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x 页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书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3H 页
答金公穆(熙周)
秋末一稳。迨入念中。迫此岁暮。怀仰益勤。于是而忽承惠翰。何慰如之。示谕缕缕。足见潜玩之力。良可尚也。如左右资地。得先生长者为之向导。何古人之不可及哉。而世无任其责者。则亦自著力而已。然窃病今日后生。非无聪敏资地。可以有为之人。而都无奋发直前勇往之气。閒时则讨一两卷册子读。读时又无反躬实践之意。而摘取一两句疑难。务出新奇。以资口耳。外面才有一毫声响可以利己。便张皇颠倒。随波逐流。如是则虽穷年没岁。济得甚事。古人所叹为僧不了。做道不成者。正谓此也。如左右正不如此。然不可不深省而自反之。办得立个身心。不伏作此等人。然后读了又思。思了又读。反己体验。不要作纸上之空言。则庶几大有所开悟。大有所疑难。于是而博问于人而资警益。是为究竟之地也。如何如何。感左右之诚意。临书写成不逮之言。愧悚愧悚。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3L 页
答金公穆近思录问目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注阴阳变易太极之体。 变易无体者。太极之理。而乃以变易为体者何也。以体用言则变易者似为太极之用。而以体言者何也。
此体字非体用之体。乃形体之体。一阴一阳。交易变易。而太极无不在焉。故以易谓太极之体。
 几善恶。 圣人生知安行。似不可以几言。
此通圣贤而言。圣人特安行于善耳。不可谓无其几也。所谓哲人知几。诚之于思。是也。
 
既是涂辙。却只是涂辙。
一理浑贯。无应未应本与末之异。则非一个涂辙乎。
 横渠定性说。 此性字似兼情字义看。
合作情字义看。先儒已言之。
 董子不谋利之利。 朱子以君臣父子。各得其宜释之。似过重。董子正谊明道之说。与孙思邈胆大心小之说。语意不关。当分二条。
自利之本而言之。利者义之和。朱子所谓君臣父子各得其宜是也。一转而为有所为之利。即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4H 页
董子所谓谋利之利是也。再转而为众人私己徇欲之利。天下之恶。皆出于此。而随人随事。不同如此。今未尝深思。而辄以大贤之言为过重。似涉未安。与孙思邈之言。所指虽殊。并可为法。故同言之。
 点之意欲止。 止字之义。
曾点言志。欲以此自乐。更无力践向进之意。
 造德则自忠恕。 自谓自然之自。
自犹由也。非自然之自。
 仁之道。只消道一公字。 以公谓仁之本。恐不害义否。
公只是周遍普博底道理。以人体之则自然便有恻怛慈爱之意。乃仁也。非以公为仁之本也。
 学者为气所胜。 夫人之气禀。有厚薄明暗之不同。而曰塞乎天地之间何也。这气亦如性之有本然气质之殊欤。
湛一气之本。若以道义而善养之。则必浩然而塞乎天地之间。非如性之有本然气质之殊也。特在于养之有善否耳。
 吕与叔诗独立孔门无一事。只输颜氏得心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4L 页
斋。 无一事。指上句词章等事欤。输字之义。
无一事则词章等事在其中。输字溪训作委输之输。或作输赢之输。
 伊川答显道何思何虑之语。谓说得太早在。又道恰好著工夫。
戒以发得太早在者。正是教之以平实地下学处加工。是恰好著工夫也。
 崇德以外。君子未或致知。
君子所当用力者。在精义利用。内外交养而德自崇。外此则无所致其知也。叶注有所不能用其力者。得其义矣。
 德胜其气。性命于德。
性与命。为德所养。而无所挠害。
 知崇。天也。形而上也。
知崇则不滞于形器。故曰形而上也。对知礼成性而言。
 横渠于范巽之。以不及古人病源。引而不发。
不及古人处。能自省察。则可知惟在推其病源而去之。游心沈熟。存意之不忘耳。前贤示人之意深切。而君与我所当惧而勉也。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5H 页
