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旅庵遗稿卷之四
旅庵遗稿卷之四 第 x 页
旅庵遗稿卷之四
 记
  
旅庵遗稿卷之四 第 49H 页
兼山楼记
华山国都之镇。以其三峰奇秀并立。亦曰三角。南有鹰岫白岳。 王宫宅其阳。北有天冠岩。岩在山头。上平若有梁。三下体方。其高切云。昔周高士尹喜,宋钘。皆作为华山之冠云。其象未知与此何如也。冠岩之下。耳水出。萦回岩壑。或瀑或渊。向东而去。耳溪洪汉师筑室于耳溪之上流。室数楹右折。而为楼一间。天冠三角在西北。俨然如先生长者。分坐于奥。其气像不同。有可敬者。有可爱者。诸山之美。斯楼得兼之。遂以兼山名。盖取诸艮之象也。泥崖京城南山之北也。洪君家于是。与鹰岫白岳。起居相接。此华之面也。耳溪华之背也。山之背与面。君且兼之矣。君之在泥崖也。前临朝市之会。五剧三条之交。怒马华毂。担簦蹑屩。歌哭喧呼。奔走骈阗。此动之极也。君之在耳溪也。一楼在曲𡶒丛薄之间。四无邻。出洞外。有人家七八棋散。墟烟不相连。终日与棐几薰炉相对而已。此静之极也。一山之面背。其动静之殊。何相绝若是也。如人耳目鼻口手足之动作。皆在面前。而惟背为止者然欤。朱子释艮之彖曰。艮其背而不获其身者。
旅庵遗稿卷之四 第 49L 页
止而止也。行其庭而不见其人者。行而止也。动静各止其所止。而皆主夫静焉。今君之于泥崖耳溪。皆得艮止之义。而以耳溪为乐者。其在静之静欤。艮之卦。二阴盛。欲进而为阳所止。一阳居位之终。亦止而不进。阴阳俱止。所以为艮。而阴后阳前。将必有渐。夫阴阳止进。皆以渐。而圣人序卦。震之下。不受之渐。而即受之艮。于艮之下。受之渐何哉。此非圣人所得安排者也。皆自然也。因其自然。亦静也。遂以此为兼山楼记。
瞻鹤亭记
岁庚辰。资宪大夫知敦宁府事南公贳亭舍于汉滨。而名之以瞻鹤。鹤。山名。在汉之南五里。与亭对。即公先大夫衣冠之藏也。公之志在于归依松楸。而 朝廷方倚公为重。未尝一日舍。岁时省扫。必告而行。公虽欲归得乎。此所以亭于斯。公退有暇。则攀登瞻望。以纾其怀者也。噫。诗云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此遇世乱而劳苦。不得终养者之作也。然而世之治与乱。养之终与不终。而孝子而孤者。其心常如是也。孝子之于亲。冀其寿之无穷。而卒不能以无穷。致其养之既足。而常自以为不足。以无穷之心而有不足之怀。孝子之养。其何时而可终乎。虽以三牲之丰。承百年之欢。及其
旅庵遗稿卷之四 第 50H 页
亲之不在堂也。常有不终养之痛。不如人之恨矣。岂独不遑将父。有母之尸饔者。孤而为然乎。公生丁泰平。以文章行义名当世。早世登扬。佐 圣主。出入经幄。管辖铨衡。典名城大府。养与祭皆礼。自先大夫在时。推荣爵。今至八命之崇。既又竖礼碑阐幽光。以显于永世。以人视公。可谓谷矣。而公之心则尚必有不卒之痛矣。夫山之律律。风之弗弗。固无情之物。而孝子者见之而疚怀。是至恫在中。触目而发也。然则公以是心登是亭。虽见江流之逝而不返。南山之悠久而不骞。草木之秋而零落。春而复生。烟云之变化无常。禽鸟之上下咿嘤。如呼如诉者。皆可以兴感而伤情。而况于见鹤山乎。公之鹤山。实有悲于诗人之南山也。虽然孝子之养。养其口体者有限。而养其心者无穷已也。亲心之于子。既贤矣。又望其贤。其望无穷。亲虽没而其心可知。旨甘之养。不可复得。而事其心者。其有穷已乎。诗云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公卿之于国。若山岳之崇高。而功利博及。为万民所依仰也。今公之位。至于正卿。其责固大。而先大夫之平素望于公者如何。公必战兢渊冰。夙宵一心。居常俨然。若侍于侧。以承谆谆之诲。则不必瞻鹤山。而怵然以省可知也。若余者早而孤。行多忝。今又迟回洛下。无止之者
旅庵遗稿卷之四 第 50L 页
而不归。先垄邈远。跂而望之。犹不可得。则尚何忍观南山之诗乎。然而非此诗。无以明公之志。故流涕陈之。
日修斋记
国制。驸马与之爵而不与之职。位与公孤等。而朝庙庶政庶议。不得与知。虽有兼济之才与志。无以需于世。世亦不靳其有才也。故于自修之道。其心自易以解。第宅服食舆马徒御什器金珠珍玩之物。所以养体而娱耳目者无不足。少而老。未尝有穷困艰难。拂戾其志意。勤劳其筋骨。则其心自易以逸。以其联于戚畹也。士大夫之贤者罕与交。而日所共处。宫娃丘史杂戏伎巧之类。求其衣食者而已。其心自易以流。苟非素性卓拔以高者。几何不解而逸而流乎。故驸马之能自修而可传于后者。考诸史乘。未之多得。汾西朴公。乃 穆陵驸马。而又翟褕懿亲也。谢屏芬华。平居垢衣弊冠。萧然如寒士。驻足于万马奔逐之中。全名于群飞刺天之际。是其大者也。丁丑。朝廷难于辽沈往返辞命。欲典公以文衡。有执旧例争之者。遂止。有文集十六卷行于世。公受业于白沙,玄轩之门。而溪谷,月沙诸公。常会文楼。贵主手备盘觞。公之行与文。虽得于自修之笃。而师友之益。盖多矣。今锦城尉。即其五世孙也。所抱有可以尊主庇民者而
旅庵遗稿卷之四 第 51H 页
未试。尝厌城市。欲幽居静养。而亦不敢远离 禁扃。乃于小东门外安岩洞北。卜一丘小。有水石之佳。建斋命之曰日修。伟哉其志也。夫君子自修。惟尽在吾者而已。在吾者有馀。可以及于人则及之。有可以及于人者矣。不得及之之势而不及焉。是人之不幸。无与于己也。岂可以不得及于人。而并与其己弃之哉。虽然自修之要。在于日省。凡人日有云为。而气有时乎用事。知有时乎不周。方其时未及察而徐以理思。自能知之。故今日而思昨日之云为。必有可悔者。明日而思今日之云为。亦必有可悔者。悔即改之。日以继日。殆庶几乎蘧伯玉行年五十。知四十九年之非。此积日而年至于五十者也。汾西公尝有诗曰。我知非二十。九年都是非。夫二十九年之间。岂其尽非也耶。乃猛省而深悔之也。周公曰。文王我师也。今公以汾西公为师。日慥慥焉。可以绍先休而为百世沁园之矜式矣。宁不美哉。公既有镵诸楣者。则非不知斯。不以愚愚而索言之辱。不敢不竭其衷云尔。
