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鹿门先生文集卷之五
鹿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x 页
鹿门先生文集卷之五
 书
  
鹿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9H 页
答李伯讷(乙巳四月)
儿子归。备道起居言动之详。又袖传连纸长牍。崇论妙议。错呈层出。使陋拙者应接不暇。已极欣耸。而因是而得更温绎遗忘。刮磨朽钝。反复究索之际。往往透见得前日所未见。不意垂死之日。获此丽泽之益。而古人所谓朝暮遇者。亦将当面而得之。其为区区之幸。又当如何也。此中咳證。近幸少安。而筋骸转觉弛废。行步甚艰。食饮不甘。自知馀日渐短。无如之何。所幸精神不甚减。看书玩理。比少时反或胜之。未死之间。聊可自乐。岂天怜穷命。以是饷之耶。示谕多少敬悉。圣人之文。即天地之文。元无差别。而至于易经直是代天而言者。尤无可分。险易随于小大。誉惧由乎近远。拟形象物。绍明神德。此岂后生末学律之以文章常法而议其工拙长短者哉。唯当竭智尽力。终身钻研。以期窥测其万一而已。虽以孔子之圣。绝韦折挝。而犹有假我数年之语。则况其馀乎。病其难而厌之者懦也。谓不善而舍之者谬也。长于诗逊于文云云。尤非所以论圣人者。仪礼周官。独非周公之文
鹿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9L 页
乎。焕乎其文。洋洋峻极。夫人而皆可见之。可疑者独在大诰。虽曰非周公手笔。亦太浅俗。未知果如何也。程传繁复。诚如来谕。此则文体然尔。本义草略。注体本如此。观乎汉儒礼注可见。而义理大体。仍袭程传。先生已自言之矣。切愿除却闲商量。低头下心。读来读去。优游渐磨。不亟不徐。由两先生之所已言。而以求至乎其所未言。或能一朝而恍然。与羲文周孔相遇。则岂非人生之一大快耶。纵言及此。览即去之勿留也。
答李伯讷(五月)
 
曩斥浦论三位之性。齐头并足于方寸之间。如是则本然气质之说。将涉二性可乎。从古理气有单指兼指之异。而若无各指其气之理。不杂善恶而言者。则于飞跃耕载之偏者。欲看取本然不得。所以今人论五常物不如人处。一切蔽之以气质二字。故率性之道。便说不去。则各指一句。不害为发前人所未发。程子理一分殊。朱子统体各具。未尝非此义。而直谓先已写得各指之意则愚未领悟。
既曰分殊曰各具。则其谓物物所具之理。各异之意明矣。既曰物物所具之理各异。则虽不言各指二字。
鹿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0H 页
而其各就物物上不杂形气而指言所具之理。如水下火上。牛耕马载者。岂不跃如矣乎。然则各指二字。无乃近于骈拇欤。且所谓各指云者。盖因单指兼指之说而别立此一目于单指兼指之间。以安分殊。各具一位而殊不知单指一目。已包得理一统体与分殊各具二者。而无不足矣。(单指犹言专指。谓就气中不杂气而专指其理也。非谓超脱形气而悬空单言也。亦非揔会而约言之之谓也。)今若更设各指一目。而以单指属之理一统体。各指属之分殊各具。则是所谓分殊各具者。疑若不得与于单指者。于理却似有碍。(若非各指。堕于形迹。即是单指。沦于虚空。)况其曰人物皆同之性。人与人同。物与物同之性。人人物物不同之性云云者。名位纷叠。下语郎当。知道者之言。定不如此。区区前书所云。正使见处无错。岂不大为语病云者。恐未为过也。若以实理言之则所谓人与人同。物与物同者。即是性字本位。而所谓人物皆同者。即此而在耳。(此二者即单指。)虽曰即此而在。既无此形气则便运用不得。不可谓之此物所得之性也。若人人物物不同云者。是杂气而言者。(即兼指。)虽亦不在此性之外。而决不可混言于未发本体上矣。齐头并足之讥。恐不可不更入思议也。未知如何。
鹿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0L 页
答李伯讷
 湛一二字。固是本体。而气之为物。异于此理之无方所无形体者。则人物所禀。各其湛一。容有多寡浅深之分。譬如水同一清寒。而强弱大小。其品亦异。不待泥沙之混。末流腾查滓。而恐亦脱不得本色矣。镜之照物。一般光明。终不无可择。则镜铁精粗之论。殆是石潭虚灵底优劣之说也。有难一例见斥也。
天之生物。使之一本。一本者。不但理之一。气亦一也。所谓湛一。气之本是也。既曰一则岂复有二三乎。二三则非一也。(此一句当著眼。)人禀二五之秀气以生。故方寸空通。即此空通。湛一全体。呈露昭著。与天地通。其有强弱昏明多寡厚薄者。皆气质查滓之为耳。非湛一本色也。湛一本色。当于未发时认取。今来谕谓湛一本色。亦不能无差别者。恐甚未安。(湛一之气。即浩然之气也。即天也。今曰天有差别。浩气有差别。岂成说话乎。)此盖于理气源头。犹有未尽莹者故耳。镜铁精粗。即明德分数之说。千不是万不是。虚灵优劣。决是记录之误。何可以是而回互依违于是非之辨乎。
 气未纯于本然。而理未有纯于本然者。巍岩之言。
鹿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1H 页
似能见到。而南塘驳之。以气为大本。源于老庄云云。此言如何。
老庄之大本。止于气。巍岩之大本。气上更有物。为本之本。庸何伤乎。(但恐于源头处。犹有未彻者。)抑南塘之以理为大本。诚高矣。而方寸之间。浊气填塞。虽彼悬空太极。徘徊于上面。无气可乘。无舍可寓。徒拥虚号之穆天子。其奈徐方御宸极何哉。
