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耳溪外集卷七
耳溪外集卷七 第 x 页
耳溪外集卷七
 易象翼传
  
耳溪外集卷七 第 247H 页
大象解
 本义曰。象者。卦之上下两象及两象之六爻。周公所系之辞也。胡双湖则曰。夫子六十四卦大象。自释伏羲一卦两体之象。象皆夫子所自取。文王周公所未尝有。故与卦爻之辞。绝不相关。未知何所考。而今按大象文体。与周公爻辞迥异。且史记言孔子作彖,象,系辞,说卦,文言诸篇。谓之十翼。则凡大小象。恐皆夫子所作。
 
象者。南方之大兽。牙感雷而文生。身见星而血止。胆应四季。移于四足。三年一产。故用像天象。鼻牙四足象六爻。故用取易象。路史曰。易者。即蜥蜴也。身色无恒。日十二变。故取变易之义。彖者。茅犀之名。犀形独角。知几知祥。故取吉凶之断。
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彊不息。
 行者。运行也。健者。阳刚之用。不称乾而称健者。乾道不可一言而尽也。从人从建。欲人继天而立极也。自强者。象刚之德。不息者。象刚之用。此象通上下而言。行健。在天之乾。自强。在人之乾。
耳溪外集卷七 第 247L 页
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势者。形势也。坤者。顺厚之谓。坤质土而位申。故从土从申。厚德者。象坤之体。载物者。象坤之用。坤卦不言君道。而乃于大象发之。此亦通上下而言。在圣人则尽物之性是也。
屯䷂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在天为云。在地为雨。故水天需曰。云上于天。天水讼曰。天与水违行。屯者。草出土而未申之象。天造草昧之时。君子当经纶以济之。经者。象雷之直。纶者。象雨之散。卦中具震坎艮坤三男用事。代坤理物也。
蒙䷃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蒙者。草覆冢土之象。蒙。稚而未长也。少男在上。有童蒙之象。朱子曰。果行有水之象。育德有山之象也。卦互坤震。行如坎水。果如震雷。育如艮山。德如坤厚。
需䷄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需者。云在天上之象。而字篆文如天字。所以名卦。云上于天。自然成雨。君子观其象。饮食宴乐以待之。坎为饮象。兑为食象。互离明在乾天之上。时则
耳溪外集卷七 第 248H 页
可以宴乐也。
讼䷅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上下相违。所以成讼。讼者。言之公。听讼。必以公也。龟山杨氏曰。天左旋而水东注。违行也。夫防水。莫如绝其源。作事。莫如谋其始。贵使无讼也。为卦内险而外健。所以生讼。中互离明兑说。可以止讼也。
师䷆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地者。水之所聚。师者。众之所聚。故文从阜从市。所以名卦。容民象地。畜众象水。容民然后能畜众。用兵以得众为本。卦体内坎险而互震动。外有坤顺。震击而辟土之象也。
比䷇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物之相比。莫如水地。比之为文。两匕相依。所以名卦。先王观其象。建国画地。使之相比而相亲。先儒言于师。得井田之法。于比。得封建之法。卦体。坤地之中。有坎水艮山。画野分州之象也。
小畜䷈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朱子曰。风有气而无质。能畜而不能久。故为小畜。字从玄从田。有天地之象。故以名卦。卦体。内乾健而外巽顺。中含离兑。离明兑说者。文也。乾健巽顺
耳溪外集卷七 第 248L 页
者。德也。文辞威仪。如风行天上。自然成文也。诗曰。矢其文德。其得风行之象乎。
履䷉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天高泽卑。以刚临柔。所以为履。字从行人而中藏舟。如人之履也。人非礼不行。故履为天地之礼。辨上下。定民志。礼之大用也。卦中一阴成离。文明为主而巽以行之。说以应之。行礼之道也。辨上下者。天泽之象也。定民志者。离兑之象也。
泰䷊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天地交而阴阳和。泰者。大也安也。文从春从水。春雨时降。万物和畅之象。故于卦为建寅之月。又互兑说而震动。即万物发生之象。朱子曰。财成以制其过。辅相以补其不及。盖道者。阴阳之道。宜者。四时之宜。财成如燮理之谓。辅相如教养之类。皆所以左右民生也。人君者。代天理物。故独称后以。
否䷋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否者。泰之反。天地闭塞。如口之不开。故名为否。卦体。互巽艮。巽顺而艮止。俭德辟难之象也。建安丘
耳溪外集卷七 第 249H 页
氏曰。俭德辟难。象坤阴之吝。不可荣禄。象乾德之刚。如坤六四之括囊无咎。即俭德辟难。乾初九之遁世无闷。即不可荣以禄也。孔子曰。天地闭而贤人隐。其体否之象乎。
同人䷌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五阳同气。二五同志。天火同性。有人与天同君与民同之象。故以名卦。类族。如天之覆。辨物。如火之明。东坡苏氏曰。比。以无所不比。为比。同人。以有所不同。为同也。
大有䷍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一柔居尊。众阳并应。火在天上。光照万物。所有之大也。故以名卦。大者。阳也。有者。实也。卦有五阳。亦所以为大有也。物众则有善恶之殊。故治众之道。在于遏恶扬善。然后可以顺天休命也。朱子曰。天命有善而无恶。故遏恶扬善。所以顺天。反之于身。亦若是而已。诚斋杨氏曰。同人。离在下而权不敢专。故止于类而辨。大有。离在上而权由己出。故极于遏而扬。
