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自动笺注)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書
  
公元1760年
金景蘊(庚辰)
七月半後書。
承領多時
徒御遠戒。
尙此稽謝。
但有愧恨而已
卽惟返稅。
侍學佳勝
別紙謬詢
足見玩索之功。
但聯牀對討。
目擊而道存。
何必遠形紙墨借聽於聾邪。
不敢厚意
草草報去。
必多訛謬
幸細勘批回
此相益之道也。
伯仲爲學如何
山上之別。
至今依然
仲氏左顧之意。
極感不遺
但病憊如此
有妨酬酢
恐只成閒往來耳。
  別紙(大學或問)
 敬者。
一心主宰
萬事本根
心以體言
事以用言
體用本末
方是周徧罅漏
雖則無內外。
然只以一箇心包了。
豈不空蕩蕩邪。
萬事萬物是外底。
其理固具於心。
然直謂事物具於吾心。
則亦失內外之分矣。
 以禮制
視聽言動之制於外。
恭敬之主於中。
皆是禮制心。
制字做工夫處。
今曰存諸中者。
自有所
制。
把作功效說。
恐未穩。
 千蹊萬徑
(止)但得一道而入。
可以推類而通。
萬物雖各是一樣道理
然皆自一源中散現出來。
不可道一事通。
萬理皆通。
然竆得一事。
迤邐類推
漸見貫通一理處。
千蹊萬徑
只大槩譬喩
不可泥著言句便謂格一草木之理而可坐推忠孝之道也。
 不可盡者心之事。
可盡者心之理。
竆格多後。
到得豁然貫通處。
一心瞭然
萬理明盡。
事物改頭換面出來
亦非理外之事。
所以便能識得
滄浪淸濁之歌。
聖人便聲入心通
豈非未聞歌時其理便已盡邪。
 義之所安。
利之所在
來諭推說儘好
言於絜矩之末者。
欲其以義爲利不可徒事貨利之利。
非以明絜矩之效自無不利也。
公元1761年
金景蘊(辛巳)
續續拜問
感荷
知靜棲有日
觀書輔仁
兩臻其功。
尤庸慰喜
來書縷縷
足見奮志邁往之意。
然亦須有眞實用功處。
方有田地可據
兩手
拳徒發憤慨之意。
只是空言不濟事耳。
大抵人無志氣
則安於卑陋不足以有進。
然不能細心下從事密切之工。
亦無以按伏其飛揚動俠之氣而不能有成
古人所以致謹於灑掃應對之節。
旋進退之間。
平易卑近爲道而不騖於高遠
切實沈潛爲學不尙浮夸
俛焉孶孶
以盡其平生之力。
日用之間。
自有持循據依之實。
向之浮揚動俠之氣。
潛化冥冥之中矣。
賢者有意
向之所講大學論語
皆是物也。
今不硏究於此而欲別求所以針身滌愆之方。
是舍十全補之劑而欲求海上單方
僥倖一朝之效。
吾恐其必無幸也。
於此加工
句玩字索。
體驗服習
專一悠久爲功而勿急於近效
久久自有得力處。
正欲速不得也
知行互礙之喩。
眞切用功
足以及此
持守反己內省之道。
格致博文詳說之功。
二者疑於相妨
各自用力
齊頭做取。
勿以多礙而生厭
勿以效遲而中輟
積而至於久則齟齬純熟
梗澀圓活
持守之際。
義理昭著
講討之間。
此心專靜
不惟不相礙而
反相爲用之妙。
雖然
此亦深造之餘。
自得之效耳。
不須準擬等候
低頭用功
過極辛苦不快活境界
然後方有好消息之端。
切在加諸意而已。
他人之力。
顧莫能與也
大凡爲學
全在沈潛縝密
韜晦靜默
方是儒家氣味
見少朋友未有實得而先自擔當擡夯有高標揭己之意。
來書不能無是患。
大段磨治
方可語向上事耳。
僕未之能也而所聞先輩如此
不敢隱焉。
未知還可高意否。
公元1763年
金景蘊(癸未)
病懶把筆
每於與伯仲書。
附問動靜而已
十五日惠問幷箚疑一通
仍審孝史支相。
讀禮餘隙。
又有讀書求義之功。
以慰瀉。
象靖一味勞憊
閒中無事時。
節要遮眼
覺義之無竆。
知從前歲月徒向優泛中過了
至今若存若亡
一分眞實得力處而筋骸弛廢
雖欲策勉旋復亡失
只拊躳悼歎而已
如僉哀。
年富志強。
同堂博約
必有長進處。
令人健羨也。
來書知行二之疑。
不易點檢到此。
年紀尙少
涉學尙淺。
安得免此境界
低頭下心
著實用力
漸漬
到得純熟
自然打成一片
不須計較功效
生憂疑。
先聖所謂獲。
孟氏所謂助長之病。
切須戒此也。
疑目。
可見思索之功。
往往齟齬
本文正義
全然背走。
虛心靜慮
一日一兩段。
逐句逐字
一一忖過讀了而思。
思了又讀
通透爛熟
浹髓淪肌
使其言若出於吾之口。
其意若出於吾之心。
泯然彼此之間。
向之疑眩而未定者
自呈露於面前
不待如此費力推究也。
兼又神氣專一
踐履工夫
自然有力
一擧兩得
與貪多欲涉獵搜索者。
得失疎密
迥然不同
加一日之工。
當知其不妄也。
昏惰中略評注
幸於棣案。
對同勘過。
如有未安。
切須反復
毋以鄙說可信也。
仲哀論仁一段
頃有少往復
付之虛便。
能不沈浮否。
幸須批破。
要歸至當
千萬。
  別紙(論語)
 孝弟章其爲仁之本歟。
此仁字。
偏言者而言云云
旣曰偏言則須就愛之理上。
得意味。
就親親上如何
仁民愛物如何
仔細辨認
又就自家
身分看得欠闕處。
