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x 页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记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48H 页
百梅堂记
李子性于爱梅者也。尝盆植一树梅堂中。名之曰百梅。而曰是一以当百之义也。请诸君子为记。诸所记咸广其说而扬之也。独海左生丁法正曰。否。李子诚爱梅。而知梅则未也。夫有胜物之心而后。有多寡优劣之辨。有多寡优劣之辨。则未始离乎物之内。而万物莫为之宗。宗物者之于物也。盖泊然无争焉耳。夫梅之为花也孤。华独映于群芳未胎之先。黯然与雪俱。消是其色。澹是其态。远是其香。清是其神。浮游物之表而偶然乘气假物。为半月婵妍之容而已也。是岂欲争多寡较优劣为贵者哉。如是而称曰吾梅可当十云尔。则是与十为类。而未离十之内。可当百云尔。则是与百为类。而未离百之内。所当愈众而愈失梅之真。呜呼。李子百梅之说。真不知梅也。且也子苟以梅之品。而欲争优劣为也。天下之梅古干奇葩。百倍子之梅者不知数乎。则子终何以加乎。子苟以百梅之名。谓爱梅无若吾也。天下好胜之人。极物之数。而名其梅谓万乎。则子终何以加乎。是子之爱梅愈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48L 页
笃而愈失所以爱。不几人与梅俱失之乎哉。余意则曰。姑强名之曰一而已。夫一者。物之祖也。一固未尝与物争多。而物之多者。莫尚乎一。大一之理。沕默无象。而万化之所以成也。子若名梅曰一。而亦自名曰一梅主人。则梅未尝自多。而天下之梅。莫与梅争多。子未尝以爱梅自胜。而天下之爱梅者。莫与子争胜。而余于是乎谓子能知梅矣。遂记其说。诗曰。
在物癖为累。梅癖差不俗。李子癖于梅。梅品天下独。吾适客蕊城。再度过梅屋。回灯一以视。百态争媚目。青柯接干奇。虬龙所屈曲。素萼烂点缀。时才地雷复。层层春气浮。面面天香馥。有雪生精爽。为烟成色泽。斜月来照之。玲珑如联玉。击节谓李子。此物何从得。吾曾作梅记。讥子名以百。始知万玉妃。当一梅不足。
阅古堂记
沈君德新。名其堂曰阅古。而请余广其义。余谓德新。今之人也。今之事变之纷然而阅于我者。不胜其阅也。是非之不齐。我可阅而齐也。得失之弗明。我可阅而明也。我方阅目前之事变。而患阅之不尽。尽之不审也。而奚暇又古之阅哉。虽然。今之阅之也。异乎古之阅之也。今之阅之也难。古之阅之也易。古之所谓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49H 页
是非得失也。权之也存乎公。而私恒鲜。故公恒胜乎私。而权之也卒之一。一故阅之也易。今之所谓是非得失也。权之也存乎私。而公恒鲜。故私恒胜乎公。而权之也卒之三四。三四故阅之也难。曷若姑毋阅今之方兴之事变。而阅古之已定之事变。由古而制今之为易以权哉。是非之辨。辨于古也。我得以阅之。而今之是非。不待阅而辨矣。得失之分。分于古也。我得以阅之。而今之得失。不待阅而分矣。此德新之所以古之必阅焉已矣。虽然。古之事变。古人尝阅之也。古人之阅也。以身阅。故参之耳目。断之心迹。而其阅也精。德新之阅也。以人阅。故人之是非是非之。人之得失得失之。是人阅也。非我阅也。而其阅也粗。必也权衡尺度。先定乎我。而由我以阅人。由人以阅世。由世以阅事变。而我之阅也与人之阅也。不期同而同。然后是我阅也者以理。阅也理。岂有古今之异哉。由今而视乎古。至远也。由我而阅古人之阅也。至变也。然而千古是非得失之阅于人而定者。我阅之而同。同者理同故也。理岂有古今之异哉。是故。今之事变。至无定也。而理有定。今之是非得失。至不同也。而理则同。以所同之理。参古今而阅之。则所定存乎我。而所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49L 页
不定者。莫得以胜之矣。此阅古之义也。此德新之所以古之阅焉者也。
四不斋记
延安李公。名其斋曰四不。盖取邵尧夫风雨寒暑不出之义也。徵范祖为记。范祖曰。人之有出入。犹阴阳之有动静。静为体。动为用。而人之出入犹是也。入常为体而制其用。然后出而无悔咎也。夫得公之四不出之粗者。曰。是摄生之术也。医言伤风则痿。伤雨则疟。伤寒则欬。伤暑则泄。公之四不出。摄生之术也。是说固近之矣。而犹不识公之有托而为是也。公之微意则曰。人之吉凶祸福生乎出。言出乎口而悖则辱。足出于户而妄则跲。出未尝不与物媾。而媾未尝不与物辨。物之好恶不胜其纷然。而吾之辨有异同。故于是乎激。激故争。争故患生焉。故莫善乎闭而不出也。然为是者。亦有患。吾固不蕲之乎物。而物有时而至。有施无报。则彼且曰是简我也。而如是则患生焉。故莫善乎有所托而不出焉。而托莫工乎风雨寒暑也。夫一朔之内。不甚风雨者十之三四。冬夏之内。不甚寒暑者十之一二。是则可以不出者恒多。而可以出者恒少。方其不出也。风雨则彼且曰。某不出风雨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50H 页
也。非简我也。寒暑则曰。某不出寒暑也。非简我也。若是则吾之可以无患焉者恒多。而可以有患焉者恒少。夫可以无患者常为主。而可以有患者制于我。则智虑生乎静。而义理明乎动。出而应物。而物不足以为患矣。此公之微意。存乎四不出之中。而非众人之与知也。嗟夫。邵尧夫深于易者也。明乎消长之几。而审乎进退之分者也。安知尧夫之四不出。非其微意也乎。虽然。尧夫隐居洛北诸公之间。讲道论德。有过从之乐。则风雨寒暑之外。犹是可出之日也。若公则环屋而嚣者。阛阓轮蹄也。户庭之外。是非之薮。而争夺之涂也。安知公之意弗曰一岁之内三百六十日。无非吾四不出之日云哉。记其说以进。
葛头精舍记
山自老姑而东奔。至海而盘旋逦迤。盖高阳邑附焉。其最可居者。曰葛头里。而吾友许君彝叔所世居也。彝叔尝访余鹤城。时时说葛头胜。固以未见为恨。今年冬。游宦京师。暇日骑马出国西门。薄暮抵彝叔。彝叔即其旧址。而新构草舍数椽。幽楚可喜。邀余坐少焉。从轩楹。望西南。海水与天漭泱。夕照倒涵。光怪万状。东则三角道峰诸山。拱揖于林木间。俯视大野。皆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50L 页
沟塍畎亩。而土甚沃。稻麦岁熟焉。余乃叹而语彝叔曰。是有海山之胜。而兼以土地之良。信可乐也哉夫。由此西走四十里。而为 国都者。非公卿大人所族居乎。彼以所资之饶。相去之近。而未尝有就此而为园囿台榭者。岂其力不足欤。盖有所急者存。而不暇及此也。虽然。据康庄而华堂大厦。号至钜丽者。往往不能传及其嗣。而彝叔之居。盖世守矣。虽由此为子孙无穷之业。岂复有争者乎。吾意彝叔不欲以此而易彼也。夫魁伟卓荦非常之士。不必出于城市阛阓。而多生于湖山广漠之乡。故试与彝叔。登临吊古。则提单师躏强寇。为中兴将士之倡者。非权元帅慄乎。而鸿文大册。鸣 国家之盛者。非崔简易岂(一作岦)乎。顾瞻秋江南处士衣冠之藏。而想见其高风。则又爽然自失矣。彝叔永有此土而勿失焉。则安知继而兴者。不在于子孙乎。遂记其说以赠。
归安斋记
许士鸿。客鹤城七年。将归于杏州之旧乡。谓余曰。归当有所居弊舍。名之当何义。余应之曰。归安其可乎。夫物未有往而不归者也。故云归于壑。水归于海。木归于根。士鸿乌能久客而无归哉。虽然。归不得所安。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51H 页
则思去而他适矣。生理之不惬焉而思去之。土俗之不乐焉而思去之。物有所不慊。而心未尝不憧憧思去也。由是而去东而西之思。去南而北之思。去愈数而心愈动。若然则亦何时而归哉。是不能安之之过也。安之将奈何。曰。知分而已。夫分者。天之所定于我。而吾不得以增损者也。是故。苟不知分。则万乘亦有所不足。故秦皇不安于崤函之奉。而泰山之登。而沧海之蹈。苟能知分。则匹夫足以自乐。故颜渊终身箪瓢陋巷。而曾参歌声若金石。故曰知分则达命。达命则安义。安义则归乎道。而无往而不自得矣。吾闻杏之乡。有宅一区。足以安躯。有田数顷。足以安业。苟持吾知分之说而归。则其归为恒安。而物不得以动之矣。遂记其说以赠。
俞秀五家藏鍮砚记
俞君秀五。以家藏鍮砚。视余曰。此吾待罪起居注时所得也。起居注鍮砚。一经 御用。则起居注例得之。余幸得此而甚宝重。子其为之记。余念秀五妙年擢大科。秉笔周旋 人主左右。而秀五记事赡敏。容止修雅。屡蒙顾眄之宠。又得 御用文房之具。而为私家宝。讵不荣欤。虽然。余于此。盖有所感焉。是非者。贤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51L 页
