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本庵集卷十一 第 x 页
本庵集卷十一
劄录○小学
劄录○小学
本庵集卷十一 第 55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46A/ITKC_MO_0546A_A237_559H.gif)
明朋友之交○李玉谷曰。前八章。所以明其理。而一章言交友之由。三章言友之职。三章言取友之法。一章言全交之道也。后三章。所以备其礼。而一章言迎宾。一章言拜宾。一章言问宾也。愚按父子君臣夫妇。皆先其事后其理者。为因日用常行。而推其所以然也。长幼朋友。皆先其理后其事者。为须晓得辨后。行其所当然也。
题辞
惟圣(至)其支○按建学。盖本于周礼大司乐建国之学政也。培根达支。集成分节。以培根属小学。达支属大学。及陈氏选注。小学之教。所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如培壅木之根本。大学之教。所以开发聪明。进德修业。如发达木之枝条者得之。据总论李氏方子说之出于朱子年谱者可见。盖此言根。即书题所谓修齐治平之本者也。集解说。恐非本旨。
立教
本庵集卷十一 第 55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46A/ITKC_MO_0546A_A237_559L.gif)
女子(至)助奠○按纴。本注之云谓缯帛。出于孔疏。而是言纴之者。缯帛非指纴为缯帛也。考字书谓纴为织。左传成二年织纴杜注。以织缯帛者。亦解纴为织。而缯帛特指言所织之物耳。今集说。直曰纴缯帛之属。则似误。看疏若左注之意矣。
明伦
妇事(至)綦屦○按上下文。皆言拂髦。而此不言者。尹子穆云。髦本为不忘父母生育之恩而设。故于事舅姑时。虽有之而略不言也。此说得之。据内则它章妾御言髦。则其于事舅时亦有之。可知。
是故(至)敬乎○按三不忘。应上五思而言二致。二则应上三必有而言也。爱之验止于存。而悫之效至于著。盖交神明。莫上于敬。故终以安得不敬总结之耳。集注陈氏之以存著分属不忘与必有者。似不叶当。而孔疏分色声与心志。以属存著者。亦不
本庵集卷十一 第 56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46A/ITKC_MO_0546A_A237_560H.gif)
孔子(至)悖礼○按孝经。父上有曰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而注谓天性之常。加以尊严。又有君臣之义。疏引易家人严君之说。至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则注云。传体相续。至君亲临之。则注云。谓父为君以临于己。据此可知君亲临之之义。而集注真说误矣。
男女(至)如之○集成陆氏曰。枕有箧。簟席有襡。皆器而藏之。小学名解曰。既敛枕于箧。敛簟于襡。再将箧襡藏于器中。不敢亵之至也。愚按此说为允。集注器重之说。恐不妥。
敬身
趍以(至)入也○按玉藻疏曰。郑注乐师云。行谓于大寝之中。趋谓于朝廷。然则王出至堂而肆夏作。出路门而采齐作。据此知趋行自趋行。而采齐,肆夏自有歌之者。与趋行者为节耳。注殊欠明。
曲礼(至)纯采。本注深衣(至)以素。○按孔疏谓。深衣云孤子衣纯以素。则嫡庶悉然。今云当室。则以嫡子代亲既备。嫌或不同。故注引深衣以證凡孤子悉同也。朱子于仪礼通解取之。然此说恐亦回互曲
本庵集卷十一 第 56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46A/ITKC_MO_0546A_A237_560L.gif)
毋抟(至)流歠○按放饭。郑注谓去手馀饭于器中。孔疏谓饭若粘手当弃于篚。无篚弃于会。会簋盖也。今本注改作大饭者。用孟子赵岐注也。但少仪侍食章。既言毋放饭。又言小饭。则放恐非训大也。
稽古
让又(至)者也○按说苑云。吞炭更声则哑。非全不能言也。
嘉言
罗仲(至)父母○按无不是底父母。此只据父子相与之际而言也。陈选注谓天下无不爱子底父母者。得之。
伊川(至)可也。注孟春(至)祭兽○按此见月令。谓将食则先祭天也。