著實用功
方是實得力處。
只如支蔓泛濫
全無干涉於己分耳。
仁包四德
不但初發處。
成就結裹處。
一箇生底道理
貫徹無間息耳。
 不重不威集註
若無忠信
豈復有物云云
誠字。
有以實理言者
如誠之不可掩。
誠者物之終始
實理自然
涉人爲。
有以實心言者
如不誠無物
誠其意者
實心做去。
不容虛僞
忠信二字
正實心之謂也。
讀書
若不實心去讀。
便如不曾一般
便是無這讀。
寫字不實心去寫。
便如不曾一般
便是無這寫。
今曰無復有是心。
則是便以無心無物之義也。
須更精究看。
方見條緖也。
 無諂無驕集註
禮則處善循理云云
好禮之人。
日用之間。
惟安義理不自知其富。
此地位儘高。
就義理上。
竆究到底
眞實體驗
積累純熟
方到此境界也。
 志學章五十而知天命小註
朱子云云
理以事別
(止)所以爲理者也。
大事而有大事
之理。
小事而有小事之理。
此理之所以不同
氣有淸濁
不能皆同。
此性之所以各殊。
而以天命本言之。
則理之所以爲理
性之所以爲性者。
莫非是命之派分而其本體全一而已矣。
此段看得大槩是。
 干祿集註悔理自內出
人之心自有羞惡之理。
誤著一事
知其非理而悔之者
是在內之理發云云
悔之則悟昨非而得今是。
是底便是理之自內出者。
不可羞惡理發出來也。
 人而不仁章。
仁者
人心全德
所以該管萬事
貫統無間者也。
旣無是德。
將無管攝事物云云
大槩如此
然須嚼破仁字情狀意思出。
方實見其體事無不在處
不可儱侗泛說也。
 祭如在集註有其誠則(止)無其神。
蓋不誠則無物
若無誠以祭。
則是祭便無何
故幷與其神而無之也。
天地祖考之氣。
卽我之氣也。
一其思慮
盡其誠敬
精神凝注
一無
雜。
則自有感通昭格之理。
便是有其神。
若無是誠。
則吾心與是神無交接感通之妙。
便是無其神。
如何
此條疑得解皆是
亦須實體鬼神情狀
方得。
 王孫賈問章集註
逆理獲罪於天。
非謂逆理而後獲罪於天。
逆理卽是逆天
逆天所以獲罪否。
如此
 韶盡美章。
以其功之一也。
(止)知有未盡善之實。
樂之聲音節奏
治功而成。
舜武之治功
極其盛。
見於聲樂者皆美。
而其德之所本。
與其時之所遇有異。
其實不同者。
細究之則舜武之治。
韶武之聲。
豈無差等
只大槩言治化之盛。
聲節之美耳。
先儒亦有如此說。
然亦不必深究費力也。
 朝聞道章集註
實理也。
實理字。
兼言死生之理。
日用事物之間。
莫不各有當然之理。
逼塞充滿
莫非眞實
人能知之深而信之篤。
則雖死而無憾
非謂達於死生之理也。
 仁而不佞集註全體不息
顔子不違之前
可謂全體不息矣。
三月違仁之時。
不能無些欠闕少間斷。
不必顔子分上想像不違仁底影子
體認得全是甚物事
不息用甚工夫
 三仕令尹章。
子文之忠。
文子之淸。
未知其果合於理而無人欲之私。
所以未許以仁也。
旣有私意之間。
則亦不可以眞箇忠淸許之矣。
聖人不必逆料心術
只觀其迹而許之以忠淸矣。
忠淸以事言。
仁以心與理言
子文文子
眞箇忠淸而未能當理無私心。
故夫不許其仁也。
不必逆料心術
非聖本旨然則何不姑許其仁邪不許其仁而特許忠淸
忠淸之與仁。
不同矣。
更加體究如何
 不違仁章。
日月至焉。
(止)亦可以全體不息言之云云
全體不息
朱先生以爲顔子不能
諸子乎。
如此疑難
都無實得。
作一話說
前後此等意思甚多
恐是不曾切己思惟也。
就日月至焉。
所至何事
用何工夫可以至之。
仔細體認
方可實見意味
自家這裏有少分交涉耳。
 中人以上章。
集註精粗二字
兼指理物
此以道而言。
不必言兼指事物。
 甚矣吾衰章。
存是道於心。
道是亘古今而不衰
所以心無老少之異。
(止)此身旣衰。
在身之心。
亦恐不能不與之俱衰矣。
道是亘古今而不衰
此亦依樣說道字。
看得道是何面目
方得血氣有時而衰。
志氣無時而衰。
如說死而後已
得正焉而斃焉。
何嘗與身而俱衰邪。
 志於道章據於德。
人倫日用之間。
其所當爲者而力行之。
少間斷。
久久成熟
自有實得。
不覺其自別於心云云
大槩是。
不覺其自別於心。
非所以語德。
昔有而今亡。
乍得而旋失。
不可有得
須是據爲己物。
常存不失
始是眞箇得耳。
 
子所雅言章。
夫子不言
(止)覰得於此等處。
日用語默
固是性道之流行。
然若只就流行便可覰得本體
子貢何以夫子文章而不聞性與天道也。
本體不離流行不可流行本體
正要默而識之耳。
 以能問於不能章。
仁者之心。
廣大公平
體量與天地同其大。
人有觸犯
自未覺其有物來犯也。
此語大槩如此
然恐亦未能嚼破眞實意味
更加體究看。
如何
 興於詩章
自興詩立禮之時。
已做仁義之工。
至於成於樂。
蕩滌消融
知行俱盡。
自然至於精熟矣。
自興詩立禮之時。
已做仁義之工。
此句非是
工夫小學樂詩禮時。
此三者。
乃其成效遲速淺深之別耳。
蓋興於詩則能善善惡惡而明於義。
立於禮則蹈履規度守夫仁。
至成於樂則冲融和粹
