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本庵续集卷五
本庵续集卷五 第 x 页
本庵续集卷五
 劄录○小学
  
集注总目
明伦。明父子之亲。○愚按凡五伦之末章。皆有防戒之意。于父子既言不孝之罪。而君臣则言不事二君。夫妇则言寡妇子不友。长幼则言不徒行徒食与杖者出斯出。朋友则言不先举是也。
本庵续集卷五 第 86H 页
书题
而必(至)患也○按习与智长。化与心成。大戴礼文。捍格不胜。出学记。郑注谓教不能胜其情欲。格读如冻𠗂之𠗂。捍坚不可入之貌。陆音格胡客反。而朱子以载仪礼通解。恐此可从。
今颇(至)云尔○按此云蒐辑为书。虽承上全书而言。然考此书并及大学之事。则实与全书之专以小学教人言者不同。盖为传古追补。势有自尔也欤。
题辞
爱亲(至)无彊○按程子解论语云尽己之谓忠。朱子曰君臣义合。人易得苟且。故须说忠。
惟圣(至)足焉○按性者。孟子文集注云得全于天。无
本庵续集卷五 第 86L 页
所污坏。不假修为也。浩浩其天。中庸文。今集说所释。出朱子章句。其天此文所用。若与中庸本意少异矣。不加毫末。亦见大学或问。云天理人伦之极致。文王亦不能加毫末于是焉。
穷理(至)有馀○按穷理出易系传。斯学之大。李光锡谓此与大学章句训大以大人者不同。盖大人之学。即学之大者。则可通言也。明命出商书。而大学章句谓天之所以与我。我之所以为德者也。易系传曰崇德广业。而本义谓德得于己。业成于事。系传又曰知崇礼卑。而本义谓穷理则知崇而德崇。循理则礼卑而业广。语类谓格物致知是知崇。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礼卑。据此诸说则知德崇应上穷理。业广应上修身。而修身实包正心以上与齐家以下。大学修身为本章句。可见也。集解之以修身以上。并属德业。而阙齐家以下者。恐未然。
立教
内则(至)子师○按凡生子三字。内则所无也。仪礼通解曰列女传可作阿。所谓阿保也。郑作注时字犹未误也。大夫之子有食母。温公所论与子师不同。
本庵续集卷五 第 87H 页
特以类附焉。
子能(至)鞶丝○按右手。集成方氏云取其强。似本于素问地不满东南。故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之说。然右为地所上。则从上为便。其义与集解说相通矣。
四十(至)则去○朱子曰方物。是比并那物。如穷理一般。
十有(至)而嫁○集成方氏曰三五而圆者月也。故女子至是数而笄。礼记陈注曰男子阳。二十而冠。以阴成。女子阴。十五而笄。以阳成。○集成方氏曰娶必三十。嫁止二十。阴以少为美。阳以壮为强也。曹芝山曰女独言有故者。阴以少为美。不可踰二十三也。朱子答父服未阕。得为母三年。是二十四而嫁之问曰。内则大槩言之耳。愚按有故。须从二十岁尽而遭三年丧者言。故言二十三也。
孟子(至)有信○朱子答人伦不言师之问曰。师之义。即朋友。而分则与君父等。朋友多而师少。故以其多者言之。
王制(至)诗书○孔疏曰互言者。春教乐。明兼有礼。秋教礼。明兼有乐。夏诗兼有书。冬书兼有诗。但随其阴阳。以为偏主耳。
本庵续集卷五 第 87L 页
弟子(至)是极○曲礼注曰先生。老人教学者。疏曰言彼先己而生。其德多厚也。
见善(至)恃力○朱子曰恃力。如恃气力。欲胡乱打人之类。
明伦
内则(至)著綦○注刘氏说。按内则他章曰三月之末。剪发为鬌。男角女羁。否则男左女右。注鬌所遗发也。夹囟曰角。午达曰羁。疏所留不剪者谓之鬌。丧大记注云剪发为鬌。长大犹存之谓之髦。疏曰髦垂着两边。明人子事亲。恒有孺子之义也。父死说左。母死说右。据此诸说则知刘氏带鬌在冠笄之前。与内则文大记注疏不合。男左女右。与大记疏不合。而加于冠。又违于内则先髦后冠之序矣。
妇事(至)綦屦○衿缨。按集注之谓香囊者无稽。岂缘下文衿缨皆佩容臭而生义耶。下文则孔疏谓与此缨不同是也。下文之继言皆佩容臭。乃所以别于示系属者耳。此合以本注为正。
男女(至)视具○集成方氏曰男角女羁。此止曰角。举男以该之也。
曲礼(至)中门○按本经无凡字。而疏谓不言凡者。异
本庵续集卷五 第 88H 页
居则不然。○又按郑注有曰谓与父同宫者。内则曰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集成朱子曰枨之间即中。古人常阖左扉。所谓中门者。右扉之中门也。闑当中碍门者。
食飨(至)为尸注。祭祀之类。○按经以食飨对祭祀。则解食飨不合并及祭祀。
曲礼(至)以死○程子答人问曰二人行则患难有相死之道。顾曰吾有亲。舍而去之。是不义之大者。朱子曰若孔子遇害。颜子只得以死救之。不许友以死。在未处难以前。○本注死谓(至)雠也。按郑注云死为报仇雠。而集成吕氏谓战国游侠。结私交报仇怨。此先王之所必诛。虽父母殁不可也。本注之改郑注。盖亦此意。然孔疏引周礼主友之雠。视从父兄弟。则礼固许朋友之为报仇矣。但不可如游侠之不度义耳。仪礼通解则载孔疏云。
