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耳溪集卷二十六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x 页
耳溪集卷二十六
 神道碑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59H 页
弘文馆校理学圃梁公神道碑(并序)
檀君之时。有三神人。降于瀛洲之汉挐山。开国称乇罗。中世渡海朝新罗。适有客星见。赐号星主。改良氏为梁。东国之梁。皆本于耽罗。仕高丽。多显官。入我朝。有讳悌。判书云观事。于公为高祖也。曾祖讳思渭。祖讳湛。考讳以河。文行世其美。妣海州崔氏。文宪公冲之后也。以 成宗十九年戊申生公。公讳彭孙字大春。自髫龀。颖达特异。七岁魁白日场。邑宰见而奇之。劝留书室。公起拜而辞曰。临民听讼之堂。非邑子所居。方伯巡到召见之。欲试其才。命题以天地日月。公请纸笔。即书曰。天地为吾量。日月为吾明。方伯惊异之。手书以赠曰。海鹤之姿。秋月之精。他日龙门。大阐芳名。自是一道称梁神童。十三。就学于知止堂宋公钦。留数日。论性理之学。宋公叹曰。吾东传道之责。其在斯人。语主守曰。古称子国有颜子。今子邑之梁秀才是也。自是从学于宋公。与同门罗松斋世缵,宋俛仰纯。为道义之交。常以小学律身。精密笃实。德器渐成。及长。闻静庵赵先生倡明正学。执贽远访。昂然有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59L 页
致君泽民之志。先生为之畏服。称以需世之大器。 中庙五年庚午。中生员第二名。静庵为同榜进士第一。相从讲质无虚日。静庵常曰。吾与梁同年语。如芝兰之薰人也。赞其气像曰。霁后秋天。纤云初捲。明月皎皎。人欲净尽。丙子。又中文科。选湖堂。声名蔚然。寻入瀛馆。 中庙方锐意求治。公以尧舜君民为己任。程朱道学为宗旨。每入经筵。必整衣肃容。斋心积诚。对方册。如敬神明。 上问孔门之学。所业何事。对曰。仁而已矣。 上问何谓之仁。复对曰。仁人心也。圣人因其本然之心。先致其知。而诚其意。发为仁政。措诸事业。故正朝廷理万民。必本于是心。 上称善。时静庵感不世之遇。负兼济之责。便欲唐虞斯世。与冲庵金公。援引同志。协力共贞。朝著肃清。公与金大柔,金老泉,奇子敬,安顺之,蔡英之。往候郑文翼公光弼。郑公曰。赞襄治道。专在玉堂。今见公辈。吾无忧矣。一夜南衮以竹杖便服。乘月来访曰。当今经济之策。吾难独任。环顾朝著。可与共事者。无出公右。公其不我遗耶。公正色答曰。如有经济之志。何不见赵光祖乎。我遐方之人。高官显职。自是分外。协赞之责。尤何敢当。衮诱说百端。公终不应。衮知其不可屈。去谓人曰。尝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60H 页
闻南方之人宽和。今见梁某。愚而愎。决不可用也。当时讲官称四学士。公及奇遵,朴世熹,崔山斗是已。与之更日侍讲。公进言曰。大学之止至善。中庸之致中和。即人主为学之极功。而其本在于明德率性。其要在于慎独。真实之诚。主一之敬。即一心之主宰。万事之纲领。圣学所以彻头彻尾者也。尤严于贤邪进退之几曰。阴阳为天地之大对。君子小人。互为消长。自古圣王。深轸扶抑之方。君子之进。如茅斯拔。小人之退。如庐斯剥。此否泰二卦。所以占治乱之源也。在前席。援据经传。开释旨义。自天人性命之理。王霸公私之辨。纵横反覆。不避繁复。惟期开发 圣心。朝讲辄至日昃。昼讲或致宵分。 上竦然倾听。然圣体疲倦。或欠伸作气。御床戛戛有声。群小傍伺暗揣。咸思阴中之计。公性度温粹。体若不胜衣。言若不出口。而至于辨别淑慝。勇往直前。且以名节砥砺。有意激扬颓俗。尝与静庵。论及靖国勋曰。成希颜朴元宗辈。虽有大勋。素无学识。且陷于柳子光之谲计。猥录其子弟之无尺寸劳者。人心咸愤。此非朝家小事也。静庵曰。塞利源励世道。莫先于削勋录也。己卯冬。静庵为大司宪。与谏长李成童合启。请削勋券之伪滥者。 上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60L 页
不允。公为弘文校理。与副提学金絿,应教奇遵,修撰沈达源。联劄极论。 上引见。谕以重难之意。十一月。静庵又连启之。争甚力。十一日。 上不得已许之。时南衮为清议所不容。常怏怏。至是知 上意厌儒臣。与勋臣花川君沈贞,南阳君洪景舟密议。先以巧舌危言。宣播宫禁。假造虫篆。恐动天听。至十五日。诸臣将禀定勋券之当削者。是夜。衮,贞,景舟等从神武门。乘昏潜入。合启赵光祖等谋不轨。事机甚急。其辞曰。奸党朋比。声势相倚。诬上行私。国势颠倒。请付有司。明正其罪。皆诣閤外。张烛列坐。公方在禁直。与承旨尹自任,注书安珽。相语曰。安有政院玉署不知而潜入之事乎。俄而中使申顺刚出。召兵曹参议成云为承旨。云趍入。安珽攀云带曰。史官在此。承旨何敢独入。云撞珽臂而去。饬门者禁他人。公与珽。皆不得入。三更。缇骑四出。逮囚赵光祖,金净等八人于狱。将杀之。公闻诸公在囚酌酒相诀之语。不胜悲愤。仰天垂涕。馆学生及坊民,乐工,吏胥等。皆联章讼冤。守阙号哭。公尤不欲生。与典翰郑应。率馆僚。抗疏力争曰。国之有士。犹人有元气。气丧则人亡。士殄则国丧。建宁之党祸起而汉祚衰。熙丰之正士销而宋室危。斯固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61H 页
然之明鉴。既覆之前辙也。言极剀切。至于叩头流血。时领相郑光弼涕泣牵裾。天怒少霁。遂得减死。分配静庵绫城。冲庵锦山。凶党又启公及参赞李耔,应教奇遵,承旨朴世熹。并请拿处。赖领相力救。公与李耔独免。公即归绫城旧居。静庵适配此土。日夕相从。静庵曰。吾两人得从游于此。殆不偶尔。与之切偲以遂初志。庶无大过矣。未几。李蘋为大司谏。李沆为大司宪。十二月十三日。合启请加律赵光祖党。并书公名及安塘,金安国,李若水等三十九人于一纸以启。又请罢贤良科。公惴惴若不保朝夕。与静庵相守。每以处困不失亨。交勉。怡然忘其牢骚。一日。静庵谓公曰。吾侪此祸。实系时运。叹之何益。吾则死耳。二十日。静庵赐死之命至。公执手相诀。皆无一言。但曰。自靖献吾 王而已。吾辈几何不相从耶。是日大雪深尺馀。风凄日惨。人不堪其寒。公独坐谪庐外。终日哭泣。亲看敛殡。设奠致哀。还家诵爱君如爱父。忧国若忧家之句。悲歌击节曰。恨不与斯人同归。每逢其受命之日。必斋沐。奠酒果痛哭乃止。衮既杀静庵。又议定党人之律。或削夺官爵。或付处。或罢职外补。凡三十七人。而公名在削夺中。于是善类窜逐尽矣。越二年辛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61L 页
巳冬。宋祀连急书告安处谦与诗山正谋杀衮。逮诏狱锻鍊。衮又上疏曰。安塘以无状小人。任铨衡为领袖。赵光祖等二十二人。分授清要。管执枢机。异己者则曰心术不正。附己者则曰颇有经术。群聚结朋。今其馀党。包藏祸心。为枭为獍。幸赖天佑。凶谋败露。请严刑峻法。明示显罚。遂标榜禁锢。公自静庵死后。屡登凶启。祸将不测。遂绝意世事。筑小堂于中条山中。扁其堂曰学圃。左右图书。不出户庭。襟怀冲澹。而持敬益严。言行动遵矩矱。教训子弟。纳于义轨。家庭肃然如朝廷。南中学者多抠衣请业。公皆谢遣曰。独不见晦翁党锢后。蔡西山血脚事耶。癸巳。 中庙始悔。先放流配人。公亦与金正国诸人。并蒙收叙。公终不出。人有劝之曰。 上心幡然。善类甄复。何不一出展所学耶。公摇手止之曰。吾为世大僇。何颜更出。遂托以痼疾。益自韬晦。未几。金安老用事。复锢党人。祸烈前日。人始服公之先见。丁酉。都宪梁渊。劾安老赐死。公及柳仁淑首蒙甄用。召以经筵雷肆。终不膺。末乃除龙潭县令。公曰。君命不可屡辱。强赴任。治化大行。有猛虎横行多杀伤人。公为文祭于山。自是虎徙他境。人以比古之北渡河。未几弃归。乙巳。 仁庙即阼。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62H 页
