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x 页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疏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4H 页
论朝祖礼疏(我朝丧礼。旧无朝祖之文。 英宗大王始定其礼。载于丧礼补编中。丙申 大行又命收议。久而未定。故进此疏到政院。而其日已有成命。从旧礼停废。疏不果上。)
伏以日月迅迈。 因山奄迫。伏惟 圣孝哀慕。益复如新。臣顷忝馆职也。伏闻以 大行朝祖一节。收议于大臣儒臣。臣有以知我 圣上临事慎重。犹恐不尽于情礼。意甚盛矣。臣昨日陪祭入阙。得闻于缙绅间传言。则屡次收议。迄未酌定者。有二端焉。一则朝祖后还安神帛于阙中。有乖于檀弓有进无退之义也。一则体降于土中。神返于室堂。永閟之梓宫。既未往辞。则暂出之神帛。不当替朝也。之二说虽若可疑。而臣之愚见窃以为不然。谨按檀弓负夏主人填池推柩而反之。填池云者。奠撤二字之误也。仪礼疏谓负夏主人既行祖奠。方设遣奠。以曾子之来吊为荣。撤去遣奠。推柩而反之。受吊后复行祖奠。故子游以有进无退之说。讥其失礼。而今丧礼补编中 先大王纶音有曰。引前一日奉梓宫诣外殿。奉神帛行朝祖礼后。还安同殿行祖奠。则不但情礼之无憾。亦不悖于有进无退之义。 先朝此教。至矣尽矣。朱子曰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4L 页
义起之礼。惟盛德者行之。此据古礼。虽不可谓之义起。而非 先大王盛德。何以折衷酌宜。若是其得中而无憾也。朝祖之礼。象平时展谒之仪。仿人家出告之礼。而还安外殿。不入攒宫。则此又与朱子家礼合矣。奉柩朝于祖下。有遂迁干厅事之文。私家之厅事。即国家之外殿也。朝祖后还安外殿。仍行祖奠。则家礼之义。正谓如此。何尝如负夏主人再行祖奠之大失礼乎。设或外殿不便于移奉梓宫。则虽如私家略移动之制。犹为破殡移奉之义。则神帛朝祖后。同奉于移动之处。亦可为将进发之仪。不可谓既出而复还殡也。于礼意有何所妨。至于神帛代行。虽不如奉梓宫以朝。而奉往梓宫。事多掣碍。故不得已从丘浚代行之礼。非不念体降神返之义也。废阙有缺于情礼。代行犹慰于神道。则虽未尽合于古礼。岂不愈胜于全废哉。此既 皇朝之所尝行。丘氏之所已定。则恐不必疑贰于前代所熟讲之礼矣。又伏闻廷臣献议。以为发靷后大舆北向。少住于 太庙咫尺之地。奉铭旌朝祖为宜云。此尤有所大未安者。私家则庙在家内。朝祖后祖奠亦行于家内。无往来差远之患。而朝家则 太庙与阙中相去稍远。似与私家之朝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5H 页
祖祖奠同在家内者不同。而第伏念国家以一城内为一家。则 太庙虽稍远。便是在家内也。何必以远朝于 太庙。还祭于阙中为未安也哉。仪礼祖奠疏曰祖者始也。乘轴车辞祖祢。故名为祖。祖奠之得名。盖以朝祖。则此朝祖后行祖奠之验也。朱子家礼亦曰朝祖后日晡时乃祖奠。则今此朝祖之礼。行于祖奠发靷之后。岂不先后失其序哉。臣恐此事之未安。殆有甚于既进而还退也。传曰丧祭从先祖。 先大王所酌定。岂非 殿下所当遵奉者乎。臣愚死罪以为一依补编所载纶音奉行。允合礼宜。伏愿 圣上更下臣疏于议臣。商确禀处焉。臣知识鲁莽。且昧礼学。莫重大议。何敢参涉。而伏闻又令弘文馆博考以奏者。未知本馆诸臣所告奏果如何。而臣曾厕馆僚之末。既有区区所怀。不当以今不在职而自阻。故略此仰陈。亦愿 殿下恕其妄论之罪。察其无隐之忱焉。臣无任屏营祈恳之至。
副校理时疏
伏以日月屡嬗。冬序已深。仰惟 圣情攀慕。抚时如新。臣衰愦无能。触事生疣。薄勘荐降。兢惶弥切。 圣恩不遗。叙命旋下。且闻有纂辑厅堂郎。催促上来之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5L 页
命。沐浴之义。兼以往役。故舁疾𨃃蹶。来伏旅邸。秪俟开局之期矣。馆职新除。又下此际。怵分畏义。随牌就直。而第臣犬马之齿。垂及六十。蒲柳之质。早已凋谢。行步蹇涩。视听昏短。加以风眩之症。往往而剧。精神瞀乱。如坐大雾。肢节酸疼。多卧少起。花砖画省。便作臣养病之坊。循省愧惧。诚不觉惶汗之沾背也。臣得伏见顷日纶音下者。求助臣邻。导之使言。辞旨恳恻。诚意蔼然。虽夏禹喜闻过之德。周成访予落之美。何以加此。臣既处是职。实感斯会。则岂敢以癃衰病昏。无所省觉。而不效腐浅之言。以答勤挚之意哉。是月也阳长之初也。其卦为复复。之初九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程子释之曰。颜子无形显之过。夫子谓其庶几。乃无祗悔也。盖颜子之过。非如众人之过也。一念之发。微有过差。则未尝不知。未尝不改。此所谓不远复无祗悔也。 殿下自即位以来。言动云为。必法古训。政令施措。允叶天心。环东土生民。虽愚夫愚妇。莫不欢忻鼓舞。想望至治。形显之过。臣未之仰睹。而第于本源之地。精一之工。乃从古圣人之所兢兢也。臣未敢知 殿下燕闲幽独之顷。果无颜子一念之差乎。对天时阳线之初长。勉春嘘物茁之新工。则可以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6H 页
基万化于诚几。囿八域于方寸。讵不休哉。讵不韪哉。今当地雷之初复。便有大壮之雷行。虽未知休咎之如何。而益之传曰君子亦观风雷相益之象而求益于己。大壮之传曰君子之大壮。莫若克己复礼。 殿下取二卦之象。以为进德之助。治心则兢惕戒谨。为中和位育之本。临政则奋励勤孜。为诚和祈永之基。读书则不泥言语文句之末。而必求二帝三王之心。求贤则必勤搜访招延之诚而期致邃学博闻之士。则古圣王盛德大业。固在乎是。颜子之无祗悔。有不足言矣。况今天诛未快。凶徒假息。惩讨之论。便作古纸于台端。祸乱之机。不知冥伏于何地。而玩愒时日。王纲解纽。致使义理晦塞。世道坏乱。未见沬血慷慨之论。反有游辞漫漶之计。至于金载顺疏出。而堤防之不严极矣。凶贼之窝窟既深。人心之陷溺已久。今日面阳背阴之徒。安知止于载顺一人哉。此等时象。决非臣子恬憘暇豫之时。而亦岂非 殿下奋发行讨。使斯世一大惩创之机乎。朱子诗曰忽然半夜一声雷。万户千门次第开。此言至日之雷。能辟群阴之闭塞也。又听雷诗曰我愿君王法天造。早施雄断答群心。此言乾断之廓。愿如轰烨之奋迅也。 殿下诚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6L 页
