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x 页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书
书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5H 页

昨奉告。审客履欠安。所业缘此未能趁课。可叹。然工夫不在向前。只在退后。若不温故。不能知新。此朱门读书法。左右所苦适如此。不可剧意用工。须休养精神。完养思虑。将前日所已读底。反复潜玩。于无味中得味。方是亲切得力处。大胜于悤悤课授奔程趁限也。阿儿全未有知觉。提挈之助。不能无望于左右。盖立必俱立。成不独成。亦未始非为己工夫也。惟调史万重。
答金直甫
意外一札。落自无何。其喜可知也。就审侍学增胜。尤庸慰泻。科声咄咄逼人。其不中者。戚促以欷。固知贤者不在此限。然未知日用用心又如何。今承所示。固有玩养之实。超然于得失之外。令人意思差强耳。此理固洋洋于日用之间而体之则合。背之则离。此古人所以戒慎恐惧而不敢有须臾之息者也。矛盾反背。初学何得免此。切勿迟疑顾虑。益加夫体验操修之功。随事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5L 页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6H 页

答金直甫
书中存心致知。不可偏废。使此心卓然树立而以书册义理。浇灌种培。此一段语。语意端的。可见日间实用心处。循是以往。不得不措。当有一会通处。但以别纸所询考之。看得义理。尚有老草处。须是细心玩绎。令其条理历落。体面呈露。日用间方有据依处。方有实下手处耳。毫釐须臾之差。非密切检点。未易看得。然便如此计较不得。须是常存常觉。接续用功久久。方有平稳境界耳。敬箴用意密切。深有益于日用。乍有未稳处。谨此批去。幸更加磨莹。到得无可改处。亦是工夫长进也。俟改刮得毕。幸惠一本。以为作意检省之地。则惠我周行亦大矣。
别纸
克复为仁者。克复乃为仁之方底意否。还是复礼。即是仁底意否。
上一句是。盖克复方是为仁底工夫。不可便唤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6L 页

礼字不可把作仁字看。
仁者天理之全体而礼即其节文也。全体浑然。难可据依。故就其节文有准则处。一一循蹈。零星凑合。便是全体。盖仁礼有全体节文之异而即是一物。非礼之外别有所谓仁也。
克己复礼。便公。公能仁矣。礼乃公而体仁者也。非直指仁也。
克己则公。公而后可以复礼。礼复则仁矣。和复礼二字作公字看则误矣。比之沟渠。己者沙土之壅阏者。而克者以畚锸疏治之谓也。(如此则公。)然后水得流行。然其遇沼而汇。遇湍而注。缓急屈折。曲曲充满。然后(即礼之节文处。)水之全体方得流行无滞。(即是仁。)固不可以汇注曲折便谓全体。然却只是一个水耳。
仁者心之全德。浑然具备。纯然无杂。(止)克去己私。复得天理。则方是公。心之德复全于我云云。
心之德是何物。浑然具备。纯然无杂。只虚加赞叹而实未嚼破仁字意味。盖仁只是天理之全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7H 页

己虽克而礼不复。则沦于空虚而亦不得以公。故既克己。又不可以不复礼。
己克而礼不复。则虽无私欲而不能尽复天理。故不可谓之仁。如释氏和虚空沙界为己身。非不公矣。而不能为仁者。无复礼一段事也。盖公字属克己上。不干复礼事耳。
大抵来谕看得仁礼二字不出。故种种生病。须更加究索。见得仁为本心之全德而礼亦其一德。礼乃天理之节文而其全体则仁。程子曰。克尽己私。皆归于礼。方始是仁。朱子曰。私胜则动容周旋无不中礼。而日用之间莫非天理之流行矣。勉斋仁即礼礼即仁一段。尤明白在疏注中。幸仔细玩绎。讨得一个会通处。方于日用工夫。有少分相应耳。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7L 页

此与克己章说心德一般。不知所全具者何物。若改以一心虚灵万理全具。则稍该括否。
惟敬是从。
从字有病。
才助寻觅。才忘昏摇。
改以助涉寻觅忘或昏跳。如何。
德盛正己。全体妙用。
此二句。微近倒说。然亦难移动。只得且仍旧耳。
微有间差以下八句。
上文既极敬之极头而承以此病痛。亦恐未安。敬斋箴。亦承不违交正之后。然此正从事之时非说敬之极功也。若节作数句。移附将迎偏系之下。以类相从。亦似简洁。而但文体已成。上下际接。易得生病耳。
答金直甫别纸
克复说。前此认得克己。则私欲去而公体见。却不思未能复礼以前犹是克未尽处。不可便谓之公。故程子曰。虽无邪心。苟不合正理则妄也。乃邪心也。朱子曰。须与立个界限。将那未能复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8H 页

