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x 页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杂著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H 页
经书疑义(条例不多。诸经合附。)
  易
道体神用。道者体也。神即其妙用也。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之字有力。带神字而言。下文曰。阴阳不测之谓神。张子释之曰。一故神。两在故不测。言神本一而在阴在阳。其用不测。故曰神无方。
交易变易。易者交易变易之名。故曰生生之谓易。生生即交变之义也。然则易字已带动意。与阴阳不测之谓神字。义相贯。
无咎。系辞曰。无咎。善补过者也。此为易中诸卦爻之通例也。节三爻云不节若则嗟若。无咎。其义若曰三以阴居阳。有躁动不节之象。能戒之而嗟若。则为无咎也。象曰。不节之嗟。又谁咎也。其义若曰不节而能嗟。则谁能咎之乎。与同人初爻之义不异。而传义皆于此以无所归咎为解。与他例不同。可疑。
夏易连山首艮。人生寅之义。殷易归藏首坤。地辟丑之义。周用天统。故周易首乾。文王序卦。已有建子之意。
古人尚声律。故其发言著书。自合音律。如周易乾之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L 页
田乾渊天。坤之霜方章囊裳黄之类是也。又如否之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同人之升于高陵。三岁不兴。剥之君子得舆。小人剥庐。此类甚多。下至史传杂记谚俗所称。皆是韵语。
观盥而不荐。敬之至也。币之未将者欤。
睽三以柔居阳。未免有躁动之心。且居说体。易于从人者也。故二四二阳诱胁。而几不免为失节之人。幸而上九之刚。有离明之德。故能不失其正应。
睽上九见豕负涂。指四爻坎体。载鬼一车。指二爻兑体。坎为豕而兑为巫也。先张之弧。离为戈兵。且离体中虚圆满。有张弧象。上九自言也。后说之弧。上九初疑六三为二阳之诱胁。末乃释疑而亲之。以其有明体也。往遇雨。上下体互成坎也。
兑为巫。有交接鬼神之象。困五随六升二升四大有三是也。
坎为隐伏。是北方幽隐。有鬼神之象。困二既济五是也。
艮为山为门阙。有宫庙祭祀之象。萃二益二是也。
坎为水。饮食由水而成。故易中言饮食多坎。若需五困二渐二未济六是也。又有坎四家人二是也。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H 页
刚中而应五。有自内而应外者。师临升彖。指九二之应六五也。有自外而应内者。无妄萃彖。指九五之应六二也。柔道主静。刚道主动。故是刚者动而应乎柔也。
刚柔皆应二。恒是长男长女之卦。未济是中男中女之卦。男女相感之道。固无彼此之分。故曰皆应。咸彖亦曰柔上而刚下。二气咸应以相与。此为少男少女之卦。故亦如此。
易言刚柔。皆以爻言。指阴阳卦者非也。说卦发挥于刚柔而爻生。
来氏易变术家互卦之名。为中爻。中爻之名。出于系辞。总论六爻而居中四爻。观玩之义为多。非谓析此中爻。合成上下体而成卦也。其意不是。
际字。是交际之际。即接字之意也。解初刚柔之际。指初二二爻也。坎四刚柔际也。指四五二爻也。来氏谓二与四应非也。泰三亦曰天地际也。言三四爻是上坤下乾相接者也。
爻者阴阳之交也。(龟山说。)故其为字。两画交互而成。
系辞曰。卑高以陈。张子曰。不言高卑而曰卑高者。亦有义。高以下为基。以此推之曰阴阳者。阳以阴为根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L 页
也。又系辞曰。失得者。虽得而以失为戒。莫非戒人之辞也。大学曰。事有终始。事贵有终。亦诗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之意也。
启蒙明蓍策分而为二章。朱子全以一变释之。为图如左。
삽화 새창열기
或有以初一变为挂。而后二变不挂者。以分二为一岁。揲左揲右为二岁。扐左扐右。三岁一闰成一变。为图如左。
삽화 새창열기
 
(一爻有六次过揲。六十朔之象也。揲象四时。故通言五岁月数。六次归奇。六十日之象也。奇扐象日。故以象二闰。六十朔为五岁。六十日为二闰。此五岁再闰之象也。)右说似好。然而左手象天。右手象地。皆用揲扐之数。则挂一亦以象人。当与天地并为三才而用矣。此三变皆有分二象两之法。则或说之再变以后不挂者。是只有天地而无人矣。亦不可谓得之。
经无挂一用不用之文。而朱子以初变除挂一之数。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5H 页
再变三变通用挂一之数。其或用或不用。似无法象。乾之策章。继于分而为二。章下其所论二篇之策。通用六爻策数也。然则十八变者。当如朱子一爻三变之说。而六爻为十八变矣。或者疑于八卦小成之文。以一爻有六变。(三变各有揲扐。)三爻为十八变而为三画卦。以应八卦之文。却恐意短。
四营。来氏曰。营求也。四营。以四求之也。如老阳九以四求之。为三十六之类是也。与朱子四度经营之说有异。而来说文义短浅。或云四营。或以四象看如何。然则四象见于三变之后。亦不如朱子之说也。
按再扐而后挂。而后二字。有更端起后之意。今若三变皆挂。则二字为衍文。右或说。
象两象三象四时之说。似有凑合之意。非自然之道。其必依之历术者何也。
考变占。四爻五爻俱变则占不变爻辞。此与用九用六。不用七八之义不同。为可疑也。用九六。不用七八。乃易中大义。朱子岂不虑此耶。是必有其说。而当时及门之士。恨不问卞。
邵子只以加倍推去。故八为十六。十六为三十二。所谓十六三十二云者。只是虚影而无所名。(似不若八卦以重之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5L 页
为六十四之简也。)
古人制字。皆有义。子午二字之一画中竖者。为阴阳起止之方也。卯酉二字双画直竖者。为阴阳之中也。水火二字。亦象坎离卦体。此类甚多。(右易)
  书
宗彝。宗庙祭器之彝尊也。蔡传宗彝虎蜼。取其孝也。言虎有父子之亲。蜼兽名。郑注周礼蜼禺属。言猴类也。蜼一作狖。音又。或作𤢹。尔雅蜼仰鼻而长尾。郭注云蜼似狝猴而大。黄黑色。尾长数尺。似獭。尾末有歧。鼻露向上。雨则自悬于树。以尾塞鼻。为物捷健。李时珍曰。蜼今南州所称果然也。喜群行。老者前少者后。食相让居相爱。生相聚死相赴。柳子所谓仁让孝慈者是也。古者画蜼为宗彝。亦取其孝让而有智也。
治水次序。禹贡叙治水。当先冀次豫。以及于远。而其次序不然。洪景卢曰。盖禹顺五行而治之耳。冀为帝都。既在所先。而地居北方。于五行为水。水生木。木东方也。故次之以兖青徐。木生火。火南方也。故次之以杨荆。火生土。土中央也。故次之以豫。土生金。金西方也。故终于梁雍。所谓彝伦攸叙者此也。与鲧之汨陈五行。相去远矣。此说余得之魏几道。洪氏录之随笔。以为异闻。按禹之治水。固当因水势而顺导之耳。五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H 页
行相生之说。恐涉傅会。洪水之患。河为大。禹之用功于河为多。以后世言之。河患所被。大率古兖青徐之境。是以冀兖青徐次第皆平。杨荆则江汉下流水泽所聚。而杨为尤下。亦不得不先及。豫虽近河。而自太华殽函以东。至于巩连山以为限。河既导则伊洛不劳而入。梁雍诸水不甚用功。所以独后。此金仁山说也。其言正而理顺矣。
