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x 页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书
书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2H 页

秋雨萧萧。兀坐虚堂。此时怀人为苦。不审向来阿睹之患。已收痊快。承欢之暇。学履增重否。悬溯切切。象靖今年斗觉衰惫。比之两三年。别是一般昏眩老翁。而环顾其中。枵然无一物可藉以自慰。偷些间隙。看数板册子。以消遣日子。然亦备礼遮眼耳。以此益觉从前浪度了少壮光阴为可惜。思与意中朋友。寂寞追从。以警起其昏慵。而远者姑不说。相望莽苍之间。往往相阻一年半岁。几何不钝滞了人邪。前来数书。皆自积累功用中来。足见近日留心之切。区区妄论。必多讹谬。而书来例加赞叹。无十反缴纷之意。岂相益之道哉。点检自家以下一段语。不易省发到此。盖道不远人。只日用平易庸常处。尽有至高妙底道理。惟用心切著功密者。方知此味。渐涵之久。迤逦上达。彼径趋高远者反是。此孔孟门下相传旨诀。来谕看得路脉不差。循是以往。大有事在。在勉之而已。战兢临履之训。正是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2L 页

与李学甫(辛巳)
近看得中庸一部。尽窥古人用心处。但一味滚汨。无以体贴向里为自己物事。思得朋友会合之乐。未可易得。兀坐殊悯意耳。近日左右无事否。廿六七间。欲步上孤云寺。招呼道彦兄弟。为数日盘礴计。未知可与联武否。幸示回如何。
答李学甫(癸未)
韶川郑兄家礼疑。仆素昧于礼。何敢妄有云云。大抵主人既避痘在外而众主人无会合之势。反复思忖。无恰好处。未知如何而可也。若早奉殡移寓则可无碍窘。而今已失之矣。就彼中三项议论中。第一条。恐不可从。所谓过时不禫。为迫于事势不得已之事。今痘气向熄。可以行之矣而不行。果合于情礼乎。宜主家之不欲遵用也。第二条。主人既不奉殡在寓。徒以纸榜行事。混家侍殡而设位哭除。亦未知其稳当也。无已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3H 页

答李学甫
所询变节。何足以知之。尝闻礼同宫之丧。葬而后祭。祭谓二祥也。况大丧未顈。固不可举。既顈。当此月练。后月祥。祥而不禫。恐或得宜。未知如何。久不葬。练除皆易月。而此则恐或不然。以廿九行练事。以后月行祥事如何。然此出于臆见。幸更广询而审处也。
答李学甫(甲申)
赵君善万里归来。得保无事。要为男子壮游。恨不扣问异域风谣。承示以石屏文字。海外异类。能知尊慕古人。可见秉彝之不以夷而啬也。乃同国之人。往往拘于见闻。全不知向慕。岂不愧于彼邪。受书时留都一款。乃与海槎录不同。盖彼时二使先发而先生争之不得而后去。则其去差后于二使。记者少爽其实。今当以先生手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3L 页

与李学甫(丁亥)
近来有何工夫看何书。光阴不贷。可惜只如此汨没。须偷取间隙。一日有一日功夫。庶几意味接续。有进步处。窃覸左右似于体认实践处。恐有欠阙。此意当于静处。深思体究。日用动息之间。见得洋洋流行体段。方可据为己物耳。如仆近日略见得此意。与曩时少别。终是精神濩落。乍明乍暗。乍得乍失。益觉前日游泛之为可惜耳。高山诗。想已改了。何不付惠。昨到其处。山高水深。红绿相映。令人意思爽然。若得早见突兀。足慰暮年光景耳。
答李学甫(庚寅)
顷枉今书。种种感佩。仍审秋霪。经履胜相。第有屋舍修葺之挠。想多劳动神观。然立得自家主宰。随处应用。亦不为所夺矣。但偷隙观书。以义理意味。灌溉胸次。彼外物胶扰。亦徒然耳。象靖一味愦愦。近将羲易一部。早晚閒看。窥得圣人开物成务之意。恨不从十数年前做此工夫。即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4H 页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4L 页

答李学甫问目(新旧葬合窆疑节○辛卯)
启墓时举哀一节。亦见丧礼备要。而第思彼为改葬动柩。故有哭临之节。此只开坟。未有动柩之事。或未有间别否。
此与改葬动柩有异。然既毁开旧垄。必有感慕之怀。不必动柩然后哭也。
改葬则有虞。此异于改葬。而累日有事坟茔。似不可无祭享。未知如何。新葬返虞为急。初虞后或可举行否。
此意近厚。然返虞之后。连有再虞三虞。以安神之为急。且旧墓。只毁破封域而已。初无动柩之节。不祭恐不至大缺否。然不敢质言耳。
寒冈答人书云。启旧墓之时。先告旧墓以合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5H 页