能履阳复之会。法雷行之象。夬挥乾断。廓开群阴。则向日之一声雷。安知非警发我 殿下大振作之志。而启我东三阳回泰之运耶。天人之间。虽曰辽远。精神相感。声气相通。雷电之告警。实非偶然。似若会时而发。故臣敢以此终始言之。伏愿 殿下勿以为乃言无稽而忽之。留神澄省焉。臣无任屏营祈恳之至。
辞副校理疏
伏以臣年衰才散。百无一可。幸际新化之清明。猥叨近密之迟徊。循省不称。愧惧靡容。迩英挟册。儒者以为至荣。宣室夜席。自古谈为异数。臣是何人。几遭侥冒。光生陋质。宠溢涯分。向日辞单勿施之教。尤出格外。臣由是感激。忘其疏浅。思效一言之陈腐。少答千载之遭逢。强策朽钝。𨃃蹶文陛。承盛意于顾问。奉英音于讨论。私心荣幸。更不敢为辞巽之计。而适缘情私之忙急。未免罪戾之自速。请急之章。未彻于宸严。擅行之律。难逃于邦宪。义分都亏。兢惶弥切。不敢久淹。旋即上来。果闻有喉院谏省准式请勘之论。相继而迭发矣。 圣度如天。俯赐谅察。传旨之特命分拣。台批之只许推考。恩出曲贷。事异常宪。臣转罪为荣。既悚且感。九顿惶汗。益不知措躬之所也。礼阙出告。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7H 页
罪犯擅离。既被司直之论。合寘重勘。妄恃宽贷之恩。犹复淟涊。则将不免蔑法纵恣之归。尤岂臣分之所敢安乎。玆于召牌之下。冒进无路。敢陈自劾之章。仰渎崇高之听。伏乞 圣明亟降威罚。削臣之职。治臣之罪。以肃朝纲。以安私分。不胜万幸。臣无任屏营祈恳之至。
左承旨辞新资疏
伏以景运泰来。圣化鼎新。克尽祈永之道。导迎祥和之气。以致皇穹垂祐。邦箓无疆。亿万斯年之庆。川至月恒。重逢 圣祖御极之岁。 王世子邸下正位春宫。册礼顺成。奠国势于泰磐。系民情于延颈。臣幸厕崇呼之列。仰瞻岐嶷之姿。欢欣忭庆。容有其极。惟我 圣上又推不匮之思。克举旷前之礼。奉徽册于 三殿。进显号于 两宫。斯诚帝王达孝之盛节。凡在臣邻。孰不钦仰感叹。而 太室将事之日。臣猥以尘露。得陪飨跸。效骏奔于祼荐之夜。随跄舞于搏拊之庭。亲睹穆赫之光。口诵于戏之颂。既幸千一之会。曷胜攒祝之忱。不料圣念特推恩典。懋赏功载。钜细不遗。而如臣之初无一劳者。亦被升擢之宠。闻命悸恐。莫省攸措。亚卿之秩。自是命德之器。苟非才谞可用。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7L 页
劳绩可纪者。决不当侥冒而倖玷。以臣蒲柳之朽质。樗栎之散材。其何敢凭恃宠灵。淟涊承当。恬受不衷之服。厚招负乘之讥。而渥恩旷绝。分义是惧。泯默累日。视若固有。受人嗤点。已自不少。且于今日仕进之路。触犯晓寒。感作而头疼。气结而胸痞。连肠绞痛。顷刻难忍。苍黄出来。退卧私次。以此病状。亦难自力。不得已略控短章。猥陈衷恳。伏乞 圣慈天地父母。俯谅罔功之状。不称之实。亟赐收还所授资级。因命镌遆臣职。使恩赏毋滥。微分粗安。不胜万幸。臣无任屏营祈恳之至。
辞大司谏疏(甲辰十一月)
伏以臣至愚极陋。百无一可。不堪尘任使而效分寸。臣自知之。人亦谅之。故守分敛迹。聊以养拙。投閒置散。苟幸免罪。不意 圣恩旷绝。眷遇隆深。过垂简拔。屡辱除命。前后蒙被。悉踰涯分。今此谏长之擢授。尤是台阁之峻选。臣诚惝恍踧踖。莫省得比之由也。臣受恩罔极。图报无阶。只当不计颠沛。随分𨃃蹶。粗效趋走之恭。少答陶甄之泽。而第念台端一步。即臣屡试屡偾之地也。昔在少壮。犹尚如此。况今衰迈。尤岂堪承。职望之华。责任之重。比之曩时所叨台衔。不翅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8H 页
倍蓰。僬侥万匀。必无幸矣。昨日候班。义不谷不参。虽未免冒没入肃。而夤仍盘礴。断无是理。加以宿病当寒。挟感委呻。哮喘呕逆。备诸丑恶。虽欲自力供仕。亦无其路。今因宾对。召牌俨临。而情蹙病苦。随诣径归。臣罪至此。尤合万死。玆将短章。敢此陈控。伏乞 圣慈。天地父母。俯垂谅察。亟赐镌遆。仍治臣逋慢之罪。以警具僚。不胜万幸。臣于乞免之章。不宜赘及他说。而日前伏见传教下者。 殷下以阳复未届。雷电先作。一念寅畏。十行勤恳。欲闻消弭之方。有此求助之教。旨意恻怛。足感豚鱼。以言为官。岂可无一言而退。以负忧劳咨诹之盛意也哉。近日言事之臣。以惩讨为第一义。辄以是首陈之。而 殿下乃以陈谈而斥之。臣未知舍比而新奇者。果有何等语耶。论时忧则莫大于乱贼之肆行。语衮阙则莫大于刑章之太弛。诸臣之以此为言。诚未知其不可也。郑妻以千罪万恶。巨魁大慝。假息覆载之不足。偃处郊畿而自如。其所包藏阴图。煽勤凶言之状。今番揆贼之狱。已尽绽露。祸机不知冥伏于何处。天讨不容少缓于暂时。而从前合辞之论。终未蒙允。到今申请之启。又复靳持。王法之不行。诚非细故。世道之深忧。容有极哉。龟贼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8L 页
贯盈之罪。与郑妻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不行显戮。出置善地。则异日之酝酿。又安知不如今日之郑妻乎。私恩太胜而义理不得伸。公法屡屈而乱贼无所畏。至于亘万古所无之夏贼而极矣。逆适之律不施而舆愤尚激。奴傔之属不问而根莫寻。此正臣子明目张胆沬血致讨之秋。而一日二日。俞音不降。转致玩愒之患。杳无锄治之期。臣窃痛心焉。伏愿 殿下穆然深思。赫然奋发。廓挥乾断。亟行天诛。以为杜绝乱本之道焉。日昨尹载命之论启揆衡。既请孥籍。则固当备陈其凶谋逆节。当施极律之意。而寂寥数语。模糊莫甚。 圣教之责其欠诚实宜矣。大损台体。合被谴削。而至于东彬与揆衡绸缪谋议。同一心肠。二贼径毙之后。究覈情节。惟在于此。而遽命酌处。鞫体太疏。赵嵎以逆城之弟。负犯至重。移置陆地。已是失刑。而乃敢聚徒党而吓官长。打破防守。驱击将差而逃。非但眼无国法。万戮犹轻。不有渊薮。必不纵恣若是。其心所在。吁亦叵测。不可不拿鞫严覈。得情乃已。惟此二启。实循舆论。而 殿下并不赐批而还下。台启无批。不可为例。亦愿收还。更赐处分焉。臣无任屏营祈恳之至。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9H 页
