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樊岩先生集卷之五十五
樊岩先生集卷之五十五 第 x 页
樊岩先生集卷之五十五
 遗事
  
樊岩先生集卷之五十五 第 527H 页
先考府君遗事
府君讳膺一。字敬彦。平康之蔡。实我东著姓。六代祖讳兰宗。司宪府执义。五代祖讳庆先。号竹村弘文馆应教。高祖讳忠衍。成均进士。早卒。 赠吏曹判书。曾祖讳振后。夙负儒林重望。卒官和顺县监 赠吏曹参判。实太学士文惠公湖洲讳裕后之弟也。祖讳时祥。同知中枢府事 赠吏曹参判。生五子。长讳明胤。弘文馆修撰号五视斋。次讳成胤。历翰林止京兆亚尹号九峰。次讳祯胤。进士早歾。次讳彭胤。翰林选湖堂止艺文馆提学号希庵。次讳宏胤。九峰公。娶安东金氏。成均进士讳鎤女。生二子。长讳膺万。侍讲院文学。其次府君是已。府君以 肃庙丙寅十二月十九日降。三十二进士。晚而筮仕。典二县。非其志也。以不肖叨亚卿。 国家推优老恩。跻资宪大夫知中枢府事。岁乙酉。不肖陈情乞养。 上畀海西之安岳郡。到郡数朔。以八月一日。弃不肖于四维轩。寿八十。呜呼天乎。
府君受学于五视斋公。公方严简冷。教督甚至。一事
樊岩先生集卷之五十五 第 527L 页
一言。靡不检束。盖自少擩染。不亶在文章之业而已。二忧堂李公讳万元。先妣之伯父也。先妣养于公。时。公退居湖西别业。德望倾朝野。见府君气度凝重。文学夙就。大奇之。每语人曰。勿谓蔡郎年少。今虽畀判度支。亦当事无不济。
府君自少志趣甚高。以王佐自期。二忧公季子之晟。亦操履笃实。士望甚殷。与府君为道义交。达而兼济。穷而独善。期与之偕焉。府君有新婚砚匣朱丹正鲜。一日。李公手砚滴。故跌于前撞碎砚。府君徐曰。君欲以此试吾耶。以有用为无用。吾未见其可也。李公益叹服焉。
府君标高揭己。既简且亢。顾斯世无当其意者。所与友独李公尔。不幸李公执亲丧过毁以终。府君终身痛惜之。常曰自李彦光死。吾谁与友。彦光李公字也。府君尝言二十以前。五视斋公不少假借。虽吾亦未知吾之文思果何如也。一日。从户外听之。五视公向希庵而举府君名曰。渠心必以为吾业虽止此。今世大提学。非吾为之而谁为之云尔。儿辈不可使有自足之心。君亦切勿以称诩之辞及于渠耳也。自此始乃自信而自负焉。
樊岩先生集卷之五十五 第 528H 页
府君聪明特殊。工课至笃。少时尝端坐读书。虽盛暑未尝或辍。汗渍颧颊。笠缨至或烂绝。不省也。虽五十以后。每当冬夜。与不肖相对以读。至更深。不肖辄不胜睡思。俯伏假寐。久乃惊寤。则或鸡声已催。或纸窗向曙。府君了无倦色。读声益高焉。
岁丁酉。府君与伯父文学公俱发司马解。及赴会闱。伯父篇成而无书手。府君请写之。伯父曰。君年亦非少。不欲以吾故累君。府君曰。弟年较兄则少。况写了自足干吾事耶。于是写伯父券惟谨。已又自写己券。犯昏钟以呈。及拆号。与伯父并中。而府君所制。以超等挥场而魁。
己亥。府君俱中增广大科两场解。及覆试。一考官欲以府君券擢置魁甚力。参考者颇疑其有物色。考官大怒急拆名。即府君也。举手示曰。此岂尝与吾有声息者耶。参考者大惭恨。然无奈何矣。自是以有王考命。虽不敢废举。乃心远大业。至场屋特游戏尔。世俗考试者终无以简拔而府君夷然不以为念。
王考累典州府。府君随往。敬身若处子。官隶未尝闻声。其住公州衙也。文学公见府君履甚弊。曰工库不患无鞋。何不命持来。府君曰。官府鞋岂为吾设耶。终
樊岩先生集卷之五十五 第 528L 页
不着。后尹尚书淳对人说此事。叹曰。吾为冢宰。未及收此人。可恨也。