柳开(至)家云○按弟妇是据其皇考而谓其弟之妻也。考之集成。此出仲涂叔母墓志。则尤可知矣。或疑弟妻不合拜堂下。然刘氏鸿书载何氏语林曰。吕汲公在相位。其兄晋伯自外郡还。相与坐堂上。夫人降阶趋谒。二婢掖而前。晋伯遽曰。宰相夫人
本庵集卷十一 第 56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46A/ITKC_MO_0546A_A237_561H.gif)
善行
姑姊(至)失时。注系绢染为文。○纲目注曰。以线结䌽而染色。既染则解其结。结处皆元色。馀则入染色。其色斑烂。谓之缬。
常语(至)达邪○朴南溪曰。按说文及古志。蒱博一戏而异名也。纲目训义。摴蒱以五水掷之。今注蒱博若二物然。恐误。
本庵集卷十一
劄录○大学
[序]
金子静曰。此当分为七节。大学之书至法也为第一节。此大纲说。盖自天降至所由设也为第二节。言上古立教之本意。三代之隆至所以分也为第三节。言三代教人之法。夫以学校至所能及也为第四节。申言上下教学之实。及周之衰至知者鲜矣为第五节。言圣贤作经传之由。自是以来至坏乱极矣为第六节。言道之不明不行。天运以下为第七节。言道之复明而终之以编辑之意。上三节。皆结以所字也字。次
本庵集卷十一 第 56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46A/ITKC_MO_0546A_A237_561L.gif)
顾其(至)阙略○按为书之指大学。采辑之指正错简。
本庵集卷十一 第 56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46A/ITKC_MO_0546A_A237_562H.gif)
经一章
大学(至)至善○章句明德(至)者也。黄勉斋曰。明德不言性而言心。心之明。便是性之明。卢玉溪曰。明德是本心。尤庵曰。以此心之明。得此理之实。谓之明德。愚按从古言德。皆以得是理也。而此以心为主。合更详之。
古之(至)格物○章句意者(至)发也。按此大体言耳。细分之则心之直发者。情也。而意则发然后商度者是已。故情无事乎诚。而可得以诚者在意。○章句格至(至)到也。按格训至。同于记注。之训来而物犹事也。即记注文。尤庵曰。格物。是人穷之而使物至于极处也。愚按李正庵记。农岩初谓格物是要令
本庵集卷十一 第 56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46A/ITKC_MO_0546A_A237_562L.gif)
传四章
此谓知本○章句观于(至)后矣。按此其释此谓者。若少蹉了。然传文此字。指孔子之言。则以孔子之言而谓之知本。固非所宜。且须据孔子之言。而谓由此言可知本末之先后。是归重之意也。
传六章
小人(至)独也○音义厌。郑氏读为黡。按奎壁本止此。而古经陆氏音义黡。乌靳反。又乌簟反。今考韵书。
本庵集卷十一 第 56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46A/ITKC_MO_0546A_A237_563H.gif)
传七章
所谓(至)其正○记疏曰。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言因怒而违于正也。所以然者。或不察而不当于理。则失于正也。鱼有凤作农岩语录曰。问有所者。止谓有是四情之发耳。盖心之未发。无不正。其有不正者。以其发而不能察也。下章或问辨一有所向之不可便谓偏倚而曰。此承上章立文命意。大抵相似。推此则此章亦谓心有四者而后。有不得其正。非谓有四者。则必不正也。答曰。良是。金圃阴曰。以有所为系着。朱子虽尝有此说。细玩章句。或问并
本庵集卷十一 第 56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46A/ITKC_MO_0546A_A237_563L.gif)
传八章
所谓(至)鲜矣○尤庵曰。此书首尾。皆主于心。而其间有身与家国天下亲疏小大之异。故心之所施。随而有长短阔狭之不同而已。李敬思曰。忿懥等四者。亦身之所接。而所主言者在心。亲爱等五者。亦
本庵集卷十一 第 56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46A/ITKC_MO_0546A_A237_564H.gif)
