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x 页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书
书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246H.gif)
申石旅舍。获闻高明四端之旨。既愚卤听莹于言下。退而反复参究。竟未有以得其说。夫易简之理。自有一定之则。而不能会通而趋一。则深恐不敏自阻清诲。无以卒承嘉惠。敢申前说。杂引前儒之训。以再有请焉。盖窃意人得夫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是以其未发之前。涵育浑全。冲融温粹。固为一性之真体。是则所谓仁者也。及其感事触物而有动焉。则蔼乎生生之理。恻然有隐全体呈露。(问如何是体用。朱子曰。体与用不相离。且如身是体。要起行去便是用。赤子匍匐将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只此一端。体用便可见。又曰。体用元不相离。如人行坐。坐则此身全坐便是体。行则此身全行便是用。)譬如群阴翕聚之中。一阳乍复。虽其端绪甚微。而天地生物之心。居然著见。异时发育峻极。何所不有。然其发端启始。固在于此也。(朱子曰。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此是欲动未动之间。如怵惕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246L.gif)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247H.gif)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247L.gif)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248H.gif)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248L.gif)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249H.gif)
答金退甫别纸
出纳主。主人自为。或执事行之。
按。士虞礼宾执事者如吊服即位于门外注。宾客皆执事者。以其虞为丧祭。主人未执事也。又入彻。主人不与。疏。曾子问云。士祭不足则取于兄弟大功以下者。取大功小功缌麻之等入彻。但齐斩不与彻耳。俗节朔望。虽与虞卒有间。使执事行之固好。但患人家子侄鲜少或有故。则亦恐有不获已处耳。
俗节行事祖庙殡宫先后
按。朱子答人书曰。卒哭之后遇四时祭日。以衰服特祀于几筵。用墨衰常祀于家庙可也。又先生有子丧。就祠堂内致荐。用深衣幅巾。祭毕。反丧服哭奠子则至恸。据前说先殡而后庙。后说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249L.gif)
小祥正服亦变
不变正服。盖疏说。而书仪家礼。皆因之。故南中大抵多用此礼。然司马公尝曰。今人无受服。至大祥其衰无变。故于既葬。别为居家之服。亦受服之意也。今东俗既无别制。而胶守不变之文。服期之馀。弊裂殆尽。因缘改制。盖出于不获已而合于古者受服之义。恐未有僭汰也。且得所示。谨依此见行耳。
宾客对食及再来。用荤素之宜。
今人居丧。不能如古人。与宾客为礼。往往主人自为寝处言语。皆所不免。而独废饮食。亦似无谓。以蔬菜之具。略备客主之礼。恐不得不尔。未知如何。行吊翼日。既吊再来。若非情重者。每设素食。亦恐未安。略供荤肉。以待宾之所处。亦世俗通行之例。不敢不循用。欲得高明所处。以折其衷。而终靳剖教。深所伫郁也。
练时腰绖绞带
据礼则绖用葛三重而绞带用布。今俗之用葛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250H.gif)
答金退甫
