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x 页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行状
行状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24H 页
通政大夫司谏院大司谏三山柳公行状
公讳正源。字淳伯。姓柳氏。其先本文化人。中世有掌令湿。移籍全州。子孙遂以为贯。三世至义孙。事我 世宗。选入集贤殿。以文章儒雅名世。又五世至复起。从叔舅鹤峰金先生学。号岐峰。 赠左承旨。是于公为六世。曾祖讳益辉。以文行重于乡。祖讳相时。考讳锡龟。有隐德善行。妣延安李氏。天麟之女。公以 明陵壬午十二月二十日生。节气在立春后。故以癸未行。幼豪俊有器度。五岁。能属文。处士公常曰。异日能大吾门者必是儿也。六岁。先夫人没。哭之如成人。九岁。叔祖磨泉公灯下拥炉。命公占句。公应声曰。灯开四壁昼。炉献一座春。磨泉公嗟赏久之。读曾史江鉴。能考究事实而料其成败。又作小册子。依编年法。假设国号。疏其政令得失。间以群臣章奏。往往有奇格。其于文义。不待长者口授而自能通晓。十三。受尚书至期三百注。请宽三
公讳正源。字淳伯。姓柳氏。其先本文化人。中世有掌令湿。移籍全州。子孙遂以为贯。三世至义孙。事我 世宗。选入集贤殿。以文章儒雅名世。又五世至复起。从叔舅鹤峰金先生学。号岐峰。 赠左承旨。是于公为六世。曾祖讳益辉。以文行重于乡。祖讳相时。考讳锡龟。有隐德善行。妣延安李氏。天麟之女。公以 明陵壬午十二月二十日生。节气在立春后。故以癸未行。幼豪俊有器度。五岁。能属文。处士公常曰。异日能大吾门者必是儿也。六岁。先夫人没。哭之如成人。九岁。叔祖磨泉公灯下拥炉。命公占句。公应声曰。灯开四壁昼。炉献一座春。磨泉公嗟赏久之。读曾史江鉴。能考究事实而料其成败。又作小册子。依编年法。假设国号。疏其政令得失。间以群臣章奏。往往有奇格。其于文义。不待长者口授而自能通晓。十三。受尚书至期三百注。请宽三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24L 页
日课以自究。闭门潜玩三日而进曰得之矣。布筹无滞碍。处士公惊异。授以周易。公喜曰。天下之理。尽在是矣。研究其义。至忘寝食。自是博观经史。泛滥诸家。所得日富。肆笔成章。滂霈无涯涘。一时辈流。皆莫望焉。己酉中生员第三名。乙卯。登第。丁巳。丁处士公忧。服既阕。杜门读书。日有程课。有会心处。辄欣然忘食。己巳。升成均典籍。既入城。贵游往往愿交。绝不与还往。秋。 除慈仁县监。既赴任。以劝农桑厚风俗为务。时境内牛皆疫死。公出官钱。颁给民户。使十家买一牛以备耕垦。民有叔侄相讼者。公愀然曰。尔亦人耳。岂无伦彝之性。而为物欲所蔽。以至于此。命置庭隅。各自深思。久之。两人惭惧扣头。以所争相让而退。后有从父兄弟争水而鬨。既而悔曰。得无我侯闻之乎。公为治。约己裕民。减一邑火粟之半。凡百须之赋于民者。一切蠲减。亲往营门。面陈邑弊。盖本县曾属庆州。及复县时。军额良役诸色上供之数。比旧甚夥。仍成钜弊。又邑民受大丘南仓漆谷山城米粜。路远运输甚苦。巡使以久例难变持不许。公以去就固争。巡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25H 页
使遂 启闻。除名额还庆州米粜。令近民受食。未几。巡使递归。新旧行当纳黍皮三百张。公复言于巡使曰。黍皮三百。当刑马三百匹。非残邑所可堪也。巡使减其数。以四十匹为定。辛未春。受暇治还。仍有弃官之意。邑民守衙门三日夜不去。公为留衙。眷示复来意。及归。三呈辞状。巡使不许曰。民情遑遑如失慈母。不宜徇私而废公也。公不得已还官。邑民皆出郊欢迎。秋。奉檄享倭于莱州。诸倭问译舌曰。你国人物之盛可知。以如此好官员在下邑也。壬申。由还拜司宪府持平。以踰限递职就理。寻出。前此公入堂荐被弹。掌令丁喜慎达曰。前持平柳正源。素负雅望。经学无右。向者堂录。寔出公议。而台官以未经台职。遽请改正。实非 清朝奖用儒臣之道。请还收改正之令焉。 令旨依准。癸酉。拜弘文馆修撰。上书辞。寻又拜修撰。时 朝廷有事。以在外递。甲戌又拜。再上书辞。移拜侍讲院弼善。辞不准。始趋 肃。 上问大臣曰。弼善柳正源。闻有学识而吾未之见也。左相曰。古判府事郑羽良。以此人为大儒矣。 上即命入侍。问曰闻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25L 页
尔多读古人书。东宫正当懋学之日。勉力劝讲可也。因问书筵进讲何书。曰。夙兴夜寐箴。 上曰。是箴为学者用功而作。则于人君亦有受用处乎。对曰。帝王之学。虽与韦布不同。其治心之工则一也。先正臣文纯公李滉以此列于圣学十图以进 御。臣以为万几之馀。此心易放。尤不可不服膺是箴。为下手用工之地也。既退。 上顾侍臣曰。此人非但有学识。是岭人淳实矣。入侍 书筵。讲论语百工居肆章讫。进曰。学者之夺于外诱。甚于百工之迁于异物。人君外诱之夺。又甚于匹庶。盖匹庶生长寒素。外诱犹少。人君处于富贵纷华之中。一心之微。攻之者众。或以声色狗马。或以舆服宫室。其接耳目而乱心术者。不可胜数。苟不猛著工夫遏欲存理。则投间抵隙。一为所诱而傲虐慆慢。将无所不至。志何由笃而道何由致哉。今 邸下代理庶政。一念之间。兴亡系焉。伏愿惕然深省焉。 答曰。所达诚切矣。又讲仕而优则学章。进曰。非但仕者为然。人君万几之暇。尤不可不典于学。 答曰。然。若或无暇则奈何。对曰。光武皇帝躬擐甲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26H 页
冑。东征西伐。而投戈讲艺。息马论道。明帝庶政万几。无不总揽。而垂情古典。留意经艺。人君患志不笃耳。志苟笃。未闻无暇而不能为学也。讲毕。又进曰。臣等伏见 下令停止两筵。自内熟读论语。有疑晦处。不时召见。或以文字下问。此实出于沈潜反复优游厌饫之意。臣等不胜欣幸。第伏念 讲筵既停。罕接宫僚。则程夫子所谓亲宦官宫妾之时多。接贤士大夫之时少者。又不可不虑也。欲求温绎之工。反为德性之害。以此较彼。所得不补所损。且温习之工。莫如讲讨。讲讨之功。又莫如召见讲官。发难论辨。文字 下问。不时 召见。固是好事。而臣等犹恐其太无程规。今若限半日以前。自内温绎。半日以后。 召见臣等。使分读温绎之文。而所疑晦处。从容 下问。以及于治心之法。修身之方。则温绎之工。讲讨之益。庶几两得其宜。 答曰。所陈是矣。又达曰。论语一帙。今已了毕。程子谓读论语后有全无事者。有一两句喜者。有好之者。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随其用工之浅深而有此四者之殊级。 邸下能反身自省。于此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26L 页