初既告墓。恐不必再告。但大贤之言如此。不敢质言。
家礼。袒髺发之前只有被发一节。今依杂记诸说。小敛时加白布巾环绖以卒事。加巾则不得不撮髻括发之时。节次不明。近更考究传记注疏。则白布巾环绖。即古素委貌素弁之制。将迁尸则投其冠。袒髺发绞带。奉尸侇于堂。就东位袭袒衣加孝巾首绖腰绖。以至成服。母丧则尸出堂。不复括发而免而以布。就东位加巾绖袭袒衣。皆有分段。似可举行。未知是否。伏乞批教。
不易考究到此。有节次有条理。但哀遽之际。难于准礼。每每蹉过。虽曰与易宁戚。然孰若情文之具备邪。
祭旧墓一节。有说未尽。又此再禀。礼。并有丧。先葬母。不虞祔待后事。虞是安神之祭。不可一日蹉过。而以后丧之故不能行。今旧墓。既前行告由而不动柩。今于大丧未毕虞之前。行慰安之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5L 页

答李学甫问目(乙未)
享礼。献爵受胙。献者降复位再拜。此献爵后拜也。彻笾豆。在位者及学生皆再拜。此辞神拜也。只云在位者及学生而不言献者以下。故今行礼者只有在位学生再拜之礼而献者无拜。是献者阙辞神之拜也。谨考朱子大全沧洲精舍释菜仪。献官及诸生各就位。在位者皆再拜。献官奠爵。祝读祝讫。降复位。献官再拜。赞者二人各引分奠官。分行东西分奠讫复位。在位者皆再拜退。来丁行事时。拟献者亦与学生再拜辞神。而不敢率尔专辄。谨此仰禀。伏乞裁诲。
公私祭礼。皆献爵而有拜。独本院笏记。似少此一节。前日固疑之。曾与商量。今承所示。曲折甚明。未论其他。沧洲释菜仪。即当为据依。今遵此举行。恐未有不可。然在外之人。不敢容易质言。幸与入斋佥贤。商量举行坠阙之仪。如何如何。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6H 页

前来谬问。合已修报。适事多胶扰。未暇思索。始此据臆胡说。未知盛见以为如何。大抵理义精微。到众说棼乱处。往往看不办。容易错会了。幸仔细勘破。更惠反复。勿以违覆为难。乃荷相长之益也。来谕思索甚精。但恐每段有看未尽底。其所未形于笔札者。未知又何如耳。大抵朋友讲习。彼此论辨。往往推究到底。吾辈各杜门自卫。一年二年。未有丽泽之资。无怪其人自为说也。奈何。金道彦坐停赴举。亦自不易。但未知日用工夫何如耳。
别纸
无可无不可。 窃尝见小注。皆以无字作心上说云云。谨详集注引孟子之语断之。则孟子之论。未尝就夫子心法上说出云云。盖此章。先论逸民。既以行事上品列称赞之。末复曰然我则异于是。行藏久速。唯当其可而已。意指正是相贯。今推而上之。以为圣人自说制事之心法。则又似离了高了。未知如何。
恐后说为是。此盖承品列逸民之徒而继之以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6L 页

显诸仁藏诸用。 窃详正文两诸字。似当作于字之义看。故旧看显藏二字吐。作仁(厓)显用(厓)藏。及详本义及小注诸说。似作仁(乙)显用(乙)藏底义云云。
恐当从(于是)吐为是。盖造化之功。机缄之妙。皆天地阖辟通复之机。而造化之功。自内而显于外。机缄之妙。自外而藏于内。犹曰显于仁而藏于用也。若作(乙)吐。则是仁与用自是一事而又别有显之藏之者。不免有离而贰之之病。不但下诸字之未安也。未知如何。来谕以作(乙)吐然后。文义为顺。未见其必然。幸更思见教如何。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7H 页

