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x 页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赞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2H 页
假寐赞
异端小道。虽非圣人之至要。其始为之也。皆其所自得而深好。非苟而已也。如老之于无为。佛之于空寂。陈搏之于睡刘伶之于醉。皆持之终身不变。岂非所谓自得而深好之者欤。抑于其间。或有感愤无聊。不得已为之者。则其为道亦狭矣。只可以济一己而已。恶可以易天下哉。然方其自娱也。虽天下之至乐。莫或尚之。又曷可不谓之有道哉。李子生五十三岁。以儒术自名。性不能强记。故不喜观书。才短于篆刻。故不喜著书。顾喜读书。谓古人之肝血神气。无日不吐纳往来于喉吻牙颊间为忻快事。既衰且病。目昏而花。齿缺而讹。兼以咳逆呴喘不可以声。故废书不读亦有年矣。于是妻子衣食之忧。死丧疾病之苦。棼然乘间斗进于胸中者。日以百端。则吾形已困矣。吾神亦疲矣。求所以御此患者而不得其方。独闭目而瞑。凝神而㗳。六凿不攘。四体不动。寂若不汲之井。黯如方冬之木。其名曰假寐。方其假寐也。耳闻万籁而未尝听也。目辨五色而未尝视也。百忧屏绝。如风扫叶。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2L 页
万缘空灭。如汤瀹雪。清虚日来。勃溪自除。可以消日。可以养生。自谓道在是。好之不勌。日扫席整衣。兀坐假寐而已。客有问者曰是道也。可以及人乎。曰只以自娱而已。非可以易天下也。然假寐者。睡与醉之类也。贤于睡与醉也远矣。人之睡且醉也。固无知觉神识矣。顽如木石。颓如灰土。虽天地之大四时之变。莫或省觉。若假寐则不然。有声于耳。耳辄闻之。有感于目。目辄视之。交睫而闭。便与溟涬同游。剔眸而辨。能使万物得所。与彼陈搏之睡刘伶之醉。岂可同日而语哉。况老佛以无为空寂为宗。心不欲起而常灭。神不欲开而常闭。特不颓枕啜醨而已。与睡与醉何别焉。假借睡醉之名。兜揽老佛之似。而不叛于儒者之大道者。惟吾假寐是已。天地之化先专翕。性命之理主真静。得吾说而存之。其于治心理物。亦岂无小补也哉。客喜而退。又为之赞曰。
使余真寐也。寐者死之半也。死非可愿也。使余真醉也。醉者病之颠也。病非所安也。似寐非寐。若醉非醉。非察鼻端白。非咽玉池水。混沌谢椎凿。鸿濛并迢递。窅乎如秋云之欲瞑。悄乎如厉风之初济。儒覸之赏其持敬。老见之疑其坐忘。佛遭之叹其入定。或譬龙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3H 页
蛇蛰。或喻老骥伏。余曰不知。言吾欲全吾天。求吾道者。其非儒非老非佛非龙非骥之间乎。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铭
  
房室杂铭
   铭物以箴己。盖古也。日余作房室杂铭七首。第一杖铭。以正入学之路。第二砚铭。以勉切磋之工。第三檠铭。以况笃信为己之学。第四墨铭。以明黜辟奸邪之义。第五琴铭。以勖不沮不改之操。第六笔铭。以寓志方行圆之戒。第七几铭。以譬成德之君子。凡此乃工夫次第阶级。览者详之。
  杖铭
挈之在握。相之以适。毋适奸邪。毋适暗浊。奸邪也易陷。暗浊也易惑。不如从我逝乎濂溪。偕予升乎孔堂。陋巷乎逍遥。舞雩乎翱翔。
  砚铭
磨之磨之。幸其有瑕。器瑕犹病。人瑕则那。顽者之图。灵者之抛。内庸炰熬。
  檠铭
覭髳之蹊。众黑相触。独明之赫。况躬之直。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3L 页
墨铭
刳人之腹。髹人之面。毁成深洁。孽又可逭。
  琴铭
弓者之嗔。不改而弦。而攸贤。
  笔铭
聱者豁。抵者蹶。锥者缺。助而怵。
  几铭
头方而觚。足圆而轮。人莫汝狎。亦莫汝嗔。腹虚而谷。面硕而泽。雅量有休。德容有赫。
三德枕铭
奚尔足之有三。象德之三耶。德具于足。嘻尔之恃非足耶。我斯枕。匪尔之枕也。足斯德枕。斯尚德也。
食堂瀑铭
襄阳府北四十里。有寺曰神兴。在雪岳之下。自寺南迤入峡。有所谓食堂瀑。瀑之下流为溪。或演漾而可濯。或深黑而可𢥠。或阻石而斗。或遇崖而飞。或如壮士之叱号。鬼神之咳笑者。水之奇也。或卧或起。或突然如怒。或杰然如搏。或僧趺而鸟革。皆皓然一色。玉刻而冰雕者。石之奇也。溪凡八九曲。每入一曲。所见益惊。辄谓已过之未始奇。而未来之无可加。然后始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4H 页
知造物之巧无穷也。瀑之两傍。有苍石盘陀。可容四五十人坐。上刻飞仙台三字。故尚书尹淳笔也。其下有卧仙台。亦尹笔云。余莅州之踰月。遇旱祷雨于食堂之神。其明年夏又祷。祷辄大雨。连岁丰熟。公私充羡。以水石之奇而又有膏泽之功。是可铭也。铭曰。
壮哉斯瀑。雪岳之中。戛斗高顶。轰地骇穹。排系群岩。众流始同。至于食堂。雷电汹汹。其神孔灵。我民攸宗。神之出游。白旆素幢。鞭龙驾鲸。并海作雄。以云以雨。赐以穰丰。民不窘饥。以祀以崇。镵辞于石。俾寿神功。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说
  
二剑说
余儒者。自幼好读书。未尝学剑。力又不任剑。独甚爱剑。见人带剑。辄喜动色。以为此丈夫之服。顷年余在钟城塞上。得善冶剑者李东平。又得日本国良铁于古军器。命造二剑。一长一短。短者形如月始生。故刻名其上曰秋朏。既而余骑匹马独行豆满河上。东过赤池。登乌碣泛瑟海。北瞰后春。蕃胡之窟黑龙之源。明年南归。过长白历鬼门。蹈大漠之墟涉重关之险。踔数千馀里。集幽荒乘骇惧。为汗漫之游。以二剑自随。卒陆无虎兕魑魅之惊。水无蛟龙鲸鼍之患。若得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4L 页
神物之助。而怪狞恶毒慑伏避之。数岁以来。淹宦京师。逐荐绅大夫学治文墨事。不复与二剑相狎。今忽见之。已没没蛛尘间。追忆曩游。惘然若前生事。赧大功之遗负。惜良器之沈郁而已。然凡物之材。必遇其主。不遇主者命也。遇主而不遇用者时也。奚独剑哉。遂叹嗟而书之。
墓祭说
墓祭礼欤。曰礼也。奚古无也。曰古人之未备也。然则汉蔡邕论明帝之谒陵而祭曰至孝恻隐。不易夺也。胡氏非之。谓不折衷以圣人之制。而直论其情何也。曰情者礼之本。情存则礼存。奚情之不可徇也。礼以节情者。若父在为母期。不丧出母之类是已。欲追孝于陵墓。人情之大者。又无他拘。礼何故禁。曰然则古人无是情欤。奚不徇而祭也。曰古人无是情也。曰奚后世庸众人之皆有。而上古仁智之生为不少。而独无也。曰礼虽生于情。亦有章物备礼制具而后情始生者。章物晦缺。礼制亡阙。则情有所不生者。请论其故。上古人死则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未始有墓也。舜葬苍梧。禹葬会稽。延州来葬子于嬴博。未始归葬也。帝王因山而葬。或不知其处。士庶之游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5H 页
宦行贾者。或远在万里。未尝一至丘垄。于斯时也。葬礼既微薄而俗又如此。则情之所不生也。无其情而阙其礼固也。何足怪乎。降及中世。圣智继作。礼乐制度寝备。然后易之以棺椁衣衾。而始有葬礼也。为之若堂若斧若夏屋焉者。而始有墓制也。汤墓有桐宫。而始墓有宫室也。周礼曰族坟墓。又使墓大夫听其讼。而始墓有兆域也。周礼家人之官有墓祭。则以为尸之文。而时人犹未盛为之。至齐人祭东郭墦间。而始俗尚墓祭也。至秦始皇始寝于墓。而汉因之。又侈其制。士大夫效之。于是天下之人。莫不墓祭。此文质侈俭之变。而情不能外。是随而世加焉耳。古之祭也。樽以玄酒之无味也。人甘酒醴。然后始不忍独甘也而祼献以是。鼎以大羹之不和也。人美牲胾。然后始不忍独美也而俎荐以是。向使后人至今犹古俗也。饮不酒醴。膳不牲胾。其不忍独甘美之情。何自生乎。又若古者短丧之时。虽贤者亦或登木而歌。及制丧三年之后。虽愚人亦知稻锦之不安。此非自章物礼制而情生之验耶。以此而论墓祭。则古人无是情。而今人有是情也固宜。噫。今人之重坟墓也如此其至也。望楸柏而心怆。过墟墓而涕零。虽欲不祭。情可已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5L 页
