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霅桥集卷三
霅桥集卷三 第 x 页
霅桥集卷三
 序
  
霅桥集卷三 第 473H 页
送朴仲明序
吾拙于交游。游好不满数十人矣。拙者之好。实罕能者。数十人中可用于世者。得吾朴仲明一人而已。仲明胸中。有龙虎风开云阖。欲于左右手上。立功立事。尝以一世之才自可为。心亦隐厚。见人悴物困。闻人伤物残。未尝不恻然也。知安之为危。亦知危之为安。知利之为害。亦知害之为利。一有见于人之前而评其衷曲。一有见于人之后而议其寿夭贵贱。往往有中。其知亦可尚矣。若此而又开以问学。明于理义者。必将有万之于人也乎。吁。以彼其智也。以彼其材也。以彼其心之厚也。果受益于学。而加以识高量洪。则虽在明良盛际。为官择人。亦足以当方岳之用矣。虽然。仲明素负气。不肯逊志玩索于圣贤之书。举目于世。谓无有胜我。我为我足矣。且其所聒于耳者。皆吾辈拘学之常谭耳。岂足以动仲明之一毛发乎。是以吾劝仲明学。一再言不受。吾则敛语而不欲数数矣。然瓮之不成也。犹足以为瓶。剑之不成也。犹足以为刀。木之美干也。养则栋梁之材也。不则榱桷之材
霅桥集卷三 第 473L 页
也。人之良质也。学则大受之具也。不则小受之具也。夫以仲明之作人。而只如今不勉于学者。纵未可轻议于方岳之用。用于其次。抑岂谓不足用也哉。然欲大其用。盍务于学乎。自吾识仲明。已八年于此矣。是岁在宣城。同坐卧饮食。又六十有馀日矣。相向日以密矣。相知日以深矣。是日仲明将去矣。舟行入京师。要余赆一语。余曰仲明乎。将劝子以益材能乎。将劝子以益智慧乎。将劝子以心益其厚乎。是如进酒于酣者而进食于饱者矣。仲明乎。将劝子以理义之学。以高其识。以广其量乎。古人之陈说。拙儒之常谈。固子之所不取也。吾何言哉。吾何言哉。仲明乎。吾欲无言矣。但仲明之于此行也。若到明迥澄豁山高水广之处。试停舟而观之。
远游篇序
东阳申君敬志士也。而才气翩翩。高视一世。能潜心经典。将学圣贤。其读书之馀。发之咏歌者。皆颖然秀发。有远举之势。其稿若干册。名之曰远游篇。要余为之序。呜呼。是亦可以见其志也。古者丈夫生。而桑弧蓬矢。以射四方。则为之愿者。固已在远矣。及其入学也。歌宵雅之三。则鹿鸣之宾。皇华之使。四牡之劳。为
霅桥集卷三 第 474H 页
之期者。又在于远矣。生而为之愿也。学而为之期也。既皆如是。则丈夫之志。欲无远焉。其可得乎。盖天之所覆也。地之所载也。莫非丈夫之所有事也。或佐天子巡诸侯。运用九州。和抚万方。声明文物。焜熿四遐。或将王师。南征北伐。剪剔戎蛮。扫洒天下。白旆彤弓。万里肃然。冠盖仙仙。使于四方。礼容可观。言辞有光。兴文寝武。天下忻合。将以我之明。明天下之昏。以我之正。正天下之邪。天下之责。在我一心。则文无所不可施矣。武无所不可加矣。门庭五岳。沟渠四海。而提车策马。无所不可游矣。今君敬之志于远游也。必将居于三者矣。不亦伟哉。呜呼。牛溲马秽。充满华夏。四海之内。五岳之间。既无足以玉帛羔雁。揖让进退者。而真帝不作。英雄缩手。未有能开除日月。洗濯山河者。则虽使稷契而在。方召复起。亦将闭门穷谷。洁身守死耳。然则远游之志。君敬于三者之事。恐亦无一之可遂矣。虽然。朝鲜以小邦僻远。而独存冠带。尚有先王之风。今 上以英谟毅烈。而用数千里人物。或者慨然以天下之耻为耻。而赫然有征。焕然有施。则礼乐征伐。其自朝鲜出。而行于天下乎。此实王国需才之日。而人士用才之时也。使君敬而果才也。则虽
霅桥集卷三 第 474L 页
以龙旗铁马。为王前驱。蹴踏辽蓟。驰骛秦垄可也。虽以玄冕赤舄。左右圣人。冠带天下。焕若三代可也。虽以輶轩四牡。周游四海。广其仁义。万国和宁可也。君敬之游。可以远矣。可以成其志矣。独未知君敬之才。果可以足君敬之远志乎。愿君敬加勉于学。厚养其才。早有以自明。而可大于明人之昏也。早有以自正。而可广于正人之邪也。以应天下之事。而以尽丈夫之职也。以达天下之游。而以满丈夫之志也。呜呼其勉之哉。
赠申仲谐序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未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呜乎此言也。人无不读。读无不知其然也。奈之何进取以求于外者多。问学以求于我者少也。 上之十九年。谒圣庙试士。士之登选者。官显禄厚。立可必也。是以卷八路多士。争趋集无有后者。余友有申仲谐。自雉岳出兴元江。欲浮江而下。以赴选。忽改而止。受大学书于余父。定志开神。先索乎自明明德之要。专专从事。积日不堕。异哉。其办人所不能办也。呜呼。明德固仲谐之所有。而非可更求于外者。然明
霅桥集卷三 第 475H 页
之乃得。而不则失。得之人道成。失之人道坏。一人人道之成也。便有及人而成焉。一人人道之坏也。便有及人而坏焉。仲谐其勉之。呜乎。使仲谐学道有立。将以事君。则赴试求选。未为不可。顾仲谐之学。于此有未可遽者。且八路之士。将选六人。人之以死生竞之者。滔滔乎满地。使仲谐而往。果可以必于选乎。使入选而立万人顶额上。声驰利附。倾动世俗者。其于人道。有何损益。此仲谐之所以回赴举之意。而为问业之行也乎。善哉善哉。其于孟子之言。能有所受用者也。既受用孟子之言。而又悉心于大学之书。仲谐其将大有得而无小失也欤。
萍翁遗稿序
呜呼。萍翁死矣明年。门人李师德。拾其诗若干。谓余雅慕萍翁兄弟之贤。而谓余雅知萍翁之诗。使余选其可传于天下者。五拔其二。得八十七首。仍就萍翁之季士及遗诗。取十三首。余手写而合之。眇然不盈一握。呜呼此乃寡也。呜呼。萍翁才冠。士及童稚。酷遭丧割。家大坏。百死一生。漂摇零落。数十年不振。而能洁然以义自持。凛乎皆不可犯。萍翁面发苍寒。如老松幽石。士及如梧枯菊悴。萍翁爱山高爱江湖之旷然。