府君于天下百家书。无所不读。而聪明又能贯穿。人或以疑来质。虽钩文棘字。未或不劈其来历。中身以前喜吟诗。非开天音不屑也。晚喜朱子书。尝诏不肖曰。非此无以体验义理。世间好人才率多以词章为小结裹。尔须大之。
府君尝作序送赵生国荩。赵是南药泉门下士。药泉见其序。惊叹曰。此子文名与其湖堂叔父何如。赵曰。此是年少儒生。何能及湖堂盛名。药泉曰。后生可畏。以吾见之。恐不必让出一头。
希庵公以府君为家庭知音。有作辄俯问。府君间呈一二字改换。靡不从之。他子弟尝问曰。进士兄文章与吴永伯孰优。公曰。互有长短。进士兄即府君永伯药山字也。
府君尝草湖洲公家状。使再从叔请碑文于李西堂德寿。李曰。状出何人手。从叔以府君答。叹曰。描得尽湖翁气像。大是文苑高手。
不肖儿时问曰。韩石峰梦王右军。此等语得不近诞。府君曰。不然。吾亦尝梦见韩退之。理固有然者。府君
樊岩先生集卷之五十五 第 529H 页
平日谦挹未闻有夸大语。至自任处。毅然如此。菊圃常曰。蔡敬彦穷而在下。吾道何论。
府君所著诗文甚多。平生未尝蓄藁。再从伯恭氏用是慨恨。裒成若干编。未卒而夭。编亦失所在。不肖为府君晚生。终无以收拾零宝以惠后学。此则不肖之罪也。
王考莅公州。尝有疾恙。府君为问医。冲大风雪踰泰岭。一夜来往数百里。自是两眼胞深滞黑晕。而眸子烨煜。转眄之际。精彩如曙星。
王考尝在北邑。予府君以一封蔘。俾资药用。乡邻人适有以亲病告者。府君不坼视。全一裹投与之。于物无吝惜皆类是。
府君平居杜门。虽阅岁绝不作参访人家。晚年供仕。非公故。未尝骑马出门。性又严冷。终日寡言笑。至与客相接。酬酢温温。和气蔼然。人莫不欢心。平生不以产业置胸中。朝晡饭多不以时。竟晷读书。读了晏如。未或顾家。人有问。虽值造次。无急疾容急疾言。傍人不见喜怒。仆隶不遭诟骂。至莅官。束下甚严。吏怀凛栗。报瓜如一日。
府君持王考制。年已五十。朝晡下室之馈。终三年未
樊岩先生集卷之五十五 第 529L 页
或不与。晨昏参哭。未或一阙。虽剧暑绖带无暂卸。服阕。文学公有析产意。府君曰。吾先人克持清德。田民本自不敷。若析之。何以祀先人。固让遂已之。贫窭漂泊。不堪其苦。不恤也。宰外邑。奉王考妣祠宇与五代祖 赠判书公祧位以赴。则每值朔望名节与忌日。前一日必晨起具上服。端坐终夕。溉涤割饪。靡不亲照。时羞庶品。务在丰腆曰。官享与在家异。每念五视公教育之恩。则四节墓需。特致诚礼。丁文学公丧。则自附身附棺。以至虞祔。一皆自我干当。虽毫发勿令出之丧所。哀恸震怛。一如罹巨刱日。乡邻皆感服。贫交穷族之至者。各轸其饥寒。辄有方便。及告归。使之自列其所欲者。无不如其数副之而抑有加焉。
府君七岁失王母。被曾王母权夫人爱育。每值忌日。虽八耋沈病。必食素三日。不肖苦请已之。不听。家奉赠判书公祧位。祠屋在层砌上。登陟甚艰。望八以来。虽不得拜跪。日辄一上。绕祠垣一匝乃还。有姊李氏妇家岭南。宰比安奉邀之。事事务顺旨意。事之如母。西归以后。每诏不肖曰。汝若得南邑。使我更奉姊氏颜色。吾无憾矣。不肖由是乞外。诚孝薄。终不克如意。府君虽强赴西郡。意悒悒不释。
樊岩先生集卷之五十五 第 530H 页
府君知二县。每曰。三代以后。士之略绰展布。惟当在外邑。公馀日看朱子书。政法不少苟治。每最一道。归装不持一物。民皆勒石寓去思焉。尝自丹城瓜熟还。翌朝。先妣力探箱簏。不肖请其故。先妣曰。在县也。尝得六十钱藏之。欲得以资朝炊耳。不肖笑曰。作六年宰。都只获六十钱归。来往不亦劳乎。先妣亦大笑。府君自少讲贯退溪集。尊信敬慕。一如经传。人有以疑礼质者。辄称老先生以复之。不肖读书时。或起疑朱注。仰质已见。每曰。书不可无疑。然既经朱子退溪定论者。惟当尊信体验而已。后生不可妄生新奇意思。
