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x 页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书
书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57H 页
答柳叔远(甲午)
俯询数段疑难。系是义理源头。昏瞀何足以及此。第求蒙问寡之诚。不可以孤。谨以区区所揣。以听可否之择焉。盖周先生之为此图。专为太极而发。第一圈固太极。而其下四圈。亦莫不有太极为之本。故总而名之曰太极图。若只以第一圈名为太极。则无以见下四圈之亦为太极矣。如何。朱子曰。以阴阳言。则义体而仁用也。以存心制事言。则仁体而义用也。盖仁义各自有体用。故以阴阳言时。以仁之用与义之体。对待而相为体用。错综交互。各有攸当。须是体当到不相碍处。方是活络。恐不可执此而疑彼也。未发之前。无气质之性。不知何氏说。蒙陋未之前闻。不敢强为说。然气质之性。自是禀生之初。昏明粹驳。自有定分。虽未发之前。岂容无得。但未与物接。气未用事。则本体浑然自在。谓之不为气囿则可。谓无气质之性则恐未安。未知高明所答如何为说。幸因来见示。更扣赵兄问此说。
俯询数段疑难。系是义理源头。昏瞀何足以及此。第求蒙问寡之诚。不可以孤。谨以区区所揣。以听可否之择焉。盖周先生之为此图。专为太极而发。第一圈固太极。而其下四圈。亦莫不有太极为之本。故总而名之曰太极图。若只以第一圈名为太极。则无以见下四圈之亦为太极矣。如何。朱子曰。以阴阳言。则义体而仁用也。以存心制事言。则仁体而义用也。盖仁义各自有体用。故以阴阳言时。以仁之用与义之体。对待而相为体用。错综交互。各有攸当。须是体当到不相碍处。方是活络。恐不可执此而疑彼也。未发之前。无气质之性。不知何氏说。蒙陋未之前闻。不敢强为说。然气质之性。自是禀生之初。昏明粹驳。自有定分。虽未发之前。岂容无得。但未与物接。气未用事。则本体浑然自在。谓之不为气囿则可。谓无气质之性则恐未安。未知高明所答如何为说。幸因来见示。更扣赵兄问此说。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57L 页
所从出。以反复究竟。亦格致之一端也。
答柳叔远
莫往莫来久矣。忽擎满纸法语。令人心开目明。不待亲接其风范。而聆其绪论也。寒威向紧。静里玩养有相。示喻缕缕。皆精覈理到之言。何敢不服。但区区鄙臆。亦不敢不披露以取其斤正。盖十六言图子。老先生既以为未十分稳当。而索还图本元集。所以不收。然鄙意此图既载于月川集。流传世间。且此集区区收拾于元集已成之馀。事体轻重。与元集有异。今姑附见于此。而以元集未十分稳当者看此图。就其七八分而研究其十分。因其未稳当而讨索其稳当。是亦先生之馀教也。盖先生议论去取。莫非妙道精义之发。虽未至十分精到。而犹未可遽然刊削。如二程改定大学。未为完书。而皆载全书。南轩先生尝著希颜录。不取庄子家语等书。胡五峰以为不可曰。须于未正当处。求其正当云云。朱子大全初晚诸说。一并收载。都无简择。在学者精研而去取之如何耳。危微二字。适无本图。今不能悬记。然此图并人道心精一执中。为图
答柳叔远
莫往莫来久矣。忽擎满纸法语。令人心开目明。不待亲接其风范。而聆其绪论也。寒威向紧。静里玩养有相。示喻缕缕。皆精覈理到之言。何敢不服。但区区鄙臆。亦不敢不披露以取其斤正。盖十六言图子。老先生既以为未十分稳当。而索还图本元集。所以不收。然鄙意此图既载于月川集。流传世间。且此集区区收拾于元集已成之馀。事体轻重。与元集有异。今姑附见于此。而以元集未十分稳当者看此图。就其七八分而研究其十分。因其未稳当而讨索其稳当。是亦先生之馀教也。盖先生议论去取。莫非妙道精义之发。虽未至十分精到。而犹未可遽然刊削。如二程改定大学。未为完书。而皆载全书。南轩先生尝著希颜录。不取庄子家语等书。胡五峰以为不可曰。须于未正当处。求其正当云云。朱子大全初晚诸说。一并收载。都无简择。在学者精研而去取之如何耳。危微二字。适无本图。今不能悬记。然此图并人道心精一执中。为图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58H 页
此二字。当从两心傍近安顿。与鲁斋专以人心道心为图而以危微两字分置于上下。微有不同。但置之性命之先则为可疑耳。虽然。此只据鄙见而言耳。其存削当否。付诸公论。宣城士友以鄙见为据。则令人愧窘。从当对彼说此意耳。前日屡到陶山。奉玩草本。不知有拾遗。意此逸集。全是翊赞公所裒稡。近因士友。始知有拾遗而逸稿亦因以有成。恐前辈辛勤收拾之意。掩而不章。向对宣城士友。已说及此意。然既不纯用拾遗而翊赞公采辑之功。亦不可少。若合拾遗逸集。名以续集。恐无不可。来谕以续集之称。亦未稳当。是非愚昧所及也。从当以盛论。说向彼中。为从长善处之地耳。众论相纠。惟其是者而从之。是乃道理而今人鲜有此公心大肚。未知此事毕竟能慰满人意否耳。金潜斋答书中别纸。改简之先后中图礼智字之互换。年前因金兄濯以提说。仔细究玩。真实如此。尝说与李君慎。乃知兄所见不约而同。然说及陶山会席而未免疑讶。则纸头标刻。恐未易言耳。此外元集中亦多有误字落字剩字。往往有闷人意处。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58L 页
及门诸公。极意磨勘。尽其心力而犹有遗恨如此。深可惧叹。然考校同异。犹属第二义。须就其明白平易义理真切处。研究玩索。体验持循。是吾辈究竟法。而精力衰耗。意想悠缓。跻攀不上。一落千丈。往往抚心自悼而已。未知贤兄近日作何工夫。前日每覸排比校检之工多而或少完养涵泳之味。深有望于竿头进得一步也。谷兰近况何如。想日益孤高。有人不与知者。无由亲接绪馀以资益。但有怅悢耳。天瑞摆置冗故。作此远游。其志气可尚。看得义理甚精细。非辈流所及。但恐田地未甚宏廓。或妨于大受。时时说与渠。然自家言语无力。何能动得人邪。还自愧笑耳。馀惟冀学履万重。
答柳叔文(丙申)
乍阻音徽。得拜手毕。谨审熇热。调候一样未甚康健。窃恐此病非菖蒲茯苓所能专治。幸须虚心平气。节嗜欲少酬酢。使心意恬愉。常在顺境中。看书亦取平日所熟经传中一书。只将一两段。从容讽玩。悦其意味。将世间忧患丧戚贫穷患难。一切付之度外。不以累其胸次。庶几减得
答柳叔文(丙申)
乍阻音徽。得拜手毕。谨审熇热。调候一样未甚康健。窃恐此病非菖蒲茯苓所能专治。幸须虚心平气。节嗜欲少酬酢。使心意恬愉。常在顺境中。看书亦取平日所熟经传中一书。只将一两段。从容讽玩。悦其意味。将世间忧患丧戚贫穷患难。一切付之度外。不以累其胸次。庶几减得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59H 页
七八分病源。未知庸医妄剂果可为对證之药否邪。季兄涉涨冒热。远扣荆门。厚意良勤。顾衰朽放废。毋以副委枉之意。旋即复路。但有怅黯之私耳。胤君想用功精确。见渠书每以妨夺为苦。然若果知用心处。即日用应接。无非进德地头。岂可生厌苦之意邪。令从孙秀才留得数旬。困于功令家言。未暇寻讨冷淡说话。然看其步趋知解。自法门中陶铸出来。不俟拙工代斲也。
