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旅庵遗稿卷之三
旅庵遗稿卷之三 第 x 页
旅庵遗稿卷之三
 序
  
旅庵遗稿卷之三 第 34H 页
疆界志序(本志逸)
东国置史。丽自婴阳。济自肖古。罗自真兴始。而其史不传。至高丽金富轼作三国地志。是必得于三国遗书者。而未免疏略。前乎三国。尤无可考。有有其名而不知其地者。如三韩之七十八国。乐浪之二十四县是也。有有其地而不知其名者。如渤海,女真之迭据沿革是也。有地之相争而彼此得失无常者。如三国之沿汉一带是也。有名之相同而前后南北难分者。如国而濊,沃沮有三。马韩,百济,高句丽有二。夫馀有四。伽倻有六。城邑而乐浪,不而有二。安市有三。带方有四。山水而太白有五。浿沸流有三。其他又不可胜数也。人名之同者。至于开国鼻祖。东明有二。而史氏不能卞别。况其馀乎。且东人读字。有音(音。字音也。)有释。(释。字解也。即方言。)故有其名之以音释二行者。如县之沙平,新平。岭之鸡立,麻骨。(方言沙之音与新之释同。呼麻骨为鸡立。)有古以释而今以音者。如德勿之为德水。三岐之为麻杖。(皆县名。方言呼水为勿。呼麻为三。)有古以音而今以释者。如舌林之为西林。(县名。)推火之为密城。勿奴之为万弩。(皆郡名。方言呼舌为西推之释。其声为密勿之释。其声近万。)皆其类也。或杂以俚俗字音。或
旅庵遗稿卷之三 第 34L 页
由于方言讹传。而有其名之眩乱变迁者。如良与罗同召与祚同。(俚俗良字之音同罗。召字之音同祚。如阿瑟罗州之罗亦作良。加祚县之祚本作召。)如省之为所乙。(方言呼省为所。如所夫里为省津。又俗音所与苏同。故买省郡为来苏郡。省大郡为苏泰郡。所今转为所乙。如今岭南之省岘。称以所乙岘。至于物名。梳省亦称以梳所乙。)梁之为道乙。(方言呼梁为道。如辰韩里名沙梁。称以沙道。而道今转为道乙。)野之为火。(方言呼野为伐。伐转为不不。因以为火。如骨伐国为骨火国。仇伐城为仇火县。)亦其类也。有避寇乱。侨居他地。仍冒旧号。而新旧主客相杂者。如居昌之有巨济县。永清之有宁远县。渭州之有抚州之类是也。故东方地志。非阙略无可考。则必杂乱多可疑。论说纷纭。未有断案。今姑列录诸书。续之以愚见。以俟后之明者云尔。
道路考序(本稿逸)
古者正经界。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有遂。遂上有径。九夫方一里有沟。沟上有畛。方十里有洫。洫上有涂。方百里有浍。浍上有道。道涂沟洫之广。以次皆有尺限。又为之设遂人,匠人之官。以时检察脩理。其定步里治道涂之制。至精且密矣。今国典。都城内用营造尺。大路广五十六尺。中路十六尺。小路十一尺。两旁沟广各二尺。凡八道用周尺。六尺为一步。三百步为一里。三十里为一息。(俗称一曾憩。)每十里立小堠。三十里立大堠置驿。而下不能遵行。上无所检察。系以大路者。其广或难
旅庵遗稿卷之三 第 35H 页
于方马而行。其里数初不以尺量定。只凭行旅之口。以铺店相距槩称之。如七八里则谓之十里。十二三里则亦谓之十里。零数之小者。多合于成数。因以至数百里。其差何如哉。大抵里数近京多短。远外多长。远外而近邑多短。处僻多长。滨海短。入峡长。在北短。在南长。长短之不同甚矣。古者公侯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四十三十二十里则为附庸。今之州府郡县。亦如五等之分埋者也。而分土之制。不能如惟三之均。而方大小相悬。长短失宜。地界杂错。其四至或十里之内。已为他境。或逾越数邑而不相连接。政令赋役往来之际。劳逸不均。为弊多瑞。识者议之已久矣。夫人有止有行。止则止于宅。行则行于路。故孟子曰仁安宅也。义正路也。宅与路。如仁与义。对举以称。则路之重。可谓等于宅。而宅己所独也。路人所同也。民之勤于宅而忽于路固然也。路者无主。而惟在上之人主之。故古圣王之正经界也。授田治道。共行于一时。而使农夫愿耕于野。行旅愿出于道。并列以为仁政之大者。良有以也。况世降而公私事为甚繁。人之在于路上者多乎今。余此书或可备掌邦政者之采取。然而指向之方。分歧之界。铺店之次第差者宜少。而至于里数。不得尺量。已失其精。且川原易
旅庵遗稿卷之三 第 35L 页
变。邑里多迁。路之迂直长短。古今有异。不可以地志旧记为准。出于闻问者多。必有谬误。以俟后之釐正者云尔。
韵解序