邪之符也。褒贬者。劝惩之权也。是非晦。褒贬失。而能为治者亡之也。然此存乎上之人。而下得而干之。则僭也。周衰。政不由天子。语道德则当责孔子以是非褒贬也。而孔子则曰我下也。不可以我为之也。于是托天子之事于鲁史。而是非褒贬之也。然非孔子而为之。则藉曰托之而犹僭也。独无圣人之道。无人主之位。而操寸管。是非之而贤邪判。褒贬之而劝惩明。而不为僭者。起居注是已。何也。人主之所是非褒贬也。起居注因是非褒贬也。而非我也。人主也。人主也而我笔之也。人主也。故非我僭也。而我笔之也。故是非褒贬。犹之我也。人之邪正得失。作于心。发于言。见于章奏者。我得以笔之。而人之邪正得失。莫逃乎吾笔也。此起居注之职也。方秀五之奉鍮砚而入侍也。殿陛之上。必有某为是某为非。某可褒某可贬者。杂然进于心目之间矣。此宰相之所不欲深辨。而谏官之所不敢明言也。乃秀五奋笔抽牍。直书而无难焉。此宰相谏官之所不能。而独秀五能之也。而斯砚之用。讵不韪哉。嗟夫。秀五聪明彊壮。进涂不枳。继此而安知不奋迅至大官也。虽然。阅世久而履变多。则天下之事。岂无感愤欲言者哉。而亦必有权时度力。低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52H 页
佪而不得发者矣。当是时。虽欲奉鍮砚。复侍 人主左右。直书当世得失如曩时。得乎。然则必有摩挲斯砚而为之叹息者矣。
不寐轩记
侍郎蔡公伯规。既合葬先大夫于先夫人墓。拟筑室墓傍。而名其轩曰不寐。属范祖广其义。范祖曰。嘻此诗之明发不寐。有怀二人之谓也。夫至变者。死生也。故父母之爱而变而至于死。死而至于久。则爱犹有所衰。衰则忘。忘则戚矣。故盖有怀而后存者也。方人之婉婉父母傍也。气息之相注。呻痛之相关。吾一身。无非父母者也。一日焉而失之焉耳。虽然。在敛犹是敛耳。在殡犹是殡耳。皋然而墓。返疑于堂。则屏帷筵几。象之而已耳。出而应物而吾视听之移之物耳。境愈变而爱愈忘。戚之甚者也。是故。君子有庐墓而处者。盖欲致其怀也。而怀莫近于墓也。呜呼。公之轩为是也。方公之进而哭于墓。退而处于轩。时夜漫漫。隐几寥廓。乌得无先大夫若先夫人之怀乎。方其怀也。神憧憧而弗离。目烱烱而弗合。其可以寐乎。方其怀也。由墓而求之圹。由圹而求之棺。棺斯著矣。由棺而求之衣衾。由衣衾而求之体肤。体肤斯著矣。于是乎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52L 页
怛然而哀。由夫体肤之著。而忽若颜色之复见也。忽若声音之复闻也。忽若居处嗜好之复寻也。若先大夫若先夫人之旋也。于是乎怵然而惊。其可以寐乎。夫可以不寐者无几。而先大夫若先夫人之若旋焉者无几。则公必有明发而不能寐者矣。此诗人之义。而公之所以心获焉者矣。抑又有说焉。异日者。公辞墓而归。服阕而仕于朝。则必中夜而怀曰。吾之能保有先绪。而得贵显焉者。寔吾父母之教也。吾何如可以言行之恒谨而无为吾父母羞也。吾何如可以出处之恒审而无为吾父母忧也。戒惧交中。转辗达暑。则吾知公之所不寐者。不独在于斯轩之夜。而将无往而无不寐矣。公垂涕而谢曰。尽之矣。盍为我记其说。而俾吾得常目焉。
花竹轩记
员外郎权公仲范。名其轩以花竹。而谓不佞范祖曰。王维桃源诗。不云近入千家散花竹乎。吾取以名轩。子其推其义而为记。范祖讶曰。何为其然也。夫趣寄于其所慕。故其趣也真。义寓于其所处。故其义也当。今公虽抹摋耳。犹是通朝籍而身簪缨。非隐者伦也。家虽稍僻耳。犹是邻城市。出门有轮蹄声。非山林也。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53H 页
乃顾自托于桃源之逸民。而又欲吾记其实。吾将何以记之哉。虽然。不佞于此。知公之贤于人远矣。夫尊官厚禄。天下之美利附焉。故咸趍之者。人之情也。故富贵如可求。虽吾夫子。固欲为之。以富贵非必皆非义也。而卒之若浮云然者。以非义之富贵也。是故。先之以义者。处崇赫而常有隐约之意。谓富贵非内也。彼惟内之也。故韦布而憧憧朱祓之欲。而肯袯襫为哉。彼惟内之也。故蓬荜而憧憧华屋之欲。而肯丘壑为哉。又况朱祓华屋之身。而乃肯有袯襫丘壑之志哉。虽然。彼不知富贵之不可恒。而其卒也虽欲为匹庶寒士。而不可得矣。彼不知外富贵而内义也。公能内义也。故盖身簪缨耳。而以为簪缨非吾素也。吾素吾之袯襫焉已矣。盖家城市耳。而以为城市。非吾素也。吾素吾之丘壑焉已矣。世所说桃源。诚荒唐。果有之。吾素吾之花竹于方寸之内已矣。花竹吾所慕。故趣寄焉。而吾所处。故义寓焉已矣。于是公贤于人远矣。不佞尝循南山而入洞。则涧潺潺流出者。桃华之水也。林峦葱茜。若开若合者。桃源之峰壑也。井落柴荆。罗络洞中。而脩竹名花。迷离晻映者。桃源之千家花竹也。入门顾眄。朝暮之景异态。则又是桃源之日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53L 页
出云中。月明松下也。公方自为源里居人。而不佞亦自为渔舟子。相视而笑。则夫何害乎。摭其实而为花竹轩记哉。
三禅师影堂记
旨閒上人。走其徒以谂曰。惟是四溟大师。寔小释六世法祖。而其师曰西山大师。其弟子曰唤醒大师。小释建阁福州之天灯山中。安三师真像。惟是三师。或捍卫邦难。功关社稷。或阐扬禅教。化被人天。俱不宜湮没。愿得大夫之一言以记。余惟君臣之义。本之天授。愚智皆得。而往往英俊之士。沦溺异端。弃绝伦常。鲜克复其良性。苟有能因其法而不因其道。变其貌而不变其心。奋起薙发被缁之中。而明天彝补世教。则是其人。讵不绝类离群哉。当壬辰岛夷之变。缙绅缝掖。谈周孔讲诗礼者。雉兔窜相继。视君父之急。若越人之秦瘠。而四溟师投袂出山。挺身赴难。号召义旅。羽翼 王师。首遏狂寇豕突之势。而抗节则鼎镬甘心。骋辩则夷奴抑首。卒能协赞中兴之绩。视当时将相而无愧。是其秉彝之性。素明于禅定。制变之智。深资于慧观。平时则漠然山间之一枯释。而遇事奋发。则扶臣纲敌王忾。而俨然名教中伟人。讵非所谓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54H 页
绝类离群者哉。虽然。迹其授受兵柄。指画机略。实籍衣钵之传。则西山师为之倡。至若唤醒师之演经设教。固有功于其徒。非吾儒之所称说。而抑其所遇之时异耳。易地则安知不为四溟师哉。是皆可以牵连而书。旨闲上人。又能昭揭三师真像。使其眉目神彩之英爽流动者。照映百世。则凡诸国中儒释之参拜是像者。必将想见其英风伟烈。而肃然兴起其忠国爱君之心矣。其感发彝性嘉惠吾人之功。又可以附而书。故并为之记如此。
昌乐邮今朝閤记
崔君之为丞昌邮。亡何。书报余曰。邮舍朴陋不堪居。而其尤者。户闑之已高而碍日。藻井之已穹而受风。盖不得已而易之使稍痹。其他栋宇之制。则存其旧。取邵子诗今朝竹牖向阳开之义。而扁以今朝閤。子其为之记。夫今之丞。非若古所称蓝田丞之漫不省事。而固亦专制于其邮。然其事不过视马肥瘠驭邮卒而已。其能绩。不足为声誉可资以发迹。若玆邮则又岭趾石龈荒恶之寄。而俗椎鄙俸纤薄。比他邮尤甚。故为丞者。率郁悒若不可待瓜报。而莫肯措意于其事。况肯区区用力于其居室之细者乎。崔君富文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54L 页
学。声在缙绅间者。足以进取。顾屈之为玆丞。而乃其意以谓何所当而非吾职。不职吾耻也。故汲汲于其事之细者如此。其大者固优乎其已办。可知也。且也因其事之迹。而究其心之德。则不徒优乎其已办于目前。推之可以为法于后人。可知也。物之碍日而闇。受风而寒。则虑其害人也而去之。非仁乎。朴陋之制。则存其旧而无侈前人。非俭乎。天下之事号至难办者。未尝不运掌于二德之用。于一邮乎。何有。苟后之继为丞者。仁以荏物。俭以砺操。则其为玆邮之惠无穷。而盖自夫崔君今朝閤之修而始。是不可以不记也。君名致白。隋城人。
崇烈祠清风楼记
肃宗己卯。庆州人士。建贞武公庙于府南龙山之趾。乙酉。赐庙号崇烈。谥贞武。今年甲午。贞武公五世孙宗谦。以庙前清风楼者。请记于不佞。不佞念苟得为贞武公役者。与有幸。其敢以不文辞。谨为记曰。我国家被寇难。莫憯于丙子北胡。而其时死事臣节。莫烈于贞武公。盖公自壬辰倭夷之难。已能纠合壮士。击杀倭甚众。遏其势。使不得躏庆而西。又与倭将清正。战西生浦。丸中脐血流。战益力。名闻皇朝将士间。及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55H 页