 乃者性善由气善之说出。而使瞻聆大惊小怪。抑或名理之际。语势之间。未免回主为宾。矫枉过直之归欤。金直长观秋无恙时。来言尝见某公文字。都是气字学。闻来失笑。一世昏蒙。难以言语晓。然自我命辞少失于偏。则所关不细。还切忧虑。
若孤行此一句则诚亦未尽。而乃区区本语则曰自理而言则理本纯。故气自纯。(极其未然之原而言之则有此生生纯一之理。然后方有此生生纯一之气矣。)从气而言则气之纯。即理之纯。(自其已然之后而言之则即是气之生生纯一。而是理之生生纯一者行焉。其然者气也。所以然者理也。明道所谓器亦道道亦器。元来只此是道者是也。)理不纯则气固无自以纯矣。(无此生生纯一之理。则初无此生生纯一之气。而都无物矣。)气不纯则理将悬空而独纯乎。(气若不生生纯一。则理之生生纯一者。从何处见得乎。)此数语。自谓本末完足。攧扑不破。虽圣人复起。不易吾言。人之以为
鹿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1L 页
主气而病之者。恐其未悉乎言议曲折而然耳。且所病于主气者。或作用为性。堕乎禅家本心之说也。或气质当心。陷于苟杨性恶之论也。区区虽甚昏谬。反复省检。未觉其有是二病也。论明德则必以止至善为准的。必先就所谓万理咸备者。穷而极之。践而实之。如文王五止然后方可谓明明德之极功。则此果近于作用本心之旨乎。论理气则必以理气同实,心性一致为宗旨。心之虚灵洞彻。由气之湛一而见性之仁义中正。以心之虚明而著内外昭融。本末洞然。孟子性善之旨。于是乎如日中天。八窗玲珑矣。此果近于性恶善恶混之说乎。凡与人辨论。只患不能内省不疚耳。果能内省不疚。则虽举世不合。亦将如之何哉。百世之下。幸有如孔孟程朱者出。则自无异于朝暮遇。藉曰不然。吾夫子知我者天四字在焉。夫何忧何惧哉。金直长曾于壬寅春。见访于山湖。主气云云。略绰见及。谓当于归后以书往复。未及而遽作古人。心常痛惜。今承提及。令人怆然。金友又以地下有世界之说发问。(盖尝从仪韶游者。)愚即举朱子答蔡伯静书中北极更高于南极云云者以应之。且云百馀年来。夷狄疑于中国。小人疑于君子。阴阳无定体。上下无
鹿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2H 页
定位。天下日入于冥昧贸乱者。此说为之祟也。渠颇瞠然。不知竟以为如何也。其人似有气力有可望。不谓其止于是也。
与李伯讷(六月)
昨遣书后偶检前来别纸。其论湛一处。有各其湛一四字。其下以水为譬者。其意亦然。乃知吾丈上面一膜之隔。其病根正在此耳。此是义理大头脑大根本。当先从大原上理会。大原者何也。即天也。使世有两般天地则已矣。今九垓八纮前万劫后万劫。只是此天地。更无他天地。其充塞上下。流行古今者。浑是一团元气。生生不穷。纯一无杂者耳。人物之生于其中者。岂有一个半个不禀此元气者乎。如海中之鱼。鲤鱼肚里。亦是此海水。鲂鱼肚里。亦是此海水。清则俱清。咸则俱咸。岂有不齐之理乎。井水亦然。同是一井之水。则虽酌千万器。强弱清浊一耳。安得异也。独是气之流行腾倒。自一原而散万殊。由无形而流有形也。(指游气说见下。)随其所遇而不能无大小偏正通塞之分。其占气偏小赋形壅塞者。虽曰同禀是气。固无以通贯乎其全体。若人则禀得正且通者以生。故其方寸空通。即此空通而是气全体。豁然呈露。无所蔽遮。而
鹿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2L 页
与天地本气。贯通为一。故孟子直以浩然之气为吾气。而朱夫子释之曰至大则初无限量。至刚则不可屈挠。天地正气。人得以生者。其体段本如是也。程子亦曰天人一也。更不分别。浩然之气乃吾气也。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张子所谓湛一气之本。正指此而言耳。尧亦此湛一。桀亦此湛一。古亦此湛一。今亦此湛一。安得下各其字乎。孟子之言曰其为气也。配义与道。盖此气元来与道义配合为一。流行发育。生生不穷。孔子所谓乾元坤元。(元即元气而理为主。当浑沦看。)所谓各正性命。保合大和。(大和即元气。而性命则道义也。)所谓大者正。(大指形体。正指性情。)皆谓此也。是则不待道性善而性善之旨已玲珑照耀于答公孙丑一言矣。今之说者曰湛一里面。亦有赢乏强弱。是殆见其游气纷扰者而认为本体耳。盖气之本则湛一而已。而分为阴阳。分为五行。升降飞扬。感遇凝聚之际。自不能不千差万别。即张子所谓游气纷扰。合而成质。生人物之万殊者也。虽曰千差万别。而是气本体。根于理而日生者。固未尝不浩然而湛且一也。流行凝结之或偏或正。何害于本体之一。末流查滓之或驳或浊。何累于元初之湛哉。夫无形体而有主宰者理也。故愚则曰气之本体。真有
鹿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3H 页
赢乏强弱则是理之本体。元不纯一故然尔。必并与性善二字而反其案然后可耳。(浩然之气四字。恐终区处不得。)且有一说。所谓善养气。所谓变化气质者。亦谓复其气之本体耳。故朱子释养气。亦必以复其初为言。使气本有差别则虽天下善养善变之人。安能使本有差别之气。化而与圣人一乎。其必不然矣。
答李伯讷(七月)