子妇(至)私与○按本经此在舅殁姑老章必请于舅姑之下。故疏谓事舅姑之礼。而朱子进之于此。仍注温公并及父母之说。则似以子妇作子与妇看如上章也。
亲老(至)节也○李陶庵曰此就事上说亲在时事之
本庵续集卷五 第 88L 页
之常道。下文就心上说亲殁后追慕之至情。故以此为疏节也。
父殁(至)焉尔○沙溪曰此非谓不读不饮也。谓其心有所不忍尔。
舅姑(至)介妇○集成曰友当作敢。字之误也。言不敢恃舅姑之命。而无礼于介妇也。愚按此当是本注。而集成不标以本注。故今行本注阙之。然既不见于注疏。而与下文本注称今按者同例。且与通解今按友当作敢者同词。则其为本注明矣。而集成遗其标耳。
舅姑(至)并坐本注绞讦○按绞讦。郑注作掉磬。而隐义云齐人以相绞讦为掉磬。崔云北海人谓相激事为掉磬。○集注不敢并受命。按此不如本注之专以出命为义也。
父母(至)复故○本注颜氏家训。按颜氏本文云梁孝元在江州日。尝有不豫。世子方等亲拜医李猷。
祭统(至)具备○退溪曰主人主妇。各有荐献。或它人代之。则虽荐此物。亦不可谓具备。
王制(至)燕器○按礼运言大夫祭器不假。非礼也。疏谓大夫无地则不造祭器。有地虽造而不具。并须
本庵续集卷五 第 89H 页
假借。若不假者。公孤以上。此与王制差不同。
在上(至)孝也○按孝经不溢下。有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之文。故制节之解。本注专以财用者此也。集注恐欠勘。
孝子(至)事亲○按致其乐。本注盖本于古注之意。然以敬忧哀严之例。则恐亦据子身。说集注似长。
曾子(至)敬乎○按遗体之遗。恐是赠遗之义。
礼记(至)乃出○集成朱子曰于君前有所指画。不敢用手。故以笏。今遂为常执之物。
君未(至)服也○集成辅氏曰君虽赐之。未有命使之乘服则不敢也。意古君赐臣车服。必命其乘服欤。
曲礼(至)不亲○不相知名。孔疏曰昏礼有问名。
士昏(至)忘命。集注妇代姑祭。○按此出孔疏。盖以先妣为指父之亡母。而尤庵谓可通指父之母以上云。
庶母(至)矜鞶注。又当(至)忘也○按此可备一义。而正义当从本注。但本注识之也下。郑有曰不示之以衣笄者。尊者之戒。不嫌忘之。视乃正字。今文作示误。此言衣笄。是据士昏上文。父戒之。必有正焉。若衣若笄也。然正衣笄。固有异于衿鞶之特施。而庶
本庵续集卷五 第 89L 页
母之举示也。于父之所正。则若有不敢者尔。如此说似长。
男不(至)取之○按其相授以下。集成辅氏谓常时授受如此。陈选注谓男女皆跪。授者置诸地。受者取诸地。是皆言非丧祭而相授耳。言男授女受之法。则女授男受。亦可知也。集注所载正误。于丧祭之于。本文作非。而栗谷特改之。又以陈选注皆坐句者为非。然至其编圣学辑要。则正作非丧祭之时。今合以此为正。而其改陈选绝句。则皆字殊欠来历矣。又按坊记授受不亲注。引此受篚之文。而朱子以载通解云。
男子(至)则止本注。啸读为叱。○按郑注又曰嫌有隐使也。疏曰如有奸私。恐人闻知。不以言语。但讽叱而已。○集注指画。按画字为不着。
是故(至)德也○按仪礼通解。百里作越境。但杂记言妇人非三年之丧。不踰封而吊。则此言不奔者。似指期以下丧。或大小戴所记之各异也。
女有(至)不取○集成朱子曰丧父长子不娶。则无父之女不复嫁。此不可晓。
妇有(至)盗去○问古人出妻。有以对姑叱狗藜蒸不
本庵续集卷五 第 90H 页
熟者。程子曰交绝不出恶声。以微罪去之。此忠厚之至也。
尊客(至)不唾本注。嫌若风去之。○集成疏曰似厌客欲去之。卑客亦当然。举尊为甚。
事君(至)三年○郑注曰既谏。人有问其国政者。可以语其得失。若齐晏子为叔向言之。○孔疏曰有方。此谓平常事。若有危难当致。
事师(至)三年注。师者(至)见拒。○按此非孔子。何能皆然。只合从本注恩义之间为正。
敬身
敖不(至)可极○集成疏曰敖慢。中人不免。故戒不可长。人皆有欲。但不得纵。
贤者(至)能迁○孔疏曰安安。上安据心。下安据处。○集成朱子曰自狎而敬之至能迁。皆蒙贤者为文。愚按仪礼通解用此义。而谓旧注非是。于小学则盖未及正旧注也。
曾子(至)倍矣本注。非庄(至)能也。○按此朱子论语旧解。而后来自谓有病。故改从今说。今集注所载是也。于小学注则盖未及改也。
管敬(至)中也○按从怀本注。出于晋语韦昭注。而晋
本庵续集卷五 第 90L 页
语本文。是姜氏戒文公以怀与安。继引管仲此语。则当从本注为正。陈选注谓贪欲者得之。
足容(至)容庄○击蒙要诀足容重注曰。若趍于尊长之前则不可拘此。李陶庵曰足所以载一身者。足一动。举身皆动。故先言也。
曲礼(至)如齐○注祭前之齐。按孔疏本文又云祭日神前亦当齐。则此祭前之前。即指神前言也。
毋訾(至)言语○按少仪又有不訾重器。郑注与此所载本注同。而仪礼通解不訾重器注曰。按訾犹计度也。下毋訾成器义同。国语訾相。汉书无訾。皆此义也。不訾重器。谓不欲量物之贵贱。亦避不审也。
孔子(至)不言○集成问言语有别。朱子曰食对人。寝独居。
