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x 页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书
答权景晦(炳○戊辰)
向来盛论。思索尽超诣。剖析尽精密。但详于求理而略于反躬。致察于理之所以然而忽于其所当然。惟于平易悫实之处。认取至当之理而实加涵养履践之功。此为日用紧切功夫。愚之所闻于人者如此而患未知所以用力。敢因下问之勤而有请焉。幸有以订其是否而终辱教之也。
答权景晦
秋初。谨修复书。付之便风。盖未达而复辱惠长笺。副以所为劄疑一册。有以窃窥高明深造之见与夫玩索之工而得以自警焉。则顾懒废之幸也。然强加以指教提诱之责而名其所疑而曰质焉。则非所以施于下交之宜者。象靖之愚。何足以辱贤者之命哉。象靖自省事以还。见世之有意于此事者。其初若可以有进也。及夫年纪稍大。志意渐颓。入而无可嗜之味。出而有外诱之夺。则不免于舍此而就彼。其或略知去取
书
答权景晦(炳○戊辰)
向来盛论。思索尽超诣。剖析尽精密。但详于求理而略于反躬。致察于理之所以然而忽于其所当然。惟于平易悫实之处。认取至当之理而实加涵养履践之功。此为日用紧切功夫。愚之所闻于人者如此而患未知所以用力。敢因下问之勤而有请焉。幸有以订其是否而终辱教之也。
答权景晦
秋初。谨修复书。付之便风。盖未达而复辱惠长笺。副以所为劄疑一册。有以窃窥高明深造之见与夫玩索之工而得以自警焉。则顾懒废之幸也。然强加以指教提诱之责而名其所疑而曰质焉。则非所以施于下交之宜者。象靖之愚。何足以辱贤者之命哉。象靖自省事以还。见世之有意于此事者。其初若可以有进也。及夫年纪稍大。志意渐颓。入而无可嗜之味。出而有外诱之夺。则不免于舍此而就彼。其或略知去取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7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375L.gif)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7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376H.gif)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7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376L.gif)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7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377H.gif)
近日偷隙。看大学一过。或有见得前所未到处。益觉前日用心太卤莽。思有以收拾补填。而苦于间断不接续。事物又从以胶扰。只如此随循过了。三复蘧使之言。令人慨叹。无以谢厚意。漫布近日情境。或可一言以惠箴药否。盛录。深欲留玩。顷有缴还之喻。谨此赍纳。
别纸
心学图虚灵知觉。虚灵体知觉用。然静而知觉不存。则昏昧冥漠。失其所以为体。动而虚灵不著。则纷纶胶扰。失其所以为用。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也。(心经)
虚灵知觉。固是体用。然只是一物。故静而知觉存。即是虚灵。动而虚灵著。即是知觉。不必别求如何。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7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377L.gif)
如喜怒之发则人心也。而其中节则道心之为主也。虽曰中节而喜怒之为人心者自若。故以大界限言之而不害道心之常为主。以存主处言之而不害人心之不能无。仔细体认。自可见耳。如何如何。
同行异情行。恐当作迹字意看。天理人欲。同迹而异情。(就一人分上看亦得。就二人分上看亦得。)
同行一事而其情则有异。作迹字看。似无意义。就一人分上说亦得。就二人分上说亦得。然就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7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378H.gif)
易乾之九二章附注。既不之东。又不之西。既不之此。又不之彼。 叶平岩。以上二句为静而主一。下二句为动而主一。此四句。只如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一。要展转相解。恐不必分开看。
来谕亦善。然叶说亦有意思。恐未可轻破。
