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礼墅集卷之七
礼墅集卷之七 第 x 页
礼墅集卷之七
 书
  
礼墅集卷之七 第 419H 页
与金常夫(谨行)(丁亥)
理气之说。圣贤备言之。而不能默识妙契于言意之表。则未有不执泥也。今夫蟠天匝地。亘古亘今。全体昭融者。一言而蔽之曰。至善而已矣。何以见其至善也。宇宙间直上直下。无内外无小大。都是生生之意。所谓至善者。于生意上可见矣。是皆莫之为而为。终亦自然而然。理之为名。果在于此。而其所做出许多造化。生得许多人物。要是一个气也。此气一动而发生。一静而收敛。是所谓元来只此是道者也。枢纽根柢之说。特从人看得出。岂真有一物使之然哉。是故朱子之训天。直以理断之者。亦即气而言。程子以形体谓之天。以性情谓之乾。以主宰谓之帝。只就一个地头截得上下最分明。帝是天之自然处。乾是天之当然处。何有空隙可安排理字者乎。人皆谓理本至善。而不知其气之至善。徒见气之末流之恶。而不知其本体之湛一。苟非气之湛一。何由而见其理之善乎。今人论理。大抵承袭依㨾。论人物禀受则掉了形气。泛说公共道理。其于性之名义。不恤其不着。论天
礼墅集卷之七 第 419L 页
下大本则判理于气。至以为浊驳气质。无害于本然性善。此无他。只信朱子决是二物之语。不觉其下旋有不可分开之说。终至于支离隔截。甚可叹也。
天地之间。不过曰至善。理是气之理。性是心之理也。夫言人性。何为而善也。只是受天地之中。禀正通之气。所以灵于万物。别无善底性独得者也。今则以人与性。分而为二。乃谓气虽恶。性则自善。夫人之善。犹水之下火之上。今谓人之气恶而其性自善。是犹言水则上而水之性则下。火则下而火之性则上。此甚说话乎。正通之气。即湛一之所在。所谓气质浊驳者。乃其查滓。非湛一之本也。查滓重则本体隐焉。于此力保大本之无伤。赞叹之曰。本然自若。未知性为何许形㨾。不偏不倚。自立于昏气浊质之中乎。孟子明性善。又剔发浩气出来。其说始完备。荀,杨之后。不得已有程,张气质之论。并指善恶。而凡气之偏全。理亦为之偏全。故栗谷非不知性善。而特以善恶之情。归诸清浊之气。此灼见之言也。自农岩说出。又皆归重于性善之旨。言人之性。几乎悬空入妙。又见推荡汨乱之馀。禁言气字。或恐害性。一言及此。辄谓认气为大本。此皆勉斋赢乏胜负之说有以启弊。气偏理正。
礼墅集卷之七 第 420H 页
其为判道器甚矣。朱子之偶未勘破者。信作单传之符。不知其可也。
未发之时。气不用事。故有善无恶。即朱子说也。此气字分明指清浊粹驳之不齐者。盖谓当此之时。思虑未萌。物欲不生。湛一本体。呈露昭著。所谓浊恶者。至是皆敛伏云也。此即不用事之谓也。然其气禀本色偏全刚弱。固有这里自在者。必有霎时刻未尽化者。而前人不为切切审勘者。非偶未及耳。良以未发虚明之时。本禀美恶。无所事于言之也。人生都是气质。则大本所立。舍气何居。未发前。无气质之性。其意欲过高。而其说反不伦。虽然亦以为喜怒哀乐发然后。始可见气质美恶云。则向愚未发时。无所事于言之之意也。人之为学。贵乎矫揉克治。就其未发。设有可以查出气禀美恶之根株者。向后省察。用力变化。不患无下手之时。则必于鬼神莫窥之时。鞫覈隐伏之种子。此非可已者乎。未发气质之辨。权且倚阁。未为不可耳。
心之为物。精爽所聚。是虽为气质中物事。亦不为气质所囿。则其神明伎俩。果何如也。然舍气质。别无讨虚灵处言。心虽未可离乎气质。而亦不当以气质直
礼墅集卷之七 第 420L 页
断以心。朱子曰。比性有迹。比气较灵。此其意思情状。有可领略于毫釐同异之间者也。智愚善恶。莫非心之所为。而又有气禀所拘。气质有蔽之说。朱子何为而发此剩语也。彼欲分别言之者。或非全然无稽矣。凡言心性。除了心则更无性。除了性则更无心。不可分说也必矣。就中单言则心固气也。气则固有不齐也。虽然圣贤命名。谓之明德全体。以为中和位育之本。则不可以恶物斥之。只怕此心灵觉之用。易逐一已情欲之感。不可不鄙之贱之。则经传千言万语。无非所以节制防范之道。预说其弊。痛斥为恶。古人所不言也。心之灵觉。单言其状。则极其形容不过炳朗而止。譬如虚镜能照而无所照。岂有妍媸之可别。愚则曰只论虚灵。虽谓之无善无恶可也。虽以为灵觉者纯善乎不分真妄。赞心纯善。此是吾儒必无之事。若释氏都昧所具天理之真。专任作用之能者。其学误耳。是岂其心灵觉之罪哉。若能尽此心虚明之体。一循叙秩命讨恻隐羞恶之则。则心之为善。便是性善也。今乃无端以心善二字。揭为辟邪之宗旨。遂使一片田地。视作包藏凶恶之物。窃以为过矣。
答鹿门任公(圣周)
礼墅集卷之七 第 421H 页
日前讲义书来。申提欲令改图而醒悟。旨恳情切。有足感人。鄙虽昏浅。岂不铭镂。反覆细绎。一以盛论诸条考合参验多矣。气禀参差。无关乎虚灵大同。则分数之疑。姑舍宿昔之见矣。大本洁净。不容其气质浊恶。则一时一处之说。若以正理偏气。俱凑并萃。打成一片者。似涉名言之差。而宜致群疑之集矣。但子思之言未发也。非专指圣人矣。执事谓众人霎时未发。其气。必纯清齐粹。不能然则不成未发乎。朱子气不用事有善无恶之说。平正简易。气不用事。思虑不动之谓也。有善无恶。昏浊屏去之谓也。凡人未发。其境界如斯而已。理气不离。所以为一处之论。而以其涉于气质。动持元有两物之说。折之不少贷。又以水之流远或浊。證其发后乃恶。言之皆有根据。不为不领会教导之妙。而泥沙下伏。清水上浮。方此之时。定无本色之可言乎。由求之未发也。果无自在之本色耶。苟然则大圣外绝无大本立得之时。何者。气浊者多故也。至以彼之引气不用事。谓不过依俙光影。则尤所未喻。大抵执事积学所得。究竟于理气。见之融彻也。故此性此气。无隙可间。见人将善就浊者。深恶而痛嫉之。此义非不然矣。乃与气不用事一句妙诀。而