日月不居。先大丈祥制奄经。伏惟慨廓之馀。追慕何堪。窃听道涂。柴毁过甚。若无以支保。孝子自尽之礼。固应如此。然先王所以为之虑患之道则备矣。幸须万加节顺。以全大孝。如何如何。象靖居丧无礼。不能勉而为瘠。而敢向人发此语可谓腼然无耻矣。然非爱慕深。岂应有此邪。问舍之计。固知已夙矣。不谓水南僻壤。遽入君子之临辱。顷因学甫梦弼。略闻传言之不诬。玆承辱示。又复郑重焉如是。且喻以择仁之意。则非施之宜也。顾下土陋俗。何足以当之。然异日者高明终不食言而人无以焉智疑于座下。则此土之人。亦与被幸矣。何如其傒望也。惟是不托之营。有不如意。土人不能周章以备客主之礼。而徒费颊舌。以相招呼。又不几于不馆而问其归者类邪。礼疑数条。今已晚矣。言之无益。然不敢有问而无答。略贡缪臆。以俟斤教。缁巾。缪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250L.gif)
别纸
家庙荐献时。无轻服可代。则不免略依沙溪说以行。然未敢信其合礼。亦未及广诹于礼家。今承俯询。不胜悚汗。然不敢不以实对。幸以所尝行者教告之。得有所据循如何。练时绞带布葛之疑。亦寻常未晓。只得依疏家所说。从今俗所行。不能会通而为一。承示。考据甚明。义理甚精。荷幸为甚大。然但又有未甚通晓处。大氐丧服有五。自斩至缌。递次相减。故其变而之吉也。亦视而为等差。斩衰之衰绖冠屦。卒哭而视齐衰。既练而视大功。其杀皆有渐矣。而绞带一节。特然用葛。欲自别于齐衰以下。则无或近于斑驳乎。且檀弓妇人不葛带疏。谓齐斩妇人也。妇人不变所重。至期除之。若期而并除绞带。则是自期以后腰无所束也。抑除绖而乃麻绞乎。则又太无变杀而反重于男子之为之也。此不葛之文。当单言要绖。则彼葛带三重。又乌知其必为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251H.gif)
祥后祔庙朔望参礼。如尊家所处。情礼两尽。不胜叹仰。但乡俗往往迫于贫窭。不能准礼。有废莫举。先王所谨。今以新主之故。普同参献。或不能行之久远。有时而废。则亦甚未安。窃意此等。且当自视其力量所及如何耳。鄙家未知日后将何所处。力薄诚浅。不能有以企及于礼。一向随循。无以自说于秉礼君子。第有惭腼。奈何奈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251L.gif)
答金退甫
礼疑数条。前后谆复。考索精密。恢刃于肯綮之处而梳洗其头面。閒中读礼之效。有不可诬者。何幸得此于礼坏之日。不患于人之抱疑昧而靡所归也。抑尝闻之。程子曰。且省外事。但明乎善。惟进诚心。其文章虽不中不远。所守不约。泛滥无功。(朱子曰。此段恐是吕与叔自关中来。初见程子时语。盖横渠学者多用心于礼文制度之事而不近里。故以此告之。)夫曲礼三千。谁非至理所寓。考究商搉。一一恰好。岂非美意。然时异古今。有不可以必同者。而其本末缓急。又不可或差也。留精讨论之久。缴绕笺疏。较量度数。心路惯熟。意绪流注。则或反以害夫完养凝敛之功。亦未可知也。贤者本领深纯。情文具备。必保其无是也。然区区过计之忧。偶及于此。未知肯以为然否。象靖居丧无礼。本末都丧。而辄为此宏阔之论。亦可恶也。徒以杜门罪废。无他外慕。断续寻数之馀。有以略窥。道理本具于吾心。工夫全在于日用。此身果不可以自弃。此日果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252H.gif)
与金退甫(壬申)
得与周旋于泗水之滨。款承讲诲之益。此十数年来所愿欲而未得者。归来盎然而饱。又恨以事牵不能卒其嘉惠也。别后秋尽。薄寒已中人矣。不审太硕人鼎茵何如。日来工夫复何如。体玩之工。当益深密矣。近觉义理无穷。关锁重复。刮磨开发之力。全藉朋友之益。而吾辈汨没如此。落落无以相合。日用之间。疵吝山积。略有所得所疑。无所订论。只成孤陋而已。奈何奈何。近日偶行视高岩。得一佳处。岩麓悄茜。洞府幽深。尽可藏拙。欲缚得数椽。占作自家境界。一味窘束。此意未易谐。辄一怅然耳。若得杖屦一经题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252L.gif)