答曰省疏具悉。所陈悉谕。诸批宪批待究竟欲为追下。卿其勿辞行公。
请致仕疏(戊申十月以大司谏陈疏)
伏以天心克笃于眷佑。邦庆方切于颙祝。臣民欣企之情。率滨惟均。臣于杜门病伏之中。忽承谏长特授之命。不知 圣上何所取于视荫馀生。有此优异之渥耶。甄录之下。感极收簪。逖违之馀。喜甚瞻天。署经有命。颠倒入肃。少伸叩谢之忱。而第臣区区微谅。有必退之义。无仍冒之势。不得不悉陈衷恳。冀蒙矜许。惟 圣明垂察而体谅焉。臣迹本疏逖。性又迂拙。寡合于世。无援于朝。而幸蒙 先大王简拔之恩。猥厕侍从之列。毛发顶踵。咸归造化。洎乎我 圣上嗣服之初。过垂拂拭。频叨昵近。承讨论之英音。荷顾问之殊私。一无可称之善而纡之以华衮之奖。未有可纪之劳而縻之以鞶带之锡。十数年来。升绯玉而跻金紫。居然进厕于卿宰之间矣。反复循省。愧惧交积。恩山德海。酬报无路。惟有陨结之心。实无便诀之意。而但念犬马之齿。已满七旬。此乃礼经告老之年也。先王定制。设此防限。以为人臣进退之准的。则礼意甚严。终难放倒。古人以年至不去。譬之夜行不息。臣之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9L 页
宜退一也。臣自少羸弱。夙婴沈痾。四十以后。须发尽白。今则精神已耗。筋力全衰。贞疾转至于深痼。暮气无望于振刷。药饵为命。多卧少起。则陈力就列。宁可勉强。臣之宜退二也。臣以常调。本无奇节。非敢欲描画古人。兜揽美名。政如老牛之不堪服箱。倦鸟之急于投林。臣之情私。有足矜怜。窃覸 殿下听卑之天。无微不烛。体下之仁。无愿不遂。岂于臣衰老之喘。危苦之辞。或有所遗照而靳许也哉。伏乞 圣慈天地父母。俯谅沥血之恳。特降赐骸之命。使得优游暮齿。歌咏 圣德。以卒生成之泽焉。臣于告退之章。不宜赘及他说。而愚衷耿耿。不能自已。又此附陈焉。臣记曩岁。侍讲春秋书也。臣进曰春秋大义。专主惩讨乱贼。而孔夫子不得位。故载之空言而已。今 殿下有位之夫子也。以此义理。见诸行事。赫然诛讨。则岂不愉快矣哉。 殿下不以臣言为不可。教之以体念。臣退而窃喜。以为大一统之义。庶几复明于东方数千里之域。夷考近来政刑处分之间。颇相径庭。 殿下知此义甚明。何其悦而不绎。使臣言无效耶。臣窃讶惑焉。惩讨义理。自是天经之所以树立。人纪之所以振肃。而顾今乱逆层生。诛讨不严。适云之例。不加于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0H 页
剧逆。党与之诛。多失于宽贷。人心疑惧。国势岌嶪。至如逆医妖媪。神人之所必诛。而一未盘覈。尚令假息。岁月寝久。人情易狃。迄无一人沬血力争得请乃已者。此固群下不诚之罪。而亦 殿下终始坚拒。有以致之也。春秋不书葬之义。何时而可伸。臣民不共戴之愤。何时而可泄耶。臣窃痛心焉。宇镇,时伟穷凶绝悖之罪。已悉于诸臣章奏。无待臣更事指陈。而许多般罪恶之中。虽有其一。已不容诛。况纠结如蛇。阴秘如鬼蜮。不满大庆之言。肆发于稠坐。顾瞻他日之供。自服于鞫庭。凶图难掩。逆节毕露。而久稽肆市之典。尚置覆载之间。致有今番通书换钱之事。其阴谲闪倏之迹。若是放恣。又安知何㨾祸机。冥伏于何地。闯发于何日耶。思之凛然。言之寒心。伏愿 殿下廓挥乾断。亟允群请。以绝乱萌。以泄舆愤。不胜万幸。臣无任屏营祈恳之至。
答曰。省疏具悉。所陈勿烦。乞骸事。筋力尚旺。卿其勿辞行公。
论事疏(戊申十一月以大司谏陈疏)
伏以臣猥乞骸骨。未蒙矜许。久忝耳目。徒积愧惧。加以一病沈淹。鬼事将迫。顾何能出一口气。妄论当世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0L 页
之事。而目见朝象之渐坏。王纲之将坠。一缕未绝之前。嫉恶之性。卫国之心。磨灭不得。力疾叫阍。仰尘睿览。惟 圣明垂察焉。噫嘻尹蓍东,金载顺之疏。何为而迭出而交发也。夫辛壬大义理。我 殿下阐明而遵守者。可谓建天地质神明。而赵德邻荡涤之命。特出于述先志酬前功之意。则顾何关于堤防之不严。而彼以德邻至比于镜,梦,麟,亮等四贼。四贼是亘古所无之逆。而乃谓我 殿下宥释之容易耶。诬蔑我 殿下。胁持我 殿下。一至于此。此辈其可谓眼有君父乎。噫。德邻特一六十年枯骨耳。事实之有无。关系之轻重。此辈矇不知为何㨾人久矣。处分之下。始也然疑。中焉劻勷。末乃凭凌。看若一大事变。而前喁后唱。胡叫乱嚷。此何故也。不但此辈之平生伎俩。角胜人主。专肆胸臆。乘此机会。抑勒为说。屏逐一相臣之计也。相臣之 两朝遭遇。一生秉执。莫严于义理关头。故 上之所取于相臣者此也。今以初不相干之事。恣意搆捏。必去乃已。其所设计。有难测知。况义理堤防等说。出于他人之口则可也。彼两人以丙丁凶丑之类。复厕簪绅之列者。罔非天网之恢旷。 圣恩之涵容。而乃反以累德失政之说。恣口诬圣。己戊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1H 页
遗种之目。极意诋人。彼两人亦具人心。岂敢刺口论事。自已办得也哉。其必有诪张是者。指嗾是者。驱作伥鬼。以为尝试之计。世道之至险。人心之无良。至此之极耶。至如金光岳之遇事受嗾。自任鹰大。其习虽甚痛恶。其地本自卑琐。顾何足污臣笔而论列也。伏愿 圣上俯察奸凶。克恢明断。削职罪人尹蓍东,金载顺。为先施以岛配之典。以严王纲。以靖世道。千万幸甚。臣无任屏营祈恳之至。
答曰。省疏具悉。我国士大夫气力。今幸复见于卿矣。昨日宪台疏无力救大臣之语。卿能挺身抗论。此非不畏彊御而何。极嘉极嘉。近日之跳踉。其计专出于屏逐相臣。予岂待卿言而照烛乎。国有法纪。岂不能庇一倚毗之相臣乎。卿须休虑。处分之姑止于遆罢削逐。意在姑观头势也。尹蓍东金载顺事。就事论事可矣。下语何乃如是。于是乎得未免两失之归耶。特以上款语之截直。姑不可否于此段矣。
辞备堂疏
伏以臣年及七旬。疾病困笃之状。已悉于向来乞骸之章。想为 天鉴之所俯烛。而今玆筹司新命。忽下于千万梦寐之外。臣诚惝恍。莫晓所以。惊懔罔措。不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1L 页
