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书
书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8H 页

夙艳华问。重托姻好。亟欲仰修起居之问。徒以未望颜色。不敢先以书自通。泯默以迄于玆。不敏之咎。何所逃遁。即日霖热。太硕人鼎茵加卫。省馀服履万重。区区慰溯不自胜喻。宿闻执事抱经高蹈。养静林泉。固有未克执鞭之恨。既而获从贤季佥丈暨妹兄游。得承其处家为政。皆古者庠塾之遗范。既窃自幸夤缘婚好。以获近音问。而又以舍妹得大君子之门而为之依归为大幸。惟是颓惰不敏。不得一遂既见之愿。而替书候问之仪。乃在今日。自悚慢蹇。不足以望垂恕也。光靖自少获闻长者馀论。粗知此身之不可以自贱。而固陋颓缓。无以自拔。伏望惠以一言之重。使有所持循服习。幸而有尺寸之进。区区企幸之私。又可胜言邪。
答崔汝浩进叔(兴渐)立夫(兴建○丁卯)
近因令胤兄兄弟枉顾陋居。得以朝夕追从。非徒资益寡陋。日闻其所未闻。想像典刑。瞻望景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8L 页

答崔汝浩(庚午)
顷因冠童文会。坐在书堂。适拜惠翰。辞旨郑重。拜领至意。洽慰倾向。仍审侍馀友履连获神佑。叔氏患候。虽未复常。而足以扶杖作步。会坐谈讨。则积病之馀。能有好意思好工夫如此。志气之坚确。令人耸然起敬。而又非棣案左右扶掖之力。亦未易及此也。光靖时于陈蠹间。岂无一点半点明处。终是彼此强弱胜负之势。不能相敌柰何。每欲一造衡门。款扣德音。而世故拘人。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9H 页

与崔汝浩立夫(丁丑)
历遍公山内外景。与执事昆弟。讲多少义理。充然有得。归来伏隩。不食而饱矣。若使此身无世故绊惹。优游静界。亲近强辅每如此。安得无长进。有志莫遂。尤切慨伤耳。理有亏欠说。前后所见又如何。光靖归来潜玩。似有一斑之见。亦颇有脱然处。但未得打成已物。见诸行事。则只是一场閒说话耳。柰何柰何。愧恐愧恐。从游之间。窃覸伯氏丈议论尽好。可见涵养之力。立夫老兄似或有偏滞之见。岂自家坐在偏滞中。错认通透为偏滞邪。呵呵。后当具小说以求镌诲。
与崔汝浩
年来讲学种子绝已久矣。深恐此个端绪。无人指点。遂为千古之恨。幸赖执事倡导之力。使聋渊一区。独保尘外别界。是则岂徒为一人一时之幸而已哉。终始无替。俾有成效。千万之望。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9L 页

未得见。如不得见。既得见。又似无可说。但人事异畴昔。彼此俱衰朽。不能无沧桑迟暮之感耳。昨日便中。伏承先施惠存。辞旨谆笃。三复感荷。意谓年来悲惨之馀。精神筋力。更无馀地。数日从容。窃覸筋力虽衰。而志气不衰。蔼然冲和之气。无异于平日。有以见所存所养之厚。所以惠我于周行大矣。光靖聊为摄养之计。离却长者之侧。已自失计。而既到此地则梅兄竹君如相待然。溪流喷瀑。日益奇爱。忽觉沈痾之去体。但竹木花石。皆吾亡友昔年经济也。抚玩伤感。殆不能为怀耳。渊亭诸诗。三复悲叹。辄欲和之。素拙于诗。韵且梗涩。虽和之终无意味耳。惟冀早赐贲然。以分天饷之乐。于执事亦未必不为好事也。
答崔汝浩(辛丑)
光靖罪积不弟。感召祸变。家兄弃背。哀苦怨痛。心肝摧裂。殓殡已讫。形戢一木。叫号莫知。柰何乎天。伏承慰问。辞意恳挚。执书悲痛。不知所喻。家兄平日交游者虽众也。其倾心驰向。愈久而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0H 页

