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旅庵遗稿卷之五
旅庵遗稿卷之五 第 x 页
旅庵遗稿卷之五
 跋
  
旅庵遗稿卷之五 第 69H 页
东国舆地图跋
天远地迩。而天之日月运行度数。星宿高低躔次。可以分寸计而无毫发差也。地之山川脉络。道里远近。卒无以详。盖天高而其望通。地低而其见窒。天体平直。地形凹凸纡曲。天阳也显。地阴也隐。故图地难于图天也。吾友郑恒龄玄老。于其难者用心苦。尝图东国。分而为列邑。合而为全国。尺量寸度。至为精密。与方星,坼星,浑盖通图。同其例也。玄老之皇考农圃公实创之。其胤元霖增益之。凡三世五十馀年乃成。不如是。何以尽其妙乎。岁庚寅。 上命撰东国文献备考。贱臣与其役。既又 命臣作东国地图。于是发公府藏十馀件。访诸家古本考之。无如玄老所图者。遂用之略加校雠。始于六月初六。八月十四日讫进之。列邑图八卷。八道图一卷。全国图簇子一。以周尺二寸为一线。纵线七十六。横线一百三十一。又 命献 东宫如其数。 上亲制小序。弁诸簇子之颠。 宸章焕烂。八域山川。咸被昭回之光矣。嗟乎。玄老善文章怀经纶。尝进万言疏。剀切时务。平居茶酒之间。其言议可以需于世者。又几何也。皆未见
旅庵遗稿卷之五 第 69L 页
试。且贞疾八载。卒不起。此岂特玄老之不幸哉。地图乃其一能。而今得入于 清燕之览。是亦幸也。虽然地必谋于天而后。可以明知其方位大小而为寅亮之用。 英庙朝。遣尹士雄,崔天衢,李茂林于沁都之摩尼山。甲山之白头山。耽罗之汉挐山。测北极高度。如尧之分命羲和。而其所测度数今不传。可嘅也。玄老家制置简平仪。与余约。苟到于国之四隅。测星度晷景而来。以卒地图之业。玄老已没矣。余且老。其谁为之。噫。
平仄韵互举要叙
夫平声不上不下而声之平者也。上声高呼猛厉而上。去声哀哀渐远而去。入声短促收藏而入。皆声之仄者也。仄者三而平止一何也。平者中也。仄者偏倚之称。过不及也。中一也。过不及二也。以一年言之。昼夜平均。只春秋分二日。而其馀皆偏于长短。噫。平如是少矣乎。平声轻而低。仄声重而高。夫声之精者言。而言之初。指事指物。云何云某。如孩之始生而名之。其声之或平或仄。适然也。字之平仄。只因其言之声而已。而未尝有意以定。故天之至高而从平。地之至低而从仄者然也。古昔字少。以一字或转用或借用或通用。而借用通用者少。转用者多。转用者。以自然使然始然已然分平仄。自然
旅庵遗稿卷之五 第 70H 页
已然者静也。使然始然者动也。自然者无力而使然者有力。无力者轻而有力者重。故自然者从平。使然者从仄。此由静而致动也。静为本声而动为转声。始然者未成而已然者已成。未成者轻而已成者重。故始然者从平。已然者从仄。此由动以入静也。动为本声而静为转声。如衣裳之衣。自然也从平。而衣之之衣。使然也从仄。如致治之治。始然也从平。而至治之治。已然也从仄。均是动用。而如风字上化下从平。下刺上从仄。供字上赋下从平。下奉上从仄。告字上布下从去声。下白上从入声。养字上育下从上声。下奉上从去声。此以尊卑而分轻重也。如吟者咏也从平。而长咏则从仄。煎者烹也从平。而久烹则从仄。迟者缓也从平。而缓而有所待则从仄。此以长短缓急而分轻重也。然而奔者趋也从平。而趋之急者反从仄。如闻丧而奔。败军而奔。其重在乎急也。均是静用。而如冥者暗也从平。而暗甚则从仄。凝者结也从平。而结固则从仄。此以浅深而分轻重也。如茫字从平。而渺茫则从仄。苍字从平。而莽苍则从仄。此以远近而分轻重也。至如足乞二字。用以添足。用以与人。乞则从去声。此自然者反重。使然者反轻何也。二字皆本入声。而高极无以加。故反降而为去声也。
旅庵遗稿卷之五 第 70L 页