觉惶汗之迸流。岂以我 殿下日月之明。有所遗照。尚谓臣一分精力。可以堪此任耶。庙堂吁谟之地。必择通敏识务之人。以备佥询。以博群议。将以讲求石画。弘济时艰。则是何等重任也难选也。如臣憃愚钝滞蒿目世务者。虽在少壮。尚不宜滥竽。况今视荫馀生。望断陈力。岂容试可于暂时哉。然不称之实。通朝所知。臣未暇张皇自列。有若饰让之为。而最是狗马之疾。年增月加。神精渐耗。视听俱衰。痰火为祟。真元自烁。寄命药饵。宛转床席。虽欲强策衰疲。委蛇殿陛。其可得哉。玆不得不短章控吁。冀蒙镌改。伏乞 圣明俯谅情实之难强。亟命收回误恩。仍许屏退。以重公选。以安私分。不胜万幸。臣无任屏营祈恳之至。
乞退疏
伏以驷光不淹。鹤驭愈邈。文禧庙终事隔日。臣民悲冤号痛。中外惟均。仰惟 圣情何以堪抑。仍伏念臣猥蒙陶甄。偏荷拂拭。叨冒已滥。实踰涯分。年纪及耄。犹未诀退。勉强淟涊。愧惧徒积。即伏见尹蓍东之疏。诟詈臣无复馀地矣。臣之昨冬一疏。出于断断血忱。实循举世公共之论。了无一台挟杂之意。而彼乃曰承望抑勒。果谓承望于何地。抑勤者何说。逆折之言。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2H 页
诿之以气势。忠愤之激。归之于祸心。噫嘻蓍东。以若负犯。罚止薄窜。旋即宥还。得蒙甄用。实出于 大圣人河海之恩山薮之量。固当赧德知罪缩伏愧讼之不暇。而乃反复肆气焰。依旧咆哮。放恣无惮。乃至于此耶。臣平生守拙。杜门养病。一不参涉于世事。乃是通朝之所共知。而适当言责之地。目见朝象之渐乖王纲之将坠。尊主卫国之诚。弸结在中。按抑不得。一言冲口。触犯众怒。早晚危辱。固所甘心。而幸伏蒙我 殿下至公至明渊鉴临赫。许之以气力。奖之以截直。臣朝暮入地。可以抱此而长归。荣感极矣。彼之诋骂。虽万倍于此。亦何足恨。但臣年至矣位过矣。如是而不退。与蓍东声罪未几。遽尔比肩于周行。则十手所指。将谓臣何。玆不得不悉陈衷恳。冀蒙斥退。伏乞 圣明俯赐谅察。亟允所请。将臣所带备堂及金吾兼任。悉行镌免。仍许退伏畎亩。以卒馀齿。俾得避远骇机。歌咏圣泽。千万幸甚。臣无任屏营祈恳之至。
请严惩讨疏
伏以臣顷于时夜将分之后。得伏见传教下者。有金甲岛岛置罪人时伟移置济州牧加棘之命。律非不加重也。地非不加远也。前后诸臣之苦争力请。在于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2L 页
拿鞫。而 殿下尚此靳持。今逢是月。躬临行祭于新庙。 圣情悲悼。不忘必报之雠。纶音恻怛。明示必讨之义。当此穆然感悟之机。宜有赫然奋发之举。而毕竟处分止于是而已。则臣愕贻失图。忠愤倍激。职忝攸司。即拟缴还。而未及周旋。待晓治疏。猥陈沬血之诚。敢效执艺之义。而适值斋日。见阻喉院。冥然寂然。奄过旬日。臣分扫地。惭悚何极。臣请姑舍时伟之罪。先言举国人心之终不可遏者。不避贻戚之戒。毕陈弸心之痛。惟 殿下垂察焉。噫嘻痛矣。丙午祸变。尚忍言哉。遭变之初。臣自淮阳以进香官入都。仍赴葬所。目见原野之间士女之哭声皆哀。街路之上医媪之愤骂不绝。诚以秉彝之天。愚妇均赋。贰君之雠。举国同仇故耳。栗岗之草。今已三宿。薄海之恸。尚如一日。而雠贼自在。冤愤未泄。则凡在含生之类。刻骨悲惋之心。尤当如何。 殿下试思人心之所同然。而天理之不容已。则必知诛讨报复之义。不可一刻缓也。况九月之变。又出于颙祝之馀。舆情莫不惨愕。群言一倍沸腾。伏幸 慈旨一宣。义理始明。端绪遂现。罪人斯得。湛复两谦。逆节毕露。宇伟诸贼。凶肚尽绽。虽寸而斩之。脔而分之。犹未足以少泄神人之愤。而宇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3H 页
伟则尚今戴头偃息海岛。古今天下。宁有是耶。逆医妖媪。犹是枝叶。凶宇贼伟。乃其根株。不满大庆。肆发凶言。枭獍同肠。绸缪阴谋。顾瞻他日之招。自服于鞫庭则非逆而何。定号太早之说。既发于稠坐则非逆而何。 殿下虽以无證质为教。而大夫国人。皆曰可杀则證质之明白著显。孰有过于大夫国人之言乎。赵盾之恶。大夫国人所不言。而董狐以亡不越境反不讨贼。诛心而笔之。孔子取之。载诸麟经。况宇伟之逆迹既狼藉。心亦布露。大夫国人之所皆言则岂止如董狐诛心之论哉。 殿下之讨宇,伟。如春秋之诛乱贼。所谓国杀之也。非 殿下杀之也。 殿下何不循天理答人心。而一向为依违不决之举耶。近年以来。乱逆层生。枝上生枝。种下生种。莫不由于诛讨之不严。则恐有乖于生道杀民之义。而反以启奸轨之心。长祸乱之本也。臣愚衷所激。言不知择。伏愿 圣明恕其愚而谅其衷。廓挥乾断。亟降明旨。宇,伟及医温诸贼。一并拿致王狱。严鞫得情。夬行天诛。使雠冤泄而乱逆惩焉。臣无任屏营祈恳之至。
论迁 园靷期疏(己酉七月以户曹参判陈疏)
伏以圣孝格感。高穹默佑。 园寝将迁。吉冈先占。以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3L 页
程夫子所谓彼安此安之理推之。则绵瓜百世之业。自此伊基。虽以前和之复见为怆。惟以幽宅之永巩为幸。臣民庆忭。曷有其极。仍伏念我 殿下至情耿结。憧憧在玆。经营蓄储。已有年所。廞仪之具。方中之役。办自内帑。不烦经费。卤簿之卒。子来忘倦。新邑之民。有迁如归。至诚所感。人和攸同。庶几日吉辰良。大礼顺成。而第伏见迁园择日之颁布者。启攒室发靷在于十月晦间。臣始也疑惑。中焉忧虑。末乃不胜私计过虑之愚。至于中夜绕壁。明发曙而不能寐何者。燠岁或隆冬无冰。寒岁或始冬合冰。天之造化。非可测度。虽在常年。每岁十月二十日。俗谚称为极寒之会。年年经验。其言辄符。今年则以节气言之。立冬十月节。入于九月二十日。大雪十一月节。入于十月二十日。冬至入于十一月初五日。其节气之甚早可知已。今年十月上旬。正当谚所称极寒之会。况过此而至于下旬。可望其行船涉津乎。严风酷寒。虽勇夫不得措其手足。长冰坚冱。虽万军无以破其冻合。斧以劈之。旋即胶黏。棹以拨之。莫御屯澌。乘此极险。引绋渡涉。宁不凛然。行船之情。少有凝滞。寸步莫进。臣尝江行经历而知之矣。况万斛龙骧。有衔不动。则万民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4H 页