答柳叔文叔远(戊戌)
谬嘱文字。既不敢牢辞。宜从早构掇以听进退之命。而为熇赩所困。不敢试手。稍俟凉意乍生。然逋债多积。非老懒可易铺排。想惟懑然迟之耳。刊事毕竟停辍。缺界事固应如此。只付之无可奈何耳。徒恨叹何益。心平气和之喻。殆推之太过耳。考疑一册。顷荷垂示。反复䌷绎。益见其研索精详。寻常漫看处。赖以觉悟。深切欣喜。第有一二疑碍。略有反复。幸更加驳示。正所望于直谅多闻之下也。天瑞京行。如何决定。顷因书偶贡鄙意。非敢尼之也。其答书。若以瞽说为去就。还可笑叹。幸以不必得之心。随分应酬。勿以
答柳叔文叔远(戊戌)
谬嘱文字。既不敢牢辞。宜从早构掇以听进退之命。而为熇赩所困。不敢试手。稍俟凉意乍生。然逋债多积。非老懒可易铺排。想惟懑然迟之耳。刊事毕竟停辍。缺界事固应如此。只付之无可奈何耳。徒恨叹何益。心平气和之喻。殆推之太过耳。考疑一册。顷荷垂示。反复䌷绎。益见其研索精详。寻常漫看处。赖以觉悟。深切欣喜。第有一二疑碍。略有反复。幸更加驳示。正所望于直谅多闻之下也。天瑞京行。如何决定。顷因书偶贡鄙意。非敢尼之也。其答书。若以瞽说为去就。还可笑叹。幸以不必得之心。随分应酬。勿以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59L 页
不就为高也。惟几棣史万重。
答柳叔远别纸(论小注考疑)
大学序仁义礼智之性注胡沈说。 按。或问曰。知即心之神明妙众理而宰万物者也。胡氏之说。盖本于此。然彼言知觉之知。则谓之妙众理可也。此言礼智之智。则智即理也。岂有别物可以妙理而谓之智乎。沈氏涵天理之说。亦恐有语病。
所论亦精。近世农岩说亦如此。鄙意妙字上著所以二字。意思差别。朱子曰。所以知是非之理则智也。据此所以妙众理谓之智。恐无不可。既曰所以知是非之理。则谓之涵天理。亦恐无妨。恐未可全然打破也。
经首节小注卢氏曰。虚者心之寂。灵者心之感。 按。虚灵是心之体。知觉是心之用。今于中庸序文可考也。卢氏乃以虚灵二字。分属寂感。恐近破碎。
寻常每嫌玉溪说太涉破碎。然引中庸序以攻其非。则恐未安。盖单言虚灵。则如心兮本虚。应物无迹。如此心之灵足以管天下之理。皆以虚
答柳叔远别纸(论小注考疑)
大学序仁义礼智之性注胡沈说。 按。或问曰。知即心之神明妙众理而宰万物者也。胡氏之说。盖本于此。然彼言知觉之知。则谓之妙众理可也。此言礼智之智。则智即理也。岂有别物可以妙理而谓之智乎。沈氏涵天理之说。亦恐有语病。
所论亦精。近世农岩说亦如此。鄙意妙字上著所以二字。意思差别。朱子曰。所以知是非之理则智也。据此所以妙众理谓之智。恐无不可。既曰所以知是非之理。则谓之涵天理。亦恐无妨。恐未可全然打破也。
经首节小注卢氏曰。虚者心之寂。灵者心之感。 按。虚灵是心之体。知觉是心之用。今于中庸序文可考也。卢氏乃以虚灵二字。分属寂感。恐近破碎。
寻常每嫌玉溪说太涉破碎。然引中庸序以攻其非。则恐未安。盖单言虚灵。则如心兮本虚。应物无迹。如此心之灵足以管天下之理。皆以虚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60H 页
灵二字。兼体用言。单言知觉。则如未发之前知觉不昧。如不言知此事觉此理。但言知觉。在何害其为静。此以知觉二字。通体用言。惟并言虚灵知觉。则又当以虚灵为体而知觉为用。如中庸序耳。
传九章如保赤子小注。卢氏曰。本者明德是也。 按。章句本字。指孝弟慈也。端字指孝弟慈之发见处也。推字指使众等事而言也。卢说恐未稳。
来说亦是。然大学一篇。以明德为纲。故十章先慎乎德章句亦曰。即所谓明德。孝弟慈亦是明德中物事。如此言之。亦无甚害否。
论语里仁朝闻道章小注不虚生也。 按。或问。以程子不虚生之说为偏。
朱子曰。人而闻道。则生也不虚。死也不虚。若不闻道。生也枉了。死也枉了。或问是初年说。朱子每以未及修改为恨。与集注多有不同。盛论多引或问。以攻诸家之说。恐当有商量也。
子罕颜子喟然叹章小注。谢氏曰。在前即不及云云。南轩曰。不及过之云云。 按。此与集
传九章如保赤子小注。卢氏曰。本者明德是也。 按。章句本字。指孝弟慈也。端字指孝弟慈之发见处也。推字指使众等事而言也。卢说恐未稳。
来说亦是。然大学一篇。以明德为纲。故十章先慎乎德章句亦曰。即所谓明德。孝弟慈亦是明德中物事。如此言之。亦无甚害否。
论语里仁朝闻道章小注不虚生也。 按。或问。以程子不虚生之说为偏。
朱子曰。人而闻道。则生也不虚。死也不虚。若不闻道。生也枉了。死也枉了。或问是初年说。朱子每以未及修改为恨。与集注多有不同。盛论多引或问。以攻诸家之说。恐当有商量也。
子罕颜子喟然叹章小注。谢氏曰。在前即不及云云。南轩曰。不及过之云云。 按。此与集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60L 页
注之意不同。
朱子曰。高坚前后。只是中庸不可能。盖圣人之道。是个恰好底道理。不著意又失了。才著意又过了。只是难到恰好处。又曰。若做得紧。又太过了。若放慢做。又不及云云。盖此是捉摸不著处。便是恍惚不可为象。谢张之说。未见与集注不同。幸更加勘示。
子在川上章小注。吴氏曰。逝者不指水云云。 按。吴说似未分晓。盖逝是统说。水亦包在其中。
语类云。逝只训往。斯字方指川流处。盖逝字。只是往过来续去去不穷之意。水固去去不穷。然直以去去不穷为水则不可。吴说固非指水而亦非指天地之化也。(退溪集中。逝指道体云云。寻常致疑。幸更晓示。)
宪问以德报怨章小注。当报则报云云。 按。或问则以当报则报。不当报则不报为直。集注则以爱憎取舍一于至公为直。立言固自不同。然二说相须。其义始备。
爱憎取舍。一以至公。盖就有怨处。当报则报。不
朱子曰。高坚前后。只是中庸不可能。盖圣人之道。是个恰好底道理。不著意又失了。才著意又过了。只是难到恰好处。又曰。若做得紧。又太过了。若放慢做。又不及云云。盖此是捉摸不著处。便是恍惚不可为象。谢张之说。未见与集注不同。幸更加勘示。
子在川上章小注。吴氏曰。逝者不指水云云。 按。吴说似未分晓。盖逝是统说。水亦包在其中。
语类云。逝只训往。斯字方指川流处。盖逝字。只是往过来续去去不穷之意。水固去去不穷。然直以去去不穷为水则不可。吴说固非指水而亦非指天地之化也。(退溪集中。逝指道体云云。寻常致疑。幸更晓示。)
宪问以德报怨章小注。当报则报云云。 按。或问则以当报则报。不当报则不报为直。集注则以爱憎取舍一于至公为直。立言固自不同。然二说相须。其义始备。
爱憎取舍。一以至公。盖就有怨处。当报则报。不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61H 页
当报则不报。报之固憎与舍。而其不报则似若爱与取。即所谓怨有不雠者。与或问文异而意同。今谓相须始备。似若以集注为未备。何也。
卫灵公君子义以为质章小注。辅氏曰。由外入内云云。 按。此说可疑。
信是用心朴实。无虚伪底意思。故朱子曰。无信则义礼逊皆为伪。盖义礼逊。皆就事上说。而信是此心诚实成此事者。谓之由外说入内。恐无害理。
