为水者。五声之配五行也。土为坎音。竹为艮音。革为震音。匏为巽音。丝为离音。金为兑音。木为乾音。石为坤音者。八音之协八卦也。声者经也。音者纬也。斯可以尽万物之声矣。
○天下之至坚者。莫如石。而龙火焚山。鹤粪枯砌。金盐煮璧。蟾酥软玉。其有制克之理乎。天下之至虚者莫如声。而虾蟆聒蝌蚪出。谢豹呼土虫裂。伯劳啼蚯蚓结。其有感应之理乎。故观画灰之缺晕。斩草之断虹。则知风雷之可召。观烧雄黄而致水虫。磨铁而致蝼蛄。则知禽虫之可役。观荠之烂铜。皂角之腐铁。则知有黄白之术。观灰之生蝇。苋之生鳖。则知有飞腾之药。观磨声之贕鸡卵。索绹之咬鹅吭。则知有厌胜之法。此虽君子之所不讲。亦不可谓无其理也。
○戎盐累卵。獭胆分卮。人气粉犀。蓖子结瓠。鲑刺戕树。皆由五行之相制也。噫。物理其可尽穷乎。(淬盐箸端竖之。而加卵其上。则卵着遂不堕。以簪蘸獭胆画杯水。则水中断。钜犀成片。裹以薄纸。纳人怀中。则人气所薰。软碎如粉。长柄壶煮以蓖麻子。则柄可绾结。鲑鱼之刺。插于木根。则辄死。灌以狗胆。则复活云。)
○林豺梁獭。其郊禘之始乎。洼尊燔黍。其燕飨之始乎。蔂梩堲周。其殡葬之始乎。俪皮缁布。其婚冠之始
耳溪外集卷九 第 309L 页
乎。断竹飞土。其佃猎之始乎。故林放问礼之本。孔子曰。与其奢也宁俭。
○大挠作甲子。黔如作虑首。容成作历。羲和占日。尚仪占月。后益占岁。其星历之始乎。
○句龙教稼穑。燧人教火食。叔均始牛耕。仪狄造酒。女娲作笄。轩辕作冠。胡曹作衣。其饮食衣服之始乎。
○高元作室。鲧作城郭。伯益作井。赤冀作臼。雍文作舂。公输作硙。夏桀作瓦。其宫室器用之始乎。
○神农作斧作陶。黄帝造釜甑。少康作箕帚。舜作食器。禹作祭器。赫胥作梳。武王作翣。尹寿作镜。其利用厚生之始乎。
○虞姁作舟。奚仲作车。乘雅作驾。王冰服牛。寒衰作御。祝融作市。其舟车交易之始乎。(山海经曰。番禺作舟。说文曰。共鼓货狄作舟。作化孤。)
○神农尝百草。巫彭作医。巫咸作筮。其医卜之始乎。
○庖牺氏作瑟。神农作琴。女娲作笙簧。黄帝作清角。
舜作箫。鼓延作钟。母句作磬。倕作鞞鼓。帝俊之子八人。始为歌舞。祝融之子长琴。始作乐风。其音乐之始乎。
○庖牺氏作龙书。炎帝作穗书。仓颉作鸟迹书。颛顼
耳溪外集卷九 第 310H 页
作科斗书。务光作倒薤篆。史籀作大篆。李斯作小篆。王次仲作八分书。程邈作隶书。汉杜伯度作章草。蔡邕作飞帛。其书字之始乎。
○挥作弓。牟夷作矢。蚩尤作五兵。范蠡曰。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其戎器之始乎。
撰德篇
乾者。天之性也。故曰天行健。坤者。地之性也。故曰地势坤。万物资始者。天之情也。万物资生者。地之情也。
○震者动。故雷常奋。巽者入。故风无不入。坎者陷。故水就下而月有亏。离者丽。故火附物而日丽天。艮者止。故山不动。兑者说。故泽常润。六子之性也。
○震不惟自动。能鼓万物。巽不惟自入。能齐万物。坎不惟自陷。万物溺于险。离不惟自丽。万物附于明。艮不惟自止。亦能止物。兑不惟自说。亦能泽物。六子之情也。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者。天之易也。人得太极而为性。得两仪而为刚柔。得四象而为四德。得八卦而为七情。人之易也。
○仁者。于德为元。于时为春。于行为木。礼者。于德为亨。于时为夏。于行为火。阳之舒也。义者。于德为利。于
耳溪外集卷九 第 310L 页
时为秋。于行为金。智者。于德为贞。于时为冬。于行为水。阴之翕也。信者。实有是德与是气。而无定位。于行为土。于时为四季。于方为中央。此人之四象也。
