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x 页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序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43H 页
送李公(广渊)(十四岁作)
良玉沈于璞。明珠潜于泥。卒不与沙石同归焉。君子行藏。亦犹是夫。德水李公以文成先生季弟玉山公之后孙。志高而行洁。气秀而色和。真稀世士也。岁辛丑有事至洛。不售利器。终不得志。乃以癸卯之冬。郁郁还归其乡之善州。可胜惜哉。姨侄宋德相在远不能攀别。略采欧阳子送人之言。寄而别之曰。夫名山大川。能产异物。而卒不能畜。为世所需。今公之行。余亦疑夫不能久畜于善州之阿也。
深谷书院陶庵遗迹帖序
陶庵李先生之弃后学今已八年矣。其遗风馀烈。使人愈久而愈不可谖。若其片言只字之在于人者。殆似昆山寸玉。爱之无斁也。先生曾为深谷院长。设月讲诱掖备至。山林受赐。岂不诚大矣。而安放之怀。曷有已乎。当时所答斋儒禀目。膰仪遗迹。留在院籍乱呇中。先生门人金君乐圣叔睿虑其久而散佚。遂一一蒐聚。手自妆成。凡二帖也。叔睿之志可谓勤矣。叔睿袖示余。仍要题一语。顾余亦游于先生门者也。自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43L 页
先生殁。伥伥如瞽者之无相。今得阅斯帖则先生手笔如新。恍若复承謦欬于函丈之间。怅然兴怀。不啻若昆玉之为可爱也已。噫。先生之眷眷于斯院者。此特其小者耳。讲书则近依栗谷约束。始小学语孟。以终乎诸经。论学则远溯朱门成法。自立志居敬。以及乎致志力行。此其教之大者也。叔睿之于其小者。惧其散亡。用心斯勤。则于其大者。必当忧其荒坠。思有以遵述之。盍以是勉诸同志。
大谷集序
不佞少读先祖文正公遗集。见所谓慎公某论学问礼若而条。知公为学问士。而犹不知公之为何如人也。及长又得陶庵李公状公文读之。始知公为打愚门弟。而其名德渊源有所自也。顾不佞生晚。不及踵门请教。以奉绪论。然公既师打愚。又观感于文正公。而陶庵以打愚从孙。知公甚详。其发挥引重者至矣尽焉。则公之为公可知矣。盖公以厚重之姿贞确之志。早从事圣贤之学。手书庸学心近家礼诸书。行坐常自随。沈潜反复。如诵己言。从打愚三十馀年。凡天人性命之奥。靡不研赜。而尤用力于戒惧慎独之工。坚苦刻厉。奋勇成就。及其晚年。学益明德益臻。则人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44H 页
接其容貌辞气。不问可知为有道君子也。公之蕴诸中者既如此。至论其发于外者则忧患衰世。感慨累欷。其一言语一文字。要必以明天理淑人心崇节义扶纲常而止。晚又喜读春秋曰。今日第一义。非复雪事乎。尤翁志业。实本于此。以是屡形于吟哦。为师门至痛在心。南窜北谪。九死而无悔。噫。世方甘心穹庐之拜。而晦翁所谓八字已作笆篱边物矣。独公惓惓乎此。未尝暂忘。近世师生之伦。废绝久矣。公乃断断血诚。终始如一日。是则殆古今人所罕有也。世之自谓慕公者。但知公问学行谊。而其有关于大义人伦之重。足以裨世道振俗渝者则未之或知也。惟其讲圣人攘夷之旨。识栾子事一之义。然后可以与此也。是岂易与世儒俗士言哉。惜乎。以公之邃学高识。遭时不幸。终不见用于世。䨓岩配侑。实合祭社之义。而既举旋废。是曷故焉。岂公一生困殢于人者。虽身死犹有不尽者而然欤。公雅不喜记述。故生平著作甚鲜。而中经丧故。散落无馀。公从子侍直公某及其胤某。前后裒稡。寂寥篇章。仅为一册。将以巾衍于家。而属余题其首。余于康许二传文。可以见其崇孝义尚贞烈。于受授录拟上疏等作。可以见其尊师道明大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44L 页
义。虽其游戏漫兴。片言短牍。皆可以见趣操之所存。义理之所发。呜呼。此足以不朽矣。又何必多乎哉。公字东老。居昌人。居全义之大谷。故学者称以大谷先生。公殁后五年。朝廷举公学问孝行。赠司宪府持平云。
天安全氏族谱序
全氏得姓。盖本于夏裔东来者。而始祖讳聂。在百济初肇封欢城。子孙仍籍焉。后虽有散居他方者。莫不以天安为贯。全之望于天安。其来久矣。惟欢城君才一传于兵相。而其后佚而不传。自兵相至丞相。其间不知为几代。而纂谱者遂以丞相继叙其下。盖不得已也。然而济丽数百载之中。卿相辈出。奕世烜赫。分茅裂土。与国相终始。勋业名迹。昭载史乘。若忠建武康之杀身立慬。开国树勋。忠肃之砥砺清白。奉公无私。文孝之急流勇退。岁寒心期。此其尤大彰明者也。及至本朝。宁平文忠二家子孙。世袭圭组。绵绵不绝。忠孝节义。炳烺前后。足以树天常裨人纪。而绰楔相望。褒典炜然。岂全氏种德积庆。焘裕后昆者。自不得不尔欤。夫以中夏广大。而程子尚叹无百年之家。况以海隅偏邦。全氏历屡世繁昌。宦业名节。班班可称。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45H 页
而我朝四王妃。又为其外裔。以毓我邦家四百年休祥。则考诸今古谱牒。又岂多有乎哉。惟其旧谱系派纂次之际。或失于致详。文忠公九代孙引仪讳世应。有子曰郡守德舆而嗣绝。引仪取其四从侄水使讳忠悌子之。仍用殷及之礼。而谱乃以水使继系于郡守之下。则昭穆失序。错误甚矣。乃者文忠公十六代孙始述与宁平公十五代孙在泰在成。慨然有意于修谱。通议举宗。收集各家系录。乃就其旧谱诸本。考订添补。并与其失序者而釐改讫。遂与诸宗合力入梓。始述俾余志其首。余惟全氏之始也。其贵显蕃茂。他姓莫望。而今则不振亦甚矣。世之人殆不知全姓之为如何。则今日三君之欲明谱收宗。使今与后知其所自来者。其意诚可尚也已。虽然昔欧阳子自叙其世。溯至大禹。而及书其谱则乃以忠孝廉谨。为传家之业。而终又以身为及家之本。以学为立身之要。是知推本收族之不徒在于明谱系登剞劂。必也学以立身。以尽其忠孝廉谨之行。然后方可以承先裕后。保族宜家。庶几卒今日纂谱之责矣。余闻在泰祖考处士讳瑜。师事尤庵文正公。有孝友行。名堂以荆树。而在泰能从游儒家。不坠家声。始述以寒泉徒弟。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45L 页
早谢公车。杜门读书。夫所谓学以立身。以尽其忠孝廉谨之行者。凡谱于斯者之皆所当知。而其在二君。尤为一重担负。敢以是相告。仍书篇端。遍谂谱中诸公。
牛山集序
天之为斯文世道虑也至矣。气数嬗变。文与道之或不无否屯倾败之会者。自古昔以然。而天必生伟人硕士于其间。为之羽翼扶卫。而斯文世道。终不丧焉。天意岂偶然哉。我东道学。莫盛于栗牛两贤。而两贤惨被群小诬蔑。时则有若牛山先生安公讳邦俊字士彦出。而推明栗牛之德业。抗疏累千馀言。辞意严正。力破邪说。使栗牛之道。徵信于百世。然则天之生先生。岂非为两贤任羽翼扶卫之责欤。先生天资正直。操守刚确。崇尚气节。嗜义如渴。年十九岁。执贽请业于牛溪之门。每遇微辞奥义。识解精明。牛溪甚重之。光海时贼臣闻先生声名。欲取为己用。先生避不应。卜居牛山之下。为终焉计。先生高蹈物外。绝意世路。而爱君忧国。忠义愤发。前后寇变。辄倡义旅勇赴。言及时事。慷慨流涕。尝斥和议陈大义。激烈痛切。不避忌讳。平居恂恂无大异于众。至其出处辞受之义。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46H 页