台启请叙党人。太学疏请静庵复爵。 上即允之。是岁七月。 上升遐。公号痛日夜。竟以八月十八日。终于家。享年五十八。葬于绫之双峰里。公以高明之姿。纯正之学。遭逢盛时。群贤汇征。庶几致三代之隆。不幸壬人媾祸。网打善类。废斥田野。若将终身。及至 孝陵嗣位。邦运回泰。死者伸而窜者召。庶几挽回世道。复见至治。昊天弗吊。 龙驭遽升。公亦未踰月而殁。呜呼。民之无禄。于公何憾焉。世之论者。以信道直前。触忤物情。病己卯士类。或谓之好名喜事者。有以激成。虽以金思斋之学识。亦曰。鸡鸣烦启。事近逼迫。日昃罢讲。自速厌倦。正如元祐党人。当分其责之语。惟退溪先生曰。今世为士者。犹知尊王道黜霸术。尚正学排异端者。伊谁之功欤。斯可谓不易之正论矣。崇祯三年。士林建请以公配静庵。啜享于绫州竹树书院。又以子松川公贵。推恩赠吏曹参判。公之立朝廑四载。官职践历。平日著述。逸于兵火。皆无传焉。配锦山金氏铦女。继配清州韩氏孝恭女。子长应箕有学行。应台礼曹参议。应鼎并魁生员文科重试三场。官大司成。世称松川。应毕,应德。皆参奉。应国早卒。女归进士郑仁富,参奉郑仁洪。侧室男知遁能文章参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62L 页
奉。知命早夭。应箕子山立。以孝赠户参。山翰早卒。山秀军资监正。山浚早卒。山迥宣务郎。女归生员高季英。应台子山厚别提。山重。女归文九容。以烈旌闾。金洪均进士。应鼎子山海赠户参。山龙生员。以孝旌闾。山璹工曹佐郎。以忠立祠旌闾。赠左承旨。山轴以孝旌闾。女归金弘汉,李庆男军资正,金光运进士。以烈旌闾。侧室男羲之参奉。应毕子山旭礼宾奉事。应德子山杭宁海府使。女归安重武。应国无嗣。女归郑昕文科监察。郑仁富子复。参奉行待。郑仁洪子溟,溁,𣲲。皆进士。沄县监。铭曰。
国朝中兴之业。莫盛于丙寅之靖国。而士林斩伐之祸。莫烈于己卯之憯毒。盖其千载遭逢。明良相得。一朝危谗。如入左腹。余读史至此。未尝不掩卷而太息也。人或谓求治太锐。责难无渐。有违于大易之纳约。然使斯人正谊而明道。尊王而黜霸。是谁之力也。惟公进退不失其正。出处不变其确。超然为元祐完人。窃余仰其高识。镌此数尺之石。永垂后人之式。
工曹佐郎梁公神道碑(并序)
公讳山璹。字会元。耽罗星主良氏之后也。新罗赐姓梁。入我朝有弘文校理彭孙。与静庵赵先生。共赞至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63H 页
治。同遘士祸。世称学圃先生。即公大父也。考讳应鼎。以文章德望重一世。官大司成。号松川。妣贞夫人竹山朴氏。判官仲允女。以皇明 世宗四十年辛酉生公。即我 明宗十六年也。公仪容端粹。聪颖好学。及长。专心经典。不屑公车业。博涉群书。傍通天文地理。且究兵学。松川公甚器异之。授以阵图。穷其合变之术。辛巳遭松川公忧。率礼无愆。是时牛溪成先生。讲道于坡山。公负笈千里而就质焉。先生深许其精诣。公夜观乾象。昼察人事。知大乱将作。每登高望远。歔欷流涕。乃卜居于罗州南三乡里。距家百馀里。日觐偏亲。步行习劳。人皆怪之。丁亥三月。倭犯兴阳。杀鹿岛万户李大源。公叹曰。边警若此。而人无忧者。奈何。戊子春。倭人遣对马岛橘康光求和。公曰。祸在不远矣。欲觇倭情。驰往南原。见宗人梁大朴。请与俱踰八良峙。入岭南。托护行卒。密探于诸倭。始知日本王源义藤。为平秀吉所灭。已十馀年。而我国不知也。康光初到东莱。府使享之。酒行。康光。辄落杯破之。公与大朴耳语曰。彼虽求和。实欲破盟也。及到尚州。牧使宋应泂以妓乐享之。既出。问其何言。应泂曰。康光言老夫积年干戈。须发种种。而使君处声妓中。何若是皓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63L 页
白云。公谓大朴曰。彼言讽我也。托以聘好。觇我虚实矣。己丑春。倭使玄苏等又来。请通信使。公曰。倭欲试我兵力。比年来寇。每岁求和。而庙堂尚不知备。国事可知。自是遍游三南。察人情相地势。至十二月。持斧伏阙上疏。语多激切。不避权贵。且言赵宪预知汝立必叛。可谓先见。而尚在远谪。 上特命放还。赵公归到吉州。又抗章极言时宰之误国。公兄山龙。亦上疏言事。时人皆斥以狂妄。庚寅春。我使黄允吉等。以回答使赴日本。辛卯与彼使玄苏等偕来。而倭书极凶悖。公闻之。抚剑长歌而已。及翼年壬辰。倭大举入寇。声言五十万。四月十三日渡海。连陷釜山,东莱。于是岭南一路望风奔溃。无敢婴其锋者。公闻变。自三乡里。杖剑来博山故居。与兄山龙弟山轴。痛哭失声。入告母夫人曰。国危如此。子等将死于王事。夫人曰。吾家世受国恩。救国而死。得其所矣。若等其努力。公哭谓兄弟曰。先君子十年前每说南忧。勉我曹以报国。言犹在耳。其何敢忘。遂区画举义之策。驰往同州前府使金公千镒家。誓与共济艰危。倡募乡兵。经办粮饷。传檄列邑。旬日之间。得精兵数百。既而闻李镒败。申砬死。贼长驱逼京城。 车驾播迁。公日夜痛哭。治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64H 页
兵益急。本道监司李洸。领七万兵到锦江。闻都城失守。苍黄罢兵。人心汹汹。公愤惋甚。欲与金公驰檄声罪。问罢兵之由。时高苔轩敬命。与二子从厚,因厚。亦起义于光州。移书金公曰。巡察不勤王。诚有罪。然擅自处置。恐伤事体。遂止与金公议曰。国事至此。勤王不可少缓。期会义兵。即推金公为盟主。金公慷慨登坛。以公为副将。公兄山龙为运粮将。以其子象乾。为从事。传檄道内。应者坌集。兵威大振。以六月出师于罗州。留弟山轴曰。老母在堂。汝则归养。募聚义谷。资助饷师。遂酌酒相别。修书告诀于母。是月三路兵溃于龙仁。两湖益无固志。而倚诸义兵为重。先是。与高公约日同赴行在。高公行收兵在后。公与金公直向北路。金公雅知公习于兵。军中事悉以委公。公号令明肃。与士卒同甘苦。一军感戴。由是队伍之整。纪律之严。为诸义旅最。是时贼陈四布。势甚鸱张。列阃畏缩鼠窜。无敢出兵抗贼者。官军及义兵。唯各守州县而已。朝廷命令不通于南方。不知 君父所在。公慷慨将奔问。谓金公曰。江都。南北要冲。水陆关防。恐为贼窟。宜急先据守。朝命可通。国脉可保。但孤军深入。无以独立。宜遣智略士募湖西义兵。沮遏贼锋。与两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64L 页
南缓急相救。则声势可以相倚矣。金公从之。遂由木道沿海。移阵江华。公即赍蜡书。徒步昼伏夜行。七日始抵龙湾。 宣庙闻之大喜。即召入。山璹伏地痛哭。前奏贼势及诸臣起义事甚悉。 上为之流涕曰。久不闻南方消息。今见汝。始知旧疆之犹保矣。公泣对曰。臣以白面书生。但思一死报国。至于成败利钝。一听于天矣。因书进兴复之策。 上慰奖备至。特除工曹佐郎。即拜千镒倡义使,高敬命招讨使。授以教书。其略曰。龙湾一隅。天步艰难。地维已尽。予将何归。人情已穷。理宜思复。秋凉乍动。边地早寒。瞻彼长江。亦流于东。思归一念。如水滔滔。又授高敬命以恢复教旨。使节制列邑。收复都城。以 御手亲赐药物于山璹掌中。谕曰。归语金千镒,高敬命。尔等及时恢复。俾见予有日也。公承命挥涕。拜稽以退。朝臣多劝留同仕者。公固辞。感而赋诗曰。千里刳肝谒紫宸。密承酬酢 玉音频。殊恩到骨终何补。一死方知报主辰。盖以死自矢也。还到江都。陈列兵马。宣读教书。将士莫不挥涕效死。又飞传教旨于高公。高公与其子因厚。已死于锦山之役矣。公归自龙湾。三南州郡始知 车驾所驻。由是漕运达于行朝。使命通于下道。人心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65H 页
倚之如长城。先是。朝廷遣使。求救于天朝。癸巳正月。天将李如松等。帅师渡辽。大破贼于平壤城。乘胜收复三京。未几。天将与贼连和。诸贼退下岭南。设栅分屯于沿海。公与倡义使。竭力追蹑。至咸安。觇贼进退。时官军义兵。皆集于咸安等地。而郑松江澈。为体察使。公曰。郑公虽有清名雅操。而不知兵。甚可忧也。清正尝不利于晋州。恚甚必欲一雪。请于秀吉。先攻晋州。因击湖南。六月十四日。合诸酋兵数十万。自东莱。直向晋州。刘总兵綎。时在大丘。移书清正。喻以利害。不听。沈游击惟敬。方留平行长所。力说劝挽之。行长曰。今日之举。清正主之。吾不预焉。开说百端无益。不如先自空城以快其心也。倡义使闻之。谓诸将曰。贼谋难测。奚信只攻晋州之言乎。况晋密迩湖南。互为唇齿。晋若不守。祸必及湖。宜并力坚守。诸将守令。多不应。巡边使李蘋,红衣将郭再祐。自丹城径入山郡。左义兵将任启英。自泗川直还湖南。全罗兵使宣居怡,助防将洪秀男。亦皆避去。公谓倡义使曰。弃城资贼非义也。且贼若得志于晋州。必长驱湖南。今御贼不于篱外而纵之入。如狂澜之决。不可防也。莫如固守以遏其锋。然强弱不敌。众寡悬殊。我无制胜之策。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65L 页
