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保晚斋集卷第三 第 x 页
保晚斋集卷第三(达城徐命膺君受著)
疏劄
疏劄
保晚斋集卷第三 第 113H 页
陈治法书(正言时)
伏以人臣之义。一日在其职。必效一日之责。然后食禄居位。可以无愧于心。不然而言责官守。两无所事。一向虚縻。旷日持久。则非惟私分之不安而已。在朝廷无旷天职之道何如哉。今臣辞未得请。职名在身。有知无知。惟当罄竭愚忠。以效职责之万一。而第其言论风采。本不近似于台阁。强而效之则为不诚。默而居之则为无耻。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无已则有一焉。昔宋之程子为御史。神宗问所以为御史。对曰。使臣拾遗补缺。俾赞圣化则可。若使臣掇拾群下长短。以沽直名则不能。臣虽不肖。愿奉教于君子矣。况今悠悠万事。无过于 睿德成就。使臣而不言则已。言之则岂有先于 睿德乎。玆以一纲八目之说。仰渎离明之听。所谓一纲者。即奋 睿志是也。而至于明讲学。务诚实。戒逸欲。恢听纳此四者。乃为学之要而体也。正祀典。兴学校。改贡举。壮武略此四者。又制治之具而用也。纲不立则目无所施。体不端则用无所
伏以人臣之义。一日在其职。必效一日之责。然后食禄居位。可以无愧于心。不然而言责官守。两无所事。一向虚縻。旷日持久。则非惟私分之不安而已。在朝廷无旷天职之道何如哉。今臣辞未得请。职名在身。有知无知。惟当罄竭愚忠。以效职责之万一。而第其言论风采。本不近似于台阁。强而效之则为不诚。默而居之则为无耻。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无已则有一焉。昔宋之程子为御史。神宗问所以为御史。对曰。使臣拾遗补缺。俾赞圣化则可。若使臣掇拾群下长短。以沽直名则不能。臣虽不肖。愿奉教于君子矣。况今悠悠万事。无过于 睿德成就。使臣而不言则已。言之则岂有先于 睿德乎。玆以一纲八目之说。仰渎离明之听。所谓一纲者。即奋 睿志是也。而至于明讲学。务诚实。戒逸欲。恢听纳此四者。乃为学之要而体也。正祀典。兴学校。改贡举。壮武略此四者。又制治之具而用也。纲不立则目无所施。体不端则用无所
保晚斋集卷第三 第 113L 页
措。审其本末。察其先后。循循乎其有序。然后方可以有为也。臣请先论奋 睿志而次及于八目。惟 邸下试垂察焉。盖臣闻志之于事。犹木之有干。干立而后枝叶有所附丽。志立而后事功有所凑泊。故为学为治。皆当以立志为先。而立志之功。有规摹焉。有节度焉。所谓规摹者。学必以孔孟自期。治必以尧舜自期。如射之于的。律之于准。方圆之于规矩。而不至于是则不止。传云。舜何人予何人。有为者亦若是是也所谓节度者。欲正心则必专精于正心。欲诚意则必专精于诚意。如辽之于丸。秋之于奕。师旷之于声音而发愤忘食。不得则不措。传云。不专心致志则不至是也。规摹不定。则茫然无止泊之地。节度不行。则薾然无振作之意。夫推踊跃奋发。猛省精进。以圣人为必可法。以天理为必可极。孜孜勤勤。不厌不怠。然后方可谓之立志也。臣于释褐之前。屡登讲席。窃知 邸下有不世出之姿。乃者伏闻我 殿下以克己复礼之义。发难下询。则 邸下备陈私欲之发气质之怠而无少隐焉。昔孟子历聘诸国聪明英迈之君。非不多矣。而独眷眷不忘于齐宣王者。以其好货好色之过。对大贤无所掩讳。为可与适道也。然其悦仁义
保晚斋集卷第三 第 114H 页
之言而卒不能行仁义。知王道之大而卒不能行王道者。诚以所自期所从事。只在于辟土地朝秦楚而不在于圣人之道故也。今 邸下于私欲气质之过。察之既明。言之不难。是其 天资明睿。固有以大过人者。抑不知 邸下果能以尧舜孔孟自期而欲从事于正心诚意之功欤。不然而徒欲为守文之治循常之业而姑勉强于讲读文义之末欤。由前之说。则臣固无得以间焉。由后之说。则臣未有以默其口矣。今夫匹夫庶士任克家之事。受肯堂之责者。犹且奋励志气。立身扬名。以大其家声。况 邸下所处之位何如也。所受之责何如也。所理之事何如也。一念虑之不谨而患生于政事。一事机之不察而害及于生灵。其可不奋发 睿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万世开太平也哉。或有为一种鄙近之说者曰。学何必圣人。治何必三代。人有古今。世有升降。苟使君德无大疵。国政无大谬。则自足为安平之世。此乡愿之馀论而重得罪于圣人之门者也。夫以圣人自期。犹患其为中人。以三代自期。犹患其为少康。况以中人之德。少康之治而自期。则其不至于衰乱也者几希。后世之治日常少。乱日常多。未必非此论启之也。程
保晚斋集卷第三 第 114L 页
子曰。义理不先尽。则多听而易惑。志意不先定。则守善而或移。惟在以圣贤之训为必当从。先王之治为必可法。不为后世驳杂之论所牵制。不为流俗因循之论所迁惑。必期致治。如三代之隆而后已。伏愿 邸下毋信臣言而信程子之言。奋发 睿志。卓然自立。使规摹节度。两尽其道。则以是志而为学。学必成焉。以是志而制治。治必立焉。此臣所以必以奋 睿志为八目之纲者也。臣请得以毕其说焉。其为学之要。一曰明讲学。臣闻帝王之学。虽与韦布不同。而若其致知以明之。力行以实之。知行两端。相为终始。则一而已。然致知之道。非但于字句之间。文义之末。诵读训释而已。必先精察于万殊之理。又当融会于一本之妙。使本末精粗。通透烂熟。然后推之所行。可以左右逢其原矣。盖以意言之。则公私邪正。善恶是非。在所当别。以心言之。则五性四端。七情人道。在所当明。以身言之。则言行交际。动作威仪。在所当察。推之于家而父子兄弟夫妇上下。至于宗党姻戚。各有所以待之之道。推之于国而仁让忠恕。礼乐刑政。以至于制度文为。各有所以行之之宜。推之于天下而风俗纲维。山川道里。关阨形便之胜。怀绥经理之略。又