入国(至)必式○集注父母国之道。按礼止言入里。何得谓己之里。且与入国同例。国之不驰。当不分彼己。则里之式。岂独专为己乎。此合从本注为正。
毋嚃(至)以窭注用挟○按曲礼他章有曰羹之有菜者用挟注。挟犹箸也。
礼记(至)践也○孔疏曰君唯据诸侯。大夫亦据诸侯。大夫若天子。日食大牢。无故得杀牛也。天子大夫
本庵续集卷五 第 91H 页
有故得杀牛。
稽古
约为(至)子操○集成朱子曰史记殷周纪宋世家所记此事。先后皆不同。惟殷纪以为微子先去。比干乃谏而死。然后箕子佯狂为奴。为纣所囚者近是。
孔子(至)仁焉○朱子曰箕子谏。偶不逢纣大怒不杀。它不是要为奴。只被约囚系。因佯狂为奴。
武王(至)而死○退溪曰不食周粟。意文王时。闻其善养老而归。有受养之粟耳。
后又(至)杀之○尤庵曰豫所以事彼事此者。是周家一统之馀风也。然视君之厚薄而为之报。非君子之义也。朱子特取其一节而已。
公父(至)礼矣○按从祖叔母。此于仪礼为祖昆弟子妻之称。而据檀弓疏。穆伯是康子祖之兄。则当云从祖祖母。国语盖从省耳。正误所释。殊欠分别。
高柴(至)而出本注。不敢履孔子之影。○按此因于古注而未正者欤。
是故(至)制也○按本文是故下。有说天子至庶人事。所以下文结以男女效绩也。
是故(至)反乎注。敦笃亦敬也。○按敦笃既与致敬对
本庵续集卷五 第 91L 页
言。而为尽力守业之事。则恐不合混谓之敬也。
故君(至)仪也○按施舍。本出周礼天官小宰。而郑注谓不给役者。地官乡师又云辨其可任者与其施舍者。且左传此语最多。而林注皆以施恩惠舍劳役之义。今集注恐未深考。
嘉言
柳玭(至)志之注。字直清。○按唐书本传不著其字。而有云拜御史大夫。直清有父风。此云字直清者。不知何据。
举世(至)戚施○按诗新台笺。籧篨观人颜色而为之辞。故不能俯。戚施下人以色。故不能仰。疏云籧篨戚施。本人疾之名。晋语不可俯不可仰是也。据此范诗之意。盖以籧篨戚施。比承奉者也。魏李康运命论。亦言希世苟合之士。籧篨戚施之人云。
伊川(至)知医○沙溪考订曰二程粹言。病上有身字。吾之身即父母之遗体。病委庸医。致误其身。则比之不慈不孝也。礼注朱子曰下不足以传后。上不足以奉先。故比于不慈不孝。愚按集注陈氏说。盖缘不考本文之有身字也。
冠礼(至)故也注。有官(至)以官。○按若以任官。或郊恩
本庵续集卷五 第 92H 页
遗表而襁褓授官者。谓之有官。则本文必有指说。如饮乳巾帽之云。不容无端直说有官若当然之事者。且本文下言陈冠者服注。以无官则云云。此皆据其父兄而言。盖父兄有官。则其家习熟公服。而类好视效长者。所以有公服制弄之弊。今俗无襁褓得官者。而亦有为小儿制着戎服贴里者。亦其流也。
凡居(至)然耳○按此言大祥之前。未可饮酒食肉者。与上大祥醯酱。禫醴酒之文不同。盖上文本于间传。此本于丧大记。自开元从大记。故书仪沿之。而上文特言古礼然耳。朱子家礼同书仪。而朱子答人书。以踰月食肉为是。故沙溪丧礼备要。从间传为正云。
伊川(至)可矣○集成问先生尝有寿母生朝及贺高倅词何也。朱子曰此等事。是力量不足。放过了处。然亦或有不得已者。其情各不同也。
明道(至)达也○近思释疑曰向上犹上面○集成朱子曰尽得下学之事。则上达之理便在此。理只在事中。
心要(至)子里○陈选注曰腔子犹言身子。愚按腔说
本庵续集卷五 第 92L 页
文云骨体。
其听(至)勿听○问视说心听说性。朱子曰谚云开眼便错视。所以就心上说道在这里。因外面言语来诱之。所以就性上说。
其言(至)训辞注。且召吉凶荣辱。○按蔡氏云出好则吉则荣。兴戎则凶则辱。今注恐误。
其动(至)同归○宋龟峰曰习与性成。与习惯如自然同意。习之既久。还同本然之性也。
作事(至)己病○按如己出。正犹秦誓若己有之之意。如己病。是若痛在己之谓也。陈氏引论语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集注为解则恐说不著矣。
尝爱(至)夫矣○按集成及诸本尝作常。
六经(至)得别○集成李氏曰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也。陈氏选曰古以易,诗,书,礼,乐,春秋为六经。宋以易,诗,书,周礼,礼记,春秋为六经。
善行
伊川(至)高下○按相先出记。儒行曰爵位相先。郑注犹相让也。
一日(至)大乎○按柳玭传载家训。而愿新以下。作冀子孙皆得如妇孝。然则崔之门。安得不大乎。崔珙
本庵续集卷五 第 93H 页
传作愿后子孙皆若尔孝。世谓崔氏昌大。有所本云。据此则则崔以下。本是柳玭断语。而删节有少差欤。
晋右(至)无嗣○集成曰本传及暮子追及。明日系之于树而去。史臣曰预加徽纆。绝其奔走。斯岂仁人之心。卒以无嗣宜哉。朱子答人书曰近得韩丈书。如邓攸缚子于树。似涉已甚。恐此等处诚可削。若不欲尽去其事。且刊前语亦佳耳。
司马(至)薄乎○沙溪曰按宋史伯康名某。(日下一)温公再从兄也。康。温公之子也。
