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耳溪外集卷五
耳溪外集卷五 第 x 页
耳溪外集卷五
 易象翼传
  
耳溪外集卷五 第 217H 页
下经
咸䷞。
咸。感也。皆也。无心而感。则物无不感。本义曰。咸。交感也者。包皆感之义。
先天八象曰。山泽通气。物之相感。莫大于山泽。故泽在山上。所以为咸也。
大传。首言乾坤定位。次言山泽通气。所以乾坤。为上经之首。泽山为下经之首也。位欲对待。故乾坤分二卦。气欲流行。故山泽合一卦。云峰胡氏曰。上经首乾。气化之始。下经首咸。形化之始。而乾彖传。言性。咸彖传。言情。复之彖。言天地之心。咸言人心。学易者。当有悟矣。
彖传曰。柔上刚下者。泽柔而山刚也。不特指男下女也。
初六。咸其拇。艮为手。震为足。艮与震。反对也。
六二。咸其腓。互巽为股。腓在股下也。
九三。咸其股。互巽之中也。执其随。诸家皆以执。为执守。然艮为手。有执物之象。随者。泽雷之卦。下体之艮
耳溪外集卷五 第 217L 页
动。则为震而成随矣。艮德止。故执其随而不动也。动而往则吝矣。
象曰。亦不处者。股是动物也。志在随人者。腓与拇。皆随股而动。上说于上六也。所执下者。执下二爻而不俱动也。
九四。憧憧往来。巽有进退之象也。朋从尔思。四居三阳之中。朋从其类之象也。以思而感。惟朋从之。不能光明而博大也。故象曰。未光大也。
九五。咸其脢。如艮其背。感不以心。乃所以无悔也。象曰。志末。程传曰。戒使背其心而咸脢者。文势似牵强。当从本义谓不能感物也。所以仅可无悔。而不能元吉也。
上六。辅颊舌。兑为口舌也。上体三爻。皆随上而感。故称辅颊舌。不言吉凶者。以言感人。不足为善。而以柔应刚。亦不至于凶咎也。
恒䷟。
恒。雷风二物相与而不相离。所以为恒也。二体。刚柔相应。六爻。阴阳皆相应。咸之六爻亦然。故咸之彖曰。二气感应以相与。于咸。言感应。于恒。只言相与者。各随成卦之义也。
耳溪外集卷五 第 218H 页
恒之为文。从心从一日。心如一日。为恒也。
彖曰。恒久也。不曰常而曰久者。惟常然后可久。然日月之往来。四时之变化。所以能久而有常。非一定不易之谓也。故又曰。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所谓天地之道。即一阴一阳之谓。一阴一阳。屈伸变易。然后能不已也。进斋徐氏曰。恒有二义。不易也。不已也。利贞者。不易之恒。利往者。不已之恒也。
大抵上经。言造化之体。故以四正卦为主。首乾坤而终坎离。下经。言造化之用。故以四维卦为主。首兑艮而次震巽。
初六浚恒。浚者。深入之谓。巽之象也。或曰。恒之初。即咸之上之反。有泽象。故曰浚。
九二。不言恒者。刚而得中。固有其恒者。故象曰。能久中也。
九三。不恒其德。居巽之上。有进退不果之象。处三阳之中。承乘皆刚。故象曰。无所容也。或承之羞。如乾三之或跃。疑之也。上承九四之无禽。故为羞。
九四。田无禽。震为大涂。为决躁。虞氏易。为麋鹿。有田猎之象。而下应于初阴。无所得。故为无禽。胡氏曰。师之六五曰。田有禽。五柔中而应刚。刚实故有禽。恒之
耳溪外集卷五 第 218L 页
四。以刚居不中而应柔。柔虚故无禽。
六五。恒其德。与九三不恒其德反。盖三则过刚失中。五则以柔居中故也。妇子吉。以柔为恒。妇人之道。若夫子则以义制之。不恒于柔也。
朱子曰。看易须晓得象占。所谓吉凶者。非爻之能吉凶。爻有此象。则占者视其德而有吉凶耳。如此爻。不是既为妇人。又为夫子。只是有恒其德贞之象。而以占者之德。为吉凶耳。如不恒其德。乃九三有此象。占者。能恒其德。则无羞吝。