坤之六二章附注。程子曰。学者不必远求。(止)天人一也。更不分别。 夫道一而已。初岂有天人之间。然天无心而人有欲。故无心者常运。而有欲者有时而间断。才间断则便不可谓之一矣。苟能体乾坤之用。懋敬义之实。不以私意穿凿。不以私欲系累而得道理在己。则天人合一。更无分别。若只是言道一而已则曰。道理。天人一也足矣。何必于道理二字上。俱下有字。以见其若有所待之意乎。
来谕尽有条理。有著落。
合乎周子太极之论。 动而知益明。则静而敬益密。静而敬益固。则动而知益进。此与图说之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者合。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7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378L.gif)
复之初九章附注。南轩说德以凝道。 德改过之事。道时习之功。
改过时习。皆修德之事。如是则道得于心而不失。所谓凝道也。
颜渊问仁章好学论真西山注。所谓中者。即中庸所谓中节。 合于中。即中节。中即节。以中为中节。恐未稳。
西山之意。非以中节贴训中字。盖谓此之所谓中者。以中庸言之。则所谓中节者也。字数或未周惬而意义实足。恐不可如此抉摘也。
末段真西山注。 人心未便是已。故曰克去己私则可。而曰克去人心则不可。真氏说恐未当。
人心未便是人欲。固是。然人心即人欲。亦屡见于程朱之训。盖天下只有理欲二途。而道心既是天理。则人心自是人欲一边事。且欲有轻重。无心欲字虚。故亦如此。使得西山说。恐未可轻疑也。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7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379H.gif)
质疑云。此与上文不属。或是论交战时有人说心疾。故仍及此云云。未知如何。或言心疾指交战而言。言不以心疾为害也。
问刘楝条不知不识(止)唤做自欺。 自欺有浅深精粗。半知半不知。固自欺之深者精者。不知而为知。不识而为识。亦岂非自欺之浅者粗者乎云云。
不识不知。是元不识有这道理。只颠冥过了。自欺。是略知得有善有恶而不能十分去做。故曰不知不识。不可唤做自欺。来说看得缠绕欠分明。更体看如何。
正心章附注金仁山注。四者喜怒哀乐之发。 发字少未安。(怒即忿懥。不似情发于性。)
大学之四者。即中庸所谓喜怒哀乐之发者也。盖以明情之所有而不可无者。非谓四者发于喜怒哀乐也。大抵来说。看文字太不恕。往往先要讨不是处。恐有窒碍。未知如何。
同条一则曰有所云云。 或谓一则二则。指重叠之辞。如此则与下文忿而曰忿懥等说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7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379L.gif)
一曰有所。二曰有所。是心有所主之病。忿而又懥。恐而又惧。是情有所胜之病。如是略分排。然朱子说却不然。此恐当备一说耳。有所二字无病。顷见退甫。坚守此说。然晦庵正训既如此。何必枉用思索邪。
礼乐不可斯频去身章附注节孝徐公条注。盖制于外(止)中也。 以礼乐言。则庄敬所以制于外。和乐所以养其中。以仁言。则当理所以制于外。无私心所以养其中。所引程子语。只主制于外而言。于此恐未合。
当理无私心。仁人成德以后事。不可以制养言。且制于外乃所以养其中。此事无内外。无分段。无时节。所引程子语。虽主制外而言而养中固在里面。何未安之有。
牛山之木章附注兰溪范氏条。 非纷纭之外别有至静。只纷纭底。其本体自至静云云。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8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380H.gif)
养心莫善于寡欲章附注问养心条。于这本来底。 本来底谓心。心静则作事有力。而今既去閒处用了心。故到得紧要处。于心地上。都不得丝毫气力。看得如是否。
似指本心义理而言。盖前日只于閒慢无紧要处用了心。故到得合用处。被日前走作牵惹。于本心义理。全不得力耳。如此看如何。
通书圣可学章又语罗公仲素条。学成要何用。 学。学为人而已。自始学至成德。只一个无所为而然。更把弄要用邪。
大传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又曰。穷经将以致用。圣贤亦岂无所用其心哉。但以为吾事之本分。天理之当然而为之。则亦不害其为无所为而然者耳。
敬斋箴。 以时言。以事言。时与事。皆就心言。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8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380L.gif)