本庵集卷十一 第 56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46A/ITKC_MO_0546A_A237_564L.gif)
传九章
所谓(至)众也○金子静曰。孝者所以事君也三段。言齐家治国同一道理。孝弟慈行之家。则为齐家。推之国。则为治国也。任仲思曰。孝弟慈三句。是悬空说道理如此。盖此章专说动化。人多错看章句识其端推广之语。乃以如保赤子一节。为推行之事。自金仁山已不能免矣。愚按此盖言治国之事君事长使众。其理本于齐家之孝弟慈也。故在上者孝弟慈于家。而在下者观感。则既可以孝弟慈又可推而事君事长。而众皆为可使也。在下者孝弟慈之意。传虽无文。自在于事君事长使众之内矣。章句曰国之。曰所以。曰之道。即所谓悬空说道理也。但慈者所以使众一句。似与事君事长之例不同。盖孝弟之以化民。则民亦以之孝弟。而推而事君事长矣。唯慈之化民。则民亦以之慈。而至其推
本庵集卷十一 第 56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46A/ITKC_MO_0546A_A237_565H.gif)
传十章
所谓(至)道也○按不倍。见于此及中庸第二十七章。而章句皆无释。以其易知也。盖在下之道。唯不畔背其上为善。故庸,学皆以是为大义。而在此章。则不倍又为恤孤之报应焉。其与上文异例者。民之于孝弟。须上有以兴之。而其于慈则人所最明。无待于兴故也。上章之使众。此章之不倍。皆与孝弟异例者。一以势不行。一以事无难。是亦文字之一法欤。
秦誓(至)殆哉○记疏曰。不啻若自其口出。心爱之多于口说也。○记注曰。不通。使功不通于君也。
右传之十章○按窃以朱子说推之。平天下在絜矩。絜矩在与民同好恶。止此可尽此章之义。然民非财不生。故欲同民之好恶者。莫切于财。其不能同好恶之由。亦莫甚于财。此所以又说
本庵集卷十一 第 56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46A/ITKC_MO_0546A_A237_565L.gif)
本庵集卷十一 第 56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46A/ITKC_MO_0546A_A237_566H.gif)
本庵集卷十一 第 56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46A/ITKC_MO_0546A_A237_566L.gif)
本庵集卷十一
劄录○论语
[论语]
按邢炳疏引汉艺文志。闻夫子之语而论纂者。似得之。而集注不载。以其非大义所系欤。后多放此。
为政○疏曰。左传曰学而后入政。故次前篇。
八佾
哀公问社章○按遂。集注所释。恐于圣言次序。有不叶者。且遂之义。经传多作已成用。而如乡饮义节文终遂。曲礼阖而勿遂。尤明白。唯朱子看得未成意。目易文言本义而然。有未敢晓也。
公冶长
宁武子章○按集注之义。以语类诸说参看。则其知。是指智谋之无甚异于人。其愚。是合不避艰险与沉晦保身而言也。但其并及不避艰险者。若包涉太多。未知如何。邢疏释知之可及。为显其智谋。愚之不可及。为韬藏其智。而引左传文四年杜注。以證愚者。似简明矣。
雍也
伯牛有疾章○按亡之。何注作丧之。而集注无它释。又不言与无通用。如诸夏之亡。今也则亡。岂亦从
本庵集卷十一 第 56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46A/ITKC_MO_0546A_A237_567H.gif)
樊迟问知章○按于仁。必添多仁者二字。似以先难是不指定何事。故须说出仁也。
述而
盖有不知而作章○按何注以作为作篇籍。详此章文义。似亦有然者。又按闻言从见言识。此似有意。盖闻是言语。见是行事。于言语说从。则只成据以为是而为知之事矣。于行事说从。则便成行而不成为知矣。此章本言知。故于闻言从。于见言识。合而为知之次也。
子疾病章○按有诸集注以理言者。本之程子。而何注周说以事言者。恐可思。
泰伯
首章○按三让。疏皆有指数。而集注不从。似以其久远难考。而其只以固逊当之。则又未知如何也。
恭而无礼章○按笃于亲。何注解亲为亲属者。为详备。
子罕
本庵集卷十一 第 56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46A/ITKC_MO_0546A_A237_567L.gif)
