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x 页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书
书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21H 页

江上邂逅。非始虑所及。毕竟两分物色而归。馀情尚隐隐未下。即拜诗札。审侍履仍昔。何幸。诗债谓是早晚当酬。不意敏速乃尔。意语俱到。不是谩咏。令人三复而不自止耳。此间诸年少。亦已篇成。皆警策可喜。自谓有一日之长者。当让与一头地也。规箴之云。固知出于借听之意。然顾象之悾悾无所短长。昨日对面应酬。全不开口。意谓区区说话不足有概于盛心。今乃云云如此。岂更有别样话语可以动得高听邪。来诗已令从辈联书。作一编文字。以侈尘案耳。象方惫困自治。无他善状。可悯。何当更续前缘。
与李泽仲学甫(宗洙○庚辰)
昨枉迨感。冬雾乖候。不审侍馀调史何如。玩养之工。亦随分不废否。象家里忧虞。近幸少霁。准拟以今明偕一两友朋。步屧相寻。适患胃气此数日甚苦。势不可作客。亦不敢劳动筋骨。不免停行。一番会合。亦有数存焉。良自慨耳。缘病杜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21L 页

答李泽仲别纸(己丑)
所询疑节。俱出变礼。象之所昧然于此事。贤从之所知也而张皇设问。有若质疑于先觉者。岂不足以资傍观之窃笑邪。然从者既以私问。不敢不以私对。聊以备讲论之一事耳。常服所宜。既有寒冈定论。且有杜说可證。恐若依此见行轻包重特之制。又别是一说。与此互服之节。恐难融会。只依杜说行之。莫无害邪。虞祭。盖慰安飘荡之神。不忍一日离也。须用三虞。方尽慰安之道。今只一虞而止。则过时而不举。恐未安。不虞祔待后事者。相去日近故耳。依近来先辈说。略设祭具而行于葬前。恐或无妨否。荤素之宜。既有旅轩说。依而行之。不无所据。卒哭则是向吉之祭。退行于葬后而设馔具礼如何。前丧上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22H 页

答洪幼清(澄○戊寅)
俯询疑节。象靖非习于礼者。而何足以语于变哉。第从者以私问。故不能不以私对。盖成服之退行。固乡俗之末失也。然练祥之行。不得不计月日实数。此本于朱子答曾无疑书。而亦只论练祥。不及于禫。故近世遭此变者。皆有祥而无禫。盖练祥可追行而禫不可过二十七月也。来谕以为无渐杀渐吉之义。此固然也。然郑氏曰。过再周而葬者。以葬之后月练。又后月祥。祥而即吉。无复禫矣。亦不以无渐杀为嫌。未知如何。祥月行禫之喻。此固王肃说而朱子是之。然毕竟以郑说为近厚而从之。今举世之所通行。而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22L 页

答郑理卿(重燮○辛丑)
示事。顷承委托。重以札书。仰认为先之孝。然反复思忖。此等事。系是斯文重事。其去取当一付于公论。不可容毫分私意于其间。若以尊谕之切。有所迁就。四面之责。纷然而至。不可容易下手。且非象靖所独擅。乡中士友所公共论量。未知佥议毕竟如何耳。幸乞更思。
答鹤岩会中别纸(己亥)
玉溪撤享之后。成此别庙。子孙儒生寓慕有地。无于礼之礼。庶几不悖于情理。然既压于 邦令。不能为士林共尊之所。则便是私庙。中间无两便恰好道理。盖佥尊稍变仪节。以伸积郁之情。而或恐反涉于周章苟且之嫌。未知如何。
沧洲古礼。用纸牌子。旋设以祭。佥尊欲仿此以行礼。则不为无据。然古今异宜。未知如何耳。谒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23H 页

