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x 页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书
书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486H 页

前后两度书。皆有问而无答。虽缘疾病丧窆之故。亦多见其不敏也。即日春煦。不审侍馀学履对时冲谧否。向来万事云变之句。只是一番偶发。乃过自引悔。追咎平生。足见贤者喜闻乐取之盛意。然区区善柔之言。曷足以当是哉。盖云断置不难。则见迁改之勇。云逐事自验。则见省察之周。持是而不懈焉。其一变而至于道也不难矣。然亦须量力有渐。持之以久。自然有进步处。今惩艾太过。至劳恭葸慎。刻切沮抑。则程子所谓志大心劳恐终败事者。亦不可不之虑也。后书又有四十光阴蕲得亦难之喻。是进锐之馀。似有退速之渐。愚意且一切放下此等急切计较意思。取大学语孟等书。反复玩索。见得圣贤气象。道理体面。涵泳浸渍。有以实见其意味之可悦。则不待刻切沮抑而病痛自然消除矣。见诸日用之间。则又平平存在。略略检点。必有事焉而勿忘助。不自觉知而忽有进焉。切不可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486L 页

答金道彦直甫(宗敬)
前日书。见其责己之周。进学之力。所以规惠于昏惰者不啻十朋之锡。方自服用之不暇而可以施于人乎。第以朋友之义。全务规谏。不欲用谀辞相然诺。敢进狂瞽之言。乃不加斥外。辄许采纳。且历叙前日受病之源。向后用功之方。皆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487H 页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487L 页

答金道彦
平日窃爱左右资地沈密。志意坚恳。若可以进于道者。而徒以缀藻策名之工夺于前。而道远难成之虑梗于后。是以往往有逡巡却顾之意。而或少蓦直向前之志。向者一番会聚。望其眉睫而固已卜其精神意想已八九分回转矣。徒以人多日窄。少年诸友又多昧于句读。不免费力开释。遂致讨究文义之工胜而全少沈潜体认之味。观善辅仁之效。归来怅懊。月十日犹未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488H 页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488L 页

别纸
所谓明德(止)失其全矣。 上智以下之人。虽于未发之前。亦不能镜明而水止邪。(大学或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489H 页

镜明水止。乃圣人分上事。常人何能有此。但其未感于物。气未用事时。瞥然有此境界。然蔽固深者。亦不能有此耳。
即其所养之中(止)明之之端。 凡善心发见。如见孺子而恻隐。此一心也。知此所发之心即为善端。而必要因此而推广者。何心也。
中只是中间之中。言即夫小学所养之中而加大学之功也。善端固此心之发。而识认推广。亦即此心之为。只是一个主宰卓然。随在随觉。须就自家心上。密加体认充扩之工。自见其曲折。非有三般两样也。
心为所累。 意不诚则不善之根芽潜著未祛。故心体不能虚明。毕竟为事物之累而有将迎固滞之病。受病于用而贻累于体云云。正心动时工夫而心正体自正也。如何。
心为所累一段。大槩说得是。受病于用而贻累于体。此语未稳。意以所发言而非心之用。正心就用处说。非指言其体也。正心动时工夫。固是。心正体自正。此心字未安。盖体亦是心也。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489L 页

此段甚好。朱先生多说此意。见于语类节要等书。但前日之自以为诚以下。似欠稳当。当云所知既至则好恶益真切而无杂矣。
吾心之体无不该。吾心之用无不贯。 其所以使之该而不遗。贯而不散者。都系于一敬字。
都系一敬字。此言极精。更如此涵养。如何。散字未稳。
天之明命(止)非有我之得私。 此二句。恐当管无一物而非吾心之所当爱。无一事而非吾职之所当为。非有我之得私云者。似不衬著于职事上云云。
非有我之得私似不衬于职事。此句疑得甚好。盖自天之明命。至有我得私说。天命之流行于万物。包涵该遍。元无欠阙。而人之生。全得夫是理而为明德。故其心豁然大公。无物之不体。无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490H 页