霅桥集卷三 第 475L 页
士及寥乎爱溪云岩月。其于城市纷华。则皆厌苦嚬蹙。未尝一日淹也。故其行过城市。皆终身无一诗。皆喜为诗。诗成。士及颇录存。萍翁不录存。散掷如咳唾。士及年二十一疾卒。诗可数卷。萍翁哀绝不忍见火之。既又收其馀。后十年。萍翁疾卒。遗箧冷荡无一字。今也得有是录者。乃师德之悲呼竭耳目以集之者也。呜呼。萍翁固无意于倚诗流名。而士及死。诗则见火者。亦当以士及之平日所存。非要为不朽之用故也。然士及之诗馀于火。萍翁之诗聚于既散。或者自此而有传于天地之间乎。两诗皆萧散映发。悲凉泬寥。见之如秋山。听之如断雁。有令人慨然以想。凄然以念。而怅然以移日者矣。诗虽恨寡。其必传诵于人也无疑。虽然。作而作止而止。火则从其火。散则从其散。何用规规蕲传于世。传于世。无乃违二子之志也耶。呜乎。天地廓乎其大矣。今古辽乎其阔矣。莽莽藉藉乎人之事多矣。如诗者乃千万之一也。而犹且喧然累巨千家。积纸墨如山。不当又有所添益也。勃海非浅鲜矣。何必更以水添之。邓林非单缺矣。何必更以木益之。呜呼。此乃萍翁士及之志也欤。虽然。以二子之贤。亭亭映世。而顾未得永年。形坠影逝。茫不可
霅桥集卷三 第 476H 页
援止。悲夫。天地廓乎其大矣。今古辽乎其阔矣。若人之精慧之所寓者。不忍其销落。而不得托见于其间也。呜呼。诗果不可以不传。
赵君光楫字序
赵君光楫南州之秀也。敏而直温而劲。类可以有为者焉。北来游学。久于兴元。余与坐卧同。余与好。君间语余曰。吾名光楫。字之宜曰某耶。曰。宜曰大川。曰。可矣。子为吾说之。令吾顾而有所勉。曰。善哉。欲闻之也。川于浮也。须有舟。舟之行也。须有楫。楫欲其劲而直也。舟欲其钜而完也。川欲廓焉其大也。观于水。亦当观夫小者耶。深也必狭。阔也必浅。拳石勃然。足肆其恶。载重之舟。难于伸运矣。舟若扁窄。不能大受。虽钜或敝。不能远到。舟之能大受而远到者盖鲜矣。楫之于舟也。如人之有手足也。枉而未直。脆而未劲。抑何能左之右之。效其功用也哉。楫乎。尔既非枉矣。尚勉尔直。尔既非脆矣。尚勉尔劲。从于钜而勿于其扁窄也。从于完而勿于其敝漏也。浅狭而多害焉去之。廓大而莫碍焉就之。载人载物。弘济于险。楫乎。诚如是也。不亦善乎。于戏。江汉之大。秋水盛长。涵天濯日。浩浩荡荡。舟之宏完。良楫有从。欲南而南。欲东而东。欲
霅桥集卷三 第 476L 页
载虎士戈釰。捍然以斗敌耶。欲载名商大贾拥货宝。争时而逐逐耶。欲载文酒之豪。宣笑傲弄波戏浪。以閒为乐耶。欲载钩竿之操者。网罟之抱者。手目不遑。惟鱼之索耶。噫。竟日孜孜所谋。不过戕物。此则不可也。旷彼济险之用。以为游放之资。此则不可也。乘险趍利。不顾其患。此则不可也。险中争胜。杀机交发。此则不可也。可者惟津济乎。行旅襁至。百路脉会。遽临茫洋。划见阻绝。桥杠无所施。车马无所驰。北焉呼号。不能以南也。南焉呼号。不能以北也。闷者万数。两岸邈焉。吾喜夫有来其翼然也。有受其恢然也。有运其洒然也。有进其沛然也。有泊其钦然也。俄而南北毕济人物。晚暮有止。平波万里。志满愿果。舟舒楫卧。浮于中天。月出旷然。此则曰何如。楫欤楫欤。
送默者序
默者权实甫。百里来见拙者我。淹一日夜乃去。始焉惊之。默相握也。中焉喜之。默相看也。末焉揖之。默相别也。夫百里而来见。岂无一语可以特开者耶。一日夜之淹。岂无一语可以漫及者耶。顾默者熟于默。拙者学于默。人世千端万绪超然。两口一默。呜乎。默之有深味也。
霅桥集卷三 第 477H 页
师古策记序
学惟人道之学为大。而政事之学次之。文章之学又次之。其馀阴阳星历音律等数兵权医药卜筮种树。凡一察之学。皆非君子之所急也。若老私庄荒佛幼禅慧仙方鬼怪。凡误人之学。非人之所当为者也。观乎远近而物皆有所乡矣。观乎大小而物各有所职矣。则天之命于林林者人。亦必有道矣。使之相生养。使之相扶持。有以自正而正人。有之自治而治物。及其至也。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此之谓人之道也欤。其于心术威仪之际。人伦物理之间。有不可以冥昧处之。荒乱行之者明矣。古昔圣贤于此既尽其道。而后之人必也学之而后。方可以为人。则学谁有大于此者乎。其大要。在于淑慎其身。兼善天下。而其于天下也。居之有所。衣之有衣。食之有食。皆均之有术。水旱风霜之有备。疠疫灾害之有御。争閧偷夺之有禁。上下之有办。税役之有节。虑其乱而有制。思其患而有防。为之学校而有提。从以升黜而有择。官之而有分任。考绩而有进退。则此之谓政事也。而其于施设之先后。经纬之疏密。开阖之缓急。须学古人之典而后可也。盖其要在于富庶宁平。为
霅桥集卷三 第 477L 页
可教可化者。则视诸教之之道。化之之德。固有间矣。而抑教化必待此而行。则政事何可少耶。顾将以明道达意。记德状物。陈事宣政也。须有言语。而言语之所不能展者。须有文辞以尽之。则文辞之用。亦不可忽也。彼异端之学。贼道害政。固无可言者。而小道偏曲之学。则区区各效其用于政事者耳。乌可以参比而论之也哉。故曰文辞之学。可为政事之次。政事之学。可为道学之次。虽然。此为政事文章。一本之道学者言也。岂以管商申韩之权诈惨刻而谓之政事乎哉。岂以王扬庐骆之浮华繁丽而谓之文章乎哉。传曰。德行颜渊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以此而律之。天下之学。举可知也。我东有二三大贤。道明德立。施于有政。发之文章。大为一国之所慕。及其已汲。而流风馀尚。犹有蔼然未可尽者。秉国事者重人伦。敷文用者据径(一作经)典。数十年来。守道君子。沉沦荒外。无与世事。而其文不见。新进满朝。爵禄而已。就其才华为世所称者。则问其学术。观其施用。非嚣嚣谈经济。必烨烨以文章耳。然其经济也。崇货利而忽伦常。贤苛刻而卑忠厚。健鸷酷而陋循良。尚操切而算委任。押近胥吏而疏外士大夫。轻议前典而
