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x 页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书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6H 页
与金霁山(圣铎○壬戌)
象靖再拜言。昨夏朴车之回而南也。象靖适有事于西方。未得与故乡亲友。出饯于路左。既归而音尘益落落矣。时时引领南风。以寄遐慕则有之。然亦何益哉。祇以自劳焉耳。今年运气大都不好。窃伏闻孝体连事呻苦。风土既异。将息之道不比家居。虽随分理遣。素忧患而行之。然区区仰虑之忱。盖不敢自弛也。即日秋事向深。不审体力何似。向来愆节。或已次第平复否。调养之暇。玩索体验之工。亦有人所不得以窥者。未知一行气力果竟如何。因便有以辱教之。使固陋自废者。有所警勉焉。幸甚。象靖亲候粗迪。身亦无大疾病。即今乡井无事。秋野稍稔。若得执事回辕。可是圆满乐事。而此固无可如何。未知天意竟如何耳。象靖杜门块处。傍无彊辅。重以病冗丧威。不敢措意经史。日有荒废。无话可说。对退甫夜话鸡数鸣。大抵皆自责语也。敢因退甫。私布其腹心于座下。伏望哀其志而勉其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6L 页
所不及。使无终得罪于乡里长德。所拱手而俟也。近与江左权丈。有閒往复。被退甫觅藁而去。不敢尼也。又前与光天兄。论王霸有书而不敢出。谨以质之座下。伏乞细加点检。使得以知其病利如何。近复属槐院本职。累被催促。欲一番作行。当在今晦间也。权丈书。以鄙文之故。赚及座下。以为霁翁亦有蔓病云云。在象靖则冒与并按。亦荣有幸矣。然窃恐执事亦不宜都无一言。使一时误勘之案。遂为定论也。
答金霁山(甲子)
至月廿二日所赐手书。承坼在本月八日。一番消息。动辄经年。且念太岁在执事。正周一甲子矣。天道好还。而吉凶祸福。一定而不易。此事当听命于造物者。然爱慕之极。不免时有外念。壹不自知其何心也。新年气候稍适。伏惟道体履难增重。玩理静养之工。必有超然人不得与闻者。是天所以相斯文。使执事有今日也。而乡里后生。抱遗经而靡所质。则是天所以尼吾辈。使不能与有进也。象靖亲年渐高。喜惧交至。贱疾作苦。长时呻惫。早晚寻数之工。亦废之不复讲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7H 页
矣。向来些少意想。渐次渗淡。兀然无以自拔于流俗。有时念起。抚躬自悼。然亦何益哉。曩时偶与酉山权丈。略有往复。只是拾丐沈沥。以资一时之辩。初非有毫分实得可以藉手而与丈人抗者。是以杜口齰舌。不敢更有倔强之意。乃蒙勤教。谕以韬兵敛锷益加闇修之工。则象靖谨拜受赐矣。鄙性偏隘。不解容耐。才有一言。便有撑眉取胜之心。今日之事。亦其一端。而来教所谓谦晦逊让者。正是对證之剂。敢不蚤夜佩服。以毋负千里见念之意哉。虽然。谕以彼此角胜。恐伤和意。则象靖虽无似。亦稍识去取之分。岂敢辄以咫尺之见。自绝于长者之门而惹起同室之斗哉。此则执事虑之或过也。来教此与儒佛之论不同。不必苦心纷紶(一作纭)以相角胜。此固至当之论。然区区之见。殆异乎是矣。夫儒释大分。幸赖诸老先生后先发明。学者得有所持循据守。不迷于所趋。而如文章之业。其害理病心。未至如释老之甚。而古之人。类皆才高眼大。不甚留情于此等小技。是以皆略之而不肯较计其区区之害。后生末学。初无真知定见可以觑破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7L 页
重轻之分。又夺于冷淡闹热之势。一切攻文治词。以为安身立命之地。逮夫中晚之日。志气摧颓。始乃回头却顾。匍匐来归。以供其桑榆须臾之景。是其下手著力。有初晚生熟之异。是以其立心用意。有出入宾主之分。近世道术之歧。学问之不明。未必不由此其阶。则盖其同异之分。不如儒释之严。是以患生于所忽而不知其忧之反起于萧墙之内。至其灭质胜本。害正理而丧实志。则其遗风馀弊。未必遽下于指本心而谈端绪也。象靖才识鲁顿。既不足与闻于斯学。而辞采荒陋。又并与夫文章而无之。殆天下之弃材也。然区区狷滞之见。未易遽化。又复昂首自列。以听可否之命。极知有损于谦晦逊让之道。然十反无隐。亦古者事师之义。是以不敢用谀辞以相然诺。窃自附于责难陈善之恭。古所谓终日正言而不失和气者。盖欲庶几焉耳。未知自执事观之。又以为如何也。四七理气之说。权丈因看近世名卿集。有所论著。亦幸相与反复。究结公案。使新学后生。拾其绪馀以自考。则不胜望幸耳。惟祝体履神卫万相。时赐謦欬。以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8H 页
警愚蒙。
答金霁山
南方多暑。霖湿异寻常岁。伏未审静中体力对序万相否。向者辱赐书。谨已承领。然意语过越。顾贱弊万无一近似也。虽然。区区逊让之言。不足以披露心腹。而往往反得过情之褒。自此以往。谨当塞兑屏迹。以少塞无实妄作之罪矣。退甫冒热枉顾。以遂前日之诺。此意郑重。何可忘也。与一二同志上龟潭。讨心经半部。见其文理密察。思索精到。与之处。尽觉有益。适以冗夺。又此告别。自恨无分于好事也。又窃自念。讲论之馀。或有区区疑晦处。而邈然无所仰质。又怅然而起下怀也。一两疑处。退甫录去。早晚或可达床下。未可赐以一言之重以破愚蒙。千万望幸。惟伏祝道体万相。下慰远望。