毅然有不可夺者。 仁祖屡下除命。至 孝庙即位。加以旌招。士类冀其一来。为国人矜式。先生终不起。及殁朝廷特赠亚卿。多士建院俎豆。恩额又下焉。先生宅心公正。痛祛党议。而若闻谗说殄行。忠贤受诬。必辟之廓如。其为伸卞栗牛。考溯渊源。极言竭论。俾作百世公案。于重峰未尝有一日雅。其闻风相感。不啻若旷世一遇。每谓道学节义。可与圃隐为命世真儒。而徒以尊信栗牛。被世潝訾。此不可以不昭释。裒稡其文迹。编成一书。又设为问答论说。使一世人士。洞晓栗牛本末。而重峰心迹。并以益彰。世之为栗牛称述者虽众。其深信诚服。穷源明辨。重峰以后殆未有如先生者。若先生其亦天之所命为斯文世道重者乎。先生不为閒漫著述。惟于表章忠孝。辨别淑慝。眷眷恒致意焉。故其发于咳唾笑谈之间者。无非是道也。噫。以先生抱负之重。不能少施其用。独其精神心术之寓。寂寥简编而止。而中经放失。集中又无一副论学说话。后学将何考焉。虽然先生之识趣才智。略见于章疏书牍。至其问答记事编录诸文。又可以见其辨谗诬以明正学。崇义烈以昭人纪。究党祸之原委。定贤邪之是非者。足可为一代惇史。而否泰消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46L 页
长之机。治乱污隆之(缺)。君子小人之进退。伦常义理之显晦。于此乎无不具焉。是岂可以寻常文字(缺)。先生所撰抗义编李大源传湖南募义录己卯录混定编等书。已行于世。独家集若干卷。尚在巾衍。而先生之殁。遽为百十有馀载矣。五代孙昌贤慨然与诸宗合谋。将付剞劂氏。问序于不佞。不佞先祖睡翁公与先生许为知己。先祖文正公因此称慕甚至。感念先故。义不敢辞。略述梗槩云。
昌原孔氏族谱序
孔氏谱有前后二本。后本之作。实为前本之略而不备也。然舛讹重复。殆有甚焉。览者以是为病焉。乃者孔氏诸同人。慨然倡议。叶力改修。考證益精。蒐辑加详。而讹者正复者删。遂编成为新谱。付诸剞劂氏。凡几卷。孔君胤道氏自岭外来访余于万山书舍。请余一言弁其首。余窃惟氏必有谱。所以尊祖而亲族也。夫人之生。同本一祖。而及其分为千派。散居四方。遂与路人无所别焉。苟非谱。何以致其源流。以笃夫尊尊亲亲之义乎。孔氏本以先圣裔。元学士绍东来。封于桧原。子孙仍籍焉。东土之有孔姓。盖自桧原始也。余闻古叙氏族者。必以帝王圣贤之后为重。孔氏其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47H 页
源出于黄帝。成汤契微子微仲实为其世。而及得姓。乃以吾夫子为祖。其氏族之贵重。殆无与为等。而在中土世袭封爵。名胜相望。逮其播在偏邦。又自桧原再传而得大提学渔村公俯。以文章节义名。又六传而得大司宪休岩公瑞麟。师友寒静。砥砺名节。清苦之操。谠直之气。足以立懦廉顽。则是知圣人遗泽。传之无穷而然矣。所谓德厚流光者。讵不信欤。呜呼。以孔氏氏族之重。近世来贵显者绝少。此固嬗变之理。而圣人之后不振如是。可慨也已。抑神州之陆沈久矣。中土之孔氏其蕃昌。果如昔时否。其能以吾夫子大一统之义。暗诵而密传之。吾斯之未信。然则圣人遗派之生此小中华。知有吾夫子大经大法者。可不谓之幸耶。同此谱者诚能追本先德。谨守圣训。讲磨践修。世世无忝。则尊祖亲族。其道在是。而圣人之德厚流光。亦于此乎终可必矣。夫如是则百世圣人有作。欲徵吾夫子文献。又安知不舍中土而就海东也欤。姑书此以俟之。
云谷书院诗轴序
我晦翁夫子。盖孔子后一人也。四海九州之内。孰不尊亲。而其至诚信服则又无如我东儒士。故国学邑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47L 页
校之外。俎豆我夫子者殆不可一二数也。若忠州之云谷。以地名之偶合于夫子之居。寒冈郑先生始议立祠。 崇祯后庚子。士林乃刱建院宇。崇奉夫子。侑以郑先生矣。丙辰朝家赐额云谷。官供牲酒焉。其后癸亥。院儒诸公又求得夫子画像。奉安于位版后。其意良亦勤矣。惟影帧揭奉。岁月寖远。画色漫漶。蠹鱼或食绢。士林诸公咸图改摹。顾力艰弊久而莫之举也。岁癸巳适本州牧俞侯汉葛闻而慨然。发谋出力以相之。不数月功讫。诸议又以为壁龛湫湿。易致渝伤。遂改以板龛。并具铺陈而妥奉焉。噫。诸公之于夫子七分。竭诚尊护之如此。其于夫子万世心法之传。尤必兢兢无失。诸公其可不勉乎哉。事既竣。诸公咸以诗律歌咏之。编成一轴。以余忝叨院任。要一言弁之。余惟玆事微诸公诚意。何能积久经纪。卒底完就。而俞侯之终始尽心。亦可尚也。俱不可以无传。遂为之乐道其事。仍步其韵以复焉。时鸡林金公墀与郑君汝燮,李君镇宅,赵君镇福主斋事。权君远,郑君芝瑞管改摹役。画工姓名崔北。并识之以备后考云。
松斋集序
昔王梅溪龟龄为进士时。奉大对极论天下事。晦翁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48H 页
以为出于天理人伦之大。而世俗所谓利害得丧荣辱死生之变。无所入于其中。以余观于我朝。若松斋先生罗公。迹其平生。何遽不若古之人哉。盖公仕 靖陵之世。目见金安老用事。恣行威福。众皆怵畏莫敢言。公乃于重试对策。痛斥其无君擅权之罪。辞语凛然。观者皆缩颈。安老大恚。遂诬公以倾陷朝廷。拷掠甚酷。公系犴狴几死。累岭徼者三载。噫。使公生而当有宋之时则晦翁所称。奚独专于梅溪也哉。梅溪被宋帝亲擢而冠多士。取其言以用。公则为谗奸毒螫。流离海滨。仅仅不死。古今人遇不遇。抑何悬殊欤。虽然公之数行血疏。 中宗览之恻然。乃回刑而为窜。其在谪忠信忧爱之忱。发为歌咏。卒能感格天心。备蒙恩遇。及值凶芑秉国。士类奇祸。殆甚于曩时。而公之刚直无少挫抑。危言正色。不避忌讳。彼欲甘心于公者。曷有穷已。而其终不能害。亦有 中宗遗意之在焉。然则公亦不可谓不遇于明主也。若其排摈斥黜。竟未大展以殁。此固世运攸关。岂徒公之不幸也哉。公生而颖悟。甫弱冠。博综经史。词华迈伦。既取进士及第。又连魁文臣擢英两试。寻与退溪河西诸贤赐暇湖堂。自是文誉益振。顾公意则不屑。日就性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48L 页
理书。沈潜为己学。虽在患难困㞃中。兀然手一卷不释。为文章必本源经术。脱去藻绘。虽程式文字。寻常书牍。无不以忠孝学问为归。盖得之本实。非饰句绣章者所可比拟也。惟其所述作。世远多放失。存者仅若干篇。今公诸后孙授诸剞劂而属余序之。余先祖文正公尝大书以表公墓。余因是慕公有素。义不可辞。仍念晦翁于梅溪。推与既至。而又尝勉以德性问学之功。岂梅溪于此犹有所不足而然欤。若公学问老而弥笃。文艺识趣。气节行谊。罔不本于是。此又古今人所鲜及。呜呼休哉。公讳世缵字丕承。其世系州里历官行事。寒水斋权文纯公状甚备云。
赠孙生(圣麟)
天畀彝性。夫岂有贵贱之别。而贵固亦不能尽性。至于贱则又地局势拘。率皆泯泯与草木同归。呜呼。此岂皇天赋畀之意哉。青松孙生圣麟越千里再访余山中。叩质以曾思传疑义。余观其笃志力学。庶不以地与势为局且拘焉。则生岂所谓凡民之秀者耶。虽然独学固陋。先哲攸戒。余故于其归。勉以尊贤取友。以成其志。以不负天畀之意焉。生其勉之哉。
赠朴子和序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49H 页
北关距京师虽远。其民俗重厚质直。无骄轻浮华之习。故自古多善士。近世尤笃于文学。殆家家弦诵。蔚然有邹鲁之风焉。此固圣朝文治攸暨。苟非其俗之易于兴起。何能如是哉。朴君子和少攻文绩学。既成进士。其一第亦朝暮事。又能有志于从师友问学。越千里见顾。乃以古道相处。而欲与谈说义理文字。此岂非重厚质直之所发也欤。虽然学贵知要。事在务实。而师友交际。亦惟一诚字而已。是以朱先生为学。每言诚字。刘元城一诚字。又自不妄语始。然则诚是为学之实事。而不妄语又为思诚之要道矣。君能从事于斯而有得焉。然后还以教我。俾有一班之窥焉。其为惠也大矣。聊以是赠。以塞君之请而仍以勉焉。时戊戌季夏下浣。万山病夫书。
