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閒静堂集卷之七
閒静堂集卷之七 第 x 页
閒静堂集卷之七
 杂著
  
閒静堂集卷之七 第 413H 页
妇人服饰考
我国文物。几于用华。而独妇人髻制。尚存夷俗。重峰封事。空言无用。固不足怪。以尤翁之贤。行之家庭。没世未几。而遗制亦不可详。习俗之难变。有如是夫。窃闻 圣上有志于斯。设难发问。博谋廷臣。其义甚盛。其机甚大。惜乎。其为之言者。徒以惜费之说污剃之意。从而淆乱之而已。而不以华夷之大分亟正之也。草野贱臣。不敢与于国论。谨以平日所疑。详说而备言之。以正于诸友。以俟 命下而行焉。
  髻○双紒
髻者束发之谓。男女无异称。古今无殊俗。以译胥所说图画所传。参互得之。华女之敛发束顶。与东国丈夫无异。若其额前为两界。至后敛上顶中。留少发同束为髻者。即今之所谓唐髻。而译胥说处女首饰如此。(妇女长幼。惟以界额与否为分别云。)然考之图画。皆无此制。似昉于近世也。尤翁所行。得之屈宫人云者。传闻有委宫女之饰容。或与室女同制欤。若其作髻之形则与丈夫不啻不同。故孔子之诲南容之妻曰。尔无纵纵尔。尔
閒静堂集卷之七 第 413L 页
无扈扈尔。苟如丈夫之髻。则何待于诲之而以太高太广为戒也。历代传记所载如大手髻,偏髾髻,盘桓髻,堕马髻,倭堕髻者。其名不一。妇女所以饰其首者。广狭长短之形。盘屈往复之势。取妍于目。求便于首。其变化之多数。自然之理也。富贵者益之以剃。务为高大。饰以华美。而贫女则不能。亦自然之势也。然图画皆作高大之髻者。亦取其靡也。今其制皆无传。译胥所说华女之髻。上广中狭。其形如手。疑即大手髻之遗制欤。室女古者皆总角。内则曰。男女未冠笄者。栉縰总角。诗云总角之宴。冠礼曰。女子许家笄。燕则鬈首。注云分发为鬌紒。家礼笄礼亦云双紒。则自古以来。未之有变也。(内则男角女羁。严氏注。有角两髻羁三髻之说。然以经文及注疏观之。则皆指新生鬌制。非谓长而作髻之制。严说似误。且疏以羁为只。未见三髻之义。)虽已笄矣。而燕居犹为鬌紒。则未笄者何可为一髻。而界额何足为辨也。其制不知始于何时。而失礼大矣。今宜在室则双紒。笄而嫁则一髻。方为合礼。室女既复双紒之制。则笄者之髻。虽尽上如华女之髻可也。界额如见行唐髻可也。夫将欲尽祛辫发之陋。一正华夷之分。变制易俗。风动八方者。必有待乎 太上之所导耳。至如作髻之巧拙。亦在妇女辈之讲论熟习。自成
閒静堂集卷之七 第 414H 页
时宜耳。非朝廷之所忧也。
古者男负女戴。见于经传者多矣。束发顶中。则虽欲戴。何可得也。楚语。司马子期欲以妾为内子。访于倚相曰。吾有妾而愿。欲笄之何如。以此證之。则婢妾之属。皆终身总角而不笄髻可知。(陈氏以士昏姆纚笄为摄盛。)故内则记妾之将御之礼云栉縰笄总角。正与楚语相发明。图画婢仆皆为双鬟。而古乐府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馀。亦双鬟也。(稗说皆称丫鬟。亦可见。)梁鸿传云德曜更为椎结。操作而前。椎髻者。后髻之类也。译胥所说胡女皆作髻于后。以网冠覆之者。及百济传所谓编发盘于首后。垂一道为饰者。皆椎结也。椎结夷俗而梁鸿喜之。盖为人仆妾与贫贱力作者。身操井臼。首以戴任。则要必取便于事。或双紒可也。或后髻可也。(后髻不必如宫样。但作髻稍后。令顶可戴。虽作双鬟。亦宜旁垂近耳。)然皆不辫发为是耳。近来中国妇女。亦皆扁担。无戴任之俗。故贱女皆作髻。此则风俗之异。不可强同者也。
  剃
礼披锡。读为髲剃。注云剔刑人之发。以为剃。传云髡己氏之发为剃。发少者以剃益之。不论何人之发。盖自古已然。今之言者或以妇人不可戴佗发。为变制
閒静堂集卷之七 第 414L 页
之大节。此俗见也。人发之多寡长短不同。而妇女取饰。与丈夫殊。则何可不用剃也。益之之过。至于高一尺则为不可耳。