乎。墨者之薄葬。初非不爱其亲也。乐邃古之简俭。以棺椁衣衾为伤侈而非礼也。及见蚊蚋姑嘬则其颡有泚。今或言墓祭非古而可废。则何不观于寒食。原野士女遍满。皂隶庸丐之鬼。皆受子孙追养者。视其颡有泚否也。胡氏曰墓藏体魄而致生之不智也。庙而宅神而致死之不仁也。噫。胡氏之论是矣。亦有不然者。人之死也。魂气升于天。体魄降于地。当其升天也。固飘荡而未定其有无也。何尝知有庙而来宅也哉。为其子孙者为之庙宇以严之。为之木主以依之。虞祭以安之。时享以侑之。然后始有庙鬼焉。然则鬼之所以成。由子孙之精神诚虔。感召而来格之耳。苟其精神诚虔之所在。则鬼存焉。何间于庙与墓哉。古人精神诚虔专于庙。后人于庙墓两专焉。则鬼何往而不存。视其专焉而已。且庙者乃于其人生所居之家。或子孙迁徙。则于其人生所不知之地焉。今于生所居或生所不知之地则谓之神所宅也。体魄所藏之墓则谓之只藏体魄而神不在焉。又于其精神诚虔之所在则鬼存焉。无间于庙与墓者。不之察焉。而曰墓祭非古。可废而已。则是不知庙之未始有鬼也。反不如体魄之藏之求鬼之近也。又不知庙鬼既成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6H 页
之后庙固为重。而体魄之藏亦吾精神诚虔之所在。则为可以求鬼之万一也。吾未见其可也。祭以焚香。所以求诸天也。灌诸茅沙。所以求诸地也。既庙享而复墓祀。何以异是。孝子孙之求其祖考。宜无所不用其极。曰然则胡氏之论。朱夫子何以取之于纲目耶。曰此明明帝之失礼也。明帝不徒拜陵而祭而已。率公卿朝之如元会仪。上食奏乐。郡国奏计。言民疾苦。此所谓致生之不智也。盖既送形而往安于地下。迎精而返主于庙中。则庙为重。故有大事告庙而不于墓。固有其别。不宜若是渎也。反易陵庙之礼。至奉庙中之主而祭于陵所。则失礼之大者。胡氏之所深斥。而朱子取之。至于俗节墓祭。朱子亦从俗而已。曰周成王时太庙在镐京。而洛诰又烝祭文武于东都。是二庙也。汉人之立庙于陵所。亦犹是。无不可于礼否。曰不然。东都亦周所都云耳。故庙社咸在而汉之原庙及陵园郡国皆立庙不可。贡禹韦玄成尝非之矣。且陵墓既体魄之藏。则与为庙无别。何必更立庙而祭之乎。我国家为丁阁于 陵下。为荐设之所。士大夫家为祭厅于墓下。雨不上墓则祭于厅。亦酌礼之善也。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6L 页
土莲说
菜之良者曰紫茎之芋。其叶似莲。不于水而种于土。故东俗谓之土莲。然其茎无刺。其藕无丝。其根不蔓。且无花。特以其叶似而名之为莲。不亦僭乎。或曰芋魁连数岁种之。亦能花。苟有花而花又似则谓之莲也亦宜。然世亦多好事者。而吾未见种芋魁而得花也。未可以为信也。余尝种之庭畔数畦。亭亭离立。翠叠如盖。大略似莲。风翻雨打俱可玩也。芋茎之稚嫩者。柔软可羹。其老硬者亦可为御冬之旨蓄。其下体状如鸡卵者。累累相附。肉色正白。食之甘滑。令人不饥。太史公所谓汶山之下有蹲鸱。其民至死不饥者是也。昔濂溪周子以莲之香远净洁。谓有君子之德。而土莲以救饥利民为功。亦有似乎君子之道。以是相配。庶其不愧矣。然香远净洁。君子之体也。救饥利民。君子之用也。体若是而用不若是则自守之儒而已。用若是而体不若是则徇人之学而已。必有是体有是用。然后君子之德全。使周子知有土莲则爱岂独专于莲也。余故作土莲说。以附于周子爱莲说之末。欲知君子之全德者。盍亦两取之哉。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杂著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7H 页
马讽(十九岁作)
昔楚王甚爱马。其癖闻天下。于是天下之马。皆欲秣于楚王之厩。岁馀马自四方。盖多天马子也。七日能超母。千里不一蹶。飙至风起。霞蒸雾郁。振绿发于青云。腾虎翼于阊阖。日来于前。王心大乐。啖以枣脯。衣以文章。闲以路寝。席以露床。待之以庭实旅百。荐之以太牢钟鼓。举以咸英。侑以韶頀。使王良造父之属。驰骋于庭。其乐忘死。由是王不察官职。不听政事。不恤百姓。不图治理。惟马之好。三年楚国大乱。诸侯四伐。生民父子不保。疆土日割。然而王心未悟。人有谏者。规以为瑱。于是楚之父兄大臣皆恐。欲止王之马。万端不得闻。齐有淳于髡先生。其人口辩。善为讽言。具安车驷马。往迎之于齐。髡乃起于东海之上。止于南海之滨。见父兄大臣曰主未可径说也。谚曰龙之喉下有逆鳞径寸。人有婴之则杀人。夫马者今王之逆鳞。足下欲使臣婴之。臣恐臣之尸将糜烂为鱼鳖食也。然昔晋平公射鴳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将杀之。叔向夕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射鴳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必速杀之。勿令远闻。君忸怩颜。乃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7L 页
赦之。故谏者知所以善迎其志。必于其所欲止。先劝之。乃能百谏百入。今王好马。臣请尝试以好马。淳于髡先生乃执鞭立王之门。诒谓门者曰门者入告于王曰齐有淳于髡先生。欲献骏马立王之门。自言楚国之马无良髡马者。门者入告。楚王果大悦。择良月简元辰。具朝服设九宾。见淳于髡先生章萃宫。髡趍而入。立而言曰。臣山东鄙人也。闻王爱马甚。不远千里。献马来大王之庭。大王何以赏之。楚王曰诚如先生之言。先生之马果良。寡人奉黄金百镒白璧十双为先生寿。髡不应。楚王曰然则寡人以楚之湛卢。吴之艅艎。组练之士三千。宫广之车百乘。九江之大龟。荆山之和璞。不腆先君之敝器桃弧棘矢之属献先生。髡又不应。楚王曰然则寡人与先生共分楚国之半。汉以北寡人主焉。汉以南先生主焉。方城之险。橘柚之园。徒洲之水。蒲胥之市。申息之父老。汉上之诸侯。荆州之金银丹砂。云梦之齿革羽旄。皆属先生。燕姬绰约。赵女美色。螓首而蛾眉。粉白而黛绿者。先生悦之。黼黻之衣。文章之服。绮罗锦绣之饰。皎若霜雪。烨若云烟。薄如蝉翼。烂若龙文者。先生被之。髡犹不应。楚王曰噫甚矣。先生之马。楚国之富竭矣。愿得其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8H 页
马一寓目焉。髡俛而笑。仰而对曰。臣愿先言而后谒。楚王曰唯唯。髡曰大王所谓马者。臣皆知之矣。目长庚臆双凫。喷红光汗沟珠。风鬃雾鬣。兰筋权奇者也。此皆驽骀无用之马也。今臣之马异于是。目不长庚。臆不双凫。不喷红光。不汗沟珠。不风鬃雾鬣。不兰筋权奇。毛不可以御风寒。蹄不可以践霜雪。不龁草饮水。不羁金络月。喜不鹊厉。怒不人搏。行不越乎堂坛之间。而视一块犹八极。然且号曰帝王之马。天下无敌。王亦尝知此马也。楚王眩然久之曰。寡人不闻。髡曰是马也。登历乾坤。包括宇宙。以仁义为尾。以圣智为首。以刑德为鬃。以勇武为鬣。以清廉士为目。以豪杰士为臆。烧之以天地。剔之以五行。络之以日月。刻之以阴阳。春夏秋冬为羁。岳渎神祇为。燕溪石城为橛饰。渤海泰山为皂栈。周晋韩魏为月题。齐秦吴越为玉勒。九夷八蛮为辔衔。昆崙不周为衡轭。瞋目则长夜为昼。喷秣则大雨千里。惨以为雪霜杂糅。大陆冰冻。舒而为雨露阳和。万物咸养。震耀炫煌。晻㫲明昏。决漭晦眇。荡日震天。首迷于苍梧。尾亘于穷发。神行电迈。形影不识。于是青阳豕韦鹴鸠为左。朱虎熊罴支祁为右。皋陶卫其前。益稷翼其后。关龙逄比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8L 页
干持其辐。闳夭散宜生凭其轼。伊尹吕尚脂其转。周公召公拥其轴。率天下贤圣方正智谋之士命为后拒。仲尼素愿为执鞭之士。故诏为前御。乃备三驱之仪。徐行荡平之道。一骋而万民宅。再骋而六合钧。剪草莱于万里。伏群凶于八极。斩穷奇诛不若。谪龙蛇放沮泽。蔡猰㺄走山林。枭恶来馘飞廉。讨长鲸而流血四海。降巨鳌而镇脚八维。上扫九天。下廓四垂。于是景贶潜周。休徵沓来。搀抢灭景星回。驺虞囿凤凰庭。甘露降朱草生。七年之旱黭然而阴。九年之水炳然而阳。造物坱圠。四时运行。八荒宁谧。歌舞太平。此帝王之业。实此马之功。故盘古驰之。辟地开天。风羲策之。设卦成文。神农氏乘之。鞭以赭鞭。轩辕氏得之。驾以指南。少昊骋之凤鸟临。颛顼驱之九黎擒。尧有之四岳绩。舜有之四凶服。禹有之地平天成。汤有之享天殖民。武王用之天下既定。归之于华山之阳。今臣获此马。欲献之贤圣之君。顾天下莫可与骑此马者。闻大王之贤。谨来献之左右。大王得此马则王天下。不得则不王天下。此实带王万世之业。大王欲以楚国之半易之。不亦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乎。臣观大王内厩之马。皆驽骀无用之马。而不益于国家。大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9H 页