泰誓上。曷敢有越厥志。此当云不敢违越天之志。而注云我何敢过用其心志乎。然则其志二字。不指天而指我矣。似不应天祐下民句。
百姓懔懔。若崩厥角。蔡传以为百姓畏纣之状。而申时行讲义会编。以上句为畏商之事。下句为百姓闻周之伐商。皆欢欣感戴。稽首至地。以迎王师。若崩摧其头角然。人心望救之切如此。此本仁山说。
天有显道。厥类惟彰。言道者人所共由者也。言天有至显所当行之道。而其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道惟彰矣。厥类以下文五常考之。当如此。通鉴前篇仁山说恐非。
彝伦。只训常理也。不可以五伦言之。五行。天道之常理也。五常。人事之常理也。他仿此。庚午春余在沁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6L 页
殿时。林经历象鼎问洪范言彝伦攸叙。而九畴无五伦。甚可疑也。余答以常理之义。本注可考。五伦当入于八政中。司徒之教。不必别言之也。林始悟其然。
洪范多是韵语。(右书)
  诗
维鸠居之。星湖先生尝言古字多通用。如诗君子好逑之逑。公侯好仇之仇。皆以配匹之义释之。鹊巢章维鸠居之之鸠。亦当以逑仇之例读之。鹊之为物有定偶。以喻下文之子于归之句。甚协。余刱闻而不敢为然。后见左传。师服曰。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古之命也。又见说文。于逑字引虞书曰。方逑孱功。又曰。怨匹曰逑。然则以鸠僝为逑孱。以耦为匹。以仇为逑。与今行经文不同。传写多舛。固其宜也。以鸠为逑。而逑是配匹之义。则鸠字通用。亦然矣。
日居月诸。邶风柏舟章。日居月诸。胡迭而微。注居诸语辞。诸之为语辞。诸书多然。而居之为语辞则未之闻也。字书鶋鸦鸟也。蝫蟾也。抱朴子曰。蟾蝫寿三千岁者。头有角。颔下丹书八字。战国策。月魄象蟾兔。故世谓月彩为蟾光。自古谓日中有金乌。月中有玉蟾。然则所谓居诸。即鶋蝫之省也。诗多取物为况。故取其义而言之也。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7H 页
考槃。考成也。槃器名。贤者穷处涧谷。以考槃为业。而其心宽裕不迫。无戚戚之意。遁世而无悯者也。虽离群索居。而心在朝廷。忧爱之忱。不能忘也。薖轴病名。文选王融曲水诗序。薖轴之疾已消是也。薖饥意。腹不饱也。轴蹙通。嚬蹙之意。心不安也。虽饥困逼身而不为过越之事者。惧踰分而招尤也。虽忧虑薰心而不以轻告人者。恐徒言而速祸也。失位在下。未尝无忧世之心。安分慎默。超然于物外。此其所以为贤也。于貉。豳风七月之四章曰。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集传。貉狐狸也。于貉。犹言于耜。谓往取狐狸也。貉自为一物。而与狐狸别。则训以狐狸可疑。按周礼肆师。四时之大田猎。祭表貉则为位。注貉师祭也。此言于貉。谓往而貉祭。因猎而取狐狸为裘也。
灵台。毛氏曰。神之精明者称灵。朱子曰。谓之灵者。言其倏然而成。如神灵之所为也。又曰。国之有台。所以望氛祲察灾祥。按周礼十煇。察日傍之气。后世京房,翼奉等。皆以蒙气风云。定其休祥。盖日月薄蚀。五星凌犯。彗孛飞流之类。万国皆见。不知何国受祸。而至若雨旸风云雷雹物怪之类。皆在邦域之内。最近于人。专由于时政之得失。故古人必于此而察之。且望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7L 页
气之术。必登高远望。故筑台。所以远望也。望其气而占休否。预知其吉凶。故曰灵台。恐非倏然而成。如神灵所为之意也。或曰。灵善也。且诗曰。经始灵台。则灵台之名。已定于经始之前也。(右诗)
  论语
古人皆以行为重。曾子传习在忠信之后。孔子学文居孝悌之下。子夏又以为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与曾子同。而子夏务实行而抑文学。曾子务实行而兼传习。此子夏之所以不及曾子也。
饶氏曰。人伦莫重于君亲。此以贤贤居先者。以好善有诚。方能行下三事也。中庸九经。以尊贤先亲亲。亦此意。
朋友以义合者也。故必以信而后。义有所行。
轻乎外者。不能坚乎内。制于外者。所以养其中。
三归。十三经注。妇人谓嫁曰归。三归。娶三姓女也。此义短浅而涉于傅会。刘向说苑。以三归为台名。明儒孔贞运曰。归字筹法归除之归。言用三归之法以作台。言其高也。此言仲之奢。则三归之台。其为高大可知。孔说可备一说。按归字有归向之意。说苑所谓内政委焉。外事断焉而民归之。仲无乃取此意。名其台而誇矜之欤。此等文义关系非大。阙之无害。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8H 页
公冶长首章疾书曰。若但曰非其罪。则或不无居乱世危言行而妄触刑辟者矣。若但曰免刑戮。则或不无脂苇巧免而失身丧节者矣。合而观之。圣人之旨可见。
左丘明耻之。作左传之人也。马迁曰。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则非姓左氏也。乃左丘也。先儒以公羊谷梁之例。谓不称左丘而称左传。乃以为左氏。然则史记不言司马史而曰马史何也。亦犹是也。(集注程子曰。左丘明。古之闻人。)子见南子。仕于其国。有见小君之礼。而子路不悦。则夫子只合曰是礼也三字足矣。何必强辨如是。不觉辞语之过度乎。心常疑之。后见二程全书朱公掞拾遗曰。子见南子。子路不悦。以孔子本自见卫君行道。反以非礼见迫。孔子叹予所否者。天厌之。天丧予之意。否。否泰之否。天厌吾道也。按以程子意推之。矢训当为陈字义。此意甚好。而集注不取何也。以集注观之。似欠圣人言语气象。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以古人所作而言。信以我心所信而言。信其有此理而好之也。我所欲言。古人已先言之。纵有所作。不出古人范围。在我惟信而好之而已。孔子以生知之圣。何所不知。而述古人之作。信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8L 页
古人之言。则所谓古人。即伏羲以后群圣人也。后世学者多有师心立说。自作门户。程朱后世之圣人也。虽有一二笺注间差误之处。岂可以是掩其大体耶。必欲自立己说而诋訾之不已。此有明以后诸儒之无忌惮也。后学之所当警念处。
宾不顾。退溪曰。凡人有未慊事则多顾。按此义亦未莹。凡人相别。有顾恋之意。则亦多顾。不独未慊然也。盖礼。宾退就馆。则君犹伫立。以待宾之顾。若宾顾而主人已入。则欠于敬故也。故复命曰宾不顾矣。盖以纾君之敬也。
击磬章末之难。谚解难호미업스니라。集注若但如此则亦无所难矣。是以解如此。按更有一义。果哉。言荷蒉者之果于忘世。末之难。孔子言无果忘之心难矣。其辞气婉顺不发露矣。若然则其吐当云果哉나末之ᅵ难矣니라。
卫灵公首章病莫能兴。明儒孔贞运以为病斯道之不能兴起为言。按言从者。则是仆隶之流。岂知道不行为病乎。是必饥而病也。
太师挚章。上言齐人归女乐而君臣耽乐。则正乐难行而旷职无所用矣。此乐官之所以散而之四方也。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9H 页