万事已矣。欲得一记实文字。求其善言德行。而取信于世者。惟执事在耳。知其生必当念其死。爱其人必欲成其名。此执事之事。而区区之望也。伏惟恕谅。
答崔汝浩(壬寅)
迩来心事。寥廓无凭依。忽得所惠书。披读再四。心境为之暂开。始知情至之间。慕用之地。自不得不尔也。仍伏审际玆清和。静养体力毖重。仰慰无任。光靖情绪转甚悲悴。有疑无可讲。有思无所质。非徒此身之踽凉而已。兼以节次推排大小大事。辄诿托于微躬。尤为之怆然兴感。而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0L 页

与崔汝浩(癸卯)
光靖自失家兄以来。踽凉人世。全无悰绪可言。日用之间。惟以卷中古人为伴。时有会心处。而无可告语者。于是而所以怀仰高风于溪山渊亭之间者。一日而不啻十往还也。而无以致此身于清宴之侧。接其岂弟之容。听其深到之论。以豁此胸襟。徒劳想像。如卷中人。此恨殆未易平也。馀惟为道加护。以慰远忱。
与崔汝浩(甲辰)
前后 除命。足见 圣上招延之诚。 朝廷公议之不泯。而东冈一陂。固守而难变。虽知旧亦无以奉劝。是则不能不悢悢者。然坐镇躁竞之习。阴助为善之路。则以此酬 君上之恩。亦大矣。顷日儿子辈次第候谒而归。细询起居容貌之详。少足以慰慕仰之诚也。光靖潦暑交攻。些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1H 页

答崔汝浩
顷于令庶从氏之行。修上一书。窃计已关听矣。今于道儒便。伏承片谕。槩审秋高气清。调中体履不至添剧。银海之约。眷眷不忘如此。乃知执事年龄虽衰。而志气固康健。益自愧浅之为丈夫也。第有不可不商量者。执事前以老病辞 召命矣。贱迹亦以老病呈于该曹。不得一肃 君恩矣。于是而约会于中道。不无招人指点之虑。于自家分义。亦甚未安。幸细入商度如何。
答崔汝浩(乙巳)
郭生远来。袖致惠问。跽领敬读。恍若获亲于几案风范之间也。光靖一味衰惙。近有妇礼迎送之挠和。自家心里亦欠静叠。今才少定耳。槐轩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1L 页

信笔写去。语意重复处。未免抹去。艰于改书。悚仄。亦见古人与亲友书曰旁行涂抺。并不必删。以见情厚之至。此亦援此例。原恕否。
答崔汝浩(丙午)
下示先代文字。以执事之明。而犹有此失人之叹。他人何望焉。况今况味无暇笔研。而贤咸之言。不得则将久滞以俟之。且欲为转求他处之地。则其势有不可一向牢辞者。收召遁魄。覼缕点缀。以听命于执事。一览之馀。收置箧笥。以备家中一故事则策之上也。如或采用则随处雌黄。复赐回示。则庶可以商量改图也。然古人以老人文字。如秃笔写字。全无锋颖可观。古人犹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2H 页

与崔进叔(乙丑)
顷蒙辱覆。深慰悬溯。前后拜书。每每以病源沈痼为辞。一番披读。辄为之慨叹耳。妹兄资禀固好。又日有义方之教。岂待外面朋友之助哉。然人家子弟。自有意作好人。方有进步处。此意想有以箴之也。
答崔进叔(丙寅)
诗礼门中。坐了一两日。所以涤鄙吝消悁滞者多矣。归来忽已改月。怀想风仪与夫漆溪山水之胜。又未尝不南望怅然也。不意先施惠问。溢纸辞意。无非所以诱之而进者。光靖虽极陋。宁不知感而图所以自新乎。然不知者或谓庄士口上不宜有戏语。此则明者恐或偶失契勘也。
与崔进叔(丁卯)
秋序已阑。伏惟承欢友履神相。光靖侍傍粗遣。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2L 页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3H 页