中庸序注赵氏曰。知是识其所当然。觉是悟其所以然。 按。孟子先知先觉注曰。知是识其所当然。觉是悟其所以然。赵氏之说。似本于此。然此知觉字。与先知先觉。微有不同。盖先知先觉。专以善言之。此知觉字。则是泛言心之用而包善恶在其中。恐不可与先知先觉并论也。
盛论固是。然知与觉。自有浅深精粗。孟子与此序未尝不同也。此知觉固是泛言心之用。包善恶在其中。然此心之用发于善恶者。有知识其粗浅。有觉悟其深妙。如此引證。惟在善观者领
卫灵公君子义以为质章小注。辅氏曰。由外入内云云。 按。此说可疑。
信是用心朴实。无虚伪底意思。故朱子曰。无信则义礼逊皆为伪。盖义礼逊。皆就事上说。而信是此心诚实成此事者。谓之由外说入内。恐无害理。
中庸序注赵氏曰。知是识其所当然。觉是悟其所以然。 按。孟子先知先觉注曰。知是识其所当然。觉是悟其所以然。赵氏之说。似本于此。然此知觉字。与先知先觉。微有不同。盖先知先觉。专以善言之。此知觉字。则是泛言心之用而包善恶在其中。恐不可与先知先觉并论也。
盛论固是。然知与觉。自有浅深精粗。孟子与此序未尝不同也。此知觉固是泛言心之用。包善恶在其中。然此心之用发于善恶者。有知识其粗浅。有觉悟其深妙。如此引證。惟在善观者领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61L 页
取其大义。恐不必字字泥看耳。
陈氏曰。以精一之理治之。 按。此说恐未稳。
二者杂于方寸。惟精一。乃是治之之道。此理字。恰如道字方字相似。恐不必深疑也。
十六章末节小注。此诚字指鬼神之实理而言。 按。实理云者。恐未安。盖此章主气而言。此诚字及下费隐字。皆主于气也。
诚字主气而言。固是也。然子思举鬼神之实气。以明此理之实。非专为主气而言也。至于章末费隐二字。因鬼神之微显而明此道之费隐。如鸢飞鱼跃固是气。然其化育流行。莫非此理之用。故举以明费隐。恐不可谓鸢鱼一节主气而言费隐也。
二十五章合内外之道小注。饶氏曰。合内外底道理。 按。谚解亦依饶说。然朱子之说。却不然。有曰成己成物之道无不备。故能合内外之道而得时措之宜。以此观之。道字是实字。盖成己成物。是内外之道而皆吾性之所固有。故曰合内外之道也。
语类亦曰。说个合外内底道云云。虽如此说。毕
陈氏曰。以精一之理治之。 按。此说恐未稳。
二者杂于方寸。惟精一。乃是治之之道。此理字。恰如道字方字相似。恐不必深疑也。
十六章末节小注。此诚字指鬼神之实理而言。 按。实理云者。恐未安。盖此章主气而言。此诚字及下费隐字。皆主于气也。
诚字主气而言。固是也。然子思举鬼神之实气。以明此理之实。非专为主气而言也。至于章末费隐二字。因鬼神之微显而明此道之费隐。如鸢飞鱼跃固是气。然其化育流行。莫非此理之用。故举以明费隐。恐不可谓鸢鱼一节主气而言费隐也。
二十五章合内外之道小注。饶氏曰。合内外底道理。 按。谚解亦依饶说。然朱子之说。却不然。有曰成己成物之道无不备。故能合内外之道而得时措之宜。以此观之。道字是实字。盖成己成物。是内外之道而皆吾性之所固有。故曰合内外之道也。
语类亦曰。说个合外内底道云云。虽如此说。毕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62H 页
竟道是实字。饶说恐不必深非。
二十七章敦厚以崇礼小注。胡氏曰。下以字则重在上股。 按语类。或问而与以字之义。曰。温故自知新。而者。顺辞也。敦厚者。又须当崇礼始得。以者。反说上去也。据此则重在上股之说。非是。
当以语类为正。然此章之义。交互反复。胡说亦可备一说邪。
三十三章首节小注陈氏说。 按。陈氏说。与朱训不同而近于游氏牵合之见。盖三知是入德之方。在大学为格致诚正修之工。何可遽就风化上说邪。
陈氏说。固有病。盛论非之。是也。所自为说。亦恐未安。此三节。在大学为格致地头事。下文谨独以下。方为诚正修之工耳。
答柳叔远问目
大学经小注卢氏云云。 谨闻命。近见栗谷说。有曰虽未感物。灵固自若。不可曰灵者心之感。南溪朴氏亦云虚者莹然虚明之谓。寂者寂然不动之谓。寂只管静时气象。虚则通
二十七章敦厚以崇礼小注。胡氏曰。下以字则重在上股。 按语类。或问而与以字之义。曰。温故自知新。而者。顺辞也。敦厚者。又须当崇礼始得。以者。反说上去也。据此则重在上股之说。非是。
当以语类为正。然此章之义。交互反复。胡说亦可备一说邪。
三十三章首节小注陈氏说。 按。陈氏说。与朱训不同而近于游氏牵合之见。盖三知是入德之方。在大学为格致诚正修之工。何可遽就风化上说邪。
陈氏说。固有病。盛论非之。是也。所自为说。亦恐未安。此三节。在大学为格致地头事。下文谨独以下。方为诚正修之工耳。
答柳叔远问目
大学经小注卢氏云云。 谨闻命。近见栗谷说。有曰虽未感物。灵固自若。不可曰灵者心之感。南溪朴氏亦云虚者莹然虚明之谓。寂者寂然不动之谓。寂只管静时气象。虚则通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62L 页
乎动静。文字虽相近而意味气象大煞不同。不可牵而合之云云。此二说。似与盛教意同。如何。
鄙见正是如此。得二说尤更分明。然未知质诸古训。果不悖否。
传九章小注动化为本。是说首章。全是说推。是论如保赤子云云。 窃以语类反复而观之。则问者不是问首节之义。而乃以章末结语治国在齐其家为问。先生亦据他所问而答之。其曰只说动化为功。未说到推上。是通论章旨。以明治国在齐其家之义。其曰后章方全是说推。是指第十章絜矩之说而言也。(来教以后章为指如保赤子一节。然章内分段处。例称某节而未见有称之以某章者。虽以语类此条观之。上文既曰后章。下文又曰如保赤子一节。其不以如保赤子一节谓之后章。亦明矣。如何如何。)但此数转语。已答他尽了。而其下复有赤子一节。只是说慈云云之说。何也。盖此章大意。只是以动化为功。未说到推上。惟赤子一节。为近于推。故拈出而
鄙见正是如此。得二说尤更分明。然未知质诸古训。果不悖否。
传九章小注动化为本。是说首章。全是说推。是论如保赤子云云。 窃以语类反复而观之。则问者不是问首节之义。而乃以章末结语治国在齐其家为问。先生亦据他所问而答之。其曰只说动化为功。未说到推上。是通论章旨。以明治国在齐其家之义。其曰后章方全是说推。是指第十章絜矩之说而言也。(来教以后章为指如保赤子一节。然章内分段处。例称某节而未见有称之以某章者。虽以语类此条观之。上文既曰后章。下文又曰如保赤子一节。其不以如保赤子一节谓之后章。亦明矣。如何如何。)但此数转语。已答他尽了。而其下复有赤子一节。只是说慈云云之说。何也。盖此章大意。只是以动化为功。未说到推上。惟赤子一节。为近于推。故拈出而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63H 页
详论之。其保赤子。慈于家也。如保赤子。慈于国也。这个慈。是人人自然有底。慈于家。便能慈于国。毕竟以动化为功者。故以勉斋兴仁兴让之说终焉。意可知也。第九章。重在动化上。第十章。重在推上。此朱子所以有未说推全说推之说。只为小注不载于章末结语之下而载于第二节。所以使人难看。未知如何。
来谕看得是。鄙说当在所废。但九章重在动化而间有说推处。如此节及求诸人非诸人所藏乎身一段。皆是推。但不若说动化之重且详。故曰动化为本。来教以赤子一节。为近于推。章句识其端而推广之。全作推说。何得只谓之近邪。虽是说推而视一章大意归宿。不害以动化为本耳。如何。