不离不杂。不可分而二之。各具处。固不离不杂。统体处。亦不离不杂。浦论则以五常为不离。为因气质而属之各指。以太极为不杂。为超形气而属之单指。是析不离不杂。为二而不离。便成杂。不杂便成离矣。此所以各指一言。虽若无甚害理。而于心终觉未安。不敢随众唯唯者也。
只看质干如何。湛一为质干则所谓内外昭融。八窗玲珑者也。浊驳为质干则所谓镜之明则同而铁之精粗不同者也。此乃孟扬之辨。而来谕比而同之。无乃过乎。若以末流渣滓。为有累于神明本体。则亦将谓性之本体。为渣滓所累。而不得为纯善乎。
击蒙要诀有心之虚灵不拘禀受一句语。此先生手笔也。以此知语录之失旨矣。何可以此为浦说是非
鹿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3L 页
之断案乎。虚灵禀质所指各异云云。此是掩耳偷铃之见。粗铁之明。照则照矣。能如精铁之明。照得不爽乎。虚明气象影也。心气本色实也。实发为影。影本于实。固未有实不同而影同者。则虽力斥分数之论。人孰信之乎。记昔飞庵之会。与宋士能论此。士能沈思屡日。便脱然改见。追闻其后更禀师门。而还守旧见云可惜。(使其尚在而再得辨论则不无归一之望。追思怆伤。)然以士能而终不能会通而竖降幡。则今虽百方舒究。岂复有会通之道乎。愿勿复作此无益之思也。大抵气质之性四字。起自程张。本皆就发后言之。如近思录所载明道论性说。(生之谓性一条。)上下语意。尤明白无可疑。(不可以浊者不为水。应上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不是善与恶在性中相对。各自出来。应上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皆以水之流出者为比。)故朱子释恶亦不可不谓之性曰。本皆善而流于恶。其意可知。若所谓单指兼指。只在一处云云者。正程子所谓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者。吾圣门元无是说也。至于由,求未发云云。不但由,求。如夷,惠清和。颜,孟粗英。并当归之渣滓。不干本体事矣。
既曰体之充则浩气岂在血气外乎。但血气则并渣滓在其中。浩气则指言其本体与理一者耳。若曰集义所生。无与于百体。则文王之怒。孔子之思。独不出
鹿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4H 页
于肝脾。元后之亶聪明。独不由于耳目乎。推类以究。自可见之。浩气与精爽不同。浩气是气。精爽则是其灵底。如魂魄是也。心则乃其神明知觉。为气之帅者。与魂魄又不同。何可以浩气直谓之心乎。易说例蒙印可。而且谕以妙契周公。此则何敢质言。然如小过及纷若奔机之类。虽谓之亲见周公来。未为不可也。呵呵。
答李伯讷(七月)
顷付一书于营下。未达而下复先至。欣审日间溽暑。起居清康。书去书来。讲说频繁。此实平生所未有。其喜当如何。而来教犹以待复为苦。人情之无穷。信如是矣。然凡事不可太烂漫。此安乐翁所以每示戒于饮酒酩酊开花离披者也。盖日用事物。若大若小。无往非易。吾辈读书。政宜吃紧体验。不宜口诵而已也。承读易之外。课诵甚富。至有肝膈生凉。暑不为毒之语。讽诵以还。使人意想悠然。顿失炎蒸之苦也。区区所业。只日诵易四卦。鲁论一篇。轮回不辍。今已七八年。近又逐朝看易一卦。并传义小注。(来注可考者亦兼及之。)周而复始。今才三过。每看辄觉有新意。此则吾丈之赐也。此外欲更诵诗书孟子而未暇也。且不能声读。只
鹿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4L 页
目阅而心思之而已。可叹。
书成而又自营下致本月初五惠书。满纸娓娓。无异对讨。但湛一气质之说。每每磨驴。结杀无期。如非相对细商则恐未易了当矣。来书中本体一。故变化有道一句语。诚得其要。据此而推扩之则沛然矣。又复以虚灵优劣之说乱之者。何也。气二云者。以阴阳言也。然天地之间。本一气之流行。而有动静者。非朱子之训乎。理既一则气何以不一。气不一则理何以独一乎。心之所存。口不能宣。口之所宣。笔不能形。疑端如麻。出出愈新。以我短拙精神。其何能领略盛疑之肯綮。而劈划众理之葛藤耶。气质之有万品者。末流之查滓也。湛一之无圣凡者。太虚之本体也。心则湛一之神明。而性则其德也。湛一也心也性也一也。其中自有区别。即程子所谓以形体谓之天。以主宰谓之帝。以妙用谓之神。以性情谓之乾者也。何可以湛一直谓之心乎。查滓作用则湛一受累。湛一受累则心与性亦皆受累。虽曰受累。不过一时之累。如清水之为泥沙所汨耳。去其泥沙则水之清自如也。澄其查滓则湛一与心与性。亦皆依旧纯一也。凡论理当先定其大体。大体定则小者虽或有碍。久当自明。若
鹿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5H 页
于大体无的见。而先被小者所缠缚。则何由到得洒然冰解冻释处乎。如上所陈湛一也心也性也查滓也。此是大纲大目。愿于此再著一番大精神。若果于大原上卓然有见得者。见今所条列许多杂议论。一并刊落。勿令乱吾之知。如是久久。自当有洒脱处矣。闻有明便。迫曛走草。
答李伯讷
 今人论性。以五常不备者。属诸气质之偏。谓非本然。塘翁于是创立一位。说出各指论。其功则可谓亚于发性善者矣。执事爱恶失平。先入为主。荀扬之斥。齐头并足之讥。持以深文。中以危法。如非私意所致。则恐是高明之见。有所未到而然矣。