昨者仰修尺书。因致区区晦滞之端。虽为求教之计发蒙之地。而其事则甚率尔也。不意贬惠长笺。辞意谆复。与之酬酢如影响焉。自顾荒浅。何以得此于长者之门哉。冬杪伏惟定省之暇。日有潜玩之工。向来贤士之会。诚盛事也。所讲论者何事。顾此蛰伏。末由追从乎群彦之后。而得其言论绪馀之一二。以自警省耳。齐戒一段。鄙意当初实无所见。正欲因此讲究。以求一定之论。庶几为他日受用之资。敢此再禀。伏惟垂听而镌诲之。大抵交神之道。极其严密。不节其酬酢应接之烦。无以致其精明之德。然礼缘人情。事原天理。固不可循俗而袭谬。亦不可梗执而直行。则圣贤于此。固尝斟酌而从违之。古人致齐之方。今不得闻其详矣。其见于书者则不过曰不御内不听乐不吊丧。不判署刑杀。凶秽之事不得与而已。独于接宾一节。略之而不言。计非有所遗忘也。特以接宾是人家大事。其事之严密。固不下于祀事。(如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作比并说。可见其无甚轻重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3L 页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4H 页

问齐戒及忌日出见客。或以为可或以为不可。未知孰从。寒冈先生答曰古人讳日。或有受吊。不见客。颜氏家训以深居不见客。而美其饮食为非云云。(任卓尔问)
又按疑礼问解。宋浚吉问齐戒时往来丧家之人。或有拘忌不见者。此则似过矣。愚伏曰初丧敛殡执事者则忌之。亦不为过矣。沙溪答曰郑说是。
答崔进叔(戊辰)
昨承惠书。哀慰良深。但所勉者则非所宜耳。左右见光靖饮食言动无异平人。欲施其钳锤裁抑之方。而不欲直截辨破。故作此宛转回互语。使之内省而自愧也邪。愧悚愧悚。不然处人处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4L 页

答崔立夫(丙寅)
光靖块坐穷山。绝无明师良友之助。日就孤陋而已。安得摆却许多尘臼。与如从者昆季。相从于寂寞之滨。而日闻其所不闻乎。任兄重徵氏久住解颜。近况何如。此兄实为吾侪中难得底人。而但恐平易处差过之病。似与光靖之病一㨾。幸于相从之日。痛与切磋。则区区他日。又将私淑于右兄耳。
答崔立夫(丁卯)
与贤者过从非一再。而每向忽挠中过了。使满肚疑晦。有说不透之叹。此则岂但寻常别离之情而已哉。书中所说吾辈一为人所知。便是不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5H 页

答崔立夫(庚午)
年来工夫无寸进。惟有亲胜已资警益之心为无穷。向者数日之间。款听名理之论。稳接冲粹之容。盎然有得。迄今十日二十日。此个意味。犹未断绝。若得相从于年岁之间。其芝兰之袭人。久而不闻其臭。而化而入于君子之域也不怪矣。光靖归来。老人粗健。兄弟亦无事。叔兄非久作山寺之行。彼中往复讲论之馀。未尽吐。然略致执事昆季所以相嘱之意出于寻常。则辄为之瞿然而不宁也。仍谋约与上山。而光靖则以妹行在近。不敢远出。聊上近庵。数日静坐。稍觉心身之静帖。而其如不能久何。大学诚意说。末稍相合之说。直是不可易之理。向者如此极力说后。意味稍有欣契处。略知有下手处。但自离畏友之侧。渐恐消散不专一耳。语意稍有未安处。谨略檃括以呈。叔兄之意。亦以沙溪说为可疑耳。中间相会之约。即今岁里无多日。以开正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5L 页