王犹且娱乐之。废弃政事。不恤民业。使诸侯侵伐。疆场日剥。今日姑安。明日而灭。四境不得保。宗社不得血。是大王以四境之大。宗社之重。易驽骀无用之马。以楚国之半。赏帝王万世之马。是何于驽骀无用者厚。而帝王万世者薄也。此臣所以不欲献而窃为大王不取也。于是楚王大惭。赧然有间曰。先生坐。寡人不德。远辱先生。敢不奉国以听。乃使圉人太仆出厩马亿有万匹。悉散战士。鍊卒蒐乘。奋兵以出。威震天下。诸侯悚慄。悉归侵地。莫敢与抗。君子曰淳于献马。南风复竞。
节戒
节彼山竹。以雪以雹。括之揉之。羽之镞之。其体则直。菀彼风樟。在谷在坰。是断是度。是尺是绳。其用斯宏。嗟嗟小子。是顾是听。尔性则竹。尔器则樟。靡尔牿之。何恤不直。靡尔坠之。奚施不适。尔性尔揉。尔器尔弘。天之降生。易不尔同。孰智尔愚。孰圣尔狂。如彼槛泉。其源则清。汨之泥之。其性乃离。如彼嘉谷。可郊可▣。不耘不耔。其用斯非。君子由己。小人由己。尔谋尔兄。及尔妇子。奚劝奚止。亲或私汝。尔呼于道。观厥攸导。我闻古人。曰问曰行。作人之程。其问维何。其审其切。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9L 页
其行维何。笃而不撤。一念之蹠。尔克尔遏。一念之舜。尔培尔达。惟谨于微。无敢自逸。式克能斯。孔颜则匹。嗟嗟小子。莫谓我无质。匪我口自出。先民攸说。
送白云翁游天磨山赠牍
白云翁之僮。抵玄圃山庄。致翁之辞。吾闻天磨之山。有朴仙之潭。遗世者往往耽赏而游。以吾之雅喜山水。如一日之趋走而西者。顾杖屐不济于远。而驴马未具于家。所耿耿于几年者。乃勃勃于今日。能化我以羽翮而羾之以清风者。实有望于脱骖之友也。吾子其图之。庄主人曰诺。既借之乘。仍书以告之曰。噫。世之为是游也亦鲜矣。距国都数百里而得是山于大路之冲。是宜车马冠盖之客日踵也。或岁无一二焉。不挟干而往者。累岁而仅见。噫。吾尝得是山之胜于先辈之诗者甚多。而得之今人之口者甚鲜。斯游之盛衰。亦足以知士大夫趋尚之高下也。可奈何。曩吾游是山而返者已三岁。吾党之士。卒无人蹑我后者。吾又以悲吾道之孤也。吾子其行矣。士大夫之趋尚。于子行将卜其高下。而吾道亦赖子而不孤。又为之一贺也。吾之游在仲春。而今子以孟春往。吾时不免于寒。是以念子衣裘也必以重絮往也。天磨之最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80H 页
高峰曰万景台。人谓可与三角白云台相埒。次曰将台。临冈势之逶迤。俯雉堞之萦回。有以大统小之义。而临乱守御则管城者号令于斯。时有携剑之客。与余论剑。不合而逃。子试访其为何人也。一派之水。停为妓马龟龙四潭。潭皆石矼。其黑处若有物伏焉。勿妄触也。最下曰龙潭而一名朴渊。古有朴姓人巢其上。与水仙游。死为潭神。故曰朴渊。或曰丽王鞭龙之所。故曰龙潭。居僧又指其岩崖间紫赤罅裂者。以为龙血及爪攫之迹。诞不足记。然吾子其采之以备稗官异闻也。自潭喷流而下者为瀑。承瀑而又为潭。頫潭则泛槎亭也。潭心有盘陀石。上刻李太白观瀑之句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传者谓秦妓之笔。而草法奇崛。真天下女侠也。然潭深不可揭厉。余适会潭冰。履冰而入。既出而冰释。僧徒皆惊。谓余得神助。诚一异也。仲春犹冰。今又何患乎。无冰时姓黄人管城请留我名。磨崖以镵之。若苔藓侵蚀。渐似虫鱼蝌蚪之状则尤奇矣。愿子勿剥去其苔也。坐泛槎亭望见瀑布。如虹缭而电奔。夏月霖雨。其势尤大。飞沫之所及。人不敢薄视云。且自下而观之。不知潭之为瀑。而若岩之有窦而鲸喷于天也。余欲以诗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80L 页
形容。思竭而止。吾子其可为我了债也耶。岩上有仙鹤巢之。子其一宿。必有异梦也。北崖有云兴寺。鲁佛挂锡焉。南麓则观音窟。大小石佛千百趺居。今皆无恙否。龙鱼舍施之栗千株。往时已无其半矣。今馀几何。大兴寺有一老释。遇我颇款。为之夕炊。今忘其名。不能凭慇勤。可叹也已。又一老释。持古人诗轴。中有五峰诸贤笔迹。余未之搜也。后有人为余道之。是余遗恨也。子其替偿之。关防城池之险易。亦察识之。邓艾之为将。不过终身用此法。吾闻丽之故都。犹有顽民不率于化。子其告之以天命。释其怨恶。而行过东门。有所谓善竹桥者。子知之乎。不可无荐蘋而祭也。
马骑士事后题
余每读欧阳公送释秘演序。辄窃太息。以为人才之盛多如宋庆历,元祐。喜招延四方贤士大夫如欧阳公。而加以天下之广大。无物不有。如海之庄蛟龙秘诡。如山之包草木难名。凡有所求。宜无不得。而其所与友以豪侠奇节见称者。惟石曼卿,秘演两人而止耳。况我国小地褊。人才衰降。虽有欧阳公之诚心喜士。其于斯世何得焉。今年春。友人申君圣渊自湖西来京师。相对才数语。遽出其所自叙其弟文初。逆旅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81H 页
遇马骑士问答首尾者示余。色欣然若有所得。余受而读之既毕。易容踧踖。顾谓申君曰。吾几不免诬当世矣。观马骑士自说。平生所为。喜击剑能诗酒。自放山泽间。歌吟沉醉。忼慨磊落。真奇节士也。其所与友有善草书者。能弃家相随。挥翰洒落于涛渤岩穴之间。又有善歌诗者。董生相从。唱和为乐。董生又尝自鬻为译舌之奴。往观燕赵悲歌遗俗。以壮其怀抱。其事伟其迹奇。夫岂世俗之士所易测度也哉。使吾得友马骑士者。其友二人固亦吾友也。其视欧阳公之所得。将有加焉。岂可谓斯世无其人也。由此观之。今之世如马骑士者。又安可既乎。申君虽不得与马骑士相接。申君之诗。已为马骑士所称诵。申君亦自为二诗。寓其慕悦之意。欲往题马骑士所经逆旅壁上。或冀马骑士之再过而见之。相悦如此则相接与否。顾不足论也。吾闻马骑士遇申君之弟。诵申君之诗。而不问申君之姓名。姓名且不欲知。况于面貌乎。呜呼。士有异趣而相得。殊涂而甚驩者。欧阳公之于曼卿,秘演。申君之于马骑士。固不可谓同其趣好也。见而如欧阳公之贤者曼卿,秘演也。闻而知申君之诗者马骑士也。如余者遑遑乎以走。孑孑乎以处。莫遇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81L 页
也莫知也。诵欧阳公之序而知有曼卿,秘演。读申君之文而知有马骑士而已。彷徨掩抑。书以示意。
坡谷遗稿重刊小识
先祖忠简公遗稿板本年久刓缺。不肖以邮丞来岭南。既往游架山。发而视之。惧其寝灭。鸠工与材。悉取改镂。宗兄弘庆氏以公诗律见佚者若而首及公与长胤贞敏公往复书札若而牍。属令添刻。不肖以是集之裒成。实出我高祖观察公之手而难之未敢。或曰不然。诗文之散佚者。观察公之跋文。岂不曰以俟后日乎。而况忠简公父子。当岛夷陆梁 乘舆播越之时。竭诚极虑。尽瘁成疾。俱殁于职次。其时往复私札。亦皆谆谆以国事相勉。有足以感动神明。其可无传。不肖于此。实怀怆痛。又惧阙遗之为罪。则宁犯僭妄之诛。卒并刻于末。崇祯纪元后百廿二年己巳杪秋。六世孙献庆谨识。
重言
道德事功言语三者。皆足以不朽。自欧阳子之论出。而道德为上。事功次之。言语最下。为可以有可以无。是果定论欤。余观古今有道德事功者。未必皆传。必有言者得传。伏羲以八卦传。文王以易系传。周公以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82H 页
周礼歌诗传。孔子以春秋系辞传。曾参以大学传。子思以中庸传。若尧,舜,禹,益,稷,皋陶,汤,武不自言。而假史臣之言以传。仲尼之徒若颜回,赐,由,游,夏之辈。假仲尼之言以传。秦汉以来荀卿,董仲舒,晁错,贾谊自以其言传。其他明君哲辅谋臣良将。赖马迁,班固之史以传。唐元和以前。赖韩愈之辞以传。晚唐以下宋元至今。其言者不及于古。故假其言以传者。皆不及古之燀赫炜烨。道德事功。无古今一也。而道若迩而可躐。功若狭而不宏。若是乎言语之不可已也。美厥躬利当世则道德事功重。寿其迹淑诸后则言语重。均之重也。而论其远近久暂。是以特为之说曰重言。