四级中。当处何级。则亦可以卜今日用工之浅深矣。 答曰。二十篇中何者为要切用工处。对曰。昔有问此于杨时。答曰皆要切。盖圣人之言。大小远近精粗本末。无非吃紧为人亲切受用处。不可厌烦而就简。又不可舍卑而骛高。逐句逐字。真切体认。笃实践历。得尺得寸。皆为己有。方可谓真读论语也。先儒以为读论语有疑然后有进。盖是书本自平易明白。集注及诸儒说。又皆毫分缕析。无复馀蕴。泛看乍读。初不知有疑。惟体会于心。反复研究。然后方有晦昧不别白。窒碍不通透处。思而不得故疑。疑而审思故有进。窃看 邸下讲读之际。过于渊默。臣等瞽说。必多厖杂舛误而例 赐颔可之教。臣等死罪。或恐 邸下于体认之工。犹有所未至。故无以起疑而发难也。伏愿 深加体念。万几之暇。清燕之中。虚心退步。反复温绎。不徒口诵而必求心得。不徒苟知而必思允蹈。其间必有大疑晦大愤悱。使臣等或口陈或劄录以进。或使自相辨难于前而折衷去取焉。则 睿学可进于日新而罔觉矣。臣于昨日 筵席。既以篇末尹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27H 页
氏不知一言可用之戒仰勉。而犹有耿耿之忱。敢比烦复仰达。是日。 东宫赐食物九种。公前后直 春坊四十馀日。进讲之际。仪貌肃恭。敷对详明。文义之外。反复推说。为勉戒之辞。同僚退而叹曰。柳某可谓真讲官矣。一日夜。 上御崇文堂。公随 王世子入侍。 上命近前问曰。今日筵中有言孔明择丑妇而娶之。人之情必求美而孔明必求丑。所以为贤。此说何如。对曰。黄承彦是沔南名士而谓其女才堪相配。则孔明非求丑而必求贤。可知也。 筵臣以为必求丑者。恐推之有太过。然朱子曰。孔明择妇。正得丑女。奉身调度。人所不堪。虽其正大之气得于天。而寡欲养心之助。与为多焉。此尤后人之所警省处也。而况人主处纷华之中。寡欲养心之工。尤宜用力。程子上太后书。择宫人德性淳厚者以辅少主一段。其意深矣。 上曰。此说诚是。其他知觉分体用。梦中知觉有无。六十四卦。关雎忧乐之对。皆援引古说。辨析精审。 上顾侍臣曰。此人论文义。大是明快。且诵注说如流。是经学烂熟者矣。 上复问汝何不行玉堂之职。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27L 页
吾年老无寐。欲令儒臣讲说文义而听之。汝其行玉堂也。左相曰。 圣教如是。渠何敢不行乎。罢退。更漏已尽下矣。未几拜修撰。辞 不准。寻递授司谏院司谏。已而又 特除校理。 上顾谓 东宫曰。近来台谏。多至亡身。予之移授校理。非但为渠一身之私也。盖其日三谏官。并投极边。不欲一体科罪而有 特命也。公以情势难强复违 牌。遂有禁推之令。 上特放释。即 命牌招。又违 牌不进。一日。 上下教违 牌诸官一并罢出而独公不罢。 特命更招。公以罪同罚异。尤不可冒进。进伏 阙外。一日违 牌者十有一。 上曰。柳正源之牌捧入者。从重论罪。夜二更。 上命史官传旨曰。望八老君。深夜寒殿。立而待之而终不入。廉隅虽曰可伸而分义安在。 天威震叠。措躬无地。而自念义分。终不可膺 命。四更。中官传 谕外补通川郡守。即 陛辞。夜出城门。后 上语侍臣曰。柳正源之引嫌过矣。而所守之确。亦可尚也。乙亥正月。到郡郡僻处海隅。文献无徵。公聚邑中子弟。置训长课授。时时延入郡斋。诲诱不倦。郡有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28H 页
寒冈郑先生书院。公即驰谒。新其庙宇。手书院号斋名以揭之。书祝式春秋享礼朔望焚香之仪以示之。邑人始知有俎豆之礼。岁适大侵。关东尤甚。公措画得一千八百斛谷。择邑民勤干者掌其事。每旬亲监分赈。面各为旗。使面任揭旗。率所属饥民而入。受赈毕。树旗列坐。设九鼎于庭。作糜粥分馈。馈毕。麾旗而出。竟日无喧哗失伍者。绣衣使者以微服来觇。语人曰。观此一事。足见其人干具也。一日大雪道不通。命船载米粟。循海分赈。往往僵卧不起。忽扣门呼与米。莫不感悦。至有出涕者。丙子春。应教元仁孙 启曰。臣等卤莽。不足以裨补 圣学。前修撰柳正源聪明博洽。真合 顾问之任矣。右承旨蔡济恭亦言 经幄之才当世无有出其右者。 上曰。馆职有阙。即为拟望可也。遂拜副校理。公以单骑赴 召。民老少拥马首号泣。或僵卧路中不起。公慰谕而行。后邑人铸铜碑以颂其德。既入城。差廷试试官。 牌不进罢归。未几又拜校理。因有推 命。遇赦放还。 筵臣多言其经学醇明。可备劝讲。 上特命加资。 下旨曰。职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28L 页
在经幄。经学无右而尚未擢用。岂顷年召见之意哉。加资后。即备拟实职。翌日。升拜承政院同副承旨。公以无故骤升。不敢冒受。上书力辞递。戊寅夏。 除春川守。 陛辞。 上引见曰。向者欲以玉署银台使之而未能焉。今玆出外。可惜。然汉时用人。必经治民。须好做官事。既赴任。奉法甚严。不饶权势。上供人蔘。多至八十四两。民不能堪。公见相臣。细陈其弊。转议朝堂。遂减其半。吏奴贸易。编户杂徭。皆随类蠲罢。己卯春。受暇还乡呈辞递。庚辰冬。 上问大臣曰。岭人谁复继郑玉者。大臣荐公经学才望当世无右。 上曰。须从速举拟。即 除刑曹参议。上书辞 不许。辛巳。始拜 命。莅狱平恕。发伏如神。有私奴变幻文书。叛主相讼。积年不决。公取文书。揭窗明审。视隐隐有痕迹。取水沈纸。褙涂处浮起。墨迹昭然。遂严刑得情。断还其主。未几。移拜同副承旨。 上曰。久不见汝。汝是望士。吾除刑议承宣。意盖深矣。须体此意。勿遽归乡可也。转右副承旨。又移拜掌隶院判决事。受暇还乡。时再从叔观铉以辅德呈辞同归。畿伯蔡济恭出饯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29H 页
曰。二公登仙之行。足令人耸叹云。五月。移拜司谏院大司谏。时公已寝疾。上书辞职。附陈勉戒之意。 批曰。忧爱陈勉。言甚切至。可不体念焉。寻拜户曹参议。以病剧辞 不许。九月。又拜大司谏。寻递。随医至安郊女家。病日笃。朝起辄整衣冠。便旋必扶出。侍者言其有妨调摄。公曰。病虽甚。尚有精神。岂可全无收拾邪。一日。命族弟弘源读张中丞传后叙。至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谓曰。吾平生喜诵此叙。至此句未尝不击节叹息。今使汝读而听之。觉胸中开爽。翌日。命净扫房室。倚衾而卧。语及国家事。忧叹良久曰。吾受 国厚恩。未有丝毫之报。孤负 圣意。因歔欷流涕。日晡时。恬然而逝。九月三十日乙丑也。享年五十有九。卒之明日。有兵曹参知 除命。既敛以榇还。以明年正月十五日。葬于家东道藏洞坐丑向未。配宣城李氏。处士曦之女。后配务安朴氏。处士廷焕之女。俱 赠淑夫人。有六男三女。男震休有文行早夭。明休日休。女适李汉佑。李夫人出。男敬休万休弼休。女适金汝源李象先。朴夫人出。震休子宗文星文灏文。继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29L 页