别纸
诚意说
盖为善而去恶者志也。好善而恶恶者意也。能致其好恶之实则是诚意也。如曰诚其为善去恶之意。则语意缓而未见得下手处。
昭穆说
孙之必祔于祖者。以古者昭穆之礼行之也。以诸侯五世之庙言之。太祖居北。(百世不迁。)二昭二穆以次而南。(左为昭右为穆。)六世之后。昭之北庙迁而为祧。而昭之南庙迁居之。新主入于其室。(即南庙也。于新主为祖庙。)穆位亦然。昭者祔则穆庙不动。穆者祔则昭庙不动。所以祔必以班尸必以孙。而非取于抱孙不抱子之义也。(详见中庸或问。)
右二说前日盖尝面论。而语意之间。不能无差失。归来欲措辞命意。而精微之际。毫釐有差。则便成病败。谨略缀数语。以助致思之地。必有未当。伏乞镌诲。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6H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朱子曰。宗庙之祭。但以左右为昭穆。而不以昭穆为尊卑。故五庙同为都宫。则昭常在左。穆常在右。而外有以不失其序。一世自为一庙则昭不见穆。穆不见昭。而内有以各专其尊。必大祫而会于一室。然后序其尊卑之次。则凡已毁未毁之主。又毕陈而无所易。惟四时之祫。不陈毁庙之主。则高祖有时而在穆。其礼未有考焉。意或如此。则高之上无昭。而特设位于祖之西。祢之下无穆。而特设位于曾之东也欤。(中庸或问)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6L 页

答崔立夫(辛未)
顷自外还。伏承元月八日所存惠书。缕缕数百言。何其辞旨之郑重而意寄之勤厚也。新年所得。未有大于此者也。别纸所谕。无非实际的确之论。且欲怜其愚牖其惑。而引而置诸友朋之列。则顾念气质偏驳。志业日退。冉冉有下山之势。而犹未能无振励刷濯之望者。左右今日之赐也。继此可以频承德音。终不遐弃否乎。诚意说相对说话。败病尤多。追后奉闻者。未尽底蕴。私用慨然。今承诲谕。不示砭駮。益用愧赧。盖意是心之发。而经营计较者也。日用之间。随事起念。而易得走不好处去。朱子所谓小底却会牵动了大底。而欲正其心。必先诚其意者也。前日奉闻者。未说得下工夫处。故以此言足之。未知如何。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7H 页

公山内外景。不如听故人一日话。至今犹自以为幸也。向日论辨处。日来玩索。似有一斑之窥。亦见有脱然处。但恨不能体之于身耳。谬论气质之说。非有深意也。特以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而随其气质偏处。执定道理。以为定本。而不复回头细绎。使四方八面周尽无馀。则支离胶固之患。在所难免。如光靖正在此域。而窃覸左右从前亦不无些少意见之偏。故有所云云。意者近日养病之馀。除却外物。其于静中之工。必有超然自得之乐。区区于书尺之间。亦足以卜之矣。向来谬说。于左右似为筌蹄。而如仆回看。已五十境界矣。鼎器已破。柰何柰何。
答崔立夫
顷对季兄及令咸于寓居愁寂中。兼投惠翰。副以别纸。合并通读。得见君子立人达人之盛意。而顾浅弊无足以当厚意。是为愧且惧耳。若无天地万物之说。向与家兄商量。略与鄙言不同于此。识得仁体一句上咀嚼。意味出来似更亲切。鄙说录在左方。疵病处幸乞详示。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7L 页

盖仁只是爱之之理。在天地则盎然生物之心。在人则温然爱人利物之心。未发之体。涵育浑全。无一理之不具。而无一物之不该。已发之用。周流贯彻。无一事之不得于理。而无一物之不被其爱矣。盖人与天地万物。同是一个理一个气。故更无内外远近精粗之间。天地万物之本吾一体。如手足之于一身也。但风痹之人。血气不贯于手足。则自与己不相属。顽忍之人。此心不贯于天地万物。则亦与己不相干。其有隔者。气质与私欲耳。若无了这气质与私欲。则仁之体固浑然而仁之用自流行矣。若一物不该于仁体之中。则是手足不备于一身之上。仁不得为全仁。人不能为完人。天下真有性外之物。而所谓爱者将于何施之哉。盖这理本甚约。初不可以著得天地万物。而即此甚约之体。又自甚该。天地万物。无非这度内物事。此仁者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而又曰若不见得。却去腔子外寻觅。即莽莽荡荡无交涉矣。故观于用之无不周。则其体之无不具。固可默识。必体立而后用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8H 页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8L 页

