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x 页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书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28H 页
答三兄大山先生(壬子)
前者一书。适出偶尔。宜得讉斥之罪。乃不笑而外之。特垂下覆。累累数百千言。无非可佩而诵也。兼寄一绝。清健有出尘意。世道波荡。人心陷溺。此个消息。何处得闻。披读一再。离忧顿释。近来连看朱书否。想必日有新工。然如此等文字。看时尽觉意思自别。向后废弃。又复茫然。与未读时无异。此不能体之于身故也。朱夫子所谓讲讫即将来践履。始有归宿处云者。诚是亲切语也。比来伏想透得此一关矣。书末劝读经书之教。直是意思一般。方谋读了一二传。后更就庸学上做工。未知能如意否。所示遗事草。即毋论文彩钜丽。形容发明。无复馀蕴。足以塞土中之悲。三复以还。悲感难收。承有指示之意。足见不自满足之盛量。然弟之愚。何以及此。盥露庄诵。累日静对而已。偶思得一二遗事。以备采择。中间略有所未稳者。并录在别纸。伏惟视至。因次圆字云皓月中宵特地圆。尘氛捲尽净无痕。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28L 页
时时只怕微云翳。埋却真容不 源。草草无可观。一笑之馀。涂改至望。
答三兄(庚午)
昨日忽闻上寺之行已发。即为料理行事。携儿出街。则望见步履已过松岘。且事出仓卒。多有拘牵者。不得已怅望而返。朝来忽承下书。伏审静榻体候万康。日来办得静中工夫甚容易。自非见得此事极重。世间万务无一毫入胸次。何以及此。弟以祀故不远。而崔静而内外之行。必不数日来到。故未得抽身作同栖之乐。随分占取龟潭。为数日休养之地。僧室挠挠。未得静趣。悠悠过了。柰何柰何。近间所用工者何书。愿闻其一二也。
 崔立夫兄弟所以见嘱期望之意。甚勤甚过。渠自言自交老兄昆季以来。有所思虑。有所作为。稍涉苟简不义。辄恐为老兄辈所知而止。不知吾兄弟躬行之实。能使人至此否。可愧可惧。立夫兄弟一意躬行讲学之意。达夜忘病。令人感动。其观感之效。至今旬日而不歇。不知镇长如何耳。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29H 页
上三兄(丁丑)
昨昨与任兄重徵及朋友两三人。作公山之游。逶登华山。周观前日所未见处。由南门而下。入银海寺。历览公山一带。所谓独坐庵上。耸庵中庵等处尽异境也。恨不得与杖屦同之。每登胜地。不耐怀仰之思耳。转入聋渊。春水怒生。悬瀑益壮。中有数三年少。尽可说话。讲朱书一二义。愧无以相发明也。其中答南轩书。爱之之理便是仁。若无天地万物。此理亦有亏欠(下吐)金濯以著(可吐)。其意盖以下文有便将天地万物。夹杂说却鹘突了。及完全自足。非有待于外等语故也。彼中侪友靡然从之。(立夫,公普以下皆然。公普大人说差不同。)弟以为不然。著(吐)为可。若无了天地万物。此理岂不亏欠。但不以爱之之理为主宰。而以天地万物夹杂说则不可。此先生见得仁体至要约处有至广大处。后之人亦当于此识得。不可草草看过。(说话甚多。俟后日面达。)争辨累日。竟未归一。归来欲检看朱张全书。此无书册。伏望详考。更以一言判其是非大幸也。近来绝不闻此等说话。漆溪一局。独保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29L 页
平日气味。其相期之意。甚不偶然。令人愧恐耳。妻祥不远。而 国恤至此。以先辈之言观之。当废。今日士友间多行之云。未知又何如。更乞示破。
 钴鉧之行。几日而返。而山水题品。果入等格邪。
上三兄(戊寅)
濯以两次同宿。说话甚多。大抵只是前日所见。亦颇致疑于陶山先生腔外是何物说。弟答之曰此濯以平日所见骨子。于此看不破。故种种有碍障。向来若无天地。理有亏欠等说。皆自一膜中出来也。渠殊不省夫子所谓毋望于必同者也。论语法语之言能无从乎章下杨氏注。犹之可也(著吐)。其能改绎矣()云云。新安陈氏说已大煞明白。而必欲改而得新意。未知何也。李学甫超然高卧。深为可羡。秋事粗了。当埽万入去计耳。
上三兄
陪游七八日。南来后第一事。顿忘旅游之苦。此身之远。而解携之际。斗觉身世飘然。辄累日而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30H 页
作恶也。韦苏州诗那知风雨夕。复此对床眠之句。东坡集中屡称之。寄与子由那知今日身当此境界邪。昨日崔恒镇来宿而去。甚恨不得陪杖屦游也。刊补中卷未尽毕览。便苦未易。故入送。下卷可出送邪。大抵此是前人已成之书。难得尽如己意。略略改订。似为得宜。如何如何。
上三兄(己卯)
与经生秀才。相从于云水之间。日夕讲劘。则见到前日所未到。行尽前日所未尽。而真觉古人刍豢之味。有难以言语道者否乎。弟驱驰劳攘。精神凋耗。心地荒抛。若摆得此行。终始于静界讲诗之傍。大有所益。而此命也柰何。然磨鍊得来。今日中流自在行之诗。真不我欺也。然难以向人道也。石田李广运。川前金退甫之甥。其人才俊质美。甚有名称。今行一宿渠家。略有说话。忙甚不能仰悉。当俟面对。
上三兄
直甫要余和韵。临行匆匆不能办也。道中记写。可转浼云寺也。知非晚三字。恐有自居之嫌。改以光阴晚如何。从前寻数之工。与自家心里不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30L 页
相乳入。每有掩卷别样人之叹。近读大学。稍有省发。方知前日皆虚掷了光阴。差觉意思深长悠远。与守书册泥言语者。大故不同相。对时欲发此言。而或恐意味随言散了未果。今形诸吟咏。不觉发出来。未知以为如何。末句亦非谩说也。如无大疵病。使儿辈别写以送如何。
答三兄
即伏承小札。备悉示意。敢不拜承。五卷三四张以前。未免依前删削。自此以后则谨当依教。不敢下手矣。此自有虑患之道。又有专辄之嫌。当时亦非不知也。特以一边尊奉者。不敢下一辞以雌黄。其不信者。又畏其气焰。亦不敢下一辞以雌黄。是真为天地间无是非之人。而天下之真是非。无时发出矣。为之一慨也。因复思之。讲录有讲录之病。劄疑有劄疑之病。刊补有刊补之病。彼为三书也。岂不欲粹然一出于正。使后人无所评弹也。而终不能然者何也。以不能去我字。随手病生故也。后之按是书者。又觉随手病生如此。信乎朱夫子所谓东头不见西头是。南畔惟知北畔非者。真可佩服也。书愈多而道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31H 页
愈晦。正自闷然也。若于劄疑。全不下手。亦已矣。若稍下手则其任意胡说者。似不可不略略改定。于此洁洁净净地。岂可复容如许杂乱邪。然此亦自家偏见。未能去己私而然邪。又不敢必以为然耳。
答再从弟孟休(壬寅)
先祖浮碧楼题咏。承审有意于易板改雘。甚善甚善。叹服之馀。继之以怆感也。跋语此是华夷万古所瞻仰。又是韩文公脚下一字。不可受人嗤点。以取忝厥之罪。如难称意则但改板以揭可也。他人之张皇妆点。又岂足效邪。旧刻在数百年前。则必其字画有可观者。又况传以为亲笔。则虽未能的知。尤不可舍而他求。摹而刻之。最计之上也。若不得已而改写则必取谨重正大。以存古气。近来绝难得正大精妙之笔。率皆欹倾尖斜狂怪之态。决不可取。而贻讥于识者也。丹青亦不可太侈。但致其古雅淡泊。坚致平稳尤好矣。幸细入商量。毋贻后悔。千万千万。