作事蔽盖不见底。 引于吾言无所不说。似过重。
破自私自足之心。非引前哲言以折之而何哉。过重二字。不让大矣。
 敦笃虚静。仁之本。
敦笃虚静而后可以为仁。故曰仁之本。犹言基本田地。
 易不言有无。 无形底理。有形底气。则以道为无。以气为有。似不为无据。
理虽无形而非真无也。安得谓无。老氏谓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和理也无。
 曾子易箦。先儒未有明释。
朱子答王子合书见节要第十二篇。幸检看。来谕细看。或有不当疑者。有不必疑者。似于肯綮处。咬嚼未破也。要在反躬实践。使其言不作纸上之空言。而卓然见行于日用之间。则小小文句疑晦。渐见瀜释矣。如何如何。
答金公穆
示谕以成服月日。行祥练之礼。乃朱子说也。(见答曾无疑书。)但朱书中只说祥练。而不及于禫。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5L 页
故后来议论便多端。然以日易月之制。愚未之前闻也。家兄尝答人之间曰朱子只及练祥而不及禫者。无乃练祥可以追行。而禫不可追行故邪。盖斩齐方是服至二十五月而除矣。禫只是向吉之制。不可更以成服月日而数之。郑氏于记。三年而后葬者必再祭。注曰已祥则除不禫。疏曰哀情已极。故不禫。盖为此也云云。鄙意亦以为禫与练祥。事体自别。故过时则不禫。压尊则不禫。虽以成服月日追行祥练。而实则过二十七月之制。故从哀情已极之例而不禫邪。幸博询而审处之。毋至于后悔也。
答金文老(昌寿)
贤者聪明志气。侪类少及之。心窃期仰。但恐志气大广而或流于汎滥。聪明有馀而閒用乎杂博。异日或欠收敛结杀之功耳。知读中庸书有味则何幸何幸。此书虽云语道之极致。非初学之急务。然真究而实体之。则下学之工。亦岂外是邪。道字之疑。疑得甚善。盖率性之道字。子思特言道之由乎性。而有分派条理去者也。或问所谓循仁之性则自父子之亲。以至于亲亲仁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6H 页
民皆道也。循义之性则自君臣之义。以至于敬长尊贤皆道也。循礼之性则恭敬辞逊之节文皆道也。循知之性则长非邪正之分别皆道也。初不待于人之持守体行而后方谓之道也。惟其道体之洋洋。自在于日用之间者。无时不然。无物不有者如此。故君子于此。因其性之固有。而存养省察于动静之间。不使其须臾毫忽之或离也。以此观之。道非有二也。特以有能所之不同耳。幸更思之。非徒此也。毋论读书与应事。无不理会教彻头。而验之于践履之实。则知日以明行日益固矣。若不如此齐头互进。交致其功。而先以驰心为虑。性命为高。权为倚阁。而曰勉勉循循乎古人行事处。则下梢恐无交涉矣。如何。因便信笔及此。幸有以反覆也。
答金文老
近见年少志学之士。每经一番拍试之馀。心神骚扰不静帖。向来意思渐渐渗淡。虽时向旧路。而毕竟工夫间断不接续。如是过三五次则遂忽然忘之矣。念左右志气坚笃。必不在此例。然恐或隽永之味未深。而冷煖之势易夺也。光夏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6L 页
秋积病。遮眼文字。亦且抛弃。古人恬养工夫。又为疾病所恼挠。岂可望于一步有进乎。每自惭惧悔责。而时承惠问。不垂箴警之语。多有过越之称。意尊于为己务实之工。有所未至也。自此除去此等虚张之习。沈潜乎句读。咀嚼乎膏腴。忠信笃敬。参前倚衡。而为己为人。初无二致。庶几交修互磨。以窥乎古人之藩篱。则岂非至愿邪。通书所疑左右欲借听于聋。深感问寡之意。鄙说别纸呈似。如未中理。幸反覆也。
  别纸
 
诚者圣人之本云云
此言圣人之诚。而下文引乾元资始变化之道以明之。圣人之诚。即天道之诚也。
 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云云。
易即交易变易之易。而实理流行。赋与万物。故曰性命之源。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云云。
通书与太极图相表里。五常五行也。百行万物之象也。五常之用。散为百行也。恐不必引慎动章之道与德。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7H 页