凡转用有一转二转三四转者。以类细推。自可知己。(大学蒙引曰。有一转者。如中正之中。转而为中的之中。谓能得其中处也。则义转而音亦随之。如指挥之指。转而为指趣之指。谓其所指之意也。则义转而音不转。又有再转者。如反正之反。以其反应乎前也。转而为反报之反。亦去声。又以其与前者异也。转而为平反之反则平声。如好恶之好。以其人为好也。转而为喜好之好则去声。又以其两相好也。转而为好会之好。亦去声。又有至三转者。如行止之行。以其行有实迹也。转而为行实之行。又以其行当有次也。转而为行次之行。又以其直行不顾也。转而为行行之行。如数目之数。以其有数可纪也。转而为悉数之数。以其次数绳绳相继也。转而为疏数之数。又以其数加多愈密也。转而为数密之数。以上或转音或仍音。或又别更其音。)借用者。或以义相类而借。如鸿者雁之大也。而借用于诸事物之大。不者鸟上翔不下来也。而借用于诸不之义是也。或以物相类而借。如鞘者刀室。而借为鞭。器与器类也。葑者礼菁。而借为菰根。草与草类也。通用者。或以字形相似而通。如虹与讧冲与种之类也。或以字声相似而通。如茸与䢇鹳与冠之类也。盖转用借用者。字同而义异。通用者义同而字异。声随义以变。故通用者声不变。转用借用者声变。然而转用者。因其本字之义而转辗用之。易于混淆。故必变其声。而不但平仄以别也。或从他韵。或他母以别之。如还字还之缓者入删韵。速者入先韵。载字方装载者属精母。已装载者属从母是也。借用者。以义类借则易别。故或变或不变。以物类借则必变。其变者本声平则变以仄。
旅庵遗稿卷之五 第 71H 页
本声仄则变以平。岐而二之而已。初无动静轻重之可论也。又有古今之变。如盟津之盟。以平为仄。自周之会孟津而始也。正月之正。以仄为平。自秦之讳始皇名而始也。或变为他字。而音则仍旧。如隋文帝省随之辵。为隋而音从随。高丽省高句骊之马。为丽而音从骊。隋与丽皆以仄而为平也。又有土俗之异。如乐浪之浪。音也而从仄。盩庢之盩。音周而从平。泜字支韵之平。而赵人呼以霁韵之仄是也。一字以义同。互入于平仄韵者甚多。此非制字之始。两归于平仄也。五方之人。声气不同。吴楚轻浮。燕赵重浊。秦陇去声多入。梁益平声多去。我国上声不明。或似平或似去。五方之人。或有各从其平仄。而一经作者之手。则为韵书者。因以一字俱载两韵。且韵书之杂稡误解者多。如寠窭毋母本二字而合为一字。谓之平仄互入。唏欷叹叹本一字而分为二字。以口欠定平仄之类也。若地名人名。固有定声。而云梦之梦。督亢之亢。入平去二韵。夫差景差之差。入支麻二韵至于亚圣而孟子之名。易经之大过小过之过。平仄两存。况其馀乎。韵书之传疑袭谬。支离䮞驳甚矣。而无以适从。余既作韵解。又选一字互入而切于用者。别为一编。以便考覈。而可疑者多。俟后之博雅者取正焉。
旅庵遗稿卷之五 第 71L 页
壶村金判书实录叙
距松都八百馀里南原府之南。有村曰壸。高丽礼仪判书金先生冲汉之遗墟也。我祖醇隐先生与之邻。世以是村匹美于金乌,耘谷。而丽史多疏漏。家乘轶于兵燹。先生实迹未之详。月沙李相国有云先生坐事谪南原。子孙仍居焉。未知坐于何事。而丽季义理大晦。江陵君留元都图大位。廷臣尽附江陵。及王逊于沁。从行者惟我祖与朴公思慎,韩公脩数人而已。依于王者见摈。遍照颛柄。恣行威福。举世靡然。其疏斥者见摈。 大明兴。元主北走沙漠。庙议右元主。事明者多见摈。当是时。善类相继窜逐。则先生宜无所不坐。而丽亡。全节不渝者。皆向之见摈之人也。先生与我祖。隐居于是。以自靖焉。地始林樾荒翳无人居。先生肇基焉。名以壶。则我祖乃从先生而来也。与我祖同志节者。散居于畿岭湖右。而我祖翩然远举。独与先生俱。先生之贤可知已。世称丽末六隐。即圃,牧,冶,陶,郊及我祖。而有或责大义不可去。卒与国相终。此以隐自号而不得隐者也。有或遭摈斥。进欲以身殉而无地。此虽得隐而不以隐为幸也。先生与我祖。巨室世禄。位跻八座。而屏居荒野。坐视邦国之沦丧。其心何如哉。我祖之号以醇者。在
旅庵遗稿卷之五 第 72H 页
于假酩酊而沈冥无知也。先生之壶以名村。亦依于酒欤。悲夫。先生既胥宇。又于村北羔岘之下卜幽宅。故本府地志。亦以先生墓载诸此。先生之后世葬焉。皆有象设表碣。独于先生阙。年代悠远。遂失其兆何哉。先生之子若孙。仕 本朝大显。有官至贰相,直提学者。其于墓道之饰。必如礼而若是者。抑先生之遗戒薄葬也。以未匹遗臣。自罪而然欤。岂韬晦其一身。始终为心者欤。先生果深于隐。而然而有亘百世而不可隐者。其可隐欤。
