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耳溪集卷十六 (自动笺注)
耳溪集卷十六
 題跋
  
璿源系譜紀畧
上之卽阼十四年庚戌六月庚戌朔十八日丁卯
聖嗣生前數日。
虹見太廟之井。
異光騰于御苑
已而果驗
是年大聖降生之歲。
是日慈宮載夙之日也。
自禁闥。
外至街衖
無不歡欣踴躍
奔走相慶。
召見大臣近臣
卽日號爲元子
越七日癸酉
祇告太廟
臨法殿。
受庭賀。
大赦域中
歲秋大熟
三月
宗正寺故典
請書于璿系之譜。
重國本也。
宗統也。
上可之。
命臣良浩。
識于卷尾
臣職忝館閣
悸恐敢辭
拜手稽首颺言曰。
在易之震之序卦曰。
主器莫若長子
离之大象曰。
繼明照于四方
聖人特書二卦者。
蓋謂國之長子
必主宗廟之器。
而將繼嚮明治也
王者之德。
上格于天心
光紹乎祖烈
則惟天惟祖宗
必錫以良嗣。
鞏厥基命
詩曰。
陳錫哉周。
侯文王孫子者。
皇天眷命也。
室家之壼。
永錫祚胤者。
祖宗降福也。
今我聖上
至誠對越
克膺天眷
孝思不匱
通于神明
皇天祖宗胤嗣也。
必於聖人降生之年。
而又在慈
宮載夙之日者
夫豈偶然乎哉
協氣薰蒸
旁達區宇
先之以禎祥
繼之以豐年
於是乎迓續景命
之無窮。
邦基鞏固
譬如泰山四維之也。
猗歟盛哉
於戲休哉。
臣躬逢盛會
秉筆志慶
蹈抃頌禱之餘。
敢有祝䂓之獻焉。
禮曰。
一有元良
萬邦以貞
貞者正也。
賈生推而爲說曰。
太子正而天下正矣。
使見正事聞正言
左右前後
正人也。
則習與智長
化與心成
此乃先王敎世子之法。
三代所以有道之長也。
今日先務
莫大於是
殿下所以敎養牖導之者
無所不用其極
而臣竊謂遇物之誨。
未若默感之深。
以言之
不若率之切。
從今以往
深嚴燕閒之中。
寢弄提孩之際。
殿下一言一動
非我元子觀法成就之資也。
可不兢兢造次
念念祇愼哉。
所以仰答皇天眷棐之篤。
祖宗付托之重者。
在乎是。
聖上懋哉懋哉。
御定八家手圈跋
公元1498年
 戊午冬
御定經史諸書手圈成。
上求諸書跋文文苑諸臣。
八家手圈義例賤臣
又以求八家手圈跋文
御札若曰
所願學者
朱子也。
朱子知命之前
盡做語孟庸學諸文字
而予則
僅成經史子集之諸批圈矣。
雖然
朱子嘗於先秦古書歷代史記古今儒生學士之作。
靡不徧觀
其實用而剪其煩蕪
則今予批圈之作。
朱子遺意也。
三禮
考次節文兩京
會通得失五子
㴑洄淵源
以至陸稿之切事情。
八家之善詞命
亦有可以權輿參衡者。
未必無助於來後也。
八家虛其左。
所以待卿。
幸有以爲我敍也。
承命製進。
(製進後。
上敎別兼春秋樂游曰。
文衡所製跋文
實圓好。
可以入用
以此傳于文衡
仍賜諸書手十三卷三函
敎曰。
老人必欲見之。
一秩賜給
而姑未刊印
繕寫之本不多
案上親閱者賜之。
俾傳此意。
且念乃叔。
不惟今之文衡
當世之鴻匠。
作小序。
弁于卷首
以作傳家之寶。)
竊惟文章者。
道之英華也。
在天爲日月星斗河漢風雲之象。
在地江海山嶽鳥獸草木之文。
在人則爲辭令威儀禮樂車服之章。
孔子贊堯之爲君曰。
煥乎有文章
子貢聖人之德曰。
夫子文章
可得而聞也。
旣著之事業
又布諸方冊。
虞典謨商訓周雅
行道之文也。
洪範春秋易繫論語
傳道之文也。
及夫聖人歿而微言絶。
諸子分門。
百家異術
子思孟氏之傳。
得其宗焉。
周亡而聖人文章
不可見矣。
先秦前漢之文。
最爲近古
賈太傅,董江都
經術
司馬遷班固
嫺於典章
劉向星書
楊雄太玄
號稱大儒
而學猶未醇。
自玆以降
曁夫六朝
異端橫流
元氣淆散。
至于唐興百年
始得韓愈氏。
豪傑之姿。
奮起布衣
任斯文。
本源六經
爬羅百氏
一掃八代委靡之風。
天下學者
粹然歸于正。
其功不在孟子之下。
文章極其瓌偉
精微未闡乎性道
不可與議於聖人之統矣。
並世而同驅者。
柳氏宗元
範圍未過乎左莊。
鼓吹上繼風騷
間世奇才
而非儒者之文也。
逮至有宋
奎璧啓運
歐陽氏興。
經術韓子
敍事太史
復振大雅之音。
傑然一代宗匠
於是聞風而起者。
蔚然相望
蘇氏三父子並川蜀
王安石曾鞏之倫。
迭騖而爭先
文風炳朗
後世莫之及焉。
明儒茅坤
斷自中唐
以及盛宋
獨推八家之文。
以繼六經諸子之後
擇之也精。
簡之也嚴。
天下翕然無異辭。
此乃文章淵源大畧
而亦驗治升降之運也。
惟我聖上
以上知之姿。
承前聖之統。
縱覽千古
博極羣書
折衷先儒
會歸紫陽
學問則洞性命之原。
文章則達造化之機。
文理密察
精義致用
圖書奎章之閣。
才畯摛文之院。
乃於萬機之暇。
留神簡編
夜以繼日
先從五經
表章精奧
次及朱書
分類選。
而又於三禮節文
兩京詞命
五子之粹言。
陸氏之嘉謨
八家雄藻
採其英華
自點乙。
權輕重於錙銖
取舍纖忽
譬如禹斧疏導百瀆
循其畎澮
麟筆裁劃
衆理歸於會通
尺玉不遺崑岡
片羽畢收於丹穴
優優盛哉
是誠斯文大業
聖人能事也。
旣又布示于編校諸臣。
乃以八家手圈。
虛其左方
命臣良浩曰。
爾惟館閣辭命之臣。
爲我其後
盥手敬讀。
稽首對揚曰。
八子學術淵源
䂓模大小
旣經聖人品裁
引古比類
切中曲當
如化匀之肖物
繪事傳神
猗歟至矣。
何敢議到。
竊伏念。
文章本於道德
有偏正。
而文亦隨之。
三代以後
文與道歧。
雖以八子文章
獨韓,歐二家
門戶醇正
而猶未造聖人堂奧
其餘六子
方之韓,歐。
其諸左驂右廣乎。
今欲一反乎古。
必以通經窮理爲基。
先博後約爲序。
崇正學而異說
敦本實而斥浮靡
道義積於中。
英華彪於外。
發之爲文章。
措之於事業
光明俊偉
以之輔世長民
不如志
可以致隆於三古
匹美於前哲
奚止八子而已哉。
雖然
孔子曰。
言之不文
行之不遠
文章自有軌範
不可䂓䂓字句佔畢也。
蓋德以爲輿。
以爲軌。
所以之者
氣也。
古昔聖人之文。
雲行雨施
不可尙已。
下此作者
無不理先乎辭。
氣勝於文。
韓愈之言曰。
氣猶水也。
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大小畢浮。
蘇軾之言曰。
昌其詩。
不如昌其氣。
自言其文。
江河之流
行乎其所當行
止乎其不可不止。
此乃古人相傳妙訣也。
由是觀之。
文章升降之機。
非獨視道衰盛。
氣實爲之輔也。
故作成之權。
在乎培養
德敎流行
元氣充溢
皷舞動盪
不知所以然
如霧蒸而豹變
水盛魚躍
詩云。
倬彼雲漢
章于天
周王壽考
遐不作人
易曰。
觀乎人文
化成天下
臣敢爲殿下誦之。
又以告夫濟濟多士焉。
慕堂遺稿
惟我先祖慕堂先生
穆陵休明之運。
奮起蓬茅
平步雲路
一代名碩
並鑣聯武。
華貫峻選。
莫之或先。
齒爵俱尊。
德音無瑕
當時負山斗之望。
後世登俎豆之享。
傑然中興名臣
子孫蕃昌
冠纓蟬嫣
