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x 页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题跋(说论祔)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55H 页
洪敬斋实记跋
人臣处鼎革之际。所以报本朝者。在尽其心而已。有糜粉身躯以殉难者。有敛退丘壑以全节者。盖视所处之地为权衡。而各尽其心则同也。丽运讫。圃隐郑先生。社稷俱存亡。姓命易纲常。血肉涂地靡悔。亡它。位居三事。家国将覆。其义有进死而无退生。此所以流涕山僧之诗。而卒不去者也。若冶隐吉先生。则位庳也。无安危责也。无回斡力也。与其徒杀身无益。宁先几远引。保完名节。为王氏遗老。其志义峻洁。谓之金乌山争高可也。二先生之迹虽殊。而其出之至诚恻怛之意则一也。同时而有敬斋洪先生。盖亦吉先生之伦乎。考其立朝。在恭让王二年。明知国之末运。而犹有当世志。论思剀切。匡君德为任。阴救李牧隐,曹敏修之祸。若将有为也。洄乎人心已去。天命有归。大厦倾覆。非一木之可支。则以死社稷之责。付之大老。挂冠之行。与门下注书相先后。窅然若鹄举而虬潜。迹之高也。智之明也。虽然。悲愤成疾。临死。北向之拜辞曰。与国偕亡。是则善竹桥授命之义。而顾其事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55L 页
微婉。世莫得以测知也。盖扶天常立人极。质百世而无怍者。与二先生奚间哉。使吾夫子尚论。必曰丽有三仁焉。先生遗文残𡙇。犹足以求先生之微意。所附诸公序若铭。又可以徵先生之大节。不佞何用赘。
吴相国遗集跋
相国吴公受祸。在 肃宗辛酉。至 今上癸卯。公之曾孙锡忠。击鼓吁冤。 上特命复官。盖九十有三年。而积枉始伸。呜呼。党人之构捏公罗织公。必致之死。其计巧矣。其心憯矣。其后既伸而复诎之。可谓不遗馀力矣。然卒获伸理者。实赖 主上明圣无幽不烛。抑亦天之理也。申包胥之言曰。人众胜天。天定亦能胜人。非知天者也。人何以胜天。天岂有定不定哉。当时缙绅四五人。愤构公者之用心。而冤公之死。为抗论于朝者。乃出于异趣中。公议人心之公。天之理也。而况可以白公者。不但出于我人之口。而载之彼国咨文及其达官遗集者出焉。公卒后。傧使之得闻彼中问答如公所闻者出焉。可据而證者迭出焉。安在其䝱众胥啖阶晸。使之变辞而绝其證之工于构公哉。然则可胜者。公之一身。天其可胜乎。而况卒之公伸而渠诎。公亦不可胜矣。自天而言。公之诎。不在于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56H 页
受祸之日。其伸不在于复官之时。而天之所以视公者。前后一也。天岂有定不定哉。呜呼。小人以杀君子为得计而未见其得也。子光杀戊午诸贤。而诸贤伸而子光诎。衮,贞杀己卯诸贤。而诸贤伸而衮,贞诎。自己丑至庚申。则士林之祸。党论为祟。然见杀于人者。无可死之罪。则杀人者之为小人可知矣。呜呼。彼小人者。可以鉴矣。
蒋氏家藏鹤沙金先生写四勿箴后跋
鹤沙金先生。山南之大儒也。文学为朝野所推重。尤喜训进后生。多成就。尝以八分。写程叔子所撰四勿箴。以与钓耕斋蒋公。夫四勿者。言勿视听言动四者之非礼也。盖孔夫子所答颜子之问。而程子演而为箴者也。夫非礼者远。而日用事行皆合于义。惟颜子当之。而非同时诸子所得闻于夫子者也。金先生必以是箴书赠蒋公者。岂偶然也哉。蒋公尝师事金先生。有薰袭之美。而笃行高识。为士林之秀。则宜其得此于先生。而其受授之微意可见也。蒋公六世孙来周。将屏妆是书。作传世宝。而请不佞为一言。敬阅之则纸稍渝而墨迹尚新。法度苍古。精神森动。非但透笔家之三昧。可知其心画之正矣。虽然。蒋氏子孙之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56L 页
宝重是书者。在笔墨之外。而有以默契其先祖受授之义。然后不失其所以宝之大者云尔。
石门诗帖跋
观世德。必于其细者。则其大者斯徵焉耳。李君絅延。以其家藏石门诗帖。辱视范祖。且徵言曰。此吾父意也。范祖敬阅而叹曰。夫观察公,致政公祖孙之后先仕于南也。同年齿时月。观察公所赠石门僧诗。出于穹林邃壑之中。而乃为致政公所目寓。诚奇矣。是固若有数焉。而抑幸遇之也。故致政公之帖其诗。和而叙焉者。所以志幸也。致政公之胤博泉公。博泉公之胤息山公之继为叙。又欲徵诸公之言而张之也者。所以广志也。志所以存实也。广所以信传也。夫东洲一诗。固足以信矣。而絅延大公。又益之以星湖之文。所以致信于无穷。而继厥叔父若王父若曾王父遗志也。是岂非孝道之推耶。夫诗是先祖精神手画之遗。而致重若是也。则况于其大于此者乎哉。故观在序之宝。而知周家继述之懿也。观石门之帖而知李氏世行之美也。盖观察公族孙祉承曰。祖先之言行。皆可讲而则也。斯言得之矣。
庚子傧馆稧帖后跋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57H 页
国家岛夷之难。 明皇帝为动天下兵以救之。盖我 先王事大之至诚。有以动之。而 宗社之不亡。寔 帝力也。当其时。文武诸臣。视东事者。率能疆场于尽力。筹画于殚心。以体 皇仁而恤邦患也诚至矣。巡抚都御使万公世德。膺经理之 命。来莅西垂。时值大兵已撤。夷情罔测。丘墟灰烬中。善后之策为至难。然万公实留东三年乃还。彼其施为举措。必为我人所倚重可知。抑我傧接诸公之有以委曲承事。导达其情志。又可知也。诸公仍作帖。书先后傧僚名氏。而图画其事。沈相国喜寿为之叙。盖所以重傧事而存僚好于悠久也。黄君德章。以其七世祖公为时傧郎所得帖。视不佞范祖。徵跋语。范祖奉阅而叹曰。夫二百年来。海东生灵。畴非 明皇帝夺之鲸鳄之吻。而怀之衽席之上之人之裔也。则观是帖。其有不感激者乎。矧当时士大夫从事东征之役。而与蒙再造之 恩者之子孙之心乎。平时逆旅同起居相熟。犹人情不忘。至世怀其好者有之。矧其祖先同勤 王事。同艰难兵戈之中。而其子孙观是帖也。又乌可以忽焉而已乎。宜德章氏之宝重是帖。而必欲广其说。以笃夫悠久弗忘之义也。顾范祖一言。曷足重。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57L 页
缶广洪公枫岳录诗后跋
古人云。杜子美岳阳楼诗。与洞庭争雄。非知言也。子美胸中无洞庭。故笔下有洞庭。苟有争心。先为七百里巨澜所动。便不成诗矣。东人枫岳诗。率患不振。无他。与枫岳争胜。而卒不能胜也。彼压东海而磅礴也。擢万峰而𡺚崒也。疏万瀑而泓净也。其气势乌可争而胜哉。要当以不争为胜耳。缶广洪公入枫岳。遍观内外诸山而归。有诗数十馀篇。辱视范祖。切怪公固工于诗。然大率澹雅清婉。如平江远岫明媚可爱。而北诗独笔力浑雄。类枫岳何哉。公恺悌君子也。与物无竞。于势利崇赫。无艳羡懻剋之念。遇横逆则平心而处之。常伸于物之上。其于枫岳也。以谓彼磅礴也。𡺚崒也。泓净也。固惊心动魄。眩视听也。然皆造化自然之为。而彼亦不自知为磅礴𡺚崒泓净也。则吾之诗亦出之自然而已。安用与彼敌哉。以故胸中之气澹一而不挠。尨厚而不漓。发而为诗。固磅礴者存焉。然而自磅礴尔。固𡺚崒者存焉。然而自𡺚崒尔。固泓净者存焉。然而自泓净尔。是未尝与枫岳争胜也。夫未尝与枫岳争胜也。故枫岳不自为雄。而诗特雄焉尔。嗟夫。观此诗则可以知其所养矣。世之观枫岳者。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58H 页
知此则可以为诗矣。然岂独诗而已哉。
月轩集跋