按论语二十篇。末二篇。记门人之言及道统之传。则此篇实为末篇也。已上十七篇。记圣人之言行备矣。道不可行而止。则其势隐而已。故此篇历举隐逸之士。其意悲矣。朱子编宋名臣言行录。前后集篇末。皆录处士。亦此意也。古人编书次序。皆有意义。
子夏门人章譬诸草木。言草有草之性。木有木之性。区别而用之各异。以喻学之浅深不同。其教之之术。各有其宜。愚读此章。每慨然于学者分门诋排之弊。以此章见之。则子夏之教人。必循序渐进。下学而上达。子游之教人。必多躐等。想其时两门人必相诋排矣。后世学者莫不皆然。诋排不已。至于忿争。忿争不已。至于相害。吁可畏也。
圣人教人。子曰。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又曰。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颜渊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观此数条。圣人教人之术。槩可知矣。然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圣人虽道大德宏。知周万物。而不为无益之空言以衒人。可知矣。是以其答人之问。答其所问。而未尝敷演以究其竟。以待其自推而求之耳。试举数条言之。孟武伯问孝。子曰无违。恐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9L 页
武伯不知无违之义。故语其馀义于樊迟。使武伯知其义。又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有俭礼之问。而答曰。焉得俭不知礼。若使或更问器小之义。则夫子必有所答矣。且如子路仕卫。而夫子未尝戒之。盖当时有以先公所命。宗社为重之议。而子路未之问。子亦不言。及其后日正名之答。子路又不能问其义。故夫子不能索言。而亦不敢轻言其义也。以是观之。圣人之言。必待其有问而答。弟子之问。必以其知有所不透。行有所不及而问。及其承闻以后。知有渐透。行有渐进。至于成德。则其答其问。皆归实用。不如后世师弟之徒问徒答。以衒其能而终归空言也。(右论语)
  孟子
梁惠王上首章注。天子公卿采地方百里。出车千乘。此恐欠考。疾书辨之当矣。封疆之制。出于井田。方里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方十里。成十为终。终十为同。同方百里。出车百乘。此卿大夫采地也。同十为封。长百里广千里。开方则方三百三十馀里。出车千乘。此诸侯之采地也。封十为畿。畿方千里。此天子邦畿千里。出车万乘。汉书食货志及朱子井田说。其说较然明白。而集注泛然看以十分取一之意而有此误也。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10H 页
王立于沼上章灵台小注。言其倏然而成。如神灵所为。故谓灵台。按灵台是望氛祲察灾祥。以为占验之所。故谓之灵。小注说恐未必然。或曰灵善也。(详诗义。)
寡人之于国章。 请以战喻。喻比也。字从口。有言字意。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即下章注。厚敛以养禽兽之意也。汉书食货志。检作敛。言谷贱而不知敛藏之也。 集注程子曰。孔子之时。天下犹知尊周之为义。故春秋以尊周为本。至孟子时。天下不复知有周。当是时。诸侯能行王道则可以王。此孟子所以劝齐梁之君也。小注朱子又曰。孔子尊周。孟子不尊周。易地则皆然也。二先生断然立说。不以为疑。愚常听莹。切欲求正。何者。君譬之天理也。臣譬之人欲也。人欲虽肆。一分之天理未泯。则当因其未泯者而接续之。诸侯虽横。一日之天子犹存。则当因其犹存者而匡扶之。奈何因天下陷溺之见。逐波而同之乎。又古人以君喻父。以臣喻子。父虽愚騃。子不可以遽逐而代其家也。孟子之时。周室虽卑。而犹有共主之名。故齐威王以独朝得贤称。司马错以伐周为恶名。虽势穷力迫。不能自振。而天下之人。犹以天子目之。目之以天子。则是天下之君也。有天下之君。而诸侯更有欲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10L 页
行天子之事者。则是篡逆也。安有篡逆之事。而孟子劝之行哉。况周室之弱。特因诸侯之强凌。非有桀纣之暴也。无一夫可诛之罪。而徒然弃之。遽行天子之事。则是桓文之罪人也。仲尼之徒。不道桓文之事。而反为桓文所不行之事乎。所谓王道者。非谓天子独行之也。即先王治天下之道也。其道不过农桑教养等事。文王之治岐是也。文王亦曷尝有行是政而利天下之心乎。王者之政。固自如此。而以天下居二之势。服事殷纣。此其所以为盛德也。乡曲自好之士。入孝出弟。务农节啬。行成于家而名彰州里。是一家之王政行也。推此一人之为。而天下人行之。则是天下之王政行也。今若责此人以僭行王政云。则其可乎哉。不可也。孟子之劝行王政。不过如此。而其曰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又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者。即王政之效也。与不尊周之义。自不相管。或疑七篇之中。无尊周之义。则此亦有其说矣。先儒曰。知时识势。学易之大方。又曰。孟子善用易。孟子之不言尊周。识时势也。当此之时。周室之大。不过一小县。而寄名于巩洛河南之间。虽谓天下之共主。而其心之无也久矣。使孟子卒然对齐梁之君曰。周室可兴也。天子可复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11H 页
也云尔。则其不可成也必矣。圣人为事。必有其渐。故先以王政言之。若使二君者委政孟子。王道得成。则兴周室复天子。是必教行政立后第一件事。而亦若西伯事殷之为耳。岂可以拥临淄之众。据大梁之势。移周鼎朝周君而后。为王政乎。然而运去难回。势穷难反。而天与民归。沛然若江河之难御。则亦当听受而已。圣人亦何容私心焉哉。朱子学孟子者也。今曰孟子不尊周云。而纲目大书周年。则是尊周之义也。生乎千载之下。而脩千载上之史。不忍不尊周。则孟子当周室犹存之时。岂忍遽无尊周之心乎。天下无不是之义。而圣贤所为。无不是之事矣。若曰孟子不尊周。则是不尊周为是。而不尊周为是。则是因与列国等。与列国等。则当分注周年。如列国之例。又何大书之有。朱子之自处如是。而谓孟子则如彼可疑也已。晋国莫强章。 彼夺其民时一节。依谚解吐。则为假设之辞。依疾书吐。则为见行之政。以时君所行言之。则疾书吐。似为紧切。而孟子在此国。论他国之政。则假设之意较重。且朱子分下彼字。别为一节。亦似依谚解为当。
觳觫章。 后世无传。若言其事无传。则当云传홈이。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11L 页
若言人无传者。则当云传이。两义俱是。然而以事言之近精。今谚解以人言。 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释义觳觫이만일에无罪거시。退溪非之云当云觳觫히이러시。按或云觳觫히罪업슴가거시死地에나아감이不忍다。诸说恐未安。似当以若为句而作语辞。读如易夕惕若节嗟若之若。栗谷及疾书亦皆如此。明儒孔贞运以觳觫为句曰。吾不忍其觳觫之状。若无罪而就死地。更详之。 斯心。指刑妻友兄弟之心。 乐岁终身饱。言一年之事。而曰终身。似是文字之误。