○仁者。其犹震之发生乎。礼者。其犹离之文明乎。义者。其犹兑之成遂乎。智者。其犹坎之收藏乎。巽居仁礼之间。生物而齐物也。艮居智仁之间。成终而成始也。此人之八卦。而乾坤不与者。统六子也。
○喜与爱。象木之荣。仁之发也。哀与惧。象火之烈。礼之发也。怒与恶。象金之刚。义之发也。欲者。象水之深。智之发也。此七情之具五行五性也。
○古之言性者。始于书曰若有恒性。在易曰继之者善。成之者性。在中庸曰天命之谓性。孟子之言性善。本于此。然直曰善而不言其目。故斯有恶与混之讼焉。易曰。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此性之目也。仁义无有不善。则知性之善矣。荀氏虽言性恶。而未敢言仁义之恶也。孟子亦尝备言四德与四端。而人或未信者。不知其本于易也。
○儒者之道曰诚。所以学之者。推之而已。老者之道曰玄。所以学之者。因之而已。佛者之道曰通。所以学之者。疑之而已。
耳溪外集卷九 第 311H 页
○儒者。本于天。老者。本于神。佛者。本于鬼。天者。纯乎理也。神者。阳之精也。鬼者。阴之精也。二氏皆气也。
○忠者。自尽己心之谓。尽心莫大于事君。故于君言忠。信者。以实与物之谓。与物莫大于朋友。故于友言信。合而言之。诚也。诚者。天道。故乾卦言忠信。所以进德。
○韩子曰。道与德为虚位。分道德而言其名也。朱子曰。德者。行道而有得于心。合道德而指其实也。然道德之称。始于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之大德曰生。夫阴阳之道。天地之德。岂可谓虚位也哉。既曰德。道在是矣。吾从朱子乎。
○思之思之。鬼神其通之。断而行之。鬼神避之者。言人之精神能动鬼神也。诚之所到。金石亦透。众口铄金。虎发石开者。言人之精诚。能贯金石也。其理感与应而已。
○屈伸盈虚。无非感应也。人之坐卧行止。鸟兽之飞走动息。屈伸之相感也。饥思食饱思泻。寒就火热就风。盈虚之相感也。易曰。屈伸相感而利生焉。又曰。通其变。使民不倦。物必感然后利生。通然后不倦。
○大易六十四卦。一言以蔽之曰无妄。
耳溪外集卷九 第 311L 页
○大畜言学。贲言文。能止而健。然后可以为学。文明以止。然后可以为文。止者。笃实之谓。不以笃实为本。则学不足以成德。文不足以明理。
○韩非引周公之言曰。冬日之闭冻也不固。则春夏之长草木也不茂。程子曰。不翕聚则不能发散。不专一则不能直遂。故贞为元之本。静为动之根。
○贾子曰。亢龙往而不能反。故有悔。潜龙入而不能出。故勿用。龙之神也。其惟蜚龙乎。夫龙之所以蜚者。得中正也。惟圣人之得位者当之。
○齐桓霸而陈完奔齐。周赧亡而汉祖生沛。宣帝朝单于而王政君入东宫。梁武灭齐而侯景孕。建成遇害而武氏生。艺祖受命之明年。女真来贡。姤复消长之理也。故圣人谨微而戒盈。
○易曰。何以聚人曰财。故十三卦之象。始于佃渔。次以耒耜。次以交易者。犹洪范八政。食居先也。继之以垂衣裳而治者。富而后教也。
○易之为书。明阴阳。师之一卦。尽兵机。故种放明于易。而世衡,师道,累叶为名将。郭逵以将显。而兼山,白云。传家治易学。
○纣为长夜之饮。国中失日。而箕子不对。禹入裸国。
耳溪外集卷九 第 312H 页
解衣而入。冠带而出。圣人之随也。
○医能活生。而不能活死。药能已疾。而不能引年者。命不可易也。国之脩短。何以异于人哉。然召公之告成王曰。命吉凶。命历年。知今我初服。程子曰。修养而至于长年。为国而至于祈天永命。人力可以夺造化。故君子不言命。