卢松斋遗集叙
虞周之际。百工皆俊乂。而传曰舜有臣五人。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则五臣十乱。盖拔乎萃者也。契序居第三。而言与行无少槩见于虞书。若太颠宏夭辈。并与其职名阙如。然而声名施于后不替。以其为舜武王之臣而列于五臣十乱也。松斋卢先生讳叔仝。我 英庙之名臣。 英庙开东方一初之至治。大舜之君哉。成周之郁郁乎。而群贤汇征。咸称其职。士生斯世。得一命亦荣也。而先生内而为宝文阁直提学,户礼刑三曹亚卿。外而为岭湖三方之伯。肇建集贤殿。选十人赞述礼乐。笺注经史。而先生与之。选清白吏七人而先生首之。陈鉴高
旅庵遗稿卷之五 第 72L 页
闰。以中朝名流。来颁 诏。朝廷极选一人以傧。而先生膺之。先生乃当世之五臣十乱也。道德文章。可以传示于悠久。而文籍并轶于兵燹。寂寥三百三载之下。十世孙廷元甫。搜稡于散居云耳家藏及皇华集,列邑志诸书。仅得先生所著墓文一篇,诗四十篇。谋锓诸梓而恨其小。噫。是犹多矣乎。虽无是。不害为契,颠,夭也。有诚信廉公勤简和惠八字之训。先生之得于己而启迪后昆者。则是足以徵矣。先生之孙讳友明号信古。以克肖。并啜享于咸阳道谷书院。今以遗记附于末。文无诗止二篇。
杜机翁诗集叙(乙巳)
东诗以崔孤云为唱首。有集五十一卷载唐艺文志。而孤云乃罗季人也。孤云以前。未尝无诗。俗荒陋。且世有戎荡如。蔑之传也。古有浿江永明岭歌。其辞轶而箕子时作。有箜篌引。朝鲜女丽玉作。玉津吏之妻。而犹能于诗如此。当时士大夫。岂无作者乎。考诸三国乐府。百齐仿华制。而其亡即散失。句丽至唐武后时。馀存二十曲。新罗三竹三弦一千四百五十一曲。乡乐会苏辛热突阿枝儿诗。恼忧息美知都领歌。捺弦引诸曲亦多。此皆太常所志。而今亡一存。况闾阎巾衍之储乎。
旅庵遗稿卷之五 第 73H 页
句丽乙支文德与隋将诗四句一首。因戎功而著。新罗最崇文。强首,帝文,守真,良图,风训,骨番。其翘楚也。强首又荷奖于唐帝。而无一篇传焉。时罗人入唐肄业者众。故唐进土。有宾贡科榜无阙名。而无一人传焉。唐诗品汇。外国止一人。乃真德女君上天子诗。而真德所作。本国无他传焉。国相有酷爱白香山诗。市之中国。率篇易一金。是必能诗者也。使臣航海有诗二句。而贾岛诈为梢人以角胜。是必名动中国者也。惟见于白傅集,尧山外纪。甚矣寥寥也。东方之古调。其尽亡矣。高丽自显德设春闱取士。词华世增。而卒不免渐染于宋元。洎 昭代奎运丕阐。文垒相望。杰然为大家者有之。而谓之古调犹未也。犹之雕厦彤砌虽壮丽。而非茅茨土阶之古也。中世。朴挹翠能得朱弦遗韵而早卒。继之学唐者多。而总之神貌之爽朗。徫吕之铿锵有馀。而旨味之隽永。兴会之悠远不足。同时雪楼诸作亦如是。是天地气机同运而然欤。降而今举数数于字句之间。尚嫩软而气渐弱。求奇工而味渐浅。诗道将不振矣。幸而杜机崔公作。独运天机。翩然远举。其韵徐。其容华。其情蔼如。其趣幽然。以盛唐之色。为江沱汝汉之音。千载东土。能得此调者。惟公一人。抑
旅庵遗稿卷之五 第 73L 页
丽,罗之前散轶之中。有或如公者乎否乎。窃余有感焉者。壬申春。余游智异山之双溪洞。朝曦方旭。有丝霞起于西峰之腰。渐舒而如轻罗帷尽笼一山。依微掩映。须臾微风演漾。淡处复浓。浓处复淡。隐者时见。见者时隐。林壑若推移运动。真奇赏也。渐冉已十年。恨无以复觌。今耳公之诗而缓视微吟。彷佛如对双溪旧景。噫异哉。双溪崔孤雪鍊丹之地。天启间。老僧于山石窟中。得孤云手书诗一帖十六首。墨花如新。世传孤云羽化不死。则今尚往来于其间欤。如有遇之者。问曰今世有与公姓同人。有诗数卷。公试取以看之。与公所藏于石窟者何如。孤云必犹然曰吾当逊舍矣。崔孤云自唐而东。光启乙巳后八百七十六年庚辰书。
书庄子齐物论后
 ○天◎心⊙知◇形言□道■一●庸以明▣因是彼此是非利害死生诸字。或对待说去。或杂错说去。次第以生。远近以应。出没阖辟。神变悦惚。而有无大小。成毁梦觉。可不可。然不然。辩不辩等字。又纷然从之。必审其字眼。然后可以领略不乱。如办多多之军者。只在分数明也。然而其中有元帅有副将。有前茅,后厢,伏兵,游骑。当察之。