 先祖古宅在开城府良酝洞。今太平馆西学子监下。姜仁献公邯赞,安文成公珦,韩文敬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31L 页
公脩三贤之宅。同在一洞。至今父老传诵指言。(在眉叟记言。)早晚经过。下车历入。寻其父老或识字知古事者。略设酒杯。指点盘礴。以致云仍桑梓之感如何。从平生之志已销歇矣。聊欲凭君而叩询之耳。
答再从弟仲则(师靖)
自君之去。杜门吟呻。意绪益忽忽。无可与开口处。向风驰情。尤非前日之比。忽自无何。手书见坠。辞意谆谆。出于情悃。此固平日所望于君者。三复以还。继之以感涕也。遗集事。示意郑重。言固当也。意甚至也。敢不反复而从事乎。但此间有本稿四五卷。已经当日手校。去取裁酌。皆有意义。今不必再誊。后来裒集诸处书牍。其寒暄安否之问者。十居七八。又不必尽书。故略加刊削。而其在可刊可存之科者。一拜存之。以俟他日诸友合席商量之地。其在删节者。自有元本草稿在。不患于无所考订也。盖主于删削则磨来磨去之间。易失于太简。诚有如来示所云。而主于兼存则多可多爱之际。易致于太烦。二者均之皆病也。不简不烦。适中而无欠。是岂凡眼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32H 页
人所可拟议邪。
答仲则(癸卯)
日来寓中起定何如。昔日得之跬步之间者。今则邈在百里之外。有疑无可讲。有怀不能吐。思之良足悲惋。来书语意。有静退萧散之趣。深足奉贺。只存此意思靠不得。将书册义理。日夕浇灌。身体而实验之。益见自家欠阙。方是长进处也。从虽老矣。不能无向往从事之愿。而漏器盛水。转眄无有。柰何柰何。
答仲则
潦尽秋生。音信顿阻。中间附一书。未知其浮沈与否。意外一札。落自无何。开缄披读。如对晤语。未觉山河之攸阻也。兼以别纸有多少精义。合并通读。有以见迩来閒中进学之工。老而不已。病中怀绪。得以暂开。然每见朋侪间。此等言语文字。自不觉感涕之涟洏。岂老怀衰弱之致欤。抑亦渐得情性之正欤。遗集仅成一本。数三朋友各加考校。其精而当者十居七八。合并磨勘。庶可易以收杀。而但不可无一番对同折衷之论。然后可得以归一。而此甚不易。柰何柰何。君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32L 页
亦老矣。且牵于事势。有难容易抽出。早晚此会若成。须埽万来赴。至望至望。前书别纸。实是老婆心。切不得不云云。来书旨意醇实。听纳迩言。此又可见学之力也。彼此交戒。俾不至大为门户之羞。是为愿望。而近看子弟听得父兄好说话。要作好人者。殆未之多见。是可虑也。申子长所见终是精核可尚。而恐或精之之过而少馀味。核之之深而无含蓄。是可为一病。然精力过人。不可及耳。馀在别纸。
  别纸
第一条心动静图。子长之疑。不为无所见。但欲以心圈比并于太极第一圈。而动静比之阴阳则有不然者。太极第一圈。指其不杂乎阴阳之本体而言。故挑出在上面。其无系画固也。此图则上置心圈。下系动静。则此动静即是心之境界。非如太极阴阳之有道器之分也。故下以一画分表于动静。而至于坤艮。以示苗脉地头之略有界分而不可乱也。正与林隐心学图先画心圈。自精一以下许多圈子。分置左右。以示遏欲存理之工。各有几个地头去处也。曷尝有自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33H 页
中形外之疑哉。(但双画细引。原本无之。则自当依原本。尤为明白。)
第二条所答。静虽性之未发。而不可以静为性之云。指意明白。援据甚精。(非但胡广仲书。论性答藁后尤备。)可以破子长之疑。而有补于学者矣。
第三条心圈里虚灵知觉字。考之退陶本集及印行圣学十图及退陶答金而精书。又自不同。本集则左虚而右灵。左知而右觉。圣学图及金而精书则右虚而左灵。右知而左觉。仁义礼智位置又各不同者。以主图主观者而言。而要之义理无所不通。不可执一而废二也。(但此图知觉字与虚灵字相反。似当依虚灵字耳。)
第四条中庸图。子长之以不可离三字为中立之干。而不睹不闻与莫见莫显为相对者。不无意思。然子长徒知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之统贯动静。而不知戒惧之统贯动静邪。戒惧之统贯动静。实以连了上文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两句而来故也。此两句既与莫见莫显对立。而下著是故君子云云。然后方为齐整顺便。未见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33L 页
有可疑也。若从子长之言则颠倒本文。攒那铺排。尤觉费力也。此等议论。恨不及于当日无恙时。然惟幸及此时烂漫消详。卒就于至正之地。则今日之至望也。
答仲则
以不闻近日信息为郁。忽此承书。喜可知也。刊补事。缕缕及此。欲指牖善后之策。从虽极昏愦。岂不知其为药石之言而图所以改悛乎。然其中有不量曲折之如何。事理之如何。而辞气之间锋颖太峻。令人瑟忸不安。请先言今日之所以自处与夫前日之所以添补者。以听可否之命。盖前此此册便是私藏。故闻一善言见一善句。则随手劄记。以求自便考阅而已。他非有所计也。今则为士林公共之本。非属自家界分。故举而付之于士林。一听其裁择去取。何尝有一分气力主张得他邪。此则今日之自处也。此书注释甚夥。虽前日积工。而照管不到处亦多有之。又况名物出处之间。穷乡书籍不备。又无以考出。故人有一言之善必从。夫岂论时之古今趣之同异哉。尹侯之寄示劄疑补也。家兄录其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34H 页
中可采者十六七条。余亦继录其十馀条。近述家兄未了之旨。远追外爷博采之诚。求以完好此书而已。若一切闲而拒之。前日所补之外。不可添损一字。则不几于昔所未遑。今不可复作。前所未安。后不得复正者邪。自此吾欲于此事。断置不念。君与我他日赖天之灵。进得一步。则得失是非。不难辨矣。如其不然则以俟百世之公议而已。此外更何言哉。从于日前与人酬酢。言语有过激失中处。方切悔之。君书辞气又过越如此。是君与我俱在粗浮场中。未能窥见天理一斑也。可惧可畏。前头几何而尚如此。柰何柰何。
答再从弟善述(述靖)
淫雨告灾。令人生病。即奉告。审寓履保相。外五代祖妣南氏忌祀添助之示。不胜叹尚。虽年年添助。岂有行仁义而败者邪。况今年为埋安之期云则尤不可已也。未及与校理相议。然想亦乐闻之矣。宗家正寝北边屋极。为雨所渗。瓦砾倾坠。此为莫大之忧。而须有财方可施手。柰何奈何。垍也或已知之否。
寄侄𪣁垍
顷得朱书疑问数处。而俱非大义所关。日夕困于潦暑。无暇裁答。姑俟他日。然此等处虽阔略。咀嚼其义理之膏腴可也。十日祥事。汝既出外。不可无主祭之人。当日略行奠礼。告以红疹方炽。卜日退行之意。已言及于儿辈耳。明日七夕。久不开庙门。且僻在一隅。故欲行之耳。山斋静寂。正好做工夫。读做专一下工可也。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34L 页
寄侄埦
自礼安得见抵永运书。备知旅况姑安。稍慰悬虑。但役事烦剧。非野性所宜。能随事耐遣否。粥饭饮啄。自是本分。侯霸之妻。不恨其子之蓬头历齿。良有以也。文集看到数十卷。吾意欲用朱全例。悉刊剩语。然后可出以示人。而苦人之眼目。意思不齐。岂肯信此老病之一目哉。俟他日面剖。今不能一一也。碣文改本。恨不即见。后有的便。一本誊送为望。麦事初间似近大无。两度雨后。翻成丰兆。此后无他灾害。可以吃大碗不托耳。职事之外。须亲近书册。以义理浇灌胸中。低一头退一步。是处世之要法。此意不可忘也。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35H 页