荀扬云云。正以其单指兼指。求之一时一处之说耳。所谓一时一处者。非谓未发之时。大本之处耶。单指之性。固当求之于未发大本上矣。兼指之性。亦欲求之于未发大本。则所谓兼指之性。即气质善恶之性也。是岂不为大本有善恶耶。吾儒家只闻子思子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一句语。未闻兼善恶者。亦为天下之大本也。诸葛武侯之言曰我心如衡。不能为人作轻重。凡义理之争。虽侪友亦不容以私意有低仰。况
鹿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5L 页
于先辈大儒乎。高明疑之过矣。高明倘于此明白辨析。使愚昧者晓然知一时一处四字无伤于大本。则无论私意与见不到。谨当自服其诬贤舞文之罪矣。
 高明之论渣滓。每以末流腾倒为话柄。此以论于发未发则可也。人生都是气质生下来。驳厚粹少者。岂以其有上面湛一之本。而昏蠢罔两之属。并谓之末流为害乎。此则恐其说不通云云。
湛一不得为质干则渣滓为质干。渣滓为质干则虚灵不得不有优劣。虚灵有优劣则明德不得不有分数。明德有分数则单指兼指。不得不为一时一处。然则前谕所云人性最贵者非他。特以所禀正通之气。得全明德者然也者。又何谓也。以愚观之。则正通二字。即湛一之所以为质干者也。盖此二字下得最妙。正是中正之意。通是空通之义。正言质通言气。凝聚得气通质正。特秀最灵。则湛一全体。便由方寸透露。而其大与天地无限量。此所以参为三才。而为天地心者也。细玩来书。似谓虽曰有湛一本体。为气质所局。而不得为本领主宰。却让他渣滓为质干。故所谓湛一者。虽间间呈现。不过如水润火炎。与虎狼父子之类而已。审如是。何贵乎正通。而亦安用夫湛一本
鹿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6H 页
体哉。愿于正通二字更著眼也。湛一虽为质干。腾倒久则渣滓重。渣滓重则湛一每为其所胜者。理势然尔。此所以清者常少而浊者常多者也。然渣滓虽重至七八分。既曰正通则终是湛一为本领主宰。故因其发而遂明之则皆可以复其初而为尧舜矣。前书以圣人外绝无复其初者为疑。然绝无则诚绝无矣。终不可谓无是理。即此而见。亦可知质干之为湛一。而非渣滓也。正通中亦有窒塞之甚。如朱子所谓人有近物之性者。此则理之变。又当别论也。
 浩然与湛一。体㨾稍别。而同是气也。谓之无间可也。农岩杂识熟见。而爱其即气认理矣。及见四七辨论则理气之歧。已甚可怪。
以其清虚纯一则谓之湛一。以其刚直盛大则谓之浩然。其实一也。孟子以浩气为吾气。则湛一之亦为吾气可知也。此气本与道义一。非知言集义以养之然后。始与道义一也。知言集义。乃所以复其初之工夫也。农岩四七说活看则亦自无害也。
答李伯讷(八月)
两度惠书。披复庄诵。但臂疣之渐大。深用忧念。然吾辈寄世。鼎器毁已过半。匏系不食。四体无所用。目若
鹿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6L 页
不盲。神若不昏。则虽全身不遂。亦何害耶。诸纸所论。依旧是磨驴。若使我勉从浦论则正朱子所谓迂疏之学。用力既久。自信愈笃。不忍以己之黄金。易人之弊帚者也。若欲更得新警语。契悟高明。则凡理气心性。湛一气质。盈箱充宇之说。皆高明已见之昭陵也。虽以前后鄙书言之。微而穷深极玄。显而祖孔宪朱。积成卷轴。靡不用极。唇已焦矣。毫亦秃矣。一味如水投石。漠然无应。更于何处觅得几句神偈。使明者言下点头。通身汗出乎。况且来谕。外加推奖于鄙之说曰头头皆合。曲曲皆通。阳为排挤于浦之论曰。理气紊戾。源派交伤。则庶乎其近之矣。乃其安身立命。实心尊阁者。独在乎掩耳偷铃之镜铁精粗。匍匐荀扬之一时一处。占地坚定。牢不可破。至以本善流恶。堂堂跃然之说。譬之于千不近万不当之以镰遮眼。以反其偷铃之讥。厥锋孔悍。头势可怕。以此观之则向来玄尼之拟。亦所以反其荀扬之斥也。如我畏约而缩伏者。尤何敢强策泉下之气。为向前厮杀之计哉。垂绝之中。强作戏剧。聊以御睡。且博一粲耳。意长神短。来纸首尾。尚未领略。势将稍候病间。略复其可复者。问答编则谨当附签以还之。如是而犹不合则是
鹿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7H 页
终不合也。只得各尊所闻。各行所知而已。奈何。溪室新说未闻。虽以来谕中所举者言之。五常与一原。分而二之。其果成说乎。以愚所闻则冲漠无眹。万象森然者。乃程子明训。冲漠非一原乎。万象非五常乎。于是而分而二之。以无妄至善。为本然而谓之人物皆同。(一原。)以仁义礼智。为本赋而谓人物各异。(五常。)一则推之于杳茫。一则局之于形器。与南塘单各之说。如出一口。特其性字占地有高低之殊耳。前书所云与巍塘半同半异者此也。前后只是一说。初晚未见有异。第其与渼书。因来一示之。当即奉还也。鄙人无他技能。只笃信孔孟程朱。今此冲漠之引。又必致尸祝之嘲。可愧。好笑好笑。
答李伯讷(十二月)
别纸所教益落落。大违所望。古人所云濯旧来新。始参差卒烂漫等语。皆纸上空言。非人人所可践。而朱子之从南轩。退陶之从高峰。牛溪之从栗翁。今不可复见耶。道术分裂。人各异见。区区一得之愚。虽自谓建天地质鬼神俟圣人而无悖无惑。然心独自信而已。无人相契。虽渼栎二公之相信。亦不肯留听。(指人物五常。)而独蒙座下于湛一一义。深相契合。庶几朝暮子
鹿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7L 页