十世祖月轩公遗集。诗文凡三卷。上录十一世祖 赠判书公诗若干篇。中下附九世祖恭安公,八代祖忠靖公诗。月轩公伯氏校理公诗文各若干篇。始尝刊星州板。而壬辰寇难。佚板本。后幸得完帙。重刊于族祖讳时润公宰顺天时。然印布不广。年代寝远。但作子孙巾衍藏而已。癸巳秋。范祖以承宣入侍。 上问而先祖有文集乎。臣即以是集对。 命持入。读讫。 下教曰。予尝闷近世文集帙太多。是集四世三卷。可贵也。仍 亲制书五言十字。令模写并录。 下教弁卷首。 宣谕湖南道臣改刊印出。一本 进御。一本进 东宫。盖异数也。先祖固以文学显重当世矣。而独其所著述几亡而廑存者。又不克广布国中。如沉珠鞰玉。光气不外见。一日登 天览而被璿奖。尘编蠹简。辉映 云章之下。而并与夫三世遗稿。赫舄人耳目。岂非遭遇有时欤。盖先祖秉德纯悫。律己清简。家学相承。源流有自。发之为文辞者。要皆理赡词约。而不为夸多斗靡之习。虽其编帙不富。片言只字。本源性情之正。而有足以补世教。故百岁之后。卒能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58L 页
一当 圣人之心。而表显焉如此。固知嘉谷之实。荐为粢盛。不与空花俱灭。而抑伏睹我 圣上祛文尚质。风励一世之 盛意也。窃念范祖谬蒙 宠渥。历叨华显。是集之 登彻。适在范祖厕近密承 顾问之日。幽明感激。宁有其极。而苟究其不才无能。倖窃科官。保守门户。乃其先德攸暨。后之子孙读斯文者。其必油然生忠孝之心矣。
洪公遗诗跋
诗至博大难矣。然博大非所以尽精微。精微之发。诗之至也。故非若子美氏钜细并畜地负海涵之为。而徒肤率流放。无当于性情之真。则虽多亦奚取哉。然诗造精微。要非嗜深机浅者之所能焉耳。洪君而宪。以其伯氏公遗诗律绝四十篇者。视余索跋语。而其意以篇什之不富为恨曰。吾兄而得年。诗岂止此哉。盖余奉读。既恍乎不知四十篇之为少也。夫盈天地之物。能流动活发。其真也。非此则死物也。诗与物形。布之纸墨。而能光景烂然。其真也。非此则死诗也。公诗也。虫鸟也鸣翔若。卉木也华崒若。烟云雪月也葱龙晻映若。目之。忘其为诗而皆物也。故动。动故变。变故大。故恍乎不知四十篇之为少也。非精微之至发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59H 页
之天真者。若是乎。彼夸多逞富。铺叙满纸。而假也非真。则乌睹夫所以动也变也大也者乎。抑公诗之所以动也变也大也者。宁不于人而徵诸乎公。余姑夫也。尚记其鹤立云停。肺腑照映。岸帻而哦。态欲仙举。夫诗如其人而已矣。而宪乎非至贵。未始不与物化。彼充栋宇汗马牛者。安保不飏为灰尘。而独四十篇之精英。乃与元化俱存。则果孰为博大也。后必有以余为知言者。
勿庵集跋
文章固有待而后传。彼焜耀其绘采。铿锵其声律。以为奇。曼衍潏皇。多出而以为能。自古操觚家如此者何限。而风火灰飏。未见其至今在人眼睫。无他。可恃者不存焉尔。夫能有以明伦常述道德。为世教辅。则片言之善。金石弊而弗泯。诗书所载。岂尽一人之言哉。篇杂章裒。各取其善者焉尔。金斯文尚健氏。以其先祖勿庵公遗集。属不佞为跋文。将锓之梓。不佞谨受而读之。大抵皆原古训。而推广夫吾人性分中事者也。自唯诺进退爱亲敬长童稚之学。以达天德性问学广大精微中庸之道。而近之为容貌言动婚姻丧祭之节。远之为太极阴阳五行万物之理。分毫析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59L 页
缕而欲其疏之也。探本溯源而欲其穷之也。入其中而浩洋若充栋宇。而细检之则三编文字而已。未尝有意乎其外之词藻。而文秪典雅而已。诗秪简澹而已。夫其义正其思远。故其言浅而深。约而博。其中之可恃者。若是其富。则奚止片言之善而已哉。公师退溪李先生而学者也。先生集众贤而成一家言。故遗集地负海涵。莫测其涯涘。盖其言多而不为费。公之集则简而不为局。意者。渊源授受一致而同归欤。先生遗集当与天地相终始。则公之集其亦传之也远可必。告尚健氏。努力锓之梓。
云岩集跋
范祖尝获读岭南先辈诸君子遗集。而为序若跋。有以知传来世为人贵重。不在著述之繁富也。盖儒贤所教化。乡俗所慕向。崇道学。尚节义。视词章技艺为末事。而不甚措意焉者。岭南为然。故先辈遗集。大抵多载卓绝事行。而所自述文辞。则甚少。所重在彼。不在此也。金君莹自礼安。携其先祖云岩公遗事一卷来。属范祖为跋文。谨按所录。皆公立朝始末。而诗文止若干篇。虽然。何其伟也。夫读书讲道德。义理充于内。出而仕。则抗直言。立奇节。辨别忠邪。使世道清泰。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60H 页
岂非士之愿欤。然师友非其人。趋向失其正。于道无见得。而利害祸福。又从而挠其志。窃禄尸职。脂韦浮湛。以取媚于时。卒不免庸众人之归者何限。而公与晦斋李先生。并世同道。忠国爱君斥邪扶正之学。固有素讲。洎乎立 本朝任言责。伏阙暴金安老之恶。窜黜之。直声动朝野。士大夫为之作气。可谓不负其所学而其树立。讵不燀赫哉。今其事具在集中。有足以耸动百世。又奚论区区著述之多寡哉。明李东阳,高丽李奎报。文章号称巨匠。所著编什浩穰。而或媚奸阉。或附贼臣。名节坏丧。后之览其文者。咸鄙其为人。视公集孰为多也。金君之意。若以其先集卷帙之不敷为嫌然。故特论所重在节义。而文辞不足为有亡之意。以归之。
近始斋遗稿跋
岭南多节义君子。而大抵皆本源学术。壬辰倭寇之变起。布衣捍邦难。推郭忘忧再祐,金沔,郭䞭,郑世雅诸公。而近始斋金公。乃其一已。不幸义声才倡。魁宿遽陨。为千古志士之恨。然观其抵鹤峰金先生书。抗慨忘躯。忠诚坌涌。有祖士雅击楫之志。使天假之年。奋发其事业。济则李统制閒山之勋。不济则十七义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60L 页
士永川之节。必居一于是矣。非忠君忧国之义有素讲。乌能为此哉。公之父挹清公尝师事退溪李先生。得闻为学大方。公蚤袭庭训。潜究大业。论性理。辨仪礼。斥邪扶正为己任。就赵月川,柳西崖,金鹤峰诸先生讲质。其文章赡雅。能发挥其蕴奥。后之读公遗集者。畴不日学术之正。发之为忠义哉。固无待范祖言而信。
甲稧帖跋
生而同年。计一世何限。然与之居同国仕同朝。生年又适同。则其相爱好异于他人。常情也。于是饮食以为会。会而录其姓名。帖而藏之。志不忘。且要久其传也。子孙又能求文字为序若跋。欲侈其事也。然帖物也。物久则尽。文虚文也。实不附焉耳。惟先祖爱同年笃朋旧之心是体。不惟其帖中人子孙。凡于故旧。重友谊敦世好。勿之疏薄。则所传者心而非物也。所久者实而非文也。夫何患其忘也。南君▣▣以其外先祖同年帖。示余要一言。录其语以赠。
题柴桑,孤山图后
靖节先生陶潜。和靖处士林逋二君子。余旷世而倾慕者也。靖节尝为彭泽宰。当迎候长官。叹曰。吾岂为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61H 页
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耶。即弃官归浔阳之柴桑村以终。世以此为高简。而余独谓靖节之弃官。非为是也。晋鼎将移。义不事二姓。故见机而作。以全其大节尔。其微意如此也。今读其所著归去来辞一篇。想见其襟韵萧洒。识趣高旷。浮游万物之表。如云鹄之不可以笼绦也。和靖当宋室隆昌时。材俊并进。各欲展布其所蕴。而乃独隐居西湖之孤山。力学澹泊。足迹不及城市。殆易所谓不事王侯。高尚其志者欤。王朝号为当时贤相。而真宗惑于左道。不能匡救。又屈意从顺。而和靖尝有诗曰。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其所守之正如此。假令立朝事君。其不肯为王朝可知。钱若水谓世无高节之士。故人主得以轻侮。未老而致仕。人以为急流勇退。去神仙不远。若和靖之初不出仕。视钱若水又高一着矣。余令画工作柴桑,孤山幽居图。贴诸壁上。其抚松盘桓。鸟还云出。而篱菊门柳。寂历晻映之状。与夫客至。放鹤棹舟。还山之光景。森然在眼。于以俯仰玩赏。用寓余慕仰之意云尔。