镇川林氏族谱序
镇川林君庆兴。与其宗中诸同人。协谋并力。收集旧籍。成一谱牒。以付剞劂氏。袖草本来访余万义之山斋。要余一言弁诸卷。余受而敬阅焉。盖溯其源本。录其派支。以及外出。靡不该载。余闻林氏时为寒窭族。而能拨私力。经纪至此。其诚诚笃矣。窃念我东林氏其初不知何自。而各派散居诸邑。举为名族。镇川其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49L 页
一也。在丽大将军兴化府院君曦,壮烈公公衍最贵盛。其后奕世荣显。忠惠恭悯。皆为外裔。则官位之隆。子孙之蕃可知已。逮我朝簪缨又不绝。云仍千亿。允文允武。至今不失为仕宦旧阀家。至若刑部秀荃,工部贤临危立慬。忠节卓然。学生梓凤来至性纯行。无愧子羔黔娄。是则他族之所未有也。林氏苟非阴功积于前。其发于后者能如是乎。呜呼。丽及我鲜累百载之间。名胜错落若是。而尚未有谱书之行于世。无以辨其源派。考其昭穆。今日纂辑之功。可不谓之美欤。抑谱者所以传诸世而徵于后者也。林氏前后贵显蕃茂。义烈诚孝。既他族之所未有。而数公者又身膺褒典。名载舆览。则谱亦不须有。又何序乎。况苏氏谓观吾谱者孝悌之心。油然而生。欧阳子书其谱以忠孝廉学为传家之行。若无是心是行。谱亦虚设耳。曷足尚哉。然所谓心与行。虽为谱之本。苟非是谱。亦无以原本敦亲。推此心而勉此行矣。然则谱亦终不可废也。遂书此以为序。俾同此谱者。因是谱而考其源流。叙其伦序。以笃夫亲亲之义。庶几无失乎作谱之意云尔。
霞谷孟公(世衡)封事序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50H 页
故赠吏曹参判孟公封事一卷。其后孙镇璧将付剞劂氏。属余序之。盖当我 长陵之世。才经南汉之乱。天地翻覆。义理晦塞。文武士不惟讳兵不言。往往嗜利无耻之徒。反以忘雠事贼为当然。一有自强洒耻之论。出于士大夫间。则辄朋非群笑。甚至摈排不相容。时公官不过一邑宰。而乃慨然上封事。首尾累千馀言。请 上立大志存远图。省弊政固邦本。毋以诅盟或忽武备。毋以草刱或废经筵。奖死事之臣。用斥和之人。严军律振士气。近忠直开言路。凡十馀事。其言明白正大。而纤微曲折。究极事情。恳扣反复。无非当世之士所厌避不敢言者。虽诋訾四至而亦不少悔。苟非禀之正守之确。讵能及此哉。盖先是贼且朝夕至。而小大恃和议。不为战守计。独公恤恤乎闷危忧倾。随其所居。必缮筑城障。储偫谷粟。修器械鍊卒伍。以备不虞。及寇来。公北望洒涕。奋发忠义。将执殳前赴行在。为臬司力止不果行。遂泣谕一方士民。效死不去。然则公之一疏。可见其素所蓄积。岂一朝慷慨言事者之比哉。噫。以公人地。乃厄于时。除目常阻于台阁。议论不登于廊庙。平生抱负。不展于济屯之会。独其一念忧爱。尽忠言事。苟使其言见行。安知不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50L 页
为复雪之基本。以伸大义于天下。而虽以圣祖之仁明。未尝不虚心嘉纳。格于时势。卒不能尽用。使公赍志以没。岂非千古之恨也。目今世道益下。人心苟安已久。不复知修攘大计为何事。而数千里疆域。徒抱雠人役之叹。顾安得起公于九原。以警动一世之耳目欤。虽然使后人读公之遗文而论其世。必将低徊感慕。思所以企及。不避时讳。乐得尽言。制其内治。以御外侮。若公之言。有志之士。不恨其不见用于前日。而识公之惓惓忠悃。不随死而俱亡者。其在是矣。呜呼其亦可悲也已。公为人清洁刚劲。常杜门自守。内行纯笃。居丧尽礼。其立朝忠诚。盖有本矣。公讳世衡字汝平号霞谷。其官世行治。有先子尤庵文正公墓铭。故此不著。
雪山帖序
汝仰示余以雪山帖。余既受而一读。仍言曰昔王尊王阳二子先后到九折坂。或回车而归。或叱驭而进。后之谭者谓忠孝分于一坂。余以为此非至论也。夫忠孝一致。苟一得一失。各占而不相干。则岂一致之谓哉。今汝仰之为玉也。虽选犹左迁也。人皆不以贺而以慰。独汝仰无几微色。不遑将母。单车之官。夙夜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51H 页
惟民隐为己忧。及其秋。玉之民饥者饱病者苏。则汝仰之忧亦少纾矣。于是汝仰不堪陟屺之恋。乃登县之门楼。北望家乡。诗以言志。一唱三叹而有馀意焉。夫汝仰之离亲远来。方寸已乱。而王事靡盬。不敢言私也。则固非回车自(缺)。及夫政成事暇。望远而抒怀。眷系恋慕。恳乎其至。其视叱其驭而悻然自快者。又何如也。抑汝仰之登楼也。不但眷恋庭闱而已。其占岁愿丰之意。未尝不并发于吟哦。所谓忠孝一致者。于此益可验。而虽谓之一楼兼忠孝可也。彼一坂而分焉者。何足道哉。噫。览是帖者。忠孝之心。必油然而生。思有以两尽其公义私恩。则帖虽小。其为补也大矣。帖中诸人述作。其所致意。岂亦以此欤。遂复于汝仰。书以为雪山帖序。
佣隐稿序
佣隐子少从游金三渊兄弟门。慕古人行事。缘家贫黾勉举子业。中岁忽有感于春秋大一统之旨。勇撤不复为。卖佣以自给。因以为号。及老益穷。栖遑飘泊。若不能为生。然而日诵古书。声音若出金石。素不喜著述。惟思索名理。有所得辄书。不过二十馀编而止。今读其书。即其人可知也。余尝观其理致运数否泰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51L 页
消长及先后天形而上理气明德等说。无非摭此理统体流行之妙。以晰天地人万物之本原。其五伦五常之说。则皆表章天衷民彝。以警世之蠢然无知者。至其操存警学圣凡成自己警子孙等论。又莫不明修己治人之道。指示下学之功。盖其说多造诣独到之见。(缺)于前人涂辙。皆发明理气源流。而其归则乃人伦日用忠信忠恕之义。此则佣隐子为学之发于文字语言者然也。人或病其思太深而过于句析。语太奇而涉于艰涩。佣隐子不以为然。乃有自得而自信者焉。以海外藐然寒生。存天下大防于一身。其志诚大且勇矣。斯岂非春秋一统之义欤。噫。佣隐子出处大节。可见于废举一咏。而其所以然者。实本于平生为学。而孰知其为可贵也。顾余有隐感于衷者。遂就其稿。论学说若而篇。订添以书牍杂文及诗词。合为一卷。仍粗叙崖略如此云。佣隐子姓高名世泰字亨叔。济州人。其行治世次。余尝述其善状甚详。故此不著。
彭西稿序
彭城郑君宪周圣甫逐臭从余于山中。其于余信且爱甚焉。余虽不能堪。而其所以相期于千载之下则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52H 页
深矣。君初与余半岁相守。共讨濂洛石潭文字。后以亲老故。虽未能久淹。必源源来见。见辄两忘所之。君忽弃我而逝者今十一年于玆矣。余尝便往哭君丧。是岂徒悲君之死。实所以自悲其踽踽也。君志大而言逊。行高而才茂。与余商确古今事变得失。间有出人意表者。至论龟峰孤青二贤之规模气像。令人不觉其敛衽。非君学识之明。乌能及此哉。使君假之以年。其所成就不可量。而遽至于斯。呜呼惜哉。君之殁。君之兄弟胠其旧箧。得君遗草若而篇。盖君未及著述。又未尝无事而作。宜其若是寥寥也。夫文不足以尽君之才。而今之存者又不足以尽其文焉。是尤可悲也已。虽然观斯稿者。于此可以见君之志。可以见君之识。其如是足矣。又何必多乎哉。噫。
遂安郡乡案重修序
昔我栗谷老先生按海西节。以兴学校尚教化为先务。海之列邑。遂承先生导率。乡置案籍规约。以正名分而立纪纲焉。所谓遂安乡案者。即其一也。是案也。一邑儒乡同录。世世群姓。经纬星陈。秩然有序。至今数百馀年。传之无弊矣。不幸顷岁为本邑守者为人所怂恿。遽夺其乡案而焚之。乡之人士恇㥘无敢出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52L 页