德爱曰仁云云
爱曰仁则爱用也情也。仁体也性也。注所谓因用以名体者是也。原道所谓博爱之谓仁则专以博爱做仁者。性情体用之分安在。
 动而正曰道。用以和曰德云云。
俱就动上说。以其合乎众所由之道曰正。更就里面得于身而无所乖戾曰和。此道德字。以太极图言之。道阳而德阴也。
 天以阳生万物云云
以他本考之。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云云。下阳字。唐本误剩字。
 仁义礼智四者。止无违之谓纯云云。
谓动静言貌视听。无违于仁义礼智之德也。
 礼理也。乐和也云云。
理者有条理之谓。程子所谓礼只是一个序者是也。
 颜子篇小注粗字之义。
程子曰颜子微有迹。孟子其迹著。此等言语。非一粗字之义。可以默会。
 或问通书云云。与太极图文法不同。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7L 页
文法不同。何害。且究其精义。
圣贤言语。要在反躬实践。则意味正在言语之外。况言语又似有未经沈思而发者。恐终归于口耳之学也。如何如何。前书自讼甚切。然若不翻然改辙。则毕竟何益哉。义理正好沈潜反复。须先除去粗浮气象。乃可几耳。
答金文老
近看何书。如何用工。向见近思疑义。多在文句间。此等处虽不可忽略放过。然紧要在义理上穷索。体之于心而安。措诸事而裕。方为第一用工处也。
答金文老
新年怀想正苦。忽承惠问。审省馀学履珍重。此开正第一好消息也。承示读了中庸。又读论语。其间自有无限意味。能一一咀嚼得过。一一体验得去否。人间大事。岂有过于此哉。但恐立志粗浅。不能沈潜玩味。如朱门读书法。则古人所谓未读既读。俱是这样人者。为可惧耳。光精神日弊。而为远近知旧文字之记。辞之不得。略略酬应。尽耗精力。日来尤觉愦愦。柰何奈何。示来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8H 页
疑义。此便忙遽。容俟后日条答计耳。
 称谓又不改。更深所未安。幸谅之。以安微分为望。今此来使。或出专委。则非贫家省事简便之道。后并裁量。
  别纸
 夷齐所为。不是中庸了。
夷齐与圣人。根本节目之大。未尝不同。(求仁得仁等事在其中。)而以平日行事观之。盖极于清而不足于中和。故孟子以为隘。而又曰君子不由也。朱子不是庸了之训。又何疑乎。本文只作不是庸了。而今更著中字。
 尧舜禅受。汤武放伐。无适而非平常。
权而不离于经。乃经也。尧舜汤武之事。权而不离于经。则非中庸之道乎。
 吕氏之说。不免小失。
语句间小失。如修身见于世及彼以富四句。不衬合于不援上等语故邪。
 鬼神章游杨之说不可晓。
即其本文可见。于此有不晓则可见心志粗在。
 诚字始见于鬼神章。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8L 页
以鬼神章为一篇纲领则过矣。鬼神之为物。微而显。实诚之为也。故特言之。其实自天命之性至终篇。无非诚字为枢纽也。
 德不胜气。性命于气。德胜其气。性命于德。
性命于气。言此性此命为气所胜。性命于德。言此性此命。为德所养。
 朱子曰仁不可言至。地位可以言至。
仁不可言至。一时偶为此文义而发。日月至焉。随他本文正义而发。何可执泥看邪。来说费力入于穿凿。比并牵合。读书之大病也。
 
无可无不可。有义存焉。
无可无不可。乃圣人廓然大公。物来顺应底道理。岂可以圣人众人对言之。而又岂无一定之可一定之不可乎。只是义当死则死当生则生。初无主张偏著之意。是无可无不可也。
今辄随问报去。然凡读书有疑窒塞处。濯去旧见。以来新意。令心志平荡荡。然后更将所疑处。徐徐思量。则庶乎得其本意之所在。不可以一时意思。忽忽思量。必欲强通而穿穴以求之也。如何如何。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9H 页
答金伯雍(熙民),舜叟(熙奋),叔明(熙洛),裴相说(戊申)
客冬两度书。副以疑目。合拜通读。有以见佥贤从事讲靡之乐。实为今日之所难得者。不任叹尚。病懒相仍。又坐无便。阙然稽覆。忽忽春已生矣。即惟新正。佥侍学增吉。相从讲学。保无替否。种种驰情。不比寻常也。光靖辊到极处。精神意绪十分消散。但未至颠丘壑耳。惠寄问目。旧闻都忘。即以今日昏耗之见。随条供答。何可望于中理邪。幸俯谅而反覆之也。抑尝闻之。穷理贵于就平易明白处。白直理会。理会得多。深者远者。自在于其中。而持守体察之工。尤不可顷刻忘也。群居观善之功。日有所进。而能不变于外慕风声邪。临纸寓书。草率可愧。