东方旧有俗用文字。而其数不备。其形无法。不足以形一方之言而备一方之用也。 正统丙寅。我 世宗大王制训民正音。其例取反切之义。其象用交易变易加一倍之法。其文点画甚简。而清浊辟翕。初中终音声。灿然具著。如一影子。其为字不多。而其为用至周。书之甚便。而学之甚易。千言万语。纤悉形容。虽妇孺童騃。皆得以用之。以达其辞。以通其情。此古圣人之未及究得而通天下所无者也。诸国各有所用文字。高丽忠肃王时。元公主所用畏吾儿。未知其如何。而以九象胥所书旅獒文者观之。皆不免荒乱无章。则正音不止惠我一方。而可以为天下声音大典也。然而圣人制作之意。至微且深。当时儒臣解之而未尽。后世百姓日用而不知。声音之道既明者。将复晦矣。若贱臣者。何敢与知其蕴奥之万一。而管窥蠡测。为此图解。以寓于戏不忘之意而已。
庭训录序
旅庵遗稿卷之三 第 36H 页
人之为人。非以其形貌也。能尽人之道。然后乃可谓之人。人而不能行其道。则其形貌虽人。而实与禽兽不远矣。可不悲哉。甚者得罪于君有司。形亦不能保焉。虽幸保其形于君有司之下。而冥监之昭森者。卒不可欺违。可不惧哉。然而人既不能自爱其身。自蹈匪彝者。人谁怜之乎。笑嘲之不足。则恶疾之而已。惟为其父母者。至诚恻怛。提携左右。必欲脱诸过尤之地。惟人之仁圣者。见而恻然。思所救之。亦无异于父母。故立训著书。汗牛盈栋。犹且不倦。呜呼至矣。少有人心者。宁不感其志而遵其言乎。然而人莫不有父师。而能不负其志者。罕有见何哉。父师之所以望于我者。岂超海跨空。高远难行之事乎。是不过人道之固然。人所可能者。而终不能焉何哉。人之为人。其亦难矣。汝之严君。余之从兄也。从兄居常云为动静之间。以言教汝者。可谓尽矣。而犹惧夫其言之无稽也。乃辑古圣贤之言为人之要道。釐为一卷以予之。又惧夫其书之不永也。要余文以识之。噫。匪父之于子。谁能眷爱之至斯乎。余蚤孤者也。览此不觉涕潸潸沾襟也。余固不能守先训之万一。而责人则未必不明。汝尚念之哉。汝之严君。既示汝以古圣贤之言。余则将告汝以我先祖之攸行。昔我醇隐先生。当丽之
旅庵遗稿卷之三 第 36L 页
末。与牧隐先生。奉丽王入沁都。尽荩竭力。奔走先后。而天卒不能胜。逐遁于光山之野。守志不易。名列六隐。我归来先生。非但德业伏一世。而智勇绝类。阴阳技术。亦皆阐其妙。将相之业。亦俯以就。而及 端宗之逊位也。不惧天威。不顾兄恳。翩然遐遁。作亭于淳之南山。号以归来。上与陶元亮同其志。下与成,朴诸臣均其节。此我祖之忠义也。故二乐亭之逆折凶党。企斋之退居骊湖。灵川子之乐为山人者。皆飒飒然吾家风烈乎。我醇隐先生暨壶村先生岩轩先生行义文学。卓然为百世师。醇隐先生享于岭南之高灵。壶村先生享于湖南之南原。岩轩先生享于锦城。并归来,华山之享。连四世俎豆不绝。此我祖之为儒宗也。我伊溪公。躬操清素。尝宰绫城。丁忧而归。县民争持财帛以相之。公并不受。民号泣至于淳庐。公终辞焉。民皆弃其财帛于路畔而去。至于朽灭。路无拾者。德之感于人有如此。当时国人谣曰。清廉如水。剖决如流。 王闻而嘉之。命识名于天官之书。此我祖之清洁也。我执义公。至孝出天。应乡贡拜职。公瞿然曰。不田而鹑生哭。吾何心哉。辞不就。我主簿公。幼而孤。有大夫人。事之极其诚礼。及其丧也。泣血啜粥。侍墓三年。疾风雨雪。日省不怠。又追服斩衰之丧三年。
旅庵遗稿卷之三 第 37H 页
自上 㫌闾。录之三纲编中。公之从子亡休堂。亦与焉。我参奉公。继以纯孝。主簿公有侧室朴氏。以尝敬供甘旨。遗命善遇。公尽诚以事之。逮没。至欲服齐衰。寻以礼止。睹此一事。可知养志之至矣。此我祖之孝也。我校尉公。武艺神妙。德可以观。伯父公劝之仕。而终隐不出。我宣务郎公。文章早成。一举得中大小三额。而见柳,郑之得志。遂停不赴殿试。归老于乡。此我祖之贞介而明哲也。我参判公。以国学掌议。耻仁弘之颛权斁伦。手犯毒螫。胪罪上章。至于锢废十馀载而终不自悔。此我祖之奋义而忘身也。我曾王考友爱笃至。尝设一斋。兄弟共居愉如也。名曰一乐。视王天下不与焉。曾王考早卒。而王考兄弟皆幼。而初庵公乞于朝。来守雪山。以抚养诸侄。常执手涕下不止。及初庵公疾病。竹堂公刀割其股。和药以食。我王考兄弟亦如之。土田臧获。咸与共焉。未尝析产志券。如世俗然。此我祖之先于敦睦而后财利也。于戏。我祖之于人道。悉尽无馀。优优乎赫赫乎。耀誉于当时。垂光于后世者。皆遵古圣贤之训。而不越乎此编中旨义也。惟汝敬受此编。深思力行。服圣言体祖行。克尽为人之道。然后汝又传之汝之子。汝之子又传之汝子之子。以世其人焉。是汝严君之志。而亦余区区之望