樊岩先生集卷之五十五
 传
  
忠壮公朴永绪传
朴永绪者。星州人。字孝源。 端庙忠臣彭年之旁孙毅悯公而绚之子也。毅悯当 宣祖壬辰。以书生家居。闻 大驾播迁。倡同志起兵讨贼。与霁峰高敬命军。掎角为声势。斩获贼甚多。及入蔚山。邑宰裴应褧。以无备败军将抵罪。乃以所获贼级与之。使免焉。未几。贼大至。毅悯冒死力御之。日暮军散遂死之。永绪痛父死于贼。甫冠习骑射。才气俊爽。有父风焉。用武
樊岩先生集卷之五十五 第 530L 页
科发身。拜昌城府使。以前锋将。从都元帅张晚出关西。时。副元帅适举兵反。长驱而东。适素凶悍。所将皆降倭勇士。绕过元帅军后。元帅军恇㥘不敢击。永绪自请战。与南以兴,郑忠信各将兵三千。蹑贼战于黄州之薪桥。以兴,忠信兵先溃。永绪独跃马入贼阵取适。马忽蹶被擒。适素慕其勇力。适将明琏。尤所奇爱。计欲降。置之不即杀。以好言笼之。永绪益怒。拔剑斩所骑马以示贼骂曰。使吾为汝擒者此马也。且朝廷授汝副元帅。封汝府院君。何负汝而叛为。吾恨不齑汝骨。何不速杀我。我死当作鬼雄。诛戮汝无遗。贼怒缚置幕外。适天大寒。明琏夜起。潜以貂帽。加永绪头。字谓曰。孝源何自苦如此。今日从我。大司马可得。永绪摆头堕帽曰。此头即断矣。毋以贼貂污忠臣头也。贼卒有平素同闬者。见其渴。密以水饷之。奋身蹴水曰。汝贼卒也。敢以水饮我乎。于是贼知终不可屈。遂害之以长刃。左右斫肉。片片堕地。而骂声犹不绝于口。事闻。 仁祖叹惜不已。 赠兵曹参判。旌其闾。遣礼官致祭。愚伏郑先生通文道内。备述其骂贼不屈状。一代名硕诸公如李白轩,李泽堂,李芝峰,睦茶山,赵玄洲,李五峰,李苍石,柳西坰无不挽歌以哀之。而
樊岩先生集卷之五十五 第 531H 页
诗语皆以常山,杲卿为比焉。 英宗十一年。因四道儒生疏。加 赠兵曹判书。命太常谥。谥曰忠壮。酬忠奖节。于是乎无憾。大提学李匡德为其传颇详。余读而喜之。演为朴忠壮传。
李节度传
李节度澄玉者。梁山人。自少武勇绝人。兄澄石亦以力为州里所伏。其母欲见生野豕。澄石即日射一豕而归。澄玉出门二日。始徒手还。母讶之。澄玉与其母出外庭。一大豕卧于场。胁息瞪目。其状甚狞。盖澄玉必欲令母目见生豕。迹而逐之。超山越壑。穷日夜蹴迫。必使疲顿气尽而至于是也。每射虎。张目叱之。虎便阖眼。低首而走。金宗瑞以江界府使。知澄玉忠且勇。举以自代。时年二十二。未几升拜北方节度使。 玺书谕曰。卿之威武大振。虽古人无以过之。虏皆詟服。予甚嘉之。须体寡人之至意。永作北鄙之良将。以副予心。既莅营。选六镇藩胡骁敢善骑射者三千。皆隶牙下分为队。每巡列邑也。使之各出境迎送焉。 光庙受禅。密遣朴好问代之。澄玉疑之曰。曾有 密教。非国有大事不召我。今佗将之匿声来代。何也。于是捽下新节度问之。好问不敢讳。遂杀之。谋举兵直
樊岩先生集卷之五十五 第 531L 页
指京师。约其麾下曰。吾渡江请命于 天朝。复 上王事蔑不济矣。决以明日行。钟城府使郑种知其谋。是夜使人伏于板上。乘其熟睡斫右臂。澄玉惊起夺其剑。赤身飞出。左手击杀百馀人。身亦被乱箭死之。年二十四。忠臣义士闻之。莫不暗暗流涕。 光庙三年。为冤死人招魂。设供于东鹤寺。特书李澄玉于锦城大君及六臣列。呜呼。 圣人之不以嫌害义。以劝千古为人臣者尽心所事之忠。其意不亦宏达乎哉。