渾然天成
益精而仁益熟。
詩禮與樂。
淺深疎密之分。
故其興立與成
難易先後之序。
仁義精熟之效。
所以發見於是也。
 子見齊衰小註
朱子曰見冕衣裳
(止)自可云云
聖人之心。
至誠無息應事接物
各當其則。
可敬者則恭敬之心發而因用其敬。
可哀者則憫恤惻怛之心發而自不敢以燕居之容臨之。
自不覺其肅然起敬便作而趨矣。
所論甚善。
 子在川上章往過來云云
道體運用循環之妙。
本無俄忽之間而未有聲臭可尋。
卽其日月寒暑之往來。
水流物生不息竆上
覰得是體矣。
如何
固是如此
然須先體察得道是甚物事
始得。
 與道爲體。
此體字(止)相爲體之義。
無形掛搭在事物上。
事物骨子形見焉。
所謂與道爲體也。
 有天德(止)其要在謹獨
天德(止)德與道之要。
大學之序觀之。
心正身脩。
天德
齊國
天下平。
王道
而其要在誠意謹獨
謹獨一段工夫
下面事皆虛僞不實
終身陷於自欺矣。
天德王道
皆從謹獨做起。
非道中間之謂也。
公元1772年
金景蘊(壬辰)
仲春長牋袞袞數百千言。
詞采鉅麗
義理深奧
足見近日硏究體認之功。
放廢昏聵
三四讀猶未能領其旨要
可議疵纇哉。
仁義二字
人道大端
求仁精義爲學急務賢者有意焉。
則固已不昧於路逕
而偏全體用之分。
渾淪開析之旨。
亦皆有條而不紊。
苟能親切體驗
積久有得焉。
豈非大快活事邪。
第其文句之間。
多有齟齬而未甚親切
交互而未甚分曉
擬議揣度之意多而實體力行之味或反不足
以是而求仁。
恐終不能以自達矣。
夫仁之一字
專言則包四者。
偏言一事
所謂心之德者。
以專言者言。
愛之理者。
偏言者言。
愛之理。
固是心德一事
而心之德。
亦非離乎愛之理也。
今曰卽乎心而統體公共之德。
則是德也未嘗局於仁之一字
以是理而體是人
方爲惻怛
慈愛之道。
比德字較似親切矣。
仁者
天地生生之德而人之所得而爲心者。
其所得生生之德曰愛之理。
此乃仁之本相
卽此生生之德。
辭讓羞惡是非之理。
故合而統言之則曰心之德。
其所言之偏全而異其訓。
所謂生生之德。
通貫乎三者之中。
偏言之而未嘗外乎專言。
專言之而未嘗離夫偏言也。
今曰統說公共之德。
則似指天地大德之生生未見其具於本心
曰不局於仁之一字
則是仁字未足以盡此心之德而所謂心之德者離乎仁而別爲一物矣。
以是理而體是人方爲惻怛慈愛之道。
則是方其言心德固未體於人而後乃旋次生愛之理。
比德字較似親切
則是德字爲泛忽無情而必待愛字而方爲親切也。
譬諸四序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各有所司
偏言則春只是生底。
而專言之則卽此生底。
長於夏而收於秋而成於冬。
一箇生底意思貫徹四時而無間斷
朱先生大煞說破玉山講義集註諸說。
更加反復體認
到得通透無礙
方是眞見。
不可只如此揭過便謂究竟也。
義字之
訓。
却以體用言。
心之制。
固以性之本體而言。
而曰事之宜則就事物上斷制裁割處言。
與仁訓之就偏全言者
取義差別
若只就未發處言。
則當曰宜之理。
不必言事宜也
只說心之制足矣
何須說事宜哉
下段所論。
圓活周遍
有意思
仁義二字
看得未甚通徹
而只將外面影象
分開渾淪
說合說離。
徒有想象揣摸之勞。
裏面眞正意味
終有咬嚼未破。
今且放下許多見解
且就仁義上。
究得如何而爲心之德。
如何而爲愛之理。
如何而爲心之制事之宜。
且莫懸空生辯。
孔孟程朱言仁義處。
虛心玩繹
著實究索
使當體道理。
瞭然心目
仍就日用應接處。
體驗踐歷
勿以難成而遽輟。
勿以欲速而助長
優游漸漬
積久不懈
私欲盡去渾厚
慈良淸峻剛烈之體自復於胷中矣。
如此方是仁義氣象
不待懸想臆揣而此流行日用之間矣。
區區未嘗一日之力而感俯問之勤。
敢誦不逮之言。
幸更許反復
務要至當之歸。
千萬。
公元1774年
金景蘊(甲午)
索居寡陋
無與論此事。
邇來賢昆仲書面俱罕。
意謂相忘江湖
向者季有講論一紙
令人心開目明
繼而得損長牋幷別紙一幅
足見玩索探討之工。
喜幸如之。
仍悉彼時侍懽啓居平迪。
僕衰殼僅延。
只是神精耗弊。
筋骸弛緩
往往收拾不上
時以書冊遮眼
往往契會欣然處。
轉眄之頃。
旋復失去
只如汨沒作一世人耳。
柰何柰何
來書百言
論議宏闊
旨意浩洋
包籠中庸一篇之旨而約以爲言。
用工非不勤且摯矣。
然揆以平昔所聞
則殆異乎是也
道體
雖極於高深遠大未始不流行於日用常行之中。
合衆小而成大體
自卑邇而陟遐。
條緖次第
工夫階級
馳心想象懸揣之域。
不如遜志低平近實之地爲可以據依有得也。
是以孔門之敎。
以孝信讓之規。
恭敬忠恕之訓。
而性與天道則有不可得而聞者。
子思懼夫道學失傳而著爲此書。
首言性道之出於天而繼以存養省察之要。
復以知仁勇三達德
丁寧反復
以示造道成德之方。
費隱一章
申言道不可離意而結之以
造端夫婦
其下又以費之大小
發明前章
而以道不遠人素位而行自卑邇言之。