弼休后。明休子鸿文懿文出后。馀幼。女适进士李宗周金洛运李光翰。馀幼。日休子道文。馀皆幼。敬休子皆幼。女适权思启金希麟。馀幼。万休子皆幼。女适权思周。弼休嗣子灏文。女幼。宗文子女皆幼。公资禀完厚。才性通敏。仪貌凝重而中心乐易。度量宏伟而内守坚确。有时凝神。静坐终日无倦色。及应接宾友。和气蔼然。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性孝友。事处士公。极其诚爱。每日欢侍左右。虽有病必整衣冠。侍坐唯诺。不使处士公知其有疾。常以幼失所恃为至痛。及后出宰州县。处士公亦已下世矣。每归扫坟茔。悲不自胜。有一姊二妹。友爱深至。事小母甚谨。庶弟二人。亦加抚爱。与同甘苦。下至婢仆。未尝轻加诟詈。门庭之间。和气融如。有狗猫相乳之异。又有儿驹日含草饲母。客见而异之。公笑曰。既有义牛。独无孝驹邪。平居自奉甚约。鞍马服用。不求华美。于财利尤淡如。一富奴老且死。请献其瓦屋腴亩。公却之。又一奴猝富请赎。公只取百金曰。此奴初甚贫而身致万金。是渠之福也。吾岂可掠人之福。其奴且死。属其子纳良田数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30H 页
顷。亦不受。公性宽容多推恕。有人潜入田揠稻穗。家少辈执致于前。公若无见也。久之。其人扣头请罪。公曰。汝以凶岁之故。失其常性。既揠者归以救饥。后勿复尔也。顾谓少辈曰。见而禁之可也。何必使闾里知之邪。尝有远客在坐。女奴举案而仆于席。菹羹狼藉房中。公徐曰。取帨巾拭之。公平生慕司马公之为人。常曰。司马公自言平生无不可对人言者。吾欲学之而未能也。又曰。吾于家门之内。以慵窝公为柯则。其镇物之量。恬静之操。当求诸古人。吾辈循其馀矩。庶几寡过。及丧出。为素食三月。慵窝之弟辅德公与公同第。出处又略同。每以荣耀过盛为戒。及名位通显。 眷注隆重。异趣之人。亦皆艳服。交口荐进。公益恐惧。不敢承当。每罢官归家。野服逍遥。不以尊贵自处。知旧过从。欣然相接。情叙滚滚。间以雅谑而不厌。绝不言人长短时政得失也。在州县。不以小利近功求誉于民。而所施设多生民久远之计。以故解归之后。民益思慕。通川既递后。数年掌监试。至淮阳通川民五十馀人。不远数百里。相率来拜。至有出涕者。春川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30L 页
归后。邑人来献商山紫芝一苞。公曰。此去商山七百馀里。何勤苦远遗为也。其人曰。邑民不忘惠政。敢以微物表情。盖公为政。公平仁恕。民有小过。率多宽贷。人或疑其雨露太胜。公曰。守令字民之官。爱之如子。犹惧其不蔇。况奋其武怒以临之。彼亦何所恃邪。然或有奸猾为民害者。必根究痛治。不少饶假。时相家奴凭藉威势。攘人寿器数十具。又驱打人流血。发吏捕治。推板价还其主。时相闻之曰。家奴信有罪。非柳某不能如是也。每解绂归乡。以一鞭就道。衣服器用。无所增饰。自慈仁由还在家。子弟在县衙。还送弊笼于家。虑中虚易陷。实稿草其中。里妇为其自官来。争聚观之。知其为稿草也。皆大笑而去。公顾诸子曰。清白吾家长物。尔辈稿草充笼。可贵也。公聪明异常人。一过目辄不忘。方在慈仁。受一邑田结。置砚室中。未及照会。一日忽失之。公知其为吏辈所窃。招各面书员。出给中草笼。使计吏六七辈。唱准布筹。阖户而坐。用两筹纵横案上。诸吏计毕。进白田结总数。公曰。总数当为几何。缩了八十馀结。何也。令更筹。果如公所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31H 页
言。诸吏既退。公曰。视中草笼。向所失文书必在是矣。索之果然。盖诸吏知其不可欺。还投笼中而去也。自是吏皆畏服。不敢复欺。公深于易学。晚年裒辑诸家易说。参互考證。附以己意。为易解参考十卷。又以为刘氏意见诸图。犹有未备。更依朱子说排成图子。为河洛指要一篇。而未尝轻以示人。有请学者。辄曰此非学者之先务。须取语孟等平易文字。熟读玩味。有得而后及易未晚也。盖公之学。始颇泛滥。自天文地志阴阳卜筮筹数。以及兵律道家之类。靡不究观。往往觑其妙奥。二十后熟读三经四子。乃曰。儒家事业尽在是矣。遂专精力究。深潜玩绎。盖有人不及知而自以为乐者矣。平生不喜著述。间有所作。平实有典则。讷翁李公。于文少许可。亟称公。以为一时文学之士。鲜见其比云。有遗文若干卷藏于家。象靖幸同乡里。猥忝同年之契。每仰公德宇崇深。文思赡富。徒有望洋向若之叹。若得数十年无事。庶几款曲游从。以供桑榆之乐。而公已奄然谢世矣。斯固系关 邦国之运。而白首孤存。益切后死之悲。乃者其孤明休抱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31L 页
家牒一通。辱命以纪德之状。自惟文辞荒陋。神思耗愦。不足以阐扬遗徽。惟是奉阅家牒。恍若更接其声容。不忍读。亦不敢辞也。遂略加第录如右。以塞孝子之请。且以俟立言君子之采择云。谨状。
冷泉处士李公行状
公讳猷远。字宏甫。姓李氏。初讳敬培。字钦夫。以旧字行久。呼者莫能易也。上世祖谒平。为罗祖佐命元臣。至丽氏有侍中禹偁。食采于载宁。子孙因氏焉。入 国朝。有讳孟贤。官副提学。是生讳瑷。通政县令。娶于宁海而家焉。二世至讳涵。县监 赠吏曹参判。是生讳时明。有文章节行。 除寝郎不起。 赠吏曹判书。有七子。以道德文艺显。其第二子讳徽。逸荐 除参奉。世所称存斋先生是也。出为叔父副护军讳时成后。又无子。取叔弟葛庵先生仲子讳舣为嗣。有季子讳之𤌍。号菊斋。是为公皇考。妣永嘉权氏。 赠参判寿元之女。忠定公冲斋先生元兄舣之后。司谏 赠副提学洪汝河之外孙。 明陵乙亥十二月十二日。公生于外氏之第。参判公梦大
冷泉处士李公行状
公讳猷远。字宏甫。姓李氏。初讳敬培。字钦夫。以旧字行久。呼者莫能易也。上世祖谒平。为罗祖佐命元臣。至丽氏有侍中禹偁。食采于载宁。子孙因氏焉。入 国朝。有讳孟贤。官副提学。是生讳瑷。通政县令。娶于宁海而家焉。二世至讳涵。县监 赠吏曹参判。是生讳时明。有文章节行。 除寝郎不起。 赠吏曹判书。有七子。以道德文艺显。其第二子讳徽。逸荐 除参奉。世所称存斋先生是也。出为叔父副护军讳时成后。又无子。取叔弟葛庵先生仲子讳舣为嗣。有季子讳之𤌍。号菊斋。是为公皇考。妣永嘉权氏。 赠参判寿元之女。忠定公冲斋先生元兄舣之后。司谏 赠副提学洪汝河之外孙。 明陵乙亥十二月十二日。公生于外氏之第。参判公梦大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32H 页