溪岩金先生传
溪岩金先生。礼安人也。讳坽。字子峻。光海壬子登第。荐授史职。时。北人主国枋。朝廷秽浊。先生弃官归。已而闻 母后幽西宫。叹曰。人纪灭矣。于是读书求志不出门。政院督修史职日记。令本道迫上京。先生不得已赴国都城门外修日记终已不入城。癸亥 仁祖反正。以司宪府持平召先生。先生闻 命即赴。发半途。遇人自京师来。问诸勋贵之谋举义推戴也。 上知之乎不知乎。问已。旋马首引疾以归。自是谢病痿。委身床蓐。卧起便旋。非在傍者扶举不能成。如是者十九年如一日。虽妻子不知其为托也。 上以台官召者七八。不趋 命。间值逆适变赴难。及畿甸。闻
樊岩先生集卷之五十五 第 532H 页
贼平即还。留其子替辞职。诸勋贵怒先生终不起。谓无人臣礼。数蜚喝。阴令道臣诇之。当是时。先生知旧之在廷者无不为先生惧者。梧里李相国。劝令疏㬥疾病状。先生不为动。谗言日至。赖 上始终优容。得以全。桐溪郑先生尝以方伯访先生与之同宿。中夜腋先生起。先生为之起徘徊。于是叹曰。我 王之有公。犹周武之有伯夷。恨吾之不能为公之所为也。柳拙斋元之曰。先生之事。比之西山之饿。却有难焉者。世以为名言。先生父富伦。尝游退陶老先生门。深见期诩。先生之修之身而发之言行。惟义是视。不以死生祸福动其心者。盖由于家庭之涵擩云。先生以 仁祖十九年辛巳终于家。年六十五。 肃庙特赠先生都承旨。俾为士林式。
君子曰。天下事无两是。惟武王是。伯夷亦是。武王之圣。不以伯夷之非之而有所损。伯夷之圣。亦不以不知武王之为圣而有所歉。事苟合于理。经亦圣。权亦圣耳。先生之托疾不仕。何尝仰累于我 仁庙举义反正之光明正大。而在先生出处大防。不可不谓之精义入神。桐老之以伯夷相与。有以哉。然武王之后以成康之贤。未闻有褒崇伯夷之诰。而我 肃考特
樊岩先生集卷之五十五 第 532L 页
赠先生。奖之以志操风节。大哉 王言。昭垂百代。 肃考之贤于成康。远矣哉。
白义士传
白义士者。庆尚道梁山人也。名受绘。字汝彬。性坦夷。平居不修边幅。至言议剖析。其猛若霜日然。 宣祖壬辰。倭寇蔽海。至炮杀我生灵。梁山地滨海。被毒锋最先。义士方读书山庵。避不得。卒见俘于贼。贼迫与之越海。令屈膝。义士峙不屈。愤骂不绝口。贼大怒。拘幽室中。所以困苦之万端。义士涅左臂作十字曰。宁为李氏鬼不作犬羊臣。拘三月。贼乃挟以出露地上。砺白刃拟之。义士色不变引颈曰速斫我。贼急爇汤镬。沸声汹汹。义士笑曰吾愿也。若将跃入然。一蛮酋亟挽手止之曰。真义士真义士。由是敬重之。卒全节归本国。既归。远近求见涅臂。踵门者如市。于是白义士之名满国中。光海政乱。贼臣发废 母后论。太学儒生傅其说。通谕四方。令剋期疏请曰不者族矣。其文传至梁山。义士痛哭曰。三纲绝矣。吾宁躬触祸。不可使凶逆书复污人耳目。遂手裂掷之地。观者无不惴慄。 仁祖既反正。 命铨部官之。除司饔院参奉。不就。寻又除礼宾寺参奉。一谢即弃归。后又除自如
樊岩先生集卷之五十五 第 533H 页
道察访。 仁祖尝遇灾求言。义士上六条疏。痛言诸功臣贪纵犹踵曩时馀习。仁城君狱事冤甚。宜恤其寡妻稚儿。以无失骨肉之恩。连坐冤枉者宜稍疏释。俾勿横罹。朝廷用人。勿以偏党取舍。其佗军保之非古制。军籍之贻民弊。指摘明切。无所回避。喉司诿以不亲呈却不捧。手藁在家箧中。年六十九终。 显宗十一年。追爵户曹参议。旌其闾。士林建院俎豆之。 肃宗赐额曰松潭书院。松潭。义士之自号也。梁山郡北十里许。有白义士冢云。