一言以正。遂使屡百年相传之案。一朝化为灰烬。岂所谓人间万事。无不有者耶。自此遂之人士。深怀慨恨者今四载矣。于是一境老幼。咸一口言曰。我老先生宣化之初。特令刱立乡案者。意非偶然。而今屡世名籍。荡然无存。我先生之规法。归于堕井。使斯案终不复。是为千古恨矣。遂倡议合谋。追记其案牒而重修之。噫。遂之士能体老先生雅意。使三四年湮没之书。焕然一新。甚盛举也。讵不美欤。抑余于此复有感焉。夫案之为例。儒乡通合。世派承继。朱陈睦姻之谊。友朋敬信之行。庶几于此乎可徵而勉焉。诸君子既锐意于改修。则其于斯义。亦必讲之素矣。但世级衰下。民俗渝薄。乡闾之间。礼让之风日衰。倾争之习日长。变怪层生。灾祸相续。向之焚案。亦其一事。安知异日不有甚于玆者乎。然则同此案者。益笃乎事契恩情。而言议举措之际。无一毫乖激忮害之私。使后入此录者。转相慕效焉。斯岂非一乡之幸欤。虽然乡本于家。家本于身。身不正则虽一室一家。未有能心服者。可保其不得罪于乡党州里耶。苟能修其身以及其家。则不独行诸一乡。将以施于一国矣。此实老先生置案之旨。而诸君子今日所胥勖者。其不在玆欤。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53H 页
余既仰老先生立规之意。又重诸君子之请。不辞为之序如此云。
水原府乡校试讲节目序
水州以畿甸雄府。为八千兵马所寄。俗尚懻忮。弓马是习。故文风不兴。为官者亦惟戎政为重。不遑文教。先朝甲戌。闷学校教法蔑如。饬太学及诸路学皆试讲。是府亦遵圣教设讲。旋即停废。其后乙酉朝令申下。知是府者因多士请。定一年四讲。又捐俸置学田。为供讲士需。于是一境人士颇济济有兴化之望矣。未几讲事又就懈弛。今十有馀年。仅仅不全废。而实不异于废焉。识者为之慨然久矣。乃者讲任金上舍希说锐意修举。就余询其振励之方。余乃感其意。遂取前日节目。略加改正以与之。仍窃念斯文兴衰。系于教化。昔之蛮夷荒服。今其文明。乃或轶于中华。此无他。乃其禀于天而得于性者。未尝有异故也。今水州以兵马之乡。文风之盛。虽少逊于他方。乃其禀于天而得于性者。何尝限于彼此。亦在教化之何如耳。从今诸生之讲于斯者。诚能惕然反求。勤勤不怠。无复如向时名以讲学而无其实者。则安知此方文运之兴。不肇于是乎哉。夫如是而后始不负朝家前后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53L 页
劝饬之意。而溉根食实之效。国家亦有赖焉。愿诸君勉之哉。
竹山朴氏族谱序
余因完山李君光济。闻竹山朴氏系派甚熟。李君即朴氏婿也。宜其言之详而可信也。一日朴雅凝道氏访余于万义山斋。为余诵其世德甚悉。朴氏盖本以赫居王。后树功丽朝。移封竹州。自是巨卿贤宰。错落相望。为胜国名臣。若贞慎忠贤之德行忠诚。文匡文康之文章勋业。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入我朝赞成公劳绩最多于开国之初。而不幸连罹于怀安之祸。国人悲之。然其深文逃荆之说。益见其深识明智。而无所伤于当日义分。则其贤益著矣。是以遘祸甚酷。岂不冤哉。 神孙之世。旋即伸理。又命录后。恩典崇耀。至今称国朝典故。而辄称公为名人。公议之不泯。斯可知矣。至于文宪公之德望文学。清直风节。不愧为文匡之贤孙。而生为圣朝之硕辅。没膺閟宫之配侑。则文献之盛。岂他族所敢望乎。噫。夫四五百载之间。闻人胜流。接武嗣兴。蔚然为东土之名阅。而独谱牒无传焉。尚何以考其源流。叙其伦序。以笃夫尊祖收族之义欤。乃者前正言奎五,奎寿。士人斐然。慨然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54H 页
倡议。裒集旧籍。校准编次。成一新谱。合力鸠财。经营锓梓。阅五岁而工讫。书凡几卷。于是凝道氏。与其族党谒余一言弁诸卷。噫。是役也。实朴氏诸宗之屡世经营者。而今乃得数君子而始就事。岂非有待而然欤。其事甚艰而其意甚勤。朴氏其将尊祖收族。以笃夫亲亲之义者欤。昔横渠张子论明谱收宗。而以为忠义立而朝廷有益。至若苏氏之言则又以为孝悌之心油然而生。今为朴氏之后者。诚能(缺)世德。不坠家声。本之以孝悌。行之以忠义。则尊祖收族。无大于是。而其国家世道之益何如哉。愿凝道氏归与诸宗共勉之。
松崖遗稿序
天之生圣贤。实为斯道。而圣贤之生也。必有贤弟子出而左右之。或讲质义理。或裒稡语言。以发挥其道。若论语孟子之问答记述尚矣。降及后世。程朱之门。有遗书粹言。有语录语类。罔非阐明师道者。然则天之为斯道生圣贤。为圣贤生贤弟子者。夫岂皆偶尔哉。故 赠承旨朴公。栗谷李文成先生门人也。公年三十。始请学先生。遂从先生移居高山之第四曲松崖之上。仍以自号。自是勉励兴起。进修专笃。日受性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54L 页
理书于先生。疑必问问必记。而先生一言一行。辄皆手录成帙。世所传石潭语录是也。先生尝以刱隐屏精舍。营朱子祠。托之公而他门人莫得与焉。寻先生秉铨。首举公卓行入仕。其见重如此。及先生殁。先生遗集。牛溪实主编摩。而其校雠入刊。专委于公与沙溪。其为牛溪所推许又可知也。盖先生之门。海之从学者甚众。若论其师友所期诩。殆未有先公者。其所撰语录。虽佚其半。而存者尚可以阐发先生之道。以垂无穷。若公其亦天之所生贤弟子。而有补于斯文者乎。公所著述。中经兵燹。放失殆尽。藏之巾衍者。仅若而篇。渼湖金公元行尝就加订正。并语录编为一卷。附以年谱状碣等文字。目曰松崖遗稿。将自为文以引之。未果焉。今公诸后孙始谋锓梓。使其宗少瑞东问序于余。时余哭渼湖才数月矣。若使渼湖在世。其称公必盛。而顾余文陋。何述焉。噫。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记
  
岁寒亭记
吾友金养汝。自公山谢归之翌年。筑亭于其稷下园中松柏之林。名以岁寒。而遍求记于同志诸公。又驰书丐余文甚勤曰。欲以替夫百里颜面也。余虽不文。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55H 页
不可得以为辞。余窃记养汝年才弱冠。慨然有求道之志。闭户读圣贤书盖有年矣。既病作而止。间从功令业。举进士。筮仕莅郡县。大著治绩。世方以循良高第向用。门户又尊盛。人所钦仰。所谓功名富贵。皆养汝所宜有。顾所乐不在乎此。独自朝暮夷犹于孤松老柏之侧。若逸士山人之为何欤。噫。养汝初而志道。中而以病废。晚而黾勉科宦。其迹虽三变。而其志则耿耿然盖不忘其中也。是以虽身处喧嚣阛阓之傍。其于宽閒寂寞之滨。未尝不神往而心驰。故今治其燕息之所。必就林园静僻之中。凡园之千百青红。孰非可以寓养汝幽怀。皆舍而不顾。独慕松柏后凋之节。因圣人岁寒之戒。名其亭以自励。则其志讵不深哉。夫方冬寒至。雪霜交下。百卉俱腓。而惟松柏特立亭亭。枝叶不改。以其有贞心苦节也。君子之遇事变临利害。刚毅独立。凛然不衰者。岂非以养之能豫守之有素欤。此圣人立言之(缺)。而养汝之所寄意其在斯乎。然有名而无实则墙屋标榜。徒归文具而已。子思子曰凡事豫则立。又曰不诚无物。养汝勉乎哉。余迹阻城闉。虽不能从养汝于岁寒之亭。歌咏以发其义。惟其与养汝相托以岁寒心期。在朋友或莫余先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55L 页
焉。则乌可不以此相勉。以副百里丐文之意也。抑又念养汝仲氏相公身任国家世道之责。士之望于公方甚重。公所自勉以岁寒特立之操者。非匹夫可比。不知养汝曾以此讲商于湛乐之际否。请奉质余言。以为何如也。