保晚斋集卷第三 第 115H 页
莫不各有当然之理。此则所谓万殊也。以天下而对国。则天下之道。不异于国。以国而对家。则国之道。不异于家。以家而对身。则家之道。本于身。以身而对心。则身之道。本于心。而是又莫不原于性出于天。体用一原。显微无间。此则所谓一本也。不各究乎万殊之理。则无以尽其广大之体。不会极于一本之妙。则无以造其高明之域。虽使尽通六经。不错一字。而其所知者。亦且枯燥生涩。偏滞孤单。必不见天命流行常昭昭于日用之间。尚何望于义精仁熟之功哉。臣之离桂坊已久。其于 睿学之进益。固无由知之。然其眷眷忧爱之心。不敢以其身之未近 离明而有所间焉。每因宫僚。叩问 睿学之绪馀。则 邸下与一二宫僚。授受音释。讲究大旨。有若蒙士幼学之应课肄业云。 邸下开筵讲学。岁月已久。其于文义大旨。必不待教授而自可以领会。所未通者。特其万殊一本微妙曲折之理耳。苟不能广设疑难。博考众见。以为参互会通之道。则窃恐听闻不广。进益无期。学记所谓独学固陋者。适不幸而近之矣。然臣每窃怪 东宫官属如师傅宾客之类。皆使大臣重臣兼之。而辄以职事鞅掌。一行相见礼。不复与于讲筵。是有师
保晚斋集卷第三 第 115L 页
傅宾客之名而反无其实也。昔朱子尝请东宫官属。皆置正员。不为兼职。明其职掌。以责功效。今请仰禀大朝。略仿此法。师傅宾客。别为实官。而中枢府敦宁府。为师傅宾客之衙门。以领枢领敦之饩廪驺率。为师傅之俸。以知枢知敦之饩廪驺率。为宾客之俸。然后大臣解职者。直付师傅。如今置处之例。而宾客亦妙选卿宰中有文学者拟之。使之务积诚意。专精辅导。则必有成效之可观矣。且春坊僚属。只使堂下官任之。故堂上官之有文学者。顾不得与讲。亦非所以广取材德之义。臣谓两辅德,两弼善,两进善。更为堂上之窠。两文学,两司书,两说书。则仍为堂下之窠。而其兼职并皆升实。每妙选之时。师傅宾客。合席圈点。如都堂录之法。而勿论门阀高下。惟取其行己端方识解高明者。则宫僚之选。庶得其人矣。夫然后堂上一人。堂下一人。并直春坊。入侍进讲。满五日。则左右宾客轮回入讲。又满十五日。则师傅率诸宾客诸宫僚。大会合讲。不专以诵读为事。而凡行己之要处事之方。治民之道。反复商确。日昃乃罢。至于春分以前。秋分以后夜刻稍长之时。则更漏初下。引宫僚于卧閤。或论事物之理。或论经史之旨。以至如何而诚意。
保晚斋集卷第三 第 116H 页
如何而正心。如何而修身。从容讲劘。如朋友切磨之事。则庶于濡染浸渍之道。必大有得力处。古人云。共君一日话。胜读十年书者。此也。然必以臣向所论万殊一本者。为 睿知之准的。而时时考验。以为吾之知至于是欤。未至于是欤。果未至也则益加勉励。必求进步而后已。方有收效之地。不然。臣恐广设宫官。辛勤讲学。亦徒为文具之归也。惟 邸下之留意焉则幸甚。二曰务诚实。臣闻天有实理流行。赋予于事物之间。故生长收藏。莫不各遂其自然之妙。民彝物则。莫不各具其当然之理。苟为不然而一或虚假。则气序有时乎乖舛。造化有时乎弊坏。尚安能主宰万汇。亘万古而常然哉。夫天人一致。理事一贯。人之言行动静。必以真实之心。有真实之工。然后方有进步处。方有得力处。若以虚假之心。施作辍之工。则虽医卜乐师之技。且不能成。况帝王之学问哉。易曰。忠信进德。朱子曰。人不忠信。事皆无实。为恶则易。为善则难。此之谓也。臣窃观自古继体之君。生长深宫。宴逸成习。虽有聪明之质。英睿之姿。内无困心衡虑之激。外无严师畏友之督。非不知格致之当务而不能真实下工于格致。非不知心身之当正而不能真实下
保晚斋集卷第三 第 116L 页
工于心身。以至容貌虽庄于朝听之际而私意不禁于燕閒之中。听纳虽勤于延访之时而气质已售于念虑之微。譬之宫室。丹雘藻棁。极其巧丽于外。而尘垢堆积于内。材木朽蠹于中。谓之有实则未也。一朝怠欲乘之。非辟干之。则向于彼者轻。入于此者重。此是王伯之所由分。治乱之所由基。为人为己。莫不于此而判焉。凡求端用力之初。尤宜深察于此。默体认之故。臣于昔年。以洗马陪 邸下。侍坐于 大朝也。因下问大学要旨。眷眷以诚意之工仰陈。而又于宾客入侍时。因孟子公孙丑章。备陈王伯诚伪之别。缕缕至百馀言。不知 邸下尚能记有。而若其犬马愚忠。欲望 邸下于诚实二字。动悟启发。自一念之微。以至万事之著。自屋漏之隐。以至延接之显。无有虚伪假饰。以立其不欺之诚。为善则十分为善而无一毫之未尽。去恶则十分去恶而无一毫之苟且。以立其不杂之诚。一事之间。自首至尾。一言之间。自始至终。一日之间。自子至亥。无有间断亏欠。以立其不贰之诚。勿以其事之至难而有所迟疑。勿以其力之不足而有所沮抑。孜孜勤勤。不厌不倦。则表里一致。言行相孚。程夫子所谓有天德便可语王道。其要只在
保晚斋集卷第三 第 117H 页
谨独云者。于是而庶可无愧矣。臣尝窃谓人君当知时俗之弊而自立表准。然后可以风动导率。以立出治之本。目今世道日下。巧伪成风。人多以机械相颉顽。其或有志于此学者。又不能真实用力终始耐住。以至于假虚名而无实得者多矣。然则诚实二字。乃今日世道之药石。而其所以立天下之极。为群生之表。以模范于一世。则是惟在于 邸下耳。伏况壬子年间臣父为大司成时。我 殿下手书务诚实三字。训饬馆学诸生。而己未年间臣父为大司宪时。又以无妄之诚。仰勉于 殿下。殿下虚心开纳。前后二十年间。 君臣之所相勉。不越乎诚之一字。是不惟 邸下之家法有自来焉。即臣亦有所受矣。故臣敢以臣父之绪馀。仰陈于今日。惟 邸下之留意焉则幸甚。三曰戒逸欲。臣闻天理人欲。如阴阳昼夜。此盛则彼衰。此消则彼长。未有并存而并行也。况天下之理邪正杂用则邪必胜乎正。黑白同器则黑必变乎白。华夷共国则夷必乱乎华。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此其势之所必然也。夫惟明者能谨之。勇者能断之。故周公之告成王曰。君子所其无逸。皋陶之告大舜曰。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而虞周