人临门。既而生。幼明秀端雅。炯如玉树明珠。周旋诗礼之训。又及教于叔祖密庵先生。袖然有儒者矩度。丙申。伯氏处士公王母金氏相继卒。丁酉。曾王母金氏又下世。戊戌。菊斋公不胜丧。明年权夫人哭泣踰制而终。公时年才弱冠。荐遭钜创。弟妹俱未成立。漂转于楮谷山中。馈奠殡宫。抚摩家众。务极其诚爱。未几。哭弟丧耦。惨悴悲苦。有人不可堪者。公节哀顺变。随事理遣。不以患难自沮。时原皋朴君熙民适来寓。联巷对榻。日取近思心经诸书。反复研究。有时倘佯于玉川雷泽之间。以访先躅摆世累。既而朴君归。公以二弟孤寡在故里无所赖。遂挈家东还。戊午。从氏处士公又不幸。迎诸孤归。摄家政劝课业。俾有成立。叔祖先生既没。挈致孤孙。共其饥寒。与门内诸亲。重修家世月朔之讲。课诵读考勤慢。质文彬彬。稍有复旧之渐。既又仿义仓置一稧。吉凶相补助。贫族赖以有济。丁巳辛酉。世道又一光鲜。仁山俎豆。次第撤毁。甲子。所居又圮于水。遂往寓真城之松江。从逋轩权公德秀讲疑义。丁卯。权公捲而西归。公亦北渡汉川。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32L 页
寓先墓下。傍近学子多从之者。公随才设教。斐然有成就。川之下流为柏湖。景致殊绝。存斋杖屦所经履。公与乡人置一亭。募僧守之。俾一方士子有所栖息。乙酉。还石浦判书公旧居。纠率诸宗。追续月讲之会。置数楹名以石川。以表遗墟奖后辈。楮谷之冥栖庵。即存斋晚岁考槃之所。与及门诸公之后。拟营数架。规画粗成而未及就。壬辰秋。公示惫谓其子宇鏻曰。汉上山水。柏湖遗躅。吾所未忘者。及我未甚病。何不料理旧栖。癸巳夏。遂移汉上。病益力。八月二十六日。命理发颒面。正席端襟而逝。享年七十有九。始葬于真城南角山下诗礼洞。后三年。奉迁于县西十里文谷艮坐之原。公始娶骊江李氏处士德祯之女。文元公晦斋先生之后。有妇人善行。某年卒。有一子即宇鏻。一女适士人卢浃。再娶永嘉权氏处士舜龄之女。甲戌六月殁。有二男。长有异质。才成童而死。季亦夭。一女适士人金济运。宇鏻有三子。长光灏。馀幼。二女亦幼。卢有一女未行。金有三子二女皆幼。公襟韵雅洁。识趣清远。望之无一点尘俗气。与人言。不设畦畛。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33H 页
色笑温然可亲。事所当为。虽劳勚而有不避。义或未安。虽劝勉有所不就。闻人有厄困。必恻然思有以济之。平居晨兴。盥栉谒祠庙。风雨不废。洒扫堂室。整理书籍。终日端坐讽诵。未尝有惰容。与朋友处。间以雅谑而亦不自失也。疏财笃恩义。析著之日。推腴亩而自取荒顿。弟侄犹不能自给。复分土以与。一妹穷甚。遗以臧获。给馈不绝。从弟之女寡而乏。使推己婢以畁之。虽困顿流徙而能克己为义。人以此多之。公少丧难悲遑。未能肆力于涵淹种绩之功。而天分甚高。不屑举业。为文。取辞顺理达。典雅有古意。常喟先故寖远。世变无穷。以发明先志导牖后生为己任。存葛二集。叔祖遗文。有未及整理。亟与同志反复勘讨。或锓梓或缮书。如洪范衍义。朱书刊补。存葛遗事补。己甲追讼录。仁山志。雷泽柏湖日录题咏。皆芟理整写。俾克有考。又以家世经礼文学。各有撰述。而文字浩穰。易致散佚。与三陵族父某。类分汇纂。依孔丛子例。为安陵联丛及世典。又取先世事实各派行录。拟修一部家乘而未及脱稿。又尝述家世故事。作训诗二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33L 页
十二章。俾儿孙寓慕而师法焉。初先公葬母夫人未克相地。临终遗令薄葬以自贬。公诚求数十年。克迁其兆。复改先公之葬。以毋负末命。晚营屡世阡砌。蒙犯风露。不以衰病自懈。其奉先孝亲之诚。得于天性。非强之也。公既内行甚修。出而所与交往。皆当世长德。如屏谷权公某逋轩权公霁山金公某江左权公某畸轩朴公某。皆折辈行相与。与原皋朴君九思金君乐行。相友而莫逆也。嗟夫。以公资质之美。志行之高。足以有闻于当世。而公既沈晦自养。重以世变。杜门敛迹。声名不及于州府。然其忠信笃孝之行。退让雅洁之守。固已无愧于古人。而绍家学淑人心。流风馀教。蔼然被于一方。譬如幽兰在谷而其香益远。古所谓洁白仁厚君子人者。公殆庶几焉。象靖以重表少弟。早得从游于锦水之阳。晚益眷厚札翰。殆岁月笋束矣。壬辰春。拜公于石浦之墅。阶戺洁净。花卉秀野。入其室而图书满庋。盆梅吐萼。皓首童颜。望之如神仙中人。及接人。和气盎然袭人。盖既归而不敢忘。越一年而公以天年下世矣。外氏之门户空矣。屡世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34H 页
之典刑。无复存者矣。俯仰今昔。为之一痛。乃者其孤傫然持衰。以季父上舍君之状。授象靖俾有以撰次其事行。噫。斯实录也。不佞虽有言。又岂加焉。徒以平生慕𨓏之诚。不可以无一言。遂以上舍君之状为按本。而窃附所感于心者。以塞孝子之请。且以备立言君子之采择焉。
英陵参奉晚山金公行状
惟金氏系出善山。高丽时有讳起。食采于和义。实为其鼻祖。累世而至讳匡佐。仕 本朝。 赠左侍郎。有子讳就文。位副提学。号久庵。与兄真乐堂讳就成。俱以德学名于世。是生察访讳宗武。以殉节著于壬辰。是生讳羾。号浴潭。幼养于谦庵西厓二舅。长而游旅轩之门。以行谊重于乡。所谓金氏三世渊源者也。是生讳漹。是生讳相胄。将仕郎。是生讳亨燮。故隐德不仕。娶冶炉宋氏。讳有徵之女。以乙亥正月二十一日生公。公讳裕寿。字绥伯。幼而端颖。九岁。占句已警策。处士公好读书。教子以义方。公擩染服习。不烦绳约而袖然有成。尝以总角入试射策。滔滔数万言。观者咸啧啧也。乙未。丁母夫人忧。庚子。处
英陵参奉晚山金公行状
惟金氏系出善山。高丽时有讳起。食采于和义。实为其鼻祖。累世而至讳匡佐。仕 本朝。 赠左侍郎。有子讳就文。位副提学。号久庵。与兄真乐堂讳就成。俱以德学名于世。是生察访讳宗武。以殉节著于壬辰。是生讳羾。号浴潭。幼养于谦庵西厓二舅。长而游旅轩之门。以行谊重于乡。所谓金氏三世渊源者也。是生讳漹。是生讳相胄。将仕郎。是生讳亨燮。故隐德不仕。娶冶炉宋氏。讳有徵之女。以乙亥正月二十一日生公。公讳裕寿。字绥伯。幼而端颖。九岁。占句已警策。处士公好读书。教子以义方。公擩染服习。不烦绳约而袖然有成。尝以总角入试射策。滔滔数万言。观者咸啧啧也。乙未。丁母夫人忧。庚子。处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34L 页
士公卒。公病致忧丧致哀。初终葬祭之具。皆取办于己而不以烦诸兄。既而。避痘于先墓下。日上冢哀临。暇则读朱子书。撮为小册。题其后曰。自吾读是书。似觉粗心浮气剥落向尽。其读书启发之功类此。丁未。中司马。所亲有劝其游太学者。公谢曰。不才得小成。亦幸耳。取科第赌利禄。不欲强其所不能也。自是未尝一造京师。所居仅容膝。疏粝往往不继。处之夷然。非甚病。必终日对卷。虽邻里罕见其面。笃于慕先。凡先世事迹。亟求所以阐明。久庵公散集。公多所掇拾。察访浴潭公遗文。散佚无传。公积岁裒稡。著为成书。推以及于旁先遗迹。摭实状行。以诒其子孙。与二兄友爱深至。仲氏既没而一子尚幼。贫无以为礼。公割己田以营葬。伯氏老而哭子。公迎侍于家。殡殓葬殁。必躬执其劳曰。不如是。无以用吾情也。处宗族务为敦睦。与诸兄弟言。必以保族宜家。毋坠世德。与子侄言。必以读书修行孝弟忠信。其兄弟子侄。亦倚以为重。惟其言而莫违也。尝就洞塾。约少年子侄为月朔之讲。喻以文曰。人何为而学。学将如何而成也。天生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35H 页