禾翁閒居记
禾翁。隐于松禾之野者也。以墨葛书禾翁閒居于壁上。字形奇伟。如陈抟所写寿福也。余以为翁学而无禄。耕而不馁。所居之县禾也。齿德又尊。谓之禾翁可也。然而
旅庵遗稿卷之四 第 51L 页
先王分四民。各随一职而俛焉尽力。犹不自假也。今翁兼士与农。谓之閒居恐未也。翁曰。不朽者三。文章之次事也。而犹足以名不泯于后。故少也焚膏继晷。屹屹不懈。而所成卒不如所期。遂专意田间。计止一年而筋膂既衰。又不能暋作。为一閒人而已。因愀然长吁。余曰。以达者观之。文章亦为累耳。名固外物也。耕吾土而无求于人。尽吾力而无愧于食。饱则卧。卧则睡。时或兴至。鼓腹而歌。年尽则已矣。百世之后。有所传与否。非吾所知也。翁居之南山。阿之上有岩。大刻加天县界四字。此载于本县志者。而所谓加天。考之历代史乘及诸地志。并无之何哉。本县古初合青松嘉禾两县而置者也。余意岩之刻。已邃久矣。嘉之上半泐而为加。禾之中画下半泐而为天。而作志记者。未知究也。今而后又久。则加天必将俱泐而没矣。又安知陵谷变迁。并与是岩而不存乎。然则文章聊可为娱于吾生。而种禾亦止于卒岁而已。馀不足求也。翁曰。善哉子之言也。又可为本县故实。愿书之故书。
画舫斋记
清心养性。为为治之本。尧舜事业。在于浴沂之中也。然而心之所寓者身也。身之所寓者室也。室亦不为无助。
旅庵遗稿卷之四 第 52H 页
故官非家也。计月年留焉。而古人为宰。遇山水佳处。往往作亭斋。以养其目养其耳养其体。养外以及内。则轮奂髹雘。君子不以为侈焉。自夫世道下而讼狱繁。供赋增而科督严。簿书期会。日以役役。念不暇及于他也。挽近民贫。士大夫甚焉。幸而得禄者。禄薄未救其贫。外官号优。而与中国之二千石不同。常绌于公私用。顾亦力不暇及焉。古之亭斋有名者荒圯。多不修。况创之乎。玉川郡之凝香阁。湖左之胜也。引水入阁西为池。植芙蕖泛小舠。环以竹林杂树。幽窕可爱。而敝豁不足也。东阳申候尹玆土既三年。政平讼理。官与民闲。遂即其阁西南池与川之间。有长坞。捐公廪数百金。鸠财雇人。建一斋。下体象舟。上设彩阁。望之若楼船泊于岸也。前临大野长路。可以观稼。可以察行旅讴谣。不止于养闲而已。扁之曰画舫。是取欧公滑州斋名。而然而欧公罪谪。水行万馀里。寓戒于舟者也。候虽久淹下邑。未能大展。而遇顺风恬波。傲然枕席。则与欧公有异。欧公之记。终之以宴嬉。侯之志。又岂主于此欤。知其大者与本而有所养焉耳。民亦得其养。宜乎百里之内。安堵乐生也。虽然公退之暇。闭户端坐于斯。竹林不动。川濑声微。则恍然如泛五湖烟波矣。时或大雨。狂涛触石而喧豗。如过滟滪
旅庵遗稿卷之四 第 52L 页
之如马矣。吁有可乐也夫。其亦有所惧也夫。
蓬坞记
退之之坞。非无芝兰也。非无杞菊也。而蓬以名之。其安于蓬荜之意欤。地不得独生兰菊。而蓬荜并生焉。雨露不必独沾兰菊。而蓬荜同沾焉。不惟并生。而兰菊小蓬荜多。如人之贤者小而愚者多。贵者小而贱者多也。岂可以愚贱而并弃之乎。且蓬不种而生。不培而长。不费人力也。环而翳之。可以作藩篱。刈而编之。可以为户牖。不为无用也。是坞也长。何必兰菊独占乎。使蓬得其馀地。以遂其生。亦可矣。青苍蔚然。草庐幽邃。案有书床有琴。孺人理麻。稚子诵诗。退之陶然自在于其间。见者或以为原宪病也。或以为原宪贫也。及秋晚。长飙挀坞。蓬毬飞散。或东或西。或上或下。或坠于坑。或粘于泥。或入于兰菊之丛。有守枯根而不离者。有浮于空而得意悠扬者。彼翩然孤征。杳茫而远者。欲止于何方耶。此皆不期然而然。任之于风。而风亦不期然而然也。其亦可以有感也已。海中神山。有灵芝蟠桃如瓜之枣。而特以蓬莱名其山。仙子之志。未可知也。说者谓取象旋转。以寓还丹。其然也否。
浮忘子午阴堂记
旅庵遗稿卷之四 第 53H 页
自古旷达之士喜说忘。而能得忘之之道者鲜矣。夫物迫于我。而我之应自不已。来者应之犹不暇。而往者绎之。未来者豫之。顺逆异境。起灭无常。虽闭视屏听。块居僻处。而其心之变化传授者无穷极。而按住终不得矣。且欲忘则欲忘之心与不能忘之心。相持交争。益见其纷如挐如。如火之扑以止之而愈扬也。道释家皆主乎忘。而亦知此心之猝不可一切虚寂。故遂为存想之方。话头之法。使靠心于一边无滋味念头。以排诸他胶扰者。而天隐子之坐忘。未免有坐驰之讥。浮屠之入寂出舍利。自以为如来极工。而其中之凝冱固滞。不能乘化悠然者。可知也。吾儒未尝言忘字。而物之杂至于前也。有可喜可怒可哀可乐之甚者。而物各付物。我无所与。若妍媸迭过于空鉴之中。则是不事乎忘而便与忘同也。其法不过审乎理欲之分。善恶之几。以明此心而已。圯桥李公。弊庐萧然。冬寒而突不火。置一床。坐卧其上。有才而不求试。春秋今六十五矣。间又丧一妇二女二婿。备经人情之所难堪者。而颜色敷頩。须发无一白者。余尝敬而异之。一日语余云。吾自号以浮忘。以吾之精神浮散而世事已忘也。筑室于西河之野。扁以午阴。依其地名而作也。子其为我叙之。噫。余于是知公之老且
旅庵遗稿卷之四 第 53L 页
穷而不衰也。知公之忘能得其道也。夫午者半阳半阴而言。阴者审其几而戒之之辞也。然则公于可忘者尽忘。而其不可忘者终不忘也。不忘其不可忘者而后。乃可忘其可忘者也。彼欲忘其可忘者。而不先不忘其不可忘者。其亦迂矣。
蛟渊亭记