保晚斋集卷第三 第 117L 页
之君。能惕然警戒。逸欲之萌。不复存于胸中。以卒成其熙皞隆郅之治。自馀凡君庸主。则不能谨之断之于其始。隐微之中。潜滋暗长。以至于蔓蔓而不能制。前车既覆。后辙相寻。臣每读前史。未尝不掩卷而太息也。然其逸欲之当戒。彼亦岂不知之哉。特于其心。以为闾巷小人。未有尺寸之业。而尚能偃仰自逸。得遂其心之所欲为。我为天下君。以天下奉之。尚不能任其四体。惟其所欲哉。于是左右謟佞之徒。相与謟谀逢迎。巧为辞说。以荡其君之心。而危乱之机。颠覆之兆。固已闯然潜发于此。此自古国家之衰替一串相贯之轨辙。而继体守成之君尤不可不知者也。臣之出入桂坊。日月亦多。固知 邸下必不以人欲害天理。然而心难持于盘水。善难保于风火。深恐燕涓蠖濩之中。幽独得肆之地。丞疑之箴既退。警惧之心少懈。 渊衷或有迁移。则去天理日远。向人欲日深。湛然虚明之体。必不免为尘垢之蔽。夫以程夫子治心之密。克己之勇。而好猎一念。潜隐未发。呈露于十年之后。则今 邸下操存之功未密。克治之术未严。此臣所以长虑却顾。眷眷于防微谨始之道也。伏愿邸下反躬自励。几微之间。永杜逸欲之萌。由中达外。
保晚斋集卷第三 第 118H 页
日新又新。则可以追虞周熙隆之治。而书之史册。永有光于后世。惟 邸下之留意焉则幸甚。四曰恢听纳。夫讲学以明理。务实以进德。戒逸以防患。知行并进。存遏交须。则其于为学大致。庶几无阙矣。然取善之道。不可不广。听言之法。不可不恢。今夫匹夫庶士欲修其身者。犹且亲胜己之友。资警益之功。然后可以闻其过改其非。以卒归于善。况四境至广也。群生至众也。万机至烦也。一人之聪明。不能以周知。一人之思虑。不能以遍及。朝失辞于九重。暮贻患于千里。始不谨于一念。终为祸于百世。古之圣王。深知灼见乎此而必欲以千万人之聪明。为一己之聪明。千万人之思虑。为一己之思虑。故在舆有旅贲之规。位宁有官师之典。倚几有诵训之谏。居寝有亵御之箴。临事有瞽史之道。宴居有师工之诵。如是而又不足也。立诽谤之木。设敢谏之鼓。置进善之旌。史书之册。宰撤其膳。使其一身之外。前后左右。内外远近。无非拾遗补过之人。而吾以虚明广大之心。开襟延纳。忠者进之。犯者优之。过者容之。狂者恕之。不惟采择。又从而身体心服之不已。是天下之善。皆为其身之善也。德虽欲不卲。国虽欲不治。得乎。后世此法尽废。别立
保晚斋集卷第三 第 118L 页
台阁。使君德之得失。庙谟之便否。生民之休戚。寄之于六七措大之口而他人皆不得与焉。其为法固已疏略之甚。于是而又不能虚心察纳。优容奖励。示之以訑訑之色。则箴规何由以进乎。过失何由以闻乎。德性何由以成乎。惟宜恢张 睿听。务进忠谠。如其言之善也。则不以其不切于时务而有所不省。如其理之当也。则不以其不关于 睿躬而有所放过。又推以广之。以及乎群僚之言。常使一心存得大舜取诸人以为善之意。则不待司过之臣。执法之官。而凡进于邃延之下。入于缫就之间者。无非台阁之言也。昔汉之诸葛亮佐昭烈治全蜀。北图中原。东伐吴会。冀复四百年已熄之王业。其自任之重。为如何也。而观其所自以为谋者。则不过曰诸有忠虑于国者。但勤攻吾之阙失。事可成。敌可服。功可翘足而待。夫以亮之智虑忠纯。当时名士孰有如其贤者。诸将孰有当其材者。其出奇制谋。有能出于其运量裁处之外者乎。然而眷眷然惟恐其过失之不闻而勤攻之益不能无待于国士者。盖亮本无过人者。惟其取诸人以为善过于人耳。故当时名士之能。莫不为亮之能。诸将之智。莫不为亮之智。他人虽或有长短之相掩。
保晚斋集卷第三 第 119H 页
而亮独去其短取其长。以资益于己。呜呼。此其所以事业伟烈。声名卓荦。至今儿童走卒莫不知有诸葛武侯也。今我 邸下以储贰之位。受代理之任。三百年 宗社之托。数千里生民之责。萃在一身。其可不思所以博访广延。兼取众善。以巩亿万年无疆之业也乎。书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易曰君子以虚受人。惟 邸下之留意焉则幸甚。其制治之具。一曰正祀典。臣闻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祀之道。有本有末。本者。人主之诚敬是也。末者。仪章之数。有司之选。乐歌之节是也。本立则末虽疏略。固不害于祖考之来格。故曰祭与其敬不足而礼有馀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馀也。然其所谓末者。或不幸而甚至于乖舛讹谬。则亦岂圣王和神人之道而不思所以正之哉。故谷梁传曰。衣服不备。不可以祭。车马器械不备。不可以祭。有司一人不备其职。不可以祭者。盖以此也。昔臣父尝从亲享而归语于臣曰。方冬寒气凛慄。逼人肌肤。与祭之人。皆不能安其身。而我 殿下达宵露立。礼容无怠。仰瞻 玉须。寒冰凘凘。非圣人而能如是乎。臣固已记有于心。及臣筮仕之后。亦尝获睹亲享之仪。私窃感叹。益思臣父之言而有以仰 殿下诚
保晚斋集卷第三 第 119L 页
