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耳溪外集卷四
耳溪外集卷四 第 x 页
耳溪外集卷四
 易象翼传
  
耳溪外集卷四 第 196H 页
重卦
本义曰。六画者。伏羲所画之卦。盖从邵子方圆图。皆出伏羲之说。然按帝王世纪云。庖羲作八卦。神农重之为六十四卦。黄帝尧舜引而伸之。分为二易。夏人因炎帝曰连山。殷人因黄帝曰归藏。以此观之。重为六画。未知必出于羲皇。故程传则曰。上古圣人。始画八卦。因而重之。以尽天下之变云。盖不质言为羲皇矣。至若杨雄以为重卦。出于文王。夫耒耜之取益。交易之取噬嗑。岂不在文王之前乎。
序卦
汉书曰。文王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子为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云云。则上下篇之序。盖出于文王系彖之时。而孔子作传。以明文王序卦之义也。
上下篇。程子则曰。阳盛之卦居上篇。阴盛之卦居下篇。反复论辨。作为篇义。而枝叶太繁。终未晓畅。故朱子则直谓之简帙重大。故分为上下两篇。盖从晁以道之说。而初不明言分篇之义也。按双湖胡氏以为上经以四正卦为主。下经以二变卦为主。而反对各
耳溪外集卷四 第 196L 页
十八卦云者。明白有据。今作图于卷首。以證之。
九六者。阳阴之老也。老变而少不变。占者。观变爻。故阳爻称九。阴爻称六也。阳爻不变者。谓之七。故春秋传鲁穆姜筮往东宫。遇艮之八。史占曰。是谓艮之随。朱子解之曰。艮五爻皆变。而惟二得八。故不变。斯可见阳阴之称。九六者。为观其变而占之。非直为阴阳之盛而名之也。
上经
乾坤二卦体与德。程朱之论至矣。今不敢更措一辞。而窃独以象言之。乾之奇画。中实而贯动静之象也。重为六画。则有六龙横卧之象也。坤之耦画中虚。而有阖辟之象也。重为六画。则有水流虚中之象也。乾为天有气而无质。坤为地土与水合而成质也。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者。日月之气也。立地之道。曰柔与刚者。水土之质也。
乾䷀。
乾初九。潜龙者。不但为阳在下也。乾坤退居。坎离当位。为阴阳之正。而初与四得坎之初爻。故初言潜。而四言渊也。
说卦。乾为马。震为龙。而乾卦乃称龙何也。震者。乾之
耳溪外集卷四 第 197H 页
长子。一索而成震。长子用事。故称龙。盖天用莫如龙也。来氏曰。初爻变为巽。巽与震错故称龙。
九二。变则为离。故称见龙者。相见乎离。有同人之象也。称在田者。六画之卦初二爻为地位也。
九三不言龙者。重卦三四爻为人位也。居下卦之终。故称终日。称夕惕。居上下之交。故称乾乾。
九四。中爻成兑。故称渊。
九五。为天位。故称在天。阳物乘阳气。故称飞龙也。利见之象。变则为离与九二同。
上九有悔者。外卦为悔。内卦为贞。特于乾上言悔。坤三言贞。以发其例。
用九见群龙无首者。龙之为物。未尝露首。亦自然之象也。
乾之文言。九四重刚而不中。本义曰。九四非重刚疑衍。愚谓九三重刚。以位言。九四重刚。以体言也。四居重乾之上体。岂可不谓重刚耶。
坤䷁。
坤。说卦为牛。而彖称牝马何也。乾坤合德。而以牝之顺。从马之健也。
西南得朋者。坤在先天。本居北方而在后天。则北为
耳溪外集卷四 第 197L 页
阳方。故避居西南。乃得朋而安贞也。
初六履霜。霜者。阴始凝也。履者。人履地也。
六二直方大者。地之形也。二为坤之主。故特言之。不习者。习坎之习也。二变则成坎也。无不利者。彖之主利也。
六三有终。三居下卦之终。故亦如乾三之终日。
六四括囊。朱子曰。阴而又阴。结塞不开。即为括囊。愚谓说卦。坤为布为文。故四称囊。五称裳。九家易。亦曰坤为裳为囊。
上六龙战者。阴与阳战也。于野者。不在天而在地也。血者。阴气也。
屯䷂。
屯。上坎下震。中互坤艮。木得水而出土。遇山而未畅之象也。
利建侯者。下体震。为长子主器。而互坤为地。震又为一君二民。故有立君之象。屯当天地初辟。万物始生之时。不可一日无君也。故于彖特言之。初爻。又言之也。易中言建侯者。惟屯与豫。豫卦震在地上。故亦言立君。
初九磐桓者。初为震主。而前互艮山。故磐桓也。艮为
耳溪外集卷四 第 198H 页
石震为木。故字从石从木。
屯言乘马者。凡三马阳物。九阳爻也。六二乘初九。六四应初九。上六乘九五。故皆言乘马。二之班如牵于初也。四之班如求婚媾也。上之班如五不应也。故至于泣血。
六二女不字者。互体坤。故有女象。二居震体。故有子象。而变为兑少女。故久而乃字。十者。阴数之成也。
六三即鹿无虞者。三居震之上。遇坎之险。欲进而无导之者也。鹿者。阳物。指九五而互坤之上。故得牛之一角。林中者互艮为山上。坎为丛棘。进则陷于林也。
六四婚媾者。四变为兑少女。而应初之长男。女下男而得正应故吉。
九五。屯其膏。坎水变为坤阴。故有膏象。
上六泣血者。坎为血卦。
蒙䷃。
蒙。艮少男。居坎中男之上。而五为卦主。故有童蒙之象。
初筮告者。全卦中虚有口象。而下求于刚中。故有筮象。自五至二三阴隔之。故有再三渎之戒。易之诸卦。惟蒙有以暗求明之象。故特发卜筮之例。
耳溪外集卷四 第 198L 页