  别纸(退甫尝以心经疑义。举似于家庭。却以见教有数处信未及。再此求教。)
 戒慎恐惧慎独
鄙意以为专言戒惧则兼动静。而对言慎独则属静境界。此以上下二章而有偏全之异也。退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8L 页
甫以为单言戒惧则包动静而赚言不睹不闻则为静工夫。是于一章之中而有分合之殊也。来教。存养专言则兼动静。对省察则属之静。此语实当。实合鄙意。但谓虽不见闻。亦不敢忽。实属静一边。此语窃听莹。看虽字亦字。则其语意正谓常存敬畏之心。虽不见闻。无紧要处。亦不敢萌易慢之心云尔。此实兼包动静而言。恐不可专属之静一边也。如何。
 天理人欲同行异情
窃谓此语就一人上说也得。就两人上说亦得。观胡子立言本意。盖曰。天理人欲。同体异用。同行异情。此就人性情上。只说理欲分界。初不论一人两人。故语类曰。只是一人之心。合道理底是天理。徇情欲底是人欲。正当于其分界处理会。五峰云。天理人欲。同行异情。说得最好云云。(见心经首章附注)此以一人而言。孟子注。因太王公刘齐王好货好色而引此语。则以两人而言。惟在所用如何耳。今曰岂有一心之中天理人欲并发出来而其情各异者。则恐有不然。此盖平论人情之发。其理欲分界。只争毫釐之间。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9H 页
正如人心道心之云。理发气发之说。非谓一心之中两端偕发。如来教之所虑也。
答金霁山(乙丑)
积违音问。政尔瞻仰。乃者伏承首夏所赐书。副以辨诲一纸。屈指月日。已历三时。其间淫潦告灾。瘴乡湫湿。伏惟静里体力倍艰将息。腰疼脚气。已得全减否。退甫所苦阿睹。近复如何。种种遐溯之忱。不在人人后也。象靖杜门寡陋。无所过从。千里跂想。不觉神驰而梦遌。惟有简书往复可以替承规切之诲。而每得赐书。辄加奖饰。至师门道学之传。则是一段大事。岂人人之所可与闻者。而往往见于肆笔之馀。窃恐傍观者或有以窥执事语默之节矣。夫以外曾王父立德垂训。以嘉惠后学者。可谓备至耳矣。而门人弟子次第零谢。又重以世故侵寻。万事无不有。世之人往往以利害祸福为趣舍。则默观物情。时议邈然。少有信向之者。况有以进于是者乎。惟执事岿然独存。师门之所属托。后学之所期望。盖有不轻而重者。象靖犹及侍外大父。每见以此事相期。盖有他人所不得与者。而即今世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29L 页
道反复。顿踣于炎荒瘴疠之陬。天之于吾道。一何厄哉。虽然。患难忧戚。天之所以玉成于女者。而伊川易传。得涪州一行气力。晦斋之九经衍义。暗室之夙夜箴解。大抵皆是物也。天之所以厄公于绝域几许星霜者。其意安知不在于斯邪。象靖亦尝儿侍外门。略闻修己理性之方。而旋复奉讳。又夺以举业。则遂汨没而忘其旧矣。徒以年来閒废。无所猷为。乃始收拾经子。早晚讽咏。思以少补异时㬥弃之罪。惟是义理之端甚微而私欲之害无穷。朋友之讲论绝少而应酬之冗故多端。夫以甚微之端而绝讲论之益。无穷之害而接多端之故。则其黮闇浸渍而不能自脱于流俗。亦理势之宜然也。前时犹得退甫提挈之力。幸有偲切之助。而今并此而失之。所以慇勤顾恋于楚泽之畔者。不独别离之思。而千里相望。未遂古人徒步之义。因循汨没。几何而不为小人之归哉。疑义辨诲。剖析精微。义理条畅。前日之所晦昧而不自觉。与夫执泥而不能通者。可晓然而无疑矣。所以惠我周行。岂待亲操杖几之日邪。第反复究穷。终有未尽释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30H 页
然者。不敢自隐。更㬥于函丈之间。伏几细赐条辨。从头梳栉。使彷佛于影响者。得以剟其皮而睹其真。则仰荷爱人之德。未知所以攸谢也。惟祝为道自爱。髭发益胜。
  别纸
 戒慎恐惧
此段。退甫见谓单言戒惧。则为统体工夫。赚言不睹不闻。则为静工夫。象靖辄谓戒惧工夫。本是贯动静该睹闻与不睹闻。故专言则指其贯该者而曰兼动静。对慎独则剔指其静而不睹闻也者而曰静工夫。盖只是一个戒惧而所指而言之者。或不同耳。不须连言不睹不闻而后方为静底工夫也。区区所执。只是如此。初非谓戒惧不可属之静而亦非以不睹不闻不可谓之静也。末段所引戒惧属静之义。谨承命矣。然窃谓戒惧是全体工夫。而谨独是中间更著精彩处。故其旨意语脉。大小不同。虽偏言之而不害其为兼该。亦未尝离夫对待者而为统体也。鄙见如此。乞赐反复。
 真西山所谓仁义礼智之理根于性。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30L 页
西山说。初非敢妄有指议。只是见解未逮。不免仰关尊听。玆承活看之谕。谨当以此意看此说。然西山又有一说论此理。与心经赞及此条同一意脉。终有看未透处。杜门寡陋。无所叩质。复此并献。