四梅堂重修记
湖南之咸平。有所谓四梅堂者。尤庵先生门人故处士尹公之所筑也。堂临小池。池有四小岛。岛各植一株梅焉。公尝请堂名于先生。先生乃命以四梅。仍手书以与之。夫梅之为物。当岁寒之际。众卉凋陨。而乃独抽精吐气。不以舒惨易操。则公之所以取以为植。非但为供其玩赏。而先生之必以此名堂。亦岂止为堂之胜也已。余闻公从先生四十年。死生祸福。不贰其心。介特之守。直与梅相称。方四梅之奇芬冷艳。袭户牖而映缃帙也。公乃以布衣博带。燕处其中。日吟哦朱子书。与四梅朝暮相对。乃其高标逸韵。人与物为一。直令人不知谁为物而谁为人也。则四梅之号岂徒然哉。公殁既久。四梅尽枯死。堂亦倾圮芜废。顾公子孙贫无以改修。昨岁春二梅忽复苏。见者异焉。是年秋余再从侄焕哲自玉署出补咸。既至访公梅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56H 页
堂。见其屋颓而池荒。慨然叹曰。夫以尹公之旧居。吾先子墨迹之攸寄。而今坏污至此。玆岂非吾党之责欤。遂捐俸以资其役。旁近士友闻风。咸出力以相之。无几何而堂宇池屿皆哙然改观。而二梅之苏者方茁茂扬翘。于是复得二梅列植。以备前之四数。余谓凡物之盛衰废兴。自有其时。理之常也。观于玆堂宇。岂不信然。惟梅之再生于已枯之数十年。而吾侄之行适值其际。俾玆堂得以重新。而士友诸人乐为之助者。俱可奇也。斯不可以无识。乃以公曾孙俊教之请。遂书此为四梅堂重修记。
橘林书院重修记
济之为州。处大海之中。距京师水陆几二千里。往来者必候风过涉。人皆惮其险且远。凡为京之学士大夫者。游宦若迁谪外。足迹未尝及焉。在昔冲庵金文简公,桐溪郑文简公,尤庵宋文正公以谪而至。圭庵宋文忠公,清阴金文正公以宦而至。夫所谓谪与宦。于五贤为适然。而在济人薰袭其德义。沾被其惠化于无穷者。其为幸当何如也。济之人始焉若闽蜀之睹汉仪。终又挹其风而觌其仪。虽没世而有不可忘者。遂相与尸祝。而仍为群居藏修之所。今之所谓橘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56L 页
林书院者是也。噫。以济之居绝海荒墟。氓俗椎陋。儒风不振。而自经五君子者。能渐有弦诵之化。往往有以文词中科第。闻于国中。则朝家之宣恩额备秩文。岂但为崇报诸贤。寔所以激劝济之人士也欤。惟院之设。岁月寖远。栋宇日就挠圮。殆不可支。而患无力营度之。岁辛卯徵士权公震应疏陈宋文正公义理忤 上意。又以谪至。寻宥还。始来谒庙讫。慨然叹曰院将废矣。是岂惟本州人士之所羞。凡为士林者均有责焉。遂属诸生。伐材于汉挐之阳。又使通告傍邑。要其资助。于是院儒郑泰老,姜瑞凤等终始掌其事。无几何而砻斲丹雘。焕然改观。又以其馀力。修改堂斋。一院之位置。至是殆无缺矣。姜君以多士之意。谒余记之。余惟郑姜诸君之于斯役。诚勤且至矣。然不有权公之为之倡。乌能有是哉。虽然余闻天下之事。有本末名实之殊。夫修堂宇致力乎享侑。末也名也。其本与实。不在乎此。今之登斯堂而拜斯庙者。不徒以执笾俎荐蕉荔为能事。而必讲习经传。以之治心修身。遵述五先生之志事。是则所谓本与实也。溉根食实之效。朝家亦将有赖焉。而权公之辛勤指导者。又岂不为是欤。诸君子盍相与勉之。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57H 页
康津县社稷坛斋宇重修记
我国大小列邑。无不祀社稷。此乃古今通行之礼也。然其祀也。只设坛而已。未有斋沐具修之所。而至以社稷二主。或藏之客馆。或置诸乡校。当祭始迎致坛上以祀焉。其不虔孰甚焉。康津湖南之一小县。而所谓社稷坛者。与八路诸邑有异焉。坛西有斋。斋上有厅事。厅之北有壁龛藏神板。而盥沐齐副之具略备焉。此实闵按使之所指挥。而不有李使君诚力。乌能终底于成哉。余先祖文正公作记以美之。庶几百世不泯矣。惟斋宇之刱。今已百有馀年。日就挠圮。殆不可支。而官于是者莫有为之究度者。去年秋韩山李侯洪载辍侍从班。出莅是县。才下车。遂登临慨然曰。夫尊社稷。所以为民也。神之享不享。顾民之吉凶祸福系焉。恪于事神。乃所以重其民。是吾责。况方有朝家新令乎。乃捐俸以经始之。于是士民咸奋趋事。无几何而砻斲结构。焕然一新。而位置视前无所缺焉。功既讫。尹君邦运千里跋涉。以李侯命问记于余。余谓牧民者固以民为重。而社稷乃次之。即修其斋宇。虽谓之非其急可也。然李侯既以治民事神为一。而皆属于重其民。则为民以尊神。尊神以安民。正得其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57L 页
要矣。李侯勤于职事。补弊兴废。虽前人之过而不肯问者。亦必为之先举焉。推此以往。凡其职所当务。岂有一事之或旷者乎。尹君即文正公记文中所称尹生之曾孙。今趾其先美。做事不怠。斯亦奇矣。抑余闻子路以治民事神谓之学。而朱子以为二者固学者事。必学之成而后始可仕以行其学。不然其不至于慢神而虐民也几希矣。夫以李侯之贤。于其本末先后。固已瞭然如指掌焉。倘能以所谓事神治民。一求之于学。学之已得而益进乎其所未得。已能而益务乎其所未能。以此裕诸己而及于人。则其于事鬼神之道。殆若溉根而食实。不特为新其斋宇而止。敢以是谂李侯。并以勉尹君诸君子云。
大疏窝记
大疏窝者。余友首阳吴伯温氏燕居读书之室也。伯温氏尝谓余曰吾少而幸奉教于君子。其于圣贤之学天人之道。妄尝有志焉。且吾未敢忘世。大而致泽君民。弥纶一世。小而激扬清浊。扶翊善类。皆吾之志也。吾虽藐然七尺躯。而志则不其大欤。顾今因循荏苒。奄然老白首矣。乃吾神精消耗。百事谬悠。向之道学自修与夫弥纶扶翊之事。无由自致其力。而吾之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58H 页
穷阨转甚。资身无策。尚有平生壮志。时复傲兀自在。此岂非志则大而才之疏者乎。古人志大才疏之语。于吾益觉其切。乃以名吾室。子其为我发此义也。余于是不觉起而叹曰。有是哉。伯温氏之言也。余尝闻狂简之说于孟氏矣。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子所谓大而疏者。岂孟氏所谓狂简者欤。虽然所谓学也道也内也体也。致泽也激扬也外也用也。同一所志而内也体也。得之在我。外也用也。行之有命。此独善兼济。其分不同者也。伯温氏家贫疏粝屡空。有老亲在堂。乃其志不在富贵荣利。负笈从师。古道是求。又将推是道以及于天下国家。其志之大可知焉。顾今苍颜白发。已及衰暮。而惟日慥慥于简策义理之中。以乐其志。则伯温氏之于在我者。庶乎可以得之。而所谓行之有命者。其本亦在此矣。虽其不幸而不得行于天下国家。亦不害其可行也。庸何伤哉。噫。伯温氏之于其志。既得其半而失其半焉。其得之者。盖将茶饭乎诗书。刍豢乎理义。志也才也。相须而共济矣。其失之者。乃系乎时与命。古之人坎轲而不得志者多矣。岂独伯温氏而已。此则非才之罪也。我愿伯温氏益勉其在我。修之于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58L 页
穷约之中。养之于燕閒之际。其所得者益深而志之所至。才亦至焉。则安知不天运回泰。物理必信。伯温氏之志与才。不徒得之于一身一家。必行之于天下国家。而自谓大者益大。自谓疏者不疏也。余将拭目而俟之。
恧乌堂记