旅庵遗稿卷之五 第 74H 页
论此篇者。皆以为庄子齐是非。齐成毁。齐梦觉。齐死生。欲使天下万物混同而无分也。此不徒不知庄子之意。而并与其文不能解也。按此篇首言天次言心。此齐物之主也。次言以明。次言因是。此齐物之方也。譬之。物论之不齐者。讼者之相争也。心者听讼之官也。天者君而制法律者也。彼此是非。听之不眩。即以明也。照于法律。是者与之。即因是也。一篇关键在于此。而反复始终焉。庄子之志。切于明是非矣。若混同是非而无分。则何必照之于天乎。何必以成心为师乎。何尚乎明乎。何取乎是乎。欲待万世之圣人。而谓黮闇者不能正。又何也。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六合之内。论而不议。春秋经世。议而不辨。其明于分数而重于论议者。又何如也。是非明然后可以齐物。是非不明。则只知己之是而不知人之是。只知人之非而不知己之非。争辨纷纭。自不得齐矣。庄子方以是非之不明为忧。则况可混同之乎。道以小成为耻。言以大辨为至。其果齐大小乎。叹爱成而道亏。笑三子之无成。其果齐成亏乎。曰有大觉而后知大梦。曰周与蝶则必有分。其果齐梦觉乎。以形化为大哀。以不夭斧斤言于前。以养生主继于后。其果齐死生乎。但其言或滑稽。或愤激。或矫枉过直。有如夫子亦梦之
旅庵遗稿卷之五 第 74L 页
说。丽姬悔泣之譬。而其胸中自有大分晓者也。夫物未生之前。其理一而已。此吾儒所谓形而上也。庄子所谓未始有物也。物既生之后其形殊。形者器也。其用自殊。此吾儒所谓理绝不同也。庄子所谓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也。其然其可。物之绝然不同。则其可强使之同乎。因其不同而不同之。各然其然。各可其可。即因是也。故莛则因其少。楹则因其大。见伐木而成室则因其成。见为室而毁木则因其毁。䲡之于湿。猿之于木。鹿之于荐。蝍且之于带。皆因之已。以其用之殊观之则有万。而合于理言之则一也。一则为齐矣。故齐物之齐。其义如齐家之齐。齐家云者。岂家内老少尊卑男女混同而无分乎。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此食之不齐也。幼不帛襦裤。五十者衣帛。此衣之不齐也。长者居奥。童子坐隅。此居之不齐也。男左女右。此行之不齐也。其不齐者所以齐也。不齐者分殊也。齐者理一也。故庄子以不齐而齐者也。众人以齐而不齐者也。然则庄子所论。与吾儒无大异。而其为异端者何也。其言天言心言以明。能得其大体。而因是之因。其终也弊。夫物固有可因者。有不可因者。如䲡猿麋鹿之不得相通者。固当因之。而至于人也。其形与我同。其性与我同。虽至愚至
旅庵遗稿卷之五 第 75H 页
迷者。终必有可觉之理。故仁人君子。未尝因于其愚迷而弃之。恻然如伤。开道晓谕。必欲与之同归于善。而道与教。忠与恕。每每对举。孔子之辙环。孟子之好辩。自不得已也。乃若庄子之意。是非则明知。而但怀之于中。不欲开示于人。故此篇凡十八段。上十一段。言明是非之要。下七段。言勿分辨之意。而勿分辨之至。至于不言。此岂仁人君子之心乎。大抵因者。不费吾力。不撄物情。而为占便之道。避祸之术也。故庄子虽以忘我为言。而其实杨朱之为我也。
题四伴堂序后
四伴。 赠左承旨金公瑞鼎之堂也。在兴城。兴城人多说公贤。余未之详。及见公之自序其堂。始信之。其文曰堂曷以四伴名。房有笔墨纸砚四友。而士以文章为馀事。非吾所深取也。庭有松竹梅菊四美。而松竹比贤。梅菊其操高。非吾无状所敢伴也。窃取权石洲四伴铭。食吾田饮吾泉守吾天终吾年而名之也。又曰伯夷而饥。今吾之渴饮而饥食者。伊谁之力乎。颜回而短命。今吾之终吾年。不其泰乎。末曰恐守吾天之终不克。自戒于心。噫。其志大矣。其辞谦矣。其自足乎分矣。其能知立我者之恩矣。其祇守赋我者之命矣。一篇而
旅庵遗稿卷之五 第 75L 页
