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保晚斋集卷第十五 (自动笺注)
保晩齋集卷第十五(達城徐命膺君受著)
 謚狀
  
吏曹判書朴公謚狀
公元1686年
公諱師洙。
字景魯
自號耐軒
南人
朴氏自新羅王赫居世。
派別甚繁。
獨公之先。
多聞人。
高麗典校寺事文正公尙衷
道學聞。
文正之子左議政平度公訔。
相我 太宗
勳業聞。
累傳至司諫院司諫文康公紹。
趙靜菴同事 中廟
文康之子大司憲文貞公應男。
佐 明宣兩朝
進賢退奸
俱以正直剛方聞。
於公爲六七世祖也。
祖諱泰定
尙 昭顯世子第二女慶寧郡主
爲錦昌副尉敬憲公
敬憲公五男
長諱弼明。
淸謹遭際 肅廟。
累官大司憲吏曹判書
貞夫韓山李氏
次諱弼英。
憲府監察贈吏曹參判。
配贈貞夫竹山安氏。
監察之子爲後於大憲公也。
以 肅宗丙寅八月戊辰生。
聰悟絶人
於書十行俱下
讀史已辨其是非得失
十三。
從大憲公翰苑
時大饑。
朝廷告糶于淸。
淸遣侍郞陶岱。
泛舟至灣。
岱貽書敢稱眷弟。
 上怒責政院曰。
寡人羣臣。
不如張昭徐盛
諸公倉卒不記張,徐罵魏使事
公在側擧首無遺
聞者皆驚。
慶德宮之承暉殿災。
夜深火熾
公隨大憲公至政院呼曰。
何不招軍大將
諸公乃悟啓得旨
院吏手戰能書
公又從傍取牌。
列書諸大將名。
手腕如飛。
者又嘖嘖稱奇
自是公以藐然一童丱。
其名藉甚於朝。
公正明約以女歸之。
卽公之元配也。
公入甥舘
宋公寅明。
交遊相得
促膝抵掌
朋黨之禍。
以爲牛李之分。
當以白居易爲正。
東西之判。
當以李文成爲法
由是公益信重公。
甲午
生員第二
辛丑
補 永禧殿參奉
壬寅
廣興奉事
當是時。
塲屋操觚之士。
號稱彬彬
對策李公夏坤趙公龜命
騈儷趙公文命宋公寅明。
至其遍長各體。
紙筆就。
皆讓于公。
文墨之暇。
相聚譚論
俯仰時事
奸凶俶擾
國勢岌嶪
相與感慨歔欷
約爲蕩平之論。
自拔色目外。
四公舍蓄人也。
自表見。
獨公語及黨人
必力攻不少沮
由是羣壬側目
癸卯
增廣文科第一人
策表俱中。
選授成均典籍
以資窮。
通政僉知中樞府
以延慰使至黃州
還除安東府使。
府爲嶺南都護
多大豪强
牒訴雲委
口號手判不留時
裁決盡得其要領
府中大治
御史褒諸道無與比。
故相
閔公鎭遠謫星州。
還白狀。
表裏寵焉。
甲辰
以病遞。
羅州州牧使。
不赴
丁未
洪州使。
吏獷民悍多宿弊
公痛刮磨新之。
不能自斷者。
上疏請之。
溫批褒嘉
盡從其言。
坐事罷。
朝廷大進退。
有薦公文學可史職者。
拜禮曹參實錄堂上
先是
趙公文命玉堂封事
三黨之後
當以蕩平捄其弊。
 上在春宮
覽而悅之。
至是。
趙公宋公
首先晉擢。
公又繼之。
相與上下言議
而凡二公建白
多出於公者。
判決刑曹參議副承旨
以有老母辭遞。
戊申
大司成
三月
嶺南亂作。
 上命公入闕議事
公建請分遣宿將
鎭守南北漢。
分兵遮截要路
後賊由鎭川路如公言
不敢跳踉
亦以守御得宜也。
一日捕賊得其僞檄。
不道
 上召公及宋公示之而泣。
公等亦泣。
俄陞嘉善
同知春秋館籌司堂上
當是時。
賊衆遍于嶺南
聲言朝莫且犯京。
人心洶懼
慷慨前曰。
主辱臣死
臣請自行嶺南
曉諭按撫
如有變。
請以義旅勤王
 上始難公去左右
以爲按撫使兼行安東府使事
將行
趙公徠命天之子且有文墨
輦轂下
恐與嶺賊相通。
公辟從事
使不敢動。
如其言。
馭之有方
徠畏公明且威。
終不敢有爲
公亦疑有變。
常自防閑
故夜輒失寐
一生祟。
公行堤川
湖西充斥
監司寄在一隅
號令不及左道
忠州使金在魯孤守殘堞。
未有節制之權。
啓請壬辰嶺南左右使之例。
令在魯專制左道
從之。
及踰嶺。
賊兵蜂起
京師聲問阻隔
民皆鳥獸散
聞公至。
始知朝廷安。
公馳入安東
逆順向背之義。
爲文曉諭
於是民有定志
稍稍
捕戢賊黨
措置兵機
或馳聞或便宜
俱有條緖
一方以爲重。
亡何
官軍奏捷
賊黨略平。
李夫人病且篤。
召公還。
復命
首陳累百言
一明賞罰激將士。
二拔人才以待需用
三貿穀貨以備凶荒
四停貢俸以紓民力
五嚴殿最以警百僚
六滌東西以復蕩平
 上嘉納。
同知敦寧府。
遷都承旨
上疏曰。
亂逆肆而 宗社危。
賴天之助順。
誅討略平。
凶言根柢未盡露。
則 聖誣未盡雪也。
人心之訛惑猶未盡釋。
則餘憂未盡去也。
幸而瑄與師魯
盡吐其情。
賢翼諸賊。
怨國造言陰謀
皆已彰露
而溯究其源。
莫不傳印於鏡,虎諸賊。
宜令廟堂主文之臣。
別爲誥諭
播告中外
使 聖誣昭伸。
人心無惑也。
收拾人才
平世尙爲急務
况今艱危之際乎。
古者取人
或拔於奴隷
或奮於行伍
往往建功樹事業。
我國則較之以門地
限之以族望
卑庶賤之類。
未嘗拔而用之。
天之賦才
豈有尊卑貴賤之分乎。
試以近事言之。
槐山之尹㮋以千摠
星州之李景龜以座首。
牙山李暉以別監。
黃一昌以衙前
招集亡民
倡率義旅
自拔見於當亂之日。
臣之所聞
雖止於是
不知幾箇賢能潛伏草澤
不見用於世耶。
宜勑廟堂
勿拘門地
搜訪人才
懲前毖後
以備緩急之用也。
擇守令。
爲救民之本。
初入仕。
爲擇守令之本。
曹暑庶官
不嚴考績明其能否
循次調外
銓官之取舍鑑別
易至眩淆。
皇明之制。
吏部都察院
歲會同。
大計外官吏。
明行黜陟
所謂計典察典是也
自今諸司之長。
考課郞屬之能否
明其題目
大行黜陟
而且皇明察典之制。
冬夏
吏禮曹先行廉察
兩司會議
無所容庇
則庶考績得實
仕路漸淸也。
言監司黃璿
赤心爲國
以至於死。
宜錄勳。
京外校卒。
詗探捕獲
爲國勑力
酬功
 上優批嘉之
遞拜漢城右尹
又拜大司諫
李明彦之名出賊招。
不可不問。
辨誣使之僨事虜庭
不可不問。
又引南霽雲事。
劾變初棄城之徒。
辭甚激烈
大司憲
上疏言懋治道嚴懲討擇守
令。
其論懋治道
則以警動振發爲主
其論嚴懲討。
則以根究株斷爲要。
論擇守令。
則以澄汰庸愚爲務。
自亂後。
近密臺閣無虛月。
而其囊封言事
亦無虛月。
 上亦傾聽
不盡公言
而或褒以先正舊道
或奬以朝廷氣像如此
蕩平何有
會時李光佐憚公在朝
托以北門鎖鑰
非公不可
薦爲咸鏡監司
左相洪公致中以公之言議公平
可內不可外。
上章留之。
復拜判決事。
兼 世子賓客實錄纂修堂上
公上疏言剛方正直
經術文雅
不如趙顯命
周通纖密
練達古今
不如宋寅
願以趙顯命論思輔導之地。
宋寅編摩纂輯之役。
使臣得以隨分自効詞訟劇曹
庶國家之用才適宜
物情無歉也。
先是
廟堂欲委公以備局有司之任
公言彌綸之材。
吾讓於宋寅
當以宋寅明先我也。
至是其言又如此
蓋公襟懷疏通
推賢讓能
類此
時 上欲收攬人材設科擧數。
公上疏曰。
科擧
人情之所悅。
 殿下亦曲循人情
以結人心
不厭其多而厭其少。
不欲其精而欲其博。
由是議者雖陳其弊。
終不能入。
今臣之言。
亦安知有槪於 聖心乎。
三國時劉璋之政。
非不爲蜀人所喜。
諸葛亮治之。
則代
嚴峻
不恤人怨。
其言曰。
寵之以位。
極則殘。
吾限之以爵。
爵加則知榮。
夫位與爵等也而殘於璋榮於者。
以其有以限之也。
今 殿下欲以姑息之惠。
不拂人情
臣恐分限不嚴
人情無厭
雖盡一國賜第
一榜錫爵猶必有不滿於心。
有分外之望者。
於是而 殿下之恩。
將無以復繼矣。
自今諸稱慶。
合數次。
過數年設一別試。
勿除講經
大比相間
使取人之路不淆。
搜才之道得宜
則亦救弊一道也。
遷工曹參判。
章世子患候危篤
 上宣召公嗚咽曰。
病甚矣。
當就禱 廟社
知卿忠藎
特遣卿。
祭文卿可自製
公泣而退。
使宮僚把筆口號
詣 宗廟齋沐將事
少頃
復有旨趣公侍。
門鑰且下。
症候少勝。
故命公省視也。
公請諸醫各陳意見而擇用之。
相顧不肯
公憤曰。
人臣事國。
唯力所及
成敗付之於天。
豈可無奈何拱手立視乎。
慷慨激切
 上曰血忠也。
及 世子薨。
初終悉委公治之。
拜禮曹參判。
己酉
復授判決事。
嶺南按覈使吳光運逆族廢錮致亂之由。
且斥蕩平以爲假飾欺君
公以特進入侍
痛辨之曰。
今之爲蕩平者。
皆 殿下腹心之臣。
其有實效
臣亦不自必
而要
其心出於至公血誠
 殿下旣嘗納其說矣。
今忽於光運假借之如此者
何也。
夫黨之流風餘韻。
壞人而後已。
黨論要歸成就
亡人而後已。
蕩平之論者。
蓋欲超出色目之中。
自立科臼之外
求以靖世道淑人而已
天下事
不可獨爲。
若就諸黨。
權其輕重
酌其淺深
當先與老論消融
然後疏通南人之無干犯者。
與之共靖。
要其本末之序如此
非爲畏禍乞憐也。
南人反以名義自居
而以老論爲逆。