题枫岳图后
物之好恶外也。然于其所好而必贵之。于其所恶而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61L 页
必贱之。好名之过也。其于山水亦然。一人说佳山丽水。一人说荒岗渎污。均是未见也。而必于佳山丽水。向𨓏焉。无他。好名之过也。世称司马子长,柳子厚游名山川。而助发其文章。此又好事者之言也。性灵神气媾而文生焉。夫性灵神气内也。彼外之为山川。何当焉。枫岳余所好也。早晚盖将往观焉。而意其所好者。不过曰万二千峰之森耸于上。而岩洞瀑川之澒洞于中而已。是果何当于我哉。粉素绘采。顷刻挥洒。而为枫岳者。是亦万二千峰之森耸于上。而岩洞瀑川之澒洞于中之可好耳。夫贵存乎真。而假之逼真者。好奇者尤贵之。故指夫山水之绝胜者曰似画。画与真。果有辨乎。姑画枫岳于壁间。以俟异日观真枫岳何如。是亦余好名之过也。
书苏氏父子论虏情诸说后
孟子之言曰。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余尝疑其言之太过。以为国之亡。恒由于敌国外患。而苟无是患。则亦何至于亡哉。及读宋苏氏父子论虏情诸说而后。始信孟子之言非大过也。彼苏氏父子。文学识虑有过人者。又安能探之于无形。揣之于未然。而为此出人意表之说哉。盖当时西北二虏。耽耽日伺中国之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62H 页
衅。而当时之人无愚智。皆若有朝夕之患。故彼父子得以殚心积虑。揣摩精熟。而其为说也洞悉二虏之情状。深明中国之利害。而料敌制变之术。虽老于韬略者。无以过此。岂非忧之也切。故策之也明耶。以故其君臣上下日相告诫谨为之备。而天下无事二百有馀年而后。此虏始入中国。不然。以北虏之强暴。而中国之亡。岂待徽钦哉。我国之有倭夷。其忧譬宋之北虏尤甚。尝观前辈议论。未始不以此为忧。盖惩壬辰之难故也。今之君子。则恬然若无忧。岂恃彼方讲和而然耶。呜呼。熟知夫彼之先之以和。乃欲继之以逞。而我之恬然若无忧。乃将有大忧也耶。
题郑士宗诗轴后
余既哭乐翁。而尚不断弦。幸有士宗在耳。然风埃滚汨。不见其诗久矣。去年冬。士宗过余于基州郡斋。出示近作律绝八十馀篇。士宗须发苍白。奄成老人。而独其诗丰华荡然。无衰谢态。细论之则澹雅如林下修士。清警如风中古磬。幽楚如草间晚花。比曩时所作。不啻长一格。午衙才罢。睡魔欲交。蹶起展读。令人神气洒然。余亦有基川录一卷。当缮写寄呈。未审年老诗不衰。视士宗果何如尔。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62L 页
题清凉志后
南方之山。清凉素称奇绝。然山之峰洞水石。仙佛恢诡之迹。咸有标号。前辈名硕记胜之作。备极评品。而初入山者。莫得以辨。但凭缁徒指导。而卒有未穷探之恨焉。近者。李侍郎孟胤。蒐摭事实。述而为志。以昭视来者。余于今年夏。入玆山。先索是诗而读之。盖所谓十二峰之向背位置及孤云之庵。驭风之台。凡山之奇观妙境。举已历历于眼中。筇屐所向。若有相之。不终日而尽山之胜。孟胤之著为文字。发幽秘而牖迷惑者。其意诚勤。而其惠诚广矣。抑又有大焉。退溪先生尝最爱玆山。发之咏歌。如朱夫子之于武夷。岧峣泓净。与仁智之乐。有深契者。可知已。孟胤先生之孙也。所以眷眷于玆山者。实寓夫敬桑梓述志事之义尔。讵但为山之奇胜而已哉。谨为跋。
题沈景眉(寿锡)枫岳录后
观枫岳。如观圣人。未易以言语文辞形容也。鲁论乡党篇。称善记圣人。然所记只威仪言动之节而已。其道德精微弗测之妙。则有不得而言者。宰我,子贡,有若之徒。各以所知。盛论圣人。而独颜渊。默然无一言。终日如愚。但曰。虽欲从之。末由也已。盖善观圣人也。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63H 页
游枫岳者。必有诗文以记胜。崒然而为毗卢众香。泓然而为九龙万瀑。皆能输写毫墨。烂熳评。而不过枫岳之形于外。而人皆见之者尔。造化之媾。灵淑之会。而停毒于无形之外者。岂文辞所能得之哉。余尝游枫岳。有诗数十篇。读而玩之。似而非真。时收视澄虑。求之心神之内。则万二千峰之森然在眼者。乃真枫岳也。始知诗到枫岳。虽不作可也。郑湖阴士龙。笔力凌驾群物。独于枫岳。赋正阳寺咏怀诗一绝。无他诗。盖其意谓诗不副枫岳。宁无诗。此善观枫岳者也。沈友景眉有所著枫岳录一卷。属余为跋。余谓录固未及见。诗文工拙未可知。余将求枫岳于景眉心上。而不求之诗文。何用跋为。
书金世辅遗事诸录后
前世选人之法。自三考始。黜陟赏罚。视其声绩高下。而不问尊卑。故大官崇秩。往往起自参佐掾吏。治道之隆。人材之盛。由此道也。后世。上门阀而人局于地。虽有殊绩异能。苟地卑微。鲜能发迹为进取资。沉诎以没齿。如此而望治道之古若哉。金君世辅闾巷人也。尝佐湖南幕。拊士卒以恩。缮戎械以干。既去。民至立碑颂惠。夫去官而人不忘。仁至深也。自司民牧者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63L 页
以为难。而幕佐而有之。其有以大过人者可知已。在士大夫。则必褒于方伯。荐于绣衣。飏誉于选部。超擢相继。而乃金君则止佐幕而死。如此而望治道之古若哉。碑立亡何。因朝禁埋之。后君之孙泂。嗣佐是幕。发视之。徙埋立节人祠旁。识之也。泂悼其大父有异绩。而无资地以见废。又将湮晦而无闻。遍乞搢绅章甫诸名胜之言。图阐扬其先美。其志可悲也。予特论选法坏而流落人材为可恨。用为当世衡物者之诫。
书西厓柳先生遗墨帖后
西厓柳先生。尝爱丹丘山水之胜。筑亭于龟潭之阳三仙岩傍。名其亭曰水云。亲写水云亭三字。以揭楣。先生卒。亭属先生之外孙赵氏。而亭寻废。余友吴侍郎景参。买其地。即其旧址而构亭。仍以水云名。旷世而慕也。扁亭之笔。藏在赵氏。而黄君德正得之赵氏。余又得之黄君。敬阅之则纸色稍黝。而字画若新写。精神森耸。如霜筠雪柏。余甚宝重焉。既而念是书本水云亭额也。景参今为亭主人。则宜归之景参。遂以与之。景参即模刻以揭。帖妆真本。求余述其颠末。 国家被壬辰夷寇。 社稷几颠覆。而发挥经术。弘济艰难。赞成中恢之业者。非先生谁之力哉。而卒罹小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64H 页
人之谗。丹丘林壑。至入谣㧻(一作诼)中。使先生进而不安于廊庙。退而不获宴息于白云流水之间。岂非运世使然欤。今其亭址历二百馀年之久。而乃为景参有。取之不禁。居之无患。先生之所不能朝夕计者。而景参偃仰啸傲。若将终身。又欲传及其子孙。岂物无常主而得失有数故欤。而况先生遗墨。自赵氏而之黄君。自黄君而之余。而皆不能自有。卒归之景参而揭之亭。斯亭之永为景参。有可卜也。景参登斯亭而展是帖。笔势飞动。精彩映发。则恍若挹先生之气像。凭槛四顾。谷水滀泄。峰云捲舒。则想像先生出处坎流时中之义矣。景参于先生。其必有朝暮遇之感也夫。
书万妙居士权公事
余童子时。游水西之申氏亭。距亭数百举武。而为权圣一家也。圣一少余四岁。而能好读书。言动若成人。因慕与之交。盖及壮且老。而契好弥笃。余与圣一家水上下。挐舟往还。观渔赋诗。留连竟日。如是者六十有馀年。而如一日也。壬子之腊。余移疾家居。杜门无憀。圣一雪中骑牛来。与客俱。其友小瀛洪圣几也。携之入。相视而笑。时閤中梅树开花甚盛。秉烛鼎坐。素发与花蕊扶疏。数杯微醺。赋诗古近杂体十数篇。甚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64L 页