天瑞想已达否。数三人同处。殊免孤寂之患。可幸也。
寄儿㙖(甲戌)
别来思想。无一日不在汝边。即见书。知家中大小无事。做文能如意否。徒做而不读。恐元气渴涸。无以为将来受用之资。且读且做。为夹辅用功之地为可。吾路中幸免他挠。到此官中亦平安。为幸千万。著膝读做。惜取光阴可也。
寄儿
读书无味。此心不静一沈潜之致。既到静界。除却许多閒思想。专心致志。如对圣贤听好话。则意思自然专一。义理自然昭晢矣。群居相勉励勿谐谑为可。谓朋友攸摄。摄以威仪。此言可铭心也。吾亦日前借朱书节要于亿谷。借大全于龟尾。闭门读之。深觉有味。事务来逼。旋复失之柰何。彼中景物何如。大抵静界不易得。若在静界。心绪闹胶。不能专一。是终身在山寺无益也。论语正文。讽咏反复。意味自长。今曰无好意思。程夫子所谓未读既读。俱是这样人者。可惧可叹。集注著语精切。一字不可移易。熟读之。益见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35L 页
意味。幸于无意味中咀嚼出意味可也。汝读书匆匆。只从头读过。全不思义味。此病不除。虽读得千遍何益哉。老婆心切。缕缕及此。可谅之邪。食后小歇时。看何等书。汝于儒家文字全昧。心经或朱书看绎可也。
寄儿
自汝入山。独坐悄悄。夜来尤甚驰情。未知眠食何似。读书比在家时能精专有味否。若然则往来有弊。姑坐数旬。办得勤苦工夫。不然则久留无益也。吾王考少年时。将鲁论一帙上是寺。读三月馀。文辞沛然不可御。是岂草草汎读而能哉。可惕念也。
寄儿
僧房调理。比之在家何如。寒煖不适。饮食异节。恐非调养之所也。业已往矣。观音有两夹室。择其不寒不热静便处居之亦可。若终不可久居。下来可也。大抵心和则气和。气和则百疾俱除。心和之方。非菖蒲茯苓之所及。默坐澄念。体认天理。(此延平语。)时将圣贤言语。讽咏玩味。不必以多读多看为主也。吾虽未能行。而窃为汝愿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36H 页
之。
寄儿
大病之馀。新作远行。客榻过月。终非调理之道。深为远虑。今在何地。修得几处人事。科期渐迫。势当在彼观光。然若入场之日。雨水泥泞。则决不可入。两日不可尽观。试纸亦以一事送之。勿为傍人所牵挽为可。此外又慎言语谨出入。适饮食衣服。以副远望。
 大抵他人虽仓卒成篇。手法已成。故犹可说也。汝辈不闲于此等驰逐。须著动中有静工夫。语意次第。不可胡乱做去也。
寄儿
夜间病气何如。清心省事。勿生嗔恚。取圣贤书玩味。休时瞑目安坐调息。使气血和调。水火升降。则百疾俱除矣。别来此心尤耿耿。汝能体此意否邪。
答儿
寓状依度慰慰。读书有味则可变化气质。幸何可言。吾懒废之馀。猝当烦恼。心果不能无挠乱。见汝书可以安心顺天矣。
寄儿
昨日送汝。悄悄无况。风气又作。宿于何村。且汝去时心气不和。何故如此。心不欲往而被人拘牵而然欤。此是气质大病。意谓读得圣贤书。经历之多。略可以回转矣。而触事发见。有倍而无减。此岂期待于汝者邪。吾心益无聊赖。怅然自失而已。古人云克己须从性偏难克处克将去。看甚么事。惟以平心和气四字。以代古人佩韦之戒可也。彼中江山浩渺。洗涤心胸。无许多狭隘不平之气。是所深企。
答儿
雪寒如此。樵政及调度何如。昨诗固好。但欲超出于事物之表。而无切问近思之意。此为大病耳。仍思疾病之来。虽圣贤不免。然自家气像。未必不有以致之。和气致祥。乖气致异。家国古今一也。吾亦日来颇觉前日浮放之失。欲补之桑榆。汝亦痛自循省。涵养内省。尽弃前日病痛至望。
答儿
应孙来得书。知寓状姑安。慰慰。此中块坐无聊。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37H 页
时看古书。颇得日前脱略之故。深以为幸。孟子曰仁义礼智根于心。朱子曰众人气禀。物欲隔了。这个根便未著土。盖残忍底心。便没了仁之根。顽钝底心。便没了义之根。忿狠底心。便没了礼之根。黑暗底心。便没了智之根。而今只要去其气质物欲之隔。教四者之根著土而已云云。吾辈平日自谓读古人书。而四者之根。全未著土。宜乎日用之间。都不得力也。每得汝书。有随遇安分之意。而接其容察其行。似未见顿异于昔日。只是言耳。
答儿
过而自知者鲜矣。知过而能自讼者尤鲜。汝能如是则何慰如之。但日加猛省而矫揉之。庶不归于徒言矣。气质变化。大是难事。非徒汝也。吾亦以是为患耳。
寄儿
一出近二十日。消息漠然。纡郁不可言。家间大小凡节何如。在家时欲游览山水。放怀物表。而离家既久。无一不入念中。虽是情累。然道理当然耳。吾留寿谷一日。作武屹之行留二日。多见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37L 页
平生未见书。但日期窄迫。只阅题目而已。可叹也。主人肯借东莱集。庶不虚作此行也。此来阅多少人。穷而益坚者少。深可惧也。
寄儿
夜来病势各何如。日间思量。人家兴替存亡。全在于家道雍睦与否。平日非不知此。未得其要领。每有是己非彼之意。每有互相责望之意。此不和不睦之根本也。蔼然忠厚之诚。自表彻里。日用之间。务存大体。诚意有馀而言语不足。人之得失。莫关于己。而自己之诚心厚积则何患乎家道之不雍睦哉。于孔子忠信所以进德。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加勉焉可也。汝于修辞立诚之道。尤不可不加之意也。时与内间妇女。言及此意。近见别检家内外长幼。皆温和慈爱。无一毫争气。深可羡服也。
寄儿壔
吾行才到而汝已发去。心甚怅缺。如有失也。风寒终未解。客中况味何似。汝素多病气。须十分谨慎。毋至添加。以慰汝父之望。论语曰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此圣人至训也。蚤夜佩服。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38H 页
无致忽忘。程子四勿箴。言箴曰人心之动。因言以宣。发禁躁妄。内斯静专。矧是枢机。兴戎出好。吉凶荣辱。惟其所召。伤易则诞。伤烦则支。已肆物忤。出悖来违。非法不道。钦哉训辞。此一一是汝药石。造次不可忘也。此汝父日夜血祝之望。凡人家子弟有意作好人。将来乃可望。若无意做好人。则虽此等言语。日陈于前。无可柰何。戒之慎之。
答儿
时气乖常。轮證炽张。吾为汝虑之。寝食为之不甘。未知汝能体得此意。绝嗜欲澹思虑。饬躬制行。读书写字。毋负乃父寤寐之思邪。玉藻九容之目。造次不可忘也。乘喜多笑多言切禁之。前书有不堪孤寂之语。可见不得读书滋味。心身荒浅之甚也。关门端坐。收放心看书策。其乐讵有涯邪。相别数月。只是旧日伎俩。则其无所长进可知。勉之勉之。行过乎恭。大胜于失之粗傲也。
寄儿
秋凉客况何似。汝本不充健。能谨身自爱。无生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38L 页
病之患邪。读书亦几何。非发愤自励做得坚苦工夫。终无所成就。又不可徒然诵读。从容乎文义。沈潜乎义理。昼读而夜思之。则庶乎可望。而汝之气质其柰不肯何。此间老亲气候粗遣耳。随时随处。谨言饬躬。毋贻羞辱。路中尤慎密。毋疏脱可也。