旅庵遗稿卷之三 第 37L 页
也夫。
烈女金氏行录序
有以身徇至难而树卓烈之行者。在所禀之气与所学耳。学有所未至。而气能清明刚大则能之。气有所不足。而学能知所取舍则亦能之。况气与学俱至者乎。淳昌士人杨埥。正言时晋之五世孙也。其妻金氏。壮武公浚之曾孙女也。生三岁母没。十三。追丧一如礼。居常习文公小学,刘氏烈女传。斟酌而行。不失其旨。既归于杨。为妇克孝。为妻克顺。为侄婶先后。咸得其宜。丁巳春。埥以疾死于潭阳。金氏昼夜哭不绝。泪尽血出。自誓以死。有舅姑在堂。有稚子在抱。左右以是勉解切至。金氏曰。丈夫兄弟多且贤。我虽死。舅姑之养。我庶无忧矣。我生只以时伤舅姑怀而已。且顾稚子曰。我丈夫不宜无后也。而是在茫茫者。我何与焉。夫女子之于夫死也。生而守夫之家。以终夫之事仁也。死而从之义也。吾且从吾所好耳。遂闭口水浆不入。积十四日而殒。年三十。噫亦烈哉。昔壮武公守安州。丁卯之乱。父死于忠。子死于孝。妾死于烈。 仁孝两圣。大加㫌褒曰。一家之内。三网备矣。盖天地之间。有清明刚大之气。钟于壮武公之家者。甚厚且长。一脉传授。至于金氏犹烈烈。而其杀身徇义之
旅庵遗稿卷之三 第 38H 页
道。已明于家庭。则金氏之所学。可知也。且正言杨公之夫人金氏。自正言没。不衣帛不食肉不笑语。尸祀事尽蠲洁。虽冬月必沐浴。至七十四岁如一日。祭用米果之物。曝晒于园庭。鸟雀亦感而不一侵污。尝手著日记一卷。以训子女。 孝宗朝㫌闾。金氏之学。得于此又多矣。宜乎以身殉至难而树卓烈之行也。具述之。以备掌风化者采焉。
孝友堂权公行迹序
南州自古多伟人善士。而以地之远且僻。未易显。为公车业者。矻矻穷年不懈。卒难与洛下之藻思清新悦人目者。角其艺。幸而不为有司者黜。而其于进道。羁旅龃龉。无以伸胸中之所有。其性气不甚龌龊专意荣利者。岂肯为此哉。卷而归之于家。亦有一家之天地。亦有一家之万物。可以行吾位育之功。读书穷理。可以自娱。有田一二顷力耕焉。岁饥可以免于死。遂不复有意于世。又或围棋鸣琴。饮酒哦诗。谑浪笑傲。逍遥徜徉于清旷寥廓之境。又或游神造化。潜心奇耦。玩太虚冥嘿之妙。穷人物变化之故。磅礡曼衍。远而不知返。若此类绳以法度。不能无出入而落落可奇也。且其为生。岂不快活可乐乎。然而是犹灵神之药草。萎没于邃林榛莽之中
旅庵遗稿卷之三 第 38L 页
而不见采也。于草固无伤。而彼呻吟痛苦以俟死者。得此则可以生而卒不得。可哀也。吾乡之南崖权公。亦隐而得中和之正者也。公讳崇德。性至孝。事父母。色愉如也。不止于养体之勤。执事之恭而已。有兄弟六人。长九德。次尚德。次公。次俊德。次敏德。次种德。志行与公同。接屋而居。提携嬉笑。不少相离。常设酒论古书以为欢。不事需世之业。服食财资有无与共之。不知其身之分。至今乡里。有骨肉不相能者。若告之以独不愧于权公云尔。则皆俛首瞿然。噫亦至矣。公之得于心者既如此。苟发诸事业。必有炜煌可观者。而公自以为吾既得王天下不与之一乐。世间复有何物可以敌此乎。遂相率而隐。晚补参奉不就。高齐峰敬命。尝为郡大夫。手题公之堂曰孝友。作诗十首以颂美之。嗟乎。南方之州五十有馀。如公之行义而名湮没不称者。又几人乎。不佞幸与公同闬。得以知公之详。故玆附一说于行录之末。以寓感怀云尔。
贞海李正之行录序
余与新之交久矣。新之善文章有端操。岁甲寅。余访新之于贞海乡庐。园有竹梅梧楠栝柏菊十数盆。间以名花药草。架上牙签数百卷。酒欶佐欢。澹如也。翼朝。出示
旅庵遗稿卷之三 第 39H 页
其自撰先夫人崔氏墓志。余奉读未半。新之眩然不已。有达于面者。怛焉不能视。余亦无从而涕。余于是知新之之有至性。而余之如以为知新之者皆末耳。新之之所有。余不知者。又几何也。时新之有二弟。其季年甫八在傍。以新之之弟故。特抚其顶而已。后余南之淳。落落殆廿载。新之没而未之吊。丁亥。谪于沔。沔与贞海邻。而新之不可见也。又其季不胜丧云。噫。宜其为新之之弟也。沔之人士。说其行详。其事母夫人洪氏也。居常愉如婉如。叱咤之声。忧愁恚怒之色。未尝一发于亲侧。是难也。母夫人寝疾。不解衣寐弥五朔。母夫人沉沉气遂绝。斫一指进血而苏。明日又绝。又斫一指进血。久而苏。再绝再延。天之可必者。不过二十日而已。及其丧也。勺水不入口五日。伏苫块昼夜号泣。手股颤战。殆不成礼而犹自强。灵寝之设。殡室之燠。必亲之。既葬十五日。竟不起。夫圣人为三年之制也。使不及者跂而及之。过者抑而从之。彼袒括之节。时月之限。孝子者不敢违。而其疚于内者。孝子不能自栽。圣人亦无如之何矣。或至于柴毁灭身。过虽非中。而其过也不亦难乎。若此类人之哀之也有甚。国家之褒典必及之。以其不及者百而过者一耳。噫。余于新之。其所有未能尽知。况新之之弟。仪貌