 西山曰。圆外窍中者。是心之体。(谓形质也。此乃血肉之心。○自注下同。)虚灵知觉者。是心之灵。(灵谓精爽也。言其妙则谓神明不测。)仁义礼智信。是心之理。(理则性也。)知觉属气。凡能识痛痒识利害识义理者。皆是也。(此所谓人心。)若仁义礼智信则纯是义理(此所谓道心。)人能克去私欲。则所知觉者皆义理云云。(见性理大全论仁卷。)
  窃详一个知觉而以其属乎形气义理而有人心道心之分。今以识义理者而谓之人心。而以仁义礼智纯是义理者。谓之道心。则二者命名。恐皆失其宜。而下又云所知觉者皆义理。则似若以识义理者。又属之道心。前后不甚对值。其间必有微意而蒙未晓悟。谨此拜禀。乞赐明喻。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31H 页
腔子外。是满腔子物事。
窃谓天地生物之心。本无限量。而人之生也。全得夫是理而为之心。故其限量之大。直与天地同。所谓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也。此心之理。涵浑普遍。贯彻周流。生生之理。未尝止息。何物不在。所爱之中。何事非此心所管。何处有间断时节。然则腔子外浑同。只是满腔内底物事。彻表里一显微。无远近无彼此耳。今见教以天地生物之心。与吾恻隐之心。同一体段而已。则是物与我犹成间隔。自为窠窟。而特其所具之理。与之同体段而已。何处见得仁者与天地万物浑合为一体气象邪。(泛论人物所禀之理。则当以各具者言。而今据我为大本而言。则取义又别。如曰万物皆备于我者。谓万物之理皆具于性分之中。若谓万物之理与吾心所具之理同一体段。则岂非歇后语邪。中庸以夫命之性为天下之大本。则是天下之理皆由此出。安得谓天下之理与自家未发之中同其体段邪。朱子论满腔子是恻隐之心而仍及腔子外是甚底。则是大意主我为大本而言。故可如此说耳。盖平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31L 页
论天地万物。则物物各具是理。个个圆满。不相假借。不相凌夺。固无在我在物之分。然若主天地而言。则天地为大本而万物众形。为其所总摄。主我而言。则我底为大本而天地万物。为吾心之所总摄。主你而言。则你底又为大本而天地万物为你之所总摄。盖天地间逼拶。只是一个理。无分段无方体无间隔。故所从而看之者。随其主客彼此之势而有体用本末之分耳。)又以鄙论。为仁者之充扩此心。廓然大公。与天地万物。认为一体者而言。此亦恐未然。盖仁者之心。本自广大。不待充扩而后有其与万物为一体。则又实有此理。不但认之而已也。人心本然之量。其体段浑成。而特气拘物累。或不能全而有之。故学者必加充扩之功而后保其体。然亦只是复其初而已。非有所加于本分也。若初无是理。则亦岂认之之功所能强而充也。血气脉息之云。见谕以滚合交互。不甚明畅。谨当拜受。然程子尝曰。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属己。自与己不相干。(又曰。至仁则天地为一身。而天地之閒。品物万形。为四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32H 页
肢百体。夫人岂有是四肢百体而不爱者哉。圣人之至仁。独能体是心而已。)朱子与南轩论仁处。亦曰与天地万物。血脉贯通云云。(见大全答张敬夫书。)盖仁者之于万物。非实有血脉之可言。而其一气流通。生理贯彻。如一身之中气血灌注。其意思本自譬谕中得来。而咀嚼体玩之久。则见其意味渊永。义理真切。非泛然援谕所可形容得到也。未知如何。
 心无出入。
此条。鄙意窃据语类心大无外固无出入之语。且以退陶及诸先达之语为左證。前蒙退甫之驳。又此奉教。何敢胶守缪臆。自为訑訑之声。然谕以范女之识。恐不及此而欲废是说。则恐或有不然。明道尝曰。心岂有出入。此非孔子之言。(见遗书。)伊川亦曰。心岂有出入。亦以操舍而言耳。(见孟子集注。)不独范女有是说也。(更详范女所论无出入。只作操舍意看。盖自家实不劳攘。全无放舍时节。遂谓人心皆如此。而不知他人之心却有操舍之患也。故朱子谓无病者不知人之病。今鄙说固非范女所及。而来谕所论。亦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32L 页
恐有不甚似者。未知如何。)夫心之不离方寸。而不逐物而出。自外而入。夫人亦知之。亦岂有难晓。而程子如是累言之。何哉。故妄谓心体至大。天地万物。皆其度内。譬如家长处置家内事。故虽日接事物而不可以谓出也。外底亦是度内。不必占内底为窠窟。故虽寂然不动而亦不可谓之入也。所谓心岂有出入。恐是此义耳。末端鄙论。初意总指心无限量。满腔子物事。心无出入三段。而统言此心体用之全。非专为心无出入说也。然虑其有汎滥不切之弊。则当在所更改耳。
 敬静合一
主静有两说。实为至当之论。先儒亦多如此说。然朱子尝曰。周子说主静。正是要人静定其心。自作主宰。程子又恐只管求静。遂与事物不交涉。却说个敬云。敬则自虚静。窃恐此就周子论圣人主静处。拽转来下一阶。作学者工夫说。且君子修之吉者。亦以圣人之主静为标的而用力焉。则是周子合下门路以此二字。为学问宗旨。恐不必专谓明道以后方以为学者事也。未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33H 页