梁惠王下首章。 乐乐二字。上如字。下字音洛。依谚解读似好。如皆音为洛。则与古乐今乐鼓乐字。不应添入田猎一节。是必因当日王之所好者而兼举之也。似不必以此节。疑乐乐之尽音为洛也。四章王言雪宫之乐。而孟子推言巡狩之义。以明与民同乐之义。此因论乐而推说佃猎。似非别意。(星湖疾书。乐乐二字。皆音为洛。)交邻国章。 以大事小注。字小之字。义盖有疑。或者云大国无朝币臣事之理。葛伯称伯则是诸侯之伯爵者。其国亦不小矣。汤之始。固事之。昆夷强盛。文王之始。亦事之矣。后来汤文王国势虽大。而犹不失始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12H 页
事之心而事之犹前也。其说似然。考之传记。仁山金氏曰。汤居亳。亳今应天府之谷熟县。葛今应天府宁陵县。谷熟去宁陵八十里。据此则孟子所谓汤居亳。与葛为邻者信矣。诗序曰。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汤文王始起之时。地不过七十里百里。则其服事宜矣。然而后来强大而犹事之。盖仁者宽弘能容人。不以大小强弱之异势而有所计较之意。此所以乐天也。 畏天之威。此只举畏天保国之事。而乐天之义。可以类推。
见孟子于雪宫章。 沼上雪宫之称贤者。皆指孟子而言也。孟子之对则不以己自当。而泛推与民同乐之意。 首节正文。无与贤者共乐之意。而集注云云。未知何据。岂非以王与孟子同游故而言之乎。 今也一节。疾书亦作夏谚读。而从流下一节。为晏子训释之辞。其义甚精。集注以今也一节。为景公时。故诸侯为附庸之国县邑之长。 惟君所行。此言为诸侯度为诸侯忧。皆在为君者之所行也。君字泛称为君之道。非指景公而言也。先王之法为可则。今世之弊为可戒。岂可浑举善恶而请其君择行耶。谚解行실배니이다。似当曰行배니이다。 徵招角招。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12L 页
韶乐在齐。论语在齐闻韶是也。
为巨室章。 万镒。镒量名。古人常以金称之。未尝以玉言之。则万镒。谓直万镒之玉也。 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教字即使字意也。与上使玉人之使字相应。言治玉则必付之玉工。而治国家则不任贤者。何以反异于使玉人雕琢玉哉。今谚解吐。雕琢玉哉잇고。退溪释义曰人을教야玉을琢홈에다라리잇고。言不任玉人之所学。而以己意教之。以为比也。按如退溪说。则以教字作教诲之意。与上文姑舍汝所学而从我之语相衬。然而谚解吐所释文义似顺。齐人伐燕取之章。 云霓。云合则雨。虹见则止。言民之望汤之来。若云之下雨。恐汤之不来。若霓之止雨也。 自汤一征。(止)奚为后我。是书文。民望之以下。则孟子所解也。今谚解吐似误矣。
鲁平公将出章。 行或使之。指乐正子。止或尼之。指臧仓。此或备一说耶。
公孙丑上当路于齐章。 何曾比予于是。集注曾之言则也。或曰曾乃也。 何可当也。余读孟子。以此节末有犹字。故以文王을何可当也리오为吐而释之曰。孟子以文王为不可当。何也。殷之风教渐染。如是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13H 页
难变。文王犹以方百里起。是文王之所为实难。非他人所及也。故是以难也吐。亦以难也ᅵ니라为吐。及见金沙溪说。遂以为信矣。后见疾书。云是以难也。应上犹未洽于天下之问。又见退溪释义。曰文王을엇지可히当리요。此说误。当云文王은엇지可히当시리요。按此言。文王不能当殷也。集注当犹敌也。其义晓然。且以王者之不作下集注观之。云此言其时之易也。自文武至此七百馀年。异于商之贤圣继作。民苦虐政之甚。异于纣之犹有善政。观此则文王之不能当殷而王业之难可知矣。当从退溪疾书说及今谚解无疑。更见孔贞运曰。文王盛德。何可当也一句吐。少异如愚前说。 行仁政이면而王을莫之能御也。 置邮注。置驿也。邮驲也。是一名而二训也。似涉重叠。且以置字为驿名。自汉始。春秋无有也。今以置训设似好。而与传命二字。语势相同。
浩然章。 四十에不动心。语类我从四十。已不动心。又云孟子游梁时已老。盖至是则已过四十。疾书从之良是。 吾不惴焉。退溪曰。惴치아니려니와非。当云惴케못려니와。按退溪先生之非上说固然矣。其云惴케之解。亦有合商量者。何也。惴치惴케。皆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13L 页
主人而言。不与己相干。以下文言之。则自反而缩。虽千万之众。吾亦往而敌之。此以主己而言。以此例之。则自反而不缩。虽葛宽博之贱。吾岂得不惴焉。然则其解当云吾不惴焉가。疾书吐亦然矣。退溪之解。盖出于集注惴恐惧之也。下一之字。便有主人之意。故解之如是矣。小注饶氏注。亦主己而言。 至大至刚。此集注以为气之体段。而小注辅氏指大为体。指刚为用。又曰不言用语。恐疏漏不分晓。 无是馁也。是指气也。集注及朱子大全答吕子约书。其义晓然。而小注饶氏以是字属道义曰。无这道义。气便软弱恐误。下节饶氏又曰无是馁也。是无是气则道义馁。按馁字当属其气。不当属道义。言无是浩气。则因循委靡。虽道义之所当为。而气不能助。便索然馁矣。 必有事焉。小注朱子曰。集义。是养气之丹头。必有事。是集义之火法。此以道家鍊丹之法。以况吾儒养气之说。夫鍊丹者以人身为鼎器。精气为药材。六十卦为火候。朔始屯蒙。晦终既未济。为抽添之火法焉。犹养气者以身心为气宇。义直为元材。三件事为节次。而有事勿正勿忘勿助长。为涵养之节度焉。是故龙从火出。虎向水生。而抽添火法。得文武之宜。则精气交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14H 页
蒸凝。成神丹矣。事皆合宜。心无私曲。而涵养节度。无忘助之害。则义直夹持。生出浩然之气矣。 以予观于夫子。予宰我之名。古人自称必称名。今谚解训我非。
尊贤使能章。 廛而不征。法而不廛。此廛字市宅也。廛无夫里之布。此廛字受田百𤱶。汉书杨雄传。有田一廛。晋灼曰百亩。谓有宅一廛。则其田百亩。许行所谓愿受一廛是也。
夷惠章。 不屑屑。犹书多方篇屑播天命之屑。屑轻也。字汇曰。凡遇事物。轻视不加意曰屑屑。此训明白。公孙丑下 首章注。孤虚。术家甲子旬戌亥空。戌亥为孤。辰巳为虚。甲戌旬申酉空。申酉为孤。寅卯为虚。馀仿此。用兵。背孤向虚。今小注饶氏说有异。当考。
陈臻章 货取。集注取致也。按取与上不受字相应。似是自取之语。注意取字属王看。
孟子为卿于齐章。 为卿。客卿也。战国时。以外国人来仕者。设为客卿之官。以礼待之。
沈同以其私章。 观此章。圣人之不轻言语。可以想见矣。孟子只答其所问。而不更推说不可伐之意。故齐人误认以孟子劝伐齐也。论语孟武伯问孝。子曰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14L 页
无违。又无所问。故孔子更不答。而他日言于樊迟。以达其意。则圣人之于言语。无一毫剩语推演张皇。亦可见矣。
致为臣而归章。 得侍。同朝甚喜。今谚吐。得侍야同朝甚喜러니。此同朝。指王之群臣而言也。以小注陈氏说观之。其吐当如是矣。孔氏琢玉云。得侍孟子于同朝之上。不胜其国有君子之喜。此吐当云得侍同朝야甚喜。此同朝。指王身而言也。