君子曰。义士生长海陬。未有师友讲论之益。而所树立卓荦如是。此天性然也。今之以经学自任者平居敛衽。曰程曰朱。及小利害当前。只知为身谋而天理之不至牿丧者几希。视义士之风。亦可以知愧也夫。
李进士传
李进士之晟。字彦光。延安人。 穆陵名臣延原府院君光庭之五世孙。平安道观察使延陵君万元之次子也。延安之李。孝友敦睦。为世法家。至延陵公。尤以至孝闻。度量无涯际。众望以希文,君实归焉。公自少袭父训。立心持身。不以第二等为居。行一事未尝涉功利。发一言未尝近浮靡。人莫不以异日公辅期之。
樊岩先生集卷之五十五 第 533L 页
延陵公家范甚严。虽子弟进见有时。公晨起盥栉。俨然傍侍。有问方有对。否则不敢先有言。退而对书丌。整襟以坐。俯而读仰而思。惟致君泽民是期。药山吴公光运年少自好。眼无一世。闻公名委往见之。归以语家人曰。李某果如泰山乔岳。吾先子入公之门。为公从妹婿。公相得欢甚。每以为人器文章。世无蔡郎比者。先子居甥馆。傍有倭砚匣髹漆正鲜。一日。公持砚匣起立为移置状。故倾跌掷之。其声轰如。匣隅颇缺碎。公微察先子色。先子徐曰。君意欲尝我而然欤。然此有用之物。故跌以碎。吾不取也。公笑执手曰。君吾友也。公出后季父进士公万彻。所后母南氏。贞节特苦。自未亡来。十八年食素如一日。公昼夜涕泣随后。至诚哀乞。南夫人感以回心。始近姜桂焉。 肃宗己丑。延陵公下世。公哭擗如不欲生。时所生母尹夫人。患肿危剧。内脓外坚。医言针子无以责功。须人吮可以汁出。公在庐哭不绝。气薾不能起。委身健仆背上。入以吮母夫人肿。口盈汁始吐出之。历屡日不止。母夫人病遂已。公乃不胜丧以死。死时年三十馀。知旧闻者莫不哀之如亲戚焉。先子之友婿韩公宗煜自公殁。一不署亲知旌孝文而曰。吾辈不能为李彦
樊岩先生集卷之五十五 第 534H 页
光旌孝子门。忍能为佗人署乎。吾先子至老。每言公居家行谊。辄泫然曰。彦光死后。吾遂无友矣。公为国子进士。无子。后以族侄子嗣公后。
林孝子传
林孝子。尚州之丹密县人也。地虽贱。性孝至诚事母。家人化之。一日。其妻为神事。笮油盛二砂缸置房中。其姑年逾八十耄昏。误认缸为溺器。持入小圃。循葱畦滴沥浇注。小孙女见之。遽呼曰。婆婆何误也。其母走掩其口曰。无惊动老人。徐进低声谓其姑曰。溺须和水注。老人亦不必自作劳事。请代之。潜还其油。更将溺器灌畦如式。溺尽乃已。终不令其姑知。及暮。孝子自场市还。小女迎说事首尾。孝子便下阶。向其妻再拜。
清风义妇传
义妇。清风村家女也。嫁为同郡人妻。夫年弱未能成丈夫。一日。自舅家还父母所。载酒肉好马骑其上。其夫从径行山谷间道无人。有贼蓦出林薄间。杖击夫。夫翻倒路下。女视不见。疾策马走。贼恐失女所之。舍其夫急追至。未及三数间。女驻马始回头语贼曰。若为此举欲马耶。抑欲我耶。贼曰。为汝也。女便下马。笑
樊岩先生集卷之五十五 第 534L 页
且温辞曰。子观其儿。尚可以人样论欤。外虽名以夫。意不屑仰事。欲舍去久矣。但无间可乘。今乃逢此机。观子状貌。吾亦不能无心。子若有意。我何敢辞为。贼喜因欲劫之。女曰。既许身。卜夜同梦未晚。引上路左曰。吾有酒肉。子可以一番醉饱。遽自解其装。出酒壶。故置仄地。使倒酒便泼下。贼急手扶持。女曰。无器可泻。须以瓶自倒。仍请所佩剑。晏晏斫肉。贼将饮。壶已半空。两手执其壶。尽情倾下。面不得不仰。遽送刃汲其喉立死。女还至夫所。则喉间汨汨将绝。适遇行人。借载以归得不死。郡上其事。朝廷 命复义妇户。
 
右两条。载屏谷权公矩遗集。权公岭南之笃学君子。其言可信。其事不可不传。就其文删润。作清风义妇林孝子传。
朴进士传