礼墅集卷之七 第 421L 页
并加忽略。以是率之。则未发地头。不胜峻绝。无人可寻讨。此境岂不为一患耶。幸望剖示毋倦焉。粗铁之辨。不复开喙。前书有曰。自谓粗铁。即查滓也。请复以水喻焉。水之鉴照均也。潭之大小各异。鄙则谓禀质小池浅沼之类也。以此喻人气质。终未悟其不成说也。照后黑白歪正。是诚高明所乐言气质发后之淑慝也。犹未免左圆右方之诲责。则一一指释。可更甘受炉鞴之化。引领拭目。惟日颙俟。磨驴架屋。宁复忧其支离哉。不备。
池西问答(示鹿门)
客有问者曰。心性气质之辨。纷纭不一。何时定乎。主人喟然叹曰。心性未定。坐于理气未透之故也。子知夫理气之说乎。天地之间。一理一气而已。混融无间。相离不得。自理而言。则理本纯。故气自纯。何者。极其未然之原而言。则有此生生纯一之理而后。方有此生生纯一之气矣。从气而言。则气之纯。即理之纯。何者。就其已然之后而言。则即此气之生生纯一。而是理之生生纯一者行焉。其然者气也。所以然者理也。理不纯。则气固无自而纯矣。气不纯。则理将悬空而独纯乎。将此数语。默加契勘。则心性名义。如指诸掌。条
礼墅集卷之七 第 422H 页
贯完具。攧扑不破。足可俟百世无疑也。客曰。性莫非善者。而必称人性最贵者何也。曰此政是理气之證也。人之受气正通。异于物之偏塞。其心之灵。乃能全五性而应万事。命之曰明德。使夫人未禀五行之秀气。则性何得专其善哉。莫非天命之性。而在人最善者。实以赋形平正。受气均淑。其所成之者理。致此帝衷民彝之昭著耳。观于此。则虽谓性善由于气善。亦未为不可也。人物同异之性。五常分殊之辨。可自此而迎刃也。人或不知自身造化理气之妙。而论性于日用。若别有一物于形色之外者。其亦惑矣。客曰。人心何为而虚灵。气质又何物也。曰万物有血气者。皆有知觉。人则禀正通之气。聚五行之秀。凝成为一身者。都是气质。而精爽所在。谓之曰心。亦为气质中物事。约言则心是气之虚灵者。气为心之质干者。相为因依。相为牵连。而其本则湛一也。湛一之气。在阴阳满阴阳。在五行满五行。贯塞宇宙。流行古今。即人而论之。方寸空通。故湛一全体。于是呈露。发挥酬酢。皆其力也。其体炯炯。其神昭昭。该贮此性。敷施此道。极之于参三才而赞化育者。惟有此一片田地。而惟其气之为心之质干者。上圣之资。生知之品。不可尚已。其馀众
礼墅集卷之七 第 422L 页
人清浊粹驳千般万种。动于中而发于外者。皆心之行气质也。见在面前。难于形言。若欲指论。则此当兼本末合精粗而言之。躯壳血气百骸五脏。皆在所举。而圣人之质干。自本至末。若精若粗。表里昭融。动静粹然。凡其气质之用。无非神明之准则也。至于众人之质干本体湛一之气。非不与生同受而游气成质。升降飞扬。精而魂魄。粗而血气。外而百骸。内而五脏。自其生下来已不无昏浊之杂。不待湛一末流之腾倒。而禀赋之初。查滓已重矣。查宰重。则湛一微。此心虚灵之用。终亦罔有纪极矣。自古有生气质之美者。其难遇久矣哉。客曰。气质无知觉无作用。虽曰。与心相为因依。何得以能善能恶乎。曰五气之行。生人物之万殊。气质交错。所聚偏重。清粹绝少。驳浊居多。言其伎俩作为。则无形迹没摸捉。而作善作恶。皆是物也。是必周流于血肉之中。偪侧于神明之傍。其粹者。斡赞于火燃泉达之功。其驳者。夹助于悍马铦锋之势。而倚依关涉。翻覆闪倏。几与操舍不测之心。同一貌状也。然其间才艺之拔萃。智计之绝伦。皆非心学所可能。而神精气魄。得诸天畀之特者有如此。所以谓未易遇者气质。而难形言者气质也。客
礼墅集卷之七 第 423H 页
曰。查滓重而湛一微者。此如三见。则一二亡矣。然则心灵所管。不出于己私物欲。而天理之善。无所发见乎。曰不然也。湛一。气之本也。其动也。查滓腾搅。为其溷汨。则神明之心。从以昏昧颠错。无所不至矣。及其静时。外物不交。万虑皆息。昏散都净。真体昭彻。则湛一之本。辟拆查滓。卓然呈见。盖此查滓自是气质之查滓。湛一自是本体之湛一。虽不可以查滓混说于湛一。而同是一气。则亦不可谓查滓在于湛一之外。是以气机一动。查滓用事。其势固也。一有孺子入井之类。瞥来触感。则蔼乎善端。便即闯发。此非善情发于浊气也。亦非有理能造作也。依旧湛一气发。而仁性乘之耳。若无此气。则性何能自发也哉。客曰。心与气质。名殊机同。古有合而言之者乎。曰孟子有志帅体充之说。而心气判矣。朱子训明德曰。为气禀所拘。栗谷论虚灵曰。不拘于禀受。于是乎心与气质二者之区别。又明白矣。其云为所拘者。明德发用。或为气禀阏害之谓也。其云不拘者。虚灵不为禀受囿局之谓也。二说若相反。而足可相通矣。大抵心者天君也。气质者舆卫也。而时或夹赞之。时或掩蔽之。诸般善恶。皆由于此。而气质不能自会主张。必待是灵活者
礼墅集卷之七 第 423L 页