蛟龙山在南原府西七里。有密福二峰。其支东下蜿蜒。如䨥蛟并卧。故名以蛟龙。山不甚高大。而特起大野中。清秀峭绝。望之使人悚然起敬。常有佳气浮其上。山之四方。巨岳峻岭。环而拱卫之。亦不敢亵狎以近。远或至四五十里。东之般若。方丈之西峰也。名闻中国。杜工部咏之。西之月鸡, 高政。北之灵鹫,圣迹。南之宝连,屯岭。皆穹崇崹嵲。参云霄者。而府特以蛟龙为镇山。百济以古龙名郡。高丽以龙城号府。凡物之贵贱尊卑。不以形之大小也。有如藐少儒生。以一羽扇坐于锱坛之上。环眼戟须猛如熊虎之伦。执大刀长矛。列侍左右。仰听其军律也。山之南麓下。有村曰伊彦。文献乡也。国子生员尹致鼎。家于是。庭有小池。经二丈馀。扁所居室曰蛟渊。盖以山而名其渊。以渊而名其亭也。然而邵尧夫盆池吟曰。既有蝌蚪。岂无蛟螭。今子之池虽小。而比诗盆犹大。安
旅庵遗稿卷之四 第 54H 页
知神龙不藏于其中乎。尧夫观物。小之则以天地为一丸。大之则以一盆为湖海。会通万殊而同归于一贯也。不可以彼之小而侮之也。不可以我之大而骄之也。适意于一枝之栖。而不必羡人之大也。进步于百尺之竿。而不必自画以小也。子在池上。所得必多矣。
游艺堂记
游艺堂在南原府南裁一舍豆洞。洞乃湖左灵境也。方丈峻极于天。元气之西奔者。至大野为圆通之山。蛟龙,高政,宝连诸山。环围于三方。如大圣师俨临。群弟子列侍。訚訚行行。或鼓瑟希。或端章甫。束带以立者然。大江经其前。蓼水挟右。曲折荣纡入于江。造物者为仁智者之乐。设置甚备至也。水南之通明动乐。其良朋之自远方来者耶。洞居其中。为奥区地坦平。缺丽之垂亡。礼仪判书金先生冲汉逊于荒。剔林樾而肇基焉。子姓世守。遂繁显。吴,柳,边,李四姓。次第来宅。亦昌炽。皆其弥甥也。山河毓灵。闻人世出。有以德行范乡俗。有以忠义赴国难。啜食于本府于邻县。有以遗逸名高嵁岩。若执耳文垒者。杰然踵相接。科甲小大。阅世不绝。盛矣哉。家皆有塾。而党不可无庠。岁癸未。建堂于洞。为盍簪肄讲之所。取朱夫子斋名游艺以揭之。辛亥壬子。荐大侵。堂因不
旅庵遗稿卷之四 第 54L 页
修多颓圮。己亥春。洞之章甫。鸠财出力。移建于旧墟之东越一冈。柳重镇,吴显祚实尸之。既成。其扁用旧。夫艺者六艺也。古者小学。教以六艺之文。文者名物之称。非其事也。八岁之儿。不能行其事。故先习其文也。使小儿能知之。则其文固详且明。暨长行之也易。今也其文尽轶。其事将何从而行之。然而其理未尝亡也。苟能志乎大而自得乎心。依乎天理而行。则节文之间。自不能无古今之异者。而通其艺则一也。诸君子之居是堂者。毋自卑而小之。本末俱举。内外交养。慥慥焉不已。则伫见才俊辈出。可以趾诸公之美矣。夫游者玩物适情之谓。久则悦自生。悦则乌可已乎也。往岁不佞宰关北。欲讲乡射礼。备其物如制。选士百馀人隶仪。旬有八日乃行。白矢参连。虽不及古之人。而名物度数之间。揖让进退之际。有至理之寓者尚可见。庶士皆大悦。峒民浦户之环墙而观者。或执袂而举。或磬折而起。若效士之为。是有所歆悦于中而自不觉其然尔。此不过一艺一节之依样葫芦。而人之感发犹如此。况尽行六艺而讲古道乎。有能焉者。不佞虽老矣。将摄衣趋下风。以请教焉。
石巢记
赵君君房。本洛中人。作室于杨江之上。名以石巢。求余
旅庵遗稿卷之四 第 55H 页
记。再踵门。不可终无一言。吾闻杨之地。有崇山叠嶂束峡。多异石奇岩。大江荡啮其下。石之隐于地者。又皆呈露。可怪可爱。可以玩造化之工。子之宅焉者。其以是欤。余与子无雅契。未能知子之深。而见子之貌丰而年富。与之语今古半日。其中之存者。亦得其二三。子不宜老于岩穴者。而以子而显。在杨之石。为幸大矣。子之爱是石。铭之以曰坚曰静。石之可为像者。子已获之。而余于石。尝有感焉者。夫石无臭无味无生气。反不如草木。物之至燥顽者。而云生于石。英英然升空。不崇朝而雨天下。易曰。云行雨施。品物流形。石能自作云。与有功于乾元之化。异哉。以此补石氏传中一语可也。
睡足堂记
堂以睡足号。见者皆以为取于孔明之诗也。余则曰否。大梦之诗。非孔明作也。其曰大梦谁先觉者。不几于自夸而待人知乎。其曰平生我自知。又可疑焉。夫成败利钝。非所逆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孔明之志也。何尝卜其平生而预自断定乎。然则六出祁山。秋夜祭斗。皆知其不成而且为之乎。古人以秋风辞为非汉武之作。以气格论也。今以瓠子河歌较观。有可知者。大梦之诗。比之出师表,梁甫吟。其不类不啻秋风之于瓠子。力弱
旅庵遗稿卷之四 第 55L 页
而调俗。音韵轻清。其非汉魏间语又明矣。所谓睡足。既非孔明之诗。则主人宜无所取矣。孔明早谢草堂。长在战垒。又不得其寿。计其平生睡之时。盖不足也。主人生世太平。今至于老。无春无秋。卒岁优閒。欲睡则睡。而无所思故无梦。欲觉则觉。而不待人觉之。不必有羡于孔明也。主人笑曰。真知我也。愿为之记。遂记。
勿染亭记
勿染亭在同福县治西二十里。湖左名胜之最。四方游观者日坌至。亭古知公州宋公庭笋筑也。传其外孙。为罗氏有。置水田良者三十斛收地。为脩葺亭贝。遗训后昆登第者居之。无则归于适。勿禁止辞。染谓染于世污也。戒其染。宜先出身者也。宋公有至行孝友。为官廉白。又明蔽狱如神。经六邑。俱有纪德碑。尝抗疏申乙巳冤枉死窜人。于经史阐微奥。眉岩柳先生亦畏之。公不乐仕。退休于玆以终焉。女适罗氏。以孝烈 旌闾。事载本朝三纲编。是生子。伯讳茂松号沧洲。仲讳茂春号九华。皆上庠及第。显于世。 崇祯丙子。金兵猝猘。 大驾入南汉。诸守司官莫知攸为。沧洲公定以扈从。遂及之。 上以京署空。使公归。即日冲围出。至则贼已据都城。公转到杨州。时尚州牧使李惟诚在会岩寺。共泣誓谋发义兵。草
旅庵遗稿卷之四 第 56H 页