疏广(至)共具○李晚中曰加赐者。按士丧礼士有冰注。君加赐也。据此加是特加恩数之谓也。愚按纲目龚遂之守勃海也。加赐黄金。而注云与常赐不同。故曰加。亦其證也。
韩文(至)索钱○朱子韩集考异。洪曰不能千里者。以兴董生居下。其可以施于人者不遐也。
本庵续集卷五
 劄录○大学
  

仁义礼智之性○闵蟾村曰大学以学为主。而学之道。在复其性。故序文专言性。中庸序专言心。见中
本庵续集卷五 第 93L 页
庸录。
  章句○由是而学。按小学陈选注云是指大学而言者得之。据程书本文。孔氏之遗书下。直接以须从此学则不差。盖由是二字。即替换程书之从此也。是之指大学。即指大学之纲领条目耳。观其承为学次第。而言不差者可见。
经一章
大学(至)至善○章句皆当止于至善。记闻录曰止讲义作至。此作止者。恐板误。若是止字则兼至与不迁之义下。不当言不迁也。○章句尽夫天理之极。按农岩谓上释至善则言事理。此以明明德新民而言至善则不言事。以明新是事故也信矣。
知止(至)能得○按定不曰能而曰有者。以或问皆有定理语类既定于理之义推之可见。
古之(至)格物○章句使天(至)德也。按农岩云此非以正训明明德也。谓使天下之人皆明其明德。即为明吾之明德于天下尔。盖此明明德之训。已在首节。故今只释于天下之义。此论当矣。而记疏谓章明己之明德。使偏于天下。此恐较明。
物格而后知至○按物格知至。须是众物皆格。全知
本庵续集卷五 第 94H 页
毕至。方当得。观于传五章可见。若朱子答汪长孺书一物之理格一事之知至者。姑就其小分而言。语类谓格物零细说。致知全体说者。以物殊知一而言。恐皆非正义也。○章句物理之极处无不到。按此与论语我欲仁斯仁至矣。语意相似。夫仁本在我。我不欲则如向他去。苟我欲之则仁斯在此。在此之谓至也。物理极处之到。亦犹是已。但物理极处之到。即是物理之到于极处。故章句正解则以物理极处之到。而于讲义或问则就物上面。推言物理之到于极处耳。然物理极处之到。只是悬空说到耳。或欲言其到于何地则为累坠矣。
其本(至)有也○按上节结先修其身之节。故云以修身为本。此节结身修而后家齐之节。故云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各从其文势而为照应也。
传首章
天之明命○章句明命(至)者也。按命与德一也。故讲义云明命即人之明德也。然言德则得是理者心。故心为主。言命则须以理为主。于此益见经一章章句所得乎天之为心包理说。而不可专以心言也。
本庵续集卷五 第 94L 页
传二章
作新民○问朱子释以兴起自新之民何也。尤庵曰传文自齐治以下则动化与推去。必相持而并行。此章盘铭。是动化之本也。民自新则动化之效。振起则推去之事也。此为张本。而第九章率天下以仁。第十章上老老长长恤孤。皆承盘铭之意。九章民从之。十章民兴孝兴弟不倍。皆承民目(一作日)新之意。九章求诸人非诸人。十章絜矩之道。皆承振起之意。此见血脉贯通之实矣。若于此但言自新。而遽以作新其民为言。则是无民从民兴之效。而但有求诸非诸絜矩之事矣。非朱先生。孰能如此觑破也。
传三章
诗云瞻彼(至)忘也○按此诗本为卫武公作。而章句不举武公者。以此传是说得止之极致。武公不足以当之也。李霈霖谓借诗来说者是。
传六章
所谓(至)独也○按此之谓自谦。其文有若指好恶实处为自快者。而如此则于为善去恶之事。说不着。故章句承上知为善去恶实用其力之文。而言去
本庵续集卷五 第 95H 页
恶则其恶之而务去以为快。如要去臭。以快己鼻。为善则其好之而求得以为快。如要得色以快己目。其说快字须于去之得之之处。而谓务求其如此。不只据务之求之之时而便谓之快者。其旨微矣。然则传文此之谓三字。犹云此可以为尔。非谓即此是也。○韩南塘曰自欺。语类僩录云此处功夫极细。学者多赚连下文小人閒居看。所以差也。又谓自欺是欠分数。而以李敬子容着在这里之说为错。后复以李说为是。又谓閒居为不善。是自欺。今按閒居为不善。乃小人之尤无状者也。好善而不如色。恶恶而不如臭。乃君子而未仁者也。胡可同也。欠分数则是未实此。便为自欺。何待容此未实。然后为自欺乎。章句云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或问云不能禁止其自欺。沦陷至于如此。何尝以閒居不善为自欺也。章句以为善去恶之心未实为自欺。或问意同。皆是欠分数之谓。而无更待容着之意也。然则后说岂是再数长廊柱者欤。敬子所举章句。乃初本说。则是在章句或问未定之前矣。愚按才是欠分数。便为容着。则两义固相通。而容着之云。于欺字较近矣。小人閒居。当不得自
本庵续集卷五 第 95L 页
欺。固是正义。而其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而不能实用其力者。据其所知亦为自欺。特较粗浅耳。朱子说同异。可大体看也。