谷城丈奄然不淑。恬雅简澹。尽不可易得。恸伤之怀。不但晓星之落落也。难成之忧。虚志之叹。自谙悉经历中来。非一时颔颊拾来语。累朔调息之馀。必有真切省觉存养之工。忧叹之馀。将有快活境界。然每念高明用功。毕竟多在考校搜寻处。苦心惫精之意。占得分数多。而虚閒游泳完养之工。常若不足。所以发之言动事为之间者急迫躁扰。少雍容沈密之象。幸于此少加意兼。亦是养气之助也。未知曾如此省察否。别纸略贡鄙见。书札终不能尽意。不如对面剧论也。
别纸
答陈明仲书。家无二主。似合少近西。
几筵设正寝。为齐体之重。而其少近西。所以避主人之位。礼意宛转精微。只合遵而行之。今人家狭隘。未能准礼。然岂可以此反生疑惑邪。
答廖子晦书问道中妄陈所见云云。 窃谓无可思索一句。正续只是如此一句而言。(止)无可思索。欲从末由。只就所说道理而言。不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7L 页

刊补似有商量。然来谕亦恐未然。盖子晦因先生见不尽之诲。陈自家所见如此。更问如何著工夫。方可见得尽。盖见到尽处。自是功效极致。非用力可到。今曰如何著工方可见尽。则有准拟期望急迫造捺之病。故先生以为据尔所说。亦只是如此。至于见得尽处。非思索可到。无功夫可著。惟时习读书。使义理体面。瞭然心目。积渐久久。自然见得尽耳。若如来谕子晦已见道理原头如此。更无可思索。欲从末由。则是子晦见处已到得颜子地位。何必更要回来做时习读书底下学工夫邪。以欲从末由。为只就所说道理而言。此语亦恐未然。道理只是平铺在那里。人之所见有高下而造道有浅深。见得尽底地位。非握拳用力所可蹴到。所谓欲从末由处。子晦所说道理已是。渠所见已到此田地。岂有欲从末由之叹邪。幸更思。却以见教。
又答书高坚前后云云。(止)后来得力之验也。 谨按。集注之意。似以高坚前后。为形容夫子之道所立卓尔。为自言其学之所至。今以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8H 页

未见此书与集注不同。盖颜子此叹。学既有得而述其先难之故。后得之由。高坚前后。固夫子之道体。颜子既深知之。而但仰钻瞻忽。未领其要。及从事博约之训。悦深力尽。始见夫子所立之卓尔有定。不似向来之恍惚无入头处也。来谕以书中始时所见。与集注深知二字似相反。故有此疑。然是时未闻博约之诲。所谓深知者。不似后来之所见益亲。如子贡日月宫墙之喻。绥来动化之对。亦可谓深知夫子之道。而但未有工夫能造得到耳。颜子既深知而未得所以入头。及博约功深。始见其卓立处。始见与得力处。工夫有次第。造诣有浅深。岂可儱侗只作一意看邪。所立卓尔。自言其学之所至。此句亦未安。以欲罢不能以下为言。则可。孤行所立卓尔四字。谓颜子所学之至则不可。盖颜子之学。已到见得夫子所立之卓尔。不如前日之仰钻瞻忽也。
答李学甫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8L 页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9H 页

答李学甫
昨书甚觉率尔。恐太涉言深。窃自附于磋磨偲切之义。即承委复。不赐何谴。反有惕然颔可之意。始知大度非狭中者所揣量也。大抵朱书。以义理为主。而故事名物。略加考检。以备其阙漏。若搜罗按剔。转加详细。只如一字之义。或三四引援。一郡县之名。历著古今沿革。宛是一韵会一统志。丛杂支离。爬梳不下。古人注解。绝无此体。恐是左右有过于密之病。想其日用之间心绪流注。意思杂乱。少无虚閒恬静优游涵泳之味。不但为编书之病而已。朱先生答魏元履论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69L 页

与李学甫
刊补已看得一过。逐旋缮写。俟月十日可得讫工。从头细勘。向来南渊所校。亦有烦剩处。多有删过。盖只存作者本面而或有阙误。不可不脩整处。略加删润而亦不胜其多矣。大抵本注与讲录以及刊补。愈详愈细。恰使读者按本看过。不容他一句思量。今于此又加详细。无有穷已。则反使人厌看支离蔓冗。自古注家无此体。幸得一番梳洗。然深思自家从前有此见解。转成连染。方欲收拾向里。做切己工夫。待接事物。亦随处观理。无枝蔓缠绕之病。但年力已惫。收聚不上。深悔不向十数年前用功也。高明日来所看所得何义理。向来辱询。近方略论。首一条。更此求教。易说诸条。容俟后日。然大槩所论多得之矣。
别纸
道中妄陈所见云云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0H 页