论语朝闻道章小注不虚生云云。 妄尝以为不虚生。须兼不虚死说。方为完备。程子只就不虚生一边说。故或问以为偏。今更细绎。果如下教。谨当删去此条矣。但或问虽是初年说。而圣贤之言。无非妙道精义之发。如有后来定论。则固当舍或问而从定论。如无后
来谕看得是。鄙说当在所废。但九章重在动化而间有说推处。如此节及求诸人非诸人所藏乎身一段。皆是推。但不若说动化之重且详。故曰动化为本。来教以赤子一节。为近于推。章句识其端而推广之。全作推说。何得只谓之近邪。虽是说推而视一章大意归宿。不害以动化为本耳。如何。
论语朝闻道章小注不虚生云云。 妄尝以为不虚生。须兼不虚死说。方为完备。程子只就不虚生一边说。故或问以为偏。今更细绎。果如下教。谨当删去此条矣。但或问虽是初年说。而圣贤之言。无非妙道精义之发。如有后来定论。则固当舍或问而从定论。如无后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63L 页
说可据者。则不得不姑依或问而研究其义如何。
或问虽是初年说云云。此说甚当。此意甚好。深有警发人处。
喟然叹章谢张之说。未见与集注不同云云。 按。伊川先生有在前是不及在后是过之训而谢张祖其说。然集注不取程训而取横渠不可为象之说。其去取之意著于或问。有曰程子以瞻在前忽在后为过不及。恐未然。张子之说精云云。两说不同。据此可知矣。又按大全问诸家多以前为过后为不及。恐无此意。前后只是恍惚不可认定处。将以前者为是。忽又有在后者焉。前者又似未是。皆捉摸不著之义。答曰。此说甚善。前后固非中字。然亦彷佛有些意思。陈安卿问卓尔之义。答曰。卓尔。即是前日高坚前后底。前后捉摸两不定者。今则前者灼见其卓然在前不可移于后。后者灼见其卓然在后不可移于前云云。语类诸说。亦皆以捉摸不著言之。所谓捉摸不著。即不可为象之意也。有一二处。却从
或问虽是初年说云云。此说甚当。此意甚好。深有警发人处。
喟然叹章谢张之说。未见与集注不同云云。 按。伊川先生有在前是不及在后是过之训而谢张祖其说。然集注不取程训而取横渠不可为象之说。其去取之意著于或问。有曰程子以瞻在前忽在后为过不及。恐未然。张子之说精云云。两说不同。据此可知矣。又按大全问诸家多以前为过后为不及。恐无此意。前后只是恍惚不可认定处。将以前者为是。忽又有在后者焉。前者又似未是。皆捉摸不著之义。答曰。此说甚善。前后固非中字。然亦彷佛有些意思。陈安卿问卓尔之义。答曰。卓尔。即是前日高坚前后底。前后捉摸两不定者。今则前者灼见其卓然在前不可移于后。后者灼见其卓然在后不可移于前云云。语类诸说。亦皆以捉摸不著言之。所谓捉摸不著。即不可为象之意也。有一二处。却从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64H 页
伊川之说。(来教所引。)盖以伊川说自成一义而不可废故也。如何如何。
来谕引据甚明。区区所以有他说者。盖此是颜子初学圣人时事。仰钻瞻忽。皆就自家用功处。见其不可几及而发此叹。语类黄㽦录瞻前忽后便是。横渠指此做未能及中。盖到这里。又著力不得。才紧著便过了。稍自放慢便远了。沈僩录瞻前忽后。只是中庸不可能。盖圣人之道。是个恰好底道理。所以不可及。自家才著意要去做。不知不觉。又蹉过了。且如恭而安云云。只是难得到恰好处。不著意又失了。才著意又过了。所以难。或曰。伊川过不及之说。亦是此意否。曰。然。盖方见圣人之道在前。自家要去赶著他。不知不觉地蹉过了。那圣人之道又却在自家后了。所谓忽然在后。只是个中庸不可能。曾祖道录问瞻前忽后曰。此是颜子当初寻讨不著时节。瞻之却似在前。及到著力赶上。又却在后。黄义刚录仰钻瞻忽。不是别有个物事。只是做来做去。只管不到圣人处。若做得紧。又太过了。若放慢做。又不及云云。㽦录是戊申所闻。沈录是
来谕引据甚明。区区所以有他说者。盖此是颜子初学圣人时事。仰钻瞻忽。皆就自家用功处。见其不可几及而发此叹。语类黄㽦录瞻前忽后便是。横渠指此做未能及中。盖到这里。又著力不得。才紧著便过了。稍自放慢便远了。沈僩录瞻前忽后。只是中庸不可能。盖圣人之道。是个恰好底道理。所以不可及。自家才著意要去做。不知不觉。又蹉过了。且如恭而安云云。只是难得到恰好处。不著意又失了。才著意又过了。所以难。或曰。伊川过不及之说。亦是此意否。曰。然。盖方见圣人之道在前。自家要去赶著他。不知不觉地蹉过了。那圣人之道又却在自家后了。所谓忽然在后。只是个中庸不可能。曾祖道录问瞻前忽后曰。此是颜子当初寻讨不著时节。瞻之却似在前。及到著力赶上。又却在后。黄义刚录仰钻瞻忽。不是别有个物事。只是做来做去。只管不到圣人处。若做得紧。又太过了。若放慢做。又不及云云。㽦录是戊申所闻。沈录是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64L 页
戊午以后所闻。曾录是丁巳所闻。义刚录是癸丑以后所闻。前后十年之间。只是一义。戊午以后。去易箦才数岁。知其为晚年定论无疑也。或问虽有程训未然之论而恐当以语类为正。张子既以不可为象。解瞻忽之义而曰中庸不可能。则可知恍惚不可为象。即其中道之不可能也。盖恍惚不可为象。即正解瞻前忽后之意。而其所以恍惚前后者。以其中道之不可能而有过不及也。展转相解。毕竟只是一意。恐不可以大全或问尽疑语类晚年诸说也。如何。
川上章吴氏云云。 尝窃以为逝字。只训往。水亦包在其中。如曰逝字不指水。则水为道体外物事。故疑吴说为未稳。今承下谕。似当如此活看。但许美叔所引吴说与小注文异。乃曰逝字指道云云。退溪先生答辞。亦以为天地之化(止)道体之本然。此正说逝字为道处云云。此与朱子只训往之旨。无或有牴牾欤。今以来谕之及而反复推究。得一说粗通。玆敢仰质。伊川先生尝解此曰。逝者如斯。言道之往如此。朱子所谓只训往者。似本于伊
川上章吴氏云云。 尝窃以为逝字。只训往。水亦包在其中。如曰逝字不指水。则水为道体外物事。故疑吴说为未稳。今承下谕。似当如此活看。但许美叔所引吴说与小注文异。乃曰逝字指道云云。退溪先生答辞。亦以为天地之化(止)道体之本然。此正说逝字为道处云云。此与朱子只训往之旨。无或有牴牾欤。今以来谕之及而反复推究。得一说粗通。玆敢仰质。伊川先生尝解此曰。逝者如斯。言道之往如此。朱子所谓只训往者。似本于伊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65H 页
川道之往之往。既曰往则往者非道体乎。但直以逝为道。则如以方圆为天地。故只训曰往。这往字。所包甚广。如天运而不已。日往则月来。水流而不息。与夫百千万般之来来去去者皆举之矣。虽不可以方圆为天地而天地不外乎方圆。虽不可训逝为道而道不外乎逝者。展转相解。以逝为指道而言。亦似无害。况退溪先生未尝曰逝字指道。乃曰此正说逝字为道处。语意宛转。自可玩味。学者善观焉。则可以得其正意而与朱训不相妨。未知如何。
来谕尽好。说逝字尽分明。
以德报怨章集注或问文异而意同云云。 按。集注曰。爱憎取舍一于至公而无私。是言君子之心初无怨恨之意而只见义理之公。虽曰报怨而实未尝报怨也。是以语类解之曰。当赏则赏之。当罚则罚之。贤则荐之。不肖则弃之。怨无与焉。又曰。怨有不雠。又曰。未尝有怨意可知也。盖怨者有所不足而恨怒之谓。岂遽谓仇雠哉。只为或问说得怨字太重。