曾子(至)严乎○按朱子于经下。固曰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于或问论此。而谓引曾子之言。又谓知其成于曾氏门人之手。此可见传文止是曾子之意。而唯此一语。为曾子之言也。
富润(至)其意○按胖记注云犹大也。章句之训以安舒。未详所本。
传七章
所谓(至)其正○蔡虚斋曰用得其正则体即在是。所谓动亦静者也。或者专以正心为静。于章句或问俱不合。朱子元有正心兼动静之说。沙溪曰古人论心。多从用处说。用得其正则体随而正也。尤庵曰讲义或问之言体。是推本之也。愚按忿懥等四者。未来不期待。已应不留滞。是正其用也。而其未来之前已应之后。即体也。故章句虽以用言。不患其不包体矣。
心不(至)其味○蔡虚斋曰心不在则视不见听不闻。视听之时也。要心在则谓正心是静可乎。愚按此
本庵续集卷五 第 96H 页
节虽承上节言心。而归重于身。身之大要。在见闻知三者矣。详见下章。又按语类传八章子蒙录云。心不得其正则视不见听不闻食不知味。若见闻知味则心得正矣。此可以證两节之相资。而亦足破正心言静之惑矣。○章句必察(至)直之。按此统不得正不在之病而药以察也。故上节章句不能察之察。即见包于此察字矣。林次崖曰直之。即使之正也。农岩曰敬直对义方言则固属静。而专言则不害为通动静。今曰专言体上工夫。则朱子当于用上别言工夫。而乃无一言及之。不知欲使学者何以用其力也。愚按坤文言敬直义方。本以存心与处事对说。存心贯于处事之中。则虽方外之时。不害内之自直也。若朱子平日多以敬直属未发者。推至其极之论耳。在此章则不得正不在。皆是已发。而若谓敬直为未发。是章句与传文不相值矣。夫岂朱子注解之法哉。
  右传之七章○疏义曰注言正心。而曰存是心曰密察此心之存否何也。心本正。存之则得其正。舍之则失其正故也。○记闻录曰诚意正心二章。独有章下注者。盖以二章之首。俱不言诚
本庵续集卷五 第 96L 页
意之在致知。正心之在诚意故也。其不言在致知在诚意者何也。凡曰欲如此在如此者。其意重在下句。故必先释下句之意。以发上句之意。唯格物致知。事无二致。故传之释格物。已释致知之意尽矣。故于释诚意。不得复言致知。诚意是自修之首。故别为传而释其意尽矣。故于释正心。不得复言诚意。而更以修身起之也。
传八章
此谓(至)其家○权阳村曰此承经文结语而分本末也。经曰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故传承之以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传九章
康诰(至)者也○按此承上节而举慈之理。以总明孝弟慈之教。所以为本。而可推于事君事长使众之义也。○章句立教(至)之耳。任仲思曰此谓立教之本。在孝弟慈。而孝弟慈。自非强为尔。不可泥着立教字。以为在上者之事也。愚按立教固属在上者。而是亦悬空说立教之理。非说立教之事也。所争在此。考之朱子书答汪长孺据章句或问初本。疑此章为推而成教之问而曰。甚善。更俟商确。后果
本庵续集卷五 第 97H 页
改作今本矣。
其为(至)足法○按此谓为我之父子兄弟者足法我也。记疏谓在室家之内。使父子兄弟。足可方法。
传十章
所谓(至)道也○按絜知朱子答周舜弼书。谓度之以矩而取其方耳。此与章句或问合。唯答江德功书。有以度物以矩为非者。然熟味传文与章句之意。则知其非定论矣。○章句兴谓(至)起也。按前章之兴仁兴让则不释兴义。而至此释之者。以此章兴字。为絜矩之所由有。故须表明之也。
君子先慎乎德○李陶庵答人问曰。德润身在诚意章。诚意即明明德之事。故德不须释。而平天下是新民之事。故释德字。以见明德为新民之本。
本庵续集卷五
 劄录○论语
  
学而
曾子三省章○按谢氏说。专用心于内。恐其贵内贱外之本病。而集注特取大体欤。观语类答用心于内之问可见。
贤贤易色章○按集注以生质务学两下说。则子夏之言。虽其兼言生质。为不如专以学为主而不至
本庵续集卷五 第 97L 页
于大病。吴氏之谓抑扬太过者。恐看得子夏语。为只说生质。如邢疏意也。
信近于义章○按语类宇录。虽未尽合义礼。广录只得近于义礼。此皆于近字为叶。而集注直说合宜中节。有未敢知也。
贫而无谄章○按语类南升录引直卿说。则集注又知义理之无穷一段。是据乐好礼之有愈于无谄无骄者言。而弓诗以明之一句。是因处贫富之道。知须就学问上做工夫也。而集注不指出言之。只教包在明字里面矣。下文来者之为学问工夫。集注亦不说出。盖朱子之注经书。未尝如此引而不发。而此独尔者。恐其仿本文告往知来之意。而特为此法。使读者自得之耳。集注虽有得焉。未可遽自足。是泛指义理言。而如无谄无骄不可自足之意。亦其一也。义理如此。故须学问。学问乃在后面一层。故集注不提出。谨严如此。
为政
吾与回言章○按退。语类谓夫子退。答范伯崇书谓颜子退。恐当以书为正。事理然也。
八佾
本庵续集卷五 第 98H 页