朴进士趾文。字世能。务安后人也。父涏为中书舍人。卒官银台。以学行为士流所推重。公惟父训是承。律己甚严。矩步绳趋。发言迟重。人未见有遽色之发也。性至孝。终日不离父左右。父或有一言微差。徐曰这般辞教。果合理否。父改容曰吾误矣。喜读书。经史子集。醲郁胸中。少也出游升庠。以诗大名于世。后进辈
樊岩先生集卷之五十五 第 535H 页
诵以为模范。此在公不足张之也。既登国子上庠。专心学问。所诵法惟程朱。吴忠章光运,李芐亭德胄。常以为畏友。朝廷闻其行谊笃实。除 陵寝郎。公时适往大岭外。未及闻知。以过限未肃谢递。 英宗庚戌。逆狱大起。贼思恭。即思孝之孽弟。平日所行多妖邪。公见辄纠叱不少假。思恭怨之次骨。至是援引公以为与渠通谋。及被逮。 上亲临讯鞫。事皆白白脱。媢嫉者进曰。不谢初仕恩命。是可疑也。于是加拷掠。赤血遍下体。及下刑机。虽痛楚昏霿。吐出舌下上吮其血。至净尽乃已。鞫臣怪问之。答曰。此父母之遗。不忍流弃鞫庭而然矣。竟死狱中。公无子只一女。年及笄未婚。睦员外时敬叹曰。吾知世能贤。又知世能冤。岂忍使世能女无归。遂以为子妇。后 英庙因其女辇路叫冤。大觉悟。命雪其冤。给其初仕职牒。吴忠章尝曰。吾以庚戌鞫庭问郎。目睹世能死。不能一言救。时势也。然鞫庭是何等地。世能应对不失礼。至死亦能念父母遗体。贤哉世能也。济恭闻此言甚熟。意未尝不怜。今于八耋床席。忽念于中曰。吾若不以闻于先辈者书以示后人。公之名恐泯没无传。遂作朴进士传。
樊岩先生集卷之五十五 第 535L 页
李忠伯传
李忠伯者。西京大侠也。好食酒使气。遇不平。辄驱杀人。出入人不敢忤视。当光海世。朴烨为关西伯。烨厉如虎。一日不杀人。意不乐。常曰。人杀千。吾可以免夫。西京人累足屏息。恐恐然朝暮待死。有妓美而艳。烨嬖甚。忠伯潜与奸觉。烨发急骑跟捕。命捕者前。授弓矢戒之曰。即不可生致。射杀。忠伯跳以逸。抵麻屯浦口。春水澌。追者在后。忠伯赤裸泅急走。匿艾浦人家。无何。忽心悸。从诸族人得百布驮之而南。已追果至。大索里中。无忠伯乃止。忠伯入汉京。从屠狗六博者游。益豪举无所惮。一夕。入娼楼宿。娼之夫。恶少年。微闻之。自外入蹴倒户。亟引灯照室。利匕首炯炯在握。忠伯抱娼卧不为动。少年愈益怒喝曰。若何为者。独不畏剑欤。曰。我西京力者李忠伯也。曰。然则若能与我饮乎。曰唯。即起穿衣。少年叱娼取斗酒大胾来。立引大白自饮。仍酌以与忠伯。忠伯一吸而尽。少年乃以肉冒刃注忠伯口。忠伯大开口承之。少年稍心惮之。忠伯于是自拔佩刀。划其髀饮啖犹自如。少年逡巡曰。若诚壮士。吾不如也。遂与之为死友。由是忠伯名声藉藉。出汉京诸少年上。初忠伯之跳也。烨执其
樊岩先生集卷之五十五 第 536H 页
父狱之曰。而子不来不而放。居半岁。闻监司日窘父。遂杖剑西下。属监司方坐衙。兵卫甚张。忠伯直入。立庭下曰。李忠伯敢见。烨出不意。注视久之。忠伯装靓而甚武。烨色稍降。时。金汉丰者以列校侍。烨试令与忠伯为角抵戏。忠伯心幸其且免也。又自念汉丰力于己。目之。汉丰心知之。故久持不决。忠伯乘汉丰之弛。一举倒之。烨方目属大笑曰。我几误杀壮士。赐卮酒。引而幕置之。 仁祖丁卯之难。以斩胡功。超护军阶。时年二十七。顷之。起家辟都元帅金自点中军。授五卫将。丙子。以突击将。从关西伯洪公命耇。勤 王赴金化。途遇贼斩首若干级。柏田之役。大呼直前。射杀其先登者。及军败。投节度使柳琳军。贾勇力斗。闻南汉下城。兵罢归乡里不复仕。忠伯尝治第扇岩侧。极宏敞。时冬月役里丁。里丁畏威。莫敢有后者。重房复壁。一夕累徙。虑其有不测也。其自五卫将归也。立下马碑于门外。登楼瞰之。人不敢骑而过。以佥知中枢府事。终于家。年盖六十四。