北胡至。剽疾若风雨。 车驾幸汉南城。列镇环而观。公以公州营将。领军从本道伯郑公世规赴难。时公年七十馀。郑公闵其老。易以他将。戒公后。公奋曰。谓吾老不能将。独不能死耶。乃前。被十数创以卒。事闻。 赠官兵曹判书。夫君臣之伦。根天彝。故人莫不知捐躯殉难之为忠。背国偷生之为不忠。然卒然临难。鲜不鸟鼠窜草间苟活。何哉。彼其讲明义理不素。而利害之私汨之也。方公之赴敌也。年不任战。责不任死。而慷慨先登。委质锋镝。视死地如归。盖其殉国一心。质天地鬼神者。非一日之积也。公喜儒训。靲韬机略。本源诗书。性尤廉介。不苟取与。论者谓公立瑾之节。已办于货色不淫之日。诚知言哉。庆之人士。合谋同声。庙飨公于其乡。而崇奉之。以寓其慕仰之意。此固出于秉彝之所同得。而抑公之情忠大节。所以服人者深。可见也。夫服之也深。则有以感。感之也积。则有以兴。庆之人士入而拜公之庙庭。出而登望其所谓清风楼者。俛仰低佪。想见公嗔目嚼齿。为纲常办死之状。而其有不兴者乎。不佞知异日疆场有难。则挺剑投袂而起为长上争死敌者。必庆之君子也夫。贞武公姓崔氏。讳震立。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55L 页
梦花堂记
日朴斯文塯(缺)造余而言曰。昔我七世祖母朱夫人之自蔚而移荣之花川也。有异焉。时六世祖典籍公才十岁。朱夫人新寡。盖七世祖正郎公。梦朱夫人而告之曰。教我儿者。其南某乎。花川其乡。盍往就诸。觉而亟移之花川。抱婴儿诣南公。告之故而托焉。南公名梦鳌。荣之笃学好义君子也。南公既异其梦。贤朱夫人之能母也。而又奇典籍公之慧悟。受而教之。而妻之以女。盖典籍公之能种学于躬。策名于朝。为世闻人。实南公之惠也。典籍公之子若孙。相继登第。克绍世美。实典籍公之推也。苟原其基祥毓庆之本。则朱夫人之梦兆之也。其后世转移于兴州以居。而犹名其堂曰梦花。著不忘也。独无文以记实。敢属子。噫。诚异矣哉。夫悯孤遗胤之无教。而托梦以告。俾有所归。父其贤矣。弗惑弗懈。惟夫子之冥训是承。提孤跋涉。就师而教。母其贤矣。任人之孤。而不负其死生之托。师其贤矣。三贤交相成。抚教以诚。则宜典籍公之卒有立而推及其子孙矣。或曰。梦其可信乎。曰。信。易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诚有所积。则精与魂交。而于是乎有梦寐之感。吾夫子尝梦周公。而周礼六梦是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56H 页
已。父母之爱无间幽明。思有以相之。诚感于梦。其理有必然者。朱夫人之梦。其信而可惩欤。抑余告塯(缺)氏而进之曰。凡为朱夫人之子孙者。苟能以典籍公之秖循父母若师之教。而卒有成立者为法。饰躬砺行。克勤于学。则是梦之祥。其发之也。奚啻二三世而止哉。其将累百世而未已。勉之哉。记其说。使归而扁诸梦花堂。
骊江尹氏世庐记
高丽之亡。有臣曰尹公讳某。弃官归。筑庐于骊江之北岸。自号高丽处士。名其庐后山曰王岭。以寓本朝之恋。其后世或仕或不仕。而大抵皆保守其乡庐。至十三世孙致和甫。修葺其倾圮。属不佞为记。庐之东二里许。有孤山李先生书院。又东距三十里。即牧隐李先生所游之地。人之过此者。莫不俛仰低徊。想见其节义。夫处士公之迹。视二先生若不同。而考其专心所事。秉义自靖。忠诚恻怛之意。则未尝不同。人之景仰尊慕。宜无下于二先生。而况其子孙世守祖先所筑之庐。身处桑梓之乡。足履杖屦之地。出入兴居。如聆其声音警咳。则其思慕之心。又岂他人譬哉。嗟夫。士大夫莫不有祖先。为之创立门户。剪拓基址。以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56L 页
遗其子孙。而能守而勿失。传至三世四世者鲜。无他。子孙或怠惰奢滥。破具家业。或悖妄凶戾。覆其宗祧。使后人。行过荒墟废垣。而指点咨嗟者。比比而有。今致和甫。自其身去处士公。实四百年十三世之久远。而乃能传授一庐。田园不变。栋宇如故。是岂无自而然哉。盖尹氏子孙显而在朝者。不忘丘壑。退完身名。推其不尽之福。以遗后人。其隐而在野者。治诗书课农桑。不骛于外慕。又其谨饰敦厚。为乡里所爱悦。骊之人士称说旧家善俗。必归尹氏。是固足以享有天禄。延世无彊。况于其田园第宅之细者乎。夫处士公之志节卓然。不待不佞之言。而固已照人耳目。独其后世子孙干蛊承家之美为可书。致和甫之能修饰旧庐。继述先志尤可嘉。故不辞而为之记。以备自今百世之后。继为尹氏世庐记者之考择焉。
拙斋记
天下之物接于人皆外也。有得有不得。故巧者或以权谋术智。射取为吾有。而人亦谓之能。然其得之固倖。而卒亦失之于巧。何也。物之变无穷。而吾之巧有穷。以有穷之巧。应无穷之变。而巧者有时而其失巧。则反不若拙者之无患也。彼拙者之用。固若迟缓而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57H 页
无功。椎朴而少才。而迟缓近厚重。椎朴近忠实。岂有厚重忠实而与物为患者哉。抑巧与才。何尝不本于厚重忠实哉。横城赵公。即湖上旧址而构草舍数楹。扁以拙斋。而谓范祖曰。吾于巧也。尝蚤夜以求而卒无得焉。故宁反吾之拙。子其为我记夫。孰知人之所谓巧者。未始不为拙。而公之所谓拙者。未始不为巧哉。公方老矣。阅变久而虑事熟。固知达之可欲。而达不可强而得。故任穷焉。固知富之可欲。而富不可强而得。故任贫焉。屏去经营作为之思。而入于澹漠。其道特伸于万物之表而为无穷。呜呼。孰知夫拙之用其广若此哉。传曰。不以利为利。而以义为利。若公诚不以巧为巧。而以拙为巧者欤。
清凉山记
清凉山。据永嘉,宣城二州之交。其周几百里。其峰皆石。二水自太白,黄池来。涵山趾而下。险激幽深。隔绝人世。盖仙凡之限乎。余以乙未四月九日。发基木郡。男若衡从。是日踰独檀岭。憩草坊寺。已有三峰出云际。俄失之渡水。而为山之西麓。仰视为崱屴为盘礴者。与我而转谺而入山。夕雨。宿南庵。有四峰在几案间。雾雨吞吐甚奇。觉神气与全山会。翌朝晴。肩舆入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57L 页
内山。所谓内清凉也。地益窄而峡益束。古木垂藤之樛结者。仄石崩崖之䃕确者。杳不知其几级而从树𦉏。视峰势之迭出者。一瞬一峰。一步一峰。而峰不胜其合沓也。抵六和庵。有八峰。是尽之乎。僧曰。未也。左循而上。抵满月庵。右出之台。峰之在六和而顶上见者。多在膝下。于此凡十峰。尽之乎。曰。未也。犹馀二峰矣。试为我列之曰。东而为擎日峰为金塔峰乎。西而为莲花峰。为紫鸾峰。为香炉峰乎。南而为玉箫峰。为祝融峰乎。北而为紫箫峰。为仙鹤峰。为卓笔峰。为砚滴峰乎。折而东皆绝壁临万仞。足在空者半。抱壁而转数百步武。而抵擎日。中坼为金生窟。世传新罗善书者金生常居云。又转而抵金塔。为御风台。为致远台。传新罗学士崔致远常游。傍有穴。为风穴。穴有二石可坐。致远常坐此围棋。有水出岩罅。为聪明水。澄冽可食。致远常食此云。僧进曰。直香炉外序立者。为内外丈人峰。所谓馀二峰者。十二峰尽之矣。又折而北为外清凉。旧有庵。今废。庵后石壁环立。别为洞天。幽夐可爱。望见祝融巅。有城阙旧址。传高丽恭悯王避红巾贼驻此云。余乃叹曰。先我而游者。其退溪李先生乎。先生之游而乐。非众人所得而测知。亦各言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58H 页
其乐耳。然使余得从先生游而乐其乐。必深于今之乐矣。而末之及矣。后我而游者。其同余之感乎。
石假山记
峰才六而嶙峋晻映。有不尽之态。洞才二而嵌空蔽亏。有无穷之势。盖假石为山。而人之见之者。疑为真山焉。夫物固有大小。而吾之观不因物而局。则大未始见其为大。小未始见其为小。而物之大小无定。非观于物之外者。弗能焉。今夫逌丘陵而望崇华。则崇华固见其为嶪然大也。而必有笑者曰。曷不观夫昆崙乎。逌崇华而望昆崙。则昆崙固见其为嶪然大也。而又必有笑者曰。曷不观夫天地乎。无他。所观不离乎物之内。故即物观物。而物不胜其大也。苟观于物之外。则天地有时而无。而况于崇华与昆崙乎。吾未见其崇华与昆崙之异乎拳石矣。苟观于物之外。则拳石之小。而未害其为崇华与昆崙之大也。崇华与昆崙之大。拳石之积也。故山东土而号为奇壮者。莫过于枫岳。然而自吾有石假山。而枫岳未见其为大。而石假山未见其为小也。吾尝虚心澄虑。俯槛而眄焉。则小峰小洞之嶙峋嵌空者。见以为枫岳万二千峰之嵯峨。万瀑水之汹涌也。见以为崇华昆崙之塞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58L 页
天地也。然吾未尝恒见其为大。而有时而见其无也。是石也。本申氏之有。而移而之权氏。自权氏移而之吾。而吾固寓一时之好。而未尝据以为吾有。则好事者从而求之。又安知不移而之他人。而终归于无乎。则又何大小之辨乎。大小之辨生于物之内。而吾之观物。观于物之外。故于其所大而小之。于其所小而大之。而抑未始有夫大小。而复归之无物也。
玄山幽居记