霅桥集卷三 第 478H 页
昧古人立法之意。取快目前而不为长久之计。此其为益于人国也。顾不如小道之学。一察之用。则何足道哉。其为文章也。偏浅邪悖之为旨。佻巧艳冶之为态。浮浪荒肆之为气。方且自为异端之不暇矣。尚可为华国之用哉。嗟乎。此无他也。趋末之久。离本者远。不知生民之有道而然耳。呜乎。以万秉之国。而无一士可倚。殆哉殆哉。余弟次华力学好古。博通圣贤书。而尤深于周礼。喜谈当世之务。常慨然而忧时人之为者。近为策记亦十馀万言。盖本原周礼而斟酌损益之为可用于今者。上自匡君养储之模。下至安民理物之术。内自宫禁幽秘之治。外至边荒守御之事。无所不言之。无所不明之。盖其文彩初非用意于为文章。则有不必切切苛论之者。而经济之略。则深远精密而能为有本。实非世俗所可及。然其意指所关。声气所发。即此而观之。其于天人之道。觉犹有未及深得者矣。使次华益自勉励。专学圣贤。得其未曾得。则其当自知之矣。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欤。又曰。由也升堂矣。盖子路之才。优于天下。而其为政事也基本则实矣。而独以其言之不让。而夫子尝哂之。犹以为未也。而曰为国以礼。曾子告于鲁之持
霅桥集卷三 第 478L 页
国者曰。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夫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孟子曰。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又曰。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夫正君而定国者。非浅道稚德之所可能也。学者可不勉之哉。呜乎。一人之肆其目也。穷天下之色而犹有所不快矣。一人之恣其口也。竭天下之味而犹有所不厌矣。一人之纵其体也。极天下之便乐而犹有所不适矣。然则欲悉天下之事而运之以一人之心。恢恢乎顾当有馀矣。故一心之流于恶而足以败天下。一心之存其善而足以平天下。呜呼。天于人人而付之以此心者。实非徒然耳。汉相如之迷武皇。陈江揔之溺后主。宋安石之坏神宗。则无亦自绝于天者耶。良由眛于人学而无而无(而无衍字)得以存其心也。呜乎。学者可不戒之哉。
雉岳大乘庵诗序
壬申首夏。余入雉岳。读书于大乘庵。庵负奇峰跨北岩。左右杰嶂。近对巨巘。远临数州云山。庵中晓磬夕钟。烧香终日。清寂无外事。日长如年。眄霞石而眺林壑。抚馀红而玩新绿。闻鸟兽而见星月。三逢风雨。六
霅桥集卷三 第 479H 页
值清明。享是庵之趣者。凡九日矣。古有慄于权。惏于利。肆克愈不快。恣欲愈不足。使得九载专擅中书府。非吾所知也。盖秉国九载之绩。有不能以易九日在山之乐者矣。况乎静读而閒诵。缓绎而详味。既可以得书之精意。而观于崇重而深浚。察于涵畜而发生。又可以益人之神志也耶。呜乎。使之益人之神志。而得书之精意。则山中之乐。岂不大哉。有不必区区较量于人间之富贵也明矣。将归耿耿有馀恋。为留一诗。
字权秀士序
默斋权子。冠其长男。而使余名之。余辞不可。遂定其名曰汉铉。而字之曰九玉。盖取诸易之辞也。权子又强余说其义。以告冠者。余不得坚辞。在易鼎卦。按孔子之彖传曰。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享圣贤。周公上九之繇曰。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盖鼎者凡养人之大器也。而其曰享天。则是九鼎之任也。曰养圣贤者。所以使之养万民也。则是王国之器也。鼎之用在中。而其秉也实在于铉。则铉之于鼎。其要且重者也。夫以享天养民之国器。而为其秉焉。则其为德也当如何而可哉。处离之极。应巽之至。则明而且顺
霅桥集卷三 第 479L 页
矣。用阳之质。履阴之位。则刚而能柔矣。明而顺理。刚柔得宜。则非天之全德不能也。曰玉铉。玉固刚质温气。而明理顺文者也。夫如是而后。方可以秉乎国器。为盛王用。用享上帝。用养圣贤。用及民物。盖大吉无不利者。良以此也。于戏。为王者所秉。秉于一国之法器者。恒在于士类。而士之学也。其所期者。实在于佐王持国而享天养民。可不慎哉。权氏世士。而自太师以下。掌国秉者多矣。默斋以文雅才干称。而世以国士视之。今汉铉又伟然有可为之资。而读书励行。将为善士。以承世传之重。苟益进其德。增脩其业。则庶乎出为时用秉国之器。而能盛养贤及民之功也哉。若其用力之方。则只在于明于理顺于行。当刚而刚。当柔而柔。刚柔适中。无或过不及而已。于戏。期尔将铉于汉鼎矣。尚勉于世其学而玉其德乎。
送金上舍南徙乐安序
朝鲜小国也。北阻胡。东西南阻海。去国都千里。已谓之荒边绝域。文用之不可及。而仕窅游骋争名竞利得失。哗然于区区一手掌之地。吁可怜矣。金和夫进士。自原州移居于乐安。乐安岸南海。即所谓边荒。而原州则近王城。士之养誉望图进取者。乃其所也。和
霅桥集卷三 第 480H 页
夫俊杰而能文章。世皆以公辅期之。朝暮可得升擢。而顾超然自引。远之荒海上。呜呼独何心哉。岂以将相显严为儿戏。富厚奢华为寒乞。而耻与之矫首抗臂。经营回翔于蛟(一作蚊)睫之中耶。人生几何耳。所贵者不局促。岂欲山饮而海歌。荡然自肆于木石云涛而世事之外耶。呜乎我知之矣。必将浮嚣之绝。而旷闲于自摈。静脩之专。而德业是进。讲授鼓发之有新。而荒俗淳才之可振矣。实之增大。而声闻自扬。及人之既盛。而汇进其良。国孱民散之是忧。而有以自尽于我王矣。呜乎。地无中边。而人有恒性。声利之所不乱。才学又易盛。和夫其勉之。国无大小。而君臣有义。一身非可私。君子之仕也。固不论荣利。和夫其先得之。