 汝于辞命容止之间。全无规样。瞻视之间。十分检饬。千万人中。只知有己。不管他人。九容等节。斯须不可忘也。
答孙秉铎(丁酉)
见书知好去无事。慰慰。主家多事。为客者亦不得安静。然讨一静处。著得看读工夫。不可使心志一向流放笑谑以度日也。汝留在几日。日日点检日间心神存在时几何。流放时几何。看读时几何。放废时几何。则或可以自警矣。
寄孙秉铎
道途日子浪过可惜。将一小册子。讨店披阅。马上口诵所读甚好。且将一部家礼。从头学于棘人。故事出处。曹芝山家礼考證甚详。可检看也。到处凡百谨毖。一言一动。必须照管。尤不可长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39H 页
谐谑傲惰之习也。
寄孙秉铎
日间工夫亦何如。做工想已罢。且读四书中择其可晓解者。小作课程。紧著意思。熟读深思。期于反身实践。勿为科目文字夺了精神至可。馀暇又将一部家礼。与主人逐日对课。未了会处。逐一置簿。以俟归日商量可也。大体则整顿身心。安静庄重。详审从容。然后文字助其知识发挥之资耳。
寄孙秉铎
可读论孟中一书。精其音吐。索其旨义。见得无味中之味。然后乃可谓读书也。馀暇看书。切勿汎观涉猎。致精看一书后。易以他书可也。
寄孙秉铎
客中工夫何居。无论读书应事。要使此心卓然作主。炯然不昧。随时随处。无非下工夫处。患难忧戚。长一格价。古人已言之矣。少间隙时。惜取光阴。以义理文字。浇灌胸中。勿为事物所动。则彼自不能为吾之患矣。须十分加工。期于刮目至望。古人云资性敏锐者。不足畏。只怕深思。盖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39L 页
深思则义理自中间迸出来。不可遏也。汝不知义理蹊径。故不知思量。虽闻此言。恐无益也。
答孙秉铎
下山回首。思想依依。见书知好在。读书想有提撕之助。然。须用自家著力。方有滋味。或口读而心不在。或一向驰心于句读之间。何能大益邪。群居之容和而庄。言笑之间。更加点检可也。馀惟知此日之足可惜为望。
答孙秉铎
送汝之后。我心无时不在汝边。岂年老气衰而然邪。意外得书。如接面目。但在此在彼。况味不佳。深恐汝心地未定。一向悲愁过了。则岂不大害心性。而无由到得和平洒落底境界也。早晚讨一卷经书。寻行数墨。句研字核。有疑则与丧人仔细商议。逐日置簿。其疑义论难处。亦并记录以来为可。吾日前往住岩斋。稍觉意绪安稳。亦颇翻阅。深悔从前阙略耳。近日读何书。来书中不及之可叹。四书中一部逐日有程。少课精思。以剧读烂熟为期。凡百谨之又谨。跪坐一节。亦习为之。管宁一木榻三十年。当膝处皆穿。著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0H 页
如此坚苦工夫。然后可以有进矣。
答孙秉铎
酬世应接。存心谨畏。一毫不放过。则言语步趋。庶几寡过矣。汝于此等冷淡说话。未见受用意思。令人忧叹耳。
答孙秉铎
书来知日看心经。且欲从事于心性上。此新年第一好消息。口头读过。心头转运。身上著工。则何古人之独能此。而今人之不可行也。时时念念。不懈益勉。才觉放去。便是接续处。看书应事。勿论大小。理会透彻。则久久自然理明矣。存心制行。勿论难易。勉勉著力。则久久自然安稳矣。行解相资。内外交养。则上头有许多欢喜事。要在自著力而已。绝句意致颇佳。第当默默加工可也。
寄孙秉铎
昨日送汝。未能和颜顺气。别后三四日。此心怅怅如有失也。汝亦能如是邪。其或扬扬都已忘之。诿之以老妄苛责。无足关念邪。人家子弟教法坏弛。才习句读。便学缀文。以利欲从事。其椎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0L 页
钝无能者。又以产业。际天盘地。皆是利欲窠窟。其能知入而事父兄。出而事长上者。百不一二。而惟有秉彝之衷。故其资美者或不至大段乖悖。而其不美者便以己见为是。自胜为主。气质随年而长。知觉逐日而痼。惟知我是而彼非。宁复知长幼老少之分哉。待他人犹不可。况父祖之间哉。或不得已而有熟谏处。则惟当下气怡色。柔声(吕东莱曰此六字。非但事父母之道。待他人。亦当如是。)以微谏之。如不听则且从之而已矣。故曾子曰孝子巧变。(观父母好恶而好恶之。故曰巧变。)安有直有己见。辞气突兀而不知止乎。然所谓微谏者。谓其父之所行得罪于乡党州闾者。不然则且当以父母之心为心。而不可以一毫己见为主也。汝资性本不美。而年纪稍长。自谓有所知见。而辄有自主之意。虽所执皆是。己伤了大体。况所执未必是乎。人家子弟。自有意做好人。方有可望。恐汝无此意也。老怀耿耿。寝食不甘。汝能知此意否邪。大抵人心本不同。安得使人一一如己意。恭敬退逊四字。为汝顶门之一针矣。吾意且舍置制述。讨小学书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1H 页
沈潜熟读。必有洒然而惊。惕然而惧。气习旧病。潜消于冥冥之中矣。
答孙秉铎
每事平心和气。尤致谨于言语之间。下气怡色柔声六字。常常佩服。做大段工夫可也。汝于言语之间。尤不致谨。故缕缕及此。潦暑非常。令人易病。内气充则外邪不能犯。有所事则足以忘寒热矣。强食自爱。以副远望。
答孙秉铎
山寺静便。可谓好矣。而吾心不欲汝辛苦读书。但精思玩味。使义理浃于中。则养心养气。俱得其力矣。
答孙秉铎
闻以蝎故。堂中睡过初更云。甚不可。何不思摄身之道邪。又闻游谈之人。镇日相守云。此又见汝閒谈放浪。故彼好自追逐也。老婆心切。种种消息。令人心恶。
答孙秉铎
大凡临事必当思量。先须屏去世俗肤浅之见。要以义理为主。然后参以利害之实可也。汝今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1L 页
番会行。在所不已。而临时遘疾。实亦命也。非伯寮臧仓之所为也。汝年富力彊。岂无他日。今以未苏完之身。千里长程。必晨夜趱期而后。可以抵达。期日促迫。不得休息。入场遇题。自作而自书之。其何以争得失乎。百尔思之。无他善策。当付之无可柰何。而姑著力于饬身宜家之道可也。
答孙秉铎
日与人酬酢而与人争诘。久久何能无悔吝。惟操心谨畏。不随物俱迁。乃可庶几寡过耳。
答孙秉铎
得书知静况如宜。慰慰。读书不必过于劳苦。优游讽咏。使意味浃心。为第一义也。抑与之与。前日不知作如何说。然今思之。作赐与之与似长。若作干与之与则与求之之义只一般。抑字无下落也。然最要看得此五字。温是如何气象。良是如何气象。恭俭让又是如何。深体之于身。见得圣人不求而人自亲之之意思。方可谓读书。此朱子之训也。他可以类推矣。会中诸友皆平善否。古人以相观而善。工夫为大。须自作工夫。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2H 页
不可专靠于人也。
答孙秉铎
两得书。知诸友皆会。可以办静中工夫。凡事不精专则不进益。解牛斲轮皆是也。然尝见陶山先生与鹤峰书曰。今之为士者。不免科举之累。然但亦常记得个中自有超然处。肯学儿曹一例忙及不用丁宁防曲学。寒窗久矣共心期等句。为处心第一义云云。此义不可不知也。马史送之。汝于此等文字。全然墙面。暇时精看亦好。
答孙永万
书来知静况平稳。又得胜友与之资益为幸。读书亦无他巧法。只虚心静虑。缓视微吟。句句字字。如听古人当面说话。则自然有益于身心性情矣。汝于此。全不加意。只是信口诵读。以充遍数。所以从前不得力也。今往静界。可著意加工也。
答孙永万