题司马温公碑后
士不可以不知道也。东坡为司马温公碑。文词诚善矣。惜乎。末乃以齐神武不贵慕容绍。宗唐太宗责出李绩。以譬神宗之不用温公。赞其知人之明。果如是。神宗不过为权术御下之主。何足以臧。温公且非二子之北。岂待见斥于先帝而后。尽忠于嗣君耶。神宗之意真若出此。则愈不知温公也。曷足为明。如此立论。非但累神宗。亦以贬温公。东坡长于权谲而不知道。故议论每每类此。宜朱夫子之深恶而痛排之也。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82L 页
非非国语
   宣王不籍千亩。虢文公谏曰云云。柳子非曰云云。
周自后稷躬稼而有天下。继世之君世守之。其意若曰天子后妃亲耕与蚕。所以不忘本也。又若曰使吾子孙。知民业之艰也。又若曰宗庙粢盛祭服。不可以尊贵而不躬。所以敬祖宗也。不徒曰示民以吾犹耕而已。而农者曰吾业之重也如此。吾业之不贱也如此。吾业之不可怠也如此则有之矣。不忘本一善也。知民艰二善也。敬祖宗三善也。先民劝农四善也。一籍而四善备焉。一不籍而四善废焉。孔子观鲁之郊禘而叹周公之衰。陈针子见郑忽之先配后祖而知不能育。籍田国之大政。独不足以卜兴败欤。柳子指谓礼之饰。而不知礼意之本则陋矣。
题萧仆赞后
余读逊志斋集。至所谓萧仆赞者。不觉掩卷而长叹也。凡人物之生。往往有才。人之才上也。物之才下也。若西湖四明之于山水。牧丹芍药之于花草。毛嫱西施之于女媛。孔鸾翡翠之于禽鸟。珊瑚夜光之于宝贝。皆物之才者也。接之者目夺。玩之者心醉。几其留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83H 页
恋而不返也。或至杀身亡家而不自觉。至见人之有才也。虽其文章之炳烺绝特。如日月之华。虹电之彩。其用足以贲世。其利足以补治。其为伟观壮觌也。将万倍于向之数物者。未有能心悦而爱之者。率相訾毁而忮害之。其中虽或有平居相推诩。自以为慕好。而至其临利害仅丝粟比。辄翻身决去之。如弃涕唾。略不徘徊顾恋者滔滔也。是何耽嗜于物者深且厚。而简忽于人者轻且易耶。其亦惑矣。彼萧颖士之仆。特贱者之尤也。所欲不过甘食美衣。所苦莫如笞榜骂詈。乌知夫好贤尚德之为义而可勉乎哉。然知爱其主之才。拳拳慕悦而不忍去。以鞭扑终其身而不辞。虽至不可堪。而服事之愈谨。客仆之悯其生者劝之去而不听。嗟乎。其贤于世之挟书操翰号为士大夫者远矣。士之处世。知己盖难遇也。知而爱之者尤难。爱之而至于死不忍相舍者。千百之中幸一遇而已。凡有瑰才绝艺而得过萧仆者几人。有仆如此。待之以笞骂。又何忍也。岂亦试其志欤。彼其惜才慕贤之实。虽至残其形而毙其生。则无所惮。况世之所嗜乐外物者。岂能易其好而变其心哉。嗟乎岂不贤哉。余于是有感而书之。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83L 页
蔓川卷后题
夫人性有好学有习时有尚。如使性之好可变也。游夏可使政事也。学之习可移也。弓箕可使轮舆也。时之尚可易也。周士可使上质也。卒不能则帅其初而已。而各极其盛则圣人亦许之。奚必优劣而左右之也。余见蔓川子诗文。始欲易之以余所好。谓曰必如此。必不如此。徐玩而熟复之。殆不可易也。就其所已成者言之则静瑟清莹。非商之珠敦周之玉瓒乎。高古瑰奇。非禹之岣嵝宣之石鼓乎。标举霞表则非银浦流云乎。绣列妆阁则非金谷攒花乎。玳琩珊湖结绿和璞。不可以救饥御寒。而要为稀世之奇珍。侑庙之传器。何必舍性之好。辍学之习。背时之尚。务为所谓如此不如此而后可也。愿子以子之所成。益广而大之。使西域贾胡。日阅珍玩而不知穷也。
题东华子诗卷后(洪判书良浩号东华)
不佞旧闻东华子以诗鸣世。顾恨未见。今与东华子相遇于京师。东华子出诗一卷授之。要不佞评品。不佞复之曰诗不可易而论也。诗有思有色有韵。莫尚乎思。故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若论其色韵则衣锦尚絅。可以喻其色也。朱弦疏越。可以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84H 页
喻其韵也。然思隐于内。色韵畅于外。不目其色耳其韵则莫知其思之所存。色韵者思之表也。易所谓修辞立其诚。不其然乎。今东华子之诗。幽然之光。深眇而不露则不几于衣锦尚絅。闇然而日章者乎。窈然之声。清远而不迫则不几于朱弦疏越。壹唱而三叹者乎。即此而东华子之所思。居可知矣。不佞少嗜杜诗。不敢舍高,李,王,岑者。为得国风遗韵也。朱子曰李白终是学选诗可喜。古人编唐诗。以李白为正宗。置杜于大家。其所先后左右可订也。东华子既有见于此。得真正路脉。又加进而不已。则异日叶风雅谐韶頀。以鸣国家之盛。其不在玆也耶。不佞将侧耳以俟之。东华子勉乎哉。
题罗池庙碑后
柳子厚何如人也。当年少时。志锐识浅。虽陷于伾文之党。今其书具在。盖亦读书学道之士。而峭直峻洁。往往出于退之之上。其作贞符。不欲语怪神则所存可知也。不应死而为神。骋妖惑众。欧阳翼之梦李仪之死。其果真耶妄耶。欧阳翼辈以蛮越之人。知识甚陋。不知神怪之可耻。妄谓灵异之足詑。则以是来告于退之者。安知不出于矫诬而夸诞乎。而以退之之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84L 页
学识。乃反笔之书而实之乎。自古圣人贤人之书。道其常而不语其怪。白鱼火乌。周书记之乎。麟书凤图。鲁论著之乎。惟丘明之史近巫。故知道者病焉。退之自谓力追孟氏。而乃袭丘明之谬。龙工鸟工之说。不经见。而黄陵碑采之。乃曰以谋告舜。罗池碑所记又如此。柳州去京师万里。耳目不及。何知其非诬而载之信笔乎。况金石之刻。非寻常劄记之比乎。况退之于子厚。非知己之友欤。子厚之推仰退之何如。退之之作子厚墓志。奖许嗟惜亦何如。而独于此碑不讳其不韪。使后人疑子厚于淫邪之鬼者何哉。魂升魄降。貊然无声者。鬼之正也。凭依幻惑。恣行威福者。鬼之邪也。退之知其邪而不讳之。则非良友相爱以德之道也。谓之正而欲誇之则亦见道不明之咎也。要之二者。未见其一可也。始曰不鄙夷其民。教以礼法。终曰惊动祸福。以食其土。何子厚之生为贤侯。而死为淫鬼耶。余于此抚卷长叹。悲子厚之诬而惜退之之诞也。
论曼倩神异经
方正学题东方朔神异经。有言穷奇兽事者。是兽也逢忠信之人则齧而食之。逢奸邪则擒禽兽而饲之。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85H 页
其说甚诞。然余尝思之。天地之间。阴阳善恶。必对待而生。兽有触邪草有指佞。则彼穷奇兽者。亦对待之理所宜有也。吁。何足怪哉。
论大学次序
吾东方晦斋李先生尝更定大学次序。以经文知止以下至则近道矣四十二字。为格物致知之传。余尝服其高见。及读逊志斋集。观其题大学篆书正文后者。然后始知前晦斋而明儒董槐叶梦鼎王拍辈已发之矣。盖尝论之。知止以下至知所先后。皆致知之事。未言格致之前。不应先有此言。且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上接三纲领之下。然后交理方直截通顺。若以知止以下两大文间之。不几于错乱乎。余弱冠始读大学。其时未知有晦斋之说。而亦尝到此而疑之。患其语脉之难究。先辈之见。亦当如余。遂发此论也。朱子旧说以听讼章谓释本末。经文无一语无传。而知止至能得皆无传。独本未有传。故亦尝疑之。今明儒以听讼章接之于则近道矣之下。通为格致一传。而方氏之说又极明透。余甚叹服焉。既不得仰质于程朱。则虽不敢断然信之。若以已经程朱之手而不复敢议论。则是亦朱夫子之所尝非也。姑存其说。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85L 页
以俟后世之朱子。不亦可乎。
  格物致知章更定次序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此谓知本。
 程子曰衍文也。
此谓知之至也。
(右传之四章。)
琴张曾晰
庄子曰子桑户死。琴张临丧而歌。檀弓曰季武子死。曾晰倚其门而歌。皆非也。孟子以此两人。为孔子之所谓狂者也。后人意其为狂而遂有此诬。何以明其不然也。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又闻夫子忠信笃敬之训。书诸绅。是岂遗世放旷不安名教者乎。子张学干禄。又尝问在家必闻在邦必闻。是固有志于闻达矣。与庄子所称游方之外者。似乎否乎。檀弓所记。亦多诞妄。无足取信。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86H 页