来谕曰南轩之将天地万物论仁者。自无亏欠。朱子以鹘突病之何邪。
愚谓南轩以天地万物论仁。朱子亦以天地万物论仁。而(非徒朱子说如此。自孔子已如此说。)其间主意语脉。迥然不同。盖南轩以廓然大公。(是仁以前事。)与天地万物。血脉贯通(是仁以后事)为仁。而阙却主宰原本处。故朱子以爱之之理。为主宰原本。而继以天地万物一体之理。亲切有味。不可以不审也。
来谕曰无子无弟者。其理有不足乎。
愚谓昔朱门人问未有一物之时如何。朱子曰是有天下公共之理。未有一物所具之理。(朱子语止此。)盖此理在中。有甚形象。只是浑然全体。无所不该。而随感而应。触处沛然。未有一事时。何尝有一个理。障壁遮栏。自作窠窟。自作色目邪。(若无天地万物之无字与无子无弟之无字。字同义异。天地万物何尝无。特人无之而后无也。无子无弟者。是一人一时偶然而无也。)退溪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9H 页

再与崔立夫
既曰爱之之理是仁。则这个仁字爱字。不是儱侗物事。必与天地万物血脉贯通而后。仁之体段该遍周足。若必欲截去天地万物。而徒然空守此腔子内之理。则所谓腔子内之理其体段。正自该遍浑然之中粲然者存。若一物不具则其所谓体者不得为全矣。正如天地之仁。以生物为心。若欲截去万物生生处。而但以其冲漠者而谓之仁。则所谓冲漠者。其体本自普博。冲漠之中。万象森然。若一物不具则其所谓体者不得为完矣。冲漠者固是仁之主宰处。而必生生不息而后。乾元坤元之体。于是乎尽矣。故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则固不可离物而别求所谓元者矣。腔子内固是仁之主宰处。然必待夫天地万物该摄浑全而后。仁之体段于是乎尽矣。故曰立人达人同胞物与。则固不可遗物而别求所谓仁者矣。盖徒知仁之为爱。而便将天地万物夹杂说去。则有鹘突而向外之病矣。徒知仁之具于心。而除了天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9L 页

答崔立夫
潦暑郁郁蒸人。无好意绪。惟有怀仰高风以自慰耳。顷日奉报仁说。自觉疏漏处多。终是不能真知实得。而搜擸揣度为说。安得不乃尔邪。幸逐条辨破。庶于彼此交相滋益也。家兄书亦欲改却一二句绝而未果云耳。
答崔立夫
前日所惠兄弟书。合并通读。思虑精深通透。无许多惹绊。足见玩心高明。不主先入之见。惟知有义理。不知有血气。当此世道交丧之日。得此金玉之音。是则寸筳之撞。不能无助于洪钟之响矣。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0H 页

新年惠札。远垂穷庐。拜领多感。谬托先代文字。仰认孝思。然乃不求之秉笔之人。而责之于病废无闻之陈人。则正所谓心勤而事左者也。适此屏寓。魂魄俱遁。尤无以副盛意之万一。此则士毅之所目见也。起拜控辞。而其意必欲久滞而俟之。则有所甚未安者。强加点缀以求教。其不合用决矣。笑领而原恕之如何。别纸示谕。录呈陋见。伏惟尊照。
别纸
示谕谨悉至意。顾此蒙陋。何足与闻于礼义精微之间哉。既辱俯询。不可不仰尘刍见。夫亲尽而祧。长房又尽则埋于墓所。礼之正也。而岭中士夫家往往以祖先垂裕之泽。不忍遽埋。或不迁于庙。或别祠以祭。远仿古者始基之祖。意则厚矣。而礼则踰矣。若尊家县令公裕后启文之泽。百世难忘。则佥孝思之不忍于遽埋者。固亦宜然。然此与今日通行之礼。有些不同。既已祧出则已毁其宗矣。长房又尽则更无主其祀矣。于此又欲依前行事。岂非甚难处乎。礼意严密。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0L 页