为己者无所为而然。
自私自利。为人耳目。固有为之病。然如先难而获。明道而计功。亦是有所为。此心法极精微处耳。然字。犹言如此。他处引此。或作无所为而为。其义可知也。若作当然本然之然。则为利者有所为而然之言。亦如何释邪。
成性存存道义出矣。
以性对道义。则性体而道义用。以道对义。则道体而义用。体用二字。变动不居。惟在所见如何耳。
程子答门人进修之问以下五条。
此五条。看得亦有意思。然亦有太拘滞处。读书不须如此。须就各条。看取正当大义。将此法例。就事物上穷究体认。见得个道理真面。方是有得力处。只将几句言语。牵引比并。纵饶说得相似。亦无受用处也。
天地之运。古今之变。不能外。一尘之微。一息之顷。不能遗。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490L 页

巨细相涵。
存心穷理之久。心与理融通混涵。打成一片。如水与物之沈淹浃洽然耳。来谕极欲形容亲切。故遣辞造意。苦涩而少滋味。穿凿而多病败。更加体看。到平易纯熟处。便是长一格也。
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
志字远大。敬字细密。立志。如言学以道为志。言人以圣为志之类。就一事上说亦得。然恐不可如此局定说耳。志立敬行。是格物以前事。知乃可精。是末后事。中间正好下穷格工夫。今言志立敬行而便承以知乃可精。无渐次无工夫。所以有急迫之病也。
真知其可好可恶之极。 吾知之真与不真。何以验之。苟知得吾之所谓好恶者果非真知。则此为真知消息邪。
须就实事上看得。善恶情状体面表里看透。知其善底十分可好。恶底十分可恶。如伤虎之知畏。方是真知。苟知吾之好恶之非真。谓不害为自知之明则可。其不能真知好恶则依然自在。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491H 页

正心之工。要在乎察。 喜怒之来。以鉴空衡平之体。察其所发之当理与否云云。察犹度邪。
已发之处。以心之本体权度。审其所发之轻重长短耳。鉴空衡平。自是未发之体。如何察得所发之当否邪。察字自分明。不必衬贴训诂也。
继之者善。(近思录)
继之者善。明道引以发明性之发见之实。与易传本义自别。然性不可见。故就发见之善。以明性之本善。盖缘流以知源也。下文清浊之谕。以明气质昏明清浊之不同。以重释善固性恶不可不谓性一段。
德不孤必有邻。左右逢其原。 德孤。谓严则太严而无和。刚则太刚而无柔。用意矜持。枯燥艰难。无意味沈潜周遍圆满之谓也。有邻。谓外整内敬。心平气和。表里相应。言行相符云邪。左右。谓制怒而喜亦得中云云。
德孤有邻。说得是。工夫到纯熟处。居安资深。触处无非至理。取之至近。无所往而不值。此是左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491L 页

不是事累心。乃是心累事。 世间事各有其分。随其分而应之。应之既已。乃复如初。则在彼之事初无胶扰在我之心。此所谓不是事累心也。心无所主。先自纷扰。不能随分顺应。乃反错了所应之事。此所谓心累事也。
恐当如此看。
人心常要活则不滞于一隅。 考心经大意。谓人心不可如槁木死灰。常要光明照管。反是则入于寂灭而滞在静一隅。不足以通天下之变。故云然否。
看得甚好。但动时梏于一事一物。亦是滞。须随物顺应。全无系累。动静无失其时。方是活耳。
仲尼不为已甚者。 才著意些子。已于本分太甚了。不但闭门踰垣未同而言。乘舆济人。亦为已甚邪。(孟子)
本分之外。添加些子。便为已甚。未同而言。和心术有病。恐不可如此看。
非礼之礼章小注陈氏说。
辞受之节文。即礼也。裁度而合于宜。即义也。故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492H 页

中也养不中小注陈氏说。
以父兄之贤。对子弟之不肖。则当是过于中。故集注亦曰过中而不才。此等只如此平铺看。须就自家对子弟处。勿为过中失正。方是道理。不必閒费工夫也。
告子性无善无不善集注苏氏胡氏说。
胡氏性不可以善恶言。极欲赞性之妙而反陷性于摇荡恣睢之域。毕竟同归于告子之见。
充实之谓美集注美在其中。 言美在力行之中邪。
集注言力行其善。至于充满积实云云。盖善者。美之材料。美者。善之符彩。今脱去善之一字。直谓美在力行之中。则是力行个甚底。且美是才方充实于内而未及形著于外。至大则有光辉矣。
夜气章集注湛然虚明气象。似指未发。
湛然虚明气象。亦非专指未发而言。但言不为朝昼梏亡时心之本体呈露耳。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492L 页