玄溪之山。嶪然东峙。南北迤而西。见江而后止。大川溶溶从东来。并南山而西入于江。中开大陆。旷衍饶沃。宜稼穑园圃。临川而居者六十馀家。而余之草堂居中焉。由堂而东数百步。峰回水折。谺然为洞者。曰法泉洞。即新罗所创法泉寺旧址。今其碑塔尚在。即其地有高王考祠院。由堂而南渡前川百馀步而为滩迁。山势夷为迁。踰迁而下。皆绝壁。壁浸江底。多大石。激之为滩。涛澜汹涌甚壮。循壁折而东。廑半里馀。峙为层岩。夷为钓台。台下江流渟汇为潭者。曰愚潭。高王考尝置亭岩巅。杖屦攸临。故学者称为愚潭先生。而亭今废。堂之西大江渊沄。并山而北。折而西。为汉江。帆樯之下上者。日历历榆柳外。而凫鹥雁鹜之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59H 页
翔集。皆在几案间。堂之北三里。而遥倚天巉巉者。曰蟾岩。岩壁雨后益青苍。岩傍人家。皆为其映发。余以短屐入法泉洞。登石塔。读碑文。历滩迁。临泛愚潭。像想吾祖沂雩之乐。而为俛仰久之。余以小舠。浮西江而下。观蟾岩。倦而归。穿桃柳入柴门。则环篱而植者。踯躅,杜鹃,牧丹,芍药,蔷薇,黄鞠之属。时至坼英。芬芳触鼻。庭畔有碧梧桐,渭城柳,古松,芭蕉。交枝接叶。苍翠袭衣。南阶有怪石数峰。嵌空戍削。类枫岳。登堂入户。则案上有三代古文。壁间画河图,洛书,八卦,元会运世及陶靖节柴桑,林和靖孤山。俯仰玩而乐之。不知老之将至。仍扁其堂曰玄山幽居。客有诘余者曰。夫幽居者。离世绝俗。逴然长往者之所得而有焉耳。今子遭遇明时。历扬台省。传遽之召。月一至门。而骑吹呵殿出门而去者。无虚岁。乌在幽居之为子有。而又奚暇乐之。故余笑应曰。子独不见夫虚舟乎。激之以风涛。触之以崖石。日荡汨旋转于大江之中。而其为虚舟自在也。君子之处世亦然。身固不离乎物之外。而心未尝与之俱迁。故采色之眩目也。声音之聒耳也。甘脆之悦口也。馨香之袭鼻也。而吾心之淡泊恬虚。守一而不变者。固自在也。是故。吾尝入而处乎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59L 页
草堂之中。而烟云山泽。禽鱼卉木之萧然焉。而吾幽居之乐。不以是而有加。吾尝出而游乎街陌之上。而絓之以簪组。驰之以车马。棼之以簿书。滚汨之以氛埃波浪。而吾幽居之乐。不以是而有损。吾之胸襟性灵。固有素有之幽居。而盖无往而不为乐矣。子苟于我。徒外之求而不得其内。则宜乎谓吾不知幽居之乐而有之也。
二友亭记
善山崔掌宪公献。构亭于山水间。名以二友。而属余为记曰。惟是山水二物。吾友也。子其推广其所以取友之义。余讶谓吾夫子有仁智二乐之训。夫仁之于山。智之于水。其性理之相近。诚有可乐者焉。未省其何以友之也。取于友有术。德业有相资。义气有相倾。彼嶪然而峙。浟然而流者。又何所取之也。嗟夫。是必有以也。夫友道固甚重。五伦须而立。岂若今之所谓友哉。势有相附则友之。利有相求则友之。恶有相济则友之。片言之间。半面之际。翕翕热也。虽谓之四海皆吾友可也。俄而镏铢较于中。而戈戟形于外。乖离怨嫉而雠视之。虽谓之天下无友可也。公献介士也。抱贞守分。无论释褐十馀年辖。未尝有所营而西脂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0H 页
也。 除书临门。有时逡巡。以亲老辞。其不汲汲于进取可知。公献既策名登朝。彼其意岂欲绝类离群。甘枯槁丘壑哉。由今之道。与时俯仰。则当涂诸豪。谁友而不合哉。彼其意以为是非。吾所谓友也。故独乐与二物者友也。方公献之寝处斯亭之上。仰而见山之磅礴巉岩撼之不动也。而有似吾之心弗物移也。故山是吾友也。俯而见水之湛涵澄澈桡之不浑也。而有似吾之性弗欲汨也。故水是吾友也。烟云之舒卷。而吾以之怡悦其襟灵。则友山而有取也。鱼鸟之翔泳。而吾以之玩赏其天机。则友水而有取也。吾于二物也。无求而合。不言而契。泯然为一。是岂势利之使欤。看之莫厌。听之弥乐。终吾身而无间。岂有乖离怨嫉之患欤。此公献之所以友山水而有取焉者也。虽然。公献因山水。而畜其德。美利之发。必为雨为泽。浩然莫之御也。是将出而友元凯,稷契也有日矣。善之山水也。幸能绍我而友之否。是为记。
崇烈祠清风楼记(重作)
肃宗乙卯。庆州人士。建贞武公庙于府南龙岗之地。辛卯。 赐庙号崇烈。今年甲午。公之五世孙宗谦。以州人之言。来属不佞请记其庙前清风楼者。夫审度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0L 页
生与义之轻重。而以身殉纲常之重者。非清德之士。弗能也。孔子谓鄙夫不可与事君。而孤竹二子饿死殉节。则孟氏以谓圣之清。有以也哉。 仁祖丙子。北胡猝至。剽疾若风雨。 乘舆在围城。而列镇环视。莫敢动。公年六十馀。以公州营将。领军从本道伯郑公世规赴难。郑公悯其老。易以他将。而公慷慨先登。委质锋镝。视一死如归。为当时忠义之倡。可谓烈丈夫哉。而盖亦有所养而然尔。公固以靲韬发身。而服习诗书。秉德廉洁。非其义。一介不取。至若屏女色于旅旷之日。却毛具于寒冱之候者。过苏中郎雪窖之操远甚。君子谓公立瑾之节。乃其廉德之推。诚知言也。虽然。公之精忠大节。固已光简册而亘天地。妇人孺子之所公诵。而独其辞受取与之权衡心术之内者。非后世所得而详。则宜其表而显之。揭楼号以清风也。夫风之所感也固深。而清介之风尤甚。故诗人喻感物之化。而谓之穆如清风。后之人拜公之庙庭。而想慕其节义。退而登斯楼也。溯清风而徘徊。而浙然若冰蘖之贮怀。雪霜之洒发。则其有不涤贪消吝。而感发其廉洁之性者乎。由是而知义理重而躯命轻。当国家板荡之秋。而效见危授命之节。则其为清风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1H 页
之所感也。讵不深广矣乎。谨为记。
洛山寺重修记
上之元年丁酉夏。洛伽山之僧寺灾。其明年春。营重建。又明年夏。役讫。所灾三百七十有八楹。而所建百六十有六楹。商力杀之也。主事僧学均。谒余请记其颠末。雪岳之支。东迤为洛伽。三面涵大海。日月出其中。海涛入石窟。汹涌甚壮。释氏所传灵怪之迹。多附丽。故岭东胜区。洛伽最显。寺观之设。自新罗始。而入我国。又增大。 世祖大王尝临幸。 肃宗大王降御制诗一章。以宠耀之。故邦内佛宇洛伽寺最重。以故重建之役。上自方岳州郡之长。下逮闾巷士庶。所损赀施助甚力。虽然。发大愿募众缘。奔走营度。弗懈益勤。卒底于成。实学均任之也。其始灾。四众露立悲惶。将鸟兽散。前辈钜匠。题咏诗文皆烬。独 御题获完。而闭藏湫陋。 奎章黯昧。四方游士之至者。彷徨林麓。登眺无所。一日而栋宇弥亘。赫然改观。缭为堂廊。翔为楼殿。缁徒四集。是庇是依。 云汉之什。重揭轩楣。竦动人天。登临四顾。则岳若增高。海若增深。风雨鲸龙。慌惚栏槛之间。愁者以愉。叹者以讴。学均之功德。讵不普欤。寺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1L 页
自僧义相始创。至崇祯辛未灾。而僧宗密修之。至癸未灾。而僧道源修之。又至今灾。而学均修之。物之兴废。固无奈乎数运。而修之在人。天地未终之前。不知寺凡几废。而弗患废。患无学均焉耳。余故特详废兴之际。而以勉其徒之如学均者于来后。
梅鹤亭记
己亥春。余以岘山守。兼视临瀛州事。归路。登镜浦台东望。小亭,晻映松林间。甚可爱。趣舆而往。有一士人风仪赫爽。冠服伟然。肃余而登。侑之以酒。亭之主人金君志尹是也。间谓余曰。吾之有亭而无记。盖待子也。亭以梅鹤名。子其为我推其义而惠一言。余目志尹而问曰。异哉。志尹之所以名亭也。夫临东表。而为亭榭者。无非海也。涵端倪。陷光景。荡潏而漫汗者。人人而有之也。余亦东游二年。厌观而思去之矣。今是亭全受一湖。潋滟千顷。凫鹥菱芡。点缀微茫。而浓岑疏樾。相为映带于镜光之内。鼍作鲸吞。在衽席外。而不见其有海。诚天下之绝境也。志尹不以是名亭。而独以梅鹤。夫梅鹤何当于亭哉。志尹逌尔而笑曰。苟外之观。则子言似然。而吾之所取于梅鹤。而反诸身者。异是焉。夫梅吾取其孤华澹泊。而不与众芳竞。夫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2H 页
鹤吾取其迥立飘洒。而不与群喙喙。吾之身心。无往而非梅鹤。则非泥于境也。又乌取外之湖哉。噫。志尹之于二物。诚异乎众人之好。而是湖之奇胜。宜其不属诸人。而独为志尹有也。余与志尹非素际。然尝闻东道人士之诵。则雅富文术而依违举子业。宗党之当涂者。声力可藉以进取。而顾偃蹇湖海。诗酒自娱。若将终其身。盖奇士也。今于梅鹤之好而益信。且灵区异境。天设而地秘。必待人而畀之。故贺公之雅致而后有镜湖。林老之清标而后有西湖。今是湖之历千百年无所属。而乃为梅鹤主人之有。岂偶然哉。抑取梅之贞。象鹤之洁。配湖之深。三美备而蓄其德。吾恐志尹之不久为梅鹤主人。而出而需世也。遂为记。
翠松亭记