而只自赴难。譬如抱薪而救火。请熟虑之。倡义使曰。计将安出。公曰。求救于天兵。以为外援。然后我军坚壁以御。表里夹攻。庶可济事。金公然其计。而事已急。遂向晋州。庆尚兵使崔庆会,忠清兵使黄进,巨济县令金浚民,海美县监郑名世,泗川县监张润,复雠将高从厚,副将吴宥,义兵将李继琏,闵汝云,姜希辅等。各领兵来赴。金海府使李宗仁先已入守。公以疾在后。翌日倍道驰进。人谓公曰。贼必欲得城。何乃轻身赴危地。公不听驰入城。倡义使即遣公及洪涵等。乞师于刘总兵綎。公辞气慷慨。言泪俱发。綎改容嗟叹。犹不肯出兵。公愤恨而还入晋境。贼已逼城。洪涵等弃走。公泣曰。临危苟免。使主将独陷死地可乎。单骑驰进。贼兵环围城不可入。乃自南江游泅以达岸。一军皆惊。公之未归。旧义将姜希悦。亦驰来。敌忾副将李潜。领兵来会。婴城方略已定。公与诸将。戮力捍御。二十一日。贼绕城三匝。城中按兵不动。贼乃退。翼日又进薄城。飞丸终日如雨。城中力拒。是夜贼自东门大喊登城。黄进等奋身血战。时牧使徐礼元。颠倒失措。公言于倡义使。以张润摄州事。兵气稍振。会天大雨。城一隅坏。公仰天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俄而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66H 页
贼大喊阑入。金浚民力战死之。二十七日。姜希辅死之。又翌日。黄进张润等相继中丸死。公哭之恸。如悲亲戚。将士由是感激。皆愿效死。是日。城东隅又大崩。贼蚁附以入。李宗仁持短兵搏战。贼又从西北门挥剑踊跃以前。徐礼元望见先走。诸军遂大溃。势若土崩。诸将知事无可为。皆登矗石楼。公与金象乾。共扶倡义使。北向再拜。将赴南江。公素惯于泅水。金公曰。君可以免。努力更图。灭此仇贼。诸义将亦皆劝公出。公泣曰。既与同事。何忍独生。遂先投江以没。时年三十三。倡义使金公,其子象乾。高公从厚幕下吴玭,金麟浑,高敬元。兵使崔公庆会幕下文弘献。一时赴江死。姜希悦,吴宥,李潜等十馀人。奋剑斫贼。抵死乃已。李宗仁转斗。至南江。左右挟贼。投水死。公兄山龙。以运粮出湖南。闻城陷驰来。恨不得同死。号哭上下。求尸不得。招魂于江上而返。晋人莫不流涕。以是年八月。葬衣冠于罗州之北松川公墓下。事闻。与倡义使。并啜享于晋州之彰烈祠,罗州之旌烈祠。崇祯四年。赠左承旨。旌其门。配淑夫人光山李氏。教授义贞女。公殁。亲检丧祭。哭哀有节。未尝有怨恨之色。及丁酉再难。公兄弟奉母。全家避贼于三乡浦。船未出洋。贼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66L 页
船猝至。母夫人知不免。急呼二子曰。义不可辱。耸身赴海。一家遑遑拯救。夫人怒曰。吾计决矣。竟投于海。二子共扶母入水。生员公配柳氏。妹进士金光运妻。族女金斗南妻。生员庶女县令林欢妾。同日赴水死。夫人李氏。与公弟配高氏。共投海。为婢所援出。夫人索刀佩之曰。吾不即死者。以姑及兄弟姊妹皆入于海。将俟潮退。收诸尸。贼若迫。当自裁也。匿于浦前山。贼望见之。直前而来。夫人拔刀自刎。贼嗟叹而去。高氏并收诸尸。夫人刀犹在颈。公之木主。在其背。人益悲之曰。李氏事尤难。后祔葬于公。亦旌其闾。公之后遂绝。哀哉。呜呼壬辰之难。忠臣烈士视死如归。可见国朝培养之厚也。若夫晋州之役。其节尤卓然。而其功有不可诬者。盖贼以愤兵。虽快逞于一战。而精甲锐卒。尽挫于坚城之下。故遂不能转捣湖南。正犹唐之睢阳。蔽遮江淮之力也。如公则逆赌乱兆。终以身殉。一似赵文烈。何其伟哉。李相国恒福。尝论当时倡义之人曰。从容就义者。金千镒,梁山璹而已。若山璹则一布衣也。可死可以无死。城陷之日。千镒劝其出城更图。山璹奋曰。义不可独生。先投江以死。非素操之确。能如是乎。斯可谓知公也。铭曰。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67H 页
粤岁壬辰。时维百六。炎海喷浪。长鲸厉腭。三京土崩。列阃褫魄。乘舆远播。国步西蹙。毒丸利剑。我鱼我肉。一个布衣。叫天大哭。裂裳奋梃。洒血飞檄。义声一倡。士气咸激。名儒尸盟。谋夫献策。屹然南方。有民有国。方岳失律。投戈河曲。贼势跳梁。人心荡析。有谁奔问。手扶国脉。眄彼江都。横遮水陆。孤军击楫。沧海一踔。蜡纸在怀。宵征昼伏。卫士飞奏。行殿晓辟。嗟我南土。声息杳邈。豺虎满野。尚保疆域。一隅锦城。有臣山璹。不闻其名。今茧其足。义旅蜂起。 祖宗遗泽。授官赐药。勉尔兴复。倡义招讨。金高是勖。拜辞还镇。陈兵宣读。三军挥血。誓心殚力。天兵东下。千里捲席。残甲南遁。困兽思毒。嶪嶪晋阳。湖岭之脊。昔彼将噬。如喉有腊。其众大万。刬山夷壑。贺兰坐视。睢阳其亟。壮士力尽。凶锋肉薄。胡天霪雨。孤堞中坼。前临大江。有楼矗石。男儿死耳。我所爰得。西望报 君。奋身先掷。群忠骈命。天日变色。阖门填海。抗义不辱。比古颜卞。千载并焯。公骨浮水。蛟龙不食。公衣埋地。光气上烛。名兮不灭。何石之斸。双祠并峙。镇我南服。
司宪府大司宪赠吏曹判书忠正李公神道碑(并序)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67L 页
呜呼。国家不幸。乃有壬午五月之事。当是时。天日晦蒙。一国鼎沸。大臣近臣。面无人色。不敢出一言。惟一个臣。奋然挺身。碎首血涕。力不能回天。而 上亦烛其忠。释不诛。于是国人咸曰。朝廷有臣焉。即都承旨李公彝章。其人也。公字君则。韩山大姓。高丽忠臣牧隐先生穑之后也。曾祖讳海昌少亢直。斥郑仁弘。被儒罚。既立朝。守正不阿。官止中书舍人。祖讳晚益。读书求志。号梅鹤堂。考讳必重。文学重于世。登第未几。以说书早卒。妣南原尹氏。观察使攀之女。公以 肃庙戊子七月戊戌降。是夕。世父教官公。梦异鸟止于产屋。形备五章。鸣中金玉。既生。锡小名曰瑞凤。英悟绝伦。六岁而孤。好学不怠。十六。聘于艮斋崔相公之门。公器之曰。海底沉石也。二十二。中司马试。公志不在于小成。博观群书。以至星文数法琴操。通知大略。而不屑屑于科业。以亲老而贫。黾勉就举。 英庙乙卯。擢增广文科。隶槐院。丙辰。除连原察访。己未。拜说书。升正言。迁兵曹郎。秋。以御史廉察湖南。翌年夏。复命。选知制教。冬。出为平康县监。壬戌秋。以持平召。移吏曹郎。癸亥。遭尹夫人丧。服毕。拜正言。丙寅。迁司书。秋。掌试公洪左道。冬。入瀛馆。自是选久任不离玉署。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68H 页
居春坊者十。而兼带者八。历薇垣柏府。或兼右翊善学教授。戊辰。以书状官赴燕。兼司仆寺正。己巳。奉命廉南阳等邑。庚午。除北评事。翌年春。仍为监赈御史。秋。复命。擢同副承旨。十入喉院。壬申夏。拜大司谏。癸酉。除长湍府使。赴任一月。特移东莱府使。其冬。升拜庆尚监司。乙亥。还朝。周流谏长,兵曹参议。丁丑夏。以参覈使。赴沈阳。冬。以按覈使。往安州。戊寅。拜承旨。 上亲写 仁元王后练主。以礼房升资。转都承旨。夏。迁刑曹参判,副总管。己卯夏。拜大司成。秋。荐拜咸镜监司。辛巳秋。内移大司宪。兼同知经筵义禁府事,差备局堂上。壬午冬。又以安集使。巡岭南。归拜都宪判决事。此公官历也。凡于域内疆外事有难剧。简遣刚能者。辄属于公。数年之间。无一日閒也。尝以 亲鞫问事郎。侍帐殿累月。周旋敏给。始受 上知。将罢。特留公。命宣谕湖南。仍暗行列邑曰。自在堂后知其人。依李宗城以弘文正字廉岭南故事也。在平康时。丁大饥。单心赒赈。御史金尚迪归奏曰。李彝章治绩赈政。为一道之最。而侍从分忧。乃其职也。监司欲首褒。臣止之曰。此人非百里才。以此请赏。非礼待之道。 上称善曰。御史道臣。俱得体矣。丁卯。以校理入侍。陈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68L 页