檄成。闻讲和遂已。公因谢官而南。有诗曰。西山东海犹依旧。愧杀人间老此生。居常以不死为耻。自废焉。光海癸丑。孽臣尔瞻辈觇主意。谋黜 仁穆大妃。挟威颛权。和附者众。嗾泮儒李伟卿,黄德符,李尚恒,韩暿等。疏诬母后亡纪极。翰林严惺发文四馆。一会于槐院。议声罪。九华公以学正。与严公及本院博士尹烇,副正字权镬,校书馆著作金相润赴会。停伟卿等二十馀人举。暿之父缵男。尚恒之父昌俊。在论思地。以疏讦之。光海怒。削黜严公。公上疏略曰。春秋大义。子无雠母。则在恭为子职。尽处变之道耳。昔舜母嚣弟傲。而惟闻夔夔而已。完廪浚井。而惟闻烝烝而已。至宋章,蔡之谋废太后也。哲宗抵其奏于地曰。不欲朕入 英宗庙廷耶。帝之不惑。有如是矣。今肉食廊庙。行呼唱于道路者。孰非先王之臣子也。未闻有一人请讨伟卿。今日之负先王者。安知他日不负 殿下乎。臣非大臣也。无路陈达。非言官也。无以请罪。职在四馆。所可施者。惟停举而已。臣与严惺同事。而惺被严谴。臣独逭焉。臣窃耻之。乞均受罪焉。章奏政院。院有右尔瞻者沮不彻。于是两司并发启。削公等职。丁巳。光海怒稍解。复叙公升监察。黄德符已入台阁。持前事指以附会邪论。弹罢。公亦无意于世。消遥
旅庵遗稿卷之四 第 56L 页
山水间以自适。癸亥 改玉。凶逆尽磔。严公诸人悉召用。而公没已三年。特 赠礼曹参议。公之被出而归也。诗曰。青草池塘劳梦想。白云天末忆门闾。行行渐觉终南远。驿路斜阳懒策驴。观者以为孝友忠皆备云。噫嘻。二公之世。污浊极矣。而能卓立自洁。不为汶汶者染。可谓守宋公戒。而无愧于居斯亭矣。盖易染者世污也。世非一人之称。人性本善。污者何其众也。事变无穷而义理一而已。守其一而已。馀不论则可也。而有或知其非而苟焉。欲以事功当之。有或动于目前祸福。不及远思而从之。有或黠者文之以曲成。如引胡氏罪张柬之论。皋陶执瞽瞍之说者是已。愚者不知适从。于是一人作。废与不废。两疏俱成。至发文。亦不足信之叹。人伦之大者而犹如此。况其他乎。守一者无几。否者众而与之居常多。自不觉其染也。惟明与坚者。可知而守之。若二公其庶乎。我高祖参判公。时以国学掌议。疏斥尔瞻。未得报而坐锢十馀载。与公同志。我从祖副提学公状公行。闻于家庭者详。今为罗友得兑记是亭。特书以悬诸楣。非但寿宋罗诸公美也。为世戒深矣。至于水石之胜。未暇述。登临者当自览焉。
听琴堂记
旅庵遗稿卷之四 第 57H 页
广陵李子勉之志于学。多读古人治心之书。结小庐于京城南。命之以听琴。美哉其志也。凡声由心生。而调声者乐也。故乐之感人也深。乐之声金武石辨竹滥革欢土浊。惟丝哀。哀则其感人也尤深。感之深则心之放逸者。收敛而立廉。有廉隅则方正刿割。不诱于欲。故琴者禁也。禁其邪心也。君子无故。不去者此也。然而君子言乐。必言礼。乐也者化于内者也。礼也者制于外者也。乐圆而礼方。乐混而礼密。乐和而礼严。经礼曲礼三百三千。以至毋放饭毋流歠。不亦密乎。毋者禁止之辞。不亦严乎。故礼乐不可偏举。李子之以琴号。盖称内而及外也。然而三代以降。礼犹有传者。得遵而行之。乐则泯焉无可考。子虽好琴。将何从而听之乎。冬仲。余家于枫岩之下。庭有疏松数树。有时风来。相感而鸣。其声悠扬清远。未知其函胡者宫欤。其纤微者徵欤。馀音袅袅。欲断不断。其将乱欤。方夜岑寂。端襟默坐而听之。尘秽之心。暗然自消。子亦寻其天机也已。
蕴真亭重建记
蕴真亭。乃我先祖吏部尚书公别墅也。东国舆地胜览,舆地志。皆载焉。年代寝远。栋宇尽圮。秪有遗墟列础。谋重建者盖久矣。如余五典州府而未能者。从父弟景游
旅庵遗稿卷之四 第 57L 页
以贫措大。充办材瓦。阅三岁而成。东西南作风轩。房其北居中。凡十二楹。望之翼如也。贤哉吾弟。非但有慕先之诚。其干蛊之才。足以有为也。阅家藏。得亭扁旧刻大书三字。左方书丙申仲秋造。遂新其板。悬诸南楹。今年亦丙申。是可感也。在昔 靖陵庚寅。尚书公纂修舆地胜览。而 元陵庚寅。贱臣又奉 教撰舆地考。 上曰。前后庚寅。其间为二百四十一年。祖孙同修地志。异哉。此虽偶然。而亦非偶然也。吾弟之以是岁建是亭。夫岂偶然哉。然而云仍之绍述祖先者。亭宇乃外也。有蕴于内者。仰瞻亭名。则可以知我祖之所蕴矣。夫真者天机也。人之天机浅者。以其嗜欲多也。我祖游心于冲泊。居官以冰檗。不为外物者累。故天机自全。其气清其知明。当群奸煽祸芟夷善类之际。无见惎于小人。有见许于君子。柳磻溪作舆地志。叙列邑人物。于公曰襟怀高雅。遇事以名义自砺。国朝选清白吏四百年。仅得四十馀人。而我祖与焉。为我祖孙者。固宜念玆而有所勉也。人莫不有真心而时时呈露。惟在引而长之耳。我祖尝宰绫城。仁而廉。民爱之如父母。及公丁忧而归。民户出布。援例以致赙仪。公不受。众皆垂涕。抱布以来公庐。公又郤之。积布于公庐之南未十里水岘下大道边而去。行
旅庵遗稿卷之四 第 58H 页
人指之曰。此绫民之布也。无一窃去者。卒皆腐烂于地。噫。过此者日不知其几。亦岂无穿窬之习者而犹如此。盖有所感而真心发也。此天机流动处也。亭在淳昌郡东十里伊溪断岸上。积石层帖以成台。下而盘陀横展水底。水东流千有馀武入大江。江波中岩上。大刻考槃渔隐吟风咏月诸字。字形奇伟。其馀水深不可知。白沙弥满远渚。西南皆野。平芜漭苍然。前对玉山。细霞有时绕翠壁。随风东西。农人以知两晴。 元陵丙申白露节。尚书公八世孙景浚盥书。
五代祖考主簿公 旌闾揭板记
东国三纲行实编。申𣽤淳昌郡人。奉偏母极其诚敬。母丧一依礼制。以少失父不成丧为痛。乃迁父坟。与母合葬。为父追丧三年。居庐一不到家。时年六十六。申尚溶父没居庐。躬执奠仪。朝夕上冢。雨雪不废。哀戚之容。未尝小衰。歠粥三年。一不到家。过哀至于丧明。事闻并 旌闾。绘其像叙其行。刊布八方。使为人子将有以观感焉。𣽤 赠宗簿寺主簿。尚溶曾以荫补将仕郎。将仕郎公。主簿公之从子也。号七休。尝寓居于晋州德川洞。晋人感其行而慕之。亦设乌头。以表其墟。主簿公之旌闾。明陵丙申修改。 当宁四年庚子重建。将仕郎公之旌
旅庵遗稿卷之四 第 58L 页