齐力。亦何所施巧。又况我 殿下夙宵一念。惟在使斯民无一弊无一怨。安行大事。顺成大礼。而万有一当极冱而乘至险。沙格丁夫或致折伤。则仰认宸衷必将恻然而不怡。凡此事势。实多忧闷。以臣贱料。窃谓下玄室日子。有不可移易进退。而至于破旧园发靷日子。容有变通。以十月上旬内。更为涓吉举行。以避冻冱之节。恐为万全之道矣。或曰若前期发靷则梓室必将屡旬奉安于隋城。能无未安乎。臣则曰古礼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以下递减其月数者。盖以久奉殡室。馈食如生时为幸。以速葬报虞为戚故也。然此乃初丧之礼也。改葬之礼。虽不可与此比论。而即远之梓室既出之后。少须臾复享馈食事生之礼于攒室。则在 殿下如求之诚。得无恔乎。何必以发靷后数旬权奉攒室为未安耶。况西汉之时。陵寝亦有朝夕上食之礼。则一时奠馈于新园之下。宜无不可矣。或曰十月上旬内丁字阁未及讫功则将权奉于何所耶。臣则曰人君行幸。宿所多在郡邑公廨。称以行宫者。自是例也。水原邑治。宽敞之廨宇尚多。不可傍照行宫之例而作为攒室耶。或曰我 殿下深念都下民食之艰乏。畿湖公私秋卜。限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4L 页
以十月望前毕输。今若进定发靷。则各道船只皆将于九月晦间。聚集京江。谷物未尽运。都民失所仰。岂不贻忧于圣虑乎。臣则曰今年节早。各谷收穫。皆在八月。虽晚熟之稻。九月初亦可尽收。畿湖稍近之船卜。九月内到京恢恢。远卜虽或未及。自可春卜。都下民食。何患不卒岁乎。莫重莫大之事。当出于万全。何可顾念些小。终致疑误耶。诸般事情。臣昼思夜度。不敢自隐。唐突冒陈。惟 圣明博询广谋。从长裁处焉。且伏念道路有夷险。津渡有安危。臣未敢知引绋之行。将欲渡何津而由何路耶。松坡及三田渡。距果川宿所。大段相左。不免迂回。豆毛浦本来浅狭。亦可容累百舸舰。而船舱处所。亦皆便好否耶。如其不然则莫如直由兴仁崇礼两门。向西冰库之为最便安也。此一款亦令京兆畿营预为巡审其形便。兼招各处津民。询问其水性险易。船舱便否。以为论奏禀定之地。有不可已也。臣于世务。实所昧昧。而既有管见。不敢不罄愚于大事之时。并乞恕其迂妄而留神垂察焉。臣无任屏营祈恳之至。
答曰。省疏具悉。卿之所陈。可见无隐之意。虽可嘉也。安园日子。不可进退。而发靷日子。以十月上旬内涓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5H 页
吉事。卿言固出于慎重。而旬念之间。隆冱迥殊。姑难的料。况王朝礼。不若士庶。设攒必于厅事。下铺沙砖。泠燠不系于日候。此所以难从也。道路事。向筵有下教于大臣者。不欲权奉别殿。由西冰库渡涉。少寓无穷靡逮之恸。而若是则 慈宫必欲躬临。急于仰宽。拟自园所就便道奉发。因路程之姑未成出。尚稽颁示矣。船舱事。卿虽以冻合凿开为虑。此则已有啇量。今番勿用船舱之制。以浮桥用临津例作行之意。预令有司知此举行矣。
辞汉城判尹疏
伏以惟天惟 祖宗。默佑我 圣躬。玉候遄复。天和蔼回。 园寝伸礼。 圣孝弥光。日吉辰良。銮舆稳旋。臣民欢忭。曷有其极。仍伏念臣龙钟一老物耳。既乏材识可尘于任使。且多疾病不堪于奔奏。以宜退之身。招久蹲之讥。每一抚躬。辄至骍颜。千万不自意八座升擢之命。自天有陨。恩数太滥。物情俱骇。臣于是惊惶愧惧。五内失守。诚不知误恩之何以至此也。臣于少也。自知驽劣。本无希觊。顾以世禄之裔。恐坠先人之业。操寸管尺纸。随人后举选。早年登第。已犯古人一不幸之戒。中岁乾没。无所知名。则圣人所谓五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5L 页
十无闻不足畏者也。 殿下自嗣服之初。知臣本末长短。殆无遗隐。而犹以矜不能之盛念。不弃无所肖之贱姿。节次推迁。尺进不已。不称之服。人所嗤点。过福之灾。臣常忧惧。今玆宠除。又非前日之比。京尹之长。秩望俱峻。苟非名德茂著。器局周通。莫宜居之。而今以如臣趢趚最居人下者。苟然充数。累圣简而玷名器。非细故也。量才而授之则天工无旷。揣分而居之则官谤不速。臣虽卤莽。知此义甚明。贪名冒进。非私义之所敢出。故昨于召牌之下。不免违傲。尤增死罪。玆敢悉暴血恳。猥陈短章。伏乞 圣慈天地父母。俯谅由中之恳。非出饰让。亟命镌改臣职名。仍收所授资级。以重公选。以安私分。千万幸甚。臣无任屏营祈恳之至。
焚黄上来后引义陈恳疏
伏以臣幸蒙恩暇。往省先垄。祗奉 貤赠。告荣泉涂。垄阡改观。楸乡动色。幽明感泣。期以结草而已。臣于昨日上来之路。得伏见副校理李晴之疏。以顷日召试考官事。诋斥深峻。至请谴罢。臣不胜瞿然惭恧之至。以翰圈一事。前有崔景岳。今又有晴矣。一则自有公议。臣不必多辨。一则有关廉防。臣当受而为罪。而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6H 页
召试之日。事势方棘。臣亦顾念国体。煞费啇量。则同朝之谅不谅。又何论也。来伏私次。礼宜反面。而情地危蹙。进身无路。略陈短章。敢控微恳。伏乞 圣慈俯赐谅察。亟降威罚。治臣放倒廉防之罪。以谢人言。以安微分。不胜幸甚。臣无任屏营祈恳之至。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经筵讲义
  
[经筵讲义]
丙申六月十七日夜初更。承旨李啇岩入侍时。注书出来传命。召儒臣上下番。持近思录入侍。校理朴天衡副修撰李献庆进前伏。 上曰适无事。故召之矣。近思录首篇读之可也。天衡读太极图说止太极本无极也。 上曰下番读之。献庆读止斯其至矣。 上曰陈文义可也。天衡曰臣学识卤莽。至于太极微妙之理。无所见得。虽不敢仰对。而大抵此篇首论太极。继之以人极。夫定之以中正仁义者。是指生知之圣也。君子修之吉者。是指学知之圣也。以天地人三才总而言之。而旨意深妙。未易觑得。臣学疏识浅。不敢一一条陈矣。 上曰下番达之。献庆曰太极图说。先儒注释备矣。无复馀蕴。实无可达。而立人极之极字。与太极之极字。自相照应。太极即形以上之理也。人极即止于至善之理也。故下此两极字。其意正好玩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6L 页