旅庵遗稿卷之三 第 39L 页
依依。且未记乎。方其抚顶也。岂知其有此笃至之行也。幸余之迹。近于贞海。得以闻之。将百世之后。知者其谁。余之衋然不已者。非以新之之弟而然也。人之好懿者。必皆同矣。闻于 上而奖扬焉。在任风化者。文以永之。士友责也。故略述如右。孝子氏。全义之李。名德周。字正之。没之时年三十七。 上之三十九年癸未也。
送使之日本序
昔百济临政太子。乘舟入日本。都周防州。号大内殿。传四十七世而绝。其从者之裔。代袭其土。都安艺州。即秀吉骁将辉元之祖也。余窃以临政为王子丰。礼尝质于日本。百济亡。百济宗室。迎立为王。丰乞师于日本以拒唐。及败不知所之。是必与倭俱东也。方苏烈以十三万兵。杖钺而来合新罗。共灭百济。而礼以覆巢馀卵。婴孤城而号咷。其亡不日。谁肯与之同其祸乎。然而白江之败。血战四合。海水尽赤。倭船焚者。四百馀艘。其不焚而逃者。不知几艘。其致兵何其多也。其得死心。又何以至此也。百济六百五十年之间。倭寇史无一见。至其亡救不得。则以王子归。分土存祀。此不可谓只以利结也。新罗昔于老。傧倭使言曰。早晚以汝王为盐奴。王妃为爨婢。此戏耳。而侮之则深也。于老以是为倭所焚。而于老
旅庵遗稿卷之三 第 40H 页
之妻。又焚杀倭使以复雠。罗人之易倭可知。日本神应之二十二年。新罗兵入明石浦。浦距大阪才百里。日本人乞和解兵。刑白马以盟。今赤间关之东。有白马坟云。日本环以重溟。外兵莫加。胡元大举。廑至日歧岛而卒大败。历代能深入取胜者。惟新罗而已。八分东土。罗济有其三。尽褊小尔。或以思结。或以威制。乃如是异哉。今我国奄有八区。庶不畏人。而龙蛇之刱衋矣。讲好历二百年。馆飨之厚。赂遗之礼。岁费新罗旧壤之半。而一言只字。少不合意。则疑怒辄生。恐吓交至。我方惴惴焉奉承之不暇。其视罗济人攸为。哀哉。噫。此我朝廷士大夫之羞也。御侮在于将帅。交际在于使价。而宣圣德而使异类归化。尊国势而使强虏知畏。一言孚心。多于金缯之惠。单车释难。胜于兵甲之威。览政教而知其国之理乱。省风俗而察其情之好恶。占星度风候。述山川形势。州县道理。土物器用。求中国之失礼。访绝域之异闻。可以知结交之道。制胜之术。可以广聪明而益知矣。此皆使之职。则使固重于将。而小雅之鹿鸣皇华。右于采薇杖杜者是也。我国选使。在日本尤重焉。而称其职者盖鲜矣。为王子丰乞灵者谁欤。是必有大过人者。而今不可考。在丽季。郑圃隐能以一言戢边患。至今日本称我国
旅庵遗稿卷之三 第 40L 页
使。以圃隐为首。猗欤尚哉。日本之都。如在于日向。徙于太和。徙于长门之礼浦。而皆其西边。后徙于山城。故圃隐亦至博多州而还。自江户路通。殆尽日本之东界。历览远而留连久。为使者之所得必多矣。今得徐行人以去。从玆重吾邦。而亦可以知其国之所宜知者矣。岂独圃隐专美乎。行人勉之。行过赤间关。必访白马坟。而且问辉元之后尚不替也否。
送尹侍郎(东升)入燕京序
夫奉使入大邦。所宜知者多。而今燕都在中国一隅。其见既不得广。又况其迹局于一馆之中乎。必遇人而后可。而人不可易得。是在我耳。昔张子房邀力士于沧海。沧海在我东极东海堧。渡马訾水。行千有馀里。踰单大岭乃至。子房何以知斯人在于斯也。斯人又何以闻子房一言。翩然以从之也。士之相感。不在于华夷远近之分也。今中国虽非古。而亦岂无人乎哉。子其求诸市与野。必有遇焉者矣。虽然微吾子。吾何以是望诸。
南参判(泰著)致仕序
壬辰春。不佞宰青海。青地大。介于关北三路。簿书听理烦甚。侵夜或不能休。且才识短。惧其得罪于民与公。恤恤焉。闻长逸山奇。得暇日以游。山高极行。比比遇危崖
旅庵遗稿卷之三 第 41H 页