意谓汝来必趁旬前。而无信息。方悬望之馀。伻书见到。顿释纡郁。汝在彼几月馀矣。忧患则同。其医药稍霁则讨一静处。亲近书册。著膝下工。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2L 页
谨言敕行。造次不放过。不可自比儿曹也。小儿骨相何如。甚恨不得蚤一抚之。名则欲以叔温命之。不无意思耳。顷日海西刘生少年欲读书。不远数千里。来踰岭南。人之诚意坚笃如此。亦欲来此留连。而以病且艰乏辞送之。然汝若立如此心。何患无成。为此示告耳。
答孙永万
试前无多日。须惜取光阴。不可虚度。吾所期望者。尤在于言语步趋轻重疾徐之间。古人云气象好时百事是当。此言可佩服也。
 
汝字画全无法。书心画也。当用工于心。而书法亦不可草草。此内外交相养之道也。
答孙永万
静寂山中。寝食俱稳。慰慰。知有变化狂妄之心。此静中不为事物侵汨之故。善端之发。蔼然如此。于此培养之导达之。日用之间。除去其害乎此者。如火始然而泉始达。则他日处于纷扰波荡之中。而此心莹然益光明矣。又以书册义理浇灌之。古人切己之训。念念不忘。行住坐卧。常常佩服可也。不然则旋悔旋失。何益之有。既往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3H 页
静界。不可数数来往。关著门断著路坚著心牢著脚。以做旬月工夫可也。眼疾新差。不可过用眼力。要在闭目安坐。虚心静虑。使聪明自发。则一生受用。将在此矣。此吾前日已试之效。愿汝曹为之也。
答再从孙永苾(丙午)
书中所云。得此个消息于今日颓波之中。一奇也。汝家寂寥之馀。汝能留意于古人之学。二奇也。吾之心。不觉起立欣耸也。士惟患无其志耳。苟志之诚笃焉。何患不到于高远哉。居敬穷理。为学之要则得矣。穷理之方。读书则研究其义理。应事接物则必求其是处。无论大事小事。必理会到彻头处。积之之多。自然心地渐明。而义理昭著矣。居敬之方。静时则整齐严肃。虚明静一。动时则随事省察。主一靡他。行之之久。自然心与理一。打成一片矣。言之非难。行之实难。惟在勉之勉之而已。思索义理。不可穿凿入虚远无形影处。日用平常。事亲从兄之间。起居饮食言语之地。看得无非天理流行处。看破教熟。看书亦平铺放著。切己思惟。以至于无味中得味。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3L 页
平淡中自有高远可也。缕缕及此。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杂著
  
天理人欲同行异情辨(往在一善。与一二友论此。以为此八字就二人分上说亦得。就一人分上说亦得。余以为同字异字。是对待之言。就一人上说不得。仍有小辨。今已二十馀年。略加点窜。以存旧说。)
天理人欲之在人。正如阴阳昼夜之相反。而不可以相并。非故有意于相反。亦其理势之自然也。此胡子同体异用之说为不可。而同行异情者则以圣狂舜蹠之于饮食男女。有中节不中节之异耳。是以语类及大全。论同行异情者。多至数十馀条。而每以两人对言之。其一条有曰一人之心。合道理底是天理。徇情欲底是人欲。正当于其分界处理会。五峰曰云云。说得最好。盖以理欲之在人。其几如此。正当就此几微处。致其省察剖判之功。而圣贤之尽性。众人之灭天。于此焉分。胡子之言。所以为有力。而非谓同行异情于一人之心之谓也。夫以同体异用为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4H 页
非者。所以别天理于人欲也。若以同行异情者。可就一人一心上言之。则是又和泥带水。界限不严。真妄相错。而卒同归于温吞煖处矣。若以理欲之在人。或断或续。正念才发。而邪意闯生。朝为舜而暮为蹠者。而谓之同行异情则又不然。发之虽正。而邪意闯生。则不有以制之。孽反代宗矣。克念作圣。而罔念作狂。则不有以反之。客或乘主矣。天理者精金也。杂以铅铁则金不得为真金。人欲则铁而已矣。间以零金。铁亦不得为全铁。此五伯之仁义不可与入尧舜之道者。又岂可牵连前后。合并善恶。而谓之同行异情也哉。曰同体异用者。既以一心上言之。则同行异情者。安得以异其义邪。曰就一心上谓之同体异用。故为朱张之所深斥。而此一句语意自不同。故谓之最好。若同其语意而谓理欲之在人。同其行也则不几于陈同甫义利双行王伯并用之说。而朱张又何取于此哉。姑记所见。以俟他日少进。看如何耳。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4L 页
金农岩昌协论退栗四七说辨(说略曰四端主理言而气在其中。七情主气言而理在其中。四端之气。即七情之气。七情之理。即四端之理。但其名言之际。各有所主耳。以七情为主气。栗谷非之。然子思论大本达道。不曰喜怒哀乐之发。是天下之达道。而必以发而中节者为达道者。正以人心气机之动。易于差忒。须是循理而得其正。然后可谓之达道也。程子亦曰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伊川非不知情之本乎理。而其言如此者。亦以气为主而言耳。四端善一边。七情兼善恶。四端专言理。七情兼言气。栗谷之说。非不明白。而愚见不无少异者。只在兼言气一句。盖七情虽兼理气。而其善者。气之能循理者也。其不善者。气之不循理者也。初不害为主气也。退溪于此处。极精微难言。故分析之际。辄成二歧。而至其气发理乘理发气随则为名言之差。然其言之精详缜密。则后人亦不可不察也。)
农岩于一生习熟见闻中。能发出此个意见。可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5H 页
见义理之在人心。有不容泯没。而亦见他聪明有过人处也。然其言不能无矛盾。岂思之有未审乎。抑以犹不敢尽背师说。而弥缝其辞乎。盖既曰四端主理言而气在其中。七情主气言而理在其中者为是。则又何以理发气随气发理乘。为名言之差而有二歧之患乎。夫理气二者。相须而不相离。亦不相杂。主理言而气在其中则理发而气随之也。主气言而理在其中则气发而理乘之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主理而言而气之随可知也。风雨霜露。糟粕煨烬。无非教也。主气言而理之乘。固可见矣。就四端而言则主理而气不外是。就七情而言则主气而理亦在此。各就其所主而言。不得不如此。岂可以此而谓天运有二致人心有二歧乎。分析而不害其同。浑沦而元非一物。知道者默而观之可也。既谓之名言之差。而又谓之精微缜密。则又不知其何说也。或曰彼以理发气发为二歧者。言理发则遗气而理独发。言气发则遗理而气自发。故为名言之差云云。曰如此则不成说话。此三尺童子之所晓解。农岩读许多书。识许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5L 页
多理。所见岂至如此偏枯乎。
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说
不睹不闻。子思就喜怒哀乐未发上极言之。虽目之所未及睹。耳之所未及闻。思虑未萌。万事未芽。而犹不敢少弛其戒惧之工。非欲就见闻上加工也。特欲就此心未发处。致其警惕之工而已。盖喜怒哀乐。发则有可睹有可闻。而未发则无所睹无所闻也。朱子以此一节。与卒章不动而敬不言而信同义。盖动则有可睹。言则有可闻。而未有动未有言则不睹不闻也。若说外面事物之无睹无闻。则不惟君子之心。澹然渊静。耳目愈益精明。未有不睹不闻底境界。而亦非子思就此心未发上言之之本意也。