  纚○笄○总
纚用黑缯。长六尺。绦发而作髻。必用纚者。盖不欲其发之现也。然古画皆现发。不知其废于何时。中国之蔽髻。我国唐髻之顶板。虽与纚不同。而其用以隐发者。亦纚之遗意。笄以固髻。古今无异。然吉笄尺二寸。比今为短。总既束发。而垂者亦尺二寸。今唐髻所垂属于顶板。与束发之意不同。
  
副○步摇○凤冠
周礼郑司农注云副所以覆首为之饰。其遗像若今之步摇。郑玄云如今步摇。古制未闻。则所谓遗像者。盖髣髴之辞耳。步摇之制。皆以黄金珠翠为之。详见后汉舆服志。历代因汉制。大同少异。 大明集礼所载九凤冠。即其制也。闻向来海昌都尉及俞尚书家所藏。正与集礼相似。此乃后妃所服以谒庙者。则在士大夫家。初无用舍之可议而言者。必以凤冠为称首耳。熟于稗说而不考乎古之过也。郑氏云王后燕居。亦纚笄总而已。若宫中欲复凤冠之制。则因集礼
閒静堂集卷之七 第 415H 页
所载花树凤龙之数。裁损其靡。以为谒庙之服。以假髻代编次。以蔽髻代纚笄。以其所饰别尊卑则可乎。
  编○次○假髻
郑注云编。编列发为之。其遗像若今假紒。次。次第发长短为之。所谓髲剃也。假紒髲剃。皆以发为之。则要与今之假髻。不甚相远。今昏礼用假髻。正合于士昏摄盛用次之义。传曰。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况从俗而合于古礼者。何可废弃而改用花冠也。今复华制则剃益贱。但取以供昏礼之假髻。则其为费至鲜矣。或疑少牢主妇披锡。则命妇于祭。亦当用假髻。然丈夫之祭。不用命服而但用深衣。则妇女不宜独具命服。惟朝见后妃时用假髻。略以花钿(同钿)多少别品秩。则庶为因俗而合礼。
  蔽髻○𩭲髻
蔽髻之名。昉于魏志云。贵人夫人以下助蚕。皆大手髻七钿蔽髻。其后皆用蔽髻。北齐志云内命妇,左右昭仪,三夫人假髻九钿。三品五钿蔽髻云云。七品大手髻。八品偏髾髻云云。宫人女官从蚕。则各依品次。还著蔽髻。(止)以蔽髻字义观之。明非假髻之类也。大手髻之下。继云蔽髻。则是以蔽髻加于大手髻之上
閒静堂集卷之七 第 415L 页
也。七品大手髻云者。但为大手髻而不著蔽髻也。还著蔽髻云者。从蚕则或假髻或蔽髻加钿。还则皆但著蔽髻也。其制虽不可见。而以意推之。家礼会成所谓假髻。东还封事所谓𩭲髻。尹洪原所购髻者。疑其遗像欤。会成易服条云去帽露网巾。去假髻露发。据文庄论补之。髽于别室条云妇人退如别室。带白假髻。加削竹簪腰绖。此假髻盖有黑白两样。故易服所去。即黑假髻。而髽之所带。为白假髻也。曾见 皇朝小说。有寡妇以白髻换著娣妇之黑髻。逃而完节之语。其说与此合。丘文庄仪节所称假髻。即承家礼之后。会成又袭丘氏之论。故又疑家礼假髻之亦如此。盖编发为之者。其费甚大而其物甚难。若使天下妇女皆用此为饰。则岂家礼从𥳑之意乎。况 皇朝去宋末不远。不应顿异。然不敢质言也。古谓之蔽髻。 皇明时谓之假髻𩭲髻。而闾巷直谓之髻。其制之同异虽未详。而其形之似髻则可知也。尹洪原所购者。妇女戴之。其容甚雅。且俭而易办。若定其尺寸。无得踰越。则虽欲多益以剃。为一尺之髻。不可得也。
  冠子○花冠
古者丈夫冠而妇人笄。故妇女无冠。事物纪原。虽有
閒静堂集卷之七 第 416H 页
汉时始起之说。而不见传记。宋时诏妇人所服冠。高毋得踰四寸。广毋得踰一尺。而不详其制。竟不知何冠也。又禁戴假髻。然家礼惟室女著冠子。妇人又用假髻何欤。老峰所购华冠之制。今华女皆不用此云。不知何时所变。七梁冠又不知起于何时也。家礼用冠。盖从时俗。而我国妇人不冠。自合古礼。何必始制冠子。强同于宋俗也。且丈夫冠帽。各从所好。而 国家未尝设为法制。今于妇人所著。亦何必屑屑乎。髻制既变。则或用蔽髻。或用冠子。亦从其好而已。在礼童幼寡饰。室女但为双紒而无所著。亦不害义。
  
首饰