福履之盛。
罕與爲比
第於平日守謙避名
雖再魁大庭
早選湖堂
未嘗詞翰自任
著述不富。
且佚於兵燹
百不存一
識者恨之。
逮我聖明御世
尙德右文
靡遠不曁於我先祖
惓惓焉。
旣命錫以美諡
下親誄。
許其不祧
蓋遠㴑發祥所自
深感積慶之有源。
揚厲表異
風勸來世
俾厥遺裔
敬承先訓。
與國咸休。
猗歟盛哉
於是諸孫相與謀曰。
今我先祖之德之美。
旣顯旣彰。
靡有餘憾。
而獨其文章無所傳後。
終使嘉言盛蹟
放失湮沒
則其敢曰有後乎。
校讎家傳詩文一編
附以世系年譜
繼之以祭文挽詞言行錄碑誌
而又採遺事曾孫晩退堂及七代孫樂舜所蒐輯者。
合成三㢧
付之剞劂
噫其少矣。
先生德行
則篤於孝友
嚴於繩墨
早從有道
士林模楷
學術本源經傳
啓沃君德
穆陵嘗稱之曰。
講官第一
名論犯顔斥倖。
靖人心。
排衆衛賢
以張國勢
出處特立於黨目之外
見幾危亂之際。
完名碩德
百世共仰
奚係文章輕重
然而言議行藏
具載於零編斷牘。
可稽可師。
凡爲吾先祖後者
率乃攸行。
在家在邦
克敬克愼
毋墮我懿範
豈不美哉
詩曰。
無念爾祖。
聿修
又曰。
周之士
不顯亦世
相與交勉焉。
窩集
公元1499年
浩年十二。
王考下世
翌歲先君子捐背
又無同堂尊屬敎詔者。
家庭事行
漠然無所省識
及稍長。
前輩長老
得聞王考本末
府君有志文章
從三淵金公
詩道
樂府古風
中歲以後
一準唐杜之軌。
趙后溪,李槎川,洪滄浪
往來酬唱
文則本源六經
型範八子
纂言析理
粹然一歸於正。
欲以詩人自命
然槎川翁嘗謂良曰。
吾儕中。
詩近盛唐者。
惟爾祖耳。
不可無傳
於是發舊篋。
遺草
初年作。
擧皆放失
求於先契故家
得尺箋斷幅。
裒輯若干卷。
就正於槎翁。
詩凡四編。
文若雜著二編。
噫其少矣。
尙記冲騃時。
侍王左右
平居閉戶
蕭然淸坐
案上聖賢而已
不喜著述
可傳無多
晩年
名公長德
結爲耆社。
春秋令辰
選日置酒
韶顔華髮
照暎簾几。
鳴琴賦詩
毫墨淋漓
文彩風流
爲世所慕。
比之香山東洛盛事
嗚呼
今何可復見也。
小子亦且老矣。
竊懼久而泯翳。
舍弟適守西郡
活字印行
謹識聞見所及
後之覽者。
尙可以論其世也。
五山集跋
國家羅麗之後
掃除荒屯
大闢文治
彬彬比侔中華
而𨓏在肇造之初。
風氣渾朴
聲明未融。
操觚之家。
旣狃元季之衰音。
或襲宋人之陳語。
惟以適時用
館閣爲能。
逮至穆陵光御。
邦運鴻昌。
宏儒鉅匠。
蔚然輩出
文章之盛。
上挽隆古
于斯時也。
車氏三父子。
並出一家
以詩大鳴
而惟五山子。
奇才俊氣
特出流輩
壓倒當世
雄辭健筆
洪濤之赴壑。
奔驥之下坂
之者風靡
之者氣懾
矢口落筆
頃刻千言
並時諸公
詞盟而負盛名者。
莫不逡巡却步
讓與一頭
凡有大辭命副急應卒者。
輒屬之公。
詔使之儐接。
皇華唱酬
未嘗不與焉。
觀於集中李提督七律百首
長律百韻
一晝夜立草者。
可驗也。
材力雄富
句字之精鍊
腐毫擢腸所可及
何其神耶。
竊聞先輩相傳
公於興到神會之時。
閉戶却客。
解衣盤礴
專精注思
已而欣然伸紙。
沛然縱筆
手未停而篇已就云。
蓋其獨至之藝。
自得之境。
有神助。
非可學而能也。
是以
名聞中國
走卒皆誦。
可謂不世英才也。
後之論者。
或謂鋒穎失之太銳。
格力未能沉深。
言固是矣。
然語曰。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
造化之無全功久矣
何遽以此少之耶。
試觀於于所撰頤齋行狀
有夢遺奇寶之事。
殆如文通之花筆。
豈不異哉。
惜乎。
其後零替
不克世其家聲
殘藁遺唾。
散落無傳
至今惜之。
何幸聖上右文之治。
圖書之府。
蒐羅放失
咸充秘局
而命求車氏遺書
博訪幽仄
其後裔於湖南海西
乃獻五世遺藁十餘㢧
而敗楮斷簡
不可讀。
命臣良浩。
刪其繁冗
卞其訛缺
成全書。
未幾臣猥按西藩
內閣下旨
又命刊印以進。
臣謹加校讎
分部列目。
與其三世稿。
合成一秩
析爲八編。
中國聚珍堂活字印進焉。
竊惟文章盛衰
實關時運隆替
惟我聖上萬機之暇。
留心墳典
發揮制作
復餘蘊。
凡於當世曲藝一能
靡不搜剔揚拂。
各奏其用。
而又興思於二百年之前
表章湮沒
剞劂傳世
譬如大匀運化
陶成萬品
無微不遂
無幽不達
猗歟盛矣。
而况車氏之文。
盛世希音也。
隱而復顯
使人家習而戶誦。
可占文風復古之一大機
不亶爲伊人曠世之遇而已
豈不休哉。
龍城雙義錄跋
公元1498年
丁卯之搶。
驟如風雨
一路瓦解
直西千里
無敢嬰其鋒者。
鄭襄武龍骨之守。
傑然戰功第一
國人至今誦之。
余嘗按關西節。
得見公兄弟遺事
詳其起事始末
公諱鳳壽。
鐵山人。
以前靈山縣監。
與弟麒壽家居
龍灣失守
兵長驅。
避入龍骨山城。
時龍川府
使李希健棄城走。
彌串僉使張士俊
據山叛附敵。
受敵官。
兄弟發憤揮涕
陰結義士
復城
士俊以敵將令
城中男婦
負米龍灣陣。
違者斬。
於是
兄弟宣言
彼以負米爲名。
將盡驅爾曹渡鴨水。
大噪
皆願守城拒敵
襄武公義兵大將
士俊大懼。
潛引敵伏城外。
約爲內應
兄弟壯士
帳中
士俊
並戮其腹心十數人以徇。
敵驚引去
後數日。
大兵至。
肉薄蟻附
兄弟城鼓衆。
人人死戰
五戰五却。
死者過半
燒尸奔還。
捷奏行在
襄武公龍川府使兼義州府尹
起兵來。
謀畫狀奏。
出公弟之手。
朝廷命令不通
孤軍無援
移檄毛文龍
倚聲勢。
乞糧濟師
送首戰器
文辭條暢
意氣忼慨
毛帥爲之感動勉從。
是時敵兵四出劫掠
傍近扶携來歸
彌滿城中。
糧盡不能容。
副元帥鄭忠信
聞于朝。
率衆出城。
移陣安州
乘間入城。
焚燬殆盡
已而和成兵解
襄武公移拜龜城府使。
後陞嶺南馬節度使
公弟擢六品職。
除永柔縣
轉拜江西
朝廷將棄淸川以北。
上疏極言不可
事遂寢。
噫。
鐵騎隳突之時。
州郡望風奔潰
至有剃髮投降者。
民皆鳥竄山谷
或爲之嚮導
而惟公兄弟
奮空
倡義擧。
提數百之衆。
彈丸之城。
屹然邊門保障
薩水以北得免左衽
是誰之功。
當時褒奬之。
沒後又榮贈之。
表閭建祠。
靡有餘憾矣。
襄武子景顥。
勇敢善射
從公戰功多。
賞授禮賓主簿
兄子景雲,景雯,景霶。
同入龍城
協贊機謀
世稱三英
從姪始昌
勇力超倫
累戰大捷
授官訓鍊僉正贈兵曹參議
旌其門。
一家忠勇之士
何其多也。
後孫世世蕃茂
相繼秉鉞
天之報施
不僭矣。
襄武兄弟
各有遺事
藏于家。
其後裔編成一書
將以剞劂而壽其傳。
請余一言
噫。
公之事功
照人耳目
昭載國乘
奇謀雋功
前輩記述盡矣。
玆掇其大節
以詔後人
於以山西出將
世不乏人
佇見忠臣義士
多有激昂興起者矣。
愚齋孫公(仲暾)實紀補編跋
東都稱多賢士大夫
良浩嘗爲府尹
東江書院於兄江之上。
愚齋孫公俎豆之所也。