三家者章○按集注程子说。盖本于明堂位之文。而周书微子之命。集传林氏谓周室既衰。鲁窃僭用。托为成王之赐伯禽之受。家语注何景春引春秋意林言鲁惠公始请郊。平王止之。此皆似有理。
里仁
朝闻道章○按闻道地位高下。集注无可据知。唯朱子答方宾王书。理会得为人底道理。从此下功。更有多少事云者。为明的耳。
子游曰章○按数。疏云为臣结交。当以礼进。速数则渎而不敬。故事君致罪辱。朋友见疏薄矣。语类问以谄媚之类。亦是数。则答谓求媚则索性不好不消说。窃意其云谄媚则已甚。而人固有情胜款曲。如所谓竭忠尽欢而不必出于求媚者。则疏说速数而渎。恐可备一义也。
公冶长
子谓子贱章○按语类谓此君子大槩说。而引下章说子贱未能强似子贡。韩南塘辨此以为集注言成其德。则不可谓大槩说。而子贱成德之时。子贡未至于不器。愚意成德亦容有大槩说。而不器之君子。是体用具全。子贱固未易当之。况以子贡之
本庵续集卷五 第 98L 页
颖悟。据家语年长子贱至二十岁。而其成德乃在子贱之后。虽家语未足信。而要之二子先后太悬矣。抑下章集注说未至于不器者。是并连前篇君子不器与上章君子哉若人为说。若微有牵合之意。而此本出杨氏。杨说又为夫子抑其方人。岂圣人之言有为而发故然欤。
漆雕开章○按斯字何注孔谓指仕进之道者亦有理。抑直说于孔子之言未能信。恐无不可。
雍也
子华使章○按疏谓子华仕鲁为鲁使。而集注之谓为孔子使。本于程子。岂以其请粟之故欤。然虽为鲁使。孔子无不可与粟之义。若其上下文势则疏说有理。
孟之反章○按何注马曰非敢在后拒敌。此说得殿义差明。
述而
富而可求章○按执鞭之士。疏引周礼条狼氏掌执鞭以趋辟。序官云条狼氏下士者。似得文义。
泰伯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章。○按所贵乎道。专以容貌
本庵续集卷五 第 99H 页
颜色辞气言者。似乎偏有异于孔子之言。何注谓敬子忽大务小。故戒之者有理。○集注以三者为功夫说。是改旧解效验说者。而今详文义则旧解却可思。
曾子曰以能章○按纲目唐高祖武德九年置弘文馆。注胡氏论此以为善学者志不倦心不盈。一言之不闻。一义之不知。歉然如饮食之不饱。此言真写出至到。而其味长矣。
子罕
达巷党人章○按或问以程子欲使我何执之说为未安。而集注说却同程子。似以他无可易之义故耳。然以经文及圣人气象推之。则或问之论为较密矣。古注疏则无欲使之说。却似简径。
颜渊喟然章○按或问论程子以瞻前忽后为过不及者。以为未然。而其答陈安卿书。谓彷佛有中字意。则却近程说。然此合以或问为正。○胡氏说归功于圣人一句。或问以为未安。而集注存之。恐止取大体也。
子疾病章○按久矣哉。何注孔曰久有是心。非今日也。集注虽不用。而语类有如此说者矣。
本庵续集卷五 第 99L 页
子在川上章○按何注包曰凡往也者。如川之流。语类逝只训往。斯字方指川流一段。盖同此义。而集注之意。亦可见也。邢疏谓感水流之不可追复。而时事往者如此。此似谓天时一去。不可反。人之为学。不可缓也。意亦自好。
先进
回也非助我章○按胡氏岂真以助我望之云者。差欠曲折。是盖以疑问之助。如子夏之起予者为低等说。故谓不以此待之尔。非谓师之于弟子。不当望助也。
孝哉闵子骞章○按或问谓诸说文义未协。唯胡氏为可通。则先生盖以此章文义为难通。而其取胡说者。亦不得已也。今考古注谓事父母顺兄弟。人不得有非间之言。而程子从之。此于文义。虽若不甚顺。然以或问注韩诗外传子骞使继母感化之事推之。则是其父母昆弟之间。正易有违言者。而无之。故夫子特称之如此。
子畏于匡章○按胡氏恩义兼尽。非他人之为师弟子云者。语恐有病。
颜渊
本庵续集卷五 第 100H 页
司马牛忧章○按左传哀十四年。宋向魋叛。而其兄弟多各奔诸国。此牛所以叹亡兄弟。盖不独为魋之将死也。
子路
子贡问士章○按斗筲之人。精义伊川说。志急于斗筲。与邢疏小器之人不同。而集注之言鄙细。似同疏义。○集注程子说。精义本文谓夫子所告乃笃实自得之事。子贡未喻而问其次。故答以言必信行必果。据之则笃实自得。是止指称孝称弟以上言者。而今改乃为皆以为统指必信必果之义。则得无少差欤。
宪问
南宫适章○按古经以俱不得其死然绝句。而疏谓然犹焉也。集注不取。又无他解。而谚解然字属下文释。未知果得集注意邪。
卫灵公
君子求诸己章○按杨氏所以求之云。似指求名而言。恐非文义。求字只当从何注责己责人说。
季氏
天下有道章○何注马曰陪重也○按庶人似指陪
本庵续集卷五 第 100L 页
臣。盖陪臣即所谓庶人在官者也。如此则政不在大夫。应上自大夫出。庶人不议。应上陪臣执国命矣。
阳货
道听而涂说章○按疏谓闻于道路则于道路传说之。必多谬妄。为有德者所弃也。而精义尹说同此。恐亦可思。
微子
齐人归女乐章○按范氏说仁贤之出处。是通三仁而言也。箕子即圣人。而亦统在孔子折中之内则未安。
子张
信而后劳章○按此重在须先致诚耳。若谓未信之前。都不可劳民与谏则有碍。
