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耳溪集卷十二
耳溪集卷十二 第 x 页
耳溪集卷十二
 记
  
耳溪集卷十二 第 204H 页
文宪书院九斋记
文宪崔先生居海州。讲学授徒。设九斋以处学者。一曰敬业。二曰进德。三曰修道。四曰率性。五曰乐性。六曰泰和。七曰待聘。八曰诚明。九曰造道。初学者。先居敬业。习六艺之文。以次升于进德。终于造道。循序而进。不敢躐等。如周官造士之制。于是士皆蔚然而兴。以需王国。先生生。先于濂洛诸贤之世。而独倡圣学。东方之人。始知儒道之重。其功大矣。而至若修道率性诚明等语。乃中庸之辞也。中庸之表章。始自程子。而先生乃以名斋而教学者。则其深得圣人传道之微言。而暗合于程朱之旨如此。传所谓地之相去千有馀里。世之相去千有馀岁。而若合符节者也。岂不盛哉。惜乎。丽代文献无徵。当时所以传授之法。撰述之言。皆无所传。入我朝。当嘉靖乙巳。慎斋周公世鹏。按海西节。建院于先生旧居。俾诸生诵法而藏修焉。先生之道。幸而不坠于地。凡我诸生入此院而登此斋者。瞻其名而思其义。敬修乎德业之基。思辨乎性道之微。一遵九斋之教。则先生之道。可以复明于世。
耳溪集卷十二 第 204L 页
而庶不负周公嘉惠后学之意矣。先生仕高丽穆宗朝。官至太师兼门下侍中。为时儒宗。累世高官。后孙尚居海州。以文行相传。今将重修院宇。以不佞猥忝山长。来请记九斋次第。谨书此而揭之。
文会斋记
岭之南。山皆雄峻明秀。土厚而水清。其俗敦实好学。无外慕。名儒硕士。磊落相望。号称东方之邹鲁。友人李季真为善州。以兴学造士为先务。既修莲桂堂。以待乡士大夫之游于学者。又建文会斋于其北。以养诸生之肄于塾者。供亿既赡。劝课有方。走书千里。求文于余。夫仲尼之门。教人之术多矣。必曰博我以文。又曰以文会友。所谓文者。非章句佔𠌫之谓也。学以聚之。问以辨之。修辞以明理。立言以卫道。皆是也。旅饮于是。有献酬扬洗之文焉。合射于是。有揖让袒袭之文焉。讨论观习。无非文也。饮食兴居。无非文也。会必以文。则其业不二。不二则专。专则有功。善之士其将斐然兴矣。余于今春。参知贡举。聚八路多士。而拔其英焉。善之两士。中高第。夫八路之贤才。非不众矣。乃于一邑。得二人焉。可以见善之多士矣。季真为政于善。甫三年耳。作兴之功。乃若是耶。季真少好学。屡
耳溪集卷十二 第 205H 页
与余为文会。今推其所学而施于一州。宜乎其收功之敏也。南师古。古之通人也。尝言曰。东国文明之气。聚于岭南。岭南文明之气。聚于一善。其言殆有徵矣。余于是为善士贺。
斐然堂记
主屹之南。洛水之东。山川磅礴而深厚。名儒大贤蔚然相望。其业诗书文行。其俗孝悌揖逊。自古称邹鲁之乡。惟宜宁之为邑。地近南海。去京师千里。而儒贤之所尝游息。忠义气节之士。往往出于其间。夫何世远而迹泯。民俗渐讹。士气不振。流风馀韵。寥寥乎无闻。为长吏者。以簿书为重。催科为能。一切为目前苟简之政。奚暇及于礼俗哉。族侄乐绥。得是邑二年。众弊悉举。慨然以化民正俗为先。就乡校旧基。建学舍十数楹。简邑中缝掖。课试有法。饩廪有常。先之以通经。导之以礼让。肄之以文艺。士皆蔚然而兴。咸曰。百馀年始见此事。余闻而喜。贻书而贺曰。善哉政也。斯可谓知所本矣。夫学校者。为治之基也。粤自虞庠夏序。历代靡不有学。礼乐兵农。皆于是出。故治道之隆替。人才之众寡。皆视学校而衰盛焉。惟我国州府郡县。莫不建学。而穷乡僻邑。名存而实不举。党塾少砥