发现。若不有心君运用。则附着作弄者。真成死物而止矣。自来论气质者。多以声色臭味之欲。指在耳目口鼻上外撞内感者言之。此则粗疏。未足以状其实。而横渠以形而后有者。对天地之性而称之。则所谓形而后有者。殆是包形质与气禀者。其不将心合言。亦可见也。近世寒水,南塘言气质。始以心体当之。所引者。中庸或问圣人之心清明纯粹之语。及朱书吾之心未若圣人之心之言矣。尤翁文字。未见有此论。不知所闻于函丈者亦然否。客曰。未发之时。气质之性有无何居。曰人心昏恶。不成未发。故必讨虚静时节。论未发之中。而若气质则虽以天命大本亦离。此不得胡为不可言气质也。气质若可讳。则恶其驳浊而并亦不论其清粹者乎。未发之义。出自子思而专说本然之性。不偏倚之体而已。初不拖及于此气界分。而后世儒者推测过高。未免多言。要非当日之遗旨也。人心未发。非有他说。只是无喜怒哀乐之偏。思虑云为之扰也。当此之时。性之真体。乘其虚静。四亭八当立得大本。则霎时未尽化者。固或有之。而帖然退伏。一似无滓秽之蔽者。朱子所谓未发尧舜与涂人一也者。恐亦指此时分也。设有强弱厚薄本色之
礼墅集卷之七 第 424H 页
自在。未泯如南塘所言者。彼既曰。气不用事。壹于虚明。则到此而不害为如镜之明水之止矣。铁之精粗。潭之大小。何病乎设譬。而若是其争攻也。鹿谷峻斥强弱本色之说。以为夷,惠清和。颜,孟粗英。亦当属之查滓。不干本体事。不亦甚乎。一性有单兼指之名。南塘主栗谷之说。以只在一处为言者。盖以单指兼指之一性非二性也。故一时一处。所在无易云耳。何所深害而巍岩,鹿谷先后排诋。直驱于荀,杨之科。荀,杨不知有气质。或谓之性恶。或谓之善恶混。使二子者生于程,张之后。得闻气质之论。则其立言必无此失。况未发之案。非其梦想所及。气质性有无之辨。何与于荀杨也哉。鹿谷于未发嫌言气质者。惟恐侵累乎湛一。污杂乎大本。广引前言。證言气质之性。必就发后言之。其理则不为不然。而此如因四端之发。知有仁义礼智之性。其谓发后言之者。可知其实本于未发。则得无近于以镰遮目之谚乎。南塘有说曰。虚灵气禀。所指不同。鹿谷以为分数之换名。斥之以掩耳偷铃。遮目掩耳。可谓的对。好发一笑。客曰。南塘,荀,杨之斥。今果释然。而其为未发之说。必主理气偏正之见。其故何也。曰世言南塘论性。过占气分。此不知之
礼墅集卷之七 第 424L 页
甚也。理气同实心性一致。此不易之经也。而南塘自以发明性善之旨。爱说天理主宰。其善自善。无资乎气之纯一。外此而为学者。一切归之于老佛之气为大本。辩说张旺。人莫敢抗矣。又得黄勉斋未发之论。朱子所未及细勘者。执为单传之诀。没身靡变。以至于此耳。夫勉斋所谓气虽昏而理自明。气虽偏而理自正者。其不成二歧矣乎。气之昏明。理之所以有昏明。气之赢乏。理之所以有赢乏也。各论理气。言其体段。则气有形也。有昏明赢乏之分。理无为也。无偏正胜负之别。固可如是为言。而未发实体之上。尚可措理气二歧之说乎。然未发一案。还他得失而因是转辗推排。至有恶心善性之说。而屏溪心杂性纯之辨。同时往复。积有成书。遂作门户之建立焉。噫。理动气挟之论。既启退溪之互发。气昏理明之语。又致南塘之笃信。理气紊戾。源派交伤。后学致慨。尤在于勉斋。斯诚斯文之不幸也。客曰。虚灵无分数。则众人虚灵。与圣人同乎。曰虚灵。湛一之所自出也。尧亦湛一。桀亦湛一。明德与心之训。并皆释之以虚灵神明。未闻从古有分数之疑也。但考诸南塘之书。则自谓弃旧时分数之说。改守晚年之见云。而乃其言则曰。圣人清
礼墅集卷之七 第 425H 页
气聚而虚灵。众人浊气聚而虚灵。此系新发之义也。夫以虚灵一位。而所聚有清浊之异者。庸非分数之意乎。其意盖曰。清浊属之禀赋。虚灵归诸光明。名言之际。信有曲折。与其镜铁精粗之譬。隐约贯来。鹿谷之视以异端邪说之类。辞辟绝严者。最在于此。而以愚所见。南塘言之创新。恐涉大胆。而实见所得。非口耳传袭也。愚尝积疑未决。请复质之。天下亿兆不齐之品。不可一槩论。而就其中。罔两蚩蠢。昏然闇塞。仅具面目。得齿人类者。以其有湛一之本。而可许虚灵与周,孔之圣。无少参差乎。若云气禀虽霄壤。而虚灵无彼此焉。则彼谓虚灵。何从而出也。非此气禀中物乎。索虚灵于气禀之外。理之必无等虚灵于贵贱之质。势所难信也。是将恶乎决哉。抑以圣凡一同之论。只如水之必寒火之必热。则其于解惑。庶几有可通之端。夫沟池之水。井泉之水。溷洁悬绝。而为寒则同也。榾柮之火。藁秸之火。软烈迥异。而为热则均也。气禀虽陋。而灵觉之不昧也。如水寒火热之不能不然。此所以为虚灵大同之义则可也。形壳之内。湛一所寓也。方寸之中。神明所宅也。形壳也。方寸也。基址之荒莽。莫此为甚。藉是而产出虚灵者。虽赖此气原初之湛
礼墅集卷之七 第 425L 页
一。幸免郁塞而猥欲比并于聪明睿智者。八窗玲珑之地。岂其然乎。栗翁知此意。语之以虚灵底有优劣。一底字下。得若歇后。而形质气禀。皆该之矣。鹿谷以为门人之误录。其亦末如之何矣。客曰。如此则奈脱不得分数何。曰尊虚灵而罪气禀。可不失儒家之旧法。而至若气禀分数。未可容智力之低仰。毕竟虽推及于虚灵等位。亦何敢迁就而避其嫌乎。客曰。虚灵底优劣。已闻栗谷之说矣。后来心恶心杂之论。本于此者乎。曰不然也。心性合璧之象也。真是一而二。二而一者。心有恶杂而性不为恶杂者乎。只谓虚灵所禀底有圣凡之等。顾安所可疑也。客曰。变化气质。作圣无其术乎。曰前故告之矣。气质之卓绝者。天授非人力也。若乃仁暴刚柔之气。缓急勇懦之质。各从浅深。务尽矫揉。变以改之。宜见必然之效。而窃稽贤哲英豪。笃学信道。刳心刻骨。宫墙数仞。无不可一朝而蹴也。然而曾,孟止于曾,孟。洛,闽止于洛,闽。皆充得尽量分。成道立德者也。天纵以外。神化有限。容非人事所可几。是故要先论其资禀钟生者。所以尽其心虚灵之全体大用。极其业治平之弘功至善也。