  别纸
 明德
诸说不一。今合而评之曰。理气合而为心。自然有虚灵不昧之妙。静而具众理。动而应万事。其于明德之体段。已说尽矣。气禀所拘之气。非他气也。本体之明。非他理也。须就不可离处。要见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9L 页
其不可相杂。乃为稳当。
 明命
明命。就人生以上说。专以理言。朱子曰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流行也。盖一动一静。是流行处。兼气而言。已非明命之本体矣。 语类所谓这物事。非指明命而言。就形下之器。指言具此理者。是明命也。
 物各有所当止之处
此物字。汎指人物而言。王者所居。民所当止之处。以比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当止之所也。
 
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
明即心之知也。著全体大用无不等字则贴至字。
 必自慊
诚意章初节。方论工夫。故章句曰以自快足于己云云。又曰欲其必自慊而毋自欺也。观下两个自字。便见其工夫上说。末节心广体胖。乃功效耳。
 正心之正
先儒之说多矣。然体不离用。用不离体。体用相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0H 页
须。其义未尝不归于一也。
 心不在
存在二字。其义一也。但孟子以后著存字多。朱子盖承用之。而稍有工夫底意思耳。
 絜矩
矩字之义。只在推上。絜矩只是恕也。因其所同。在矩前。各得分愿。在矩后。裴君絜矩说。向来一二长老。已有此说。盖因朱子答江德功书有此意。(考大全。)后又与周舜㢸书则不然。初晚说不同也。以前后书仔细参考。而质之于章句如何。
答金稚渊(塇○甲辰)
朝起忽承惠翰。意寄勤挚。虽其辞旨过重。非仆所敢当者。而亦足以见贤者志尚之高远矣。滔滔流俗。惟声利之是骛。谁肯留心于古人声响哉。而贤者乃独向冷淡家计活。意甚盛也。志甚远也。长德已远。无从问业。未免中途伥伥。则是可恨也。然士患无其志耳。苟志之诚笃。而不懈于用力。久当自有所至。何患于终不得其门哉。如仆本无心得。老耄及之。其何能有助于贤者竿头之进哉。不必作如是重大辞缘。时时相从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0L 页
于寂寞之滨。或彼此交相资益则何幸何幸。
答金稚渊(丙午)
远在数舍之地。声息且无以相接。况可望进于此乎。顷奉至月书。审寓履冲迪。日与书册为活计。天之送君于僻居者。殆为玉成地也。光靖昏愦日甚。虽时有意会处。亦烛之将烬光景。何足言。君思索尽精可尚。一向困于所长。而不从源头上放得活水来。则其所穷索者。只枝叶耳。毕竟无益于身心。幸加意焉。答问录在别纸。岂能中节。更思而反复也。
  
别纸
 继天立极。天字极字。皆带中字说。
凡立言命辞。各各不同。节节推去。则尽有可通。然非当初立言命辞之本义也。随他文义。各自究索可也。不必比并牵合看。(大学序继天立极。又将如何说。)
 可庶几
言庶几则执中可知。但尧以一言授舜。而舜已唯。舜怕禹未晓。益以三言。则容有等差。
 朱子曰有道心而人心为节制则人心皆道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1H 页
心也。
与序文之意。有些不同。然道理亦正自如此。
 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
使字非别有一心以使之也。正心之本然之权度也。
 折衷之衷音众。无过不及之义。
摺转来取其中之义。恐非无过不及之义。
 诸说之同异得失。亦得以各极其趣。
物格义与此不同。大学物格。言物理之极处到尽而言。各极其趣。言诸子之说。同者归于同。异者终于异。无所混淆而言。
 率是呼唤字
如言口头说过字。不是用力字。