五美著。何往而不美。人之贤之也宜。虽然。吾一也而谓之四者何也。伴对吾者也。而四者皆吾所自为。吾伴吾乎。不知四与一。不知吾与伴。熙熙然隐几而仰天。将吾丧我矣。我与吾亦有辨乎。其无辨乎。吾之言。如使金公闻之。将谓之何。石洲闻之。将谓之何。吾乃淳州散人申景浚也。
题杜冲翁祈泉文后
杜冲翁隐居兴城。以笃孝善文闻。翁丁忧。结庐于山。山无泉。文以祈之。乃凿井。水涌出觱觱然。松有蝗。山将赭。又文以禳之。蝗自消云。异哉。孝有以致之欤。文有以感之欤。闻公之孝以性者也。生能致其养。没能尽其礼。庐于墓傍。啜粥三年。手种松柏。积日月遂尽其山。方丧不食腥荤百日。师丧心制三年。县之庶士。以善居丧上书方伯。请旌表。公之文禳蝗者轶无传。其祈泉者得以览之。辞简而正。以理而不苟。泉之出蝗之消。谓之以孝可也。谓之以文可也。余之文以跋其篇。不亦可乎。公氏金。讳台鼎。庭有杜冲一树。因以自号。公之五世祖鍊玉与夫人梁氏子彦信。并殉义于 万历丁酉之乱。西归先生李起浡题其墓曰一室三纲。
岩轩先生亲笔帖后叙(壬戌)
旅庵遗稿卷之五 第 76H 页
我先祖岩轩先生书法。传于海东名迹及笔苑者多而皆板刻。其亲笔在后孙渔城湛拙斋湜家。渔城所藏。乃濂溪明道伊川横渠康节晦庵诸诗。末云辛亥正月下旬。书示仲舟。仲舟即公第二子知淳昌也。其真迹不传。有拓本在后孙察访浏家。宗老洬守沃川时摸刻。而匠者拙。大失真。宗老常恨之。拙斋所藏有二帖。其一乃兰亭序西铭归去来辞。永乐壬寅。为鱼孝瞻书者也。后鱼公封还于保閒斋曰。先生书法。豪迈绝伦。郑湖阴士龙。为礼曹判书时。欲刊东国名笔借去。湖阴殁后。宗老拨于郑相国芝衍得来。其一乃张子东西铭,程子四勿箴,范氏心箴,朱子敬斋箴,尊德性斋,敬恕斋铭等十七篇也。帖尾有跋云。宣德庚戌冬。朴总制承叔公求余书。且曰宜具真行草三体。余惟髫年操笔。今垂五十。犹草如丘引。行如饥鸦。真如鸟足。无一可观。然苟非挟山超海。则先生之命。安敢辞乎。高阳申某书。后归不知姓名武人家。拙斋得之。并与鱼家帖而藏之。传至子参判得渊。失于丙子江都之乱。己卯。参判与我后曾祖泥翁。俱以宫僚滞沈阳。参判语及此。恸惜不已。癸巳。泥翁闻赵沧江涑。于士人李维缉处。借来岩轩书。即往李家问之。李云得于江都燹馀。即东西铭等十七篇。而兰亭帖
旅庵遗稿卷之五 第 76L 页
无焉。泥翁以他书累帙易之。书其帖末曰顾某不肖。恐不能承先世宝蓄。谨姑藏之。夫物之宝争者众。保之难。故以姑藏为言欤。至泥翁之孙濋迁于湖南。托是帖于甥侄宗室灵原君櫶。历累岁。濋孙汎始索之而归也。灵原君,青坡士人南泰绩。乞取帖中如干篇。南亦泥翁外孙也。后汎父子皆死。是帖归于宗人景灏。存者▣▣▣▣也。其▣▣景浚得之。其▣▣▣泥翁后孙显禄得之。归于灵原者皆失之。而惟朴家帖中跋文。今为南都正泰普之有。归于南泰绩者。敬斋箴中自▣至▣字。为士人李明熙之有。自蹈至▣字。为宗人德彬之有。戊戌。景浚撰南氏墓表志神道碑铭者五篇。显禄辑成泥翁行状一卷。泰绩之子显老尝造余曰。吾家受君惠大且多。何以酬之。且谓显禄曰。百年未遑之事汝能之。使先美不泯。余甚嘉焉。余有岩轩先生书帖。欲以此表余怀。而是帖先人亲自妆䌙。所尝敬守者。吾家不可无一字。遂三分。而敬斋箴中。显老自正至毫凡一十八字。显禄自釐至末凡三十七字。景浚敬恕斋铭全篇凡一百一字。呜呼。是帖历几百年。阅几人家。而复归于我申也。失而得者三次矣。其分割不全可嘅。而如明珠散逸。得其一颗亦幸耳。其馀未知归于谁家欤。朴,鱼家二
旅庵遗稿卷之五 第 77H 页
帖之外。拙斋泥翁所未及见者。安知不藏于他人笈笥中欤。世代嬗变。得失无常。又安知不归于我申欤。且我祖雅所书。皆宋诸君子箴警之作。为我祖后者。于是帖不但敬其手泽。亦当思其志尚而有所勉也夫。
上之二年戊戌十二月丙子。十一世孙景浚敬书。
十老契轴后叙(辛丑)