讲学为治。本无二致。 上曰。今时之难。儒臣岂不知耶。对曰。时者。人君之所造。惟当挽回而已。 上曰。予之心气。亦已耗矣。对曰。心者。活物也。生生不已。气有耗而心无耗矣。时 上喜著述。公奏曰。著述者。古之贤而不得位者。欲立言以明道也。 殿下所处之位。当陶镕世道。利泽在生民。德业在史官。谟训垂之万世。此乃 殿下文章也。何必劳心于著述哉。 上敛容嘉纳焉。戊辰赴燕时。有大国人谓通官曰。三大人。耳白于面。声大于体。坐高于立。真贵人也。庚午秋。 庄献世子既代理。将讲书经。特举公名。使备讲官。 大朝闻而嘉悦曰。李彝章非直善讲。其人刚且简。冲子能知之。可贵也。是岁。关北大饥。公以副应教为评事。遍巡关北十州。状陈民情。请谷状到政院。夜已深。世子秉烛而读。恻然惊忧。至及于大臣疏批承旨入侍 大朝。盛陈 东宫忧民之德。因奏曰。其状辞有甚于流民图矣。 上命持入读之。悯然含涕。加划岭南关东谷二万石。给兵船督运。因命公监赈。公又疏请农粮牛菽二万石。特许之。关北饥口二十五万。赖以复苏。相与立石而颂之。临归。徐文清志修。宰富宁。送之以诗曰。薄粜排分如宰肉。疲氓怀保若烹鲜。及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69H 页
归。 上召见曰。活我北民。予病卧床。具冠见汝。即献图王拜受之意也。癸酉春。守湍府。未几。东莱府使驰奏倭人点退我礼单蔘四十馀斤。 上震怒。并窜辛未后府使。问此时莱伯谁可代者。左相李天辅举公名。 上曰。无此人右。遂特许之。公既赴任。晓谕曰。汝辈进上礼也。朝廷所赐亦礼也。以下献上。元无点退之举。则况自上赠下者乎。是无礼也。我国不贵财货。而惟礼法是重。尔若不悔过服罪。是真无敬朝廷之心也。倭人遂折服。尽受所退蔘。 上闻而褒奖曰。非此人。无以镇服狡倭。李相天辅曰。从容弹压。使彼自服。真方伯之才也。知申事李哲辅曰。貌虽短小。而有胆有识。顷年监北赈时。措处极有条理。臣为方伯。只拱手责成矣。居无何。岭伯缺。 上特授公曰。是倭人所畏也。公莅藩。持重而宽裕。明核而安静。殿最黜陟。不吐不茹。一路肃然。及解藩归。 上召见曰。不见卿三年矣。能镇边民。布国威。予甚嘉之。莱事必有可言者。对曰。蛮夷上畏国威。臣何力焉。但接驭之道。当用七分恩三分威也。然马州即我外藩一小岛也。其岛主与机张县监,釜山佥使抗礼。故臣待罪莱府时。凡责谕之政。一并自当。或称朝廷大臣之意。不敢举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69L 页
圣旨二字矣。言未毕。 上曰善哉。是能尊朝廷也。其为参覈使赴湾也。彼推官先到。而怒我使之不会。朝廷闻之。促命公星夜驰至。盘覈有绪。使事无梗。既还。上劳之曰。使乎四方。不辱命矣。初为北评事也。见开市时。彼之诛求无艺。我之赠遗日增。遂至于敛民。初年出六千包者。今至累巨万。会钟稳源之民。尽散而之四。公请移咨变通。诸宰中洪公凤汉。力主奏闻之议。而 上始难之。后暗行御史郑晚淳归。奏北民难支之状。 上大惊动。罪道臣帅臣。而命公往按北藩。使以便宜从事。公到任叹曰。此边民大命也。苟求百年无事。非拔本塞源不可。乃决意罢邑赠。指陈利害。驰状以闻曰。所谓邑赠。不在约条。乃私赠也。人臣本无疆外之交。名不正。当革也。 上览状拍案曰是矣。依状许施。公遂撰进定例。相臣金致仁奏曰。盛水不漏。可行之久远矣。洪凤汉曰。开市变通后。累经双市。一遵定例。自己卯减民敛者。十之九。诚北民大惠也。请入之梓。永作关石之典。 上可之。公赋政于外。勤劳王事。上以尊朝廷。下以安边民。其功茂矣。在公犹属疏节。其立乎本朝。抑有大者焉。当国家至艰之会。周旋 两朝之间。正色昌言。至诚匡救。誓心一死。丹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70H 页
衷炳然。足以明人纪而树臣节。呜呼伟哉。丙子夏。乐善堂灾。 上责教。有及于 春宫曰。近事无人告予。朝臣无可恃矣。贼臣尚鲁对曰。小天亦可畏故也。公进曰。 小朝过失。辄告 殿下。世岂有如此道理乎。若入 大朝。则陈 东宫美事。对 东宫则从容陈戒。此人臣处 大小朝之道也。 上曰。承旨言是矣。公仍奏曰。父子之间。有过失。谏之责之固也。而圣人所谓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者。无令外人知之。不至暴著。是之谓隐。今朝 辞教。实有违于圣人之训矣。 上为之感悟曰。所达出于至诚矣。壬午之夏。为同知义禁。凶贼罗景彦投凶书。 上不问而遽酌处。公进曰。凶书臣虽未得闻。而见其状草。则中官掖隶。尽驱之恶逆。而盘问时既不能指其人。又不能告其谋。是其言诬妄而其心不可测也。宜严问得情。断以诬告之律。 上是之。既准刑。更入侍奏曰。俄臣所陈。只就其状辞而议其罪。闻今其所供。诬逼不敢言之地。必欲上达。此大逆也。朝臣规谏之言。虽达于 东宫。犹恐或闻于 殿下矣。言未卒。 上厉声曰。卿亦欲蒙蔽我耶。速退。已而 上心悟。即命诛景彦。至闰五月十三日。公病在家。特拜都承旨。承牌诣阙。忽闻螺角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70L 页
声起阙门。公大惊仓黄驰进。则 上御徽宁殿月台。东宫伏于庭。自午至酉。 严教震叠。公免冠叩头。涕泣奏曰。 殿下何忍为如此举耶。将奈 宗社何。独不念 三宗血脉之托乎。疾声而争不已。 上命出施军律。公迸出待命。闻内庭哭声甚急。是宫官也。公冒死突入。痛哭大呼曰。 殿下此何事也。 上曰。承宣不知内间事耶。公对曰。两阙之间。虮虱辈往来之言。何足信乎。宫僚潜请公调进丸剂。公出招首医方泰舆。取清心元来。泰舆颇难之。公叱曰。身为首医。焉敢持难。罪则吾自当矣。遂调药以进。 上震怒。召宣传官出斩泰舆。公叩头曰。臣使之进。非医罪也。请诛臣者再。 上还召宣传官。只斩泰舆之髻。仍命禁军驱出。宫僚仓黄中。 东宫亦随出。 上复命禁军。召入公进曰召 世子。不可使禁军。问谁当使。对曰。承旨可。 上曰。卿往。公未出门。 东宫已还内矣。当公之初入也。 上命别军职。背负 世孙。往庆熙宫。公奏曰。 世孙当诣 内殿膝下受慰抚。若负人背。民情必惊动矣。无已则宜略备仪也。 上是之。命以小舆往。 上初御正殿时。命进承旨草纸注书鍮砚亲写一纸。藏御袖。及大臣入侍。出示之。而授公开视。乃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71H 页
废储传旨也。公急还置 御座前退立。时有言可使承旨书者。 上命公抽笔。公叩头泣曰。臣不忍书此教。请伏方命之诛。命上草纸。公即趍出。胥命于金吾门。盖军律之教。未还收故也。是后事不敢道。呜呼痛矣。后公于宾厅。谓诸宰曰。大臣可争者有三事。位号当即复也。治丧当无憾也。议谥当求美称也。方今 宗社大计。莫急于慰安 世孙之心矣。颁教日。 上谓筵臣曰。李彝章则是矣。如此之时。当有此等臣也。公差 墓所堂上。方董事。献纳李兴宗启请拔经筵望。 上不允曰。此人才识。岂在人后。兴宗者。即禧贼从妹子也。经筵通望有年。而今乃如是者。意盖在逞憾也。自此一种之徒相续而起。大司谏宋莹中发启言。三铨徐命膺。不避姻嫌而参政拟望。掌令金养心继言之。 上并严责而罢斥之。左相洪凤汉进曰。如李彝章者。何可塞经筵望乎。公自是不安于朝。其冬岭南大饥。奉命安集流民。甲申十一月十九日。一疾不起。享年五十七。 上下伤悼之教。搢绅韦布奔走相吊。虽不悦者。莫不变色嗟惜。后数年。当莱伯拟荐。上谓相臣曰。南接倭北接胡。安得如李某者乎。癸巳夏。 上追念之。令铨曹官其子。呜呼。公自在经幄。受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71L 页
深知于 圣主。历试内外。无不称旨。中经事变。眷遇不替。可谓知臣莫如君。而公之赤心事君。有以上格也。公体不及中人。而仪貌昂藏。精彩晔如。望之而不可狎。近之而可亲。识虑透明。见人所不及知。力量宏深。断人所不敢为。姿质则金精而玉温。动止则规圆而矩方。此其德性也。事亲尽其忠。养尹夫人。尝遘时疾。一夕昏窒。公泣祷曰。请假我十年。因血指灌之得苏。后癸亥夫人弃世。去祷天之日。适符十年。人皆异之。事伯氏如严父。与妹氏绝甘分少。赖以举火。聚藩邑。例给祭驮。置田而立宪。名之曰追远库。十世祧墓。皆岁一祭之。此其内行也。谦以自牧。廉以居官。文辞赡博。乃其馀事。而况先立其大者。精忠贯金石。声名垂后世。他皆可略也。良浩后进也。少慕公节行之高。出处言议。多视公为准。公亦不我鄙。待之以少友。当壬午之岁。适官岭外。闻变而解归。尝与公相遇于 閟宫斋所。握手说当时事。悲咽不能言曰。吾辈不能从死。无面目见人。昔年吾尝劝梧川相。为 春宫一死。吾尚苟活。有负翟黑子矣。至今历历如昨日事。公之没居然三十星霜。雷肆旧僚。殆无馀者。白首独存。未尝不中夜掩抑。公之嗣子恒演。疏公事行。来属不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72H 页