子夏之门人小子章○按程子说第二条以下。朱子谓与第一条之意相表里。而此四条意各有主。第二条言理无大小。谓大处小处皆有理。须先尽其小者近者而后。可进乎大者远者。盖推明第一条教人有序之意也。第三条言精粗之贯通。第四条言本末之不可分。以申明理无大小之义。第五条
本庵续集卷五 第 101H 页
言可到圣人事。则合前三条之义。以明先其粗末。为达于精本之阶。亦所以实夫理无大小之意。而同为推明第一条也。
陈子禽章○按谢说圣而进于不可知之之神矣十一字。精义本文无之。而其以神为进于圣一等者。与孟子圣神集注不合。可疑。
本庵续集卷五
 劄录○孟子
  
梁惠王[上]
王立于沼上章○灵台诗小序曰文王受命而民乐其有灵德。郑笺曰天子有灵台者。所以观祲象也。经始灵台。毛传曰神之精明者称灵。四方而高曰台。郑笺曰文王化行。似神之精明故名。朱子集传曰倏然而成。如神灵所为也。今按灵之名。似只以其候望氛祲而得耳。
公孙丑[上]
问夫子加齐之卿相章○必有事焉集注。告子必不能免于正助之病。按告子既勿求于气。则此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何得有助长之病也。盖虽曰勿求于气。既强把捉其心使不动。则即此戛戛用心之际。不觉其害气之甚也。与欲养气而助长者。事
本庵续集卷五 第 101L 页
虽不同。而同归于助长矣。然孟子此一段。正是为学者指示养气之方法。而以后人观之则可见告子之亦坐此病耳。未必当日本意正为照勘告子罪案而发也。若其独详于助长者。盖以此章所论养勇不动心。皆主于气而言故耳。
公孙丑[下]
孟子致为臣而归章○章下程子曰云云。李泽镇问孟子果肯为矜式而留乎。曰程子姑只以为人矜式之自非不欲。与齐王之实与不实而言耳。然语欠曲折。只得活看。又按所谓齐王所以处孟子者。未有不可。此语亦恐非真以为可也。
滕文公[下]
公孙丑问不见诸侯章○阳货先。岂得不见。按此是圣人作用。未到他地位。决然效他不得。详见论语。
戴盈之章○什一去关市之征。按去关市之征。乃所以行什一也。只是一串事。而去征为主。故下文曰轻曰已者。皆专以去征言。而什一自在其中矣。赵注去关市之征。复什一之赋者。意正如此。今谚解分什一与去征作两项。恐误。
离娄[上]
本庵续集卷五 第 102H 页
首章○上无道揆(止)小人犯刑。按上以人君与卿大夫言。下以庶官与民言。而朝也君子也皆属乎上。工也小人也皆属乎下也。如此看。方是对待井井。而文理直截矣。
小德役大德章○涕出而女于吴。按此只引以为小役大弱役强之證而言其势然耳。非谓此事。于顺天之道。为当然也。恐合活看。
居下位章○按反身不诚注。谓心有不实。诚者天之道注。谓理之皆实。盖上则因反求而论其工夫。故以心言。下则论诚之全体。故以理言。其实一而已。
不孝有三章○按舜不告而娶。孟子于此以无后为言。于下篇又以废伦为言。合而观之。其义乃备。
仁之实章○乐则生矣。按此生字即指事亲从兄之心而言。非谓事亲从兄既乐之后。仁义之道自此而生也。观于集注可见。而小注饶张说。皆以生字。谓与论语本立道生之生相似。恐误。○语类木之问羞恶与从兄之意如何。朱子曰不要如此看。按朱子此答。盖虑其牵引滚合而姑折之矣。然试推之。亦只一理。盖从兄之为义之实。以事之当为而最先也。则于事之不当为而羞恶之者。岂非义乎。
本庵续集卷五 第 102L 页
其或以当为而言。或以不当为而言者。只是反对说也。
离娄[下]
大人不失赤子心章○赤子之心。按此据语类即指已发而言。盖未发则虽众人。亦与赤子无别。不独大人为不失故也。
深造之以道章○按语类论赵注道者进为之方。为不甚亲切。而集注乃用此语。恐语类是未定之说。然赵说今十三经注疏中却不见。岂朱子之后。又经删节欤。
万章[上]
日以杀舜为事章○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蔡虚斋曰直是无怨无怒也。而谓之不藏不宿者。盖因万章之问立为天子则放之者是后来事。此不藏不宿二字所由来也。
至于禹而德衰章○舜禹益相去久远。栗谷曰远疑速之误。沙溪曰栗谷之意。以为舜禹之间相去则久。禹益之间相去则速也。愚按久远恐是。言益之相之久远才七年。不如舜之久远为二十八年。禹之久远为十七年也。如语物之长广云。长一尺长
本庵续集卷五 第 103H 页
二尺。广亦如之也。
孔子主痈疽章○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条辨曰。按或者贞子先仕陈。陈不能用。故后为宋司城。死谥贞耳。孔子适陈时。适贞子为陈臣之时也。若先臣宋而后臣陈。则不得冠以宋爵而称以宋谥矣。愚按此一句小注新安说不成文理。今谚解以主于贞子之为陈臣时。为义信是。而条辨之推明贞子臣陈宋先后。亦得之矣。
百里奚章○按百里奚不谏须用小注。范氏南轩说以解之。方是不背于理。集注虽少此意。而或问中以范说为详明。则亦所以互相发明也。或谓以其游仕之时。故可以不谏则甚害理。若是则游仕之时。君有过。亦可立视乎。
万章[下]