遭遇成宗中宗盛際。
發跡遐遠
致位冢宰
歷騁內外
績庸俱茂焉。
間遘士禍。
身嬰縲絏
名節終不瑕。
傑然一代完人中興名臣
觀乎鄭文翼諸公祭文
可以知公本末矣。
又况晦齋李先生
以公之甥。
受業於公。
誘掖成就
乃父乃師。
則又可以識公之蘊矣。
公元1543年
戊甲以來
文字之禍。
最烈於嶺左
公之著述不傳
立朝言議
邈然無所徵。
後人至今惜焉。
歲癸卯
良浩承命中廟寶鑑
發秘史。
嘉謨
得公都憲一疏
首陳勤學析義利之要。
繼以崇節作人才之方。
必引先王之事。
仰勉焉。
懇懇乎其言。
深得大人格君之體。
又有參贊時奏語。
面請恤死囚寬民役之道。
於是乎見公愛君之忠。
盡言之誠。
卽此二事
而餘可推也。
宜其爲中興名臣
先賢之所推服也。
公之耳孫進士鼎九。
因事訪余于漢京
余拈出示之。
鼎九跪而讀。
戚然起拜曰。
先祖名德
爲世所尊。
文獻逸缺。
後孫靡所考德。
今於二百年之後
見信史之記。
天幸也。
抑公之賜也。
可以傳之百世
將歸而鋟諸木。
附于實記之下。
願垂一言
後人誦法焉。
余遂不敢辭
書此而歸之。
于時鼎九遊太學
應製
特賜國朝寶鑑以奬之。
是亦不偶也歟
懷齋朴公(光玉)遺事
公元1592年
嗚呼
壬辰之難。
所以存者。
實賴士大夫之力。
而士之奮忠抗節
立功扶顚者。
多出於湖南
當是時也。
水戰則有李統制
陸戰則有權元帥
實爲中興元功
至於擧義赴難
則若高霽峰金健齋,朴懷齋
尤其
卓者也。
然高公,金公
擐甲提兵
血膏原野
朴公則病未從軍
調兵食。
未遂而身先隕
世之論者。
以爲公所樹立
未若高與金之烈也。
余謂三公者。
誓心捐軀
殉國家之急。
其死雖異。
其志一也。
如殷之三仁
或死或去或囚。
均之成仁也。
朴公之功。
抑有大者
而世莫之知。
何者
南師之再潰也。
一路瓦解
人心鼎沸
公獨發憤揮涕
疏數千里
守臣之罪。
薦權公之能用。
能黜怯帥。
而授良將
一戰而有南原之捷。
再擧而奏幸州之績。
於是一路之危。
中興之基。
嗚呼
是誰之功歟。
是誰之功歟。
昔漢人稱酇侯之功
必曰給餽餉
不絶糧道
而不知擧淮陰之功之尤大也
余於懷齋亦云。
逍遙子南公遺事
天下之事有常有變。
故君子之道有經有權。
經以處常
權以制變。
經者顯而權者微。
故居經易。
達權難。
君子處變也。
家難於國何者
國以義而家以恩也。
余觀逍遙子南公
可謂能權於家者也。
公衮之兄也。
遭時世之孔艱
處人倫之不幸
以盲自廢。
泯然無跡
噫。
兄弟一身也。
志有不協
行有不韙
之而不入
從之則不可。
斥之則不忍。
托疾而逃焉。
皭然不受
其滓。
非以潔其名也。
非爲遠夫禍也。
自靖吾心而已
其跡晦。
其情苦。
其事奇。
蓋處至難而適於義焉。
達權君子
孰能與於此
及見公之裔彥極所爲遺事
益詳公本末。
公祖沙川伯。
當國之革。
卓然全其節。
信乎處變得正者。
始知公之賢有所乎。
所處爲尤難也。
之子令公
亦克嗣其美。
志道不肯仕。
何南氏之多賢也。
今彥極。
掌令耳孫也。
進士知名
能述其世德
余又喜南氏有後也。
遂書此而歸之。
李聖直(普良)行錄
目之設以視也。
然近能察秋毫之末
不辨牛馬之大。
是能視近而不能視遠也。
借光於日。
借光於燭。
是能視明不能視暗也。
塵眯則不靑黃
指翳之則不見天地。
是能視通而不能視障也。
目之不可恃也如此
善視者以心。
不以目。
心者。
神靈之物也。
遠而萬里之外
百世之久。
可坐而燭也。
幽而鬼神情狀
陰陽之變化。
可默而測也。
古之稱明睿大觀者。
未嘗假視於目。
師曠之聰。
左氏文章
無目而視者也。
韓子張籍之賢。
亦曰盲於目。
而不盲於心。
苟然哉。
駒城李聖直。
幼而喪其目。
口能
六藝
知能事變
凡世之有目者。
不若焉。
所謂不假視於目者耶。
蓋神不外交
故其心專
專故寂。
寂故能通。
通則無不照矣。
豈有遠近明暗通障之別哉。
然則天之廢其目也。
故嗇之。
將以通其心之慧也。
復何戚焉。
雖然
人之有五官
猶天之有五行也。
使斯人偏而不備
沉抑夭閼
而世之盲於心者。
馳騖夸顯
抑獨何歟。
嗚呼
孰使之然哉。
慶州崔氏世壽帖跋
德者。
天爵也。
壽者。
天祿也。
有一於此
謂之達尊
一鄕而得一人猶難矣。
一家而兼有忠孝烈者乎。
男子而有此猶難矣。
婦人乎。
一二世得數人猶難矣。
七世十九人之多乎。
余於慶州崔氏見之矣。
察訪崔漢樞持其世壽來示余。
蓋自其七世祖護軍守渾。
至其季父察訪益大。
得年多者八十八九。
不減七十六七。
而夫婦偕者過半焉。
又其子若孫若婦或死於深河之戰。
或殉於江都之難。
凡以忠烈旌。
以孝官者七人
何其盛也。
嗚呼
人之懿德
莫大忠孝與烈。
而並萃於一門
人有五福
惟壽居先
相傳於七世。
是何天之賦命篤於崔氏若是其偏也。
豈其上世蓄德劬行。
受天之祜。
覃及厥後者。
源深而流長
浩浩不可止耶。
詩云。
豈弟君子
遐不眉壽
又曰。
惟其有之。
是以似之。
此豈無所本而然哉。
世之人觀於是
可以所勸矣。
察訪君年近十。
而尙康强健行
不知壽命所極。
而後來者之克繼先武者。
不知其幾世也。
姑書于策以俟之。
五世同居帖跋
公元720年
昔我元陵在位十六年庚申七月十四日
親臨大政
兵曹判書趙顯命進言
郭山人英俊
四世同居
張公藝之風。
召見其子益弼登武科在京者。
累世同居
不失和氣者。
何道
對曰。
均其衣食
使無所而已
上大稱奬
特擢英俊僉知中樞
益弼除守令。
命旌其閭。
後因相臣朔州崔尙浩者五世同爨
如郭山之金。
上聞而奇之曰。
一道之內。
乃有二人耶。
召見其姪。
又命旌其閭。
圖進所居里。
特授同知中樞
一路咸聳。
國人傳誦
今上十六年六月
上臨大政
興思昔年盛事
藩臣
召見金,崔兩家後孫有能守家風祿仕者。
擧名以聞。
臣良浩適忝方伯
檄問兩邑郭山進金英俊孫守曾。
朔州崔尙孫奎晶。
臣召與坐。
聽言觀貌。
皆能遵其祖訓
於是具啓以聞。
並封進其家藏先朝筵敎。
上回
公元1484年
諭臣若曰
一言以蔽之
有奇異者。
昔年兩家收用
實在御極十六年七月十四日
而今藩臣之啓。
適到於嗣服十六年七月十四日
夫豈偶然
金守曾以前參奉
直遷六品職。
晶付初仕事。
下政曹。
已而守曾爲內贍主簿
晶爲康陵參奉
乘傳上來
嗚呼盛矣。
聖王御世立敎
莫先於興孝悌敦風化
肆昔英考之世。
乃有金,崔兩人出於西塞僻遠之鄕。
旣官其人。
又表其閭。
至今傳爲盛事
今我聖上嗣大位
以孝爲理
誕述先美。
訪求遺裔
官以寵之。
馹以榮之。
豈直一鄕而已
一國之人。
擧將風動矣。
乃若藩臣上奏年數月日
適符於先朝
是則莫之爲而爲者也。
傳稱前聖後聖
其揆一也者
言德敎之相似也。
其稱千有餘歲。
若合符節者。
言事功之相契也。
至於年月日之鑿鑿暗合
史牒之所未聞者。