送安士固之海州序
长白之山。大于五岳。而雄秀之气。南出数千里。环大瀛海为朝鲜。而其初注于西者。为箕子之都。将再注而为王氏之都。三注而为时王之都。旁抽而为首阳,九月两名山。西南北据海水。圭挺釰立。光气搀天。其迎潮汐而虬蟠龙矫者。为十馀郡。与岱宗相对。是既以大山之英灵。中于三都。拥云水而向华夏。其精神发于人才者。必千百于异州。昔我石潭李夫子帅海
霅桥集卷三 第 480L 页
西。以作士为先务。无何解印。求栖遁教育之地。亦惟以此为归。盖有所取之者矣。夫地灵不能独运。必待人力之鼓作。人材不能自成。必待君子之教养。呜乎。神志有动乎峙融。风范有耸乎瞻聆。使夫子久于世而终其教。两山之下。必蔚然有兴。而与齐鲁争彬彬矣。筑石潭数年。不幸弃士林。开垦者未及根荄。滋培者未及萌芽。呜乎惜哉。自此为方伯者。皆刀笔碌碌。而又无隐君子可教。故海西一路。茫然为黄茅白苇之场矣。向余为两山西行时。三山李尚书新去方伯。士民诵遗政。洋洋满路。就闻其所事。则于民只得薄赋轻繇。于士只得礼貌优柔。文饰贤祠而已。方今君德无大失。而特以无臣为忧。农商凋敝。而尤以士习无良。多贼奸为患。使尚书少继夫子之政而务作人才。率一二武帅暨二十四郡出钱财。即校院廪士之旧而丰大之。延国中有道之士为之师。训之以仁义礼乐。近之使知匡君而善世。远之使知尊王而攘狄。则四民之首。必将奋起。藉以呼吸乎山渊。涵养乎氤氲。将就乎道艺。举一路磊磊相望有可称。进而祯干于邦朝。退而标准于乡里。其为民国之所赖。可胜量耶。三山为时名卿。而一路之政。草草顾如彼。他尚有
霅桥集卷三 第 481H 页
可讥者哉。吾党安士固杰士也。有志于君子之学。而方移家海州。即首阳之远麓也。士大夫僻居鱼盐之海。读书外无他可事者。远近士流必有游从之乐。虽弦歌之教已远。豪杰之士。宁可有待而兴乎。古人云焉不学石潭遗教。今尚有得于内者。得于外者。识其大者。识其小者。士固与海士。力讲圣贤书。其有不得者。时与博游。惟夫子之遗教是访。有以真得而有以偕臧。有能绍夫子之道。而居则竟夫子之教。出则申夫子之政。用人事鼓发地英而与之相成。无使两大山惨澹颦蹙。无与对育而郁郁乎有国无人之叹也。
顺兴安氏族谱序
生民之随姓有谱。将以尊祖而收族也。尊祖则法其可法。收族则教其可教。率其所教而向其所法。此其谱氏之本意乎。族大者莫不有可法之祖。祖贤者莫不有可教之孙。良以顺天之德。其嗣必昌。而传子之气。其类不易故也。徵之历古。验之当世。的的乎可指而数。呜呼其可诬也哉。我安氏自顺兴起。而阅三世至文成公。德业巍然。为百岁儒宗。而族子文懿公。笃义明识。为时名臣。密直公蕴德不试。才见而隐。至其子文贞文敬二公。以文显于天下。猗其盛矣。东国自
霅桥集卷三 第 481L 页
箕子世衰而道始晦。至于王氏之朝。佞佛谄鬼而武杀赫然。人伦秽乱。去羌狄无几。惟我文成公尊慕孔朱。兴学授经。奖用儒雅。排佛远鬼。慨然以善世自任。国风一新。五典复明。赖其倡导。而标准六百年于此矣。文懿公之随难尽忠。遴文得人。密直公之恬退自修。诲子有闻。虽皆以天授之美。而盖亦薰养之所及也。其在后承。多袭文行。华显蕃昌。而亦有阏派瘁枝降于农商。即鲜奸顽之氓。与他氏有异。或能自度为文士。岂不以尚类而然耶。窃尝闻之矣。天之播气而传于人也。譬之草木。盖有种焉。人以最灵而能变化。虽异于物类之拘滞。然其清浊之大分。则有未可混者。涵袭之大同。则有未可外者。宁有英贤之胤。可以等鄙苗而侪慝裔乎。若其盛衰之故。则因乎培覆之气。而气盖本乎道。道盖主乎生。生生之道。行于天而为阳和之气。在于人而为文明之德。道与器偕。物以类至。故文德之厚。而和气斯聚。文德之薄。而和气斯散。散斯覆之而衰矣。聚斯培之而盛矣。自古笃文教而提万姓。胥匡以生者。和气所以丛注。而昆云所以荣茂乎。以此而言之。我安氏既承先古之懿德矣。宜乎蕃衍长远。尚荷馀禄而所禀无浊乱。少难教之人
霅桥集卷三 第 482H 页
也。顺兴旧有谱。竹窗公所录也。详整无侥冒。嘉靖丙午。文简公添修入梓。后一百有十四年己亥。顺原君继录梓行。而出入之际。不能无可憾。今又经百有馀年。来仍益盛。宜有类辨之举而莫之能也。岁壬午。宗人大济甫必观甫。暨吾族子羽济。同事继修而仍之辨正。三君皆吾宗之秀也。考订之详而纪载则精。柝覈之明而取舍则公。我文成公文懿公密直公子孙凡三派。各以类分成书十有六册。逾三岁乙酉始刊之。吁其勤挚矣。锡儆远伏深山。不得与末议。而谱所移书索序文。锡儆辞不敢不得。乃谨序之。而抑区区之愿。惟在谱颁之后。凡吾宗族顾谱而自爱。不移于流俗。其秀士之习于诗礼者。据谱而收其所接。振其可教。与之同师乎先祖耳。我文成公在荒昧之世。而独以朱子为必可师焉。则其于妙道精义。必有所深契于心。其在身则五事。以庄重安详见称。而经国之务。先以立学养才。讲明人纪。虽于武人。力开其惑。俾不自外于先圣之教。是其修己治人之迹。而可想其知行之并至也。及乎文懿公之著烈。密直公之潜德。殆千载之下。四海之所可法。况以后孙而受一气之传者耶。于戏。可师之德。近在于吾祖矣。可教之资。多
霅桥集卷三 第 482L 页
在于吾族矣。吾犹未之学焉。则宜思自奋而偕吾族。以学吾祖也。吾其几于学焉。则宜思自进而效吾祖。以训吾族也。穷而独善其身欤。尚可以及吾族。达而兼善天下欤。当自吾族而始。吾宗君子。于戏勉之哉。
先祖文成公晦轩先生实记序
夫道一于古与今。而其载于人心。发之言语。达之事行者亦一也。故稽其言语。徵其事行。可以见其心而揆诸道。虽处百世之下。而论百世之上。何难之有。然有言者不必有德。则言之或容伪也。盖久而不诚。无以动人而立事。事岂容伪为而有立者乎。则考言而求心。不如据事而揆道也明矣。我先祖晦轩先生相胜国。以德业著。史称其庄重安详。人皆爱敬。而当胜国之衰。兴学立教。攘斥异端。慕效朱子而为世之倡。上下孚应。一世靡然。遂归正道。而授受相传。大儒继作。儒化彬彬。至于今五百有馀年矣。自胜国诸贤。固已推先生以为大贤。而顾恨微言不少传。惟开武人以伦彝传一语。懑圣庙之废。而忧崇佛渎鬼之俗。传一诗。皆未足以考其造道之所至。故其心得之素。尚论者或不之明焉。呜呼。宋之末而元之初也。朱子之学。尚未大行。而吴澄以盛名挟显位。方扇陆氏之学。