答柳叔文(道源)叔远(长源○辛丑)
顷蒙俨临。得接数日和煦之仪。私心所得。盖胜读十年书矣。归旆适值风寒之剧。行李之艰。还定后起居之节。欲以一书仰候。意非不切。而颓懒不振。便中伏承先施惠书。三复愧汗。靡所措躬。仍审春雨支离。棣案讲道。日有所乐。仰贺区区。光靖一向滚汨。无足奉闻于畏友之前。家兄病疏。未知登彻与否及 处分之如何。日夕忧惕耳。自顾浅劣。与在交游之末。不赐斥外。而时惠警责。则其为感多矣。而面话书谕。每有推借过当之语。私分愧恐。已不可言。而或恐有傍观失言之诮于执事。幸望除去此等閒言语。有疑相讲。有过相规。收得桑榆之工。是为区区之望。泗院之任。自揣筋力。已不可堪。而前日有故径递。今又以病控辞。实非私分之所安。欲趁享礼。一番趋谒计。因缘周旋于棣案之下。与闻资警之益。未必非大幸也。
答柳叔文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1H 页

家兄今番陈九条疏。只是勉补君德。然犹不能无惕息之私耳。竹杖蒙此惠寄。何不留之为君子之手玩。而投之枯槁之野人。自竹君言之。可谓不遇。自光靖言之。敢不益励志节。毋负岁寒之期邪。书面称谓。一时剧谈。岂烦长者之笔头哉。后幸刊去之也。
答柳叔文叔远
伏蒙联翩来临。自疾病至初终。极致忧伤恻怛之情。平日所望。正自不孤。虽佥执事与人有始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1L 页

别纸
深荷不遗。有此俯询。足见好问察迩之盛意也。顾此丧威悲悴。神精耗夺。其何能与论于儒林事邪。然执事既以私问。光靖不得不以私对也。今之议者固多端。然当准之古典。求之义理。以为取舍从违之决。固不可一闻人言。遽失其所守也。史传鹤老当时已成草本。藏在巾衍。今刊鹤爷续集而可遗之邪。既不可遗则名以史传。恐无所嫌。朱子语类。戊申六月在玉山。邂逅洪景卢内翰。借得所修国史中有濂溪传太极图首句。增自为二字。谓当请而改之。昔苏子容为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2H 页

答柳叔文
伏承惠问。仍审寒令起居毖重。仰慰不浅。遗文字尚无了期。前头校雠成就。全仗老兄昆季。今闻季兄患报。令人怃然失图。然根本完厚。疗治得宜。非久当复常矣。垂及昏礼。此见临事善思。必欲裁度乎义理。甚善甚盛。而谬及固陋空空之人。则未免失问矣。来谕商度已极详审。孔子论亲迎之礼。及于齐衰大功。而不及于小功缌。注曰小功缌服轻。不废昏礼云云。则以此为据。似无不可行之理。出就稍间之地。尤似便稳。未知如何。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2L 页

今年潦暑。尤难抵敌。郁郁无佳意绪。有时引领高风以自慰泻。顾颓懒不振。一书道怀。亦难如意。每庸歉叹。即承抵哀侄书。仍审秋凉。燕处棣履味道增重。仰慰十分。光靖病与年深。不知不觉辊到此处。虽欲自力于日用。而无柰何矣。还顾平生。抚躬惭叹而已。遗集幸蒙执事昆季精赐雠校。可以无憾。何幸何幸。然其间多有以光靖愚浅之见。妄加刊削者。恐有妨于正知见。深自愧惧。墓砌崩颓。虽不大段。而每经暴雨。辄有此患。故今番则必欲煞用气力。作砌外补砌。以防意外之患。未知前头果如何也。哀侄以今明间当俟事来到。渠欲作一番会合之计。此意亦郑重也。伏想眷怜之厚。不惮联骑枉顾之劳矣。此计倘遂。可得从容稳叙邪。光靖于病中略修一书。聊备自鉴。久欲仰质于高明而未敢。玆以仰呈。幸赐斤教。如其无益则不如毁之。幸以一言正其是非。至望至望。
答柳叔文(甲辰)
顷以一书略道鄙怀。祈蒙原恕。而尚留滞未达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3H 页