敬箴尽改得好。病里无力可思绎。容俟日后看如何。幸且将来践历。一一从身上体贴出来。往往自见疵颣。不待问人也。
答金直甫问目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8L 页

此二字。皆兼理气说。未见略有主理主气之分。
率性之谓道。 率字才著意用力则。(止)才放下则云云。
率字就道上说。非就行道人上说。言道者。循此性之自然之谓也。有何用力放下之有。
致中和注。致推而极之也。 致中之工。才著意矜持。则已涉已发。其所谓推而极之者。亦只是略略地唤做戒惧之工。(止)至于致和则须用力推极去。
论致中之义甚好。致和亦非大段著力之谓。自谨独而精之。至于无少差缪。无适不然。是推而极之也。
同注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 所谓至静者。无过于不睹不闻之时。然则戒惧二字。兼见闻看。至静二字。以不见闻看。言自见闻处而下戒惧之工。约以至于不见不闻之地之义否。
是。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9H 页

亦是。
忠恕违道不远注。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是也。 尽己推己。是学者事。(止)微有等位之别。
仁恕只争个生熟。恕到熟处便是仁。故张子以仁言。
行险徼幸。 险者易之反。而易即所谓道也。
行险。不能素位而行也。徼幸。是愿乎外也。易即所谓道。此语未尽。更体究看。
诚之不可掩。 此诚字。寻常作气之实看。(止)近按朱子语曰诚者实有之理云云。
诚就鬼神实然处言。然理不外气。亦可以实理言也。
诚者物之终始注。所得之理既尽(止)无有矣。
理尽物无之云。似不是释不诚无物之义。
乃发明诚者物之终始之义。而其理既尽。是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59L 页

发明物之终始之义。看得尽好。但理即诚耳。以其理既尽。是物无有。为诚则不可。
不息则久小注。或问于朱子曰。以存诸中者言云云。若以徵则悠远为存诸中。
存诸中。承不息则久而言。徵与悠远。固至诚之验。然比博厚高明则稍近内矣。此等且大槩看。不必泥著。
而时出之。 而时出之。作率性之道如何。
而时出之。以圣德之发见于外而言。如下文见言行是也。
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其渊其天。作退藏于密看。如何。
如此看亦得。
天地之塞吾其体。(西铭)
形质者得于地而气则本乎天耳。
恶旨酒以下。至归全者参乎。 此以下。专用事亲上文字者。上已极对举发明。故此下专言事亲之道。而事天之义包在其中。
看得甚仔细。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0H 页

大义固然。但说得上一半底道理。工夫紧要。只在下一半。
游先生读西铭曰。中庸之理也。程夫子称其得于言语之外。盖中庸。首论性道教。中言知仁勇达道达德九经。终之立本知化无声无臭。西铭。首论乾坤体性。中言同胞吾与事天事亲。卒之以厚生玉成存顺没宁。此其言语文字之不相似也。然就其中而究其理。则中庸纲领。性道教三者而原于天。凡人物日用之间。莫不各有自然当行无小过不及之理。西铭纲领。体性二者而原于天地。凡天地之间人物动植。莫不自有恻怛慈爱节文等差之理。中庸所以教人全天命之性。而西铭亦只是教人不失乾坤赋予之厚。此其理之一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0L 页

看得尽有意思。但少涵蓄无滋味。更熟玩之。
答金直甫别纸(论若无天地万物。此理亦有亏欠。○癸未。)
人禀天地之理气以生。(止)既生是人则云云。
上言人禀以生云云。是以人所禀受言。而下曰既生是人。则又以天之赋予而言。语势倒了。恐在所檃栝也。
一身精英之气。照见于方寸之地。
照见二字有病。当云凝聚或总会。
天地万物亦只是这个物事。(止)天地万物。浑为一体。
天地万物。亦只是这个物事。固是如此。然就物物各具一理处当如此说。今方论浑然与物同体处。使此说不得。盖人得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涵育浑全。普满充塞。即此满腔子底。足以包四海而弥六合。盖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理一气亦非二。故其体段如此。当此时。不须云物物各具这个物事也。盖物物既各具一理。个个圆成而又却如此说者。主我为大本而言。则包摄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1H 页