绝壑县磴。石荦确苔藓澾。进且却。林樾簇攒。窅条时见熊虎之迹。从人客皆止之。不听。奋身以上。至绝巅乃坦平。四顾无碍。青天阔展。临东海无际。俛视溪谷。碌碌不可丈尺。胸内之尘恼爽然俱去。其快不可言。下山数日。遇洛下人。闻南侍郎公晦致仕。公晦乃世契也。余知公晦深。非公晦何以决此。真快也。亦难矣哉。夫致仕之年至。而其退亦难。况年未至乎。年未至而退者。非哀老癃疾。力不足以就列。则与世抹摋。内怀疑惧者耳。病且弃。年既过而犹不能退者滔滔。退岂可易乎。南氏自开国。世卿相舄赫。余所得见公晦之门。登文科十七人。正卿三。亚卿五。礼部尚书,大司马。皆其亲兄也。公晦行端洁。有文学。蚤上庠。遂擢庭试重试。历玉署,银台,宪府长三部亚卿。朝廷之向用不已。年未七十且六载。貌充如。发之白者未半。方乘骐骥。骋于亨衢之上。而一朝有遐志曰。吾非以劳瘁难也。素性少华念耳。明廷无我一人。无损于治。 主恩之未报者。子从子在。庶冀报其万一。遂上章乞退。 上惜其去而嘉其志。乃许之。噫。古人以勇退比神仙。以吾侪观之。公晦可谓乘云气。遨游于蓬方之上以终年。其视登逸山半日。偷閒而自快者。何如也。然而君子进退皆忧。今公晦虽自乐者裕。而其忧亦不
旅庵遗稿卷之三 第 41L 页
能已矣。
咸阳吴氏族谱序
天岭之吴。国之望族也。谱其族以铁券。藏诸官。 万历丁酉。轶于兵燹。今其系自高丽左仆射光辉始。仆射之前不可考。兴阳县有古墓。 皇明景泰六年。因雨崩得志石数片。乃咸阳君广信之藏也。其志。吴氏肇自吴王夫差。吴亡。越以二县封夫差之子夷义。使祀其先。赐姓吴氏。或云夫差之孙镂羊之卫。卫候赐姓吴氏。镂羊之子起。起之四十五世孙瞻萉难。渡渤海而东。家于浸溟县云。至高丽。瞻之后有迪吉,迪敷。迪敷之曾孙延宠。与尹瓘逐女真筑九城。著于丽史。迪吉之孙遇庆。随宋使入中国。三世为蜀帅。子璘孙挺。著于宋史。挺之孙翊复来东。为延宠继子。翊之后九世为广信。广信之后九世为光辉。吴氏散居诸地。修系牒。有自吴起至左仆射。继序不绝者。有以为志文不敢不信。而诸家旧乘不载者多。遂别录于卷首。盖慎重之至也。吴氏之谱。既轶而不复修久矣。至正郎讳▣▣。有意而未就。其孙正字讳▣。承遗教。参以砺山宗人之家录。书几就而殁。正字之从子知龙潭县事讳相玉。卒就之。作为序文以藏之。龙潭之玄孙星说。与诸族谋。更加釐正增补。其后遂镂诸梓。是
旅庵遗稿卷之三 第 42H 页
书阅累世而成于星说。星说可谓孝且睦。伟哉。噫。帝尧,后稷,契。皆帝喾之子也。三昆弟之裔。皆来于我东。为大族。异哉。今刘氏出于尧。韩氏之籍以清州者。奇氏,鲜于氏。夫子之后。孔氏出于契。吴氏出于稷。神圣之后。宜乎灵长而及于海外也。
开城王氏族谱序
王以氏者。盖王者之后也。王氏甚盛于天下。而在我东为高丽苗裔者。独不繁。或有疑于革世之际。多不能保。是谬也。丽王。以三昆弟。继位者三。又有以叔侄从父兄弟相继。其胄胤之不盛。可知已。宗室之载于史传,地志者。若而人。而王希顺,王式廉,王冲,王圭,王世庆。皆非太祖出也。若如商之子孙。其丽不亿。则何以尽除乎。当时功臣之潜谋舟溺者。不过十八家而已。 恭定王癸巳。下教曰。开国之初。高丽宗姓。不得保全。非 太祖之本意。一二大臣之策也。因使之从便居住。 恭顺王元年。赐王循礼爵。俾奉丽王祀。视以三恪。王氏之不安其生。裁二十年。而迄于今历数百年。王氏终不繁衍。惟东阳君之云仍。散居于畿甸湖岭者多。能成一谱牒。休哉。东阳初封世子降为君。卒至赐死。史云交结群小。潜怀异图。既曰潜怀。则是其迹未著也。寻以二子为尚书仆射。
旅庵遗稿卷之三 第 42L 页
锡土田臧获。东阳之死。其有冤枉者欤。后孙何其盛也。王氏之在中华者。比干之裔最昌炽。为十三望族。古人以为比干夫妇之死。极可哀故也。善恶之报。盖有不可诬者矣。且历考是牒。其于配位在 本朝。只书父名。而在高丽凡十一世。具载其父祖三世及外祖姓名封爵甚悉。忽近而详远者何。丽时嫁娶。不避同姓。故欲明其卬否之义也。王妣之皇甫,刘,金,柳诸氏。皆假外姓者也。上既如斯。下不足论。人道绝天理灭。其何以有后乎。东阳之家。能出于同浴之中。世守甚严。宜其为百福之源也。大运虽去。馀庆未艾。登仕籍者。内而有舍人,文学,亚卿。外而充朝天使。若掌水陆阃。知州府县者夥然。吁其盛矣。王氏旧谱皆轶。中世有金吾郎世万甫父子辑成者。而未及入梓。凤城王君璿慨然于是。补其缺续其后。出财力付剞劂。其于尊祖敦族之义尽矣。既又请弁卷文于余。书素所有得于翻阅者以归之。
息庵集序
息庵黄公(暹)卒一百五十四年。文集始锓诸梓。噫晚矣。久而散轶。诗三百七十。批答一疏五。书十五。杂著序记跋铭赞笺册祝祭行状并二十九篇。噫少矣。然而素屏一铭。可以知公为己之学也。癸甲三疏。可以知公经邦
旅庵遗稿卷之三 第 43H 页