上六振恒。振者。震也。以阴居上。动而不止。所以凶也。
遁䷠。
遁。以象言则天远而山深。可以隐遁也。以德言则内止而外健。所以遐举也。
小利贞。本义以小为小人者。恐未然。既小人矣。何贞之有。夫遁之能亨。特利于遁避耳。遁避之亨。何以大贞耶。祇可自守而已。盖遁之成卦。由于艮。而艮之体。九三为主。故其象曰。不可大事者。即小利贞之谓也。
彖曰。遁而亨者。遁然后亨也。故下云与时行者。随时而行。所以亨也。小利贞。浸而长者。阴方浸长。故可小贞而不可大贞也。
耳溪外集卷五 第 219H 页
初六遁尾。尾者。在下之物。当遁之时。居位之下。不可有往。本义是。
六二黄牛。坤象。上爻变强。故称革。执者。艮象。莫之胜说。当从本义。彖曰。固志。不可脱也。
九三系遁。艮有系象。畜臣妾。艮为阍寺也。
九四好遁。脱艮之止。处乾之健。遁之好者也。君子则浩然而归。小人则迟回不决。才刚而位柔。故设此戒。传义皆释以好而能遁者。文势恐未然。
九五嘉遁。刚中正而应中正。遁之嘉者也。与好遁肥遁。同义。
上九肥遁。居无位之地。行止绰绰。故无不利。所谓战胜而肥也。
大抵遁之为卦。下三爻体艮。以止而遁者也。上三爻体乾。以行而遁者也。
大壮䷡。
大壮。遁之反。遁者。阴长故小利贞。大壮。阳盛故直言利贞。
复见天地之心。静中之动也。大壮天地之情可见。动以正大也。
胡氏曰。孟子养气之论。出于此。大者。壮刚而动。即其
耳溪外集卷五 第 219L 页
为气也至大至刚也。大者正。即以直养而无害也。
初九。壮于趾。在下之象。上应震足也。与贲其趾何校灭趾同。
九二贞吉。程传谓刚柔得中而不过于壮为是。比初之征凶三之贞厉。为善。
九三羝羊。自三至五互兑。又全卦重画。有兑象。故自三以上。皆取羊象。羊之性好进。故用角。迫四之刚。故为触藩。
九四。贞吉悔亡。比九二之贞吉。犹有戒者。不中故也。藩决者。五上皆阴。无所隔也。大舆之輹。坤一索而得震。故震初有坤象。震又为大涂。性动而四阳并进。故为壮于大舆。
六五。丧羊于易。程传为是。以柔居尊。下制群阳。柔能胜刚。弱能胜强也。象曰。位不当者。柔位尊也。
上六。羝羊触藩。下应于三。同其象也。不能退。震动之极也。不能遂。动极则反以柔居终。故有此象。艰则吉。知难而退也。盖雷在天上。动之极而不可又上也。故不能遂。
晋䷢。
晋者。明出地上。明之进也。四阴之卦。二阳在上。阳在
耳溪外集卷五 第 220H 页
阴上。为明之主。所以为明而进也。康侯者。坤为侯象。用锡马者。离居午马象。蕃庶者。坤为众也。昼日。离为日也。三接。离位三也。
初六。晋如摧如。互艮之止进而抑也。罔孚。四虽应初为艮所止也。裕无咎阴之顺也。
六二愁如。上应于五。五互坎体。坎为加忧也。王母。坤为母而上应于阴尊。为王母之象。
六三众允。众者坤象。允者。坤之顺也。三为诸侯之位。而下信于二阴。上从于离明。即彖所称康侯也。
九四鼫鼠。艮为鼠。又为小石。故称鼫也。互坎而承明。
贪而疑也。故象曰。位不当也。胡氏曰。晋昼也。鼠昼伏。非能以昼进者也。
六五。失得勿恤。下三阴从之。所谓得也。四一阳阻之。恐有失也。以大明而居尊位。所以勿恤。而终于无不利也。程说太深。本义是。
上九。晋其角。以其体则刚在上也。以其象则火上尖也。伐邑。坤为国邑。离为干戈也。
大抵物之进者。贵柔而不贵刚。晋之内三爻。皆坤之顺。故初二吉而三悔亡。四与上。以阳刚不当位。故厉且吝。惟五则以柔中而居尊。为明之主。故吉且无不
耳溪外集卷五 第 220L 页
利也。
明夷䷣。
明夷。利艰贞。程传谓。在艰难之时。而不失其正。本义谓。利于艰难以守正。窃观经文曰。以蒙大难。又曰。内难而能正其志。当从程传作艰难之时。