以曾点舍琴之对观之。点也岂蔑义悖礼临丧而歌者欤。
子贡
子贡说吴越齐晋之事。不过纵横之家。托孔徒而为之说。以自张其道耳。使子贡设诡行诈如此。与仪秦何别。后之若此类甚多。太公好兵也则后人以三略为太公之书。三略多权谋术数。且非上世文字。而后人不辨也。庄周好讥诮圣贤。则后人以盗蹠篇为庄周之书。庄周之于孔子也。或诋或尊。以快其辩而已。岂侮辱至此哉。其他如家语戴记所录。间多虚假。周礼虽周公之书。其中亦有后人所增益。往往不合于道。明儒方正学尝论之矣。孟子于武成取二三策。不亦宜哉。
文王
语曰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意其时天下三分之二皆服文王之化。如八百国之类皆来赴愬也。三分之一。尚染纣之恶。不服文王之化。如周公所灭五十国飞廉恶来之类也。所谓有其二者。非获其土地收其贡赋也。
周公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86L 页
孟子答陈贾之问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孟子方与陈贾论圣人之有过。故姑言周公之过。实合于爱兄之道。以折其为齐王文过之言而已。当时事实。恐有未然者。何则。越椒之必灭其宗。子文知之。杨食我之贿死。其母知之。以周公之明。岂不知管叔之叛而死哉。赵括之必败赵军。赵奢知之。以周公之圣。岂不知管叔之不可监殷哉。仁人之于兄弟也。欲其全安之则其虑患也周。不但富贵之也。圣人之于官人也。欲无偾误也。则其使人也器。无或私挠之也。周公之爱其兄也。贵之以爵土。富之以货财足矣。何必使之监殷然后为尽爱兄之道哉。监殷重任也。苟非其人。国受其败。岂以爱兄之私。授之不堪之人哉。余故曰管叔之监殷。非周公之意也。或自武王时管叔已居此任。而周公莫得而改之也。不然则管叔有高才美誉。为众望所归。如四岳之荐鲧。尧虽知方命圮族而不能违众。姑令试可者耶。若如孟子之言则兄虽不才。皆可以尊官重任。是岂王者奉三无私之道乎。曰然则孟子之说非欤。曰圣人之心。至公至平。无亿逆无将迎。笃于人伦而不知其他。故孟子之言如此。非孟子何足以知之。善说圣人之心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87H 页
者。莫踰乎孟子。如论瞽叟杀人。舜窃负而逃。象以爱兄之道来。舜真心喜之。皆此类也。既得其心则事实固不论也。
六十四卦
魏高贵乡公问于博士淳于俊曰。六十四卦始画于何时。俊对曰神农为之也。系辞曰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耒。揉木为耜。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益者重卦之名。故俊必据此而为是说。牵合甚矣。圣人创智制器。偶合卦象。故孔子谓盖取诸某卦。盖者疑辞。非谓见某卦而制某器也。伏羲之画八卦。六十四卦之理已具。虽谓伏羲画之可也。特未有明据耳。连山归藏皆六十四卦。文王之前。固已有之。然家人同人既未济等卦名。似后世文字。且孔子曰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仍以九卦名證之。以此观之。六十四卦皆文王名之也。
襄阳乡校劝谕文
小学之书。所以教人于幼稚之岁。致敬于洒扫应对之节。以为修身齐家之本者。其旨微矣。其道广矣。州里乡党之间。自当有敩学劝诱之方。此岂待 朝家之命令董督而后为之哉。只缘俗习日浇。士趍不端。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87L 页
虽有操觚弄墨之士。争骛于公车骈俪之文。剽窃经书。徒无实学。于是乎小学教人之道。殆乎扫地。此今日朝令所以特以小学劝讲。申饬中外者也。官莅任之日。即招礼吏。问其举行节目。则已自校中择置小学训长。亦已抄出学徒姓名。成案报府。今至累朔。训诲之规。必有成法。提撕之力。必有显效。甚大幸也。然初令之下。孰无兴起奋发之心。而稍久之后。便有偷惰懈弛之意。悠汎间断。了无进益。古人所谓一时意气。无异石火电光者。诚是学者之所大患。而作辍无常。实效未著。则朝令劝讲之美意。将不免文具之归。可胜叹哉。可胜惜哉。切愿我各里训长。逐日招集生徒童蒙。授以章句。虽日授数行。勿令作辍。洞里稍远者。或间日就师。受往数日之读。每月朔。各里训长各设一次都讲。使之背诵前受。诘问旨义。各其名下书栍报府。而又必悬报居首居末各一人。以为赏罚之地。官亦当于公馀暇日。躬自考课。以观其勤慢。各须知悉。着意举行。所谓白日场旬题。不过教习诗赋。较艺誇能而已。先儒所谓月使之争。正谓此也。殊有乖于先行后艺之义。而吕伯恭尝以科举文字教授后进曰。若不开此一路则讲堂前草深一丈矣。此语诚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88H 页
切中后世士子之病痛。而诱人向学。不害为一道。亦乌可废也。官又当旬出一题。月设一场。以试其功。而如或习懒荒嬉。虽出旬题。或作或否。或过限制呈。则笞捶之罚。先及其奴。次及其主。须以此意。遍告于一境士林。毋或泛忽宜当。
襄阳乡校小学问目
窃闻诸生多读小学。甚幸甚幸。然新颁科制小科覆试前先讲此书。能诵方许赴云。此乃 朝家诱人劝读之盛意。而诸生若专以通解口读。求以应试为心。不复深究细讨。精思力践。则虽读是书。终无实效。与做诗赋媒进取何别焉。愿诸生仰体 圣上兴劝之至教。俯察朱子编辑之遗旨。读一字生一疑。诵一行添一得。必令义理常灌于心胸。功效辄现于云为。则岂不美哉。岂不盛哉。玆就朱子篇题。拈出问目。诸生幸以所见。录为答辨。题送于逐条之下如何。如此则非但于诸生探赜之工。自有所补。亦在昏悖。其必有相发之效。切望切望。
人有仁义礼智信五性。而篇题只说仁义礼智。不及于信者。以四字为句。故要便文句。省文如此耶。
爱亲敬兄。忠君弟长一句。承四端之下。爱亲当属仁。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88L 页
忠君当属义。敬兄弟长当属礼。而独无可以属智处。此当如何分看。
圣人众人。赋性则同。而圣人之浩浩。众人之蚩蚩。缘何分界。
物欲二字。不可分别看否。
以培其根。当用何工夫。以达其枝。当用何工夫。
穷理修身以下便及大学之工。而穷理当先穷何理。盈天地间风雨霜露昆虫草木之理。何暇尽穷。必有急先可穷之理矣。
明命则性也。性本在内而不在外。何以言罔有内外耶。
答襄阳乡校小学问目
   圣人涵养发育故浩浩。众人昏愚颓坠故蚩蚩。
圣人众人。天命之性则同。而气质之性则不同。圣人之性。如一盏清水贮在琉璃瓶内。莹澈呈露。无有掩蔽。故不假修为。本体自全。众人之性。如一盏清水堕在浊泥中。不有陶汰澄清之力则难复其本体之粹洁。圣愚之分界。正在于是。今若泛说圣人涵养发育。众人昏愚颓坠。而不及于气质之各异则恐不别白。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89H 页
且圣之为圣。若系于涵养发育则虽生知大圣。亦由工夫而得。何以言不加毫末万善足焉耶。
   有物则有欲。有欲则有物。
物者声色臭味也。欲者耳欲听淫声。目欲视邪色之类也。物自外而来蔽。欲自内而往接。故曰交蔽。然天生烝民。有物必有则。而此则异于是。元非欲自物中生出。今曰有物则有欲。有欲则有物。语觉有病。
   学者之所当先穷者。宜不越乎元享利贞之理。
孔子罕言命。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以闻也。天人性命之理。圣人亦不轻易语人如此。至于周程张朱。始忧学者之全昧道体。不乐向上。于是方说太极性命之理。诱进后学。而朱子晚年犹复以学者高谈虚远。不事践履为忧。新学后生。下学上达可也。先穷性理。有何紧要。今以元亨利贞之理。为急先可穷。则岂无躐等过高之病乎。学者之所急务。惟在于五伦。如事亲当如何。事君当如何。洒扫当如何。应对当如何。皆切紧日用。不可不先讲者也。若于五伦上。穷格得彻。践履得熟。则性命之理。自当有豁然贯通之时。何可遗近而骛远。厌卑而求高。悬空妄想。伥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89L 页