与金退甫(己卯)
年来便成莫往莫来。惟有心旌向风摇摇而已。即日寒令。不审侍馀棣履均获毖迪否。馀力学文之功。当日有崇深。恨未有以仰扣万一以慰孤陋也。象靖年来病惫日甚。神精日削。区区所业。亦日退而已矣。相望仅逾一舍。末由仰资强辅之益。书疏还往。亦不如曩时之为。彼古人千里命驾。何等气义人品。直是九牛毛也。濯以近如何为况。静里用工。益超诣有人不及知者矣。适来山寺。有一二胜友。朝夕讲讨。每到义理肯綮难了处。辄怀想高风。为之怅然而已。
与金退甫(庚辰)
迩来吾侪杜门索居。耳中绝不闻法语。恐此意思一朝断绝。李学甫病中能办得一段好事。欲招号意中一二朋友。上孤云净界。为旬日盘礴计。此中不可无座下。敢以尺书道意。想在所乐闻矣。幸以廿二直临云寺。象靖等当先期往待。切望扫万无孤倾𨓏之意。千万。若与濯以叔文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253H.gif)
与金退甫(甲申)
向来一番妄发。固知唐突无据。而窃念朋友之义。固四伦之所维持而正焉者。吾辈不敢援而自居。然区区不欲以姑息为爱。或恐愚者一得。不能无补于智者之千虑。所以不免于开口。然手书密封。不敢以示子弟。盖欲贤者自知而取舍之耳。不谓贤者不欲护过往往持以示人。深悔前日之妄发。欲缩而不得。然时移事过。当付之忘言之域。岂可因一碍滞。十年二十年放不下哉。前后承问。每每提及。此意固知贤者省己内讼之切。而若常存在胸中。一向忏懊。即延平先生所谓积下一团私意者。亦不可不之虑也。自玆以往。象靖当自谋所以含晦谨言。以求反身自省之道。高明亦宜平心和气。益用力于涵养进学之实。凡前日之所讲而未合者。与今日之所得而自乐者。不惮反复。勤加提挈。使下交浅劣。得以有所观效而持循。则所以惠我周行者。奚啻百朋之锡而已哉。刊补讨勘一事。尚尔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253L.gif)
答金退甫论刊补疑义
首卷目录题注条。是当初编摩大例。恐不合遽然删没。且目录。是开卷初头。其注亦当自为一类。今移入各书题下。恐未安。
非不知当初编摩大例。而但此书二十篇。逐篇各有目录。亦有题注处。如答游诚之书是也。首篇既自为一类。而逐篇未免系于各书下。体例似有异同。恐或未安。故妄有移动。承示如此。幸更思而教之如何。
答张钦夫论仁说于此识得仁体注。指爱之之理以下而言。以下二字删如何。
鄙意此二字。恐不当删。盖爱之之理便是仁。此言仁体之真。若无天地万物。此理亦有亏欠。此言仁体之大。如西铭所谓塞体帅性。即上一截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254H.gif)
答路德章屈曲准备注。先已用意屈曲绸缪。 屈曲准备。似是就渠道而言。今以用意绸缪释之。恐失之汎。
刊补。亦如来示而僭有窜改者。盖水到渠成。是工夫到后道理成熟之效。德章不于灌溉畚治处用工。却于未放水时准拟等候。那水到渠成底时节。其用心屈曲安排。无蓦直用功之意。正如答包定之书中所谓屈曲缠绕也。又如所谓屈曲点掇屈曲苍黄之类。古人用字。皆就自家用心处说。故疑此或可如此看耳。且水到渠成。只是说流通灌注。无障碍滞泥之意。奚取于渠道之有屈曲邪。然此自是鄙意轻自涂窜。极涉僭悚。当俟盛教。抹去之耳。
答郑子上表里虚实注。表与实。以知性知天言。里与虚。以尽心言。此终恐未安。无已则表里字互换似稍稳。如何。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254L.gif)
答金退甫
八月九日所惠书并别纸一通。承领已久。疾病冗故。尚稽修复。但积歉愧而已。向后秋意向深。伏惟静履玩养若序增相。别纸累累。极荷提教。大抵盛论于仁之名义。极是亲切。象靖虽愚鲁。岂敢外此而别求哉。但就其亲切中见其有普博周遍之意。程朱以来。说此意亦多。与门人莽荡摸索之论。虚实迥别。而高明一例勘断。全不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255H.gif)
再答金退甫论朱书疑义