耳溪集卷十二 第 205L 页
行之士。里巷鲜读书之声。奚有补于治道哉。幸今 圣人御宇。治本教化。命儒臣纂乡礼合编。又印五伦行实。颁之八路。使之家诵而人习。三古之盛。人皆矫首而望。君于是时。受百里之寄。以兴学造士为己任。使海隅苍生。咸蒙 圣人之化。岂不美哉。余乃命其堂曰斐然。手书以赠之。卫诗曰有斐君子。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孔子曰。吾党之小子。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者。言学之成章。必待乎裁之也。裁者正也。学不由正。则流于偏。故圣人之教。贵乎穷理而择善。正心而修己。以之事君从政。以之亲上死长。皆由此推矣。后之人咸称岭右学校之政。自洪侯始。则吾宗亦有华矣。奚独为宜民贺哉。
四达亭重修记
洪于湖为巨州。宜其官居亭观。与地称焉。特以邑于野。困于财。太守之室。偪露下陋。冬不承阳。夏不通凉。又地大事繁。每朝吏抱牒齐案。署不停笔。民盈庭呼噭。耳听词。口占判。日未中而汗眩烦瞀。醺如中酒。虽强敏者。已不堪矣。古人云气烦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然后理达而事成。诚哉。夫如是故。近岁守洪者。率不能久于官。或不半岁
耳溪集卷十二 第 206H 页
而去。奚暇达于治理乎。余治洪之数月。心懑然不乐。步园之荒墟。得废亭焉。曰四达。问之老吏兴废之始。对曰。州有亭。久而亡。昔岁丁酉。故参判洪公牧此土。即旧址而楹之。地虽旧。功则刱也。厥后或不修弃之。十数年矣。余踧然敛襟曰。噫。公我宗叔父也。自余南来。窃听于州人之诵论州先生之良。必曰洪使君。立大石郭门外。屋而刻之曰洪公遗爱。夫公之在州廑九月而民称之。至今五十年。不忘其德政。吏术。必有可师而述者。惜乎。掌故无传焉。今于是亭也。亦可知公之政焉。虽余不肖。无能为前人役。今睨其废而不修。殆有罪焉。乃倾廪易材。亟命新之。三旬而毕功。欹者直。毁者完。罅者实。污者鲜。于是刜秽壤。斩恶蔓。疏为清池。列为疏林。窈然而幽。奂然而明。乃四月丙午朔。与客登而落之。余谓客曰。子知夫四达之义乎。客曰。是亭也。宅夷而视旷。高山在后。流水在前。风来西榭。月出东霤。其谓地之四达欤。余曰。非也。客曰。辞听则达乎事。貌听则达乎情。公听则达乎远。理听则达乎隐。其谓政之四达欤。余曰。几乎犹未也。乃扣槛而歌曰。亭之深兮。孩者怀之。亭之安兮。耇者绥之。亭大而敞兮。寒者是依。亭高而明兮。忧者则夷。客喟然而
耳溪集卷十二 第 206L 页
叹曰。远哉志乎。信如是也。将施于东海而达。施于西海而达。施于南海而达。施于北海而达。此其所谓四达也夫。余笑而记其言。非曰余能盖述前人之意也。
芙蓉堂记