率性之道说。姑俟来示。然此等义理无形影。易得走作。不若且就平易明白处看破。将来体认。如是久之。难者深者。自当源源而见也。
答金宽夫()
絜矩章三言得失之义。只将传文从容玩绎。不以己意参入于其中。则文意脉络。自有归趣。盖初言殷之未丧师云云。继之以得失。以见国之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1L 页
得失。由于众之得失也。再言命之不常。而继之以得失。以见命之得失。由于善与不善也。终言君子有大道而继之以得失。以见道之得失。由于忠信骄泰也。初以众言。再以命言。终以道言。渐渐向里说去。而初之得失。以己与人对言。再之得失。专就身上言。终之得失。又就心上言。得失字同。而得失之义则一节紧于一节。得国失国。其当务者在于众也。命之得失。当务者在于善也。道之得失。当务者在于忠信也。语意有浅深。心法有精粗。说到至微至约之处而止耳。若曰得失二字。只以得众失众一义看。则传所以引康诰与君子大道。岂不为剩语而无所当乎。以此意看或问及语类。无不吻合。胡云峰说亦亭当而不可易矣。
率性之道。只将章句所解。仔细思量。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就道字上言。所谓性中有分派条理去者是也。以性与道对言则性体而道用也。专言道则道固自有体用。以此理无分段无内外。揭起莫非全体故也。初不待于人之持守体行而后方谓之道也。道之体段。本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2H 页
自如此。故君子体之而不可须臾离。存养省察于未发已发之地。而立大本行达道也。或恐误看率字作用力字。故曰率循也。又曰不是用力字。义可见矣。
答金宽夫伯春()
再得稚渊书及并说。续承佥尊问札。寒暄之外。意寄勤挚。虽疾病昏愦中。令人心开眼明。不觉沈痾之在身也。当此时节。此个声响。无处得闻。而于今忽有之。或者天意未忍终绝。将于佥贤乎发之邪。惜乎。世无躬行心得之人。得以主张导率而作成之耳。则惟在自家著力用工之如何。既读中庸。当师其训。(知仁勇三者。不可阙一。)读而思。思而学。思之勿涉于汎忽。勿入于穿凿。而惟本文本义之是寻。学之无近于崖异。无徇于污贱。而惟近里著己之是急。如是积累涵泳之久。脱然如大寐之得醒。而了得受中以生之责。岂非至幸邪。光靖根本已衰。不能与病为敌。此亦理势固然。不足深以为叹。病中自点检。陋质极偏驳。于学又不得力。荏苒岁月。遂至于老且死。柰何柰何。率性说。儿辈传看。搜寻不见。未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2L 页
敢深说。然其大体则思之尽精。言之甚明。不任叹尚。顷年与宽夫说此义。今不记得。然大义则莫无可取否。盖性与道。对言则有体用之分。然道本自有体用。即此当然之理。便冲漠无眹是也。俟他日寻得本说。细答去也。昭穆说。病馀不能捡看。然意者庙中昭穆。有南北相对之分。而子孙昭穆之序则依旧。从庙制南向之法。后夫人之位则东西相对。而东酌牺象。西酌罍尊耳。是丈夫自为一位而分昭穆。后夫人自为一位而分昭穆。但王与后则不敢以昭穆论。而其位特尊。记曰君纯冕立于阼。夫人副祎立于东房。疏曰尸既入。转就西房云云。更详之如何。
 更按仪礼司士凡祭祀及赐爵。(太庙群昭群穆之祭毕。赐酒爵也。)呼昭穆而进之。(疏曰凡言昭穆。在助祭之中。皆在东阶之前南陈。)
答金伯春
相面辄欠从容。别后每有馀怅。忽奉惠问。披慰多感。书册之工。不能接续势也。然自古人言之。日用唯诺。无非用工进学之地。随处尽心。密切提省。得暇则将书册浇濯。慎不放过时日。积之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3H 页
之久。自有到处也。但恐立志不能如此牢固。易为外物所迁夺身。示及疑节。顷日面对时不记有何说。然祧主改题而权奉一庙。则未之前闻也。此在既往。难以追正。到今始欲避一庙二主之嫌。恐无他道理也。未知如何。则可以为今日善处之礼也。一节既差。节节差却。信乎事不可不善始也。祝文用时祭之祝。而祭毕祧主则奉安于别庙。诸位各归于当位。似乎宜矣。恐别无祧主告由之节。以其无改题等事故也。冬至日行祀则亦恐别无节荐之礼。以其一日再祭。似乎渎矣。如何如何。本无礼学。又有此种种妨碍。依示写去。深恐犯汰哉之诮也。