索矣。于天道既说五行。则于人亦说仁义礼智。然后可与五行相对。而只言中正仁义。遗却礼智二字似为可疑。而抑有不然者。中者合于天理之谓则中字便是礼字也。正字有形质已定之义而智则属于冬。有万物成实闭藏之象。故正字亦属于智字。以此言之。中正二字。包得礼智二字。所以与五行相对而说也。且主静亦有二焉。此心未发之时。固是静也。凡人闲居读书穷理之时。亦可谓之静也。当其未发之静也。下得戒惧工夫。当其读书穷理之静也。下得涵养工夫。则主静之工。可谓该备矣。 上曰此善为之文义也。此下番素称能文矣。啇岩曰然矣。 上曰下番年几何。献庆曰臣年五十八矣。 上曰姓乡何处也。献庆曰臣乃宗班后裔也。 上曰有名祖乎。献庆曰六代祖李诚中乃 宣庙朝户曹判书矣。 上曰有事迹乎。献庆曰以户判运粮。馈天将李如松军兵。客死于咸昌矣。 上曰然矣。献庆曰五代祖幼澄亦扈从龙湾。仍为湾伯。父子一时尽瘁而死矣。 上曰主静二字。似有偏静之病。若下主敬字则岂不愈于主静耶。献庆曰主静二字。不如主敬之无弊则朱夫子尝言之。而但在太极图说则下此静字然后方为榇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7H 页
合矣。 上曰果然如此矣。献庆曰一动一静。虽互为其根。若言其始则静而已。天地之化。不专一则不能直遂。不翕聚则不能发散。人之性亦其本真而静。故濂溪主静之说。盖由于此矣。 上曰然矣。先儒说敬处多矣。诸说中当以何说为最紧要耶。天衡曰先儒之说敬处果多矣。而朱子曰敬字惟畏为近之。畏之一字。常常体验则似好矣。献庆曰易曰敬以直内。先儒谓敬以直内则可也。若曰以敬直内则不可也。盖以一心把敬字来。欲以直内。则这敬字反为心之累。便有念个中字之患矣。上曰念个中字。乃司马光之事也。司马光岂不贤也。而此则由于不能致知之所致也。中无定处。一家之中在厅中。一国之中在国中。天下之中在天下之中。此岂可常常念得而胶守者乎。献庆曰 圣教至当矣。臣亦知司马光念个中字之非。而犹未知病源出于不能致知之患也。 殿下剖析言之。臣亦恍然觉得矣。俄者既以先儒论敬处最紧语 下询矣。臣请毕其说矣。此心未发之时则主敬之道。不过整其衣冠尊其瞻视。整齐严肃。常如三国朱然终日钦钦如对军垒可也。及其应事接物之时则主敬之道。乃是当事而存。靡他其适而已。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7L 页
朱子敬斋箴最为切要矣。 上曰持敬之道。盖在于此。箕踞时之心。自异于整齐时。颜色整齐。中心必式。正谓此也。然且如未发时着意持敬则便是已发也。予常谓欲知未发时此心之正不正则当于已发后验察可也。若欲于未发时察之则以心观心。岂可成乎。献庆曰李延平先生曰当于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底气象。未发时气象。何以看之耶。此看字似可疑。而勿为深看。轻轻看去则此看字不为病也。 上曰李延平此言。欲令学者体认未发时气象则亦自好矣。孔子罕言性与天道。则近思录乃初学之教。而首揭太极图。以道体开示初学何也。知其义则达之可也。献庆曰孔子之时。弟子亦有明知道体者矣。且孔子道大德盛。人所仰若不及。若以性与天道。说与学者。则学者必以为高远难及。有退步自懈者矣。故论语一篇。皆说日用彝伦当行之事。使之下学上达。而不及性命之理。子思孟子以下。当道学分裂之时。若不明言道体。则学者无所准的。必有自卑其道者矣。故子思言天命之性。孟子道性善。皆以此也。自佛老之道盛行。而尤可见程朱之功矣。老佛之道。自以为玄远。足以惑世。向使无程朱开示性命。以牖后学。则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8H 页
几何不尽沦于异端也。 上曰然矣。禅学极为简便。若无程朱辟异之功。则以厌烦乐简之人情。孰不靡然也。学者虽有一时意气。而病在间断。此所谓石火电光。予亦于观书时。往往自谓有得。而终不为己有。似欠积累工夫而然矣。献庆曰缉熙光明云者。续明不已之谓也。若工夫接续则自当有得矣。天衡曰无间断最好。苟无间断则自然有日新又日新之效也。 上曰程朱实难及。而横渠学问终始有勇。予则以为当以横渠为师矣。三达德之中。惟勇最紧于进学。后人学不进。患在无勇矣。献庆曰 圣教及此。臣实钦叹欣幸矣。横渠之学甚笃实。若学横渠则不患不上达矣。 上曰后世学者。无不口谈性命。而了无实效。能知而不能行。盖缘其知不能真知。若能真知如知乌喙食之必死。则岂有为恶者乎。然先儒开发微蕴。无有纤毫未尽。则今之学者不患不知。而患在不能行。今则当以践履工夫为重矣。献庆曰 圣教诚然矣。古人以礼乐教人。礼是一个序。乐是一个和。有序而能和。然后可以成人。后世礼坏乐崩之中。乐尤甚矣。今人将何以成于乐乎。实为慨然。而横渠则以礼教人矣。 上曰未发之时。最难下工。只当略略提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8L 页
起。用常惺惺法矣。献庆曰中庸戒慎恐惧。乃未发时工夫。所以立大本也。谨独乃已发后工夫。所以行达道也。致中致和。自有两般工夫。但当依此做去矣。 上曰然矣。后当更为召见。姑退去可也。上下番先退。退出后。 上曰下番予只知为善做科文之人也。今见之。非科儒也。太极人极。相为照应之说甚好矣。其弟李汉庆亦能文。而今已作故矣。承旨曰然矣。
丙申十一月十七日书讲。侍读官李在学,李献庆入侍。时讲春秋集传第二卷。 上读前受音后。在学读新受音。自癸未葬宋穆公止其暴益肆矣。 上读新受音讫。在学陈文义云云。献庆曰邻国会葬。乃是一事。而或有讨其贼而不葬者。或有讳其辱而不葬者。或有治其罪而不葬者。或有避其号而不葬者。有此许多般不同之义。此谓毫釐之差。千里之谬也。义理如蚕丝牛毛。孟子不受齐金而受金于宋。同一馈遗。而辞受不同。故必有自家之衡尺。然后可以称量。此所以君子贵穷理之学也。读书之际。必沈潜玩索。随处生疑。然后可以有得矣。莒人伐杞。杞乃二王之后也。周家以宾礼待之。杞宋助祭于周京。则诗人赋振鹭诗以美之曰。我客戾止。亦有斯容。以此观之。则周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9H 页
家之礼待杞宋为如何。而今至于微小之莒人。擅兵而伐之。此礼乐征伐不能自天子出故也。是以权纲下移则国不为国。此当鉴戒处也。且讲章之外。通考上下则葬宋穆公。乃鲁隐公三年也。是年周天子崩。以康王之诰观之。天子崩则四方诸侯皆奔问。而隐公不知奔问之义。邻国之丧则为之会葬。观于此则鲁之罪著矣。如此而天子不能致讨。可以观世变也。 上曰所奏好矣。