高坚前后云云
此章。是颜子学既有得后喟然而发叹。然首节。述其始时仰钻瞻忽而叹之也。中节。述其循循善诱而叹之也。末节。言其学既有得。欲从末由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0L 页

大学正心章章句一有之之之字
之字。只是助语辞。然亦有力。来谕所引诚之反之之之字。同是一语法。但谓有焉云云。则焉字缓而无力。不似之字紧而有力也。时习之好乐之两三之字。朱子有是说。然亦谓助语中见其有所指耳。非以之字体贴作实字看也。未知如何。
令季氏所后禫制。据古礼。虽 因山前似无不可行。而即今仪注中所不许。只得遵 时王之制。然练祥可退行而禫则过时不可举。前辈所论除禫不同。未知当何从。然曾子问。既有在家者自依时行祭之文。今略用一献素馔(先辈言素馔。非全不用肉。但略设耳。)之礼。(不用玄酒。不侑食。不告利成。)恐未至于违条碍贯。未知如何。然此私相讲疑耳。幸广询善处。勿据以为准也。两禫同月一日并设。似无害。然虞祭并有丧。皆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1H 页

答李学甫别纸
据说只是如此以下。更将语类寻绎。却觉前日禀目尤多舛误。谨改定为说。盖夫子所以见教。子晦所以求教。乃因论知见之病而及。则一书意脉。宜以知见之义为主。据说只是如此云者。谓道理据可说底。只是如子晦所陈道中之所见也。思索亦只到此云者。谓目前思索到处。亦只得到据说道理处也。然亦无可思索云者。谓虽则如此而亦无徒然思索于此而至于脱然透彻之理也。此乃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处云者。谓这个道理脱然透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1L 页

廖子晦陈道中所见一段。后说所论。大体既合。小小异同。当次第归一。不必一一提论。然既勤镌谕。不敢不献愚。未知鄙见又竟如何耳。来谕一书意脉。当以知见之意为主。此说是也。据说只是如此思索亦只到此二段。所解果契鄙意。但云无可思索者。谓无可徒然思索于此。而至于脱然透彻之理一段。恐非本意。盖无可思索之下。继以此乃欲从末由处。则一意相承。互相发明。皆言其无所用力之意。非以欲从末由救无可思索之病也。今曰无可徒然思索于此而脱然透彻之理。则是明其必无之理也。明其必无之理而引欲从末由。则文义岂不龃龉而不相合乎。来谕以这个道理脱然透彻非思索可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2H 页

答李学甫问目(周易)
乾文言。元者善之长也。传。推乾之道。施于人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2L 页

所论大槩是。干本是枝干之干。桢干亦取此而为名耳。
君子进德修业云云
程传以知至为致知。知终为力行。与本义未尝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3H 页

系辞上传。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云云。 朱子答廖子晦书云云。
天下之气。聚而有散而无。人死而其气既散矣。然其散也亦有渐。而其气之传于子孙者。根于理而生生不息。故自家精神。便是祖考精神。祭祀之时。以本同一气之子孙而致诚尽礼以求之。则彼未尽散之气自然感格而来享。设主立庙。所以萃聚未尽散之气而欲其凭依耳。来谕根于理之气。只作所以为祖考之气看。终似泛然。把作祖考已变之气看。又似真切。此一段。恐皆未安。所谓根于理者。朱子既以自家精神言之。不可直以所以为祖考之气言也。(先儒或有如此说。而恐非朱子本意。)若祖考之气则已化而无有矣。又岂有根于理而日生者邪。答陈后之问。亦与答子晦书。同一语脉。恐不可差殊看也。所谓祖宗同此一气者。以下文子孙这身在此。祖宗之气便在此观之则可见矣。非谓别有沈魂滞魄寄寓于冥漠之中。以待子孙之祭而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3L 页

仁者见之谓之仁。本义彼以清浊言。此以动静言。 仁智阴阳分属不同者。意上章以对待之理言。故以清浊而言。此章以流行之理言。故以动静而言否。
上章以知高明而仁厚重。分属天地。故曰以清浊言。此章以仁发生而知渊深。分属阴阳。故曰以动静言。对待流行四字。恐欠衬贴。
阴阳不测之谓神。说卦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看得甚精。语类问直卿云看来神字。本不专说气。可就理上说。先生只就形而下者说。先生曰。所以某就形而下说。毕竟就气处。多发出光彩便是神。又曰。神即是心之至妙处。衮在气里说。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4H 页