来谕尽好。说逝字尽分明。
以德报怨章集注或问文异而意同云云。 按。集注曰。爱憎取舍一于至公而无私。是言君子之心初无怨恨之意而只见义理之公。虽曰报怨而实未尝报怨也。是以语类解之曰。当赏则赏之。当罚则罚之。贤则荐之。不肖则弃之。怨无与焉。又曰。怨有不雠。又曰。未尝有怨意可知也。盖怨者有所不足而恨怒之谓。岂遽谓仇雠哉。只为或问说得怨字太重。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65L 页
至以君父之仇言之。故有当报则报。不当报则不报之说。此可以备一义。而谓与集注文异而意同。则恐或未安。未知如何。
怨固是有所不足而恨怒之谓。然亦有轻重大小之不同。君父之雠。毕竟亦是怨。不幸而遇之。则其所处亦不过以直报之而已。盖圣言无所不包。或问特举重以包轻。而来谕乃欲舍重而只言轻。愚意集注爱憎取舍四字。尽有涵蓄。恐不可只以有所不足恨怒之意太轻轻说过也。如何。
仁体义用云云。 近思释疑。引朱子仁存诸心。性之所以为体。义制夫事。性之所以为用之语而以为下性字当作情字。长源尝以释疑说为非是。下教以为以制事之义。对夫存心之仁。则其界分属乎情矣。释疑恐无大害。愚窃以为制夫事者。只是义之本体。自有此意象。初非发而为情而方制物事之谓也。是以。语类有曰制是说义之体。程子所谓处物为义是也。此意似更分明。且夫体用二者。相为对待。以仁为体。则仁之全体皆举之矣。以
怨固是有所不足而恨怒之谓。然亦有轻重大小之不同。君父之雠。毕竟亦是怨。不幸而遇之。则其所处亦不过以直报之而已。盖圣言无所不包。或问特举重以包轻。而来谕乃欲舍重而只言轻。愚意集注爱憎取舍四字。尽有涵蓄。恐不可只以有所不足恨怒之意太轻轻说过也。如何。
仁体义用云云。 近思释疑。引朱子仁存诸心。性之所以为体。义制夫事。性之所以为用之语而以为下性字当作情字。长源尝以释疑说为非是。下教以为以制事之义。对夫存心之仁。则其界分属乎情矣。释疑恐无大害。愚窃以为制夫事者。只是义之本体。自有此意象。初非发而为情而方制物事之谓也。是以。语类有曰制是说义之体。程子所谓处物为义是也。此意似更分明。且夫体用二者。相为对待。以仁为体。则仁之全体皆举之矣。以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66H 页
义为用。则义之全体皆举之矣。今乃就义之全体中。拈出情一边。就仁之全体中。拈出性一边。以相配合而为体为用。则其于仁义对待之体。无或为得其半而失其半者乎。往年赵圣绍问仁属阳动。仁是未流出之理而属之动何也。长源答曰。仁自有流动发越之意。故属之阳动。义自有凝定收敛之意。故属之阴静。其流出与未流出。不必论也。此说颇似直截而不敢自信。禀于门下。门下赐答曰。朱子云以阴阳言则义体而仁用也。以存心制事言则仁体而义用也。盖仁义各自有体用。故以阴阳言时。以仁之用与义之体对待而相为体用。此与上说同一议论。未可并赐开示否。
仁义固具于性而属乎静。然错而言之。则发于用而见诸事者亦通谓之仁义。故以性对情而言。则仁义皆体而恻隐羞恶其用也。若统言仁义而以存心制事言体用。则理之全具于心者即仁。而其制事而适其宜者义也。以阴阳言体用。则凝定敛藏于中者即义。而其流动发达于
仁义固具于性而属乎静。然错而言之。则发于用而见诸事者亦通谓之仁义。故以性对情而言。则仁义皆体而恻隐羞恶其用也。若统言仁义而以存心制事言体用。则理之全具于心者即仁。而其制事而适其宜者义也。以阴阳言体用。则凝定敛藏于中者即义。而其流动发达于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66L 页
外者仁也。来谕仁义既属乎静则不可以用言。所谓制夫事者。只是义之本体。自有此意象。非方制物事之谓也。愚意只言心之制则固义之体。而既曰制夫事。则是断制裁割。使合宜之谓也。且方在未发则仁义皆性也。本体浑然。岂可彊以用字动字侵过未发之境乎。太极说以阴阳言。而朱子解之曰。其发之也仁。行之也中。此发之行之四字。亦可认作仁自有流动发越之意看邪。濂溪论日用动静工夫。只以仁义中正言之。若专就未发上。想象其情状意思而不论其流出与否。则未知以何者为动时工夫而立人之极哉。来谕曰。就义之全体中。拈出情一边。就仁之全体中。拈出性一边。相配为体用。此非鄙言之本意也。盖心中只有浑然一理而具健顺之德。涵动静之妙。故或以存心制事分体用。或以阴阳言体用。其曰仁之体对义之用者。非以爱之理对羞恶之情而言也。谓以体言仁。则浑然一理而义礼智之名泯焉。如孟子言仁人心也。程子言专言则包四者也。以用言义。则凡发于用而合宜者皆义而无恻隐辞让是非之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67H 页
目焉。如易所谓义以方外。孔子所谓义以为质者也。以阴阳言体用亦然。以其只是一理而各自有体用。故又有时而互为体用。错综交罗。各有攸当。须体当到不相碍处。方可言仁义之理矣。
更引经传说仁义处。以明其义。如易言仁以行之。何以守位。曰仁。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延平曰。当理而无私心则仁矣。此等皆就用处言仁者也。有子曰。信近于义。注。义者事之宜也。约信而合其宜。孟子曰。义人路也。注。义者行事之宜。谓之人路。则见其为出入往来必由之路。此等就用处言义者也。中庸成己仁也成物智也。章句仁者体之存智者用之发。此以存心制事论体用之类也。易大传显诸仁藏诸用。本义显自内而外也。仁谓造化之功德之发也。藏自外而内也。用谓机缄之妙业之本也。此以阴阳。论体用之例也。亦可言寂然本体上认得气象意思而强名之以体用邪。
体用说。犹有未尽底蕴。朱子曰。仁义自分体用。是一般说。仁义中正分体用。又是一般说。问仁
更引经传说仁义处。以明其义。如易言仁以行之。何以守位。曰仁。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延平曰。当理而无私心则仁矣。此等皆就用处言仁者也。有子曰。信近于义。注。义者事之宜也。约信而合其宜。孟子曰。义人路也。注。义者行事之宜。谓之人路。则见其为出入往来必由之路。此等就用处言义者也。中庸成己仁也成物智也。章句仁者体之存智者用之发。此以存心制事论体用之类也。易大传显诸仁藏诸用。本义显自内而外也。仁谓造化之功德之发也。藏自外而内也。用谓机缄之妙业之本也。此以阴阳。论体用之例也。亦可言寂然本体上认得气象意思而强名之以体用邪。
体用说。犹有未尽底蕴。朱子曰。仁义自分体用。是一般说。仁义中正分体用。又是一般说。问仁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67L 页
为用义为体。若以体统论之。仁却是体。义却是用。曰。是仁为体义为用。大抵仁义中又各自有体用。今以此意。得一有形之譬。如甲与乙。俱在家为主。出外为客。是各自有体用之说也。若甲就乙则乙为主而甲为客。乙就甲则甲为主而乙为客。是互为体用之说也。如入定僧。终身不出山。则是有主而无客。又如无家客。常栖栖道路。则是有客而无主。如此则岂有互为体用之理。此各自有体用。故又互为体用之说也。然来谕把仁义。全就未发上说。故论存心制事阴阳处。皆未免于体上求用静中觅动。各是一般说。而直欲以一义绳之。互相牵引。左右窒碍。恐非读经论理之活法也。如何。