以臣等爲畏老論。
世變大也
且以蕩平致亂
前春之變。
亦果由於蕩平乎否也。
 殿下扶抑好惡
每不欲明快
因循覆蓋
以爲消弭禍亂之道。
故此窺見 殿下淺深
爲此熒惑之言。
如其言而畏禍乞憐逆黨
欺 殿下聰明
此其罪雖誅戮
不足以塞。
 殿下雖欲幷用彼此之言而不明賞罰
得乎。
又拜兵曹戶曹判。
以親老乞郡。
出爲尙州使。
 上臨遣之。
公之邑上疏曰。
朝廷者。
四方標準
未有朝廷不正四方能正。
董子所謂正心正朝廷。
正朝廷以正百官
百官以正萬民是也
苟 殿下大建皇極
痛革淫朋
使是非無疑一偏
才俊咸萃於同朝
四方必有觀感興起之效。
不然
而狃於目前之安。
忽其標準之道。
則其於正四方
難矣。
今畿湖之地。
雨暘調適
已有豐熟之徵。
此道旱甚。
已判大歉。
昔宋之太宗樓觀燈。
民物蕃庶
呂蒙正乘輿所在
士庶轃集。
繁盛如此
都城外不數里。
飢寒死者甚衆。
臣亦以蒙正之言。
爲 殿下誦之。
願 殿下視近及遠。
爲蒼生之幸也。
又奏文莊公鄭經世,文忠公柳成龍文康公張顯光文穆公鄭逑,文忠公金宗直,故金宇顒之孫六人
以爲國家用。
初公斥南人甚嚴。
吳光運辨。
談鋒森然不可犯。
及是。
論薦皆南之望士
蓋公之意。
以爲持論主乎中正
用人貴乎寬廣也。
亡何
移拜江華留守
庚戌
本生母服
服闋
大司憲
兼知春秋館備局有司堂上
大旱
 上親禱雨
公進曰。
禱祀救灾之要。
言辭非謝譴之實。
必先本源之地。
點檢隱微之累。
刮磨私吝之疵。
以推之於施措釐革之際。
然後使公卿侍從講究活民之策。
朝野士庶咸貢逆耳之說。
精誠透徹
羣策畢擧
不親勞 玉趾而見天怒之回豫也。
俄拜都承旨
又以親老乞郡。
 上惜其去曰。
方伯不可
下邑乎。
特賜米紬以優之。
會對馬島倭荐饑之後
火燒糧聚窘迫
交市
朝廷
撫恤意。
邊民頗警。
時議以爲倭情不可信
公上疏引相臣鄭太和建白
以爲待其告急而與之。
則必不以爲德。
莫若先與之。
使知朝廷懷遠之德也。
從之。
由刑曹參判。
出爲黃海監司
威明之治。
一境振肅
關防軍政
以至魚鹽徭役
莫不躬執爬櫛
大者驛聞
小者自斷。
一路規模
改舊觀。
甲寅
徙平安監司
兩西民相與遮道爭之。
人比之杜祁公之徙鳳翔焉。
先是
永昌越界殺人
久不得捕。
北隣責言數至。
朝廷道臣而以公代之。
公至卽罷其跟捕
告以勿問永昌罪而密遣軍校
一月獲之。
人服其神明
尤嚴於黜陟
一載之間。
十罷閫牧。
親好不少貸。
乙卯
丁內艱
服闋
大司憲
擢拜戶曹判書
進階資憲。
兼藝文提學衛都摠管
經用浮費
抑內入禁冒占
國用以裕。
先是
公素李光外飾邊幅
內聲賊黨
以階國家滔天之禍。
故雖嘗被其薦。
隨事攻之不遺力
戊申治獄
公又斥其緩於懲討。
光佐甚銜之。
是以微事奏罷之。
戊午
敍拜工曹判書
兼知經筵禁府文提學
時。
安東權德秀毁破陰書院。
監司守令畏不敢問
公憤上疏曰。
正臣金尙憲樹立之義。
雖與日月爭光
可也
安東卽其
梓之鄕。
植義之所。
俎豆尸祝之。
固其宜矣。
嶺外士人
乃敢以趣向之異。
百千爲羣。
蹋倒已成之祠。
節義所在
華夷共慕。
何與色目
僇辱之如此。
宰執不言
臺諫不論
此臣所以慷慨出位而言之也。
權德秀夢瑞。
與聞熊輔之逆謀
 天地大德
全保腰領
乃反自齒於鄕人
氣豪意健。
略無顧忌
此由朝廷全務涵容
弛其懲威。
使一鄕之人不復此輩可惡
臣尤惜之也。
遞拜刑曹判書
棘棘不阿
善鉤得民情僞
稱爲神明
有梁次萬者犯禁樞府
公縱吏隷捕治
大臣陳章爭之。
以爲漢之董宣
洛陽
捕治湖陽驂乘之奴。
格殺車前
堂堂千乘司寇
不得誰何城社狐鼠乎。
終不屈。
尋以經理堂上
條陳保障鍊習之要。
己未
由工曹判書
移拜吏曹判書
時 上欲畀公銓衡
調和世道
公以度支時事
力辭不出
竟違試牌坐罷。
敍拜刑曹判書
 上進徽號於 東朝
上壽稱觴
推恩臣庶
年八十者。
錫宴以侈之。
公以歲歉請勿錫宴。
賜米肉以存豐豫之戒。
從之。
遞爲漢城尹左參贊
以內提調
從幸 溫陵
還示憊。
 上遣內醫
藥物視疾
是歲。
公年五十四矣。
九月二十一日終。
 上爲之
輟朝二日
致賻有加。
臨朝歎曰。
安得憂國忘家有如某者乎。
公目光閃閃
精神照人
遇事電掣風發
不及領其要而經畫布置
沉思善謀者。
莫能追。
事有不可於意。
雖 上前面折不少避。
其於朋儕有過則顯斥之。
疎絶不畏也。
中實樂易
子諒好施與。
一弟七妹。
自田民以及器用
終身之無不給
親戚故舊有急。
赴愬於公。
酬應如響。
未嘗難色見於幾微
與人言。
不設畛畦
傾倒無餘。
故雖與公趣尙不同者。
樂願從之遊。
所至戶屨常滿
慮事奇中
常在人先。
弱冠
已知有朋黨之禍。
自辛壬慨然沐浴之義。
及以按撫歸。
雖在閒局。
或奏。
自激昂。
其於黨人
大官
視之若浼。
言貌之間。
不自掩其譏侮
往往忿爭
由是謗議者多。
 上雖察公之忠。
亦意公爲已甚
故得 君之專。
在古尠比而位終不及於三事
乙亥
 上始追思公忠
特贈左贊成兼大提學
爲文
下筆千萬言。
曲折放肆
詞理精切
讀書終身不忘。
不佞十五。
謁公于家。
公問讀何文。
仍抽座隅書。
使之質疑
不佞一句
公輒歷誦十數如新熟複
不佞退則汗沾衣矣。
文集若干卷藏于家。
夫人礪山宋氏。
卽公幼時約爲㛰者也。
仁同張氏。
學生泰亨之女。
先公卒。
貞敬夫人
男曰萬源生員壯元。
孫男曰相漢。
側室男相前引儀。
不佞兒時
見公日造先君子言。
終日不厭
及公之卒。
又以先君子命。
操文往奠之。
其得公本末。
庶幾不後於人。
今相漢等。
公歷官事行來曰。
願有述也。
將諗于太史太常
謹撰如右
請易其名。
謹狀
左議政李公謚狀
公諱昌誼。
字聖方
姓李氏
始祖悼公塘。
以 世宗大王別子
受封寧海
有孫江寧副正祺。
趙文正公光祖
道義交
己卯之禍。
名編黨籍
六傳時萬
全羅道觀察使贈吏曹參判。
爲公高祖也。
曾祖伯麟
憲府持平吏曹判書
祖諱彦綱。
禮曹判書贈議政府左贊成,謚貞孝
考諱泰躋。
復修江寧之學。
晦跡養德
除 懿陵參奉
不就
贈議政府議政
妣礪山宋氏。
曹參判徵殷之女。
貞敬夫人
兩世之贈。
皆以公貴也。
公以 肅宗甲申十月二十七日生。
成童騈儷
遒邁豪健
素習熟者。
不及也。
貞孝公歎曰。
必大吾門也。
後作訓簡。
以立揚爲托。
丙午
進士
乙卯
增廣丙科
分隷承文院。
丙辰
侍講說書
行 世子冊封禮。
卽遞。
 上試講專經文臣
因詩之燕燕章。
獻規剴切
 上動容稱善。
顧謂左右曰。
此必平日所欲言。
而官卑跡踈。
未得其便。
今因文義發之也。
遂賜鹿皮
丁巳
陞司諫院正言
遞拜司憲府持平
一日陳十啓。
宮闕內外繕葺之當輟也。
方內司制造之當節也。
禁掖筐篚之賚。
時有濫觴也。
燕市錦貂之貿。
終未塞源也。
近習夤緣作弊
天灾感召之端也。
禁門之開鑰太晩。
昧爽朝之意也。
內司之直牒諸曹
近習專恣之慮也。
大司馬之以禁喧拿入。
失禮使臣工之義也。
言首相李光佐薦一蔭吏而遞外職樂正
甚駭瞻聆。
權𥛚,趙明謙身爲名官
揆地得腴邑。
大關廉防。
宜幷刊改
向來却膳之日。
擧朝憂惶
玉階方寸
牽裾碎首之士。
 天顔咫尺
多畏苟且之態。
有愧人臣匡救之義。
而江華留守趙明翼。
自稱歠粥席藁
至於投章上聞
見者傳笑。
久猶未已
宜罷其職。
凡此當時所難言。
而公正色竭論。
擧止雍容
一筵者莫灑然
 上亦虛襟嘉納
獨於禁燕錦之請。
敎曰。
衮衣何。
後數日朝講。
 上指御衮衣曰。
諸臣見予之衣。
當知臺言之過也。
指新葺殿宇曰。
以此謂之土木不輟
庸詎不爲好名之歸乎。
公又進曰。
堯舜之爲堯舜
三代之爲三
代。
無他焉。
以其翕受量如天地之大。
遷改實如日月之更而已
 殿下乃於臣草草一言
猶示不廣之德。
何以堯舜三代也哉
今玆下敎。
大是失言
請亟還收焉。
 上爲之改容
亡何
筵臣有以廣開言路爲有弊者。
公曰言路之於國家
人之有血脉
血脉壅則身病。
言路閉則國危
方今遇災求言
而廈氊之上。
尙少圭角之語。
章牘之間。
亦多脂韋之風。
未可謂言路之開。
乃反以廣開爲憂耶。
非臣意慮所及也。
戊午
侍講司書
出爲京畿都事
復入文學
全羅道觀察使李眞淳卒于官。
大臣擧公爲都事
代察營務
尋以文學召還。
庚申
持平入侍
晝講陳戒。
略曰。
 殿下講學雖勤而體驗不深
明睿有餘而涵養未熟
故遇有不平
轉益激惱
數年以來
過擧頻繁
至於 眞殿門外。
上下相持號泣
斯實前古史牒所未聞也。
固知 殿下此擧
出於祛黨之苦心
然祛黨之要。
建極爲本。
而竊覸近日規模狹小
好惡偏係。
恩賞寖濫而易竭。
威罰太遽而旋弛。