科举说
今日之弊夥矣。如田政军政粜政。为生民之大弊。必变而通之然后。民得一日之安。而至如科举之弊。尤为大弊中之大弊。若不革此弊。人何以为人。国何以为国。三者之弊。逼人肌肤。而科举之弊。坏人心术。将此已坏之心术。以之事君。以之治人。何往而不为弊乎。盖古之教士也。小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6H 页
学以养其德性。大学以广其志业。优游培养于诗礼道德之中者数十年。至四十彊仕而出焉。而犹必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人才安得以不成。治化安得以不美。而隋唐以来。词章取人。则其尚浮华遗本实。无益于国家。有害于心性大矣。而流弊之极。至于今日。则无有可言者。人之始学也。未离句读而先学掇拾。未习洒埽而先事躁竞。自其心志之方启。精神之方锐。而举而驱之于奔竞利欲之窦。小成则小弃之。大成则大弃之。不啻若鱼免之筌蹄矣。不成则举一生所业而全弃之。是果何补于身计国计。而埋没心性。老死而不回哉。昔齐宣王设四十里之阱于国中。而人犹以为苦。而今设利欲一大阱于国中。令人出脱不得。伎俩之中又生伎俩。躁竞之中又生躁竞。偷薄浮华。日甚一日。士子者。国家之元气也。文体者。治道之所关也。功利兴而战国衰。清谈盛而晋室颓者。不幸而兼之矣。如欲变而通之。则当依周家小大学之制。必得德行道艺之人。以为太学之长。而八道之中。拔其秀异者。又为之师。申家塾党庠之制。养弟子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6L 页
于其中。县升之州。州升之学。(其遗法在于周礼及二程遗书小学中。)时以经义及史及时政分三场。问以得失。以试其才否而进退之。务令议论根据。文辞朴实。罢明经廷谒节制升学公都会白日场之属。罢诗赋疑义表俪之类。为师长者必以五经四书,濂,洛,关,闽之书为主。而旁及于贾,陆,荀,韩,欧,曾,王,苏诸子之书。(此在朱子贡举私议中。亦在夫临时量授之耳。)庶几人才风俗。救得一半。而抑又有大者焉。先正君心。建极于上。而正朝廷正百官。然后可以议及于此。不然而以今日偏党之习。遽然以行周官之制度哉。或曰乡举里选。法非不美。而其柰末俗益巧。盗名者众乎。曰此则在于得人。故曰未有无人而徒法之行也。况中才之人。可导而至善也。不犹愈于今日之导之于利乎。
改字说
昔我外王父密庵先生命名吾兄弟以靖字。盖以先祖文靖公之德业。足以庇覆后昆。而欲其绍述世德。不忘其所由生也。余名光而字休文。光与文皆显于外者也。无古人尚絅思晦之义。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7H 页
尝窃病之。噫。人之所以贵身。固非名字之所能与。而顾名思义。古之人亦未尝专作歇后看也。间读先祖画像赞中。践履极于笃实一句。尤有感焉。遂改其字曰景实。呜呼。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者人心也。若无诚实。岂复有物乎。倘使无愧于是字。则于先祖岂不有光乎。于是乎书。
劄记
沙溪于礼学。用一生工夫。考据精博。议论审细。备要问解等书。可谓有功于后学矣。惜乎。用其所长而于礼之大原头。恐未尽理会也。夫大礼。与天地同其序。而三千三百。从一仁中流出来。又岂可区区于依本子按故事。而便有下视前辈之心哉。夫子大林放从先进。则固欲删繁就实。而朱子亦曰圣人有作。古礼不必尽用。且要理会大本大原。家礼之书。略浮文敦本实。以合乎古今之宜。而退陶先生论礼正是如此。不屑屑于既往之迹。而合于人情。顺乎天理。则可见其有制礼作乐之手也。沙溪固未及此。则亦不害为守经信古。而乃于家礼。犹不满意。多所添益。于退陶先生则曰退溪论礼三百馀条。其合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7L 页
于礼者八十馀条云尔。则未论其礼之合不合。其言之不让。已甚矣。其于礼之大原头。恐未尽理会也。
握手之说。高峰辨之详矣。今裹令里之辨。沙溪费力争论。然终不若愚伏之说文顺而义明。盖仪礼握手用玄纁里。长尺二寸广五寸。记曰设握里亲肤。疏曰按上文握手用玄纁里。长尺二寸。令里亲肤。据从手内置之云云。里亲之里。非纁里之里乎。谓之裹者。已无下落。而更加今字则尤不成文理矣。且亲肤字。若作亲其肌肤看。则亲字已兼裹意。若作亲之肌肤看。则古人无如此下字。(如孟子无使土亲肤。诗泽里衣也。以其亲肤。)则二者未见其一稳也。但愚伏谓在仪礼则犹可如此读。在家礼则何可如此读云者。不能无疑。盖家礼注从仪礼中出来。何可以二观之邪。
曲礼知生而不知死。吊而不伤。知死而不知生。伤而不吊。沙溪曰于死者无分则岂可强意哭之。按记郑氏注曰吊伤皆谓致命辞也。杂记曰诸侯使人吊辞曰寡君闻君之丧。寡君使某。如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8H 页
何不淑。此施于生者。辞伤未闻也。说者有吊辞云。皇天降灾。子遭罹之。如何不淑。此施于死者。盖本伤辞。辞毕退皆哭。疏曰此论吊伤之法。若存之与亡并识则遣设吊辞伤辞兼行。若但识生而不识亡则惟遣设吊辞而无伤辞。若但识亡。惟设伤辞而无吊辞也云。辞毕退皆哭者。吊辞乃口致命。若伤辞当书之于板。使者读之而奠致殡前也。又按杂记吊伤辞毕皆哭云云。沙溪不知吊伤乃致命辞。而认作吊哭之义而云云。故守其说者。或姻戚而不哭。或知其子而不哭父曰不识面也。此岂人情乎。姻戚与知子则岂可谓于死者无分也。姑记之以俟知者订焉。(死而不吊者三。畏压溺。此吊字亦作吊辞看。又按张子曰畏压溺。可伤尤甚。故特致哀死者。不吊生者以异之。且如何不淑之辞。无所施焉。)
世或言外姊妹无服。盖以家礼及丧服。皆言外兄弟内兄弟而无姊妹字。故致此疑。然姊妹独非兄弟乎。如丧服疏曰外亲虽适人不降。又曰外亲无出入降云云。则所谓适人出入。非姊妹之谓乎。又通典庾蔚之曰一人身而内外两亲。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8L 页
论尊卑之杀。当以己族为正。昭穆不可乱也。论服当以亲者为先。亲亲之情不可泯也。或族叔而是姨弟。若此之类皆是也。若外甥女而为己子妇则不用外甥之服。是从亲者服也。外姊妹而为兄弟之妻。亦宜用无服之制。兄弟妻之无服。乃亲于外亲之有服也。由此数段而观之。外姊妹之有服。岂不较然乎。
大祥后新主祔庙时。备要有告辞。而古者庙各有主。孙祔于祖。故卒哭之明日。行祔于祖庙。而不及于馀位。后世同堂之制起则祔祖似无意义。然朱子犹以爱礼存羊之义处之。今于卒哭已告祔祖。不当一事而再告。馀位则又当以异宫之义处之。亦无事于告矣。沙溪告庙一节。似近于赘。
祔祭时告辞。备要称显曾祖考云云。而士虞礼记卒辞曰哀子某。来日某跻祔尔于尔皇祖某甫。女子曰皇祖妣某氏。妇曰孙妇于皇祖姑某氏。注不言尔。曰孙妇。妇差疏也。祔辞曰适尔皇祖某甫。祔尔孙某甫尚飨。疏欲使死者祔于皇祖。又使皇祖与死者合食。故须两告之。是以告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9H 页
死者曰适尔皇祖某甫。谓皇祖曰跻祔尔孙某甫。家礼去尔字。直称祖考。皆据亡者而言。盖本于仪礼。当从家礼为是。