充虞路问章。 由周以来七百有馀岁。疾书谓自武王己卯。至赧王元年丁未。孟子去齐。乃八百九年也。按据此则恐不可以八百。谓七百馀也。帝王纪年。自共和庚申。始有可据。前于此。不见于史记矣。邵子经世书。推演历算。以尧元为甲辰。而历代帝王之纪年始定。后来因宗其说。武王元年己卯。即邵法也。历算上考往古。下验将来。虽有预定日至之术。而至若国祚之长短。即位之久近。何可推测而知之也。尧元甲辰。未知有何明据也。竹书纪年。自武王己卯。至赧王丁未。为七百四十九岁。律历志。周历年亦不过七百馀年。与邵说不同。
滕文公上经界章。 彻者彻也。周法。国中用贡法。野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15H 页
用助法。通用夏商之制故曰彻也。 谷禄不平。谷民之所输。禄君子所食。
许行章 一廛。廛非市宅。乃耕民之居。便是五亩之宅。 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舍字属上句读。则엇지陶冶의舍을들아다그宫中의셔取야用치아니고。舍字属下句读。则集注训止。其解当云宫中의取야用만아니고。 故曰。(止)劳力者治于人四句。古语也。今谚解吐为是。而沙溪误见集注。以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并作古语看。然则与集注所谓四句之节不合。于文理甚短促。 巨屦小屦同价。上云屦大小同则价相若。言大屦无论精粗。其大同则价是一般。小屦无论精粗。其小同则价是一般。而此云大屦小屦同价。与上文不应。盖孟子之言以为汝不论精粗。惟以长短轻重大小同则价是一般。然则人皆不为精而为粗矣。许行梱屦织席为业。假以屦喻。则精屦粗屦之同价。是何异于巨屦小屦之同价。而人岂肯为大者哉。 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白湖曰。有省文也。犹言郊社之礼。所以祀上帝也。仪礼言丈夫髽。亦同此文法也。 惟尧则之注。则法也。则字训。与论语不同。论语注。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15L 页
则准也。 周公方且膺之。閟宫为鲁颂。而鲁周公之后。故孟子不详考其世代而曰周公也。集注亦断章取义也。以僖公之颂。而孟子以周公言之。有何断章取义之义耶。未详。下好辩章。亦为周公之诗。殆未可知也。
墨者夷之章。 夷子不来。或曰。我且往见호리라신偓。夷子ᅵ不来러니。若以孟子使夷子不必来云尔。则当云勿来。或曰不必来。退溪亦曰。今作不来。是孟子绝之以我且往见。于是夷子不敢来耳。往见호리라신偓。不来니라。孔氏注以不必来为解。与今谚解同。 盖归。反蔂梩而掩之。归归其家也。反注覆也。谓自家而复往。取蔂梩运土而掩之也。退溪说归归尸处也。以归其家反尸处之解为非。更详之。更按盖覆也。与谟盖都君之盖同。始见而不忍盖之。而归家取器而反掩之也。
滕文公下公孙衍张仪章。 往送之门戒之。上文并举男女说。礼之辞也。末只举女子。以喻仪衍妾妇之道。所以单说女子事。
宋小国也章。 于汤有光注。似不及蔡传及金仁山之说。按于汤有光。言受罪贯盈。流毒四海。成汤在天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16H 页
之灵。亦必杀之。今我代天而讨罪。则于汤之德。亦有光矣。
好辩章。 率兽食人。杨墨以禽兽之教。蠹害人心也。离娄上首章。 故曰章内。故曰。皆孟子言。故集注不言为古语。而今谚吐作이라니라。当曰노라。
天下有道章。 仁不可为众。言商之子孙虽众。文王之仁。天必命之。虽有十万之众。难乎其为众也。故集注不可为众。犹难为兄难为弟。
伯夷辟纣章。 闻文王作兴曰。集注作兴皆起也。今谚解以为句是。而沙溪以作为句。兴属下文读。今见明孔氏解。亦然。曰闻文王起为西伯。于是奋然兴曰云云。以作属文王。以兴属伯夷。似分析太过。
不虞之誉章。 不虞之誉。集注虞度也。虞有二义。自料才德未修。未足致誉。是己之所不虞也。人亦不度他才德之如何而妄誉。是人之不虞也。 求全之毁。言自修完备。无少欠缺而反致毁也。
不孝有三章。 不告而娶。此章之义。专所未晓。圣人人伦之至。而为万世标准者也。立言垂训。莫非后人之所取法也。舜遭人伦之变。不得于父。而为天下之穷人。负罪引慝。号泣旻天。以是情言之。当此之时。岂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16L 页
有室家之念。乃不告而私自娶乎。匡章之出妻屏子。不为孟子之所弃。而舜之不告而娶。又为孟子之所取者何也。若以无后为罪而娶。则搂东家之女。亦在所不弃矣。枉尺直寻。君子所不为而舜为之乎。婚姻之礼。必告乡党僚友。虽以瞽叟为父。而安有不告之理。告之而瞽叟不使娶焉。则是从父命而已。岂可汲汲于无后之为虑而娶之乎。假使己虽不娶。有象在。娶妻生子。独不能继父后乎。假使此时瞽叟虽有杀舜之心。天子既登而庸之矣。将妻之以女矣。声威气势之如何。而瞽叟敢肆其恶。而尧亦何所畏惮而潜为之纳婿乎。此等事。皆所未晓。若以尧典观之。则釐降二女。在不格奸之后。不必如是难处矣。恐是此齐东野说之流行者。而孟子引之耶。否则或后人之伪说欤。僭易记疑。以待博雅之正论。
离娄下可以取章。 可以取。可以无取。取言临财。有似可以取者。及再思之。实无可取之义。下同。
逄蒙学射章。 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이라。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이라니。公明仪。以前篇言之。是古人也。今谚吐。有若与孟子同时而相问答者误。
禹稷章。 由己注。由与犹同。然如字读。亦无妨。言其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17H 页
溺其饥。由己之不尽其诚而然也。
匡章章。 匡章称章子未详。
万章上首章。 怨慕。集注怨慕。怨己之不得其亲而思慕也。盖怨是心中自有一段歉然。戚戚不容已之至情。与下节解忧之忧字相应。万章未喻怨字之意。以怨亲言。 恝注无愁貌。犹俗言힘힘이녀겨。不以为意也。与告子篇小弁章谈笑而道之意同。 共为子职。共音恭。恭히子职을。又音供。以供为子之职。两意皆通。 于我何哉。注自责不知己有何罪。此怨己之意也。或云与论语于我何有之义同。然则是怨亲。而以恭为子职。有自足之心。非集注之意。又非孝子自歉之心而舜为之耶。盖此句之意。我竭力耕田。恭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必以我有未尽之事而然也。未知我有何事。有以致此耶。欲求其故而不可知也。 二女。李咨议东以一女为媵是。 小艾。何士信小学注。艾如夜未艾之艾。言知好色则慕父母之心小艾也。然则首二句为一事。而与集注每句为一事不同。文势似不然。
娶妻如之何章。 不得娶。不得妻。孝子之心。惟在养志。而不敢有所违怫。当时瞽叟虽畏尧而从之。中心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17L 页
不悦则舜其安乎。此舜之所以初不以告。而尧之不告。亦所以体舜之心也。然不告而娶。已见离娄下篇。又见于此。则似是实有之事。而终是可疑见上。 臣庶。注百官也。孔氏云即宫中臣庶。非百官也。按百官。如云百执事之类。非如今朝廷百官也。 注诗齐国风。李咨议东曰。凡引卫风豳风曹风邶风等处。皆无国字。惟此章及尽心不素餐兮章。有国字。此似是文字未尽删减者耶。
