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x 页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记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18H 页
在涧亭记
家大人宅龙邑之六载戊午。与邑君子谋为山水亭观之乐焉。邑君子佥曰吾土之山水大有佳者。佳则皆有主。而所遗则皆不佳也。家大人曰何必待佳也。佳者未必乐也。人苟乐之。其孰不佳也。后乎吾居者山也。虽庳可以登陟而游也。前乎吾居者水也。虽浅可以浣濯而忘忧也。山之西水之东。有田数十亩。拓而营之池之阁之。又可以盘旋而自娱也。是岁六月日癸卯。乃俶工事。见者咸止之曰是壤也。卑淤不燥。树萟之利而匪游观之所宜设也。涧且旱常绝涸。不可仰以池也。谏者日数十。谏不听则笑之。笑不闻而鸠材蕫役日督。越七月哉生魄。工事告讫。杰然而轩宇抗。汪然而陂潴涨。翛然而名木列。杂然而嘉花发。除有环水。岸有悬流。有矶有杠。有泓有沟。槩之涤洁朗豁。朴而不陋。美而弗侈也。既而落之。速而致者。闻而至者。始之谏且笑者。咸乐而观焉曰。昔者山不见秀也。今若崒然以增高。昔者水不见异也。今若濊然以增清。昔者麻麦幪幪。今也地宇焕焕。昔者孰谓是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18L 页
之便也。今也孰谓是之不便也。于是名其亭曰在涧之亭。据其地之实也。名其池曰跃金之池。志其夕阳之景也。名其池旁之小池曰贡玉之池。川禽之所登也。循除之水曰不息之泉。泉之泓曰半月之涡。不息以德言也。半月以形言也。跨泉而桥曰大鱼之杠。俯潭而矶曰取适之矶。大鱼言为形似鱼也。取适言所取非鱼也。石之戴土于池中者曰凝翠之岛。以其上植也。怪楂之植于庭者曰淡欢之山。自有记。于是宾客朋友多以异花名卉献遗之。间致千里之植。泽人致其朱赤可育之鱼。亭成久无记。越三年庚申。小子献庆白请而为之曰。夫亭之址。蔽于古而显于今。其蔽则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显则乃千百年而一幸焉。非地之有数于遭遇而然耶。观于是。足以见丰悴之不可常。而得丧之不足虑也。亭之始营。谏者几人。笑者几人。不听不闻。乃底于成。观于是足以见毁誉之不足恤。而守道之不可不确也。亭之制。苫檐穹然。如伞之覆物也。有居上庇下之道也。四窗敞达。无隐于内。无蔽于外。诚而发其明也。室隅内方而轩形外圆。方其志圆其行。居危之事也。观于山可以安仁。观于水可以利仁。君子之所乐也。其他一勺之泉一拳之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19H 页
石。鸟之飞鱼之泳。与夫草木之花叶。云霞之变幻。风月之色韵。皆可以触遇而穷理。随观而存警。其有得于斯者岂少也哉。且卫之硕人有在涧者。诗云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是已。其所谓弗谖者。弗忘其乐也。夫硕人之乐。不在乎涧。诵古人之言而求古人之志。学古人之道而行古人之事而已。其乐在乎中而不在乎外。则虽遗其外不病也。然则其于是亭也何待哉。虽然居之于人。固非所以定其乐。而亦有以知其乐。是故处于市者。鲜有非诱于利也。适于朝者。鲜有非骛于名也。若夫穷谷幽涧之中。鲜有非无求于名与利者而往焉。然则欲知吾家大人之乐者。其于是亭求之则几矣。记之月日。壬午癸丑。
淡欢山记
山有钜槐株。高可仞大可数十围者。人不知其几百寿。霹雳摺之。风雨踣之。秃干朽条。累累若峰峦之状者挺列于其颠。余则异之。运致之庭。竖而筑之。被以草木。乃山也。遂取苏子瞻假山诗冷淡为欢味自长之句。名之曰淡欢山。或者曰世之居城市而远山林者。不得乎真而求诸假则有之矣。今子山人也。藩子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19L 页
之居者皆层岫绝巘。四时青葱。庳可以玩游。高可以扪登。朝夕烟霞之气。可以吸而餐也。奚子之不足于是而复求诸彼耶。余曰不然。彼实不得已。而余则得已而不已。不得已者其情缘乎境。得已而不已者。其乐根乎性。缘乎境者既得则怠。根乎性者多有而不餍。子欲以彼之怠而谏我之不餍则惑矣。又吾庸知其真与假耶。山之为物本淡也。而是山尤淡。淡吾欢也。吾坐而憩。滴乎其烟翠之如浥也。吾对而睡。窈乎其岩壑之若瞑也。无臭味而悦娱。不声色而笑嘻。淡可欢耶。淡而有不淡者存乎彼。富贵利禄。世人之所同欢也。而人苟有独不欢于彼者。则其所欢者必在此。欢之所在则味之所生。又何必淡云乎哉。虽然吾之所谓有味。世之所谓淡也。名汝以淡。世无由嗔余也。遂记。