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 窃谓上此。以蓍卦爻言。下此。以神物言。上节言洗心而藏其寂然之体。下节言斋戒而神其遂通之用。程子举此二句言敬。则此字是指敬而言。未知然否。
说得尽精。恐是如此。
下传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本义乾坤变化而无为。
垂衣裳而天下治。即取法于乾坤之变化而无为。盖上古人文未著。衣食虽足而礼义未兴。三帝始为衣裳之制。以表尊卑贵贱。各得其分。此是通变处。故朱子曰是大变他以前底事了。此即是通变神化处。若只作无为看。则三帝所变化。无的实可指。与下文舟楫服乘杵臼弧矢等。取诸卦义不同。恐当从注家诸说。
天下何思何虑。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4L 页

同归殊涂。一致百虑。如夫子之一贯。子思之大德小德。自一而之万。体立而用行。今曰于其殊涂百虑而以一理处之。则同归一致而已。如是则用立而后方有体。有万而后方有一。恐非道理。又此平论自然之理而今曰以一理处之。则是涉于人为用功而后方有同归一致之妙。恐非本文之义也。
说卦参天两地而倚数。 参天之义。自分晓地之形方。方者。径一而围四。地数。本耦而二。二是本数。其围为四则是两其二数而还为二。是为两地合参而为五。倚此而起数也。
两地。盖径一围四而阴用其半。故折四为二而两之。且耦之为二。亦出于围四用半之义。非用半而还为二也。见启蒙本图书。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易中所具。无所不包。穷理就知上说。尽性。就行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5H 页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既曰顺性命之理。则阴阳刚柔。亦可谓性命乎。易只就阴阳上滚说。不分理与气。天以气言而曰阴与阳。地以质言而曰柔与刚。人以德言而曰仁与义。言阴与阳而理滚在阴阳上。言柔与刚而理滚在刚柔上。这便是性命之理。这便是立道处。未知是否。
看得是。
答李学甫(丁酉)
腊月三十日书。满纸缕缕。足见处患之义。两家相持。非别人所参涉。区区非遨游两间欲为调剂之道。平日既以道义相期深。恐两虎交斗。为卞庄子所乘。前书率尔献愚。玆承所处之义。皆有斟酌。岸上傍观。固不如身入其中之详且审。然皆异乎平昔之所闻矣。于是不敢自信。复取古人处难酬怨之道。反复推究。益知其用心处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5L 页

别纸(节约来谕。附以己意。)
禁山出于事之不得已。(止)在于三者之先。
禁山之说。初不见于经传。而居邻交友之道。人道之大端。自夫世教衰而祸福之说作。坏风败俗。靡有底极。有志于学者。亦当知所处矣。既无古义可据。则只得遵 朝廷之法。法律之外。惟意所欲。则是岂儒家谨慎之拙法哉。孔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今所谓风水者。又下于鬼神之不可知者。视邻谊旧情如弁髦。此末俗之痼弊而躬自蹈焉。乌在其学古人之道邪。有病者固自知痛。然其执證下药。必待医者之所命。若使痛者人人自药。则其不客热而下寒药者无几矣。前者每疑贤者于此事看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6H 页

对彼家子弟便问。(止)安得以无自阻哉。
窃意此事不当问。亦不必问。彼若有不善意。则必潜形而阴嗾之。岂应呈身自当。无所隐讳邪。设使真有此事。君子之所处。自别于常人。谢氏曰。虽寮之愬行亦命也。其实寮无如之何。盖圣人不问命。中人以上。以命处义。今日所处。又在不知命者之下。以此自阻。是犯而必较。无道而必报。直北宫黝之恶声必反者类耳。君子与常人用心公私之分。正在毫釐之间。若不打透此关。放手动足。触处窒碍。他日之困。恐不止于此。千万察此。痛扫旧见。方有顿身住脚处。不是小事也。(自胜之谓强。而今以胜人为强。此悻悻自好者之为耳。外虽有倔强之貌。而其中实有计较胜负之意。只此便是欲。便不得为刚耳。)
人有七情(止)提携扶持云云
怒固七情之一。人所不能无。然颜子之犯。孟子之横逆。曷尝以不善于己而有忿怒哉。惟有不校与自反。是究竟法耳。平日提携扶持。未知指谁某。然邢恕从二程许久。附托章,蔡。言于上曰。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6L 页