○程子曰。穷物理者。穷其所以然也。语其大则天地之所以高厚。语其小则一草一木所以如此者。皆穷理之功也。又曰。物我一理。明此则尽彼。此合内外之道也。夫物与我。无彼此也。天地与草木。无大小也。其理则一。一物不格则一理亏矣。一理亏则吾心之知有蔽矣。故大学曰。物格而后知至。
○乾坤既位。人道乃立。故屯以建侯作之君。蒙以养正作之师。
○大学形方效地。其坤道之学乎。中庸体圆象天。其乾道之学乎。何以言之。自格致而至诚正。自修齐而至治平。推以广之。言其极功曰挈矩。矩者。地之形也。自五伦而贯以三德。自九经而约于一诚。包而括之。言其极功曰无息。无息者。天之体也。故坤言敬。大学之正心也。乾言诚。中庸之致中也。
耳溪外集卷九 第 312L 页
○记曰。洁静精微。易之教也。洁静状易之体。精微赞易之蕴。孔子曰。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洗心者。洁静也。藏密者。精微也。其体易之道乎。
○天地设位。而礼乐行乎其中。其犹易乎。日月成象焉。山泽定位焉。秩然而有章者。天地之礼也。鼓之以风雷。润之以雨露。动荡而交感者。天地之乐也。故经曰礼者。天地之序。乐者。天地之和也。易曰。上天下泽履。雷出地奋豫。履。礼也。豫。乐也。圣王以。赞化育而通神明。
○二典三谟。行道之书也。中庸大学。传道之书也。洪范论语。明道之书也。春秋孟子。卫道之书也。兼此四者。其惟大易乎。王者得之而道行焉。圣人得之而道传焉。理无不包。所以明道。言无不戒。所以卫道。
○经权者。事有常变而合于道。一也。孔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孟子曰。男女不亲授。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经者。立于礼也。权者。适于义也。不揆诸义而惟权之求。则不几于小人之无忌惮乎。故君子礼以守经。义以行权。
○人之恒言曰。古今人不相及。然天地之生久矣。日往则月来。山峙而水流。以至鸟兽之飞走。草木之荣
耳溪外集卷九 第 313H 页
落。今与古一也。则天地生物之气。未尝有丰损也。何独于人而不古若乎。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颜之去舜亦远矣。今之去颜未加远也。谓之不可及者。惑也弱也。
○周公戒伯禽曰。易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下足以守其身者。谦之谓也。故六十四卦。惟谦六爻皆吉。
○老氏。窃天者也。庄氏。侮天者也。佛氏。逃天者也。圣人。顺天者也。君子。学天者也。窃天者。自用。侮天者。自大。逃天者。自私。顺天者。无为。学天者。不息。
○天无为。圣人亦无为。故孔与老俱言无为。然老氏无为而无不为。藏机而独运。孔氏无不为而无为。循理而无情。公私之分也。
○孟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者。其惟心之谓乎。善形心体之妙。发前圣之未发矣。荀子曰。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放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心者。形之君也。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后孟氏而言心者。莫深于此。非诸子所及也。余故曰荀子不识性而识心。其弊也。师心而不率性欤。
耳溪外集卷九 第 313L 页
辨名篇