以寖極乎其大。
然亦自其庸行之常而推之耳。
誠明以下
乃以天道人道
以明學問極功
聖人能事
而如致曲成已。
德性問學
皆是下學進修之工。
卒章
一篇之要而約言之。
尙絅闇然
謹獨存養
皆是立心務實著己近裏之功。
形容道體之妙。
極於無聲無臭皆是眞切實學
初非架空騖遠之言也。
今來洋洋說道體用大小而略於修德凝道之實。
至其形容道體
則直以包羅溥徧
洋洋浩浩
無物不有
無時不然
方所數計可言等語。
極力贊揚體段運用之大。
而其眞實體面緊切意味
未有體貼咬嚼之意。
愚意且把此等意想
拈置一邊
從頭到尾
字字鑽硏
句句勘覈。
天命之性性字是何樣面目
率性道道字是何等義理
反復沈潛
行思坐誦。
零星湊合
分寸積累
始者或有滯礙而難通。
怳惚而難捉。
或有將信將疑半明半暗處。
不住用功
不得不措之工。
積久之餘。
羣疑漸剝。
眞意始露。
是則孟氏所謂
深造自得
延平所謂融釋脫落者。
至是而回頭向日所見
只是象外之影。
夢中之飽。
直是一場脫空耳。
知止而后能得。
知至而后意誠。
自此操存修省之工。
始有實地可據
弘輔書中。
亦有此意思。
已略貢愚見而來諭殆有甚焉。
故敢索言之。
未知還可高意否。
區區平日略見此意思而用功不力
老而無成
只是說耳。
毋或見訟於左右否。
此紙可商確於棣案相對之日。
未中理。
十反往復也。
近覺此道日孤。
後生輩皆爲擧業所引取。
留意賢昆仲
指不屢屈。
而又未見貼裏用工著實進步
下梢孟浪不濟事
敢冒不逮之恥而有獻焉。
幸有以諒之。
  別紙(中庸)
 序。
必使道心(止)每聽命焉。
蓋心一而已知覺之根於仁義禮智之正者。
道心也。
生於耳目口鼻之私者。
人心也。
原於正者則充擴之。
生於私者則制之以義。
道心總管檢攝人心不至猖獗橫肆云云
所論略有意思
更加玩索涵養
簡潔分明
日用間易以得力耳。
 首章修道之謂敎云云
道亦未免有差
此句甚誤。
道本恰好而人自有過不及以違於道。
聖人因其道之當然品節裁制
使無過不及於此道耳。
 十二章君子之道云云
道體至廣至大
聖人容有所不盡。
萬分中一分耳。
矦氏所謂禮官博施
亦其一端
來諭以爲孔子問於人而知之。
所及而能之。
本非不可知不可能底物事。
此數句。
又賸出不是本意
旣曰不知不能豈可謂知而能之。
若是可知可能底物事。
則又豈可謾爲不知不能乎。
問禮問官
矦氏偶引一事證聖人之不知
孔子乃問諸老郯而知之。
來諭云云
大德必得壽位孔子不能
豈可謂非不可能底物事乎。
堯舜之治。
不過九州
烏在其力所及而能之也。
道體無竆
際天蟠地
零碎緊要處
容有不知不能不害聖人
不害爲君子之道也。
此章言道之費形容極處
領略大義
低頭用功可知可能處。
終身勉焉
而有不盡
可作此閒究索邪。
 十三章章句云云
前章極言道之費隱大小
以爲第二大節
而其下雜引夫子之言。
發明此章之旨。
而前三章言費之小。
三章言費之大。
今曰前章言道體段如是廣大
則是徒見聖人天地所不能盡。
大莫能載一邊
遺却夫婦所知所能語小莫能破一段也。
如是則此一章不足爲一大節
而下三章
特以補此章之闕耳。
其可乎。
論章下道不遠人夫婦所能一段
亦未甚通活。
夫婦所能。
聖人不知不能
則固爲道中之一事
然凡居室之間。
彝倫日用常行
皆在其中
是亦率性之道而不遠於人者也。
道不遠人
衆人之能知能行。
則是亦指費之小者而言。
豈可率性二字而謂擧道之全體
聖人天地所不能盡者邪。
 二十章仁者人也。
蓋人所以有此身者。
天地生物之心而做成者也。
旣有生物之理。
故人以之生而旣生之後此理亦未嘗離焉。
則人之一身
雖是一團血肉而乃天地
德之所寓也。
不待假借於外而惻怛慈愛之意自有不可遏者。
可見腔子只是物事也。
然則指此人身曰仁也。
亦可也。
未知如何
此段看得甚好。
仁德二字
是人稟受得來以後之名。
天只生理而已
人身曰仁
此亦倒說。
蓋將人身來貼訓仁字。
非以仁字訓人也。
此等處。
不必解說
只將章句
諷味玩繹
自有無竆意趣
所難形耳。
 二十五章章句誠以心言。
此誠字。
恐當以實理而此以心言者
蓋以物之所由生而言。
則理爲之本。
而以物之所自成而言。
則心爲理之本歟。
抑以物之所以自成。
人之所當自行二句
直解本文正義
而下重複轉換說。
以明夫上一句。
雖是自然之理而實主宰萬事之本也。
一句
雖是自去做底而乃自然固有之理也。
如何
或有問旣說物之所以自成。
又云誠以心言。
莫是心者物之所存主處否。
朱子曰。
誠以心言。
是就一物上說
凡物必有是心。
有是心然後有是
事。
據此則誠以心言。
承物之所以自成而言。
見成人物上指其所主者而言原其物之所由成。
固實理之爲。
然得此實理而自成。
則心固實理之主宰也。
道以理言
就日當行之理而言。
非指在天之實理也。
重複轉換以下
雲峯略同
尋常未曉其義。
上句旣說誠者物之所以自成。
而承之以誠者以心言。
則不上下各異其旨。
朱子旣曰凡物皆有是心。