须就门人不谨严处。究其病败何自以生。回就自家身上。内自省察。方是切己工夫。今只计较师生相似与不相似。济得甚事。据朱先生所答直是严厉不容他一头地。自是使人惶恐。来谕有何大段切责。恐看得未仔细。
人之于身兼所爱章附注攻取气之欲。
虽不为人欲所役而既发于耳目口鼻。则当以攻取言。攻取亦非专指不好底也。
养心莫善于寡欲章附注。 朱子只言爱官之害。不言色之害。岂以污秽不屑言邪。如言则当曰倾身败国也敢否。
偶举一段而言。其馀可以类推。污秽不屑言。恐非本意。倾身败国下也敢字。亦未稳。
敬斋箴天壤易处云云。 凡君臣父子尊卑亲疏法度品节各得其序者。都系于一心。而心之管摄照管。都由于一敬。此敬毫发有差。则非但渐渐驯致许多病败。当下便有此等气象。如何。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493H 页

尊德性斋铭附注以铢累寸积而得之。
铢累寸积。以格致工夫而言。老先生平日用功。微细揣摩。零碎刮剔。煞用辛苦工夫做得成。
答金道彦
启蒙之工。不易考究精到如此。往往有见到古人所未言处。读书固当如此。第区区早尝涉猎文句而怠废且十数年。盛问之下。茫不知头绪。按册搜寻。仅得起止。是则左右之所以赐我也厚矣。又何足以考较得失以备所需之万一哉。第不敢虚辱委寄之意。谨以己意逐条评注。必有大错误处。幸更加缴示。使茅塞之见。得有秉烛之功。乃荷相长之益耳。后录数段。尤见用工之深。然象数无穷。尽看尽有。如此牵联比并。不患无其说。然得之亦无甚济事。须就朱夫子所说底。反复熟看。见得图书卦象之妙。日用亲切工夫。却就语孟中庸大学心近节要诸书。字穷句究。烂熟通透。将来体验于日用身心。使义理意味。浃洽运用于动静语默。方是得力处。未知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493L 页

别纸(启蒙)
传疑旋相为宫。如甲子虽自为金宫。下生壬申之金。而至于庚申为木宫。下生戊辰木之时。甲子亦见属于其宫之内云云。(本图书)
既曰旋相为宫。则当如来说。十二律旋宫之法。亦仿此。
同类娶妻。
俱为金。故为同类。以其为阴。故曰妻。
启蒙。河图体圆而用方。洛书体方而用圆。
节斋以动静为体用。九峰以方圆为体用。二说各是一说。今滚合为说。恐未稳。盖河图无那四角。即圆也。而生成阴阳。各居其方。即方也。洛书有那四角。即方也。而八位周转无空处。非圆乎。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494H 页

三同二异。 云庄只言图(止)阳不可易而阴可易。成数虽阳。固亦生之阴。胡氏自二四以生数言以下。恐非朱子本意。
云庄只就图言。似未该。然其言亦自是一说。盖图书变动不居。不可为典要。故先儒发明各异义例。虽不尽合于朱子。然亦不可尽废也。二四指阴可易而言。七九以生之阴而言。胡氏正得朱子意也。
互藏其宅。
看得极细密。然亦太碎看。胡氏说。正释互藏之妙。得朱子之意也。
迭为消长。 九为十分一之馀云云。
此以七八九六相对为十五。迭为消长。十分一之馀。就虚五分十而言。非此数义也。
九则进之极。言九之前。只有十之数。十为阴数。则进之至于九而极矣。六则退之极。更无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494L 页