佞曰。今世知先君心者。惟公而已。乞有以阐发而垂诸后。余何忍辞而每操管。欲写某年事。心折眼泫。敛纸而太息者屡矣。今朝暮且死。将无以归见于地下。遂挥涕而叙之。悲夫。今 上丁未。左相李在协奏曰。故参判李彝章。文学才猷。见推一世。而未及大用。 先大王屡发嗟惜之教。况其树立卓然。无愧古人。而林德跻则赠职赠谥。此人独未表章。请追赠正卿。因赐节惠之典。 上亟可之。遂赠吏曹判书兼大提学。翌年李相又奏曰。李某赠谥有成命。而状辞有郑重难言者。尚末撰成云矣。 上命不待状。于是太常议进曰忠正。群情咸允。夫人海州崔氏。别检尚谦女。忠贞公奎瑞孙也。温恭慈惠。拙于言而敏于行。艮斋尝称之曰。女尚书。举一男五女。男未育。取从兄彝采子恒演为嗣。今牧使。长女适赵荣素。次判书徐浩修。次郑楞,俞汉讷,郑文淳。恒演一男东升。女归郑东采,朴宗伦。赵荣素三女。归县监崔吉宪,校理朴钟淳,尹行镇。徐浩修四男二女。男有本进士,有矩待教,有乐,有棐。女郑最愚,尹郁烈。郑楞一女。归洪胄渊。俞汉讷无育。郑文淳继子东采。铭曰。
大君惟天。 贰君亦君。知臣者天。爱 君者臣。赫日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72L 页
下临。震雷无闻。臣腕可断。 王舌可扪。腔血沸腾。斗胆轮囷。荩臣匪躬。烈士忘元。义无两全。志不独伸。邦之臲卼。谁极谁因。呼吸存亡。愿百其身。生报 明主。死献 仙园。岳岳正气。上薄玄云。片石不言。百世长尊。
左议政李公神道碑(并序)
公姓李。讳性源。字善之。始祖茂。以唐中郎将。从苏烈平百济。留仕新罗。封延安伯。遂为延安人。入我朝。有讳石亨。魁三场。官至判中枢。策勋延城府院君。谥文康。号樗轩。四传而至讳廷龟。左议政。谥文忠。号月沙。子讳明汉。吏曹判书。文靖公。号白洲。两世典文衡。文章德望。冠冕一代。于公为五六世也。高祖讳万相。成均进士赠吏曹判书。曾祖讳凤朝。沃川郡守赠左赞成。祖讳正臣。户曹参判赠领议政。考讳吉辅。工曹判书赠领议政。妣赠贞敬夫人丰壤赵氏。判书锡命女。继妣赠贞敬夫人光山金氏。学生德升女。生考讳得辅。 靖陵参奉。贤而蚤世。赠吏曹判书。前妣赠贞夫人温阳郑氏。直长寿崙女。生妣赠贞夫人全州柳氏。学生震虎女。以 英宗乙巳生公。三岁并失怙恃。判书公取以子之。抚养教诲。得以成长。骨相殊异。尝随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73H 页
赵夫人造外宅。丰原赵相国见而奇之。抚其顶曰。此儿当坐吾席。才性绝人。学语便解文字。五岁。咏雨曰。山黑风驱雨。高木落万铃。稍长。以词赋鸣泮庠。声名屈辈流。尝一岁。四发解。而屡不利于礼围。甲戌。始中增广生员。丙子。筮仕义禁府都事。历礼宾寺司宰监奉事, 社稷宗簿寺直长。己卯。升司圃署别提。 仁元王后祔庙。差都监郎厅。移司宪府监察。除新昌县监。辞时相。语及廪薄。公瞪视不答。时相怃然语人曰。吾乃今知待士之道。翌年病递。公虽潦倒末荫。而昂然有当世志。素娴功令。每赴场屋。立草成章。及壬午魁柑制。癸未中增广乙科。除兵曹正郎。甫数日。选入瀛录。拜弘文馆校理。差推鞫问事郎。移修撰司书兼东学教授。公出入经幄。侃然正色。有怀必陈。多所献替。甲申春。以馆直不备。八玉堂。并谪甲山。公亦与焉。到配即宥归。为兼文学司宪府持平。以御史。往按忠州逋谷。秋除岭南左道京试官。乙酉秋。差丰德御史。刷还流民。冬。又承命往覈杨根杀狱。两岁。三膺直指之命。皆称旨。丙戌春。魁重试。例升通政。拜兵曹参知参议。旋移右副承旨。序升至右。除大司谏。冬。荐为广州府尹。地大吏横。素称难理。公莅以严明。阖境肃然。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73L 页
戊子。递拜承旨。自是数年。乍递旋授。长在喉司。间为大司谏,刑礼曹参议。庚寅冬。拟大司成。辛卯春。通三铨。甲午。出为淮阳府使。公文学政事。靡适不宜。受知英考。恒置近密。晋涂方辟。于时戚里用事。世皆靡然。而公独刚介。不与俯仰。长孺之出淮阳。非为得重也。公夷然无几微色。为治与民相忘。暇则与宾友子侄。佚宕于三日万瀑之间。诗酒琴棋。不问时事。其后屡建节旄。历跻槐棘。而端居辄思淮阳。如欧阳之夷陵焉。丙申。 圣上御极。畯良汇征。除黄海道观察使。先以方面试也。时公聪明智虑。益练时务。慨然以澄清弹压为己任。仰报简拔之隆知。所部多大吏而望风惮慑。无敢为不法事。深达治体。严而不苛。尤善于启牍。指陈如面奏。 上每加奖谕。无请不施。会值北使之来。先期整饬。供亿无缺。一路晏然。丁酉。移拜庆尚道观察使。峤南比海西。幅员尤大。事务益殷。而公治之如小邑。每朝衙。掾吏抱牍左右进。口呼手判。数刻而罢。裘带啸咏自如也。临归。捐廪数万包。散列邑预备赈资。是岁大饥。民赖无瘠。戊戌秋。升嘉善。入为大司谏。旋除同知中枢,兵曹参判。又移刑曹。一日 上下狱案数百度。命三日内覆启。公一览草成。翌朝修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74H 页
上。钩深蔽疑。无一出入。 上亟称断狱之才。及升正卿。历长五曹。而居司寇最多。然每决一案。必兢兢致慎曰。人之死生。系吾一笔。聪明不可恃也。差 英庙实录堂上。己亥。除都承旨。转汉城右尹。出为江华留守。庚子春。以大司宪召还。旋除成均馆大司成。秋。擢拜资宪大夫汉城判尹。移刑曹判书。冬。拜兵曹判书。行大政。辛丑春。校理洪文泳疏论政注试院事。公引义递。除议政府右参赞刑判。又拜兵判屡违召。特罢。仍秋曹。旋移本兵。饬谕谆复。行大政。而至腊政又行之。因事罢。壬寅春。公子昆秀以庠生入侍。盛被宠褒。特叙公为刑判。又拜兵判。递移吏曹判书。寻授户曹判书。升正宪。癸卯春。荐拜平安道观察使。公屡典重藩。不以位高宠隆。少弛治道。甲辰春。入为兵判。丁金夫人忧。丙午。制毕。除知敦宁。移工曹判书。差 文孝世子魂宫都监提调。又除兵判。承命书 孝昌墓表石。蒙锡马之典。差吊敕馆伴使。若其前后兼带。则于经筵春秋。为同知知事。于馆阁。为弘艺文奎章阁提学。而入文衡。荐同知成均馆义禁府事,都总府副都总管,备局承文提调。于筹司。常带有司之任。又提举于内医尚衣司饔司译院,奉常司仆寺,典医缮工监,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74L 页
宣惠厅诸司也。寻为开城留守。丁未秋。移拜咸镜道观察使。九月。哭子翰林。 上下纶慰谕。悯其情理。解其职。除右参赞。归住芦原楸舍。疏陈悲苦之情。 上赐批勉出。戊申春。枚卜拜议政府右议政。初疏批曰。卿父子久处迩密。朝夕左右。呼吸直通。所谓家人视者。求卿之心。即刚方周详四字。公耳国耳。别嫌明微。今日弥纶之策。舍卿谁先。寻升左议政。连上三疏。 批旨隆渥。屡遣史官承旨敦勉。公乃出膺登筵。极论䄄及国荣,夏材等诸逆源委。力请惩讨。夏。特除禁卫都提调。冬。兼司译院。己酉春。 宣禧宫改号时。论罢内阁提学金钟秀之不参议坐。大致触忤。公亦不顾也。兼内医院都提调。宪臣郑泽孚疏论完伯荐事。陈疏出郊。 下批斥言者。连遣史官敦勉。不获已入城。未几。呈长单凡四十二度。屡 批不许。寻解禁营。移兼御营。差冬至谢恩使。将出疆。解相职付判中枢。冬。发燕行。归道疾作。遣史官迎问栅外。命两西道臣。致药物。行到近畿。病笃不能复命。舁还京第考终。实庚戌四月一日也。 上闻而震悼。遣承旨致吊。阁臣致祭。又 亲缀文赐祭曰。忍忘贤哥。欲觏难更。卿又逝止。无奈乎命。孰作席珍。孰替人镜。后对筵臣。 下教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75H 页