松亭记
不待瓦与茅。凡可以蔽天阳而庇阴于人者。皆可谓之亭。此吾松亭之所以名也。是松也自在稚时。昂藏诡古。有老松之称。岁既久。干益大根益盘。枝益樛以曲。叶益繁以密。上如伞盖。下则穹然。植吾庭下适十数年。已能受三两人坐。犹必解冠俛首。鞠躬而后出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20H 页
入。以一岁所长尺寸。验以率之。更六七八岁。可不解冠而伸首出入有馀。受人数亦可倍之。或讽余欲斧之曰正直孤高。无所依阿。松之性也。斯之不然。委曲纠结。好循人意。无乃非性之正耶。余应之曰噫。松譬则君子也。君子之道。何常乎正。或经或权或出或处。无非正也。在鲁有柳下季。在唐有狄梁公。道若屈志若陋迹若污。救世庇民。惟正之归。今吾与子。游于是松之下。炎暑得其阴凉。风雨得其覆盖。竟晷连夕。无所畏惧。非斯之功欤。可直可曲不失其正者。松之德也。彼方病其庇覆之不博。日盛而未已。安知夫其枝之曲直。子去矣。不去将为松羞。客惭而退。余愤乎世人之不知而轻议者。于是乎题。
简素斋记
李君汝弘旧家于西原之山东。扁其小斋曰简素。请记于不佞。应之曰斋之名简素何故。简之道。不可以孤行。必有以相辅而成。故在易乾坤之德则又必易也。在书教胄之道则又必无傲也。在孔门论士之行则又必居敬也。或相配也。或相矫也。然后其德始备。而救其偏而纳之于中。今君既取乎孔徒小子不知裁之。目卫伶官轻世傲物之诗。于中行固有愧矣。又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20L 页
继之以绘事之所先则质而已。不及乎文也。非彬彬君子之道也。恶睹所谓或配或矫者欤。君曰子言似矣。抑未喻吾所指也。吾观圣人之道。其始也简与素而已。自简而至费。自费而至氄。自素而至文。自文而至僿。皆道之弊也。然时日益多事。世之理民物者。虽欲厌其氄与僿。固未易遽去也。吾隐者。独取太古之简素。以治吾一身。奚不可也。行简则不滥。言简则不争。食简则易饱。衣简则易制。无往而不宜简也。而又持之以太素。皦而不累。俭而易守。吾诚乐之。且素非一义。易之素履中庸之素位。孰非吾志之所存也。不佞闻其言而善之。书以为斋记。
杞井记
法华山之一麓曰苍山。山下有泉脉涌出。村人坎而井之。在余屋后五六步武之内。夏寒而冬温。非大旱未尝绝涸。余与一村赖之。余谓水之用。止渴而已。上世污樽而抔饮。安知水之优劣哉。性止于不贪盗不狂醒。味止于不螫喉不反胃足矣。后世陆羽始论其品第。平泉相至数千里置驿以取惠山泉。岂非惑且谬哉。是泉也。余不知其品。陆羽茶经。以山水为上。则安知非上品。而视平泉相数千里遆传。堇致陈水一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21H 页
壶者。所得孰多也。余诚饮而乐之。又闻杞根浸水。饮者皆寿。故多种枸杞于两傍。庶几岁久之后。老根盘屈于井底。余与村人同饮其汁以致寿也。客曰子于一坎之井。亦思寿民。子其仁者欤。余应曰仁则吾何敢。虽然使长世者推吾说而大之。安往而非是井也。国而天下可也。客喜请记之。余笑而从之。
不寐轩记
前侍郎蔡君伯规之居忧也。以其先父母之藏在竹山。归老其下。计以早晚。顾未为可居也。拟室而扁之曰不寐轩。属其友李梦瑞而记之。或谓轩未成而扁已蚤矣。又何记焉。志之必可成也。名之必可言也。有其志有其名则成与言。吾奚蚤暮之也。乃复之曰。不寐云者。非取诸周雅之小宛乎。其诗曰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明发不寐。有怀二人。盖兄弟伤时乱。而疾痛呼父母之辞也。由是而类之。人孰不慕其亲。而至于不寐者。其皆有忧伤郁结所不释然者乎。或幼而孤。或先贫而后富。或以所业试有司。企踵取高第。要为之荣而后之者也。或殡敛之阙其具。若失其礼而憾且悔者也。或先故有所传绪与业而不克述以羞者也。今君有一于是而云然哉。余甚惑焉。今日盛际也。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21L 页