知如何。鄙说敬则便静。只是一事。伏承伤急之谕。不胜悚惧。盖一事之间。初有时字。倩人书写。偶值遗脱。尤成语病。然窃详来谕执咎之端。不专在此。而以敬则便静。为工夫效验滚合之病。是则恐或更有商量。盖人心才收敛整肃。无所走作。则即下便打叠宁定。自无纷扰。只此便是静底意思。但随其生熟久近而有常暂浅深之分数耳。程子曰。只整齐严肃则心便一。(一即静底意思。)又曰。敬而无失。便是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或以此举似于朱子曰。敬而无失则斯能中矣。答曰。说得慢了。只敬而无失。便不偏不倚。只此便是中。夫敬之与中。其地头亦不同。然谓敬便是中。而以敬则斯能中者。为说得慢了。则今谓敬而后能静者。或无慢了之病邪。又谓涵养积久。工夫纯熟。然后可庶几于静。则是敬长静短。而未静以前。皆未免纷扰汨乱之境矣。何处又见得敬字工夫。为简约要妙之旨邪。虽然。此特就敬静合一处言。故且如此说耳。若学者用心。只当低头做取极辛苦工夫。不必计较其效应之迟速耳。未知此意又如何。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33L 页
静中有物
按语类问静中有物。如何。曰。有闻见之理在。即是静中有物。又有问静中有物。此物云何。曰。只太极也。又曰。静中有物者只是敬。则常惺惺在这里。又曰。静中有物。只是知觉便是。据此。前二说。主理而言。后二说。主心而言。窃恐心与理。只是相涵底物事。言理具则心有主宰可知。言心存则其理固具于其中。恐不必偏主一说。存此而废彼也。主宰二字。疑有体用之分。静中不当下宰字。此义极是精微。然恐或有不必尽然者。盖宰字。本是宰制之义。而或有指其所宰者而言。如曰真宰宰夫之类是也。如知觉二字。本是使用底字。而若说所知觉者。则为未发之体。今但曰心有主宰。亦何害其为静时事邪。
 理气无限
此论当以勉斋说及来谕。为定论。然若作无限意看。则阳之收敛便是阴。阴之发舒即是阳。亘古亘今。只是一气有动静屈伸耳。程子曰。阴阳无始。动静无端。朱子诗曰。前瞻既无始。后际那有终。正是说此义。盖既往之气。非息而复来。然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34H 页
所谓息者。亦非既消之后却向外面旋讨别物事来。只是天地间公共之气。来来去去。无有穷已。如呼之气。非吸之馀。然第一呼与第二呼。同是一口之气。方涨之潮。非既退之潮。然明日之潮。与昨日之潮。只是一海之水。其实又初无间断停歇时耳。但以理之无际对言。则不得不以消息盈虚屈伸者而谓有限耳。鄙见如此。未知或可以备一说否。
答权清台(相一○甲子)
逖违德仪。第深驰诚。顷以一书辄修起居之问。自知僭悚。谴何是俟。伏蒙辱赐。酬答如影响然。自量贱劣。何以获私于长者之门哉。仍伏审道体燕颐对序超谧。向来牵复。脱去多时。此古人所谓清平世界者。即今春序向阑。伏惟清台花竹造次呈奇。杖屦顾眄之乐。必有在于色相之外者矣。岩院文会。承于百年响寂之馀。不知当时所会者何人。所讲者何书。所辨论者何义。相聚几日。可与语意中事者几人。象靖虽疲驽。亦不欲自阻于长者之后。亟欲往忝末席。获睹盛仪。以自慰其平生钝滞之忧。而承闻苦晚。且有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34L 页
门内祥练之碍。阙焉无以遂此意。则寝慨寤想。盖无日而去心也。物情世道之喻。仰认伤时忧道之念。亦所以接引后生之意。然象靖何足以对是问哉。象靖无似。亦尝粗涉三十年世路矣。前辈凋尽。贤泽渐远。风声气习。山移海变。比之十数年前。又是一番光景。盖尝仰屋窃慨。未究其所以然者。而反求吾身。方且颠倒驰骤于风埃之中。所谓物情时变者。人将以是而拟诸我。则异时修刺踵门。恐无以自达于隶人。而乃蒙收置意内。辱赐提诲。前后殆郑重焉。至其硬脊之喻。诱掖之示。两不著题。自知不足以承堪。徒以向来历谒之日。辄以无实之辞。粗备叩问。遂致执事或疑其万分有一近似者而未暇深考其虚实也。过此以往。绝去此等。时赐规诲。以警其怠废。则敢不奉以周旋思所以仰塞见怜之意乎。勤静所乘之机一段。向既面论而有不合。然不欲藏私护短永抱不决之疑。敢复提说。以卒承教。盖欲窃附于十反之义。非敢以自直也。盖理之与气。本相须以为动。相待以为静。动静交资。体用相循。然理者所主以动静之妙也。气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35H 页