天地万物。无一物非吾心之所当爱。(止)使是物无这一个。则便欠了爱一物之理。无这两个。则欠了爱两个底分数。
此一段。大槩看得是。
克去己私。廓然大公则。(止)血脉贯通而用无不周矣。
大槩亦是。盖血脉贯通。乃是用之流行处。而南轩夹杂说仁体。故朱子非之。近日诸友看夹杂之讥。而遂欲舍天地万物而为言。枯燥狭劣。非所以语二体。然又须知爱之之理乃是仁之原本主材。而与万物同体。乃其体段度量。故谓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则可。而便以天地万物一体者为仁则不可。今且当只就自家性分内。究得爱之之理是甚么体面。甚么气味。仔细辨认。真切体验。使日用之间无一毫私己之杂而此体纯然呈见。则浑然与物同体之实。不待想象揣摸而源源自见矣。此孔门言仁。只就克己复礼。主敬行恕。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上用功。其言仁体。不过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1L 页

答金直甫问目(近思录)
无极而太极注。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
阴阳五行。即造化之具而太极为之枢纽。男女万物。即品汇之分而太极为之根柢。此十字括尽一图五圈之义。来谕略有意思。但专以阴阳言造化。(遗却五行。)以类凝言品汇。(凝正是造化处。)段落未甚简洁分明耳。
太极动而生阳注。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妙字有神活运用之意。今曰本然之妙者。以下文说动静生成故。著个意思邪。
来谕略有意思。然此是太极本然之体。非专为下文之故著个意思耳。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2H 页

五性各自有动静。故又互为动静。此章。就五性之自静而动处说。下章。以正义为静而中仁为动。须体究到不相碍处。
同注气质交运。 二五气质。其流行不测底乃气。其粗有查滓者乃质也。是气是质。滚合交错。生出许多人物。人之气质。其本盖原诸此。未知如何。
所论是。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 圣人之生。得秀之秀者。故行中处正。发仁裁义。一动一静。莫不有以全其太极之道。彼众人之欲动情胜。利害相攻。纷然未定者定矣。
同上。
主静。 众人具动静之理而常失于动。惟圣人全动静之德。中正仁义。动静周流而其动也常本乎静。非中仁之外别有动。正义之外别有静也。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2L 页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止)知死生之说。 叶说与朱子解不同。
此等处。反复通看。皆成义理。当以朱解为正而不害兼存乎叶注耳。知死生之说。亦未见有倒说处。更究之如何。
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 仁者。克己复礼。廓然大公云云。天下万善。莫不为之根柢。故曰天下之公。善之本。如何。
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是仁之本体。不假修为。克己乃是为仁之功。工夫到后。乃造此境界耳。
语其才则有下愚之不移叶注。
性无不善。才固性之所能。而此性既堕在形气之中。则为其所囿。不能无蔽。故其才有昏明强弱之异。叶注未见有异于程说也。
孟子发挥出浩然之气。可谓尽矣。
此章。因终日乾乾。说出许多道理名目。上文说易道。神性道教。皆就理上说天人无间之妙。而孟子又说出气字。以见天人一气无间之妙。可谓说尽无馀矣。不必说对越之方。极尽无馀也。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3H 页

彻上彻下。只形容实理之贯彻上下。总指上文而言。盖引经传许多道理。以明天人一理之妙。若作对越工夫说。则当属下篇。非此篇总论道体之义也。(朱子尝论此。见大全。)
满腔子是恻隐之心。 人禀天地生物之心。以生成个腔子。凡其一身。片片生意凑合底物事。而其心即天地生物之心也。故四肢百骸。一毛一发。这心涵育浑全。普满充塞。无一毫空缺。故痒痾疾病。触之而无不觉。所谓不行而至。不疾而速也。由是推之。万物一体。更无内外之别云云。
以腔子。为理与气凑成。以心。为天地生物之心。恰似有两般。盖心即是理气之主宰而即此便是生物之心也。四肢百骸。这心普满充塞。无空阙处。此意甚好。但由此推之。万物一体。更无内外之别此句。不知如何见得真实如此。须仔细体究。不可只如此说了也。
心生道也(止)人之生道也。
心生道也此心字。朱子既曰未属我在。又曰全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3L 页