小宛之怨。时不可也。既君之老白首。而两大人适顺其天年。计其所得致欢之日四纪。其视幼而孤者。又何如也。少而登第。受知 圣明。入则赞筹于廊庙。出则建牙于州藩。金袋绣服。施施在侧。宠荣而悦娱之。既又推其恩而封秩加焉。葬祭皆以大夫。尝以亲疾申恳于朝。竟得腴郡。以济医药之费。则丰养而厚送。不暇言也。文章先业也。世掌艺垣之衡。殆若古之以官氏者。而洎乎先大夫。业无不继而阏于荫途。遗施于君。始乃并述其业与职。赫然为华国手。孰不谓能子肖孙也。虽以曾子之所不能有馀者。而视孟子所论得之为有财。子思所言善继善述。蔑不兼而无不足矣。于君尚未恔乎。而乃与彼忧伤郁结有不释然者。同其不寐奚哉。彼固不可寐。而君可寐而不寐。君其有高世人之孝乎。自皇皇望望。以至于忾然僾然。皆足以不寐。况于轩成之后。丘垄之荒凉而霜露之悽怆乎。楸柏之苍寒而鸟兽之嗥吟乎。于斯时也。以君之孝思。暇计其所不同于彼。而不同其不寐欤。以是扁宜哉。虽然不寐非可常也。难为继也。其惟夜寐庶几乎。故小宛之第四章曰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无忝则事君治人该矣。若以夙兴夜寐。足了乎是。则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22H 页
其指岂不大哉。自玆而始终。于吾知免夫。而孝之道全矣。君之事又不在小宛之卒章乎。既以此记。姑略其轩事。拟为之故也。
苍山记
直驹城县衙之东不百武而丘曰苍山。依山之右而为之池台亭舍者。李氏梦瑞也。山上有神堂。故旧名堂山。自余之居是山也。改今名为苍山。嫌其旧之陋也。山之左则余之从叔上舍公居之。与余分岗而园。以脊为界。桑栗郁然。苍影相接。朝夕杖屦之迹。山石为之不苔。从游相乐也。居不十年。上舍公客殁。仍葬他乡不归。其后上舍公之子若孙曾男女老幼八九人。相继沦没。皆葬园中。一家三世。马鬣相映。独一孙守其庐。花竹老大。满目悽怆。噫嘻悲夫。余后死者。于是乎无邻以居。无朋以游。无与酒而诗而棋而琴也。虽然登山而四顾。云烟散合之不定也。鸟兽往来之无常也。日月之交走也。春秋之嬗变也。或有也或无也。或有而无也。或无而有也。孰是之能倪也。孰是之保恒也。死者可悲而生者可乐。死者既往而生者方来。然则余所悲往者无几。而乐来者不穷。余又何戚焉。丙子闰九月庚申。看葬苍上。既哭而归。归而为之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22L 页
记如此以自解云。
慕轩记
思慕一也。思或有不诚。而慕则必一于诚。故人之于父母。能慕然后始可以言孝。孟子所谓五十而慕父母。予于大舜见之者是也。宜宁许斯文子楫幼丧其亲。筑室于亲墓之下。为轩面势向于墓。使楸柏之苍凉。鸟兽之嗥吟。声于几阁。色于窗槛。朝夕起居饮食。耳目之所视听。无一息不在于堂斧马鬣之间。其见也恍恍。其闻也肃肃。其身不离于轩。而其慕不绝于心。斯可谓能慕者也。遂扁其轩曰慕轩。一日之京师。躐余阶而升。告余以是。请余文以记之。颜色戚戚。余谓许君之慕其亲。可谓得其方也已。夫人过墟墓则怀怆悢。入庙庭则心怵惕。自然之情也。今子之轩。既密迩于亲之墓矣。虽一日容有不思其亲者乎。虽然子谓慕亲之心。直有资于是轩。而能保其愈久而不衰则吾未之信也。凡人之祭于亲也。其始入庙。焄蒿之悽怆。尸祝之斋明。孰不哀感而肃敬也。中而倦终而慢。季氏至于跛倚以临。孔子亦曰禘自既灌以往。吾不欲观也。庙中之事。终夕之敬。尚不能保。今子之处此轩既久。耳目渐惯于境。岁月寝远于初。则悲哀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23H 页
感慕之情。能无少衰乎。而况男子之处世。其行止出处远近久速。固未可量也。使子求科与宦。或远在数千里之外。足迹岁不一至于是轩。则子无亦失其所资而为慕者欤。于是许君改容踧踖曰。子之言是也。能使吾终身慕吾亲而无待于轩之有无者。何术而可。余应曰传有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苟知身体发肤为父母之遗。则所待而慕者何远乎。近求诸身而已。遗腹之子。不知其父貌。问于其母。其母曰尔父似尔。其子遂自镜其面而哭之。知其似犹以为戚。况知其贰身而一体。不止于似而已乎。冢土虽近于亲肤。譬之棺椁衣衾则亦远矣。况轩之又远者乎。舍近而求诸远。君子不为。故孝子一举足。不敢忘父母。惟其不敢忘。故手容必恭。足容必重。视听言动。一于礼而不敢肆。此其为慕也至矣。恶用是轩为哉。许君起再拜。复跪曰谨受教。予遂编其语。以为轩记而遗之。
太平楼重修记
襄阳旧有太平楼。粤自胜国。称为关东壮丽之观。而朽漏将坏亦且累十年。襄阳残邑也。而以佳山水名。残邑则力患不能修。佳山水则理所不当废。此行路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23L 页