可見天人妙合之機。
自然而然也。
微我聖上繼述之孝。
通於神明
鼓舞之化。
上參玄造
曷能致此。
易曰。
聖人先天而天不違
後天奉天時。
其斯之謂歟。
於是時。
揚休命。
躬睹是事
謹書始末
一以遺兩家之後
一以告太史氏
永示于來世。
靑溪(大樸)倡義檄跋
壬癸之難憯矣。
再造東方者。
實賴皇朝之力。
然余嘗謂雖微天兵
無終亡之理。
何者
人心見之矣。
島夷之蔽海來也。
不見久矣
長劒毒丸。
莫之與攖。
列郡瓦解固也。
及至三京淪沒
乘輿播越
則八域含生
莫不噀血摩拳。
北首爭死
時月之間。
我之喘息稍定。
彼之長短自見
於是乎義兵起矣。
斬木揭竿者。
蜂涌雲合
前遮而後扼。
不得寧息
則彼懸軍深入者。
其勢自不能支耳。
此實我祖宗固結人心
培植士氣之功也。
當是時。
義兵最盛於湖南
高霽峰趙重峰金健齋
以身殉國
尤爲卓然
若其首事先倡
激起義士之心者。
靑溪梁公是已。
雲巖之捷。
實爲第一奇功
而天不助順。
中途隕折。
噫。
使公而不亡。
錦山之役。
未必全覆。
勤王之師所向無前矣。
寧不痛哉。
然而高趙諸公
死於鋒而其節顯。
梁公歿於軍而其名泯。
是則當時宰相之過也。
今我聖上崇節義。
以勵一世
多士請。
特命旌公之門。
顯晦固有時。
風聲自此遠矣。
嗚呼盛哉
之後孫前佐郞周翊。
持倡義帖來京師
以示余。
不佞嘗慕公義
願爲執鞭
今見檄文日記
皆公手跡也。
又有破倭圖及獻馘狀牒公所題署者。
今二百年。
颯颯
生氣
揮涕誓衆
擊劒臨陣之狀。
在目中。
令人激昂蹈厲
至若請斬倭使書。
其辭嚴其慮遠
苟使當時用其議。
庶可凶圖而張國威
大義於天下矣。
此可與重峰封事
並傳宇宙
豈直梁氏一家之寶哉。
盥手以識其下。
後之覽此者
若不忠義之心。
非人也。
 靑溪筆法
古雅遒妙。
大類匪懈
詩之零落流傳者。
亦皆淸絶
有唐人風
可見才高一世
雖非忠義大節
亦自可師此帖。
當與霽峰檄草。
並入摸刻。
以傳于後。
穆陵宸翰後識
宣祖昭敬大王御墨行草大字十紙
楷書小札一紙
諺隷相雜小札二紙。
諺書一紙
墨畫一紙
昭聖仁穆王后御墨大楷一十四字。
懷文一篇
諺隷相雜小字一紙
諺書一紙
粧成一卷
藏之巾衍
以爲傳家萬世之寶。
恭惟宣廟遭時艱虞
克新舊邦
鴻功盛烈
昭垂史冊
炳朗日月
至若餘事翰墨
尤爲度越千古
片墨隻字散落人間者。
可謂天下絶寶。
而况卷首戎衣何日歌舞長安大字
蓋於龍灣播越之辰。
寓意自勵者也。
雖在一時
揮毫之際。
未嘗頃刻而忘乎興復
宜乎克戡大亂
終成中興之烈也。
弓劒之莫攀。
雲漢昭回
環海臣民
可以激感千載之下矣。
豈特尋常游戲
如宋帝飛白之比哉。
若夫穆大妃述懷之篇。
西宮遭變之日。
寫哀以抒懷者也。
言言刺骨
字字摧心
讀之孰不掩卷於邑也。
矧我高祖貞明公主。
侍左右。
備嘗險艱
手輯此卷。
以示後世
則凡爲洪氏子孫者。
當世守而勿失也。
盥手以識。
以寓於乎不忘之思云。
宣祖大王御書二十字。
得自東陽申公後孫家。
卽世刊行唐詩眞蹟
而字逸篇未完者也。
金精玉潤
龍騰鳳翥
眞天人之跡。
稀代之珍。
而細觀紙本
乃科榜啓牋也。
夫以千乘之尊。
遊戲翰墨
豈乏文房之具。
而乃用故紙之背。
大哉節儉之德。
正與漢帝上書囊爲帷。
同一揆也。
不造中興之烈而享長久之運乎。
可以垂法萬世矣。
仁平君李公(普赫)家藏御書後識
右英宗大王御墨八句三十二字。
曾賜仁平君李公。
而公長胤陽公所替受者也。
眷遇之隆。
逈絶羣僚
至今傳爲盛事
竊念自古勳臣
克保功名
以庇後
人者。
蓋絶稀焉。
至若揚武帶礪之家。
仁平公。
獨享壽考
子孫鼎貴
福履之盛。
世比之汾陽
此豈無所自而致哉。
良浩少日
習聞內行純篤
處心和厚
持身儉約
皆有人所難及者。
宜乎膺受遐祿
羡及後嗣也。
故仁陽公秩躋公孤
嗣子仁陵公。
今又受知聖主
致位三事
乃卿乃公
世襲疏封
餘慶未有艾也。
豈不偉歟。
伏况當日寶籌已近七耋。
玉繩珠絡
龍翔鳳鶱。
宛然見天人之心畫
奚直爲李家傳之寶也。
臣以昔年侍從之臣。
瞻雲翰於數十之後
摩挲愴慕。
無異於攀烏號之弓。
飛白之墨矣。
嗚呼悲夫
洪氏家藏御札後識
公元1637年
粤昔崇禎丁丑
南漢和成
昭顯世子曁我孝宗大王
質于瀋陽
翁洪公
首相冢子
負羈絏。
從于泥露之中。
受知最深。
有狐趙之契。
及葆翁東還
孝廟賜手札頻繁
而經亂散佚
只餘二紙。
後孫粧池成帖。
以作傳家之寶
噫嘻
當時之事。
尙忍言哉。
葆翁身經患難
銜寃茹痛
常懷枕戈之志。
於贈會稽畫師之詩。
可見矣。
平生以尊周雪耻己任
而天不假年
齎恨以沒。
悲夫
伏覩御札
若曰
已經幾年。
只自
魂。
又曰。
欲修鄕信
不覺雪涕
悲憤忼慨之意。
溢於紙面。
不忍讀。
玉繩盤挐。
虹光射斗
眞天人之跡也。
嗚呼
雲翰寶墨
尙留人間
弓劒已邈。
江漢空流。
瞻仰昊天
謂之何哉
登俊試唱名日。
受賜御筆八字後識。
公元1654年
臣良漢外祖沈相國
受知聖主
存歿無替
賤臣登第
出入近侍
每敎曰。
忠實其外祖。
至甲午春正月
上詣景福宮之勤政殿。
設登俊試。
遵光廟故事
正卿以下應試
賤臣以刑曹參中選
卽日唱名賜花
曠世盛事也。
上率一榜還宮。
景賢堂宣饌。
廐馬法樂
手書其雖外孫予嘉其誠八字以賜臣。
蓋憶故相。
以勉賤臣也。
翌日同一榜。
奉箋謝恩
退而粧成寶軸
盥手識其下。
公元1696年
丙子應製詩後識
昔我英宗大王三十二年丙子
久旱傷稼。
上憂之。
近臣徧走山川
猶不雨。
卜日親禱于太廟
視牲之夕。
雲始同。
卒事而旋。
大雨竟日
旣沾旣足。
農人于野
咸曰。
吾君之賜也。
喜甚
手書御題喜雨十韻律。
禁直詞臣製進。
臣時以文學春坊
隨諸臣應製
命招弘文提學
高下前席
公元1729年
賤臣第一
上以御筆書賞卷尾
賤臣乃得文皮之錫。
觀者榮之。
於是與選者。
各粧池成帖。
以爲傳家之珍。
後三十三年戊申
偶閱舊書
得是帖於架上。
嗚呼
仙馭上賓
今已十有三載矣。
盛德至善
民到今不忘者。
由於格天之誠。
愛民之仁。
度越百王
而觀乎是帖。
亦可徵也。
夫豈尋常賡載之比哉。
追思當時遭遇之盛。
歷歷昨日
而卷中十七人
存者只數而已
白首老臣
爲之摩挲流涕
辛丑賡載帖後識
上之五年辛丑。
臣良浩承命修先實錄
旣事。
特授同知春秋館事
命詣藝文館
同諸臣抽秘史
修列寶鑑
寅入酉出。
分番直宿
凡再閱月
始出散草
還奉實錄史閣
上乃分授諸臣。
各就私第纂輯
付臣以中寶鑑
恐懼敢辭
擧承文正字李顯道郞官
退而屬筆
又三閱月而書成。
卜日齋戒
朝服仁政殿。
奉箋進獻
上錄佔畢之勞。
加諸臣一級。
國家盛典
列聖未遑之擧。
而我殿下嗣服之初。
旣成實錄
又成寶鑑
先志前光
帝王大孝莫盛於此
猗歟休哉
開局數日。