可与共学章○按程子就权而合义处说。故曰。权只是经。朱子从原初来历说。故曰。权经有辨。又按朱子论中庸。则谓汤武亦是庸。而论经权。则谓汤武不是经。岂以中是时中。中则庸。是犹程子之就权而合义处说。而与经之以原初来历言者。自不同故欤。
乡党
第十节○昨阶。何注孔曰。庙之阼阶。
第十三节○按东首。集注以受生气。本之士丧记,丧大记疏意。而今于君视。则此章疏。只说南牖下东首。使君南面者。恐较衬当。前伯牛有疾章集注。则用此疏矣。
先进
闵子侍侧章○不得其死。何注孔曰。不得以寿终。
子路曾晢章○按撰。集注训具出于古注。而古注又言为政之具。此较详备。抑撰自有陈义。训陈亦可通。
颜渊
本庵集卷十一 第 56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46A/ITKC_MO_0546A_A237_568H.gif)
片言折狱章○按尹说不留诺。精义本文。作不预诺。集注乃改预为留。则于所以全其信之文。似未叶耳。
季康子问政章○何注孔曰。就成也。
子路
卫君待子章○按集注以卫君为出公辄。本之史记与古疏。然以夫子尝答子贡夷齐之问者推之。则其于出公之时而至卫。岂道路所经。而非为应聘欤。且其云正名。是指出公之拒父也。则要正名。须教出而避父耳。何政之可为。然则正名之说。乃所以示不可仕之义。而子路不达欤。凡史记之年岁。圣人之作用。皆不可得以知也。若集注不父其父而祢其祖。则礼又可疑。盖辄之罪。在父来求入而拒之耳。使其父安于废黜。不来求入。而辄以适孙承重。则其父仍旧为灵公之出子。而辄继大统。是犹由支派而入承者。只得直接其祖而以父为私亲矣。如是则卫之宗庙。当自灵公以上至五世而以祖当祢也。但此以国家继世而言尔。以人伦则
本庵集卷十一 第 56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46A/ITKC_MO_0546A_A237_568L.gif)
子谓卫公子荆章○疏曰。善居室。言居家理也。
冉子退朝章○按何注。周谓朝于鲁君者。文义为近。其政与事。似以大小为别。如孟子语欤。
宪问
子贡曰管仲章○按桓与纠之行第。程子特以义理断之耳。如荀卿说及春秋公谷传。无得以考其得失。而第或问辨谢氏君臣之义未正之说。至谓之策名委质北面而君之。则可疑。夫襄公新死。而小白与纠。均之非适子。未尝有名号。如管仲,鲍叔。特各以其傅而奉之耳。恐其于策名北面。大有间也。愚意谢氏说却最可思。抑君臣之义未正云者。已见于何注王说。而谢氏不引之矣。又按家语亦有子纠未成君。管仲未成臣之说云。
公伯寮章○按惑志何注孔曰。信谗恚子路而今集
本庵集卷十一 第 56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46A/ITKC_MO_0546A_A237_569H.gif)
卫灵公
子张问行章○按笃敬。疏谓敦厚而谨敬。
臧文仲窃位章○按集注阴据。若于不与立之义。不甚叶精义。谢氏知保禄而欲擅之云者。似叶文义。
群居终日章○按集注将有患害一句。恐是推说。其于难之正义。则似少差矣。
吾犹及章○何注包曰。史于书字。有疑则阙之。有马不能调良。则借人乘习之。谓今无有。言俗多穿凿。愚按此于乘之之义。甚叶精义。诸说之解马乘。皆同于此。独杨氏为异解矣。
君子谋道章○按忧道不忧贫。似只承上文言谋道未必不得食。谋食未必得食。则当忧其所当忧。而不当忧其未必然之事耳。疏义亦似如此。而集注所解。则恐大艰深。未知如何也。
当仁章○按何注孔曰。当行仁之事。此合备一义。
季氏
首章○按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集注解以非季氏所当伐。恐于经文语意。若有不甚叶者。使经意而如此。则当正说是国家之附庸。不可伐云尔。社
本庵集卷十一 第 56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46A/ITKC_MO_0546A_A237_569L.gif)
阳货
子路从而后章○按四体至不分。何注包说似指孔子言者。亦通。○又按拱而立。似只为其年长耳。集
本庵集卷十一 第 57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46A/ITKC_MO_0546A_A237_570H.gif)