者所资以动静之具也。故据理而统言。则动静者固此理之流行也。就其合而析言之。则其或动或静者。即阴阳气机之往来。而乘载其上。主张发挥之妙。则太极之为也。故朱子于此。分而言之。以明理气道器之别。盖所乘者太极而动静为其机焉。则谓太极乘机而有动静则可。谓动静便是太极。则是侵过阴阳界分而不明于形而上下之别矣。且以动静为太极。而所乘者又为太极。则是以理乘理。安有是哉。而其下又曰。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而太极无不在焉。若动静便是太极。则又岂有所谓太极者复在其中邪。未论义理。即文义语脉。决不如是之重并积叠矣。譬如人乘马出入。其出入者马也。而乘马而有出入者人也。故据人而言。则谓人有出入。然其实马之出入而人特据在其背上耳。近世为理气之说者其主于不相离。则殆认理为枯槁死物。凡动静阖辟。皆气机之自尔。固失之远矣。而病其为此。则又若以理为与气相对而各自发用。恐是矫枉过直。是亦枉而已矣。是以尝窃妄意理之与气。虽有道器之分。而其实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35L 页
混合而无间。故分而为二而不害其不相离。合而为一而不害为不相杂。理不可外气而独立。气不能外理而自行。天地之造化。吾心之性情。固皆如此。而又须见得此理洁洁净净。动而无动。静而无静。只在阴阳事物。而亦不囿于阴阳事物。初无声臭影响而实根纽于造化品汇。必如是两下勘破。对待立论。然后方是周遍圆备。绝渗漏无病败。恐不可各主一见。互相逃闪。如左右佩剑之势也。极知贱见不足以仰关崇听。而急于承诲。自纳于处下窥高之罪。伏惟玩养有素。睹观昭旷之原。幸乞赐以一言之重。使有所响想而持循焉。谨当澡心易虑。再拜而承命于下风。是所拱而俟焉者也。
 偶看易大传注疏。盘涧董氏曰。阳化为阴。阴变为阳者。变化也。所以变化者。道也。道者。本然之妙。变化者。所乘之机也。节初齐氏曰。道。太极也。阴阳。所乘之机也。以此傍證。动静之为阴阳。可推而知。朱子,勉斋诸说在性理书中者。未及抄上。伏乞览破。
答权清台(丁卯)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36H 页
月初。伏承前月念后所赐手书。无便未及修覆。而又伏蒙本月初一日惠书并朝纸一通。拜读以还。感愧来并。不知执事者何取于无状之一夫而辱郑重焉若是耶。仍审拜 命以来。起居神佑万相。惟是升擢之 恩。固知非素心之所安。清台猿鸟。必有怨且惊者。然一番出来。以少答 朝廷眷注之意。亦义之所在。伏惟一段定算。已瞭然于胸中矣。象靖亲候愆违。苍黄归觐。近幸略有安意。稍自慰幸。而 国有灾警。 六宫移御。远外惊虑。盖不胜喻。所带职名。势在必递。固不足介胸中。而惟是十年承学之愿而又失同馆陪侍之会。是天所以尼吾进。使不能与闻君子之教也。谳覆有碍。未知去就迟速何居。伏惟久于此。非执事之志。早晚几席复莅台上。准拟负笭箵以自列于群弟之后。以质平生之所疑。未知天意复如何耳。泮中多岭人游宦者。想日有游从之乐。权直长士安。多闻而富于才者。但终不肯入于道德。顷尝一二箴规。而人微力浅。不能回转。伏望收入炉韛。频与提警。亦一事也。近来风俗一变。语默行住。有不可轻者。远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36L 页
书不敢缕缕。伏想已入于良遂总知中矣。
拟与权清台(戊辰)
新春日月。已失三之二。一纸安问。且不得时凭。况于德仪风范。又可觊其幸觏耶。即日春煦。伏惟令体神卫起居万相。去秋曹而转银台。昵近 耿光。暂司喉舌之寄。未知出纳违覆之间。少展平日之蕴。以上答 恩顾否。夫古之处于山林者。太半不得意者之所为。执事之前日托盟于清台猿鸟。盖所值之时适然耳。 恩召联翩。不可以但已。则贲然一出。以膺 君相眷恋之意。斯固出处之正。无适莫之道。何必以山林之义为高而废君臣之大伦也。象靖固知执事今日之行。势有所不得不出而亦义有所不可不出者。高明定见。其于此必有所以处之者矣。今立 朝已数月矣。践历已两职矣。吾之所以应之。与夫 朝廷所以待之者。果无龃龉厌薄之患乎。今日为执事计者。固曰升秩之 命。不可以不谢。屡迁之 恩。不可以不答。黾勉就职。塞数月之责焉。然后徐为逡巡引退之策。亦未晚也。此意甚好。此理甚明。执事之不欲决然为自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37H 页
屏之计者。意其或出于此。然以爵禄恩遇之故而感激思报。固钱若水所谓中人以下者之所为也。今执事既以此学自任。 朝廷所以待之者。亦以此名见归。夫位高则责愈重。名盛则望益深。是则执事之出处去就。有甚不得以自轻者而不可全以常调处之也。执事前日春坊台府。辄守难进之义。远近固已仰其清名直道。而乃今位愈高而望愈重。所以自处与人之所以见期者。固倍蓰于前日矣。欲效官守。则恐失随时之义。无所建白。则易招素餐之讥。语默之间。动有掣碍。未知执事将何以善其后也。借曰职事易縻。期会难图。则亦当从容审密。以伺其便。不必悻悻言面以取形迹之嫌。然迁延等候之间。或别有拘牵未可知。则区区嫌迹。亦有时而不暇计也。且夫七十致仕。礼有大防。三代以还。未之或改。我东仕宦。独无此一路。然前贤未尝不致谨于此。不以碍俗而有迁夺。况执事前日之疏。固已微发其端。今岁钥已更。防限恰满。而不能力伸前说以期准请。其间必有委折。恨不得与闻。然世或有持古义而窃议于后者。亦何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37L 页