昔司马氏有言曰木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故孝子养亲。惟日不足。呜呼。为人子者。孰不欲养其亲乎。顾夜朝代谢之理不免。而百年之期倏尔过隙。是以或孝有不及。而养无以自尽。则其哀痛之情。曷有穷已。况寿短不齐。死亡之故。苟出于常理之外。则丧其亲也。或有在髫龀者。或有在襁褓者。若是者其亲颜面尚不识。又何养之之可言乎。此古人所以羡乌之反哺而己不能焉。其言有曰相彼乌矣。犹知反哺。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后之读此辞而不出涕者。真无人心者也。完山李君尚垕厚叔生四岁丧其考。此正向所谓颜面不识者。君省事以后。恒恤恤以居。及其考卒之岁。乃追丧如制焉。斯礼也。孔孟二圣人之所不行。则虽是贤者过之之事。而君之至情深戚。可见于此矣。君服既阕。犹哀慕不已。又名其所居之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59H 页
室曰恧乌。书揭楣间。常目之而兴怀焉。噫。人子慕亲。根于彝性。固不可一日忘者。而年至耆艾。因物有迁。此常人之情也。今君早自含恤。晚能行圣人所不行之礼。而既老白首矣。犹怨痛慨恨如一日。以恧乌至其扁堂也。乃深有感于古人羡乌之言。取以为义。其情愈至。其戚愈深焉。今庶几见其不失天畀之性。而亦足以警衰世渝俗矣。抑养有就养之养焉。又有非养之养焉。安其寝处。供其甘毳。以奉其口体。是谓就养之养也。保守家业。饬行谨身。贻父母令名。是谓非养之养也。口体之养。养之常事而人皆可勉。令名之养。养之大节。而惟孝子为能尽焉。是以居上而骄。为下而乱。在丑而争者。辱及其亲。君子以为虽日用三牲之养。非孝也。余闻君忠醇仁厚。无忤于物。是必远羞辱而贻其令名者。今不徒以奉不洎口体。为终己之恸。而于为善必果。于为恶必不果。终使人人者。由君而称其贤于君之先父母。则斯岂非非养之养而为孝子之盛节欤。苟如是也。彼微物之仅通一路。只知其反哺者。有不足道也。然则其所可恧者。将属之乌乎。属之人乎。若余孤露。夙抱皋鱼之痛矣。今记君之堂也。不觉心折而颜骍。姑以是说复之。以宽君之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59L 页
恳焉。
依楸斋记
友人潘南朴仲实自其昭文旧居。改卜一区于棠谷先垄下。筑室以处焉。间尝来谓余曰余之居于昭也。先人弊庐在焉。兄弟同居为乐。讵或舍而之他。而顾玆迁徙。特以先墓攸寄。窃欲朝暮瞻依。以毕吾生焉耳。故名吾斋曰依楸。子其为我识之。余于是不觉喟然叹曰呜呼唏矣。不亦善乎。仲实之志也。夫士之处于世也。非城市则山林而已。山林之下。择其所依归。莫如先墓所在。记曰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盖依荫松楸。瞻省丘垄。以不忘其本始者。此礼乐之情。而仁孝之道。莫尚于斯焉。不然虽有山溪之乐。宽閒跌宕之趣。不可谓得其所宜归也。今仲实昭文之居。其山川风土之美。盖未必逊于棠谷。而又去先墓不远而迩焉。乃仲实之志。犹以不得晨夕依近丘茔为歉。一朝翻然移居。曾不以为难。昔六一公顾恋颍上山水。及其老也。卒归此以终焉。其閒情幽趣。至今使人像想。后之君子。或讥其不归老于泷冈之侧也。倘使六一公之神。闻仲实之事。岂不介然自恨于当日之为欤。后之人诚能以仲实之心为心。世守阡垄惟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60H 页
谨。无或逝远。则仁孝之道。将百代而不替。岂不美哉。抑余闻朱夫子记时镐之坟墓也。有曰岁时拜墓。惕然益务其远者大者。今仲实于其洒扫展省之际。必以夙夜无忝为勉。存心饬行。果于为善。以卒究其远大之图焉。则此乃圣人全归之方也。仁孝之大端。寔在乎玆。夫仲实之名堂以自志。而所以期于来后者。亦岂不若是而已焉乎。遂书此以塞仲实之请。
龟岩书院重修记
丰德府之西北龟岩之上。有院翼然。有庙岿然。多士藏修享祀惟谨者曰栗谷李先生俎豆之所也。盖丰德是先生姓贯之乡。先生之于是邑。实为二程之河南。考亭之新安也。 肃庙乙卯。邑之诸生刱建院宇。越七年壬戌。朝家追宣恩额。至今九十有馀年。秩文如礼。惟院之设。岁月寖远。栋宇日就挠圮。殆不可支。院儒某某等思所以改构。患无力莫之能焉。前岁春府使坡平尹侯守仁至。乃谒庙讫。慨然叹曰夫以多士藏修之院。先生妥奉之祠。而今其陋弊至此。几何不荡然为瓦砾蔓草乎。是不惟士子之羞。莅斯土者均有责焉。遂捐俸金千百赀以营度之。于是诸生竞奋趋事。无几何而工告讫。庙宇堂斋。翼然改观。尹侯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60L 页
之诚心勤意。岂今世冠章甫者攸及哉。李君宪万乃跋涉远来。谒余记之。余闻三代之教。必以建学为先。所谓庠序学校是已。而学则必以明人伦。邹孟氏亲义别序信之则乃其宗旨也。至若书院本诸鹿门遗规。实学校庠序之亚。其所以想像景仰。兴起其为学之心者。尤宜有丕变之效焉。今我 圣上申明学政。饬诸中外。而斯院适得贤太守而重新之。诸君子之入斯院者。苟能求之于外。体之于内。自内而及外。由用而达体。一以不悖于李先生恒(缺)之教为心。庶几无孤我 圣主饬教之意。而尹侯之期勉于诸君子者。亦岂不在是也。余将拱而俟之矣。
丰德府明伦堂重修记
丰德为畿甸遐陬。地远而俗椎。士风不兴。间或乡族儒林。两立不相容。而顾彼此强弱悬殊。此乃为之客而彼反为主焉。识者为骇焉。去岁春。府使尹公守仁来莅是邑。越明年春。进邑之诸生。始闻(缺)使闻诸邻邑者。遂下令校中。悉录儒之见拔于儒案者。仍使儒主管而乡乃挟助焉。从此士习得正。而倾轧之习。无自售焉。尹侯之功。于是乎大矣。既而尹侯慨叹圣庙之陋废。捐资财。与诸生李宪万等为营度之。不五六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61H 页
月。而毁者完倾者正。庙宇堂斋。砻斲丹雘。靡不焕然一新焉。李君乃访余山中。属余记之。余惟三代之学。皆以明人伦。而其所以为学之方。具于圣贤经传。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夫岂舍是而他求哉。丰德地近海裔。文风之盛。故不及南土。若其人之禀于天而为性者。曷尝有殊也。顾斯文之兴替。初未尝限于远迩。只在教之如何耳。方今 圣明御世。文教丕阐。而丰之校宫。及得良使君而重新之。安知丰邑文运之兴。不在今日乎。诸生之登斯堂而有志于学者。不但以具襟绅荐牲醴为重。必服习经训。治心饬躬。以为实事。然后庶几无负我国家建学设校之本旨。而亦岂非今日尹侯之所望于诸君子者欤。不佞适忝长国子。进诸生于道。此其职耳。故不辞而为之记。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跋
  
书具令人墓志后
德水李汝仰。丧其配具令人。过时而悼甚。愿得余一言为诔。以慰其存殁。余则恻然而不忍辞。旋余遭悯凶。不敢称述人。以至因循未就者五年于玆矣。今岁春。余至汉城。汝仰乃以其所尝赞排令人之言行凡数十条及其友永嘉金子静所述志铭一通投示余。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61L 页
申前言益切。噫。此人此德。世不常有。则汝仰之所为悼者。岂非心服其贤欤。嗟乎。世无刘宗正久矣。不文如余。其何能尽情阐发。以寿具令人乎。况子静之志令人也。辞约而懿著。宛然谢氏志体裁。而唐城洪敬仲又推子静之贤。谓其言可信于来后。则令人之所以不朽者。其在斯矣。顾何待衰鲜笔力。模写其一二乎。抑余在戊辰夏。省吾母于城西。一日汝仰从祖佥正公过余而告令人丧曰。吾家自伯嫂没。是妇也能孝勤而致恪于蘋藻。节俭而制乏乎衣食。使其夫忘忧而得肆力于文。今则已矣。仍泫然涕脸。吾母闻而即伻慰汝仰继母金孺人。孺人对伻人备言令人之贤。宜于百度。而深痛其不可复得。呜咽不能已云。噫。妇人之所难得者。舅姑与夫党之心。而今令人见知于佥正公及金孺人如此。令人其贤乎哉。子静之言。于此益可徵矣。顾今世教陵夷。梱范先坠。余于令人之没。实有不胜其咨嗟惋惜者。故姑以是书诸志后而还之。以塞汝仰之请。