更检塘书有曰。孟子言心之官则思也。圣凡皆能于
礼墅集卷之七 第 426H 页
思。而圣凡之所思。有善恶之别。虚灵之体。则虽不可以分数言。而其有善恶则悬焉。岂可以心之能思为其职分。而便谓之思无不善乎。虚灵气禀。所指不同。亦如是书之大旨。略记而告之。又以为无稽而斥之欤。
礼墅集卷之七
 跋
  
逊斋集跋
湖南之学。由河西,高峰百有馀年。而故徵士逊斋朴公作焉。公以寓轩公之子。甫胜冠师事尤庵老先生。往复质问。已颖异绝人。而及其晚岁。尤钩深研微精思而详论之。所著述凡二十编。自夫性命之奥。卦象之赜。以洎仪文度数之细。其见之也明。故其言之也不漏。类皆质而不缋。周而有委。要以阐经礼之本旨。而初不屑于辞也。若答问疏辨之属。则又庄正赅鬯。大有关于斯文兴丧之际。当时同门诸公。盖莫不心许。而南之士嫔然从之。知老先生之道之所在。而不惑于诐邪者。公之功为多。呜呼。虽谓之河西,高峰后一人。岂过也哉。公之孙夏镇将锓公遗文。而托余以修删之役。谨汰定为九编。而猥以一语系于其下曰。文之传。愈少愈久。而公之可传之实。亦不在于文。然公文之所可贵。则乃以其非空言也。
礼墅集卷之七 第 426L 页
恩休窝集跋
忠贞申公殁九十有四年。而 英宗丙子。特赠官赐谥。以褒其义。又三十年。公之后人。谋以私财印布遗集。是盖公之孙寒竹堂兄弟所尝经营而未遑者也。以敏辅忝为外裔。俾相删选之役。诗为百五十七篇。文仅十三篇。附录略干首系焉。窃惟公才藻夙诣。七岁咏雪之作。已惊老宿。长益博学富蓄积。顾不喜词翰为名。所以著述若是其鲜也。虽然遗集之传。多为其人。以公所就。何有乎文字多少也。盖当虏难始作。能言之士。固多秉大义斥和。而公独讨主事者罪。首请削夺其职。由是公骤被谴补。直声振一时。翌年江都陷。而虏酋以剑胁之降。屹然坚坐如无睹也。及见其迫。令 世子嫔出拜军前。公乃大呼排刀槊。立进火具。请自烧死无受辱。虏亦动色而退。呜呼。何其壮也。当是时。围城诸死义者。各遂其志之所愿欲。岂不诚毅烈哉。至其刚胆壮魄。莅大变而弥厉。蹈危如夷庚。视毒如刍豢。乐为必死而卒幸不死。其树立之卓。较诸杀身成仁。未有殊焉。君子不可以不死少于死也。向微公一人。将无以脱 嫔宫之辱。而本朝衣冠之耻。历千世而莫之渝。苟非天钟正气。辅之以素讲之
礼墅集卷之七 第 427H 页
确。恶能办此。公化堂先生之子也。化堂之学。出于牛溪成文简公。公生禀严毅。自幼诵习。罔非理义之说。是以早飏翰苑。晋途将辟。而棘棘自守。屡踬而靡悔。三出北关。竟以柩归。即公升沉。世道其可知。而观于公之子默痴之直道。若寒竹之大节。又可徵乎尚其类也。呜呼。公蹇滞沉晦。殆百年。始被 朝家之阐扬。然而世徒知台端谠议。只有斥和一节。则非所以尽公本末也。敏辅故究言其德义事迹。以见公遗集之行。不在乎辞章之末云。
稧屏跋
国家有庆则朝廷进贺。贺则必有记述志喜焉。稧屏所以作也。 圣上十九载乙卯。即 惠庆宫周甲之年也。我 殿下既上号奉觞。颁赦八方。遍飨耆老。举国欢忭。喑聋蹈舞。是岁六月十八日。 惠庆宫与元子宫同为诞辰。大臣卿宰以下内阁三司。问 安礼讫。又 命宣馔行酒。逐位各赐一床。恣其醉饱。亦足谓小进宴也。于是申将军晦卿。以统制使。才膺总戎之命。适拜总管。获与盛事。府僚倡议。摹画列书。以为饰喜传后之图。即此屏是已。余因有所感于君臣之世者。猗我 国朝灵祚。赖 祖宗积累。熙运茀禄。于
礼墅集卷之七 第 427L 页
斯方隆。盈廷簪绅。夫孰非 列朝乔木之遗。而若公先代。粤自文僖,文节以来。将相迭出。忠勋相继。逮平川大丞相。承之以恕庵学士。经纶文采。照耀耳目。其门户之华赫。上下四百年。莫有与京者。公则以干城之材。寻为左营大将。秩视元戎。众望咸属。方来绩庸之茂。未可量也。躬逢千一之会。与睹无疆之庆。其所以幸际遇而致感激者。岂不万倍于凡情乎。寤寐欣祝称扬歌颂之不足。必有居常击节。不自知老将至。而益励其安危图报之心者。呜呼韪矣。余不佞猥参班末。乐为之书。亦同庆之意也。
礼墅集卷之七
 书后
  
题赵景瑞梅花诗后
自余得赵景瑞。意甚适。不能一日舍。譬如癖于梅者。朝夕窥閤。婉㜻赏咏。寤寐起居。皆是梅也。景瑞灵心茂藻。可谓拔乎其萃。而贞操苦节。足能苏世独立。始与余相识。窃自以为时人皆未知。偶一释褐。稍稍为大夫士所称说。此又如梅之葆幽姿藏清艳。卒乃菩蕾馥郁。被人巡檐而索笑也。梅之为物。槎干癯然。其形极冷澹峭古。而横梢疏萼。故自婵妍窈窕。此其异乎凡卉者然也。景瑞风仪崔兀偃蹇。接其外若有涩
礼墅集卷之七 第 428H 页
滞偏隘之意。颇有妨于融活恢拓者。所以有室三十年。便同鳏居。纸榻土炉。嗒然冥坐。夐绝孤寒。殆无辨于枯禅。由是而进乎廊庙。虽居百僚绅笏之首。何往非玄穆意象哉。然与之言。风流温温。觉芬芳袭肌骨。可使愁者失笑。病者忘痛。是与盆上之苔根琼蕊。饮人和清者。同一气味也。余尝置一盆梅。辄莞尔曰。是物也。何其似景瑞也。及见景瑞梅诗数十篇。秀句隽语。多发前人所未发。凡融会色相。形于纸墨者。摹写逼肖。隐隐若见其眉宇。余又谓景瑞之传神在此。欲知景瑞者。求诸梅足矣。又不必即梅而求之。读其诗。可以会心而得其人。