河图形方。象而成易。方者体以耦立。故卦为八。爻为六。占用蓍。蓍植物。亦阴类也。洛书形圆。则而叙范。圆者用以奇行。故畴有九。行有五。卜用龟。龟动物。亦阳类也。
○蓍之数用七。故七七为四十九策。卦之数用八。故八八为六十四卦。凡数始于少而成于老。故老变而少不变。卦者。观其体。故蓍用少阳而卦用少阴。七八者。阴阳之少也。爻者尚其变。故数用九六。九六者。阴阳之老也。
○易曰。蓍之德圆而神。圆者。阳也。卦之德方而知。方者。阴也。此阴阳之定体也。故数用少。六爻之义。易以贡易者。变易而无常。不偏于阴阳。故数用老。其用九六者。将以观其变也。世之谈易者。皆云阳进阴退。故不用七八而用九六。殊不知蓍卦之用七八也。
○天有七星。人有七窍。性有七情。少阳之数也。地有八方。易有八卦。乐有八风。少阴之数也。凡阴阳之物。皆用少而惟爻用老者。尚其变也。
○阳奇用全。故径一而围三。阴耦用半。故围四而用二。梓匠之曲尺用二面者。用半之理也。其形为句股。
耳溪外集卷九 第 314H 页
历家用之以测象。数家用之以量物。天下法象。莫逃乎句股。易曰。卦之德方以知。凡易之占。不用全卦而只观动爻者。亦用半之义也。微乎妙哉。
○天一生水。天三生木。天五生土。阳数合为九也。地二生火。地四生金。阴数合为六也。九六之数。盖原于此。大传曰。参天两地而倚数。其斯之谓欤。
○兑者。不言之说也。艮者。无足之跟也。咸者。无心之感也。夬者。非水之决也。说不以言。无待乎声音笑貌也。跟不以足。不挠乎贫贱威武也。无心而感。中虚以孚也。非水而决。群刚胜柔也。
○贲者。文章之象。故文辞贵乎光明而笃实。夬者。书契之象。故字画贵乎刚健而和说。
○易曰。知崇礼卑。以体言则天地定位也。以用言则水火既济也。故心火在上而肾水居下者。人物之本体也。水欲升而火欲降者。养生之妙用也。
○天地之间。未尝一日无阳。亦未尝一日无君子。故十月为阳。纯坤称龙。朱子曰。复之一阳。是自坤来。一日生一分。积三十日成一画。故至十一月而一阳始成。
○阳画中实。故得三分之全。阴画中坼。故得四分之
耳溪外集卷九 第 314L 页
二。乾之三奇。各得三而成九。故老阳之数九。坤之三耦。各得二而成六。故老阴之数六。
○易主象。范主数。象以耦立。数以奇行。耦者经也。奇者纬也。经纬相错而变化无穷。天下之能事毕矣。
○文王拘而演易。箕子囚而叙畴。用晦所以明道也。故孔子于明夷。独言文王箕子。
○易以蓍占。范以龟卜。易道散而蓍占废。范学绝而龟卜亡。自汉以来。一切趍于简捷。掷钱,观梅,折草,灼鸡之占兴。而圣人立象倚数之妙。遂不可见矣。
○易曰。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夫蓍之生。其在伏羲之时乎。龟筴传曰。天下和平。王道得而蓍长丈。其丛满百茎。说文曰。蓍蒿属。易以为数。天子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皆用奇。奇者。圆也。故曰蓍之德圆而神。
○连山首艮。艮者。终始万物也。归藏首坤。坤者万物资生也。周易首乾。乾者万物资始也。艮属于寅。地辟于丑。天开于子。其犹三正之互建乎。桓谭新论曰。连山八万言。归藏四万言。夏易详而商易简。盖易道至周而大备。故夏商之易不传。然周易不过二万四千一百七言。则比商易而尤简矣。
耳溪外集卷九 第 315H 页
○八索者。何也。书序曰。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国语士伯曰。平八索以成人。韦昭注之云。八体以应八卦。如乾首坤腹之类。贾逵曰。八工之法。张衡曰。八仪之刑。杜预但曰古书名。诸儒无定论矣。然易曰。探赜索隐。以定天下之吉凶。书序近之矣。故马融亦以八索为八卦。