上命近臣法醞
御製序若詩以寵之。
臣等旣醉
旣飽。
卽席賡進。
旋命鏤揭于院壁。
以永其傳。
臣等旣効薄技金匱不刊之編。
又托姓名雲漢昭回之下。
人臣之榮。
孰大於是
摹印成帖。
以爲傳家之寶
且識承事始末
以備藝苑故事
癸卯賡韻帖後識
聖上卽阼七年癸卯之臘
有事太室
前一日。
上齋居于望廟樓。
臣良浩以摠管從。
寶劒樓前
初鼓
宣召二寶劒臣
與臣尙集。
趍入前席
史官御製五言律一章
登筵諸臣和進。
臣等就燭下
構寫稽首以獻。
又命從駕相臣閣臣並賡進。
上以御筆考定
賤臣第一
賜酒饌。
又下七言律一句
命諸臣聯韻
篇旣就將退。
命臣良浩,臣尙集。
各書一通成軸以進。
觀者榮之。
噫。
天喜起之歌尙矣。
無可論已。
三古以降
君臣賡和
梁始。
不過凌雲之構。
右文之治而已
况其臣工之詩。
間有雜以調謔
失嚴敬之體。
雅頌遠矣。
今此御詩。
上章奉先述事之孝。
下章勤民祝年之誠。
大哉王言
可以被之管絃
列於典誥矣。
至若雲日之光。
自然之章。
天球之響。
太和之音。
非言語文字所可形容者。
嗚呼懿哉。
臣退又繕寫一帖
敬題其後
以識一
盛事
丁亥詩帖
公元前334年
國家文治
奕葉累煕。
至肅祖而大盛
士大夫無二業。
無異藝。
聲利
風義
其登於詩也。
冲和悠永
其形於筆也。
疎朗遒麗
淵淵大雅之象也。
維時王考族祖東溪公。
與槎川諸公
遊於社。
花月琴樽
有唱有酬。
傑句俊語
家誦而戶傳。
與其席者。
一代英豪
多以文章名世
尹白下,趙鶴巖李存齋三公
光顯于朝。
掌邦誥。
文盟
何其盛也。
其筆翰之妙。
多出尹公之手。
淋漓動盪
雨驟霞翔。
信乎希世之珍也。
孟子曰。
誦其詩讀其書。
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論其世也。
觀乎是帖。
可知其世也。
東溪公季子宜寧公。
故紙粧池。
傳家寶
屬良浩敍之。
噫。
丁亥於今七十有餘年矣。
文彩風流
邈若上世
不可追攀
令人跂慕感慨
况於子孫者乎。
凡我諸公之裔。
不獨寶其跡。
求以嗣其美。
庶乎有裨於世敎也。
題烟巖詩集
於七八年前。
散班
隨駕舊闕
南郭李同於耆英社。
童子其後
骨秀而神瑩
玉如其人也。
余問李公。
彼何兒也。
曰。
是吾孫。
佐薰其名。
今年
公元前331年
三。
能爲古詩長句者。
余撫其頂曰。
瑞物也。
必大鳴後。
因得見其詩數篇。
泱泱古樂府遺音矣。
於是心益奇之。
庚寅
出按海西
海出佳墨
名國中
會聞有漢城試。
寄書與墨於李君
以助書券
使者還。
不見李君答。
乃得書云
阿孫已於某月日
不幸死矣。
墨乎誰拜賜者。
言絶悲。
余覽未竟
愕然失聲曰。
嗟乎惜哉。
苗而不秀者。
自古然耶。
及余東還數年。
李君詩已刊行於世。
求見之。
今古體廑二百餘篇
高者幾於建安
不落元和後。
娟娟春華
颯颯秋籜
一點烟火氣
不能久淹塵世也。
然是足以不滅矣。
何必多。
何必壽也。
於是獨有相感者。
其遊西巖寺詩有云。
聲從激處生者。
卽余洗劒樓句也。
山暎樓詩云。
危樓坐似舟者。
卽余芙蓉堂句也。
押韻異耳。
古所稱詩人者。
乃今親見之。
益覺後生眞可畏。
無年之重可惜也。
悲夫
趙侍郞(宗鉉)上游
公元前332年
少遊四方
東國名區
無不及。
未見四郡
惟足偶未到。
心亦不之急焉者。
古人言遊山如啖蔗
漸入佳境
蓋欲先其麤而後其精也。
去年北塞
躡摩天臨瑟海。
偉壯之眺。
始入四郡
龜潭
雄拔
泛島潭之瀟爽
淸敻仙巖
幽曠雲巖
瓌詭舍人巖。
百里之內。
不匝旬而徧觀焉。
其餘奇石澄錯落碁置者。
不可殫名。
造化精華
仙靈窟宅也。
國中名山水。
各擅一勝者。
不爲不多矣。
若求集衆美而兼有之者
當以四郡爲冠。
使置之巫峽廬阜武夷鴈宕之間。
未知孰與短長也。
趙侍郞元玉
亦於前歲
上游
善畫者。
摹成一卷
手寫山水記。
以示余。
蒐奇抉奧。
無微不摭。
無幽不發。
一展幅。
怳若復坐於三巖二潭之上。
可謂勤且工矣。
畫者
貌其影而已
文者。
述其形而已
若神若趣。
可以心會
不可以言傳
况筆與紙乎。
是則還之造物可也
趙孝錫類
者。
天賦也。
蟲鳥之頑不靈者。
尙知慕其所生。
况於人乎。
然歷撰古今
以孝著者蓋鮮。
形氣之私。
妻子之愛。
汨之也。
若黃之趙孝子。
可謂能全其天者矣。
惟我聖上以孝宇內
每歲咨方岳之臣。
搜求異行以聞。
惜乎。
公已沒。
未及其身。
乃贈之官
朱丹其閭。
一邦觀式。
噫亦榮矣。
風聲攸曁。
宜乎歆動作興者多。
近日寂寥久也
無乃承上而宣下者。
未能盡其方耶。
抑有之而伏匿不章。
不達
官耶。
二者。
牧之過也。
余方居是職。
有感於是編而重自愧也。
聊識其後
勸世爲人子者。
小瀛居士白髮
鑷白如去惡。
世則善者衆而惡者鮮。
故去之也易。
世則善者少而惡者多。
不可勝去。
去太去甚而已
今夫人之盛壯也。
其猶治世乎。
及其老也。
其猶衰世乎。
是以盛壯之白可鑷也。
旣老之白。
愈鑷而愈不止
鬚髮可盡而白不可去。
終於無此身而後已。
噫世之衰也。
人力可以轉而之治也
人之老也。
不可復少也。
人之惡者。
猶可誘而之善也。
髮之白者。
不可變而反黑也。
然則世之鑷白者。
誠愚矣。
旣鑷矣而又葬之名山
以蘄魂魄之來遊。
此又愚之愚者也。
然其言曰。
塵劫中一游戲云爾
則又不可謂眞愚也。
豈嘗聞漆園之風者歟。
題李夢瑞(獻慶)蔡希菴百韻
詩之有律非古也
長律則又一變矣。
况步其韻乎。
斯乃詩家之所忌。
而亦工於詩者。
不能也。
李令公夢瑞示余希菴百韻律。
蓋步希菴松坡挽也。
驟讀之。
已見機杼自出
位置得所
氣昌而語工。
一句偸贅。
一韻拘僒。
翩翩長袖赴節
恢恢游刃
劈理
可謂鴻匠鉅手
至於筆力之勁俊。
藻采之穠蔚。
調響之淸厲
較諸希菴原韻
足可方駕
而或軒輊
眞不媿少日知音矣。
周旋聲病騈偶之間。
不免有出入今古
譬如百戰老將勁敵對壘
隨機應變
出奇正。
不能一循於範驅。
其視司馬節制
未知何如也。
夫兵者。
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詩家用長律。
其亦不得已之兵乎。
是則使麾下部伍
知之可也
申文白頭山
西方之山祖崑崙
東方之山祖白頭。
中國之人。
未嘗崑崙
故神之曰仙靈宅焉。
東方之人。
未嘗白頭
故亦神之曰。
神物遊焉。
東國震澤翁者年將耆。
自卞韓走肅愼
疋馬四千里。
焚巨木。
絶壑
露宿十日
白頭之巓。
遂踞大澤
北斗
其志魁然壯矣。
及登大角峰。
有詩曰。
未有驚神異。
終能絶衆同。
耳溪居士聞而歎曰。
是翁豈觀山而悟道耶。
夫山雖極高。
拳石之積。
水雖極深。
勺水之多。
何有神異
道者猶是矣。
孟子曰。
堯舜與人同。
所以聖。