题七狂图后
中行之士尚矣。如不得则圣人犹思其狂者。狂亦岂易言乎哉。夫曾点,牧皮,琴张之流。即圣人所称狂者。世或有浴沂之图。而所写惟春服冠童而已。不识夫数子为何状也。自古草泽隐沦。高尚其蹈者亦何限。而解有丹青所传。岂其平生恢诡。晦迹韬光。欲并其形骸而泯昧故欤。若湖南七君子。即世家华胄。而天默李公。以玉署名流。标望尤别。与五人者。皆尝仕于朝。独李松隐。止于老布衣。出处显晦之迹。未必相同。
礼墅集卷之七 第 428L 页
然其归则一也。观其臭味相合。道义砥砺。未尝或畔于吾儒绳墨。要皆法门之遗。庄士之伦。而乃自号为七狂者何哉。诵其书论其世。不知其人可乎。前有昏朝伦常之变。后值普天腥膻之运。携手同隐。甘自放于渔樵幽阒之乡。长歌恸哭。以寓不平之气。终身穷阨。无所怨悔。盖其托意愈高。而贬身愈辱。矢以是存天下之大防。扶天下之大义。其狂真不可及也。彼接舆之徒。不过避世独行。恶足与拟也哉。天默后孙锡畴甫。示余诗山画障子。画出于宋兰谷。兰谷在当时七狂中。以三绝称者也。此一幅。今近二百年。失而复得。墨妙不渝。真迹如新。若鬼护而神相者。不亦奇乎。溪山亭台之胜。杖屦琴樽之乐。恍若可接于摩娑之际。呜呼悠矣。谨盥手而题之。
题李节度圣师遗帖后
尝闻天上无不识字神仙。余亦谓操弓之士。不解文墨。不得为人杰也。识不稽古今治乱之理。其可以奋忠义而运韬略乎。彼徒逞武于驰马击剑者。不过嗔目语难之流耳。奚足多哉。故知枢府都总管李公。非素际也。曩于 辇途侍卫。乍见其容。若书生野人。心异之久矣。今公之孙源集以其大人持宪君意。来示
礼墅集卷之七 第 429H 页
公遗笔一帖。要题数语于其下。余谨受而阅之。家庭赫蹄之书。即不出门内说话。而诏子训孙。多是勤业慎躬之饬。造次提撕。真切意味。蔼然可见于毫楮之外。至于行草千字。八十后所以游戏而写者。精力遵劲。笔势疏爽。绝无蹶张粗悍之气。书固一艺。虽工何贵。而观此挥染。则平居说礼惇诗之雅。庶可以得其为人。古所谓翰墨与性情通者。不其信矣乎。公以 王孙正派。世袭簪缨。门阀才望。试之内外。不宜后于人。而中年践历。犹未免迍蹇。独偕老多男。一子又登文籍。方为侍从。尽欢于回卺献寿之岁。终致崇秩。为当时所艳称。斯亦奇已。使公不有平素之所守。少附当路之势。如众人趋营。不恤嗤浼。则其官岂止于亚将之列而已哉。昔者吾家长儿为公南阃管下。尝言获遇于辕门。礼数中盛。称其介胄而有儒素之风。今两家人事已变。白首苟存。因感陨涕。并此牵联书之。呜呼悲夫。
书德谷集卷末
昔见我先大夫手草故德谷朱公行状。余窃识之。则公实尤庵先生门下人也。学问志节。盛有可服人者。六十年来。余孤露尚无恙。每念先大夫笔砚间事。如
礼墅集卷之七 第 429L 页
昨日。未尝不悽忾也。北之咸山最多朱氏。不知公后孙今有几人也。乃者朱生亿相持其先稿。访余于汉城之东。叩其世。则德谷即其高祖云。生年少貌伟。克有故家馀范。自言门户零替。代为单嗣。缌功亦鲜少。至其身有三子。闻甚伤之。又喜其遗裔蕃衍之可望也。呜呼。公文学材器。岂特为北路之望哉。识行之超卓。诚力之坚确。又不特尊师守道出乎众而已。遭时孔崎。终于蹇屯。凡知公者。莫不惜之。北关自闵老峰后。按道者多匪人。袭其论而为其徒者。类能登台省而典郡守。前后翱翔于朝列者。几皆咸之人也。公则明于贤邪逆顺之分。而世变百出。素执弥固。庶几乎守死善道。则为其所槟斥宜也。及至壬寅群凶柄国。善类无遗。公以先正门生。得免于党锢不测之祸。亦幸矣。官位升沈。又何足为公恨也。余于是。心窃悲慨。略题卷末。以致区区慕尚之意云。
书素庵郑公行状后
党习之弊久矣。始或眩于朱紫。及见邪正逆顺。如水火之判。而终不能择其所趋者。何哉。大岭以南。其习尤痼。苟非其党。则虽一世宗儒。辄诋排乃已。夫十室必有忠信。顾以一方之大。岂无超然独览者。而竟亦
礼墅集卷之七 第 430H 页
无有乎尔。为是其智不若欤。内主乎先入之见。外怵于交起之谤。虽至没身昏垫而不恤也。呜呼。未有晰于智而不果于行者。彼恶湿而居下者。亦坐其所恶之未真耳。一有明辨自悟。守死善道者。斯可谓豪杰之士。若故处士素庵郑公是已。公即寒岗文穆公后孙也。绍修家学。标望绝人。阅历时变。默有感于消长污隆之由。凡论议臧否。一扫从前见闻之熟。毅然为安身立命之地。此非有禄利之诱依附之私。而穷居积学。濯旧抽新。类皆得之于研经玩理之馀。平生所慕用儒先若退陶。则固文穆之渊源。而其于石潭,华阳尊之为吾道之正统。尝曰。东方宗师。惟此三贤而已。悦服之深。遵信之笃。不啻如江汉秋阳。即此可徵。公所树立。卓卓乎不可及。非见之明而操之确。则其安能如是乎。余少为吏于甘文。略见公所著文字。愿一获际而未得也。今至三十馀年。公之子东稷。袖公状来访。俾余有一言之识。按公本末。治身裁物。懿迹甚盛。而无所试用。隐德潜光。终于草菜。此非所以病公而良足为世道伤也。玆书状后。少致区区悼惜之意云。
书李一松行状后
礼墅集卷之七 第 430L 页