初丧立主妇。谓亡者之妻。无则主丧者之妻。虞祭以后练祥禫之主妇。亦当同此。而备要代以主丧者之妻。而引横渠说云云。则亡者之妻为主妇。不过初丧数月。或踰月之间。而自虞以后传于主丧者之妻。旬月之间。方立而遽废。不应如此之速也。况三年馈尊。都无所事。岂得安于人情乎。若然则家礼何故都没其文。而至丧毕时祭条。有舅没则姑老特位于主妇之前云云。其意可知也。横渠所谓东酌罍尊。西酌牺象。岂可母子共事云者。亦指时享大祭而言。非以丧礼而言也。(右三条三兄云)
春秋隐七年齐侯使其弟来聘。程子传曰先儒母弟之说。盖缘礼有立嫡子同母弟之说。其曰同母弟。盖谓嫡耳。非以同母为加亲也。天下不明此义也久矣。(胡传亦引用之○左传此类多。如穆叔曰太子死。有母弟则立之。无则立长。注立庶子以年。)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49L 页
仪礼经传通解内治篇生子条。冢子未食而见。必执其右手。适子庶子已食而见。必循其首。(郑注天子诸侯尊别。世子虽同母。礼则异矣。未食已食。急正缓庶之义也。○疏曰天子诸侯未与后夫人礼食而先见冢子。是急于正也。先与后夫人礼食之后。然后始见嫡子庶子。是缓于庶也。○今按朱子说。此承上文记大夫礼。而又别其冢嫡庶子之异同也。冢子之礼。仍与前章同。唯适子庶子为异耳。)
又曰适子庶子见于外寝。抚其首。咳而名之。礼帅初。无辞。(郑注此适子。谓世子弟也。庶子妾子也。外寝君芜寝也。○疏曰太子之弟。见于外寝。庶子侧室。但抚首咳名无辞之事。与世子之弟同。故与适子连文。同云见于外寝。其实庶子见于侧室也。○今按朱子说。下文方说庶子。此庶子字宜为衍字。或是适子之次者。名为适子庶子也。)
立世子条传曰。疾死置后。复以嫡长子云云。此谓世子死。立次嫡为后。而复谓之嫡长子也。(朱子次嫡庶子说。亦见家礼大小宗图下。)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0H 页
宋相献议中曰必得次长。不为庶子之明文。然后许穆之说乃可从也。今按次长亦名长子。亦为三年者。即贾疏之说也。庶子虽承重。不得三年者。亦贾疏之说也。然则次长不为庶子之明文。不待他求。而即贾疏之中而得之矣。三年与不得三年之别。如此其明。而犹未能晓然于次长之不为庶子则其亦异矣。彼以疏所谓适妻所生第二者。同名庶子者为證。然今以疏说上下文考之。其义甚明。其曰庶子妾子之号者。盖谓庶子之称。本妾子之号。而非适妻所生之号也。其曰适妻所生众子。同名庶子者。远别于长子。故假妾子之号。而以严长众之别也。然则适妻所生众子谓之庶子者。乃借用之称。而所谓不得三年之庶子。是真庶子也。适妻所生第一子不死。则第二以下为庶子。第一子死而第二子立则第三以下为庶子。非真庶子也。所以别于长子也。今以体而不正本然之名。与远别借用者而欲合而一之。不亦缪乎。第二长者。既立为长子。则以其正体于上而将所传重也。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0L 页
故其死也。父为之三年。况已缵绪君临一国。而乃以不得三年之科率之乎。(金退甫说。)
按退甫此说极明白矣。而彼以勉斋所编续解。为未经程朱勘破而斥外之。况贾疏所言。其肯以为当然而谓之明文乎。今程子说及仪礼内治篇。分别冢子适子庶子之称。八字打开。此朱子说也。非惟朱子说已如此。周家之礼。元自如此。当时若举此以證之。又将何说以陵驾之也。然则其曰第一子不死则第二以下为庶子云云。亦非经之本义矣。
张子内外宾主之辨。或问曰三月不违者。仁在内而我为主。日月至焉者。仁在外而我为客。语录曰不违者。心常在内。心安于内。所以为主。日月至焉者。心常在外。心安于外。所以为宾。倪氏以或问语录有初晚之不同。然所谓仁在内而我为主者。盖谓心之主乎仁也。所谓心常在内。所以为主者。盖谓心之在于仁也。二说虽殊。其义则归于一也。按语类曰仁犹屋心犹我。常在屋中则为主。出入不常则为客。以此观之。二说虽若不同。盖亦初不异也。恐不必分初晚说如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1H 页
何。
节要答陆子寿书。伊川先生尝讥关中学者役文之弊。讲录劄疑刊补农岩说各不同。伊川先生语亦未见于遗书中。岂此间无善本。而多脱误故然邪。惟程子曰且省外事。但明乎善。惟进诚心。其文章虽不中。不远。所守不约。汎滥无功。朱子曰这般次第。是吕与叔自关中来。初见二程时说话。盖横渠多教人礼文制度之事。也学者只管用心不近里。故以此说教之云云。疑或指此欤。姑记于此。以俟他日之细考云。
 
困知记曰窃以性命之理。无出理一分殊四字。简而尽。约而无所不通。初不假于牵合安排。确乎其不可易也。盖人物之生。禀气之初。其理惟一。成形之后。其分则殊。其分之殊。莫非自然之理。其理之一。常在分殊之中。此其所以为性命之妙也。语其一。故人皆可以为尧舜。语其殊。故上智与下愚不移。圣人复起。其必有取于吾言矣。
整庵此说。在诸说中最为精深。自谓积岁年寤寐沈潜之工。恍然洞见其本末者。而又谓圣贤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1L 页
复起。必有取于吾言。以今考之。句句可疑。何者。受气之初。其理惟一。成形之后。其分则殊云。则此理之体。果有殊于受气成形之分乎。又曰语其一故人皆可为尧舜。语其殊故上智下愚不移云。则人皆可为尧舜。不在于成形之后。而上智下愚之不移者。非在于受气之初乎。今论理而不言气。槩曰理之一。常在分殊之中云。则理之一者。有何形象。而寄寓在分殊之中者邪。朱子所讥中又自为一物。而已发之际。常挟此物以自随者。殆此之谓也。其自谓洞见者。恐未足信也。
陈清澜建学蔀通辨。先辈未有论其得失者。岂以当陆禅怀襄之时。能与之角立争辨。左袒师门。故特假借之。而不欲与之雌黄于其间邪。其志则固可嘉。而其学则未精。甚可惜也。盖其谓朱子早与象山合。中年疑信相半。去短集长。晚年始觉其弊而力攻之者。其言之牵强破碎。不几于诬朱子乎。夫以正攻邪。犹惧不胜。况自坐在蔀里。而攻人之蔀。而望其服于已乎。夫吾儒之学。于异端。言言同事事同。然而不同。(程子说。)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2H 页
岂可以同者而谓之与异端合乎。毫釐之间。便有千里之别。正学者所当明辨处也。朱子以大中至正全体大用之学。因人而变化。随證而扶抑之者。终无以发明于天下万世矣。今不欲一一辨论。而姑论其大槩如此云。
 王荆公乞退表曰。忠或不足以取信而事事至于自明。义或不足以胜奸而人人与之为敌。
使益勉于忠益勉于义可也。至于自明与为敌则已过矣。况又甚之乎。惜乎。其以小忠为大忠。小义为大义。而不知其益求其所未至也。此荆公之所以为荆公也。
退陶先生心经后论。卓乎无容议为。但论道一编说则有少差。盖先生不见其书。而执名而揆之故云云。篁墩之意则盖谓朱陆之道。始二而终一也。非谓道一而无二。陆一而朱二也。(见篁墩本集○尹公光绍尝言如此)
存心不是慢慢地。不放出而已。直是扶竖起来。肃然警惕。如对上帝。如对君父。不偏不倚。卓然中立。方是立天下之大本。孔子所谓敬以直内。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2L 页
曾子所谓战兢临履。子思之戒慎恐惧。程子之整齐严肃。朱子之惟畏近之者。而天下之理。由此而出。方是达道。然所谓达道。亦岂可任其自然而听其自和哉。盖无所不用其敬也。所谓敬贯动静也。