初六。桎梏。象坎之险。
九二纳妇。六三。取女。指互坤也。子克家。坎以中男。互震长男也。
六三。见金夫。指九二之阳。坎中得乾金也。
六四困蒙。山下有水。下险而上止。四居上下之交。困孰甚焉。如泽中有水为困。
六五童蒙。居少男之体。以柔求下。为蒙之主。故吉。
上九击蒙。艮以止险也。
需䷄。
需。云在天上而未成雨。亦有须待之象。涉川者。不轻进。然后乃能不陷也。
初九。利用恒。乾初变。则为巽。得雷风之下体。故称恒。九二。需于沙。近水也。少有言。互兑口也。
九三。需于泥将陷于水也。致寇。至坎为盗也。渐之三互坎。故亦言御寇。
六四。需于血。坎为血也。出自穴。互离故去幽而向明。九五。需于酒食。酒为水之美者。
上六。入于穴。终陷于险也。象曰。不当位。本义云。以阴居上。是为当位。而谓不当位。未详。然程传。以阴宜在下而居上。为不当位。盖谓尊卑之位也。
耳溪外集卷四 第 199H 页
讼䷅。
讼。利见大人。互离在前也。不利涉川者。坎在下也。
初六。小有言。处险之下。故小有讼也。
九二归而逋者。二藏两阴之间也。邑人者。互为家人也。三百户。上乾三阳也。百者。众多之象。以下一阳。讼上三阳。众寡不敌。逋窜则无眚害也。故小象曰。自下讼上。患至掇也。传义。皆以三百。为邑之小者。讼人三百。岂云少也。恐与象辞不合。
六三。或从王事无成。以一阴居三阳之下。但能从而不可成。与坤之三同。
九四。复即命。从五之命也。
九五。讼元吉。听讼而使无讼也。讼卦。自三至五。互巽体。居讼而能巽。故皆吉。
上九鞶带。男子之服。阳象也。下应三爻之离。离为黄牛有革象。三褫。象乾三阳。而乾为金。有虎象。故文从虎也。终朝者。居卦之终也。
师䷆。
师。卦体与象。传义尽之。而互震与坤。有震动辟土之象。
丈人。指九二之阳。六五所称长子也。
耳溪外集卷四 第 199L 页
初六。否臧凶。本义曰。否臧。谓不善。意似浅近。恐不如传义之长。盖六以阴居阴。处险之初。故有失律之戒。盖兵凶战危。虽以义动。无律则败。
九二。王三锡命。二之于五。间三爻也。
六三舆尸。上坤为舆。下坎为轮也。尸者。阴类也。以义则程说虽长。以象则本义为得。
六四左次者。互震将进。而以柔居柔。下与初应。故退而左也。震位东居左。
六五田有禽者。坤为地田象也。利执言者。阴主杀也。长子者。二居震体也。弟子者。三四为阴也。虽贞亦凶。如否臧之凶也。
上六。开国承家。坤为地为母。变艮为门阙。国家之象。
比䷇。
比。物之相比。莫如水土。子夏传曰。地得水而柔。水得地而流。故为比。周礼疏曰。水土和合。故先王建万国。亲诸侯。
不宁方来。后夫凶者。不遑宁处。而来。指下四阴也。后来则凶。指上一阴也。故传曰。上下应也。与屯之利建侯而不宁同义。
彖传。比吉也。本义云。三字疑衍。然比吉。即彖辞非衍。
耳溪外集卷四 第 200H 页
盖曰比吉者。比辅也。下之顺从。所以吉也。朱子又言只也一字衍。
初六盈缶。缶者。坤象。盈者。坎象。
六二。比之自内。居内卦也。六四外比。居外卦也。
九五显比。显者阳象也。三驱者。五去二间三爻也。前禽互艮山也。邑人。下坤地也。
上六无首。以阴居阴。处比之终。无所始。故无所终。乾之用九无首。刚而能柔。故吉。比之上六无首。柔而又柔。故凶。
小畜䷈。
小畜。风行天上。可以得雨。而彖直言不雨。何也。互离与兑。火在泽上。故未得雨。凡风自东而西。则雨。自西而东则不雨也。兑者西方。故称西郊。离者阳盛。故不成雨。
初九复自道。云峰胡氏曰。复字。虽与复卦不同。然复卦惟初与二。言复言吉。小畜亦于初与二。言复言吉。复自道。似不远复。牵复。似休复。休复。以自下于初。牵复。以其连于初也。
九二。牵复者。小畜为姤之反。故言复其常。牵者与初同志。本义得之。故卦中初二俱吉。
耳溪外集卷四 第 200L 页
九三舆说辐者。三爻互兑离。兑离之间。即坤位。坤为舆而阻于四阴。兑为毁折。故为说辐之象。夫妻反目者。离兑相重为睽。故曰反目。
六四有孚者。互兑而上体巽为中孚也。血去者。阴与阳战则见血。而四居正而能巽。上与五合。故曰血去。九五挛如。巽为绳。五居尊而下诸阳从。如二之牵复也。巽能长养万物。故曰富以邻。象亦曰不独富也。
上九既雨。兑互离而变成坎也。月既望。坎为月也。巽不知变。则妇贞而厉也。阴疑于阳。故君子征凶。
履䷉。
履者。天地之礼也。上天下泽。定尊卑上下之分。互离与巽。得文明柔顺之道也。
彖曰。柔履刚。程子训履为藉曰。柔履藉于刚。本义曰。蹑而进。谓以兑蹑乾之后。本义恐得。
彖直言履虎尾者。履之成卦。以一柔承三刚。至危之地。危莫危于蹈虎尾也。乾为金。虎金物。尾在后。故言履。三居兑口。故言咥。然卦德说而应刚。故不至于咥。初九素履。胡氏曰。履初言素。礼以质为本也。贲上言白。文极而反质也。白贲无咎。即素履无咎者欤。
九二。履道坦坦者。互离与巽。视明而行顺。故为坦道。
耳溪外集卷四 第 201H 页
重卦互家人。故为幽人之象。
六三。眇能视者。离为目也。跛能履者。兑为毁折也。故归妹下体兑。则初爻言跛能履。中互离。则二爻言眇能视也。三以一柔而蹑三刚之后。为履虎尾之象。才弱而志刚。故不免于咥。武人为于大君。三为人位而以阴居阳。故曰武人。以一阴而统五阳。君象也。互体离。为甲冑干戈。亦武象也。