之谟也。铜雀台张翰归江东图诸作。可以知公文艺之夙成也。又奚必多乎哉。夫窗月虚白。万籁俱沉。而满襟默坐于素屏之下。其惺惺之工。果何如也。此公独知之。人固不得以知者。而然而龙蛇之变。公扈东宫。奔避于剑山貊峡之间。出没兵戈。死生呼吸。而随处安閒。吟哦不废。此公之不以夷险而易其守也。与东宫共患难久而结知深。及东宫践大位。必其有进取。而不俟终日。与其胤子。辞禄南归。遂不起。未几世祸大作。公不与焉。此公之明于几而勇于退也。非有实得之深。能如是乎。始知书于屏上者非空言而已。其可嘅者。公之疏数十条万馀言。虽出于御乱之策。行之于未乱。可以无乱。而当时不能用。因循以至于今。今之去公已远矣。其为弊者之益甚可知已。然而弊之既极。虽欲不改不可得。是其理与势然也。故守宰解由之申严。使客驺从馔器之定数。近年以来。著为令甲。此则疏中细节而今已行之。其大者安知不次第以行乎。但恨其迟尔。至于文章。公之馀事。然而其味淡。其色素。其韵徐。而其中有至贵者存。此亦不可与俗人论。惟知者知之。噫。
二柳集序
余友广陵李士信,凝川朴春卿。论洛下士。必称柳士燮,
旅庵遗稿卷之三 第 43L 页
士勋曰。其才性俱高。况以枫皋子为兄乎。余心慕而远。无以见也。甲戌夏初。余始仕入洛。士燮之殁已七年。士勋之殁才二旬。怛焉如有失。未几与枫皋子交。士燮之子肃之。士勋之子勖之相驩洽。有以知士燮,士勋之学有所受焉。有以徵典形于似续者焉。又得其遗藁而观之。士燮居常不事词藻。有时兴到。鸣以天机而亦不收。存者止百馀篇。士勋问其年二十五。而考其所著。何其多也。有柳氏追慕录,柳氏家训,杯棬录。乃叙先美定家法。述母夫人志行者也。又善于词赋。名动庠学。早成成均生员进土。而俛从程式。匪其所好。并不之载。惟四书问疑二篇。可见其学故录之。是集不过如干诗文。而简重遒紧。皆可诵。余于土燮,士勋。所未见者其形。而其心则知之深。始信士信,春卿之所尝言者。而士信,春卿皆已殁。无与道此怀也。然而士燮,士勋之丧。为之挽词祭文者多。而老者如哭其弟。少者如哭其兄。恸之至。至今说旧事。有歔欷泪映睫者。倘使余一识其面。则其往来于耳目而疚于心者。久不能已。当如彼矣。然则不必以未及见为深恨也。岁乙未。枫皋子移于稷下。余得枫皋旧舍而居之。庭梧坛松皆在前。想像士燮之携琴邀月。土勋之把笔赋怀。愀然如见其形。嗟乎。有才而无年者。
旅庵遗稿卷之三 第 44H 页
从古以来。或不无疑怨于天。而是不然。天有清淑之气凝而如二子者生。其殁也。是气必不与形骸共朽而返归于天。又凝而为人可也。为千尺之长松。九茎之灵芝可也。人自以其私伤悼而已。肃之,勖之。知余怀求余言。以编于卷中。非以文也。余亦不辞而书六百四十六字以归之。庶可付交于冥寞耶。士燮讳光迪。士勋讳光弼。笃于孝友。乐于诗书。是其性也。亦其家训。而士燮旷然疏爽。善使大笔。喜鼓琴弹古调。匣有釰。时抚而长吟。士勋才通敏。人与文夙成。犹自矻矻望长道而日徂。士燮号梧月。士勋号慎庵。其年兄弟合得五十四岁。
枫岩雅集序
己亥正月二十有八日。枫皋子感春气之早至。念朋交之久离。乃肆筵设觞。发书以邀。至者凡十四。相视犁然谐笑云云。酒不置筹。少多以量。众皆陶然而止。抽濂洛诗得音字。仪叔援笔即题水流云在真趣可观。以笺传诸座。随其成先后书之。或清新。或工致。或醇古。节族雅閒。音韵铿锵。若众乐之奏也。光之(姜世晃字)又以戏笔绘会集诸人。甚纤悉。未知坐于东者我耶。坐于西者若耶。或展笺。或把觥。或促席而相向。其有细论者耶。或矫首而视远。其有深思者耶。吾辈今日亲朋相爱之怀。良辰同
旅庵遗稿卷之三 第 44L 页
乐之兴。其氤氲愔蔼于中者。诗与画将不能尽之。然悠久之后。有天机深者。见此诗与画。庶可沕然有悟矣。遂请于光之。列书诸人姓名。附以画作一卷。藏诸枫皋精舍。
四部节选序
东方在三国时。新罗独以海通中国。而国相有好书者。市书于中国。白香山诗。率篇易一金。其得书也。必不能多。自高丽洎今岁。使络绎。中国之书。殆尽东来。而剞劂工拙。未得广布。散在诸家而藏之深。知其有难矣。知而得见亦难矣。完山柳稚敬。辑九流百家语成书。名曰四部节选。凡三十八卷。八年而讫。噫。稚敬之于文。非好之笃而求之诚。其致书何能若是多也。贫于书籍者。得此一书。可以暴富。稚敬之惠及于人。又将广矣。以其难于编秩浩穰。或取其一二篇。或取其二三段。而见其一毛。可知其为凤凰。见其一节。可知其为侏儒。欲使知世间有如此人与文耳。其人多矣。其文亦多。而皆不同如人面。异哉。夫文者原于心者也。心者合理与气而成。理一而已。气则二。二之变化千万。乌可同乎。或曰。得气之至清至粹者为圣人。圣人之气。宜无不同。而孔子之文言系辞与。文王之彖周公之象不同何欤。曰。圣人之气。清
旅庵遗稿卷之三 第 45H 页