烝民。有物有则。凡五常百行。日用云为。莫非性分之固有。职事之当为。人惟不能行著而习察。故必就圣贤之训。讲诵思惟。咀嚼醲郁。然后方可以体会而得诸心。不然则人彝物则。无以体当。而四面之外皆墙壁。诸生何为而不读为也。如是累数百言。诸生稍稍有信从者。公尝以乡望纂州志。据实直书。不一毫容私。旁邑掌是事者多纷纷致唇吻。公超然独免。乡人以此益重之。公性不喜著述。闻人有忠孝节义一言一行之美。必乐道而叙其事。遇佳辰令节。携朋佩壶。逍遥于山岨水曲。风流真率。萧然有尘外之想。尝爱乌山下澄汇。欲筑室其中而力未能就。就先陇白云谷。倡议建斋舍。扁其东夹曰晚山窝。日静处其中。劬书玩养之功。盖至是而益专也。庚辰秋。偶感疾。宛转床席。犹不废颒栉。日纂次浴潭遗稿。亟令诸子缮写曰。恐成千古之恨也。辛巳夏。铨官有荐公行谊。 除英陵参奉。病不赴。八月。疾转革。时仲子梦华以待教赴 召在京。有请其招还者。公诵吉冶隐对申夫人语以止之。十一日朝。举扶而易旧箦。遂恬然而逝。用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35L 页
其年十月二日。葬于茅山向巽之原。孺人韩山李氏。处士讳硕望之女。县监讳弘祚之曾孙。而高丽门下侍中文靖公讳穑之后也。有淑德懿行。归公四十年。宗䣊无间言。先公六年卒。墓与公同原而稍后。子男三人。长梦仪进士。次梦华文科艺文馆待教。季梦彩。女适朴▣▣。梦仪三男一女。梦华一男一女。梦彩一女皆幼。公资性岂弟。气貌温雅。鄙倍之言。放浪之行。不设于身。口所嗜好。惟经史子集。不啻如刍豢之悦也。与人处。情悃洒然。色笑可亲。无智愚。皆得其欢心。为文章。惟取理顺。不尚剜刻。而简淡娴丽。姿趣横生。自有人不及者。公晦迹林泉。未尝蕲知于人而孚允。晚而益著。知事权公相一尝语人曰。如某可谓江右第一人矣。金尚书尚星得公文叹曰。京外殆未见其比也。韩吏部翼谟谓其子待教曰。忝据铨衡。深惭漏珠。斋郎非所以处尊公也。噫。朝廷既知公之晚而天又啬其寿。不得少试平生之蕴而空堙没于嵌岩之下。草草官衔。不过为墓道三尺之题。岂不为世道之憾哉。虽然。使公幸而见用于世。未必得行其所志。而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36H 页
乃自放于荒厓寂寞之滨。枕藉经史。以追古人之绪馀。天之所以阨公者。乃所以玉成于汝。而公之不以彼而易此也审矣。今诸子彬彬质有其文。待教方翱翔清掖。深被 宠遇。晋涂盖未易量。则是固公之馀教。而古人所谓不在其身而在其子者而又何恨哉。象靖于孺人。实为从父兄子。幸得及公之盛。窃慕庸其高风。公不以其不肖而辱奖饰焉。亟欲奉几杖于山舍燕閒之日。以卒承嘉惠而公奄然不少须矣。其孤梦仪傫然奉家牒。责以论撰之役。顾悯然不敏。曷足以及此。徒以事契之深。不敢以辞让为事。谨序次如右。以俟立言者考焉。
云谷处士赵公行状
公讳学经。字思仲。丰壤人。高丽时有讳孟。位壁上功臣门下侍中平章事。是为公鼻祖。几世至讳靖。位寺正 赠天官左侍郎。号黔涧。于公间五世。曾祖讳秇。通仕郎。祖讳振胤。考讳彦琦。皆隐德不仕。妣兴阳李氏。讳在宽之女。副提学苍石先生讳埈之曾孙。以丁丑十月十八日生公。公资性温粹。仪度秀伟。炯然如明珠玉树。考处
云谷处士赵公行状
公讳学经。字思仲。丰壤人。高丽时有讳孟。位壁上功臣门下侍中平章事。是为公鼻祖。几世至讳靖。位寺正 赠天官左侍郎。号黔涧。于公间五世。曾祖讳秇。通仕郎。祖讳振胤。考讳彦琦。皆隐德不仕。妣兴阳李氏。讳在宽之女。副提学苍石先生讳埈之曾孙。以丁丑十月十八日生公。公资性温粹。仪度秀伟。炯然如明珠玉树。考处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36L 页
士公简重有矩度。教子以义方。公擩染服习。不劳而有成。八九岁。已读书通大义。记性倍人。如潘氏史论。贾氏治安策。屈子离骚之类。读不过三遍。即背诵无差。文词日就。善模范古作者。尝题踯躅长短句。词气飘逸。览者叹赏。年十一。李上舍弘德见而异之曰。吾阅人多矣。未尝见此儿。异日必为伟器。遂赠诗以寄意。有雪龙新吐蕾之句。己丑十月。处士公下世。十一月。遭祖考丧。辛卯丁母夫人忧。公孑然独持门户。居忧送终之节。能无阙于礼。事季父处士公。如事父。事无巨细。必咨禀而后行。既冠。拜密庵李公于锦水。得闻君子持己之方。遂敛华就实。有意问学。用功于心经近思录朱子书节要。要以体之于身而见诸行事。常曰夫学在乎日用常行之间。合乎理义而已。彼名为学问而考行而无其实者。吾不取也。公既早孤。常以不能致养为终身之恨。平居必晨谒于庙。非丧病在外。未尝或废。当祭祀。必专诚致齐。品需必洁丰。不以有无概量焉。生日戒家人不具酒食曰。此当倍悲痛之日。安忍燕饮为乐。平生泊然自守。不治生产作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37H 页
业。衣食之奉。务为朴素。至宾客应对之节。未尝不致力焉。与诸姊将析著。门议咸曰。丧难之败。仆亩无多。在诸姊幸不甚窭。何用分为。公泫然曰。财者聚散无常。且二亲不在。吾何忍自专乎。卒以分诸姊氏。尝一入试闱。还曰。吾赋质甚薄。若随众汨没。易致伤生。遂辍举子业。专意读书养心。间收子弟之从学者。朝夕讲授。谆谆以义理之趣。稍稍有信从者。而寻以哭子悲伤。遂罢撤也。丙子六月十二日。偶遘疠不起。享年六十。公先娶韩山李氏。处士讳泰和之女。别提讳弘祚之玄孙。主簿密庵李公讳栽之外孙。而于象靖实为仲姊。戊戌七月十一日卒。有一子寿俊亦不育。再娶全义李氏。讳厚晰之女。东岩叟讳某之后。先公若干日卒。有四男一女。男长锡一。次商俊有才行。未及成人而夭。次锡玉。次麟俊夭。一女亦夭。锡玉有男女皆幼。公器度和厚。不修边幅。与人处。往往剧谈笑语。休休焉与物无忤。而襮顺里方。不随俗委靡。见人之善。若己有。见人之恶。不翅浼己。见其有厄穷患难。极力以救济。处宗䣊尽敦睦之谊。待乡邻极忠款之意。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37L 页
以至御下率物。无不开心见诚。得其欢心。盖温乎一仁人。而及辨是非明义理处。论议峻整。辞气剀切。虽众论朋兴而确然不少挠夺。人或疑其固滞。而事过之后。始服其见识之明。操执之坚也。平居淡然自持。粥粥若无能。人或疑其疏阔。而尝莅事学舍。设施注措。周详缜密。无纤毫疏漏。于是人又知公有适务之才而恨其不见于用也。公自十馀岁。荐遭忧戚。五十馀年之间。殆无旷岁。然能观理顺变。不以外至而丧其所守。丧祸之馀。家事益旁落。有人不可堪者。而处之恬然。不以动其心。有时携儿理屐。莳花种药。看云听泉。翛然尘埃之表。岂所谓厄穷而不闷。忧戚而玉成者。而非中有所得而自乐者。焉能终身而不渝哉。公素不喜著述。间有应酬。随即毁稿。只有简札诔挽若干作耳。然词气劲健。理趣冲远。无世俗尘腐语。笔法亦遒雅。少喜为行草。往往登人屏簇。晚亦不复留意也。公平生深以无实盗名为戒。默然自守。内而不出。以故乡里鲜或知之者。晚而孚允旁达。远迩信向。清台权知事公称曰。如某江右第一人。州牧往往书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38H 页