内文明而外柔顺。文王得坤离二体之象。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得六五一爻之义。
初九于飞。离为鸟象。垂翼。伤在下也。于行。火炎上也。
三日。离为日而位居三也。不食。虚中也。有言。互坎之险也。
六二左股。翼之下而阴为左也。拯马。离为午而陷于坎也。
九三南狩。离。为南为干戈为甲冑也。大首。初为翼。故上为首也。
六四左腹。坤为腹。离为大腹。自离而入于坤也。明夷之心。坎为心也。于出门庭。坤为门也。
此爻。程传谓。阴邪小人。顺于君而固其交也。本义谓。居闇尚浅。犹可得意于远去也。窃谓下三爻。皆明体可免于夷。至于四则入坤体而以阴居柔。何能远去耶。盖四与上。虽非正应。然同是闇体而阴柔。故深入
耳溪外集卷五 第 221H 页
于腹心。而下乘九三之阳明。故有出门之象也。但去就未定。故不言吉凶。
象曰。获心意也。意音臆。贾生鵩赋曰。请对以意。字书云。与抑同。
六五。箕子之明夷。即彖之利艰贞也。象曰。明不可息者。日虽入地。明未尝晦也。
上六。阴之极而失其明也。登于天。居上位也。入于地。成坤体也。
丘氏曰。明夷一卦。以商周之事槩论。则上一爻极暗。为纣之昏暴。五近暗。为箕子之囚奴。四与上。同体避暗就明。为微子之遁去。三与上应。以明剋暗。为武王之伐纣。二在大臣之位。藏明于暗。为文王之羑里。初去暗稍远。见伤即避。其伯夷太公之居海滨乎。
家人䷤。
家人。离下巽上。内明而外巽。御家之道也。文中子言明内齐外。说卦曰。齐乎巽。齐家之象也。又巽以长女在上。母道也。离以中女在下。妇道也。故彖曰。利女贞。风自火出。亦有风化自家之象。
初九。闲有家。阳刚。故防闲。在初。故谨始也。
六二。在中馈。互坎。有酒食之象。且家人与鼎倒对。二
耳溪外集卷五 第 221L 页
当鼎之中虚。故有烹饪之象。
九三。家人嗃嗃。以刚居刚。严厉之象也。妇子嘻嘻。乘承皆阴。宴昵之戒也。九三。独言家人者。居下之上。处母妇之间。有夫道也。
六四富家。以阴居柔。处上之下。有母道焉。上顺于五。二从于三。家道之大者也。记曰。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肥者。富之谓也。巽近市三倍。亦富象也。
九五。王假有家。居君位以中正而刑家者也。假者。孚于二之中正也。勿恤者。其文王之无忧也乎。
上九。有孚威如。巽之极。故孚信。刚在上。故威尊。终吉者。家道之成也。象曰。反身者。齐家治国。壹是本于修身也。
大抵家人一卦。尽治家之道。家道之正。系于妇人之顺。故彖曰。利女贞。卦有二阴。二在下体。则曰无攸遂。而象曰。顺以巽也。四在上体。则曰富家。而象曰。顺在位也。御家之道。在于丈夫之严。故初居下曰闲有家。谨其始也。三居下之上曰嗃嗃。严其分也。五居尊曰王假有家。诚信交孚也。上居终曰有孚威如。兼三与五之德而并行也。所以为家道之成也。
睽䷥。
耳溪外集卷五 第 222H 页
睽之象。彖传尽之矣。柔为卦主。故小事吉。如小过可小事。不可大事也。
睽者。革之倒对。革则九居五而六居二。刚柔得位。故可以大有为。汤武之革命。是也。睽则六居五而九居二。刚柔失位故小事吉也。
彖传言异而同。大象言同而异。同人。于同而辨异。睽于异而求同。
初九丧马。离为马象。火与泽违。故为丧马。始睽而终合。故勿逐自复。恶人谓九四以刚居柔。不正而居坎。不应于初。故谓之恶人。见之则无咎。终为无失而交孚矣。如夫子之见阳货也。
九二。遇主于巷。下体说而丽乎明。上体得中而应乎刚也。遇者。不期而逢。巷者。深曲之地。互坎在中。而成既济之象。然非君臣契合之正。故只言无咎。象曰。未失道也。惟达节者能之。