得家晓而人谕邪。今日之计。莫若援此一事为退身第一义。面控劄恳。不嫌烦渎。惟以伸己遂志为期。盖宁忤于时而不可以违于礼。宁骇于听闻而不可以不尽于义。此古人所以忍苦抵死。不敢失其区区之守者也。或以事体稀阔。虑听者之不纳。则无宁引疾呈告。或因事乞暇。以图转身一路。然后力陈古义。以觊必递。亦古人所以处于不得已者。若因此机括。办得一著。使滞近泥迹者。知守身循礼之可为而古道之未始不可行于今日。则亦扶植世道之一事也。且夫末俗易高。险道难尽。今日之进。亦未必无物色之嫌。山野朴质。不谐于练习世态之眼。义理常谈。易骇于喧聒名利之耳。其动静语默之间。接应酬酢之际。踪迹冷落。情志龃龉。其诮毁固可畏而赞誉亦可忧。其斥退固可耻而援引不必喜。向来先辈虽不敢容易指摘。然往往不免于陷此机者。虽由地褊人浇之故。而亦其所自处者或未尽其防虑周思之道也。即今春事向殷。花竹秀野。若以角巾枯藜。归卧私第。稳享清台山水之乐。凝心体道。益懋德业。以其馀閒。收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38H 页
拾乡秀才子。告以孝悌忠信之行。读书明义之方。使君子学道之效。敛而施诸一方。则亦所谓报不报之恩者而不必家操耒耜也。执事理明义精。讲讨有素。必有一段定算瞭然于胸次者。非贱昧所可与闻。然出入轩屏之久。蒙被诲诱之勤。亦尝容受尽言。许贡胸臆。不敢有怀不达。尽情布露。如不当理。痛赐规诲。使抵滞之见。得闻君子出处之正。亦荷教牖之私也。
与权江左(万○壬子)
逆旅逢拜。已忽经岁。区区向往。盖不自胜。每欲奉一书致意。小子后生。不敢轻自通于下史。乡者士龙新自北来。传执事语小子亹亹。若以为可与言者。小子实自知无状。异日修刺及门。不见斥以不肖。幸矣。顾何以获一言之誉于门下哉。意者执事其戏之耳。不然。小子或有一艺半技有足以自见于先生长者之门乎而执事必欲致之推挽奖掖之科乎。小子实不佞。抑尝从事于文墨之间。私窃以为注疏起而古文废。隶书作而篆籀亡。所谓金虬玉箸钗头鼎足之妙。虽欲求其彷佛而不可见矣。往时眉叟许相公。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38L 页
好稀阔自娱。以古文名。而继之者惟执事耳。小子始年十四五。立侍外大父侧。见执事所为无逸篆在案上。辄爱玩无已。每欲得一帖摹一画。以朝昼观省焉而不可得。岂惟诚之不足。抑郑重而不敢请耳。今以数十纸空册。有请于左右。幸于朝夕起居之暇。日书一二纸。如书之无逸。诗之七月常棣等章。下以数行语。略记书某与某之意。以副小子乡日爱玩之心而无缺焉。如何。重惟小子不能躬往面请。坐贻笔研之劳于下执事。极知罪悚。蚤晚春暖无事。准拟北入以谢逋慢。兼奉宝墨而归耳。
答权江左(壬戌)
顷者希甫之行。适视事在外。未修咫尺之仪。私心恨缺。如食物之未化也。伏蒙不录疏慢。降惠手书。意寄勤挚。若以为可与言者。象靖自省无所短长。何以获幸于长者之门哉。仍审彼时侍馀体履重有愆度。区区慕虑。盖既久而不忘。向后已月日。伏惟承欢益庆。起居冲福。希甫顷从象靖。借朱书一册。素知执事不要人看此。异时若转浼崇听。恐自陷于收司之科。是以密与之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39H 页
而且语之。故不谓希甫赚及鄙迹。重贻指教。象靖谨拜受赐矣。岂敢更有辞说。以犯不韪之罪哉。虽然。此大事也。非一时之计。一家之言。当开口大说。以求一定之论。不可藏头护尾。强为唯诺。以自外于提掖之地也。向来操几之日。亦尝关说及此。而辞辩拙讷。不得倾倒以进于左右。间有一二质难。辄蒙呵叱。不甚留情。是以每欲以未领本意。奉疑于座下。而执事乃以是责于象靖。则敢以前说者复献焉而幸执事之终教之也。夫经书为本原。朱书为末波。非独执事言之。象靖亦敢言之。但所以为言则异耳。经书固载道之具。而朱子之意。在于明道。则岂外经书而别立门。以求多于古人哉。时异古今。理有显晦。后生末学。骤以语夫奥赜之理。既无味而难入。又往往陷于郢书燕说之讥。是以苦心费力。章解句分。以发其义理之趣。其辞意之纡馀该悉。乃其笺注之体固然。而义理精约。不可增减。则又初未尝不简也。后之读者既无神圣睿智之资。则只当沿流溯源。循末探本。庶几不差于路脉。今乃嫌其笺注之烦。厌其文辞之蔓。杜门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39L 页
兀坐。全靠古经。以俟其自悟。则吾恐其坚浑而无可钻之隙。枯涩而无可嚼之味。使其幸有窥觇则又懑然自多。不肯俛首就服于先儒已定之论。向来此弊。亦可一二数也。虽然。此姑以问学之次第而言耳。乃执事之意。则所重在于文词。是以必欲厌烦而趋简。恶平常而喜新奇。又不欲全舍义理。徒为文士浮浪之习。则遂持和战并用之策。乃曰。六经吾所祖也。学问亦岂舍此而他求。然其精神灌注。阴有宾主向背之势。二者如不得兼焉。则其取舍从违。必有彼此之分矣。夫六经之所以贵者。以其有义理耳。使其舍此则与夫外氏百家之言。无以大相远矣。今失其所以贵者而徒掇拾糟粕。以为藉重自解之辞。则所谓黄屋左纛。聊以自娱者耳。其如南越之非真天子何哉。是以不问所读是今文古文。但先考其所以为心之如何。实为穷格义理之学。则虽小家稗说。亦在所择。况朱书义理之渊海乎。徒为缀缉文字之工。则虽谈周说孔。适为玩丧之具。又乌在其读经书也。天下莫尊于义理。文章特其一事耳。而欲比而论之。则固已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0H 页