是。
小注谓与横图卦生之次同者。艮坤俱生于太阴。离震俱生于少阴。以四卦老配老少配少而同也。主成数。故曰阴者。以艮配一。以震配三而一三为生数之阳。则有碍于阴之老少主静守常之说。故云主成数六八之阴云也。谓与横图卦生之次不同者。乾兑俱生于老阳。而今以乾配少阳之七。兑配少阴之二。巽坎俱生于少阳。而今以巽配太阴之四。坎配太阳之九。以四卦不当于俱生之次也。主成数。故曰阳者。将言兑巽变动而配二与四之阴。故主成数七九之阳变动云邪。
大槩是。语意间有生硬处。
虚中五与十而以象太极。 言太极只有其理而本自无形象位数之可言。故虚之而后得其象云邪。
亦是。
启蒙图之无那四角为圆。书之有那四角为方云云。(总论图书)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495H 页

又以图书之五皆居中云云。
似涉牵强欲巧而反少滋味。朱子尝曰云云。此外纷纷。不须理会。(见启蒙序注中。)如是展转推排。尽有去处。然得之亦无用。君子所不贵也。
又以图书积实之数及或因五附外。或因类附侧。内主外宾正君侧臣之义论之。则图虽五十有五而去十则四十有五也。书虽四十有五而五点含五象则五十有五。而图之六太阴。自一之得五而居一太阳之外。书之六太阴。又自一之进五而居一太阳之侧。图之九太阳。自四之得五而居四太阴之外。书之四太阴。又自九之退五而居九太阳之侧。(八三七二皆然。)图不独错而书不独不错也。
推说尽有意思。
试以胡氏互配之图。拟之于横图。太阳之上。生阳生阴。以生乾兑。而河图南方之数。既是二七。则乾不可不居南而兑不可离于乾。如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495L 页

说得尽有条理。
大凡图书之妙云云。
且就图书。各究其奇偶生成流行对待之妙。见得圣人作易著范莫非至理。今专就二图。较量比并。虽见其互通相发之妙而意味反浅。不如且就启蒙朱子说。反复讽诵。自当有馀味也。
传疑兑艮互位而生。 言太阳交太阴而生艮上一阳画。太阴交太阳而生兑上一阴画。是互位而生也。震巽还本位而生。言少阴交少阳而生震上一阴爻。还在于少阴之上。少阳交少阴而生巽上一阳爻。还在于少阳之上故邪。(原卦画)
看得是。
董氏皆还本位而生。 言太阳交太阴生兑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496H 页

亦是。
三摹四分。
三摹四分。出扬雄本传。言三三九。三九二十七。九九八十一。故立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自三至八十一。皆以三数推之也。三而九。九而二十七。二十七而八十一。为四分。故曰三摹而四分之。此泛论太玄之数。非补欠踦赢之谓也。
启蒙严氏分为二十四。
严氏就圆方图。分二十四。则是据八卦已成而言。今并言仪象。恐未安。传疑既曰未详。今不敢强为说也。
与前逆数者相反。前者言横图邪。
此说是。
左旋右行。皆自观者而言之。
非但观者。天地之左右。本自如此耳。
传疑邵说谓阳交阴而还生云云。 谨按。邵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496L 页

似然。
启蒙阳上交阴下交。(止)少阴之下半。皆以左下右上而言也。独左上十六卦。左下十六卦之上下。以南上北下而言否。
左下右上。就圆图中分而言。又四分而言。则左中又有上下。右亦然。
乾坤定上下之位。坎离列左右之门云云。小注翁氏胡氏说。
翁氏亦自为一说。但不如胡氏之圆耳。阖辟出入之分属。亦以其类例意义。姑分之耳。非以为不可相通也。古今此类甚多。不必疑也。
乾四十八小注胡氏条。不曰自泰至乾而曰自乾至泰。此条既以阴所剋言之云云。
此据见成图上主八卦而言。盖言内卦之乾八而其四分之一为阴剋耳。非自四月而反向二月之谓也。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497H 页

所疑甚当。故朱子尝欲取出圆图中方图在外。庶圆图虚中。以象太极。坤复之间。又是别说。与此义自不同也。
图虽无文小注。东边阴画。都自西边来。
此就左右阴阳上。言互相博易之义。与微盛之义。别是一说。易取义多端。不可拘泥看也。
三十六变为六十四。言反易二十八。加不易八为三十六。反易五十六。加不易八为六十四欤。
此段是。
惟主乎逆。
惟主乎逆。即上文四角相对有逆无顺之谓。盖方图。自乾至泰。皆向未生之卦。自否至坤。亦向未生之卦。馀六卦亦然。
传疑不合其造化(止)暗合也。
造化以下文义。似谓甲子全六十之数。方成造化。而却欠十二位。不合于造化。盖以不全其事耳。然乾坤二卦中自有十二支。明者可以暗合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497L 页