答柳叔文
困暑馀惫。秋晚未苏。杜门涔涔。形凋神脱。忽蒙远寄手书。存问死生之外。情致蔼然。信乎仁人之言也。仍伏审閒居味道。日有超益。棣史虽有分张之苦。然隔溪来往。会多别少。顾此死生契阔。有怀无可吐。有疑无可讲。默默痴坐。夜以继日者。正霄汉上人也。今暑经过。比前倍艰。眼暗鼻滞。食饮全减。作一尸居之馀气。而 朝廷恩数。前后重叠。此岂微分之所当得哉。顷以病状。呈于该曹。然一味惶蹙而已。长者之惠然肯问。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3L 页

别纸
过吉先生闾。 学甫云在宜宁往来路。 此一节似不必如此推寻。数百载之下。何以的知其为某时来往。纵使窥测得近似。何关于大体乎。大抵编书有大体。整顿得纲领是当。此等处正不必屑屑也。
武夷志。 作者考寒冈武夷志跋。
惧斋。 元陈普尚德。(尚德疑字)号惧斋。福宁州宁德人。隐居教授。刘槩武夷棹歌跋云居游武夷。常诵棹歌。近获承教于惧斋陈先生云云。大德甲辰仲春。武夷刘槩谨跋。
初来鲁卿慰此心。 唐职方郎中侍御史范鲁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4H 页

同床不识宁非贵。 老子曰知我者希则我贵。举世相訾亦有传。 特立独行。受人訾议者。古今不少。如先生集中李资玄之类。
一清何止史堪书。 疑指聋岩清白而言。更考本行状次包孝肃公事。似太深。
浮游造宿旬。 屈子远游赋。造旬始而观清都。注旬始星名。宿星宿之宿。
有技覆国售。 以下句有宝戕身献观之。小人技能。覆国而后见售也。如何如何。
针心无寸铁。 针心。见下康节诗。寸铁。宗杲语。我有寸铁能杀人。语多未尽。载在语类。坡诗白战不许持寸铁。卢仝月蚀诗。臣有一寸铁。
十分针法从康节。 康节伤心吟。不知何铁打成针。一打成针只刺心。料得人心不过寸。刺时须刺十分深。
不知百岁通泉后。 唐代公郭元振作尉通泉。薛稷(少保)又尝会于通泉。杜工部观薛公书画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4L 页

满林清吹自团栾。 家语夫子在淇园。闻萧瑟团栾之声。
四兵耘草。 语类先生读书屏山书堂。一日与诸生同行登台。见草盛。命数兵耘草。分作四段。令各耘一角。有一兵逐根拔去。耘得不甚多。其他所耘处。一齐毕了。先生见耘未了者。问诸生曰诸公看个耘子那个快。诸生言诸兵皆快。独指此一人以为钝。曰不然。某看来此卒独快。因细看诸兵所耘处。草皆去不尽。悉复呼来再耘。先生复曰那一兵虽不甚快。看他仔细逐根去令尽。虽一时之难。却只是一番工夫便了。这几个从头再用工夫。只缘其初欲速苟简。致得费力如此。便是学者读书之法。(似在训门人卷)
杜老惩诗更咏诗。 杜江上值水诗。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诗评以此为惩诗。而更咏诗云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5H 页