之所共惜而守宰之所同病也。献庆来莅玆州。谋所以新之。吏忧其费。民忧其役。匠忧其材。大小愁惧。罔协厥议。献庆以告今观察使金公孝大。公闻而喜之曰。世今太平矣。乌可无太平楼哉。费吾可助。材吾不禁。而民虽小扰亦不病也。遂捐钱谷以相其功。献庆乃敢从事焉。阅两朔而告讫。合士民而落之。父老和会。儒武并列。感兴废之有数。喜雕饰之维新。抽琴赋诗。分弓射帿。相顾讴歈。竟日忘归。宴之将终。献庆喟然叹曰。楼之以太平名者古也。而今日之事。适与楼名合。平者陂之反而太者平之极也。以无陂之世。乘极平之运者。惟此时为然。而吾适宦于此州。楼适成于此日。而吾与子又适宴于此楼。歌康衢而颂华胥。熙乎其相乐。懑乎其有得。芒乎如赤子之乳其母而不知也。孰知夫太平之称。正验于今日之游耶。虽然有一国之太平。亦有一州之太平。国虽太平矣。而州或否焉者。太守之责也。苟使为吏于此州者。不知怀保小民。济之以苛虐。加之以贪饕。而民或怠傲斗狠。嚚顽喜讼。弃本趍末。恒心日忘。则一国之民。虽皆欢呼于太平。吾州之民。独不悴然以愁。骚然以离乎。古语曰一人向隅。满堂愀然不乐。吾一州之民。不得其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24H 页
所。使一国之民。为之愀然。则其可谓太平乎哉。吏以公平廉约自饬。民以孝悌勤俭自勉。化俗相成。共保我太平。岂非楼成之祝欤。咸曰谨闻命。敢不敬蚤夜。以毋替斯祝。既罢。献庆书其言为之记。且以自儆。又以斯楼之成。实由于观察金公之助。而金公之贤。复能宣扬 圣化。囿一方于太平之治。关东之民。于是乎益幸。楼既成。将待公临辱而落之。公以疾不果临。州之士民相率怅恨。而颂公之赐。遂并记之如此。
天吼山记
雪岳之左曰天吼山。通山皆石。如屏扇堵墙之状。剑立千仞。其上有穴。天将大风。其穴先鸣。故名曰天吼。下有石窟。释子因石为屋而居之。名曰继祖窟。窟前有动石甚钜。形如钟鼓。人摇之则动。上刻天吼山三字。北崖又刻继祖窟三字。笔势遒壮。皆尹尚书淳所书云。山之东有达磨峰。特立可敬。其南则土王城十二瀑也。盛夏潦壮。瀑流益奇。其西则雪岳群峦。云雪苍苍。其北则青草湖。湖与海水。波涛相吞。光影相发。余自神兴历内院。与僧徒五六人游。朝而入夕而忘归。余谓山水之胜如此。必有神仙有道者往来于山中。问之僧。僧曰未见。既而思之。神仙有道者。面貌与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24L 页
人同。虽遇之而不可知。则余可以意乎僧。僧可以意乎余。僧果是耶。余果是耶。余与僧两相意而不相知。则姑与之游而记之。以俟知者于无穷也。
灵岩对月楼记
不佞少也。尝南游海上。过灵岩。登所谓对月楼者。前对月出山。黛色岩形。依然如汉都之三角山。去国千里。有宋玉楚山如故人之喜。其后数十年。友人俞君恒柱出宰是郡。未一年书报不佞曰。对月楼今新而大之。楼上下层各十五间。下层皆以石柱。高二丈三尺者承之。壮丽殆甲一路。幸吾子一言以记之。不佞闻即大喜。以书复之曰。俞君之意。我知之矣。其必爱月出山如不佞之昔所喜。而设此壮丽以志之也。不佞尝嗤小其楼。而俞君大之。何其所见之每同也。不佞方远守北邑。系恋城阙。欲归见三角而不得。得以文记似三角之胜。揭之楼上。则恍如身陟斯楼。与俞君指点其山。论其似三角处不甚似处。榛苓望美之思。黯然于其间。嗟呼。使不佞与俞君。推是心以往。爱君忧国之诚。奚间于在金华玉堂时也。政思宣吾 君之仁爱不敢怠也。刑思体吾 君之钦恤不敢忽也。教思布吾 君之德化不敢慢也。俞君之陟斯楼。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25H 页
亦同此想否。闻俞君之营此也。费俸钱累千金。苟以是誇使客贮妓女。为都会侈丽之观而已。不志乎上所云者则谓俞君廉可也。谓俞君有风流可也。谓得近臣出外之道则未也。以不佞所自勉者勉俞君可乎。不别为记。君若有取于吾书则盍以是编为楼记。
习斋记
今年夏。余僦居于赵君养用之庐。数月乃去。余嘉赵君兄弟好学读书。同居肄业于斯也。名其室曰习斋。且告之曰。子知习之为利博乎。闻而记之。见而知之。斯谓学矣。既学矣。由而行之。宜沛然莫御也。而犹必曰时习之。圣人岂欺我哉。试就子所学而喻之。今子所学者。功令之文也。真隶之书也。所谓诗赋疑义论策等文。既已考之程文。得其体裁。又从师而问焉。则告之曰诗宜清赋宜幽。疑义宜核。论策宜波。听之若可瞭然于胸中。而及其注之手而属其辞也。茫然不知所措焉。所谓晋蜀颜柳韩等体。既已求之书帖。晓其模法。又从师而问焉。则告之曰晋尚淳蜀尚巧颜尚筋柳尚骨韩尚肉。听之若可瞭然于胸中。而及其运其腕而书诸纸也。亦茫然不知所措焉。其故何也。学而不习之过也。连篇累章而文乃成。费纸殚墨而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25L 页