九四。处三刚之下。故亦有虎尾之象。然才刚而志柔。处互巽之中。故能愬愬而终吉也。
九五夬履。夬者履之反处。乾之中脱履之危。履道将变。故取夬象。
上九元吉。履之五爻。皆无应。而惟上九下与三应也。互离目。故为视履其旋之象。居履之终。往而知返。故能考祥而有庆也。
泰䷊。
泰。互兑与震。阴阳之交。说而动。故成泰。
彖先吉而后亨者。小往大来。自是吉道。天地交而云行雨施。所以亨也。
初九。拔茅茹。茅者。三脊如矛。草之得阳气而先生者。取象于在下之阳也。
耳溪外集卷四 第 201L 页
九二。包荒者。乾阳在下。能包阴也。冯河者。互兑水也。不遐遗者。上应五。不以三四隔为远也。朋亡者。阳得中。上与五应。合阴阳之朋也。
九三。无平不陂。应上之复隍也。于食有福。兑之口也。六四翩翩者。上三阴。如鸟翼而互震动也。不富者。坤有富象。而阴居上体。故象言失实也。本义云。阴虚故言不富者。恐未然。不戒以富。即三之勿恤其孚也。
六五。帝乙归妹。以阴应阳。以尊下卑。莫如帝女之下嫁。又互体为归妹也。
上六。城复于隍。坤土在上。高极则崩也。勿用师。阴不可抗阳也。自邑告命。坤在上而互兑口也。比之邑人不诫。亦以坤在下而互有兑也。其命乱者。如疾病之命曰乱。
否䷋。
否之匪人。文势可疑。故本义引或曰。衍文。然彖传曰。天下无邦者。即无人道之谓也。
初六。拔茅茹。程传谓君子在下。本义谓小人变为君子。盖否之为卦。内小人而外君子。则初虽在下。未可谓君子之象。然象曰。志在君者。本义谓变为君子。能以爱君为念。夫初爻。特以小人。能贞则吉。垂戒而已。
耳溪外集卷四 第 202H 页
岂能遽为君子也。窃谓泰之初九象曰。志在外者。君子在内。故志在于治在外之小人也。否之初六象曰。志在君者。在下之小人。志在于从在上之君子也。乾为君。故称君。初六以阴居下。有得正之象。而上应九四。有从阳之义。故贞而吉也。
六二包承。阴柔中正。有小人承顺君子之象。然才是小人。故只能包含承顺而已。非诚心向善也。若大人处否之道。守其中正而不苟合。身虽否。而道则亨也。故象曰。不乱群者。不乱于小人也。不言君子而言大人者。大往小来之时。明未尝一日无阳也。
六三包羞者。居阴之上。处非其位。近于上阳。否道将变。故内为不善而中心愧耻。大学所称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者欤。象曰。位不当者。阴而居阳。小人而居内。岂不可羞乎。
九四有命者。大君有命也。居近君之位。当济否之时。故以君命而治之。所以无咎而获祉。象曰。志行者。行济否之志也。又变为巽。命令之象。
九五系于苞桑者。乾为木果有苞象。而互巽亦为木也。象曰。位正当者。六三位不当。故可羞。九五中正位当。故得吉。
耳溪外集卷四 第 202L 页
上九倾否。泰之复隍。由于天否之倾否。待乎人也。
同人䷌。
同人者。五阳同求一阴。而六二在离之中。二为人位。故卦名同人。众同则必争。故诸爻无吉。惟九四。弗克攻。故独言吉。
同人于野者。乾之大也。利涉大川者。乾以知险也。彖曰。通天下之志者。离之明也。
初九同人于门者。初近于二。二阴偶有门象。变艮亦为门阙也。
六二同人于宗者。二与五交。离应于乾。反其本也。
九三。伏戎于莽者。以阳居刚。互巽之入也。升其高陵者。巽为高也。三岁者。三去五隔三爻也。来氏曰。凡言三岁者。离居三也。不兴者。巽为不果也。下体离为戈兵。三居离上。戎象也。互巽为股。火得风而上升象也。
九四乘其墉者。乘三之刚也。弗克攻者。以四之柔也。巽为进退。乘者。进而弗攻者退也。同人三四五。或言戎或言攻或言克者。五阳争一阴。而离有甲兵之象也。三四与人为仇。故独不言同人。
九五先咷者。三四之隔也。后笑者。六二之遇也。大师克者。以刚攻刚。言其难也。
耳溪外集卷四 第 203H 页
上九。同人于郊者。居卦之终。处无位之地。故曰于郊。下无应与。同道将变。故象曰志未得也。胡氏曰。如荷蒉之类者。近之矣。
大有䷍。
大有。一阴居尊而五阳宗之。阳为大。大者多有也。又为所有之大也。
元亨者。大为元。有则亨。凡物之富有者。必大亨。
彖曰。大中者。五居中虚而位又中。故曰大中。
初九。无交害。大有之初。志不在利。故不与害交。何咎之有。然积小而致大。艰难而后成。故曰艰则无咎。传解以匪咎艰。恐未然。
九二大车以载者。大有之时。以刚中居下体。有能载之象。又乾与坤对。坤为大舆。舆方象坤。轮圆象乾。有攸往无咎者。凡车之载物。止则败。行则利。故象曰。积中不败。
九三公用亨于天子者。三阳之上。大有既盛。志在于五。体健上进。不敢私有其大。可以献于上矣。有诸侯贡献之象。小人弗克者。始互于兑。有违道取悦之戒。
九四。匪其彭。彭者。马盛之貌。四阳在下也。离明而志柔。近五而势逼。故戒其盛。象曰。明辨晰也。四变互震。
耳溪外集卷四 第 203L 页
鼓亦为彭象。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以中虚而交众阳。所以信以发志。为大有之主也。以六居五。柔而能刚。以明莅尊威生于明也。威如云者。威信相济。不怒而威。所谓神武而不杀也。又离有甲胄之象。象曰。易而无备者。和易则无警备。威所以吉也。