谦䷎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
耳溪外集卷七 第 249L 页
施。
 以高下卑。外顺内止。为自谦之象。字从言从歉。谦德。先自逊言也。裒多益寡者。损山之高也。称物平施者。如地之平也。程子曰。谦者。治盈之道。故所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大抵谦承大有之后。君子所以治之也。抑有馀而补不足。使天下之物。小大长短。均齐方平。则天下自平矣。
豫䷏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程子曰。坤顺震发。和顺积中。而发于声乐之象也。豫者。兽名也。性和顺而喜游豫。故取安乐之象。性又多疑。动止犹豫。故取备豫之义。作乐者。震雷之声。崇德者。艮山之高。荐上帝。坤地配天也。配祖考。长子主器也。中爻艮为门阙。坎为隐伏。宗庙之象。
随䷐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朱子曰。震下兑上。乃雷入地中之象。雷随时藏伏。故君子向晦宴息。随之为文。从防者。阴阳也。从左从月者。月随日而左旋也。从辵者。行走之象。故以名卦。雷藏泽中。互巽与艮。所以入而止也。诗曰。遵养时晦。其得随之象乎。
耳溪外集卷七 第 250H 页
蛊䷑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春秋传曰。风落山。女惑男。以长女。下少男。乱其情也。所以为蛊。苏东坡曰。器久不用则虫生之谓蛊。人久宴溺而疾生之谓蛊。天下久安。无为而弊生之谓蛊。蛊之为文。三虫食皿。卦之三阴。据内外体之象也。君子处蛊乱之时。思有以治之。所以有事。事莫大于修己治人。故以之振民育德。振民。如巽风之号令。育德。如艮山之厚重。巽在内。艮在外。故先民而后德。盖治乱之事。救民为急也。
临䷒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朱子曰。地临于泽上。临下也。教之无穷者。兑也。容之无疆者。坤也。临之为文。臣边有三口。为亲近众民之象。二阳进偪四阴。亦为临民之象。
观䷓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风行地上。振动万物。所以为观。观者。欢见之象。故先王省方而设教。民皆仰之。坤为方国。省方。乃坤之象。巽以申命。设教。乃巽之象。观者。临之反。阳进居上。故为人君临民之象。
噬嗑䷔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耳溪外集卷七 第 250L 页
卦体似颐而中有一阳。如颐中有物。所以为噬嗑。口有物则当齧而去之。人有强梗则当刑以敕之。互坎为盗。艮为坚木。有刑狱之象。而电以照之。雷以威之。为治狱之象也。
贲䷕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山下有火。草木皆被其光。艮有光明之德。而又得离火。其光贲然。所以名卦。贲之为文。从卉从贝。卉有华。贝有光。君子观其象。以成文明之治。而卦体与噬嗑反。中坎险而上艮止。故不敢折狱也。
剥䷖象曰。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
 
山在地上。下厚而上高。朱子曰。厚下。乃所以安宅。是卦阴长而阳消。下剥而上危。则观其象。乃取厚下之义。圣人用易之权也。剥之为文。山横水上。刀以斲之。山颓附地之象也。故以厚本为戒。上以者。通称为人上之道。
复䷗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以象则雷在地中也。以气则一阳始生于众阴之下也。复者。坤为腹。取人腹之义。人君体天顺时。安静以养微阳也。闭关不行者。复为厚艮。而艮为门。
耳溪外集卷七 第 251H 页
其形倒也。
无妄䷘象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
 朱子曰。天下雷行。震动。发生万物。各正其性命。是物物而与之无妄也。无者。天之先。元之本。即无极也。妄者。真之反。无妄者。诚也。天以无妄之理。赋与万物。如雷行天下。发生万物。故先王观其象。而对时育物也。程子曰。动以天则无妄一言。尽之矣。天地万物之理。无非无妄。大易六十四卦。可以一言而蔽之。曰无妄。
大畜䷙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天之高大。岂在山中。乃天之气行于山中也。三阳在下。而艮以止之。君子观其象。而大其畜积。畜积之大。莫如德也。欲畜其德。必先师古。师古之道。必识其言行也。卦体。互兑与震。兑言而震行也。
颐䷚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雷行山下。长养万物。天地之养万物也。上止下动。外实中虚。为口颐之象。人之自养也。言从口出。故慎言语。以养其德。食从口入。故节饮食。以养其体。
耳溪外集卷七 第 251L 页
推以广之。则命令政教之出于口者。皆当慎之。食货财贿之养于人者。皆当节之。养德养天下。其理一也。言食。震动之象。慎节。艮止之象。
大过䷛象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泽在木上。则水之大过也。泽虽没木。而木终不仆。君子之独立不惧也。四阳陷于二阴之中。君子之遁世无闷也。所以为大过人之行也。建安丘氏曰。独立不惧。巽木象。周公当之。遁世无闷。兑说象。颜子当之。