嗟惜曰。有器局可当一面如故相者。何处得来。以是年六月七日。葬杨州芦原甲坐冈。配贞敬夫人高灵申氏。领议政翼相之后。进士濩女。一男昆秀。有希世奇才。妙年登内阁。官止翰林。无子。取从子洛秀之子若愚为后。二女长适进士金寅镇。次适进士郑东潞。公广颡秀干。眼彩烨然。精神气量。常兼数人。持身简严。平居寡言笑。处事皆有尺度。居家孝友。事判书公暨两夫人。爱敬俱至。及后丧。公方衰龄。号擗若不支。伯氏参判公年长数岁。事之如严父。及丧。四日哭不绝声。与从氏议政公隔溪而居。动静语默。未尝或违。其立朝也。爱民忧国。发于至诚。朝廷有事。毅然直前。众论盈廷。一言可以折衷。始以文学进。晚以经济用。文权武柄。货府理官。一时并绾。可谓需世之通才。一代之峻望。自在 英考。官已显矣。逮我 圣上用以不次。试之也遍。任之也专。公乃展其抱负。翰林君继又登朝。视遇如家人。倚毗如柱石。公之遭逢。诚千载而一有。公亦乃心王室。夷险向前。严忠逆之分。则义形于色。念休戚之同。则国耳忘身。一自翰林之丧。遂无意于世。金瓯既卜。 圣眷益隆。而公之神明志气。非复昔日。三岁中书。多在卧閤。万里衔命。竟未返面。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75L 页
呜呼悲夫。不佞。与公立朝差先后。同周旋数十年。文学风裁。心常敬服。方公枋用。余则栖栖于外。及余厕迹于朝。而公又不待。追念平日相与之义。未尝不愀然永怀。今公之从子韩山君。持直学君所为状。来示余求牲石之刻。顾余精耗笔短。无以铺张名德。而义有不敢辞者。谨就状文而节约之。系之以铭。诗曰。
延城之阀。基自文康。有斐月沙。堂构大昌。白洲嗣兴。奕世文章。公以门子。为时嘉祥。材比栋梁。望齐圭璋。再题黄甲。早岁翱翔。常处近密。敷纳明详。三膺直指。不吐强梁。独立周行。物无低昂。纵观蓬丘。薄卧淮阳。骥步大展。云衢高骧。海西峤南。旌节煌煌。箕城朔方。锁钥边疆。入掌两铨。公道恢张。李官清平。金府盈藏。周流六部。声绩茂彰。于焉奋庸。晋居岩廊。契合之融。庶古明良。胡天不惠。夺我贤郎。凤毛凋零。猿肠摧伤。燕山迢递。雨雪雱雱。身归礼阙。梦语悲凉。精透之识。履屐皆当。坚确之操。身家两忘。知臣者 君。许以刚方。穹石有磷。英灵不亡。
判中枢府事赵公神道碑(并序)
国家运抚承平。隆亨豫乐。搢绅大夫。以簪绂为家计。爵禄为世业。其能脱然拔乎流俗者。盖绝罕焉。今于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76H 页
判中枢赵公见之矣。公讳云逵字士亨。行吏曹判书。谥靖宪。讳荣国之子也。靖宪公负重望。位上卿。公以门子。生有异质。骨相奇伟。风仪隽迈。赵丰原显命。一见许以国器。 英庙庚申。擢庭试。由槐院。选翰苑。癸亥。升司书,持平,正言。甲子。入弘文馆修撰。间为京畿都事。移校理。时靖宪公带副学。公引义递。自此数年。不离经幄。请褒乙巳名臣郑希登。以励节义。崇用读书之士。举孝廉之人。以敦风化。 上皆倾听。历政府检详,吏曹正郎,侍讲院兼文学,中学汉学教授,校书兼校理。乙丑。关东有淫狱。特命公往按称旨。丙寅。遭内忧。时靖宪公赴燕未还。公痛哭。终身自画燕路。戊辰。服毕。拜掌令奉常正。复入校理。时以灾异延访。公见大臣台阁。寂无一言陈戒。慨然进曰。 圣上遇灾。求助廊庙。未闻修省之谟。诚寒心。台臣只传故纸。宜斥罢。 上从之。筵中肃然。大臣退而引咎。己巳。拜掌令司谏。移北评事。病递。屡除玉堂春坊。至应教辅德。庚午。拜执义司谏。时 东宫已代理。因虹变。上书陈戒。言甚剀切。除冬至书状官。引义递。辛未。历司仆正,兼辅德。差尊崇都监都厅。三月。赏加通政。拜右副承旨。序升至右。五月。册 王世孙。以礼房劳。又升嘉善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76L 页
阶。由左承旨。移汉城右尹兼都总府副总管,同知义禁府事。秋。除都承旨兼药院提举。十一月。 上违豫。药院将移直。复常后例有赏资。公连告病。 上嘉其意。命递。公以官太骤为惧。力求外。壬申夏。出为杨州牧使。旋以公格解。秋。拜定州牧使。宽户徭。革渔箭。设社库。为政一期。惠化大行。后以傧使过定。民争挈壶酒以迎。担轿送境内。癸酉归。拜刑曹参判。甲戌。历大司谏大司成。出为全罗道观察使。湖南。于公有三世遗泽。素熟民情。吏奸擿伏如神。一路震动。乙亥春。罗州有挂书之变。人心煽摇。中外绎骚。公单车驰往。钩得罪首。动中机宜。 上嘉赏之曰。聪明才谞。岂可久劳于外。即许递。纳符日召见曰。乃今知卿为国之忠。锡以文皮。九月。除吏曹参判兼同知经筵成均馆事。八月。荐拜平安道观察使。甫陛辞。有台臣弹靖宪公。上烛其猜憾。召责言者。放之岭外。促公赴任。公终不起。 上勉许之。拜户曹参判。公上疏痛卞。丁丑秋。授庆尚道观察使。公力辞。 上面谕而敦遣之。岭地大务剧。最号难治。公莅之如湖南。令严政简。优礼经学之士。兴起邹鲁之风。戊寅。以亲病乞解。己卯。升资宪大夫户曹判书。旋移吏曹。皆特简也。公以履盈为惧。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77H 页
苦辞不膺。 上促命入侍。公涕泣奏曰。父子迭掌铨衡。人猜鬼谴。何以保身家乎。 上动容曰。言出于诚。予当遂卿志。翌日。解其职。每当冢宰缺。辄称惜焉。夏。拜刑曹判书。特移兵曹。兼知春秋馆事,筹司堂上。公患疮。 上遣医看病。盖异数也。经大政。递拜汉城判尹,礼曹判书。北使至。差馆伴使。翌年夏。因旱理囚。特除刑曹判书。十月。遭靖宪公丧。既吉。拜右参赞,管筹司有司之任。寻授户曹判书。谨筦钥。均灾政。杜防纳。民受其惠。国用亦不匮。 上称其能而专任。乍移旋授。周流六卿政府东西壁, 世孙宾客。癸未冬。拜咸镜道观察使。屏纷华。饬戎备。丙戌夏。罢归。复入户曹。议定亲耕亲蚕之礼。寻移判尹礼曹。复授本兵。过大政。屡辞违召。出补京畿水军节度使。数月召还。戊子春。超授崇政。为判义禁府事。除兵曹。旋移度支。公牢辞。 上督命察任。翌年春递。越月又特授。至辛卯冬。以 肇庆庙神版造成劳。加崇禄。壬辰。乍遆旋除。前后凡十度。近世所未有也。以 毓祥宫上谥都监劳。加辅国阶。癸巳。拜判中枢府事。甲午九月二十六日。卒于玄湖。距生年甲子。廑一周矣。 上闻而悼䀌。亲制文致祭。十一月。葬于燕岐问舟里负卯之冈。赵氏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77L 页
本杨州人。领中枢府事末生。佐 献陵有勋德。知敦宁府事存性。师牛溪先生。名重士林。生讳启远。刑曹判书。谥忠靖。生讳龟锡。全南道观察使。生讳泰东。大司宪。生讳凤彬。赠左赞成。继叔父赠吏曹判书讳泰崇之后。是为公大父也。公妣清州韩氏。判书配夏之女。配贞敬夫人潘南朴氏。正郎师休女。锦陵君弼健之孙。举二男一女。男长宗铉文科今判书。次廷铉进士今府使。女适郡守郑东荩。判书无男。以府使子济明为嗣。一女适李集寿。府使次男济晚。女适尹善圭,尹命圭,李玄五。郑五男泰容,晋容,谦容,观容,履容。公早承庭训。有大家规范。靖宪公丧。年已衰。位已崇矣。持制甚谨。时节省墓。乘朴马。往来三百里地。拜伏悲号。衣裾尽湿。宗家贫。祭不能备物。公每优助膳羞。以伸追远之诚。厚于亲族。笃于故旧。不以存亡夷险。人以为难及。立朝则尽悴奉公。处世则推诚容物。咸称盛世之荩臣。受知 圣主。历试外内。位跻公孤。三按重藩。而绩庸可传。十掌邦赋。而干托不行。力避权要。身名无玷。竟为一代之完人。岂不伟哉。公以名位贵显盈盛难持。早决江湖之志。占一区于西湖。取渊明之辞。扁曰日涉亭。及戊子岁。两子相继登大小科。即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78H 页
捲出湖舍。闭门谢世。栽花钓鱼以自娱。时遇朋侪。命觞弹棋。而一言不及时事。或因大朝会。暂入城闉。幅巾匹驴。一隶随后。人不知为宰相也。良浩后进也。窃观公器局风采杰然出群。心常倾仰。及至晚节。年未暮。 主眷方隆。奉身决退。超然高举。又为之起敬也。公亦不以余陋。尝邀至江上。饮酒道情素。历叙遭逢之盛。优游之乐。求一言以彰其志。乃述亭记揭之壁。称其勇退之节。居然三十年所矣。自顾官盛年至而求退未退。白首低徊。尝以是愧公。今判书列公事行。属以丽牲之辞。虽余精耄笔退。其何忍辞。谨叙其大节。而系以铭焉。铭曰。
易称戒盈。老贵知止。钱淡成之急流勇退。卓乎不可尚已。欧阳子之未老归颖。如公庶几云尔。居家敦孝睦之行。立朝励忠荩之义。休休其容物之量。绰绰其处世之智。六官之绩庸咸茂。三路之利泽遐被。始也平步青云之衢。终焉高卧沧江之沚。翼乎如翔鸿之遇风。沛然若巨鳞之纵水。人或比李文饶之平泉。我则慕仲长统之乐志。樽有酒兮床有琴。良朋萃兮燕喜。嗟岁月之不与。留以遗夫良嗣。山之幽兮石不磨。谁欤铭者老太史。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78L 页