山所以祖。
不在乎異。
在乎同。
有同而異者爾。
或問曰。
崑崙之趾。
星宿海
白頭之頂。
大澤
庸詎神異乎。
居士曰。
所謂山澤通氣也。
於卦爲咸。
陰陽交而萬
物生。
奚待登山而知之。
山海經曰。
大荒中有山。
不咸
肅愼之國
不咸咸也。
中國之人謂之長白
東方之人謂之白頭
蓋山極高。
四時氷雪名云
題艮翁李夢瑞浮橋
上之十三年己酉冬十月
將遷顯隆園於漢南之隋城。
故事車駕漢水
維舟
上以靈轝之重不可以舟涉。
有司講周家舟梁之制。
浮橋以駕漢。
議者紛然難之。
維時司農李公獻慶
亦竊憂曰。
天寒水廣
非人所及
斷然行之。
羣工震懾奔走
聚巨艦七十七。
截江之腰。
竹木
絡絙繘。
外覆
上實以土。
宛然成九軌之逵。
於是廞衛啓道。
萬衆環擁
車駕其後
旂旄飛揚
軍馬騈闐
坦然如履康莊
向之之者
擧瞠焉相告曰。
睿智獨運
非人與能也。
橋始成。
上命李公往觀之。
又命曰。
汝善詩。
作詩以颺之。
公退浮橋長句七十七以進。
蓋用當船艦之數也。
上嘉賞之
搢紳傳誦焉。
公以示良浩徵一言
余讀而歎曰。
盛哉是橋。
聖人之制也。
美哉是詩。
大雅之音也。
造舟爲梁。
文王創焉。
成親迎之禮。
秦漢因之。
遂有渭橋之名。
東方
則惟我王創焉。
以嚴奉先之禮。
將爲萬世
䂓法
是謂前聖後聖其揆一也。
在廷館閣之臣。
非不蔚然衆矣。
歌頌之作。
屬於公。
聖主知臣之明。
公之遭逢之隆。
可謂相得而益章。
斯詩也將與大明八章
並輝於千載矣。
若其詞藻之雄。
摸寫之工。
不暇論。
閏重陽
季秋之月。
於卦爲剝。
五陰並長。
一陽將盡。
聖人憂之。
命其爻曰碩果不食
斷其占曰君子得輿
於是重九之節
以示扶陽之義。
世之學士大夫
用是日。
登高置酒
於以宣暢幽懷
導達陽氣
豈徒然哉。
至若九月之閏。
陽數之贏也。
君子遇之。
致意焉。
余觀箕城閏重陽帖。
不覺欣然神契
箕城者。
殷太師故都也。
田畫九區
壇有九疇
蓋得洛書之數。
時當九有陸沉
獨傳於東方者。
可驗陽氣之始於東也。
今此諸老人。
是日登斯地。
有見乎羲繇之義。
範之數者。
未及躬齒其席。
扶杖而問之。
李北海娑羅樹
趙子昂嘗言。
唐人之書。
歐陽率更始。
間架
筋骨
顔柳嚴緊勁悍
一變永和風韻
李北海不失晉人之軌。
當爲書家正宗
余於淳化帖。
泰和
公元前319年
一幅
如丹穴之零苞片羽。
猶可想其全體
及見娑羅樹碑。
遒逸疎宕
極有大令之風。
始信子昂之論爲不易
吳興門路之正
蓋有所自矣。
杜工部北海詩云。
風流散金石。
追琢山岳銳。
文章筆翰
見重當時如此
余甚愛玩
一臨未暇也。
壬寅奉使如燕。
翰林修撰戴衢亨
從者求見余詩。
手書紀行二篇以遺之。
戴君覽詩歎賞
評書曰。
大類李北海
北海之筆。
余固好之而未能學也。
今戴君一見數行漫草
便識平日好尙
精於鑑識者。
如是乎。
誠可異也。
戴君字蓮士
江西人
妙年鼎甲
館閣盛名中國云。
韓昌黎夷齊讀書大字
公元823年
癸卯之春
余自燕歸
孤竹故城
二子像於灤河
暮抵永平府
有一秀才懷刺請見
延入爲禮。
孤竹李美字純之者也。
袖其文數卷。
求余一言
未竟
知其爲博聞之士也。
自言治擧子業
年老無成
著述自喜
因與語孤竹古蹟
純之曰。
此中有夷齊讀書之墟。
水石甚奇。
呀然笑曰。
夷齊之世邈矣。
今何以徵焉。
純之曰。
距此百餘里。
有山曰書院山。
有寺曰雲居寺
昌黎韓公崖石
大書夷齊讀書處。
夫豈無稽
公元824年
而韓公書之乎。
余曰。
然則印本否。
純之曰。
無在者。
後當搨來寄示
漫應而未之信也。
翌年春
宗姪左相公使燕。
還路永平
純之來見曰。
大人洪副使同姓
爲我傳此紙。
仍出夷齊讀書五大字及嘉靖古蹟一本
下附其遊山記。
隨使行來
余觀大字
筆力雄邁
字形奇古
不似以後筆。
非凡衆人跡。
昌黎孤竹故境
而碑言唐太和年。
寺正當韓公之世。
則其稱韓書。
不爲無據矣。
夷齊讀書之說。
或疑焉。
余嘗思之。
羲黃之世。
文字已作。
神聖繼起
開物成務
有禮有樂。
則豈無書籍可傳
謨訓相承乎。
故書唐虞稽古
建官惟百。
堯舜之典。
皆稱曰若稽古
可見唐虞以前
亦有古書可稽也。
趙閱道王介甫曰。
臯夔稷契
書可讀。
當世稱其辯。
余獨惜其言之太快也。
至若夷齊之時。
商周質文之交也。
虞典謨。
固已粲然
而六七聖相繼。
損益文物憲章
宣朗矣。
故伊訓曰。
聖謨洋洋
嘉言孔彰
傅說曰。
人求多聞
學于古訓
伊傅之世尙然
二子賢聖
何嘗不學而能成其德乎。
惜乎。
所讀之書。
不可見也。
千載之後
賴有韓公之筆而表章之。
於以聖賢之學。
不資讀書
其跡寧不可寶乎。
噫。
純之以
異邦之人。
逆旅相逢
一言相許
至於搨取百餘里之地。
遠寄千里之人。
其亦敦信古君子也。
其言又豈不可徵乎。
於是粧成一帖
以永其傳。
使天下後世之慕夷齊者。
必自讀書始。
呂眞人榴皮
公元822年
東坡詩話云。
道士自稱回山人
沈東老飮酒
石榴皮。
絶句壁上曰。
西隣已富憂不足
東老貧樂有餘。
白酒來緣好客
黃金散盡爲收書。
書訖。
出門渡橋
不知所之
或曰
呂洞賓也。
僕見東老之子
道其事爲和其詩云。
余於壬寅使燕。
求是帖於書肆
不可得
及歸偶獲一本
故紙涴弊。
蠧蝕字缺。
不可讀。
亟以淨紙改粧焉。
神仙之說。
荒唐矣。
呂純陽眞仙去耶。
胡爲而來人間
筆蹟也。
未可信。
然坡翁旣言親聞其事。
則又不可謂誣也。
今觀其字畫
飄搖斷雲空花
出神化。
非烟火中物也。
是可爲希世之珍
何必回山人呂純陽也。
皇明諸將名帖
公元1532年
昔我宣廟壬辰
倭奴三京
車駕西狩義州
山人休靜
仗劒迎謁
上諭之曰。
世亂如此
爾可協力弘濟耶。
休靜泣曰。
臣雖老病
敢不激起義旅
命拜八
公元1593年
十六宗都摠攝。
方岳
禮遇之。
於是休靜弟子惟政
關東起僧軍七百。
處英自湖西起一千五百。
會于順安法興寺
天兵聲勢
癸巳正月
戰于牧丹峰。
斬獲甚多
遂克平壤
宵遁
休靜勇士百人
迎駕還都
李提督贈詩褒之。
文武諸臣八十餘員。
長箋姓名
修書致禮焉。
其爲華人之所尊敬如此
是帖藏於普賢寺
無知者。
余於己卯春
妙香
西山古蹟
得見此帖。
摩挲擎玩。
恨未能表章
後三十三年辛亥
按西節。
寧邊府使柳令孝源
入山取來。
賷送箕城
摸刻于石。
印傳于世。
還舊本於山中
噫。
豈但西山盛蹟而已
穆陵中興之烈。
神宗皇帝再造之恩
見於是帖。
可作東方萬世之寶矣。
今二百餘年。
始顯於世。
夫豈偶然哉。
新羅文武王陵碑
余於曩歲
鷄林
新羅故都也。
天旱
行禱于山川
東海上有雩壇
利見臺。
余乃具祝幣往焉。
臺在大海之傍。
石阜突起成臺。
邑人利見之義。
對曰。
新羅文武王隣於倭。
數困於侵伐
臨薨。
太子曰。
我死。