答郑通伯(泓○乙未)
讲服已久。承拜尚迟。伏蒙令胤袖书远访。擎审春寒。静履起居。每欠和节。且有周甲风木之痛。孝思深至。乌得不乃尔。追服一节。固知出于至情。然问诸全昧礼法之人。欲为行违。则恐未之思也。窃念此事古今或有行之者。然当以圣贤所训为正。退陶先生答金而精书曰。追服。朱先生以为意亦近厚。观亦近二字。其非得礼之正明矣。既非正礼。则又岂可立法而使之通行邪。盖既失其时而从事吉常久矣。一朝哭擗行丧。已不近情。其于节文。亦多有窒碍难行处故也。夫以朱退之正训如此。不敢以瞽见有所仰对。惟在情礼俱臻。毋为惊世过高之行。如何如何。冠裳等节。寡陋无闻。不敢臆说。尤深悚仄。伯胤兄尚阻一面。每深倾向。
答李应瑞(奎祥)别纸(丙申)
练祥。自是丧礼。据古礼。本无退行之义。而 朝家行会文字既如此。 时王之制。不敢不从。势当退行于 因山之后。卜日行练。次月行祥事。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23L 页

忌日既告以退行之由。练祥时恐不必一事再告。然月日已久。昧然行祭。亦似无端。行祭前一日。因朝上食。以 因山已过。明日行练事(祥事同)之意行告。而明日祝文。恐当依礼。盖奄及练祥等字。虽过了月期。然既以 国恤。不得已退行。则此月便是行练祥之期。用本祝恐无妨耳。除祥之服。当此 国恤之日。特用黪服。恐骇耳目。退陶先生既许以舍黪服白。恐当从之。但嫌其与平人无异。则粗布直领。带亦用粗。网巾亦用布。今人往往以布网行心制。亦足以稍别于平人邪。凡此数段。皆出臆见。未敢保其必是。惟在广询审处如何耳。
答崔公普(周镇○丁卯)
闻见读大学封事。深庸艳叹。封事不如节要。顷日相对略贡微臆。盖封事论事多而论理少。说时务之缓急详。而说切己之工夫略。在今日先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24H 页

答崔公普静而(思镇)以安(尚镇○壬申)
腊月三日书。承领已久。始缘无便。继缠丧威。因循汨没。岁更月且尽矣。不审春寒。侍馀棣履均得吉庆否。种种驰系无已时也。象靖私家祸故。腊末哭季母。兄弟多病。日事悴惫。况味无可言者。似此悲遑淟涊。志业荒废。见诸日用行事之间者。无以逮于世俗庸谬。而佥贤每以不近之语。强而加之。每得来书。不觉颜骍。亦不敢持以示人。如以安则又甚焉。其见属之辞。虽古之盛德者。殆不敢自居。况区区无似。固贤者之所目睹而身接也。万有一分近似于来谕乎。且处人处己。其道无二致。若以施诸人者而反以自考。则其所存所发。得无骛于外而虚于内。近于名而歉于实者乎。从游之久。窃观其动容出辞之际。论文求义之间。疏达旷坦而或少庄严温让之意。涉猎搜罗而似欠缜密体玩之工。幸望虚心退步。存百不知百不能之心。日用之间。愈见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24L 页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25H 页

时习说。以朱子说为正解。程谢说以馀意看。
程朱说固无异。谢氏说。亦就行上立下一法。以例其馀耳。
程子以诚为思无邪。范氏以敬为闲邪之道。
程范之说。各是发明一理。范氏盖以思无邪蔽三百。推引毋不敬。为三千之要。非以敬为闲邪之道也。
知天命。穷理尽性也。 小注。理以事别。性以人殊云云。
尽性知命。虽有知行之殊。然亦不必太开看。如不惑章。朱子亦以玩索涵养为言。此等处。当体到不相碍处乃佳耳。性就人物禀受上说。故曰人殊。然性之所具。即是理。所谓本然之性者。亦就气质中指其理而言之耳。(指其各有禀受而言曰殊。指其性中所具而言曰理。性虽有殊而不害所具之为理。此性字。盖以气质兼理而言。恐不必太拘滞看也。)理之所以为理。所疑亦善。然理指散在事物当然处。言其所以为是理之妙。即天命之所为也。如孟子知性知天。朱子所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25L 页