相乐也。既别去明年。圣一病甚。就医京师。而亡何死也。余为近体五章以哀之。自是阁梅凡三度开。而圣一作古人。圣几亦不复来。悲夫。圣一白面礼干。气醇而粹。笃伦理。重信义。尝有济物之志。与人交。有始终。文辞赡鬯有理致。宜需世。顾偃蹇不偶。以至衰落。然未尝有㤞憏色。此余之知之深悦之甚。而哭其死。过时而悲者也。夫国人之隐恫。莫憯于壬午事。而吞不敢言者数十年。非徒不敢言。几忘之也。当其时。独圣一语及。悲郁之气冲胸臆。而发作于面。继以噎噫久之。此可与阴阳义理与时为消息者言哉。非中心恻怛之积。恶能如此。此又余之甚悲其志。而不能忘者也。圣一既无当于世益。自肆山泽间。尝爱妙香及枫岳万瀑之胜。自号万妙居士。圣一死。余为枫岳谣七解。以虞其魂魄。谣曰。奇气无地钟。于物为枫岳。未易测其中。塞天一磅礴。(一解。)域中有一士。身世两不受。所以无嗜好。以岳为其有。(二解。)大匀弄伎俩。万变生岝崿。士也笔为戏。一一斗天作。(三解。)岳漉有滀泄。中豗万斛水。士也资之深。其学无涯涘。(四解。)士也蹑窟龙。出入不见迹。万古抱渊睡。非无用壮力。(五解。)士也招四仙。汝往愬天公。眇眇粪土臣。常沸热血衷。(六解。)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65H 页
岳灵夜中泣。士也沦黄壤。其来或泠然。众峰秋欲响。(七解。)余书圣一事如此。而悲哀为主。故其辞类诔。叙事之变也。然因其变也而求圣一。则当有知之者。圣一讳万衡。永嘉人也。岁乙卯腊月上弦日。海左丁范祖法正。书于閤梅下。
书洪源心枫岳录后
前辈游枫岳者辄有记。率患叙次少法。繁简失中。文不称山。余亦游枫岳而无记。惧不称也。今阅世友洪君源心枫岳录一卷。古未尝有也。首叙道途往还山水源委及释氏灵怪之迹。点缀错落。如轻云澹月之掩映。次述峰洞瀑川之胜。逐境摹状。各极其态。其为毗卢众香。则如入群玉府。溢目皆瑶瑛琳琅。为灵源鸣渊。则如禹鼎。神奸幽怪毕露。为九龙万瀑。则如大麓蓄烈风雷雨。如秦王万部铁骑。前后鼓吹。末又总论一山。则名言妙喻。滚滚不竭。笔力跳荡。操纵有法。铺置若神。盖记文之绝品也。诗亦不泥境而出自襟灵。赡鬯可诵。源心博学彊记。为文辞横放不羁。而负词林盛名。顾畸于数。白首山泽间。无怪其抑塞磊落之气。托枫岳而发泄也。虽然。是录乌足以槩源心。为之一叹。而题其卷末如此。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说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65L 页
辨封建论说
小见哉。柳宗元之著论。而非封建而是郡邑也。考其说。乃以周之亡汉之乱。罪封建而弗之罪其君。秦之亡。罪其君而弗之罪其邑。以崇夫唐之郡邑之制而明其见矣。我则曰。周之亡汉之乱。罪在君而罪不在封建。秦之亡唐之亡。罪在郡邑而罪弗在君。且始封建者谁也。宗元固曰尧舜。尧舜圣王也。始郡邑者谁也。宗元固曰秦始皇。始皇暴王也。圣王之于暴王之立国制也谁得。夫一人焉而居天下亿万人之上。则必为之纲纪然后齐。所以齐之者。封建郡邑。而圣王择其当焉者。而封建焉。暴王择其弗当焉者。而郡邑焉。夫尧舜周之封建之也。唯奈何乎吾之制足以行百世无悖。而无奈何乎吾子孙之能守与否也。制。我也。子孙。人也。圣王尽在我者而已也。于是汉因之。秦始皇之郡邑之也。弗奈何乎吾之制不足以行二世。而欲奈何乎吾子孙之能万世守也。于是唐因之。何以知其然也。周武王崩。成王稚。管,蔡作乱。武庚煽之。周公走而居东。周天下固难矣。而同姓之侯。有若鲁,卫,晋,郑,曹,燕,吴者而镇其内。异姓之侯有若齐,宋,陈,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66H 页
楚,秦者而卫其外。管,蔡,武庚。恶敢抗当其间哉。及至夷,厉而诸侯僭乱。逮赧王。遂以亡周。当是时。诸侯强大。固过于前。然若使夷王弗懦弱。厉王弗暴虐。自执天子之权。诸侯虽强大。恶敢起而亡周哉。汉惠帝夭。吕后擅国。刘氏之为吕氏。几矣。而齐,楚,代,吴,淮南,琅邪六国。以高祖亲骨肉。环天下。绛侯,朱虚侯,颖阳侯并力讨贼。禄,产之就戮。势也。及至景帝时。七国乃叛。天下大乱。若使景帝德而拊之。威而慑之。安其心。不假其权。彼七国。即股掌间物耳。何乱之敢图也。此所谓周之亡汉之乱。罪在君而罪不在封建也。秦之胡亥。诚昏君。设使扶苏为君。蒙恬佐之。其如项羽,高祖之驱而至东。东杀郡吏以迎。驱而至西。西杀郡吏以迎。驱而入函谷关。而无所蔽何哉。虽使胡亥为君。赵高佐之。始皇之子二十馀人国于内。章邯,主离,司马欣,董翳国于外。则项羽,高祖虽雄彊。其如向东而东击之。向西而西击之。何哉。唐之失。尤较然也。玄宗固明主也。而禄山叛之。肃代德顺。无一日奠枕于藩将之睥睨。至于宪宗。亦明主也。而藩将日益叛。宪宗廑削平之。而天下遂空虚。黄巢一呼而僖宗走。朱温一呼而昭,宣弑。唐遂亡。夫藩将之必叛何。能则终其身。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66L 页
不能则不终身而易之。节度使之例也。故虑吾守之弗吾子孙而人代之而叛也。若使建国锡土。为子孙无穷之业。而以玄宗,宪宗之明。德之威之。则彼必自爱重。恪谨奉上之不暇。其不敢徼乱于明主之世也决矣。此所谓秦之亡唐之亡。罪在郡邑而罪不在君也。故曰。惟奈何乎吾之制足以行百世无悖。而无奈何乎吾子孙之能守与否者。尧,舜,周之封建也而汉因之也。弗奈何乎吾之制不足以行二世。而欲奈何乎吾子孙之能万世守者。秦之郡邑也而唐因之也。是故。使周汉。而弗封建而郡邑之也。亡与乱。未必待赧王,景帝而必在乎成王,吕后也。使秦,唐而弗郡邑而封建之也。亡未必在胡亥,昭,宣。而必待乎周之赧王,唐之献帝也。又曰。周,汉既封建矣。则使赧王贤献帝贤。未必止赧王,献帝亡。而必至万世也。秦,唐既郡邑矣。则使始皇不雄威。太宗不英明。未必及胡亥,昭,宣。而必当其身亡也。彼宗元不原其本。而徒循迹而论之曰。如是而周亡。如是而汉乱。非其君罪而封建之罪也。如是而秦亡。非郡邑罪而君之罪也。以暴王之制。而加圣王之制之上焉。且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虽百世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67H 页
可知也。彼宗元生于唐德顺时。以及宪宗。郡邑之祸。方大作矣。而不知终以此亡唐而犹欲崇之。可不谓小见哉。吾惧后之人又有如宗元者出而成其说。以亡其国家也。故为是辨焉。
周礼说
圣人之道塞天下。而其要存乎微。诗书所载盛德大业。曷尝不本乎人主身心房闼之推耶。故舜能徽五典叙百揆。而实浚哲温恭刑御二女之推。而文王能大化南国。而有天下二。实纯德缉敬关雎麟趾之推已。故观水必于其源。观木必于其根。观圣道。必于其要而已。余读周礼书。而知姬氏绵历八百有以也。其道何其广大不可测。而其要何其甚约也。谓人主。配天地顺四时也。故为设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以备象焉。盖物不可以不扰也。故官之以地。以掌邦教而扰之焉。物不可以不和也。故官之以春。以掌邦礼而和之焉。物不可以不平也。故官之以夏。以掌邦政而平之焉。既平矣。而不可以无刑也。故官以秋。以掌邦禁而刑之焉。既刑矣。而不可以无富也。故官之以冬。以掌邦事而富之焉。谓富之刑之平之和之扰之是五官也。系乎一人之治也。故官之以天。以统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67L 页