书始工。以此类之。奚往而不然。经传之训。非不学也。而朝吟暮讽。循环温绎。所以习也。敬义之方。非不学也。而静存动察。戒谨持循。所以习也。学为孝者习于定省温凊之节。学为悌者习于肩随后行之礼。且如心之官思。如耳之听目之视。疑若无待于习。而犹曰思之思之。心亦习于思。然后灵生焉。况手足四体。不驯习而能从令乎。且习者非一也。故训曰鸟数飞也。数飞故能高飞。子为其数飞者。吾俟见子高飞也。
镇川梅山书堂记
郑斯文光浚侨居湖西之常山。悯村学究之荒嬉于艺业也。与其邻同志者谋。刱置书堂数十楹。为多士藏修之所。劝为举子之业。而躬先勤劬以倡率之。既而告余。请余文以记之。余应曰不亦善乎。世衰教微。士不知学。名利是趋。吕伯恭儒者也。以举业勉进后学曰。不开此一路。讲堂前草深一丈。君其有伯恭之志欤。由举业而知读书。由读书而知正学。则韩退之之因文悟道。本自如是。安知无豪杰之士。因伯恭之所勉。得退之之所悟哉。况人各有能。足相师也。人有不逮。足相警也。老者坐幼者拜。老者卧幼者为之席。长幼之礼可明也。面熟则情密。情密则问病也诚。哭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26H 页
死也哀。救灾也勇。敦厚之俗可兴也。古之所谓正学。不外乎是。书堂之设。岂直为举子业而已哉。余将有俟焉。是为记。辛丑暮春。艮翁书于五十川上。
景拙堂记
古之论巧拙也。以智为巧。以愚为拙。故孟子曰圣譬则力也。智譬则巧也。书曰作伪日拙。又一说以伪为巧。以直为拙。故有巧言巧宦之目。有拙讷拙戆之称。于是乎宁拙毋巧之说出。而后之君子咸趍焉。今西原申公惠吉氏以景拙名其堂者。其意岂不以圣智之巧。既不可跂及。则宁安于以直为拙者欤。士苟直矣。贤与圣可阶而升也。公其贤者乎。公曰直吾何敢。吾于世无往而不拙。故至白首穷然。视世之巧以为利者。心有所不安。而顾安于拙。殆吾性拙而不可化也。且吾旁祖拙斋先生。古之名儒也。学问道义。为一世师范。至今士林尸祝而俎豆之。犹托于拙而自号。先生贤而拙者也。吾拙而拙者也。然由是拙以往则先生或可几也。不然则去先生远矣。吾安敢病吾拙而它求也。先生啜食之所。距吾庐甚迩。故吾自少继继往拜焉。今虽八十老矣。犹杖而往。扶而拜。未尝或懈。景服慕悦之心。安得不油然于胸中耶。师贤祖而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26L 页
否者未有也。故吾以是名堂也。不佞闻而叹曰。公果贤者欤。古之贤者。固有周而通者。亦有谨而拙者。而周而通者亦未始不自于谨而拙。故朱夫子曰真正大英雄。自战战兢兢临深履薄中出来。此先生之志也。公则慕之。公果贤者欤。公既老于是堂。以拙自勉。又以是堂遗公之子孙。则子孙亦曰吾父吾祖之遗则也。必将世其拙而名乡里矣。讵不美哉。谨书为堂记。
百花庵记
柳君璞家于白州之金谷。丘园阶庭。皆被以花树。盖百花也。名其所居之庵曰百花。遣人走京师。因余所亲识徵记于余。余应之曰。古之隐者。多隐于花。秦人隐于桃。和靖隐于梅。濂翁隐于莲。陶令隐于菊。今柳君以百花隐者欤。然桃与梅也。春华者也。莲与菊也。秋华者也。彼四人者之所托而为隐者。各得四时之一。而未得其三也。今柳君之所爱者百花。则四时之花备矣。无时而不可隐也。比彼四人者所得。不已奢乎。柳君栖隐之趣。历四时而无变。则其欲终隐而不出者欤。或曰人之于花卉。有所偏爱而酷好者。以其德性之相方。臭味之相近也。向所称数君子是已。柳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27H 页
君则不然。以百花骈列于前。欲并蓄而俱玩焉。则所好者无乃驳而不约乎。繁丽富贵之观。非隐者之所宜尚也。余曰不然。花之品固有高下清浊之殊。而露开风落。由于天机自然。则一也。余未识柳君。意者其人观物而玩理者欤。阅其开落而乐其自然则安往而不自然也。遂书其语为记。
赠左承旨牛岩李先生遗墟碑阁记(军威县西于良谷。李公世宪所隐居也。子孙竖碑遗墟云。)
有岩如大武之兽。寝而不讹。有碑圭首而龟趺。曰此何地也。古有隐士李世宪先生栖遁于此。因岩以自号曰牛岩。其后乡人以先生杖屦之所。而葬亦不出其乡。故立祠墓下以尸祝之。中移闻韶之玉川。皆以邦禁辍止。先生之子孙惧夫遗躅之湮没。立石以识其迹云。不佞尝按己卯录。悼诸贤之婴祸。殆甚东京之党锢。而惜于其时不有徐孺子一人。今读斯碑所记载。李先生其人欤。朱紫阳游豫章东湖。慨然有怀于陈仲举,徐孺子之高风。以出处之间。祸福不同。而亦各行其志。感叹而两贤之。不佞于此地。怀仰李先生。亦岂下于徐孺子。而嗟乎当时诸贤。皆不知此地之可隐。甘与陈仲举同祸。为后人所悲欤。抑各行其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27L 页