象日以杀舜章。 杀三苗。书云窜三苗。此云杀。书蔡蔡叔之蔡。与禹贡二百里蔡之蔡同意。蔡放也。本作字。此杀字。疑是字之省画也。
盛德之士章。 永言孝思。公孙丑上篇永言配命注。言念也。谚解以既孝又思释之。恐非言长念孝思而不忘也。
或谓孔子章。 子路以告。子路尝以夫子之见南子为非。则岂必以弥子之言。先容于孔子乎。盖闻弥子之言。愤嬖倖之专权而以告之也。
万章下首章。 迟迟吾行也。孔氏曰。因子路有趣行。故迟迟。据此则其吐当云迟迟라吾ᅵ行也라시니。子路事当考。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18H 页
交际章。 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辞也于今为烈此十四字。孟子疾书恐脱简。在滕文公下篇彭更问章不以为泰之上。 孔氏曰。不待教而诛之法。殷受于夏。周受于殷。犯此则杀。不待费辞细鞫。其法至今为光烈明显。则御得之货。如之何受之。
告子上鱼我所欲章。 乡为身死。沙溪以死为句是。兼所爱章。 狼疾。以集注之意观之。狼性多疑善顾。以伺察非常。有疾则不能焉。以喻人养其一指之轻而忽于其重者。无善顾之明也。或云狼善顾。而疾走则不能顾。喻人急于目前。不及于后虑也。
告子下曹交章。 一匹雏。匹音木。谚解作如字非。 奚有于是是字。指形体。集注以此章谓曹交事长之礼不至。求道之心不笃。故孟子不容其受业。亦不屑之教诲也。今据孔氏之解。曰交盖一时有志者。故引文王汤。有欣慕圣人。悔咎自家意思。故孟子明言而勉之。所谓归求有馀师者。此正点他为尧舜之精处。此或可备一说耶。
小弁章。 不可矶。水微激于石而遽怒。子微激于母而遽怒。故曰不可矶。石比母。子比水。退溪释义曰。可히矶치못홈이니。盖激者矶而怒者水。过者亲而怒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18L 页
者子。以矶微激而水遽怒。比亲小过而子辄怒。岂不明甚乎。矶指母也。水指子也。
淳于髡章。 从而祭。谓从此以后。有郊祭之事。非谓孔子往从而与祭也。
五霸章。 入其疆二吐皆作에似宜。 在位则有让고。谚解蒙上有庆吐为이니非。一不朝以下。别为述职之事。与上文不属。
白圭章。 五谷不生。黍为五谷之一则吐当为호偓。今谚解作고非。
君子不亮章。 亮。集注信。与谅同。明儒徐自溟曰。亮是明亮。执是执守。见之未明。如何持之能固。择而未精。如何守之能一。此可备一说。
舜发于𤱶亩章。 徵于色发于声。集注验于人之色。发于人之声。此言人之礼貌之衰见于色。呵责之意发于声。皆主人而言。小注朱子曰。徵色发声。其过形于外。此主己而言。与集注不同。
尽心上自范之齐章。 大哉居乎。养本乎居。故单言居。
道则高矣章。 引而不发이나。跃如也라。中道而立나니。考之集注。吐当如是。而谚解吐不发야。如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19H 页
也야。而立이여든。此本出退溪释义而似误。今从疾书吐。 跃如也。犹俗云번듯단말이니。犹分明易见也。
尽心下我善为陈章。 若崩厥角。稽首。崩是角垂向下之意。言民之叩首。如兽角之触地也。疾书云汉书。诸侯王丧厥角稽首。文选丘希范与陈伯之书云。朝鲜海昌厥角受化。注以额叩地也。然则若崩야。别为一句。其靡然归化。如山岳之崩也。此与集注异。而可备一说。
貉稽章 引诗云云。疾书云家语孔子诛少正卯曰。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矣。又按绵之一章注。已为文王时事矣。且孟子曰。文王事昆夷。则不殄厥愠。奚独太王为然。郑氏笺。亦以此句作文王事。
布缕之征章。 集注两税三限。两税。宋制依唐。有夏秋两税。欲宽民力。不于一年尽纳。三限。又令纳税之际。不于一时督纳。定为三限也。
馆于上宫章。 往者不追。言不追咎其既往之失也。今谚解以人之往者不追之意释之非也。(右孟子)
  中庸
南丈幼张曰。中庸二十五章云诚者()自成也()。而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19L 页
()自道也()。章句分诚道而双言之。然下文却言诚而不言道。以吾所见。道即诚之道也。上文吐释。当云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然后以下文诚者物之终始章句所云。盖人之心。能无不实。乃为有以自成。而道之在我者。亦无不行矣者。注于上文下。则意自明而似不必分而二之也。余乍闻之。深以为喜。后更思之。却有不然者。盖诚是实理。不待人为而自成者。天有此实理而能成天。地有此实理而能成地。物有此实理而能成物。故曰诚者自成也。能就此实理所成之中而有所当自行之理。即所谓道。而道者人之所由者也。故曰而道自道也。为道之本则在诚。行诚之用则在道。不可混而为一也。下文言诚之为贵。又曰时措之宜。能诚之时措之者。皆道之所行也。先儒曰。此诚字即天命之性。此道字即率性之道。当从容更辨。而是日主人以色忧兢惶。故语未卒而径归。(右中庸)
  大学
大学之德。犹中庸之性。受于天为性。得于天为德。则性与德。原非二物。明者。赞美之辞。如孟子之称性为善也。譬之人。人有名有字。性犹名。明德犹字。下文明德传曰。顾諟天之明命。天之明命。非性而为我之明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0H 页
德乎。或曰。孟子尽心注。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明德章句亦曰。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此以心训明德者何也。曰。性一而已。而有情心意志之别。情是性动处名。心是性动后有作用之名。意是心作用处有所计较之名。志是计较后有定向之名。皆本于一性而随指异名。非有许多名目。各占间架于性中也。性寓于心而性中原有灵底理。心又属火。(此心字。以血肉之心言。)本自光明。故心体虚灵不昧。包得许多道理。应得许多事物。贯动静该体用。此所以心统性情也。明德之实体是性。而其作用处是心。朱门人问。明德是仁义礼智之性。曰便是。又问明德是主于心而言。曰这个道理在心里。光明照彻。无一毫不明。合此二说而观之。明德之义自明矣。
问。先儒董文正,(名槐。勉斋门人。)王鲁斋,方正学皆谓格致章未尝亡。以经文知止物有二节当之。其义如何。曰余不见本文。未知其得失之如何。而尝因是而推之。明德新民。即修己治人之名。己与人皆物也。其所作为者事也。明之者。格致之工也。修己治人。皆加明之之工。欲使二者俱止于至善之地。此格致之至工也。既知其止于至善之地。而必加定静安之工。即所谓涵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0L 页