必葬於海中
當化爲龍以距倭兵。
海中大石嵳峩屹峙如小島。
太子羣臣。
不敢違。
葬於石間
未幾
公元684年
風雷大起
黃龍見於石上
臣民登臺望拜焉。
名其臺曰利見
以爲禱雨之所。
輒有靈應云。
大恠之。
以爲東荒唐之說。
考見三國文武王紀。
有曰。
羣臣以遺命
東海口大石上
俗傳王化爲龍。
仍指其石爲大王石云
國史乃是信書
不可謂誣。
至於化龍一事
稱以俗傳
蓋諱之。
不欲質言也。
歷觀前牒
鯀化爲熊。
牛哀變虎等說。
止一二。
而皆在洪荒之世。
不載於正史
惟新文武王
卽是中國唐文明之時
而乃有此恠誕之事。
物理之難稽如此
聖人語恠
歸之於多聞闕疑可也
余始見三國史。
以爲金富軾是異代之人。
或失之傳疑矣。
往在鷄林時
文武王陵。
無片石可驗。
後三十六年
土人耕田
忽得古碑於野中。
文武王碑。
大舍臣韓訥儒所書也。
其文剝落無序
而有曰。
赤烏呈災。
黃熊表異
隨風燭。
貴道賤身
葬以積薪
碎骨鯨津等句。
明是火化水葬之語。
不可國史之誣也。
噫其恠矣。
聊識碑刻之後
以示博物君子
題新羅太宗王陵
羅太宗王陵慶州西五里無象設。
前有碑。
龜趺高丈餘。
失其身。
上安龍頭
夭矯蟠拏
刻鏤精巧
面有
方篆陽文曰。
太宗武大王之碑。
噫。
太宗平麗濟。
一三韓。
實有萬世之功。
於革之後
衣舃之藏。
邦人莫不敬護焉。
樹木不敢翦伐
麗牲之石乎。
今乃失其所在。
設有愚夫頑童
生心竊取
不可半夜負而逃也。
不可一日磨琢而滅之也。
有鄕父老焉。
有守土吏焉。
安得默而視之乎。
於理殊未可曉。
余聞關東鳳山
唐文皇碑。
壬癸之亂。
蠻人載之以東。
在道中折
遂舁其半而去。
其半尙留原州
關東距萊海千里
而尙欲載去。
鷄林百里近乎
余意太宗之碑。
殆是蠻人竊去也。
鷄林又有昌林寺碑
嘗見趙子昂書。
盛稱新羅僧生書昌林碑。
雖唐人名刻。
無以過之
余到鷄林
首訪昌林。
寺已墟矣。
獨有石塔巋然
碑終不可得矣。
是碑也。
旣名於中國
則安知不爲蠻人所竊乎。
余見原州半折碑。
始悟鷄林二碑之同渡蠻海也。
遂並識以傳疑
以質博物君子
新羅興王北巡
公元830年
少時
野史新羅王北巡鐵嶺
沃沮定界立石
穆陵時。
申將軍砬。
北兵使。
印來傳世
於是
徧問申氏之後
無有知者
慨然
每逢伯新赴者。
勸之求來。
終不得焉。
歲庚戌
兪君漢敦通判
公元868年
興。
告行
余試言之。
周歲
君書來云。
朝廷新設長津府。
在咸興甲山之間。
中有黃草嶺
距咸幾二百里有碑在嶺上
顚仆山底
上下皆折。
只存半腰
見其文。
乃眞興王北巡碑也。
印送一本
余按碑字
古質蒼勁
文理斷缺不可讀。
中列從官
有曰喙部阿干大舍等名。
皆是羅初之地名官號也。
寧不奇哉。
考其歲。
戊子秋八月
爲眞興王二十九年。
中國則乃六朝陳臨海王二年
於今爲一千二百二十六年。
東方古蹟無有於此者。
今於開拓長津之時。
始出於世。
可驗國家文明之運。
無幽不顯
新羅盛時
幅員廣遠
靺鞨之境。
於斯見之。
可補古史之闕矣。
兪君好古之誠。
乃能闡發千歲前古蹟。
可謂博雅良士也已
玆記隱見始末
以備職方氏之採焉。
麟角寺碑
公元320年
少時
麟角寺碑印本
高麗時集右軍者也。
字似三藏序而稍瘦。
淸峭過之
心甚寶重
聞其碑在嶺南義興縣
一搨來。
庚辰
余尹東京
義興二百里。
貽書知縣求一本。
答云弊境今無麟角寺。
從何印取乎。
余歎曰。
寺廢而碑亡。
今人不知也。
豈可終使泯沒耶。
於是選於吏稍識字幹事者。
齎十
日粮。
戒之曰。
徧搜一境
不得無還也。
吏去旬日而返曰。
深山古刹
無不及。
未見麟角寺者。
偶到一山
新羅廢寺
與僧語古碑有無
僧曰。
此中佛殿樓底。
斷石十數塊。
無乃是耶。
試鉤出視之
果古碑也。
取水磨洗
見其文。
微有麟角二字矣。
大喜
遂募善搨者。
授紙墨。
與吏偕印。
取三本來
蓋僧徒苦搨役。
擊碎而深藏之。
今餘十餘片。
字又刓剝。
可卞者。
僅十之一。
可惜也。
然其點畫完者。
精彩趯趯欲動。
宛然永和風。
神奇哉。
麗去唐未遠。
必得眞蹟而刻之。
不經翻刻
故視近世唐本諸帖。
眞贗懸矣。
豈不可寶乎。
乃粧池成帖。
以傳于世。
 按輿地勝覽云。
寺在華山
洞口石壁矗立
俗傳麒麟卦角于壁。
故因名焉。
有閔漬撰僧普覺碑銘
余觀字畫之遒妙。
刻法精工
實非後世所及
豈因朝令而建碑
如唐僧懷仁之集三藏序耶。
題鍪藏寺碑
余尹鷄林
訪古蹟。
故老言。
新羅鍪藏寺。
有金生書碑。
而今不知所在
余甚慨然
邑志
遣吏訪之。
入山深處
有小蘭若
僧言是鍪藏寺舊墟
古傳新羅主藏於此
而碑則不久矣
歸告以實。
余曰。
舊墟矣。
碑或埋沒林薄乎。
第再往尋之。
數日來言。
寺後有磨豆磑。
脉理異凡石。
故豎起視其腹。
乃古碑之折其半者也。
余聞而奇之。
遣工搨數本來。
果是鍪藏碑。
而考其文。
卽新羅翰林陸珍書也。
陸珍詞翰
顯於羅。
傳者見其姓。
誤稱金生也。
及余西歸
相國文翼公
公曰。
君在鷄林
得見鍪藏碑否。
余對以求得始末
蹶然喜曰。
老夫平生
金石錄數百卷
獨未得是碑。
再按嶺節。
求之非不勤矣。
闔境無知者。
君乃得之
好古過我矣。
願分我一本
奉獻焉。
乃以一本附粧於麟角碑之下。
後聞藏書家。
曾有鍪藏碑全本
前後面。
今余所搨。
前面之半。
而後面則爲磨豆所滅。
可惜也。
聊識卷末
見物隱見若有數焉爾
金角墓碑
金角干諱庾信
新羅統合三韓之元勳也。
墓在慶州西十里
余嘗爲府尹
操文以祭之。
見大塚如王者之葬。
獨無一片石在前
爲之徘徊悽愴曰。
角干之功蓋三韓
塋封若是其大。
則必有紀功之碑。
而今不見惜哉。
後二十餘年。
余直騎省
郞官李君書九
博雅好古之士也。
自言其家有東方金石散帙
只餘數卷。
亟令取來。
新羅古蹟
金角干碑數幅。
剝泐微可卞。
而考其文無疑。
蓋於島夷之亂。
失所在。
而是本卽亂前舊搨也。
至今百年
流傳人間
奇矣。
上去干時
則已過千數百年矣。
豈不可寶乎。
遂請於李君
得其一幅
附粧於鍪藏碑之下。
余觀鍪藏碑。
右軍之風。
角干碑。
歐率更之法。
爲書家珍品。
東方古蹟
莫先於此者。
在中國則其岣嶁石皷之亞乎。
余嘗論羅代人物。
金公第一
今見是碑。
重有曠世之感云。
白月寺碑
白月棲雲寺碑。
新羅崔仁渷撰。
釋端目集金生書者也。
舊在嶺南榮川郡。
中年失所在。
尙古子金光遂守隣縣。
搜得於田間
運置官廨
印行于世。
余在鷄林
妹婿金君亨大知榮川。
余省安東先墓。
遂如榮川。
白月碑則棄在廢苑中
土掩其半矣。
亟使舁致官舍前廊
取酒磨刷
猶可卞。
乃搨十餘本
廣傳于世。
主人木匣以覆之。
防風雨焉。
金生
東方書家之祖也。
嘗入鷄林石窟中。
木葉寫字
四十年不出
書乃通神