飞伏云云。不独上爻为然。
当卦为飞本宫为伏。八纯卦则又以对待相为飞伏。如自姤至大有为乾宫。姤世在初。丑为飞神而乾子伏焉。遁世在二。午为飞神而乾寅伏焉。馀仿此。初上二三。指六爻次第而言。非并指而兼言也。不独上爻为然。言非但乾坤等八纯卦之上爻为然。归魂卦世在三爻而亦然。如乾宫大有。取坤卯为伏。坤宫之比。取乾辰为伏之类。
戊就于己而为坎。己流于戊而为离云云。今曰戊就己流。
非谓戊就己流。乃谓乾之戊就于己。坤之己流于戊耳。若如来说。则又为戊流己就。却成拗转耳。
启蒙。先天摸写天地之所以然。后天整顿天地所当然之理。
羲易。以天地定位。山泽通气。(止)水火不相射。皆出于自然之法象。文王易。父母老而退居。长子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498H 页

易者一阴一阳之谓小注。玉斋艮全未用。
艮少男。未就傅之象。在东北隅。全未用事。在四时则为冬春之交。无生物之功也。然曰未。则姑未用耳。与西北之全不用者。不同矣。
横图亦可见卦气流行之妙。圆图亦可见卦画逆数之所以然。
古人未有如此说。然易之理无穷。可推而无不通。
伏羲八节十六气。文王十二月卦气。合不合。
两易各是一理。取义自别。此等处。且各就上面。各究其理而已。恐不必深究也。
程,邵六画叠成三加一倍之异同。
两家毕竟各是意见如是。和会程,邵作甚。须就两家文字。各究其所以然。方有得力处。如是周罗和合。费了无限精力而所得却无多。或恐流为比较磨勘之学也。
邵子则以生于阳仪者为阴阳而谓之天四象。以生于阴仪者为刚柔而谓之地四象。其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498L 页

看得好。
方者地也。(止)泰在东为寅月。自寅至巳而乾在北为巳月。自巳至申而否在西为申月云云。
以十二辟卦论方图。亦有古说可据否。
若使伏羲先画八卦若后天之样。则文王之推之也。必想出方位所定。一如伏羲所定矣。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499H 页

后天正位相对则取交。偏位不对则不取交者。盖后天之定。只取其交不交之义。而震兑始交则相对而居东西。以当春秋之用。坎离交极则相对而位南北。以当冬夏之用。艮巽不交则各居偏方。无所当也。然长女将行而有事。故向南而稍用。少子未傅而不出。故向北而未用。乾坤纯阴纯阳而初无交易。故退居西偏。元无用也云云。
此一条。尽有意思。
大抵原乎卦画而逮夫先后天之别。先儒之说。无不析其同而合其异。则其曰互位而生者。未始不为还位而生也。相求而生者。未始不为各自而生也。(止)以至踰溢反对。流源致立。有不可见前而遗后执左而失右也。
后录一段分合异同。有以究极河洛先后天之妙。用力深而析理精。往往有先儒所未发处。然析之密。故或入于凿。求之深。故反涉于强。如此用心之久。或虑其有穿穴傅会牵合之劳而无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499L 页

启蒙九之母九之子。
挂扐之数。十二为母。过揲之数。三十六为子。
少阴图二之中复有二。抑为八之偶。既是二矣而去其半。于其所存四策中。以二策象方。以二策为围四。此二之中复有二也。
此段是。围四用半。此用方之通法。盖方者。径一而围四。举其前左之二。则其后右之二在其中。所谓二之中复有二也。
삽화 새창열기
径一寸则围四寸。举前左之二。则其长广可知。故不用四而用二。然举二而二在其中。故曰复有二也。
又尝观挂扐之数条。合其一一二三。合其一三二一。
少阴之变。合二十八。而初变得偶者四。四约之而为一。二变得偶者十二。四约之而为三。三变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500H 页