樊岩子曰。李忠伯。特狗屠之雄。然其勇敢亦不世出者欤。余自幼少。闻有李忠伯者撄朴烨之怒能不死。颇壮之。及为关西伯。阅箕城文士金渐所为文。其叙
樊岩先生集卷之五十五 第 536L 页
忠伯事颇详。然惜其杂之以琐节三四段。使大侠跅弛之风。反为所掩。遂点窜。为李忠伯传。
辛起金传
辛起金者。东莱人也。年十三。值壬辰倭变。父死锋镝。身被掳入于蛮国。起金虽稚龄乎。能不忘故国。首丘之志。寤寐绷结于中。恐不能须臾。犹且不几微露言面中。自吟诗曰。岂难蹈海死。宜葬父母邦。在岛十三年。学操舟习泅水。夙夜不迁。业习之久。心以为虽万顷云涛。为吾所欲为。蔑不济矣。乃潜装一叶船。如鸟没长空而去。漂到郁陵岛。适遇倭船。倭知其逃归。捽下空岛而置之。碎其船投诸海而去。起金心自语曰。死等耳无宁西首而死。魂归故国。遂浮泳大海中。自分为鲸龙所食。忽遇我国渔采船。舟人挟以升。一缕危绝而复续。及下陆。寻归故土。时则甲辰三月也。故所居山川墟落。犹黯黯在眼。匍匐往访。则茫然蓬蒿场而已。只自彷徨呼泣。忽有一老翁前问曰。子是何人。哭于此若是之悲切。答曰。此地即我昔时所居。父名某。吾名某。十三俘于倭。今幸得返。年今二十五矣。老翁听未卒。流涕执手曰。子非吾家小郎君乎。我是旧苍头善发者也。郎君之保有躯命。不可以期。况可
樊岩先生集卷之五十五 第 537H 页
期生还此地乎。天相吾主家。得有今日。相与扶持哭终日。遂结庐旧址。以奉先祀。勉励学问。不求显达。平生不向东而坐。耻与倭奴共戴也。寒冈郑先生尝沐浴温井。抠衣而请承诲。先生许以东方烈士。名载寒冈沐浴集中。其子孙不绝。至今为一乡名族。呜呼。辛起金之始终所经历。似有天神佑之。虽千载之下。闻之者其有不一悲一喜也哉。第以事在遐陬。名湮没不著于人。余悲之。作辛起金传。
白士良传
白士良者。全州府内人也。 圣上四十三年丁亥春。全州火。是日适大风。城内外数千馀户不移时烧尽无馀。士良家正当火冲。烈焰腾屋头十丈环以集。已而回回旋去。殆若有阴相之者。火已。登城而望之。黑烬无边。一点屋茅正鲜者。独士良家也。人莫不异之。士良性至孝。尝隶营府役。不忍以役故违母。自谢其役。丐贷而奉养之甚至。及母死。终三年守墓。其子病。家人要之。不至。子死亦不至。一府人咸以至孝称之。及是。君子曰。士良之家不烧。天也。天之为此者。欲使人知人有孝于其亲者。天亦降监而保佑之也。大哉。孝子者。天之所知。人可不勉于孝哉。
樊岩先生集卷之五十五 第 537L 页
爱男传
爱男。延原府院君李公光庭奴也。 宣祖壬辰。公以司书直禁中。一夕倭警急。 上去邠西狩。公扈 驾以出。爱男实执辔以从焉。 大驾驰到临津。大江在前。夜黑如漆。津夫皆逃窜。不知船有无。诸从官惶㤼计无所出。爱男抛辔以走。公于马上叹曰。事急。爱男亦叛我去耶。已而。火起芦荻。两岸晃朗如昼。 上惊问故。即爱男发囊中火刀。取火投枯苇丛。延爇岸上空屋。还执辔惟谨。左右以是对。 上曰。奇哉爱男。从官军卒皆啧啧曰。智哉爱男。于是觅津船之阁在回岸者。 上利涉焉。及乱定。 大驾还都。大封功臣。策公为效节协策扈 圣功臣。又欲封爱男。公曰臣既滥勋。奴何可同升于朝。 上虽已之。特赐爱男资嘉善。每对公问曰。卿之爱男好在否。以时招爱男。立差备门外。酌银大觥。赐之酒遣焉。公焚爱男贱籍。使买宅别居。爱男曰。主在奴往何之。夫妇年八十馀。卒死于李公廊底。延原公。吾先妣之五代祖考也。先妣自幼少时。习闻家庭语。说爱男事甚详。余惧其久而泯其迹。为之传。使后之人知延原公忠于君。故其化之及于奴也如此云尔。