坎䷜象曰。水荐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坎之文土欠缺而水入之也。习者。水之荐至如鸟之数飞也。君子观其象。德行则如水行之有常也。教事则如二水之荐习也。互体艮震。艮止以常德行。震动以习教事。涑水司马氏曰。水之流也。习而不止。以成大川。人之学也。习而不止。以成大贤。
离䷝象曰。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程子曰。若云两明。则是二明。不见继明之义。故云明两。大人。以德言则圣人。以位言则王者也。大人观离明相继之象。以世继其明德。照临于四方。朱
耳溪外集卷七 第 252H 页
子曰。明两作。犹言水荐至也。夫六十四卦。惟离称大人。盖以明明德于天下。圣人与王者。其道一也。
咸䷞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山泽通气。虚以能受。咸之为文。从口从成。所以为咸也。观乎互体。则乾在坤中。阴阳交感也。虚以受人。无心之感也。君子之心。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者。其咸之象乎。
恒䷟象曰。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雷风相与。所以恒久。阳上阴下。所以不易。恒之为文。舟阁两岸之间。有不易方之象。故以名卦。雷风相与。而震巽之位未尝易。相与者。气之通。不易者。理之常也。
遁䷠象曰。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上有天而下有山。君子之所隐也。遁之为文。从豚从辵。居下而好走。所以取隐遁之象。阴长阳退。君子当避。而卦体。乾艮互巽。远小人。艮止之象。不恶而严。巽顺乾刚之象也。
大壮䷡象曰。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
 程子曰。君子之大壮者。莫若克己复礼。古人云。自胜之谓强。四阳方长之时。刚健而动。所以非礼弗
耳溪外集卷七 第 252L 页
履也。夫阳为大而始壮。大壮者。大者。壮也。盖乾者天理雷行其上。所以言履。
晋䷢象曰。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
 程子曰。君子观明出地上之象。自昭其明德。晋之为文。上如离而下有日。所以名卦。明者。离之象。德者。坤之象。自昭者。明德在己也。大学之明明德。其本于是乎。
明夷䷣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日入地中。夜昼之常。非明有息。若伤于外也。夷者。大弓。所以伤物者。故以名卦。君子观其象。用晦而莅众。众。坤象也。离与坎。互水之性。内明而外暗。云峰胡氏曰。晋。明盛之象。君子敛而用自治。明夷。晦其明之象。君子推而用治人。皆善用易者也。
家人䷤象曰。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不曰风在火上。而曰风自火出者。火炎而风生。风与火不相离也。其象如人之正家。内明而外顺。故以名卦。程子曰。正家之本。在正其身。正身之道。一言一动。不可易也。盖风化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耳溪外集卷七 第 253H 页
修身之道。在谨言行。言象风之和而动物。行象火之明而有节也。
睽䷥象曰。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
 离与兑。俱是阴卦。而火上泽下。离兑。二女同居而志不同。故曰同而异。睽之为文。目为离而癸为坎。所以相违。又葵者。向日之草。而去头则不能向日。所以取睽乖之象。君子观其象。不求苟同。如周而不比。群而不党也。朱子曰。伯夷伊尹柳下惠三子。所趍不同。而其归则一。彖辞言睽而同。大象言同而异。在人则出处语默虽不同。而同归于理。讲论文字。为说不同而同于求合义理。立朝论事。所见不同。而同于忠君也。
蹇䷦象曰。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山上有水。山峻而水陷。人不可行。所以为蹇。蹇之为文。足塞而不能动。故取以名卦。卦体。艮下坎上。遇险而止。君子观其象。反身修德。反身者。艮之不出位也。修德者。坎之常德行也。或曰。反身。取艮之背。修德。取坎之心。孟子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其得处蹇之道乎。
解䷧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耳溪外集卷七 第 253L 页
仲春之月。雷雨始作。草木甲坼。蛰虫振动。所以为解。解之为文。羊之角也。羚羊时至解角。故以名卦。君子体天之仁。顺时之令。有过者。释而不问。有罪者。宽以从轻。中溪张氏曰。雷者。天之威。雨者。天之泽。威中有泽。象刑狱之有赦宥也。
损䷨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山高则泽深。内说而外止。所以为损。损之为文。口在财上。(口下𢭲即财字之反。)有减损之象。所以名卦。在人之身。所当损者。莫如忿与欲。故君子观其象。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忿欲者。兑说之象。惩窒者。艮止之象。少男多忿。少女多欲。
益䷩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程子曰。风烈则雷迅。雷激则风怒。二物相益者也。君子观风雷之象。而求益于己。为益之道。无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也。朱子曰。迁善当如风之速。改过当如雷之猛。益之为文。坎水在皿上。自外益内之象。巽在外。见人之善而迁之。自外而益也。震在内。知己之过而改之。自内而益也。