我祖归来先生。 端宗甲戌。擢亲临文科。时年二十六。志不喜宦荣。退居淳昌。筑亭于南山之颠。扁以归来。年至七十一。仿香山九老会。与同乡年踰七十者李允哲,金博,韩承愈,安正,吴惟敬,薛山玉,薛存义,张肇平,赵润屋九人结契。以时会亭上。杯酒相欢。于是公亲自图诸老人像。像上皆题七言绝句。又作序以识之。诸家各置一本。年代寝远。间又经八年兵燹。能保其轴者盖寡。吾家亦失之。先生之八世孙后枨住花滩上。有老僧来敲门曰。是申氏家乎。曰然。曰是归来先生后乎。曰然。僧潸然曰。俺十老契中某之后也。我祖之后惟一人。抱契轴。颠沛周流于山间而得保至今。今俺年八十。死无日。寄托无人。此乃先生手迹。宜归于先生后昆。故以其轴来。因出献之。僧之志诚善矣。吁亦戚矣。僧之名与其祖氏讳。不记未传。辛亥大歉。后枨之孙重权阽死。
旅庵遗稿卷之五 第 77L 页
送是轴于吾家。吾家以稻二十斗周之。按序云。后之子孙见此轴。知其祖之厚意。或有继之者矣。岂非美风乎。然而九老之后。今余所知者。惟李允哲之后一人。而穷甚不自振。金博,赵润屋有后云。而屏居异乡。无以得见。其馀或绝或荡析侧陋。皆无闻焉。虽欲修先祖美事而末之也已。人世变幻乃如斯。良可于悒。古之时大年。何其多也。一郡之内得十人。然而是取其同志者也。非尽一郡之人也。今尽一郡。而士族之寿踰七十者只五人。古今盛襄。又如斯耶。辛丑上元。归来十世孙景浚敬书于归来亭下旧庐。时年七十。
书永思斋记后(丙寅)
谷城西。有义岩山斋。谷邃云气常生。涧水触石鸣琮琤然。竹木幽翳青苍。路缘山进诸屈。上跻平山峰有亭数楹。葺以白茅。为肄学而设也。老阇梨二三守之。余与亭之主人素无雅。其所景仰则熟。爱其境幽而室閒。约文朋十数人。会课数朔之工。既至款主人。主人春秋七十馀。见识博雅。貌心俱古。有君子之风。遂留焉。一日主人忽愀然曰。是斋也扁以永思。君岂知之乎。我高祖有号野老堂。文章与德行为世望。 宣庙朝。登谒圣科。唱胪时。以不即应榜罢黜。既而以龙
旅庵遗稿卷之五 第 78H 页
砚玉滴赏赐之。自是遂废举业。归卧山林。为终老之计。从学者多。晚以逸荐徵尚衣院别提。不就。其可传文迹。荡失于兵燹之馀。呜呼。以天挺之资。既不需用于当世。终遂堙没于后。是余夙夜思念而永慕者也。傍有一少年仪甚纯悫。指而言曰。是吾孙也。惟愿诸君子。幸护与之游。吾老且病。所思岂能永乎。余曰公之思。可谓永矣。而公之事亦勤矣。公之孙。以公之思思之。公孙之孙。又以公之思思之。暨茨百世无亏颓。则公虽老而公之思岂不永乎。曰子盍为我一言以警。使吾子孙永其思欤。曰野老公之德学。士林之所稔服。则其在后孙。必不忘公之思矣。何待乎客之言。虽然思而不能趾其美。可谓永乎。趾美之道无他。亦在乎思。夫文出于理。而理必思而后得。故曰思曰睿。思或有间断则荒。迫促则窒。思必贵乎永也。野老公之所得。其必在斯。而继志者又在乎斯。请以是告公之孙。请书其言故书。岁丙寅十二月立春翌日也。
旅庵遗稿卷之五
 说
  
后斋说
前后之义。知之难矣。以时言之。古为前而今为后。此以已过者谓之前。方来者谓之后也。以行言之。面为前而背
旅庵遗稿卷之五 第 78L 页
为后。此以方来者谓之前。已过者为(一作谓)之后也。由前由后。何其相反乎。盖前者尊也。后者卑也。前者见也。后者未见也。以时则古人尊而后生卑。往古见而来后未见。以行则长者贵者先之。而幼贱随后。面前见而背后未见。尊而见者谓之前。卑而未见者谓之后宜矣。然而先我而生者。我以为前。而生于我之后者。以我为前。我随人而行则以我为后。而随于我而行者。我以为后焉。人与我比肩而行。其前后同也。而人疾我徐则人为前而我为后。我疾人徐则我为前而人为后焉。我向人而去。人向我而来。则我以人为前。人以我为前。人与我交互已过。则人以我为后。我以人为后焉。师出也前刃。师返也后刃。人有出返而刃之所向。同而无前无后焉。为王前驱。此以执殳者之居前为美也。曰马不前。此以孟之反之居后为美也。见群龙无首。此以居前为凶也。乘马盘如。此以居后为凶也。然则所谓前后。何其无定位乎。何其无定德乎。夫前后自我所处而言耳。我一身处于古今之中南北之中。而继往开来。其责大矣。进退疾徐。其行难矣。其惟中乎。金君君晦扁其所居曰后斋。即取利居众后责在人先之义也。只言后是出于谦。而先亦在其中矣。勖之哉。中无定处。在前则中在前。居后则中在
旅庵遗稿卷之五 第 79H 页
后。知是中而行则四方底定。而后人则之。将无愧于古矣。