养也。涵养熟而发之于行。则处事精详而能得其所止。知行之能事毕矣。盖其明之之工。不在他。凡物皆有本末。凡事皆有终始。格物之工。不过穷事物之理。其要不出于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八字。本末终始之间。亦当有先后之序。以其大者言之。明德为本为始而当先。新民为末为终而当后。细分之。则明德有本末始终。新民有本末始终。推之万物万事。莫不皆然。而当审其先后之别而不乱。则皆归实学而去道不远。道即大学之道而至善之所在也。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此即大学格物致知。知所先后之意也。渊源所自。其意一揆矣。下节曰。致知在格物。知字即上知止之知字。物字即上物有之物字。不必别为一章。而其意似足。三公之意。或出于此而然耶。然而章句已定。何必别作话头。以起争端乎。
问。穷理字出易传。则格物何不训以穷理乎。曰。以格训穷犹可也。以物训理则不可。诗曰有物有则。则理也。有物则有理。若以物训理。理与物无别矣。曰。章句格物之训。果无疑乎。曰。此尝抱疑未决者也。训格为至。训物为事。则格物之训。为至事矣。单言至事而文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1H 页
义不明。故继之曰穷至事物之理。如是而后。其义可见。恐欠简当。且事是有物以后之名。则以物训事。与以理训物之不可无异。实欲就质于先觉而不得者也。
经文明德专言性。而章句释之曰。人之所得乎天者是也。又继之曰。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是言心而兼言气。盖理无为而气有为。人之用工。必从气边做去故也。程子曰。论气不论理不明。论理不论气不备。
上明字。虽格致之义。而行亦包在其中。
大学自知至而后意诚。(止)天下平一句。各为一件工夫。若物格而后知至一句。是物格则知自至而无别下工夫处。故曰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非两事。吾之知因格物而明。无物则知无所寓。知与物虽两事。而其用工则只格物而已。
言古之欲明明德者。叹今世之不然也。
章句穷至事物之理。以心而言。物理之至处无不到。以物而言。以吾心之知。穷至事物之理。事物之理。皆到于吾心矣。
大学中庸首章。语异而意同。其云明明德。即天命之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1L 页
性率性之道。其云新民。即修道之教。其云知至。即致中和。
大学明德新民。皆止于至善。至善即理也。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则至善之理也。故必知至善之所在然后。可谓格物矣。其下继之曰知止。此欲其知明德新民。各有至善之理也。知止之道。必也格物。故其下又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盖格物之义。不出于物理之本末事理之终始而已。然而格物必自近始。故又曰知所先后。所谓先后。内自心身。外至于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皆有先后之缓急。不可以躐等也。孟子曰。尧舜之知。(致知之知。)而不遍物。(格物之物。)急先务也。(知所先后之义。)格致之道。如是而止尔。又曰。即近道矣。道至善之谓也。
先儒以意为私而以情为正。似为未安。大学曰。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章句释之曰。意者心之所发也。非专以为恶也。既发之后。流于人欲则恶。一于中节则善。故欲审其几。以实其心之所发也。
诚意之诚字。即敬字工夫也。
静时为心。动时为意。犹性静而情动。
听讼章。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无情犹言无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H 页
知。无情者。虽有冤屈。不能卞释事理。导达其意。为官长者。必也诱导开晓。使之自尽其意。然后民情上通而无壅隔之患矣。大畏民志之畏。与可畏非民之畏同。民志之向背而治乱判焉。岂非大可畏者乎。尝观世之为官者。既无明德之工。而御民之际。恐有奸伪。必先施威虐。使民不敢开口而尽其情者多矣。此岂夫子听讼之意乎。章句以实训情。故又以虚诞二字对举而言之。终有所疑。此或备一说否。有疑必质。先贤之所望于后进。故僭论志疑。(右大学。)
  礼记
姑息。檀弓曾子曰。细人之爱人以姑息。注姑且也。息休也。又尸子曰。纣弃黎老之言。用姑息之语。注姑妇女也。息小儿也。其义为长。
孔子受诬。礼记檀弓。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问于聊曼父之母然后得合葬于防。按史记曰。叔梁纥与颜氏野合而生孔子。郑氏引以解此章曰。徵在野合而生孔子。故耻之不告。为王肃所驳。孔疏又曲为之解而全不成说。其言曰。野合谓不备于礼。非谓草野而合也。徵在耻不备礼。见孔子知礼故不告。设如其言。则徵在何不于始嫁时耻其不备礼而不嫁。乃于既嫁生子之后。夫死又许多年。而反以为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L 页
耻。不以夫之葬处告其子耶。疏又曰。徵在以幼少之女。嫁七十之人。是以羞惭不能告。此以家语之文为据而云幼少七十也。然则徵在不以为耻于其父之问而先其姊而进对。乃反羞惭于其子者。又何情理。大抵使徵在嫁不备礼。以少配老。真可羞耻。既为其人之妻。又生其人之子。又葬其人之死。又处其人之室。而独不告其人所葬之地于其子然后。为可以杀其耻耶。告之何耻。而谓至死不告耶。马迁郑氏所记耻之不告者。其意不在于不告墓地也。谓徵在与叔梁纥邂逅草野。遂生孔子。故不敢归孔子之室而老于父家。是以耻之。孔子既长而犹不敢告之以其父之为谁。故亦不知其墓也。是不但以孔子为不识墓之人。且使为不知父之人也。噫。颜氏之死也。夫子之成立久矣。尚不知其父之为谁乎。迁也不知其说之为诬圣人害世教而敢笔之于书。郑氏又引以解经则其罪均矣。孔颖达辈不但不知攻斥。乃反规规为之解而徒费妄说。甚矣其惑。而汉唐诸儒见识之陋。盖如是矣。礼记一书。虽列于经。而其中伪撰亦多。若文王与龄。孔子不知父墓之说。尤其诞妄者也。都是汉儒掇拾傅会之言也。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H 页
宰我受诬。孔颖达礼记疏。宰我请丧亲一期。终助陈恒之乱。此以马史为据也。左传。陈恒之党阚止字子我。而史记误以为宰我。宰我虽有短丧之问。是亦圣门高弟。何至于助逆。而后世亦何以列于十哲耶。家语亦言宰我与田常为乱而夷三族。盖家语出于王肃。肃亦因马史而有此语也。苏子由曰。马迁疏略而轻信马史。虽云实录而实多疏漏处。使圣门高弟受诬而疑乱后世。著书岂不难哉。(右礼记)
  [六经]
易因卦而取象。诗因物而兴比。春秋因人之善恶事之是非而褒贬。其义一也。书以道政事。礼以正名分。乐以辨雅郑。其义一定而易见。易也诗也春秋也。其义深奥而难知。要在体究取象兴比褒贬之意。而求其义理之至当。不然则多归于傅会穿凿而失其正矣。
  [诸经始末]