奇才异能不遇之士。往往栖托于山水。灵淑之气与堙郁之思。会而相为发泄于翰墨之间。此诚山水之幸。而士之不幸也。夫内美之积。发为世用。大而利泽生民。小而立扬身名。固士之大愿。而顾坎壈失志。自放于山巅水涯寂寞之乡。岂其所乐哉。余友崔君惠吉行修而学博。经传子史百家之言。靡不通洽绪馀。而为博士业者。蚤擅场屋声。而屡捷乡解。辄黜公车。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2L 页
至今犹老布衣。余尝慕其艺而惜其屈。去年来守岭东之襄阳。惠吉襄人也。余得以暇日。肩舆造访。登其所谓翠松亭者。亭枕大海之澨。涛澜黏天无涯岸。而日月之出。鲸龙之作。在履舄下。雪岳之支。东奔抵海。而为洛伽山。苍翠与亭接。岭东山海。襄阳擅其胜。而斯亭擅襄阳之胜。惠吉之文辞赡博。又足以阐发恢环之境。然则襄阳山海之遇惠吉。诚幸已。虽然。惠吉本岭东望族。其先君子擢大科登台省。为世显人。以惠吉之文学。固宜嗣兴先业。昌大家声。而顾乃偃伏穷溟下邑。与鱼虾麋鹿杂处。是知山海之遇。乃惠吉之不遇。而山海之幸。乃惠吉之不幸也。然惠吉介然自守。不以外至得丧累其心。而益勉其在我者。以翠松亭记。属余广其义。盖自托于岁寒后凋之节。向之幸不幸之说。诚浅之为知惠吉。而惠吉之贤于人远。故乐为之记如此。
雪岳记
戊戌秋。余赴襄阳任。北顾雪岳。巉巉云际甚壮。而迫吏事。不克往游焉。翌年三月。约祥云丞张君显庆士膺,州之士人蔡君载夏。同发。戚侄申匡道,女婿俞孟焕,家儿若衡从。辛丑宿神兴寺。环寺而为天吼,达摩,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3H 页
土王诸峰。皆雪岳外麓也。壬寅。命寺僧弘运者。导肩舆。北由飞仙洞入。峰态水声。已觉爽人神魄。仰视绝壁。削立数百寻。舍舆而登。壁皆石级。一级一喘。顾士膺。犹在下级也。谢不能从行。登马脊岭。忽大风作。雾雨窈冥四塞。弘运告是为中雪岳也。日晴则见岳之全体云。薄暮入五岁庵。奇峰四拥。森然欲搏人。而中开土穴。窈然受庵。梅月堂金公时习。尝遁于此。庵有二真。写公儒释状。余为低佪悲之。公自号五岁童。故庵名。癸卯。踰左麓而下。折而东。循大壑而上。岭势视马脊加峻。絙而前后推者相附丽。十里而后。登狮子峰绝顶。是为上雪岳。而塞天地皆山也。若鹄翔若剑立若菡萏者。皆峰。若若釜若盎瓮者。皆谷。山皆石无土壤。深青若积铁色。狮子之东。稍隩衍。有庵名凤顶。传高僧凤顶常住云。由狮子下。缘崖而南。崖窄廑容趾。趾所循为积叶为崩石为僵木。凌兢不可度。而左右山皆奇峰。迭出林木上。水自后岭来。布谷而下。谷皆石。晶莹若雪而水被之。石势之起伏凹凸广狭而水形焉。大略为瀑者十数。而双瀑益奇。为潭为洑为漫流者不胜计。而称水帘者益奇。若是者竟日。而入永矢庵。庵即金三渊昌翕所名。尝隐于此云。峰壑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3L 页
幽奇。有土可种。多芳林茂树。终夜闻杜鹃声。甲辰。渡水而南行谷中。谷水皆木石槎枒不受足。稍上而石尽白。忽变紫赤。盘陀水面。左边石壁绀碧。水歧泻其中决决鸣。前有岭甚峻。伏舆而登。循左麓而下百步。前对石壁几数十寻。色苍洁。瀑从巅飞下。玲珑如白蜺。风乍掣则中断为烟雪。飘洒满空。馀沫。时时吹人衣。令从者吹篴。与瀑声相应答。浏亮一壑。是为寒溪瀑也。余谓弘运曰。复有此否。曰。无之矣。过枫岳九龙瀑远甚矣。东南林壑绝美。东为五色岭。有灵泉。宜痞积。多水石。望之幽怪。而日暮不可穷。踰岭还。抵百潭寺宿。乙巳。北出之。循飞仙洞后岭而下。岭悬急。皆错石多窍。少失足则辄僵仆。而南指马脊诸峰。历历云际。不知何以能致我于其上也。宿神兴。丙午还。雪岳据麟襄二州。而麟得四之三。狮子峰之东。为晴峰。视狮子差高。而所得止东海。西南北之为雪岳。无加得于狮子。故不果登。狮子之南为双瀑水帘。西为五岁。又其西为永矢。又其西为百潭。远海涵其北。枫岳青出若螺髻。寒溪瀑在西南。自新兴至五岁四十里。五岁至狮子四十里。狮子至永矢四十里。永矢至寒溪三十里。寒溪至百潭三十里。百潭至神兴四十里。环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4H 页
雪岳而可行者凡二百有二十里。可舆者凡四十里。
借庵记
李君圣威。名其寝处之所曰借庵。属余为记。余惟非其有而暂寓之。谓之借子之庵。因吾区而木石吾所办。以庇吾百年之躯。是果从谁借欤。圣威逌尔而应曰。物未始有。不待借而有之者也。天地之大。而借之造化。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之蕃。而借之天地。士借之大夫。大夫借之诸侯。诸侯借之天子。而贵借而有也。百乘之家。借之千乘。千乘之家。借之万乘。而富借而有也。吾之庵。奚独无借哉。区借之地。木石借之山。工役借之人。凡庵中百物。无非借也。子盍推是义而为说。噫。圣威之说。有所激焉。而盖将以矫世砭俗也哉。夫据物为有而不知借也。故有患焉。身非吾有。而欲久视不死也。于是有服食修炼之惑而其归也贼。贵富非吾有。而欲其常保不失也。于是有贪恋冒据之欲。而其归也饕。贼与饕。引而长之。驯致忘躯败家之祸。而莫之悟焉。亡他。不知寓物于借。而为吾有之过也。今庵计其画堵。不盈一亩。间架不过三楹。物至微也。有之非贪。取之不争。而圣威犹借。视之不自以为有。况于其大者乎。桓圭衮冕。诚侈矣。而借之则非吾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4L 页
累。京庾鼎食。诚礼矣。而借之则非吾累。而况为吾患乎。彼贼与饕者之闻其风而讵有不知耻也哉。抑有说焉。无借于外而为吾素有者。性也。孟氏所谓非袭而取之者是已。圣威诚知性之内而非外。存而养之。扩而充之。明智达识。有以知物我轻重之别。然后乃能真知庵之为借。而物莫得以累我矣。圣威谓何如。记其说以赠。
涵碧亭重修记
选形胜。搆亭榭。固足以玩目而适体。然吾费心力以有此。而继之者有不善。则鲜不易金钱。或丘墟之也。继之者善。非谓亭榭乃其大者。而于其细者。有不能焉。而能嗣守其世训。昌大其家声者。未之闻也。柳君载范。余无素际。而一日介而谂余曰。临汾水而亭。扁以涵碧者。实我五世祖统制公之为也。屡圮而屡新之者。其后世之为也。噫。亭之毁且数十年。惟先祖之所用力。而毁于我。用䀌伤。谋族出赀。仍旧制而改建焉。惟吾子惠一言。以记其颠末。且令后人劝。余惟君之家故世显。统制公之父。当壬辰难。讨倭有声绩。大父克庵公。以文学言议。为士林重。统制公之所以贻子孙者。必以其世德。而弗以区区之亭审矣。子孙之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5H 页
所以继述也者。必以其世德。而弗以区区之亭可矣。抑自君距统制公。历五世二百馀年之久。物久而弊。常也。亭修废。固不足为柳氏之有亡。可知矣。然君之意乃曰。亭吾先祖之所经营也。所寝处也。所葺修也。吾以其细者。而苟忽焉。则其于付授之重且大者。保其能守而勿坠也乎。于是殚心积虑。薙蒿莱而栋宇。父老之过而咨嗟者。耸观而喜曰。此故柳统制之亭也。呜呼。统制公诚有孙矣。柳氏之懿行嘉法。其传百世无穷。极可推而知也。而况于亭乎。若夫云涛漭泱。与亭相涵。上下一碧。俯水而搆者皆是也。余无事乎张之。而独叙其大者为说。使揭之壁。
聋渊书舍记
不佞尝敬慕台岩崔公之风。而恨生晚不得为之御。居远不得往过其里闾而为之式。乃者。公之闻孙华镇甫。访不佞于汉京旅舍。出视公事行始末。且曰。有水号聋渊。而吾先祖尝筑室其傍。为讲学之所。今已废。谋族鸠财。因其址搆堂若干楹。居子孙肆业。盖寓慕也。子其为之记。夫利势之所诱怵。鲜不挠其守。而方尔瞻之炽也。求一识面而不为屈。宫戚之家。愿以女妻。而去之若浼。此公之义之正也。夫怀材器。敛不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5L 页
时施。鲜不愠闷。而质沈之驾。恨未从也。帝胡之世。耻苟居也。则毁车逃隐。甘与八公山鹿豕为伍乐之。终身。此公之节之高也。盖尝师事寒岗先生。讲定有素。而措之出处之际者。卓绝如此。百世之下。莫不倾心向慕。而况于其子孙哉。是宜重修栋宇。俛仰瞻眺。以寓其见墙之慕也。虽然。眄桑梓而起敬。莫若著存其德行。循几杖而兴感。莫若继述其志事。故子孙之处斯堂者。江山云月卉木鱼鸟。皆可以触境而为挹气像溯襟韵之资。然而犹未至也。必也外诱之至。介乎其不变。而惟先祖之义是守。穷约之处。萧乎其自适。而惟先祖之节是砺。无徒肖乎其细者。而必于其大。无徒袭乎其外者。而必于其内。夫然后可以无忝为公之子孙。而斯堂之作。不为观美矣。公之五世孙兴远丈。嗣守世训。隐居讲道。前后 徵命。皆以老辞不就。其声实在士友之诵者。度岭而西。洋溢京师。不佞虽未尝接颜色承绪论。而意者。倡率崔氏子弟。相勉为善。以昌大台岩公之门者。其在斯人欤。
金水楼重修记