答柳叔文,叔远
不自意贤器奉书而至。惊喜之馀。谨审秋杪。棣床调候久欠和节。闷虑不啻在己。先状文字。仅成草本。拟早晚脩削。以听进退之命。即蒙胤君委临。使人惶悚。不敢复留待后日。借手写呈。幸乞精加绳削。许以反复。所拱而俟也。年事大地嗷嗷。窃闻贵境稍优。承示果知大家行著。不好
答柳叔文,叔远
不自意贤器奉书而至。惊喜之馀。谨审秋杪。棣床调候久欠和节。闷虑不啻在己。先状文字。仅成草本。拟早晚脩削。以听进退之命。即蒙胤君委临。使人惶悚。不敢复留待后日。借手写呈。幸乞精加绳削。许以反复。所拱而俟也。年事大地嗷嗷。窃闻贵境稍优。承示果知大家行著。不好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68H 页
运气。非幸而可免也。经营求活。所损为多。所示诚如此。但以孟子答任人之问观之。虽不枉尺直寻而亦未尝胶柱调瑟。苟有可开口处。择其不害理者而以免于饥饿。恐或是一道也。象靖节度不严。久有此意思。默数亲友。无扳控处。辄父子相对一笑。复守吾太玄耳。兰翁乃能出入。非始虑所及。枯淡已成习。不为荒岁所动邪。
答柳叔文
节次拜书。伏审寒序。静里体履对相。惟是溪山闾巷。触绪悲凉之感。目下光景。固应如此。然随时变易以从道。即君子学易之方。须宽著意思。导迎和气。使心意常在顺境中。时以书册义理。浇灌胸次。悦其无味中之味。则自然四大轻安。气象舒展。养心养病。一齐得力。想此义已在良遂总知中。然爱慕之深。不觉覼缕。千万俯察。勿以人废言也。象靖偶苦寒嗽。尚未苏健。杜门拥炉。无与晤语。适贤胤诸君徒步枉顾。此古人之义也。自顾荒疏。何足以堪此意。朝夕相对。顿觉鄙吝销尽。不能有益于彼而秖以自益耳。
与柳叔文,叔远(己亥)
答柳叔文
节次拜书。伏审寒序。静里体履对相。惟是溪山闾巷。触绪悲凉之感。目下光景。固应如此。然随时变易以从道。即君子学易之方。须宽著意思。导迎和气。使心意常在顺境中。时以书册义理。浇灌胸次。悦其无味中之味。则自然四大轻安。气象舒展。养心养病。一齐得力。想此义已在良遂总知中。然爱慕之深。不觉覼缕。千万俯察。勿以人废言也。象靖偶苦寒嗽。尚未苏健。杜门拥炉。无与晤语。适贤胤诸君徒步枉顾。此古人之义也。自顾荒疏。何足以堪此意。朝夕相对。顿觉鄙吝销尽。不能有益于彼而秖以自益耳。
与柳叔文,叔远(己亥)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68L 页
便音乍阻。春风料峭。不审棣轩履度何如。金伯平遽作古人。其清明简淡。使人爱慕。不谓其草草乃尔也。通家之契。往来之好。久而愈痛惜。矧兄家同此怀而又有甚焉者乎。兰翁毕竟不成移动。未知缘何曲折。深恨佥兄邻德之孤也。向来数段贡疑。自知唐突。然此义理精微处。不容少有差互。如有不概于盛心。不惮反复。更加镌驳。期于澜漫同归。乃荷直谅多闻之惠也。天瑞近如何用工。所苦阿睹。似有根蒂疗治之道。正不可少缓也。惟几棣史万重。
答柳叔远问目
妇人服制。考之礼书。多有未备。故行礼之家。亦无一定格例。今人或于小祥。腰绖则除之。绞带则换葛。揆以妇人腰有除无变之义。恐为未安。无论绖带绞带。俱是在腰之物。则一体并除。似为得之。而第念既有制服在身而无带以束之。亦非古人衣必有带之意。窃意绖带是象大带。则除其大带。以应家礼小祥除带之文。绞带是象小带。则姑存小带。以为敛束制服之具。而以应妇人质而小变之文。
答柳叔远问目
妇人服制。考之礼书。多有未备。故行礼之家。亦无一定格例。今人或于小祥。腰绖则除之。绞带则换葛。揆以妇人腰有除无变之义。恐为未安。无论绖带绞带。俱是在腰之物。则一体并除。似为得之。而第念既有制服在身而无带以束之。亦非古人衣必有带之意。窃意绖带是象大带。则除其大带。以应家礼小祥除带之文。绞带是象小带。则姑存小带。以为敛束制服之具。而以应妇人质而小变之文。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69H 页
似或无妨。未知如何。少仪曰。妇人葛绖而麻带。注曰。妇人遭丧。卒哭以葛绖易首之麻绖而腰带不变云云。后世无卒哭变服之节。故丘氏以受葛移之于小祥。今依少仪之文。只除绖带而仍存绞带。或不为无据否。
来谕考据甚精。似当如此。适与区区平日之见相符。不敢有异论。未知果不悖于礼否也。
答柳叔文,叔远
兰翁奄然不淑。固知病根深痼。然将息有道。天气向暖。谓有早晚昭苏之望。毕竟人事遽如此。读书种子于今绝矣。吾侪将何所倚毗也。为位一恸。万事已矣。远惟交道姻分。不比他人。尤何以为心邪。二麦向稔。早晚吃得大碗不托。目前数旬经过。如竿头进步。遥想贵境亦同此光景也。象靖血气躁热。齿矧腐痛。日间惫苶不振。愦愦如中酒人。深恐只如此汨没。虚作一世人也奈何。乌竹一枝远寄。以济老病之身。厚意何可忘也。谨出入扶携。毋忘盛赐耳。
答柳叔文,叔远(庚子)
累度承问。尚尔稽谢。虽诿以病故。多见其不敏
来谕考据甚精。似当如此。适与区区平日之见相符。不敢有异论。未知果不悖于礼否也。
答柳叔文,叔远
兰翁奄然不淑。固知病根深痼。然将息有道。天气向暖。谓有早晚昭苏之望。毕竟人事遽如此。读书种子于今绝矣。吾侪将何所倚毗也。为位一恸。万事已矣。远惟交道姻分。不比他人。尤何以为心邪。二麦向稔。早晚吃得大碗不托。目前数旬经过。如竿头进步。遥想贵境亦同此光景也。象靖血气躁热。齿矧腐痛。日间惫苶不振。愦愦如中酒人。深恐只如此汨没。虚作一世人也奈何。乌竹一枝远寄。以济老病之身。厚意何可忘也。谨出入扶携。毋忘盛赐耳。
答柳叔文,叔远(庚子)
累度承问。尚尔稽谢。虽诿以病故。多见其不敏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69L 页
也。潦馀秋意乍生。不审棣床燕颐康安否。天瑞已作閒无事人。想亲近书册。日有新得矣。后生中只有渠可望。千万劝勉。扶持此个气脉。区区衰朽之望也。叔兄近作如何工夫。会合未易期。简札往复。亦不如前日。耳中绝不闻法语。宁不钝滞了人邪。近日如有讲论绪馀。幸以一二惠示。以开蒙吝。不待合堂同席而惠我周行多矣。金兄圣弼。又作古人。端雅周慎。宁复有斯人邪。仲房兄与有兄弟之谊。痛伤又当一倍也。惟几棣史一向万重。
答柳叔文,叔远
阿孙从轩下还。伏奉惠书并别纸一通。谨审秋凉。棣案湛乐。讲讨有相。欣慰无量。象靖呻呓才歇。神精未复。日昃之离。理亦无怪。虽欲勉强鞭策以少收桑榆之功。而旧茫新昧。如漏器之无痕。回顾夙心。只抚躬自悼而已。来书满纸谆复。皆象数微奥。节文肯綮。读之数日而未领其指要。何敢与之上下其论而为往复求益之地哉。只有平日所商量而未及扣质。今因来喻而敢㬥焉。大抵八则阳生之说。曾见讷翁,霁山,江左
答柳叔文,叔远