本庵集卷十一
劄录○孟子
梁惠王[上]
首章○李光锡问孟子之劝齐梁以王道。程子固论之矣。其不首言僭王之罪而劝去之。从以亦呼谓王。则于正名之义。何如也。曰名者实之符也。正其名。所以正其实也。孟子之于二君。劝行王道。则是劝王之实也。既将劝王之实。则何必汲汲于去王之名乎。曰虽将劝王。其未及王而称王。则岂非干僭之大。而可一日容置乎。曰此亦只当以程子之论为断。使其劝行王道为不可。则僭王为干犯名义而不可一日容置矣。苟以其劝行王道为无不可。则僭王特为无实而太早耳。是不过为节目之小失。虽亦当言不啻在末后。何疑其不首言哉。或者谓当时僭王久。已作寻常事。非齐梁之君身始犯之者。孟子何独先禁于初见之日。既不能禁。则又安得不称之平。此言亦然矣。
王立于沼上章○曰贤者亦乐(止)而后乐此。疏曰。惠
本庵集卷十一 第 57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46A/ITKC_MO_0546A_A237_570L.gif)
寡人之于国章○养生丧死。按丧据字书。训以居丧则平声。书如丧考妣。古音云丧如字。是也。此丧死之丧。不出音释。盖亦如字。而其义当为治丧与居丧之丧。为类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赵注曰。人君但养狗彘。使食人食。不知以法度检敛也。愚按管子曰。岁适美则市粜无予。而狗彘食人食。岁适凶则市粜釜十襁。而道有饿民。往岁之粜贱。狗彘食人食。故来岁之民。不足也。据此则孟子此语。盖有自来久矣。又按罗大经鹤林玉露陈止斋曰。周礼以年之上下出敛法。年下则出。恐谷贵伤民也。年上则敛。恐谷贱伤农也。孟子曰。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检字一本作敛。盖狗彘食人食。粒米狼戾之岁也。法当敛之。道有饿
本庵集卷十一 第 57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46A/ITKC_MO_0546A_A237_571H.gif)
寡人愿安承教章○率兽而食人。按集注训率为驱。盖本于孙疏。而朴世堂谓率是以身先之之称。肥兽以从欲。而不恤人之死。是身率兽与共食人也。却似得字义。
晋国天下莫强焉章○可使制梃。赵注曰制作也。
齐宣王问齐桓晋文章○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按轻重长短不齐之心。与权轻重度长短之心。同一心也。而一则泛以知觉之应物而言。一则专以知觉之浑然一理而言。应物易差而此理自在。所以以此度彼而无患于两心之嫌也。○乐岁终身饱。按或云乐岁。则饱终身如此。或云其身之终年饱。亦可曰终身饱。金子静曰。前说是。○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按行之。即答上不能进于是之言。而反本。即申上盖亦反其本之语。上云盖以发其端。此云盍而指其实也。上下反本。赵注无二解。而集注分作二层说。未知如何也。
梁惠王[下]
庄暴见孟子章○父子(至)离散。按此当是连上文同
本庵集卷十一 第 57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46A/ITKC_MO_0546A_A237_571L.gif)
问交邻国有道章○一人衡行于天下。疏曰。一人指纣而言之也。纣一人纵横。逆行其道而不顺其天。故武王心愧耻之。于是伐纣也。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章○王曰贤者(止)非其上矣。按集注与贤者共之之云。意有未详。岂齐王馆孟子于雪宫而往见之。矜其供奉之盛。而问其乐否。故孟子答之如此欤。小注载朱子说其辞骄者可见。
齐宣王问毁明堂章○关市(止)不孥。疏曰。周礼司关。凶札则无征而犹讥。司市。凶荒则无征而作布。泽虞为之厉禁。川衡犯禁者罚之。司厉男子入于罪隶。女子入于舂藁。此而推之。则关市非无征。泽梁非无禁。罪人非不孥也。而文王皆无者。权一时之宜耳。孟子引之。亦以救宣王一时之弊也。
为巨室章○疏曰。巨室则国家比也。用人犹制木。木则君子之道比也。工师君子比也。匠人则人君比也。按异同条辨。引蔡虚斋为说者。与比疏义不同。当以此说为正。