上九。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以明哲之才。居大有之极。退处无位。高而能下。富而能谦。所以受天之祐也。功成不居。如陶朱子房者有焉。
谦䷎。
谦。亨。君子有终。彖曰。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终也者。释之备矣。盖光而不可踰。是有终也。司马氏曰。君子之德诚盛矣。业诚大矣。不谦而持之。无以保其终者。言谦之德也。
彖曰。天道下济而光明者。艮为阳卦而居下体。是谓下济。艮之德止。止乃光明也。济之为言。如水火既济之交相济也。程传作际。恐不必然。
天道以气言。地道以形言。鬼神以理言。人道以情言。节斋之言是。
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诸家皆以为九三之德。然地
耳溪外集卷四 第 204H 页
虽居卑。而含弘光大。山虽在下。而高不可踰。亦言地山之象欤。
初六。用涉大川。互坎在前也。象曰。卑以自牧。程传引自牧归荑。恐未然。
六二鸣谦。程传以为充积于中。发于声音。上六鸣谦。以为欲谦之志未得。故不胜其切。恐解之太深。朱子谓之以谦有闻。于义似顺。然鸣字必有其象。盖互为震雷。二在震下。上在震上。故皆有声音之象欤。或曰。谦卦上下俱虚。有鸟象。如小过之称飞鸟也。
九三。君子有终。彖之所言。指此爻也。一阳统五阴。居下体之上。为一卦之主。故称劳。阳当在上而反居下。故为谦劳而不伐。万民攸服故有终。
六四。无不利。撝谦。本义备矣。先言无不利者。所处虽利。而尤当撝谦也。六五后言无不利者。利用侵伐。然后乃无不利也。
六五不富以其邻者。处坤而众从之。与泰之六四同象。故同辞。柔而处尊。不有其富。与众共之。有不服者。可以征伐。所以正天下之不谦。而归于谦也。盖君道过谦。则流于姑息。故济之以威。何往而不利哉。故五独不言谦。
耳溪外集卷四 第 204L 页
上六利用行师者谦极当变。不专于谦也。征邑国者。坤有国象。盖谦卦上体。有师卦之象。故五上二爻。皆言征伐。
豫䷏。
豫。利建侯行师。建侯。坤地之象。行师。震雷之象。故屯互坤而言建侯。谦互震而言行师。言乎卦义。则建侯行师。不但为人心顺悦。亦所以备豫也。
彖曰。豫之时。雷奋之时。豫之义。和悦之义也。
大象崇德。程传曰。褒崇功德。朱子曰。自崇其德。程说为长。殷荐者。不但言盛也。象雷之殷也。
初六。鸣豫。豫与谦为反对。谦之上。即豫之初也。故亦言鸣。皆互震而上下俱虚也。
六二。介于石。石者。互艮之象也。不终日。居艮之下。止不待终也。夫乾之三终日乾乾者。三居下体之终也。
豫之二不终日者。居下体之中也。
六三盱豫。互艮之止。承震之动。故有犹豫之象。而阴居阳下。得离之半。位不中正。故有上视之象也。互体上坎而下艮。遇险而止。有备豫之意。艮为门阙。而震为木为声。有重门击柝之象。坎为盗。有暴客之象。十三卦之取象。其在此爻欤。
耳溪外集卷四 第 205H 页
九四由豫。由者。雷出地之象。所以为豫之主。如由颐下应震雷而为颐之主也。大有得者。即彖之刚应而志行也。屯之初。以震居下则曰。大得民。豫之四。以震居上则曰。大有得。盖震为长子。有得民之象也。屯则以贵下贱。豫则以阳统阴故也。勿疑者。乾之四。亦言或之者疑之也。盖四多惧以近君。故惟至诚勿疑。然后有朋合之应。朋者。四位阴未离其类也。簪者。一画在上。有冠簪之象。
六五。贞疾不死。震动而坎险。当豫而不豫。居尊而得中。当死而不死。盖震一画横亘于下。有恒久之象。如雷风之为恒也。
上六冥豫。阴在上则昏冥。豫将变则无咎。盖豫之上六。变而为晋。明出地上。则冥复于明也。豫与谦反对。而谦则六爻皆吉。豫则一吉一无咎而已。豫乐之不如谦恭如此。
随䷐。
随。以体言则阳来阴下也。以德言则下动而上说也。以象言则少女遇长男也。皆所以为随。程传言之详矣。然随之道。莫大于时。震为春。兑为秋。四时之气备矣。故彖特言元亨利贞。传曰。天下随时。大象曰。向晦
耳溪外集卷四 第 205L 页
入宴息。皆言时也。随时之道。惟刚阳之才。得众心之说。然后可以有动。动则大亨无咎。而天下随之。随时之大者。其惟汤武乎。
初九。官有渝。震为主器。故无妄内震。亦称主也。出门交如。出门。同人之义。互艮为门。谨于出门之初。则同不苟同。而随不诡随。上交于阳。为有功而得正。故象曰从正吉也。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程传曰。舍正应而从不正。其咎大矣。而二有中正之德。非必至于是也。在随之时。当为之戒。本义。直言阴柔不能自守。凶咎不暇言矣。夫二。以体则震动而志上也。以位则中正而无失也。爻辞言。若系小子。则将失丈夫。戒之也。吉凶未定之辞。故象曰。不兼与者。戒以专意于五也。程传得之。
六三。系丈夫。所以得所求也。善乎从上也。阴柔不正。故戒以居贞。
九四。随有获。众求于我。我则有获。三四互巽艮。巽为利市。艮为止。故言得言获。有孚阳。中实也。在道巽。顺理也。以明。艮光明也。彖曰。其义凶者。有凶道而能如是。则无咎也。
九五。孚于嘉。四与五。阳在阴中。故皆言孚也。嘉者。阴
耳溪外集卷四 第 206H 页
之美而从阳者。指六二之中正。随之最善者也。