父母惟其疾之忧
武伯为人。多可忧之事。故圣人就切身实病处告之。而其言涵蓄。凡所以守身之意已在其中。今曰警勉之意实在疾病之外。则恐未然耳。如所谓不敢毁伤全而归之临终启手足。可见圣贤卫身谨疾之意。恐不可轻看也。
主忠信注。 不诚无物。
人心一有不实。则虽有所为。亦如无有。不成个物事也。详见中庸或问二十五章。静中有物。此指心之主宰而言。与此地头不同。
答崔公普
一番消息。动经数月。起居寒温之且不能详。况其进于此者乎。则引领之思。盖无日不悬悬也。意外使至奉问。审侍史胜相。差自慰也。承喻断置俗文。温绎鲁论。此正昔人所谓不幸已往至幸方来者。苟能潜心体玩。得夫无味中之味。则向来劳攘意思。将消融于不知不觉之中。而日用之间。且有不待操而存者矣。左右既得其门路。惟在勉之而已。近因儿辈课诵。日读论语一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26H 页

答崔公普(癸酉)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26L 页

与崔公普(丙子)
向来一书。寒暄安问之外。衮衮皆精到之语。年来饥荒札瘥之馀。得此于朋友盖无几。辄为之心开目明也。象靖才了门内葬窆。而家弟忽已南迁。断雁分飞之怀。令人累日作恶也。近日吾侪里面被丧乱摧沮。外面为饥荒困逼。漠然无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27H 页

答崔公普(丁丑)
杜门病伏。世间事往往不上心。惟有慕徒一念。未能消磨。其中如公普者。尤憧憧不置也。昨因龟山得二月十一日书。此新年第一信息。其喜又可知也。仍审伊日。重闱体履久欠和节。想惟侍省之馀。何等煼煎。象靖年来衰眩特甚。眼花耳风。恰如七八十以上人光景。间俟神气稍健。披对旧编。耿如爝火之明而泯若冰雾之释。深悔从前虚度光阴之罪。然何所可及也。加以乡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27L 页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28H 页

答崔公普
岁晏一书。足以抵两面。矧满纸衮衮。又足以输心。时时讽玩。未觉山川之悠阻也。信后易月。不审尊堂调体履玆何如。象靖前月会金直甫上龟潭。早晚讲鲁论心经。时有会心处。辄以事牵。不能安坐半月十日。如是而敢望有进邪。闻携笈入溪亭。想日有课程。未知所读何书。秋来。向外意思。亦消散得分数否。近来觉得吾辈不长进。全在志气不坚定。工夫欠专笃。须是硬脊梁大担荷。著刻苦工夫。方有得力处。不为流俗外诱所挠惑迁夺。吾辈稍有志于此事者往往立不住。令人意思不佳。如贤者。可保无他。但未知坚苦工夫如何耳。来书偶留龟潭。不能条答。可俟后也。仁说。看得如何。须真实体认。切己履践。方有实见得处。不然。空言不济事也。大抵此学。全在容䫉辞气上做工夫。孔门四勿三贵。伊洛言敬皆是也。而制于外所以养其中。未有粗疏放慢于外而能坚凝于内者也。爱待之深。不觉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28L 页

答崔公普(戊寅)
每念左右文学意趣。袖然老成。第恐其或欠于刻苦真实之功。坚确凝定之力。虑其异日者或为事物所迁夺。而近觉其已有向外分歧之意。此固事势之不可已者。虽不敢挽而止之。而乃过计之忧则辄发于往复书疏之间。今番失意之馀。意其陨穫摧消。无复向来进取之勇。而满纸辞意。感慨沈郁。有今是昨非之觉。舍旧图新之念。真切剀当。非出于一时偶发之馀。是所谓好消息之端。亦为将大进之机。未知因甚机栝。打发此五六年来窠臼。直向此冷落界上作家计乎。虽然。一时意气。易得消歇。若无里面真实之工有以充足而自乐。则邂逅外面风力依旧。有喜猎下车之习。引之而去不难矣。所谓真实之工。亦岂他求哉。即前日所闻于家庭。所得于简册者而实加工焉。潜心玩索。著力操持。涵泳䌷绎而深味义理之真。从容履历而切戒忘助之病。如是积真之久。循循而有得焉。则日用之间。居安资深。实有藉手而自乐者。回视向来区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29H 页