志。未可以祸福第其高下欤。君子道在其躬。欲时施者夙愿也。道不行而卷怀者时义也。宁夙愿未遂。惟时义是适者。圣人之所深许也。李先生其庶几乎。先生学问醇深。文章浩汗。使出而耀于世则必为士类所影附。芝蕙同焚。宁有一幸。惟其不出也。故世莫知。莫知也。故生也享金安之福。殁也留高尚之名。宜此地之有斯碑也。阴崖李公耔当时名胜也。独深知先生相推重。先生虽在畎亩。闻时政阙失。辄引白痛饮。悄坐不语云。呜呼。岂不贤哉。谨书为碑阁记。
渊渊楼记
水一也。流为川滀为渊。以其下施为功则渊固不及于川。不有其滀。流何以长。川必资于渊。渊之功为不少。月城李斯文鼎凝以其宗叔咸昌公书。来谂于不佞。以楼号渊渊者请为之记。不佞曰渊渊何义。曰吾祖赞成公。即晦斋先生之皇考也。赞成公以学问文章倡于家。晦斋之季君持平公。又以孝友至行。趾其美。后裔之追慕景仰。至今累百年不衰。乃建世德祠于德渊之里以祀之。而前为之楼。扁以渊渊者。谓家学之渊源在玆也。晦斋先生倡明绝学。为东方儒宗。而退陶李先生为之赞曰。先生家学。固有所自来。岂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28H 页
不以渊源在家庭。非可他求也欤。噫。赞成公既为之渊。又有足法之弟接其源。而晦斋导其流而益大之。若是其沛然莫御也。吾惧后人之沿其流而忘其源也。故以是扁诸楼也。不佞作而对曰尝读程太中朱韦斋行迹。知三先生之学有所本。今闻吾子所云。又知晦斋之学。亦有所自。尚可谓不滀而流。不渊而川乎。吾闻楼之左有龙盘渊。渊之深不知为几百丈。使公之子孙疏以溉之。将混混乎来矣。射鲋之波。稽天之浸。惟在用力如何。子盍勉之。谨为记。
栖碧亭记
亭之号栖碧。盖取诸李青莲问余何事栖碧山之句也。亭旧在龟城西。今在礼安县南相距七十里。地非愚公之可移。亭非壑舟之可负。奚贸易迁变。不恒其处耶。亭之主人曰金君士光。士光之言曰。龟城之亭。吾先祖柏岩先生之所筑。而颓圮不修且百年。子孙贫不能改搆。而不肖适为亭于礼安。宗人咸曰以先祖之所尝扁。而扁于是。地虽非旧。扁犹旧也。有是扁而责其地之实与旧。地有似有不似。则必将忾然怀思。指其山曰青葱者犹旧而奇峭峛崺之或殊也。指其水曰清泠者犹旧而深浅揭厉之或变也。树焉而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28L 页
曰是似旧地之某树。某树吾祖之所尝植也。矶焉而曰是似旧地之某矶。某矶吾祖之所尝钓也。见其似欣然喜也。惟先祖是思。见其不似。愀然感也。亦惟先祖是思。吾辈辄兴旧地之感。不忘先祖之思。将是扁是赖。则孰如地与扁俱泯。使吾祖之旧迹遗风。日就于寝远而寝忘耶。不肖为是惧。以宗人之言。移旧扁而揭于吾亭。旧亭之不能肯搆吾罪也。非旧亭而冒旧号。亦吾罪也。然推其不忍忘之心而谅其不得已之实。则其或不我罪欤。不佞闻而叹曰。观过知仁。况未始过乎。金君及金君之子孙坐卧起居于玆。常目是扁。则虽欲一日不思乃祖得乎。乃祖柏岩先生。古之贤人也。德谊名节。至今焯焯照人耳目。既克思之。又克肖之。则不忝为先生子孙。亭与扁特其外耳。奚足云尔。士光起再拜。请记其言。自勉以勉后人。遂书以遗之。
白云亭记
昔秋梁公望太行白云叹曰。吾亲舍其下。今余为亭于巨黍县治之西。前与石城山相对。而余先父母之藏在其下。每日开户倚槛。望见石城。白云晨起。辄有梁公之感。遂以白云名亭。然梁公亲在而恋其门闾。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29H 页
余亲殁而恋其丘垄。较之梁公。余尤悲切矣。且余以不才无能。过蒙 圣朝简拔。怀恩不去。迟徊于京辇之下。足迹岁不过一再至于是亭。石城白云。又可得以常目乎。然古人有终身慕父母者。苟余慕之不衰。石城白云。安往而不在目也。余以是勉焉。乙巳仲春。乞暇来此。悽怆顾怀。如鸟兽蹢躅之顷而后去。临去书此于壁。以识余怀云。
永报堂记
人家之祭始祖。昉于程氏之礼曰。冬至祭始祖。又况功在斯民。泽及后世者。载国祀典。以为报之云耳。子孙之报。尤当如何哉。安东权氏之始祖曰高丽太师公。当罗季逆萱之乱。国为之烬。民刳于兵。公炳几达权。戮力讨复。东民赖安。泽流至今。邦人祠之花山盖累百年。公之子孙曰斯足以报公而已。非所以致我孝也。孝莫大于善继人之志。问公奚志则曰。公非旧日罗之宗姓乎。迎降于丽师。非所以借秦兵而复楚。从汉王而报韩乎。生既乃心王室。则殁有不怀恋旧都乎。然则奈何祠东都。其可祠东都。乃所以致孝。孝所以报也。咸曰苟可以继先志而慰先灵。吾辈何敢不勉。乃立祠于东都之云谷。既而曰孰可以配公食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29L 页