余尝见人生质粹美。操行醇笃。而论天下事。是非淑慝之分类。不能明白剖判。以是居于世仕于朝。终亦自误其身。而无补于国。若此者亶由先入之说为主。而明善之工未至也。一松李公。孝悌慈仁。自幼已有绝于人者。而志学之初。过用思索。神精凋损。累年衔恤。仅免灭性。而心气之疾。祟于终身之慕。嗟呼。其至诚懿行。可见于此矣。夫人之立心持论。莫难去乎少时习染。当公之时。媚贤毁经之举作。而邪诐之说。殆将塞路。仍之以壬寅士祸,戊申兵乱。庶危 宗国。党之所由来远矣。公则稚龄委禽。属亲义密。向背之际。宜未易夬决泾渭。而及读宋文正先生书。奋然题之曰。微斯人。吾其披发左衽。又曰。愠于群小。歼我良人。其公明之见。激烈之气。非读书穷理而自得于心焉。则能如是哉。此所以为家庭贻后之谟欤。伯胤侍郎君。早释褐。历扬名涂。扶正嫉恶。不恤其屡经颠沛。今到白首。迍坎极矣。冲口抵掌。锋锷犹森然。人或目之谓狂。即其背驰而视君如雠怨者。独不可谓丧性之狂乎。亦可笑也已。余晚与相识。既信其心。又获见一松公状文。窃不胜尊尚嗟叹。而老谢笔砚。未敢效力于幽志之托。略题数语。是实平日忧愤之素畜云。
礼墅集卷之七 第 431H 页
沙溪精舍记文叙
余少读月沙先祖所撰房沙溪先生碣文。先生隐君子也。其孙察访号晚悟者。仍旧筑精舍。又受记文于月沙公。湖南自古盖多贤杰。房氏之先。文献可徵。而至于晚悟。又有大焉。壬辰之难。年才十六耳。与梁清溪大朴。同声倡义兵。筹画居多。及丁卯虏变。出膺金文元先生号召之举。闻媾成解兵。丙子南汉被围。公涕泣募军。将勒 王。乱定。尽献所聚军粮于 朝。呜呼。 国朝三遭兵燹。公辄决义矢死。凡诸公粗效捍御之劳者。无不赫然宠奖。公独老死草莱。至今未免泯没。实迹毅节。徒载姓名于断烂野史。今 上丁巳。园幸南中。士林举公本末。上言 驾前。又见格于喉院。宁不可伤哉。后孙浚彦。袖示所谓沙溪唱酬录一卷。月沙先祖所记泉石之胜。图书之玩。宛若目睹而身蹑于其间。又有高祖白洲公兄弟童子时所赠别韵语。两家事契。即此而百世不可忘也。房生谓余宜有一语。余望九残龄。已废笔砚。不得不盥手而题之。
礼墅集卷之七
 说
  
会心轩揭额说
贱臣遭遇。不特出于优老眷耇而已。 圣感旷世。或
礼墅集卷之七 第 431L 页
以先故门荫。及其不肖也。居常愧惧。莫求其由。尝扈驾北麓。奉读 宸章之末。有曰。会心东洛老。无恙又诗樽。自念贱臣只一老洫耳。夫何所取而乃得会于穆清鉴衡之中。形诸䪨语。至此之盛。嗟乎。交际之以心相与。于敌尚亦未易言。况臣子之于 君父乎。始知谬恩隆重。推排生成之极者。不徒然也。千一际会。果在方寸之地。除非高贤元老而得此于 至尊者。古今有是欤。庄诵不足。敢为名轩。使李生翊会写额揭之。用对扬 圣主之休命。诏子孙传之百世毋忘颂祝焉。 御制原韵。始出于辛亥赏花。而翌年春复临洗心台。叠五律。 宣示酒席如是云。
礼墅集卷之七
 祝
  
金生履俭字祝
水泽之象。取义者节。人心之用。䙌乎有节。敬以立本。礼以为节。万变酬酢。克操一节。凡百所欲。曷不制节。冀尔成人。毋隳其节。于戏念玆。君子之节。
礼墅集卷之七
 铭
  
金仲陟(相戊)困庵铭次韵(丙戌)
翔彼礼屋。世以为伸。瓮牖曲肱。乐有其真。泽水之象。取义何长。人谓其穷。我居以常。非曰尚口。辩则翻澜。
礼墅集卷之七 第 432H 页
绳之或失。大处是观。模儒欲活。与俗亦偕。殆其肮脏。岂真滑稽。朱绂为戏。浊醪素甘。形困心泰。偃仰斯庵。
礼墅集卷之七
 辞
  
襟流轩次归去来辞
归去来兮。东岗有庐。今始归。謇吾得遂于初服。检遗书而增悲。曩在少而气迈。慕大猷而力追。谓致泽之可几忘。才器之或非。蔚风云兮俟会。思余赞乎衮衣。既时命之相乖。又世念之渐微。药裹身残。岁月川奔。崎岖末路。衰廓私门。踽踽人间。壮图靡存。步兵穷辙。北海深樽。汨尘帽之俛首。哀蒲柳之凋颜。咄驰骋于半生。贤素履其奚安。懿性道之极天。粤神圣之抽关。亘古今而昭垂。牗智愚而洞观。孰研微而无获。宁骛虚而忘还。祗乾三之惕若。戒屯初之盘桓。归去来兮。吾岂止夫优游。理旧筑而冥栖。踵先武而默求。凭一室之偃仰。谢万缘与百忧。何独经济乎花竹。爱灌圃而菑畴。亦有湖亭。载泛钓舟。依杖屦之馀迹。守四世之林丘。谟弘绪于志事。溯正脉于源流。惟此心之炳然。死而后而乃休。已矣乎云雷施布莫能为。桂树攀援尚可留。胡为乎迟徊迷所之。灵芝自三秀。家学存远期。勖心地之矻矻。譬农夫之耕耔。保晚计于田园。
礼墅集卷之七 第 432L 页
传儿孙以礼诗。从吾好而自娱。质诸尼父庶无疑。
礼墅集卷之七
 论
  
原论
党之所由来远矣。进退消长。不啻万变。而邪正忠逆之分。始微而终著。 国朝数百年来。其已然之故。历历可按而知也。粤在 明庙朝。沈义谦以舍人禀事尹元衡。见金孝元寝具在其甥室。心鄙之。及 宣庙朝。孝元释褐有盛名。吴健力荐铨郎。则义谦执前事不许。少辈哗然指义谦妨贤弄权。孝元又目义谦为人戆粗。至谓不可柄用。缙绅游谈之徒。左右交乱。动以戚畹士类为黜陟之论。然义谦当李梁用事。尝有保护善类功。前辈诸公年高位尊者。多扶诩之。自是沈,金角立。而士林先后辈。遂成暌贰。孝元家在骆山。号东人。义谦家在白门。号西人。东人推金孝元,金宇颙,许晔,李山海,柳成龙,李泼,李浩,李敬中,郑仁弘等。西人推沈义谦,朴淳,郑澈,金继辉,辛应时,尹斗寿,尹根寿,洪圣民等。是皆负经术才猷。一代之伟望者也。至乙亥。许晔,金孝元为台官。以微事强侵朴淳。淳在相职。被律推考。东人之计。欲使淳自引去。以孤沈势而已。于是金继辉弹许晔。而赵瑗继论。则东人大噪。