礼曹判书李公神道碑(并序)
公姓李。讳崇祜。字德而。龙仁人也。上祖吉卷。佐丽太祖。策勋壁上。官太师。奕世冠缨。有曰士渭。入我朝。官开城留后。子曰伯持。观察使选廉吏。八传至士庆大司谏。生后天。刑曹参议。于公为五代祖也。高祖讳峻岳。礼宾寺正。曾祖讳世贞。义禁府都事赠吏曹参议。祖讳宜揆。汉城判官赠吏曹参判。考讳普兴。德山县监赠吏曹判书。妣赠贞夫人安东金氏。敦宁府都正圣游之女。本生考讳普淳。户曹佐郎赠吏曹参判。妣赠贞夫人清风金氏。执义栽女。祖讳宜遂。户曹正郎。寔判官公伯氏也。公生于 景宗癸卯。幼而器度沉厚。尹尚书惠教。即从祖舅也。见而奇之曰。远器也。六岁。判书公取而为子。教课甚严。公聪明好学。甫踰十岁。博涉经史。弱冠已成通儒。留心世务。 英宗癸酉。中进士。辛巳对策。登庭试。隶槐院。壬午。今 上升储位。设春坊。首通说书。寻入翰苑。由检阅。转待教奉教。癸未。升典籍。时凤山郡有疑狱。特遣公廉覈。故事御史多用三司。而公甫升六。膺是简。盖于周年簪笔。受知深也。公钩得其实。复命称旨。屡拜正言,持平,司书,文学,吏曹郎,兵曹军色郎。乙酉春。差备局郎,检察岭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79H 页
南谷储。一裁以法。大吏多抵罪者。丙戌。丁生妣忧。戊子。服毕。屡除两司春坊。庚寅秋。差洪忠都事。掌试事。近岁湖右试闱多鬨。主试者辄以吏校拥护。公悉屏之。缓辔以入。毋敢哗者。既出榜。士称其公明。是冬。选入瀛馆。以修撰登讲筵。敷陈明剀。 上称善。司谏李迪辅。受人嗾论新录八人。并及于公。 上严斥之。刊其职。公陈疏引义。 上谓筵臣曰。素知李某文识。方喜经幄得人。甚可惜也。自是屡拜修撰校理。皆不就。惟春坊则勉膺之。壬辰。复以馆职违召。会 上心有激。编配大兴郡。月馀宥还。未几除京畿都事。癸巳。移弼善。历司仆寺正,通礼,执义,司谏。甲午。又迁辅德。乙未春。特除承政院同副承旨。转右承旨,兵曹参知,参议。是冬。拜春川府使。丙申。 英宗上宾。本道进香之需。例出民敛。公曰。进香烦民。岂体 大行意哉。遂官自办进。不半岁。邑大治。逆臣金夏材为监司。挟私憾。乃置之中考。 上烛其状曰。此人岂不能为春川耶。屡下责谕。寻因事削其职。丁酉。除刑曹参议。屡拜承旨。戊戌。除安边府使。治以兴利除害为先。防诸社藏冰之价。蠲两津供鱼之税。间值歉岁。捐廪赒济。阖境无瘠。民铸铁碑以颂之。庚子。以冬至副使召还。会以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79L 页
使名兼谢恩。当遣亚卿。相臣白公沉屈。请升秩以仍之。 上遂擢授嘉善阶。俄拜大司谏。抗疏言乱逆层生。义理不明。将如横流之不可遏。请察影见形。防微杜渐。言甚激切。 上优批嘉奖曰。卿可谓不负胄筵所知矣。寻移拜户曹参判。冬行到龙湾。长子在学适尹是府。备仪迎觐。一路耸观。公以盈盛为戒。杯盘丝管。切禁其张大。在途约己检下。留燕不近杂戏。不喜游赏。盘缠有剩。悉分之译员邮卒。归装萧然。燕人为之叹服。翌年春。返朝。除汉城右尹。寻拜洪忠监司。本道多豪右。狱讼甚繁。公制之以简。镇之以静。凡所施措凿凿无罅漏。虽钱谷之繁氄者。瞭然如烛照。老吏猾胥。不敢丝毫欺。分俸金以苏驿户。储城谷以缮戎器。购书于学宫而多士劝。给财于里社而力役蠲。至今遵而赖焉。时湖儒有护逆者事发。承命覈治。而株连渐蔓。公与按覈使会查。详审平允。惟恐一人枉罹。虽异己者。莫不心服。壬寅。因微事递。癸卯。以大司宪。疏言郑致达妻出陆用密旨。大关后弊。 批曰。法语能无从乎。予方受而为咎。是时诸臣惩讨之章。皆例批报闻。而独公前后进言。辄蒙开纳焉。是春。 上追念书筵旧劳下教曰。予在东宫。毕讲纲目。适符 两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80H 页
朝盛迹。而宫僚中。自始讲至毕讲。以至续纲目者。惟此一人。特命进阶嘉义。甲辰。又以都宪。疏陈 元良蒙养之道。曰养德性。择左右。节居养。戒玩好。勤讲习。本身教。演为六箴以进。 上优批以答。丙午。 文孝世子在殡。以大司谏。论衰服用白皮靴之非礼。 上令礼官博议改用麻屦。仍为定制。屡除都承旨,礼兵刑曹参判,左右尹。而于秋曹,京兆最久。移他职。特仍者屡。盖以理狱精审也。兼带则同知春秋,义禁副总管及五司提调也。知申则除旨殆无虚月。公子亦频入喉司。父子迭处近密。一世荣之。是冬。 王大妃殿上尊号。设都监。度支长适在外。特命公为亚堂。兼管都监事。丁未春。礼成。用劳升资宪。进拜刑曹礼曹判书,汉城判尹,兼筹司堂上。冬。荐拜咸镜监司。时庆兴,咸兴,德源。有 圣祖旧迹。竖碑建阁。累月未竣。公至则董成之。奖以锡马。公以边门重镇。积弊滋久。条列上闻。偫军食。增炮兵。禁剩谷。防桥役。又鸠一岁之俸。贸白金三千两。封桩以备不虞。俱成节目。务在经远。兵民无不被惠焉。翌年秋。南北关俱大饥。公以衰病。不堪赈政。陈章乞解。 上屡勉饬之。不得已力疾巡省。运岭谷以济南关。移南谷以哺北民。岁前则赒之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80L 页
以营谷。每状奏。辄奖谕曰。纤悉详备。不负委寄之责。公益感激殚精。至废寝食。及春巡。疾复作还营。时季子登庠来觐。置酒接客。谈笑自如。居数日。取案上启草。促令净写。盖关防邑弊民事三条也。亲考准。手押如常日。侍疾者进汤。公却之。竟以翌日。卒于营舍。实己酉三月二十三日也。享年六十七。讣闻。 上惊悼。下哀纶。辍朝吊祭如礼。命别庀葬具。翌月返柩。五月二十二日。葬于安山元堂里先茔次丑坐之原。靷归之日。一路士民。奔走号呼。争先执绋。安边之民十社男女。各致馈奠。如哭私亲。可验遗泽之深也。贞夫人安东金氏。花川君浃之女。辽东伯应河五代孙也。事尊章。极其爱敬。育子女。必以义方。尤兢兢于奉祭祀。洗涤烹饪。躬执不懈。家无䃫石入。而劬女工以供亲厨。备尝艰苦。而不形于色。判书公尝称之曰。吾妇必昌吾门。及贵身不着文绮。食必取淡薄。厚于收族。乐于施善。及遭公丧。哀毁成疾。竟以同年八月终。寿长公一岁。葬从公同穴。育二男三女。男长即在学。今判书。次在翼。今别检。女归郑来鼎佥正,郑夏荣,郑东晚皆进士。在学一男奎铉。在翼三男。长箕铉。出为伯氏同枢公孙。以尸本宗祀。其馀幼。郑来鼎子晋荣。郑夏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81H 页
荣子孝源。女适李孝渊。郑东晚二子二女。奎铉二子皆幼。公为人长身秀貌。清癯若不胜衣。而沉精简默。精华内蕴。操履坚确。律己治家。皆有尺度。笃于孝友。少时食贫。而亲厨必有甘毳。晚年。奉生妣。怡愉如婴儿。事伯氏及姊甚谨。推及宗族。接遇救恤。曲有恩义。文学早成。功令亦皆精鍊。尤长于骈俪。而常曰。士当以操检为本。文艺末也。手写经典。潜心玩绎。及登讲筵。敷奏明畅。大被 明主之知。每称经学文词之兼备。廷臣罕比。素有心计。处事综密。置水不漏。屡典藩邑。皆有殊绩。然守谦务实。不欲求知。凡公私众会。退然屏坐。言若不出口。以故人鲜知其所蕴。其在外任。声色游观。泊然无所好。惟单心民事。如恐不及。事君则一出诚悃。未尝自占便宜。在 上前。端拱植立。竟晷不移步不游视。人皆属目焉。平居恬静。视名利如机阱。时有权贵用事。举世靡然。而独不识其门。人以为难及。良浩与公齿相近居相邻。自乡党至朝端。同周旋。殆四十年。每以疋驴。造墨里之第。破屋荆门。草树蒙翳。惟有黄菊数盆。清香满室。散秩咿唔。萧然若尘外人。心常爱重。中岁以后。官益显禄益厚。而不变布素之旧。始知平日所养者深矣。北藩以后。 上眷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81L 页
弥隆。行将大用。而公遽不复。朝野莫不悼惜。然寿跻耆稀。名德无瑕。钟鼓偕乐。金貂接武。福履之盛。当世鲜比。咸称一代之完人。诗云。岂弟君子。求福不回。公之谓欤。判书君述公事行。来请丽牲之刻。感念平昔。挥涕而序之。遂系以铭曰。