首阳馆之南数十步。有池数百亩。池中架石起楼。种荷万本。名之曰芙蓉堂。制作之瑰奇。名于国中。余于庚寅春。按海西节。居首阳馆。遇暇日。将登览焉。于是轿人进舆。驿夫张伞。州吏设席。武士执戟。传呼扶拥。一府哗然皆动。令人耳聒而心烦。足未及楼。而兴已十八九损矣。由是。欲登而止者屡。率不过月一再登。心歉焉不快。及夏时雨降。池水方盈。荷叶始展。民缘于畎亩。狱讼稀简。州郡无事。风暖日永。无以遣怀。乃立约营中曰。凡刺史不时登芙蓉堂。将士吏卒。毋得从。非公事。毋敢辄入。即使童子一人。奉印在前。侍妓数辈。抱笔砚琴书蹑后。翩然曳履而出登楼。顾眄左右虚无人。独与清池绿荷。萧然相对。命觞赋诗。偃仰逍遥。甚适焉。有公事则理之。有民牒则听之。事亦不废。而心未尝不閒。或竟日而归。每月明则往焉。雨则往焉。有佳宾则往焉。一月强半在此堂矣。有时命小艇。琴一张笛一双。摇曳溯洄于红藕翠叶之间。微风
耳溪集卷十二 第 207H 页
乍起。香露拂衣。弹水仙之操。歌采莲之词。神清气爽。飘飘然有凌虚出尘之想。信可乐也。不知前日之游于是者。亦有此乐否。后之继我而来者。又不可不知此乐也。遂援笔而记之。以备碧城故事。
双清亭记
海西无佳山水。唯碧城环山临海。有楼观之胜。观察使居焉。置通判佐之理民事。地近而职亲。每于公馀。简礼数。从容如宾僚焉。庚寅。余以节镇碧城。韩山李大之为通判。居数月。政多暇。拓政事堂之东。起小亭。凿池种莲。植碧梧数本。养白鹤一双。鸣琴挥毫其上。余闻而奇之。携酒而就焉。饮少酣。大之请亭名。余命侍儿磨油煤翰林风月。染象管大霜毫。书双清亭三大字。使揭之。大之请其义。余曰。环是亭者。无非清也。试言其大者。负龙首之奇峰。带睡鸭之澄湖。此山水之双清也。东有首阳之山。前瞻孤竹之祠。此节义之双清也。架石为台。环台为池。是池与台双清也。挹水中之香。听月下之唳。是花与禽双清也。富矣哉。亭之清也。大之曰。凡此数者。清则清矣。皆外物也。独不及于饬己治民之方。何也。余竦然整襟曰。善哉问也。子可与言清之道矣。夫清者。气之精也。天得之而形。水
耳溪集卷十二 第 207L 页
得之而明。人得之而灵。以之治心。则欲净而理全。以之治躬。则气和而行洁。处乎人则严而信。居乎官则爱而威。故清者。德之府也。名之宝也。天下之人。莫不敬服。百世之下。想其风声。大哉清乎。物莫与之争矣。然余于大之之问。窃有异焉。子之大父侍郎公以清名苦节。伏一世。遗风至今凛然。使饕夫介而黩俗贞。子之家庭有馀清矣。周公曰。文王我师也。子能以侍郎公为师。律身而莅官。惟祖武是绳。则清不可胜用。而世之人。亦将曰李氏之祖与孙双清矣。今乃求益于余何也。
君子亭重修记
盐州之南。有大泽焉。曰卧龙池。广轮万武。横长盘屈。如龙形故名。或曰。有神物居之。每冬耕冰而占荒穰。当池之东北。有亭曰君子。池大而多莲。盖取濂溪子之说也。庚寅春。余观察海西。居数月。盐州守李士秀有书来曰。南池之有亭。殆百年矣。去辛未。相国崔公锡鼎守玆州。既大涤是池。推馀力。修斯亭。民至今颂之。近者。圮且废。实守土之责。经之半岁而始完。敢乞一言之记。余闻而喜。报书以贺。且曰。记者。叙其实也。余未尝登斯亭。第俟之。未几有特旨浚南池。余即发
耳溪集卷十二 第 208H 页