书先子文正公祭树谷赵公文后
先子文正先生严重峻整。于人不苟与。倘与之。必贤而已。惟不苟焉。故其贤而与之也。必爱好之深切。发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62H 页
之言语。言语之不足。形诸文辞。虽不见其人者。诵其言味其辞。真若朝暮遇焉。今观先子祭树谷赵公文。其推许而痛惜之眷眷如此。则公之贤可知已。虽后公累千载之下。庶几因是而旷感乎公否耶。盖公正直明确。不以威武利害动其心。闻其风者。足以顽廉而懦立。公固可谓卓荦特起之士也。昔朱夫子称刘器之曰银山铁壁。不烬惟玉。使公易器之之地者。其必为器之之为。而得夫子八字之评明矣夫。公之曾孙得林道长得祭文真本。手自妆褙。将以永久珍藏。属德相题一言。德相窃念先子一篇酹文。非出阿好。而公之贤。于此可徵矣。今道长既知斯文之为可贵。宜早夜砥砺。无忝公之贤。则人固以徵斯文者。将徵于道长也。此实道长之一重担负。抑岂非葆守玆帖之实事欤。谨以是书而还之。俾同为公后孙者。相与勉焉。
柳氏家藏诸贤书帖跋
右兴阳柳君棐集其王考参奉公时诸贤往复简札褙妆为帖者。余先子文正公书在其首。故柳君千里来示余。令一言记之。余抚览先迹。不堪怆然。仍遍玩全帖。则自谷云,文谷,西河。至雩沙,醉轩,梦窝,农岩,闵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62L 页
文孝,老稼,屏山,寒圃。一代诸名公手札。无不在焉。真稀世宝也。噫。今距文正公以下诸贤之世。已九十年或六七十年。其真迹宛然如昨日。苟非宝藏之勤。讵能如此。参奉公亦可谓有孙矣。抑余窃观帖中书。文正,谷云,文谷则商量锦湖遗事。若西河,农岩。或论学论礼。参奉公为先孝思。务学大致。于此略可见。柳君之所传守。尤其不在孝与学乎。此继志述事之大者。乃若一帖子葆藏。特其一端耳。柳君勉乎哉。参奉公讳应寿。从游文正公于华阳及蓬山。后文谷荐其学行拜斋郎。
书宣传官邢君家状后
曩在 懿陵初年。 上寝疾无嗣。凶党有所挟。日夜窥觊。人心恟惧。诸大臣遂奉 慈圣命。册 今上为王世弟。凶党益遑急。一镜等七贼上疏诬辱 慈圣。构罪诸大臣。是夜矫旨下。安置诸大臣绝海。又以连蒂巨猾。缔交阴邪为目。窜十六人于边远。参判金公云泽实为之首。而宣传官邢君义宾等四人。以金公门客亦与焉。君以壬寅二月谪渭原。临行辞气自若曰。吾平日喜读忠臣义士传。今乃死得其所。当如古人。何忧何惧。寻虎龙上急变起大狱。首先诬逼 东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63H 页
宫。凡搢绅韦布之扶宗社协赞大计者皆戮杀之。君乃与金公及同窜三人者。先后被逮。君喜曰我得与诸公同游地下。吾何戚焉。及就囚。按狱诸贼胁迫君必欲援引金公与诸大臣。拷掠甚酷。君终不挠。厉声大骂诸贼。噬断其舌。自矢其不言。遂殒狱中。临殁作书诀家人。不悲其死。而惟以 储宫安危。金氏存亡为念。呜呼。若君者非真忠臣义士者耶。君少事父母甚孝。居丧以善毁闻。与其兄友爱笃至。所谓忠义者。亦有所本矣。夫以君家阀行谊才艺智略。晚得科第。功名蹭蹬。况事齐事楚。自是武人之通例。而君能早知泾渭之辨。定其趋向。惟知忠贤之为可慕。凶贼之为可恶。则君之志斯已奇矣。及夫患难倾覆之时。桁杨毒楚之际。死生吉凶。决于目前。而志气弥笃。不慑不动。以至抗辞斥骂。使诸贼缩舌而不能出一言。则何其壮也。身被酷刑。缕息将绝。不自为悲。耿耿一念。惟在忧国恋主。则其义烈忠节。虽古人无以过也。噫。凶党之仇嫉金公家亦已久矣。当时捏合成案。必欲甘心者。固无所不至。向使君等临急恇㥘。或不免一语挽及。则金氏之祸当如火上添膏。君不惟不相累。乃能奋言以明金公与大臣之为忠臣。三人者亦默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63L 页
嘿就死。至使凶贼辈亦退而啧啧称金氏之得人。则斯诚千古之所罕。其视洽辈冀逭一死。證父诬人曾狗彘之不若者。奚啻天壤之相悬哉。呜呼。三百年宗社。得有今日。实当日诸人一死之力。而君之名得与并列党籍。同其伸屈。则在君岂不为附骥之荣。而君之堂堂忠义。愈久而愈著。及至乙亥辛壬。凶图益彰。天讨始大行。并与其已死者而追施一律。君之仇怨不期报而自报矣。君于九原。亦何恨焉。惟是君子姓零替。家业残败。贫窘流落。无以为生。所谓天道报施者。乃若是剌谬。悲夫。君之孤胤周录公事行。请状于陶庵。文未成而陶庵遽捐馆。胤周旋又殁。乃者胤周子启祚来示家状一通。要余一言。余年十二三岁。尝一再见君于金氏宅。尚记君容仪颀然有威。目光炯炯照人。而言语质直。当时虽幼无所知。犹识其为忠信可仗人也。及见遘酷。心悲而且义之。顾今世道益下。人心愈讹。如君忠义之人。知其可尚者鲜矣。聊书所感。以附其状末而归之。
书忠孝传家序后
右牛山安公为我睡翁府君叙述而赠我文正公者也。公与府君相推许之深如此。公之志尚言议见识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64H 页
又如此。我府君取友之端。观于是可知也。此书在吾宗家旧箧中。而后生辈盖未之知也。今年秋宗孙宅圭偶检故纸。忽得此。蹶然惊喜。将欲褙起补其虫破处。以传于后。余惟宅圭之先人道以君凡于先考文字。广加收聚而葆藏之。殆无所遗恨。不使此文及于道以之世。而早为之图也。顾今宅圭之为之也。一如其先君平日事。则道以亦可谓有子矣。宅圭袖示余。余抚玩数日。谨叙此而还之。序文中宝田之宝。恐是窦字之偶然笔误也。玆并识之。
参判李公(戬)祖孙往复帖跋
右赠参判李公讳戬与其孙忠壮公讳福男往复书也。盖闻壬辰之变。参判公以八十老将。扈 驾龙湾。忠壮公在湖西防御任所。千里隔阔。廑以书通信。今观二公书。其忧勤尽瘁。不暇顾私之意。溢于辞外。祖孙忠义如此。故参判公则被 上知奖。寄以守城重任。使一城将士皆听命。忠壮公则后当丁酉再猘。视死如归。曾赴南原之战。逮其事急。天将以下皆逃去。公独椅坐。毅然不动。竟纵火自焚死。身膺褒典。百世享祀。何其壮也。忠壮公玄孙同枢公凤采以幅札褙成一帖。因朴君相耆示余而要题一语。余以托名于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64L 页
二公之下为荣。谨书此以归之。
 去冬朴君谒余文。余诺而文不成者数月。同枢遽不淑矣。今朴君复以同枢胤子言来速文。余乃蹶然惊起。为此跋以寓钦尚感叹之怀焉。抑余又闻忠壮公弟德男,仁男皆力战殉节于金化及北关。二叔奉宪,承宪俱死于申元帅琴台之战。一门五节。可与白日争光。而皆本于参判公忠壮公之忠义焉。然则所谓忠义者。实李氏之家传世物。为二公后孙者。盍于此勉旃。
书溪涧酬唱帖后
右溪涧酬唱帖。其事实诸贤记述已尽之矣。惟面题尾跋。笔迹琳琅。其为后生珍玩。不独诗律札翰之为可贵重。真稀世之奇宝也。惟吾先子文正公文中以坤门韵为可读。又于抄军之议。深有感焉。噫。今去二公唱酬之岁。已甲子三周有馀。而世道人心。日益讹谬。谁复以此诗为可读。而为守宰者其以溪谷,南涧之志为心者又几人欤。然则所谓坤门韵。非古诗人寒瘦之可比。而抄军之议。尤不可以寻常看也。愿罗氏诸君葆藏此帖。俟其可出之时而出。未必无补于修攘之一端也。南涧后人学臣请余识帖末。遂书此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65H 页