闾。中岁后孙移建于郡东华山下墓前。岁久朽坏。其玄孙佥枢宇澄。来言墓非闾也。当于旧里。遂并设于主簿公之闾。同甍异室。主簿公。乃吏曹判书录清白吏讳公济之曾孙。 赠吏曹参判行全州府尹号归来之五世孙。归来之皇考。 赠领议政高灵府院君行集贤殿直提学号岩轩。祖工曹参议 赠左赞成号壶村。曾祖礼仪判书号醇隐。与归来四世。皆以俎豆享于岭湖南儒宫。盖申氏以忠孝清节传家。主簿公之从叔 赠执义讳彦湜。有至行闻于 上。授寝郎。辞不就。五世孙女为闵道洙妻者以烈女。 英宗朝旌闾。
停琴园记
停琴山在伊水上。山下即我里也。琴之可乐者。在于鼓之时。而古之名是山者。特取乎停何居。今夫琴之鼓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悽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
旅庵遗稿卷之四 第 59H 页
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及其曲终弦停。匣琴而藏之。正襟危坐。目无瞬心无思。寂然对水上之数峰而已。是时也。即子思子所谓未发之中也。散而为万事者。卒归于无声无臭者耶。
散人洞记
鹑子之江。左右挟大山。屈曲行数百里。至淳郡东。为湖曰纸。湖之左。有洞曰散人。散人则郡人杨氏也。杨氏以簪缨世族。见燕山大亡道。与弟进士隐于此。累被徵辟不就。滨江而有大岩二。椭而方。顶平可坐。南曰培岩。北曰墩岩。散人兄弟之钓矶而培墩其名也。夫隐居之士。爱其山水。必命之美名。以寓其幽思閒兴。若崔孤云之红流玉瀑。吟风之濑。泚笔之岩是也。古来此类甚多。识者不以是为衒。不以是为侈。亦不害于其隐德也。今散人直以其名名其岩。将自贱而不嫌于渔樵之徒斥以呼之。是其志深于隐也。南秋江性孤高。少许可人。而作金某鉴亭记。称散人之才。贺金与散人友。散人之才。必有大过人者。而访之散人后孙家。无一文字之可徵者何哉。散人之子孙。世有文献。非散失而不能守。盖散人不之传也。名既为一世之知。而必欲混而藏之。况才之蕴于内乎。于其子孙犹不传。况他人乎。噫。散人殆将泯
旅庵遗稿卷之四 第 59L 页
欤。孔子曰。作者七人矣。七人者果何时人也。其居果何地也。其姓名果谁也。其生之时。其居之地。其姓名皆不可考。况其行果如何也。然而后世之称美。无以异于伯夷,虞仲,柳下惠,少连之著迹甚详者。以其有实也。散人之才与行。不可得其一二。而人到于今。指其洞曰散人。指其岩曰某之岩。过者必敬慕之。是谁使之然欤。散人之实。于此可知。是岩不泐。则散人之名。将随而不灭。散人之隐者一时。而其不隐者无穷极矣。
乡射礼记(壬辰)
北青邑于盖马大山东约三百里。古东沃沮国属朝鲜。汉置玄菟郡。不能制。则移郡辽左。复为国。高句丽兴。东明,琉璃,大神武王。皆善用兵。尽降北沃沮,挹娄,梁貊,扶馀,盖马,句茶诸国。挹娄在白山北。盖马在大山西。北沃沮今本道(即咸镜道)北界。沃沮介其间独不服。历百馀年。始郡焉。其武疆可知。唐已灭句丽。入渤海国。渤海亡为女真。高丽睿宗。设九城与其中。寻罢。元时隶哈兰府。恭悯王始拓地至吉州。洎昭代豆满江以南。尽入版图。蕃湖渐自退。实之南民。士大夫迁谪。因家焉者多。遂为文物之区。不佞叨知州之翌年壬辰。欲行乡射礼。问之故旧。以时行。侯,福,鹿,筹物乏。诸具皆俱藏于乡射堂。士人金
旅庵遗稿卷之四 第 60H 页
性鍊闲于是。俾主之。抡执事五十八人。以二月庚寅。于青海馆。设俎豆笙鼓。赞胪仪。升降拜揖。进退步趍如率。肃如也。彻俎既。庭宴青衿三百。乐合奏觯传三。驩如也。于呼。玆土与肃慎邻。劲弓毒矢。相杀伤以事者。数千有馀载。今田间往往得砮镞石斧。一变而雍容辞逊。争以君子乃如斯。斯岂非我列 圣暨朔之化之至欤。客曰。府在关陲千里兵营之设。乃有以今日之仪虽美。而若专事文教。不瑕有违于武卫之奋乎。是不然。圣人去兵之训。出于不得已之问也。兵岂可弛乎。然而礼者防乱于未然。兵者制乱于既然。礼义明则始未有乱。乱亦民知取舍。壬辰平酋之兵。期以十年。源家康曰。朝鲜武备疏。而礼义为国。虽累十年。必不服我。不与偕。是时八路义旅朋起。卒平疆寇。州人李希唐即其一也。诸君子不特仪文是蘉。明其本源。导我天理同得之民。俾知大閒同享泰平之乐于永久何如。佥拜曰。敢不祗承。请记之。遂记。
北青府宴老人记
余知青海之翼年壬辰。是余回庚也。子海柱来。将设宴以寿。再三请。不许曰。余少孤。不能行此礼于亲也。余何以受乎。禄不及养。故遇官厨盛羞。每怵然心陨。况于余
旅庵遗稿卷之四 第 60L 页
生之日乎。余不肖承先庥叨国 恩。官至三品。庚寅以承旨入夜对。 上下询曰。承旨有日短之怀乎。对曰臣父母俱不存。 上曰。承旨亦至痛之人矣。其如予。因泫然涕下久之曰。承旨今焉所事。惟予一人。勿舍予而远。贱臣感泣而退。况 圣寿方隆。岂可远离禁闼而久乎。今余来于玆。去京师千有馀里。已踰年。噫。余于亲已矣。于国辜负亦大。瞻望踧踖。微忱无以自申。乃令十八社长。访七十九岁老人。邀以至致恩轩而宴之。凡四十三人。有居平壤者一人来亦与之。余曰 圣上优于高年。今郡县赐米肉。业已行之。而诸叟生于 大圣人诞降之岁。与他老人有异。故玆烦杖屦。要以永今夕。众老人皆起拜。余亦拜。且曰自古帝王寿八十而在位五十岁。其有几哉。在中国。五帝乃隆古也。泰和元气方旺之世。不必论也。至三代。只有周之文王,穆王而已。殷之大戊在位七十五岁。其寿必踰八十。武丁在位踰五十岁。而其寿不可考。周以下无之。在东方。三韩以前无史。至三国。只有高句丽之太祖长寿王而已。新罗之真平。百济之多娄,已娄,古尔王。在位或五十岁。或五十二三岁。而其寿不可考。高丽无之。惟我 圣上。今七十九岁。临御四十九岁。无尧之勌。而昧爽丕显如汤。日中昃不遑如文
旅庵遗稿卷之四 第 61H 页