俞婿孟焕。尝游洞阴之金水庄。登览其亭楼。来致其主人金君宅仁之意。而求为重修金水楼记。余谢谓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6H 页
金君之意。固不可孤。其如吾未目楼之胜。而无以记其实何。亡何。金君抵书东海上。请益勤。且曰。曩吾亭楼再圮再新之。而新辄有当世钜公宠以文。今新于吾而独否乎亭。吾属蔡尚书某。敢以楼属执事。盖附示诸先辈所述记文甚悉。阅之。而溪山岩洞之胜。鱼鸟烟云之态。若目寓矣。余作而曰。是乌足以为记。请舍其小者而记其大者可乎。夫亭楼之设。未审肇何时。而自金君高曾祖至君。凡三新之。自金水之为金氏有。至君几十数世二百年。传菟裘久远。未有及此者也。余尝读宋李文叔,明王世贞所为洛阳金陵园亭记。彼其江山栋宇之环奇杰丽。何啻金水譬。而或易主如传遽不为其子孙有。或当戎狄之难潴夷为瓯脱场。而能传至四五世百馀年者。罕目焉。是固系子孙贤不肖。而抑无奈乎世运兴替数嬗也。今金水之区。传一姓二百年如一日。无他。世德相禅。贞约而恭慎。贞约故内志有所守。恭慎故外患不能入。持此道以往。可以迓享天禄。裕及云孙。而沉一廛宅之。不能保守也乎。以故弗惟其亭楼之世新。水石日以涤。花树日以植。而翰墨题品。辉映岩壑。游观之士。数西辅胜区。未有先金水而屈指者。窃伏惟 圣人之化。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6L 页
赫世隆洽。北媾南绥。兵戎罕动。士大夫皆奠乡井。逸乐无虞。而金氏之家。又以吉德善行。继干厥蛊。而金水之传。当与 圣鲜亡极。然则斯楼之重。讵不关世运盛衰哉。是其大者之可记。而若其溪山之体势。堂搆之制度。已详诸先辈记文。而实金氏子孙之日杖屦衽席焉者。故略之云尔。
霞南精舍记
金君永国。自忠州之霞南洞。移居州部北里。今为十有馀年矣。而犹名其堂曰霞南。属余广其义。其言曰。吾金氏之家霞南。自吾六世祖。而用文学科宦显者凡四世。为一乡所慕重。至今乡人之称金氏。必曰霞南金氏。吾之名堂。因其地而欲不忘其先德也。余作而曰。善乎言也。士大夫之以氏族显者。因乡贯。乡贯藉世德。如观津之窦。颖川之荀。江左之王,谢是已。金氏之先。大抵多闻人。在 国初。有若桑村先生。在中世。有若十清先生。节义道学。磊落相望。其近世则自郡守公。至掌宪公。嗣绍先烈。比世蝉联。问其毓德基祥之地。则实在霞南。宜其子孙之著。不敢忘也。吾知永国于霞南也。溪山之泓峥也。则思先祖之浸润磨砻而成德业也。云烟之卷舒也。则思先祖之用舍行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7H 页
藏而适时义也。以至闾井巷陌原湿林洞之触境而思者。其先祖之所尝朋游过从。宴居消摇而自乐者也。其助发其慕先之心者。讵不深广矣乎。抑霞南之思。不但在永国。而及其子孙。澡身砺行。辅以文术。皆如其先祖在霞南时。则金氏之昌。庸可既乎。若然则异日永国之子孙。移而之远乡。散而处四方。人之称金氏者。何适而非霞南哉。永国谢曰。尽之矣。请归而识吾壁。
桐庵记
柳君台显。筑室滨杨之江上。扁以桐庵。而属余为记。其言曰。吾大父事我 英宗。官至节度使。会杨大饥。特 命知郡事活其人。吾大父焦心竭虑。以哺以怀。瘠苏流集。用神明驭奸。伏袂屯剔。卖剑而犊。人以大化。既去而镵铁以志惠。盖至今其父老之说治杨者。莫或先大父而颂也。吾之居。必于杨。以其人之以吾大父故而弗我厌也。庵之名。必以桐。以吾大父之有遗爱于杨。犹朱邑之于桐乡也。而欲寓吾慕也。余应之曰。然。君之大父之能使杨人。愈久而愈爱慕也者。岂徒以发廪储禁盗害。外之为施设也而得之哉。不然也。其必有慈良恻怛至诚之实。有以入之深感之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7L 页
积。而使人不能忘者矣。故君之居杨也。毋徒君之大父之遗爱是藉。而制行益恭慎。遇物益忠信。施诸乡闾州里者。壹皆出之诚实。然后可以无忝为君之大父之孙。而可以称杨人之以君之大父之孙遇君也。抑它日施于时而为政也。以君之大父之治杨也。治其人无疑也。闻之。曰君自弱年已能谨于持身。明于制义。洛中士友皆慕与之游。其于居杨也。何有。
守分堂记
余既为柳君子三。记其所居桐庵之实。而知子三能笃于慕也。子三又以守分名其堂而求为记。余又知子三能审于义命也。乌不乐为之导其意而勉其所未至哉。夫存乎内而为道德者能无穷。而物之自外至者则有定分。爵仕则胥士而至公孤。赀产则䃫石而至钟廪。皆有壹定之分。而非可以踰越而滥求。或侥倖得之。而卒亦不为吾有。其失之也。致寇覆餗而莫之救。此不知有定分故也。或知有定分。而欲蔽于内。利诱于外。其知有所夺。而卒亦同归于不知。此不能有守故也。子三世家汉京。居则有朋游之娱。出则有名利之艳。而乃曰非吾好也。将挈妻子。扁舟东下。买屋滨杨之江上。盟鱼鸟。学农圃。乐而忘世。岂非知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8H 页
分而不外求者欤。子三貌惝荡。言笑和易。而其中实贞固。临事制义。有礭然之操。其几于能有守者欤。虽然。知分为难。而能守分为尤难。苟非学足以辅其识。诚足以持其志。利害得丧。无足动其心。则其得免循物而移。往而不返。以至丧失其所守者鲜矣。固不敢以此忧吾子三。而亦愿子三之推其已至。而益致其知。因其已守。而益固其守。不徒能守之。而又能安之。有以萧然自得于定分之内也。抑有说焉。子三之所取资于杨者。才足以御饥寒而已。今有说之者曰。某州之野。土饶而价廉。移而售之。其利可倍屣云尔。而子三不以为意。不肯舍此而适彼。则此亦守分之一事尔。推是道也。天下国家可守也。而况于一身哉。
和庵记
昔欧阳子有幽忧之疾。而盖学琴。夫琴音和。故和以散其忧也。尹君和叔。既字以和。又名其庵。而属余广其义。三反而益勤。岂亦有幽忧之疾者欤。请和之以音。乃进琴焉。试为文王羑里之操而曰何如。曰。怔怔乎其若有戒也。为仲尼猗兰之操而曰何如。曰。介介乎其犹未释也。疏弦缓节。而为有虞氏南风之曲。未乱而视和叔。紫气从两颧起。浸淫乎天庭间也。曰。蔼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8L 页
如也。薰如也。意若已和也。余曰。未也。是犹有假物而和者也。夫泰和。存乎子之身。而未省乎心和。弗啻。琴也。禀之以元。根之以仁。推而达之。则春阳之煦万物也。时风时雨之鼓润乎万物也。盖有阏而未宣者。故焦乎若有冤苦而未愬也。惨乎若薄寒之中人也。此心之病也。故莫若养。养则全。全则泰。泰则和。和之至可以动天地感鬼神。而况于一身乎。子归而求之。有馀和矣。
契玄堂记
平山申公。为堂于端湖之上。问不佞曰。名堂以何义。不佞谂曰。契玄其可乎。夫水之象玄。而道德之精微为玄。故老子所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而杨雄氏之尚玄。皆有契于水也。端湖之水。发源远而凌绝峡。抵大石沸腾而下者。白波若雪。至堂下而始渟滀为潭。深而不泄。汇而不动。视之窃然而玄也。于是公黜聪明。屏机智。宅神溟涬之域。与混沌氏为一。俯槛而坐。注目干湖。则星斗沉光。鱼鸟遁形。囫囵如一圈先天图。盖冥然而神会。泯然而趣合。物与我无间。是之谓以玄。契玄而名堂之义著矣。公曰。子言诚辩。顾吾何以称。曰。不佞雅有以得之矣。公旧家玄山之深谷。研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9H 页
覃经史。杜门简过从。潜其迹也。尝治举业。赴试坐数畸。白首无成。而无怨闷。晦其名也。其移居。不于山不于野。而必湖之乐。是其性灵冲虚。默有契于水之象矣。奚不称契玄之义哉。乃为记。
蓻游记
余自弱冠时。学为诗文。喜从师友讲质。年稍长。朋游益盛。盖始谒芐亭李先生直心,夏雪洪先生光国。芐亭先生曰。君诗能得之依俙暧昧若存若无之境。而形诸言。信奇矣。因出其所著文。视余曰。毋谓我一日长。而为言得失。夏雪先生曰。君诗清警矣。已而曰。恢爽矣。已而曰。典则而工密矣。文则视诗过之矣。每谒辄加奖。又与之唱酬往复。更相评订。若相资益然。棠溪金伯瞻,乐翁郑士述,石北申圣渊及其二弟骑鹿子清之,震泽叟文初,癖庵洪而宪,杏下李彝甫。自余布衣时友也。樊岩蔡伯规,艮翁李梦瑞,馀窝睦幼选。释褐相善也。皆与之轩轾。艺苑相推重。然余与圣渊,而宪。尤笃好中原之北。鹤城之南。月濑蟾岩。余与而宪。巾车过从之地。而辄有诗。余谓而宪曰。子之诗。冰壶之映月乎。而不讳其微疏脆也。而宪谓余曰。子之诗。澹靓妆服。闺閤之秀乎。而不讳其腰身稍胖也。黄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9L 页