上六。拘系之。凡阴爻之随。皆言系互巽艮。艮手以拘止之。巽绳以系维之象。固结而不可解也。亨于西山。说道莫大于交神。而西兑方。山互艮。兑为口为巫。有祭神之象。
蛊䷑。
蛊者。虫之盛也。风行山下。百虫齐起。人事之坏乱如之。故以治乱为名卦。乱极当治。故为元亨。治乱如涉险。故曰利涉。二三两阳。在二阴之间。有坎体。故取川象。以卦德言之。入而止者。莫如虫。以卦义言之。顺而止。然后可以有事。
先甲三日。后甲三日。诸家之解。皆未明的。惟胡云峰以巽艮解之曰。先天之位。甲在东之离。由甲逆数。历离震坤而得艮。先甲三日也。自甲顺数。历离兑乾而得巽。后甲三日也。其言诚有据。然考诸后天卦位。则甲在震而艮居震前。巽居震后。亦为先甲后甲也。三日者。卦各三爻也。文王之易为后天。则当以后天取象。本义自新丁宁之说。虽本月令注。而圣人观象系辞之时。恐未遽及于此也。
彖曰。终则有始者。艮有终始万物之德。而阳终于艮。
耳溪外集卷四 第 206L 页
阴始于巽。是之谓之天行。
蛊卦。专言干父母者。三阳三阴。有乾坤之体。而天地万物父母。人居天地之中。财成辅相。莫非代天地之事者。艮为少男。主终始万物。巽为长女。主长养万物。天地造化之用。专在巽艮。故蛊为干父母之象。以家则子干父也。以国则臣干君也。
初六干父者。上无正应。即父殁而子克家之象。故称有子。父死故称考。象曰。意承考者。善继志也。
九二干母者。上应六五。有母象而居巽之中。故以柔道为干。不可贞之义。程传备矣。
九三干父者。以阳刚之才。居下之上。能主干者。而互震长子。故为干父而无咎。
六四裕父者。居少男之初。可以干父。而以柔居阴。不能有为。故宽裕以处。而往则有吝也。
六五干父者。以柔居尊。上承九阳。不能创业而只能守成。故为用誉。而象曰。承以德也。初六干之始。故曰意承考。六五干之成。故曰承以德也。
上九。干道已成。无复事矣。以不事。为事者也。居艮之止。故曰不事。处卦之上。故曰高尚。五爻皆治乱。故曰蛊。上则无乱可治故言事。
耳溪外集卷四 第 207H 页
临䷒。
临者。阳逼阴。以刚临柔也。地藏泽。以上临下也。内说外顺。刚柔相应。故六爻多吉而无凶。杂卦曰。临观之义。或与或求。言临之两体相与也。
彖曰。天之道。刚之长也。八月有凶。指遁之二阴也。易中凡言三年七日者。皆从本卦而数之也。
初与二咸临者。泽虚而兑说。互震动而坤顺。皆有感道。故咸与中孚。皆为感。初则感之初而刚始长。故只言贞吉。二则感之深而阳之盛。故无不利。
六三甘临。以说之终。当兑之口。故称甘说之极而能忧。所以无咎。
六四至临者。地泽相交而至也。三四皆阴。而三无利。四无咎者。三乘刚而四应刚。三位不当而四当位也。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善与人同。舜之为大知也。聪明睿智。足以有临也。或曰知。如乾知大始。知者主也。言为临之主也。象曰。行中之谓者。舜之用中于民也。
上六敦临者。如艮之终曰敦艮。复之终曰敦复。皆取地与山之象也。象曰。志在内者。敦厚而应下。故高而不倾也。
六爻之临。各有其义。初二之临。君子偪小人也。三之
耳溪外集卷四 第 207L 页
临。小人接君子也。四之至。朋友之交也。五之知。君莅臣也。上之敦。终始无间。如久而敬之也。
观䷓。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如奏假无言时靡有争也。孔子曰。禘自既灌以往者。吾不欲观之。盖谓灌荐以前则可观也。程传为有据。本义释以盥手。味似不永。盥者。洗手之器。艮为手为覆碗之象。
彖曰。大观在上。阳大在上也。下观而化。不言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天之神用。莫如风。圣人之教化。如风之动物。故书曰。四方风动。
初六童观。阳位故为男。互艮为少男。阴在下。故不能远见。坤体。疑于无阳。故称君子以戒之。
六二窥观。坤为阖户。互艮为门阙。居坤之中。上观于阳。有女不踰阈之象。
六三。观我生进退。上下之交。进退未定。上巽有进退之象。居下之上。为二阴所观。故与九五同辞。
六四。观国之光。近天子之光也。艮有光明之象。观以近为明。临以远为尊。反对之义也。
九五。观我生。民观我也。象曰。观民。我观民也。民则观我之德。我则观民之化。上下交相观。而观之道大矣。
耳溪外集卷四 第 208H 页
书曰。当于民监。
上九观其生。我自观也。居无位之地。无所观于下。只自观其平生。如履之终。视履考祥也。志未平者。阳德在上而处于无位。四阴方盛而不能化民。志何能平也。如同人上九志未得也。
五上二爻。皆曰君子无咎者。四阴盛于下。阳道亢于上。惟其君子。仅免其咎。不能如临之大亨者。阴阳消长之分也。
噬嗑䷔。
噬嗑。仰观象则雷电合。而击天地之乖气也。近取诸身。则颐中有物也。远取诸物。则狱中有人也。故曰利用狱。卦体自初至四为颐。自二至五为蹇。故皆以身体取象。
彖曰。刚柔分者。阴阳各半也。上行者。震动而上也。初九。灭趾。震为足也。震动遇艮止。象屦也。中爻坎。坎为桎梏也。
六二噬肤。柔在口中也。灭鼻者。自二至四为艮。艮为鼻也。二变则成离灭鼻也。
六三。噬腊肉。柔中有刚也。遇毒者。在坎之险也。