奇高峰后说总论二篇。濯去旧见。勇于从善。令人叹服。然辞意之间。未尽融释。而先生以大者既同。故不复与之辨论。盖先生书中情之有四端七情之分。犹性之有本性气禀之异者。特言其名色之相似耳。非言其义理之实同也。何者。本然性气禀性。虽有二名。而同一性也。四端七情。对待而言则实二情也。就一性之中而或主理言曰本然性。或兼气言曰气质性。以二情言而曰四端七情则是分开言之也。所就而言之有不同。不可以名色之相似而谓义理之实同也。必不言四端而单言七情。然后可与兼气之性同耳。(如中庸之喜怒哀乐。好学论之言七情是也。)高峰于此。有所不察。而终始以是为说。故终未洒落分明。有以启后来之纷纭也欤。
按仪礼经传通解续本经记。燕养馈羞汤沐之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3H 页
馔如他日。郑注燕养。平常所用供养也。馈。朝夕食也。羞。四时之珍异也。又曰朔月若荐新则不馈于下室。郑注以其殷奠有黍稷也。下室如今之内堂也。此是成服后葬前礼如此。而记檀弓卒哭而讳。生事毕而鬼事始已。郑氏注以不复馈食于下室而鬼神祭之云云。故遂罢日祭馈食之礼。而仪礼本经则初无罢之之文。后贤义起。非徒从厚。恐正合经意也。退溪先生所谓不复馈食于下室。经无明文。岂亦疑之及此邪。
太极图解剥图体云水阴盛故居右。火阳盛故居左。勉斋以为此图方说生之序。不当言行之序。退溪先生亦是其说。然濂溪此图。与河图取义各异。盖河图主五行而言。其生出次第则先其轻清。以及重浊。故水火居先。木金次之。土又次之。其义固然也。太极图自太极而生阴阳五行。至于成男成女。万物化生而言。则生出流行之妙。兼包于其中。取义各不同也。水火初生。其体尚虚。其形犹未定。然以阴阳之大分而言之。天一生水之时。即阴气方盛之时也。地二生火之时。即阳气方盛之时也。阴阳各以类从。而流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3L 页
行亦以其时。故图说曰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而系之曰五气顺布。四时行焉。朱子有见于此。故以水为阴盛。以火为阳盛。而兼生出流行之妙于其中。盖阴阳互藏其宅。稚盛各随所见。以主于中而言之则有根阳根阴之不同。故其体嫩虚。谓之稚亦可也。勉斋说自一说也。以在乎外而言之则有居右居左之有异而各据其盛。谓之盛亦可也。解剥图体自一说也。乌可执一废一。一定而不可易邪。㙖尝说此义。余亦是之。故特书所见。以俟具眼者订焉。
读易
易之道。随时变动。如风水之移步换形。然若理会乾坤透则馀卦可以类推。未有中而不吉。则易之道。贵乎时中也。过刚过柔皆有戒也。三居下之上。故少吉而多凶。则为一人一家之上者。可不知所以兢惕之道乎。况上而至于亢者乎。元亨利贞。诸卦多有之。而或以一事一处而言。如乾之德则无所处而不元亨利贞。正如荷珠颗颗圆。此孔子所以以四德说乾卦。诸卦自如旧也。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4H 页
东莱吕氏曰需上六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大抵天下事。若能款曲停待。终是少错。
大凡常人之情。于不速之客。一则犹可勉强以待之。勉强非敬也。至于二至于三则未尝不生其怠慢忽易之心。此量不足而理不能胜私也。反之则吉孰大焉。
人言孔子未尝言性。至子思孟子。始说得详。却不知系辞备言。如继之者善成之者性。
又言未发之旨。子思以前。先圣未言之。却不知易已备言之。如坤复之间。贞元之际。其理灿然。坤之六二言直方大。孔子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咸九四曰贞吉悔亡。系辞又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此义又极分明。但非平日雅言。故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以闻也。
洞中劝学节目(壬寅)
我洞文献。其来远矣。刱书塾立洞规。以维持防范于一方多士者。肇自龟村,星南,云川三先生。至今数百馀载。遗风馀教。犹有存焉。近则吾大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4L 页
山公慨然有志于继前绪而迪后学。与洞中父老。议置赡学一所。拟与村秀才子。就閒旷讲素业。使此个端绪不坠于地者。其意极眷眷焉。而不幸沦谢。此志未就。后生年少。于何考德而问业。而科举之习。日引而月化。轻重之序。不能不因冷暖而倒置。则前后先辈所以设塾迪学之风。恐无复影响于后来矣。玆与同志。反复商量。选洞中年少。为居斋劝学之地。噫。杜门独学。与周旋师友之间。难易固不同矣。然必已有受善之地。然后师友方可以施其切偲之益。须各自惕然一跃跃出。知天畀之重不可负。圣贤之言必可师。讲学为明伦之道。学问思辨为笃行之地。循循而有序。致一而不懈。则古人事业。不期而当我之前矣。至此而后。方可塞受中以生之责。而先辈慇勤设始之意。庶不归虚矣。诸君其念之哉。
一。古人自能言能食已有教。至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则教之之道。以豫为先。小学之教。深有望于在家之父兄。今断自十五以上已冠者为始。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5H 页
一。读书次第。先贤以大学为先。论孟中庸次之。诸生所读。先就四子。后及诸经。心经近思录朱子书节要等书亦善。小学实做人底样子。而朱子已有兼补之训。则时时诵习。以为夹辅用工之地。(史记外传。亦不可不读。而今三冬日月无多。故此以经书为主。史传等书。当为归家后工夫。)
一。每日昧爽而起。盥栉衣冠。各自整饬。几案必正。坐立必端。步趋必安详。言语必敬慎。读书则专心致志。字逆句探。期至于精熟通贯之域。毋得諠哗杂乱。毋得箕踞惰慢。以丧己病人。
一。训长与山长。每朔望亲造斋所。点捡所业。或背诵或面讲。正其音读。发其疑难。考其勤慢。以为激劝之地。诸生亦有疑则问。勿为含糊苟且。陷于自欺之科。
一。会中推堂长一人。(年稍长为众所敬惮者。不必班首。)逐日行相揖礼。读书课程。日用应酬皆主之。诗曰朋友攸摄。摄以威仪。朋友之职。专在于此。而世降道废。责善为难。受善尤难。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155L 页
今虽不欲言。而前头大有事系焉。诸君其各勉旃。
一。举业虽不可废。亦自有时节。不可一向没溺。以取躁竞之讥。况今日之会。非为举业设也。则须先判内外轻重之分。专心于修身敕行之方。以至居室延交。承上接下。无非用工地头。毋使言行不副。心迹判然。为乡党父老羞。
一。太极图,四勿箴,西铭,敬斋箴,白鹿洞规,夙兴夜寐箴及圣贤亲切之训。反复潜玩。时时讽诵。既与同侪商量。又与训长讲论。
一。既入斋之后。不可以家务冗干数数出入。若众所共知。不得不出者。则名下悬录。暂出旋入事。
以上数条。切望毋忽。其所未尽。据此类推。而不复及于禁罚之间者。其待诸生不欲以浅也。苟能专意讲读。要做好人。则必能谦虚退逊。谨畏祗敬。无待于禁罚之设。若或不然。而有出于科条之外。则岂设学之本意。而所谓儒宫之罚。亦不得以略之也。诸君其亦重念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