云。其幸当如何。而乃于其间。复有此大牴牾大争端。半同半异。似离似合。诚是匪夷所思。区区妄谓大体既合。则今虽偶尔执滞。终必涣然开悟。耿耿一念。未忍便舍。玆就磨驴之案。更进架屋之说。想未即契。不须覆难。姑置之座侧。时时寓目。或轻轻意会。或密密体验。潜心积虑。久久不已。倘于静夜清朝之际。或遌神明告予之喜。则相视哑然。岂无其日。是用颙俟耳。书末云云。近更思之。乃知子诚齐人故耳。我既蔽于私而不知恶。持以拟人而人不受。则曰我待之不薄。不知所谓不薄者。乃所以太薄也。高明喜评论古今文章。彼回互袭藏。似说不说。终日语而莫晓旨意之所存。(尤翁书中语。)穷年书而只成类聚之冗言。(尤翁尝言和叔学问。类聚学问。)谈经则肤浅粗俗。无自得之味。说礼则依违前却。无剖判之语。何曾毫发近似于古圣贤明白精深磊落洞达之文乎。至于自视太高之教。尤所未喻。试观孟子姑舍是三字。何等志愿。何等范围。其他如以管晏为比则曰子诚齐人。为之虑不及子思则曰子绝长者。君子自待固如是也。君子之文。道也非艺也。道高则文亦高。道低则文亦低。大丈夫为文章其自期。岂在思孟程朱之下乎。放言至此。恨不能相对拍
鹿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8H 页
掌也。伯刚往复。蒙示良幸。不谓其闲中能用心于此事。前书所谓非吾两翁则天地间无此往复者。可谓诬一世矣。其论人物之性。似是其家学。守之太固。至谓天覆地载。亦是形气运用。不得为本然之性则更无可说。盖详其意。以本然之本。为极本穷源之本。故但以一原为本然。而万殊则已涉形气。不得为本然。殊不知所谓万殊。亦自一原中出来。非无根之物。从空产出也。一原者本然之体也。万殊者本然之用也。体用一源。本末一致。无一原则万殊固无所本。非万殊则一原亦何以行乎。程子曰万物各具一理。万理同出一原。既曰同出一原。则所谓万理者。非本然而何。又曰冲漠无眹。万象森然。已具。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自根本至枝叶。都是一贯。既曰都是一贯则所谓万象者。非本然而何。苟如彼说则敦化为德而川流不得为德。隐为道而费不得为道。统体为太极而各具不得为太极。未发之中为中。而一事一物上天然自有者。不得为中。老虚佛空。真得天命之本然。而周官之酒浆笾豆。春秋之时措从宜。未足为烂用天理矣。岂理也哉。夫至显者道也。至实者性也。自阴阳五行以后。凡有声色貌象而纷纶充盈者。何莫非
鹿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8L 页
形气乎。道以气而行。(一阴一阳之谓道。)性由形而立。(形色天性。)无形气则是都无物也。安有所谓道。安有所谓性。而何本然非本然之可论哉。本然者本如此之谓也。对气质善恶之性而为言者也。自源头直下来。为混为辟。有本有末。虽不离形气。而亦不杂乎形气。首尾一贯。纯善无恶。故谓之本然。岂专指其洁洁净净窈窈冥冥。如所谓有物先天地。不逐四时凋。如所谓无位真人闪闪烁烁。然后谓之本然也哉。且以分殊为主。而谓物物之性异则一原即在其中。而所谓异者不害其为同。而其为性也。实以一原为主。而谓物物之性同。则分殊便归于气。而所谓同者。如无星之称。无寸之尺。而其为性也虚。虚实之辨。即是非之分也。至于程子我无加损之训。乃妙道精义之所存。而亦复忽略之。乃曰修道之教。非物所得与。然则所谓尽物之性者。果何谓也。以愚所闻则明明德于天下。为尽人之性。穿牛鼻络马首。为尽牛马之性。禹之行水。益之烈山泽。为尽水火之性。附子以治寒。大黄以治热。为尽附子大黄之性。尽人物之性。即所谓教。而自天命以至教。我无加损者然也。今若谓人物之性同则尽物之性一句。说不去矣。奈何高明之所辨论。间有未
鹿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9H 页
甚莹处。而大体正当。别无可议。然彼既有成说。可知猝难归一。不必纷然争难。无益于事而徒长说话也。幼道文字。其论分殊处。语多亲切可喜。然要皆归之气质之性。而谓人物性同者则谓之知。一原不然则谓之不知。毕竟与心性诗说。同一意思。第欲更以诗说参考。以观其始终议论之所极。故姑留之耳。
答李伯讷
 虚灵状心之体也。明德包性之号也。大学之道。不曰明心。而乃曰明德者。意有所在。此谓有分数则决不成说。而虚灵气禀。所指不同。论虚灵优劣者。不过指气禀清浊而言。今以虚灵优劣。直驱之于撞碎明德之科则无乃过乎。
德者得也。大学章句得乎天。正释德字。则其下虚灵不昧云云一段皆德也。若如来谕则性独为德。而心不得为德矣。可乎。包性云者。合心性之谓也。既曰合心性则心昏性明心恶性善。其将为半片明德乎。又况心性一致。乃不易之理。昏心。性安得独明。恶心。性安得独善乎。则所谓半片明德者。恐遂成全副黯黮矣。盍以所尝论偏全者。反隅而熟思之也。(心恶性善。犹心偏性全。)
 
鹿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9L 页
一性而单兼指。其来久矣。来教单指者既具于方寸。兼指者亦具于方寸。以长者平日气像。乃为此乘愤之说乎。看来殊切慨惜。