北溪说。非谓些少事不敬便能做大病。 按。北溪以毫釐有差。就显然行事上看。故其言如此。此只是心里事。(事有就心言者。如心不可有一事之类。)不是身上事。身上差谬。小大自别。不可曰小病。即大病。若夫心乃万化根本。万善源头。若容一毫欠吝。介厕其间。则天地何从而定位。三纲何由而建明。九畴何自而攸叙。此古人所以汲汲于正心诚意以立其本也。昔年龟潭之会。尝奉教如此。犹未领会。近来潜玩。乃觉其旨义精严。微妙无穷为如此。
心体。彻表里贯内外。故身上事便是心上事。外面病痛。便是里面病痛。不可分身心为二致也。古人固汲汲于正心诚意。然真为善而实去恶。去四有而存三不。皆贯内外通显微用功。非谓去事绝物破形离体而专做心地上工夫也。龟潭谬说。本不谓此。盖此心。为万理之原。万事之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8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381H.gif)
求放心斋铭成之在我。 成之谓体出来否。
易大传曰。成之者性。盖天地孔仁之心而赋于我。成一个物事。在自家腔里也。体出来。恐非文义。如何。
尊德性斋铭附注朱子曰伊川只说一个主一条注。盖定论也。 篁墩独于此言定论云云。
王阳明作定论书所论。正如此。篁墩同是一套。然最后十二节。又朱子晚年救弊苦心处。非篁墩创说。不可一并诋斥。退陶先生后论。明白的确。不敢有改评也。
临川说德性是也(止)根株。 仁义礼智上。岂更有德性为之根株乎。北溪之文义。稍胜于躬行。当时已有其疑。独双峰则未见分明论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8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381L.gif)
此等处善看。自无病。须体当到不相碍处。临川亦不胡说。更细检看如何。语意正如向来忿懥恐惧喜怒哀乐之发一般。双峰最用力于穷理而有缴绕破碎之病。勉斋尝攻其道有精粗之说。谓不待七十子丧而大义乖云云。见性理大全论道卷。
无极而太极朱子注。 造化是竖说。品汇是横说。(近思录)
造化是说阴阳五行。品汇是说男女万物。只此四字。该括尽一图。
五行一阴阳条朱子注。无极之妙。亦未尝不各具于一物之中云云。 谨按。图说连下文五行之生各一其性为一节。故朱子以此句解之。今叶氏既分图说为二节。而注则误而缀书。或偶失照勘否。
来谕看得尽精。
鬼神合其吉凶。 圣人之进而行。神之伸而吉。退而藏。鬼之屈而凶。动静语默。无不皆然。
李先生答李公浩书曰。鬼神之屈伸。变化无穷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8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382H.gif)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阴阳非道也。道由阴阳而立。
所以阴阳者道也。
同节注。 朱子叶氏分体用不同。正如第二节注分流行对待不同者相似。或可并行不悖否。
两处当以朱子语为正。然叶说亦略有意思。盖义理无穷。横竖皆当。主此而不害兼乎彼耳。如此看如何。
大哉易也注节斋说。 谨按。节斋以无体解无极。恐未然。夫子所谓无体。指形而下之阴阳而言其变易无方。周子所云无极。即形而上之太极而言其冲漠无眹。二说各有所指。而节斋比而论之。无乃不可否。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8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382L.gif)
夫天专言之则道也条注。朱子曰。妙用言其理也云云。 朱子尝曰。神是理之乘气以出入者。妄谓乘气之说。似精当。盖才说神字。便见有灵妙不测底意思。
朱子说。往往类此。见于语类诸书。然又尝曰。某就形而下说神滚在气里说。又只是气。然神又是气之精妙处。今当以此为定论。然神是气之至精至妙处。运用无迹。自然而然。不比功用粗浅可见。故亦下得理字。盖言二气自然之妙。非遽指为太极之体也。如此看如何。
人性本善条注。才者性之所能云云。 窃谓性者才之所能。才者性之能。叶氏说。似欠精当。
朱子曰。性如水之理。才如水之气力。所以能流者。今曰性者才之所能。莫无害理否。能与所能。又是别说。与此语意自不同也。
同条合理与气而成气质云云。 无是理。气质固无由成。然单举气质。不当言合理。气质字下。或著之性二字。如何。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8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383H.gif)
生之谓性条。凡人说性云云叶氏注。 谨按。朱子解此段。自凡人说性至水流而就下。以性发为情言之。水比则性。而流而下。比则情之善也。自皆水也。通下段各自出来以上。以人生禀性言之。水比则命而流比则性也。一则性以下事。一则性以上事。不可混合为说。而今叶氏统同作禀赋说。似未稳。
亦看得精。但皆水以下。论禀赋清浊。今谓性以上事。恐未然。