朱子答南轩仁说。再蒙教告。极荷开诲之益。但鄙意终觉有未安。敢罄臆以听可否之命。大抵南轩仁说曰。己私既克则廓然大公。天地万物。血脉贯通。爱之理得于内而其用形于外。天地之间。无一物之非吾仁云云。详此文义。方言廓然大公而便以天地万物血脉贯通为言。方继以爱之理得于内。则客主夹杂。体用混紊。故朱子非之。然即此爱之之理。根本于中。愤盈融泄。浑全涵育。自无内外远近之间。及其感物而动。则蔼然生意。贯彻流注。无一物之不被。若初无浑全之体。则感物之际。何得有血脉贯通之妙邪。故大全此段上。有曰己私既克。则廓然大公。皇皇四达而仁之体无所蔽矣。天理无蔽。则天地万物血脉贯通而仁之用无不周矣云云。其以廓然大公皇皇四达为仁体之无蔽。则其与天地万物。同其大可知矣。但皇皇四达。即仁体之大。而其盎然恻怛底道理。充塞于其中。为主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255L.gif)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256H.gif)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256L.gif)
重答别纸
来教盛论甚精。(止)许多疑难。将于此而决矣。
鄙论。只是摸索为说。自陷于空阔旷荡之域。何足以当盛谕殆所以引而诱之。然其为说则同而所以为说则异。具见于各条下。今不复烦。
来教朱子所谓仁体浑全者。实谓爱之理无所蔽而浑全尔。非谓此理之中涵育天地万物而后为浑全也。(止)然则恐不可以万物一体为浑全而任之也。
爱之理无所蔽而浑全者。此说是也。然所谓爱之理者。即盎然爱人利物之心。人与物毕竟在外。(极其至而言。故曰天地万物。)而其爱之利之之理。浑然全具于自家肚里。是则安得不与物同体邪。虽然。所谓与物同体者。亦非谓天下万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257H.gif)
来教廓然大公皇皇四达。非仁之体也。特如是而后。仁之体无所蔽矣。天地万物血脉贯通。非仁之用也。特如是而后。仁之用无不周矣云云。
此一段。看得甚精诣。不任叹尚。
来教朱子当日所论。只是仁之名义。所谓名义。即训诰之谓也。(止)今方病夫世之学者不能晓得仁之名义。特举爱字。以明仁体之真。顾乃汎滥于名义之外。并及于其体之大之说邪。
窃谓名义与体段不同。本书曰于此识得仁体。则以仁之体段而言。恐不可谓只言其名义而已。论语立人达人章集注。以己及物。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间。状仁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257L.gif)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258H.gif)
同节朱子所谓此理充塞。即爱之理也。其曰若于此见得。即万物一体。更无内外之别。若见不得。却去腔子外寻觅莽荡无交涉者。皆以此理为主。万物一体。是所谓后来事。(后来事。即朱子说。)果使仁体。必待天地万物然后无亏欠。则虽寻觅于腔子外。何遽至于无交涉邪。
朱子答周舜弼曰。所谓心之德者。即程先生谷种之说。所谓爱之理者。政所谓仁是未发之爱。爱是已发之仁耳。只以此义推之。更不须外边添入道理。反混杂无分晓处。若于此处认得。即不妨与天地万物同体。若不会得而便将天地万物同体为仁。却转见无交涉矣。盖舜弼不就心之德爱之理上认得仁底意思。而便将天地万物同体为仁。故混杂而不分晓。若先识得仁底名义意思。则即此不妨与天地万物同体。无混杂添入之患。不待其发于用见于事而后方有与物同体之妙也。朱子论满腔子一段。正与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258L.gif)
来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止)若使爱之理。必待天地万物然后无亏欠。则人与己相对。亦已足矣。立人达人。又不必言也。