宋崇寧中
高麗使臣洪灌。
持其書入中國。
翰林待詔楊球等。
見之大驚曰。
不意今日
復見右軍
蹟。
金生之書。
蓋自闢門戶。
未嘗學鍾,王。
暗合古人如此
當時碑板必多。
而今無傳者。
白月尙在
而是亦集字。
則非眞蹟也。
棄捐田野
幾致漫滅
寧不痛哉。
余嘗博訪生書
鷄林
見太櫓院小扁。
於康津。
萬德白蓮社六大字。
又得田遊巖序及興隣君印本
皆藏于家。
噫其少矣。
余懼久而遂泯。
詳錄卷末
使世之人。
寶蹟所在
愛護勿失焉。
平濟
公元660年
史云
唐高宗顯慶五年
新羅武烈王上表言。
進貢之路。
百濟高句麗
輒爲兩國所梗。
大怒
將軍蘇定方
舟師渡海百濟
新羅將金庾信
夾擊大破濟兵。
虜其王義慈。
革其國置熊州都督府
刻石爲塔於白馬江上。
紀功
撰者陵州長史賀遂亮
書者洛州河南懷素
至今古塔巋然道左
未幾唐又遣李世勣
高句麗
安東都護府
已而兩國之地。
皆爲新羅所並。
三韓始合爲一。
今按權懷素
考其世代
乃非善草書之上人也。
筆法蒼勁
結構嚴整
一變六朝之體。
始知間架之法已在顔,之前
精神風韻
少遜於歐,褚。
然想是當善書名者。
可稱東方古蹟之首矣。
原州半折
公元1592年
原州靈鳳山半折碑。
高麗太祖御製
詞臣光胤奉敎唐文皇帝書者也。
萬曆壬辰之亂。
倭奴車載以東。
竹嶺
碑斷爲二。
乃挈其半而去。
亂定。
關東守臣曳還于原州
遂稱半折碑。
余搨來一本
其筆畫。
豪壯奇崫
眞天人之跡也。
嘗聞文皇最愛右軍
今是帖深得三藏之法。
脫出羈絆
天馬之遊空。
非操毫家所仿像也。
雖以島夷之蠢。
亦知愛重
至於偸載以去
不憚千匀之重。
萬里之遠。
所謂奴隷亦知其爲瑞也。
幸其半尙留東方
造物者相之歟。
余觀唐本淳化帖。
載文皇書
而皆經屢翻。
離其眞遠矣。
惟是碑。
獨傳千年舊刻。
求之中國
難得矣。
雖謂之天下寶跡。
可也
異日中國有求東方古蹟
則盍以是應之乎。
陟州東海
東方之文。
眉叟最古
往往秦碑漢鼎
則效周太史
自創新體。
杈枒詰屈
千歲枯藤
叟嘗爲三陟守。
東臨滄海
立石日母之衝。
手書四言詩以誓水。
文險而字奇。
出神鬼窟
世人寶之
常言先秦西漢之後
古文亡。
唐宋以下
不足觀也。
故其文蒼
簡直
絶無折旋變化
論者病之。
然余獨謂唐宋之文。
議論法太勝。
東人則習模擬
古文益遠。
論敍紀實
則當推眉叟爲第一
曩歲余入喉院。
樊巖蔡公爲知申。
一日邀余。
出示橫軸一帖曰。
此眉叟手書墓表草稿也。
要與公一觀
余喜展讀訖。
樊巖曰。
文中有數行失格。
豈眉翁未定本耶。
樊巖愕然哂曰。
眉翁一字一法
墓石之刻乎。
公言未必然矣。
已而
樊巖取其軸盡卷。
忽有小紙揷其尾。
熟視良久
拍案而叫曰。
何其神耶。
公之鑑識也。
因投示余。
蓋叟手書數行於一紙云。
自某至某。
當改之如此。
一如余所指。
逌然而笑曰。
文章杼軸
至嚴且妙。
古作者。
不能無少出入
叟乃自覺自改。
所以不可及也。
樊巖曰。
使叟有知
掀髯一笑九原矣。
余亦自謂知眉翁者莫我若也。
今觀東海碑。
其辭浩淼洪濤
其聲鏜鞳怒浪
若有海恠波靈
恍惚筆端
嗚呼
非叟誰歟
能爲此者
題金自菴(絿)筆蹟
公元1639年
自菴金先生道學節行
己卯士類所尊。
與靜冲諸賢。
同其進退
至若文章翰墨
乃其餘事。
筆法高古
時稱有魏晉之風
良浩少也。
得見公所朝遊
北海蒼梧一絶大草
雄偉奇崫
大令筆力
尹白下嘗見而慕之
欲倣其法。
把筆良久
憮然而罷云。
先生流竄嶺海
年壽不永
故書跡傳于世甚少。
近歲金君思䄷。
連山
一盜
胠其橐。
一書帖。
自菴書也。
寫其詩三十餘篇
隨手漫筆
不甚致意
鋒穎遒勁
韻致蕭散
可見心畫
而第不䂓䂓古人之法。
譬如山陰脩竹解苞出土
挺然干雲之勢。
柯葉猶未猗猗
足以百卉矣。
今於兩賢跋文
見其一顯一晦若有數也。
則不滅於兵燹
而得諸丏食之婦。
今又不毁於盜賊
而入於金君之手。
鬼神之默護。
非人之所能爲也。
豈不寶重歟。
然余則謂非惟書之爲寶。
蓋因人而寶也云
尹白下()書軸
東方之書。
祖於新羅金生
金生之筆奇崫奧妙
不師古人而自闢門戶。
然其神骨獨詣
暗合二王
大爲趙子昂推服尙矣。
其後在羅。
則有金陸珍釋靈業
學弘福碑。
崔孤雲
歐陽率更
麗則李嵒文公裕,釋坦然,機俊。
皆得唐人之法焉。
我國初。
匪懈堂才高韻逸。
妙絶天下
年壽不永
猶未能脫松雪轍跡
石峰濩。
專學金生
而上㴑鍾,王。
功力至到
前人
論者。
匪懈書。
如仙鶴刷翩。
已有冲霄之氣。
石峰書。
如老狐專精
能偸造化之妙。
蓋善評也。
至若楊蓬萊孤山之草。
白玉峰,吳竹南之楷。
自菴,成聽松金南窓行書
各自成家
足以名世
筆畫或近惉滯。
結構不免疎慢
終不能深造唐人閫奧
白下尹公
生於千載之後
穎脫超邁
一洗偏方之陋。
盡取金生以下諸家而割其榮焉。
咀嚼唐宋元明。
折衷永和
點畫神氣骨肉俱足。
締構法象意態咸備。
妙悟神解
集成一家
天矯如行雲游龍
穠燁如名花好女
令人目眩心醉
可謂人間絶藝
天下奇才也。
於是乎書家萬法畢露
古人陳迹盡廢。
世之操管者。
靡然宗之。
不復從事於戈勒波趯之法。
而惟求工於目與腕之間。
其弊也文勝而質喪。
日趍於弱與俗耳
夫以羲之之聖於書。
韓昌黎尙有俗筆姿媚之譏。
况其下者乎。
余觀白下之筆。
過於姿媚
安得不流於俗也。
然則善學柳惠者。
宜思隨時損益之也。
今此軸。
乃其晩年作也。
各體俱存。
誠可寶重
而但楷書古意
蓋坐於學顔,蘇也。
行書本於弘福。
出入於南宮奇有則矣。
草書駸駸淳化
至矣。
李季恭(昌友)祝鷄翁
尸鄕
祝鷄翁
養鷄千餘頭。
各呼其名。
種別而至。
鷄西方之蟲也。
得金氣。
其性好鬭
翁能馴之
居而有別。
羣而不爭
矣哉
翁之德。
化禽鳥之性耶。
使翁出而長民者。
將使天下之民不爭
惜乎。
翁之不遇也。
翁之不遇
斯民不幸也。
噫。
檀園弘道扇畫
朱明用事
如坐洪爐
杜子詩束帶發狂大叫
眞是此時光景
得便墨竹
秀幹疎葉。
颯颯有淸飈。
滿我懷袖
不覺神骨爽然
今乃知此君不惟傲霜
亦能辟暑也。
苟非筆端有神
安能眞性幻境乎。
檀園可謂得虎頭之三昧矣。
玉泉書畫
畫者
六書一派也。
源同出於象形
然畫以傳其神。
書則載其道。
門戶遂歧。
而其理有相通者。
自古善畫多能書。
善書者亦傍通畫格
特執藝有專攻焉耳
余再遊中國
騷人韻士操觚弄管。
未有不兼治書畫者
獨我東士大夫
畫家雜技
不肯習焉。
縱有於天才。
不學而能者。
相視而嘲之。
不識象形之源也。
甚矣其固哉。
君壽慶癖於文墨
旣印
風謠續選。
又將集當世書畫名家
合成一秩
以賁昭代文獻
於是喜而題其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