帅五官而以佐王治之焉。谓治之之要。莫先乎修身正家也。故庖膳烹瓮酒酱盐醢凡饮食之有品焉。所以节其嗜也。幂幕府藏书会币裘凡服货之有式焉。所以制其侈也。内宰小臣阉寺凡宫闱之有司焉。所以严其壸也。九嫔世妇女御凡御幸之有常焉。所以閒其淫也。其职六十有奇。其人四千有奇。而承事供亿备焉。所以佐成其治而成于身家也。夫然后可以推之扰物也。而物乃扰焉。夫然后可以推之和物也而物乃和焉。夫然后可以推之平物也而物乃平焉。夫然后可以推之乎刑而刑中焉。夫然后。可以推之乎事而事釐焉。此子思所云修身齐家而国治天下平者也。夫洋洋发育万物而万物得其所。万事得其理者。孰不曰圣人之化也。而夫孰知夫饮食服用之微之推也哉。夫孰知夫宫闱女御之密之推也哉。物有本末。事有先后。孰知夫本之在是也乎哉。非周公之圣。孰能与于此也乎哉。故曰。姬氏之绵历八百有以也。自周以后。其治盖准乎周礼。而六官之法自在也。然而治化益衰。莫得与成周比隆。由所以推者无本。而徒法不足以化天下也。故莽准之而无补于诛。安石准之而无补于乱。不究其本。而徒末之趋故也。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68H 页
善乎。蕫生之言曰。正君心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万民。知本也夫。
战国策说
余读战国策书。而知秦之所以亡也。夫天下之理乱无常。故邪正系乎时。趣舍循乎习。势使之然也。然而卒能回斡运化。变乱为治者。本乎天植秉彝之善。根诸心而以时发作于外也。若秦之世。则政教与民彝俱丧。宜其以乱继乱。而终于亡矣。夫史氏书事善恶。兼明劝惩也。故孔子作春秋。善善恶恶而为天下万世教者。劝惩之道明焉耳。周道衰。大夫僭乱而列国君子若郑之子产,晋之叔向,齐之晏婴。犹秉持礼义。尊主庇民而王室亦赖以存。当是时。天下昏浊。而义理之天。本孔子而明之也。夫所谓策书者。记战国策士之事。而所记恶而已。非故阙善而著恶。所断之曰已见而曰善者。恶而已。阴阳捭阖。不仁之甚者。怂恿诪张。不义之甚者。贪琐谗谄。无耻之甚者。而咸以君子曰断之。而曰能曰知曰贤。何其悖哉。游说之徒。乘机殉变。以中时好而睹势利者。其言无怪其如此。而山林秉笔之士。其趣尚亦随而污何哉。岂非世教衰而人心陷。牿尽其秉彝之天故耶。六国既以此陵夷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68L 页
而亡于秦。秦方壹六合而制四海。其雄威大势可以无穷。而卒二世而亡。盖秦亦以六国之所以亡者。亡天下也。彼商鞅,范睢辈亡论。李斯固所称读书学先王之道者。而迹其所以。特甚于仪,秦。而卒诛夷其身而亡秦国。战国之祸所中人憯矣哉。嗟夫。天理之在人心者未尝亡。而时使之明晦。君子卓然独观众人之表。而毋猥以时俗好恶准。则天下国家之幸尔。
辨堪舆说
为堪舆之说者曰。人之祸福。本于葬地吉凶。而世之人信其说。而争奔走焉。何其迷惑之甚也。夫人生禀于天。故凡年寿短长穷达贫富康宁疾弱。皆天之所定而不可移也。然而惠迪吉。从逆凶。故为善可以获福。为恶可以获祸。盖天道福善祸淫。故报以类应。其理当然也。苟或为善。出于徼福。则福未必获。以其有私也。今其说曰。葬地诚吉。夭可寿。穷可达。贫可富。无后可有后。而葬地诚凶。寿必夭。达必穷。富必贫。有后必无后。苟若是也。天命不可必。人道不可准。而坎中片土。土中枯骨。独可以回斡祸福之权耶。苟若是也。圣人何为而不先为此说。而以劝诱群生。使去危而就安。避凶而趍吉。而又何苦为惠迪吉。从逆凶。福善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69H 页
祸淫修人事待天命等说。而徒纷纷如此也。谓圣人之智。不及堪舆之技耶。苟若是也。权家势族。所以择地卜葬。宜其尽吉祥。而何其子孙。或穷废或短折或刑戮者有之也。委巷庶民。负尸而出。逢阜而窆者。何其子孙。或贵显寿考福禄洋溢者有之也。若曰。地有吉凶而得之有数。则又何朝葬夕发。穷山搜壑。而冀其必得也。今其说曰。葬山结穴之妙。千里行龙。不出一席之地。故方位向背差之毫釐。吉凶判异。苟若是也。周礼。天子之葬。世葬一山。而宗支之祔。序以昭穆。左昭右穆。各有定位。其不拘向背毫釐。可知谓周公之圣。葬其君父而不能致谨也乎。然而周家历世久长。子孙众多。后世莫及焉。彼其说不足徵可知。今之人不信周公。而信堪舆之说。何也。夫證之天道而甚悖。验之人事而甚逆。参之圣人之制而甚戾如此。而世犹甚惑何也。愚者不足道。读书号有识者。或不免焉。又何也。夫人死而葬。骨肉归于土。帖然与土俱化者。物之常也。故孝子之欲安其亲也。坎之欲深。封之欲崇。不震不惊。万岁是保者。爱之至也。故非有丘崩水𤁧之患。则君子不改葬焉。所以安之也。故防墓崩。夫子泣之曰。古者不修墓。言谨之于初。弗当复有事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69L 页
也。今之君子之葬亲也。甲曰吉则葬于斯。乙曰凶则发之。乙曰吉则葬于彼。甲曰凶则发之。葬发无常。体肤不着土。或逢水而葬曰水有吉水。见石而葬曰石有祥石。或葬之悬崖绝巘穷林钜壑豺虎之窟。岁时不得展省。或葬之异域遐方千里夐绝。魂魄孤伤。子孙寝失其处。或偷葬他人冢傍。仓黄颠沛掩坎无状。而往往斗争击撞。转尸于壑。呜呼是可忍耶。然而问之则曰。吾欲择地而安吾亲也。人孰不知是出于富贵利达之欲也。而敢诿以亲乎。人可欺。天敢欺乎。夫货父母祖先之骸骨。而市富贵利达也。设令地可以富贵利达人。而斯人而可以富贵利达也。则地必陷焉耳。国朝文明。非有杨墨,老佛异端之害。而学士大夫修明人纪。谈道德礼义。可谓盛矣。彼堪舆之说。怪迂诞妄。不足以移人。而奈之何举一世而趋之。其陷溺心志。伤伦败俗。甚于杨墨,老佛。窃为士大夫羞之。士大夫行己正直。教子孙孝悌忠信。如此而获福则恒也。不幸有祸患。此命也。奈之何迷惑于怪迂诞妄之说。而自陷于伤伦败俗之科哉。
蚀翁说
食而生。人与物同质也。饿而欲食。人与物同情也。然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70H 页
而贵人而人之。贱物而虫之是何也。人食而有其事者也。虫食而无其事者也。何谓事。仁义礼智是四德之禀于天而能明之。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是五常之根于性而能充之之谓事也。故人而不能四德五常之是事焉。而徒食粟而已者。谓之食虫。夫充类至义之尽而言之。则人而不为食虫难矣。父子诚尽其道也。若无愧乎食矣。而君臣之未尽焉。则犹夫食虫也。君臣诚尽其道也。若无愧乎食矣。而夫妇之未尽焉。则犹夫食虫也。以至长幼朋友之有未尽焉。而食粟而已。则犹夫食虫也。呜呼。人而不为食虫难矣。人之禀不齐。有下愚焉。有中材焉。有上智焉。由下愚而视中材。则下愚为食虫也。由中材而视上智。则中材为食虫也。故所期乎人者愈大。而愈惧其为食虫也。庶再从叔志翕。自号曰蚀翁。文从食从虫蚀。蚀食虫也。盖翁自譬于食虫也。自譬于食虫也者。不自足于人而欲勉焉者也。是其所期乎人大者欤。是其不欲食粟而已者欤。翁蚤袭家庭之训。而又聪明喜文学。其于人之所以得于天而为人者。未尝不日从事也。然而犹不自足于人而自譬于食虫。若然者智而若愚也。有而若无也。进而若退也。若然者所为人者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70L 页
固无穷。而所为食虫者将有时而去也。所为食虫者将有时而去。则纯乎其为人矣。呜乎。翁虽老。而其志犹未已也。
悼蜂说
余家畜蜂三筒。其一产儿蜂。家人受之以筒。秋暮。蜂忽飏去屯树梢。家人割其液半承瓢。受蜂以纳之筒中。居亡何。蜂大入母筒。母筒不受。螫杀甚多。遂还入旧筒。至冬月尽死。发筒视之。则液之滞房者。廑五六匙。盖饿死也。始飏去何。度液不足支明年花候也。入母筒何。冀其分母食以活也。饿且死而房犹有馀液何。蜂王所食而诸蜂不敢食也。然诸蜂死。蜂王亦冻死也。嗟夫伤哉。家人既夺其液半。余固虑其食乏而欲造饧盛器以资之而未果。飏去也。不能任之使去。入深山秋花未尽处以求食。而强留之。卒至于求活不得。而举一筒饿死。是余杀之也。是余杀之也。且凡物之欲食为甚。而方其饿也。其欲尤甚。彼蜂肖翘之虫耳。非有廉耻礼义之防。而当其一屯饿且死也。留其食以奉其所尊而忍不食。其笃于君臣之义者乎。余既怜其死。而又敬其所以死也。故述其事。以识吾之悔恨焉。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71H 页