观天地生物气象条注。周茂叔看。 谓茂叔庭草不除。即看此生物气象者否。
天地生物。气象氤氲。在在呈露。程子亲见濂溪观化之妙。举似以示人。玩草即其一段。非专指此也。
义训宜条。 宜别知。乃已发之用(知与智不同。智如明鉴在此。知即照底。)而今却以训性。何也。(若以宜训义。别训礼。知训智。时亦当如周子之因用明体。以爱训仁矣。)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8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383L.gif)
心生道也条。 有是心之心字。与心生道之心。恻隐心之心两心字。微有不同。上下两心字。指人所已有底而言。中间一心字。只拈出那生理而言。
上两心字。平论天之所赋于人之心。恻隐之心。人之生道。方属我底。
脩辞立其诚条末段注见功之地。 脩辞立诚为用功之地而曰见功。何也。
脩辞所以居业。日可见之事也。比内面功夫。粗细不同。始终亦异。如此下语。恐无妨如何。
学者识得仁体。实有诸己云云注养之厚。
吾心所存。无非天理。 识得仁体。实有诸己。以大学之序观之。方是物格知至之事。叶说似失之太快。
朱子曰。识得与实有。当做两句看。识得是知之也。实有是得之于己也。叶注恐无可疑。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8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384H.gif)
开盖见得如此而未保其做得如此。虽知其已然而不能决其将然。故曰吾斯之未能信。叶氏说。恐未必轻破也。(语类亦多此意。)
今且只将尊德性条注。 问学博文。知也。上达也。尊性约礼。行也。下学也。今叶氏反而言之。恐误。
叶氏分上达下学处有意义。今以博文为上达。尊性为下学。则正是倒说了。先上达而后下学矣而可乎。
为天地立心条注。圣人参赞化育。使万物各正其性命。 此固然矣。然愚则以为不必如此然后为立心。只要得自家一个身心生理导达。融液周遍。无一处或阙。无一时或息。而与天地生物之心。吻合无间。则只此便是立心。只此便可参赞。若必如叶氏说。则除是有德有位如尧舜之达而在上然后方可办得了。此子贡博施济众之问所以见驳于夫子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8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384L.gif)
礼曰。人者天地之心。盖天地无心。不能自为。圣人代工理物。参赞化育。凡天地之所欲为者而其主张发挥。裁成辅相之道。皆在于圣人。岂不是为天地立心乎。若穷而在下。则固限于其分而不能有以充之。然其所赋之理。所志之量。初不以是有加损。而应接事物。裁处彝伦。亦皆随其地位力势之大小高下而莫不尽其赞育之功焉。则亦不可谓非天地之心也。所论似欠亲切。子贡博施之问。与此自不同也。(如中庸位育参赞。亦极言其理。谓孔颜不能致中和尽其性。可乎。)
忠信进德条注。于理有未知。或知有未尽。
或字未安。尽字亦当从大学作至。
盖言于理有所未知。或知之矣而有所未尽。上言全不知之病。下言半知半不知之病。下或字正觉分明。何未安之有。大抵观书。不细意勘过。先要讨不是。往往不能尽乎人言。恐亦不是小病。如何。至即是尽。故大学释知至曰。所知无不尽也。何独于此疑之邪。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8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385H.gif)
恐然。沾缀。如标点提缀之意。用水则从沾。用手则从拈。随事而异用也。
中庸之书条注。语本而遗末。(止)未达天下之大本。 遗本而说末则本亦未必可得。然此是本文馀意。说得来似少曲折。
李学甫论此云。当思说本遗末。如何为未达天下之大本。必有意在。不可辄生砭订。又云。凡看文字。当就本文正意。咀嚼玩味。体验推究。要之为实见解实受用。方为亲切。许多议论。皆就考校勘覈上著眼。殊少沈潜涵泳之味。此意尽好。正得朋友磋切之义。或可在所留意否。
今时人看易条添一德。
言添一义理。如中正吉凶无咎之类。如此看如何。
春秋序注孝悌忠信。 孝悌已具于五品。不言可也。
五品。是五者之名位等级。孝悌。所以行于五品底义理事实。不容无别。若谓孝悌具于五品。则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8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385L.gif)
圣可学条注。无极之真(止)不外于此。 一者无极之真也。而静虚者阴之静。动直者阳之动。明而通。阴仪之少阴老阴也。公而溥。阳仪之少阳老阳也。
所论大槩得之。然语类。以明通属木火。为静极而动。以公溥属金水。为动极而静。
明道先生曰。思无邪毋不敬。