顧何能信服羣情
馴致極功乎。
是以當其號泣之時。
一庭咸曰。
改革纔出。
 殿門態色如舊
深恐向日之擧又將前之無實而止耳。
唯願勉 聖學奮 聖志
臨之以公
正。
持之以悠久
俾有建極實效焉。
又曰。
言路壅塞
未有甚於近日
此蓋 殿下察理未至。
受善之量不弘。
凡於羣下之言。
無論事之大小理之曲直
一切黨伐疑之。
以致擧朝喑默
惟務苟容
如是而國豈有不危者乎。
 上皆奬以切實
選入弘文館修撰副校理
兼西學敎授製敎
自爲布衣時。
灼見朋黨之禍終必亡國而後已。
及夫釋褐之後
持論公平
無少偏倚
上結 主知以此
而下爲時論所齮齕以此
至是從容爲 上言曰。
辨別忠邪
莫詳於朱子答留正之書。
其曰元祐之失。
在於徒知異己者之非君子不知同己者之未必小人者。
尤極痛切
元祐尙然
况今世乎。
大抵今世之黨。
異於上古
上古則元共兜各爲一黨
而今決無此黨皆君子
彼黨皆小人之理。
擧措用捨
勿問東西南北
惟賢是擧。
惟才是用
則會極之美。
指日可致也。
 上嘗以朝著不靖
臨朝發嘆。
以爲末如之何
公對曰。
 殿下此言。
非世道之福也。
天下不可爲之事。
亦無不可爲之時。
 殿下建極之治。
幾年於此
今若以治不徯志
遽自退沮。
不思挽回之道。
前功之棄。
不亦可惜也乎。
仍請敦召遺逸之士曰。
爰初朝議之歧貳。
由於山林
方今搢紳之寅協。
亦須於儒者
 殿下苟能推誠召致
羽儀明廷
其於鎭服物情
調娛士論
豈云少補之哉。
 上善之曰。
 仁廟建極之化。
由於金長生張顯光造朝也。
辛酉關北饑。
以公爲督御史
輸嶺賑之。
指畫有方
卒使北民一無捐瘠
竣事歸。
復請停嶺沿舊逋
壬戌
副校理司書
移吏曹佐郞
又自吏曹佐郞
副修撰。
虹貫之變。
諸僚上箚陳戒。
尋又上疏曰。
 殿下深咎講學之少實功。
璧沼橫經
歸一時觀美。
追悔待士之欠誠意
巖穴招賢
未免數紙空言
祛黨一事
卽 殿下十八年苦心
而末乃布諭軍民
徒費數百言綸音
誨責泮儒。
但立一片石 宸翰
凡所修省消弭之方。
率爲應文備禮之歸。
羣下所以之者
亦惟姑息爲事
廟謨暇豫
言官退縮
銓曹互對。
未見恢蕩之實效
諸路餓殍
無賴惻怛之 聖意
綱紀不張。
百隷怠荒
若此而尙何望其答天譴濟時艱乎。
時久旱而雨。
 上親製詩志喜
且寓祛黨之意。
近臣和進。
公上疏曰。
古昔聖王一言可以興邦者。
以其有實心行實政也。
三代尙矣。
漢文發議賑之令而山東父老扶杖聳聽
唐宗下罪己之詔而河北强藩革心感泣
公元1692年
成富庶之治。
匡復之烈。
亦可謂有言而有實矣。
今 殿下至誠恤民
一念祛黨。
惻怛之旨。
屢形翰墨
可以金石豚魚
而黨日益盛。
日益困。
蠻觸之塲。
意氣豪健
蔀屋之下。
膏血剝削
何哉
無乃言語感人者淺而實心實政猶不及前代也歟
惟玆一篇 雲漢
諄懇淵永
直與虞殿賡歌皇極彛訓
相表裏
然終若無實政以繼之。
則又恐徒歸文具而已
願勿以甘雨已洽少懈對越之誠。
勿謂 寶什已宣而益礪董率之方。
使文與實相符。
與政交須。
以開億萬垂裕之基。
先是
爲養乞縣。
 上不欲公去朝。
賜米帛留之。
至是。
出爲殷山縣監。
到官百餘日。
復除館職
道臣疏請仍任。
明年
修撰召還。
時有雷異。
公上疏曰。
前此遇灾。
雖未聞修省之實。
而 上有責躬求助之敎。
下有憂愛勉戒之奏。
此雖文具
亦可見一時振刷之象。
而今幷與文具而廢之。
由是大小官僚
不事事
庸懦者。
幸其因循而惟以玩愒爲能。
傾巧者。
恃其含覆而輒以投抵爲得。
私意橫熾
機穽日廣
游辭朝除一人
虛景而暮逐一官。
位著殆少完人
朝象漸益泮渙
至於軍國謀猷治亂所以分者。
置之相忘
人或以 殿下倦勤爲憂。
而臣則
決知不然
直以人才眇然
未有對揚 聖意
黨習益痼。
難望其偕底大道
事與心違
四顧茫然
一付之於無可奈何而已
 殿下上有付托之重。
下有垂裕之業。
寧可一任羣下姑息
不思所以振勵回斡之道哉。
今者使价纔旋。
疆域粗安
向來民間之騷撓。
似可帖然
愚臣過計之憂。
在於敵國外患聖訓
益宜及此閒暇。
盡自內修之策。
以爲經遠鞏基之圖焉。
 上嘉納。
未幾
公事留院之敎。
公上極諫
及寢前命
公又上疏曰。
否泰相嬗
如環無端
而由否爲泰難。
泰之否易。
是以古之哲王
居其否也。
秉陽剛之德。
運揮廓之用。
所以傾否之道。
不用極。
及其泰也。
又慮泰之不能常保。
艱危思慮
貞固施爲
斯須之頃。
罔或少忽。
古昔盛際所以長享安泰者也。
今日卽 殿下先否泰之日。
所以慮否保泰之道。
固宜有倍於前日
矧今彗芒之騁怪未消
國事泮渙猶前。
廊廟空虛
百度弛廢
環顧庶務
一無可恃
乞加奮勵之志。
深軫悠久之功。
命召對。
以光緝煕之功。
時令諸臣。
入侍便殿
廟謨而通下情
以爲鞏固祈永之道焉。
癸亥。
修撰
與修小學訓義
連拜掌令,檢詳舍人,奉常寺正
還拜副修撰。
公元1693年
上候違豫
不日乃瘳。
公上疏曰。
 殿下痛惡象則聲氣之太露。
憂恤民隱聰明過費
與夫古聖王平心順應物各付物者。
異矣。
榮衛多損。
症源潛成。
施措失平。
痼弊莫祛。
以至于棼棼也。
保身保邦。
雖有內外之殊。
而其本于心則一也。
 殿下旣覺其勞心致病
則盍以是推諸制治之間。
凡於燕閒之中。
事爲之際。
一以虛心平氣循理應事先務
天和復而治化隆焉。
甲子
擢授承政院同副承旨
尋以親老乞外
安東府使。
明年
以司諫院司諫召。
旋命仍任。
丁卯
忠淸道觀察使
相臣銓注藩任。
不用廟薦爲言
公自以非廟薦力辭。
相臣白 上趣赴。
 上亦以貞孝公以是年按是道敎曰。
卿祖以聖考藎臣
最被眷遇
向之擢卿近密
惟 先志是遵。
而今日之事。
又有不偶然者。
卿其往哉。
感激承命
至則勤剖決考課
値歲大侵
可以便民救荒者。
不拘文法
論奏施行
一路安堵
御史百祥入白狀。
上喜曰。
不負予也。
戊辰。
遞爲大司諫
特陞兵曹參判。
同知禁府事五衛都摠副摠管
己巳。
移拜都承旨
 上方臨軒試士
拿棍兵曹郞
公言非所以示多士
由是遞職。
未幾
 王世子代理
公以備堂入賓
對。
勉以勤學納諫
充副价赴燕
以母病免
全羅道觀察使
又以母病免
拜漢城府右尹
庚午。
丁尹夫人憂。
壬申。
外除拜禮曹戶曹判。
兼備如故
復以副价赴燕
相臣白 上留之。
仍察有司於備局。
尋除都承旨
診筵勉以保嗇 聖躬
語頗切至
 上默然不答。
諸臣皆爲公懼。
居數日。
特擢公爲刑曹判書
同知經筵事,都摠管,司饔院,奉常提調
大理數月。
擇郞僚申久任吏額
修擧弊政
癸酉。
戶曹判書
兼釐正廳堂上
倭人以歲贈蔘麤劣不受有慢語。
奏請嚴束象譯
著爲挈令
倭人帖伏敢言
先是
度支經用不足
則取關西銀累鉅萬以益之。
以爲唐時羨餘之獻。
奚爲治朝哉。
奏請所管稅穀之在關西者。
易錢以充其費。
經用乃裕。
以 宮園敦匠勞。
進階正憲
因事再罷再授。
又以 追上謚號敦匠勞
進階崇政
甲戌
三違考試
坐罷。
相臣箚請仍任。
 上憫其勞。
不從
敍拜兵曹判書
兼判義禁府事。
振淹滯杜干託
尤愼於閫任。
銓衡稱平。
以病乞免
 上再遣太醫視疾
竟引遞。
公感前後勞之 聖意
扁其亭曰恩休見志
俄拜漢城府判尹。
內醫提調
乙亥。
公與弟昌壽諸人聯疏。
請正羣凶
公元1755年
罪。
 上優批答之。
褒以血忱
尋拜南漢留守
兼守御使
因事罷。
敍拜議政府左參贊
兼知經筵觀象尙衣掌樂承文司譯提調
丁丑
 仁元大妃 貞聖王妃昇遐
公兼 山陵都監堂上
用敦匠勞。
進階崇祿。
間以儐使赴灣。
還兼 世子右賓客
己卯
由判敦寧府事。
遷吏判書
司僕提調
初公爲下大夫
未幾
特陞亞卿
亞卿未幾
又特陞八座
以故天官佐貳
未及踐歷
至乙亥
始薦擬冢宰
言官上疏劾公。
絶無幾微色。
逡巡榮塗而已
 上亦知公志之不可奪。
臨除冢宰
薦剡於地曰。
獨有李某一人而沮之也。
終丙子之歲。
未嘗銓柄
是以歲月久。
意公可出。
擧而授之。
公猶力辭不已
 上或移除宗伯而再授之。
或降嚴敎督出之。
公終不膺。
至詣金吾待命
 上不得已罷其職。
敍拜判敦寧府事。
句管湖西堤堰濬川堂上
濬川事竣
進階輔國
懇辭還寢。
廐馬豹皮
庚辰
又拜吏曹判書
又辭遞爲判尹。
內局提調
辛巳
左參贊兵曹工曹判書同知成均館事
出爲京畿觀察使
不赴
壬午。
又拜工曹判書
宗廟署,典設司,觀象繕工監,冰庫提調
時。
 王世孫初開書筵
 上以公厚重宜處輔導之任
左賓客
復拜吏曹判書
 上以公方北使
慮其引義不出
命遞吏曹曰。
李某必始驚終喜也。
癸未。
出爲咸鏡道觀察使
量土品計物産
均賦役之不平
至今遵行
所謂詳定法者是也