王。躬亲庶政。过于勤劳。朝臣多以休养请而终不听。于乎。其健如天。而天必申之以无彊之禄。如冈如阜。其千万年。故休和之气。旁魄洋溢于八域之内。上自绅笏。下至闾巷。大年甚多。八十之老。今一邑有四十馀。伟哉。且东土在昔分裂。斗閧不已。句丽之大祖长寿享国虽久。而杀戮耕作。孤寡号哭。民不以其生为乐。新罗统合。而大同江铁岭以北。非其有也。高丽恢拓虽远。而界止都麟浦。此土犹为女真巢窟。契丹,金,蒙古,倭之侵寇连仍。金缯之输。战戍之役。无宁岁。而洎我 朝。豆水以南。尽入楹庑。礼乐文物。肇开天荒。万物皆睹。三阶俱平。此自有东国所未有也。生于今之世。而为我 后臣民者。其幸何如也。其乐何如也。众老人皆起拜。余亦拜。有一老曰。自 宁考王即祚初甲寅。至于今九十九岁。此禹与启。文王与武王所未能而三代无之。吾属生长于 宁考之世。老于今 王之世。此亦非二千年来所未有者乎。有一老曰。祝氏类书云击壤之老。时年五十。比吾属。最少年也。吾乡有百六岁人。吾属不敢称老。彼击壤者以老云。不几过乎。有一老曰。古今不同。而尧时九州。亦有设此宴者乎否。既而庖人进羞。觞人进酒。工人进乐。设酒与醴。唯其饮。饮不定数。唯其量。先命琴歌。歌童诵天
旅庵遗稿卷之四 第 61L 页
保,南山有台之诗者三已。众乐作舞。七舞日曛。以筐承鸠杖一黄细巾一。进于众老人。皆扶而归。顾谓海柱曰。再昨之日。与青襟三百。行乡射礼。今日宴众老。余之乐于是岁者多。是皆 君恩。复何为乎。且余为官二十年。民以公事入庭者。知其生于甲戌(英宗诞降年)与己巳(先考生年)岁者。未尝杖焉囚焉。汝其知余怀也。
景肄斋记
伊尹曰。七世之庙。可以观德。孙不敢择于祖。而有功德大。不祧毁。士与邦礼异。世次当祧。不敢不祧。而别立庙为位。荐以芬苾。岁一二行者。世或有之。盖其功德之及于后孙。异乎常。后孙亦以不常之礼奉之也。泰山古县。有斋号景肄。远慕斋金公诸孙。为公祧埋后计以置。且集公后裔。使肄公遗业也。岁辛丑五月 日。肆筵设觞以落之。四方来观。有客曰伟哉公之德也。公事亲。谨孝侃侃。滫瀡甘旨。帣韝以供。及亲没。歠粥守墓。前后皆三年。公之学。先乎行源。馀力读书。小学,家礼,心经,近思录,黄瑞节性理书。尤其尊阁者。壹以敦本务实为事。公同县有一斋李先生。婚媾有申晚退应矩洪慕堂履祥。甥侄有崔慕庵安。师友之益亦多。以是传家。公之后承。蔚然以文行名。科甲大阐凡五人。此皆公之馀教也。当郑
旅庵遗稿卷之四 第 62H 页
汝立之势权方张也。请结姻。公不许。过公里求见。又辞以疾不往。至己丑汝立诛。与汝立相知者。连累沉宗。壬辰。岛夷充斥诸路。独不犯湖南。又挫于天兵。退居莱海上。湖南人皆安之。公知寇必再猘。丙申。以家属北之七百里原州而止。丁酉寇果至。大屠膊湖南。时人多公之前见。枭獍蛇豕之迭至。能知几知避。用保子孙。使揖揖者以百数。繄谁之力。宜乎公之子孙没世不忘。思所以报之也。又有客曰然。然而公之享。其可止于公之仍耳乎。凡行能范俗垂后。义能出力以济众。则食于乡社古道也。公家素礼。喜施与。凡民有死丧疾病婚姻。穷且急者。救之如不及。岁荒置大釜于野。日以粥饲饿者。至今号其地以釜田。公之所济果几人。又有客曰然。然而公之享。其可止于乡社乎。国有难而奋义效功。则命有司建祠锡牲币。以永享之。祀典之一也。岛夷之乱。公与金福亿,一斋之子守一。募义兵义粟。公自出米稻豆。航海以西。纳于 行朝。旋又分饷高敬命,闵如云,朴忠侃,杨士衡诸义军。又归县尹者数百斛。中朝兵久驻湖南。届冬寒。郡县不能继衣絮。一路士类分募之。公所得多最。朝廷授公爵军资监直长。公之效义于邦家果何如。众咸曰然。斋事既竣。公之五世孙镒彦。以诸宗人言。来请斋
旅庵遗稿卷之四 第 62L 页
记。不佞之景慕公。何尝异于诸客。不敢以辞拙辞。谨为记。
教用亭重建记
洪侯▣▣莅郡三载。政成而事暇。乃缮廨宇。郡旧也。门无观。己亥。创大楼曰漱玉。以崇民瞻而侑宾娱。明年。又修教用亭。亭乃组练之将坛也。李侯山赉肇建。而名以观德。至宋候时杰。重修而改今名。至宋侯文相。增益其制而新之。年纪寝远。甍桷尽颓。今候鸠材窑瓦。不数月而工告讫。翚飞鸟革。丹碧焜煌。伟我。或者曰。亭则美矣。而亭之前地狭。不足以排大阵阅大武也。是不知兵者也。夫阵法出于井田。黄帝之握奇。太公之九区。武候之八阵。卫公之六花。皆象乎井田者也。我东人恒言我东山多野小。阡原纡曲。不可为井田。是不知井田者也。排阵若必于广野。则马陵之峡。褒斜之谷。兵可无阵乎。如南倭之蝴蝶。北金之拐子诸阵。未必以方。而奇正形名。未尝不寓于其中也。且大将之居。未必长于中。如公田或不得在井中也。故八阵乃九而虚其一。周转变化焉。是亭之役之始。将佐之议者。以为移是亭于郡治之北野稍阔处。市民田以拓场可也。而若移设则用民之力。不止三日。虽厚酬其直。而沃壤久荒。民食之缩以岁计。侯不用。卒仍旧址焉。且前后营修。其费也一出于公。其
旅庵遗稿卷之四 第 63H 页
役之也。不以威以恩。尽得人之和也。夫教用之义大矣。然而教与养。并行而后乃可。虽日以云鸟之列。金鼓之节。十八武艺教之。而苟失其养。穷饿其身。使父子兄弟不相保。则及其用之之时。其肯为我死乎。然则养固先于教也。养之之道。在于守宰。而其用之之道。在于掌兵阃者。今之阃帅巡行讲武也。只以戚氏御蛮之硬法。摆开一方。阵于野中。半日进退而止。岁一二行。或经岁不行。是不教之兵也。岂非识者之忧耶。苟有其将。则驱市佣而犹可取隽。亦不足深忧者耶。时 上之四年庚子余月下浣。
烈女林氏 旌门阴记
林氏北青士人李亨植妻。有壸行。以孝称。夫疾淹三朔殆革。日者曰命丁丧体。齐体者丧。命或可延。林氏潜衣夫之衣。入曲房。仰药以没。夫病寻已。夫难办者死。难信者卜。信难信之言。办难办之事。盖其心万之一有益于夫。则以身殉焉尔。事闻。 上曰。此等烈妇。予今初闻。虽登三纲行实。有何愧乎。特为 旌闾。其有子若孙。亦为复户。时上之四十八年四月。