夬䷪象曰。泽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耳溪外集卷七 第 254H 页
泽气上天。群阳并进之象。水既上溢。则溃决而流下。所以为夬。夬者。人口上缺之象。从缶则为破缺。从水则为溃决。从心则为快断。是阳决阴之卦。阴既上决。则当归于下。君子宜布德施惠。以安其下。苟自有其德。泽不下逮。则反为其所忌。居德犹言屯膏。来氏云。居者。施之反得之折中云。君子居德。常存畏忌者。犹未畅。本义则直云未详。
姤䷫象曰。天下有风姤。后以。施命诰四方。
 程子曰。风行天下。无所不周。为君后者。观其周遍之象。以施其命令。周诰四方也。风行地上。与天下有风。皆为周遍庶物之象。而行于地上。则为观经历观省之象也。行于天下。则为姤施发命令之象也。夫姤者。阴始生之卦。巽之长女在下。而上与乾天相遇。为后妃之象。故字从女后而名卦。巽为命令。风行天下。万物皆遇。命诰四方。万民争睹。王者。体天出令之象也。
萃䷬象曰。泽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泽在地上。众水来聚。互震动与巽入。水动入泽之象。所以为萃。萃之为文。草木丛集之象。凡物聚则争。争则有夺。君子观其象而修戎器。戒不虞以备
耳溪外集卷七 第 254L 页
之。传曰。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其体萃之象乎。大象坎错离中爻。艮综震戈兵。震动之象。
升䷭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物之上升。莫如木生地中。故取以名卦。升之为文。如木之始芽也。君子观其象以自脩。顺德者。坤之象。积小以高大者。木之象。中庸曰。升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其体升之象乎。
困䷮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朱子曰。水下漏则泽上枯。故曰泽无水。互有风火。水所以涸也。困之为文。木在口中。困莫甚焉。所以名卦。君子当困穷之时。但当委致在天之命。以遂在我之志而已。命者。天之所赋与于我者。致之如致为臣之致。归之于天也。时虽困。而道则亨也。观乎互体。则离以明理。巽以受命也。
井䷯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朱子曰。木上有水。津润上行。井之象也。井之为文。象泉之中虚而有四隅也。进斋徐氏曰。初柔为泉眼。二三刚为泉石。四柔为井中空处。五刚为泉实。已汲将出也。上柔为井上空处。夫井者。所以养人而众所共之者也。故君子观其象而劳民劝相。以
耳溪外集卷七 第 255H 页
广其利。建安丘氏曰。君劳乎民。民助乎君。古者井田之制。或取诸此。
革䷰象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泽中有火。以火息水。所以为革。革者。皮之去毛者也。故取变易之象。以名卦。物之变易。莫大于天时。故君子观其象。以治历数。明时序也。夫离者。南方之卦。兑者。西方之卦。南西之间。即阴阳之大分也。故于卦为革。而天地以革四时。圣人以革命。时序。革之小者。历数。革之大者。四时。相生而为革。水火相克而为革。不克何以生。不革何以久。故彖曰。革之时大矣哉。
鼎䷱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以木巽火所以烹饪。故于卦为鼎。子夏传曰。初分趾也。次实腹也。中虚耳也。上刚铉也。故曰。鼎象也。彖所以特言象也。互体具乾兑之金。亦为金铸之象。彖言亨上帝。养圣贤。取鼎之用。象言正位凝命。取鼎之德。正位者。端正其所居之位。凝命者。凝固其所受之命。王者受命之象。故承革之后。鼎综革。革亦言命。
震䷲象曰。荐雷震。君子以。恐惧脩省。
 
耳溪外集卷七 第 255L 页
雷本震也。两雷相重。则其威益盛。震之为文。雨在辰木之上。其象为雷。而其位居东。故以名卦。君子观震雷之象。则恐惧而脩省。所以敬天之怒也。孔子迅雷风烈。必变其体。荐雷之象乎。丘氏曰。恐惧者。忧其变之来。初震象也。脩省者。思其变之弭。荐震象也。
艮䷳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山上有山。是为兼山。艮者反身之形。所以象山之止而名卦也。程子曰。君子观艮止之象。而思安所止。不出其位也。万事各有其所。得其所则止而安。若当行而止。当速而久。或过或不及。皆出其位也。况踰分非据乎。盖艮之象为山。其德为止。止有山立之象。两山为出。人立为位。不出其位。则止其所止而不迁。孔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其体兼山之象乎。
渐䷴象曰。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木在山上渐。冉而长。故取象焉。渐之为文。车近于水。徐行则免湿。所以名卦也。朱子曰。止于下而巽于上。为不遽进之义。凡物之进。必循序而有渐。然后可无欲速不达之患。居己之德。善人之俗。莫不
耳溪外集卷七 第 256H 页
皆然。譬如山木之长。始自甲坼。终至拂云者。非一日之成也。故地中生木之升。亦曰顺德。积小以高大。胡氏曰。居德。象艮之止。善俗象巽之入。
归妹䷵象曰。泽上有雷归妹。君子以。永终。知敝。