好学论。其本也真而静云云。 叶氏以真静为禀受之初。未发为未与物接之前。似可疑。
真是性之本体。静即其未感物时。未发是缴静字。五性是缴真字。禀受之初。固是如此。而未与物接之前。亦是如此。叶氏分为两段。固可疑。而来谕欲专属于禀受之初。亦未稳。盖此事无少壮无前后无分段无时节。李先生答黄锦溪书。尝论此。幸检看如何。
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 性发为情。其情荡则其性当下便凿。注中末流益荡则反戕贼其性云者。似慢了。
情荡则性固凿矣。然要其荡之极而凿之尽者言。故语势如此。盖就程子炽而益荡上推演出来。不必疑其慢了也。
定性书。当其在外时。何者为在内。 凡言性之已发。对未发时在中而言。若其已发则即此在中之理发形于外。固非既发之后性又只在里面也。但横渠以物为外。以性为累于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4H 页

见得是。
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只要人存得此意。与作规模。则积累之久。随其地位。自有效应。盖此二句。为一篇之纲领。而其工夫下手处。则从观理之是非一句上做起。观理一句。又为一篇紧要。
大公顺应。是体用。忘怒则公。观理则顺。来谕以观理一句为紧要。固是。然无忘怒一节。则不能大公矣。须连忘怒观理二句。方是周遍无渗漏矣。所论规模工夫。甚好。
咸之象憧憧往来。 憧憧往来则是添一个忙。方往又要来。方来又要往云云。
添一个忙。方往又要来。此朱子语。然程子之意。但谓往来憧憧然。用其私心以感物耳。当各就本语。看得正义出耳。
以有系之私心。(止)无所不通乎。 憧憧往来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4L 页

往来憧憧及主一隅一事。属感。朋从尔思及岂能廓然无不通。属应。来说感应。二意交互。宾主丛杂。亦是看文字欠精细耳。
修其言辞。(止)义以方外之实事。
修省言辞。发必当理。是义以方外。发禁躁妄。内斯精专。即敬以直内。须就本文上体贴看。方见意味。来说广引博證。欠亲切。体当犹言体验勘当。正是著实紧切工夫。来说倒作当体。恐是笔误也。
学者识得仁体。(止)种培之义。 仁者。本心之全德而爱之理也。然众人气拘物累。不知其实有于己而能存之。故学者必察之精而后见其本体之全。必养之厚而后实有于己。然若无扶植种培之工。所存者有时而旋失矣。又博取义理。种培浸灌。无或间断。则生理日以充长。全体浑全无欠阙。仁不可胜用矣。
看得固好。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5H 页

同上。
仁之道。只消道一公字。公而以人体之故为仁。
一身血气片片生意凑合一段。此是就人字上认得仁底意思。朱子亦尝为此说。然陈北溪以为人字不必重看。当就体字上看。朱子是之。盖公是仁之理。须将来就自家身上。体贴出来。方是为仁。北溪说。见性理大全仁门。
恕则仁之施。爱则仁之用。 爱是仁自然发出底。恕是作意推行底。恕之施。只是施行是爱耳。
施用二字。当如此看。作意二字有病。
大其心则。(止)无一物非我。 天大无外。体物不遗。而人得其心以为心。其心即在人之天也。故其大无外。天下万物。本吾心内事。无或有见不见之限也。若使举天下之物或有一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5L 页

见得是。
西铭理一而分殊。 仁包四德云云。
仁是天理统体。义即其分限合宜处。此仁之所以包乎义也。就西铭看。言其理之一而其分之殊森然而不乱。所以不流于兼爱也。
横渠谓范巽之。(止)大寐之得醒。 学者将不及古人。病源何在一语。常念念存得自家何以不及古人底意思。磨以岁月。积久浸熟。则一朝之顷。忽然有以自得。如大寐之醒云云。
固是。将此题目。常常念得。然日用工夫。须思其所以不及古人者而推究病根。惩窒迁改。有端的下手用心处。庶几有所持循。积久渐熟。脱然而有得。不是只将此一句念念咒诵。如释氏所谓念南无阿弥顿然而有悟也。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6H 页

固是。然所谓事。亦指鬼怪异说等而言。
兴于诗云云。 诗之言邪正善恶哀乐忧喜。经纬六义。莫不各因其面前所见之物。以畅所思之事云云。
经纬六义。面前所见之物数语。太剩。大抵来说。铺张敷衍。必欲衬贴形容。多有剩出丛杂之病。前后此一样。病痛甚多。须简节疏目。精当剀切。一字不可增减。方是长得一格也。
春秋传序。人道立天道成地道平。 天地人成平立。在于争息生遂伦明之后而三者各自为一事。然今撮其大要而论之。天成地平。在于人道之立。而人道之立。在于治导教云云。
是如此。
学春秋亦善章。只说到义。义以上更难说。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6L 页