南山旧庐记
淳昌郡南。有小山纡回。山之南有里。名南山。申氏居焉。
旅庵遗稿卷之四 第 63L 页
历三百年。里之南。又有山嵂然而高。余年六十八。自京师返旧庐。俯仰今昔。心自陨而涕自零也。始余八岁己亥。北学于洛。庚子。西入于江都海中。离亲闱七百馀里。作悲思曲三阕。登山而谣。闻者怜之。癸卯复于乡。壬子以后。为肄业。周流洛下湖西。丁巳。先君子弃子孙。奉太夫人。移家于畿甸之素沙野。邻火炀屋。辛酉。迁于蛇山。哭伉俪与李妹。为太夫人。奉渭阳家来共宅。外王母叔叔母皆丧逝。甲子。又复于乡。织路南北。不康其居。疾病丧窆嫁娶。吉凶之故相仍。家遂以窭。太夫人年高而不能致养。太夫人尝谓余曰。家贫非病也。学贫是耻也。家虽贫。汝不负米于百里而日再食。勿以我为忧。忧汝之忧。凡孝贵养其志也。又戒诸妇曰。异日主馈。毋以朝夕琐细故。使丈夫知。以乱其心志。丈夫所事多且大。以是余不敢忧形于色。而窃自负罪焉。戊辰。太夫人下世。天倾地坏。怙恃俱失。犹能食息以延其生。甲戌始仕。仕二十六年。受禄二十四年。位跻三品。五典大府州。时或坐于重茵之上。而居常餐服。未敢异于前。未尝冒危蒙耻。以干进于朝。饕财益田。以速谤于民。恐其累及于生我者。而尚有馀龄。惴惴然将不能保其晚也。呜呼。以游学而定省多旷。以贫匮而滫瀡不备。以縻职而丘墓省扫。
旅庵遗稿卷之四 第 64H 页
不得以岁时。余于子道尽亏矣。庚寅。 除乐正。兼备边郎。编辑文献备考。 命处于阙下公廨。日日或隔日入对。或夜分乃退。有时 宣酝赐馔。使相府,地部,惠厅,二军营。以次月给米钱。以补常禄之不足。固辞于诸府。既数月得止。 上临贱臣。喟然叹曰。何相见之晚也者再。又尝曰。承宣之发皤者半也否。予则大耋。君臣相遇太晚暮可恨也。又尝曰。承宣有日短之叹乎。对曰。臣之父母俱不存。 上曰。承宣亦抱哀之人也。其如予。因泫然涕下久之曰。承宣今也所当事者。唯予一人。母舍予而远。是岁。贱臣获罪。 命窜湖西海沿。法府以恩津书入。上下询曰。恩津是之湖南路欤。若然则申景浚必归于乡。 命改以水原。历二十四日宥之。继以有知申之 命。噫。孰不为人臣乎。受 恩如贱臣者。旷古所稀也。涓埃未报。 云驭宾天。不得以身褥蚁。为参月二哭班。迟留三年而归。余于臣道。亦缺矣。诗云南山律律。飘风弗弗。人莫不谷。我独弗卒。此千古至恫恨之作也。余于亲于 君。皆弗卒。余之疚于中。岂不有倍于诗人乎。具述此。藏诸旧庐。使后承之居是庐者。知余之怀。而亦有以知所勉也夫。
金城补国寺重建记
旅庵遗稿卷之四 第 64L 页
金城在原栗古县北。今肄潭阳府。城不知何代所创。而按历代兵要。丽季。倭酋阿只拔都声言将谷马于金城。注云在今潭阳。世传我 太祖自南原踰云峰。闻贼势甚盛。与诸将谋曰。万一蹉跌。当退保金城。以此观之。城之设盖久矣。我 中宗癸巳秋。改筑。 万历中。体察使西崖柳相国状曰。丁酉之乱。倭见湖南诸城。皆笑其龃龉。至金城曰朝鲜固守此城。吾军何以攻陷。白沙李相国状曰。金城东西南三门。为受敌之地。由潭阳以上者。路出山脊。一线百盘六七里。始达南门。南门之外两傍皆绝壑。东门之外可六七十步。有石侧立。斜睨城中一面。矢道所及。最为深忌。今若退筑羊马城。可备先据之患。西门两傍山皆峭竖。贼来如在穴中。不敢恣意直冲。泉出甑岩下。成溪而流。又有九井。城形壮阔。四高中陷。外无峻峰以窥瞰。真形势之地也。睡隐姜公曰。潭阳府宜设于金城。而割傍近数邑以益之。夫诸公之于是城。矻矻不已者。皆于壬丁之乱。亲验其形胜而然也。城中始有四庵。 嘉靖以来。满月,观音,僧禅,临镜,药师,明月,养性诸堂宇次第起。遂为大伽蓝。名以补国。僧徒多萃焉。分校伍定僧将。与为缓急城守计。 当宁三十八年壬午。僧禅与观音二宇。遇灾烧尽。住持僧胜閒戮力图复。与
旅庵遗稿卷之四 第 65H 页
知府朴侯师问谋。往控于道伯。朴侯用心亦勤。移牒道伯。至于八。得米二百石。属邑役僧六百馀丁。丙戌仲春始。戊子夏季告讫。视旧有大焉。噫。观诸公之说。可以知是城之重。是城既重。则是寺不可轻之。其缮改存保。宜如朴侯也。世以为僧居四民外。无补于国。而若高丽僧入于处仁城者。射杀蒙古将撒礼塔。我 朝西山,四溟起义旅。以挫蛮锋。之数僧其于国。效功何如。有乱则宜如斯。其在平时。如胜閒之修刱守城屋宇。亦补国之一事耳。居是寺者。顾寺名而知所勉也夫。
法云庵记
云起于山。徘徊于太虚之间。须臾之顷。其色相变化无穷。有时与大风疾电轰雷霹雳。翼神龙雨下土。遝沓惚恍。光怪不测。俄而廓然青天。纤痕不留。吁异哉。易曰。云行雨施。品物流亨。乾之卦大矣。而云与雨独见取。云之德亦盛矣。然而其行也无心。故物亦未尝谢于云也。浮屠最閒。以铜四十万文。建屋八十馀间于回文山中。极宏丽。号法云。夫禅法以无着为宗。而云亦无着者也。今名之而揭诸楣。不几着于一室乎。记之而镂诸板。不几着于百世乎。然而使善画者画云气于壁间。静而观之。有若流动飞扬。其悠然怡悦。无以异于在垄上者。凡
旅庵遗稿卷之四 第 65L 页
物皆着也。画乃着之着。而惟在观者焉尔。最闲之弟子聪慧。以师志求余文。书此以与。
卞山来苏寺记
扶安县卞山。有寺名来苏。寺之古迹记。唐将苏定方来镇于此。因以为号。一云苏定方建是寺。或曰我东江华。有居巢里。云以范增之乡。海州有孤竹郡古址。云以夷齐之国。指洪州之田横岛曰。横曾驻于此。指泰安之贾谊岛曰。谊曾谪于此。横岛多田氏。谊岛多贾氏。其愚者或自称以横,谊之裔。此好事者倡之也。至于春川。有彭吴碑。吴乃汉武帝时将。载于汉史。而东史以为檀君之臣。史之失实犹如此。况空门之喜荒诞乎。定方之平百济。在显庆庚申七月。而其九月班师。宜无来此之暇也。曰定方之得百济地而营置五都督府也。必巡定郡县。而此地与白江不远。其来不是异事。且山下有古垒。俗传定方屯军之地。有碑今半没地中。字皆剥落。苏一字犹存。以此为證。诗俗传来之言。不可尽信。而亦不可尽不信也。或曰。定方虽崇佛。欲置愿刹。而何必于海外异国乎。曰元顺帝尝谪居于长渊之大青岛。建神光寺于海州。奇皇后建长安寺于淮阳。若此类盖托缘名山。以誇耀远人者也。或曰。苏之来也。为东方乱。何必幸其来而