九四。噬乾胏。离为乾卦也。故六五亦曰乾肉。得金矢
耳溪外集卷四 第 208L 页
者。艮为石金象也。矢者。震为竹而坎为弓也。
六五。得黄金。中色而位尊也。
上九灭耳。坎为耳。离火盛而克坎水也。
云峰胡氏曰。腊肉。肉藏骨。柔中有刚也。六三。柔居刚。故所噬如之。乾胏。骨连肉。刚中有柔也。九四。刚居柔。故所噬如之。三遇毒。所治之人不服也。四得金矢。其人服也。
贲䷕。
贲。地之有文。莫如山。峰峦之奇秀。草木之荣华。又得离日之光。故山火之象为贲。圣人推而极言天人之文。以卦体则刚柔相错而成文。日月之相代。星纬之错列。天之文也。以卦德则文明以止。五典之叙。五礼之秩。各得其序。人之文也。
贲者。噬嗑之反。故噬嗑治狱而贲无敢折狱。
初九。贲其趾。噬嗑初九。灭趾之反也。舍车而徒。互坎为舆。不比于二而安其分也。
六二。贲其须。毛在颐下为须。二虚中有口象。三至上有颐体。而互震有动象。故象曰。与上兴也。
九三濡如。三互坎中有润象。故既未济言。濡首濡尾也。位居两阴之间。不见陷而与上应。故永贞吉。而象
耳溪外集卷四 第 209H 页
曰。终莫之陵。
六四皤如。贲道将变。如白贲也。白马翰如者。震为的颡。志在动也。婚媾者。坎与离配也。当位疑者。疑于从三也。
六五。贲于丘园。艮山之象也。束帛者。比于上九而成文。坤为布为文。阴象也。旧说以上九。作隐于丘园之贤。而聘以束帛也。盖上处无位。而阳刚高尚。五居君位。以阴贲阳也。束帛者。礼贵诚而不贵物也。吝者。下无贤辅而求于外。为可羞也。终吉者。得贤于外。成治功也。故上九之象曰。上得志也。戋戋。说文曰。戋多而战。盖多貌。本义。作浅小。恐未考。
上九白贲。居贲之极。文反于质。白受采也。艮为石。石色白也。
盖贲之六爻。下离以文明为质。故内三爻。皆言贲饰。上艮以笃实为质。故皆尚质素。杂卦曰。贲无色。诗曰。衣锦尚褧。恶其文之著也。
剥䷖。
剥。坤艮皆土。土积则崩。艮为石。故一阳不剥。剥与夬反。夬彖曰。刚决柔。剥彖曰。柔变刚。决者。明断而弃之也。变者。浸润而蚀之也。可见扶阳抑阴之义。
耳溪外集卷四 第 209L 页
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独于剥彖。言观象。何也。消息盈虚之机。尤当察也。天行者。非人之所能为也。君子当之。惟顺时而止。不可往也。
初六剥床者。一画在上。如丌。故诸爻皆取象于床。以足者。与灭趾同义。
初与二。皆称蔑贞者。无阳也。象曰。未有与者。不与阳应也。程说为得。本义曰。阴未盛者。恐非不为小人谋之意也。
六三无咎。居下体之上。舍群阴而上应于九。居剥之善者也。
六四以肤。肤属阴。故噬嗑六二。亦曰噬肤。四在上体。居床之上为肤。
六五贯鱼。众阴之象。诗曰。众维鱼矣。六五。以阴居尊。后妃之象也。五阳位。故志从于阳。无不利者。坤主利也。
上九硕果。艮为果蓏也。硕者。从艮石也。又阳刚在上。乾为木果之象。不食者。艮止之象。得舆者。坤为大舆。剥庐者。上覆下虚。有庐象。床者。上之所以安身也。庐者。下之所以庇身也。
大抵剥之为卦。内坤而外艮。艮位坤震之间。故阴盛
耳溪外集卷四 第 210H 页
于下。而阳生于上。剥反而为复。则震居坤下。艮转而成震。则阳生阴下也。
剥之阴爻凡五。而三则以应上。故无咎。五则以从上。故无不利。初二与四。皆以剥阳。故称凶。圣人之戒小人也如此。
复䷗。
复。卦辞以气数言。爻辞以人事言。出入者。震之动也。无疾者。坤之顺也。朋来者。阳之长也。反复者。反自上而复于下也。七日者。七阳数而日阳物也。复为阳长。故言七日。临戒阴长。故言八月。八阴数而月阴物也。不但为卦爻来往之数也。
利有攸往。与剥反。剥以顺止。复以顺行。故剥不利而复利也。剥复皆言天行者。阳阴消息。皆天之运也。
彖曰。天地之心者。坤复之间。动静之几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其惟心之体乎。
初九不远复者。才剥于上。而即复于下。间不容息也。孔子赞易。至复而始言心言仁。圣人因天道而明心学也。初九之象曰。以修身者。修身之道。莫大于反善也。六二之象曰。以下仁者。仁指初九。复礼则仁矣。仁即天地之心也。
耳溪外集卷四 第 210L 页
六三频复。三以震之动。居上下之交。或进或退也。震错巽进。艮又不果。
六四。中行独复。居五阴之中。位正而体顺。独与阳应也。以反对言之。即剥之六三。失上下而独应于阳也。
六五。敦复。如敦临。坤之厚德也。象曰。中以自考。如视履考祥之考。考者反省也。既复于善。又自省焉。则其善益固。而自无过悔矣。
上六迷复。坤之先迷失道也。以阴居上。故先而迷也。失道故行师则败。居先。故以君而凶。师败君凶。何时能征也。十年者。胡氏曰。七日来复之反也。乾无十。坤无一。阴数极于六。而七则为乾之始。阳数极于九。而十则为坤之终。故凡言十年者。坤终之象。屯十年乃字。颐十年勿用。皆互坤也。
用行师者。众阴之象。坤者国象。上者君象。故师之上六。为成功则曰。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复之上六。为失道则曰。师败君凶。
无妄䷘。