今志于义理章。亦须且恁去。 恁。似指上文必有事而正之而言。有事而正。固不可。然为学者初不可惩此便忘了。亦须姑且如是把捉持守。去到德盛后。自无窒碍。左右逢原。自然安乐。则此病自去矣。
极是。朱子答吕伯恭书。亦论此义。见节要。
人多思虑章。惟是止于事。 止于事。只是物各付物之义也。物必有则。事到面前。只是随其物应之而已。我何与焉。下文舜何与焉。物各付物。正说此义也。叶氏止者事物当然之则云者。似可疑。止乃人止之也。如以止为当然之则。则更有何者可以止于事也。
来谕固是。然事物当然处。即是所当止之地。故叶氏先言当止之则。以为止之之的。而言止于事者止于其所当止也。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7H 页

叶注可疑。不易看得出。然自然持守在此。把捉有不暇论此语。又却有病。(把捉即持守也。)程子盖言把捉得定。无纷扰走作者。即是仁底也。
恶不仁章。徒善未必尽义。 徒善徒是。属好仁。叶氏以徒是为恶不仁。似可疑。然自为一义。不必废。
叶注自好。
先生在讲筵章。此事体又别。 为妻求封。既以惯乞斥之。以为先乞封为问。则以事体自别告之。外面虽若为妻。与为亲事体自别。而先生特召与常人异。自有无限难言之义耳。
看得亦是。
刚善为义章。惟中也者和也。(止)圣人事也。
自易其恶。自至其中。则与和而中节者。同是一中。但有勉强自然之不同耳。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7L 页

所推说亦好。
道之外无物章。释氏之学。于敬以直内则有之矣。
释氏之观心内照。略有些持敬模样。故曰有之而以攻义以方外之全无。非真许之之辞。然下文其在内者要之其本亦不是一语。完全无欠。故朱子以此段为记录不全。
佛氏不识阴阳。(止)与圣人同乎。 阴阳昼夜死生古今。乃二气之屈伸消长。所谓形而下者也。其所以然者。乃天命之自然。命之道也。所谓形而上者也。形而上者。不外乎形而下之物。佛氏既不识形而下屈伸消长之气。则形而上之理。安得与圣人合乎。
看得是。
明道行状接物辨而不间。 叶注云云。
明道与荆公论新法。极言明辨。未尝苟从而忠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8H 页

答金直甫问目(朱子书节要)
答刘子澄书。看通书极力说个几字。(止)此处看破便斡转了。 几者。是动之微也。毫忽发动。此理无不见。天理固发见而人欲亦已萌矣。公私邪正之分。废兴存亡之机。只此毫发而分矣。诚于此处。灼然看破。便斡转了。私转为公。邪转为正。(废兴存亡。亦然。)
看得好。但于斡转处。似未亲切。朱子又尝论几字云。无规矩中已有规矩。未造化时又有造化。此正是斡转之妙耳。
答何叔京书。未发已发。(止)此理之所出。 方此心寂而静也。一性浑然。万理森备。无一物之不该而无少偏倚。此未发而中也。及其感而动也。事物纷纠。七情迭用。无一事之不体而无少乖戾。即所谓已发而和也。其未发已发之几。盖无中起有。寂而复感。即此毫忽发动。此理无所不有。所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8L 页

恐当如此看。
心是贯通。(止)亦须略有分别。 心者。合理气一精粗该上下贯始终底物事。故天理浑然。纯一无杂者。固心也。而其拘于气汨于欲者。亦不可不谓之心也。若仁则乃本心之德。天理全体之妙。故若有一毫私己之杂。则已失本然之妙而不可谓之仁也。仁字心字。岂不略有分别矣乎。
亦当如此看。
所论三条。看得甚精。说得尽有条理。更须就日用上做工夫。使此个义理。随处受用。方有相应处。不然。古人所谓只是说也者。不可不虑耳。
答金直甫劄疑(中庸首章)
人之耳目见闻常自若。未尝一时或间。则其所不睹不闻者。似不是闭眼掩耳无所见闻。只是喜怒哀乐未发。万事皆未萌芽。无兆眹无形迹无可闻可睹者而自家便先戒惧。取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9H 页

又按朱子答吕子约三书。语类诸说。则所谓不睹不闻者。固不可以耳无闻目无见者当之。而又观戒惧乎其所不睹闻之其字。不睹不闻处之处字。不呼唤时。不见时。无可睹闻时之三时字。又如不睹不闻者。己之所不睹不闻也。独者人之所不睹不闻也云云等语。则亦不可谓无其时也。然则其喜怒哀乐未发。万事皆未萌芽。无形可睹。无声可闻者。非其时乎。
所论甚精。鄙见亦只如此。但前日力破饶胡诸说。不觉语意倚著一边。须如盛论。方是稳当无病败也。眼前看得了了。但下手处辄蹉却。苦未见有洒落处。每不快意。未知佥贤用工又如何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69L 页