答金伯春
岁暮穷庐。怀想尤切。朝承二音。恍若一晤语矣。书中书册工夫。益觉疏阔之语。既以自叹。又不得不为贤者虑之也。正朝参谒。妇女冠饰未成则似难入庙。而揆以人情。亦难废新旧谒见之节。敝家欲依此行拜礼而已。茶荐似不可参。未知如此绵蕝。莫无大段失礼否邪。
答金国瞻(弼夏)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3L 页
杜门自将。悄悄无绪。忽得惠问。披慰十分。仍审寒冱。侍省无挠。为幸万万。光辊到极处。精神意绪。日益消耗。亦势也柰何。每念贵门诸年少。气质志尚。甚不易。如使得明师良友而薰陶之。其益岂可量哉。自愧空疏。无以扶助得一分。惟在随时随处提撕省察。自致其力耳。况圣贤之言如论语者。平易明白。初无甚难解者。熟复详玩。正不须他人之力也。
 示来疑义。足见佥贤孜孜向上之志。何幸何幸。凡看文义。平心易气。寻其语脉旨趣之所去。然后可以究其微意之所存。君与稚渊说。似互有得失。大抵君说平易。占得道理多。更加思量如何。
答崔甥泺
顷于悲挠中。草草见汝面而归。怀想又一倍也。即见汝书。不见汝兄书。尤觉心事不佳。即今课读能著实否。年既长成。凡百自著力。无顷刻悠悠意思。则工夫日进矣。朱子答魏应仲书。前日曾与尔看。能记之邪。更受读于长者。著心服膺可也。
与崔甥
前书有懒惰自讼之语。伊时答书。有些说话。今不敢缕缕。士惟患不自知耳。苟自知懒惰之为病。则跃然奋迅。如孤军猝然遇敌。尽力舍生。向前而已。夫何懒惰之足患哉。日用之间。实有所事。则日有开益而日有长进。虽欲懒惰而且不得矣。
 题帖被君强索。草草塞责。虽其辞语卑陋。然其劝勉之意则可知。幸勿以人废言。勉勉孜孜。以收其功。千万之望。
答崔仲蕴(璧)
冲寒趱程。别意惘然。便回奉书。细审患候已向减歇。还税启处珍相。趋庭药饵之暇。厚自调养。勿以目下无病而忽之。又是区区之望耳。生块处山斋。时将书册遮眼。然亦苦酬应多端。未能专一可叹。君移春曹佐郎。期限宽展。行止绰绰有馀裕矣。但愿惜取光阴。勿以得小为足。大覃思于古人之书。以图万里之程。是老婆苦心也。
与崔仲蕴
春气已阑。重侍馀学履一向珍重否。南望一怅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4L 页
然而已。近日工夫何如。药饵之暇。必不精专。然行著习察。一意向学。则日用琐节。无非进学熟仁之地。何必专向静处。然后可以用工邪。
与崔仲蕴
伯氏顷蒙委访。虽行事匆卒。未克从容。而感幸则深矣。近来用工果何如。举世奔趋于场屋。而君妙年高卧。天之饷我。不为不厚。于是而思所以自力者。无顷刻悠汎意思。然后庶不负于天饷之厚。亦何俟于他求哉。一部朱书。即其方法。于此著力吃紧受用可也。
与崔仲蕴
每得书。自讼甚切。愤悱弥笃。人苦不自知耳。苟知之审而志之确。日用閒务。何者非吾省察捡防。进德修业之地。少閒隙时。辄对古人书。以义理浇灌可也。知温习心经。尤为对證之剂。看时慎勿口头过。一言一句。须体验于心身。则久久自然打成一片矣。更愿勉旃。岭疏得彻。 天褒优渥。赵黄二令公之荡涤罪名。尤出望表。感泣无地。
答吕思谨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5H 页
前询庶曾祖母服制。经无明文。不敢妄说。然君家曾王考时。既已摄女君之事而奉侍巾栉。君之大人及君之兄弟。皆鞠养于其手。则古人同爨犹缌。况此非同爨之比乎。通典王冀曰庶祖母服。经诚无文。然亦无不服之制。以精例推之。自应服。(王语止此。)今恐亦当援此而服缌矣。如何如何。更问于知礼者而处之幸甚。
答外孙张濠泂(丙午)
数月不闻问。不胜纡郁。意外汝大人来。惊喜可掬。吾今夏暑潦。特地衰惙。几至委顿者已累月。而尚无苏意。日是之离。固应如此。无足深怪。汝兄弟工夫近如何。人家子弟自有意作好人。方有可望。幸勉之。不待父兄之教督也。
答庶舅(李东焕)
顷在书堂。未得攀袂而别。思之至今。未尝不怆悢于中。意外一札。远及于如渴之际。忙手披读。如复奉谈笑也。所托记文。不是做文字时节。而舅侍之意。欲作异日替面之资则不可已也。强治笔研。覼缕成篇。谨此写呈。只可自阅。以见吾舅甥之情而已。不堪更挂他眼。以取笑疵也。然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5L 页