六三。见舆曳其牛掣。见者。离象。舆与牛皆坤象。指六三之阴也。二在三下而曳我。四在三上而掣我也。曳与掣者。互坎而居睽。故进退俱妨也。其人。三为人位也。天且劓。朱子曰。天合作而。剃须也。篆文天作而作。程传谓髡首。是古注作刺额。非也。三居兑上。求
耳溪外集卷五 第 222L 页
说于上。而四以坎险阨之。离以干戈击之。故头面受伤。然终与上之正应得合。故曰。无初有终。
九四睽孤。居两阴之间也。元夫。初九。同德相孚也。丘氏曰。四与初同德。相与一诚交孚。则孤者合。厉者安。岂惟无咎。二阳之志得行矣。
六五。厥宗噬肤。胡氏曰。五与二易入之象。噬嗑六二曰噬肤。睽六五。以九二为噬肤。睽二变为噬嗑也。同人六二。以九五为宗。睽六五。以九二为宗。皆以离中阴爻言之。
上九。见豕负涂。坎为豕在泽上也。载鬼一车。三之舆牛。载天劓之人也。弧者。揉木为弧。盖取诸睽也。婚媾三阴应上阳也。遇雨。泽水交离火也。皆取始睽终合之象。故象曰。群疑亡也。
大抵睽之为卦。以二体言之。则上下相违。故彖不言亨利。以六爻言之。则二五相应。内说而外明。故爻皆无凶咎。朱子曰。易多为占者而言。占法取变爻。所以困卦虽不好。然其间利用祭祀之属。却都好。
蹇䷦。
蹇。利西南。不利东北。传谓西南坤方。平易之地。朱子谓坤第二画。变为坎。故称西南。胡双湖云。艮坎东北
耳溪外集卷五 第 223H 页
方。与西南坤离为对。艮坎合为蹇。故不利东北。胡说为长。然自初至四坤体。而中有坎险。故利出险而就易也。利见大人。指上六也。当位贞吉。指九五也。
初六来誉。当蹇之初。见险而止。是以有誉。
六二。王臣蹇蹇。二居大臣之位。不可避险。上体坎而中又互坎。前有重险。故曰蹇蹇。匪躬之故。艮之不获其身也。初六。以不往有誉。六二。以匪躬无尤者。有位与无位也。嘉其志而恕其才。故象曰。终无尤也。
九三来反。居艮之上。遇水之险。反归于下。依于二阴。得艮之止也。
六四来连。始入于险。柔不能济。下连于三。上助于五也。
九五。大蹇朋来。以阳居险。故曰大蹇。下应蹇蹇之臣。故曰朋来。以人君之尊。当济险之时。我不可往而致朋之来也。或曰朋三也。三五皆阳。同德为朋。蹇之三反为解之四。故彼于四曰朋至。此于三曰朋来。
上六来硕。下就九五之阳。其功可大。而五居互离。故利见大人也。硕如剥之硕果。皆从艮石。
大抵蹇之为卦。艮德为止。坎性就下。故皆以来为善。见险能止。居高能下。故六爻无凶咎。上六则出险而
耳溪外集卷五 第 223L 页
从贵。故终至于吉。
解䷧。
解。以画观则蹇之反。水在山上。则凝而险。雷发水上。则解而散。以卦观则屯之反。动乎险中为屯。动乎险外为解。屯则坎在上而为云。未成雨。故天造草昧也。解则坎在下而成雨。故草木甲坼。
利西南。解与蹇反。故蹇不利东北。而解利西南。解已出险。故不言不利东北。而只言利西南。无所往。内坎之险也。有攸往。外震之动也。遇险贵止。故来复。出险贵速。故夙吉。往得众。震入坤体也。乃得中。坎阳在中也。往有功。震出乎险也。
初六无咎。以柔居下。当解之初。故廑可无咎而已。
九二。田获三狐。以刚解难。如田猎之去害。震有田猎之象也。三狐。指三阴而互坎。九家为狐也。黄矢。如噬嗑九四之金矢。皆离体也。离为甲冑。为干戈。亦有弓矢之象。故弦木为弓。剡木为矢。盖取诸睽。睽亦离体也。
六三。负且乘。系辞备矣。而以象言之。则负指九四。乘指九二也。柔居两刚之间。如负且乘。所以致寇。寇指上六之阴也。贞吝。谓贞固守此。则有悔吝。言处非其
耳溪外集卷五 第 224H 页
位。避去宜速也。