答金直甫(壬辰)
月初书。承领已久。适滚冗甚。未即修敬。稽逋可愧。旱炎告灾。不审省馀做履何似。象靖惫惙益甚。神精益耗。意思益枯淡。日间虽有一斑半点见到体得处。一转头顷旋复汨没。古人所谓悲叹穷庐者。平日读之。未知其味。岂知其身履此境界。便为他人之戒邪。所谕学不在多言。只在真知实践一段。意极完备。先后次第交资互用之工。详细精密。皆自谙悉经历中说来。甚可叹尚。然此一段事。古人已如此开示。学者患不能用工耳。更愿不得不措。勿忘勿助。持之以悠久而行之以笃实。则不患不到究竟地位。惟在勉之而已。中和说中言仁之意。随意报去。未保其或是承许以明白端的。恐贤者失于辞费也。不仁无以著此心之妙。顷失提及。致烦镌谕。深荷发蒙。然于鄙意。终觉有未安。盖心者。统性情而妙中和者也。仁乃心之道而中和之实也。言其性情体段曰中和。语其义理实体曰仁。不偏不倚之体。无过不及之用。即此是中和。即此是仁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70H 页

答金直甫劄疑(心经讲录○丙申)
心学图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70L 页

无射亦保。 犹言忌惮。(闲邪存诚章)
忌惮二字。甚可疑。
只明人理。 学者不必远求于外。近取诸身。只明人所以为人之理而明人理之方。只是敬而已。此所以为约也。讲录以知行分属。未知如何。(敬以直内章)
看得是。
浩然之气。 朱子曰。人能养成此气。(止)为之助。讲录曰。苟能配义与道而至于浩然。似倒说。又理充乎气则云云。似未安。
寻常每疑此句未安。所论倒说二字是理充乎气。此句莫无妨否。
严威俨恪。 云云。虽非敬之理而乃敬之事云云。讲录曰。偏于严厉云云。
敬主于中。严威俨恪。见乎外。然制外所以养中。故曰从此入。非敬之理。此句亦有商量。
克己复礼。 讲录曰。理何以中节。则理与节。分为二物。且心不存理。何以中节。亦似倒置。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71H 页

第能于怒时。(止)思过半矣。 思字似是语辞。否则亦曰思之则过半云尔。讲录曰云云。(惩忿窒欲章)
讲录。以思虑贴定性。似太甚。然语辞思之则二语。亦未稳。
在学者。 在字。释当在学者之下。盖周子用力之深。故知其不可易言。程子治心之密。故能随寓加察。其在学者则尤不可不勉其警省克治之工。讲录曰云云。(迁善改过章)
批说亦好。盛论甚分明。此等当存本语而继以己说。如何。
矜。 朱子曰。谢子才高。所以有矜病。讲录曰云云。
才高二字。亦难看。盖才气高爽。便有自负自喜之意。所以有矜病。
德以凝道。 德是行道而得于心者也。然既有所得。则为其基本田地而所行之道凑合凝聚。(不远复章)
盛论尽有意思。但所行之道一句。似未安。只当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71L 页

储精。 精字。似专指气。而讲录曰。言精而无极之真在其中。储是构字之义。而曰妙合而凝。(颜子问仁章)
言真在其中。则精乃以气言。恐无病。储正是凝处而引妙合而凝一句。构字。似不可训储字耳。
约其情(止)求至焉。 讲录。以明心知往为知。正心养性为行云云。注下合中之中。作大文书。使中于节以下。分注何如。
正心养性为行。此句未安。不易看得破。合中以下。亦有意思而遣辞未莹。须用檃栝。方分明耳。
孔子之(止)人心。 讲录云云。
西山说。槩言其类例分属。当如此耳。非以人心亦为非礼如己之当克也。然溪门亦多有此义。刊之亦未安。存之而别以己意。注其下。以备参考如何
在邦(止)无怨。 讲录曰。敬恕能得其道。则彼此相接之际。私意无所容云云。 彼此相接。在于私意无所容之前。私意无所容之下。又无心德之全云云。李学甫语此云。欲言私意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72H 页