四编證疑后说
近闻有西洋国人。携其书至燕中。自言欲宣教于中国。而我人购其书以来。新进少年。往往有崇信者。余固疑其为异端邪说。而未及睹其全书矣。余友洪斯文正河源心。求得其书四编。逐条辨斥。而每编录原书于上。次附己说。为三卷。袖视余曰。子亦有以助之攻也。盖阅之则皆怪诞不经之说也。吾儒之说曰。天地之生。阴阳二气。而所以生者理也。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而其德有四。仁义礼智。其伦有五。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四德五伦。受之理而为之性。明理尽性者。圣人之道也。自尧舜以下。诸圣人修此道者也。修此道者为善。善则福。背此道者为恶。恶则祸。祸福自然之理也。彼说则曰。天地万物之所以生。非理也。主张者天主是也。父母之于子。非父母也。天主父母也。所爱在天主。而不在其父母也。君之于臣。非君也。天主君也。所敬在天主。而不在其君也。天主有生人之功而受其报。善报功。则与之福而升之天堂也。不善报功。则与之祸而沦之地狱也。祸福皆天主之意欲。而非自然之理也。其尤妖幻者曰。天主降生而为人也。杀身而救世也。其说皆矫诬上天。灭绝伦纪。无天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71L 页
理无伦纪。而谓有人道乎。夷俗类禽兽。故彼以其说。得以诳诱其国之人。而使之尊奉其术也。夫以素称识礼义如我人。而往往有崇信之者。何也。源心之论。核而辩。正而礭。辟之廓如。而我人之见之者。犹或有未喻者。何也。噫。不难知也。人之元气衰竭而后。外邪乘之入。道学者。世之元气也。三代之盛。所以教人为学者甚备。民志壹定。士趍纯正。不见异物而迁焉。故邪说暴行。无得以作也。及其衰也。如谷虚而风生。木腐而虫出。杨墨老佛之徒。争起而乱天下。势然也。今世之士薄道德而重功利。所习者拈括功令。所慕者科第禄仕。而未常讲究先王之法。圣人之训。不识天人性命之学为何说。故骤阅洋人之书。而见其凌驾伦理之外。则尚奇好新者入之。见其怂恿祸福之间。则嗜利蔑识者入之。盖由存乎我之不足以备彼。故彼得以乘之也。如水滥觞。驯致滔天。则其将胥化为夷狄禽兽也。然则若之何其可也。曰明道学正趋向而已。
赵君(材成,材良)兄弟字说
赵君兄弟名材成,材良。惠寰李公所命也。以所以字者。问于余。余曰。材之成。宜于用。良待养而成也。字孟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72H 页
用,季养其可也。然但尽其可以用者于我。而无汲汲于人之必用我可也。养之有道。培之溉之。以求其直遂可也。余之所以字二君也如此而已也。
诗说赠姜景任
姜斯文景任。自沁都来。访余于旅邸。出视其所作五言古风五七言近体一卷。若请益者然。且曰。吾于文喜子长。诗喜子美。下此则无论也何如。余应之曰。子之诗古风尤好。赡而不流。古而不泥。固喜子美而为之者矣。虽然。吾语子以诗道。木有根柢。水有源委。诗道亦然。弗探其根柢。弗溯其源委。而曰吾能诗云者。未见果其能诗也。子欲为五言古风乎。自苏,李,曹,刘至陶,谢。为五七言近体乎。自开元,天宝至元和。以此为根柢源委。而门路既正。法度既立。然后滋之以华泽。鬯之以风调。恢之以地步。殖之以骨力。而诗之能事毕矣。虽然。五言古风。则必参以唐储韦诸作。以博其趣。然后瀜通今古。斟酌雅俗。而无胶滞之患矣。夫子美圣于诗者。子之喜之也固宜。然古人云。不读万卷书。不可以学杜。夫以陈黄诸人之材力。专门学杜。而所得只皮肤而已。子美诗。岂易以学哉。子归而治诗。吾之矩度既立。然后徐取子美全集。细玩精思。而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72L 页
有得焉。则容有近似者矣。是犹得之骊黄色相之内者尔。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论
  
气数论
参天人而论气数。然后方见剥复之理也。圣人未尝以国家存亡盛衰。壹诿之气数。而必曰如此而可以转亡而为存。如此而可以变衰而为盛。而存亡盛衰。未始不系于人事之得失也。虽然。气数之变。有大小之异焉。气数之小变者。固人事之可以回斡。而气数之大变者。则虽圣人。亦无如之何也。夫华夷之并生。如阴阳之相对。盖自尧舜三代之际。已有蛮夷荒服。而先王修文德谨武备。内外严截。故莫敢为中国患。而只散处山溪之间而已。周,汉而降。浸以彊盛。而犹不过侵轶边塞。寇掠州郡而已。自晋之亡也。乘之以五胡。唐之亡也。乘之以五季。宋之亡也。乘之以元。明之亡也。乘之以清。而夷狄始主中国矣。此固天地气数之变也。然而五胡,五季。疆土分裂。世代数促。中国尚有不纯为夷狄者。此则气数之小变。而人事得以回斡。故五胡而复为唐。五季而复为宋也。自元而始统一天下。传世久长。虽以明高帝之神武。用夏变夷。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73H 页
而天下之势。譬如阳虚之病。阴邪内盛。时凭药力。暂得攻下。而卒复乘冲。故未几而复为清矣。自今继清而兴者。未必是华人也。设是华人。而几何其不复为夷也。向也华夷之于中国。华为主而夷为客。故客或乘主。而主卒胜客矣。今则华为客而夷为主。主恒胜客。理势之固然也。此则气数之大变。而非人事所得以回斡也。易六十四卦。无非圣人抑阴扶阳之义。而至姤。尤申申焉。曰勿用取女。曰至于八月有凶。而亦卒不能反姤而为乾。而无奈乎驯至于剥也。今之世骎骎乎剥矣。而虽圣人。亦无如之何也。然则剥终不可以复乎。曰。不然。古之剥复之理。责之于华夷之盛衰也。今之剥复之理。责之于夷中之盛衰也。夫气数之变。而至于尧舜禹汤相传之中国。纯为夷狄而莫之变。则固志士仁人之所痛心也。然而圣人亦无如之何也。抑不幸使圣人。出于今之夷狄。而为夷狄之臣子。则亦不当曰吾尊中国攘夷狄。剥夷而复华云尔。而必当即夷狄而明先王之道。以为变衰为盛。变剥为复之术也。夫天未欲无人类也。以夷狄君天下。亦将以夷狄之君。而生天下之人也。彼圣人者。顺天者也。天既不鄙夷夷。而使之生天下之人。则圣人者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73L 页
独不当恝然于天下之人阽危。乱且死而莫之救也。然则夷之衰也。圣人之所欲盛也。夷之剥也。圣人之所欲复也。故曰。今之剥复之理。责之于夷中之盛衰也。世或訾许衡之仕胡元。而吾则曰衡之仕胡元。知天者也。郑先生梦周当明兴初。能舍元而就明。华夷之辨也。然而幸而华也若夷。则其有足辨乎。故继清而兴者幸而明也。吾固当明也。不幸而又清也。则吾固清而已矣。而又乌足尊攘之云乎哉。
朋党论[上]
古之取人。当于朋党之外。今之取人。当于朋党之内。古之君子。处于朋党之外。今之君子。处于朋党之内。呜呼。其亦不得已而为此说。而安知此说之不有补于世道哉。夫君子无党。小人为有党。有党诚小人也。有党诚小人也者。以君子之无党也。故曰古之取人。当于朋党之外也。党之初生。其类甚少。非必朝廷皆党。是则朝廷有君子。非必国中皆党。是则国中有君子。故曰古之君子。处于朋党之外也。今也则不然。人人皆党也。国中皆党也。人人皆党而非必人人皆小人也。国中皆党。而非必国中皆小人也。人不可取诸他国。则取人固当于朋党之内也。虽有君子。不可北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74H 页