敬之心。寔能致 祖考之来格也。然而求之于有司之选。乐歌之节。则尚有可议者。臣愚死罪。虽谓之乖舛讹谬。亦未为过语也。何者。我国祭礼。参酌唐宋之制。不用三代之礼。固可谓疏略之甚。然尚有可诿者。曰略浮文敦本实。以自附于从先进之意也。至于有司之人。则古之圣王。必致谨于此。将祭之日。大射泽宫。以观其德。中者得与于祭。不中者不得与于祭。盖其选之明取之精如此。而周礼大宗伯省牲镬。大司徒奉牛牲。大司马羞牲鱼。以至小宗伯小司徒小司马之属。莫不各有所掌。载在典礼。临祭之时。不待差排。各自奉行。故无纷挠杂乱之弊。至于祷雨禜祭然后在廷庶僚无不遍及。故云汉诗云。大夫君子昭假无赢是也。我国四时大享。自献官以至诸执事。诿之于天曹一郎吏。临时苟差。请托纷纭。惟以图免为事。故所差祭官。多杂以罢残昏劣之人。衣服不洁。礼仪多愆。尚记昔年亲祭之时。见诸执事或有盘坐 庙庭。相与酬酢。如私室之中。臣窃慨然以为吾 君之诚敬如此。而诸臣之慢蹇如彼。诚不可使闻于人也。臣意自今以后。六曹堂郎。以至于惠厅太仆官之类。略仿周礼之法。定为某官赞某事。某官奉某物。或有
保晚斋集卷第三 第 120H 页
实故不能与祭者。令吏曹启递本职。改拟他人。以是定为令式。载之续大典或续五礼仪。而天曹郎官差祭之法。一切革罢。至于祈雨祭官。则使大冢宰。无论实职军衔。轮次择差。恐有合于重祭之道也。若夫乐歌之节。则昔年臣父以兵曹判书入侍筵席。与闻 庙乐釐正之事。故臣亦得闻其一二于臣父矣。然其因循差谬之本末。俱有前后议论。今不必覼缕。臣请以三代之乐。證之于前。我朝 文昭殿之乐。参之于后而使其理自著焉。夫王者。功以九叙。故乐以九成。书称箫韶九成。周礼称九德之歌。九磬之舞是也。独诗雅颂。有祭太王之乐。有祭文王之乐。而此则乃是犆尝之祭。各用一庙者。非统祭九庙之时之乐也。臣谨考乐学轨范。 宗庙之乐注。不曰某室某曲。但列书乐章。而初献除引入熙文。引出绎成。统为九章。亚终献定大业。亦然。至于 文昭殿。始曰一室某曲。二室某曲。而各室但止一曲。其意盖曰 文昭之制既用三代五庙之法。则可仿上世犆尝之例。一室各奏一章也。 宗庙之制。既遵汉唐西上之法。则四时之祭。不可各奏乐章。故但从三代祫祭之例。各室合奏一乐。至于九变而后已也。是以 文昭之歌五室。各
保晚斋集卷第三 第 120L 页
制八句。以其各室一献之时。乐之长短迟速。不得不同也。 宗庙之歌。句有长短。字有多少。以其诸室毕献之后自始至终。但取九成而不必辨其迟速也。此意明甚。本不难晓。而今乃不然。 宗庙之中。割裂九成之乐。以为逐室之奏。急则省其句。缓则益其节。此不过乐师辈因循差谬之致而岂乐之本也哉。顷年釐正之时。我 殿下以圣人谦挹之心。不欲有所更张。但别撰 仁庙乐章以增入之。盖非智有所不及也。故伊时臣父亦尝有手劄。欲陈于筵席。而退托之心。不欲咈 圣上谦挹之美节。故遂不果焉。方今尧临于上。舜摄乎下。同律如礼。此其时也。安知昔所未遑定有待于今日耶。然今欲从九成之例。则必废五礼仪乐止之节。欲从逐室之法。则又与当初九变之意相左。而乐章长短不协。或有馀于一献之时。或不足于一献之时。今若于晨裸馈食之时。逐室制为乐章。如唐宋之法。以节动作。而至于诸室读祝既毕之后。合奏保太平九成。亚终献亦然。则庶可以复 先王之旧制而得三代之遗意。此是臣父昔年讲究未及上闻者。今并附陈于此。夫有司之人。既极其选。乐歌之节。既极其备。而又将之以诚。行之以敬。则 祖
保晚斋集卷第三 第 121H 页
考来格。必能享之以纯嘏。岂不盛哉。伏愿 邸下上禀 大朝。下询礼官。以尽秩祀典之道焉。二曰兴学校。臣闻三代之治民也。先之以教化。不率者从而刑之。故民乐于为善而耻于为不善。后世未有教化之法。使愚民一任其气质。放辟奢侈。无所不至。然后驱而纳之于刑罚。是不几于罔民也乎。然其所以教之者。则未尝家置一喙而户喻之也。亦未尝拱手安坐而自化之也。必使二十五家为里而里置一塾。五百家为党而党置一庠。里中之儿。生才八岁。辄就师于塾。教之以进退升降之节。孝悌恭让之道。诗书六艺之文。此即所谓小学也。其顽钝鲁下甚不可教者。直自塾黜之。归于农业。而其秀者则进于庠。升于序。入于国学。以从事于格致诚正之功。此即所谓大学也。当是时。天下之民。不得受业于庠序者则有之。而未有不受业于塾。故乡里之间。虽负耒荷锄之类。莫不知有小学之教。少者知爱敬。长者知逊让。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以至狱讼息刑罚措。三代之治所以郅隆者。由是而已。不然而端委九重。使遐方下土之民。影从风偃。无是理也。我国州县。有乡校而无里塾。是于教民之具。得其半而失其半。况乡校。只是奉先圣
保晚斋集卷第三 第 121L 页
之位。行释菜之礼而已。实未尝有教民之事。与古之学校体貌。又自不同。是我国虽谓之初无学校。亦可也。夫八域之民众矣。气质之禀异矣。强者凌弱者忮。小不安分。大不循义。争斗无时而息。虽 圣王在上。安得一一而齐之哉。然其所以为教。又必以人君躬行心得之道。宣扬导率。然后其观感易入。得效最速。而臣伏见我 殿下圣学博厚高明。荡无能名。若其最初得力处。则专在于一部小学。故推心得之馀。欲作成于士民。曾于小学训义刊行之后。命诸道州县。课试小学生。以通略报于巡营。巡营报于礼曹以闻焉。盖将因文责实。以渐进于化民成俗之功。此可以见 圣智之卓越。知为治之先务也。臣窃不胜钦仰。敬服于中。适于顷年待罪义兴县。则揄扬 圣德。导正风俗。乃其职分之所当为。而有不得以固陋为辞。故到任之日。先取小学讲纸。访问学子辈所习之业。则所谓讲纸者。乃是虚名冒录。而训长实未尝教。学子实未尝学也。臣窃慨然思所以阐明 圣化。期有实效。与监司臣尹东度相议。则东度亦以为前后筵中屡承 圣教。知 圣上立教之本。端在于此。在方伯承流宣化之道。尤宜以此为先。遂行关列邑。广抄