 程子曰。雷震于上。泽随而动。阳动于上。阴说而从。女从男之象也。故为归妹。归妹说而动者也。异乎恒之巽而动。渐之止而巽也。少女之说动则失正。非夫妇可常之道。久必敝坏。知其必敝。则当思永其终也。不独夫妇之道。天下之事莫不有终有敝。朱子曰。君子观其合之不正。知其终之有敝。推之事物。莫不皆然。盖归者。女行也。妹者。末女也。故以名少女归人之卦。以少女而悦长男。非合之正也。所以有敝。两夫子推说而垂戒。其旨远矣。呜呼。观乎是象。则君臣之合。朋友之交。曷不正其始乎。兑为毁折。有敝象。中爻离为通明。有知象。
丰䷶象曰。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
 雷电二气相合而并行。故曰皆至。物之盛大。莫如雷电。故名卦曰丰。丰之为文。有山木盛多之象。礼以酒器之大者称丰。农以年谷之美盛为丰。故下承俎豆也。震雷以威之。离明以照之。威明之用。莫
耳溪外集卷七 第 256L 页
大于刑狱。故君子以折狱致刑。盖徒威。不能得其情。徒明。无以折其奸。惟威明并行。然后乃可以治狱。取雷电皆至之象。噬嗑之敕法以明。在上故称先王。丰之折狱以明。在下故称君子。通上下言也。
旅䷷象曰。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
 火在山上。行而不处。故谓之旅。旅之为文。人行四方。失其所依。故以名卦。程子曰。火之在高。明无不照。君子观明照之象。则以明慎用刑。明不可恃。故戒于慎。艮止即慎象。观火行不处之象。则不留狱。朱子曰。慎刑如山。不留如火。夫旅者。失所之象。人之失所。莫甚于狱囚。故君子观其象。明慎而不留。卦综丰雷火。亦言用刑。
巽䷸象曰。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一阴在二阳之下。以顺为正。风行天下。以顺而入。故名以巽。巽之为文。两弓对立。中实下虚。如木实之分两莩而生芽。鸡之分两羽而生风。故卦象。为木为风为鸡也。程子曰。君子观重巽之象。以申命令行政事。上顺下而出之。下顺上而从之。重巽之义也。顺理则合民心而民顺从矣。盖风者。天之号
耳溪外集卷七 第 257H 页
令也。天何言哉。风以振之。鼓舞万物。发生而长养焉。于方为东南。于时为春夏之交。在人道则为风化无远不被。无微不入。故书曰。四方风动。平庵项氏曰。凡卦之有巽者。多言文教风俗。小畜之懿文德。蛊之振民育德。观之观民设教。姤之施命诰四方。渐之居贤德善俗。鼎之正位凝命。皆此意也。
兑䷹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三画则为泽。重卦则为丽泽。两泽相丽。互相滋益。泽者。物之所说。故曰。说言乎兑。兑之为文。一口在中为泽。而上下四画。为分流四下之象。在人则从言而为说。程子曰。天下之可说。莫若朋友讲习。然当明相益之象。更莫如相观而善。夫说之道至大。而独取朋友讲习者。君子之学。必资师友。师友之益。必既讲而又习之。讲者讲其理。习者。习其事。是重泽之象。习如习坎之习。亦象两水之相滋也。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得丽泽之象乎。
涣䷺象曰。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
 风行水上涣。然而散涣之为文。有鱼行水之象。故以名卦。程子曰。收合人心。无如宗庙祭祀之报。故
耳溪外集卷七 第 257L 页
享帝立庙。人心之所归也。萃涣。皆享帝立庙。因其精神之聚。而形于此。故立此以收之。夫享帝立庙。诚敬仁孝之至也。当天下涣散之时。使人反本而系心。莫大于此。以卦体言。则互艮为门阙。互震为长子。有立庙行祀之象也。巽风行天上。天神之象。坎水隐地下。人鬼之象。享帝。天人感通。立庙。幽明感通。
节䷻象曰。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泽之容水有限。如木之生长有节。四时之序。亦谓之节。故以名卦。节之为文。从竹从限。所以为节也。天下事物。有大小轻重之数。人之德行。有行止久速之宜。制之议之。使各中节。所谓有物有则。各止其所者也。脩己治人之要。不外于是。大哉。圣人之用易也。卦体。互震与艮。震以行之。艮以止之。亦所以为节也。
中孚䷼象曰。泽上有风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
 泽上有风。风水相感。风之动乎泽。犹物之感乎中。故为中孚。孚者。鸟抱子之象。孚傍加乙。则为乳。物之感化。莫如鸟卵。故取以名卦。君子所以尽其中诚而能感人心者。莫如刑狱。故观中孚之象。而议
耳溪外集卷七 第 258H 页
狱缓死。议之尽其详。缓之欲其生。则冤者得其情。死者无所憾。故吕刑曰。狱成而孚。输而孚。得中孚之义也。凡易象之言刑狱者五卦。噬嗑,丰有离有震。而贲,旅有离有艮。惟中孚则二体成厚离。而中互震艮。盖非明无以察其情。非威无以折其奸。非止无以慎其滥。况中孚则又有兑以议之。巽以缓之。圣人即象垂教。忠厚恻怛之意。呜呼至哉。
小过䷽象曰。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
 雷在山上。其声小过。阴居尊位。阴多阳少。故亦为小者过也。故以名卦。夫过者。失中之谓。事无大小。不可过中。而君子观小过之象。则以之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惟其小过。所以合宜。过者。震之动。小者。艮之止。徂徕石氏曰。晏子一狐裘三十年。祭豚肩不掩豆。人谓之不知礼。曾子以为国奢。则示之以俭。孔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宁者。疑于过而不失中之谓也。其得小过之义乎。
既济䷾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耳溪外集卷七 第 258L 页