来谕。横竖用功颇明备。但以毋不敬。全属应事接物处。当思虑未起时本体虚静处。却无照管。便成阙漏。当贯动静彻幽明做功夫。始得。
人多思虑条注。止者事物当然之则。 止于事止于仁之止字。与知止之止字。有能所之别。叶说恐误。
看得尽精。然此注非如语孟诸注贴训法。须用活看。移此排比计较底功力。换著涵养游泳底意思。恐当益有味耳。
圣人修己以敬条注。动静语默无非事。
如言动静语默。无非事天底时节。语自无病。
学者先务条注。心常主乎我。 与千万人中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8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386H.gif)
心在自家腔子。方能事事主一。固无内外之间。然以主我释主一。似有商量。来谕不易看得出也。
苏季明问条才发便谓之和。 才发。恐不可便谓之和。
谓才发则便属于和底界分而不可谓之中也。盖方论未发求中之非。故语脉归趣在此而才发谓和。却是带过说。语意自有宾主。自有详略。不必如此滞泥也。
动静不失其时条。见他人扰扰。非干己事而所修亦废。
学者主心不定。不能收敛凝聚。见他人扰扰。与自家不相干涉而随循衮汨。精神驰骛。意思牵惹。所修之业。坐是亦废。冥冥悠悠。枉过了一生耳。
听箴知诱物化。 知止有定。 知(是)物(厓)诱(为亦)化(为也)。此不是两件事。不必分说。 知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8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386L.gif)
乐记曰。知诱于外(止)物至而人化物也。箴盖本此。当释云知诱于外而为物所化也。知止有定。看得出甚善。
动箴。 思是动于内。为是动于外。(朱子语)顺理从欲二句。兼内外而言。克念是诚于内。自持是守于外。末二句。又所以总结一箴。其言非礼勿动之意。周且悉矣。
顺理从欲二句。是一篇紧要。克念自持。方是做工夫处。皆当兼思为合内外看。方有意味。叶氏分属固未稳。而来谕亦恐有破碎之病。
仁之难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
仁是可欲底而不知好。反好利欲。是失其所好也。
君子不必避他人之言。
言不可畏他人之指为柔弱而强为刚行之习。盖欲人之以柔顺自牧。而来谕以为戒太柔之病。恐看得错。幸更考之如何。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8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387H.gif)
孝弟之理。得之于天而具于性分之内。苟能习著行察。积累纯熟。到得极至处。无少欠阙。便是尽得自家性分而全其所得于天者。岂不是尽性至命。
问。第五伦条避嫌事贤者且不为。 古来圣贤。避嫌者自不少。
如李下菰田之类。自是合当避底。圣贤亦岂不避。所谓避嫌者。盖义所当为而以远嫌之故而不为者。朱子曰。如人有怨于己者。犯他罪欲治之。怕人以为修隙。遂放过了。又如子弟系磨勘。皆不为理。此等皆是内不足。方是避嫌。所谓贤者且不为者此也。
朝闻道条注。实见是非之理然后为实理。
若曰实见处便是实理则可。直以实见为实理。依旧是有病了。
来说甚精。
为民立君条注丹桓宫楹。 媒宫。
左注丹桓宫之楹。非礼也。胡氏曰。庄公将逆姜氏。丹楹刻桷为盛饰。以誇示之。此非特有童心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8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387L.gif)
君仁莫不仁条。岂待作之于外。
非心一萌于中。遏他不住。必将害于其政。不待错做于事。妄作于外然后方为害也。甚言心术之可畏。来谕恐欠分明。
明道论十事条山泽注五官。未详。
学甫云。记月令四监注山虞泽虞林衡川衡之官。又野虞注。主田及山林之官。恐当合为五官。
古者戍役条注折胶。未详。
秋气至。胶可折。弓弩可用。匈奴常以此为候而出军。出纲目汉纪晁错语。
肉辟条注宫刑不废。
学甫曰。汉武时下史迁腐刑。则不废宫刑。亦可知。
同条注外此云云。
此等处当活看。不必枉用究索。徒费气力。无益于实得。古人所谓穷理者。恐不谓此也。
伊川先生曰。说书必非古意。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8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388H.gif)
天下有多少才条注缀兆。未详。
乐记注。缀。舞者行位相连缀也。兆。位外之营兆也。(兆如限域之谓。)
明道先生曰道之外无物条末段注。名为大自在。 大字上当有阙文。
出佛语。如所谓上天下地惟我独尊。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皆此类。非有阙误。