旅庵遗稿卷之四 第 66H 页
名之乎。曰苏乃百济人之雠也。新罗人德之。定方以舟师而东也。始泊于仁川之岛。后人号其岛曰苏爷。爷者尊之也。柳磻溪舆地志云。苏来寺新罗惠丘头陁所刱。有大小二苏来。来苏寺在峨嵯峰下。本 朝僧智严所住。寺僧云中世苏来寺移合于峨嵯峰下。改名以来苏。苏一也而来之为言。上之下之。其义有异耶。史云。苏定方以字行。其名烈也。然而今扶馀县。有苏定方平百济碑。其奏状称定方。不可以字用于邦家文字。然则定方乃名。而烈是伯叔甫之称欤。中国大将名与字。亦不能详。况山寺称号之变易无常乎。寺且经火。文籍尽轶。古事漭苍无可知。姑舍之。卞山世称瀛洲峨嵯山之最峻峰也。奇秀迥拔。前有大海。镜平万里。来此登临。则神清气爽。火宅中贪嗔烦恼之为沉疴者。不觉苏醒。是可喜也。元陵癸亥冬。寺遇燬无馀存。甲子。清旻大师营建法堂。乙丑工讫。后又建万岁楼与左右翼廊。越三十六年庚子。来璿,吕天等八比丘。同心极力。始成丹雘。辛丑。使上人来请记。余今衰甚。已谢笔砚。而李稼亭,牧隐,李相国,郑知常,金老峰,金佔𠌫,李月沙,姜睡隐。于是山与寺。皆留诗文。其他诸公之作亦多。盖东方名胜也。不可孤负。遂为之记。
旅庵遗稿卷之四 第 66L 页
龙泉寺香阁记
龙泉寺香阁之建。其昉未知何年。而 崇祯乙亥重修。后六十年乙亥又重修。又后六十年乙亥又重修。时道人永平守香阁实主之。已移居他山。越十五年。又来守香阁。修诸佛影帧。永平之于空门。其诚深。其功亦大矣。己亥夏。永平访余于南山。见其貌清癯。与之语。胸襟颇开豁。将归。余曰香阁之任。难且劳矣。夜则警时更。昼则荐佛飨。结夏者犹有可解之时。而若师一岁中无解日也。然而余尝有疑于东方浮屠之事者。古记。释迦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初八日生。夫周以子月为岁首。其四月即今之二月也。故经有云二月初八日佛生。东人以今四月初八荐佛事何也。且结夏之法。与西异。夫西教主阴。故属鬼宿。以鬼宿明暗。卜佛法盛衰者此也。西国之历号月建。不以干支而以列宿。定月初。不以月始苏而以既望。孟仲季夏。曰额沙茶室,罗代㧝婆,达罗钵陀。望后曰黑月。望前曰白月。此非佛家语。乃历法也。西教之结夏。必于额沙茶黑月之初日。额沙茶乃鬼宿也。今之结夏者。用四月初何也。余章甫人也。于吾家亦不无礼仪之失实愆时者。而犹不得正。何暇责方外事乎。然而上人好古。多有所问。故书此以与之。
旅庵遗稿卷之四 第 67H 页
龙泉寺记
秋子兮东四十馀里。有山奇峻。山有寺。殿寮巨丽。寺之洞口有大岩。水从岩穴出。飞湍洒空。下成深渊。有龙藏于其中。岩之穴。始龙穿之。岩上有屈曲蜿蜒之迹。故山与寺。皆以龙泉名之。东国舆地志。昔有按廉使游渊上。龙矫首出水上。目光闪烁。按廉与记官。见而惊倒。因成疾皆死。山下有按廉,记官二冢云。寺之高禅义侃永平。踵余门曰。玆山与寺。名于湖左。地与室相称者。然而山之胜景异迹。至者目击可知。而若寺则入此室处。而何以知孰主创是。孰主拓是。而以迄于今乎之人也。用心劳力者多。而使其名不传。于义不可。且无以劝来者。愿得公一言以信之。寺肇建于梁天监十三年。此百济时也。至新罗。大乘信总修之。至高丽季。癞翁大之。我 穆陵己巳。逍遥大师悯寺之残燬。自智异来明年。视诸禅之可者分干之。营法殿者天觉大德也。造瓦者连珠也。丹雘者贤净也。继以成丈六塑。建大楼者智鉴也。自后随毁修之。 崇陵甲辰。 明陵庚辰戊子己亥。 元陵乙巳己酉庚戌辛亥甲午。 当宁戊戌。皆有大役。诸佛影帧之可改者改之。法殿冥府大楼香阁曹溪门瞻星阁版殿西庵。材之朽者易之。瓦之颣者补之。彩之涴者
旅庵遗稿卷之四 第 67L 页
新之。焕焉视旧有加。戒哲,明信,智元,无忍,抱琦,定如。前后尸之。俗士而申▣▣,柳大海,柳自云。大出财訾而相之。侃上人余之方外交也。难孤其请。如其言录之。且曰寺之得名以龙。龙今尚在于渊中否。上人曰。龙之有无未可知。而临其渊。毛发竦然风生。天旱祷雨则有应。曰龙升之时。有见之者乎。曰易云或跃在渊。或字疑辞也。而于跃言或。于在渊不言或。盖龙以潜为常德也。而其升之时。其跃其在渊。审度之深乃升。升则利泽及于天下。龙之升。其岂易见乎。余为之累叹曰。闻师之言。师之居是寺也。宜矣龙在。己亥夬之月书。
中台庵记
国南七百里。有昌平县。县北四十里。有龙龟山。山有庵曰中台。 明陵丁丑。一玉大师移弥陀庵而建之者也。越六十九年乙酉。定心师拓而大之。制极宏丽。其徒海珠启安相其力。既竣。海珠来京师求余文。余闻江陵有中台。载于地志。国内名胜也。以四峰周峙。有一峰居中故名焉。是台之名以中者。未知何据。而然而所谓中。其有定处乎。在是台而观之。是台为中。而自一县而观之。是台其为中乎。自一国而观之。是县其为中乎。自天地而观之。是国其为中乎。然则中者即其所止而不同也。然
旅庵遗稿卷之四 第 68H 页
而竖说则上下之半为中。而小上小下非中。横说则前后左右之心为中。而小前后小左右非中。登三级之阶者。止于上级而曰是中可乎。止于下级而曰是中可乎。行百里之路者。止于二三十里而曰是中可乎。止于八九十里而曰是中可乎。然则中者自有定处而不易也。以一言之则中有定处。以两言之则中无定处。其无定有定知之。然后可以言中。师归与诸师思之。闻江陵五台之寺。亦定心重新之云。盖于空门尽其力者也。
旅庵遗稿卷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