滔滔陆海湖。 指陆象山。朱书其说颇行于江湖间。损贤者之志。益愚者之过。叹禅陆怀襄于天下之意。
天柱依然瞰逝川。 天柱在第一曲。或是幔亭之别名。 武夷有二天柱峰。此指在一曲者。高五千馀仞。峰之南可梯而上。魏王子骞于此得道云。幔亭峰。即武夷君建幔亭设䌽屋会乡人处。
晦庵诗句为君吟。 朱诗次林择之诗。妙处自应从我得。躬行肯使叹吾犹。
卢伊齐书蛇至匿迹。 疑是用刘元城事。而无匿迹之语。然此外无他所考处。
李仲久书阴阳馀空。 子月至巳月。阴阳馀空各六。午月至亥月。阴阳馀空各六。见徐花潭皇极经世解。
南时甫书天之穿之。 庄子外物篇。天之穿之。日夜无降。注天理之在人心。日夜发见其孔窍。发见处何尝止息。顾人则塞其窦。
黄仲举白鹿洞规解。 朴松堂白鹿洞规解下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5L 页

李刚而书横渠吕不韦春秋绝句。 秦市金悬鲁史修。措辞当日两难求。书传果在西迁后。钳口诸儒未必休。
德阴道阳。 朱子大全万正淳问通书慎独章。动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匪仁匪义匪礼匪智匪信。悉邪也。以太极图配之。五常配五行。则道德配阴阳。德阴而道阳也。答曰亦有此理。
郑子中书李氏希濂。非勉斋之说。 见性理大全五行卷。
庄子所见。高于康节。 见语类论康节卷。
和靖迎观音事。 见伊洛渊源录。
莲花老。 陆放翁梦见故人曰我为莲花博士。镜湖新置官也。月给千壶。今将自代。君不可辞云云。
宋沈焕。 陆氏门人。閒居虽病不废书卷。人品甚高。不苟自恕。尝曰昼观诸妻子。夜卜诸梦寐。两者无愧。始可言学。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6H 页

苏斋与一斋人心道心吟。 元来道与器非邻。可认人心是外尘。须就道心为大本。用时还见道乘人。
月落万川。处处皆圆。 陈几叟语。见陈北溪性理字义。
与南义仲心事一何长之句。 先生次韵南义仲陶山杂兴诗末句云。图书满四壁。心事一何长。
所未考者尚多。容俟他日或有所见。当奉告也。然古事出处。惟是第二义。义理剖判发明。最可著眼力处。未知其果如何也。
答柳叔文叔远(乙巳)
久闻佥兄齐到院中。留连累日。校雠殚诚。固以此等事。有望于执事。于今尽不虚矣。料外一札。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6L 页

答柳叔文
八月二十六日书。承领已多时矣。迩来寝益多事。应酬之节。多非本分所堪。自知其颠倒可笑也。以此来牍不能趁时奉复。恒庸自咎。顷闻新占一谷。经营排置。足见年弥高而气弥壮力弥健也。刊补闻已毕役。而未得寓目。养直兄以渠所藏本见示。略略披阅。全然讹误处甚多。而闻已纳于官家。又印六七本。为上京之地。传闻未的其真伪。然未校勘而先流布。无序跋而轻出世。此于事体。殊未妥当。座下居在近地。若有所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7H 页

与柳叔文(戊申)
涒滩重回。 天监再纡。先大夫令监特蒙 天褒。宠以 貤赠之典。神人庆幸。当复如何。然岂徒为尊门一家之庆。安东臣庶。俱被如天之 恩渥矣。酉谷权江左丈亦膺 宠锡之命。此则又出于世人噂𠴲之馀。足快幽明之憾矣。光靖闻喜以来。踊跃不寐。亟欲扶拽寸进。获厕宾客之后。目睹 宣论之盛仪。而筋骸已衰。不与心谋。殆与病俱呻而已。谨遣子侄。替伸微忱。惟伏祝大礼利成。起居增重。
答柳叔文(己酉七月十八日)
令咸上舍见访于涔奄中。未暇出他语。先问尊候动止。盖垂死一念。犹在故人上。但无计尺书吐怀。即伏承先施存问病状。感愧之至。谨审日间。尊体亦有患泄之苦。虽未必委顿如光靖。而犹有不瑕之虑也。光靖年至病极。行将听天俟命矣。然不得复与故人一握。此为悢悢耳。适此
小山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77L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