丁酉正月初十日朝讲。侍读官李献庆,检讨官李儒庆入侍。持春秋集传第二卷进伏。 上读前受音讫。献庆读新受音自冬卜有二月卫人立晋止大居正也。 上读新受音讫。献庆曰胡传以鲁隐公慢弃国政。远事逸游为非。惟此逸游之失。中主以下之事。非圣王所可虑也。然益之告舜。犹以罔游于逸为戒。盖以一念之差。易及于逸游故也。 殿下若于万机酬应之时。燕居读书之顷。若萌一毫厌倦之念。则此念渐长。必至于逸游。 殿下亦不自保其必不然也。若于此念初发时。惕然猛省。用力克去。则自无豫怠之念逸游之虑矣。今日乃 殿下嗣服之元年正月也。亿万年无疆之休。将权舆于斯。 殿下上承 先大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9L 页
王负托之重。下膺亿兆臣民之望。尤可忽兢业之心哉。凡人君当安乐无事之时则易生骄侈之心。当恐惧危厉之时则必生警惕之念。顾今乱逆肆行。讹言朋兴。至于假作纶音而极矣。人心世道。正是危疑岌嶪之时。 殿下之忧勤惕励。当倍平时。而镇安人心。亦无他道。 殿下能处事应物。动循天理。有乱逆则讨之。有忠谨则用之。可以赏罚者赏罚之。可以利民者施行之。不沮不挠。泰然行将去。则人心岂不悦服乎。昔裴度之言曰韩弘舆疾讨贼。王承宗敛手削地。非朝廷之力能制其死命。诚以处分得宜。有以服其心也。朝廷处分得宜则藩镇叛将。尚能摧服。方今枭獍之种鬼蜮之类。虽或隐伏于幽暗。渠何敢肆其凶乎。 殿下自一念之微。审其几焉。以至万事万务。皆得其正。则作圣制治之道。无过于是也。又曰胡传引春省耕补不足之文。臣因此文义。有所仰达矣。顷日劝农纶音。至诚恻怛。孰不钦仰德意。而宜思实惠及民之道矣。春耕补不足之道。专在于还谷。而各邑还谷。多寡不均。有裕之邑则民不愿受而或至勒分。不足之邑则民虽饥困而无以遍及。令道臣酌量多寡。从便移划则必有均惠之效。且监司之营耗作钱也。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0H 页
必于谷贵之邑发卖。而移录其数于谷贱之邑。故沿海之还谷。多至空虚。山郡则或至过多。此为病民之巨弊。另饬诸道。使之必于各该邑作钱。毋得移录。则似无多寡不均之患。且所在土豪。缔结官吏。滥受还谷。小者累十石。多者几至近百石。至于贫残寡独之户。官吏虑其日后难捧。往往拔去于分给中。此岂设仓济民之本意哉。以此等数条。各别申饬于道臣守令。俾有实效似好矣。 上曰所陈是矣。申饬诸道可也。下番及领事以下。各陈文义后。献庆进曰俄者领事以立志二字仰勉。此诚圣学之最先紧要也。尧舜乃人君之表准。故孟子对齐梁之君。言必称尧舜。宋神宗谓尧舜事业。朕何敢当。则明道先生愀然进谏曰。陛下此言。非宗社之福也。今 殿下若以下尧舜一等自期。则非臣下之所望也。奋发大志。必以尧舜自期。则志帅一立。万事从而理也。 上曰所陈是矣。当体念焉。献庆曰圣学将就。莫要于讲读。而法讲体重。有难频开。召对夜对。频频为之则好矣。圣学高明。非儒臣辈所可及。儒臣若有一知半解。仰裨圣学则善矣。儒臣所不知者。 殿下教之。亦有补于圣学。交相资益。必有功效者。诚以此也。如臣老衰学识荒芜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0L 页
者则斥退之。催促新录。多得新进文学之士。频赐引接。以责启沃。则此古所谓一日之内。接贤士大夫时多者也。乞留圣意焉。 上曰所陈是矣。当留念焉。参赞官以开言路仰勉。下番亦奏曰云云。献庆曰参赞官所言极是矣。 圣朝虽无阙事。古人曰舜作漆器。谏者九人。尧舜之时。亦有谏诤。今岂无一二事可言。而近来含嘿成风。实缘如臣庸懦冒居三司之致。 圣上亟降威命。斥退如臣之类。擢置骨鲠敢言之士。布列左右。至诚求谏。大开不讳之门。则 宗社幸甚。 上曰当以此自勉矣。献庆曰胡传引吾何以比先王观之语。大抵祖宗遗训。后嗣尤易于观感效法。故古人曰欲法尧舜。当法祖宗。汉之魏相。采录汉先朝诏令及良法美制可法者数百条而奏之。惟我 列圣志状宝鉴所载。可为后王规范者甚多。以言其良法美制则如军制之初。行五卫之法。后变为军门。如贡赋之初。行任土之贡。后变为大同。刱设变通之本意。皆有可观。臣谓 列圣志状宝鉴及国朝故事。常常省览则必有益于继述之道也。 上曰所陈是矣。当留念焉。
丁酉正月二十日。玉堂上下番。纂辑堂上俞彦镐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1H 页
为入侍时。 上曰大学或问。曾有工夫乎。俞彦镐曰曾不着工矣。李献庆曰臣亦未着工矣。 上曰凡人童子时没小学之工者。及壮虽欲向学。已过洒扫应对之年则奈何。献庆曰朱子谓敬字工夫。可以追补童时之失学矣。 上曰知止而后有定以下。皆致知之事乎。献庆曰兼说知行矣。明儒方孝儒以此大文为格致之传。不当入于经一章云矣。 上曰与晦斋之说同乎。献庆曰次序差不同矣。 上曰知行不可偏废。而知之在先乎。献庆曰先知而后方可以行。故知在行先。而小学之教。先从洒扫应对。以此言之则行在知先矣。 上曰人或博通经史。该贯义理。而行有不掩者何也。献庆曰记问论辨虽有馀。而无践履之实者。固多如此。而亦坐于不能真知之致也。 上曰然矣。苟能真知如乌喙食之必死。则岂有为恶者哉。 上曰陆子静之学。专主尊德性。而没致知工夫矣。献庆曰陆子静天资明悟。虽不用力于格致。而自能通晓众理。故谓人如己。不肯教以格致工夫。政如自家食饱。教人勿炊饭耳。 上曰子静尽是聪睿过人耳。 上曰诚意正心为两项事。格物致知为两项事乎。献庆曰诚意正心。果是两项事。而格物致知。自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1L 页
是一事也。物理既格则所知已明。岂有先格物而后致知之理乎。故朱子曰物理之极处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上曰然矣。先儒亦以格致为一事也。诚意正心。有何分别。献庆曰诚意者。用工于心之发处。正心者用工于心之全体。如所亲爱而辟焉。所敬畏而辟焉之类。皆有偏系之病。克去此病者。乃是正心之工。与诚意工夫煞有不同。不可唤做一事也。 上曰中庸以戒慎恐惧。为未发时工夫。而未发时才着意戒惧则此心已发。将何以用工于未发时耶。献庆曰凡人一日之内。已发时多。未发时少。岂可先把戒慎二字。等候未发时而着下之乎。常存敬畏。无时间断。则未发时便为戒慎恐惧。已发后便能主一无适而已。若着意戒惧则便是已发。诚如 圣教矣。 上曰所陈甚好矣。 上曰天下有无理之气。无气之理乎。献庆曰无理则气无自生。无气则理无所寓。理气虽异。而不可分而二之也。 上曰复乃见天地之心者。乃朱子语乎。献庆曰朱子答袁机仲书有此语矣。 上曰朱子赠袁机仲诗。上番知之乎。献庆曰其诗有云忽然半夜一声雷。万户千门次第开。若识无心涵有象。许君亲见伏羲来云耳。 上曰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2H 页