保晚斋集卷第三 第 122H 页
境内士民未冠者。自十岁至于二十已冠者。自二十至于三十。而又择邑中秀才之能文饬躬者各四五人。使为训长。分教其所居附近面讲生。臣又以为既有教之之具。则不可无教之之所而使之维系心志。专一所习也。遂就乡校之傍。建乡塾十五架。以为训长学子辈居业游艺之地。而印藏小学训义一帙。刊揭节目。要以实体身心为主。又令春秋讲行乡饮乡射之礼。以追古者小学之道。则士民辈始颇激励振发。咸知我 圣上风化之美矣。仍欲推广此法。每一里建一塾。行乡约之法。贲饰 圣主之洪化。而臣即递归。遂不果焉。然此事本非臣私智之所刱为。而其为教。实本于 圣德。其为法。实出于三代。是不可独私于一邑一道而谓宜与八方共之。乃者我 殿下又以小学事。特降丝纶。眷眷然将有所施。而因筵臣陈白。旋即寝焉。只以照讫讲施行。夫乾知始而坤代成。君举纲而臣察目。我 殿下圣学之高明如此。而惜乎诸臣无有以表章之也。今请广谕于八道监司守令。每一邑建一塾。而令芸馆印降小学训义。令儒臣撰下乡塾节目。令州县抄出邑中蒙士。立师教之。又以春秋讲行饮射读法之礼。以渐摩而矫揉。然后
保晚斋集卷第三 第 122L 页
每三年乡塾。择其士之行己端方识解通明者一人。升于其邑之乡校。又三年。各邑乡校。各升一人于监营之乡校。又三年。诸道监营。各升一人于太学。大司成。以心经近思录四子五经诸书。轮回考讲。又察其行能高下。或有行己鄙悖徒事纷竞者。大司成即为草记黜斋。并与所升监司守令训长而罪之。其有经明行修可为多士之首者。则大司成采取斋中公议。每三年岁末。荐送于吏兵曹。补以教官洗马等职。夫如是则升黜得宜。名实不爽。庶乎人人各自勉励。乐于趋善。视今日太学徒费薤盐惟事纷竞者。其效害相去。奚啻千百倍哉。孟子曰。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又曰。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臣亦以为教民而不以塾。是犹欲成方圆而废规矩也。岂可曰古法不宜于今而舍是道以循之哉。伏愿 邸下仰禀 大朝。询问诸臣。以为敦风化之道焉。三曰改贡举。臣闻科举者。立身之权舆。事君之贽币。故古之君子。虽无所不谨。而于此尤加谨焉。卓然以不欺为心。若李君行之不改户籍。寇莱公之不增私年。其饬身正己。已严于立身之初如此。及其出而事君。莫不以是心行之。忠荩安得不炳蔚。事业安得不磊
保晚斋集卷第三 第 123H 页
落。一或不谨乎此而上以欺君。下以欺心。则其平生操术。已无足观。国家得此人。将焉用哉。近年以来。科场不严之弊。月异而岁不同。无文者。以借述为能事。短文者。以剽窃为长策。一遇大试。东西奔驰。广求能文者。或胁之以威。或诱之以利。钻研求乞。千百其态。甚至于稠人广坐之中。全无掩讳顾忌之心。公传道之。反若当然之事。呜呼。廉耻之倒丧。风俗之坏败。一至于此乎。乃者 圣上洞察此弊。深轸矫革之道。而特以 大圣人不言而信之意。临场命题。眷眷于严科场正士习。以愧多士之心。臣窃不胜钦仰之至也。然末世人心。巧伪成习。虽刑罚驱之于前。犹不肯改从绳墨。夫岂知 圣言之可服。国法之可遵也哉。又况近岁科举频数。士多以侥倖进。而出身之后。全无定价。清官美职。惟意躐取。为士者习见其如此。其心以为我与彼相似也。今虽以非道得之。亦不妨于晋道之亨也。于是前无所愧。后无所惧。惟欲百般经营。过此关岭而后已。此非特士习之不正。亦其科场之不严有以致之也。为今之道。莫如变通科举。以一其士习。而变通之道有三。别科之当罢也。词赋之当罢也。明经之当罢也。何谓别科之当罢。近年以来。庆科
保晚斋集卷第三 第 123L 页
稠叠。一年少不下两次。又有谒圣泮试等诸科。前后相望。为士者每当科场。惟以功令为业。故三馀读书之人。绝不闻焉。古人云。三日不读书。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况屡年不读书乎。心志之坏荡。习尚之渝薄。职由于此。而且其为文。如无源之水朝满夕竭。才衰笔退之后。不能作副急之用。故不得不为此代手剽窃之事。此其势之自然相因者也。又况以科饰庆。于义无所当。于事无所补。往牒之所未见。中朝之所未闻。我国此法。不知昉于何时而其流弊乃至于此也。至若谒圣泮试。以草草短文字。课试于半晷之下。虽有八叉之才。亦无以验其能。此与藏钩之戏。殆无异焉。而非所以为大朝廷设科取人之道也。朝家若欲但取人数之多则已。不然而欲拣拔人材。莫若一并革罢。使无侥倖纷竞之弊也。何谓词赋之当罢。历代取人之法。凡三变。自成周之宾兴而为西汉之孝廉。自西汉之孝廉而又降而为盛唐之文词。至今遵用。莫之有改。夫文词之于人。末矣。以是取人。何补于治道哉。然文词之中。策问。可以询得失咨经纶。骈俪。可以饰教命交邻国。至于词赋。无所补于治道。无所用于应制。故宋吕公著知贡举。密奏曰。天子临轩试士而
保晚斋集卷第三 第 124H 页
用诗赋。非举贤良求治之意。乞以诏策咨访治道。自是天子临轩。必以策焉。故终宋之世。得人最多。至其季世。文天祥以至诚无息策。裒然为举子首。能致只手擎天之功。臣以是知得人之道乃在于策耳。近年场屋取人。专在词赋。而主司者又不能辨其文体之雅驯。每取其奇险诡谲之新声。故凡老师宿儒出于数十年以前者。多不得与焉。而所尚者。只是新学小生出入升学之流也。才知吮墨。遽登大科。未解平仄。已通朝籍。以致馆阁无操觚之士。瀛洲无应制之人。若过十数年。必有甚于今日。夫文章。关气运之盛衰。故朱子尝与门人论科文之弊曰。此事大关世变。如东晋之末。其文一切含糊。是非都不理会。况于今日并与其含糊不理会者而无之哉。臣于近者。偶以策决科。以是见之。虽谓之策问不得人。可也。然如臣侥倖。乃是千百中一而已。又如词赋。国朝名公巨卿之以是决科者前后相望。而此亦只是偶然耳。若论其必然之势。则词赋之不若表策。较然明矣。何谓明经之当罢。国家以明经取人。本欲研究义理。以为治己治人之本。其意岂不美也。而今之所谓明经者。以句读为口业。以记诵作家计。至于文义大致。初不领会。