仲尼元气条并秋杀尽见。
孔子浑浑元气。全无痕迹。如沐浴请讨鸣鼓而攻。固是秋杀之气。然亦元气中一段。何尝偏于此。孟子泰山岩岩。刚毅严厉。秋杀之气发露殆尽。读其书可见耳。
伯淳尝与子厚条注吕氏说未详。
言如此好山川。合有如此好人物。讲如此好说话。盖同气相合。理应如此也。
与权景晦
时气失常。不审起居何似。观书玩索之功。日有所造否。象靖家兄所苦。一样无减。自馀忧恼多端。缘此日用之间。便成抛弃。强欲收拾补填。而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8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388L.gif)
答权景晦(庚午)
前冬所惠长笺。并别幅一纸。宜复久矣。冬春两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8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389H.gif)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8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389L.gif)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9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390H.gif)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9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390L.gif)
别纸(太极图解)
图解水火之
火金阴也。生于阴。
当云阴生于阴。阳生于阳。而解中云尔。恐与勉斋所疑者同。如何。
图解曰。水阴盛金阴稚。火阳盛木阳稚。则是据行之序而言阴根阳阳根阴。自无所疑矣。勉斋尝致疑于此。谓当作生之序。而李先生启蒙传疑。亦以为是然。朱子于此亦不应有差。盖阴阳错综。变化无穷。要在人看如何。恐不害主此而兼彼也。如何。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9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391H.gif)
推说得。略有意思。然恐不须如此牵强费力。
各一其极。 才下各字。可见气质之性之异。才说一字。便见天地之性之一。各焉而未尝不一。一焉而未尝不各。只要人看得活耳。
看得太涉精巧而少馀味。要须涵泳此四字。体到熟处。自然见得物物各随其气质而自为一性。然亦未尝不本于一原耳。
注引说解图。据图推说。是朱子自注否。
未敢质言。
吉凶悔吝。 此四字。有循环意思。悔是自凶趋吉。吝是自吉趋凶。如中正仁义。仁是自正而趋于中。义是自中而趋于正。但彼为纯善。此为善恶混耳。
是则是有此理。但今日紧要工夫。只在寡悔而向吉。不暇如此閒比较也。
天下之故(止)不动之中。 此说主静意思否。
当是如此。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9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391L.gif)
朱子固曰动静者。所乘之机也。
所谓一阴一阳(止)命之道也。 杂引系辞通书中庸而独命之道也。出何书。
出胡五峰知言。诚者命之道。犹言仁者心之道。道字恰似德字一般。
此一节虽发明造化本原。而人心动静之机。亦不外焉。故解中引圣人之本一语否。
通书亦就造化上说。不是明人心动静之机也。盖圣人便与天地一般。故中庸言君子之道费而隐而引鸢飞鱼跃。言大哉圣人之道而曰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何尝分天与圣人在。
妙合而凝。 天地间逼塞充满。无非妙合底。到得生人生物时便凝了。
看得好。妙合指无极二五而言。凝专指二五而言而无极便在其中。
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 此性字。却统同说。如虚空逼塞。无非气也。理便搭在其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9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392H.gif)
此气便得此理为主宰。即此是性。
阴阳五行为之经纬错综。 阴阳经五行纬否。
大槩如此。然亦恐更有仔细处。
万物各具一太极。 程子性即理也一语。诚千古格言。然此乃极本穷源之论。其实才说性时。便落在气质中物事。便不是元初理。不必带气质字然后方有不齐处耳。