盛论甚精。直城相接际看取此句。未可晓。私意无所容。盖敬以持己。恕以及物。故私意入而无所容于内。出而无所容于外。非就相接处言也。
东嘉说。 看如祭如宾。虽是睟面盎背从容中道底气象。而若于人不知己独知之处。有一豪不谨。则便不能保守云云。讲录曰。能守此法则后日成效自然如此。未知何如。
此论甚稳。鄙意亦谓如此。但李先生既如此说。亦不可全没。须存在上面而略注己意于后。以备一说。庶有谦畏之意也。
朱飞卿,曾祖道,董铢,万人杰索性并注。刊之。篁墩并注。移附序文何如。
此数条。先生读书仔细。考核精审之意。隐约可会于千载。恐不可全没耳。节约取诸录以存。恐好。篁墩并注。移附序文。此意未能晓。
己既知(止)一个知。 按。中庸或问曰。以理言之。三家不若程子之尽。讲录曰。程子以事言云云。(天命之谓性章)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72L 页

静中须有物。 真氏所谓思虑未形而知觉不昧云云。陈氏所谓惺惺主人冥漠中照管云云。皆是静中有物也。讲录曰。至虚之中有至实者存。
当以真,陈二说为主。然讲录亦自有理。语类亦云只太极也。又有以知觉言者。盖并存恐无害耳。
这里便是难处。 云云讲录云云。
盛论亦恐未安。著意放下。皆就做工夫说。本文未有此意。盖未发之前。无形体无著摸。谓之静则可。而静中须有物。此所以难下言语形容处。观下文能敬自知。则可意会矣。如何。
请问记录者之罪。 苏季明未发之问末段云云。答曰。虽耳无闻目无见。然见闻之理在始得云云。中庸或问曰。其答苏季明之后章记录。多失本真云云。此条补入如何。
甚好。
偶有心恙。 并注刊之如何。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73H 页

体认。 上两条刊之何如。或曰。做他那骨子。亦未知如何。
做他那骨子。古人以释体物。盖将道理来就自家身上。贴骨贴髓辨认。即是做他那骨子也。认解前二说似分明。
人之血气(止)有虚实。 并注刊之如何。(诚意章)
此条。先生手笔。于学者极有力。何必去之。
心不在焉。 今按此两条说故曰。明道先生曰以下。刊之。在躯壳之说。再按通考条。亦刊。朱公迁条稍加节约。何如。(正心章)
节约得简洁。甚好。此先生手笔。其意甚精。而文太多。又于此章无甚紧。不得不须节约之工耳。
人所不能无。 讲录专指食饮。
食饮亦是好乐之情。非外于四者。然只孤行一句。似非释经之体耳。
一有之。 此是先生始终大议。有难刊去。注中金仁山以下。刊之何如。
先存先生说。后继曹芝山考误。以备参考如何。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73L 页

心存。 讲录曰。心在于邪。
自昔以大学正心章首节。为心存而偏胜。次节为心亡而无知。故附注所论如此。所以讲录云云。然只以心在于邪为心存。乍看使人致疑。须宛转修栝。方稳耳。
凡有(止)所惧。 讲录。不论心之发未发。事之宜不宜。
未发字果未安。然尝爱溪门诸子录得师门旨诀。其气象温厚。意思宽和。不似今人促迫褊急。恐不可辄删。或以己意附下。论其未安。使本语不没于后世如何。非但此条。前后皆当有此意耳。
某旧时(止)两册。 或谓以下刊之。如何。
此等处。恐当两存而以胜前居先。此存疑之道。然释杂谚吐。或修辞而不失其义则甚好。但恐易得差错耳。
直。 朱子曰。白直无险陂。讲录曰。直截无邪曲。(礼乐不可斯须去身章)
用朱子说。恐稳。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74H 页

虽善事。心不可有之。此存心之法。讲录亦甚精。退集答金惇叙。亦有此意。恐不可辄删。
明得尽。 讲录曰。格物以尽其理。既遗却问思。又涉用工做去。
讲录固未安。盛论亦未尽。盖以切问近思忠信笃敬。两须做近里著己之学。非专为问学之成效也。质美者。其用功无甚费力。然如颜子克复博约得善服膺。亦有些工夫节度。今曰涉用工做去。亦恐未安。
浑化却。 讲录曰。行之之效。
既著鞭辟近里之工。则以查滓浑化。为行之效。恐亦无害。
做许多模样。 因论恶人以下。刊之何如。
此等处。非注家体。然门弟讲授之际。随事责励。至今犹可想象感发。恐不可全刊。亦可删节烦文而附见焉似好。未知如何。
因赏此语。 是伊川赏味之。本吐似翟霖嘉赏之。或曰指伊川语而龟山赏味之。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74L 页