走胡南走越。则君子固当处于朋党之内也。夫人人皆党。国中皆党。而犹谓有君子焉何哉。党之生也久。久则蔓自一而二。自二而三四。内而亲戚姻娅。外而朋友宾客。皆其党也。彼亲戚姻娅朋友宾客。岂皆真小人哉。其必有君子焉。而亦无奈乎通谓之党也。且也古之时无党。然后乃见其为君子也。今之时有党。然后乃见其为君子也。所谓党。非谓彼偏诐倾轧。护同伐异。循私灭公之类也。谓其能安乎此而无动乎彼。纯乎一而无染乎二也。何也。党之名久。故吾父而以是名。吾祖而以是名。虽圣人复生。莫得避其名也。夫名外也。公私义利之辨内也。吾且辨乎内而无变其外可也。夫党以为名而犹无变。何也。吾恶夫彼无耻者也。党之生也久。故其势固有彊弱盛衰之异焉。彼无耻者。见其彊且盛焉。而欲出此入彼乎则必曰吾避夫党也。非避夫党也。避夫弱衰者也。故曰吾无变党名。恶夫彼无耻者也。若然则所谓无党者。果君子欤。所谓有党者。果君子欤。其必有辨之者矣。今若不幸而取人于朋党之外也。吾见夫忘君负国行若狗彘者之弹冠而起矣。彼其父祖尝世守焉。而为其弱衰焉而去之。则岂有弗忘君负国者乎。若幸而取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74L 页
人于朋党之内也。吾见夫见义忘躯秉志忠亮者之比肩而出矣。彼其父祖所守虚名也。弱衰实患也。然而宁受实患。而不忍去其父祖所守之虚名也。则岂有不见义忘躯者乎。若然则愈无党而愈为小人也。愈有党而愈为君子也。故今之世。则不患无君子而患无朋党也。呜呼。不能使民志协和。并与夫朋党之名而消瀜之。乃欲区区取人于朋党之内者。其志诚苟已。虽然。与其徒取无党之名。而得无耻小人以祸其国家也。宁于朋党名目之内。求夫自守君子而庶几有补于世道也。故曰其亦不得已而为此说。而安知此说之不有补于世道也。
朋党论[中]
朋党之祸。愈救而愈甚。以其救之无渐。而徒激其怒也何也。朋党之始分也。其势必角胜。必角胜则必有籍而为重者也。于是焉推而尊之。奉而事之。趋走而禀命焉。曰。此道之所存也。盖籍此而为钳制一世之资也。田单之师。未必神奇。田单知之而阳尊为师。则众人神之矣。彼奉而神之者。半国之多也。如此而异趣者遽骂詈而僇辱之。虽其势足以骂詈而僇辱之。而其如挑半国之怒何哉。故时移势夺。而彼得以反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75H 页
之。则此之所以奉而神之者。彼亦可以骂詈而僇辱之也。如此而曰。吾能救朋党之祸。何异火方炎炎。措之以薪而曰。吾能救火也乎。故曰。救之无渐。而徒激其怒也。然则何为而可也。彼之初奉而神之者。非神在人也。欲神其势也。籍而得势。则神奇也。籍而失势则腐臭也。故彼方神之。吾且与其为神之也。彼方崇之。吾且与其为崇之也。吾窃稍分其力而削之。渐杀其势而弱之。而削之弱之。务当于公平。而勿为太甚。彼既见力势之削弱。而其所奉而神之者之不足籍。则必忘之也。彼既忘之也。吾亦与之忘之也。而明示其不足为利害也。彼既知弗足为利害。则其忘之也全矣。彼之初奉而神之者私也。私忘则公心生。待其公心生也。而徐为之谕之以道理。怀之以仁信。则彼必将廓然悟释然化。而朋党之祸。可得而驯至消弭也。顾不此之为。而遽骂詈而僇辱之。故曰救之无渐。而徒激其怒也。
朋党论[下]
昔者。圣人作春秋。而其意若曰使我为政于天下。而得以赏罚黜陟天下之人。如是书也。则天下之人。莫敢不劝惩云尔。夫春秋之世。诸侯大夫。僭逆强大。至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75L 页
难化也。而圣人之意以为无难焉。孰谓有在上之圣人。而不能㾀今之所谓朋党也耶。鄙人之言曰。孔子复生。今之朋党。不可㾀。甚矣。其诬圣人也。夫朋党之所由生。不过欲权之专乎我也。权者。众人之所同欲。而我未易以专。故为之彼此之界。而同乎此者。援而使之进。同乎彼者。轧而使之退。而党于是相激矣。然而援而使之进。轧而使之退。必有是非善恶之目可以籍而为说者。故为之道学邪正之辨。伦常逆顺之争。以相攻击焉。而党于是相仇矣。夫彼未始有相激之意。而党而至于相激。未始有相仇之意。而党而至于相仇。未始不知党之非是。而卒至于相激相仇而不已者。不过欲权之专乎我也。彼固不得已而为是也。今使不为党而有可以得权之势。则彼亦何苦为不得已之党哉。古之圣王。以其赏罚黜陟之权。告于天下曰。孰为君子者。吾赏之陟之。孰为小人者。吾罚之黜之。而天下之人。相率而为君子者。盖十七八矣。无他。权之所存。众之所趍也。今之在上之圣人。诚能以其赏罚黜陟之权。告于国中曰。孰为不党者。吾赏之陟之。孰为党者。吾罚之黜之。而赏罚黜陟。务出于至公。则国中之人。其有不相率而不为党者乎。然而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76H 页
彼固党而甘其利二百馀年矣。其必不肯以一号告而遽去其二百馀年所甘之利矣。故在上之圣人。诚能使彼。明知不党可以必赏而陟。党可以必罚而黜。而赏罚黜陟。务出于至信。然后可也。然而彼固阴为党而阳为不党者然。以眩乱人主之聪明。故在上之圣人。诚能灼见夫某为不党而真可以赏而陟。某为党而真可以罚而黜。而赏罚黜陟。务出于至明。然后可也。夫行之以至公。示之以至信。临之以至明。而又能以赏罚黜陟之权。欧天下之众而使之从。则天下无难办之事不可化之物。而况于区区之朋党而患其不㾀也乎。且夫天下积久之患。能一日而㾀之者。必其有可乘之机也。今之㾀党。有可乘之机也。盖自党之始分。而彼此尝迭出迭入矣。迭出迭入矣。故怨毒愈深。报复愈酷。而党之根柢。盘结于胸腹。而莫之㾀也。今时则不然。入者恒入而不复出。出者恒出而不复入。入者则恩雠之已快。意欲之已满。而怨毒之心。䆮以解。出者则力势之已诎。志气之已挫。而报复之念。寝以销。其相仇之深。相图之急。非若曩时之甚矣。此其机诚有可乘之隙。而调和之术。顾不易为力耶。今夫止牛斗者。当其奋迅腾突之势。而龃龉于其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76L 页
间。则虽贲育。鲜不缩手退矣。及其斗久而怒弛。强者恣于抵触而思欲休。弱者疲于牴牾而思欲退。相与却立。睢盱顾步逡巡。而于此时也。竖子得以两解而驱之归耳。于是焉。编之以同枥。饲之以同槽。而抚视之惟均。则卒亦嗅嘘荡狎。驯而若一矣。今之党患。其亦斗牛之怒且弛。而调和之术。不过费竖子一臂之力。而况圣人在上。而操赏罚黜陟之权。以驱驾一世。则其机之有可乘。势之有可为如此也。然而今之鄙人。犹为孔子复生。党不可㾀之说。何也。此吾所谓彼方甘于党之利。而不肯遽去之者也。故曰行之以至公。示之以至信。临之以至明。此三者。为必可祛之术也。呜呼。幸而有可乘之机可为之势。而莫为之图。不幸时移世变。而复有出入之患。而怨毒之心。欲解而复结。报复之念。欲销而复萌。则其亦斗牛之将止。而激之使复斗也。孰能当其奋迅腾突之势。而龃龉于其间者耶。
三事论
不惑之谓明而吾有之也。不偏之谓公而吾有之也。不欺之谓信而吾有之也。吾有之也者。吾之心固有之也。然而其不明不公不信。心有所蔽也。㾀其所蔽。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77H 页
则斯明公信焉耳矣。夫是非易知也。是当褒而非当贬。易知也。褒之当必褒。贬之当必贬。易知也。吾之心能知此也。俄而亲疏接乎外。而爱憎动乎内。爱者。非而忽若是也。憎者。是而忽若非也。此非明之蔽而为惑乎。爱者。固非而反褒焉。憎者。固是而反贬焉。此非公之蔽而为偏乎。是始欲褒而卒之贬。非始欲贬而卒之褒。此非信之蔽而为欺乎。故曰。去其所蔽。则斯明公信焉耳矣。去之如何。吾既知是也。则在疏焉而勿变其所是。吾既知非也。则在亲焉而勿变其所非。如此则是者可以褒。非者可以贬矣。吾既知是可以褒也。则在疏焉而勿变其所褒。吾既知非可以贬也。则在亲焉而勿变其所贬。如此则是者得以必褒。非者得以必贬矣。如此则斯明公信焉耳矣。夫公明信焉耳矣。而党有所无患也。