霅桥集卷三 第 483H 页
虽中州犹患迷乱。况偏远之方乎。先生独知宗乎朱子而则之。推以教于人。盖东人自先生始有学。学必以朱子为归。迄无他岐之惑。微其心晓然于大道而然乎。呜呼。箕子之教既熄数千年。三国荒秽。承以胜国之尚佛务鬼。武乱棼然。而先生一倡正学。万姓风动。惟教之从。久而不衰。微其心纯然于躬行而然乎。庄重其体则操存之笃也。安详其用则省察之熟也。人爱可验其爱人。人敬可验其敬人。其殆庶几于礼乐。而宜乎感应之速也。呜乎。事业之光大。由于实行之高朗。实行之高朗。本于真知之昭旷。则不待微言之求。而其道之得于心者可见矣。泽风李先生曰。卫道之勤。由于闻道之早。慕圣之笃。本于希圣之诚。前哲其亦于先生之事行。而忖先生之心于道也欤。先生之几世孙上舍生克权甫。为先生实记。要永其传。而请序于当世诸君子。且以命余。余亦先生之仍孙耳。何敢有揄扬。而诸君子之言。又能明之矣。第言处今论古。迹事揆心之故。以證诸君子之不妄于言。而兼以提夫末之明焉者。
从祖兄泰甫先生八十七岁寿序
人之寿使展其数。则视天才居千之一耳。然其阅日
霅桥集卷三 第 483L 页
之出入以万计。阅月之死生以千计。阅四时之变化以百计。则其于身于家于世之屈伸往复之气。宁有不徵其贞胜之理者耶。盖天之与善。安其无逆于理也。虽所乘之气消长有时。而卒之福其顺而祸其逆。则固不待百年而定也。故惟顺天而久视者。乐于贞胜而以寿为庆。有非小人之老可得而与者也。我之从祖兄泰甫先生。其于寿也。真有君子之乐矣乎。先生所性。清刚无累。而早断荣念。学于有道。修洁敦睦。老而弥笃。翳然荒山。不以求闻于世。锡儆尝从容陪先生语。先生少日。及见华阳宋先生松涧李先生。故多言两先生事。伤其道大而不容。老厄于时。尊王大计。痛其不遂。而至于泪下。己巳以来。士祸之间作。则耳目所及。未尝不慨惋而语之。若其身事之落拓。家貌之颓散。而茕然鳏且独。则初无一语以自悲也。锡儆于是有以知先生所抱之正而所守之完也。先生方踰七十岁。而见国是之大定。而祸士之贼。尽根株剪除。仍睹华阳先生之从享文庙。宗于一国而无间。松涧先生则后昆甚茂。而文质彬彬。蔚然有起势。在易阳之剥也。终曰硕果不食。而君子有后禄。夬之险也。终曰无号。而小人不遗种。天之福顺而祸于逆者。
霅桥集卷三 第 484H 页
先生既验之于目前矣。独所恨者。尚未闻 大明之重兴而胡雏之伏诛以褒德。老侯之快莽诛而欣汉兴为可健耳。在先生之自验。则康宁黑须发。自幼壮少食。而今亦不增减焉。有孙克家而好礼有文。有曾孙颖然出类。有名世之望。玆岂非天之所福者哉。先生生于 崇祯甲申后三十八年辛酉。而复经辛酉者二十有七岁矣。 朝家用优老之典。荐加爵秩。金绯有煌。而推其荣于三世。恩诰焕焉。是年春。先生之孙树。设宴而庆之。宗族乡县咸集。而多为之歌咏。要锡儆序以寿焉。锡儆提树而言之曰。先生之于我先君。间一岁而长焉。相与之至。晚暮不衰。我先君享年止于七十。而弃我诸孤。天乎恸矣。先生独在而岿然兄弟云乎哉。我则父事之矣。今于寿先生之日。我何能为心。而亦何敢为文。顾惟念我先君尝曰。我东士类尚主 大明而犬豕彼虏。紧华阳是赖。盖其功不在禹下。或于洒间。慨然而诵岳鹏举痛饮黄龙之语。而曰嗟乎使死而可忍者。倘见天运之好还。而雠虏之覆亡乎。盖先生之心。亦耿耿于此。而同于我先君矣。吁。先生之顺天而受之福。其在身在家者。要非先生之所多。而淑慝之报。徵之在世者。虽则一再伸先
霅桥集卷三 第 484L 页
生之眉。而亦非其至者也。自今以往。庶闻吉语 大明御天。汛扫虏氛。则锡儆谨当拈香挹酒。告于我先君。而捧馀杯。寿于先生。墨鼓笔舞而展余辞。汝其待之。
寿迟斋金先生序
君子之立于道也。有不待于大年。而其于事若言。则必待老寿而后可立。此洪范所以以寿为五福之元者乎。盖通乎三极而尽其在我。谓之立道。是则体也。蒙以正养而并进知行。气乘方长。智因方开。则方其壮与疆而可立矣。推其在我而广之四海。治成制定。风清俗厚。谓之立事。世不我用。则处而著书。载道指事。以教万世。谓之立言。是皆用也。自彊立而不及。又要其至于此。当积几岁而能立哉。若富庶征伐之不本于礼乐。议论文章之不原于仁义。而无以善世而范后。则居多少壮皎厉之所能辨。顾不可以与于君子之所立也。我东迟斋金先生。自幼精明高雅。有绝人之资。而好学博闻。兼妙词翰。华闻藉甚。而初不以自多。方壮阅世变。无意于科宦。超然自远于人。中岁专于玩易。而端用心目于羲画周辞夫子之传。既独与古初相周旋。而窅然游神于天地。索之大而徵之
霅桥集卷三 第 485H 页
小。穷之远而验之近。高极于象数之原。而不以事物为可遗。赜尽于变化之流。而不以彝伦为可离。思之之深而其契也妙。求之之诚而其得也真。于戏其至矣哉。至于其可见之行。则不俟操存而涵养自熟。不劳省察而言为自正。顺乎庭闱。谈讲以悦志。而有过三牲之养。穆然涖下。不烦于指顾。而常见家事之治。友爱诸弟。敦睦宗族。敬信于乡党。矜恤于穷厄。厚于故旧。容其过忤。而不滞纤芥之慊。惠于𥠧昧。忠告以道。展穷天人之奥。间为亲养。屈为微官。暂宰薄县。而事上治下。一以古道。僮仆视吏。稚子视民。政简而惠孚。取廉而予厚。盖其实德如此。而不求人知。翛然湛然于万物之表。先生之于道。殆可谓立矣乎。先生既卷当世之志。而自穷以老。其所蕴畜。尽发于注易之笔。属草藁三十馀年。而今始毕焉。其为书盖四十馀万言。夫以两仪之开阖。万品之消长。四德之付受。五伦之正变。三事之失得。六府之治忽。七政之从违。八域之异同。凡在一元之中九会之内。可意而度。可指而言者。皆集于是。而粲其靡遗。于戏盛矣。殆亦近于富有之谓大业者欤。余尝曰。古今作者亦多矣。而读其所记。无足以有裨于通三才而穷一理。正四端而