不足以存。 讲录曰。气若梏亡。理随之而亡。(牛山木章)
此条亦可疑。然气得其养而后理始著显。夜气寖薄则不足以存仁义之心矣。盖心存则气清。气清则心愈虚明。讲录。只占得一边。用梏亡二字。亦非本文之意耳。
所同然。 似指好善恶恶人心之所同然者而言。讲录曰。仁义之心(止)所同然。
好恶相近。即仁义之心发见处。原其本而言。亦无不可。于情性界分。少有差紊耳。
慎生不恣意。 讲录云云。
讲录尽有意义。不可轻看。
心术最难条。
心术最难条。二程全书周恭先字伯温所问。非邵伯温也。
正毫釐(止)之辨。 讲录云云。
篁墩之意。盖以圣人论心欲其入而存而不容其出与舍。恐人错会了。认作入定坐禅样看。故以周流不滞明之。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75H 页

此先生手书。见本集。亦尽有好处。以敬相传下。亦有紧切意味。恐当节约存之。
昭旷之原。 乃天理之本原一句无害否。(仁人心章)
恐指此心虚明之本体。
倍天遁情。 心不主宰。则倍违天理。离遁人情。讲录曰。道心(止)听命于人心。未知何如。(人之于身兼所爱章)
恐看得是。
亦足以发明孟子此章之意。 此小注。似非正释孟子此章之意。不必强解。(鱼我所欲章)
退集又有一条。引程子族子至愚不足责一段。以为朱子此语。恐是指此云云。
未有不(止)义者。 讲学不明。见理不的。或有认利为义者。如谢氏所云苟无道以照之则以枉为直者是也。讲录曰。心术精微处也。未知如何。(鸡鸣而起章)
曰。讲之见之。则稍知有义理。而但不能到得熟且明耳。讲录甚有意思。但不合专就心术上说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75L 页

推而上之。 讲录云云。
陆说初论场屋得失。既得科则又计官资廪禄。讲录。亦非无意思。辞不文而言不尽耳。
寡欲。 不论人心道心。虽是合做底事。若既欲为此。又欲为彼。多而不节。则心便为彼所动而不能存。故要寡之耳。讲录曰。人心生于(止)欲不过。则未知何如。(养心章)
所论亦善。然若作注解。则须依孟注耳目口鼻之欲人所不能无者。方分明。盖合做底事。欲为此为彼。亦不外耳目鼻口之外耳。讲录固是无害。然虽道心之发。亦不可纷然无节耳。
虽有不存(止)寡矣。 存亡似以心言。讲录以理言。
言心存则理亦存。故如此说然。
明无不照。 讲录曰。圣贤之间。不无高下精粗。(养心说)
圣字贤字。各以其气象意思言。然曰立则有持守之意。曰通则神明不测之象。以此而分高下。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76H 页

公。 以天下为公。似未稳而难于为说。(圣可学章)
廓然大公而无私意之障蔽则公耳。
第一等第二等。 似不可以圣贤言。
看下文言人以圣为志则第一等。可且如此说。第二等以贤言。似未安。
制之于外。 讲录曰。视听(止)勿之于外也。不问其礼与非礼而遽曰勿之。未知何如。(四勿箴)
辞意不备。有此病。然制与勿。同一节度。恐不必太分别也。
操之有要。 心无形迹可操持。其形见可据。莫先于视。故操心之要。惟视为准则。此两句。乃是平说道理。未说到非礼处。讲录曰。惟视见发之于非礼处。从而操之。未知何如。
看得是。
哲人知几。 哲人乃圣人。则明睿所照。几无不明。讲录曰。思虑方萌之际能察之。
若圣人则不待诚于思而自无不中矣。恰如程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三十 第 76L 页

向见伯恭以下。 按语类云云。中间问字。是初问人再问也。详见答黄仲举问讲录首条。何如。(心箴)
此等两存而择差长者居前。此古来释经之法。不必深加究索也。
其间盖有(止)为己者。 问陆象山之学以下。刊之何如。(尊德性斋铭)
语意甚好。节约而存之。恐不可全删。
基趾。 当象土。未知何意。
趾字。当从土。众字俗作众。誊写之际。误作众而又转成象耳。
鸢飞鱼跃。 李录云条。言必有事勿正勿忘助而阙却心存之义。日用之间条。知行分属。太涉分别。
虽不言心存而曰必有事云云。则心存在其中矣。观与下分明有知行之别。不必嫌其太涉分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