曳尾窝说
物之灵者非龟耶。惟人最灵。而人之大圣大知者有所疑。则断之于龟。龟之灵至矣。然而夏书云。九江纳锡大龟。夫龟之大者尤灵。而置诸贡籍。与蠙鱼列。乌可谓灵耶。其以居山藻之室。发策扬灵为荣。而不避钻灼之患耶。余且之龟。见梦于宋元君以求活。龟之情亦岂不恶死也。龟固灵于为人。而不灵于谋己耶。抑生则不灵。而死而后灵耶。死兔飞鸟。故瓦破槽。皆可为卜。卜者人心之灵感而通也。物乃假耳。龟亦假而不能自灵耶。龟如吾人之智愚不同。而或灵或不灵耶。人为物欲所蔽。易失灵性。而龟能闭息服气。其生也无待于外。有何所累而不灵也耶。赵子自洛居馀。美故县之龟村。扁其庐曰曳尾。赵子之志。其在泥中耶。今试问于龟曰汝将为九江之龟耶。为泥中之龟耶。虽龟之不灵者。必愿在泥中也。人或有不知择于二者何哉。赵子谢簪绅隐海陬。鱼虾为侣而不以陋。优游卒岁。可谓有馀美矣。吾闻龟在泥中。有时吐气。袅袅然升空。蟠结如云。瑞彩烂然。然则龟果灵异也夫。
旅庵遗稿卷之五 第 79L 页
瓦棺说
余宰北青时。见野中有古墓崩圮。棺露三分之一。乃陶棺也。闻诸土人。曰州之山野间古墓。亦或有用瓮葬者。凡瓮口狭而腹广。取两长瓮。环缺其瓮口。至瓮腹三之二或半。欲其口阔而腹窄也。以上瓮口深冒于下瓮口。两口合处。用石灰泥封。甚厚且广。因成石。岁久而不相离也。此必女真时所葬云。余曰彼用瓮葬者窭甚。不能豫造陶棺以置者也。固不足论。陶棺则中国亦有之。礼有有虞氏用瓦棺。盖上古天子用瓦棺。唐诗云。楚云朝下石头城。江燕双飞瓦棺寺。寺盖造瓦棺之旧地也。周主遗令曰我死。衣以纸衣。敛以瓦棺。瓦棺之用已久矣。尝观东儒有说曰。木棺多有虫变。及其入地。所以防水火木根之灾者。固不如瓦棺。瓦棺虽以朴俭为嫌。而若精造而善饰之。其华美未必不如木棺也。圹中筑灰除之可也。志文刻于上而燔之亦可也。瓦棺之制。地板与四围。皆连附燔造。天板长而燔时易致邪窳。分作三片。入棺后铺于四围上。如葬时铺横带。美石灰细饰水飞。以漆调作泥。涂于诸合缝处。使无罅隙。或灌以松脂可也。或曰。瓦棺厚则难运。不厚则运时有虑。造木棺以敛。而上下板四围之厚。多不过
旅庵遗稿卷之五 第 80H 页
二寸。又造瓦棺如右法。而以容木棺为度。葬时先安瓦棺于圹中。以木棺纳于瓦棺中。泥灰涂缝。亦如古法。此便是外棺横带。外棺横带并不用可也。贫甚者。瓦棺作上下套必方正。以两套口相合。如北人瓮葬例亦宜。若用瓦棺者多。则陶工之巧渐出而必有美制矣。北人贫者。多用桦皮敛之以葬者。桦皮入地中。三四十年不朽。能防木根虫水之灾。比木板薄劣者有胜。多验之云。
旅庵遗稿卷之五
 赞
  
慕庵师画像赞
师之手。三耶六耶千耶。今师之相。乃画其二耶。犹然使人瞻之。不觉膝自跪而手自义。是以绍晦堂之玄系。夫形者寓道之器。道既还他空。则形固不足留。而若彼者。不可不传示于永世。沙弥满堂。必有西归者。试观于十八大罗汉之列。师之坐在第几座。
旅庵遗稿卷之五
 铭
  
四物铭(并小序)
   老夫有砚剑杯杖皆珍异。且随身岁久故识之。
  蕨砚铭
蓝浦花草石。以砚名于天下。明雪楼诸子多称艳之。余尝宰瑞山。与蓝近。使人往采得数十枚以来。或梅竹或
旅庵遗稿卷之五 第 80L 页
(一作牡)丹薇蕨绘形惟肖。又有用金银画者可玩。而其体少。惟且硬粗。皆不中用。花草石之可砚者甚稀也。后余得一砚。其长古尺尺一奇。其广五寸。其像薇蕨。据砚面殆半。中茎直抽。细叶横张。岐街雕镂。纤密极巧。其中病叶之摺叠者尤奇。化工之费精于閒漫处。何其至于斯耶。石理细润。滴一点水。历日不乾。乃文苑至宝也。砚之始未知在于何岁。而初为金南窗之有。金沙溪得之于南窗。余得之于沙溪之后孙。凡物之宝者。未尝永为一人一家之有。而流迁无常。盖众所欲者。不必独专而与人共之可也。造物者之意。恐亦如此。其流迁也无常。而与余相守二十有馀载。亦非偶尔。遂感而铭之曰。
于乎砚也。前之用汝者谁。幸而归吾。吾今已衰。于谁传之。
  古剑铭
余有短釰。左右刃脊上一面。用古篆书三寅剑。下有铭曰。(十一字缺)一面画星▣▣座间有▣▣陈卓丹元星书所未著者。书与画刻之深。填以黄金。剑光炯然。常如新发硎。挂诸壁。有时自鸣。世传赵宋时名将所使者。其说有据。而或云狄青之釰。