九四。解而拇。拇。诸家皆谓初六。恐未然。盖震为足。四居震动之下。故取拇象。出险之始。先自拇动也。朋至。指上五二爻。皆随而动。共解难也。故上与五。皆言解。象曰。未当位。谓九四。以阳居阴。当进而不可居也。非戒初六之应也。
六五。君子维有解。居尊故称君子。下应于九二。故能解坎之难也。有孚于小人。阴阳相应而孚感也。象曰。小人退。化于君子也。
上六。公用射隼于高墉。隼者。六三居离为鸟象。而互坎为弓轮也。墉者。六三以阴居下体之上也。无不利。解之极也。
大抵解之为卦。内三爻居坎体。故不能解难。而惟九二刚阳得中。有金矢获狐之象。外三爻。居震体。故皆言解而上居解之终。故射隼而获也。二与六之所获。皆指六三而先称狐后称隼者。小人之性。始以邪媚而得志。终以阴鸷而害物。故取象不同。而所以解难则一也。
损䷨。
损之象义。程传备矣。以卦德言之。上止而下说。亦以
耳溪外集卷五 第 224L 页
下奉上之义也。
有孚者。中虚。有中孚之象也。利有攸往。下往而益上也。二簋。下二阳也。三阳过盛。故损一而馀二。亦足以享上也。中虚有孚。故可用享。
彖曰。损益盈虚。与时偕行。盈者损之。虚者益之。随时之宜。时者。当其可之谓也。
初九。已事者。当损之时。在下者不可有为也。遄往者。益上之道。不可缓也。酌损之。损下之事。不可过也。
九二征凶。互震之初。戒其妄动也。弗损益之。阳刚得中。为上之基。不自损。乃所以益上也。
六三。三人行。胡氏曰。三人行而损一人。两也。一人行而得其友。亦两也。天地间。阴阳刚柔鬼神。皆两而已。一则一阴一阳之谓。各致其一则为两矣。
六四。损其疾。以柔居柔。过柔为疾。而应于初九之阳。损我之疾。而受彼之益也。互体四居震艮之交。动而遇止。疾而当损也。使遄者。即初九之遄往。使之益我也。
六五。十朋之龟。读如本义为是。汪彦章曰。离为龟。如颐之灵龟。损益十朋之龟。卦虽无离。而通体似离也。十者。互坤之数也。或者。不期之辞也。六五。居尊得中。
耳溪外集卷五 第 225H 页
虚己以应下。受天下之益。不期得而不能辞。故元吉。
上九。弗损益之。传谓不损其下而益之。本义谓不待损己。然后益人也。窃谓损之成卦。在于损下益上。而下三爻。是损己从人者也。上三爻。是损下益上者也。上则居损之极。不可损下而反受天下之益矣。故曰得臣无家。象亦曰大得志也。得臣者。阳在上而众阴从之也。无家者。艮为门。自内及外也。在三为得友。在上为得臣。上下体之分也。
大抵损之为卦。损下益上。非善道也。而六爻皆无凶咎。何也。在卦体。则损刚益柔也。在六爻。则阴阳皆应也。所以为吉。
益䷩。
益。风雷二物。自相助益。传义言之矣。又鼓万物者。莫如风雷。位居春夏。生养万物。生物之益。莫大焉。神农氏斲木为耜。揉木为耒。盖取诸益。巽震皆木。为耒耜之象。生民之益莫大焉。
利有攸往。震雷也。利涉大川。巽木也。
彖曰。木道乃行。程传作益道。恐不必然。本义从木。是天施地生。坤一索而得震。乾一索而得巽。阳施而阴生也。
耳溪外集卷五 第 225L 页
初九。利用大作。阳动于下。受益于上也。居震之初。而应巽之顺也。
六二。十朋之龟。与损六五同象。损五元吉。君道也。益二永贞。臣道也。损用二簋享。当损之时。礼之宁俭也。益用享帝。当益之时。享之备物也。象曰。或益之自外来。或者。不期而未定之辞。二之或益。自上益下。不待其求也。上之或击。求益不已。自下击上也。
六三。益之用凶事。系辞曰。三多凶。以动之极。居下之上。当有忧患非常之事。必有孚而中行。然后为无咎之道。告公用圭。周礼珍圭以徵守。以恤凶荒。夫在下而当凶事。既孚信于上。又承命于上。方免凶咎。上体巽。自乾而变。故五上二爻。有乾象。二之享帝。三之用圭。皆上应于乾也。
六四迁国。自二至四成坤。而震动于下也。