明纯粹。塞乎天地之间者同。而圣人之形貌不同也。音声不同也。年寿穷达不同也。圣人之气。亦岂无不同者乎。且圣人制作。与世推移。字书乃所以为文者。而穗零殳坟。岣嵝之碑。孔门之麟。代各殊形。故圣人之文。其明理一。而其体自不无古今之异也。古记云。土石草木之中。有自成文字者。乃造化鬼神之迹。而在古皆以篆籀。自有隶书以后。造化鬼神之文。亦随世而变也。盖汉初夏侯氏之石椁。其文篆也。以我东耳目所及验之。 嘉靖间。高荆山开汉北山路。劈破大石中。有辟荆山三字。崇祯丙子秋。关西之野穄茎上。有红书青来二字者。半田青者腊也。此皆隶书也。然造化鬼神。何尝为世俗之文而骋其灵怪戏剧哉。是气之异者感而成耳。气之变化。至于诡奇荒诞。不可穷诘矣。彼诸子者。得气不同。见理不同。加之以世变无穷。浅之为词藻。深之为术数。异端者竞尚新奇。支离曼衍。其于圣人之道。违背者多。而亦足以穷天下事物之变而广吾识矣。学者必于不同者而致其博。于同者而守其约。养其气明其理。以正其原而已。稚敬既博矣。故告之以约。
石梅诗轴后序
宗老柳堂翁讳杭。七休堂尚溶之曾孙。老圃堂友枨之
旅庵遗稿卷之三 第 45L 页
子也。隐居鹑江之曲。不爱世人之深爱者。而人所寻常弃置者。或爱之以心。时于山里水边涂道之畔。遇水石之可意者。携而归。拭拂之封植之。置轩庭之间。人之见者。始皆称赏之。而识其深趣者亦鲜矣。尝于雪山得一石。诡奇色碧黛。峰峦重叠。悬崖邃谷。隐隐若藏畜云雷之象。乃剔其尘土。尽露其化工之刻镂者。上有大窍一下至底。旁有小窍六通于中。植松竹兰菊菖蒲黄杨卷柏。苍翠幽蔚。承以磁盆。注之水。对之悠然有忘言之乐矣。旧里园中。有斧馀老梅。枯槎嶙峋。苔藓半蚀。除其荒乱不中格者而盆之。疏枝冷蕊。韵致清胜。此二盆。乃山家稀宝也。我王父与翁敦于宗。且有山水之深契。庚戌秋。借来石盆未几。翁作诗请还。王父且不还。步其韵以谢之。于是篇章郑重。往复不已。翁之意未尝必于还之速也。王父之意亦未尝必于留之永也。聊以诗相戏为娱也。江湖之间。传诵以为美谈。王父又使景浚作石丈招梅仙辞以遗之。翁又送梅盆。逾岁并还二盆。壬子翁卒。卒未葬。夜间有力者窃负石盆。而梅亦继以失之。噫嘻悲夫。后二十馀年。景浚从仕洛中。又后三十馀年。返于乡庐。万事沧桑。廓然之痛。乌可已乎。一日。翁之季胤佥枢宇澄。过余曰。石梅诗轴。是子与我弱冠时。在座隅
旅庵遗稿卷之三 第 46H 页
以瞻者也。两家大人情好之笃。志尚之高。于玆可徵。今子与我皆老矣。后谁有知者。愿子以文识诸轴末以永也。因袖出轴以示。联帖以次。无一脱落。手泽完然。墨花如新。擎玩未半。感泪无从而生也。佥枢贫病迁徙。不康其居。能保是轴。而又有是请。贤哉。今星纪屡易矣。梅何能不死尚存。而石则归于谁家。而有知其爱者乎否乎。抑埋没于盆土草菜之中。如在雪山时乎。是轴也非但两家子孙。知者必宝畜之。庶可传于悠久也。
霜月禅师诗集序
楚之山奇秀。石多瑰异。出人往往清高。有若老聃,老莱子,长沮,桀溺,接舆,庄周者。无为守玄。离世果忘。或驾说象外。杳不见其涯。其道盖与禅近。而其论心处。禅较精微。使此类生于禅法东来之后。则几何不归于空门乎。此皆过于高者也。后来道士禅宗多在南。气之所钟者然欤。我国湖南。即中国之楚分也。方丈,瑞石,内藏,秋月,曹溪,白羊,月出,达么,天冠,八影诸山皆石耳。清绝迥拔。幽夐诡奇。见之可怡可愕。未知楚山亦如此乎否。东方高禅。多出于此。而其所栖息。又长在于此。宜其有所得乎。霜月禅师升平人。乃近世龙象也。四方沙弥皆宗之。岁乙丑。师访余于淳州山舍。其形魁杰。目光射人。与之
旅庵遗稿卷之三 第 46L 页
语。胸中豁然。冠其颠则可以需世用。而沮溺接舆遇孔子。犹不肯从。将孰能挽之乎。名山云水之胜。任其独擅可也。余窃以是叹焉。今闻师已没。师之弟子费隐谨远。以师诗集求余言。噫。诗固师之咳唾耳。后之人。其何以知师乎。诸山中有继师而作者。其亦有感于斯文矣。
龙潭禅师诗集序
余未得见龙潭师。而与其弟子国泰交久焉。以国泰而师事之。且门徒殆遍八路。国泰自言贤于我者亦多。龙潭乃一世禅宗也。其送国泰还乡诗云。佛言净土业。于世孝为先。今送吾师去。临分感涕涟。余甚异之。索全藁以观。于忠孝亹亹不已。诗固非师所尚。而其性情之真可见已。夫禅家离世入山。指想为妄。无择善恶。一切屏绝。以归于空。空则见人还乡。何以有感也。是师未及于空而然耶。如钟鼓琴瑟。鼓宫宫动。鼓角角动。五音六律。其应不爽。以其中虚也。若以一物横着在里则必不尔。故物累尽去而后。真性乃全。然则师已至于空者耶。钟鼓琴瑟。其中之虚同。而声出不同。空亦有异耶。火空则明。水空则清。土木空则折陷。空亦有可空不可空者耶。感之不已。至于垂涕。垂涕之不已。至于嘘唏发叹。因之为永言。有感则目鼻口三官。或有泪或出涕。或嘘唏发