府有萬歲橋。
以木爲之。
大川十里
夏澇輒圮。
滋爲民弊。
捐廩六千石。
歲取息以代民輸
府人德之。
記其事碑之橋傍。
其它設施多此類。
丙戌。
公以宋夫人捐背周甲
乞歸省墓屢疏。
拜禮判書
昌壽爲守御使
 上親綴一聯制誥宣之。
十年兄弟仗鉞之語。
召公入侍
敎以 先朝眷遇貞孝公之意。
兄弟泣而退。
進箋謝。
丁亥
兵曹判書
因事遞爲判尹。
李奎緯者疏誣公弟。
以及於公。
公投章辨其悖。
屛處江上
 上諭公入城。
內局提調
戊子。
又以禮曹判書
用 獻陵象設敦匠勞。
進階輔國
趙忠孝公顯命告歸也。
薦可大用若而人
公其首也。
至是。
 上授公度支
三日擢拜政府右議政
時 上在舊邸宿留
朝請回鑾
不從
翻然而起。
求對力請
卽日還宮。
公乃徑歸私次。
再辭然後承命
陳時五條
一曰
愼辭令以進德學。
二曰。
平 聖心以致中和
三曰。
謹 身敎以養睿德
四曰。
崇儒術以礪名檢
五曰。
委任以凝
公元1756年
庶績
 上皆嘉納
奬以斷斷貞忠。
尋因雷異。
上箚乞免
且陳戒曰。
凡於言動施措之間。
必求天意所在
懋盡修省之道。
好惡而無徇一己
愼刑賞而罔咈輿議
勿以德業自多
益恢聽納之量。
勿以治安自假。
常存兢畏之念。
無使昨日明旨歸於一塲文具焉。
會有藏樂之命。
在告未卽求對。
坐免
以前北藩時事
再罷再敍。
再判中樞
間陞領中樞
壬辰。
 上以公六十九歲。
明年當入耆社。
命題公名於耆社廳壁
異恩也。
亡何
 上駕舍人司。
國初故事之已廢。
以公曾經舍人
倡率原任舍人
復修故事
持平李仁默疏譏公大臣不當舍人司。
欲公以此不安於朝。
逬出郊外
 上遞默而命史官召公入。
尋復右議政
兼扈衛大將
夜降敦諭
有曰成湯伊尹
周武呂尙
盖以公獨居鼎軸也。
三日
免付西樞
宗廟社稷提調
因奏語不稱旨
命竄海南
不終而還寢。
未幾
左議政
先是
公患消中
三入相。
疾益劇。
猶自登對
所奏數十百言。
悉蒙採納
方退不能下殿。
公弟判書公扶公還第
上爲解公相職。
便其調理
竟以十月二十三日
考終正寢
訃聞輟朝三日
哀綸賵賻
恤其孤。
成服日。
承旨製文祭之。
有爲丹心可透金石之敎。
 世孫亦遣宮官吊祭
豐腴渥丹
寬和有制
一見可知其有包荒藏疾之量。
爲性謙恭
自下人。
好問受善。
略無礙滯。
不佞祖父貞簡公
貞孝公管鮑交
故公布衣
常拜先君子床下
先君子期以國器
語輒傾晷。
起去目送之。
以故得公內行甚備
公年十五六。
繼妣夫人久嬰奇疾。
和劑調膳
以至龠合出入裙褕浣濯
公皆躬親
不使人代之。
記昔癸未
不佞謫鍾城宥還。
過公於咸營。
則公已老矣。
邀其姊夫人於江東魯鎭治所
聽訟之暇。
雪鬢皓髯
姊夫人。
登高望遠
備物之養。
雖篤於孝者。
無以加焉。
爲建兼樂亭
以爲遊衍之所。
居民相傳美事
不佞亦文以記之。
凡其友于二弟
睦于族婣
類此
其於故舊或有非理之犯。
不情之謗。
曠然不以介意
待之有加。
人卒感服
貞孝公老少分朋之際。
獨以保合之策。
入贊 寧考
而 寧考常有大用之意。
外人莫之知也。
式至 當宁
深懲黨伐之禍。
遂興平康之治。
而以公紹述家論。
屢擧 寧考所以眷遇貞孝公爲言前席
公鼎軸。
協贊至化
以卒 寧考未卒之志。
而公享年
又適與貞孝公相符
嗚呼
此豈人力
能爲哉。
爲文贍麗委曲
如其爲人
詩亦有風致
不佞備員銓席
判堂則太學士李公鼎輔也。
議以公備擬提學
不佞尋以罪去。
竟不果。
公初娶延日鄭氏判書壽期之女。
再娶南陽洪氏知事禹九之女。
三娶坡平尹氏進士勖之女。
公卒八日
絶食下從
大臣建白旌閭
是年十二月十二日
禮葬于鐵原豐田里負坎原。
虛其左右
將遷鄭洪二夫人之葬而合窆焉。
一男養鼎
文科文校理
一女鄭東翼。
公旣葬。
其弟判書昌壽公行治本末。
不佞爲狀。
以徼節惠之典。
昔宋之蘓子瞻田表聖奏議曰。
盡言不諱
自敵以下受之。
不能堪者。
况於人主乎。
以是二宗之聖也。
又曰。
天下大治
千載一時矣。
田公之言。
常若有不測之禍在朝夕者。
古之君子
必憂治世危明主也。
當公之出入三司
邦內無事
庶績咸煕。
可謂大治之會也。
而公和厚謹愼
未嘗鯁直自命
然今讀其章奏對
凜然綴旒之危者。
有甚於田公奏議
而 淵衷虛佇
一一翕受
自緋玉以至三事
莫不簡自 上心
及公之卒。
中朝發歎。
許之以盡節事君。
寬樂令終焉。
後有尙論之士。
可以驗公之遭逢 聖主若此其盛。
豈特田公奏議而知
宋宗之也哉
不佞爲公狀文。
詳於章奏
略於事功
諗之太常
所以易其名者。
謹狀
左議政容齋李公謚狀
上之四十八年
議政申晦奏曰。
左議政李荇文章德業
爲 中廟名臣
至今搢紳章甫皆號其人曰容齋
當時賜謚文定
後避 泰陵徽謚。
不復敢稱云。
殊非 先朝所以壹惠易名之意也。
請令太常据當時謚狀
更其謚焉
 上可之。
於是爲公之後孫者博考公私記載
幷無謚狀
獨有愼齋周世鵬所撰行狀
澤堂李植所輯家傳在耳
乃令命膺參互二公之文。
綴爲一篇
諗于太常
所以更其謚者
謹按
公字擇之
德水人。
高麗吏部尙書上將軍陽俊之後。
文館提學仁範五世孫也。
曾祖明晨
知敦寧府事康平公。
祖諱抽。
溫陽郡事贈議政府左贊成。
考諱宜茂。
弘文館應敎贈議政府議政
世稱蓮軒先生
兩世之贈以公貴也。
妣贈貞敬夫人昌寧成氏。
校書校理贈禮曹參判熺之女。
寶文閣提學文肅公石曾孫
公以成化戊戌生。
兒時
虛菴鄭希良,挹翠軒朴誾南衮諸人
土室南山下。
讀書其中
夜爇松子繼晷
丱角嶄然文章膾炙
人口
蓮軒公歎曰。
昔四佳徐公。
文章自苦一生
此兒亦自苦其一生者也。
年十八。
別試文科
權知承文院副正字
丁巳
薦入藝文館檢閱
轉至奉敎
己未
與修 成廟實錄
例陞成均典籍
兼南學敎授
庚申
質正官。
皇京
還拜弘文館修撰
辛酉
坐論左遷典籍
壬戌
除禮曹佐郞侍講司書
癸亥
憲府持平弘文館副校理
甲子
諫院獻納弘文館應敎
當是時。
山主大殺 先朝舊臣
追崇母妃尹氏
廷臣皆畏禍唯唯
與同僚上箚。
極論不可
山主大怒
下獄鞫之。
將置首議人於極刑
公以箚首當刑
修撰權達手追械至曰。
首議者。
達手也。
非李某也。
遂殺權公。
杖流忠州
人皆壯權公之視死如歸而服公之臨死不變也。
先是
翠軒朴公以修撰
疏論柳子光陰邪。
且斥成俊,李克阿附子光之罪。
爲俊等所構誣。
下獄削職
至是。
追理前事
朴公被戮。
公以朴公之黨。
忠州逮至拷掠
還配又數月。
逮至拷掠
殊死者數。
爲奴咸安郡
明年
逮至拷掠
牧羊巨濟島。
棘圍防守
凡小人之欲殺公者計無所不至
而公處之曠然
不一怨言
讀書賦詩
意氣自若
人或譏其讀書無益
公曰。
朝聞夕死
矣。
丙寅
又自巨濟逮至將殺之。
道聞 中廟改玉
首赦公。
校理召。
轉陞副應敎
賜暇讀書淨業院。
丁卯
承命試士江陵
還拜應敎
丁外艱
庚午服闋
拜弘文藝兩館應敎,議政府檢詳舍人,知製敎
辛未
常寺副正。
兼承文院參校
丁內艱
癸酉服闋
成均館司藝。
甲戌
司成遷司贍寺正
乙亥
自司諫院司諫
特陞通政大夫諫院司諫
言事
左遷僉知中樞府事。
亡何
弘文館副提學
明年遞。
丁丑
自成均館大司成
復爲副提學
 中廟特授大司成曰。
作人重故也。
尋拜承政左承旨
轉至都承旨
俄特陞嘉善大夫憲府大司憲
時新進之士務爲更張
公執崔淑生金世弼南衮等附之。
公在臺閣
穆然自守苟合
於是忤時論。
劾公奪資。
爲僉知中樞府事。
公笑曰。
歸守桑梓
吾志也。
卽日匹馬南下沔川
自號滄澤漁叟
朝野莫不惜公之去。
水原府使李誠上疏辨之。
不報
成均儒生草疏欲上。
安處謙者沮之。
戊寅
兵曹參知戶曹參議
己卯
副提學召還。
庚辰
 中廟當今可爲文衡者。
大臣對以公爲第一
陞公曹參判。
同知經筵春秋館事,守弘文館提學,藝文館提學,知成均館事
初。
公憂己卯士類氣太銳。
往往不合
其所擯。
及是朝著一變
公特以文學舊臣備任使。
而乃己卯之事。
宰相誤之也。
年少新進未經世故者。
抑何罪乎。
持論任眞詭隨如此
俄兼同知禁府事, 世子副賓客
以證考使使湖嶺
辛巳
陞資大夫工曹判書
遷議政府右參贊
以遠接使。
登極詔使
詔使翰林修撰唐臯給事中史道
正士有文章者也。
公相得歡甚。
迭相酬唱
稱公爲吟壇老將
癸未
左參贊
 王世子行入學禮
公以博士登師席。
 世子治國
公對曰。
此非今日所當講。
仍陳孝敬
聞者以爲得體
崇政大夫政府左贊成。
兼判義禁府事, 世子貳師
甲申
特授吏曹判書
復爲左贊成。
丁亥
進拜大匡輔國崇祿大夫政府右議政
魚世謙故事
兼兩館大提學如故
戊子
滿浦僉使沈思遜爲野人所害。
下士散走不救