万户千门者。指何而言也。献庆曰群阴之闭塞者。次第辟开之谓也。 上曰人心未发时则便无知觉之可言乎。献庆曰未发时虽不见闻。而亦有见闻之理。如一个明镜。虽不照物。亦岂无照物之明乎。且先儒云十月纯坤之时。虽似无一分阳气。而其实则十月三十日内。已有些少阳气逐日潜长。到冬至之日始成一画阳。世人徒知一阳始生于冬至。不知微阳已朕于十月也。以此理反隅于人心。则寂然未发之时。已自有动底意思。不可谓静时全无动之理也。 上曰陈同甫之学何如。献庆曰同甫当南渡之时。慨然有恢复中原之志。故专以事功为重。而自是一代英豪。故朱子虽有点铁成金之讥。而奖许其为人。深相期勉矣。 上曰然矣。朱子答陈同甫书中杞菊等说。甚好矣。献庆曰措置几畦杞菊。留取闲汉在山里咬菜根云矣。 上仍诵其书中孔子岂不是至公血诚。孟子岂不是粗拳大踼一句语曰。粗拳大踼四字。非朱子则无人敢如此道矣。献庆曰诚如 圣教矣。至公血诚四字。亦非朱子不能道矣。 上曰然矣。
正月二十一日召对时。侍读官李献庆曰。国礿书籍不备。始得宋史。至于告 庙陈贺。近世以来。书籍大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2L 页
备。而今人不肯遍览而勤读。是可慨然。史记乃人君之龟鉴也。治乱得失之迹。可法可戒。诚为制治之大助。而古人曰欲法尧舜。当法祖宗。今此宝鉴一书。即 列圣心法之所寓。观感柯则之亲切。尤非前代史记之比。伏愿 殿下于览读之际。一字一句。勿为泛忽。必思体验而遵行焉。
正月二十四日昼讲入侍时。侍读官李献庆,检讨官沈焕之。持春秋集传第二卷进伏。 上读前受音讫。献庆读自六年春郑人来输平止齐人盟于艾。 上读新受音讫。献庆曰此传引孟子何以利吾身之语。孟子所言利字与子思所言利字。不同矣。易曰利用安身。又曰利有攸往利字。未尝不好。而有心于求利则便为利欲。孟子直斥利字者。拔本塞源之意也。子思所谓先利之者。言行仁义则自无不利也。此王羁之分也。学问工夫亦然。今日读一部书。明日着一工夫。则自有功效之所至。而若于读书着工之时。先有心于功效则此亦计功谋利之心也。孟子曰必有事焉而勿正。正者期必之谓也。如此则便有揠苗助长之患。此当体念处也。 上曰所陈好矣。当体念矣。
正月二十六日昼讲入侍时。侍读官李献庆,检讨官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3H 页
沈焕之讲春秋集传第二卷。自秋七月止天理之不诬者也。侍读官李献庆所启。臣于胡传圣学不传四字。窃有所感矣。孔子曰文王既殁。文不在玆乎。今日在玆之责。 殿下不得以辞矣。 殿下睿智卓越。一心典学。欲承孔孟之统。将启唐虞之治。而所与讲学者。不过如臣等空疏卤莽之五六措大而已。何以责古人之启沃。望 圣德之成就也。山林硕德之士。广加搜访。至诚招徕。正是今日之急务。而 殿下若不先修学校之政。大兴弦诵之化。使四方听闻。皆知有崇儒重道之实。则惟彼林下高尚之士。岂肯弹冠而起哉。太学者四方观瞻。所谓首善之地也。 列圣朝优饩礼待。培养作成。靡不用极。 先大王朝。申饬师儒之长。月设三讲。命召衿带之士。时赐引接。褒赏警饬之间。教化自行。鼓舞振作之下。兴起自多。第缘近来国子长之数遆。讲会等事。久致废阙。昨今两年。朝家悲遑。未及他事。故士子之兴劝。渐不如古。且闻黉舍多至于颓落。人不堪居。齑盐不免于冷薄。士不堪苦。游息之徒渐稀。作兴之效难期。方当始初清明之时。岂不为大欠典乎。臣谓自今师儒之长。久于其任。士习之浮浇者镇静之。肄业之荒嬉者蕫饬之。朔讲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3L 页
旬题。以为劝奖之道。划给财力。以助赏激之费。凡诸供馈之道藏修之所。申饬修举。俾尽慰悦之方。则菁莪作成之效。必有济济之美。岩穴深藏之士。亦将于于而至矣。非但太学如此。外方之乡校书院。鸠聚财物。盖所以养士也。为守令者。苟以兴劝为心。另加饬励。视其财力之多寡。或使居斋而肄业。或设讲会而劝课。则亦岂无丕变之效乎。学校兴在于守令七事中。徒诵七事。不修其责可乎。 殿下特降丝纶。明饬京外。俾有成效。是臣区区之望也。 上曰言甚切实。当体念。而亦为出举条。申饬京外可也。
丁酉三月十七日朝讲。以参赞官入侍。玉堂进讲春秋胡传。李献庆曰胡传制之于未乱一句语。当体念矣。以治心言之则一念初发。以义裁制。则心不至于乱矣。以治国言之则立经陈纪。以礼教化则国不至于乱矣。义以方外。礼以导民。实治心治国之要也。 上曰所奏甚好矣。
十八日夜对。讲陆宣公奏议。自解萧复状止进瓜果人授官状。献庆曰萧复乃贤臣也。刘从一等惜留之言。非受嘱于萧复。而德宗性本猜疑。故臆逆如此。人君讲明义理。鉴空衡平。则人之情伪。自可见矣。专任
艮翁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4H 页
聪明。以逆诈臆。不信为务。则反为所蔽。此德宗察理未明之病也。且以李晟等移军状观之。则陆贽虽以计谋欲欺李怀光。而究其本心则纯正。经纬密勿。智虑周详。真可谓王佐之才。而德宗内怀忌克。用之不卒。虽解奉天之危。终不能弭乱致治。诚可慨恨矣。 上曰论瓜果事亦好矣。献庆曰爵赏者。砺世磨钝之器也。贵爵赏然后国家可理。刘基所撰郁离子有曰信陵君救邯郸。赵王觞之以玉杯。其后将士有军功者不可遍赏。故以其玉杯饮之酒。将士感悦。至赵王迁以其玉杯。饮一贱医。而其后又以饮将士有军功者。则将士耻之皆怒。同一玉杯。而始悦终怒者。以用之有贵贱也。德宗以散官赏将士之战功。又以赏野人之献瓜。则爵赏不足为兴劝之道。观于此则可知为治之道矣。 上曰然矣。古人曰恩太用则渴。爵赏滥施则人不为贵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