甥于作此文时。不觉泪暗而纸湿。文虽拙而意则诚矣。遗之家中。作一故事。不可閪失也。亦不欲使人代写。拭眵扫秃以呈耳。
答裴君相说
前来问目。以鄙见条答。而无便未付。想讶之也。忽已经岁。侍学日有佳趣否。大抵思索。固不可不精详。然只就明白坦易处。白直理会。验之于心身。方有实得力处。不可缴绕于文句间及旁边零碎义理。恐无益于大体。转入幽暗隐僻之地。非小忧也。幸更思之。所答安保其不谬。回示镌驳。又大幸也。
  别纸
 大学或问小注问用之微妙。是心之用否。朱子曰理必有用。何必又说心之用乎。 窃意理无情意无造作。则谓之理必有用何也。且既曰理虽在物而用实在心。前后所言。似不同。
理会得理字分明则理之有用可知。心之用。独非理之用乎。此等处不可容易放过。将古人论理处。讲究得彻。则于学方有进。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6H 页
小学先行后知。如行有馀力则以学文是也。大学先知后行。如文行忠信是也。
小学知之浅而行之小者。大学知之深而行之大者。
 经一章节节句句。皆于传文释之独静定安三字。无分明释处。章句知其所止而无疑。无疑二字。似贴此三字。
定静安虑得。是明德新民之至于至善之小阶级。而其旨通贯乎八条目之中。章句所谓物格知至则知所止。意诚以下。皆得所止之序者此也。以无疑二字。贴此三字恐未然。
 章句物犹事也。只贴日用事物之理。释至善曰事理当然之极。遗却所以然底一边。
今且实理会得所当然之理分明。则所以然者源源自见于目前矣。
 致知在格物一句。
此等处。不必閒费思量。今且实格其物。实致其知。
 治国平天下道理。重在使众。故引康诰特言保赤子。贪戾者。反言之慈云云。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6L 页
引康诰特言保赤子者。以人所易晓者而言。举其小而大者之同然可知也。贪戾者。慈之反。而仁让者。又非孝与弟之谓乎。
 精一执中。皆动时工夫。则此中字不能包致中之中。动静交养。不可偏废。三圣授受。独于动处丁宁何也。
用不离体。体不离用。动处有工则静体在其中。故孔门之教。多从动处说。而子思特言未发之中。言之者不为多。而不言不为少也。知此则舜禹之微旨可见矣。
 
朱子释五常。独于智未有明释。
先儒已有此说。胡云峰,沈番易皆有训。然皆不能无疑。今但因其所已言而默会其所未言。何必别立训释。
 中庸发而中节。似专就气言。大学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似专就理言。
中庸自天命之性。说下来喜怒哀乐。非就气而言。所谓浑沦说也。包四端于其中矣。
 心统性情图曰四端理发而气随。七情气发而理乘。 窃恐理不能自发。必乘气而后发。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7H 页
且理气相须。似无互发先后之异。
此是义理原头。从古议论多端处。今且熟玩天理流行之妙。人心性情体用之全。然后可以默识。其曰理发。非遗却气也。其曰气发。非遗却理也。就其所主与所重而言耳。谓之理发气发。而非有先后互发之异也。此则看理到解悟处。说理到极至处。姑先于义理显然明白下学处理会去。
 朱子曰未发时看义理不得。才知有义理。便是已发。当此时有义理之原。无义理之条理。又曰未发时虽无所分别。然不可不有所分别。盖仁自有一个仁底模样物事在内。义礼智亦然。其下又曰也要识得这物事。如未识得这物事。所谓虚静亦是个黑底虚静。不是白底虚静。两说似不同。
看得两说不相碍处。
 道并行而不相悖。本文言道而章句言四时日月。此道字兼气而言。与一阴一阳之道有异否。
一阴而一阳者道则四时日月。非阴阳而何。皆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7L 页
与道为体而并育并行也。
 一云阳气自北而生。一云自地下而生。
阳气自于北方而生于地下。
 气静则理亦静。气动则理亦动。既为造化之枢纽主宰。而又与之动静者何也。
理若块然一死物。则何以为造化之枢纽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