者。咸曰子孙蒙荫。千亿其丽。名胜贤公卿可胜既乎。然东都之人所高山景仰者。莫若竹林,龟峰二先生。庙于东都。宜从东都之望。遂以二先生合享。礼既成。又为燕毛之所曰永报堂。走京师告于完山李献庆曰。子亦吾始祖外裔也。子可以记。献庆敬应曰诺。仍为之言曰。诗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父母之德之难报也如此。而我之言如此。父母之言又如此。溯而上之。以至于始祖。而其言莫不如此。则始祖其亦父母之父母也。推众父母之心而一之。则始祖可无祀而报乎。且礼以不忘本为贵。故昔太公封营丘。五世皆反葬于周。以为狐死首丘仁也。今东都太师之所首丘也而祭之。权氏其达于礼乎。诗又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权氏之祚。容可量乎。遂感叹而书之为记。
刑部壁上蓬瀛图记
余以刑部右侍郎。晚憩于府轩。偶见壁上画蓬瀛。有五仙游戏。一仙乘鹤。脱巾露顶。手持绿玉杖。拱而坐。一仙骑鲸。双手捧酒榼。若向人相授者。一仙坐莲花上。一仙乘槎。槎上系酒壶。一仙坐莲叶。瞑而若睡。相与荡漾往来于波涛汹涌之中。真与古列仙传所记相似。画师果不诬也。五仙之中。惟乘鹤者须眉皓白。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30H 页
其馀四仙皆颜若桃花。鬓发㓒黑。岂仙府之人。亦少多而老稀耶。若老为可羡则余于此府僚官中。年最多发最白。其可与彼老仙者。同为人所羡耶。人之所以为人。恃教与刑也。彼五仙遗弃世事。遨游尘外。教且不知。况知所谓刑乎。而乃画此于刑部壁上者何意欤。凡人有欲故争。争故讼。讼故刑。神仙无欲者也。使世之人皆如此。则讼将不作。刑无所施。岂欲以此讽世之人。将使刑部为闲局漫司欤。然仙府亦不能无刑。误读黄庭一字则谪之。余亦仙而谪者也。于此怅然徘徊。试招彼五仙者曰。昔与卿辈共赴蟠桃宴。分啖一颗甚甘。卿果记也否。
 甲辰五月二十八日。会推杀人重囚。枷械满庭。箠朴喧闹。心甚不怡。偶见壁画。忽觉神融魂𨓏。退卧屏后。呼吏把笔书此。书讫一读。解颐孤笑。自信此老前世当是画中一仙也。
登岗村记
顺兴治南竹溪之上蕨峰之东。有村曰登岗。古有遁庵徐先生翰廷自达城挈妻子来隐于玆村。旧名登瀛。先生改以今名者。前有蕨峰。故取登彼西山之义。古老人云然。先生在 端宗之世。名进士而已。景泰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30L 页
乙亥以后。一韦布何有于伯夷之义。而为西山之采耶。当是时秋江梅月堂诸贤多避世自靖。而先生之废举遐遁。迹偶相似。故后人以此意之耳。先生未尝自言。则吾未知其信然也。岂或先生不敢言。或言之而子孙及邻人亦不敢传。有若意之者而口相授至今欤。春秋之义。有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先生之意其亦微耶晦耶婉耶。微而有可显者耶。吾不得以知也。噫。子曰作者七人矣。七人之姓名不著。而后世犹以高尚之士许之。若先生者。无论其义之何居。盖亦作者焉已。竹溪蕨峰之间。先生之清标高躅。若可彷像。傍溪而有东园。大木千章。翠苍阴映。又有石台。俯溪而为矶。先生垂钓处也。若是而拟之徐孺子之豫章可也。严子陵之富春可也。何必强解登岗之义。以为先生之志如此如此云耶。虽然人情固有所安。亲戚邻里所依而为庇也。土田场圃所仰而为生也。先生之于登岗。果有所为庇而为生者耶。锦城之祸。村之上下数十里。闾井墟矣。人烟绝矣。荆杞萧然。狐狸昼嗥。但有忠魂毅魄往来悲号于风雨。行过者彳亍无不酸鼻而抆涕。先生奚取于斯。而必舍达城之贯乡乐土。孑然投身于荒寂伤心之墟耶。人能困悴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31H 页
其形骸。寒饿其肌肤。摧伤其肝肠而不恤者。其心必苦其守必确。其所知必审。不肯厌此而易彼。以此而意之。先生之心。其或可得而见欤。村之北七里。有锦城望祭之坛。隔岭则越地。有恭让王陵。村西石台下则权孝子得平之闾也。先生之所栖隐。宜在是村也夫。然先生之志微矣。终莫得以详。姑为之村记。
柏岩郑公旌闾记