霅桥集卷三 第 485L 页
敬五事。治国家而平天下。则作之不如不作也。立言之难。不其然耶。先生之为此书也。巨包宇宙。细入丝毫。道学经济。无所不有。则其于学者。奚翅有裨而已。后有大贤。折衷群言。必将见采。以载易书。亦必与天壤俱敝。先生之于言。殆可谓立矣乎。先生之一生精力。悉用之此书。天其与知之矣。先生今年七十五岁而书则成。时适有 朝命使人家皆寿于其父兄。先生之子与弟侄。设寿酒而庆之。余之入山。未得拜先生。已四年矣。闻之即来会。拜于先生。先生颜鬓不凋。视听犹旧。而疏髯始白其十二三。岂恬憺无营。灵府常泰而然欤。将神明所护。灾沴不侵而然欤。在于身则为大有之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在于世则为剥之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先生之寿。从今以往。优到期颐。殆可必也。余于先生。戚而为稚弟。弱冠从游。山仰有年。每见先生之著此书。岁或二三卦。颇邑然迟之。未敢料其成。今日得见成书。其殆天力乎。今玆介寿之酒。若自莫之为而为者言之。则殆亦浇落之于是书也欤。酒半余寿以诗二章。酒后以文一篇寿之。以曰先生之德则固先生之所得自立也。先生之书则果也有与立焉。而非先生之所能专也。书非先生之识。
霅桥集卷三 第 486H 页
则固莫能始之。而抑非穷先生而无与于事。寿先生而无困于疾。则其能终之哉。天于是盖默相之也。天之所相永久。可恃其传之后世。而见取于大贤。兴行于天下。又可期也。嗟夫。隐德不试。而事功之不立。岂足为先生之戚乎。况言之所济者广而长。事之所济者狭而短。则先生之失于彼而得于此。尤可贺也。吾闻不学。便老而衰。盖以志之不能摄其气也。学则老而不衰。盖以志之能摄其气也。今先生之聪明。尚如艾耆之时。虽则天相。实亦学力。自此数十年。不必忧加衰。将于此书。而有所损益乎。将无容损益。而得授可授。亲见道传于人乎。寿与贺才于是乎始。而在方来者。将不止于再三矣。
寿外舅同敦宁潘南朴公八十三岁序
自古而尚乎长年旧德。为其可以懿风教而善家邦也。年或不逮于德。则无以积久而深入于人。德或不并于年。则其久而积者非可以教人。是其所不幸。固已矣。而其所不须。宁非辱乎。正所谓寿则多辱者也。年德之俱尊而蔚为所尚者。世每难其人。而近于外舅同敦宁朴公。幸得睹焉。吁其盛矣哉。公少事三洲金先生。其于处甥馆而参丈席也。所讲皆古君子之
霅桥集卷三 第 486L 页
道。而雅性坚凝。风格峻洁。故其所成就也正直方严。高雅真实。而无隐显无巨细。绝无丝毫矫饰。于戏。即公而推之。可想前修之笃于求道而诚于据德也。锡儆少亦事公有年。窃瞷其捡身接物临民制事一于庄敬。而不或以华伪杂之。教子提孙。义方凛然。而科窅恬退。皆未尝趍竞于时。每以公有前贤之风而谓不可几及。顾公自视缺然。少无自高之意。噫。其所谓有恒而夫子之所愿见乎。乃若所谓难乎有恒者。则自周之衰已多族。而凡在季世。大抵然矣。学以为人。仕以为己。泽毛而掩疵。眩瑜而匿瑕。甚至以鱼目为明珠。山鸡为瑞凤。而讳疾于医。邀价于市。则虽圣贤与居。亦且奈何哉。斯其自误者已大。而见方为所慕。又多误人。使之居世愈久。则为害愈深。世之识者。宁以其寿为可愿。而多之于有德而无年者哉。玉碎瓦全之讥。薰歇莸存之叹。触地而发。无日可息。故曰小人之寿则辱也。君子之寿则福也。古之人年愈高而德愈慎者。良有以也。今公之寿。既逾八十者。又三岁矣。而修为不惰。体气强康。晓起梳濯。端坐终日。闭门看书。凡所以饬身而整家者。尚有馀敬。其于令闻所被。懿范所垂。宜有兴慕诵法之辈。而世方务华伪而
霅桥集卷三 第 487H 页
趍权利。滔滔者皆是也。故公之风教。专积于家。而不为邦人所学。嗟夫。世道之衰。一至于此乎。虽然。尝闻之矣。通三才。一是实理而实气也。故惟实德能享实福。而实福能为可久。彼以矫饬虚华。而苟一时之名利可也。要以久享乎其实。则宁有是理哉。使世人徐见虚伪之踵败。必将惩之。而以真正悫实为归。方始慕学于公。而公之风教。方得以广布于世。虽迟久而可待。何必于目前哉。锡儆病伏于山。久未能趋拜。而是岁孟夏。欲趁公览揆之日。参于介寿之列。而顾犹未可以强也。谨搆荒辞。用伸微忱。而略颂年德之偕跻。风范之积美。而不敢为浮辞滥说。轻染末俗之华饰。以累公任真务实之素。而亦于泚笔展纸之际。我公正直之气。方严之威。凛乎若有临。区区私阿之言。吾其无畏而敢乎哉。
寿谦庵李先生七十岁序
人之有生而久则称寿常也。在于死而亦有谓之寿者乎。立道立言。自古而称不朽者是也。呜乎。生而寿者稀于世。死而寿者旷于世。世有外生死之位而兼生死之寿则何如哉。后之千世。未之或知也。前之千世。未之或闻也。今于吾世而睹之于谦庵李先生。呜
霅桥集卷三 第 487L 页
乎其奇且幸矣。先生少笃于家学。而蔚为醇儒哲识懿行。重之以鸿辞。而中岁沾微禄。亦难进而易退。向在十年之前。弃县匿家。上书 东宫而伏墀。赫然以尸而谏。舆而出朝。药之穫苏。先生既未遂于死则无奈何矣。乃自此而自处以已死。凡为生人之事。一切废之。而独有向明温故。时记所契而已。先生今年满七十。而神志不衰。契悟日进。著述必高妙博达。而闷乎我先生。又不以与人矣。呜乎。始舍其生则忠恳之发也。恒处于死则义决之伸也。其绝人事而穷经十年。且不知其所竟。则据死之幽而致死之力。抑岂将鬼神与通而天实使之然者耶。先生既以死自居。而世皆谓其然也。然而人之死也。栖魂托魄。皆有常位。而先生然乎哉。然则非死也。待先生以生可矣。然而人之生也。在朝在庙。在乡在家。亦皆有常位。而先生然乎哉。故曰先生之于生死之位。皆已外之者也。自先生之捐生以往。而灾疾不侵。形气偕康。将抵耄期而亦然。则生而寿者。孰能过之。先生之懿德壮节。邃学精言。垂之百世。可以动人。则死而寿者。孰能及之。故曰先生之于生死之寿。皆得兼之者也。且夫优优乎粹德达识。烈烈乎精忠苦节。人禀之所不能兼也。