朱子曰。水火相交。各得其用。六爻之位。各得其正。故为既济。程子曰。天下万事已济之时。唯虑患害之生。故思而豫防之。使不至于患也。自古天下既济而致祸乱者。盖不能思患而豫防也。节斋蔡氏曰。思患。坎难象。豫防。离明象。夫天下之用。莫大乎水火。水火之性。相胜而致用。然水能克火而火不能克水。水既在上而无以胜之。则必有泛滥之患。故君子观其象。而必思豫防之也。防之如何。六四之繻有衣袽终日戒。是也。书曰。有备无患。其体既济之象乎。
未济䷿象曰。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水火不交为未济。济者。涉水之称。故以水之上下。名卦以既济未济。朱子曰。水火二物。各居其所。故君子观其象而审辨之。夫水火不交之为未济。如天地不交之为否。君子之处其时也。辨物则必审阴阳之消长。居方则必察出处之安危。戒而慎之。圣人之教深矣。
 按八卦之物。各一其象。而亦有一物。而取二三象者。巽为风而或称木。坎为水而或称云称雨。离为火而或称电称日。何也。盖巽之质木。其气风。风行
耳溪外集卷七 第 259H 页
天上小畜。风行地上观。山下有风蛊。雷风恒。风雷益。风自火出家人。天下有风姤。泽上有风中孚。八卦以气言也。其馀五卦。皆以质言也。坎之质水。其气云而雨者。成水而未及地者也。云雷屯。云上于天需。雷雨作解。三卦以气言也。其馀十卦。皆以质言也。离之质火。其气日也。电也。明出地上晋。明入地中明夷。电雷噬嗑。雷电皆至丰。四卦。以气言也。其馀九卦。皆以质言也。至若乾天震雷。有气而无质。坤地艮山兑泽。气藏于质。故只取一象。圣人观象立言之意。岂徒然哉。
十三卦象解
包牺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朱子曰。两目相承而物丽焉。
 按网者。绳也。罟者。目也。重离。两目相连罟象也。互体成巽成兑。巽绳以结之。兑秋以毁之也。佃者。离雉也。渔者。兑泽也。
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朱子曰。二体皆木。上入下动。天下之益。莫大于此。按益卦。上巽下震。中互艮坤。巽木入坤土而前动。
耳溪外集卷七 第 259L 页
以艮手。后动以震足。耕象也。乾金包震巽之木。以金斲木也。震巽为春夏之位。农在春夏也。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朱子曰。日中为市。上明而下动。又借噬为市嗑为合也。
 按噬嗑之卦。离日在上。而交坤于中。日方中而众民在下也。坤与乾交。交易之象也。互坎与艮。坎为饮食。艮为果蓏。所易之食。货也。离为牛。震为马。牛马聚集于市也。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朱子曰。乾坤变化而无为。
 按乾在上。象衣。坤在下。象裳。九家易曰。乾为衣。坤为裳。玄衣黄裳。象天玄而地黄也。乾坤无为。而六子致用。天下治之象也。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盖取诸涣。朱子曰。木在水上也。
 按涣卦。巽震二木。浮坎水之上。巽为舟。震为楫。而中虚象舟也。下动而上入。风以行之。为泛舟之象。巽木出坎险。有利涉之象。
耳溪外集卷七 第 260H 页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朱子曰。下动上说。
 按随卦。震在坤中。坤牛而震足。坤舆而震輹。服牛也。震作足马。而巽股据之。艮手执之。乘马也。上六在外卦。说而引之。坤前而乾后。坤为重载。乾以致远也。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朱子曰。豫备之义。
 按豫卦。五爻中坼。而一爻横隔。有门象而互艮。为重门也。艮为手。坎为坚木。震为声。手击木而有声。柝象也。坤为阖户。而坎盗偪之。暴客也。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朱子曰。下止上动。
 按小过之卦。震木在上。而兑金斲之。断木为杵也。坎在地中。臼象也。四应初。三应上。上下相应。杵臼之利也。阳在阴中。象米在臼。而艮手以敛之。兑口以食之。万民以济也。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朱子曰。睽乖。然后威以服之。
 
耳溪外集卷七 第 260L 页
按睽卦。上离而下兑。兑倒为巽。巽为木为绳。中互坎。坎为弓弦。木为弓也。离为矢而遇兑金。剡木为矢也。兑决乾刚。威天下也。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朱子曰。壮固之义。
 按大壮者。遁之反。遁卦。山在天下。而艮为门为止。穴居之象也。变为大壮。震木在上。栋也。乾天覆下。宇也。阴阳以质言。则阴实而阳虚。上二阴。象栋宇。下四阳。象虚中。坤为大舆。亦以众阴。象轮辐。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朱子曰。送死大事。而过于厚。
 按大过之卦。木在泽下而阳在阴中。兑口上开。巽以入之。棺入地中之象也。棺周于身。椁周于棺。土周于椁。大过之义也。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朱子曰。明决之意。
 按夬者。姤之反。乾为言而巽为绳。结绳之象也。变
耳溪外集卷七 第 261H 页
而为夬。兑口在上。乾人在下。众人开口之象。五画重重。有笔画之象。一画中坼。有剖契之象。故古文聿为笔。五画重而上缺。有夬形也。书字从聿。而兑口倒下也。契字从丰从刀从拱。刀笔以刻木也。观乎卦德。则刚健而和说。刚健者。笔画也。和说者。字形也。千古字学。盖源于是矣。