单指兼指。固有前言。一时一处。亦有前言乎。一时云者。见人以气质之性就发后言之。故辨之曰气质善恶之性。与本然单指之性。同在未发之时。不可以发后言也。一处云者。见人以气质之性不可于心体上求之。故辨之曰气质善恶之性。与本然单指之性。同在大本之处。不可求之心外也。反复推思。外此无他义。虽使塘老自为之解。当不过如此。今来教乃以具于方寸云云。为乘愤之说。未知平心注释则其义果何如。愿闻之。且乘愤二字。何其不知故人至此之甚也。区区前书。岂不云乎。我心如衡。不能为人作轻重。他事犹未可知。至于朋友往复。义理之争。未尝敢以一毫私意参错于其间。此所以有天厌之矢者也。然亦自反而已。复何云乎。
答李伯讷(丙午二月)
 下愚虚灵之一。同于生知之圣。终难破疑。
来谕以下愚虚灵之禀。一同于生知之圣为疑。而却不疑下愚性善之禀。一同于生知之圣者何也。盖心
鹿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0H 页
性一也。心之体即性之体。性之用即心之用。同则俱同。异则俱异。不可分也。故曰仁人心也。又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又曰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又曰心为太极。大学或问论心性。于心于性。混下本体字。不复拣别。其意可见。今曰性同心异则是心性判作两物。心自有心之体。性自有性之体。何可混也。如是而犹曰心性一致。理气同实。又自谓心恶之说。斥之已久。愚不知其何说也。前书半片明德。非敢谑也。乃所以謦欬崇听。而欲其默省之也。夫不得于言而勿求于心者。告子之所以为告子也。今来谕既自言。自知窘遁则其不得于言审矣。何不濯去旧见。而反求诸心。以来新意耶。
 镜铁精粗
镜铁精粗之说。前已屡言之。不须架叠。而今书卒章有曰照后黑白歪正。即高明所本言。发后淑慝。此正区区所欲闻。夫影实一也。体用一也。实形于影。影由于实。未有实浊而影清。影闇而实滢者也。体发为用。用原于体。未有体端而用斜。用昭而体昏者也。如日月实体。有阴阳之分。故其辉有幽显之异。油蜡实体。有精粗之别。故其光有微盛之殊。此影实之一也。影
鹿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0L 页
实之体如此。故其著于用也。朱轮之升。万象呈现。而清辉之扬。大地依微。蜡烛之明。毫釐必察。而油灯之照。朱紫难辨。此体用之一也。盛意则以铁之精粗。喻气质不齐。而以虚明光景。譬心体本明。则是影与实分为二物。而一浊一清也。以虚明光景。当未发湛寂。而以黑白正歪。为发后淑慝。则是体与用。析作两段。而一昭一昏也。(静时无迹可见。故浦说以虚明气象四字。漫漶其精粗本色。而以照后爽真验之则所谓静时虚明者。似虚明而实不虚明可知。而虚明之著于用者。明于情欲利害而已。)若区区所曾言者则指本善而流恶者也。(本体湛一。而发时为查滓所汨乱。)与来谕自不同。
 
一时一处。试问曰理气同实。大本之性。寓于何处。必将曰寓于气质。又问曰气质固兼善恶。圣人则纯善。论孔子未发则当其时本然气质。具于何处。必将曰不出方寸。又问曰云云。
来谕下段。又问曰以下。语意未畅。愚请续之曰又问曰然则蹠蹻未发之时。本然气质当如何。则将应之曰蹠蹻气质之凶恶。渣滓重而然尔。其未发之时则渣滓退听。而湛一本体。与圣人无别也。因是而敢请还问蹠蹻未发本然气质。子则云何。必将曰性不离气。虽蹠蹻气质岂在方寸外乎。曰然则心恶性善。气
鹿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1H 页
昏理明。不但理气心性。判作两物。乌得免善恶相对。齐头并足之讥乎。必将曰未发之时。心气本色。虽曰自如。气不用事。一于虚明。本然之性。即此而在。何害于心性一致。而亦何可谓善恶相对乎。夫心气本色实体也。虚明气象影象也。性之具方寸者。具于实体乎。具于影象乎。且明德者。合心性之物也。朱子之释明德曰。虚灵洞彻。万理咸备。虚灵洞彻者。表里洞然。八窗玲珑之谓也。外似虚明而内包藏凶恶者。其可曰虚灵洞彻。而万理果具于此乎。既曰包藏凶恶则非善恶相对而何。未知高明于此。何以答之也。大抵由鄙说则湛一之体立而不害为禀赋之有万品。气质之理明而无伤于本体之无圣凡。质诸实理而沕然。求诸圣训而悉合。反之吾心而皆安。真所谓头头合曲曲通者也。由盛论则虚灵吹万等品而明德碎。气质盘据虚灵而善恶混。大本无地可立。而天命悬空而徘徊。湛一局塞不通。而浩气不得为吾气。种种病败。触处窒碍。高明何苦而墨守此论。不自觉其正见之受累。而进退之失据也。
答李伯讷
礼辨(南塘礼说辨)姑置之何害。而所可怪者以明者之见。
鹿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1L 页
所取舍多不可晓。破竹之目。尤不相当。以愚见则首尾衡决。进退失据。与彼二字。何翅千里耶。尤翁为学。专就善利分界处剖判斡转。以此告 君。以此自为。遗文具存。可按覆也。此所以察而精之入毫芒。扩而充之塞宇宙。尤翁之所以为尤翁。专在乎是。何故才一再传。便如此。诚可咄咄。大全签号。诚如来谕。然既定号刻板。 纶已出而汗不可反。但当因此而遂行之。明示大一统之义。使一国之人。会极归极耳。何可反往遗之禽。示吾羸而增彼壮乎。此则决不可。不知果何以终之也。近得沙溪集。读仪礼疏。称号虽若少疏。大体卓然。俟百世而不惑。其中一例。以相继为父子一转语。尤明白洒落。真是尤翁之师也。塘说此一事。尤无伦不成说。虽不可遽然强合。恐宜博考精思。积渐沉涵。以期融契。不宜久久徘徊于阴阳黑白之间也。如何如何。
 可欲之谓善。其注释义例。独别于诸条。