无妄。朱子引汉书。作无望。无望犹言不虞。盖不容人为之私。乃为真实无妄也。序卦曰。复则不妄。亦为不容人力。而天理自在也。
耳溪外集卷四 第 211H 页
以卦变则刚自外来。乃不虞而来也。以卦象则天下雷行。亦不虞而发也。
既曰利贞。而又曰匪正有眚。何也。不虞之事。难于得正。故垂戒焉。惟动以天。刚中而应。然后大亨以正。正乃天之命也。匪正则非天命。何往而利哉。
初九之吉。居震之初。当动而动。非有期望也。
六二。不耕穫不菑畬。传义之解。俱未晓然。第以本义。无所为于前。无所冀于后。为得无妄之意。然耕穫菑畬。必有取象之由。窃观斲木为耜。揉木为耒。盖取诸益。益者。上巽而下震。中为艮坤。巽木入坤土。而前动以艮手。后动以震足。是耕象也。今观无妄。初至五成益。则巽震艮坤之体。皆备于中。所以有耕菑之象也。不耕而穫。不菑而畬。是无妄之富。六二。柔顺中正。上有正应。苟无冀望之心。则利有攸往。一则字。盖谓如是。然后利也。
象曰。未富者。谓无妄之富。不足为富。如无故之利。不可居也。
六三。无妄之灾。但言得失。而不言吉凶者。亦不以道不去之义也。牛取阴象。行人指上九之应。上在外卦而无位。故有行人之象。内卦为邑人。外得则内失也。
耳溪外集卷四 第 211L 页
牛者。阴爻互巽。为绳以系之也。
九四可贞。当健之始。互艮之止。可静而不可动。象曰。固有之。传义。皆以为固守之也。夫固守则有意矣。非无妄也。止而不动。自无咎矣。如舜之若固有之也。
九五。无妄之疾。刚中而正。非妄也。体乾之健。而应震之动。过刚而下动。互巽而生风。潜入于下。故或致无妄之疾。然互艮为药石以止之。故勿药而自愈矣。且豫之贞疾。雷在地上。下无应与。才柔而居豫之时。故其疾贞。无妄九五。天在雷上。下有应与。才刚而居无妄之时。故其疾勿药。
上九行有眚。即彖之匪正。有眚也。以九居上。位非正也。健极志行。动将穷矣。故占曰无攸利。而象曰穷之灾也。亢龙居乾之极。亦曰穷之灾也。无妄之极。固执而不变。如尾生抱柱而死。为穷之灾也。
大畜䷙。
大畜。以阳畜阳。阳为大也。如大有大壮大过之大也。小畜。以阴畜阳。故谓之小。
人之所畜。莫大于德。国之所畜。莫大于贤。故彖言不家食。象言以畜德。
天本在上而能下于山。尚贤也。健非可畜而能止于
耳溪外集卷四 第 212H 页
山。养德也。充实于中。故辉光发外。刚健在下。故其德日新。
不家食者。自三至上。有颐象。互兑有口象。能养贤。故不家食。兑泽居五二之间。故利涉大川。所畜者大。故能涉大险也。
初九有厉。阳微在下。不可进也。如小畜之初复自道也。
九二。舆说輹。为五所止。不轻进也。二阴象坤未成。故为说輹之舆。小畜九三。亦云舆说辐。盖物有畜。则可积载。故皆言舆。为所畜。则不可行。故皆言说。然小畜之说辐。厄于四阴。故至于反目。大畜之说輹。养于五阳。故终于无尤也。
九三。良马逐。乾为良马也。互震之动。从上之阳。故为逐。三阳既盛。上有应与。故利于往也。近止于四。艰而后贞。故日闲舆卫也。舆者。三变则成坤。二之说輹。今可行也。卫者。三阳同志。不孤进也。
六四。童牛之牿。四五。为坤体而未成。故称童。居艮止之初。故称牿。以阴居阴。用柔道也。牿于未角。故利已。制于未发。故元吉。
六五。豮豕之牙。豕者。坎象。乾之中爻变则为坎。牙者。
耳溪外集卷四 第 212L 页
互兑口之象。六五。下畜九二。九二以刚居柔。故称牙。豮其下势。如车说輹。
上九。何天之衢。乾为天。艮为径路。畜极而通天。上于山。为天之衢也。贤者得位。道大行也。畜德既盛。无不通也。
大抵大畜之卦。以至健而止于下。畜德以待时。故六爻皆无凶咎。初与二自止而不进。三则可进。而犹闲习不遽进。四与五居止之体。畜下之阳而牿之豮之。所以抑其过而致其养。故皆吉。及至上九。则一阳在上。三阳同德。得时而并进。所以致天衢之亨也。盖畜之久。则其道必亨。故杂卦曰。大畜时也。或曰。山中所畜。有畜物之象。故卦中取马牛豕三畜之象。易道之无所不包也。
颐䷚。
颐之象。传义备矣。又以二象观之。山者。能长养。雷者。能发生。艮者。终始万物。震者。始生万物。故其德为养。彖曰。观其所养。上三爻也。自求口实下三爻也。初九灵龟。二体中虚。有厚离之象。离为龟也。朵颐。震之动也。
六二颠颐。下从初也。丘颐。上从上也。丘者。上艮之象。
耳溪外集卷四 第 213H 页
本义得之。
六三拂颐。如拂经之义。以动之极。居下之上。不中不正。违拂于道。而求养于下。故凶而无利。十年互坤之数。胡氏曰。人皆求颐于上。而三独拂之。随下体之动。是自拂于颐矣。
六四颠颐。下从于初。与二同也。而二则非应。故凶。四则正应。故吉。虎视者。九家艮为虎。视为离象。互坤亦为虎。有两虎之象。故称耽耽。朱子曰。颐六四一爻。理会不得。程传作欲立威严。恐未必然。旧说曰。下交不渎。程说。盖本于此。本义曰。虎视耽耽。下而专也。其欲逐逐。求而继也。吴氏曰。虎视常下故也。
六五拂经。胡氏曰。二与四。言颠颐。皆在初之上。而反求养于初也。五与二。皆言拂经。二五相应经也。今则二拂五。而求养于初。五拂二而求养于上也。五独不言颐者。由豫在九四。故五独不言豫。由颐在上九。故五独不言颐。六二亦拂颐。而彼凶此吉。何也。养于下者逆。而养于上者顺。故象曰。顺以从上也。
上九。由颐。以阳居上。天下所由以养也。故虽厉。亦吉。五不利涉。而上利涉者。惟刚能济险。而五则无应。上始有应故也。