旅庵遗稿卷之五 第 81H 页
是未知其然否。 明陵丙子岁大无。有剑者阽死。出卖潘南朴达夫家。以上银四十锭市之。达夫与余心交也。解以赠余。遂为余之有。见之者有曰是无用也。反不如菜刀鸾刀之切于日用也。余曰然。然而有孙吴之才者不见用。老死钓屠。莫不惜之。而在世固幸矣。之人也若得志腾骧。大展其所抱。则顾其时果何如世也。宝剑犹良将。其不见用。岂非幸欤。是剑也无可用。而有时脱鞘而观之。铓锷如霜。寒光逼眸。凛然邪心自消。携而行于山泽幽险夐绝之域。有若与壮士偕。无所惧。盖男子器也。乃铭曰。
剑兮于我乎。二纪提携。摎流光如秋水。铁岭星岱长白之岧。水宿大瀛。三暮三朝。谽𧯋㠑㟧。㶀㵧漰湃。丛薄上慄。雾霭交翳。恍惚幽暮。奰怪攸里。朱虎青兕。封豨雄虺。三角𦡼𦡼。吞舟鲸鳄。夔魈蝄像。天吴之族。我无一觌。虞工之经。楚些攸纪。有无然疑。我倦四方。来卧云扉。戒而韬光。岁暮为期。吾将与女乘紫虹。指苍梧而西飞。邅而之洞庭。访回道人而归。
  鹦鹉杯铭
乇罗海中有螺。比诸螺稍大。壳上无棱角。有黄白章砻滑。吐其肉竖甲。如帆而驰。一瞥千里。虽善水猎者。不能
旅庵遗稿卷之五 第 81L 页
捕。浦渚间。得其死壳为之杯。色如银微青。晶彩烂然。左右作小翼。中有头颈如鸟形。取鸟之可爱者。名以鹦鹉杯。因杯名。名其螺以鹦鹉螺。或曰非东产。自外国随风潮而来也。古人于酒器。必寓戒焉。其制字也。卮者危也。杯者不也。盏者二戈也。觯者单也。觞者伤也。皆从角樽。画牺觥象兕。亦取乎角触之义也。罍以雷。戒之尤严者也。今螺在于海涛荡漾之中。恃其能而不慎出入以至此。鹦鹉以能言受羁。皆可观戒也。余少也饮量宽。自六十以后酒德衰。饮不能多。醉则多言笑。是乱也。圣人不为物移者。而犹戒夫乱。况常人乎。遂节之而恐不能守戒之固也。乃铭是杯。
我本家贫。酒不常有。有而日不过三杯。无无求苟。苟于斯越。有如明月。
  栟榈杖铭
栟榈杖长古尺尺九半。节十五。来自中国南。为申舜民之有。舜民时年六十有四。舜民二十三十。喜山游。西游卞山。跻禹陈岩。历禅云,白羊秋月。南之无等。玩丛圭瑞石。至于黄鹤,白云。望瀛洲之山。海中九百馀里。东蹑方丈。其洞天十二。见其人。上天王绝顶二万四千丈。道马耳珠崒。进德裕。住九千磊七渊凡三月。北过大芚,鸡龙,
旅庵遗稿卷之五 第 82H 页
泰华,乌栖,伽倻,龙门,月笼。抵摩尼之檀君堑星坛。朝舞琅琊若可睹。性好远瞩。入山必登绝顶。俯览山川之纡曲。开襟引万里风。是可喜也。扪萝直上举趾轻。不自知其疲。晚而从仕踰二纪。无一閒岁出行。匪马则舆轿。脚之不用力已久。遂颤齿乡井之间。亦必须于杖。且年耆矣。礼许杖。杖之固也。而时过名山之下。仰见云外之岧峣者。则与杖谋。而无以复登。心窃怅然。遂为杖而铭曰。足趾武步走趍皆从止。跟踵脚行从艮重却彳亍。圣人制字。寓戒沕穆。矧尔垂老而间乎寥如。匪不获已则余将止。庶无使君劳。
  
瘗砚铭
余有小砚。长古尺九寸弱。历余穷达三十馀年。研之不已。其心坎用墨难。若磨而平之。则薄不可用。以其结邻久也。不忍弃诸沟壑。遂瘗之京城南引庆山阳。窃有感于中者。岁庚午。余游德裕山。寺僧示白陶砚滴。小而圆。以淡青画草花者曰。中岁大雨山崩。有大石半破。中含砚滴露其半。斸而出之。此必先天时器也。余曰。尝登浴川之动乐山。有画陶杯全体没于岩腰。其唇堮出岩外。如环三分圆之一。以手旋而不可拔。此砚滴亦其类耳。山上螺蚌壳。先儒以为先天时物。则砚滴安知非先天
旅庵遗稿卷之五 第 82L 页
时器耶。其制与画。与今不异。异哉。未知何世何人之所用也。其好文好古。亦有如余者乎否。手摩良久而归。今余瘗砚于山。其全而至于悠久。能如彼砚滴与杯乎否。有得而见之者。其起渺漭之想。亦有如余乎否。乃铭曰。箕子以诗书礼乐而东。历二千八百七十一年。亦曰朝鲜。郁郁乎文。月之如日在辛瘗是砚。名乃景浚氏乃申。
旅庵遗稿卷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