和靖所云上下一理极好。盖善以为质而实有此善于己谓之信。实有此善而充积饱满谓之美。充满而英华发于外谓之大。向后皆然。但所谓善者无形状。难于名言。唯人性本善。故善则必欲之。恶则必恶之。
鹿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2H 页
即所谓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者也。故于此。特为下语曰。可欲之谓善。谓人情之所可欲者即善也。善虽无形。情则有迹。于可欲二字。善之实体。昭著面前。焕然可见。以理言之如此。以人言之亦如此。程子所谓与元者善之长同理者。与集注虽若不同。要其归则一也。善字未明则下文诸位。并无下落。宜其义例之独异也。
 邪说淫辞。
邪说以大体言。淫辞则是其里面意义曲折。乃邪说之所以为邪说者也。故曰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盖辨破其淫辞。乃所以息邪说也。下文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则先言大体而后及其详耳。
 袭裘裼裘。
古人著裘毛在外。(以魏文侯反裘负薪之说观之可知。)而加衣其上。吉时则裼其上衣。使裘之美见于外。吊丧则主人未变服。仍前吉服。裼裘而吊。已变服则袭其所裼之上衣。以掩裘之美。至成服后乃有疑衰锡衰等吊服耳。
答李伯讷
此中自五月望后。忽添微感。拥衾委呻。已数月矣。近则比初似少减。而犹废食涔涔。欲起还仆者数矣。此
鹿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2L 页
岂可久之势耶。理固如此。无足可畏者。而独肚里妄想。尚不胜其纷然。如诗书三礼。皆成久废。不可不收拾。而至于春秋。尤不能窥其藩篱。顷因读士行兄春秋论。大有所会意。方拟先将正经。熟复教浃洽。旁取四传。参互考究。通融玩绎。如杜元凯序中语。以求得夫圣人笔削之本意。幸而得之则略仿吕氏大事记。劄论其大节目大争端。以追补朱先生未究之志业。而馀日既无多。疾病又如此。恐秪成千古遗恨耳。亦复奈何。
答李伯讷(闰七月)
承读家礼甚善。然欲学礼。须以仪礼为先。不然比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终无究极处。仪礼中丧服一篇最急而最多受用处。幸于此留神焉。五代祖承重云云。此甚易见。不谓其不相契至此也。夫所谓承重者。非从中猝然承之也。其重必有所自来。父之重自祖。祖之重自曾祖。曾祖之重自高祖。高祖之重。又岂不自五代祖乎。今若为五代祖不服丧则是不知重之所自来也。前日为曾高服丧者。是果何名耶。无本之重。何名为承重耶。且五代祖生存则曾高以下四世神主。必皆以五代祖为主。以亡子亡孙题之。今于五
鹿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3H 页
代祖之丧。五代孙主丧服衰。过祥禫行吉祭。以其名改题主。然后方可行递迁之礼。而宗可迁矣。未然之前。宗且未立矣。何迁之有。来谕三年云云。尤所未谕。虽设三年几筵。无人服丧。则便是无主之丧也。有子孙而作无主之丧。有此理否。且练祥禫吉祝辞。不得不以此五代孙为主。(当初题主。亦必称五代祖。以五代孙名旁题。)则非嫡孙而何。以嫡孙主其祭。而昧然不服丧。晏然行改题递迁之礼。亦果有此理否。此等事虽不见于经。可推而无不通。幸更细入思议。如何如何。晦令第二子日前来见。其人绝佳。志气不凡。大有可望。极可喜也。劄疑写役不数月。似可汗青。此等大役。神速如此。殊非始料所及。岂南轩所谓殆天意者耶。
阴阳大小。只以天地看自分明。盖天地虽曰相配。天之气。实贯乎地之中。是地亦天也。设令地形大小。与天相等。亦不过为天之半。况天无外而地只是一弹丸。其大小不啻万万者乎。大抵化育流行。揔只是一阳气。地只是天之凝聚处。秋冬只是春夏之收敛处。若果阴阳平分。无大小无饶乏。则无主宰无一原。何足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乎。
答李伯讷(八月)
鹿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3L 页
一时一处与镜铁精粗。是十与二五之间。而来谕既悟镜铁之误。而尚护一处之非。殊不可晓。盖既曰气质善恶之性。与本然之性。同占大原之处。同在未发之时。则所谓气质善恶者。便盘据灵台。号令百体。而所谓本然之性者。反听命于是。而打成一片矣。是则向来齐头并足之讥。亦未为十分衬当。便见得此性。全身从头至尾。镕化作善恶错杂之物而掉脱不得矣。若渣滓之说则异于是。渣滓者。客感也末流也。动虽搅汨。静便退伏。则与湛一本体。自不相干。而所谓退伏者。又与泥沙有形之物不同。虽不可谓遽然浑化。亦未尝有苗脉可言。区区前书所云当与陶庵阴晴之譬参看者。盖以此也。盖譬者只言其大体耳。泥沙之譬。固甚衬切。而此等处则须疏看活看。默识心融焉可也。
大气数小气数云云。如衰周天地。天下气数。大抵衰矣。然而齐有齐之气数。晋有晋之气数。鲁有鲁之气数。其他小国。亦皆各有气数。然齐晋鲁伯国。虽各有盛衰。而其盛其衰。皆与周相关。鲁之不能用孔子主盟中国。亦大气数。其他小国自盛自衰。自起自灭。未必与周相关。而大槩是衰周天地中物也。一皆愦愦
鹿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4H 页