阿孙从轩下还。伏奉惠书并别纸一通。谨审秋凉。棣案湛乐。讲讨有相。欣慰无量。象靖呻呓才歇。神精未复。日昃之离。理亦无怪。虽欲勉强鞭策以少收桑榆之功。而旧茫新昧。如漏器之无痕。回顾夙心。只抚躬自悼而已。来书满纸谆复。皆象数微奥。节文肯綮。读之数日而未领其指要。何敢与之上下其论而为往复求益之地哉。只有平日所商量而未及扣质。今因来喻而敢㬥焉。大抵八则阳生之说。曾见讷翁,霁山,江左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70H 页
诸先辈所往复。宛转推说。曲成义理。而强以邵朱之说。移解程子之传。事理恐有不然者。偶得外家遗集中以二程全书只取河图数见之一段。以解此传。窃意此恐是正义。不可复求他义。即承先大丈意见已如此。虽不能奉阅前后书牍。而只此数行文字。挈其大义而无不尽。恐当为正论也。河洛互换之疑。诚如来喻。未知程子当日所指而言者果为如何。然以今之所谓图书者质之而不合于程训如此。三山之见。兰谷之意。又与盛意相符。区区蒙昧之见。何敢外是而为说邪。虽然。以此而备一说。亟用功于身心亲切之工。研究大学语孟之旨。是终身事业。如此等。恐不必极意研究。分精费力。了无所益于身心也。偶思及之。未知盛意以为然否。两段礼疑。录在别纸。孙儿口传佥意早晚欲过龟潭。为数日之游。此事若成。象靖虽疲顿。敢不随后为听说之初平邪。但恐世间事难得满意。恐或被魔障未可知。是虑。惟祝棣履万重。
别纸
可丘成希元甫无子而没。其妻金氏以希元
别纸
可丘成希元甫无子而没。其妻金氏以希元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70L 页
之兄子进士彦极之第二子为后。乃孙行也。自四五岁时。取而养育。已至成长。今夏。金氏又没。本家疑于所服。问于傍近士友。皆以为当依张子族属有恩义不加服之说。服本服而伸心丧。本家依其说受本服。出入时著缁冠服矣。成上舍旋以为疑。转问于长源。而愚昧之见。有不敢妄议者。玆以备录仰禀。伏望指摘下示如何。盖国朝。福成君以从孙义安君为后而出于 上命。故京外士族。往往取孙行为后而非古礼也。然既为其后则不得不服其丧。考之礼书。如为祖庶母后。亦服三年之类是也。夫祖庶母。以属言之。无中间一世。正如今俗取孙行为后者。而以其为后之。故。许服三年。今成氏家以此旁照。虽为三年之丧。亦不为无据否。第念以孙行为后。世代不续。终不成为后。只得如侍养之类而已。则全用继后之礼。亦似未安。近世礼家论出继子以其次子还承本祖服。而以为收养则 国制许服三年。而侍养则毋论疏属外亲。服期年外。以心丧终三年。服色则依出继子为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71H 页
本生父母服之例。其妻亦从服。还承本祖者。当依此行服云云。今亦可遵用此例否。如或以期为断。则其当杖与否。亦有异同之论。或以为养父母服。 国制既不明言杖期。而备要归之于不杖条则为不当杖。或以为侍养之服。本无定制。虽不得辄行三年之服而为之杖禫。略具三年之体。方无憾于为后之意。未知何说为长欤。即今所受之服。苟为未安。则启殡时改受重制无妨否。
成氏家礼疑。近世人家比比有之而未知恰当礼数。来谕引仪礼注为祖庶母三年一段。以为虽三年未为无据。然亦恐有少异。盖祖庶母三年。虽间一世而却无二本之嫌。为侍养则毕竟父其父。其本各异。恐不可徒以间世之相似而照其服也。至于张子族属有恩不可加服之说。只是有抚养之恩而已。故服本服而以心丧终三年。今成氏子自四五岁。养育于彼家而异日将传付其祀事。则与徒有抚养之恩者。事体自别。只服本服。恐太不近情。盖侍养之服。本无定制。视恩义轻重而为隆杀。服期年心丧三年之
成氏家礼疑。近世人家比比有之而未知恰当礼数。来谕引仪礼注为祖庶母三年一段。以为虽三年未为无据。然亦恐有少异。盖祖庶母三年。虽间一世而却无二本之嫌。为侍养则毕竟父其父。其本各异。恐不可徒以间世之相似而照其服也。至于张子族属有恩不可加服之说。只是有抚养之恩而已。故服本服而以心丧终三年。今成氏子自四五岁。养育于彼家而异日将传付其祀事。则与徒有抚养之恩者。事体自别。只服本服。恐太不近情。盖侍养之服。本无定制。视恩义轻重而为隆杀。服期年心丧三年之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71L 页
说。虽未知出于何书。而窃意其轻重得中。恐不悖于礼意。向来一二士友有问。辄应以是说。今不敢更为他说也。若用此制。则其妻恐亦当从服耳。其杖与否。未敢知。然恐当视恩义重轻而为可否耳。若以期为断。则启殡时改受重制。亦有古据。然此礼之变处。何敢专许。以自陷汰哉之律邪。
今有嫡孙先亡而祖父死。次孙为摄主。祝文及旁题。皆以摄主名为之。而期服既除之后。便著吉冠服。与平人无异。虽好礼之家。皆如此。此恐未安。谨按通典。徐邈曰。今见有诸孙而祖无后。甚非礼意。礼。宗子在外则庶子摄祭。可依此使一孙摄主。摄主则本服期。若周既除。当以素服临祭。依心丧以终三年。宋江氏问甲儿先亡。甲后亡。甲嫡孙传重。未及中祥。嫡孙又亡。有次孙。今当应服三年否。何承天曰。甲既有孙。不得无服三年者。但次孙先已制齐衰。今不得便易服。当须中祥。乃服练居垩室耳。范宣云。大儿无子。小儿之子应服三年。亦粗可依。裴松之曰。次孙本无三年之
今有嫡孙先亡而祖父死。次孙为摄主。祝文及旁题。皆以摄主名为之。而期服既除之后。便著吉冠服。与平人无异。虽好礼之家。皆如此。此恐未安。谨按通典。徐邈曰。今见有诸孙而祖无后。甚非礼意。礼。宗子在外则庶子摄祭。可依此使一孙摄主。摄主则本服期。若周既除。当以素服临祭。依心丧以终三年。宋江氏问甲儿先亡。甲后亡。甲嫡孙传重。未及中祥。嫡孙又亡。有次孙。今当应服三年否。何承天曰。甲既有孙。不得无服三年者。但次孙先已制齐衰。今不得便易服。当须中祥。乃服练居垩室耳。范宣云。大儿无子。小儿之子应服三年。亦粗可依。裴松之曰。次孙本无三年之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72H 页
道。无缘忽于中祥重制。如应为后者。次孙宜为丧主。终竟三年而不得服三年之服也。司马操曰。有孙见存。岂可遂无持重者。次孙岂不得三年邪。庾蔚之谓嫡孙亡。无为后者。次子之子。居然为持重。范宣议是也云云。近世南溪朴氏遂据何范之议。以为长孙之弟当服祖父重三年。待异日立嫡孙后。告祠改正。明斋尹氏亦以为承重孙无后而夭。遭祖母丧。有叔父又有一弟。则其弟当承重主丧奉祀。待他日立后改题归宗。二说俱有所据。遵用恐或无妨。然以一时摄祀之故而遽然服重。亦似未安。又恐有后日难处之端。今依徐裴之议。摄祀孙周除之后。仍持心丧。以布直领缁笠缁带。奉馈奠以终三年。恐为允当。如何。
嫡孙先亡而祖父死。次孙为摄主。来谕所引何范之议。恐太重。依裴徐之论。周除之后持心丧。奉馈奠以终三年。恐合情礼耳。
答柳叔文,叔远
寒事向紧。不审佥服中履度何如。实用瞻注。象
嫡孙先亡而祖父死。次孙为摄主。来谕所引何范之议。恐太重。依裴徐之论。周除之后持心丧。奉馈奠以终三年。恐合情礼耳。
答柳叔文,叔远
寒事向紧。不审佥服中履度何如。实用瞻注。象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72L 页