骊之清楼甓寺。汉京之北岳三洞。余与圣渊。壶觞跌宕之地而辄有诗。圣渊酒酣。睨余谓曰。使子佐价日本。操蛮纸乞诗塞门。顷刻挥染。笔不加窜。余或少让乎。而皇朝钜匠如朱,董二子。奉使东来。负才地轻傲。我也白衣缟带。抵掌其傍。一篇出而惊倒彼。子莫余若也。尝书与余累数千言。论文章讲友谊。而末乃曰。千载而下。孰知海外有吾与尔哉。盖二人者。风流疏宕。易以动人。又与余知之明。契之深。故其相好尤笃。嗟夫。余所师友凡十有二人。而俛仰四十年之中。相继沦丧者八人。芐亭先生。长余二十七岁而亡。彝甫少余四岁而亡。士述长余十三岁而亡。圣渊长余十一岁而亡。清之长余四岁而亡。而宪长余七岁而亡。夏雪先生。长余二十一岁而亡。伯瞻长余十五岁而亡。余为过时而悲。然结轖心腑。生平不忘。惟圣渊,而宪为尤甚。夫文章小技也。然固有众人之所不得。而有所不得而知者。方其蟠郁胸腹。洋溢巾衍。自视为希珍异宝。而不肯妄视非其人也。苟有并世而知我者。片言激赏。同调和应。鼓吹其声价。感发其性情。则精神意气。相与灌注而倾倒。其乐有不可胜言者矣。以余不才。得十有二人者于一世之内一国之中。而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0H 页
丽泽互资。埙篪迭唱。可谓极一时之乐矣。运化相禅。人生有涯。十有二人之中。丧其三之二。而今皆已为秋柏之实矣。虽其四人者存。而年齿衰落。山川间阔。假令有时合席谈笑。岂复有曩时之盛乎。閒居静念。感友道之盛衰。伤人世之存没。为之拊几太息。聊用记其颠末。藏诸箧笥。譬如威音龙汉眉根。如雪坐谈历劫事。可悲也已。
石竹园记
余友姜圣初。少以诗赋擅。升庠声。中进士。思用贤良进。而坐畸数见绌。困不得志。荫补 寝郎。遭忧递。遂绝意进取。筑室阴竹之长圆野。课农桑。训子孙。乐而忘忧。余不见圣初十馀年。尝邂逅中原之月滩亭。瞳神不耗。韶颜如童。萧然山泽状也。睨余谓曰。子诚能文章。驰誉当世。然吾读吾书。著吾文。不求人知。弗子畏也。子登金门。上玉堂。甚清显。然吾衣褐以当冕绂。服穑以代禄食。弗子艳也。其言固戏然。知圣初能有以自守。不外诱者也。园种石竹。自号石竹园居士。求余为记。夫石竹。小草花也。居小而自足。知圣初能齐小大。一得丧。超乎物之外者也。抑石取其坚。竹取其贞。知能穷益坚者也。幽人贞者也。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0L 页
素稼斋记
族叔圣豪氏。名其所居之斋曰素稼。而徵余为记。昔樊迟请学稼。而夫子语之以吾不如老农。盖寓讥责之意。而管氏论次四民。农居士下。非以尊士而卑农哉。虽然。夫子之意。非谓农稼是贱事而鄙斥之也。直以樊迟志于道。而其所请益。舍其大而小之问。故讥责之如此尔。抑尝观夫今之所谓士者矣。口诵诗书。而志骛乎禄利。得之则贪冒不止。坏廉耻而丧名节。不得则戚嗟怨尤。如不欲生。往往徼倖义命之外。而触刑宪。反不若农稼者之安分乐业。而不迁乎外慕也。圣豪氏之言曰。吾亲老家贫。而自度才术。不足以取科宦。显荣父母。则唯是课僮仆。力稼穑。出其土地之利。以粗供滫瀡洗淟之需。其视惰四肢不顾养者。差有胜焉尔。圣豪氏诚贤于今之士矣。虽然。人之有所业焉。而持之固。守之笃。不因物而变者。以其处之有素也。易曰。素履之往无咎。中庸曰。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故伊尹之耕有莘。孔明之耕南阳。其志若将终身焉者。素于耕而安之也。不有殷汉之聘。则天下之物。固无足以易其素守也。窃瞷圣豪氏之为稼也。耒耟钱镈之有素偫而不匮用。耕蓐播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1H 页
穫之有素画而不愆时。用力少而收功多。是其中心泊然无外慕。而安吾之农稼有素也。圣豪氏诚贤于今之士矣。抑又有说焉。圣豪氏诚能以所以治稼者。移之修身饬行之工。持之固。守之笃。而有以明吾素有之善。则其利益。奚啻稼而取三百囷哉。
松竹轩记
余尝记尹和叔所居和庵之义。而和叔又以其轩之名松竹者。索为记。余惟松竹。植物之清者。而清与和。若不相为用也。然而孟子称伯夷之清。柳下惠之和。而同谓之圣。盖清而不和则其弊也隘。和而不清则其弊也流。故清和如体用之相须。然后其德备矣。和叔字以和。庵以和。而宅心应物都是和。则和之道诚至矣。而余惧壹于和而弗节。则其弊至于流荡忘返矣。方和叔之处是轩也。朋游合好。酒食导欢。谈笑斐亹。蔼然而和也。俄而和溢而乐。乐纵而淫。则不几于荡情性愆仪度。而有袒裸呼呶之失欤。于是焉而有风瑟瑟然从庭除起。拂栏槛近帷席。而知其为松竹之韵而清也。毛发洒然。襟灵肃然。有以涤怠佚而生耿介。使天和之在我者。发而中节。而无向之流荡之虑。则和叔之有取于二物者。讵不深切矣乎。至若观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1L 页
柯叶而励操。验笣箨而进德。和叔自当读书而知之。故不为赘。
宛在亭记
李君逸升。遇余干汉京旅邸。谓余曰。吾先大父尝于其所居礼安之云谷里第傍。得一区焉。负山麓而临平野。野外清凉诸峰。历历可指数。大父甚乐之。拟筑亭以居。未就而殁。其后值岁大水。水自谷中暴出奔腾。至麓下汇。三面为池而中为岛。岛出巨石。盘陁可二亩广。若鬼物阴相之者。遂搆三楹其上。分为二室。左室吾居之而名以欲寡。取蘧伯玉欲寡其过之义。右室家儿居之而名以一乐。取孟氏父母俱存一乐之义。而总名之曰宛在。取诗人宛在水中央之义。子其为之记。余惟地之胜。非人得而有之。而必待其可以有者而属之。如李愿之于盘谷。王弘中之于燕喜是已。而退之盛称愿不遇时。有以自适之义。弘中仁智之乐。而或谓盘之中谁争子所。或谓弘中之德可以配山水。是二人者之于其地。庶乎其可以有之也。君之族祖退溪先生。在 明宣之际。道学为蓍龟栋梁。而雅志在山野。故宴居则有陶山之幽靓。登览则有清凉之奇秀。如朱考亭之有武夷九曲。而君之先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2H 页
祖松斋公。名德重一世。其流风馀教之在子孙者。为山南望族。宜其云谷一区之不属之他人。而为尊大父有也。君又能剔荒翳奠栋宇。尽堂搆之责。而其本诸身而成教于家。则随事自省。过尤常少而进修之勤。可验。有子克孝。左右承欢。而伦理之笃。可见。其隐居行义。寄娱山水。奚让向之二人者之为。而云谷灵胜之永为世守之物。无疑矣。蒹葭诗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者。不知指何人。而观其溯回一水。欲往从之。爱之深。思之切如此。则意其人必其时之贤者也。以君世德之盛。固为国人所慕仰。而君又躬自砥砺。克绍先美。则方其宛在斯亭之中。而必有凌碧波拂苍葭。溯回而愿从者矣。君益勉之哉。
香山书舍记
山川灵秀之气。必钟而为魁人杰士。然是其人祖先必有厚德高行积累之实。而吉祥善庆。与山川之气。相会相毓。然后子孙之生。厥有特达之美矣。我东山川之雄丽。人才之彬蔚。素推岭南。而尚,善二州。尤擅岭南之盛。 国朝先辈道德文章冠冕一世者。辈出其间。是固灵秀所钟。有不可诬。抑其世德积累之效为多。而世或莫之详也。族弟载权家居善山之延香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2L 页
驿里。筑小斋于距家百数十步武香山之阳。为子弟隶业之所。属余为记。而其意自伤数世不振。门户寝衰。若将霣坠其先绪。余告之曰。近时吾丁之散在国中者。大抵皆衰替。而犹支裔蕃昌。往往有以科宦显。或目之以名族。岂其才术智力致之哉。良由吾先祖长德钜人。磊落相望。胚胎家庆。储衍天禄。发之后嗣子孙者如此尔。君之七世祖锦伯公。始家岭南。徙居善山者今四世。而皆饬躬修行。为乡里所爱重。君之大人都事公。虽位不满德。安分守贞。操履介石。克绍家训。余尝宦游岭南。历候公于延香里第。登高周览。则金乌忠臣诸山。体势奇壮。洛江之水。源流洪大。沉涵万类。元精萃会。蓄而弗泄。夫以山川之胜。世德之盛。酝酿亭毓而为子孙者。其必有异于众人者矣。而况子孙之秀。种积文学。砥砺行谊。日蓄其业。奋发之势。有不可遏者乎。异日魁杰之士。起自南服。羽仪 王朝者。必自善山丁氏始。姑执契以俟。
丽泽山房记
姜君浚钦。今年二十五。姿貌朗秀。动止详雅。察其识趣。有向上之志。喜为文词。体裁声格。壹循古作者轨法。近余宦游京师。君贽其业请益。盖每见益进。后生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3H 页