今人曲奉诡随(止)死不可为耳。
此事。毫釐间便有义利之分。若匿怨藏怒。内怀不平而强以色辞和同。则是甚于穿窬之可耻。死不可为耳。若眼目大胸怀广。以得失付之于彼而我无预焉。则是不较之量。容物之度。与曲奉诡随气象迥别。如夫子之不闻也者而无失其故。颜氏之犯而不较。宁有毫分芥滞于中而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7H 页

以义随利之戒云云
不须多说。只此来谕把作义理者。皆是世俗常情徇己责人之论而认作真正道理。真是唤铁作银。认贼为子。幸更加研究。翻身转来。打破旧窠。方有实地可据。不然。公与我名虽有意于学。而乃是却步求进。深可恐畏耳。
与人谋而尽忠。朋友先施之未能云云。
尽忠先施。自是与人交友之道。此孔曾之所日省而未能者而自谓太过。则恐自省有未审也。其或有周遮过甚处。则在所减节。而因噎忘食。遂怠于尽忠先施之道。虽圣人。亦岂无一二负我者。而不以是而辍我自省未能之意。此亦恐是发于尤人之意。须是不见他人之是非得失。只见自家有许多欠阙。方是长进处。方是少有得力处耳。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7L 页

答李学甫(庚子)
回辕犯暮。政尔悬溯。即承朝讯。审归税无挠。调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8H 页

更以无忝匪懈名二斋。则孝子事亲。仁人事天之义。兼包在里。未知如何。惟在商量耳。
与李学甫(辛丑)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8L 页

答李学甫周易劄疑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9H 页

奇耦乃阴阳之象与数。而方论一画之积而成八卦与六十四。故言数而包象在其中矣。
乾用九。本义言筮得阳爻者皆用九而不用七。诸卦百九十二阳爻之通例也云云。盖乾之用九。即谓六爻皆变而为坤。盖取九之阳变为阴之义也。凡一爻阳变者未尝取变。而为阴之义。所指不同。不可以乾之用九为诸阳之通例也。
占法尚变。故用九六而不用七八。乾坤就六爻尽变处发例。故与诸卦若不同。然其阳变为阴。阴变为阳。吉变而凶。凶变而吉。则诸卦与乾坤。未尝不同也。睽上九象下小注。朱子曰。占法多取变爻。便是到此处变了。又曰。此正与见群龙无首利永贞一致云云。据此。乾坤之为诸卦通例。可知也。启蒙考变占。一二爻变。就本卦爻辞占。三爻变则以本之二卦彖辞占。六爻皆变则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79L 页

彖传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本义云云。 乾道变化无所不利。以利言也。万物各得性命以自全。以贞言也。
朱子尝曰。乾道变化。似是再说元亨。然恐此承上品物流形而言其赋予万物成其变化之功。毕竟重在成就上。故本义便以利言。非以变化二字不可以言于元亨而只可以利言也。
坤初六传。八则阳生。
二程全书有一处说。八居过六生阳之地。只以河图数观之。可见云云。盖六则居北方阴盛之地。而八则居阳生之方。不是纯阴也。
屯六四。本义云云。初九守正居下。以应于己。故其占为下求昏媾则吉。 据小注朱子曰。程传谓六四往求初九之昏媾则未然。然则下求昏媾之下字。即上文居下之下字。谓其占为下来求昏媾于我而后往则吉也。
本义当如来谕看。
蒙象传果行育德。本义泉水之始出。必行而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80H 页

当如此看。
六三本义。 鲁秋胡。
鲁秋胡纳妻五日而官于陈。后归未至家。见路旁有美妇人方采桑。秋胡悦之下车。愿托桑荫下。妇人采桑不顾。胡曰。力田不如逢时。力桑不如见郎。今吾有金。愿与妇人。妇人不受。胡乃归。母呼其妇。乃向采桑者。数胡之罪而自投于河。
大有九三。象传以其为己之私。
程传句法多如此。言小人不知为臣奉上之道。以其民与财。为己之私有。故擅富强。为不顺也。
谦象传裒多益寡。裒取多者。增益寡者云云。 恐非谓取多以益寡。是多者取之。寡者益之之意。
来谕是正义。然亦有取多以益寡处。恐亦非异义也。
观彖传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来谕是本义义。程传作体天道说。当各随其义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80L 页