乎无得而已耶。诸生果以人伦日用。为易知易行而不必深究熟讲欤。愚则以为义理之至难透者。无过于五伦。蚕丝牛毛。卞别不精。则毫釐或差。便陷大恶。如匡章之责善其父。自附于孝子之谏亲。则本非为恶者也。不知有隐无犯之义。则未免贼恩之归。豫让之欲报智伯。实感其国士之遇已。则本求为忠者也。不知反君事雠之耻。则未免狗彘之讥。又如嫂叔不亲授。而嫂溺则手援之。不告不娶而无后为不孝。则大舜不告而娶。管仲之不死。子路之杀身。荀彧之佐曹操。狄仁杰之事武后。或有似是而非者。亦有似非而是者。于此分界微密之间。不容锱铢之或差。思之及此。宁不懔然。庸敬斯须之敬。过恭非礼之别。与夫夜行以烛。户外有二屦。声不闻不入之类。虽似浅易。而一有所忽。或至大悔。此又日用之不可不素讲者也。以此论之。学者穷理之工。其将何先。诸生试思之。朱夫子所以首言元亨利贞。次言仁义礼智者。盖以天命之赋于人。人性之受于天。揭示学者。欲使学者。识其天性之本善。而不流于物欲之私也。岂使学者舍其切己之急务。先穷性命之深奥而发邪。
答或人问目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90H 页
四性不相通涉。四端不相统属。
理一也性一也。元亨利贞。一理而已。仁义礼智。一性而已。理可四非理也。性可四非性也。是理也可元可亨可利可贞而已。非元之外别有亨之理。亨之外别有利贞之理也。是性也可仁可义可礼可智而已。非仁之外别有义之性。义之外别有礼智之性也。见春夏之生长则知有元亨之理。而非元亨不能为利贞也。见秋冬之敛藏则知有利贞之理。而非利贞不能为元亨也。见恻隐羞恶则知有仁义之性。而非仁义不能为礼智也。见辞让是非则知有礼智之性。而非礼智不能为仁义也。今言四性不相通涉则四理亦非一贯。天岂有四理如五星之各守其分野。人岂有四性如五脏之各定其部位耶。必如朱子之说浑然之中有灿然之理。方可所谓浑然者。从其性于静也。静则一故也。所谓灿然者。区其情于动也。动则四故也。曰一而包乎四。曰四而合乎一。其曰四端不相统属则似也。亦未必然也。当恻隐也。固恻隐而已乎。赤子入井则恻隐焉。恶人投水则称快焉。玆非羞恶乎。不隐恶人而隐赤子。玆非是非乎。一恻隐而羞恶是非兼焉。当辞让也。固辞让而已乎。过阙过庙而知不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90L 页
下趋之为非。玆非羞恶乎。非阙与庙则不下趋。玆非是非乎。一辞让而羞恶是非兼焉。仁则固包乎四矣。由此论之。四端不相统属可乎。仆尝谓四端兼动。为是故也。既谓四端兼动。而独谓四性非一可乎。
   四七理气之辨。当从退溪之说。以朱子语类辅汉卿所记。明白无疑故也。
退溪栗谷之说。俱甚的礭。吾辈后学。何敢轻易左右之耶。四端本乎理。七情由乎气。气非理不动。而动之者理也。动者气也。自其动处言之则栗谷谓四端七情皆是气发者。似为得之。朱子于人心道心之辨。人心则曰发于形气之私。道心则曰原于性命之正。不曰发而曰原者。必有商量。退溪之直谓四端理发而气随者。亦有商量。学者惟当于四端发时。深自体验。平心徐究。庶几可得。何可徒信口耳。各定是非。左退溪而右栗谷耶。辅汉卿所记四端理之发。七情气之发。此亦出于商量理气之下。至于立言垂训则朱子固已曰原而已矣。
   当其未发也。无分于舜蹠。而及其既发也。舜蹠判焉。故君子必审其几。
谓舜蹠判于既发可也。又谓舜蹠无分于未发则不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91H 页
可。东池清西池浊。何待决而流之而后清浊分。虽止而静。清浊亦判。舜之心虽未发。虚明斋肃焉耳。蹠之心虽未发。昏昧恍惚焉耳。乌可同也。子思不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乎。中则大本立矣。蹠可能乎。如足下之说则致和足矣。何必致中。谨独足矣。何必戒慎。达道足矣。何必大本。
天学问答
客有问于尔雅轩主人曰。顷年洪尚书汉师之聘于燕也。闻子作序送之。盛斥天主之学。其时天主之书虽行于中国。中国之人不甚尊信。且不流布于东方。则子何以逆料其祸天下而斥之严耶。其后数岁其书果来东方。东方之人。往往酷信而诵慕之。其势骎骎然将日炽而月盛。子其有先见者乎。主人曰噫。是不难知也。古之人心细而勤于学。后之人心粗而惰于业。圣人之学。理既平易。而用工辛苦。异端之学。语甚新奇。而用工径捷。心粗也故每惮辛苦之工。业惰也故喜趋径捷之地。老氏之无为。佛家之顿悟。适中其好新喜捷之心。故趍之者甚众。遂使学者眩于趣舍。朱夫子初年亦不免求之于此。而卒返之于六经。然后吾道大明于世。虽以象山之执迷坚固。阳明之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91L 页
悍论强辩。终不得肆行。使后之学者。师尊孔孟。阶级庸学者。皆朱夫子之力也。佛氏之学。广大慈悲。近于吾儒之博施济众。入定止观。近于吾儒之持敬谨独。而朱夫子以外于人伦。近理乱真斥之。牖天下之迷。救万世之溺。朱夫子之功。于斯为大。当列于大禹孟氏之下。而自夏运渐衰。夷祸益炽之后。有西河毛奇龄者。讥诋朱子不遗馀力。其徒渐盛。朱子之言语文字。皆为此辈所非议。则于是乎古圣人大经大法。日趋于荡然。彼好新喜捷之徒。将何所忌惮。将何所不至。老佛之学。到今世犹为陈旧而不新矣。且经先儒之诋斥而不容矣。是故尊信老佛者。几乎寝息。而好新而不已。则凡有新语。皆将乐闻喜捷而不已。则凡有捷径。皆将疾走。而天主之学。适倡于此时。吾固知天下之人。必将赢粮而跃马矣。其为书岂止行于中州。而不传于东土乎。行于一时而不祸于天下后世乎。余自弱冠之岁。已忧此事。适发于洪尚书之行。余岂有先见而然哉。理势固然。无足怪者。何待明者而后知哉。客曰天主之学。虽甚骇异。书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诗曰上帝临汝。无贰尔心。此言何谓也。天主之学。实本于此。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92H 页
则子何斥之甚也。主人曰天之主宰。命之曰上帝者。古圣人尊天之辞。而昊天曰朝。及尔游衍。昊天曰明。及尔出王。则可见上帝之无不在也。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则可见上帝之无形象也。在事物则当行之理。是上帝也。在人心则所赋之性。是上帝也。大学之止至善。乃所以顺上帝也。中庸之率性。乃所以事上帝也。安有耳目口鼻。可以图像。魂魄精爽。可以庙祀乎。古者天地日月五星山川岳渎。皆有祀。其祭天也。除地而郊。席用藁秸。牲用茧栗。乃所谓至敬无文也。今也图像以明之。殿宇以严之。使上帝之尊。下同一鬼。其为慢天亵天孰甚焉。休屠王有祭天。金人出于夷狄之陋而已。中国之人。奈何舍先王之礼。从夷狄之俗也。利玛窦以鸟兽鱼鳖之民。及来中国。见周孔程朱之书。睹礼乐刑政之美。非不懑然心服。而特以别种妖魔之性。挟其细黠小慧之智。敢于圣学之外。刱出奇僻之论。于是天堂地狱之说。蹈袭于佛家。严畏上帝之论。依据于经传。星历推步之学。推演于璇衡。而谈人所易知则人必不惊异。故乃曰天有十二重天。语人所易见则人必不诳惑。故乃曰六合之内。凡有五大州。譬如不肯画人而喜画鬼。不肯画虎而喜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92L 页
画龙。诚以人与虎易知而难欺。鬼与龙难知而易欺也。惜乎。世无照魅之镜。莫卞其虚实。世无扰龙之人。莫證其真赝。天下有识之士。其将见欺于玛窦之凶狡。终莫之省悟耶。诚可痛也。客曰佛氏诚诞妄。而天主之学。专心奉天。劝人为善。贤于佛氏。不亦远乎。主人曰否否。释迦本夷狄之人也。夷狄之人。贪而喜杀。故释迦倡为地狱之说。恐吓而禁制之。虽以虚伪诳诱。见斥于先儒。原其心则出于劝善。禅家寂灭之学。便同槁木死灰。其弊至于绝伦乱俗。而本其意则在于澄虑。虽以是坏人心祸天下。而犹不若天学之专事妄诞。实无所据也。佛老陷天下于夷狄禽兽。天学溺天下于魑魅魍魉。夷狄犹是人类。禽兽亦有形之物。比之魑魅魍魉。固有间也。客曰我国治教休明。士趍克正。天主书出来之后。台阁斥之。司寇禁之。虽有一二诖误之人。今皆释然改悔。其学更安所售于世。子之为虑无已过乎。主人曰不然。伐恶木者剪其一干而恶木犹在。制狂流者塞其一派而狂流自如。今攻天学者亦犹是也。其论十二重天则信之。其论五大州则信之。高谈天人之际者。莫不以其说为真。一句一话。曾不彷佛于程朱所论。而攘臂大言。略无顾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93H 页