檄海,延,白,平,金五邑守。剋日会于南池。行近池七八里。忽闻异香。自南而来。往往触人鼻口。余怪而问之。从者对曰。此南池之香也。神精已爽然矣。及到池。登高岸周视。指画分授。使各调民趍役已。乃置酒于君子之亭。时荷花盛开。弥满十馀里。深红浅白。掩映交加。烂如铺锦。明若蒸霞。令人目眩而心醉。坐少顷。浑觉衣衫酒食。皆有香气。浸浸然与之俱化。始信濂溪之所爱。异乎人之爱也。余乃举觞而属主人曰。是池之堙。今几年。亭亦随废。复得贤太守而重理浚池之命。适在此时。殆若相感者然。物之废兴。庸讵非数欤。濂溪之说曰。中通外直。香远益清。夫中通者。心之虚也。外直者。听之公也。香远者。化之行也。心虚故听自公。听公故化自行。君子之道。如是而已。今子之为政。无乃有味于斯欤。宜乎作是亭之主。而无愧于是花矣。昔蘧伯玉耻独为君子。吾将坐芙蓉之堂。诵周子之辞。推君侯之政。施之一路。则于记斯亭也。又可以无愧矣。
太虚楼重修记
黄州之馆。有太虚楼。架虚为梯。不设窗闼。弘敞高明。雄于西路。旧名广远楼。皇明诏使朱之蕃。易之以太
耳溪集卷十二 第 208L 页
虚。手书以揭之。庚寅。余仗西海节行属部。二年之间。凡三到黄。到辄登太虚楼。置酒赋诗。江山犹夫昔日。而皇华旧迹。邈然如浮云之过太虚。俯仰感慨。徘徊而不能去。但见颓檐败槛。荒落欹危。又惧夫楼之不能久也。余解归之明年。知州李久之割俸而新之。稍拓而广之。徵文于余。余闻而喜曰。太虚。国之名楼也。华使之所眺赏。形于歌诗。闻于中国。其成毁存亡。足以觇国力之虚实。关治象之丰凋。则久之之功。不可以无志。客有笑之者曰。久之之用心。诚勤矣。然盈虚者理也。废兴者数也。自有是楼以来。或烬于火。或毁于兵。或骞于风雨鸟鼠。曾不能数百年长存。从今以往。可知已。淹速有时。同归于尽。何事于文为。余应之曰。子知夫太虚乎。万物皆出于虚而入于虚。虚者。实之根。物之终始。老氏以虚为无。佛氏以虚为灭。皆非知虚之妙者也。天虚而云行焉。谷虚而风生焉。渊虚而水凑焉。地虚而楼兴焉。楼虚而人游焉。虚以受之。实以形之。一虚一实。变化生焉。是楼也本起于虚。其毁也即返于虚。楼虽毁。而虚未尝变。譬如楼之阅人。人去而楼在也。然因楼而地益彰。因名而楼益显。因文而名益传。文亦不可无也。余览地志。壬午黄冈火。
耳溪集卷十二 第 209H 页
楼尽灰。独扁额飞落池中。若有护之者然。异矣哉。今余之文。未知孰与朱之笔。其托于太虚一也。盖太虚者。不与楼存亡也。
映波楼重修记
海之西。皆坟衍广斥。而独瑞之为州。环山而临水。映波之楼。当客馆之前。有清旷之观。然州居直西之冲。往来车盖毂相摩也。为吏者。疲于送迎。困于消饩。未知有山水楼台之乐焉。故是楼也颓之久。无或修者。德水李士秀。自盐州移是邑。不半岁而楼已新。盖翼然而高。奂然而明矣。夫映者。明之交于物也。水之性内明。故受物之映。天之映以虚。山之映以翠。日月之映以光。楼台之映以丽。草木之菁蔚。羽毛之文章。各以其形交焉。然波定则其映也专。波挠则其映也散。专则真。散则变。真与变而尽物之情矣。心犹水也。政犹映也。心正则政平。心烦则政厖。孟子曰。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其斯之谓欤。士秀在盐州。尝浚南池。治湖亭。余时按是道。为文以美之。今又走书而告楼成。非有得于观水者。何其好之笃如是也。夫为邑者。其志在兴利修弊。其乐在山水楼台。是可以知其政焉。是可以知其人矣。