剥六二未有与也。
本义甚精。然程传亦有意义。当是时。位轻者固可遁。而勋戚大臣与国家同休戚者。亦不可不区区致力。鞠躬尽瘁。岂可谓时运到此无用于有与而忽焉寘胜负于度外哉。
大畜初九传畜止于已。
已谓初九。此说是。
大过序传。圣人制事以天下之正理。小注朱子曰。大过自有大过时节云云。 传意以大过之称。近于过中之名。非所以为训。故解作常事之大。以明初非过理之意。但其下以尧舜禅让。汤武放伐言之。亦非以寻常事之大者为言也。朱子所谓处大过之时则为大过之事者。亦不过是禅让放伐之事。一以其理之不过者而谓常事之大。一以事之非常而谓大过之事。其所指。未尝不一也。但如禅让放伐。固不过于常理。而其事则是非常大过之事。谓之大过之事何害。朱子谓如以反经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81H 页

看得是。
坎序传坎水也。一始于中。 恐指阳画为一否。
是如此。然天一生水而一六居北。即一始于二阴之中也。
咸彖传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谓观其所感。则天地万物感通之情。只是感之专应之说而已。所谓和合以相与也。
天地万物。以交感而化生。圣人天下以相感而和平。于此观之。则天地万物之情。皆以感而通。可见矣。感之专应之说。和合以相与。就泽山二象言之。此则推而极言天下万物感通之理耳。
六二咸其腓。传腓足肚。行则先动。足乃举之。非如腓之自动。 按韵会。腓胫腨。腨腓肠。疑今所谓鱼腹。本义云先自动。然传既言先动。则是自动之义。又言非如腓之自动。则恐是因足乃举之而言也。谓足之举之。因腓先动而后举之。非若腓之自动也。
所论当如此看。然艮其腓。传股动则腓随。动止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81L 页

恒序传小注。程子曰。咸恒体用也。体用无先后。 咸为夫妇之道。是体也。恒是正夫妇之道。是用也。恒者。所以使咸之道得其正也。是咸为恒之体而恒为咸之用也。男女之感。为咸而感者得其常久。男女之正。为恒而恒者未尝不感。此体用之无先后也。
体用无先后。恐当如此看。
遁九五。象传人之遁也止也。 遁与止相反。然则止而不进。便是遁否。
遁是远去之意。止即停住不行之意。言毋论遁去与停止。皆在正其志而已。程传包罗说道理。不专为解经。故言遁而并及止之道。如艮初六象传。当止而行。非正也。止于初。故未至失正也。
大壮九二。传易取所胜为义。
以九居二。非正当戒。然在大壮之时。以阳刚健体。处得中道而无不正。此义乃为所胜。而九居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82H 页

六五传五以位言则正。 五是阳位。以六居五。似非正位而云正者。五是君位。王公正当之位。故谓之正否。离卦彖传云。五中正之位。六丽于正位。乃为正也。疑亦此意。
中重于正。中则正矣。正不必中。程传已发例于上。故诸卦多有此类。不但离卦也。
上六本义小注云云。 窃观易中卦爻之辞。多不相符。不知缘甚如此。有如好卦爻却不好。不好卦爻却好。恐是阴阳互根。吉凶相伏之义。若以为占法取变爻。变了故如此则恐亦是一说。盖六爻。各自函吉凶之象在里。感而通之。便发出来示人。如乾初九之勿用。以阳气之在下。坤初六之履霜。以阴气之驯致也。不是变其本象而致然也。又如泰卦是好卦。而中半以上爻。皆是不好。以泰往否来之象也。否是不好卦而中半以上爻却好。亦以否尽泰回之义也。大壮睽爻辞之吉凶相反。亦是如此。尝疑乾坤用九用六。乃是六爻都变。刚变为柔。柔变为刚。所以乾无首。坤利永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82L 页

此段所论甚好。乾坤用九六。刚柔变易。不比一二爻变易。然只此一二爻。其刚柔之相变。亦未尝异于乾坤。至于诸卦之六爻皆变者。则虽九六相杂。而其本卦与之卦。意象都换。亦如乾坤之用九六耳。
家人彖本义。云峰胡氏曰。在咸之时。二女尚少。
二女之二。恐一字之误。与家人之长中二女。作对而言耳。如何。
蹇彖传本义。双湖胡氏曰。彖传。分明自升来。或自既济来。
本义卦变。皆取比爻互换。不隔越数爻。所以云自小过来。胡氏谓自升来。九二往居九五。又自既济来。皆隔越数爻。非本义之例。然易变动不居。不可为典要。胡氏深于易。必有意义。然亦不必深究也。
解九二传。尤常存警畏。虑其有间而害正。
尤当依诗传序当作冘。此说恐是。晋上九象传。尤可吝。亦恐作冘方通。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83H 页