保晚斋集卷第三 第 124L 页
甚至于四子三经。如诵己言。而不能作寻常书札。不能读平易文字。古人以读书不知义者。谓之书簏。是真所谓书簏也。况其趋利之心渐急。速化之术转巧。智虑未长。言语犹涩。而曾不开卷。先已口授。又恐徒诵易致遗忘。乃以鄙俚不经之谈。衬贴经文。以为记忆之妙方。其为辱圣经。孰大于此乎。故京华之士。皆耻以明经为业。独遐乡远方。力不足于弓马。才不合于词章者。乃匍匐而业于是。一得红牌之后。朝家用之则实无相当之职。不用则抱牌空老于其家。业抛农桑。计违工商。饥饿颠连。其心以为我为及第。何负于国家。国家不用我乎。常有忿恨不平之心。呜呼。孰谓国家待贤之具。反不免为误人之资耶。故臣以为明经若罢。则人无侥倖之志。犹得以农桑为业而不失其本分也。夫然后只存三年大比之科。而以制述明经。合为一科。制述则先试策一道。次试表一篇。明经则以一书一经一礼为率。经书背诵。礼则临讲。假如明式年。庸学书传周礼。则后式年。论语诗传仪礼。又后式年。孟子周易礼记。如是轮回。至于三四式年。则士得以遍通诸经矣。然策必如宋人之文而一洗驳杂之陋。表必如诏制之体而不用促迫之格。讲经
保晚斋集卷第三 第 125H 页
亦不必以谚解为主。惟务旨义之通贯浃洽。而其表策俱中及三书俱通者。方为入格。其或中乎表。不中乎策。通乎经书。不通乎礼者。勿赴覆试。留待后式年。更试以策礼。其覆试之不中不通者。亦待后式年之覆试。至于三式年。终不得入格。然后削之。使更就试。夫如是则士无不习之经。亦无不习之文。不出十年。可得全材矣。然又必召致 九重。面试能否。其文之不能成篇。经之不能诵读者。严加斥退。施以停举之罚。然后无才者知有所惧国法可立。奸弊可防。昔宋初翰林学士陶谷之子登科。宋祖曰。闻陶谷不能教子。安得登第。命覆试。因诏自今举人凡食禄之家。委中书覆试。夫宋祖以仁厚立国。岂独于谷子而为是迫切哉。诚以科举者。乃国家用人之机括。一有不明于此而使贤愚杂进。则其所以贻患于国家为不细焉。所忍者小。所慎者大。故不得不为此举也。孔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诚使为士者皆知不才之不可以应举。则必能各自勉励。以就于才。此举直错枉之道也。伏愿 邸下仰禀 大朝。博询庙议。使贡法得以申明焉。四曰壮武略。夫祀典正则神人和矣。学校兴则教化行矣。贡举改则贤材进矣。制治之具。
保晚斋集卷第三 第 125L 页
虽非三者所能尽。而亦足以为端本之一道也。夫然后可以明戎政壮武略。以为阴雨之备。而今之所谓戎政者。惟在于弓矢之修补。甲胄之缮造。旗帜之改备而已。至于培养将材之道。则槩乎其未闻。何也。夫作器者。不贵良材而贵良匠。畜乘者。不贵良马而贵良御。谋国者。不贵良法而贵良臣。虽使弓矢甲胄旗帜极其精备。而若无将材以用之。则是三者适足为藉寇兵之资尔。臣窃怪我国之取武臣。只有三道。弓马也。身手也。久勤也。而此三者。无非失将材之术。何者。夫臂弓睨矢。拟人于百步之外。乃一卒之事而非将帅之材。故张良不能操一石之弓而能决胜千里之外。此弓马之所以不可也。将以智略使膂力。而不自以膂力御人。故诸葛亮体若不胜衣而能指挥三军。如身使臂。此身手之所以不可也。至若久勤之法。始于北齐。先儒论之详矣。以此施之于军门校卒辈。则犹或可也。而岂所谓拣拔材略之道哉。大抵我国法制。至于今日。无不有末流之弊。而若其西铨用人之道。尤为文具之文具。诚以武之为武。不能用之于行师。则与无等耳。臣请自今以后。武臣出身之类。皆以兵法试之。略如向所论贡举之法。以今见行兵书
保晚斋集卷第三 第 126H 页
汇为二科。六韬三略孙子登坛必究。为奇兵科。司马法吴子尉缭子荆川武编。为正兵科。至于七书中李卫公。乃是宋阮逸之赝作。文义粗浅。法术疏略。不必以是试之。而六书则背诵。登坛武编则临讲。每四季朔。兵曹判书两局大将参试官诸人。会于公廨。较其优劣。定其高下。一如科场之法。及其出榜之后。兵判大将。又于即席。议定某人当补某职。某人当迁某官。送付吏兵曹。使之调用。自参外以至兵水使。皆用此法。则庶可以抑躁竞之习。而人人勉励于兵法。不出十年。可得将材矣。且臣闻三军之耳目。在于斥堠。奇正在于阵法。而我国军门。只有塘报一二哨。乃是兵出之后。侦探于数十里内者。而其于贼之虚实动静。漠然不能知之。及其已迫近地。则虽有百塘报。亦无能为力。壬辰丙子。其已然之事。可以监也。今宜仰禀变通三军门。别设斥堠一厅。抄选西北三南出身有材略者。名之曰斥堠将官。更迭出补于各其地。边将诇察其道内。非常之事。以时驰报于三军门。瓜熟而归。又还属本厅。其有善于侦探。实有劳绩者。以次升迁。至于佥使营将。则人必奋力效劳。一有警急。庶可以前后相知矣。至于阵法。自风后握奇以后。惟武侯
保晚斋集卷第三 第 126L 页