朝廷免其散走之死銳意西討
爲言兵凶戰危
請勿興師
但誅其散走者。
以樹紀律
庚寅
左議政, 世子傅。
兼兩館大提學
辛卯
金安老事。
遞相職。
西樞
壬辰
謫配咸從縣。
初公與安老同入館閣
文翰相善
安老吏曹判書
南衮斥竄
以爲
不可無名而逐去。
親送之郊。
聞之不悅
安老在謫屢年
聲言己卯士類收用
以動朝廷
聞者頗嚮之
又使其子延城尉禧連愬其寃。
事下三公議。
公言罪名過重。
放黜亦久。
請自 上斟酌
由是安老得釋還朝
締結躁進
樹黨與。
異己者斥之。
有怨者竄之。
翕張威福
莫敢誰何
公始悟其奸狀
每見安老
指斥陰私
安老慙謝
然猶重公。
使人公意
或怵之以禍。
其與己合。
不爲動。
歎曰。
吾無先見之明
將使姦臣害國。
又安敢含默避禍
以負吾 君耶。
遂與領議政鄭光弼入陳安老奸邪
請黜之。
於是臺閣之附安老羣起攻公。
公德素著
不敢加重罪。
只遞政府
明年
儒生宗翼疏言公無罪
遂激安老黨之怒。
鉤織大起
至於竄配而後已。
撫念時事
慷慨憂悶
謝絶吟詠
撰成東國史略。
手自繕寫
竟以甲午十月二十五日
卒于謫享年五十七。
返葬沔川郡北滄澤里蓮軒公後坐酉原。
越二年丁酉。
安老敗。
命復公官爵
 明廟卽位
贈公謚。
卽向所謂避 泰陵謚不敢稱者是也
公方面郁髯。
身長十尺
氣象魁梧
望之若龜龍翔峙。
平居惰容
亦無疾言遽色
度量休休
物莫能攖其中
仕宦三十年。
宿儲
子女滿室
衣食取足而已
服飾之稍侈者。
不許入室曰。
子孫苟志於善。
已矣
自奉甚薄。
所不堪處者。
處之裕如
親戚
不問遠近
周急不及
人無貴賤賢愚
遇之一惟誠悃
其有干祿者。
則必嚴辭却之曰。
人臣居位
一身不可顧。
况藉勢以樹私恩乎。
常以士林各植朋黨
無窮之弊。
經席眷眷
然以宋亡爲戒。
退則懇欵士類言曰。
今人家有寶器
皆知護惜
提携必謹。
至於國事
未有念其失手者。
國家大器
曾不若其家之小器
豈不戾哉。
爲相。
務持大體
不屑細務
惟以重名器別賢邪。
廟謨兩端
公退蕭然野服
盤桓南山靑鶴洞之小齋
不知其爲相門
錄事騎到公門
不知公所在。
時公麤衣弊履
一童隨後而出。
錄事相公安在
公曰。
我是相公也。
錄事大驚墜馬
眞率多此類。
凡公之與鄭朴諸公
少長同業
後先立朝
殆天所以生此曠世異材
響合聲氣
南陽之聚賢士
而鄭公逃。
朴公死。
又卒爲小人
獨公備經禍釁
始終一節
致位三事
遂以令名終。
說者謂四公本末
人人各殊。
惟公得其全云。
文集十二卷行于世。
公娶完山李氏宗室璋山副守稠女。
四男
元禎隱居不仕
號客浦散人
元祥
公元1774年
中樞府都事
元福掌隷院司議
元祿選湖堂曹參議。
孫蕃衍。
不可勝記
擧其最著者
則禮曹判書文惠公岳先生安訥,司諫院司諫柙,漢城府判尹貞翼公,議政府左議政忠憲公㙫,吏曹判書忠靖公周鎭,議政府左議政溵,弘文館副提學瀰及刑曹判書善漙。
客浦公之派也。
中樞觀察使洸,吏曹判書文靖公澤堂先生植,議政府左議政文忠公,議政府議政文敬公畬,吏曹判書箕鎭,吏曹判書潭。
都事公之派也。
而典文衡三人
提學三人
鼎軸四人
至於東岳,澤堂之文章
進逼唐宋。
爲世笙鏞
豈非公禔祉之效濬發悠遠而然歟。
公歿之後
文章德業
爲後人所尊仰
考論之說。
班班見於遺集
其忠似劉向
其節似孔融
其德似丙吉
其廉似楊震
澤被生民而民不知
功在社稷而國無券者。
愼齋周公之言也。
前乎昏亂之世。
屢危於虺蛇而終不悔。
後乎安老之禍。
得與鄭文翼公同謫遐荒
卒以柩歸。
蕕炭之所不容。
芳潔未沫可知者。
尤庵宋文正公之言也。
公之學。
出於論語
讀至千萬遍。
詩文沈厚古雅
天成神造
了無奇險輕靡之態。
斧鑿琱飾之迹。
盡人情物理
必妙詣其極。
詩家
稱爲國朝第一者。
湖陰鄭公與農巖金公之言。
所以無間於今與古。
是蓋不待後世良史而爲信也。
謹撮其大。
載之篇末
以爲節惠之擇焉。
謹狀
吏曹判書金公謚狀
公元1703年
公諱尙星。
字士精
號陶溪
江陵人也。
江陵之金。
皆祖新羅溟州王周元。
至工曹判書錘。
始入我朝。
五傳禮曹判書肅簡公添慶。
佐 宣廟名卿
寔公五代祖也。
高祖諱善餘
累官翰苑湖堂
曾祖諱得元。
祖諱弘柱。
皆以蔭補奉事贈領議政
考諱始煥。
禮曹判書贈領議政謚孝憲
妣贈貞敬夫人杞溪兪氏。
參軍鼎基之女。
公以 肅宗癸未二月生。
姿貌丰秀
符彩照人
六歲屬文
讀書過眼不忘。
八歲
入楓嶽有贈僧詩。
膾炙人口
十三。
永平作金水亭記。
昆侖崔公昌大擊節歎曰。
奇才奇才
於是未冠
名聲已藹蔚。
號爲神童
癸卯
進士
尋魁庭試文科。
例授成均典籍
時年二十有一。
人方期望淸廟瑚璉
而公顧欿然冲挹
請于孝憲公
待學優乃仕。
孝憲公許之。
自是連除騎省春坊憲府
俱辭遞。
甲辰 英考初服
拜司諫院正言
公又上疏
庭訓願俟卒學。
 上優批不許
大臣爲言成就其才而用之。
 上曰。
其意則美矣
公元1787年
君臣不一識面可乎。
會有鞫獄
公以問郞入侍
 上屬公良久曰。
是金某耶。
丁未秋
又拜正言
再疏辭職
仍陳九條
極論 君德時弊萬言
多人所不敢言者。
 上褒以切至
戊申
實錄郞知製敎
持平
疏論時事
選入弘文館副修撰。
違召罷。
敍拜司書
請勿以鞫事停胄筵。
敦召儒賢
薰陶成就
當是時。
公雖因逆亂暫出而仕。
然非其志也。
亂甫定。
固辭供職
 上終不許。
且諭孝憲公飭令供職
不得已供職
自是四五年間。
出入三司
副校理校理者十九。
副修撰修撰者五。
應敎應敎者五。
獻納者六。
持平者一。
曹佐郞正郞者三。
宗簿寺正者一。
迭兼司書,南西中學敎授校書校理,備局訓局郞,守御從事官。
遇事盡言
無所避論。
 孝章世子喪禮之失。
正其儀文
又論招延元老崔奎瑞鄭齊斗優養耆德
咨訪大事
又論醫官賞之弊。
武臣事黨之罪。
鄕儒傾軋之習。
臺閣補之過。
切中時病
己酉
上箚言 君德
有曰 殿下病根
正在私意
十年講學
歸口耳。
故雖罷諸道折受之弊。
不能寢宮房分屬之命。
雖減東民樑木之費。
不能輟行閣重修之役。
何以今日羣下之望哉。
 上痛朝臣分黨
相傾
閉閤視事
公上箚曰。
憂念世道
自刻可也
而以之拒絶臣隣則是矯枉過直也。
痛慨黨習。
必欲勑勵可也
而以之停廢講筵則是乃因噎而廢食也。
以爲推誠懋信而實則雜施權數
以爲平心究理實則專務角勝
顚倒之術。
遂非之累。
羣下所以不能無憾於 殿下者也。
與同僚校進國朝寶鑑
陳立 聖志直言內治崇節儉節嗜欲五事
又論趙鎭禧換面趨利潛毒士類之罪。
 上嘉奬之。
特賜尙方弓。
仍竄禧。
廷臣或有禧者。
公引義辭職遞罷者凡六。
 上特旨勉出。
公因辭疏陳戒曰。
我 殿下十年講學
將欲得力於何地。
區區宮房折受
未免一切繳繞
許多疵累
從私意。
李匡德因乾止山而被責。
趙顯命論元山島而忤旨。
美名歸於下。
累德歸於 上。
臣恐忠志之士因此解體也。
大雷電。
公與諸僚應旨上箚曰。
 殿下過用聰察而或欠於堅凝沉潛
獨運精神而有遜於弘大寬容
甚至抉摘隱微
惟務假借姑息
筵敎太涉支繁。
體全簡嚴
 上無持重之意。
下有褻威之弊。
綱紀日紊。
體統日損
規模日隘。
氣象日迫。
 祖宗朝篤厚之風。
不復可見
至於事關掖屬。
則必有周曲護之意。
言涉宮房
則輒示呵責厭薄之色。
仰惟靜夜淸明之際。
 殿下亦必有反躬自省者矣。
玉堂陳箚之規。
夜深遇灾。
上番爲文
下番寫。
未明呈于院。
不得踰日。
是夜。
公秉燭草箚。
滚滚千言
不停毫。
下番未及趁書。
則公又往往代爲之書。
天未明呈院。
而其言之明白剴切如此
後數十年
館中老吏尙能說此事。
嘖嘖稱道不已
箚入。
 上命留中省覽
公又再上箚陳戒。
語尤鯁直
力請祛疑阻飭臺閣開言路。
亡何
直指廉察畿甸
復命
建請停舊逋
又條論良役錢貨之弊。
 上褒以精明
奏請不待覆議
特許施行
辛亥元朝
製進養心箴。
以勉 聖學
尋用 孝章世子祥祭大祝勞。
進階通政
公以未經準職力辭。
筵臣且以爲言。
復授準職。
判書尹淳學田事被嚴旨
從容諫曰。
後世有以學宮宮房
爲 聖德之累則果何如也。
大悟
史官直書
深示悔改之意。
大旱
 上下求言
公上疏曰。
 殿下出治之本。
一私壞了
天理常少。
人慾常多。
終不能脫灑本色
痛拔根株
何怪十年爲治依舊這裏也。
天下公物
惟理與義
故人主之所執正羣下不得奪。
羣下之所執正則人
公元1731年
主亦不能不屈。
而 殿下一切所欲爲。
直遂乃已。
大臣不敢爭。
臺閣敢言
假使 殿下而爲不義也。
夫孰能回之 殿下病痛
 殿下豈不自知
觸事纏繞
隨處膠固
宮府折受
 聖意硬定。
辭氣隨厲。