抵躬造以致意。公辄辞以疾。不往谢焉。象靖与公有兄弟之义。每服公持身处心之高。窃有愿学之意而未之能焉。有时而造其庐。则寒温安问之外。辄亹亹古人之学。秉烛而谈经。临流而赋诗。凡他人之所未能与者而窃有闻焉。尝喟然而叹曰。吾非无意于此事者。而中缘祸故。不能肆意用力。今老矣。所望者惟诸子耳。今而属吾子。象靖诚感公之意不敢忘。而事故迁敚。未克成公之志。而人事之不可知者。孰谓奄然如此哉。日锡玉以其从叔父纬经氏之状。属象靖欲有以论撰其德美。象靖固非任也也。然公晦德林泉。未有以表见于世。而窃幸从游之久。得公之始终详焉。宜诸君之属于余而余又乌得以辞。遂据家牒。间附以所感于心者。以俟夫立言者之采择云尔。谨状。
刚窝任公行状
公讳必大。字重徵。姓任氏。高丽时有讳松。封西河府院君。子孙遂为西河人。自是世有达官闻人。曾祖讳世宪。成均馆典籍。以文章行谊重一世。祖讳尔元。取从父兄讳宇梁之子讳寿国为
刚窝任公行状
公讳必大。字重徵。姓任氏。高丽时有讳松。封西河府院君。子孙遂为西河人。自是世有达官闻人。曾祖讳世宪。成均馆典籍。以文章行谊重一世。祖讳尔元。取从父兄讳宇梁之子讳寿国为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38L 页
后。是为公皇考。妣载宁李氏。士人柲之女。 赠吏曹参判讳涵之玄孙。以 明陵己丑七月二十六日生公。幼端秀靓雅。不喜随群儿嬉戏。甫十岁。通四子二经。孜孜向学。不烦提督。尝曰。小学一书。乃做人样子。服习遵行。既长。益肆力于经传洛建诸书退陶先生文集。研精覃思。反复熟烂。要以会诸心而见之行事。旁治举业。试艺辄居前列。然非雅意所存也。公内笃用工。尤惓惓于接引后进。谋于诸长老。营学舍于所居之旁。聚子侄及邻里少辈。立学令严课程。远方学子多闻风愿从者。其教以小学四书心经近思为阶梯。而兼习科举之业曰。先贤之所不禁。要在审内外重轻之分耳。公病世之忽于古礼。且患门族穷贫无以自力于冠昏丧祭。禀于门父兄立稧。名四仪。本家礼。参以时宜。定约设图。以永久遵行。壬戌。丁处士公忧。致哀尽礼。转毁瘠甚。伯仲兄强劝草木之滋。公涕泣不肯听。既而。二兄后先遘疠。公诊病煮药。尽诚救护。竟遭不幸。哀临袭敛。必亲执无憾。或有为公危之。终无染。人比之庾衮故事。伯兄有子轼。公教育成就。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39H 页
庶几有立而辄早夭。其妇挈幼寡居。累世祀享。公皆亲自供办。务尽诚礼。抚养遗孤。俾至成立。人以此多之。丙寅。李侯吉辅莅县。屡以书请见。公不肯。李侯复馈以食物。公以大夫有赐。往拜其门。后李侯选邑之秀士。朔望劝课。请公为讲长。公辞不获。定节目勤讲授。彬彬有兴起之效。己巳。闵相百祥按岭臬。闻公名。巡到本县。优致米肉纸笔。公瞿然曰。是虚名误使台也。谢不受。闵相将荐于 朝。欲得士林公诵以为重。李侯申谕一邑。众议翕然欲从之。讷村李公宜泰与公为莫逆友。言于众曰。任某晦养自乐。无意闻达于世。虽有旌招。亦不肯屈。徒以益其名耳。名者某之所畏避。奈何纳人于厄。议遂寝。闻者以为公之见孚于人。李公之爱人以德。可谓两得之矣。辛未。赵相载浩按本道。闻其穷甚。周数斛租。公以周之斯受之义。受而不辞。人或疑其前后所处。公著辞受说以辨之。庚辰。 朝廷令郡县举宿儒晦迹山林者。一乡荐公曰。资禀真醇。学识该博。亲殁无意进取。虽或黾勉场屋而不以得失为意云。甲申。以书舍狭陋。别建讲堂。手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39L 页
抄古人格言揭诸壁。终日危坐对案。有潜玩自得之乐。有时兴到。杖屦啸咏于山岨水曲。诸生从学者皆循循雅饬。知所趋向。一方之士彬彬有揖让之风焉。辛卯。徐侯命敏会邑士于黉序。请公为训长。讲心经一部。语及四端七情之辨曰。栗谷说优于退溪。公曰。先辈已有定论。后学不敢妄有评论。然退溪之训。明白亭当。无纤毫可疑。因历举二家文字。逐段辨析。徐侯不能难。癸巳。金侯履复闻公名。来访问牧民之要。公辞谢乃曰。视民如伤四字。愿閤下留意。金侯归语人曰。任某真儒者也。冬。患病沈绵。十二月五日夜将半。呼从侄轴曰。吾病万一无生理。欲有所言。你亟执笔。子弟请少俟明日。不听。口占奉先送终数件。写讫。使更读。有误字亟令抹改。辞气详缓。少无几微怛化意。至鸡鸣逌然而逝。实六日寅时也。享年六十有五。明年正月二十一日。葬于梧桐山南麓向丙之原。配上洛金氏。士人履标之女。松隐处士之后。和顺慈良。配君子无违德。宗䣊称之。有二男一女。男长伊辅。有二子幼。次说辅。有二子幼。女适士人权湜。有一子夭。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40H 页
取兄子以相为嗣。公天资温雅。器度峻整。不由师承而慨然有志于学。自小学循循以至于大学。以谦退逊让宅心而有毅然自持之力。以韬晦静默守躬而有闇然日章之实。遽疾之容。不见于言色。恚詈之声。不及于婢仆。喜闻其过而不吝于迁改。乐道人之善而不称其短。平居。日必早起。盥栉衣冠。危坐竟日。未尝有惰容。事亲色养无方。务顺适其意。事兄友弟。待宗族和而睦。处乡党敬而义。不以家事经心。箪瓢屡空晏如也。公平生不喜著述。有奉先节目。祭仪门契约条书堂讲规文会约条数篇。皆切于尊祖重宗敦行兴学之意。诗文杂著又若干篇。嗟夫。自世教衰。人不兴行。惟葩藻是竞。名利是耽。滔滔者皆是也。公独有得于陈编败策之中。知吾身之不可㬥弃。此道之只在日用。循循用工。老而不懈。积而至于有成。则心平而体舒。言温而气和。不务为矫世绝俗之行而自然有人不可及者。邻里化其诚。乡党服其信。盖其资地之禀于天者尽美。而其得于问学之力者又乌可诬哉。公尝自以气质近柔。别自号刚窝。以寓佩弦之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40L 页
戒。所与交游。皆一时知名之士。如雨谷金君乐行青凫权君濂漆溪崔君兴远。皆以道义相友善。而象靖兄弟。亦忝在交游之后。自结发以至白纷矣。每敬其资性之雅。德气之温。欲学焉而未能而公奄然不少须矣。乃者。其孤傫然持衰。以讷村李公所为遗事及家状见示。欲有以状其行。噫。斯实录也。复奚加焉。第念平昔相与之谊。不忍无一言。第录其语。间附以所志于心者。以俟世之秉笔者考焉。
梧山处士徐公行状
公讳昌载。字尚甫。徐氏本达城大姓。新罗阿干大夫神逸之后。中世至讳衷。官左司谏。以直言见斥。退居达城之花园县。又数世有讳翰廷。中司马。 光庙受禅。辍举业。隐居小白山下荣顺之间。自号遁庵。又后四世至讳兖。内资正。于公间五世。高祖讳后稚。户曹佐郎。曾祖讳玮。祖讳天健。考讳晔。皆隐德不仕。妣安东权氏。处士朋锡之女。继妣沃川全氏。处士山重之女。公以 英庙丙午三月十二日生。生而颖秀。七岁。受周氏千文。能字字会意。八岁。丁内艰。季弟年才五