九五。有孚惠心。上有信以益下也。有孚惠我德。下怀上之信也。再言有孚者。上下相益。莫如信也。
上九。莫益之或击之。益下之时。求益于己。非徒无益。而反害之。立心勿恒。恒与益为反对。益之上九。即恒之九三。立心勿恒。即不恒其德也。恒之三在下。故止于吝。益之上居上。故直言凶。盖巽为不果。为进退。为
耳溪外集卷五 第 226H 页
躁卦。故为勿恒之象。损之极必益。故损上九为吉。益之极反损。故益上九为凶。满招损。谦受益之理也。
大抵益之为道。专为受上之益。故初曰大作。二曰用享。三曰告公用圭。四曰告公从。五曰惠我德。皆吉无咎。惟上九居上而求益。故或击之而凶也。
夬䷪。
夬。以卦体则阴在阳上。必至于决。以卦象则泽在至高。必至于溃。
扬于王庭。先天乾南而兑东南。阳气极盛之际。王者向明之象。
孚号。乾之刚实为孚。兑之口舌为号。卦体以一阴成卦。故辞多言号也。
利攸往。夬与剥反。剥则阴盛。故不利有往。夬则阳盛。故利有攸往。
初九。壮于前趾。与大壮初九同体。故同辞。上兑为口。故初取足象。四取臀象。三则取象于乾首。往不胜为咎。杨诚斋曰。胜在往先者。胜往在胜先者。负况不胜。在往先乎。
九二惕号。上应兑口也。暮夜有戎。以阳居阴。夜象也。变则为离。兵象也。居中而知戒。故勿恤。
耳溪外集卷五 第 226L 页
九三。壮于頄。乾为首。三在前。故象頄。夬夬者。互体为重乾。健又健也。独行者。众阳之中。独与上应也。遇雨。兑泽在上。而三始承之也。若濡有愠。近泽故湿。重刚故怒也。
九四。臀无肤。兑上为口。则下为臀。兑反则巽。巽为股也。位阴而阳盛。故无肤。其行次且。下健而上说也。牵羊。兑为羊。凡牵羊之道。宜后而不宜前也。冯氏曰。初为趾而四为臀。何也。是与咸异。咸合六爻取象。犹剥艮之类也。夬分二体为象。犹大过鼎之类也。
象曰。闻言不信聪不明者。居兑之初。隔五而不通也。吴氏曰。坎耳。塞其内也。言兑之下画坼则为坎也。
九五苋陆。项氏曰。苋音丸。山羊也。陆。犹鸿渐于陆。兑在上。故有山羊之象。说文云。苋山羊。细角从兔足。盖山羊而行陆。则其行当夬夬。而必行中道。然后无悔咎。五又重言夬者。兑为附决。而居乾之终。必用刚决。而不可比于上阴也。路史柏高对黄帝曰。请乂其苋而时之。吾谨逃其爪牙可矣。
上六无号。居兑之上。宜有呼号。而阴将消矣。无处告诉也。
姤䷫。
耳溪外集卷五 第 227H 页
姤。五月之卦。夏至而阴生。阴遇时也。或曰。古文姤作遘。亦婚媾之义。
女壮。本义谓一阴遇五阳。女德不贞而壮之甚也。此亦为一义。然恐不如渐壮之为顺。勿用取女。遇道非正也。故释彖曰。不可与长。言不可久长也。
彖曰。天地相遇。巽居东南。乾居西北。位正相对。所谓相遇也。万物盛于春夏之交。所谓咸章也。
初六。系于金柅。巽为绳为木。而乾为金也。羸豕。阴物在下也。
九二。包有鱼。鱼亦阴物也。在初言之则为豕。自二视之则为鱼。如剥之称。贯鱼也。不利宾者包。故不及于外也。
九三。臀无肤。姤与夬反。姤三即夬四。故同象。巽为股而过刚。故无肤。巽为进退。故行次且。
九四。包无鱼。二既得鱼。故四即无鱼。象曰。远民。诗云众维鱼矣。民象也。
九五。以杞包瓜。乾为木果。二与五。皆居中。有包象。含章者。易于阴中阳。皆曰含章。阴长之时。当含畜以制之也。有陨自天。犹硕果不食。不容人力而终必自复也。象曰。志不舍命。至诚可以动天也。
耳溪外集卷五 第 227L 页
上九。姤其角。如晋其角。刚在上也。冯氏曰。内外三爻辞。皆相应。初见凶则四起凶。二包鱼则五包瓜。三臀厉无咎则上角吝无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