匡救者。
旣非自謀
何必抵死忤旨乎。
自頃以來
 殿下不復聞此言矣。
靜夜思之。
能不歉然
人主萬化之本。
要須剛大奮勵
而 殿下禮防身則有餘。
以寬治心則不足。
以明燭理則有餘。
簡制則不足。
自任聰明
過用精神
一國上下之所竊憫然者也。
仍及崇名節養廉恥開言路建皇極之要。
上皆嘉納之。
是歲將擧 宣懿王后祔 廟禮
都廳例當進階
朝廷以公前進階。
還降授公都廳
公猶不欲驟進
逡巡不膺。
 上特旨敦迫不可得
乃黜補富平府使。
屬歲大歉。
至誠撫摩
賙賑有方
民無捐瘠
闔境晏如
大臣銓臣以政請召還。
 上曰。
金某造朝
必復逡巡職事
無寧使富平之民卒其惠也。
癸丑
 上頒大誥
責躬求助
公上萬言封事
略曰。
 殿下値至艱之會。
際極否之運。
譬如洪水滔天
惟禹可以治之。
則破黨二字
何等極工
而惜乎。
 殿下經權互用
利義雙行
只此蕩平
題目
事事物物
能一付於理。
裁量太過
比排太甚
五對雙擧
分兩段。
陟罰用舍
無往不然
以至干競之徒。
輒得高官
退靖之士。
未充實用
則 殿下大建皇極
惟才是用者。
安在哉。
 殿下本來氣質
何等明粹
而早無强師嚴輔之助。
已有自行直遂之病。
方寸之地
多少疵纇
學問不深
操存不力
天理日減一分
人慾日加一分
膠固纏繞
誠僞互雜。
乍聖乍凡。
倐王倐伯。
而近又傲然自恃
縱然自聖
有若勛華之治已占八九分地位者然。
正如汲黯所謂多慾而外仁義
三代勿論
亦何企及漢唐中主耶。
况且一種私累
又被縛住
所以動色震怒拍案嗚咽者。
宗戚事則乃折受事也。
非折受事則乃宮差事也。
何嘗見痛慨國勢
 天威自震。
哀恤民隱
 玉涕自零。
罪一不忠之臣而謝國人之怒。
懲一不法之吏而慰吾民之哀耶。
只此出治之本。
未嘗粹然一出於正。
令施措之間。
自有生心害事之病。
自貶屈。
失人尊嚴之體。
以至親書注。
代行牌招。
 辭旨屑越
政令顚倒
不顧大體所在
由是國家體統不尊。
 君臣義分不嚴
在下之人。
不知 君上可畏
假令藩鎭驕悍
外戚橫恣
如唐末漢季。
 殿下能折
公元1735年
服而駕御之乎。
噫。
忘身請討之元勳。
何等忠義
罵賊不屈之鎭帥。
何等節烈
而每歲存恤之恩未聞。
遺孤錄用之命亦格。
豈不四方忠志之士解體哉。
無他
 殿下常喜新而厭舊。
多情寡恩
愛之嚬笑俱姸。
踈之則面目都忘
所以羅雀門庭
舊臣齟齬
揷貂班行
新貴聯翩
只此一事
亦足爲 聖王之歉德矣。
末復極言民生困悴之狀。
閭巷豪侈之習。
良役變革之要。
陳田蠲稅
 上報曰。
外邑
應旨勉戒。
補闕漏。
下慨世道
條陳明白
勉誡切實
其中指予病痛
尤甚洞曉
可不猛省
原疏付史官
書諸靑史
使後君知予之過。
作爲鑑戒
還入留中
昕夕自勉
遂以璽書錫馬
其後折受
元勳死節人子孫。
皆用公言
未幾
以副應敎召。
乙卯正月
 元子誕降
公疏請乘此有慶之會。
精神因循
推己施人
反躬矯弊。
 上嘉納。
又命留中
由司諫院司諫
薦授水原府使。
恤民理兵
紀律峙餱餉。
根本久遠計。
丙辰
入爲大司諫成均大司成承政左副承旨戶曹參議
丁巳復拜承旨大司成
因事罷。
拜禮曹參議,大司諫
時 上激惱朋比之習。
閉閤却膳。
己酉事。
公上疏。
極言擧措失中
威怒太過
且曰。
今日
合同異
大建皇極
亦惟在於得眞人才
得眞言路
得眞名節
養得廉恥
而其本只在正 君心而已
末論金聖應兵銓之無漸。
李秉常遠竄過中
優答之。
間拜兵曹參知刑曹參議
大臣薦授備局副提調
三品廟謨
極選也。
戊午
左副承旨,大司諫
己未
孝憲公憂。
辛酉服闋
拜大司諫左副承旨
大司成特拜尙道觀察使
慶尙重藩也。
素號難治
簡核精密
巨細俱擧。
然不切切簿書之末。
尤以礪廉鎭俗爲先務
亡何
方大治
乃疏請蠲船稅釐僧役奬儒賢旌忠烈。
癸亥秩滿
遷大司諫
甲子
擢授咸鏡道觀察使
時公叔父判書公始炯方按西藩
公以一家兩界
私義不便
力辭。
遞爲刑曹參判,司憲府大司憲
同知禁府事,備局提調
與修續大典
乙丑
由兵曹參判。
出爲江原道觀察使
詳定釐蔘弊。
設廳立條。
東民至今賴之。
丙寅
入爲大司諫漢城左右尹,大司憲,刑曹參判。
提調
丁卯
吏曹曹參判。
戊辰
拜吏曹兵曹曹參判,大司憲
庚午
復爲吏曹參判。
判度支缺。
 上難其人。
大臣薦公可倚任。
擢拜戶曹判書
要會冗費滲漏
不動聲氣
國儲以裕。
老胥莫不斂手咋舌
已而
遞。
復由大司憲
再入度支
先是
朝廷議正役法
擇備堂五六人
會籌司講究而公與焉。
疏言減布爲垂裕良謨
節用爲減布之良法
識者以爲名言
尋因事出郊。
違召至五十。
大臣請罷之。
 上曰。
誰可代者。
仍命置對
不獲已承命
壬申
以 賢嬪宮葬禮敦匠勞錫馬
又以 徽號都監董事勞。
進階正憲
呈告遞。
拜議政府左參贊
知義禁府事。
兵曹判書
兼藝文館提學, 世子副賓客
 上召見公於臥內
謂曰。
中權之事。
一埤於卿。
予何多誥。
嘗因事奪符旋授。
時夜已深。
公請明燭傳授
 上歎其得體
甄拔公明
跗注翕然稱之。
癸酉
 上幸 毓祥廟。
駐輦路上
屢下嚴敎於羣臣。
侍衛
匡救語。
 上嘉納。
特加崇政階。
遞拜左參贊,判義禁府事,弘文館提學
尋復度支
四違召坐罷。
俄而還授兼知經筵春秋館事
拜禮判書
時追上 徽號
都監勞。
進階崇祿。
甲戌
寧義禁府事,左賓客
自是謝病郊居者久。
 上特召公見之。
金吾
諭令京調治。
惶恐承命
拜禮判書
慮囚登筵
 上不御法服
公引古帝王齋居決囚事。
眷眷爲戒
 上錫馬奬之。
及公沒後十餘年。
 上臨慮囚
追思公言
公元1755年
特御法服
由禮曹移拜刑曹判書
乙亥正月
自刑曹。
移拜吏曹判書
時公已示憊。
未及肅命
二月初六日卒。
訃聞 上震悼哀綸。
官庇葬祭如例。
是年四月十九日
于漣寶盖山負艮之原。
先兆也。
色溫氣淸
金精玉潤
雖始見之人。
相對語未半。
已知爲希世之珍
孝憲公忠厚敦睦立門戶
一世爲之標望
而公絶異之姿。
已自弱齡
篤於孝友
六歲母夫人
號擗如成人
旣貴。
孝憲公
溫凊至甘煗。
莫不躬親
孝憲公病疽
公吮之唯謹
伯氏成公尙奎沒無子。
公以其一子魯鎭之後
丘嫂如事母。
俸祿饋遺
盡歸之不私蓄
宗黨窮乏急㛰喪。
恩意周洽
無間言。
妙齡立朝
才望蔚然
絶無驕吝票揚之態。
與人交。
臧否內晢。
未嘗輕加雌黃
賢者樂與之遊。
不肖無惡於心。
夫以公之操持貞固
不隨時俯仰磷緇
而處門戶分裂之世。
瑕摘之言。
不及焉者。
由其退然謙下
不自有其能也。
經筵
音讀暢亮
論說懇欵
開發人主意。
凡有衮闕朝政
造言退牘。
面折不少諱。
往往有敵以下所不堪。
而 上必虛襟開納
未嘗有忤者。
亦察公表明白
不喜世之機關權數也。
晩有急流勇退志。
卜小
公元1762年
築於郭外
移疾高臥一年
朝友多勸之起。
喟然曰。
世道日下
專由奔競
一退塵刹之報。
不亦可乎。
士大夫以此益高志尙
若公豈不昭代藎臣
當世完人哉。
爲文
紙筆立就。
明白雅馴
佩玉冠冕之意。
各體備具
尤善於疏章。
一時自命館閣高手者。
至於敏贍有用
咸推公爲第一
文集若干卷藏于家。
貞敬夫人全州李氏
參奉贈領議政泰躋女也。
一男魯鎭前參判。
卽出爲大成公後者
繼子明鎭進士
二女
士人尹光縡,監察廷鉉今參判。
以不方任太史也。
使撰公之謚狀
以徼節惠
記昔壬午冬
不佞吏曹參議入侍
參判公爲鳩杖銘。
隨疏以進。
 英考答之曰。
先卿未盡
七旬老君
夫公遍長六卿
至一品。
豈有未盡者哉。
不佞以是知 英考將欲試公於鼎軸而未之及也。
宋人李文靖公沆能使人主追思其言於十年之後
况 英考之思公
乃在數十之後乎。
今讀其箚疏。
危言批鱗
凜凜令人氣縮。
遭遇之隆。
遠邁文靖
君臣之際此。
雖 英考聖德有以致然。
亦可以觀公賢矣。
內外庸之茂著。
何足盡公哉。
謹撮其大諗于太常
俾爲之擇焉。
謹狀
左議政李公謚狀
上之五年辛丑十二月二十四日
原任左議政李公溵。
以疾卒于家。
計聞 上震悼
親臨大政
特命退行成服後。
乃敎曰。
大臣乙未冬筵奏。
豈可一時樹立論乎。
至今不忘。
封壤之前
其擧易名之典。
謚狀到弘文館
政院稟旨。
先是乙未冬
 英考聖壽已踰大耋
痰候升降
有疾弗豫有年
遂命今 上代庶政
賊臣洪麟漢,鄭厚謙等表裏糾結
百計沮遏
 英考屢下嚴敎
末乃曰。
東宮聽政
多有國朝故例
盖欲使之明習國事
如老論少論所當知也。
吏判兵判所當知也。
麟漢對曰。
 東宮不必知吏判兵判。
不必知老論少論。
不必知國事也。
由是今 上引三不必知之說。
草疏未及上。
而聽致之命。
上頒下格。
旬日未決
羣情洶懼