无足可言。且以人物言之。孔有孔之气数。颜有颜之气数。而亦与鲁与周相关。其他小小人物。自盛自衰。自生自死。未必与周鲁相关。而亦大槩皆是衰气中物。故无一人耸出而有为也。来谕磨蝎云云。科数身数云云亦然。韩有韩之命。苏有苏之命。各有盛衰。而其不得时。乃为大气数所局塞故耳。(小气数与大气数相值。)今人科数身数。人皆各异。而大槩皆生于衰末世界。故贤者未必达。不肖者未必穷。举皆浮沉出没于衰气中而不得脱耳。何可谓全不关于气数推敚之机耶。以此推之。前书所云与理一分殊相似云云者。恐或然也。大略如此。惟在默会而通之。然一部周易。贞胜二字足以蔽之。则气数之说。又何必深论耶。
答李伯讷
勉斋祭林栗文。愚亦疑之久矣。岂大国规模宽广。此等事不以为怪。故疵议不及而然欤。然于义终未安。若理气说。不过见识之小差。其仕亦只是禄仕。恐不必苛摘。而笃学力行。任道担当。通解续编。有大功于圣门。此所以为朱门之嫡传欤。
胡氏不起不灭之说。与朱子初年说同云云者。极精密可见。比日造道之深甚喜。至于所云虽存得十分
鹿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4L 页
未发。初无明睿之知。则其何能发必中节云云一段。见得透彻。语意卓然。与鄙见不约而符。深幸深幸。盖必先以敬为主。而汲汲用力于格致之功。使此心全体大用。次第昭晰。然后涵养省察。方有所施。而未发而昭昭灵灵。万理灿然。已发而正正方方。品节不差者。可得以言矣。不然则所谓存养者。只存得空荡荡底。岂所谓立大本。所谓省察者。亦不免黑窣窣地。其何以行达道乎。若南轩所谓察识端倪。则乃省察之名。而与所谓格致不同。恐命辞少差。未知如何。
答李伯讷(丁未二月)
岁又改矣。默计高年恰满七旬。一贺一惊。又自觉死期之日迫。而眇少稚弟。忽已周甲。感念平昔。怀自不定。今朝携儿乘舟于黔潭。顺流而下。明可达溪室。盖弟之甲日在望日故也。似闻宋子大全校勘之役。吾丈与金善之为主人云。然否。果尔则添删编次。必皆得宜可幸。劄疑鄙本。今方校正。书名称节补。文多者节之。未备者补之。其偶失照勘者则改之。而亦同入于补。欲为凡例数条以揔括之。而姑未暇耳。
答李伯讷(五月)
即自圣用所传。到二月廿一惠复。其出虽久。手笔细
鹿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5H 页
书。满幅缕缕。真意淋漓。情眷可掬。实无异促膝抵掌。伏读数四。殆不觉山川之隔道路之脩。其为喜豁。当如何也。甘霈成霖。蒸炎转甚。不审此时。体中一向康旺。朱书长课。不住穷索否。眼患虽妨读书。间间休养。似不至废辍。恨不能以此中考校者。相对细勘也。贱疾遇夏益苦。虽不废书课。苦未有进益。愁怜何极。春秋与朱劄双行。故尚未及四之一。不知何时可了。然大纲已定。自当有归宿处。来谕疑㥘恐太过。千虑一得。自古云然。虽朱先生之所未及究。安有望风自沮之理。每怪以先生聪明力量。春正一义。却让与王阳明一只眼。孟子天子之事一句。又被宋士行先觑。皆非后生所敢晓。然窃观先生于此一经。实有积功。一部左传。融会惯熟。而据事直书。善恶自见八字。允为学春秋者端的旨诀。如日星之明。干我何事之语。特以明夫穿凿者之不可信耳。且以经别传。以传考经。有事实可据。有證左可验。四传虽多傅会。左右参究。自可折衷。比之易经象数渺茫难寻者。似差平易。来教疑阻。决知其过望。须信愚之说。试一开卷。拚得一半年工夫。随疑相示。如易课时。庶几相资互发。彼此交益。上以阐朱夫子未究之业。下以作后生辈指南
鹿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5L 页
之车。岂不快哉。千万毋忽。
与李伯讷
屡书所谕气数云云。前复忘未对也。气数之说。苟究其变。巧历不能计。虽圣人亦有所不知。非其知之不逮也。知之无所用。故不欲知也。伊川答康节雷起之问。直一口句断之曰起于起处。何等脱洒。朱子亦曰吾之所知。只是惠迪吉从逆凶而已。今日晴明日雨。非所能知。圣贤法门。本自如此。大抵天地气数之日趍于下。如人旺衰。本非难知。然若只如此而已。则人之类灭已久矣。虽曰日下。其元气之根于理而日生者。固浩然而无穷也。是以日月常代明。寒暑常相推。春生夏长秋敛冬闭。万古如一日。此所以性善之理。常存不亡。而虽后世人心世道。更无馀地。为人上者。诚能脱然有志唐虞三代。岂不当下立现乎。如此则富贵贫贱之不当得而得者。亦岂不各循天理。而所谓禀得于有生之初者。有时而不可信乎。此愚前书贞胜之说也。切愿自今勿复于此等没紧要处。枉用心力。而移其功于其义丘窃取游夏不能赞处。如区区昨书所告难疑答问。一如易经时。则相资互发。节次透阐。书来书去。岂不居然成一部春秋传。以追补
鹿门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6H 页
朱先生未究之业乎。千万留意幸甚。律吕新书及通解钟律。数十年前尝一览过。其大槩假令。无甚难知。但于乐院音律。都不曾目睹其器耳聆其声。书卷所讲。便同画饼。可郁可叹。
答李伯讷(七月)
病中万念都灰。唯时或想起夙昔壮心。(先忧后乐。)不能不慨惋太息。又或默诵圣贤格言。有意到处则辄思朱先生愿献吾君之语。而不自觉其僭易也。岂所谓根于天性。销烁不得者耶。漫笔及之。一览而笑之。即屏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