窃谓立人达人。即此爱之理发见流行。血脉贯通处。今只曰爱之理无所蔽。而然则似以为未发时事段落。欠分明耳。即此爱之之理浑涵冲融。无一物不在其中。未发之前体段如是。故一有感触。血脉贯通而用无不周。若体有所不具。则发于用者又何以能周邪。然则未立人达人之前。其立人达人之理。浑然全具于未发之体。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259H.gif)
来教且当以材料为主。不必以材料所施添入于材料之中也。语类曰。假使天地之间净尽无一物。只留这一个物事。他也自爱。若如来说。朱子此说。岂非亏欠之甚邪。
不必以材料所施添入于材料之中。此亦认鄙意不著。今有物于此。其中骨子固为主。然此物须有头有尾。有皮壳体肤。然后方成一个体段。爱之之理。固无形象之可言。然亦不是溟涬物事。亦须有骨子躯壳。方成体段。(朱子。曰与物同体固是仁。只便把与物同体做仁。不得恁地。只说得仁之躯壳须实见得。方说得亲切。盖爱之理。乃是骨子。与物同体。即是躯壳。只认躯壳为骨子。则莽荡无交涉。以躯壳杂骨子而言。则混杂不分晓。须认得这骨子是充塞那躯壳底物事。则自是无病。)非以外面材料添补于本分也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259L.gif)
来教既以自家意思为主。则其为主者已自足。不必取庭草添补自家意思然后为足也。然则欲直言仁体者。虽去一般两字。恐亦无害。
窃谓天地生生之理。人与物所同得。故濂溪偶指庭草而发此言。今不以自家意思为主而泛以其一般者为仁。则固是空荡无交涉。如朱子所谓天命之性。不只是这处有。处处皆有。但寻讨先从自家寻起是也。只这自家意思冲融和粹。蔼然生生之理。即此便是仁。然须著一般两字。方见仁人普博周遍意思。若去之亦无害。则濂溪此话。岂非歇后邪。但求仁不当于一般处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260H.gif)
来教南轩书以为己私既克。则廓然大公。与天地万物。血脉贯通。爱之理得于内而其用形于外云云。是其意谓与天地万物。血脉贯通。然后方得其爱之之理也。(止)夹杂之病。实在于天地万物一句也。朱子既斥以夹杂而反自谓无天地万物。则此理有亏欠。此愚所以疑之也。
窃谓南轩此说。固有病。前已论之。然今谓血脉贯通而后方得爱之之理则恐未然。盖血脉贯通者。用之达也。爱之之理。体之本具者也。以本具之体。反谓得之于用之达。则朱子何不一言说破而直攻其夹杂之病邪。夹杂之病。实在于天地万物一句。此言固是。然先以天地万物血脉贯通为言。而后说爱之理得于内云云。则正有夹杂之病。而若以爱之之理为主。而其体通天地而贯万物。则少无夹杂之失。今不察于此而才见说著天地万物字。一例挥却。皆以为夹杂。则愚未见其可也。(其语势。正如以天地为方圆则可而便以方圆为天地则不可。朱门诸人。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260L.gif)
同节朱子曰。此理甚约。而今必以天地万物杂而为说。乌在其为甚约也。
窃谓南轩先言天地万物而后方言爱之理云云。其为夹杂而不约也大矣。程子曰。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云云。此理至约云云。若先识得仁则虽说与物同体。亦未尝不至约。与万物与我为一及均气同体无不爱之说。正有毫釐千里之辨。恐不可一例并按也。
同节来谕。每以仁体之真。仁体之大。对举而言之。既曰亲切的当。普博浑全。又曰真切该遍。愚谓圣贤之言。各有地头。有真切说处。有该遍说处。若随处随语。辄并此两途以求之。则或恐有未尽然者。况真切之中。亦自有该遍之理。不必别取一义以为该遍而对举之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261H.gif)
窃谓真以仁之道理而言。大以仁之体段而言。初非两事。然泛然以体段之大而认以为道理之真则不可。来谕所引朱子与门人问答者是也。既认得道理之真。则即此真底。其体段甚大。如朱子此书既言爱之之理便是仁。继以若无天地万物。此理亦有亏欠。若不能如高明之言外得意。则以此意求之。恐无害于义理。且有合于论满腔子答周舜弼,陈北溪,徐居甫所问诸条。故遣辞之际。不得不以真切该遍。对举而两言之。非故意作两道理以求之也。