則是通人物之自成處言。
專就人分上主宰萬事而言。
恐皆未安。
未知如何
 
二十七章章句大小相資首尾相應云云
存心無以致知
言致知之資於存心也。
存心者又不可以致知
此言存心之應於致知也。
大小雖殊而實相資。
首尾雖分而實相應。
大小
以道之巨細而言。
首尾
工夫先後而言也。
朱先生此意極多。
如序不可亂。
不可闕。
不可躐等而進。
半途而廢
如此
方能如此
如此
不可不如此
皆是此意。
章句不可以不致知下著一故字。
可見其義。
若如許氏說以尊德性問學爲首
以下四句爲尾。
則上二句
全無收
殺。
而故字全然閒賸不著矣。
尋常每有疑晦
不敢自隱
幸更思而駁示也。
 卒章知遠之近。
章句云云
此句。
是以對物
交接相應處言。
如君使臣
臣之事君。
子之事父。
父之敎子
在彼之有是有非。
由於在己之有得有失也。
如是看。
親切有味
所論儘有見到處。
但恐有纏繞支蔓之失而少平易切實之味。
須是細意下心
從容諷玩
認得本文正意
久久積熟。
方有融會貫徹處。
方是眞消息也。
須先將語孟。
熟讀玩味
見得此道明白切近
只在目前
平易高遠
細密廣大
認得愨實至當體面
然後看中庸。
始知彌六合退藏於密
皆是實學
方有實地可據而無騖虛慕遠之弊。
此在高明氣質分上
亦爲變化之端。
幸深加留意
如何
公元1772年
鄭輝祖(㙫○壬辰)
頃蒙臨枉。
得信宿之穩。
足慰十年傾嚮之私。
又復遠寄書問
厚意何可忘邪。
仍審侍餘學履萬相。
意外事變
眞是萬事無不有。
事過境遷
進學
不可不勉力
以淸秀敏妙之資而重以靈芝醴泉之感。
朋友期待
政自不淺。
惟在篤志彊學。
浸漸積畜
亦何地之不可到哉。
象靖病與衰謀。
一味疲懶宿志荒拋。
無以自說於故友
何敢望自遠之樂邪。
惟視以爲戒。
益進竿頭之步。
千萬望幸焉耳
公元1781年
鄭輝祖(辛丑)
前書未覆。
後問繼至
厚眷可感
逋慢益重。
仍審老熇侍餘履用毖重
象靖衰憊甚而恩命益重。
向者基川之行。
蓋將以趨肅。
中途患瘧。
望絶前進
不免呈疏徑歸。
又承俟間上來之批。
殘骸極炎。
不相與敵。
姑此孱伏。
分義惶懔。
鑽地不得
柰何柰何
區區行止
只是視病爲前却
豈敢與論於世道汚隆
賢者費辭推借
至於二字題目
尤非可施於人人者。
令人愧恐而已
先生言行錄
承覽已久而鄭重不敢點標。
且緣邇來心緖煩撓
未能專意玩繹
早晩得閒靜境界。
隨分考檢
以聽可否之敎耳。
禮疑素所昧然
何敢與議。
不敢有問無對
略貢瞽見
以備采擇
大抵旣無主喪之人。
几筵
必待三年
然尊叔母夫人在堂
似當一周除靈而亦不必祔廟
卽殯處仍存几筵
朔朢設奠
再朞之日而入廟。
世俗通行之例。
未知如何
母夫人服制
旣非繼祖之長婦
則恐只當本服大功耳。
或人別紙
喪服小記。
三年而後葬者必再祭。
其祭之間。
不同時而除喪
註。
再祭謂練祥也。
二祭不可同在一時
如此月練祭則次月祥祭云云
今此練事
以未經襄禮退行
初期在月內。
若欲卜日行練而期日行祥
祥練同月。
非禮意。
似當以初朞日行練事
以來卜日行祥如何
大祥退行
似未安。
開元禮
未再周葬者。
二十五月練
二十六月祥云云。
二十五月。
大祥之月而行練。
退行祥於後月
今依此綿蕝似當。
未知如何
雜記
有父之喪。
未沒喪而母死。
其除父之喪也。
服其除服
卒事反喪服
註。
除服祥祭之服。
以示於前喪有終也。
家禮重喪而遭輕喪
其除之也。
亦服其服而除之。
卒事反重服云云
練事之日。
練衣葛絰行事而卒事反重服
大祥白衣布直將事
卒事還服重服
合禮意。
十五月之禫。
以不忍於凶時行吉祭
故禮家許其無禫。
月盡翼日朔。
服禫服哭而除之。
如何
練事
旣有故退行。
不可無告由。
前一日因朝上食。
告以小子不天
禍孼洊酷。
喪制未終。
奄遭考喪。
草土悲遑。
不敢行練。
襄禮纔成。
初朞奄迫。
追行練祭
哀慕罔極云云
而行祀之際。
以孤哀名書祝。
則雖與題主不同而恐無妨
今人家多依此行之耳。
公元1768年
答權信甫(必忠戊子)
千里枉顧
三日信宿
慘悴無聊
不得盡扣其所有。
區區傾嚮之意。
旣久而猶未釋也。
卽承委辱惠問
意寄勤厚
古人之義而愧無德以堪之也。
仍審愆陽
侍餘起居增相。
日有觀書玩理之工。
區區慰喜
奚翅對面款晤邪。
旱熱烘人。
涔涔度日
得來書。
不覺心開目明
左右聰睿嗜學
重以沈玩之工。
何所不至哉。
前日竊覸持守之力多而或少竆格之工。
領略
意勝而似欠潛玩之功。
所以看得義理未甚精密
見於行事者。
亦必隨其所知而未能到底
虛心游意
反復推究
顚倒爛熟
使書冊之理。
默契於吾心。
見得無味中之味。
眞如芻豢悅口
自然理心定
持守堅固
所謂知至而后意誠也。
區區未能用一日之力而愛慕之深。
聊誦所聞
未知意下如何
別紙非淺所及
孤遠索。
草草塞白
未保其或是也。
  別紙
明德新民
先後輕重
不記當時有無此語。
神思衰落如此
何足以與語學邪。
據今所見