礼墅集卷之七 第 433H 页
李文成珥扬言于朝。以为东西皆士类。不可偏攻。乃与卢守慎白 上。出补沈,金二人于外。要为镇靖。其后戊寅。东人稍盛。西人尹现。与东人金诚一。同郎铨部不相能。诚一等欲陷三尹未得。乃起李铢,张世良狱。狱竟无验。郑澈素刚。扬言李泼辈过恶。金继辉又颂尹斗寿等被诬事。东人积不平。辛巳。郑仁弘起林下拜掌令。自以清论。将劾义谦。盖国家小人浊乱。多出戚里。故士类或嫌焉。时则 仁顺后已上宾。义谦固绝内援。东人之攻之。徒执虚名。凡西人右沈者。举皆目为奸党。新进之士。浮慕美名。惟东人是趋。东党由此益炽。李珥为大司宪。见时论转激。虑不能保合。勉从仁弘。略论沈义谦积失士类之心。宜罢其官。东人又声言郑澈与沈为朋比。以恐动 上听。李珥为澈力辨之。尹承勋横肆侵诋于珥。至癸未。许葑,宋应溉,朴谨元等。相继搆陷之。李珥竟被误国小人之目。成文简浑适赴 朝。上章痛辨。郑澈又从以力言。 上亟斥应溉等三人。投之边。自甲申李珥没。朴淳劾去。金宇颙,李泼等渐加攻毁西人之尊珥,淳者。常困于贬辱。未几为己丑东人前修撰郑汝立逆变作。 上使郑澈为委官治狱。大臣郑彦信及李泼,李浩,白惟
礼墅集卷之七 第 433L 页
让,曹大中等皆死。其党多坐窜。东人崔永庆。以曹植门人。有清修名。官至台宪。汝立狱起。有吉三峰谋主之说。 朝家方𧨝捕。湖南伯洪汝淳密告吉三峰即永庆。自岭外拿逮。卒死于狱。时郑澈已遆委官。东人犹疑成浑嗾澈搆杀。为永庆怨恨弥甚。李山海以建储事为蜚语煽谮。方郑澈在相府。 上特教逐之。两司仍迎合论罪。栫棘江界。一队善类。无不以奸党窜锢。是为辛卯东人得志之时。壬辰倭变。 车驾播越次松都。一宗室请治金公谅交通乱政之罪。又论山海挟粤援误国状。乃命罢山海相职。流于平海。 上御南门楼。军民父老请召还澈。 上赦澈趣赴行在。当是时寇乱日深。西人之曾见摈弃者。皆能仗义死节。赵宪,金千镒,高敬命,宋象贤。最其著见者。东西二党。咸聚于 朝。而倭寇尚屯南海。 国虞板荡。朝臣莫暇相攻击。及戊戌。倭始撤归。山海亦已宥还。属郑澈没而东人复进。持澈益急。追夺其职。山海子庆全将荐入吏曹录。东人郑经世执不可。山海怨经世。嗾其党移攻其师柳成龙。于是右成龙者。有李元翼,李德馨,李晬光,李光庭,韩浚谦等。是为南人。以柳成龙家岭南也。右山海者。有柳永庆,奇自献,朴承宗,柳梦
礼墅集卷之七 第 434H 页
寅,朴弘耇,任国老,李尔瞻等。是名北人。以山海居洛北也。南北分。而北人尤盛。东人之号遂绝。辛丑。北人专国。郑仁弘使文景虎等。诬成浑以不赴国难。潜害永庆。竟至追削。西人之前后言事者。贬黜殆尽。戊申。光海即位。崇用北人。而西人与南人俱失势。癸丑诬狱。论国舅金悌男挟永昌大君谋逆杀之。幽 仁穆大妃于西宫。北人又分为大小。主废母论者为大北。异者小北。大北以李尔瞻为魁。韩缵男,郑仁弘,许筠,李惺,白大珩等赞之。小北以南以恭为首。朴承宗,奇自献,柳希奋,金荩国等辅之。互恃恩宠。以威福相轧。时人号为三昌。尔瞻,承宗,希奋勋号皆昌也。李庆全初与尔瞻善。恐祸及己。使其子进士袤。上疏请斩尔瞻。于是庆全为小北。当光海之初。相臣柳永庆父子。以私于永昌。为仁弘所杀。而希奋在戚里秉权。小北之党犹不衰。蜼然大北最强。故又自分裂。郑昌衍,李溟,柳梦寅等。以救郑蕴为中北。而又有清北,浊北,骨北,肉北,皮北之名矣。癸亥 仁祖反正。文武勋臣。皆出于西人。金瑬,李贵,申景禛,具宏,张维,洪瑞凤,崔鸣吉,沈命世等。协赞举义。彝伦再叙。大北自李尔瞻,郑仁弘以下尽诛死。自后无敢以大北自名者。西人遂
礼墅集卷之七 第 434L 页
执国论。旧相李元翼南人也。召为元辅。仍通用南人,小北。然小北,中北不能自立。争附于西南者甚众。 上以朝臣西南强弱。未尝不为之扶抑。而临御二十七年。南人无柄用者。惟张显光擢冢宰。李圣求乘丙子胡乱得至三事。李珥,成浑从祀之论已发。南人犹丑正不已。 孝宗初元。西人亦秉政。礼罗贤俊。倡大义于天下。宋文正时烈。首膺聘召。列于 朝者益多西人。而赵綗,洪宇远,许积,尹镌,权諰等。亦以南人有时望。往往厕于其间。己亥。 孝宗薨。 庄烈后当服昭显长子三年。至是定以期年制。南人已久蓄怨伺衅。尹善道,镌,穆等煽为卑主贰宗之说。借礼论嫁娲。宋时烈为其的。甲寅。 仁宣后上宾。是为 显宗末年。以 庄烈后不为长子妇服。会诸臣议礼。怒斥西人。首相金寿兴被谪。宋时烈以首事待罪。先时清风府院君金佑明。用隧道葬父。闵维重劾其失。佑明疑受指于宋时烈。转成嫌隙。乙卯 肃宗嗣服。金佑明与许积等合。而宋时烈坐误礼。栫棘海岛。又发告 庙按律之论。许积既执柄。其子坚与宗室桢,楠兄弟。结为羽翼。图不轨。先欲去佑明,镌。乃请管束 慈殿。洪宇远,赵嗣基,朴瀗等又陈疏。其为说异于尔瞻者无几。
礼墅集卷之七 第 435H 页