樊岩先生集卷之五十五 第 538H 页
七分传
七分。李生顗之女奴也。李生居玄石江上。家甚贫。臧获田土无一有。所有惟七分。以婢名七分。自幼少已能忠其主。苟利于主。虽磨顶放踵。不恤也。李生炊不以时者数。七分忧之。以事主之隙。昼则佣赁邻家。夜辄为他人汲水不辍。收其直以食其主。李生家微七分。其枯鱼肆矣。岁庚戌。李生长子死。不旬日身又死。赖知旧救助。藏之木殡于先兆之侧。然李生惟寡妻与一稚子在耳。计无以葬。七分大痛心。采问李生平日所亲知。虽非亲知。其力或可以有助。茧足往见。其容甚戚。其言绝矜。闻之者感其诚。应之如不容已者。如是者半年。然后自营葬具。持往百里馀。完大小葬。及其归。以其夜病发而死。年二十馀。人皆曰七分死。李生妻与子。惟有死而已。噫其可哀也夫。
樊岩子曰。父子君臣奴主。一也。所在而各尽其分焉。则其死也得其死矣。苟使七分事赵氏也。当为公孙杵臼,程婴。事赵宋也。当为陆秀夫。岂可以其所处之贱而少之也哉。余故表以录之。以愧世之为父子君臣奴主而不尽分者。
万德传
樊岩先生集卷之五十五 第 538L 页
万德者。姓金。耽罗良家女也。幼失母无所归依。托妓女为生。稍长。官府籍万德名妓案。万德虽屈首妓于役。其自待不以妓也。年二十馀。以其情泣诉于官。官矜之除妓案。复归之良。万德虽家居乎庸奴。耽罗丈夫不迎夫。其才长于殖货。能时物之贵贱。以废以居。至数十年。颇以积著名。 圣上十九年乙卯。耽罗大饥。民相枕死。 上命船粟往哺。鲸海八百里。风樯来往如梭。犹有未及时者。于是万德捐千金贸米。陆地诸郡县棹夫以时至。万德取十之一。以活亲族。其馀尽输之官。浮黄者闻之。集官庭如云。官剂其缓急。分与之有差。男若女出而颂万德之恩。咸以为活我者万德。赈讫。牧臣上其事于朝。 上大奇之。回谕曰。万德如有愿。无问难与易。特施之。牧臣招万德以 上谕谕之曰。若有何愿。万德对曰。无所愿。愿一入京都。瞻望 圣人在处。仍入金刚山。观万二千峰。死无恨矣。盖耽罗女人之禁不得越海而陆。国法也。牧臣又以其愿上。 上命如其愿。官给铺马递供馈。万德一帆踔云海万顷。以丙辰秋入京师。一再见蔡相国。相国以其状白。 上命宣惠厅月给粮。居数日。 命为内医院医女。俾居诸医女班首。万德依例诣 内閤
樊岩先生集卷之五十五 第 539H 页
门。问安 殿宫。各以女侍。传 教曰。尔以一女子。出义气救饥饿千百名。奇哉。赏赐甚厚。居半载。用丁巳暮春。入金刚山。历探万瀑,众香奇胜。遇金佛辄顶礼。供养尽其诚。盖佛法不入耽罗国。万德时年五十八。始见有梵宇佛像也。卒乃踰雁门岭。由榆岾下高城。泛舟三日浦。登通川之丛石亭。以尽天下瑰观。然后还入京。留若干日。将归故国。诣内院告以归。 殿宫皆赏赐如前。当是时。万德名满王城。公卿大夫士无不愿一见万德面。万德临行。辞蔡相国哽咽曰。此生不可复瞻相公颜貌。仍潸然泣下。相国曰。秦皇汉武皆称海外有三神山。世言我国之汉挐。即所谓瀛洲。金刚即所谓蓬莱。若生长耽罗登汉挐。㪺白鹿潭水。今又踏遍金刚。三神之中。其二皆为若所包揽。天下之亿兆男子。有能是者否。今临别。乃反有儿女子刺刺态何也。于是叙其事。为万德传。笑而与之。 圣上二十一年丁巳夏至日。樊岩蔡相国七十八。书于忠肝义胆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