霅桥集卷三 第 488H 页
奋然而杀身效谏于閒散之中。寂然而穷经著书于震荡之后。人为之所不可谦也。呜乎。人之所难兼。而先生乃兼之。则无怪乎其兼生死之寿也。先生之寿。方跻于稀有之域矣。介寿之举。宜其屡焉。而子弟不敢设酒。乡党不敢侑辞。盖以先生之所自处者异乎人也。然余独以为礼有常变。惟义所制。故死而与殿上之宴者有之。荣生之礼而礼其死也。生而受门下之祭者有之。哀死之礼而礼其生也。今之于先生也。余以近戚𥠧弟。而顾未可庆之以生死之寿。而礼之于生死之外耶。
霅桥漫录序
余之在霅桥也。山溪深僻而无客扰。故经锄之馀。漫录平日与人之语。随记随笔。无有次第。而亦已成数册。有见而笑之者曰。大小错列。精粗杂陈。何不刊粗而取精。捐小而存大乎。余谢曰。皆小也。何大之有。皆粗也。何精之有。抑自道而言之。则无大小无精粗。皆人所当知而当行者也。顾精义之用。大德之施。有非人人之所能。而事事之皆然也。盖每人而可能。每事而宜然。则小与粗者。实为多焉。嗟乎。熊掌螭髓。稀登于鼎俎。而豚鱼之小。则无不之食者。重锦细绮。罕入
霅桥集卷三 第 488L 页
于刀尺。而褐络之粗。则无不之衣者。此古圣贤所以迩言必审。而愚虑必察。小物之勤。而庸行之慎。亦以之为法于天下后世。欲其常常济人而无不周也乎。余之此录。其取诸人者。大小精粗。皆不可小。而其自为之言。则大欤实小。精欤实粗。况谓之粗者小者。宁有可论者乎。然未必无益于入学之𥠧昧。在位之贤能矣。笑者敛容曰。子言有理。然亦笔此言也。以谕后人如吾之笑者。余曰。笑之何害。漫题册首。
桂塘遗藁序
余之于桂塘居士。十年而三见之。赏其文章。歆其行义。爱其气度风流之英爽弘长。为之颠倒而心融神醉。自以为桂塘之知己。及其没也。以诗若文悼之。只言其文行风度之不可谖。其兄鹿隐芝山二公暨从子海靖。拣正其遗稿。为诗四编文一编会纂七编。而飞书三百里。要余为之序。余复之曰。所要未可辞。而亦未可遽为。须一哭于灵帷。而仍尽读遗编。然后方可以泚笔矣。遂携筇踰三岭而哭之。用五日览悉其稿。不觉愕然而失声曰。吾非桂塘之知己矣。十年而三见。尚不知其明于经术。而深于时务兵权之至于此也。嗟乎。国士之所蕴。其可以浅测轻量。而谓能尽
霅桥集卷三 第 489H 页
之者乎。歔欷叹惋者久之。而乃序之曰。自古英杰之士。有为于当世。其遇时乘势而办事立功者。则姑无论已。如刘越石之为晋而倡于河北也。文履善之为宋而奋于江南也。虽在时乖势塌之馀。而天下竦然。士民感发而云从。岂特忠义之有以动人。知略之有以运世而能然哉。殆亦精神意气文彩风致。赫然为之助也。呜呼。以吾桂塘之能备于此。而出乎斯世者。若有所准拟。而乃渺然以太学之生。而草草天陨。天意果安在。呜呼惜哉。虽然。即玆馀稿。而其人尚存。湖海之气。风云之想。游龙戏虎之态。喷珠涌玑之彩。可以耸动孱懦。起发颓昧。而笃厚之行义。详明之见解。凿凿乎经济之策。井井乎军旅之算。又足于感切而导开乎人。其为 补于世也。亦不浅鲜矣。顾三夏亢旱。火伞擅天。而愿麾奇兵。捣烂北虏。寒天雪月。万里皎然。而欲跨雪岳。大醉高歌。赍此神志而掩于九土。呜乎其奈之何。得无白首故人。抚残编而恸哭耶。
叔父蓑隐先生诗稿序
人之于天。皆受天下之责。而欲均生胥匡。以及于物。虽其施有差等。职有分限。而不以天下为可外于心则同也。既正而大。无梏此心。而精义之神。利用之安。
霅桥集卷三 第 489L 页
则随其所诣而为圣为大贤。其或精义利用。未及乎大贤。而能无梏其心。廓然对天。爱君恤民。不忘天下如杜甫。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如范仲淹者。自古推之亚于大贤。亦可见人心之所同。而天明之未尝灭也。顾局其对天之心于一身之事。而窃窃然自私。即名为圣贤之学者。亦不之免何哉。此朱子所以发叹于不见大心之人也。呜呼。天地之敦化而各正其生也。辅裁之责。畀在人心。其繁条细理之丝丛毛攒者。固不可不穷。而苟非心体之洪茂于对育。则毛将何傅而丝将何抽乎。我叔父蓑隐先生。可谓有此大心而实旷于世。顾以不力于学。无以穷理妙。为晚暮之恨。而尚论于古。殆与杜范相若。吁亦盛矣。先生淳厚公正。而酷嗜诗书。自少无声色名利之念。惟孝弟之笃。而睦恤又至。中岁隐居。老于穷海。而忧君悯世。不忍暂谖。痛奸疾恶。为一国深虑。 皇明之倾于虏。虏丑之掩华夏。亦已久矣。而以外国之穷民。悲慕愤惋。如不欲苟生。夫以七尺之躯。不自免于冻饿。而敦亲矜穷之不弛。匡君活国尊王攘狄之未忘。而普天之下。恒在心中。宁不懿乎其大哉。若得显用于时。则庶乎小范之功烈。而乃与老杜同其穷。而破屋閒吟。悠然
霅桥集卷三 第 490H 页
自乐。而忠爱感激。往往见于诗。诗则虽逊于杜氏。而宏厚沉郁。绰有诗史之遗韵。千载之下。必有诵绎而知其心者矣。顾以迂阔见笑于当世。世之横目自营。睽睽以终其身者。固无容议为。乃其翘然以学著称。谓已密察乎理义者居多。挤人于害而巧处其利。驱人于谤而曲收其誉。一膜之外。无非可攻。而不有均生胥匡之责。则其心薄窄而不可以对浩浩之天。先生之视此辈。当以为何如。而于其学也。自恨其不早力。则良以学非有误而误者人也。盖于敦化之大体。而中有万端之川流。先存乎其大而方悉乎其小。审慎乎其小而益笃乎其大。此圣贤之所尝事也。而彼其学之者。以私自狭而无以据大德。则所谓小德之察。要之皆归于自私。若是而欲为圣贤。其可得乎。先生之所性。已几于大德。仍之立敦化之本则固甚易。而清旷无累。神明不亏。若趁少壮而研穷万理之流。则亦何难之有哉。至于衰老精消气退。而恨其不能早。然则正自以美质为可惜也。故于后进。厚爱其才淑。语之谆谆。勉以此学。要于其知之方开也。致广大而尽精微。使于其气之方长也。极高明而道中庸。我之未能而欲人之能。我之未夙而欲人之夙。深冀仁