齐人伐燕取之章○民望(至)大悦。按此不见于书文。
本庵集卷十一 第 57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46A/ITKC_MO_0546A_A237_572H.gif)
邹与鲁閧章○斯民亲其上。按斯如前篇斯天下之民之斯。谚解似未察也。
公孙丑[上]
问夫子加齐之卿相章○我四十不动心。按疏云。四十之时已不动心。而语类亦云。我从四十已不动心。今谚解似未察也。○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精义明道曰。黝在必为。舍能无惧。子夏笃志力行者也。曾子明理守约者也。愚按程子以子夏之力行。为黝之所近者。恐有理趣。抑此文以下文引曾子大勇者推之。则此言曾子子夏。若皆以其勇言之者矣。○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止)无暴其气。集注然凡(止)其气。按孟子以告子之勿求于气为可。勿求于心为不可。而其所以辨之也。乃专就可一边为言者。此盖以养勇不动心。皆主于气之故。南塘记闻录。以为不得于言。勿求于心。直以不可断之。故更无馀言。义亦得之矣。然其文势语意。
本庵集卷十一 第 57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46A/ITKC_MO_0546A_A237_572L.gif)
本庵集卷十一 第 57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46A/ITKC_MO_0546A_A237_573H.gif)
本庵集卷十一 第 57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46A/ITKC_MO_0546A_A237_573L.gif)
本庵集卷十一 第 57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46A/ITKC_MO_0546A_A237_574H.gif)
尊贤使能章○廛无夫里之布。按以集注及小注周礼疏说观之。则里布而夫粟也。而经文则通言夫里之布。岂所谓不以辞害义者耶。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章○非恶其声而然也。赵注曰。非恶有不仁之声名而然也○知皆扩而充之矣。
本庵集卷十一 第 57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46A/ITKC_MO_0546A_A237_574L.gif)
子路人告之章○舍己从人。集注已未善则无所系吝而舍以从人。按以舜之生知安行。何得有未善耶。或问谓特言其亡私顺理。非谓已有不善而舍之也。盖似有疑于此矣。然以集注则明是已有不善也。此当活看。如中庸所谓圣人有所不知不能之类。其谓不善。是粗迹之微有未尽耳。何害于生知安行哉。吾族叔仲谦谓如禹之征苗。不及思到班师敷文。闻益之赞而从之。是亦为己未善而舍以从人也。得之矣。
伯夷非其君不事章○伯夷隘。柳下惠不恭。赵注曰。伯夷隘。惧人之污来及己。故无所含容。言其太隘狭。柳下惠轻忽时人。禽兽畜之。无欲惮正之心。言其大不恭敬也。
本庵集卷十一 第 57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46A/ITKC_MO_0546A_A237_575H.gif)
孟子将朝王章○不得已(止)宿焉。赵注曰。孟子迫于仲子之言。不得已而心不欲至朝。因之其所知齐大夫景丑之家。而具以语景丑耳。愚按此说近是。盖既不欲至朝。亦不容竟无皂白。故须之景丑氏而语之耳。李霈霖谓不得已。是孟子托疾不应召之意。无以达之于王。为孟仲子之权词所晦。故之景丑氏。以明告其意。此说太深。不如赵说之拙而近实。
陈臻问章○若于齐(止)货取乎。赵注曰。义无所处而馈之。是以货财取我。欲使我怀惠也。安有君子而可以货财见取之乎。
孟子之平陆章○王之为都。集注为都治邑也。邑有先君之庙曰都。异同条辨。顾麟士曰。为都治邑。恐亦是大槩语。邑有先君之庙曰都。虽都字一解然不应执定以证此处也。不然何得齐君庙遂有五处。语类云恐亦是都鄙之都最得。