耳溪集卷十二 第 209L 页
听莺亭记
余于曩岁。宰江东。筑大堤邑之南。以距水患。植柳以固之。名曰万柳堤。后十二年庚寅。尹学士宾卿。乞养得是邑。三年而政成。寓书于余曰。邑有万柳堤以来。江之东无水害。居民日以繁。室屋相比。堤上之柳。皆连抱而垂阴。居者游焉。行者休焉。洴澼者往焉。渔钓者往焉。春以踏青于是。夏而鞦韆于是。蔚然成富庶繁华之区。邑之操弓之士。设射场于堤下。张侯树革。分曹角艺。武技浸浸乎竞矣。不佞莅玆邑。增筑外堤近五百武。益聚石种柳以卫堤。今春又建小亭于其傍。作为鍊武之所。课能否。立赏罚以劝之。名之曰听莺。莺性喜柳。闻莺声而知其为柳堤也。邑人皆驩然颂太守功。不佞曰。亭之成虽在今日。堤之筑实自洪侯。吾安得专其美。将书其事。以永诏邑人。惟子言是徵。余执书而叹曰。善哉。子之政也。夫牧民之术。莫大乎兴利而除害。子既增堤栽树而水患除矣。作亭肄射而武力兴矣。江东地近西塞。自古称用武之邦。其治宜上武。余尝有志而未遂。今子之为可谓得其要矣。又善乎名其亭也。夫莺者。黄鸟也。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言安其所止也。又曰。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耳溪集卷十二 第 210H 页
言和其族类也。又曰。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言能择其居也。使州人之登是亭者。相丘隅之止。则思安其分焉。闻嘤嘤之音。则思和其群焉。见乔木之迁。则思处仁而徙义焉。三善得而民风淑。化民成俗之道。自此基矣。奚但兴利除害而已。子路之称为邦曰。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殆庶乎。请以是记。
奋武台重修记
平壤国之西京。观察使兼节度使。统四十二州六十四镇。水陆军民皆属焉。其地则西接辽蓟。北邻靺鞨。舟车之所会。财帛之所凑。甲于诸路。屹然为雄藩大都。城中设五营。中营大将台。居中央据高阜。俯临城内外十里。最得地利焉。台上屋八角重楹。穹窿轩豁。为元戎建牙发号之所。余于辛亥。仗节西来。登台而览焉。栋桷骞欹。门垣崩摧。左右支拄。殆不可久坐。余为之慨然曰。此岂可示军民耶。亟谋修之。属年荒财诎。未果。粤明年四月。乃鸠材贸瓦。卜日始事。令幕僚前府使尹寿民。董其役。匝三旬而功讫。翼然而华。瑰然而壮。邑之父老。扶杖垂白而来胥。噎噫咨嗟而称曰。箕城之有此台。犹舟之有帆。车之有旂。为万人所属目者。百年以来。废而不顾。今焉复旧观而增其丽。
耳溪集卷十二 第 210L 页