就各具一太极处。恐如此说不得。盖万物各一其性。则见得此太极之体浑然全具。无少赢欠。岂不是元初理又何处见其有不齐处邪。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 此定字。谓众人不能定而圣人独能。故谓之定。非谓圣人亦有欲动情胜之患而用力以定之也。
上章言众人具动静之理而常失于动。故此言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则此定字。是圣人一天下之动。非圣人之自定也。细看朱子解可见。
中正仁义动静。 以阴阳言。则义与正属静。仁与中属动。以存心制事言。则仁与礼属静。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9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392L.gif)
此段看得尽密。但似有推测未到处。盖四者虽各有情状意思。而浑然一体。初无分别。故就阴阳看。则理之定体为正义。而其发用则属之仁礼。以存心制事言。则又仁存诸心而义制夫事。然又不害四者之各有体用动静也。今曰仁礼之体具于正义。正义之用。行于仁礼。则是四者各自齐头并行。一时发用而不见有互相体用之妙。盖必欲形容其妙而不免有名言之失耳。更须反复研究。到得真个通透无妨碍处。方是活络。然又须就四者面上。认取当然实体处。玩索涵泳。方有实下手处耳。鄙见如是。幸赐反复。 性之贞。 贞字只依朱子注。作正而固看否。系辞注。贞。正也常也。物以其所正为常也。又答林择之书曰。人生之初。未感于物。一性之真。湛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9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393H.gif)
答权景晦
秋末辱惠。书薄忧冗。未之修复。而俨然枉车骑过之。虽限以事故。不能挽以信宿。而其得于目遌之馀者。又不但简书之道寒暄而已也。冬令向深。不审省暇学履一向毖迪。观书玩理之工。日有进益否。想味不能已也。象靖一味愦愦。日用之间。不敢不勉。书册之工。亦不敢顿废。惟是神思荒芜。随手消散。古人所谓漏器转烛者。殆目前境界。如是而敢觊其小进乎。不进则亦日退而已矣。奈何奈何。春间鄙书。不记所言云何。然大意盖谓已无所得所有。而徒以无实之辞。与人酬酢。无益于己。而往往秪以误人。亦有一二近事。深可惩悔。不免于因笔偶及。盖就自家所占地位。拽下来为说。所以摧残眇缩。落在一边。不合于圣门节度。盖不敢处下窥高。窃自附于鲁男子之学柳惠也。乃蒙援譬广博。引虞庭孔门之教与夫伊洛关闽之训。以牖其迷惑而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9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393L.gif)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9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394H.gif)
别纸
毋自欺
大抵诚意。是好善恶恶。十分真实。彻表彻里。无一毫未尽。方是自慊处。(正是自欺之对。)若知善之可好而有不要必得之意于中。知恶之可恶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9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394L.gif)
率性之谓道
性道只一理。以人之受于天者而言则谓性。以散诸日用事物者而言则曰道。虽有体用内外之分。然其脉络条理。实相流通。初非别物也。盖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9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395H.gif)
费隐体用。 道之用虽无形状可见。而其分布昭著于日用之间者。宛在目前。分明可指。不可谓之隐。惟夫所以然之妙。藏在上面。不可得以见闻者则方可谓之隐。
说得尽有条理。恐当如此看。但藏在上面四字。微似有病。若易以默具乎其中。则语意浑然耳。
必有事焉
语意丛委。似欠别白。盖孟子之所谓事者。指集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9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395L.gif)
庾公之斯
此一段。即程子所谓徒费心力者。恐不必深究。然必欲就上面求道理。则亦当视师生分义之浅深。国家存亡之关歇而权其轻重以处之耳。恐不可立定一下死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