失其轻重之伦矣。又以其害于为文而欲遂废之。则是客乘主而孽代宗。天理或几乎熄矣。茧丝之喻。前此固已屡承。然但言烹茧之得丝而不究所烹之非真茧。又失其所以烹之之道。政使急火烂沸。所得只是旁边纰缪。真正端绪。依旧蕴结。不得䌷绎其丝毫。曷足以供岁寒之用哉。近来承学之士诚有缴绕文义。徒徇口耳之失者。然此自是不善承学者之罪。干朱先生何事。而执事乃欲归咎于先读朱书。则是朱子一生辛勤著书。适足为诳愚众生之归。且使其不必观也。则当终身远之。何必苦为榆景之计。如其不可不观。则汲汲以从事焉。何必袖手倚阁。坐待其颓晚之日乎。盖朱书义理。纯实无新奇诡特之观。文词平易。少高古简径之趣。然至纯实处。自有活法。极平易中。自有妙理。惟用力多而造道深。方始见其愈多而愈不厌。今未暇升堂哜胾。以探其脂膏。而徒循迹按本。訾议其文体之古不古。则是何足以病朱书哉。象靖尝窃妄谓文章无定体。与时而高下。上古至治之世。风土未辟。政化淳朴。发之为文辞者。不期简而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0L 页
自简。初非有意于简也。及夫季世。人物夥而事为烦。凡起居饮食衣服应酬之节。盖什佰于古矣。而独操觚运墨。必欲学为汤盘孔鼎之文。则终身勤苦。而不能彷佛其影象。匍匐来归。又不足以适于实用矣。就使专精竭力。摸仿其近似而诡奇险怪不协于义理。则是又支蔓冗杂之尤者。曷足以与语于文哉。是以不论烦简。不问今古。辞达而理顺。则皆得与于文章。而又其外者。则凡言语威仪之著于身者。皆是也。大尧之焕乎。夫子之可得以闻者。盖如此。今何苦舍此平易正当之路。而分工于无用之物。惑志于类俳之技。甘心欲为安身寄命之地哉。象靖自顾贱劣。不足以与闻于此。而区区狷滞之见。又不欲遽然归款。屡蒙提挈。死执不变。自觉辞意太蔓。此亦恐是朱书作祟。伏惟执事有以针药之。使得与被大方之教。亦一事也。朱全集览。趁此时节。早有商量。系是斯文幸事。未知退甫答书云何。自此遇便。亦当报此意耳。
答权江左
本月七日所赐书。承坼在府城倥偬中。阙然未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1H 页
有以复。即日秋深。伏惟侍馀体履对时增重。仰慰不胜区区。顷书自觉语意峭切。殊失长少之节。既又得之道涂。执事近颇留意学问事。于情性理气之说。加究穷焉。则象靖惕然惧疑。前日所以仰窥者。浅之为知执事也。及得惠覆。其言意犹夫前日。则象靖又恍然惊疑。执事之所为学者其止于是邪。不然。执事固有尊足者存。而以象靖为不足以与语。姑以是浅近者。试戏剧焉耳矣。执事不以鄙言为无似。见许以辞严理足则过矣。末乃驱之汉末挟令之科。则又深文矣。象靖虽不敏。讲说先王。欲自托于圣人之徒。岂遽有是心哉。夫所谓挟令者。必才豪气健偃蹇跋扈者之为。象靖内省无是也。向者急于辩论。处下言高则诚有之。然使按法者原情定罪。恐亦在所恕也。僭佗之喻。亦汎言古今文章家者流。非敢指摘轩屏。而执事遽取而自居。招认象靖强被僭窃之罪。欲声势相倚。同为圣门之叛卒。象靖有死而已。不敢听下风于纛下也。执事以茧丝之对。为中科毒。诚是也。然反复来喻。皆倒用笼罩。与策家老手。所争无多。使卞庄子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1L 页
者在傍窃听。恐阴售双虎之功也。象靖不读诗书论语。欲早晚试手。以究其理趣。执事乃教以约其腻气。则固有所不暇也。素荷盛度多恕。不好苛礼。信口胡对。语多狂僭。异日者当负荆造门。以谢妄发之罪耳。和源仲年兄诗。词意清绝。一读三叹。末句辱逮。尤荷眷念。贱弊何足以当此意寄。愧死而已。重惟以此往复。徒事竞辩。继此以往。痛赐钳锤。使得与被君子之教。所拱而俟也。悚息再拜。
答权江左(癸亥)
春晚。与翼甫遇之旅中。槩审起居之节。既而慎甫见过。略传执事所以见责之意。愧惧靡容。且将躬谢其过而未能。而乃蒙辱先以书。是重不敏之罪也。谨审彼时侍外体力对时冲谧。四七理气之说。毋论圻湖一派。吾党之中。或有阳挤而阴右者。亦有中立而两是者。虽浅深不齐而均之为正道之累矣。近年以来。此学绝讲。新学后生。何所寻逐。执事忧之深。故其言也切。仰认卫道拒诐之诚。然象靖之意。殆异乎是也。夫人已有缓急之分。问学有先后之序。今吾侪内乏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2H 页