 书之叙曰。伏羲氏王天下。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岂羲皇画卦之后。因观夬象而造书契耶。班固,郑玄之徒。乃谓文籍起于五帝。按周礼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谓之三坟。则乌得谓三皇无文耶。或云燧皇刻石。已在伏羲前。则文字之兴。固不待观乎夬象矣。所谓画前之易。其理已具。则其象亦著欤。
说卦传
参天两地而倚数。
 愚按参天两地者。天之生数一三五为参天。地之生数二四为两地也。参天之数得九。故乾用九。两地之数得六。故坤用六。九六之数。不待揲蓍而见也。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挠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熯乎火。说万物者。莫
耳溪外集卷七 第 261L 页
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愚按此章。亦言后天之序。而自水火相逮以下。朱子疑其与先天相似。诸儒皆曲为之解。然窃以为水火不相射者。离东坎西相对而不相犯也。相逮者。离上坎下相交而气相及也。雷风相薄者。震巽各在两隅而相对也。不相悖者。震巽朋居东南而不相背也。此则先后天之位次既异。故辞亦不同。至于山泽通气。则先后天同辞。故读者疑其用先天之序。然先天之山泽。对居两隅而通气也。后天之山泽。分居西北而俱是阴方。故亦通气也。邵子之赞此章曰。至哉。文王之作易也。长子用事而长女代母。坎离得位而兑艮为耦。以应地之方也。盖谓兑艮以两少。分居西北而相配成耦。地气相通。故曰应地之方也。夫先天则先言山泽。后言水火者。先质而后气也。后天则始言水火。而终言山泽者。先气而后质。体用之分也。变化在水火。成物在山泽。故始以水火。终以山泽。而结之曰。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盖极言后天之功用也。首尾反覆
耳溪外集卷七 第 262H 页
三言。文王八卦之序。而皆以艮终焉。则何可复言伏羲先天之序乎。细观文理。恐无可疑矣。上二章言先天之位以明体。后三章言后天之位以致用者。其序粲然不紊。圣人之片言一句。岂苟然哉。
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愚按乾健,震动,坎陷,艮止四卦阳。故健者自健。动者自动。陷者自陷。止者自止。无待于外也。坤顺,巽入,离丽,兑说四卦阴。故顺者顺于物。入者入于物。丽者丽于物。说者说于物。皆有随于外也。是阴阳刚柔之分也。
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唐孔氏曰。巽主号令。鸡善知时。坎主水渎。豕处污湿。郑康成谓狗以善守能止人。礼羊曰柔毛。史记弱如羊。(或谓兑金生于土。羊亦生于土。如西域土可生羊。而土怪称羵羊可验。则离之鳖蟹龟蚌。皆生水者。岂离火为坎水所生故耶。)
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唐孔氏曰。坎北方主听。故为耳。离南方主视。故为
耳溪外集卷七 第 262L 页
目。何氏订诂曰。横亘而在上。能止物者。手也。开坼而在上。能说物者。口也。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愚按一索二索者。谓阴阳之相交也。故朱子启蒙解曰。坤求于乾。得其初九而为震。乾求于坤。得其初六而为巽云云。则此乃自然之象。非待揲蓍而求之也。
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
 本义。荀九家此下。有为龙。为直。为衣。为言。(虞氏易。又有为德。为王。为人。为神。为盈。为甲。为施。为嘉。为好。何妥有为刚健。)
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黑。
 本义。荀九家。有为牝。为迷。为方。为囊。为裳。为黄。为帛。为浆。(按荀氏。又有为邑。为乱。虞氏易。有为理。为事。为大业。为臣。为民。为鬼。为虚。为乙。为拇。为丧。为终。为害。为死。为萃。为士。为器。为晦。为国。为暑。为兕虎。于宝有为顺。卢氏有为师。左传杜注。有为马。)
耳溪外集卷七 第 263H 页
震。为雷。为龙。(虞氏于宝本。俱作駹。虞云苍色。于云杂色。李鼎祚本作駹。亦云苍色。震东方。故为駹。)为玄黄。为敷。(古本。又作专。姚信云。专一也。虞翻李鼎祚本同。李云。阳在初隐静。未出触坤。故专。即其静也专。)为大涂。为长子。为决躁。为苍筤(古或作琅)竹。为萑苇。其于马也。为善鸣。为馵(京房本作朱。荀爽同云阳在下也。)足。为作足。为的(说文。作馰。)颡。其于稼也。为反(虞翻本。作阪。云陵阪也。)生。其究。为健。为蕃鲜。
 本义。荀九家有为玉。为鹄。为鼓。(虞氏易。有为侯。为主。为兄。为夫。为言。为行。为乐。为出。为作。为麋鹿。蜀才。有为喜笑。左传杜注。有为木。为诸侯。国语韦注。有曰为车。)
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为工。为白。为长。为高。为进退。为不果。为臭。(虞翻本。作嗅。云嗅气也。风至知气。李鼎祚本同。王肃本。作为臭。)其于人也。为寡(古本作宣。云黑白杂为宣。郑玄本同。谓四月靡草死。发在人体。犹靡草在地。虞翻云为白故宣发。马君以宣为寡发。非也。按考工记。车人之事。半矩谓之宣。注。头发颓落曰宣。与寡同义。)发。为广(郑玄本。作黄。)颡。为多白眼。为近利市三倍。其究。为躁卦。
 本义。荀九家有为杨。为鹳。(虞氏易。有为妻。为处。为随。为鱼。为号。为包。为杞。为白茅。为舞。)
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为矫輮。(宋衷王㢞本。作揉。京房本。作柔。荀爽本。作桡。)为弓轮。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为赤。其于马也。为美脊。为亟(荀爽作极。云中也。)心。为下首。为薄蹄。为曳。其于舆也。为多眚。为通。为月。为盗。其于木