孟子自齐葬于鲁章○棺七寸椁称之。赵注曰。椁薄于棺。厚薄相称相得也。今按丧大记。棺君大夫士各有等差。士止六寸。而郑注云庶人四寸。檀弓柏
本庵集卷十一 第 57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46A/ITKC_MO_0546A_A237_575L.gif)
燕人畔章○条辨曰。玩朱子云莫到恁地较好。又曰周公当初也大段疏脱。他也看兄弟不透。观此则周公当日。若看得管叔透。不使监殷。乃为不疏脱。乃能更全兄弟之伦。无后来破斧缺斨事。大舜识透了象。乃为仁之至义之尽。周公却阙少了义之尽。后来连仁也不至了。此其所以为过生于天理人伦。故曰宜耳。观语类之说。则游氏注犹有未尽。愚按此说。缘朱子语而推之太过。却有害于大体。盖管叔之所为。自是常情之外。而又不少著见于其前。使周公逆探隐变而看得透。则虽免疏脱之过。而过有大于此者矣。此圣人之无可奈何处。朱子虽曰。疏脱看不透。而固无疑于义之不尽也。故语类虽论如此。而集注用游说者此也。若如条辨说。则周公为仁不至义不尽矣。集注不如语类之为定论矣。岂可哉。
滕文公[上]
首章○书曰(止)不瘳。按引此语。似于上文欠承接意。
本庵集卷十一 第 57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46A/ITKC_MO_0546A_A237_576H.gif)
有为神农之言章○或劳心(止)食于人。集注此四句皆古语。按此盖以治于人以上四句。截断作古语。而治于人者以下。属之孟子自言也。以食于人。直接以天下之通义者观之。亦可见矣。今谚解句绝本此。抑故曰云者。又似至于通义也。更详之。
离娄[下]
言不必信章○按不必信果。赵注引子为父隐。亲在不许友为證。精义程,杨说其义亦同。惟尹氏信果在其中之说为异矣。朱子于或问。则以程,杨为善。尹氏为言外之意。而于集注则其自为说。与尹氏同。又载尹氏于后。此似有先后之别耳。然须兼赵注,程,杨与集注说看。恐为全备。盖不必乎信果。而惟以义。则义当信果而信果。义不当信果而不信果。皆在其中矣。
博学详说章○赵注曰。不尽知。则不能要言之。
禹恶旨酒章○不泄迩不忘远。赵注曰。近谓朝臣。远谓诸侯。
本庵集卷十一 第 57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46A/ITKC_MO_0546A_A237_576L.gif)
万章[上]
首章○我竭(至)何哉。按赵浦渚翼谓此即说恝之义。以公孙丑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之语例之。则此说亦有理。
万章[下]
问友章○集注挟者。兼有而恃之之称。按小注辅氏说解此。恐于文理字义。皆不甚顺。窃意兼者。并也加也。谓于相友之中。并此长贵兄弟而加有之也。孙疏以挟戴言。亦似有此意云。
不见诸侯章○按此言召役。本指君有役民之义而言。集注所谓往役庶人之职。往见士之礼者。正是此意。后世士大夫于官职。有不可进之廉义。而于使命则腼然膺之。动以往役之义为说。彼其所膺之使命。亦岂以庶人之职。而不以士之礼耶。正以士大夫之职行之。而藉口于役民之义。是岂不为诬经侮圣之归乎。甚可惧也。
告子[上]
本庵集卷十一 第 57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46A/ITKC_MO_0546A_A237_577H.gif)
牛山之木章○赵注曰。乡犹里。以喻居也。
仁人心也章○仁人心也。按仁者心之德。而今便曰仁人心。是言仁底是心。非直以仁训心也。如润者水之德。而谓润底是水。岂以润为水之名哉。盖仁性也。心气也。性无为。故无存亡。气有为。故有存亡。方心之亡也。自与仁不相干涉。而及其存。则当体使是仁。而仁又包四德。故下文去义去仁。只说得心字。○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按求放心。是承上文仁人心说来。则其体段极大。故或疑其为学问之极工也。而都梁李氏谓求字工夫。原无尽者。亦尽有见矣。然详其语意与集注文。则是主学问方法。而自最初用功处言也。观程子自能寻向云者。亦可见矣。但虽至极尽功夫亦不出此。此则可为推说耳。
告子[下]
本庵集卷十一 第 57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46A/ITKC_MO_0546A_A237_577L.gif)