可畏。诚君之谓矣。君名其读书之室曰丽泽。抵书余鹤城田庐。求为记。君之茂才实学。固已超轶流俗。而又欲求朋友讲质之益以自资。其进就胡可量耶。易兑之象曰。丽泽吉。君子以。朋友讲习。言重泽为丽。而朋友讲学。如丽泽之相资也。夫朋友道重。万善须而成。故吾夫子有友三益之训。而孟子亦曰。友一乡一国天下之士。而又尚友古之人。盖天下之义理无穷。而吾之知有未周。则取诸人为善。故友直谅多闻之士。以攻吾之过失。而资吾之见识。犹惧夫游涂之不广。而无以尽天下之善。故自乡而国。自国而天下。以友其善士。犹惧夫今之人有不及古人之贤者。故尚友千载之人。夫然后伦彝物则之懿。天德王道之大。凡盈天地间万事万理。旁通而周达。卓然为成德大人者。莫非朋友讲劘切磋之力。则丽泽之益。讵不渊广矣哉。虽然。夫子既曰。学而时习之。又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吾之学。苟不能温绎熟习。自得于内。则远方朋友。有何慕悦之诚。资益之望。而就我而为乐哉。譬如泽不成丽。而源委无所袭。流波无所受。立见其枯涸而已。乌有上下相悦而为兑之理乎。君年力富强。辅以材识。进德之势。莫之能御。其毋患人之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3L 页
弗我知。而患我无可知者。毋患朋友之弗我益。而患我无可益者。日勉焉孜孜。则德业益崇广。而文词末艺。特绪馀之发尔。逌是而令闻萃誉。达于四方。声气之感。水流火就。将见高朋胜友。接轸而造门。盍簪之喜。断金之利。有不可胜言者矣。虽然。以余索居穷山。无师友之辅。而白首寡陋。其何以助发高明丽泽之义。而效其一得之愚哉。盖将籍瞽说。而冀高明之有以泽我。故为之言如此。
来修斋记
尹君季渊。余忘年友。而友之畏者也。其为人。肫肫乎其有质。谦谦乎其有礼。而又彬彬乎其有文也。笃学好古。不肯与流俗俯仰。余之乐与季渊游。盖欲观善而目资也。季渊因其所居之址。而改搆草舍四楹。扁之曰来修。取说命惟学逊志。懋时敏。厥修乃来之义也。属余为之记。余惟学与修。非可以分而言者也。夫饬躬制行之谓学。穷理尽性之谓学。而修是学之事也。虽然。既曰修来。则视夫学有先后次序之异焉。学。进道之工也。修来。成德之效也。故学成而后。进修之效乃来矣。虽以殷宗之学言之。其曰旧学甘盘。曰恭默思道。学之所以成也。其曰克迈乃训。曰咸仰朕德。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4H 页
修之所以来也。抑来之一字。旨义精微。非傅说之贤。隐居讲学。有以体验而心契。则乌能说得前人未发之妙如此哉。夫善学者。于天地事物之理。靡不讲究而明焉。故明其所以为子者。而达于孝。则孝之修来也。明其所以为臣者。而达于忠。则忠之修来也。明其所以治平天下宰制万事者。而达于政。则政之修来也。曾传云。物格而后知至。而朱子释之曰。真积力久。一朝豁然贯通焉。则万物之表里精粗。尽到我胸中。此非有得于修来之义欤。今夫尘镜拭而镜面之妍媸自现。风江定而江心之月光自照。修来之义。可以推类而知矣。季渊之于学。可谓立志固而用力专。勉勉而不已也。未审果学已成而修己来与否。惟慥慥于践履穷格之学。而日有得焉。则其发于言语。见于事行者。不自觉其修之来矣。若余也。蚤年失学。白首迷涂。固不敢与论于向上工夫。而若其自附于朝闻夕死之义。则有之矣。愿与季渊交勉焉。故为之记如此。
四隐亭记
四隐亭者。文正公静庵赵先生讲道之所也。亭在驹城之治南。翠凤,宝盖两山中。有峭壁层岩清川曲水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4L 页
之胜。亭名以四隐。谓耕于隐。采于隐。钓于隐。游于隐。先生之寓隐而乐者也。当 中庙御极。侧席求贤。励精图治。有大有为之志。而先生以直道正学。遭遇 圣辟。讦谟日赞。以挽回三古。为己任。顾奚暇。四隐之为乐哉。自古圣贤出处显晦。何常之有。亦随时揭厉。适于义而已。故伊尹以阿衡之重而告归。周公以叔父之亲而明农。先生虽身处帷幄。志存经济。而遐举之想。未尝一日忘丘壑。而况阴阳迭消。理乱相乘。群奸傍伺。骇机之发。迫在朝夕。以先生卓识明智。岂不思奉身而退。不俟终日。而感激 主知。眷顾宗祊。有低徊未忍诀者。而北门之祸作矣。先生有道义友三人。阴崖李公。宗人傍隐,晦谷兄弟二公是已。先生休沐之暇。与三君子者。讲明经旨于四隐亭中。甚相乐也。先生既受祸。晦谷公以力救。士流亦及焉。悲夫。隐而在下。非君子之愿。而与其朝跻显要。夕陷坎阱。宁隐约以保身。故易曰。天地闭而贤人隐。又曰。遁世而无闷。使先生不得优游卒岁。以遂隐居之乐。而兴受祸败。为世所悲者。岂气数世运使然欤。先生之卒。已历三百有馀年。而亭亦随废。先生之九世孙国仁。悲年代之寝远。悼先基之永坠。乃与三君子之子孙。合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5H 页
议而重创之。亭既成。属范祖为记。夫进而致泽君民。一变世道。退而读书讲学。乐而忘忧。是二者。先生之志。而卒之有遗恨焉。为先生之子孙者。率德遵教。在家在邦。各尽其义。以克成先生未卒之志者。盖亦先生之有望于子孙者。勉之哉。谨书其语。为四隐亭记。
会老堂记
金海府。即驾洛国首露王之旧都也。王之葬。在府西门外。始。府父老令节设酒食。祭王及王妃。作堂于墓傍。祭毕而馂。岁为常。故名其堂曰会老。其后 朝家特置墓田。春秋遣香祝。饬方伯庀祀事。而府人之祭废。按东史。首露王生而神圣。国人奉以为王。肇姓金。立国在汉光武十八年。西域淑女浮海而至。迎立为妃。有子十人。其二人从母姓为许氏。今国中金,许二氏。盖其遗裔云。一日。许君源来谂余曰。所谓会老堂者。岁久而圮。无以庀父老。府居金,许诸人。合谋出赀。将新之。盍为文以记其实。余惟首露王之功德在百姓。迄今千有馀岁。而邦人思慕不忘。 国家崇奉之礼。视罗丽二代。著在祀典。堂修废。曷足为重轻哉。虽然。金,许诸人之意。谓堂之作。非徒为父老宴会之所。将以寓慕也。废而新之。将以寓慕于悠久也。呜呼。报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5L 页
本追远之诚。可谓笃厚矣。余因是而告府人士曰。子之先世。在朝则食王之禄。在野则食王之土。以有其子孙。延至子之身。是王之赐也。祭墓而退。饮食乐于斯堂。是犹受赐于王也。宜其思慕不忘。不待勉强而为之也。运世相嬗。物化无穷。百世之后。墓存亡。未可知。墓存则堂存。方其存也。圮思支。毁思修。引之勿替。毋徒曰金,许二氏之责而忽忽焉。此向时父老作堂之意也。是为记。
秄隐堂记
上舍李君善汝。自京师至。以其所居秄隐堂者。属为记。君之大人尚州公。与余同闬居十数年。尝瞷其抱贞守约。持身若处子。居家则课农桑玩经史。若将终身。由荫涂进。历典四邑。而归则被服饮食。如韦布时。余尝慕而友之。君其干子而能志养者也。尝于宅傍西南隅。辟小圃。杂植茶蔬名品若干种。定省之暇。手锄去草。躬执园丁役。而忘其劳。名堂以秄隐。识实也。或曰。君生仕宦之族。志气方盛。而应举屡发解。进取之涂在前。其迹非隐也。君之家近市朝。门外常有轮蹄声。迎送多达官贵人。其居非隐也。奚其实。余谓迹与居外也。其心内也。心存乎内者专而常为主。则外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6H 页
物不能移。方君之秄圃也。注目畦町之间。而疏涤其陈莽。培植其芳根。憧憧乎惟秄之为心。而不省圃外有何事。夫隐之为言潜也。心之所潜。身随而隐。乌可诬也。虽然。士之隐显有时。惟义之适。善于隐者。未尝不善于显也。有莘之尹。南阳之诸葛。皆隐于耕者也。其显而为勋名事业者。何尝不本于嚣嚣畎亩。不求闻达隐居之乐也乎。今君之秄隐。安知不异日出而需世。而惟是菑畬文学。砥砺名行。毋徒以数畦之不易为忧。然后诚善于隐尔。其勿以余言谓耋。归而奉质之尊大人。
金文肃公赐笏记
明宗三十一年丙子。金文肃公。以贡马管押使。赴京师。先是。诸押马使饲养失宜。不毙则瘠。比至燕。多不中贡。辄被谴责。公则躬视刍粟。槽枥惟谨。马悉肥硕。神宗皇帝奇之。召见公。赐象笏一。盖至今为子孙传世宝。公之(缺)世孙华健。属不佞记其实以侈之。 国朝事皇明甚恪。而皇明之视遇我甚厚。前后使臣之奉国命入觐者。数被嘉奖。然贡马。事之细也。押马使。行人之微也。被皇帝召见宠。赉恩之盛也。前此未尝有也。岂非公积诚尽职。有以致此也哉。嗟夫。公当壬
海左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6L 页
辰黑齿难。守孤城。抗大寇。力尽城陷。以阖门殉。其精忠大节。炳日月而撑天地。 褒赠之荣。贯彻幽显。则何啻赐笏之光宠而已哉。虽然。君子之于职事。无论小大。尽其心。公既尽心贡马之役。则办一死而任纲常之重者。实是心之推尔。 国朝褒赠之宠。非赐笏为之兆欤。观是笏而究公之始终。则百世之下。当令人起敬。是笏也。乌可以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