民不知役而乐其成。公之功。其与此城终始乎。余曰。若曹之言。只为观瞻耳。我则谓箕城者。直路之要冲。四方之绾毂。负山带河。三面阻水。城高而土厚。粟多而民众。天险有不拔之势。地形为必争之所。檀箕开国传世千年。句骊建都。虎视三韩。隋唐百万之师。曳甲而风靡。渤海肃慎之国。稽首而听命。未尝窥平壤一步地。岂尽兵强而将勇欤。盖地利使然也。逮夫胜国。建为西京。以时巡幸。而妖贼妙清,赵匡之徒。恃险称乱。金富轼。以宿将重望。提十万之众。声罪伐叛。而不能薄城一战。迤逦西下。绝其后援。周年而始下。其险固之难犯如此。我朝龙兴。天启文明。偃武而崇文。将相之臣。狃于升平。不娴戎事。壬丙之抢。弃城而逃难。以致一路瓦解。敌兵长驱。国之存者幸耳。宁不痛哉。自吾来此。修城隍。缮廨宇。练射炮。刱连弩。聚石植木。防水浚池。以示缓急必守之计。今筑此台。岂直为壮一时之观哉。凡我军民。尚知余意。相与效死勿去。为国家障蔽。以巩万年之基可也。台旧名集胜。不过道江山之胜而已。今易以奋武台。手书以揭之。书曰。五百里绥服。揆文教奋武卫。此去王京。亦五百里有奇。
耳溪集卷十二 第 211H 页
镜波楼记
平壤为观察使治。城中设五营掌兵马。辛亥之夏。余持节西来。首问军营处所将士。对曰。五营分峙五方。而惟左营毁而墟矣。余慨然曰。箕城。国之西都。左营。如人身之有左臂。其可一日无耶。亟令伐木燔瓦。因其址而拓其规。危栏彩阁。翼然而新。不数旬而告成。余乃便舆往视。营在浿水之西绝壁之上。右邻练光。左瞰浮碧。而大江横其前。明沙绕其外。斜瞻酒岩之奇秀。下眺羊角之妍媚。橹声相传。渔歌互答。此则练光,浮碧之所共有也。顾其背则十亩方塘。潋滟于阶底。万家闾井。环围于眼前。凡一城之楼阁烟花罗列而拱抱。此则练光浮碧之所未尽得也。至若登城阅武之时。左营将建牙旗。鸣金鼓。据胡床而临谯楼。指挥号令。鸥鹭振飞。鱼龙奔跃。于以助军声而张兵威。宛然有临江射潮背水出阵之象。城郭增其壮丽。江山动其精彩。是者斯楼之所独专也。夫练光浮碧。国中之名楼也。各擅其胜。莫能为之上下。乃斯楼介于两间。三分浿江。鼎足而立。若将争雄而竞长。其品题之甲乙。识者自当辨之矣。噫。自有是城。已有是营。而无人乎表章。废而不顾。岂造物者有待而然欤。余于
耳溪集卷十二 第 211L 页
是。手书其扁曰镜波楼。盖浿水之流至此而渟洄滢澈。似越州之镜湖故名。
得月楼重修记
得月楼者。永明寺之前楼也。永明寺。在牧丹峰之下。浮碧楼之左。据浿江之上游。抱乙密之高台。俯临城中。如扼喉而拊背。欲守箕城者。宜守此地。所谓先据北山者胜也。 肃庙甲午。闵相国镇远为方伯。环牧丹峰而别筑一城。名曰北城。募僧作队。置军饷肄射炮。以江东县监。兼北城将以领之。 英庙己卯。余知江东县。及冬赴平壤城。操具櫜鞬。建旗鼓。驰诣信地。即永明寺也。发号点兵。无一负羽荷戟之士。惟有数十缁徒罗拜于前。余不觉呀然自笑曰。天下升平。宜与尔曹。念佛却敌矣。不幸而有婴城之事。则虽使墨翟守之。不亦难乎。噫。北城者。箕城之喉嗌。不守此城。则是无箕城也。前人设筑。厥有远虑。而制度未备。徒拥虚名。宁不慨然。于是指陈形便。申牒于方伯。请设守堞军。时方伯闵右相百祥。即故相国之孙也。意犁然相契。遂陈闻于朝。设置守堞军二百。使之赴操婴城。于是乎北城始可守。而箕城为完城矣。后三十三年辛亥。余忝为方伯。首访故事。北城军虽存其号。而