○艮者。万物之所终始也。故连山首艮。八风始于不周。卦气始于中孚。冬至为历元。黄钟为律本。北方谓之朔方。朔者始也。太玄纪日于牛宿。纪气于中首。而以罔与冥为元。难经百刻图。一岁阴阳升降。会于立春。一日阴阳昏晓。会于艮时。其理皆本于易。
○京房引孔子言曰。易有四焉。一世二世为地易。三世四世为人易。五世六世为天易。游魂归魂为鬼易。此占家之说。非圣人之言也。张文饶云。四易者。体一而用三。伏羲之先天。体也。连山为天易。归藏为地易。周易为人易。用也。
○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先儒谓伏羲则图。大禹演书。杨雄覈灵赋曰。大易之始。河序龙图。洛贡龟书。刘牧遂称图书。同出于伏羲之世。或谓龙负书而龟负图。余未信之。
耳溪外集卷九 第 315L 页
○羲皇之易。有画而无书。即其象而推吉凶而已。文王以后。始系之辞。于是乎观其象而玩其占焉。易纬乾凿度。乃以八卦之画。为天地风山水火雷泽之字。理或然欤。
○两仪者。阴阳之统名。不曰二而曰两。何也。二者。重叠而有先后。两者。对待而分左右。故曰阴阳无始。圣人立言微矣哉。
○阳大阴小。而称阴阳者。阖而辟也。朔先晦后。而称晦朔者。终而始也。
○邵子曰。天地之气。自北而南则治。自南而北则乱。久则复北而南矣。张文饶解之曰。先天图自泰历蛊而至否。南而北也。自否历随而至泰。北而南也。即天地自然之数也。
○天下之形。北首而南尾。故刱业之主。多起于西北。唐虞三代。皆都冀雍。秦以关陇并山东。汉起荆州。都长安。唐起晋阳。都关中。惟宋都汴梁而失河北。皇明始都金陵。定鼎于燕。燕自金元至于清。四成帝都。天地自然之势也。
○诗者。人籁之合天机者也。其成章也。始于四言。中于五言。终于七言。何也。四者。四象也。五者。五音也。七
耳溪外集卷九 第 316H 页
者。五音之具二变也。(半徵半商。)天下之声止于七。故诗至七言而大成。不可以复加矣。声属阳。七少阳自然之数也。
○成汤问于夏棘曰。古初有物乎。夏棘曰。古初无物。今焉得物。使后之人。而谓今之无物可乎。冉求问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乎。仲尼曰。古犹今也。袛裯新袭。虮虱生之。川沼创出。虫鱼产之。一气之易。万物自见。观乎二说。则天地之始。可推也。古今之辨。可一也。
○古记云。遂人氏始制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归。白虎通谓男三十。筋骨坚强。任为人父。女二十。肌肤充盛。任为人母。合为五十。应大衍之数。以生万物。盖十者。数之成。阳奇而围三。故男成于三。阴耦而用半。故女成于二。参天两地之道也。
○董子曰。道之大原。出于天。先儒宗之谓知道之言。余独以为未也。夫道者。形而上之理也。天地虽大。亦形而下之器也。道虽行于天地之间。而已具于有形之先。无是道则天地无从而生。谓之天本于道则可。不可谓道出于天也。故孔子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者。乾坤也。太极者。道也。张子有言曰。吾道之大。天地不能覆载。盖有见乎是。而立言过高耳。或曰。董
耳溪外集卷九 第 316L 页
子所谓天。即程子所称天即理之天。苟如是言。则谓之道出于理。可乎。终是见之也不明。语之也未精焉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