八阵。李靖六花。实得奇正循环之妙。而若方圆曲直锐五阵。乃是行师之际。随地形便。以为下营立寨之法。顾无当于战伐击剌之时也。至于方阵之类。见于今所行兵学指南者。浅陋固滞。未有合变。与夫兵法所谓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者异矣。故皇明 成祖皇帝。以方阵为四面受敌之阵。今我国军门。方阵之外。不晓他阵。一遇奇兵。实有必败之形。可胜叹哉。臣尝见故相臣柳成龙文集曰。屡见倭阵。分军为五。一阵当敌。后二阵。张左右翼。围绕左右。两头遇敌。则又后二阵。绕出其外。常使我军在其围中而使之目眩心怯。故不战而先自溃。到处用此术。以取胜云云。此盖八阵之遗法。六花之馀策。不知狡奴何从而得之也。臣愚以为宜令三军门大将及儒臣之知兵略者。讲究讨论。略放八阵六花之法。创成阵图。又节取古今行师节制之谋。裒成一帙。使之参照练习。则其于兵谋师律。庶几有助也。臣儒生也。其于兵事。不啻聋瞽之于声色。而适有所怀。不敢有隐。伏惟恕其狂妄之罪焉。凡臣所论八条。溯而上之。以观乎前四条。则为学之道。固不止此。循而下之。以观乎后四条。则为治之道。亦不止此。然存理遏欲。心法该矣。明道察
保晚斋集卷第三 第 127H 页
言。众善归矣。圣贤言学。千头万绪。虽可谓多端。而其要亦不外乎前四条也。至于治法政谟。方今 圣明在上。机务总揽。而 邸下之所有事者。只是遵奉指挥。恭行成命而已。盖不惟 睿孝之不自专者固当如此。而是即乾始坤成易简自然之道也。使臣虽有忠言嘉谟剀切于时。岂敢以 邸下之不自专者。仰陈于 邸下。而至若法制之所当损益。时弊之所当通变。必须如学究书生私相讲明于前史治法。然后可以开发聪明。进益知虑。此所以并及后四条也。但恐见之者以为陈腐。闻之者以为迂阔。虽 邸下亦未必不以为陈腐迂阔而弃之。然事固有骤看龃龉难行。而果能真实行之则终有成效者。自今见之。三代之法。先儒之说。举而语之于世俗之人。孰不以为陈腐迂阔哉。然亦不可曰是法是说不足施于今日也。倘 邸下勿以人废言。而以臣前所言者。省察于身心而立其体。后所言者。求观于制度而妙其用。则臣所未言。亦必有刺口而论之者矣。昔燕君市骏马之骨而千里马至焉。安知臣之此书。不为今日骏马之骨耶。伏况 邸下代理以后。未闻有以圣贤之道仰勉于章奏者。夫至治之世。昌言在庭。清明之朝。正
保晚斋集卷第三 第 127L 页
论盈匦。以今日寥寥之象。书诸史册。果为何等时耶。臣所以忘其固陋。敢效狂瞽之说者此也。惟是见职。终非如臣巽软者所可冒居。揣量才分。断无承膺之望。即因常参。召牌俨临。玆敢随诣阙外。披沥肝血。伏乞 离明俯垂谅察。亟赐镌免。使公义私分。得以两全。千万幸甚。臣瞻望铜闱不胜激切恳祷之至。
祈雨祭文撰进后辞副提学书
伏以 宝箓灵长。 圣寿弥卲。岁周封爵。日回谢恩。噫实罕闻也。朝野庆忭。臣人则至愚。官则至荣。一之谓滥。抑又何再。自奉除命。泯默至今。非敢自以为安。盖有待乎公议云尔。昨因绫被无人。严召夜降。今又伏承祈雨祭文撰进之命。随牌阙外。谨敢撰进。而区区去就。已悉昨冬之章。使臣前辞果例让也。则初虽逡巡。后必黾勉。岂宜终始自引。不虑今之迫隘也。不然而其言出于肝膈。则人是人官是官。前以匪分而引递。后以匪分而冒进。是不惟后之冒进为无据。又并与前之引递者而失之。顾何执而可哉。臣尝爱罗仲素之言曰。名器之轻。由于不肖者居之。初辞馆职。敢以是为言。臣今病矣。纵不能裨益世道。忍以身坏清朝之名器哉。特教之下。进身无路。短章径归。臣罪
祈雨祭文撰进后辞副提学书
伏以 宝箓灵长。 圣寿弥卲。岁周封爵。日回谢恩。噫实罕闻也。朝野庆忭。臣人则至愚。官则至荣。一之谓滥。抑又何再。自奉除命。泯默至今。非敢自以为安。盖有待乎公议云尔。昨因绫被无人。严召夜降。今又伏承祈雨祭文撰进之命。随牌阙外。谨敢撰进。而区区去就。已悉昨冬之章。使臣前辞果例让也。则初虽逡巡。后必黾勉。岂宜终始自引。不虑今之迫隘也。不然而其言出于肝膈。则人是人官是官。前以匪分而引递。后以匪分而冒进。是不惟后之冒进为无据。又并与前之引递者而失之。顾何执而可哉。臣尝爱罗仲素之言曰。名器之轻。由于不肖者居之。初辞馆职。敢以是为言。臣今病矣。纵不能裨益世道。忍以身坏清朝之名器哉。特教之下。进身无路。短章径归。臣罪
保晚斋集卷第三 第 128H 页
尤大。恳乞早赐勘处。以重名器。以安私分焉。抑臣因祈雨文撰进。偶有执艺之见。敢此附陈焉。臣伏见我大朝传教。特命御史。审察畿邑狱囚。此周宣侧身之诚也。大禹下车之仁也。天听甚卑。灵应必速。但一视之德。不间内外。畿邑之囚。偶值旱乾。得此霈泽而七路之民不与焉。则使幽圄之中一有抱冤者。岂不曰何吾邑之不旱哉。伏乞仰禀 大朝。推畿邑以及于七路。一此惠泽焉。孟子曰。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善推其所为而已。此之谓也。
请寝祈雨祭亲行之命劄
伏以一霈尚靳。三农差晚。丙枕忧勤。将有事于 太室。不知周宣忧民果如何也。甚盛甚盛。然凡祈雨之礼。以其祭则先外而后内。故云汉之第二章曰。自郊徂宫。靡神不宗。以其官则先下而后上。故云汉之第六章曰。鞫哉庶正。疚哉冢宰。我国祈雨之祭。必先三角木觅。次龙山楮岛。次山川雩坛。次北郊社稷。然后至于 宗庙。其官亦必先三品从正。次二品从正。次近侍次议政。然后始亲行焉。盖有考于经旨也。今四山三江。仅一祭焉。三品二品。仅一行焉。而旋劳 玉趾。荐圭璧于 太室。不已遽乎。诗曰。大夫君子。昭假
请寝祈雨祭亲行之命劄
伏以一霈尚靳。三农差晚。丙枕忧勤。将有事于 太室。不知周宣忧民果如何也。甚盛甚盛。然凡祈雨之礼。以其祭则先外而后内。故云汉之第二章曰。自郊徂宫。靡神不宗。以其官则先下而后上。故云汉之第六章曰。鞫哉庶正。疚哉冢宰。我国祈雨之祭。必先三角木觅。次龙山楮岛。次山川雩坛。次北郊社稷。然后至于 宗庙。其官亦必先三品从正。次二品从正。次近侍次议政。然后始亲行焉。盖有考于经旨也。今四山三江。仅一祭焉。三品二品。仅一行焉。而旋劳 玉趾。荐圭璧于 太室。不已遽乎。诗曰。大夫君子。昭假