明德新民
旣有內外之分。
則亦不能無本輕重之差。
心體
衆理而貫萬事
所謂新民
明德中事。
當存體達用。
不可專內而忽外也。
當時語意或出於此
說得仔細
致誤左右之聽邪。
所喩格物說。
或問所引程子九條
詳備該盡
急於親切不遺外物
極乎廣大而做起於近小
先後緩急之序。
次第節目之詳。
自有條理
須精加究索
方知下手用力處耳。
事親接賓
行止語默
固當隨物卽格。
然若平時全無思辨之工而欲逐事上格。
則事到手頭。
不暇及者。
須是就書冊見定之理。
古人已行之跡。
反復推究
見得表裏洞徹
使義理面目
了然胷中
應事接物處。
往往不待思索自呈露。
頭面換改而自家權衡
足以硏幾揆事。
知止而后能慮也。
程子格物多端
一條最爲完備
來喩專就應接上說
姑擧其一端而言。
然亦覺說得偏了。
居母心喪而遭妻喪常服之宜。
見禮斬衰之喪旣卒哭
齊衰之喪。
輕者包重者特。
旣練。
大功之喪。
麻葛重。
夫以斬衰之重制而旣葬之。
服與齊衰等。
旣練之服。
大功等。
故兩包而兼服之。
母喪在心制則已無服矣而常服用黲。
恐或未安否
竊意居家常服妻喪之服。
有出入則著緇而服期之帶。
近於包特之義。
未知如何
祖在父亡而遭妻喪。
主喪題主
未知如何
然其夫是繼祖之嫡孫也。
則當祖爲主
同居尊者主之。
異日祔廟
不可使一廟二主也。
庶孫也。
則恐當以其夫主之。
所謂庶子各主其私喪也。
先儒亦嘗有論此者而忘未記。
大抵如此耳。
答權信甫別紙
公元936年
喪服小記曰。
大功者。
主人之喪有三年者。
則必爲之再祭。
疏云。
死者近親從父昆弟爲之主喪也。
三年者。
死者有妻若子。
不可爲主而子猶幼少未能爲主
大功者主之。
爲之練祥再祭云云
此言大功不言期服者。
擧輕以明重也。
練祥之祭。
皆爲有三年者而設。
若無三年者。
練祥之祭。
固無所於施。
期親之服。
雖於練而除。
然祭不爲除喪
則祭與除喪
自是兩項事。
不可以期服而名之曰小祥也。
愚意練祭之日。
設祭行事
忌日之儀。
祝曰奄及初期不曰小祥
有期服者除之。
祥日則祝曰奄及再期而以素服將事
庶或穩當
未知如何
無經可據
摸索爲說。
深覺僭汰。
幸望批回可否
如何
公元1770年
答權信甫(庚寅)
一別三歲矣。
悠悠懷想
只付之南鴈
忽得墜
翰。
謹審寒序
餘學履萬相。
稍慰遠遡。
都兄千里遠顧
得信宿。
雖未扣胷裏所蘊。
而容辭之間。
褎然老成
令人可敬
行史甚忙。
不能久挽。
別意惘然也。
因扣左右動靜
進學不怠
深慰所望
一書二年
雖若遲久
果於其中玩索游泳之功。
一生受用不盡
古人有終身讀論語
幸勿以遲久爲患而以實得之爲務。
如何
都兄許略有酬酢
歸後必得關聽。
幸檢其失得以示也。
躳往伻遞之諭。
千里相望
何能易遂。
幸須節却煩文
著實做業。
進取竿頭一步
所謂合堂同席而居者。
虛語也。
歲且暮矣。
侍學萬勝
公元1781年
權信甫問目(辛丑)
卒哭而祔。
周禮也。
而后祔。
五禮儀。
孔子雖善殷而朱子以爲節文無可徵。
故旣失卒哭
則寧從時王之制
近世禮家通行耳。
宗家在遠則以宗子名設紙牓代行
固禮也。
宗子代盡而主祧。
則恐當以最長名告之耳。
婦之喪。
祔則舅主之。
練祥禫。
其夫若子主之。
此出於禮記
豈有不行練事之理。
祝辭云舅使子某告于云云而祭之。
恐近禮意耳。
南容無可考。
不必考。
三復白圭等事
終身服行
不可費力閒思想耳。
文者。
言語文辭皆是也。
然文易而躳行難。
抑揚如是
如云聽訟猶人
聖人聽訟
豈不能異於衆人邪。
特以見其聽訟末而使無訟爲本耳。
三才之才。
曾見前輩之說。
今記不起
然才者。
才質才能之謂。
才質而言。
則天人爲材具之大。
才能言。
覆載生成裁成輔相
乃其能事
故稱爲三才
恐別未有深意也。
答權无悔(以復)問目
 
發引前日
有朝祖儀。
祖廟安德
今自寓居返葬
發引到葬所行之。
則已是祖奠遣奠之後
節次旣變。
告辭無措語邪。
先遣後朝祖。
却是倒次。
事勢適然
不得變通之道耳。
哀遑之際。
與易寧戚
只用喪禮
告辭
不必別爲措語也。
 祖父墳山寓舍切近處。
發引過時
未可暫奉魂帛。
行望辭之儀邪。
丘墓家廟不同
望辭之儀。
未有聞。
然若孝子之情無已
則望墓處暫駐柩而孝子哀哭
哀。
却無妨否。
 新穴在先妣壙右。
破日當告舊墓。
而入葬日。
亦當有告儀否。
此等儀節
當依備要書。
只有初告而已
方哀遑崩迫之際。
未暇他事耳。
 虞祭以後初獻
(以復)以攝子爲之。
亞獻伯嫂爲之。
則是有以長嫂亞夫弟之嫌。
攝婦爲之則是有以衆婦冢婦之嫌。
未知何以爲之。
此有寒岡已行之例。
就質於李先生
只得遵用
不可他說也。
(寒岡以次子爲攝主
故爲初獻
西平公仲子出後
故爲亞獻
攝婦爲終獻。)
公元1772年
黃子翼(敬煕○壬辰)
示諭縷縷
足見近日留意讀書
不易病後思量到此。
深慰老懷
說病證甚詳而下藥方甚當
不待庸醫更添外料而久當自見其效矣。