梧山处士徐公行状
公讳昌载。字尚甫。徐氏本达城大姓。新罗阿干大夫神逸之后。中世至讳衷。官左司谏。以直言见斥。退居达城之花园县。又数世有讳翰廷。中司马。 光庙受禅。辍举业。隐居小白山下荣顺之间。自号遁庵。又后四世至讳兖。内资正。于公间五世。高祖讳后稚。户曹佐郎。曾祖讳玮。祖讳天健。考讳晔。皆隐德不仕。妣安东权氏。处士朋锡之女。继妣沃川全氏。处士山重之女。公以 英庙丙午三月十二日生。生而颖秀。七岁。受周氏千文。能字字会意。八岁。丁内艰。季弟年才五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41H 页
岁。公提携抱持不暂离。遇疾调护甚至。弟亦安之。饮啖惟公之为听。十岁。邻里有登科设喜席。村巷喧阗。公独端坐读书自若。先公问曰。汝独无赴玩之意乎。对曰。吾读此书。可自致其庆。何必奔走羡人之荣乎。先公拊背叹曰。异日大吾门者必此儿也。成童受尚书。至期三百集传。长者辞以微奥难解。公端坐一室。潜思默玩。往往忘寝食。遂得悟彻乃已。读易。不待师资而自能晓大义。旁通于阴阳卜筮兵阵之说。皆领略其归趣。既冠。治功令家言。累中乡解。盖以亲故黾勉。非雅意所屑也。辛未。先公疾革。公竭诚虔祷。靡不用极。及遭丧哀毁踰制。昼夜不离殡门外。遂得浮胀之候。为终身患。壬申。伯氏公不胜丧。公拊养孤侄如己子。稍长。导以义方。不迷于所趋。公年三十有七岁。慨然辍举子业。取心经近思性理诸书。杜门却扫。潜心体认。积习温养之功。有日进而不已者。乡里长德如鲁斋权公九渊默窝洪公遵上舍权公正运斗月裴君是袗。互相讲磨。不知象靖之不肖。盖尝屡辱临屈书疏。亦岁月笋束矣。季氏外内俱蚤世。只有男女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41L 页
二人。而乙未红疹。女又不救。公挈孤侄栖于小白最高处。募一老衲供朝夕。未几。侄又染疹。公手樵躬汲。昼宵看护。弥月而得完。抚养教导。以至成立。宗基为丧祸所挠。公与之同迁。凡三徙而始得奠居。以完宗事。丙申。遭无妄之厄。官校十数辈临门冲突。恶声咆哮。邻里皆怖畏逃避。公声色不变。戒家人勿避。任其搜索。官校感服。皆曰吾不敢肆意于君子之庭。卒以无事。丁酉冬。丹溪书院会儒生居斋。推公为训长。公力疾赴会。诱掖不倦。启发弘多。庚子冬。又赴绍修讲坐。讨论经籍。远近多闻风而至者。金氏女归觐而死。公能以理自遣而神气已暗铄矣。遂宛转呻惫而犹不废观书玩理之功。辛丑三月初二日早起。盥洗衣冠。将拜于庙。忽眩倒不省。辰时遂不救。享年五十有六。用其年五月十三日乙酉。葬于九皋山负未之原。从先兆也。公德器完厚。辞气温和。平生无疾言遽色。处族䣊和而睦。接宾友敬而信。人告以有过。则喜而改之无吝色。见人之有不是。面谕书戒。以觊其悔悟。奉先之节。极其诚敬。前期致洁。供办之际。不专委妇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42H 页
女婢仆之手。忌日则悲痛过节。或至吐血。生朝辄诵生我劬劳之句。悲悼终日。戒家众勿设酒食曰。此具庆者事。如吾早抱蓼莪之痛。更安忍为此也。常以汪信民咬得菜根之语戒子侄。且曰。吾虽无所得。读书真如刍豢悦口。且喜昵侍长者。听其馀论。竟夕不知厌倦。汝辈何厌避长者而喜浮浪之游也。又曰。待宾之节。勿论亲疏贵贱。当一吾诚敬。拜送之际。骑马者送于阶下。徒行者送之门外。汝辈宜遵守也。侄子宗胤有向学之志。作诗论治心养性之要以勉之。金氏女于归之日。以士昏礼箴语及外舅月浦公所著女范。申申教诲。婢仆有兄弟相阋者。公不施鞭笞。温辞晓譬曰。尔等虽愚昧。独不念天显之情乎。古语曰。难得者兄弟。今我无兄弟。谁与同乐。因泣下。婢仆亦感泣曰。听主公之言。俺等自知其罪。遂失其所争。尝与朋侪十数人。游赏于郊外。有女师奏歌舞。呈其妖声美态。人无不属目。公端坐一隅。凝然不顾也。晚年筑数椽。名以主静。左右揭退陶遗墨。取圣贤书置丌上。专精玩索。遇疑晦处。辄掩卷深思。必晓解而后已。尤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42L 页
用工于大学中庸。研究累岁。反复沈潜。遂著中庸质疑。多有自得之见。就数学启蒙注。解其难晓处。以示子侄曰。此亦穷理之一端也。晚而留意于礼书。以家礼分篇目。自宋朝名贤以及海东诸儒辨论。极意搜集。为内外篇。冠礼一篇。已有成说。酌古参今。要可以行于世。昏丧祭。逐段分类。借手誊写。虽病甚。有时纂辑不释。亲友或戒其损伤神气。辄对以朝闻夕可之语。盖积十数年功力而未克卒业。惜哉。庚子春元。卜得焦易如春无功为学教不传之繇。吟成一绝曰。分寸跻攀五十年。无功前定最堪怜。死而后已惟吾职。传与无传只听天。其任重道远进进无已之志。观此诗可以得之矣。嗟乎。公初无师友教诏之责。而乃以才资之美。志气之专。窥寻于残编败册之中。有以知吾道之异于俗习。此学之成于逊志。一意推究。向前不已。吾志可遂。则不以譊喧自辍。圣人可学。则不以小成自安。俛焉日有孳孳而不以疢疾少懈。使其享有多寿。以尽其力之所至。其所就又可量哉。惜其积岁沈痼而未能大肆力。中途奄忽而又未能大进就。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43H 页
天之所以既降之而又遽夺之者。其意果何居也。象靖之愚。亦与在交游之末。或有公之所是而我得以窃议。亦有我所执迷而公惠以开示。庶几百岁在前。永敦无斁之期。孰谓弃我而先。使我独立暮涂。伥伥焉靡所归也。日其孤明胤傫然持衰。抱遗集家传。责以撰次纪德之文。奉玩遗文。恍若接其声音颜貌。吾安忍为此文。亦安得无一言。遂就本文。略加点缀。窃附以己意。以塞孝子之思云。公配完山李氏。温宁君裎之后。月浦仁溥之女。有二男一女。男长明胤。能斤斤辑父事无失。次康胤。女适士人金鲁鍊。明胤有四男。康胤有一女。皆幼。谨状。
第三从祖祖父处士府君行状
公讳硕耇。字德老。姓李氏。其先韩山人。胜国末。有牧隐先生讳穑。位侍中。谥文靖。以文章节行名于世。寔于公为十一世祖。曾大父讳文英。利仁道察访 赠承政院左承旨。大父讳弘祚。司圃署别提。随外大父柳文忠公先生。舍京而南。遂止不还。子孙因为永之人焉。父讳孝济。荫补通德郎。娶兵曹参议云川金先生讳涌之孙讳
第三从祖祖父处士府君行状
公讳硕耇。字德老。姓李氏。其先韩山人。胜国末。有牧隐先生讳穑。位侍中。谥文靖。以文章节行名于世。寔于公为十一世祖。曾大父讳文英。利仁道察访 赠承政院左承旨。大父讳弘祚。司圃署别提。随外大父柳文忠公先生。舍京而南。遂止不还。子孙因为永之人焉。父讳孝济。荫补通德郎。娶兵曹参议云川金先生讳涌之孙讳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43L 页