耳溪外集卷四 第 213L 页
大抵养之道。有小大。孟子曰。养其小体为小人。养其大体为大人。养小体者。止于自养而求养于人。养大体者。推以养人。至于万物。下三爻动而求养于人。故皆凶。上三爻静而能养人。故皆吉。天地养万物。圣人养万民。皆主于静。
大过䷛。
大过。颐之反。颐。四阴在二阳之中。故受养于阳。大过。四阳陷二阴之中。故利于往而亨也。
彖曰。大者过也。大者过。则小者弱也。故曰本末弱也。大过之时大矣者。君子行大过之事。非为苟难也。所遇之时。不得不然。传以尧舜汤武之事。当之者是也。初六白茅。巽为白。茅为木之柔者。阴故柔。下故藉。象曰。柔在下也。过于慎者。大过之时也。
九二。枯杨生稊。杨者。巽木而居泽之傍也。枯者。阳过之象。稊者。在下之物。上应于五。枯木得泽水之润。可以生稊也。老夫得其女妻者。互乾为老夫。下比初阴。为女妻。阴阳相和。故无不利。
象曰。过以相与。居过之时。两体相与也。或曰。独阳不生。阳过之时。必资于阴。二乘初阴。故谓之女妻。五承上阴。故谓之老妇。阳上于阴。顺故利。阴上于阳逆。故
耳溪外集卷四 第 214H 页
丑。
九三栋桡。居巽木之上。有栋象。居卦之中。故为成卦之主。重刚太重。而下柔末弱。故象曰。不可以有辅也。九四栋隆。三四。俱居卦中。均是栋象。而四居二阳之上。末既不弱。而初以藉茅应之。故隆高不桡。故象曰。不桡乎下也。有它者。言当与初六之正应。而不可近求于同体之上六。如颐之六二。既求于初。又求于上也。
九五枯杨生华者。以阳比上阴。而居兑泽之中。故木上有华也。老妇得士夫者。六阴居上。故称老妇。阳资于阴。故无咎。老妇可丑。故无誉。
上六灭顶者。大过之反也。颐之上九。变入于大过之兑。故灭其顶也。以阴柔之才。行大过之事。终不免凶者。然时不利也。非其罪也。故象曰。不可咎也。传作无所归咎。文势恐未然。本义作杀身成仁。亦非阴柔之才所能办。盖不量才度时而轻举大事。故有此象。可为戒也。
坎䷜。
坎者。文从土欠。土有欠缺。而水聚其中也。故其象为水。其德为陷。
耳溪外集卷四 第 214L 页
维心亨者。水属智。象人心之灵。而阳在阴中。象心在身中也。往有尚。水以流行泽物。为功。
习坎者。两水相承。如鸟之数飞。而坎体。中实外虚。有鸟象。故小过为厚坎。而取飞鸟之象。坎体象心。故大象言德行。而又言习教者。如水之不断也。
初六坎窞。吴氏曰。坎之柔画。象水两岸。而其缺处。象岸侧小穴也。
九二。坎有险。有其险也。虽处乎险。而阳刚得中。互震之动。故可以求而小得。胡氏曰。豫九四。互坎而大有得者。刚动乎坤顺之上也。坎九二。小有得者。刚陷于坎险之中也。故象曰。未出中也。
六三来之者。来往也。坎坎者。习坎也。如乾之九三。居上下之交。而曰乾乾也。初之入窞凶者。居重险之下也。三之入窞。但为勿用者。居下体之上。有出险之道也。
六四。樽酒簋贰用缶。本义。从旧说。读为贰用缶。然樽则有酒矣。簋则不言食。恐不可以一字为句。故象曰。樽酒簋贰。宜从二簋用享之例。盖自二至五。有颐体。故取酒食之象。牖者。互艮为门象。
九五。坎不盈。即彖传水流不盈也。阳刚中正。可以出
耳溪外集卷四 第 215H 页
险。而犹未盈者。互艮之止也。祇既平。然后终济险也。
上六徽纆者。坎为矫輮也。丛棘者。荀九家云。坎为棘也。上六。时当出险。而阴柔无辅。故终于凶而已。初与上象。皆曰失道者。上下二爻为成险之主。而中陷二阳。故失阴顺之道也。三岁不得者。坎与离错。故称三。下诸卦。言三皆放此。
大抵坎卦。在彖则曰亨曰有尚。而于爻则多凶。而廑有无咎者。何也。盖卦者。主德。故明处险之道。爻者。主时。故言遇险之象。
离䷝。
离。丽于物者。不正则不亨。故先言贞而后言亨。
牛坤象。而离言牝牛者。离得坤之中画。阴之最正。故取坤之象。坤之牝马。承乾之健。离之牝牛。代坤之顺也。
离者。阴卦而其象。为日为火者。阴中含阳。体阴而用阳。故于气为暑。于时司昼。于位居南。坎之为水为月。其象同义。盖于六十四卦之序。坎离居中者。坎离为天地之心。代乾坤之位。主造化之用也。
离之德。在天为明。在地为文。日月丽乎天者。离之明也。百谷草木丽乎土者。离之文也。
耳溪外集卷四 第 215L 页
化成天下者。天地之化。生于太阳。圣人之化生于文教。
大象明两作离。当从本义。以作为句。
初九。履错然。履者。礼也。礼者。离之文也。错者。阴阳交也。履为在下之物。而初为交错之始也。敬者。礼之本也。敬以履之。何咎之有。
六二黄离。如坤之黄裳也。坤之五得位。故为黄裳。离之二得正。故为黄离。
九三日昃。日过中则昃也。三四人位而居日昃之时。故为大耋。诗曰。今我不乐。逝者其耋。缶者。土中虚之象。歌者。互兑之说也。
九四突如。阳居上体而志又炎上也。焚如死如。火不戢则自焚也。
六五出涕。互兑之上。说变而忧涕。为泽象也。五以阴居尊。间于两阳。故戚而后吉也。
上九。王用出征。王者。日象。征者。离为干戈也。折首。上为首而将变。故折也。阳刚在上。居明之极。明无不照。威无不服也。只折其首。只获匪丑者。明而不伤也。盖离居南方。主生而不主杀也。
耳溪外集卷四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