圣人居震。夙简僚属。爰有宿儒。久齿讲幄。光绍 两朝。紫阳纲目。由是契合。屡膺宠擢。内长尚书。出殿南服。侃侃补阙。翼翼修职。捐金苏驿。购书劝学。班高卿月。寄重锁钥。岁丁大侵。飞挽南北。身乃告瘁。民以无瘠。朝闻户歌。夕腾巷哭。浩然观化。缄奏手墨。岂直忠悃。允验学力。行孚于家。绩茂于国。进不藉援。居则守约。令闻无斁。寿考宽乐。天惟益谦。载受多福。有子绳武。门阑如昔。衍及孙曾。维德之食。公兮不亡。永观穹石。
知中枢府事柳公神道碑(并序)
英庙丙子秋。耽罗大饥。 上将发湖南粟以救之。良浩以近臣。承御史之命。乘传驰下。到完山。发檄近海数十邑。分划数万石米。因问道内牧守之刚能干事者。咸以长兴府使柳公镇恒对。于是辟为督运官。期会于锦城。面议筹画。公年方少。计事敏而详。绰绰如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82H 页
宿讲者。余大喜。遂以运事专属于公。时届风高水冷。瀛海险远。列邑胥惮之。公躬自检督。剋期装发。无一后者。数十浪舶。联帆齐进。樯楫不损。斗斛无亏。回泊于两月之内。岛人咸称前所未有。实是王灵攸济。而抑由干事者之诚力。有以致之也。遂于岁前复命。 上亟嘉奖之。余于是识公之能可办大事也。岁甲申。余出牧洪州。公时为营将。居一府。同周旋。见公莅官简而廉。治盗严而不苛。不用猛杖而萑苇无警。于是又识公为政有儒将风。心焉敬服。既还朝。公性狷个。未尝随众造请。而知契相感。无异布素之旧。及余按节关西。公之胤子孝源为宁边府使。旋升节度使。公年老谢事。就养于营府。余于行部之路。辄往访焉。置酒徵歌。驩然道旧故。华发臞容。相对有流年之感。东归数年。公寿跻八耋。升崇秩。宽乐令终。余独白首寄世。未尝不愀然起想。今捕将君列公事行。求所以不朽公者。余何忍辞。余官忝太史。于国朝忠臣烈士名行节义。多所撰述。至若柳氏之世传忠烈。曾已阐发表扬。故最详其世德焉。柳氏起于高丽大丞车达。为文化之肇祖。而逮密直使彦琛。锡封于晋州。遂为晋州人。有门下赞成靖平公玽。直提学清白吏谦。大显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82L 页
于本朝。至工曹判书贞敏公辰仝。以清名直道。为 明庙朝名臣。六世祖统制使珩。始以武进。遭壬辰难。涅背以尽忠报国四字。有劳有绩。卒赠领议政晋阳府院君。谥忠景。五世祖忠杰。以东宫翊卫。当光海昏乱。抗义构疏。事载忠义录。号曰锦沙。高祖讳焕然。连山县监。曾祖讳星瑞。赠左承旨。有二子讳日章。佥知中枢府事。讳云章。赠户曹参判。考讳世基。赠左参赞。无嗣。取佥知公胤子 宗庙奉事讳宗基次子为后。即公也。妣赠贞夫人安东权氏。尚谦女。本生妣砺山宋氏。监役徵远女。以 肃庙庚子生公于公州。公字静寿。幼有器度。长而好学。学于李判决事以济。文辞日就。李公亟称以奇才。弱冠治举子业。有名士友间。以蚤夜力学。病膈痞。不能亲简编。从祖节度公素爱重。公叹曰。文垂成弃之。可惜。然吾家世文武并用。出身事君一也。况引满超距。利于病乎。劝之射甚力。遂去书习骑射。赴武举。入南行宣传荐。癸酉。登式年科。甲戌。拜宣传官。 上临殿讲武臣。公以侍卫。进讲尉缭子论张良诸葛亮出处。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事君之正。 上动容称善。仍询历代名将自姜太公至李卫公。应对根据。遂及守都城固人心之方。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83H 页
条陈晓畅。 上大加褒奖。欲直除禁军将。相臣奏以用人宜老其才。不必太骤。反害晋涂。由是只命升六品。而诩之以今代儒将。傍观无不变色。即除训鍊主簿。历禁府都事。复入宣传官。差备边司郎厅。拜户曹佐郎。迁都总都事。升经历。丙子。出为长兴府使。董耽津汎舟之役。及归。屡辟诸营把总,捕厅从事官。癸未。以通信使从事。纵观日本。明年。升洪州营将。内移兼司仆将。戊子。为釜山佥使。归以内禁将。历差各营别将千总,浚川司都厅。甲午。除宣川防御使。明年。擢庆尚水使。历行首宣传官。出为永兴府使。旋拜庆尚左兵使。明年壬寅。出为会宁府使。升嘉善。是岁北路饥。公赒救有方。民无流瘠。绣衣褒之。晋秩嘉义。以副总管归。为守御中军。历践禁御训局亚将。丙午。荐拜三道统制使。治尚廉简。明军律。严海防。裘带雍容。约己厚下。营中工匠常閒。军民大安。明年。入为禁军别将,训鍊都正,同知中枢,捕盗大将。己酉。用阃帅父年七十。恩升资宪知中枢府事,都总管。庚戌。拜平安兵使。引老辞不往。以 元子诞生庆。升正宪。甲寅。转崇政。己未。寿满八耋。升崇禄。至辛酉寝疾。正月壬寅。考终于京第。以三月。返葬于公州亥洞负子之原。配贞敬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83L 页
夫人绫城具氏。副总管侙之女。生于辛丑。殁于丁酉。十七。归于柳氏。养舅姑。事夫子。孝敬俱挚。妇德甚备。少尝艰难。晚享厚禄。至是合祔墓左。举一男孝源。武科捕将。三女适李明鼎,李亨植注书,南吉宽。侧出男四。孚源,好源,厚源武科主簿,教源。三女为沈永之,李懿哲,洪义健妻。孝源无子。取从兄复源子相亮为嗣。武科府使。一女适尹宁基。庶男二幼。女二。南永寿妻。一幼。公白晰颀伟。风仪宽绰。才优于干事。量足以容物。负干城之望。有儒素之风。可见忠义传家。却氏之诗书。有自来矣。少有根天之孝。事生尽诚。居丧以礼。尤笃于奉先之节。每值忌辰。洒扫庭宇。澡濯器皿。尝戒家人曰。祭不贵丰。惟尽其蠲洁。将之以诚敬。然后可期神明孚享矣。至八耋癃病。不能将事。则必摄衣不寐。坐待祭毕。元朝则必扶腋入庙。拜伏如节。有姊早寡无依。筑室于傍。使奉其姑嫜。继其薪米。当时公亦不胜贫而竭力营办。及丧。抚育子女。嫁娶而成就之。推以及于追远之诚。当捕将君在西阃。捐割千襁。置祭田。十馀世香火。赖而无缺。宗族莫不感服。此其居家制行之懿也。乙亥冬。岁饥天寒。 上临门。召见流民。鹑衣鹄形。数百为群。 上恻然流涕曰。速造襦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84H 页
衣来。予将留见其尽着。大臣急召。有司遑急。无以措手。公以筹司郎。前白大臣。请以随造轮着。兼借入直乡军衣。以救目前寒凛。待毕造。还其人。大臣大悦。即从其言。咄嗟之顷。流民无不挟纩。喜动 天颜。銮舆载旋。相君称其才曰。柳某之临机应变。真将材也。癸未航海。中流遇飓风。帆樯颠倒震荡。舟中惶惧无人色。公独晏然不挠曰。生死天也。不若静而俟命。于是众心稍安。而风涛旋定。人皆服其大胆。有一宰臣。同行于信使。归后遭危言远谪。人莫敢问。公在宣川。送家奴厚馈之。闻者感其高义。其急难济人。多施于不报之地。此公之立朝处事之过人者也。平生不喜干谒。无官则下乡。于利禄淡如也。庙堂知公廉谨。荐授平安兵使。家人动色相贺。盖世所称第一腴阃也。公笑而辞之曰。吾年已过稀。岂可钟鸣漏尽。争利于迟暮之境也。仍诵有子万事足。无官一身轻之句。书之座右。语人曰。未报国恩。留付儿曹。优游晚境。岂非乐事乎。平生以忠义自勉。尝手书孔明出师表于障壁间。高声朗诵。往往扼腕流涕。每论古今名节。剖析义理处。辄激昂慷慨。毅然有威武不能屈之色。盖其天性然也。幸遭 圣明奖涅背之忠。纂尊周之编。一门
耳溪集卷二十六 第 484L 页
六谥。五世八烈。奕然耀一世。公与有荣焉。惜乎才未尽展。老而知足。而嗣子踵武。代有山西之望。公之遗赢。尚未艾也。良浩遇公于盛壮之时。同朝四十年。知公本末。宜莫如我。谨最其大节。约以韵语。刻之丽牲之石。永示后人焉。铭曰。
国之山西。惟柳晋阳。五世八忠。燀赫相望。公起文史。承家奋扬。以弓易笔。匪有短长。早膺天问。敷奏明详。上陈韬略。下及关防。义正鞠躬。先葛后张。今见儒将。干城之良。腾躐易跌。蹑级可常。中外历践。履屐皆当。运粟瀛海。帆楫无伤。纵观日出。手折榑桑。缉盗湖右。野绝斗攘。哺饥北塞。村无瘠痒。三路统辖。漆齿拊吭。廪实器良。停工惠商。波涛静谧。裘带翱翔。屡佩虎符。望重龙骧。旋授西阃。旌节煌煌。朝重边钥。世推腴藏。曰我老农。如谷登场。宁复树艺。以聚馀粮。引年固辞。非力难强。高风远识。谁与颉颃。有子嗣兴。公其不亡。伐石纪绩。于彼亥冈。太史秉管。我耄非荒。
耳溪集卷二十六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