靖意外 恩命。迥出常格。揣分度义。不敢息偃在床。扶舁寸进。至甚不得已然后为自处之计。触冒入府。重得寒感。不免寻章退归。私分公义。两皆亏阙。岂知垂死之年遭此节拍。使故山猿鸟惊怨邪。一番吁控。恐未必结裹。万一更有后段。未知却如何收杀邪。饮食寒温。虽在自家。朱先生出处之际。未尝不与张吕诸公澜漫商搉。佥兄必有肚里经画。幸无惜示破。俾免于末路颠顿。岂非爱余之厚意邪。惟冀棣履对重。
答柳叔文,叔远
意外胤君见访。仍承手书。谨审新凉乍动。静履体度对相。季兄才自广兴还。了得斯文一大事。区区贺幸不可言。象靖一味病悴。得秋未苏。所有职名。终未解脱。连承上来之 批。正当极热。无路启程。复上免章而略附陈勉之意。粗效区区芹曝之诚。乃蒙 温谕。已极悚懔。而依旧 不许所请。势穷理极。不得不为生行死归之计。七十之年。更入脩门。质之古义而无据。告之朋友而无说。佥兄契谊深厚。幸以一言。以儆迷涂之擿埴。庶有以持循而据依也。日昨金天用士
答柳叔文,叔远
意外胤君见访。仍承手书。谨审新凉乍动。静履体度对相。季兄才自广兴还。了得斯文一大事。区区贺幸不可言。象靖一味病悴。得秋未苏。所有职名。终未解脱。连承上来之 批。正当极热。无路启程。复上免章而略附陈勉之意。粗效区区芹曝之诚。乃蒙 温谕。已极悚懔。而依旧 不许所请。势穷理极。不得不为生行死归之计。七十之年。更入脩门。质之古义而无据。告之朋友而无说。佥兄契谊深厚。幸以一言。以儆迷涂之擿埴。庶有以持循而据依也。日昨金天用士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73H 页
浚肯过。得见诸所校。皆极精密。但以拙手先著之故。不欲极意梳洗。此为未尽善耳。区区本无鉴裁。且缘神思昏瞀。一番流看。全无头绪。定不可作按本也。知早晚有泗滨重校之约。幸更加精覈。毋致后日之悔。千万切仰。
答柳叔远(论仁义体用)
仁义体用之说。前此看得大段卤莽。徒知仁义二者为对立底关键。而不知二者血脉实相贯通。所以一向离仁语义。殆不成说话。今以提诲之及而得以反复考究。只来教所引义人路一段。可以解前日之惑。何者。仁体义用之说。实出于孟子。其曰仁人心者。是指仁之体而言。故集注释之曰。仁者心之德。其曰义人路者。是指义之用而言。故集注释之曰。义者行事之宜。其所以于体则只言仁。于用则只言义。以相配合而为体用者。何也。盖仁与义。俱是心之德。而仁实包义。故言仁则义在其中矣。及其发而为用。则以其处得其宜而谓之义。然其实仁之理形见于外者耳。是其仁义二者血脉相贯而粲然之中自有浑
答柳叔远(论仁义体用)
仁义体用之说。前此看得大段卤莽。徒知仁义二者为对立底关键。而不知二者血脉实相贯通。所以一向离仁语义。殆不成说话。今以提诲之及而得以反复考究。只来教所引义人路一段。可以解前日之惑。何者。仁体义用之说。实出于孟子。其曰仁人心者。是指仁之体而言。故集注释之曰。仁者心之德。其曰义人路者。是指义之用而言。故集注释之曰。义者行事之宜。其所以于体则只言仁。于用则只言义。以相配合而为体用者。何也。盖仁与义。俱是心之德。而仁实包义。故言仁则义在其中矣。及其发而为用。则以其处得其宜而谓之义。然其实仁之理形见于外者耳。是其仁义二者血脉相贯而粲然之中自有浑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73L 页
然而不相离处。非若有形之物各自有体用而不相涉入也。是以朱夫子与李元翰书。引仁人心义人路两句而曰。义之所以能行。却是仁之用处。此意已分明矣。虽然。体用相涵。动静相随。如所谓即体而用在其中。即显而微不能外。冲漠无眹而万象森然已具是也。今以存心制事言之。皆是吾性分中物事。则俱属之性。而谓之性之体性之用。自无不可。释疑以为下性字当作情字。终似未安。如何如何。当初误见。以为虽曰制夫事而制之在心则不害其为体。如程子说处物为义。亦是区处事物之谓。而朱夫子以为说义之体。则以制夫事。为义之本体。似若不妨。故有云云之说。今更思之。单说处物为义则谓之义之体固无不可。而既以制事之义。对夫存心之仁。则存主处为体而发用处为用。自是体用之大分。有不可别生议论以自陷于体上求用静中觅动之科也。仁体义用之说既如此。则阴阳体用之说。自可类推。未知如何。近日始考寻得此义。自以为稍契门下之意。而未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74H 页
知门下复以为如何也。伏望批教。
示谕仁义体用之说。议论条畅。引据明白。无丝毫惹绊之累而独睹昭旷之原。且是濯旧见以来新意。不啻如转圜之易。非见之之明而改之之勇。何以及此。平日论学。得此于朋友盖寡。不任叹尚。但仁实包义一段。似涉剩出。盖仁与义对待。则是偏言之耳。其相为体用。非以包四之故也。存心制事处。犹可迁就为说。而论阴阳处。还可道义可以包仁否。以包四之仁而乃反为义之用邪。幸更思之如何。释疑中性当作情字。区区前谓无甚害理者。盖以义为用。则毕竟就动处言性之动。既是情。故可且如此说耳。其实性字。是天所赋予于人而心之所以为德者。具体用而含动静。故以性对情则固有动静之分。而单言性时。固不可如此靠定说。如中庸言仁智体用而曰。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大学言拂人之性而注曰。好善恶恶。人之性也。只一性字包了动静。何尝言此是性彼是情邪。来谕非之是也。而但引即体而用在其中。冲漠无眹而万象森然已具。以破其说。则依旧以义之用就
示谕仁义体用之说。议论条畅。引据明白。无丝毫惹绊之累而独睹昭旷之原。且是濯旧见以来新意。不啻如转圜之易。非见之之明而改之之勇。何以及此。平日论学。得此于朋友盖寡。不任叹尚。但仁实包义一段。似涉剩出。盖仁与义对待。则是偏言之耳。其相为体用。非以包四之故也。存心制事处。犹可迁就为说。而论阴阳处。还可道义可以包仁否。以包四之仁而乃反为义之用邪。幸更思之如何。释疑中性当作情字。区区前谓无甚害理者。盖以义为用。则毕竟就动处言性之动。既是情。故可且如此说耳。其实性字。是天所赋予于人而心之所以为德者。具体用而含动静。故以性对情则固有动静之分。而单言性时。固不可如此靠定说。如中庸言仁智体用而曰。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大学言拂人之性而注曰。好善恶恶。人之性也。只一性字包了动静。何尝言此是性彼是情邪。来谕非之是也。而但引即体而用在其中。冲漠无眹而万象森然已具。以破其说。则依旧以义之用就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374L 页
本体未发上说。与鄙意不甚相契。幸更思而辱教也。盖义理无穷。关锁重重。全藉朋友刮磨之力。得以彼此交尽。互有资益。而近来此道寥阔。杜门孤陋。赖老兄不弃。时惠问难。所以儆于昏惰者甚多。有以绎旧闻而资新得。惟是精神昏愦。鼎器已毁。所以验于日用作止者乍得乍失。或鼓或罢。终不能据以为己有。甚悔从前日月只悠悠过了。老兄幸视此为戒。亟加涵养践履之功。使所闻所知。真实行得。庶几了得人生一大欢喜事。交游亦与有幸矣。千万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