邪說橫流
前參判徐命善上疏
請正韓翼謩,洪麟漢之罪。
 英考召命善讀疏。
屢示嘉尙之意。
相臣金相福遽曰。
不必知之說。
臣於其時未之聞焉。
命善必有所從聞也。
 英考疑中官洩其言。
遂下鞫問中官之命。
公進曰。
其時 東宮侍坐親聽。
此非中官之傳也。
 英考厲聲曰。
大臣何得營護中官乎。
公復曰。
臣非敢營護中官也。
臣於其時
公元1775年
藥院提調入侍
仰覩東宮侍坐
而 殿下傳心之謨。
東宮自省警世問答也。
 英考始乃覺悟
遂寢鞫問中官之命。
向使中官就鞫而奸凶之徒左右鍛鍊
則三百年 宗社
嗚呼其危哉。
公乃徐起而一言
卒使大策取決
故識以爲古之大臣立談之間
天下於泰山磐石者。
庶幾焉。
 聖敎所謂豈可一時樹立論者。
蓋指此也。
於是公之季弟潊。
以不佞詳知公本末
使節公家狀。
諗于太常
以徼壹惠之典。
謹按公字稚浩。
自號瞻齋
德水人也。
鼻祖高麗中郞將敦守。
入我朝。
多以文章名世
左議政獻公容齋
禮曹判書文惠公安訥號東岳
蜚揚藝苑
曾祖諱光
漢城府判尹贈領議政翼公
祖諱㙫。
左議政贈領議政忠憲公
考諱周鎭。
行吏判書贈領議政忠靖公
貞敬夫人驪興閔氏。
左議政文忠公鎭遠之女。
公以 景宗壬寅五月二十三日生。
踰日不哺乳
夫人以爲憂。
試易以他乳乃哺。
後聞始乳者有惡疾
人皆異之。
稍長。
受學忠憲公
忠憲公方爲議政
夜有入侍之命。
宣傳官將合符而索符不得
渾家驚擾
忠憲公曰。
某兒愼密
試問之。
公方熟睡
遽起對曰。
仲弟帶符遊戲
故恐其遺失
公元1740年
藏之也。
仍出諸懷而進。
忠憲公笑曰。
他日佩此符者。
此兒也。
 英宗庚申
司馬兩試
癸酉
蔭補義禁府都事
內侍敎官
以封 園都監監造官。
六品
累遷典牲署主簿翊衛司衛率,工曹佐郞,戶曹正郞
因事遞。
丙子
典設別提司僕主簿
出爲南平縣監。
廉謹律己
文學課士
正風化勵俗。
及歸。
興學碑以頌之。
己卯秋
擢庭試乙科第一
唱名
 上趣令入侍
敎曰。
乃祖乃父
爲國效忠今爾兄弟相先登科
積德之報。
不僭也。
仍命致祭忠憲公
特除弘文館校理
居數日。
特除侍講院兼司書
公力不出
飭敎屢下。
續有夜對之命而亦不膺。
遂坐罷。
無何
敍拜副修撰。
行召對。
 上臨軒以待。
下旨責以追先報國之義。
然公終不出。
遂命禁推
特放而又召之。
於是不得已入肅登筵
聖學輯要
不陳文義曰。
臣只欲一伸叩謝之忱而已
其敢以儒臣自居乎。
 上縷縷下敎。
趣令陳之。
公對曰。
朱子道本固有
自絶之。
人主尤當精思力踐。
保其固有之道。
先正裒輯此書。
獻諸丹陛者。
不過保固有之道而已
 上稱其語約而意遠
時上金應淳。
文義
泛及於愼惜名器以爲戒。
公遂因此
公元1760年
章徑出。
 上命禁推
尋特放而召之。
公又違召。
遂命出補成歡察訪
公釐革弊政。
俸廩盡充於吏逋。
聞者多公之不卑小官。
未幾
 上特除校理
復於講筵
公仲弟瀰申申以不必太執之意。
公乃入肅登筵
 上因文義
敎曰。
予嘗觀塔洞之塔而悟爲學工夫也。
公對曰。
眞積力久則固無以至九層之高。
泰山頂上
更有天在。
故曰。
致中天地萬物育。
伏願 殿下和心氣以和朝廷
朝廷以致其斂福錫福之效也。
 上嘉納。
公仲弟瀰尙在館職
公退陳章
言故相臣金壽興金壽恒之幷據一館也。
引先正臣金安國金正國辭遞賓客故事
祈免。
有曰胄筵玉堂
無相避則一也。
然每因其乞免準許者。
豈不人情所不安。
法例亦有時屈也耶
 先朝已行之例。
固 聖朝之所當申明
先輩共守之義。
亦臣等之所當遵行也。
不許
仍兼南學敎授
庚辰元朝
 上謁 太廟
歷臨主第
侵夜不還宮。
倡率玉堂求對。
承旨李泰和執不奏。
及 上出宮門
公與諸玉堂齊進。
請罷泰和職。
 上命玉堂一倂禁推
尋特放。
廟堂湖西安眠島久爲墨帥所濯濯
奏請公爲備局文郞廳。
下往摘覈。
卽日就途。
旣竣
公元1761年
事。
驛馳手本廟堂
大臣袖而入侍
賀曰
手本明白詳悉
盛水不漏
文亦極佳。
他日爲國事之人。
如此臣等。
誠幸也。
 上亦覽而喜。
道拜諫院獻納
遂疏論前水使任時倜,具秉勳,張志等之罪。
復貽書大臣
痛禁其魚雜物勒徵之弊。
島民至今賴之。
遞獻家食
 上臨幸水標橋。
輦過公門
兩世棹楔曰。
此故相之第也。
爲之駐輦式閭
命公入侍輦前
敎以感舊之意。
致祭忠憲公
尋拜副修撰中學敎授
以病違召。
 上命文臣宣傳官。
當日許參大臣將臣赴會
人以擬 成宗朝風盛事云。
尋拜校理修撰中學西學敎授
差吏曹正郞
文學
辛巳春
特擢同副承旨
親嫌遞。
復自兵曹參知
還拜同副。
轉陞右副。
出爲黃海道觀察使
時鄕戰爲海西痼弊。
每道伯遞易
各邑流品
裹足上京
百蹊圖囑於新伯
已成俗習
公辭陛。
 上引見敎曰。
予欲先試卿於一道
海西之鄕戰。
朝廷朋黨
卿家調停之論。
豈有內外
卿其勉之
痛革此弊也。
公旣赴任
宣布 聖敎
申明約束
如有犯者。
治蜀法治之。
豪猾斂戢
莫敢售其習。
孝烈卓異
遣幕裨爲文以祭之。
勸課文武士製射以賞罰焉。
九月
大臣微事奏罷。
俄敍拜吏曹參議
還朝行一再政。
大臣抉摘細疵。
數請推考
盖惡公不與議政注也。
公遂違召。
遞爲戶曹參議左副承旨
還拜吏曹參議
復違召罷。
自是七朔之間。
承旨者再。
兵曹者再。
又間爲戶曹參議
至冬
 上敎曰。
昨諭相臣其宜儲望。
以李某爲漢城左尹
癸未
同知禁府事。
臺臣金載祿上疏
言李某釋褐未幾
奬用太驟。
請還收資級
 上嚴辭斥之。
復除爲行承旨
然公亦不膺。
違召遞。
屛居海村別墅
三瀑亭。
筍輿野服
逍遙其間
無何
拜大司諫
在外遞。
又拜戶曹參判。
同知春秋館事
縣道陳疏力辭。
 上批曰。
百人雖沮。
予守苦心
卿其思卿父體予
又連下嚴敎
令上來。
不得已入城。
拜司憲府大司憲
又辭。
特命還授戶曹參判。
入侍聽諭。
公遂入侍
 上以忠靖公平日體國之誠。
未究其用。
諄諄下敎。
勉公恪勤供職
感泣
 上亦爲之嗚咽
兼備有司堂上都摠副摠管
復連拜都承旨大司成,吏曹參判。
同知經筵事,內資提調
因僚嫌遞吏曹
以禮曹參判。
承命奉審 莊陵。
竣事復命
奏請訪問興道子孫收用
立碑淸冷浦 本陵。
參奉京華人擇差。
寒食祭香祝。
令 陵官陪從
皆著爲令。
復拜吏曹參判。
司譯提調
因事罷。
敍拜漢城府左尹
社稷提調
以禁釀不密坐罷。
敍拜兵曹參判。
 上以文純公朴世采倡爲蕩平之論。
大有功於世道
特命從享文廟
建明門。
製敎文。
命公進前曰。
卿祖卿父。
至誠協贊建極之治。
今朝和平
偕底大道
唐太宗斗米三錢
恨不令封德彝見之。
予於卿祖卿父。
云爾
無何
復拜吏曹參判。
掌苑提調
呈告吏曹
贊善申暻上疏
文純不爲蕩平之論。
譏斥蕩平
以爲向來任事者之失。
文純之外孫也。
公卽上疏
略曰。
臣伏贊善申暻疏本。
以爲數三時宰不善對揚
將炭和冰
外引先正
濟私黨。
忠逆而混賢邪。
何其言之易也。
蕩平二字
箕子洪範攸訓而初非先正之所刱言。
協贊諸臣。
豈必先正爲重哉。
先正
曾在 先朝
以此爲祛黨之先務
或奏或箚。
俱在遺集
趙宋諸臣。
引作證左。
揭以表準。
兩臣之父與叔。
先正
或謂以師受。
或處以門人
可知淵源緖餘。
而臣祖臣父凡筵對章箚之間。
未嘗稱擧先正
苟求志業
論其秉執
可謂不謀而同
脗然而合。
上下之間。
可觀者。
未知所謂數三時宰者果指何
人。
濟私黨者。
亦指何事
何忠逆。
何賢邪。
而到今時移事往。
山高水落
舊臣凋零
後生嘵嘵
不知前輩至公血誠爲國深遠之謨。
一筆句斷
若是囫圇乎。
今其言雖無指的臣家者。
而臣祖臣父。
藉手事君。
此道而已
則臣心傷痛
如何哉。
疏入。
 上以事已妥帖
不必若此爲批。
語筵臣曰。
在李某之道。
無怪其如此矣。
疏又出而語多謬悖。
命焚其疏竄配。
復以無風助浪。
公職
乙酉
敍拜大司憲
遞爲右尹
公引不出
 上特命入侍
慰諭備至
感激承膺。
復兼同知經筵事,備局堂上
連除吏曹參判,大司成,兼副摠管,承文司譯提調同知成均館事
出爲江華留守
江華爲城。
舊無虹蜺
公因其繕修
改作虹蜺
器械糧餉
一一整飭
勸課將士
逐朔講射
又以校宮。
文惠公按府時所刱。
年久頹廢
鳩財葺理
贍其養士之需。
新其紀事之碑。
府民之以孝聞者。
船頭別將
以礪風聲
丁亥
臺臣李命勳構誣。
力辭遞。
徑歸海村。
大司憲
奉常提調
不起
會 上弗豫
藥院幷直。
蒼黃城外
明日
 上以公堅臥不動。
命補朔寧郡守
無何
內遷曹參判。
同知經筵事備局堂上
亦直還海不赴
居數日。
 上敎曰。
公元1768年
金臺
亦以中批而譏之乎。