熙之女。举七子而公第居三焉。公生而资质淳美。事父母以孝闻。通德公尝有疾。公谒医数百里。犯昏夜涉冰澌。累数十反而不怠。汤剂必亲。衣带不解。疾已然后复初。通德公素家贫多子。公叹曰。人子未能致身策名以禄养其父母。反以吾衣食之累以贻其忧。不孝也。遂明农力田以致养。率有多弟恩爱备至。外内之间。洽焉无一辞。五弟处士公外内早丧。二女一子未有所依。公亟收而畜之。抚养衣哺。人不知异焉。既有室家则又为之极力经理。至或割己仆以与之。公始娶咸阳朴氏通德郎世徽之女。家在襄阳之金谷。公尝置薄庄偫谷数十斛。外姑某夫人多取用之而难其偿。欲以若干亩归之。公曰。夫人家贫子弱。无以自立而我因以为利。于我心安乎。则辞而不受。有一士友多取息于公。初以数亩薄土归其当。而寻推还之则公受之无喜色而与之无难辞。或有为公言者。公笑曰。此细事也。何足以介意。公于奉先之道。诚敬具至。非有疾。未有不与祭。祭必齐肃。不以癃老少懈。或甚病而无以自强。则鸡鸣而起。衣服冠而以哭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44H 页
于私室。唐城宗毁。高曾二祖。亲尽当祧。而公于次为最长。亟遣子弟。祭告于庙而以二主行。别立祠以安。春秋荐献必亲。筑堵被茨检视必躬。子弟请少节其劳。辄曰。我家南迁。去故土千里。诸父诸兄。皆未能以时节获参先祀。而不肖孤偶独不死。得以奉祀高曾。及此筋力尚可支吾。庶几殚心尽诚。以报先父兄于地下也。宗族或贫无以供粢盛。则不使以轮祭。且将蓄财置士。以资荐尝而未及也。教子弟谆谆以义方。劝课诱奖。老犹不懈。疏亲子弟。视之无间于己子。见其向学勤。则喜动于心。进学怠则忧形于色。有时与子弟语及家学陵替。俯仰感欷。食为之不甘也。公端居閒养。享八十有二年。以丙辰正月初三日。考终于寝。以其年三月十八日丙子。奉窆于闻韶县北长丘向未之原。公始娶而无子。再娶顺天金氏夏命之女。得一子晟和。侧室子二。用和保和。女三。长为士人李宜新小室。次适文斗纲。季未行。晟和有二子一女。皆幼。公资禀岂弟。德性温厚。持己则务和易而戒忮克。居家则事长上孝而与兄弟友。其处宗䣊也。则敦仁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44L 页
而贵义。或有志游学而患于资之。则必随分赒惠。或贫不自振。死无以棺敛。则必尽力赙赗。外而处乎邻里以及乡䣊。则其待之也和而顺。其交之也信而义。外执谦约而不挠于浮哓。内坚操介而不苟为崖异。一时交友。皆推以为善信长者。而吾外祖密庵李公。常啧啧亟称于人不置也。象靖猥荷眷抚。蒙被教育。赖天之惠。幸得数年无事。庶几奉以周旋。以毕馀惠。而天不慭遗。遽失依归。户门之悲。盖无所终极矣。而从叔父公草其遗事一通。欲有以撰次为文。顾惟浅劣。恐无以发明其行治而或反贻忝累是惧。盖以是辞焉而不获。谨第录如右。以备秉笔者之采择云尔。谨状。
仲氏遗事
公讳宪靖。字景先。韩山人。我李系出牧隐先生文靖公讳穑。公其十四世孙也。文靖之德。裕百世后昆。故吾兄弟皆名以靖。示反本也。高祖讳弘祚。位怀仁县监。号睡隐。以清德雅望重一世。从外祖西厓柳文忠公。娶于花山而宅焉。丙子之乱。寔为义兵将。曾祖讳孝济。好清閒不仕。祖
仲氏遗事
公讳宪靖。字景先。韩山人。我李系出牧隐先生文靖公讳穑。公其十四世孙也。文靖之德。裕百世后昆。故吾兄弟皆名以靖。示反本也。高祖讳弘祚。位怀仁县监。号睡隐。以清德雅望重一世。从外祖西厓柳文忠公。娶于花山而宅焉。丙子之乱。寔为义兵将。曾祖讳孝济。好清閒不仕。祖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45H 页
讳硕观。以文学词章为士友所推。年四十一而卒。先妣李氏。掌乐院主簿密庵先生讳栽之女。葛庵先生讳玄逸之孙也。幽閒静一。寔有闺誉。以年十七。归于我大人。以 明陵己丑之三月廿七日。生公于苏湖之里第。公于次为二。公幼端好明秀。不喜随群儿戏嬉。亦无妄言色。丙申冬。先妣殁于痘。时公年八岁。悲伤哭泣之暇。抚育乳下弟。起旋如厕。未尝相离。幼弟亦视之如慈母。常呼小字以随。婢仆之小儿习闻之。呼其兄弟。亦以兄之小字。幼弟尝刀割指血流。公持之泣如己痛。临食必呼与之俱。得一物。必先弟而后己。其笃友类如此。稍长嗜读书。终日不离册。诸儿虽游嬉在傍。亦不顾也。公少迟钝不甚通锐。然端坐缓读。声响寥朗。必淹贯成诵。故自始学时未尝一受夏楚。凡宗族朋友之训戒子弟。必以公之孝友勤谨。其子弟之相语。亦自以不及也。年十四。出就外大父学。外大父教小儿严。少有过差。笞责之不小贷。公从之三四年。未尝有过失。其言为进对之间。不待劝教而从容温雅。有如成人。外大父常曰。此儿资质洵美。可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45L 页
使问学。既而受小大学论语。刻意笃志。兀兀无懈。供松明以继晷。嚼树实而充饥。交游或以攻苦食淡。不若早归开其意。则公辄以胡康侯所称汪信民之言者为对。及归。外大父手书敬斋箴至乐斋铭夙兴夜寐箴等以与之。公归而服膺。褙纸作帖。以时自省焉。年十八。娶于上洛金氏之门。其外舅德胤好劝学著文。公挟册受书三年而不怠。金公尝曰。某岂弟淳笃。真古所谓宝婿者也。辛亥冬。祖母申氏遇病笃。公昼夜不解衣。亲汤药匕箸数月。病得已。公自是益瘦败甚。明年二月。遘疠疾辗转沈痼。服药竟不效。以七月二十三日卯时下世。得年才二十有四。呜呼痛哉。公疾既病。谓其弟象靖曰。病中无他思。但恐男儿未三十溘逝。重贻不孝之罪。象靖辄慰曰。兄素刚明有气。朝夕当得稣快。岂宜出此语。呜呼。岂知吾兄之仁而遽止于是邪。以其年十月十一日。葬于府治南古岩负庚之原。公连生二子一女。皆不育。一子先公殁之前四月而生。其小字曰润。公天禀纯粹。资地质实。居家笃孝友敦姻族。处乡党谨以慎。接交游和而敬。其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46H 页
事长也。先意承顺而唯诺之惟谨。其待幼也。极其诚爱而务尽乎道理。恶言不及于婢仆。仁闻傍被于邻里。见其容接其辞。盖温乎一仁人。而及遇事临机务。又断然有强毅长者之风焉。公既从游外庭。得闻古人所谓修身治己之法。盖欲从事于斯焉。而惜其早抱奇疾。旋夺忧冗。不得大肆其沈潜种绩之工。则忧嗟悼叹。累发于言色。且将与四三兄弟。相从于寂寞之滨。得以更攻互磨。庶几赖天之灵。或有异时成就之望。而人事之不可知者奄然如此矣。公德不得食报于躬。名不获有闻于世。而美行懿范。又皆日远而不可见也。则其不知者。不过以公为端雅一少年。而其亲与相知者。亦于其孝友敦睦之行。岂弟慈良之德。有不能尽知之也。顾弟不敏。不足以摸状公德之万一。然孤儿异时成立。虽欲继述其志事。而其见闻又不逮于今日。则恐翳然而莫之徵。且余后于公数岁。得公之始终详焉。故猥为之纂辑。以贻其孤。扬潜阐幽之士得而视之。幸赐以一言焉。是亦仁人君子劝善成美之一道也。癸丑冬十一月庚子。叔弟象靖。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五十二 第 546L 页
抆血谨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