答崔公普仲久(恒镇○己卯)
象靖又是古人知非之岁。抚循初心。愧汗缩恧。知友中如贤辈。可谓知区区心事者。而每一书来。称谓过当。至如山斗之喻。先生之号。又前书中所未有。无论自已惭怍。鬼神宁不默怒乎。末俗嚣嚣易指点人。吾辈中又自作嚆矢。以招人拳踢。此岂相爱之意邪。千万痛恳。幸无以此等调戏。从平实地上。勉实工攻实病。乃是本分事。方是吾儒气味。切幸留意如何。公普书。振发用工之意发于真诚。可见近日进步处。然须就书册上。玩索正意。反复体认。令道理乳入肚里。真见其如刍豢之悦口。则日用之间。自有得力处。切忌缴绕于零碎文义。排比较量。互相牵彊。说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29L 页

与崔公普
近日作何工夫。有见到前日未见底。行得前日未行底否。今人往往谩说有志。相别一年或三二年。只是前日伎俩。容䫉言语。全不见长进。以吾之坐在里许。亦恐贤者未易办得刮目之工也。仲久意气激烈。甚不易得。但又似少沈潜涵蓄之味。一时意思。易得销歇。又孟浪不济事也。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30H 页

答崔公普(庚辰)
腊月廿四日书。昨晚承坼。披审侍馀起居状。忽忽岁且新矣。不审重闱体力履端增庆。侍馀调史无至添损否。每念左右病状。令人忉怛然。家弟还。得闻能以理自遣。且有料理旧业之意。固已心乎贤之。玆承喻及。知有实用心处。至讲理涵养之云。则古人进学之门而乃切切留意。非泛然游辞观美之比。此朱先生所以有盲废不早之恨。然此讲理涵养中有许多路脉。须是就圣贤经传日用彝伦。究其义理精微之所极而将来践履。著实涵养。使所存之心。所具之理。吻然相契。动静如一。方有得力处。近见一等朋友。多向零碎文义。把持玩弄。了无干涉于日用身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30L 页

答崔公普
书末云云。盖略有所闻。不敢不奉听。此自是好意。亦兼善偕立之道。但恐所施有处。不可用于人人。亦不可使胜于反躬责己之意耳。今承来谕。过自引悔。至有累日愧汗之示。则又过矣。程夫子既云不可长存在胸中为悔。而延平直以为积下一团私意。此又不可不虑也。自今以往。拽转向外意思。做取内省工夫。见得日用之间道理流行。千条万绪。有终身勉勉而知得不能穷。行得不可尽。只见自己之欠阙。何可管摄他人邪。及其真积力久。孚尹旁达。不言而人信。出言而人服。则虽有责焉而人不厌其多矣。然圣人亦曰。忠告而善道。曰切切而偲偲。而又有斯疏之戒。薄责之训焉。矧今末俗哓哓。好指点人。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31H 页

答崔公普
前后书来。惓惓以此事为言。悟因循之为病而欲严立课程。可见日来用心之笃。然此课程中有许多路脉。须把断诸路头。向洙泗洛闽文字中做活计。认取悫实至当之理。涵泳玩味。将来践历。使所究之理。所行之事。吻然相契。打成一片。方是得力处。见近日有志此学者专践履则以讲究为支离。有意穷格则又缴绕文义。不适于实用。未知左右近日意思如何。区区之病。亦正坐缴绕上。近觉了无所益于身心。欲鞭约近里。做些著己之工。而志气弛解。习熟难除。古人所谓收之桑榆者。亦自不易。然亦不敢自弃。欲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31L 页