旅庵遗稿卷之三 第 47H 页
叹。而惟耳无所应。抑耳独得其空耶。人言还乡。而我之闻之。不以目不以口而以耳。耳直空而已耶。闻人还乡。而有感者有不感者。其感不感。耳无与焉。若告于赤子之耳。则无所感。如不闻。耳是空而自有不空者耶。师今已矣。无以问之。师法号慥冠。字无怀。俗姓金氏。南原龙潭里人也。庚辰灌佛日生。壬午六月廿七示寂。夏腊四十四。
秋波集序
夫水之波生于境也。风之薄。石之碍。地势之不平。鲵鸥之盘桓。孰非境也。或纹如縠。或垂如绅。或跳如珠。或转如轮。或屹如山。吼如雷。拔木崩岸。前奔而后迫。左合而右决。既息而忽兴。若往而复返。怪奇不可测者。孰非与境而变也。物与我相际是境也。我不可独存于天地之间而与群物处。天地亦物也。(《秋波集》에는 '天地亦物也。我亦物也。'로 되어 있다.)虽欲无物得乎。物既有也。则其相际也乌可无乎。有而无着于有。有亦无也。水固物之无情也。与诸境遇也无情。薄之碍之。未尝嗔怨。故彼物之为境者。亦无情于水。不相为冤业。而惟人也物之中最有情。其能如水。不亦难乎。秋波大师以波自号。则可谓忘乎境也。波而取秋。水至秋而清。真性见也。师之名。高于山南。四方龙象多从之。其殁。门弟子图其象。
旅庵遗稿卷之三 第 47L 页
以安于会稽深寂庵。建塔于洞之玉流溪上。惯拭上人。又稡集师之诗文。谋锓诸梓。远求弁文于余。师之于门弟子。为境也深矣。门弟子之于师。为境也长矣。余亦为境于其间。异哉。其文简淡。得之吾家者多。固可传于后。然而皆师遇境谩应之陈迹耳。何必区区于是哉。时方秋季矣。上人归于山而观之。山中之溪潭尽清。莹然如白琉璃。即师之心印也。不待传而传于无量㥘者。其在斯欤。大师名泓宥。宗室孝宁大君之裔。和顺县监硕宽孙。生于广州。南入方丈山祝发。坐禅四十年。甲午五月十三日入寂。寿五十七。惯栻传师之衣钵者也。年廿五入室。号镜岩云。
西岳集序
甲午。余在升平府斋。曹溪山人宇幸。持其师西岳大师诗文集。求弁卷语于余。未几余移守耽罗。耽罗在海中九百七十里。宇幸以是集付余行。乙未。余罢归洛。宇幸送其徒。且书以恳至再。自升之洛八百馀里。噫逖矣。又何久而不怠乎。宇幸之为师也至矣。且宇幸非小僧也。而得其心悦诚服乃如斯。宇幸之师之贤可知也。欲遂其请。适有西来浮屠过余者。余具道宇幸事。且问曰。禅家以诸物为幻。绝息万念。以归于空。而今幸上人数数
旅庵遗稿卷之三 第 48H 页
于其师之谩吟陈编何也。曰。指天而曰太空。以天为无可乎。水之清者曰空。鉴之明者曰空。以水鉴为无可乎。空者非有非无也。凡禅何尝无念乎。有大念存焉。念佛是已。彼牟尼奴大势。至文殊普贤。未尝见其貌。承其警咳。而口诵手珠。念念不已。况亲授三昧之师乎。苟其念之。其出于性情者。虽一句语。其可弃之乎。夫佛师一念专于中。然后诸万念可以息而至于空矣。余闻之爽然。如与宇幸语。遂序其集而归之。大师名等閒。字知悔。西岳其号也。俗姓宣氏。升平人。 明陵十八年如来出世之月十六日出世。 今上五十年如来入寂之月二十日入寂。寿八十三。师非诗律为意也。乃偶因兴到而中有禅解之深者。惟知者知之。龙集乙未孟秋书。
赠侃禅师序
余与侃师结象外交久矣。自余宦游于北。二十六年不相见。己亥余返于常闾。师自龙泉山。越历重叠巘㟧以访余。师之年已八十一。貌癯瘦益奇伟。师素守无言戒。少时相际。未尝诩诩谐笑以为欢。今也耳且聋。必盛气大声然后闻之。余之言之也难。师之闻之也难。遂嘿坐相对。烛既跋乃寝。旁有人曰师之来。远且劳矣。嘿而终日夜。有何合席之乐乎。师曰。余尝喜游名山。西之太白。
旅庵遗稿卷之三 第 48L 页
访檀君坛。北入七宝。见千佛会像开心之胜。东登怾怛绝顶。瞰大海。至万物草。笑造化翁浪费心力。东南抵苌山没云台。南蹑方丈之七佛三神䨥溪。邅而至月出达摩。以一瓶一锡。周流万有千里。不知其远。不辞其劳。吾之心在于爱山也。山未尝与人有言语酬酢。而相对悠然。其乐于心有不可言者。余之今日对主翁。默无一言而怡然。如饮醇酎归而腹充然。所得亦多矣。余曰。师固无言。若言则辩矣。遂相笑而罢。时白露节日之翼也。
旅庵遗稿卷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