自汉以来。以易书诗礼春秋为五经。唐时立学官用九经。三礼三传。分而习之。故为九也。其刻石国子监则云九经。并孝经论语尔雅。宋时程朱两先生取礼记之大学中庸二篇及孟子以配论语。谓之四书。十三经之名始此。前后诸儒释经之书。或曰传或曰笺。或曰解或曰学。后世通谓之注。春秋有左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L 页
氏公羊谷梁传。仪礼丧服。有子夏传。皆春秋时人。书有孔安国传。诗有毛苌传郑玄笺。周礼仪礼礼记有郑玄注。公羊有何休学。孟子有赵岐注。皆汉人。易有王弼注。魏人。系辞有韩康伯注。晋人。论语有何晏集解。魏人。左氏有杜预注。尔雅有郭璞注。谷梁有范宁集解。皆晋人。孝经有唐明皇御注。其后诸儒释注之书。名曰正义。后世通谓之疏。旧唐书儒学传。太宗以经籍文字多讹谬。诏颜师古。考定五经。又以儒学多门。诏孔颖达与诸儒。纂定五经义疏。凡一百七十卷。名曰五经正义。令天下传习。时但有易书诗礼记左氏春秋五经。永徽中。贾公彦始撰周礼仪礼义疏。杨士勋撰谷梁疏。宋邢炳撰孝经论语尔雅疏。孙奭撰孟子疏。公羊疏失所撰人名。或云唐徐彦撰。宋史。李至传国子监。上言五经书既已板行。惟二传二礼孝经论语尔雅注疏未修。请重加校雠。以备刊刻。从之。新唐书孔颖达传。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百馀篇。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诏更令裁定。未就。永徽二年。诏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书始颁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H 页
行。今人但知五经正义之出于孔颖达。而不知非一人之书也。唐宋取士。皆用九经。以其出于传记者言之。通典晋元帝时。太常贺循上言。多故历纪。儒道荒废。学者兼明经义者少。春秋三传。俱出圣人。而义归不同。自前代通儒未有能兼学者也。今宜周礼仪礼置博士二人。春秋三传置三人。其馀易书诗置一人。太常荀崧上言。周易郑注根源。诚可深惜。仪礼一经。所谓曲礼。郑玄于礼。皆有證据。孔子作春秋。左丘明,子夏造滕亲受。撰其所闻。为之传。微辞妙旨。无不精究。公羊高亲受子夏。谷梁赤师徒相传。亦足有所證正。宜各置一人。以传其学。遇王敦难。不行。唐贞观九年。敕自今明经。兼习周礼仪礼。开元八年。国子司业李元瓘上言。三礼三传及毛诗尚书周易等。并圣贤微旨。生人教业。今明经所习。务在出身。咸以礼记文少。人皆竞读。周礼经邦之规则。仪礼庄敬之楷模。公羊谷梁历代宗习。今四经殆绝。请贡人预习。以此开劝。即望四海均习。九经该备。从之。又十六年。国子祭酒杨玚言。今之明经。习左氏者。十无二三。周礼仪礼公羊谷梁。殆将绝废。请加优奖下制。明习左氏及通周礼等四经者出身。免任散官。宋史。神宗用王安石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4L 页
之言。士治易书诗周礼礼记一经。兼论语孟子。是时仪礼春秋。皆不列学官。元祐初。始复春秋左传。孝宗时。朱子乞修三礼劄言。王安石变乱旧制。废罢仪礼而独存礼记。遗本宗末。其失已甚。自明以后。定为五经。而周礼仪礼公谷二传。并不列于学官。与古人抱遗经扶微学之心不同。盖自前士子以四传之难习。而主教之臣。循其私意。遂举历代相传之经典。弃之而不学。苟便己私。用之干禄。率天下而欺君负国。莫甚于此。经学日衰。人才日下。职此之由也。
  [四书五经小注]
明永乐中。命儒臣纂修四书五经大全。即今本小注也。日知录曰。自朱子作大学中庸章句。或问论语孟子集注后。黄勉斋(名干。字直卿。)有论语通释。而采语录。附于章句之下。则始于真西山。(名德秀。字希元。)名曰集义。止大学一书。祝宗道(名洙)乃仿而足之。为四书附录。后有蔡觉轩(名摸。字仲觉。)四书集疏,赵格庵(名顺孙)四书纂疏,吴克斋(名真子)四书集成。论者病其汎滥。于是陈定宇(名栎。字寿翁。)作四书发明。胡云峰(名炳文。字仲虎。)作四书通。而定宇门人倪道川(名士毅。字仲弘。)合二书为一。颇有删定。名曰四书辑释。有汪克宽序。至正丙戌也。大全修而诸书皆废。而就辑释中。特小有增删。其详其简。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5H 页
或多不如倪氏。大学中庸或问。则全不异而间有舛误。如大学格致章。或问是亦不待七十子丧而大义已乖矣。辑释引汉书刘歆移太常书。有曰及夫子殁而微言绝。七十子终而大义乖。又孔子家语后序。亦有此二句。大全则去其所引刘歆书。但言出家语。后序则失其本矣。中庸九经章。或问引贾捐之对元帝语。辑释引汉书本传文曰。夫后宫色盛则贤者隐微。佞臣用事则争臣杜口。而文帝不行。此捐之之言。谓文帝不听后宫幸臣之请尔。大全则改云元帝不行。既不知古书。又不辩语气。至春秋大全。则全袭元人汪克宽胡传纂疏。(字德辅。隐居不仕。以十年之功。为此书。)但改其中愚按二字为汪氏曰。及添庐陵李氏等一二条而已。诗经大全。则全袭元人刘瑾诗传通释。而改其中愚按二字。为安城刘氏曰。其三经。后人皆不见旧书。亦未必不因前人也。当日儒臣奉旨修四书五经大全。颁餐钱给笔札。书成之日。赐金迁秩。所费于国家者。不知凡几。将谓此书既成。可以章一代教学之功。启百世儒林之绪。而仅取已成之书。抄誊一过。上欺朝廷。下诳士子。唐宋之时。有是事乎。岂非骨鲠之臣。已空于建文之代。而制义初行。一时人士。尽弃宋元以来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5L 页
所传之实学。上下相蒙。以饕禄利而莫之间也。呜呼。经学之废。实自此始。后之君子欲扫而更之。亦难乎其为力矣。又曰。洪武二十七年。诏儒臣正蔡氏书传。上以蔡传日月五星运行。与朱子诗传不同。及其他注说。与番阳邹季友所论。间亦有未安者。遂诏徵天下儒臣。定正之。命翰林学士刘三吾等。总其事。凡蔡传得者存之。失者正之。又采诸家之说。足其未备。书成。赐名书传会选。颁行天下。按此书尧典。谓天左旋。日月五星。违天而右转。(陈氏祥道。)高宗肜日。谓祖庚绎于高宗之庙。(金氏履祥。)西伯戡黎。谓是武王。(金氏。)洛诰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谓周公辅成王之七年。(张氏,陈氏栎。)皆不易之论。又如禹贡厥赋贞。主苏氏轼谓赋与田正相当。泾属渭汭。主孔传水北曰汭。太甲自周有终。主金氏谓周当作君。多方不克开于民之丽。主叶氏,陈氏栎谓古者治狱。以附罪为丽。皆可从。然所采既博。亦或失当。如金縢周公居东。谓孔氏以为东征非是。至洛诰。又取东征之说。自相牴牾。每传之下。系以经文及传音释。于字音字体字义。辩之甚详。其传中用古人姓字古书名目。必具出处。兼亦考證典故。盖宋元以来诸儒之规模犹在。而其为此书者。皆自
顺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6H 页
幼为务本之学。非由八股发身之人。故所著之书。虽不及先儒。而尚有功于后学。至永乐中。脩尚书大全。不惟删去异说。并音释亦不存矣。愚尝谓自宋之末造。以至有明之初年。经术人才。于斯为盛。自八股行而古学弃。大全出而经说亡。十族诛而臣节变。洪武永乐之间。亦世道升降之一会矣。按今见顾氏此说。则明儒大全之辑。未免为儒门大疵。玆表出之。以示同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