李某必不負其君。
特補慶尙監司
當日辭朝
復連下趣敎。
公卽承命赴任
嶺南素稱鄒魯之鄕。
敦尙儒化
孝烈特行。
先賢遺裔存問之。
戊子秋
沿海大歉。
公與守宰講究荒政
至廢寢食
行部之路。
浮黃羸瘁。
滿車下赴愬
面面慰撫
誠悃藹然
賑畢。
卒無一民捐瘠
己丑
大臣公善賑狀。
 上命內遷曰。
予所欲用者。
皆嫉之。
惑也。
遂拜同知敦寧府事。
惠民提調
旋移大司憲
在外遞。
及歸。
記簿充牣
羨餘錢萬緡穀萬包。
俾作不虞之備。
以刑曹參還朝
至秋擢拜刑曹判書
兼知春秋館事內局文提調
尋移禮曹判書
泰陵丁字修改勞。
錫馬之典。
 上下敎。
小學考講之法。
公請嚴其程式
明其勸懲
俾有作成實效
 上嘉納。
因事罷。
庚寅
敍拜吏曹判書
觀象監,司䆃寺提調
以不庭候坐罷。
敍拜議政府右參贊
奉常寺,掌苑提調
特拜大司憲
 上因持平李遠疏。
却湯不御。
大臣備堂三司守閤免冠
公獨不免冠
大臣怪問之。
公曰。
執法之臣。
不宜泥首也。
以爲得體
公又欲陳箚匡救
未及上而有南原府付處之命。
到謫杜門謝客
知府
亦不得謁
無何
還海
公元1748年
村。
漢城府判內局提調
隨駕至 永禧殿。
 上顧謂公曰。
戊辰
先卿至此
今又與卿偕。
予閱卿兩世矣。
仍與大臣語及公忠勤亹亹
回鑾公門
承旨讀奏夫人棹楔刻文
致祭於閔夫人
而遞公藥院之任
使致祭
辛卯
吏曹判書
因事罷。
敍拜右參贊
平市內局提調
復入吏曹判書
屢違召罷。
又因李一曾臺望及江華屯田事。
荐被削罷。
無何甄敍
連入吏曹判書
因嶺女擊鼓事。
削版。
嶺女。
卽金萬珪之女也。
萬珪庶孽奪宗
詐稱其父遺意
欲逐三十年繼父後之嫡兄。
事覺亡匿
及公按道。
詗捕終不得。
公仲判公瀰相繼按道。
竟捕萬珪杖殺之。
至是。
萬珪之女擊鼓訟寃
臺臣李性遂論公甚急
有是命。
後因御史按査。
事得白。
公亦蒙敍。
壬辰
右參贊
奉常提調都摠管
尋又入吏曹判書
觀象提調
於是六長吏曹
五被郵罰
且自女事後。
踪地益不安
堅臥海村。
久不承膺。
 上屢下趣敎。
辭旨截嚴。
不得已自海村入城。
進次闕外。
席藁待命
自朝至午。
敦迫益切。
公又不得已入侍
開政而退。
纔踰闕門之閾。
 上乃下旨
進拜公爲議政府右議政
初公釋褐之日。
 上已示大用之意。
公元1768年
其答公辭亞卿之疏。
有卿二字
所以施於大臣者也。
又嘗於次對
因地窄。
公之座次
適與三相近。
 上笑曰。
今日有四相。
亦異矣哉
固已屢示微旨
其中嚴命荐疊
盖將以風霜幷施於雨露
欲使公動心忍性
增益德器
此亦 聖人造化之權。
非惟他人不知
公亦不之知也。
聞命惶恐
三章力辭。
 上每一賜批。
十行諄複
勉之以先故。
勖之以世道
至以風浪一船弘濟時艱爲敎。
公遂感激承膺。
首陳大臣致仁不可久謫南荒
尋下宥釋之命。
旣月
因却湯時排闥事。
付處稷山縣
宥還爲右議政
以 永禧殿重修勞。
有錫馬之典。
尋陞爲左議政
奏對稱旨
與諸大臣刊版
敍爲左議政
兼扈衛大將軍器寺都提調
癸巳
又因泮儒金植事。
付處忠州
宥還爲左議政
禁衛營都提調
又因焵,兪恒柱等堂錄事
又與諸大臣刊版
敍拜判中樞府事。
甲午
以內局都提調
因事罷。
敍判西樞
先農壇獻官。
祈雨得雨
有錫馬之典。
無何
復以左議政
因事罷。
敍判西樞
乙未夏
以 太廟享官勞。
賜鞍具馬。
是年冬
命 王世孫代聽庶政
以內局都提調
奏對特罷。
卽向所謂奏事也。
尋敍判西樞
 上引見原任
公元1775年
臣。
詢問賊臣沈翔雲擬律事。
公對曰。
以書則閃忽
以意則凶譎。
以其結案不忠不孝
自有當律。
 上是其言。
丙申
左議政
兼扈衛大將
他大臣重卜。
例降右議政
先是
臺臣李廸輔疏論賊臣鄭厚謙而栫棘絶島
公於 小朝次對
首請疏放輔。
又言牟利輩圖囑宮房
攘奪民田
犯斫封山軍門營邑憑藉料利之弊。
嘉納
是年三月初五日
 英考賓天
越六日
今 上卽位
以皇壇享祀不一
公上箚。
略曰。
皇壇祭享
我 殿下奉 大行大王之命。
誓戒矣。
肄儀矣。
每歲享。
必用三月者。
蓋寓風泉之感。
屋社之悲。
而皇壇增修。
卜日註。
亦曰皇朝淪亡
在於三月
用是月云。
旣非原定之日。
不可以上旬已經謂之過期也審矣。
雖以喪禮補編。
大臣儒臣獻議推之。
卒哭前。
皇壇祭用樂。
尙有論難
可知其雖在 大喪
不敢停廢
戒令條所云殯後惟祭社稷之文。
明有可據也乎。
於是命議于諸大臣
大臣從公言。
遂行祀。
旣而
大臣三司
聲討賊臣鄭厚母子之罪。
公言騎堂安大濟
徒黨
不宜直闕中。
請先以微事罷其職。
 上以奏語苟簡
公相
西樞
尋陞爲領中樞府事。
進賀謝恩使赴燕
丁酉返命
御營提調
殿最大將具善復相覆難。
公卽箚請罷善復。
 上命遞善復。
俾公兼察。
因事罷。
敍復西樞
軍資監都提調
公陳箚自引申善復事。
上以箚辭不審
命付處長淵府
無何宥還。
西樞如故
戊戌
瀋陽安正使赴燕
辭陛。
 上以連年往役。
慰藉甚摯。
復命
宣醞以勞之
摠裁英宗實錄
庚子
復拜右議政
五月
公以疾辭益懇。
 上亦憫其衰命。
解相職。
領敦寧府事。
御醫看病
辛丑
以沁都關防便否。
問議于諸大臣
公對曰。
殿下天縱之聖。
風動之治。
德化旁達
四方寧謚。
西塞桴鼓無聞
南溟鯨濤不起
以鞏太平萬世之基。
關防之地。
無所事乎備御
至於關防城池不足論。
器械不足恃。
從古勝敗之分。
在於得人焉爾
雖以本朝已事言之。
丙子非無器械之利。
而金慶徵守之則無救覆敗
壬辰不待城池之險。
李舜臣將之則輒爲之勝捷
觀乎此則國家長策
在人之能否
不在城池器械也。
公素消中
且有浮脹之症。
比及六旬
步履又甚艱。
而家中大享祀
未嘗代攝。
是年冬
益甚
猶欲躬行時享
家人交口諫止
終不聽。
徹夜將事
曉又赴候班登筵對。
日晏乃歸。
自是示憊。
凡旬有餘日。
略無怛化色。
以手整冠斂衽
恬然而逝。
先是
 上聞公病。
御醫看病
至是輟朝三日
有司庇葬如例。
送柩材。
三年祿俸
成服日。
承旨致祭
白晳遒雋
威儀儼然可象
與人言。
祥和之氣達於眉目
自幼至老。
不見惰慢之容鄙褻之語。
天資近道
內行純備
父母大父母。
未嘗一言咈意
忠靖公夫人之憂。
首尾五年
啓齒
祈寒盛暑
不脫絰帶
終制之後
每當忌月
不御婦人
寫祝設卓。
輒必躬執。
不委之子僮指
及祭。
涕淚着席。
無異袒括之初。
白首如一日。
二弟析居
雖遵先志
然其家內微細事。
無不親自指揮
書伻織路
夜以繼晝
相對怡怡愉愉
和氣藹然襲人
常憐一妹早世
遺女適人
內外俱沒。
鞠育遺女遺女
㛰嫁而贍其乏。
一如己出。
宗族貧窮困阨
莫不赴愬於公。
和顔酬接
事事曲副。
略無厭苦色。
見人之善。
喜形于色
聞人之過。
不惟不言
覆蓋掩匿
其有干求者。
則爲之謀忠。
勤勤懇懇
曲爲周章
雖人所不知之處。
無所不用其極
賓客之造公者。
飮醇醪。
各自某公愛我過於人遠甚。
常以在家不洎之痛。
移孝爲忠於國。
且自釋褐之初。
厚被 英考不
世之洪造
玉署以至鼎軸
莫不簡自 聖心
故公平居感激
夷險不擇
當官盡職自勵
然由亞卿以前
睢盱四集
彈射迭起
屛處郊墅
一年半之
亞卿以後
其居銓秉勻。
近不過十日。
不滿數月。
而公口吃筵席造膝
未嘗其所存。
然公於平生
取人爲善
尋常小事
諮諏諸人
舍其短用其長。
所謂休休有容不啻如自其口出者。
公實近之。
世稱古大臣之風
必以公爲先。
公娶晉州柳氏禮曹判書靖公儼之女。
先公三年卒。
葬于海村先兆庚坐之原。
將以今二月二十五日
合窆公於夫人墓。
治命也。
公無子。
季弟之子學彬爲之子
一女適權箕應。
內外孫若干人。
不佞與公自丱角
同業同志
今至老且死。
世或以范張爲稱。
不但中表之誼而已
及聞公疾篤
往候之。
公斷續語及於平昔曰。
弟今已矣。
身後文字
吾兄之責也。
且言前托仲弟碣銘。
必使我得見於入地之前也。
不佞歸卽構碣銘。
篇纔就而聞公瞑目絶粒已數日。
急送于學彬。
令置床簀傍。
學彬試入告碣銘來矣。
公卽聲應喏。
兩手掬其文。
微開睫上下數行。
瞑目涔涔
是夜竟臯復。
聞者咸稱公友愛至死彌篤。
而今謚狀撰次之役
歸於
佞。
歐陽棐往見邵康節
康節道其立身本末甚詳。
莫測其意。
後果博士康節謚。
至今傳其事。
以爲千古美談
夫公豈有康節之前知哉。
特其段忠懇欵之心。
臨當歸根復命
炯然不沫焉耳矣。
不佞於是略倣歐陽謚議
所以易其名者焉。
謹狀
保晩齋集卷第十五終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