佑明忧愤不起疾。赖旧相金寿恒抗章力讨镌等。计不售。庚申。金锡胄,金万基等。发积,坚诸南人逆谋。 上亟命鞠得其状。于是尹镌,许积,许坚,吴挺昌,柳赫然,李元祯,赵䃏等。皆死而馀党窜废。西人遂复当国。壬戌。又有许玺,许瑛逆狱。自庚申乱后。金锡胄实受 上旨。侦察诸南人逆节。及锡胄赴燕。以机密悉付金益勋。是时。益勋使金焕发告。玺,瑛果以大逆伏诛。而他所引或无其实。西人赵持谦,韩泰东等劾益勋诬人希功。措辞不遗力。其意为后日全身地。欲并与玺,瑛已正法者而疑乱之。以是论议歧异。西人之中。老少标榜立矣。当时庙朝之上。前辈五六人有金万基,金锡胄,闵鼎重,闵维重,金寿兴,金寿恒,李端夏,李敏叙等。咸宗宋时烈。不与时议。其号老论。以年位尊也。赵持谦,韩泰东等。自成一党。以排勋戚。自名清流。朴世采,吴道一,南九万,尹趾完,朴泰维等助之。世又称之以少论。初尹宣举当江都虏乱。与妻友约死。身独苟免。悔过志学。有儒林声誉。其子拯尝学于宋时烈。且与南人权愭,李三达声气潜连。宣举死之年己酉。有拟与宋时烈书。所言皆崇奖镌,穆诸南人者。拯又编年谱。备载其说。并拟书秘不出。至 显宗癸丑。见镌党朝
礼墅集卷之七 第 435L 页
夕且入。乃请其父墓铭于宋时烈。始见年谱拟书。所论与平日斥镌者相反。深疑其死生心迹。所述碣文。不满拯心。拯外存师弟之名。阴肆怨诋。仍附持谦等为势。至甲子。其党愈繁。则显绝师门。遂与南人合。及己巳而 景宗诞生。定号元子。南人闵黯,权大运,睦来善,闵宗道,金德远等用事。 仁显后退处私第。李珥,成浑黜 圣庑。乃杀宋时烈,金寿恒,李师命,金益勋。进尹拯为大司宪。援拯伸镌。削去庚申保社勋。持谦等先已死。建请褒赠。馈其妻孥米肉。甲戌 坤宫复位。张氏废。 上亟诛闵黯,李义徵。并黜诸南人。时大臣南九万,柳尚运等以少论阴为自全计。不为 国母讨贼。由是张希载得免。朴世采以左议政赴召。讨希载不得请。南,朴又分论。尹趾完,徐文重,朴泰尚,申翼相,崔锡鼎等。依南九万为党。申琓,俞得一,申銋等。从世采变为老论。幸巳。 仁显后上宾。希载,闵彦良,宗室抗等诬蛊事发。竟就戮。九万亦以罪逐去。甲戌以后。老少迭进数十年。辄有尹拯是非之争。少论复以拯为党宗焉。南人多见废。立朝者绝少。然九万倡邪论。儒生林慱,李潜之疏。藉国本而搆祸于老论。赖 上英断。士林得无事。丙申 上专任老论。严斥尹拯。削其父子官职。明示好恶。首相金昌集。以宣举文集有僭妄语。毁去
礼墅集卷之七 第 436H 页
书板。少论柳凤辉,朴弼梦,李真儒,崔锡恒,李光佐,尹圣时,李明谊,徐宗厦,林象极,吴命尹等。终始投匦血战。思欲一逞。逮辛丑 景宗嗣位。不幸久有疾。嗣续无望。大臣金昌集,李颐命,李健命,赵泰采等。奉 慈旨策立今 上为王世弟。则凤辉首疏斥之。 命世弟代理国务则金一镜,赵泰耇,韩世良等。踵凤辉恣为凶言。讳 上有疾。动摇贰极是急。既挟宦竖朴尚俭谋危 世弟。事觉。只诛尚俭灭口。俄又嗾睦虎龙诬告老论诸臣谋叛。锡恒,光佐等按狱锻织。杀金昌集等四相臣。特以代理节目联劄事为逆案。卿宰武将朝士儒生骈罹屠戮。是谓壬寅士祸。东国所未有也。虎龙既策勋。而一镜等撰颁教文。凶诬直逼储位。甲辰 景宗薨。赵泰亿撰颁教文。又袭一镜馀意。至乙巳今 上初服。一镜,虎龙,李师尚,尹就商等后先罪死。泰亿亦窜。老论复进。郑浩,闵镇远为相。率百官请诛凤辉以下诸少论。 上以事关圣躬。务包容宽贷。只许投窜。至三年丁未。群臣争益力。 上深轸党祸。更为黜陟。忠逆旧案一并换翻之。少论又得志。戊申逆乱大作。少论沈维贤,朴弼显,弼梦等。复煽一镜所倡不道说。与南人李獜佐,郑希亮等。连三道传檄
礼墅集卷之七 第 436L 页
举兵。光佐居首相。授李思晟关西节度。畀南泰徵兵。内外相应。北伯权益宽。湖西伯权詹各为声援。獜佐兵先陷清州。帅臣李凤祥等不屈而死。乱定。明谊,圣时,真儒,宗厦,象极,命尹等以逆贼死。 孝章世子薨。南人郑思孝,道隆。少论李㨔等。宗室垓,坼结宦妾。凶图狼藉。始发于庚戌之狱。皆伏邦刑。于是 上召老论诸臣。并收诸党。号曰荡平。少论赵文命。老论洪致中。俱以相臣主张。行之十馀年。忠逆是非。一切混淆。己未以来。国是稍正。始取虎龙诬案火之。昭雪忠冤。褒 赠如旧。乙亥少论尹志,尹尚白逆乱又起。李夏徵,朴缵新,赵东鼎凶孽就诛。仍讨泰耇,凤辉,世良,益宽,李明彦,权杂等十数贼追加大逆律。师尚,就商,真儒等并亦孥籍。锡恒,泰亿,光佐削其官秩。大赦国中。自己酉庚戌。朝廷诸党杂进。而小北附少论。南人则各附老少。惟其时势。少论缓峻互贰。峻者主泰耇,光佐之论。缓者皆宗赵文命。老论亦有缓峻。峻者以忠逆混沦。为难进之义。缓者务主和平。浮沉取用。分离乖张。朝象屡讧。会志狱出而干连多。凡少论立朝者。联名封章。首讨耇,辉等诸贼。指为乱本。南人小北又继之。其论与老论同归。至是民志得定。国论不贰云。盖自 
礼墅集卷之七 第 437H 页
穆陵之世。党号已立。东人士类。夫岂非清名峻节。而及其转也。一败于汝立。再败于仁弘,尔瞻。三败于坚,镌。四败于黯,宗道。五败于獜佐,希亮。少论之初起。亦何尝不自托于清议。而终至于盭伦教逞邪慝。自九万,尚运而为凤辉,泰耇。自凤辉,泰耇而为维贤,弼显。自维贤,弼显而为志,夏徵。 宗社几不免颠覆。其祸视向之南北人尤烈。其故何哉。处心一误。流害至此。毫釐千里之谬。不其信欤。虽然名义有重。公议难渝。若耇,辉,光,恒者。其徒之崇奉。视为三十年宗魁。一朝相率而作。沐浴请讨。置诸诛夷之典。而众口无异辞。党比之私。卒无以灭秉彝之衷。 宗国无疆之休。庶几自今而始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