归之。
书竹林书院刱建记后
呜呼。余于竹林刱建记。斯文兴衰。世道污隆。俱可以观矣。余于是乎不觉一读千涕。继以咨嗟太息也。噫。若奉事全公尊师卫道之诚。又岂易得乎哉。盖奉事公自其先参奉公暨伯仲县令直长二公。当鑴,积祸焰滔天之时。徒步候问于我先祖栫棘之中。其高风厚义。奚啻如韦居士者流。实无愧于圣门尚德之君子矣。及夫山颓之后。奉事公县令公倡率士友。刱立俎豆之所。奔走京乡。奉致遗像。卒乃升祠为院。其间经画措置之劳。有不可殚记。而奉事公终始主张焉。苟非至诚勤意。何以及此。后之人观此文者。其有不兴感而起钦也欤。奉事公曾孙熙性甫要余题一语于记文之下。余窃闻盘,竹,仁,老四祠之设。皆奉事公所倡议致力者。而是记也只录盘竹二院事。馀不及言。余愿熙性甫更求仁老两祠时事实而并记之。使览此文者。知奉事公诚力之靡不用极于斯文大事。则又岂不善之善欤。吴君道全之致诚师门。亦不宜泯没。故玆并著焉。
书月峰金公行状后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65L 页
月峰先生金公器度弘远。才行超诣。少从静庵赵文正公学。深有得于圣贤之道。文正公期与甚重。旋值蔑贞之运。文正罹奇祸。寻公亦被刑流离海陬。及宥还。隐居养德。终身不自表见。其遗风馀烈。虽沉沦不传于世。然冠山人士尚能诵公事母至行。居丧大节。以至著存之孝。义方之训。暨夫正终之道。辄口哓哓不已。而春秋汭江之祠。执俎豆惟虔。思所以秉公之德。则公之嘉惠后学亦远矣。今公后孙某来示公行状一通。状即陶庵李文正公所撰也。其发挥称道。无复馀蕴。而其引朱子老柏之文。所谓焚斫之馀。屹然不僵。如志士仁人经历变故而刚毅独立。凛然不衰。殆若为公传神者。可谓尽得公平生而善形容矣。岂非子云尧夫也欤。要余题一语于状后。余何敢赘一辞于原文之外乎。只以托名为荣。略识其末如此。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上梁文
  
杨州灵芝洞精舍移建上梁文
荫故里之乔木。诗礼袭休。修先人之弊庐。榱楣增重。是谓无侈无废。岂曰改作改为。眷玆双树一区。寔是丰壤古县。山环水抱。岩邃洞幽。叶硕人之寤言。合君子之肥遁。城闉之车马不到。一舍远而。村社之桑麻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66H 页
相连。数亩足矣。昔当文正公退休之日。乃成静观斋经始之功。急流辞凤池之荣。藐视浮云之富贵。小筑开鳣堂之讲。乐育绛帐之才英。邵窝弄丸心法。吻皇羲之卦象。蔡山啖荠家学。启九峰之渊源。肆艮翁益拓构堂。而大业克述志事。天根月窟。会枢纽于太极之亭。三秀九茎。挽馥郁于灵芝之谷。衡门穷巷。几见蒲轮束帛之频繁。砥柱横流。允为章甫搢绅之瞻仰。两代丘园之高蹈。百世风声之永传。至如大谏之直道清名。暨夫上舍之奇才逸韵。子与孙继。大家文献之足徵。地以人称。旧亭扁号之远播。第缘时序之寖久。未免栋宇之或倾风透雨漏。老屋失游息之适。土圮石确。故址欠位置之平。在后人曷不改图。相吉地今且移建。徵人事于返本还旧。幸得乃祖肇居之基。从地势于背坎面离。不越我家专有之壑。度杗桷而不用新伐。拟堂室而咸依故规。运心上之经纶。斧彼锯彼。成眼中之突兀。矢斯翚斯。募徒僝功。乘三农作役之隙。捐财协力。赖一家同志之扶。溪流拱野色益清。树阴带山光增翠。江湖多翔天之丰屋。何限贵人娱游之资。菟裘托归田之雅情。不过豪族斗奢之计。孰若斯庐之缮葺。实系先烈之修明。攸跻攸宁。僾然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66L 页
羹墙之慕。爰居爰处。恍若杖屦之陪。惟其承前徽而不愆。庶几守遗第而无愧。囱槛至小。妙玩专活泼之鸢鱼。岩阿自如。宿迹馀吟弄之风月。长物缃帙簇架。拙计杞菊盈畦。水石无甚瑰奇。特贵贤躅之斯在。轮奂纵未高大。莫尊安宅之攸居。宜后嗣聿修其身。俾家声不坠于地。脩梁将举。善颂曷无。儿郎伟抛梁东。充满乾坤淑景融。红绿纷葩春气像。高山看似武夷中。抛梁西。林外巾车路不迷。想见先生游行处。瑶琴明月过前溪。抛梁南。双涧交流野色参。须识冠童沂上咏。灵台已有一天涵。抛梁北。灵草山间采可食。三复筼筜诗上语。金丹易负鬓毛黑。抛梁上。上帝高临尔室相。遗范兢兢恒服膺。一心敬肆分兴丧。抛梁下。活水方塘日夜泻。千古真源知可溯。个中会有忘言者。伏愿上梁之后。门墙不空。图籍无恙。谟前人之馀规。道义文章。保碧山之生涯。樵采耕稼。包天括地。林下研理之工益深。映玉茁兰。庭内读书之种骈茂。何求乎芬华荣利。所慕者正学高风。永作绮皓之栖。无替孔颜之乐。
安东西涧祠上梁文
抚遗躅而想像。倍切景仰之怀。即旧址而经营。仍作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67H 页
藏修之所。岂但为讲肄之地。实以寓尊慕之情。恭惟我清阴金先生。天赋刚严。雅性高洁。直道事主。九重称謇谔之风。正色立朝。百僚惮峻凝之操。敦行谊而正伦理。实功克遵小学六编。严名分而谨华夷。大义熟讲鲁史一部。逮当丙丁大乱。益著山斗巍名。公廷裂书。李侍郎之愤涕徒泻。旅邸投缳。文丞相之危喘仅延。一步地顺逆斯分。寸心自靖。百馀年纲常为重。只手以扶。正气堂堂。屹然颓波之砥柱。峻节凛凛。俨若大冬之雪松。死生以之。天经人纪之赖而不坠。谈笑自若。虎吻狼噬之视而犹无。惟美洞因石之庐。即乱后遁荒之所。瞻四方以蹙蹙。我安适归。眷一区之深深。玆焉栖息。腥秽迥隔于蓟北。实合硕人之攸宽。真派远接于首阳。偶见幽境之相符。春风(缺)发。激仰殉国之精忠。夜雨薇生。缅想忍饥之苦节。小屋扁揭。谢世之微意足徵。永矢寤言。终老之遐情是托。何意虏喝之胁我。遽有便舆之出山。盛德天生。纵幸桓匡之莫柰。大耋日昃。竟致桑榆之仍淹。梁坏山颓。空馀旧基之寂寞。林愁涧咽。可堪往迹之凄凉。徒然佳号之流传。久矣遗墟之芜没。故老称道而咨叹。行人指点而彷徨。先辈之撰述甚详。虽已勒石而记址。后学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67L 页
之宗仰靡所。讵缓即旧而营新。爰就龙门之旧墟。宜筑鹿洞之新宇。龟食稍移故址一里。盖取地势之坦夷。鸠工只资同志诸人。不烦官府之财力。未有揭虔之举。宁拘冒禁罥格之嫌。便同修葺之规。只为尚贤诵义之地。聊寓景慕之悃。爰作讲磨之场。一方之黉舍夥然。非无襟绅之容息。四载之遗迹宛尔。允宜羹墙之遹思。天灯之冈峦峙前。恍夫子壁立之象。洛江之派流经后。俨祖宗来王之仪。百年之胡运未终。莫慰泉台之精魄。一统之经旨渐晦。正急吾党之讲明。览旧躅而如衬申夭。登新堂而若奉謦欬。妥灵之礼有掣。虽或可待于他时。广业之功惟勤。庶几不沫于遗泽。山颠水曲。罔非杖屦之攸临。野柳岩花。必欣宫墙之重辟。恭疏善颂。助举脩梁。儿郎伟抛梁东。淑气氤氲满谷中。生意蔼然均品物。一元神理孰能通。抛梁西。大地腥尘极望迷。安得灵风一扫荡。中华日月旧时齐。抛梁南。削立高峰漾碧潭。要识先生真气象。寒天雪月更相参。抛梁北。岩泉俯仰犹遗躅。记墟更有寄碑版。百世不磨尚可读。抛梁上。森森星宿争环向。弯弧直欲天狼射。氛祲九阍若开朗。抛梁下。青编黄卷满书架。清晨大读尊王字。此意如今知者寡。伏
果庵先生文集卷九 第 168H 页
愿上梁之后。矜则斯存。学业相劝。明君臣父子之道。地义天常。讲人己治修之方。三领八目。庶无愧于前哲。将有辞于后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