问交际章○于卫孝公公养之仕也。疏曰史记于卫无孝公。据春秋年表云卫灵公三十八年。孔子来禄之。孔子世家云孔子适卫。卫灵公致粟六万。是则孔子于卫灵公。有公养之仕也。愚按孟子之论故事。多出传闻。盖不屑屑于实迹。而惟义理是取。此自其规度也。
本庵续集卷五 第 103L 页
仕非为贫章○辞富居贫。疏曰为贫者。但免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户足矣。愚按孙宣公此言深有警于禄仕者。特著之。
告子[上]
性犹湍水章○其性亦犹是也。条辨蔡虚斋曰人之可使为不善。如何说其性。文势盖言其性为人所逆。亦犹水之为搏击所使也。
生之谓性章○或曰告子以气之相近而谓性皆同。故孟子以其性之不同者告之。所谓犬之性云云是也。此乃本然之不同。而非气质之谓也。然则今之论人物性不同者。是真得孟子之意。而其言性同者。皆告子之见也。曰是不然。夫性与气之或同而或异者。以其所指有一原异体之别也。孟子所谓犬牛人之不同。是于异体之中。指言其各有本然者也。然既曰异体则依旧是气质之性。而非本然之全体也。但所谓本然之全体。亦非离此各有之本然。而别为一性也。此一原之谓也。是以虽其各有之本然。面面不同。而其一原之全体则未尝不自在其中矣。盖告子只据异体上相近之气而谓之性。故孟子亦就异体上不同之理而答之而
本庵续集卷五 第 104H 页
已。固不及乎一原全体之论也。且孟子之言。只就气上说各有之本然。而今之言性异者。直引之为全体不同之證。告子之说。只据气之同处以为性。而今之言性同者。乃就气上说全体自在之理。毫釐之间。相去甚远。子安得以彼妄拟于孟子。而强驱此以为告子乎。○又按告子以人性为无善无不善。而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杞柳湍水皆此说也。则是亦知人之性不与犬牛同。而其不与犬牛同者。已是以异体言也。故孟子亦因其所明之异体而诘之。其义又较然矣。○又按今之为人物本性不同之论者。动以此章为口实。而殊不知集注之说。固有极细秤量者。而精义或问语类之说。其以此章为说气质之性者。不啻多矣。精义伊川曰犬牛人其性本同。但限以形。故不可相更。如隙中日光。方圆不移。其光一也。惟所禀各异。告子以为一。孟子以为非也。又曰孟子言性。当随文看。被命受生之后谓之性尔故不同。然不害其为一。若乃孟子之言善者。乃极本穷源之性。而或问论程子此二段。而曰未尝敢有所疑也。又性无善无不善章杨氏曰。孔子曰性相近。习相远也。言相近则不
本庵续集卷五 第 104L 页
可谓一。孟子论白羽之白与白雪之白是也。(按性相近是言气质之性。而今与此同论则其意盖亦以孟子此章为气质之性。)而或问论杨氏此段。而曰善矣。而其自为说则又曰孟子虽不言气质之性。然于告子生之谓性之辩。则亦既微发其端矣。语类贺孙录曰犬牛人谓其得于天者。未尝不同。惟人得是理之全。物止得其偏。却道天下是有许多般性。牛自是牛之性。犬自是犬之性则又不是。又性无善不善章谟录曰孟子辨告子生之谓性。亦是说气质之性。凡若此类。岂非较然以此章为说气质之性者耶。然则此章者。非但不得为本性不同之證。而其言人物本性之不同者。背于孟子程朱之旨亦明矣。其亦不足辨也已。
告子[下]
小弁章○不可矶也。沙溪曰矶比母之过。水比之子。水不能容一激石。(按朱子书中语。)犹子不能容母之小过也。微激母之谓也。遽怒子之谓也。
尽心[上]
首章○集注以夭寿不贰。为智之尽。修身以俟。为仁之至。是以知行分仁智也。然知者心之全体也。智者性之一德也。未发而为知之之理。已发而为知
本庵续集卷五 第 105H 页
之之事者是智也。而所以具此知之之理会。发此知之之事者。心之为也。知之者一也。而偏言则为性之智而专于一德。兼言则为心之知而该夫四性。以此章论之则知天不贰而尽其智者。是知之之理发为知之之事。而成智之德者也。其能具是智而能发是智者。心之知也。心性之分。只在偏言兼言之间而已矣。盖智之有偏言兼言。如仁焉。语类广录论知大于智。而因言四端仁智最大者。意已较然矣。
仁言不如仁声章○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按集注于财于心。皆引上下俱得者为说。此极有意。但据上文得民之义。则本以上之得而言耳。
良能良知章○无他达之天下。按无他正解须从小注所载朱子说无别道理者是也。集注以其非难晓。故不之释。若其所谓无不同者。是释达义至此也。其下所以为仁义云者。又是推衍说耳。或以无不同。为释无他则误矣。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章○按此五等之教。亦据受教有成者言耳。非教之之本期以如此也。集注因其所长而教之。与小以成小大以成大之云。则却似
本庵续集卷五 第 105L 页
教之之已如此矣。未知如何。
本庵续集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