忌。独于天主一说。以为不可信。此所谓只剪一干而恶木犹在。只塞一派而狂流自如也。卫其根株而剪其枝叶可乎。溉其本原而塞其流波可乎。苟知为恶木与狂流。则何不伐其根而杜其源乎。尽信其书而独斥其天主一说。则彼必有辞。我无以自解。今也尽焚其书。尽黜其说则可也。不然今虽斥之。终必信之。宁有近脂膏而不浸渍。迩燎火而不灼烂者乎。吾见其日益炽蔓。未见其遏绝也。客曰西洋推步之学妙。天下历家皆用其法。此等处其将尽斥之乎。主人曰不然。圣智首出。开物成务。莫尚于羲黄尧舜。西洋人虽善推步。不过因羲黄尧舜之旧法。敷衍为说。杂之以诞妄妖幻之辩而已。若无羲和闰法。帝舜璇衡。则渠安能范围天地。历象日月乎。西洋未通中国之前。司马迁壶遂等作大初历。唐一行立岁差法。其后屡百年。皆能造历颁朔。曾谓不通西洋则历家更不得措手。天子更不得颂朔乎。厌鸡爱鹜。良亦可笑。且蛮夷外国。风气偏僻。暗于大道。而或能奇巧淫技。古所谓蛮夷之人。多解鸟兽之音者。以此故也。人不能夜视而鸺鹠夜撮蚤。人不识风雨而鸦鹊知风。狐狸知雨。外夷之人或明于一曲。亦鸺鹠鸦鹊狐狸之类而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93L 页
已。设使西洋推步之学。贤于中国。仅明一曲。固不足贵。况其学本不出于中国历法之外乎。见其如此。遂信其知道则其亦惑之甚矣。客曰西洋去中国九万里。开辟以来所未通。而利玛窦始通之。虽未为圣智。独不为神异之人乎。主人曰利玛窦之来。果欲壮游者乎。抑航海遇风而漂者乎。是未可知也。唐时遣玄奘求佛经于西域。则好事者因之为西游记。宋时宋江作乱。张叔夜讨平之。则好事者因之为水浒传。中国多才喜事之人。固多如此之习矣。吾意此等辈人困利玛窦之来。假托绝国之人。创出荒诞之辩。连编累帙。至于汗牛。上以抗儒书。下以敌佛经。要以玩世愚弄。自骋其吊诡而已。然而埋趣粗浅。已不如佛经之玄奥。文辞俚近。又不如佛经之奇古。必是明末清初轻薄迂怪者所为也。愚夫愚妇。无惑乎见欺。学士大夫。亦或不免何也。其书甚多。必非玛窦之所皆论述。以玛窦为神异者。吾所未信。以玛窦为罪魁者。亦吾所未信也。客曰天主之书。遍天下。未易尽焚。将以何术而禁之也。主人曰不过明吾道以教之耳。日暮而燐出。天阴而狐啸。吾道素明。视若坦路。则左道之惑。邪径之走。何足虑也。客乃悦服称谢。捲舌而退。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94H 页
题郑玄老简牍后
余于郑玄老。少九岁。兄事之者踰二十年为旧交。俱喜文词为同业。俱擢癸亥庭试为同年。俱在台省迭出入为同僚。旧交也同业也同年也同僚也。今又同迁于北。险阻之与经。艰阨之与尝。而邻郡以处。书问日至。吾两人相与之情。虽吾两人。亦不能自说也。一日余以关山月歌一篇遗之。玄老辞以衰懒荒废而不之和。又以经济文章勉余。而以投老暇佚自嘲。余记弱冠时。来自乡曲。闻玄老名。已如宿儒老师。初识面时。见其长身白晰。美髯郁然。鼓掌奋舌。论古今治乱得失。人物高下。琅然满听。始除谏官。陈书数万言。论当世机务。多奇策闳谟。何其壮也。其后余与玄老俱出为州县职。继而余遭忧服。不见六七年。及今偕黜而来也。相遇于北澥上。须发已半白。颜貌亦顿谢。回念畴曩。相视叹嗟。与之偕途累旬。察其言动。虽志气犹在。谈论甚快。而昔日华盛。固已略损。欹倒自放之意。又形于笔札如此。何其惫也。虽然玄老书劝余以老不废学曰。修之在我。用之在人。吾自为在我者。在人者非所论也。噫。玄老之勉余如此。则所以自勉可知。特外示其惫耳。其中固未尝惫也。人生于世。天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94L 页
授之职。而四民之中。儒者之责最多。大而德业文章。小而射御书数。天地间万事万物风雨阴阳之变。钱谷甲兵之务。何莫非可晓可能。而人之智虑。必待老大而后完。故圣人犹曰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况众人乎。且众人之老弃年。君子之老得年。何则。饱嬉终日而无所事则所得之年。犹弃之也。日有见功。日有新闻。则所得之年。为吾得也。玄老欲为众人老乎。欲为君子老乎。才如玄老。学如玄老。有器识如玄老。志高行果。欲有所树立如玄老。而天又假之以年寿。发逾白而智益长。面逾皱而才益进。其所成就。终必有焯然见于世者。吾方以是贺之。而玄老以为戚何哉。吟咏月露。特文士之末技。虽不为之不病也。儒者事业。岂止于操觚弄墨。而一日废诗。遽告人以吾衰也哉。余亦年过四十。行将老矣。悼旧学之日荒。慨前图之岁乖。尚欲与同志之士。激昂勉励。不至为君子之弃而小人之归。故遂击节三叹而书之。以示玄老。玄老勉乎哉。
题柏岩郑公诗冢碑后
粤在执徐之乱。湖叟郑先生世雅。首倡义旅于岭左。歼贼于永庆二州之间。其子柏岩公宜藩实从之。因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95H 页
元帅失律。贼乘其后。先生陷于贼中。公奋击突阵。凡三出三入。先生赖以得脱。而公为贼所得。胁降不屈。愤骂而死。贼平。先生以遗衣招公之魂。又遍求公常所亲爱同志者诔若挽。裒聚而纳诸坎。封之为若斧若堂者焉。乡人谓之诗冢。药山吴学士光运铭诸碑以树之。呜呼其可哀也已。然冢藏体魄。体魄犹外也。况久则为灰土者耶。其人之精神气节。性情嗜好。与夫言行事为之迹。固非体魄之所能该。而诔挽之词。举其人之平生。铺张焉咏叹焉。或形而写之。若传神之画。或测而想之。若照心之鉴。全得其人之表里本末。俨然若恒干。即之有煖气。又能不朽而寿。则其视体魄之藏。不为愈胜也哉。噫。为国而纠乌合。为父而冒白刃。忠孝奋烈之气。贯日月塞宇宙。浩然而长存者。亦无待于诔挽之有无。则诔挽与体魄。均之无足重轻于公也。然使公死于牖下。启手足曰吾知免夫。虽毛发爪甲之微。尽敛而埋之。则固为全归之孝。而后人之过其冢而哀之。未必如诔挽之为冢。又安知不幸之为幸欤。曾子曰战阵无勇非孝也。孝非一道。但视所遇之如何耳。公在其时。固不计幸与不幸。况暇论后人之哀不哀也。虽然诗冢之称。以古今之所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95L 页
无有。为古今之所伤叹。高四尺者其为百代之风欤。
题李令国华(重馥)金刚诗三百韵后
学为诗而诗者。人巧胜。不学为诗而诗者。天机胜。自东汉魏晋以下。皆学为诗而诗。风雅三百篇下至苏李河梁。皆不学为诗而诗。孰优哉。人之不及天远矣。吾取其天者乎。李令国华少不治诗学。故往游金刚。与同行诸友。立禁诗令。及归京师。人问金刚之乐则乃述大篇三百韵。叙尽观览之富。景槩之胜。舂容乎布濩乎。愈出愈奇。不可涯际。非所谓不学为诗而诗。以天机胜者欤。吾于是睹子之难穷也。然圣人希天。犹学以为阶。向使李令不涉六经礼乐之源。诸子文章之涂。则天机何从而生乎。李令之所不学者。特诗家声病对偶之律尺而已。乌可以拘曲之见。议溥博之识哉。虽曰不学诗。吾必谓之学诗也。为次徐令韵。以附其末。以歌其美。诗曰。
同庚君健我衰慵。云说蓬莱一马通。杯视水清吞后海。诗成云起画来峰。壮游尽好犹身外。至道非赊在眼中。最爱曲终还奏雅。交虽晚也话襟胸。
题岫云墨竹障
余家藏书画。岫云之竹最多。以余喜竹而岫云喜余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96H 页
也。余记岫云为此竹未二十年。而岫云殁已十年。竹亦纸墨昧昧。非畴昔颜色。竹古矣。人何由不古。噫。喜余者亡而喜竹者独存乎。思其出于喜余者之手。而喜竹益珍。故题以志之曰此岫云柳公德章之竹也。
题临瀛崔生(元复)论易诗后
临瀛崔君元复以诗论天人竹三易。跋诸其下曰。易道不在天不在竹而在人。夫以易之道高远玄微。而反之于吾之身心。崔君其知用易者乎。易之道固在于日用彝伦之间。修之于此。而一朝豁然则易在是矣。孔子言百世可知者。非如后世象数之学。特以忠质文损益推之。知人则知天。此其一验也。然道之大原出于天。今谓易之道不在于天则语觉有病。崔君先修乎在人者。而后明乎天。则虽如孟子之终身不言易可也。崔君勉之哉。