财赋论
国之所以存亡。系乎人心之离合。人心之离合。系乎上之人同其所好恶与否也。人之所好。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而所以生死者。存乎衣食之有无而已。故上之人。同其所好恶。而常使衣食之原。不竭于下。则人心岂有不固结。而国势岂有不久安者乎。故上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77L 页
之人。尽天下之土以为吾有。而其势足以竭其土之出。以充吾欲也。然而制之为产。十取其一。不敢以匹夫匹妇养生送死之物。取以供吾耳目口鼻之欲者。诚以财之所聚。民之所散。财之所散。民之所聚。而财用非一人所得而私也。夫人心。元气也。财用。养元气者也。自古国家之能既亡而复存。既绝而复继者。逌病在支体腠理。而不在元气也。汉之亡。亡在外戚也。晋之亡。亡在戎狄也。而不在人心也。故其元气尚有未尽剥丧者。而光武元帝得以籍此而复起也。其他若虐敛重税。积失人心。使天下之人。皆有与之偕亡之心。而外患得以乘之者。则虽有忠臣义士。操俞扁之术而奔走号呼。而莫得以救之也。此由元气之剥丧也。呜呼。孰为此聚敛之术。以亡其国家也。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孟献子之言。岂过也哉。今夫穷民无尺寸之地。以养其父母妻子。而去而盐于海矣。于是算其盐之利而括之。去而渔于河矣。于是算其渔之利而括之。士大夫竭力供职而所食于官者。不足以代耕矣。于是算其所食之利而括之。其说曰。吾隐夫军布二匹之赋太重。故减其半。而以此充其所减之数也。呜呼。将以外托此名。而内济其术也。然而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78H 页
不知愚民可欺也。有识者之明烛其肺肝也。而况愚民卒不可欺耶。今计纳布民丁之数。不足居一国常民之数百分之十。而一国常民括其所赖之利而纳之官。是德之者十而雠之者百矣。彼渔盐者。不得渔盐之利。以养其父母妻子则已困矣。而外而守令方伯。不得守令方伯之利。而无所取资则徵之民。内则大小百司官职不得官职之利。而无所取资则取之府库。府库竭而徵之民。于是民始大困。而雠其上矣。故曰。德之者十而雠之者百也。其始愚民。徒见丁布之减半。而不知潜销暗铄剥肤推髓之患。至于如此也。故以为是便于我。而及其患之著也。则不但雠之者众。向之德之者。亦阳德而阴议其不便也。故曰。愚民卒不可欺也。或曰非此。则其如二匹之赋厉民何。曰岂无术以处之哉。井田废而养兵之弊兴。然而不见其为弊者。以其汰其冗而存其精。量其入而制其用。要使兵民俱养而已。又何至聚敛于民。而曰此救养兵之弊哉。冉有为季氏家臣。取于民以益之。孔子斥之曰。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夫以堂堂千乘之宰。而为聚敛之术。则其罪岂止鸣鼓而攻而已哉。聚敛莫暴于汉武帝之世。而桑弘羊为首。然而其术不过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78L 页
阴夺天下商贾之利之权。而归之大司农。使商贾不得专其权而已。又何尝括取小民十指所生之物。而明为盗贼之事如今之术哉。是则又弘羊之罪人也。如此而人心犹有不能忘其上者。以上有恻怛忧伤之意也。然而恻怛忧伤之意。恒患壅而弗流。而弗幸有水旱饥馑屡年之灾。则安保其卒弗忘上也乎。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还其利节其用。毋使财聚于上。而同其所好恶而已。
清倭论
南北而与我邻者清倭是已。清陆而倭海。清大而倭小。然而可保清之无患于我。而若倭则知其必有患也。何以知其然也。夫清之于我也。初非利土地而欲有之也。其始入我也。彼方有图明之志。而虑我之助明也。故先䝱我。使无动也。既入而胜我。则亦知夫我之可以因之以相安。而不可以革而夷之也。故明既亡。彼方薙天下之发而夷之。而于我则不能也者。知我之不可以有之也。故曰可保无患于我也。或曰。彼方无事故无患。若有事而急。则安保弗责我以相援也。安保不举其类而移于我也。曰。责我以相援也。彼亦知援弗援制在我也。而深责之则有弗能也。举其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79H 页
类而移于我也。观于彼之于中国也。亦未尝以久安计。而知其有弗能也。何也。彼方盛也。故绝之不得。攻之不得。而唯其所使。彼既衰也。则其有可援之义乎。是援弗援制在我也。而彼方穷而至于乞援。则其尚能以我之弗援而有所逞也乎。恫疑虚喝而已。而我不应则无如之何也。故曰。责我以相援。有弗能也。世运而衰。夷狄华夏造为出入。故彼固乘之以入。而亦知夫中国之可以寄。而漠北之可以归。故储胥保聚必于沈。而以备子孙之走路也。彼既计不能安中国。而能计安于我乎。我姑力屈而事彼也。非甘心也。彼亦知奔北而移于我也。有弗可测者存。而归于北漠也。则以夷狄归夷狄。而保其能相受也。彼又乌能违其相受之北漠。而移之弗可测之我乎。故曰举其类而移于我。有弗能也。故曰可保无患于我也。彼倭则不然。未尝一日而忘其欲噬我也。彼其俗躁疾狼毒。而又习海。非必虑其大胜而后动也。意有所欲则动。怒有所发则动。跳海而来。掠一城陷一邑。而得其子女金帛而足也。故于中国屡为患而于明尤甚。于高丽之末。又尤甚。而至我朝。慕化输款。报聘相继。然而犹正德庚午。寇岭南。嘉靖乙卯。寇湖南。万历丁亥。寇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79L 页
湖南。至壬辰。大寇躏八道。盖讲和二百年间。凡四为患。此其已验也。然而自壬辰至今。尚无患何也。壬辰之役。我固大䘐。而彼亦举国而来。覆师而还。其势久而不振也。我有交易馈饷之利以啖之。而彼有所贪恋也。且虑我惩败而有备也。然而幸而无平秀吉则已。弗幸而又有平秀吉。则不患其不能复振也。彼若大入而大得志。则其大得志之利。不患其弗若交易馈饷之利也。我诚无备矣。而彼又黠于觇邻。不患其不乘我之无备也。故曰。知其必有患也。然而至今尚无患。故谋国者狃而为安。而殊不知无患将有大患也。彼虑浅则动数而患小。虑深则动迟而患大。戎狄之于中国。方其弱也盖数为边患。而所患止卤掠其牛畜。躏蹂其稼穑而已。其虑浅也。及其彊大而有吞中国之志。则其虑愈深而其动愈迟。敛其锋锷而养其专壹之气。一动而遂为大患。宋之北虏是也。故苏洵之言曰。边境之上。岂无可乘之衅。使之来寇。大足以夺一郡。小亦足以杀掠数千人。而彼不以动其心者。此其志非小也。将以畜其锐而伺吾隙。以伸其所大欲也。呜呼。安知不彼亦将以畜其锐。而伺吾隙以伸其所大欲。而向也其虑浅。故其动数。今也其虑深。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七 第 180H 页
故其动迟耶。故曰。知其必有患也。固不可以可保无患。而漠然不措意也。但当于必有患者而深备之也。故我之于清也。时其聘问。谨其皮币。无失以小事大之义而已。至于倭也。则待之以诚信。操之以约束。毋使衅自我始而彼得以为辞。又须先为不可犯之势以示之。而毋使彼有可乘之隙可也。呜呼。壬辰之难未作。而明知其将难者。赵宪也。然而当时视宪。为妖祥怪物。而莫之省。今之君子。毋视余为妖祥怪物。则世道之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