凡此四者注。前一变属阳。后二变属阴。
此恐以前后为有阴阳之义。盖以前后有阴阳。故所得有奇偶。非以奇偶之故而得阴阳之称也。
阳用其三。阴用其一。言四四十六而老阳用三四之十二。老阴用一四之四。
是。
老阳得八。老阴得八。少阳少阴。各得二十四。
阴阳之体数常均。故老皆八而少皆二十四。有动静多少之异。故见于揲蓍者有饶乏之异耳。盖阴阳之策。本无均一之义。而特假以言体数之常均耳。四十九虚一以下。即申言均为八与二十四之义。以明体数常均之义。如此看。上下文义恐无所疑耳。
易用二老。(止)用九用六云云。且揲蓍而得三阳者为九。三阴者为六。阴阳之杂者为七为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500L 页

用老之义亦是。但杂阴杂阳二句。未稳。
合老少之变。以推二老之用。 谨按。要解曰。得老阳之变十二。老阴之变四。然后合而对待。分之各八。又因推二老之用云云。
按。此段释蔡氏易用老不用少之义。言老阳得老阴之四而为十二。并老阴四为十六。少阴得少阳之四为二十八而并少阳二十为四十八。合老少变为六十四。故曰合老少之变。而及其用则用老之十六而不用少之四十八。故曰以推二老之用。所疑恐繁絮也。
启蒙一爻已成条第一揲扐为扐。
下一扐字。恐是挂字之误。言第一揲扐为挂。第二第三不挂为扐。方与上文相协。未知如何。
想自有一物如蓍。
若不依一物。则河图亦不须见。既曰见河图而则之。则亦不妨依蓍而得。大传曰远取诸物。而朱子曰非独以河图而作也。则安知不有取于著邪。
盖阳仪居一而为两仪之初。太阳居一而为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501H 页

非但取首义。亦有尊阳之义也。
自三爻之贞而复加三爻之悔也。贞卦复为太极而一乾之上。自乾至大壮四卦之第四爻。俱为阳画。自小畜至泰四卦之第四爻。俱为阴画。第四爻之阴阳相对有二样。是为两仪也。(止)是为八卦之象也。
如此说亦无不可。然恐太费力。
四十九之蓍。挂一用四十八。六八为四十八而八个其六。则为八卦之象也。
八卦说。似牵合。
试以乾之一卦言之。乾。天道也。君道也。天子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501L 页

此一段甚好。所谓易不可典要者也。
所处者苟可以为之而未免委曲宛转。则所谓无咎也。
无咎。非委曲宛转之谓也。
吾人自脩之道。不必问诸卜筮也。要之得正而已。日近乎师友而得随初出门交有功之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502H 页

末一段意思尽好。盖今筮法已废。读易者先正其心。读一爻。如筮得一爻。观象玩占而为受用之地。则亦可以不迷于所趋矣。
所疑条绪多端。不可一一别纸献疑。只于本册逐条下。各据鄙见悬注。往往涂抹点窜。全欠敬谨。又涉于评批之僭。甚悚甚悚。幸恕之。鄙平日不能用力于启蒙。前日略绰看过者。又皆䵝昧。盛问之及。按册旋讨。全欠仔细。必多舛讹。幸更考而反驳之。乃荷相长之益也。
仁者。心无内外远近精粗之间。(论语)
内外远近精粗。看得是。但内字不必全作未发看。盖此等说得阔。如心中念虑志意。亦不害其为内也。于是天理自露而不昧。条理自理而不乱。此语说得太早。盖仁者。圣人安仁地位。故心不待存而自不亡。事不待理而自不乱。若利仁以下之人。则有所存而后斯不亡。有所理然后方不乱。谢氏分得两项地头。极有斟酌。来说看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502L 页

一贯忠恕
来说看得尽好。分天与圣人与学者。皆有条理尽知用心之密。察理之精。然说得一与万固不难。须就上面究得一是甚万是甚。不然。只是儱侗个影象耳。如今工夫。且先就事物千头万绪上。各究道理体面。见得当然不易处。零星合聚来。便只是个一耳。此曾子所以随事精察而力行之。积久而有得也。来说忠字不可全以未发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503H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