答崔公普仲久
公普闻有渭阳往返之挠。比当初景色。亦是意外。然终不免年前勃窣翁。深可怅叹也。了得大学。迤向鲁论。正得朱门读书次第。如此循环温绎。当大有事在。然须宽著意思。讽咏玩味。使圣贤言语道理意味。浃洽流转于胸中。仍须回来就自家身上。一一践历。方是读书。方是得力处。幸更加留意如何。仲久书中有点检省改之意。正延平所谓知觉之效。然亦须将古人义理。反复熟烂。浸灌沈渍之久。则不知不觉。道理自长进。血气自消磨。徒然计较迫切。则反生病痛。不济得事耳。既不免应举。则不得不遵了令甲。然不专以帖诵为心。而玩索文义。从容讽诵。亦何莫非吾事哉。惟在自家用心与著力如何耳。象靖一向滚汨。几于无所用心。月前金直甫来留旬日。共讨节要书一两卷。归已半月矣。此君一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32H 页

答崔公普(辛巳)
腊初一书。已是隔年消息。悠悠瞻恋。有与岁俱新者矣。雪风犹寒。不审重闱愆节。迓新纳休。侍彩俱膺泰吉否。象新年所得。只一齿。少时读曾子五十而不以善闻则无闻之语。不觉其言之可畏。今忽然辊到此境界。旧学渐忘。新知无得。所以施诸日用云为。十凹八凸。未有以慰人意者。亦将无闻而死焉矣。奈何。云寺之会。从何处入闻也。适权景晦支国(以肃)远来。与学甫直甫诸友。作旬日团栾。仅了一部心经。只讨得几处文句。未有大端资益。兼诸友稍用工者多滞于文义。其资性近厚者。往往和文句。亦未会义理深切工夫端的处。未见有朴实头用心者。未知佥贤近日用工夫如何。近觉此事只是本分。惟闇然自修著己务实者。方是儒家气味。才有一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32L 页

答崔公普(壬午)
便仍间阔。不能续续问诊。内积歉愧。乃于疾痛中远垂记忆。披玩嗟惜。殆不能为怀也。扣仲久士毅。细审迩来动静危兆败證种种难状。重亲之下。情事固应如此。然药饵检方之外。他无所用力。惟虚心静虑。平气降火。使心意常在顺境。无拂乱以生忿恚。切勿以死生欣戚利害得丧搅扰于胸次。俟神气稍静时。将平日所熟底书册如大学语孟等。(生面文字不必看。)一日只将一两段。平心徐玩。反复咀嚼。渐见无味之味。不觉胸里悦豫。如是积累将去。志至气从。往往若沈痾去体。四大自轻安矣。鲁斋诗万般补养皆虚伪。惟有安心是要规。此一句。古今以为名言。惟实用工者。方知其妙。非浮心浅臆所可受用也。千万加意。勿以无病者不知人之痛而忽之。如何。象靖每欲一番躬诊。而道途脩夐。年来特地衰悴。不堪筋力之礼。古人所谓情至而事从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33H 页

答崔以安问目
伯牛家以南面之礼事孔子
此章。紧要在圣人周旋中礼。不安于所不安处。何暇为伯牛家分疏。读书如此。枉用了閒心力。枉费了閒工夫。最古人所忌也。
不复梦见周公
朱子曰。须看圣人恳切为人处。又见其洒然无累处。又曰。圣人乐天知命者。其常也。忧世之心则有感而后见尔。今当以此意看。此章。盖行道之志与乐天之心。并行而不悖耳。
怪力乱神与敬鬼神。两神字不同。
神只是一般。皆是造化之迹。乱神之神。包人鬼在其中矣。
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从当择善。记兼善恶。须就自家行事穷理处看。便见其实然处。集注从分金秤上秤出来。切不可生疑也。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33L 页