同节朱子仁说曰云云。其答南轩书云云。至南轩仁说可疑处。则又答之曰云云。答胡广仲书云云。他馀往复诸书及论孟中庸训仁处。皆专以爱字为主。未尝以天地万物同体之说杂之。而又必以无所待而自有之意。屡言不一言。何也。至于今所论一书上下。此意尤明白。而独此所谓若无天地万物此理亦有亏欠二句。乃前后诸说中所未有者。若以此二句为该遍。则前后诸说。可谓落在一边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261L.gif)
此诸说。前已屡见。然龟山以万物与我为一为仁。南轩以天地万物与爱之理夹杂说。胡广仲以万物一体无不爱为仁。是皆不以爱为主。而与天地万物衮说。宜见斥于朱门。然今此书先言爱之之理便是仁。则其本然固有之理。完全自足然后方言即此固有之理。其体段浑然。与物同体。则语意浑成。未见其夹杂之失。而与前后诸说。不啻相反。(如言躯壳不完。则骨子便有亏欠。方圆有缺。则天地便有亏欠。皆主骨子天地而论其体段。与指躯壳而认骨子。见方圆而唤天地者。迥然不同。)高明才见说著天地万物四字。不问语意归宿。一例呵叱。此愚所以听莹而不能言下领服也。
来教语类一段问答同异。姑且无论。只就其不待天地万物而此理自然本有处观之。则语类与此书。未尝不同。
不待天地万物而此理自然本有。则二书固无不同。然亦须究其问答同异。方见其精微曲折之所以然。岂可一切莫问而直以一笔句断邪。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262H.gif)
见夫天地万物之一体而指以为仁。则固是莽荡而无交涉。就此吾心固有之理完全自足处。认得此理体段浑然与物同体。则岂有夹杂莽荡之失邪。程子曰。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云云。朱子曰。此段紧要在识仁。要知见得。盖识得仁底道理。冲融和粹。恻怛慈爱底本相。则固即此而见其浑然与物同体气象。若徒见其与物同体而直认以为仁。则方为夹杂之病。莽荡之失。不然。程朱诸说。论与物同体亦多。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262L.gif)
来教所引语类问者之说。均受此理。均得此气。无所不当爱云者。究其旨意。与西铭有异否乎。然而朱子答以此语有病。何也。岂不以仁之所以为体之真。与夫所以得名之实。初不在于是也。(止)西铭谓之推亲亲之厚。以大无我之公则可。而谓之直指仁之名义则恐未可。惟天地之帅吾其性一句中仁之名义。可以默会而亦未见其显言之也。自宗子家相以下。皆不干于仁之名义。盖仁之名义。只在吾性中。不系万物之有无。假使天下无同胞吾与。依然自在。无所亏欠。今朱子书。乃直论名义者也。所谓无天地万物此理亦有亏欠二句。未必其果如西铭之说。
盛意若以西铭之旨。与语类问者之意同。则恐是看西铭不著。朱子曰。紧要血脉。尽在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两句上。若不是此二句为之关纽。则下文同胞兄弟等句。在他人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263H.gif)
来教自龟山上蔡。(止)南轩学问之高。所见之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263L.gif)
窃谓杨,谢,胡,吴言仁之失。尽如来谕。南轩初年之见。亦尝如是。如来谕所引天地以生物为心以下四条及又论仁说(大全中又论仁说三条相次)首条。皆离爱而以公言仁。至第三条。则始变前说。以爱之理言之。而先说与天地万物一体而后。以所谓爱之理承之。则是以爱之理为天地万物同体而后有也。至最后此仁说。则以己私既克。(止)血脉贯通四句。言著工去蔽之方。方言爱之理得于内而形于外云云。则其意似谓爱之理所得于内者如此而后形见于外也。(今看南轩仁说。先言人性仁义礼智四德具焉。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264H.gif)