青州乡俗告谕文
本邑新旧乡之战。厥惟久矣。隔楚越于同社。寻干戟于一塾。风俗大坏。流闻可骇。官以不才老吏。猥忝知州。仁不足以怀柔。威不足以镇服。竟至张皇文牒。烦渎营司。思之自恧。若无所措。营题严处之后。一乡颇知惩创彼此。皆能悔畏。自今以往。庶几息争解斗。同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96L 页
囿太和。甚可幸也。然古语曰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若使乡人外虽帖伏。内怀怨怒。则恐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耳。凡人贵于闻道。未闻道之前。外物甚重。慕轩冕而贱名检。愿粱肉而轻行义。既闻道之后。回顾昔日之所愿慕者。无异弊屣之不足惜。浮云之不足恋。诸君其欲闻君子之道乎。君子以孝悌忠信为良贵。文章才艺为至宝。自有良责至宝。而不知自修。不知自重。乃反流涎于呼蹴嗟来之饭则其亦失其性矣。易曰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言以力争夺。虽受命服。人皆鄙之。不为敬也。设使新乡辈狂奔乱叫。力战众议。终藉官长之威。侥倖得一仓监。吏民未必俯伏而敬畏之。士友必将贱恶而嘲骂之。苟有一分廉愧。宁不腼然自羞。反悔其得乎。官亦知其一时之暂得。无救于后日之还削。故不欲勒授。一付之乡论。此非茹柔吐刚而然也。古人曰一资半级。虽或得之。众怒群猜。鲜有存者。南柯一梦。其于得不补失何哉。度辽将军皇甫规。东汉贤豪也。其时文士王符本以贱孽。乡里所轻。而闻其在门。度辽为之倒履出迎。邻人以货得雁门太守者来谒。则度辽轻之。乃曰卿在雁门。食雁美乎。时人为之语曰徒见二千石。不如一缝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97H 页
掖。以此观之则得失轻重之辨可知也。二千石犹如此。乡任是何等贵物。而能胜在我之文学才艺乎。新乡中亦多读书之士。以诵法周孔之心。反不释然于乡任得失何哉。言忠信行笃敬则州里不期敬而自敬之。吾身不期贵而自贵焉。盍亦反其本也。旧乡则以世代乡族。冠领此土。新乡辈苟知主客之别。强弱之分。则当待之加意。不敢慢易。毋失其和气可也。今反呼呶斗狠。转成矶激。以至今日之纷纭。而相持累年。卒无丝毫之益。反有丘山之害。迷涂之辙。迄可反悔。而胶㓒之盆。尚未脱解。其亦感之甚也。乙未以前。初无新乡之称。而与旧乡交游无间。故校院之任。亦得通拟。而不幸新乡生躁进之心。适遇申侯有喜事之失。强拂众论。创通新录。遂使衅隙大开。仇怨日深。殆至按剑而相视。渐益排摈而不容。其所以躁进。乃所以自攻也。其所以创录。适足以为祸也。新乡辈以乙未以前自在之身。持乙未以前无竞之心。则虽不得一朝之通显。必不受今日之困辱。沧浪自取。尚谁怨尤。屈己下人则人亦敬待。乘气加人则人亦侮慢。不思谦抑之道。但有好胜之心。则以邹敌楚。徒见其覆败而已。智者固如是乎。然此则犹以利害言之。而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97L 页
以居乡处群之道言之。则古之君子善处乡党。善与群居者。必不如此。何不念及于此耶。旧乡亦有所失焉。张子曰民吾同胞。子夏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苟知此义则四海犹然。况同乡共塾之间乎。虽在下贱。有善则褒之。有才则进之。今此新乡冠儒服儒。口诵坟典之训。身游翰墨之场。是宜引之为吾党。许之以士类。而怒其相抗。极力排摈。并与顷年所尝通拟之斋任而不复许焉。甚至于飞书千里。暗地谋害。岂料玆州朴质之俗。有此天下羞愧之事耶。作事如此。尚可以妄自尊大。使彼辈摧服乎。往者已矣。来者可追。勿以旧怨为念。来斯受之。必以绝物为戒。优而容之。乡闾之间。更无忿恨之声。府庭之内。永绝嚚讼之患。则岂非一乡之吉祥善事耶。自有此战以来。京乡远近。无人不闻。皆以此土称之以弊邑。目之以病乡。诸君居乡。纵不得仁里之名。何忍受此题目。恬不知愧悔。迷不知悛改乎。新旧二字。乃受病之根柢。从今以后。绝口不言。更有称新旧二字者。即是乡战也。乡战者国有当律。焉可逭也。官虽疲驽。手执邦宪。岂肯沁沁默默。一任强乡之所为哉。不教而刑。古人所戒。怙终之罪。经传所载。故姑贷常律。先此告谕。我言不再。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98H 页
各须惕念。
淮惕谕俗文
本州地既穷僻。俗甚淳古。节俭衣食。服勤稼穑。家有孝悌之风。乡耻斗讼之习。诚可谓易治之民也。官莅任以来。爱其民俗之如此。居常喜悦。自知不才。无足以裨益斯民。故催科供上之外。专以不扰民为务。使各安其业乐其生。不至于愁苦涣散而已。且土俗质朴也故或欠于节礼。淳厚也故或过于任情。遂致紊乱而失度。烦费而无节。小则为他邑之非笑。大则有贫民之破产。其流之弊。诚可忧叹。不得不条列于左。以警斯俗。毋谓老吏之言耄。其各敬听钦念焉。
一。人之始死也。为其妻子者。悲遑号擗之中。以具衣衾治棺椁为先。何暇念及于宾客之奉。酒食之办乎。为宾客者居近邻者。当吊问而去。自远来者。宿食于主家而已。今闻此土之俗。初丧罔极之中。治丧凡节。犹属歇后。接待宾客。视作大事。酒肉淋漓。杯盘狼藉。则一乡称之以善治丧。饮食埋没馔品草略。则一乡讥之以不善治丧。噫。人子之敛亲尸也。一毫有阙则终身有悔。故凡附于身者。必诚必慎。先圣之训也。其敢或忽。以贻后悔。宾客之来。本为吊死。非为求食。则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98L 页
主人何必设酒馔而待之。宾客亦何忍醉饱欢乐于丧家哭泣之侧乎。宾主胥失。听闻甚骇。自今以后。乡邻亲友闻丧而来。哭吊之外。虽终日留坐。助治丧具。至于饥渴之境。或粥或饭。使之疗饥可也。更勿盛备酒馔。以伤礼俗。专致意于衣衾棺椁袭敛诸具。勿令有阙而有悔焉。
一。人子之葬亲也。体魄一入厚土。终身不可复见。哀霣痛迫之心。何间于初丧。且负土而筑之。取莎而覆之。俾勿崩颓。以固其藏。乃人之情。亦何暇念及于宾客之奉乎。会葬而来者。以祭馀之馔。使之疗饥可也。此土则专以接待宾客为先务。虽斥卖田土牛马。必先办宾客之供。然后乃为卜葬。葬时不善待客。则乡邻讥责。谤议朋兴。故有丧之家。因此破产者相续云。此尤可骇。自今以后。各里尊位洞长。痛禁此弊。过葬之家。惟以筑土覆莎为重。供馈役夫为务。此外宾客之奉。酒馔之设。一切废却。勿为过费可矣。此不但为贫家难支之虑也。名以葬会。便同宴集。伤风败俗。宁不寒心。若不痛改当有罪罚。其各惕念。
一。奉先之礼。士大夫祭四代。庶人祭祢。情胜而祭其祖者。亦或不禁。而闻此土之俗。乡班知礼者。祭止四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99H 页
代。而庶人无识之类。或至七八代祖而不埋其神主者甚多云。此尤悖礼之大者。祭祀之礼。国有常典。安敢乃尔。习俗已痼。猝难痛革。一朝严禁。易致搔扰。故虽不自官申禁。而尊位洞长其各晓谕愚民。使知礼法之如此。渐得改悟而遵行宜当。
一。婚姻之家。虽难尽备六礼。至于纳采奠雁交拜合卺等节。乃是不可废之礼也。人家行此礼。然后方知伉俪之义重。礼防之甚严。男女不至于渎乱。夫妇不至于乖离。先王制作。夫岂偶然。此乡之人。乡班好礼之家。虽行此礼。下于此者。虽衣冠行世之人。嫁娶子女。或多阙略云。可胜叹哉。婿之娶妇。不可无币。数段之布。足可以为采。连婚不可无婚书。半张之纸。足可以为书。各面里造置一木雁。则亦可以轮借而奠雁。东西分立。交拜不难也。女婢传杯。合卺不难也。我国之俗。男必帽带。女必长服。而穷乡贫弊之家。虽无此衣服。以常时巾服。亦可以行礼。此则不必拘也。亦愿尊位洞长晓谕而劝戒。俾成礼俗好矣。又闻婚家必以钱财。前期输送。谓之先采。先采略小则虽门户相敌。郎材甚佳。不肯成婚云。此尤野俗之甚者。婚姻论财。古人所讥。若女家贫而郎家饶。则以厚意送物助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99L 页
婚。固自不妨。而至于视先采之多寡。为大礼之行否。甚不可。亦须切戒切禁。毋长弊风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