仁恕之别。只争个生与熟。自然与不自然。仁者。己欲立时便能立人。己欲达时便能达人。此以己而及人。体立而用行。无甚用力而仁体周流。未及乎此则以己较人。知人之欲立达。亦如己之所欲。然后推己之所欲者而施诸人。其三反五折用力睹当。视仁者所为。其浅深难易。迥然不同。更加玩味。久当自见。来谕。恐非圣言本旨也。(以己及人。推己及人。须看他以字推字。便认得意思。一贯章程子注及子贡我不欲人加诸我。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章。皆是此意。更须反复。)
答琴显伯(东烈○甲申)
积岁阻违。中间合有躬问之节。而邈然为不知也者而过之。徒有悚恧而已。乃蒙不校。辱先以书。辞旨勤厚。益重不敏之罪也。仍审寒序。静履万相。仰慰实深。象靖年来衰退。杜门自伏。回顾平生。无一善状可以自说于朋友者。而书来全无警诲规切之语。外为揄扬。拟之以不著之题。夫岂所望于直谅之友哉。所询易疑。尤所昧然。然尝观二程书。论此云观河图数可见。盖河图。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34H 页

答琴显伯(乙酉)
洪范揲蓍之法。未曾深究。因来示。试加考检。初盖茫然不识其何说。潜玩稍久。略有一线半斑之窥而终未能会通为一。不敢摸索为说以献于致思之地。今承再扣而其不敢者犹在也。坐孤求蒙问寡之诚。徒有愧恨而已。有先辈(姓李名纯。为骊州牧。见退溪先生集。)为注解内篇。其凡例曰。揲蓍之法。得熊氏九畴解蓍法甚详密。某又因本篇图。别为图添入熊氏所撰十条云云。得此则或可窥其彷佛。而此书行于世绝鲜。适得抄誊小册而图又不载。(曾闻英阳士友家有此册。)本章注又疏略而不得归趣。甚可叹也。然窃念理无不在。当无远之不即。然为学之序。自有缓急先后之分。且当就大学语孟以及洛建诸书。平易明白处。积累潜玩。体验履践。日用之间。自有实得力处。不必苦心极力于此等难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34L 页

答权闻彦(德升○己丑)
顷者贤器枉顾。惠书远坠。种种感荷无已。向后多日。伏惟侍下启处增相。象靖庸疏无闻。重以病懒。兀然无以自比于人人。而徒以年纪老大。邻里少辈间有肯相顾者。而亦只是章句诂训之末耳。向者高明误有托属之意。意其一时过去之语。不敢牢辞以实其言。不谓携箵远来。重以辱书郑重。殆古所谓身勤而事左者邪。数旬之间。仅了一部曾传。而只是备礼授纳。别无深思奥旨可以动人之听。深自愧恧。无以自说于高明也。仍念巷里之间自有贤师。不必裹粮远游虚费日月。而了无所得。幸望改图。勿使有再误。则庶有实效而微分亦少安矣。
答李道仲(弘辰○戊戌)
俯询疑节。非蒙陋所敢与闻。特以问寡之下。不敢不有对。幸广询而善处之。毋以左见为可据也。宋服制令云。亡在葬前则于葬时受服。亡在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35H 页

答金行可(宗道○乙未)
顷惠书问。仍荷左顾。种种感佩。谨审新元。静里启处毖相。何等慰仰。象靖又添一齿。徒吃世间人饭。直是可恶。华宗荐荣解。令知旧增气。儿子得与李杜齐名。自是过分。未敢以为喜也。每想左右所遭。令人酸噎。然亦是天公处分。时移境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35L 页

答李持世(重维)
顷者贤器袖书而至。披玩已十回矣。冬律转穷。伏惟侍馀服履顺序万相。贤胤远顾穷巷。累月相守。顾空疏之质。重以丧病。了无一分资益。只是吃尽多少苦楚耳。看渠资地端雅。志操清远。将来尽有可望。若得贤师鞭掣之功。其进殆未易量。而顾欲借视于盲。身勤而事益左。令人愧窘而已。才了一部大学。方试或问。俟旬馀可讫。劝其熟读潜玩。见得义理路径。然后迤读语孟。未知尊教又何如耳。清流巨口之惠。感佩情味。然寒素交际。不必如此。只一纸安问。足以道情素也。寒窗呵冻。万不一宣。
答郑昌伯(忠弼○辛丑)
属此新岁。怀仰政苦。忽此拜问。谨审馀寒静履对相。欣慰叵量。象靖前职才递。复移仪曹。 天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36H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