專意誦讀
期以三五年。
固是好意
今人不能辦得此聽信身心
所以不能遠大之業。
須是掃除日間宂雜
專心一意
爛熟句讀
硏究義理
初時不免生澀而少意味
疑晦不快活
接續
工。
勿令間斷
積而至於久熟。
無意味中自有雋永
不快活漸見圓熟
向之半明半暗若知若昧者。
今始親切分明
據爲己物耳。
應接多端
有妨讀書
古今通患
然事有緊歇。
應有緩急
其歇而緩者。
在所而亦不得盡然者。
其緊且急者。
豈可以妨讀而不應哉。
商量分數而爲取舍
少有間隙
輒復對冊
要之此志旣立
一日之間不患讀書之時矣。
應擧一事
在家處分自家志意如何
他人無容力於其間矣。
果能眞有實得。
則雖廢擧何害。
或恐不能充其志而無及彼此
則反見笑於人矣。
立志堅實有工夫
則以三二分工力。
應擧業。
勿以得失關心
此亦非分外事。
若咈庭意排衆議而必行己見。
則亦非穩當道理
十分思度
毋爲過中之擧。
亦毋墜因循之域。
千萬。
大病新差。
不可遠遊
著實用力
異日使老夫刮目
豈非幸事邪。
千萬勉之
黃子
公元936年
一別三年
瞻詠徒勤。
卽奉情翰。
侍史如宜。
深用欣瀉。
每愛左右志意堅懇。
可與進取
恨不
相與切磨
聞令叔言
向來之志。
便同劉公度長沙時意想。
令人拊心失圖
幸須回頭轉脚。
加功力。
毋負遠望
千萬。
此冊。
偸隙作數張。
未了而廢却。
今見索不能續書。
謹此還完。
然若未能著實用功
只是徒然耳。
亦何益哉。
侍學萬重
公元1778年
黃稚見(龍漢戊戌)
一紙謄慰。
已經歲時
但有悲係。
卽拜哀問。
滿紙繾眷。
審奉殯移寓哀履支相。
向來病根
完養有素
已減得八九分
區區慰遡無已
象靖一味衰憊
昔年相對
別是般人
何足奉聞者。
來書縷縷
追咎往失。
著意新工。
足認邇來檢省之功。
垂問放廢之人。
欲聞治療之方。
則正所謂借視於盲。
何說之敢對。
雖然
問寡之誠。
不敢遽孤。
聊以區區隱度於心者。
草草塞白
明者擇之也。
朱,退書早晩閒看。
此意極好
於此反復潛玩
久必有得力處。
然方在煢然哀疚中。
有心冰炭之患。
而就生面冊子大篇文字
有思考究之工。
悅豫之味未得而先有勞悴煩㞃之苦耳。
用是氣疲神躁之撓。
諧辭謔浪
之弊。
一忘一助
代翕代張。
展轉爲害不可救矣。
退陶答南時甫別幅。
子中書中。
詳說此義。
幸於日用之間虛閒舒展
使心意常在順境中。
利害得失
懺悔憂吝一切害於心氣者。
付諸忘域。
看書
大學論語
一日一兩段。
諷詠從容
隨意悅味。
勿貪多以生勞悴
苦思以致煩懣
如是日積月累
久久自覺田地寬閒。
意思平淡
便是得力處也。
敬字工夫
亦依退陶
權且勿上念。
只如此平養將去。
使心意不至走作
自然專一不至放舍。
敬亦在其中矣。
但念祥禮在近。
饋奠之哀。
時節之感。
交切于中。
難以一意將息
幸望朝夕盡禮之外
留意此事。
不至大有猖獗
千萬切望
五條疑節。
昧禮學。
不敢妄說
略貢所聞
以備采擇
幸廣詢審處。
毋躓於大事如何
  別紙
家禮
祔祭宗子在遠則爲告于宗子之廟而設紙牓行事
今旣移殯寓所
且依此例。
使宗子告于祖廟而行祭于寓下。
宗子有故則使其子攝事
喪主宗子之命行事
祝曰孝孫某使介
孫云
亦有古据耳。
後入廟。
固是禮意
而今旣在寓。
禫前撤還。
未可期。
姑且權安寓所
以俟禫期。
恐勢所不免耳。
禫後仍奉。
固未
而或更有移寓棲屑之擧。
則尤極未
使親戚陪還。
恐亦勢所不得免也。
喪祭漸殺。
雖權奉禫前而仍行上食
恐未
祥後未禫還頓。
措辭告廟
祔廟恐當。
考妣位旁題異名
只當從今名改題。
然爲旁注改題。
亦甚重難
未見古据。
不敢妄爲說。
然一櫝之內。
名稱各異。
終覺未安。
無已則因時祀前一日。
告考位改題。
明日行祀如何
告辭
當初題主
旁注舊名
中因嫌礙。
遂有改更
令一櫝。
題注各異。
思慮不審
追訟靡逮。
玆因時事
敢用塗改
將事之始。
敢告厥故云云
翌日
只用時祀本祝耳。
公元1781年
黃稚見(辛丑)
公元936年
向者滯病仙庄。
君子朝夕診視
軫惻眷顧之意。
實出悃愊
令人感戢
之而東矣。
一切病懶
闕然咫尺之謝。
首夏一書
堆在塵案
半年有贏矣。
有時撫紙自訟
何敢左右者之能
察之也。
天寒霜重
不審閒居履用比舊何似
想惟調息有道
養氣治心
有交滋而幷進者矣。
象靖一番震盪
遂致添劇。
跨涉四五朔。
得少可。
要是根本衰悴
無復差痊之望。
所幸得蒙天恩
脫去樊籠
可以隨分飮啄
不覺沈痾在身也。
前書幷別諭。
仰認調中內省之功出於眞切體驗之餘。
日用之間。
如是細作節度
循循將去。
久之自當內外帖然安穩得力處。
區區之慮。
恐其猶有強探力取之意。
助長捺熟之病。
貴痾已成十年沈苦。
根蔕已固。
不可刻意用力取效於時月之間。
莫如放下閒思慮。
除却計較
使心意常在虛閒平泰之境。
操存省察
權且勿上念。
(見退陶先生答鄭子中書
)讀書
大學語孟等平日所熟者。
一日只將一兩段。