耳溪外集卷七 第 263L 页
也。为坚多心。
 本义。荀九家有为宫。为律。为可。为栋。为䕺棘。为狐。为蒺藜。为桎梏。(荀氏。又有为志。虞氏易。有为孚。为疑。为后。为蹇。为臀。为洒。侯果有为险。于宝有为法。为夜。卢氏有为车。左传杜注。有为众。)
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冑。为戈兵。其于人也。为大腹。为乾卦。为鳖。为蟹。为蠃。(京房本。作螺。姚信本。作蠡。)为蚌。为龟。其于木也。为科上槁。(郑氏本。作藁。于宝本。作熇。)
 本义。荀九家有为牝牛。(按九家。又有为飞鸟。虞氏易。有为隼。为鹤。为夏。为冈。马融,王肃。俱有为矢。侯果。有为黄牛。何妥有为文明。于宝有为昼。为斧。左传杜注。有为鸟。为诸侯。)
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为门阙。为果蓏。为阍寺。为指。为狗。为鼠。为黔(郑氏本。作黚云。虎豹之属。贪冒之类。)喙之属。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本义。荀九家有为鼻。为虎。为狐。(按管辂有鼻为面山之说。虞氏易。亦有之。陈安卿谓麻衣易。以艮为鼻。虞氏易。有为背。为皮。为尾。为笃实。为求。为宗庙。为小子。为僮仆。为城。为狐狼。郑玄有为鬼冥门。左传注有为言。)
 愚按黔喙之属。吴注以为黔。当与钤通。谓山居猛兽。齿牙坚利如铁。能持束物者。恐不然。泠氏曰。鸟善以喙止物者。盖鸟之能食生物者。如乌鸢鹰鹯之属。其喙皆黑。所谓黔喙也。以其前刚而止物。故取艮之象。
耳溪外集卷七 第 264H 页
兑。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为毁折。为附决。其于地也。为刚卤。为妾。为羊。(虞氏本。作羔。)
 本义荀九家有为常为辅颊。(按常不知何象。陆德明引旧注云。常四方神也。若吴澄谓常者九。旂之一下二奇象。通帛下垂上一偶象。分系于杠。虞氏易。有为妹。为孔穴。为刑人。为少女。)
诸家證解
虞翻曰。坤消从午至亥。故数往者顺。乾息从子至巳。故知来者逆。
系辞曰。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盖理财所以养也。正辞所以教也。禁非所以治也。圣人之政。不过养教治三者而已。
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者。智仁勇也。聪明智也。神武勇也。不杀仁也。知以通天下之志。仁以定天下之志。勇以断天下之疑。圆以知来者。知也。方以藏往者。仁也。易以通变者。勇也。
下系第八章曰。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本义曰。未详。语类曰。上下文意。都不相属。诸家皆阙疑。愚谓注说皆以外内使知惧为句。故难解。若以其出入以度外内为句。而度训揆。承上章上下无常。惟变所适而言爻之变动。或出于外。或入于内。以揆度夫消息盈
耳溪外集卷七 第 264L 页
虚之理。吉凶悔吝之占。使人知所戒惧。明于忧患。则自然爱敬之如父母矣。使知惧一节。当连下节读。下文曰。揆其方之方。非道也。当训方位也。揆其方。即上文所谓以度外内也。凌氏注云。揆其方之所向者。得之矣。度之揆之。在乎人故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以此读之。则上下文意。未可谓不属。
汉儒言震用伐鬼方。震乃挚伯之名。书。巧言令色孔壬。乃共工之名。诸注皆未考也。
路史云。古归藏易今亡。惟存六十卦。而卦名多与周易不同。需作溽。小畜作毒畜。大畜作𣫵畜。艮作狠。震作釐。升作称。剥作仆。损作员。咸作諴。坎作荦。谦作兼。遁作𨔵。蛊作蜀。解作荔。无妄作毋亡。家人作散家人。涣作奂。又有瞿,钦,规,夜四卦。岑𩃟,林祸马徒三复名卦。未知当周易何卦也。
又曰。天地定位以下。伏羲之易也。帝出乎震以下。连山之易也。初即坤。初乾初离初荦即坎。初兑初艮初釐即震。初奭即巽。归藏之易也。连山者。神农之书。夏人因之。归藏者。黄帝之书。商人因之。此之谓三易。伏羲之小成。神农易之为中成。黄帝易之为大成。伏羲之先天。神农易之为中天。黄帝易之为后天。以此
耳溪外集卷七 第 265H 页
观之。文王后天之卦。似因于黄帝矣。
羲易首乾。得天统。归藏首坤。得地统。连山首艮。得人统。三正之所由起也。
上系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程子曰。赜。深远也。圣人见天下深远之事。而比拟其形容。体象其事类。故谓之象。本义引说文以解之曰。赜。杂乱也。圣人于杂乱中。见不杂乱之理。所以下文云。不可恶也。愚谓下章有曰。探赜索隐。探者。究索之谓。杂乱之物。非可索也。又曰。极天下之赜。极者。穷致之谓。杂乱之物。非可极也。按字书曰。赜。幽深也。盖谓理之至精者。幽深而难见。故圣人拟议其形容。以象万物之宜。所谓立象以尽意也。故每以见天下之动。鼓天下之动。对言之所以明体用动静之分也。所谓不可恶者。言至微之理。有至显之象。圣人拟之而后言。故听之者不厌也。当从程子之说。
东汉张遐字子远。馀干人。常侍其师徐稚。过陈蕃时。郭泰吴炳在座。稚曰。此张遐也。知易义。蕃问之。遐曰。易无体。强名曰太极。太者。至大之谓。极者。至要之称。盖言其理至大至要。在混沌之中。一动而生阴阳。阴
耳溪外集卷七 第 265L 页
阳者。气也。所谓理生气。而气寓夫理者也。蕃顾炳曰。若何。炳良久曰。得之矣。世知太极之理。始发于周元公。而东汉高士已先知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