真知实践之工。外无及人成物之德。言语患于无力。诚意未足动人。而遽乃扬臂奋髯。擸故实摘言句。欲以区区颊舌。整顿不齐之家而了百年未决之案。彼挟稊稗之秋而有以窥吾之浅深。方且大言冷视。不备一笑。或因以引惹拳踢。连累前辈。亦未可知也。愚窃妄谓义理未易讲。文字未易著。百年歧论未易定。后生教导未易能。今且当以反躬。为教人之基。内修为外攘之本。穷理居敬。为用工节度。为己务实。为立心地头。如是低头下心。积渐循习。到地位高远。眼目精当。则以之为说则理明而义尽。以之晓人则辞严而语确。彼纷纭度外之论。将次第消歇。不足以贻正气之累。虽或暗地盗弄。不肯归款。而吾之所有足以藉手而自怡。在人者又何可固必邪。执事乃以论述羽翼。谬及于不敏。则仰认盛意欲招引后生。与为圣人之徒。然执事以象靖为可与语此邪。象靖平日不能逊言谨行。妄以无实之语。屡浼崇听。疑其或可以备使令。则欺明盗天之罪。何所逃遁。愧惧怵迫。未知所以为心也。六经朱书之辨。尚未归结。承与齐翁相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2L 页
往复。倘惠副本。使奉玩之馀。邂逅开悟。亦一事也。
与权江左(甲子)
久阙候仪。但有驰诚。即日清和。伏未审侍馀体履对序冲谧。观书玩理之工。一向无妨碍否。向来閒往复。初无一段定见。只缘大度包容。许贡狂妄。往往不觉其有怒发冲冠之气。未论义理得失。即此便非事长尊贤之道。所以不敢复有倔彊之意。且欲追还第二书。为省愆补过之地。盖出苦心。非敢为游辞谩说以重得罪于长者也。顷者再度承晞阳金丈书。辄以此为戒。恐失彼此和气。且有虑患忧谗之意。伏读再三。盖不觉发竖颡泚。半月十日未瘳也。象靖虽不敏。岂至如所虑之意。而末俗哓哓好指点。今无故招拳惹踢。做起自中之斗。未论自己颠踣。贻累座下。亦自不少。已展难缩。未知所以救药。急作书以谢其罪。仍私布其腹心。伏乞依愿追还前后文字。使得收踪敛迹。毋永得罪于门下。所拱而俟也。若蒙爱怜。未忍遽绝。则所谓第二书者。决不可久尘清案。重乞觅还。如何如何。齐翁往复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3H 页
书。前蒙许示之诺而尚未承览。幸乞并为借许。即当还完毋失也。方自悔懊而复有请于语关此事者。亦是熟处难忘。还切罪悚。四七文字。亦幸暂许投示。以破蒙蔀。象靖于此事。全无管蠡之见。却不敢措辞费气。如曩时之纷纭也。顷溷先集及家兄状后文字。已得留意否。凡事贵速成。敢此烦控。讷翁近来体度何如。外家文字。承已断手。私切喜幸。昨见内兄有早晚奉还之意耳。牧隐先祖文集。伏承推觅。非敢靳惜。而非转便可付。当俟信便耳。
答权江左
初夏。猥有一书。私布腹心。自恐语失伦脊。见绝于长者之门。不得复奉唯诺如曩日者。玆承五月晦日所赐书。又因翼甫。仰认所以见念之意。未之或损。固知盛度包容。非小人之腹所可揣也。仍伏审履玆潦旱。侍馀体履对时超谧。且有玩理读书之乐。区区向仰。有在寒暄之外也。向者閒辨。象靖亦岂敢深悔。但处下语上。则蹈不逮之耻。礼简言直。则犯孙出之戒。戏语非所以事尊。强聒非所以自守。当时不能自觉。而事定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3L 页
迹冷之后。追思凡百。无一可意于是。而齐翁有所云若玆人情。不甚相远。事果合宜。千里之外。岂忖人意中事。如合席商量乎。失和虑患之语。亦是推言之太过。然事不是则生病。生病则衅萌。此亦举理而言之耳。非谓今日遽有此境界也。亦不可谓今日无此而不思所以警惧也。他山攻玉之诗。殆善喻。然自恐粗面悍质不足以备攻磨之资。而玉性温润。绝无瑕泐。又初无待于攻治。则不如放玉自在。强加矫栝。却是无事生事也。糊褙资省之示。尤深悚汗。伏望亟赐覆瓿。为后生藏拙。亦所以爱人以德之意也。退甫顷得数日之款。伏得执事所为中庸疑义者而读之。窃窥其思索精密。义理超妙。往往非常情所包罗处。恨其承览之晚而无以进知思之益。又自慨道途之远。不得操杖屦于坐隅而日闻其绪论也。文句之间。往往有信不及者。然亦是自家见识未到。许以一一痛砭。则非其人也。退甫转示执事所以谬嘱之意。而谨已百拜而辞矣。今岂可以垂教之严而辄变其所守邪。先稿兄状。伏蒙不赐弃外。幸亟加留意。以惠其孙子。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4H 页
则区区感幸。擢发未知所报也。晞阳书。伏承惠示。有以见文章之富议论之好。但语及鄙生处。太不著题。怵然未知所以措躬也。伏承见读周易。观象玩理之工。想日有程课。或别有劄录如中庸。则未可以辱赐邪。
与权江左(丁卯)
朝来雪下一尺。开窗清坐。仰怀高韵多矣。象靖病中无聊。分付主人。借得数盆盘松。月季适会雨雪。孤坐抚玩。清兴亦复不浅。愧无诗思可侈渠。幸毋惜一联清韵。为象靖解嘲。亦一事。未知能留意否。
答郑鸣皋(干○丙子)
春初下惠书。至今藏之为案实。然汨没丧忧。阙焉未有以修敬。私心恨缺。有如食物之未化也。潦尽秋生。伏惟令体起居万相。向来暂屈牛刀。旋寻初服。窃唁海氓之无福。然所以慰故山猿鹤之思则多矣。伏惟閒居玩养。日有进修之工。恨不得亟操几杖。窃听其绪论之一二也。梅谷令丈体候康谧否。区区仰德。无虚日也。象靖春夏来。荐遭门内之丧殆十数。光靖亦遭胖戚。悲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44L 页
悼无堪。疫疠饥荒。生意萧然。早晚寻数之工。亦复懒废。无以藉手以自见于长者。柰何。运气不佳。讷翁文丈奄弃后生。振威使君。又以榇归。吾党可相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