来教爱之理。是天地生物之心而人之所得以为仁者也。其体与天地同。则所占地位。固甚广大。但此广大之地位。只在爱之理之中而无所假于外。(止)何必以天地万物作此理所占之地位邪。
来谕此说正与鄙意合。所谓甚占地位者。非指天画地叫东唤西尽为吾仁也。盖即此心中所具之理。其体段同天地而贯万物。既曰同曰贯。则若无了这天地万物无可同无可贯无可爱。岂不亏欠了分数邪。此原其本有之理而言。非谓待天地万物而后方有也。只就自家心上而言。非谓关揽外物以为肚里物事也。只就本体未发而言。非谓用工以后见于行事之谓也。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264L.gif)
人物所共得之说。本非鄙意。已辨于前。区区因来谕他家物事之语。得一粗譬。今夫天子中天下而立。为四方之极。正如一心之为主于中。论天子之名义。则受命于天而代天莅物。以统御区宇。爱育群生为职。正如心中所具之理以爱人利物为主也。即天子一身分上。具此道理。非有假借于外。亦如心具此理。完全自足。非有待于外。然论天子之职责体面。则即此一身。为天地万物之主。四海之内。兆民之众。皆其度内。亦如此心之理完全自足于内而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也。谓天子为群生万物而有。则是以仁为为天地万物同体而后有也。谓群生万物各各来萃于天子身上。又谓天子一身。东骛西逐。去管群生万物。则是以天地万物为来入于吾心。又以此心为去管他家物事也。朱门诸公。皆以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265H.gif)
来教凡看文字。必先察其字句文势而后方得其旨趣。所谓不得于辞而能通其意者未之有者也。然亦须总之以一篇大旨。参之以前后诸说而反以求之于字句文势之间。或理有所不通。语有所相戾。则不得不以意逆志而求义理于字句之外。至其甚者。则又不得已而以阙文误字处之。此自程朱注解经传之际所不能免者也。(止)此二句。总之以一书大旨。参之以前后诸说。实有自相矛盾。不相照应者。故疑之久矣。
窃按此一段。有以仰窥高明读书之法超出常情。不寻常桎梏于文句之间。然古人道理通熟。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265L.gif)
同节将以天地万物之理。皆具于此理之中。(止)不但于爱字漠然不相关者。正朱子所谓但知仁之无所不体而不知其所以无所不体者也。又答胡广仲书曰。在性中。只谓之仁而不谓之父子兄弟之道。只谓之义而不谓之君臣朋友之道。曰礼曰智。无不然者。天地万物之理。无不出于四者。今以此为倒说而反谓仁义。因父子君臣而得名。此某之所疑云云。
窃谓朱子答胡广仲书。固是道理如此。然此因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266H.gif)
同节左右窒碍。无路可通。至于其下此理本甚约。(止)又判然以天地万物。为无与于此理矣。于是乎遂不免将此二句。作反诘之辞。盖其意若曰若无天地万物则此理亦有亏欠邪云尔。若以阙文之例处之。而亏欠之下。添一乎邪字。则文势似无不足。义理亦似可通。而一篇大旨。前后诸说。似皆归于一统。无牴捂相背之疑矣。
窃按此段。仰窥高明读书。详细精审。拟议称停之一端。所以为药于粗疏汎忽略绰领会之病者。不啻对剂。敢不佩服。大抵高明见解与夫所引诸说。其于解仁之名义。蔑以复加矣。究得名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6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31A/ITKC_MO_0531A_A226_266L.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