保晚斋集卷第三 第 128L 页
无赢。今有赢矣。又曰。靡神不举。靡爱斯牲。今有所不举矣。臣愚谓宜遣二品于雩坛北郊。遣大臣于社稷宗庙。祀五方之土龙。设池边之蜥蜴而继之以亲祷。则其于典礼。庶几得其序也。臣虽不敢以见职自居。既在其位。不敢不言。取进止。
辞礼曹参议书
伏以臣薄罢旋叙。继有春官肆师之除。罪重罚轻。以感以愧。臣半世孤立。讥侮四集而未尝一与之较絜。今发之黑者白。齿之坚者动。乃反与前承旨李翼元争曲直哉。随驾。长铨事也。翼元强之使代而臣不怒。差祭。三铨事也。翼元胁之使改而臣不怒。吏抱单立院外屡日。翼元之诟叱无不有。末乃施以箠楚而臣不怒。至其享。色吏二人。一被箠楚逃去。一被拘囚不任。加出一人。又方被迫于院外。 陵幸隔日。差祭无人。则臣不可但已。盖非翼元之为怒。以其偾误差祭。非细事也。故虽知斋日不得上彻。而略缀数行之书。以冀少戢其绞急之怒而已。于是囚者释。逃者还。被迫者定居。得以无事差祭者。臣之未彻之书之力也。今翼元之书所以声罪臣者。举其兄之差祭一事也。所以诟辱臣者。对臣书之猖狂二字也。要其意殆若
辞礼曹参议书
伏以臣薄罢旋叙。继有春官肆师之除。罪重罚轻。以感以愧。臣半世孤立。讥侮四集而未尝一与之较絜。今发之黑者白。齿之坚者动。乃反与前承旨李翼元争曲直哉。随驾。长铨事也。翼元强之使代而臣不怒。差祭。三铨事也。翼元胁之使改而臣不怒。吏抱单立院外屡日。翼元之诟叱无不有。末乃施以箠楚而臣不怒。至其享。色吏二人。一被箠楚逃去。一被拘囚不任。加出一人。又方被迫于院外。 陵幸隔日。差祭无人。则臣不可但已。盖非翼元之为怒。以其偾误差祭。非细事也。故虽知斋日不得上彻。而略缀数行之书。以冀少戢其绞急之怒而已。于是囚者释。逃者还。被迫者定居。得以无事差祭者。臣之未彻之书之力也。今翼元之书所以声罪臣者。举其兄之差祭一事也。所以诟辱臣者。对臣书之猖狂二字也。要其意殆若
保晚斋集卷第三 第 129H 页
被罔极之搆诬者然。此则过矣。臣不可以不辨之。以解其怒也。古者择士与祭宗庙之中。以有事为荣。其兄之差祭。岂薄视其兄哉。况臣之差祭也。除七十实病及受暇在外。未尝以亲疏去取之。其年之非七十。病之非实病而带军衔初无受暇者。臣何敢以承宣之兄而不为之差祭哉。今其言曰人孰无父兄。然则必孤独无兄弟然后可以差祭。亦必孤独无兄弟然后可以差人于祭。惜乎。其言驷不及舌也。臣之自差祭于 弘陵。以臣自丁丑待罪外邑。归又病伏杜门。曾未一瞻乎松柏。今既出门。参闻世事。则躬执豆笾。一望象设。在臣礼而宜先。且差祭之日。草本已经 乙览。若长铨之病。终不可强。临时容有变通之道。岂可以一承宣之令。轻自改其已经 乙览之本哉。臣之迷执。一则不自苟其行止。一则不随人以俯仰。臣方自笑其愚滞谨拙。今其言曰。巧伶而无严。欲以是而对臣所称猖狂。然臣所称猖狂云者。非以翼元之全体为狂。惟玆一事适不幸异乎常度故也。是亦何怒之有而必艰寻其反对之目。以逞其忿憾哉。然为愚为伶。自有后世之公议。非一时肆口所可移易。臣当一笑而不辨之也。臣每见从古阜山之怨。起自纤
保晚斋集卷第三 第 129L 页
芥之微。由后视昔。往往有可笑之甚者。故虽被人诋毁。受人簸弄。亦必平心而处之。况翼元之兄。臣本与之相亲。今岂以一微事。失故谊于时移事冷之后哉。惟是臣书未及登彻。翼元之书。已经 睿览。又播人眼目。是臣便一遭弹于人也。岂可诿以反詈之言而晏然行公。慢无顾忌乎。伏乞俯赐鉴谅。亟递臣职。以谢人怒。以安私分。不胜幸甚。
被谪蒙放后辞礼曹参议疏
伏以 宝龄跻耋。 诞弥届节。抑 圣志于撝谦。伸群情于蹈忭。而臣独迹滞荒塞。身阻嵩呼。顾影自怜。此何人斯。仍念臣罪名重矣。窜配轻矣。日月几何。霈泽旁流。归栖郊坰。分甘弃捐。不谓记录之恩。特降收叙之命。春官佐贰。除旨俨辱。使荜门桑户。增一倍之光荣。臣手奉华诰。有泪先零。夫穷人之情。见喜亦悲感之至也。在臣叩谢之忱。岂不欲闻命登途。𨃃蹶承膺。而人臣出处。国之四维关焉。臣虽欲放倒。亦何可得哉。噫。譬如治水。壅者疏之。此 圣主取人之广也。臣诚至愚。亦知陶甄之化。有时低仰。而徒泥铨衡之常格。莫体恢拓之明命。上以烦中朝之忧恼。下遂自陷于负 君父之科。一则臣罪。二则臣罪。今有百堵
被谪蒙放后辞礼曹参议疏
伏以 宝龄跻耋。 诞弥届节。抑 圣志于撝谦。伸群情于蹈忭。而臣独迹滞荒塞。身阻嵩呼。顾影自怜。此何人斯。仍念臣罪名重矣。窜配轻矣。日月几何。霈泽旁流。归栖郊坰。分甘弃捐。不谓记录之恩。特降收叙之命。春官佐贰。除旨俨辱。使荜门桑户。增一倍之光荣。臣手奉华诰。有泪先零。夫穷人之情。见喜亦悲感之至也。在臣叩谢之忱。岂不欲闻命登途。𨃃蹶承膺。而人臣出处。国之四维关焉。臣虽欲放倒。亦何可得哉。噫。譬如治水。壅者疏之。此 圣主取人之广也。臣诚至愚。亦知陶甄之化。有时低仰。而徒泥铨衡之常格。莫体恢拓之明命。上以烦中朝之忧恼。下遂自陷于负 君父之科。一则臣罪。二则臣罪。今有百堵
保晚斋集卷第三 第 130H 页
于此。十人峙干筑杵而不足。一人毁瓦画墁而有馀。如臣无状。间厕政席。其于取舍之分。所以毁瓦画墁者多矣。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臣之不能。圣明之所俯烛。朝廷之所验知。虽荷宽容之度。未忍终弃。曲加湔拂。使得备数于器使之末。而臣顾何颜乃复职事自居。重益其罪戾哉。惟宜屏迹田里。息影当世。无招偾误之讥。庶遂黥劓之补。伏乞 天地父母。哀臣之志。怜臣之情。亟命选部刊名朝籍。得以优游。歌咏于生成之泽。千万恳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