君子何如则仕章○其下朝不食云云。按此一段。盖大体是去之。而只受周为就之耳。条辨谓受其周则是就。仅免死则亦去矣则恐欠完。
尽心[上]
万物皆备于我章○反身而诚。按集注如恶恶臭好好色之实然云者。是主好恶说。故于大学为诚意矣。今以为诚身解。则未知如何耳。若语类反身而实有此理。为父而实有慈。为子而实有孝云者。恐较亲功。○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按上言反身而诚。则此宜言求诚之方。而乃却以求仁之方为言者。集注其有未诚。则是犹有私意之隔而理未纯云者。尽之矣。然理固如此。而抑有一义焉。此章本以万物言。如或问所谓一物之中。有万物之理者。故万物备之下。须承以身。身之推而为恕。则须说
本庵集卷十一 第 57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46A/ITKC_MO_0546A_A237_578H.gif)
霸者之民章○所过者化。所存者神。按此义。集注分解自明。盖过存皆以己言。化与神。皆以动物处言也。程子之并神说在己者。恐不似朱子之精析。而陈新安却缘程说。推衍得愈广。则或可误人也。宜详之。
桃应章○按此章专以心言。未说到事之通变处也。或疑皋陶既执瞽瞍。舜安得窃负而逃。南轩辨之。以为皋既执瞽于前。使舜伸义于后。窃谓如此。则非但皋陶之狱。如或问所谓棘门霸上之军也。且其所以屈法故纵。听舜伸义者。徒为舜也。为舜者。所以为天下也。而乃舜窃负而逃。遵海而处。则是并舜而失之矣。其如天下何益哉。无益于天下。而徒乱其法。皋陶岂为是哉。若必欲推究其事变而言之。则皋陶才执得瞽瞍。舜便生窃负之心而奔走。伺候于缧绁中。天下于是乎已失舜矣。夫然后皋陶不得不为天下而权瞽瞍之罪耳。岂待其真至于窃负而后。潜听与之哉。故其言窃负者。亦姑
本庵集卷十一 第 57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46A/ITKC_MO_0546A_A237_578L.gif)
齐宣王欲短丧章○王子有其母死者。集注厌于嫡母。按丧服记公子为其母传云。君之所不服。子亦不敢服也。郑注亦云。厌于父。盖公子之不得终丧。为父尊故也。礼原无嫡母厌庶子之文。则陈氏此说。是未考乎礼。而集注岂偶失勘欤。
尽心[下]
不仁而得国章○集注邹氏曰云云。今按吾曾祖忠宪公曰。孟子之所言者理也。其或有不仁而得天下者势也。如孔子曰仁者寿。曰大德必受命。而仁而不寿。不仁而寿。大德而不受命。受命而非大德者。亦有之。则非常理也。势之或然也。今邹氏谓不仁而得天下者。皆一再传而失之犹不得也。则恐是强解而非事实也。愚谓邹说亦自有理。但在孟子以前。无得天下一再传而失之者。孟子之言宜其如此。而邹氏则历观后世而为说耳。此世之变也。
民为贵章○疏曰更立有功于民者为之也。自颛帝以来。用勾龙为社。柱为稷。及汤之旱。以弃易柱。知社稷之变置也。程子曰。勾龙配社。弃配社。诸侯
本庵集卷十一 第 57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46A/ITKC_MO_0546A_A237_579H.gif)
口之于味章○按此言性也有命焉命也有性焉两性字。皆以理言。两命字。皆以气言。集注并谓之性之所有而命于天者。意正如此。而语类诸说有不同。则可一以集注裁之也。仁义礼智圣人。恐只主仁义礼智圣人而言。其能不能于此五者。以有命耳。其言父子君臣宾主贤者天道。则是自为仁义礼智圣人之所系属而已。非谓仁矣。而有能有不能于父子义以下放此也。据集注程子说固自明白。而其愚按之说。亦无异义。唯中间着张子说一段。乃为仁义礼智圣人矣。而有不能于父子君臣宾主贤者天道之义。岂先生偶未之裁勘欤。若语类则又多与张说同。而至以尧舜禹汤之圣有差等为说。则于义理大体尤可疑。合更详之。
万章问狂士章○乡原集注乡原非有识者。李伯益曰。非有识者。止合为乡字解。而于原字不着。原字
本庵集卷十一 第 57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46A/ITKC_MO_0546A_A237_579L.gif)
本庵集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