霅桥集卷三 第 490L 页
义之道。大明于天下。此真圣贤大公之心。文正之劝张子而读中庸。勖孙氏而讲春秋。工部之致君尧舜。谓付公等。盖与先生而同是心也。呜呼其至矣哉。先生寿而无嗣。嗣以锡任。即锡儆之弟也。近者锡任拾先生之遗诗。净写为二编。要锡儆序之。锡儆虽狭陋。而抑有以知先生之心至大而实平生不屑于名。则何敢为诬辞谀说。以污先生之真乎。惟就先生之所白恨而申之。以为遗编之序。
崇祯三壬辰七月上浣。从子锡儆谨撰。
义田宅图说序
次华自童时。慨然有宰物之志。博观古今书。讲究治天下之术。而亦颇见之于著述。要为可举而措之者。方壮累举不中第。见国中沈酣富贵。知其无可奈何。近顾修其可行之家者。为义田义闾义堂之图与为书。凡于尊祖敬宗睦族仁身之道。均产分职厚生利用之法。明伦敦礼正教笃业之制。森然备在。无不曲尽。皆可按而行之也。呜呼。天之所命于士者。固在于匡君善国而广济天下矣。然而时有闭塞而势有阻抑。实有不容自为也。则方今之士所可为者。独有家政耳。士于是乌得不自勉。虽然。远而天下。近而一国。上
霅桥集卷三 第 491H 页
无典礼。下无善俗。人而少良慎。家而多苦恶。悲忧窘急之无所救。流离困极之所无告。狂淫贼奸之无所禁。稚材初心之无所学。鬼冤神恫之无以靖。事悖物乱之无以饬。其为可患也。亦已极矣。士岂可以一家之治。畅然为自足也哉。呜乎。天下之政大矣。抑其要不过家家而欲有治。人人而欲其善耳。且人之实善其身欤。便有及人而善者。人家之实治其典欤。便有及人家而治者。苟其实有足以动人。不必待时与势而后。方及于天下也。呜乎。可不勉哉。
霅桥集卷三
 记
  
拟作梅冈园记
梅冈之园。盖近西湖韩将军良臣之别业也。将军百战惊天下。将灭仇雠还车驾。比因斥和议忤权相。得罢而休于家。园于是平作。将军间抵书。令余记之。余顾老于荒远。所谓西湖者。仅得一寄目焉。佳冶澹荡。尚记其槩。而馀不可记矣。今园之于湖。果在何偏。而有何可玩之卉木。有何可玩之鱼鸟。槩闻将军谢客不言兵。时。跨驴挈酒。从一二童奴。纵游于湖上。而游息于园中。想必有可玩而为乐者也。然大丈夫礌落抗慨。自当有物事。若烟波花鸟。则儿女子之好也。将
霅桥集卷三 第 491L 页
军奚乐于此。呜乎此何时也。国有终天之痛。国有终天之耻。呜乎此何时也。血完颜光旧土。奉梓宫于六陵。回北辕于华河。呜乎。此乃将军之志也。志之不遂矣。虽则物有可玩。而将军肯以为乐也哉。呜呼有志矣。顾有噤之。顾有抑之。其为无奈何如此。则握冰握火日运甓。画地为军陈。使或有古人之事者。顾不亦今人之所讳耶。乃不免事于是园而托谓之乐也。夫既于斯而有事矣。夫既于斯而谓乐矣。漫浪之游。非无台榭矣。旷散之居。非无烟月矣。鸣鸟而春矣。水花而秋矣。恐将军之壮心日陨。将军之烈气日解。以慷慨魁垒之婆。侵渐于澹荡明媚之观。化之以岁月之久。吾未知将军之诚乐于儿女子之乐也。呜呼。方将军擒孛挞跳兀朮。纵横于江淮之上。骍弓铁马何其壮也。其能鼓天下之气也。不谓园圃之颓弃。水竹之流连。今乃以是而为乐也。呜乎惜哉。时之使然也。虽然。天人有心。祖宗有灵。而幺人之恒于今颠乱时议。必无是理也。夫岂使将军于是而毕身耶。呜呼。终天之痛。不可以不复也。终天之耻。不可以不洒也。愿将军念之。将军勉之。一鼓九江之外。再鼓长河之北。三鼓而屠黄龙之府。尚必有日矣。将军顾自惜。勿使雄
霅桥集卷三 第 492H 页
心壮气。遽荒于是园之乐也。绍兴十三年月日。岣嵝老樵记。
赤岩书堂记
自平昌之治。并江屈折而下二十里而近。略展野势。得琚瑟之山耸然临之。南开池。东起九岩。气色秀绝。面面照流水。舟漫浪可扪而上下。就其间殊状而赤者一。而有瓦屋对之而突兀于中野。曰赤岩书堂。乃平昌一邑文人之所慕向也。堂之作也在戌申。邑宰柳侯遵与邑之诸君子之计也。其补缺而修坏也在辛亥。成侯义锡之虑也。划予负木户若干。火田之入若干。官继盐豉禽物若干。以供堂之为师为弟子者。定为常法。则在丙辰李侯彦熽之事也。三侯之言云。邑之地俗苍浑。自古罕儒术可闷。然不可不有以发之也。故其计远虑勤。事之为完善盖如此。此以后邑中子弟。多跃然欲有所开振。而近得其师。乃朴斯文孝伯氏也。孝伯沈静饶词翰。博极经史。十四为王霸策。自谓一世奇士。功名可立取。看世俗茫茫。谓无足与语者。中岁屡下第。贫落不遇。泊在山荒中。毛发已有老色。顾谆谆然教授于是堂。岂其志也哉。想必有抑郁而不乐者也。虽然。平昌之地俗。余亦一见矣。山
霅桥集卷三 第 492L 页
峻水深。民气全完。用诗书开而动之。或可以得俊人乎。得俊人则公之奇意。庶有时有托而成也。见今世俗尖纤漂浮。满地皆然。难乎望俊人之或出矣。俊人之出。出于苍浑之俗。余实有望焉。夫读书而不能为俊人者有矣。未有不读书而能为俊人者也。苍浑之俗。创开诗书。余故有望焉。始实之木其果硕。始稼之田其谷壮。地俗之始开导者。独无有硕而壮也耶。此固三侯之所期望于赤岩者也。赤岩先生。勉之哉勉之哉。先生尚力于应举。年才四十。定不欲久安于山壑。或者怒而飞。如风鹏之上天然。将以发舒志业。则岂其时乎。岂其时乎。吾恐升腾出山之后。有所慨然而叹。却思山间之传业也。愿公勿慕升腾。确然而处。展开平生之邃学。长发方兴之人才。无厌赤岩之居。而有以竟赤岩之事也。昔吾见平昌也。所谓赤岩者不得见。今而闻其胜。必欲往见之。异日者独舟迎江汉而上。见瑟山即止。浮游于赤岩之波。渔者之来也。曰彼赤岩之书堂也。樵者之来。曰彼赤岩之先生也。趍书堂而拜先生也。得瞷二三子在傍。已必有卓卓渊渊。与山水而相对者也。有不觉洒然而起吾敬也乎。
霅桥集卷三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