粤在 英宗大王八年。承文院正字臣郑重器伏辇路上言曰。臣永川世家也。先祖有进士世雅与其子生员宜藩。壬辰乱鼓义旅击贼。收复永,庆二郡。战辄先登。为贼所围。宜藩见父急。奋剑突阵。阵乱。世雅得出。宜藩不知。以死求父。三入三出。卒死于贼。在国朝典章危身殉国及死于忠孝者。俱有褒奖之例。敢以臣二祖名迹闻。 英宗嘉之。世雅 赠大司马。宜藩 赠左承旨。恩至渥也。岁既久。公议犹有所抑郁者。以宜藩行之卓。而闾之表不耀于今若后可歉也。子孙将以是吁诸朝。其小人曰吁不可渎恩不可亵。朝廷必不许也。其君子曰国家之褒忠奖孝有二等。高者旌闾。其次赠职。若宜藩之忠孝。为高不为次灼然也。朝廷必不以渎亵而持之也。子孙乃小人之违而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31L 页
君子之从。今 上八年甲辰。候驾过申吁。 上下其事。该曹礼曹判书臣严璹启曰郑宜藩忠孝事。于法可旌。 上又命诸大臣议。佥曰璹言是。 上乃可其议。以其年九月丹其闾而题之曰忠臣孝子 赠左承旨郑宜藩之门。后孙请记其事于李献庆。其词曰人之忠孝。不期于死。死虽不幸。死则益烈。迹公之倡义。计出于万死。设或不死。固死于国。况父急而子死之。一死以报二生之恩。何其烈哉。 王心大嘉。降命斯赫。礼官进议。群公允协。 宁王之恩。今 王是究。柏岩齿齿。紫湖浏浏。有煌丹楣。粉字如手。有子忠孝。于乃父有光。传子孙千万。无不思勉承。匪直子孙。一邦之劝。百世之风。
集敬楼记
荣川古有三判书宅。丽朝郑判书云敬传之外甥。甥乃黄判书有定也。黄判书传之外孙。孙乃金判书淡也。金判书谥文节。文节公之子孙世守之。今至十馀代历五六百年。屡坏屡修。惟东楼尚存。而朽败仅支。宗中议合力改建。宗孙辞之。宗人咸曰宗孙贫不能改修。则吾辈何敢惮是役耶。况宗老思亭公义庄在。盍以是经理之。皆曰诺。于是宗中择有干局者若而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32H 页
人命之曰。某也干是。某也干是。费钱三百馀缗。用丁夫二千馀名。跨两年而成。正寝外廊总二十五间。东楼比旧加一间。盖欲容众于宗会时也。楼旧无名。一日宗孙之胤应鍊来京师。款献庆之门而请名其楼。献庆闻之喜曰。岂不善哉。诗云惟桑与梓。必恭敬止。桑梓犹敬。况乃祖文节公受之于郑黄两判书。传守十馀代者乎。况乃祖歌而哭而聚国族于斯者乎。宜子孙之敬之不衰。倾者扶之。坏者修之也。诸族一心。敬乃祖先。底于成功。此非一人之敬也。集众子孙之敬而成之。则盍以集敬名之。应鍊起拜曰诺。谨受教。献庆又告之曰既敬祖矣。宁有不敬其宗者乎。既敬宗矣。宁有不敬诸族者乎。宗族之不睦。皆自不敬始。今子之宗人。以是敬祖之心推之。则庶几宗族之间。将之以敬。保其敦睦之风乎。应鍊又拜曰。敢不以是自勉。而又勉吾诸族乎。献庆又告之曰集敬有二义。非但谓集诸子孙之敬而已。敬之为德。非可袭以取之也。必如孟子所谓集义然后乃可以成德。或作而辍。或间而断。岂可谓敬德之人乎。子试登斯楼。望铁山之高也。龟水之深也。山之高。培塿之积也。水之深。源泉之积也。敬之德。战兢之积也。十年敬而一日不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32L 页
敬则身必辱。十世敬而一世不敬则家必殆。一身之戒。集是敬于终身。一家之戒。集是敬于世世。子与子之诸族。果能是而及其子孙。则金氏之祚不可量。而斯楼之寿亦不可穷。吾子以为如何。应鍊乃瞿然踧踖。拜以称谢曰凡我金氏之族。闻执事之教。宁有不惕然感发者乎。请以是为楼记。以示今若后。愿执事卒幸也。献庆许之。遂编其语以遗之。
止庵记
权君太初自鸡林来游太学。往往从余嬉话。一日告归于余。且曰仆所居为数间屋。扁曰止庵。愿执事一言道其意发其趣。使仆得从事焉。余曰子之止。可得闻欤。止有可不可。可者如大学所谓止于至善之类是也。不可者如行百里。止于半途之类是也。子之止恶乎止。于可乎止。吾固与之。于不可乎止。吾不知也。君曰仆闻之也。凡物有动有止。士之动止。尤有大焉。其动也有可大之业。其止也有可久之德。仆之少也。固未尝不欲动者也。欲做时文而希中乎科举则主司不谓好。欲立名誉而求知乎当世则公卿不下士。宁归而耕于野。以暇日读圣人之书求圣人之志。仆所谓止。如斯而已。然士固有志。多为名利所坏。安知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433H 页
昔日之动。不几于半途之止。今日之止。乃可进于至善之止欤。然则仆果止欤进欤。可乎不可乎。执事幸有以教之也。余曰噫。苟如是。子果进也。非止也。然进进而不已。卒进于至善之止而止焉。则子果止者也。然不止乎彼则不进乎此。今日之止。求进之止也。不进乎始则不止乎终。他日之止。进有之止也。止乎止乎。大易所谓止其所者。非子之勉。孰勉乎哉。遂记其语以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