耳溪集卷十二 第 212H 页
城操久废。阙额未充。当时文牒与状奏。皆不载掌故。后人无复知者。几何不废坏涣散也。爰搜家藏旧箧。得报牒草本。镌揭于得月楼。而是楼也亦欹朽颓剥。殆不可久。乃捐廪而亟修之。奂然复旧观焉。从今以往。为方伯者庶知北城之不可不守。而前人设施之功。可按而遵也。况斯楼。宗兄判敦宁公实刱建而题其扁。今于四十年后。重修于余手。其亦不偶也欤。
大衍亭记
上之十六年阳月晦日。亲临北苑。观射宿卫将士。 上御彤弓玉肥。发五十矢。连中四十九矢。又再发五矢中大革。小革无遗镞。总五十九矢。贯红者过半。将士皆欢踊呼千岁。 上用宿卫故事。赏赐有差。于时。别军职臣金爔任肃川府使。特下 御射画纸。赐亥囊一具以宠之。臣爔载颂载荣。驰诣布政司。示臣良浩。请记述而诏后。臣盥手擎览。竦然而钦叹。不图 圣人之能事一至于此也。夫射者六艺之一。于以观德而威众。固圣王之所重。而亦未暇从事焉。历观前代非刱业之主。鲜有臻其妙者。惟我 圣上。总揽万机。贯穿群书。孜孜业业。夜以继日。而乃于燕閒之暇。旁通五射。今此命中之多。无异穿杨之百中。此岂待
耳溪集卷十二 第 212L 页
习而能哉。盖 重瞳一转。如赫日之烛。纤末莫逃。 玉手乍指。若迅雷之奋。芽甲自坼。不假注拟。弦开鹄迎。于戏盛哉。然五十之遗一筹。非有过与不及也。抑有以焉。易之大传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虚一而归馀。造化生焉。此天地自然之数也。今 御射之数。沕然暗合。夫岂偶然哉。此殆 圣人之一动一运。与天地造化同其功也。恶可以艺言。况臣职守西门。奉承明旨。兴观靺韦之君子。思见兔罝干城之才。而 御射之纸。适降于此地。从此关以外千里超距。射疏之群。风动而云兴。请翘足而俟之。爔闻而大喜将建阁而揭诸壁。良浩手书以赠曰大衍亭。窃比于河龙洛龟之图云。
万弩门记
弩者天下之利器。守城据险。莫上于此。而老弱妇女可坐而弹。诚长兵之最良者也。余于去年秋。以关西节。巡视列郡。曾无一弩之储。夫以边门用武之地。戎器之疏略如此。可慨也。及还营。广搜武库旧藏。有十矢连弩数十具。可见古人阴雨之备。良不偶尔。于是分送于节度营及列郡之有城处。使之按式造成。今春巡察。举皆制置。而惟宁边守柳令孝源。最多造而
耳溪集卷十二 第 213H 页
益其巧。每一机。衔二十矢。一弹连发。远或及二百步。以此婴城。何敌不摧。余为之叹赏焉。夫宁之为州。列嶂四环。壁立千仞。天险保障。甲于吾东。号称铁瓮城。惟缺南北二隅。廑容一轨。而设门建楼以防之。余登南楼。其扁曰玩月。名实殊不称。乃易之以万弩门。手书以揭之。他日敌兵之来觇者。可使逡巡而却走矣。余尝闻新罗。有万弩郡。大角干金庾信。实生其地。夫新罗在三国地最小。而兵最强。终能混一骊济。而金角于为之将焉。名闻中国。此岂直将得其人。抑由于善用弩矢欤。吾所以命此者。窃愿地灵之钟。复生如角干者。为干城而壮国威。则奚啻弩矢之利而已哉。凡后之守此城者。庶几顾是名。而知所勉。且为邦人祝焉。
耳溪集卷十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