徐吟緩誦。
反復咀嚼
見得義理悅心
眞如芻豢之味。
日往月來
不覺胷次曠坦。
四體輕安
所患自六七分休歇矣。
生面之書。
切勿耽看。
不習之理。
切勿強索。
以待異時病稍穌心稍定然後徐究之未晩
學問得力處。
不在此。
苟於語孟大學中眞有得
有終身用之而不竆者。
程朱
先生敎人讀書之法。
大抵如此
非獨爲養病而姑爲此也。
來書節目甚多前日相對
略有酬酢
不能一一反復
只擧其大者而言之。
幸乞財照。
其餘具在別紙。
未當意。
更許反復
千萬。
  別紙
操存之法。
先儒說話儘端的。
自己病痛親切
倘非日用之間眞實體察
未易形容到此。
然至謂無眞光景照管
地界可据守。
拘執搖蕩
全無頭緖云云
則似一向無形影處執捉尋覓
孟子所謂與助長之害。
程朱所戒安排拘迫之病。
賢者有心氣之患。
用工如此迫切
則其鬱滯煩懣
生一病。
未可知。
愚意程先生整齊嚴肅一段
論敬最爲要切
心體雖存乎內而其用著於視聽言動之間。
日用應接之際。
制於外所以其中也。
工夫據依
持守準的
顔氏之四勿
曾子三貴
皆是也。
如是持養之久。
漸次純熟
心志平泰
意思寬展不覺其自入於榘度矣。
朱子何叔京
(見節別集
)退陶李宏諸書
詳論此義。
幸更檢看
如此用工如何
此是一生事。
切勿
計較功效
徐徐以聽其自適
非但操存切務
養氣調病之要道也。
思慮紛擾
不得驅除
亦是多欲所致
此語甚當
然欲不必情慾
纔心有所向
便是欲。
旣欲如此
又欲如彼。
心下千頭萬緖
所以思慮紛亂無節
孟子養心善於寡欲
一事心在一事
思此事心在此事。
不雜以二三。
便是寡欲
如是久久
自然定理明而紛擾之患。
漸減其分數矣。
躳自厚而薄責於人。
自是修己接人之道。
所謂己雖未盡於孝而不可不責子以孝
己雖未盡於悌而不可不責弟以悌。
亦容有如此時節。
一向持是道。
反躳意思少。
向外意思多。
不惟無以自治
不能感動得人
徒相責望
誠意寖薄
不如專意內檢密自循省
常懷自滿之意。
終身勉勉不能已。
則子弟之過。
隨分點檢孚信素積
言出而人信服矣。
義利之辨。
儒者第一路頭
於此立得脚定然後方實地可據
不然臨事之際。
未有不爲利所動者也。
須就格物上用功。
精硏竆覈。
得道理體分明歷落然後反躳體驗
隨事省察
如分桐葉
如刀兩段
粹然天理之正不容一毫私意之干。
心與理一。
習與身安。
自然有得力處。
若無精義體驗之功而事到手頭。
欲辨於幾微之際。
見解眩撓。
取舍顚倒
辛勤而所成就者。
畢竟落在第二義。
甚可懼也。
敬齋箴貳參字。
與二三自不同。
二三者。
自然見成之數。
貳參者。
擬議以成其數之名也。
如易參天兩地
禮之周旋而貳。
皆此義也。
佛家有能與所能之別。
二三者。
所能。
而貳參者。
乃其能也。
晦庵宿溪館詩云。
十年湖海一身輕。
歸對黎渦却有情。
世上無如人欲險。
幾人到此誤平生
胡澹菴銓上疏秦檜
被譴海外十年而歸。
黎倩(妓名)遂逢莝豆之辱。
朱先生有詩警人。
公元1747年
退陶先生丁卯歸一節。
係是大賢出處
當以先生所與奇高峯文峯書爲正。
鶴峯先生師門言行而此條云。
宣廟初年
以禮判辭遞。
未及呈告還鄕
人皆疑之。
奇高峯諸賢。
 筵席言先生道德行義
無愧程朱
不可不急先招用
爲行道濟世之地。
先生已聞而不樂
一日門人告曰。
高峯諸賢之意。
以爲先生入相
然後吾道可行
請對陳啓云。
先生瞿然
卽不告諸友
翩然南行
先生之意。
避嫌疑。
非無故而行者也。
愚意一段
正說先生當日還意思甚分明
鶴老在溪門。
足以大賢
親見而實記之。
恐當以此定論
隧道之論。
只是揣度
必非先生本意也。
李伯維(宇綱)問目(論語)
 
必有忠信不如某之好學
發憤忘食集註
但自言其好學之篤。
敏而求之章集註
自言其好學
竊謂聖人之言好學
固兼知行
然亦當隨處活看。
此等好學字。
恐主知而言。
不必如此看。
皆兼知行說。
 申申夭夭
集註便自有中和之氣。
溫而厲。
集註
中和之氣見於容貌之間。
申夭氣象
當於望儼卽溫處。
體察怠放時。
卽是溫厲
申夭。
燕居時中和氣象
溫厲
全體形容處。
不可合幷說。
 
志道據德依仁游藝
疑志據依
所進之次第也。
游藝
是自志道至據德依仁
所當玩適不可闕者也。
勉齋說。
似以志據依一時下手處。
恐非集註之意。
未知如何
勉齋說。
固非本意
然如此說亦得。
 所貴乎道章集註操存省察
一說操存在上三句
省察在下三句
一說操存者。
平日涵養靜時也。
省察者。
卽目前致察於動時也。
動容貌。
便省察
其斯遠㬥慢矣。
二說孰長。
竊意此四字
與他言操存省察之意不同
只言學者於此三言者。
持守檢察
不可頃刻違也。
如何
四字
固與他處存省之意。
文義不同
就此下工夫
則上三句
便是操存事。
三句
便是省察事。
若只言持守檢察
不可頃刻之違。
則却似泛然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