程传语句简奥。须以意会方通。上文既言人若蔽于自私。求自益以损人。则莫肯益之而有击夺之者。故承之曰爻辞之云。莫益之者。欲其非有偏己之辞也。非有偏己合于公道。则人亦益之。何为击之乎。盖就偏中求其不偏。是爻辞之意。故取其义而为说。不可以训诂衬贴法求之也。如此看如何。
萃彖传。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窃疑天地之化育。万物之生成。是天地万物之萃聚处。求其所以化育生成者。则亦只是顺说而已。此所谓天地万物之情也。胡氏言聚之情一。然卦中固无一底意。又以彖所谓聚以正顺天命者言之。然不可以言于天地万物上。恐当以郭说为正。
天地之化育。万物之生成。皆聚而成富有。观洪纤高下形形色色萃聚之理。则皆莫非天地万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83L 页

困九四传本义。 此谓初欲从四而为九二所隔。故其来徐徐也。来是主四而言。谓初之从于四而曰来。似顺。而但象所谓志在下也。于四从初之意为近。以本义之意为言。则当云来徐徐有终。以四之志在初也。此小象之例也。
看得恐是。
上六象传丘氏注。刚为柔掩者吉而柔掩刚者凶。上则言困于葛藟而象以为未当。是四五吉而上凶也。 此主于刚吉柔凶而言。故云。然六爻。惟上六言吉。乃困极当变之理也。当云上阴柔。故有动悔之象。而象云未当。然物穷则变。故四五吉而六犹为征吉也。
丘氏以柔掩刚为凶。故只引葛藟未当为凶。今言物穷则变。犹为征吉。则与上之初三凶而二吉不相对值。故不及于征吉。盖动而有悔。则非柔掩刚。故于此不引之也。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84H 页

思所以之思。平声。所思之思。去声。此恐当作去声读。
上九象传小注。复卦便是大翻转底艮卦。艮卦便是两个翻转底复卦。 以卦义言。则艮止复动。是翻转底。以卦体言。则复是艮之反。又九三变而为六。是为大翻转。自复之艮。亦反其所以为复而已。是为两个翻转。
所示略有意思。
艮卦又差一位。 咸卦上为口辅。艮于五言之。
不独上一爻如咸其股。艮则为列其夤。亦差一位耳。
归妹象传永终知敝本义。 诸家注。
诸家所解。似非本义之意。然自是程传之义。其说自好。不必废也。盖永乐学士采辑诸家附传义。往往有错易处。不独此也。
巽彖传。兑阳之为也。巽阴之为也。 以在内者为主。故以兑为阳之为。巽为阴之为。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84L 页

本义阴为主。故其占为小亨。 兑亦阴为主而直言亨。
巽乎中正。柔顺乎刚。皆阴为主。兑之刚中故说而亨。非以阴为主也。盖同是阴卦。而圣人取象系辞。取义不同。故本义皆从彖意训释。恐不可执泥看也。
节初九象传知通塞也。 程传义理尽好。小注张氏曰。或谓塞者乃九二以刚塞乎初之前也。初唯知其塞也故不出。似得象传本意出。损彖传消息盈虚与时偕行。本义云。谓当损之时。象传并言息与盈。而本义谓当损之时。以文义之主于损也。与此例同。
所论亦有意思。然张氏说知其塞故不出。通则出矣。非以通字带说也。程传义理圆转。所包甚大。今但曰带说。则语意浅短无涵畜。
中孚九二本义。好爵虽我之所独有而彼亦系恋之也。 此谓二五皆得中而自二而言。故如己独有也。如性者独得于己之独。彼指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85H 页

说出独字尽好。
小过六二本义。如此则不及六五而自得其分。 小过之时。故上进而柔顺。中正故遇五而不敢适。反得六二之本分。所谓如此者。承上而言。如进而遇五。则不及其君而还遇其臣也。胡氏云。只如此而不进云云。恐非朱子立言之例。
本义如此二字。当如来示。然胡氏说。又别是一义。盖先儒于传本义之外。多立说以广其意。不必一一皆合于传义。各随本文意脉。以会通之耳。
未济上九象传丘氏说。
丘氏说以内外三爻。分排于既未济。自是一义。与本义不相契勘。然亦所谓易取义多端者。当备一说耳。
系辞上传第一章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吴氏说。
本义是已成底。摩荡而生未成底。吴氏说是已成底与未生底。摩荡而成未生底。今当从本义。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第 485L 页

凡传卦才卦义。本义卦德卦名义卦体。
程传卦才。即本义之卦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