历代首饰。有六珈簪珥步摇翠翘花胜钿钗花树梳篦之属。今不可详。然步摇古制。惟皇后长公主太子妃外。皆不敢用。则今为设法严禁。以钿花之类。为假髻蔽髻之饰。闻华女皆插花为饰。自唐时而然矣。
  帼○帔
武侯遗司马懿巾帼。帼不知何制。字书以为丧帽。然汉仪。后妃谒庙。皆有帼。此语非是。帔字书谓在肩背。古画。女子皆全幅文绮垂之两肩。即帔也。栗谷祭仪。忌祭妇人变服。有缟帔玄帔之异。岂国俗亦有帔而
閒静堂集卷之七 第 416L 页
今亡耶。
  衣
古者妇人之服。不殊衣裳。历代朝祭之服颇因之。(汉志云入庙。绀上皂下。蚕服青上缥下。皆深衣制。隋志亦有大袖连裳之语。)今无其制。不可追考。况丈夫仅得缁冠深衣。以存古礼。则其于妇女。何独责备也。亦随时成俗。因俗制宜而已。家礼室女著衫子。既笄著背子。背子为最盛之服。演繁露云裘制斜领交裾。与今长背子略同。其异者背子开胯。裘则缝合两腋。(又云裘之两裾交相掩。而道士所服。两裾直垂。)又云中单腋下缝合。两腋各有带穴。互穿之。以约定里衣。背子则悉去其带。石林燕语云背子本半臂武士服。今又引为长袖。与半臂制亦不同。纪原云背子袖短于衫。身与衫齐而大袖。今又长与裙齐而袖才宽于衫。唐制命妇服。大袖裙襦为礼衣。又云大袖在背子下。丘氏大袖注云如今妇人短袖而宽大。唐志云衫开胯者。名缺胯衫。以此数语参互考之。其所谓长背子。引为长袖。两裾相掩。两腋不缝者。与今丈夫长襦略同。稍短之则当为短背子。即今之唐衣也。其半臂者。与今之挂子略同。但挂子两裾直垂为异。其半臂而短者。即今之背子也。中单之腋下两带穴。互穿约定者。若今
閒静堂集卷之七 第 417H 页
之双环背子。而惟腋下缝合为异。(隋制妇人命服。皆有中单。)纪原所谓背子身与衫齐而大袖者。似今之圆衫。但圆衫长袖而两裾直垂为异。因圆衫而稍短之则为大袖礼衣矣。(朱子所谓大衣。)其大袖裙襦者。著襦而束裙。其上(图画。女子燕服。皆作此样。)加服大袖。又或加背子于大袖之上。(加于大袖者必半臂制。)衫子之不开胯者。即今之长衣也。以此观之。则今俗所用唐衣圆衫大衫(今世丧服。多用大袖。)长衣背子之类。皆与中华旧制不远。而但背子宜稍长。凡祭祀宾客出入燕会。就此数种。酌其轻重而用之。勿以短襦从事则几矣。新罗传言妇人长襦。闻数十年前。皆著长衣。此亦旧俗也。侯甸曰。近世男子竞为长衣短裳。故人皆异之。昔建安中。男子好为长衣而下甚短。女子好为长裙而上甚短。益州从事莫嗣以为服妖后遂大乱。今京师设此禁。亦可以防世变矣。即今女子之短衣。日以益甚。真所谓服妖者。不可不变。
  裳
今之裳制。自高丽时已然。盖国俗也。妇女本无裳。则不必以前三后四者为是。而合前后者为非。三襞积者为是。而顺摺多叠者为非。
  带
閒静堂集卷之七 第 417L 页
古礼虽有鞶丝衣绅之文。而家礼笄礼。无施带之节何耶。历代礼服。具有大带革带。不知何据。国俗于长衣唐衣不用带。圆衫大袖用带。虽似不备。然朱子以野服解带燕居。束带见客为美事。此亦圣贤从俗之美。不可不知也。礼所谓丝者。本指缯帛。(内则注。鞶训囊。丝训缯帛。)如丝冕丝衣之例。非今之绦带也。古画。女带下垂。中间作同心结。不知何义。岂古乐府所谓连理带者耶。
 定夫所为髻说。及于衣带。故愚亦旁论至此。然变夷从周。必改而不容已者。惟髻为然。首饰冠纚。固在所后。至于衣带则已缓矣。若谓相须而不可无。必尽复古制然后。方可变髻云尔。则其失轻重缓急之序大矣。
田制杂考
 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夫閒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
閒静堂集卷之七 第 418H 页
按乡遂之法。皆略相同。田制不见于乡而见于遂。军制不见于遂而见于乡。可以意推也。族师曰。五家为比。十家为联。(止)以受邦职。以役国事。盖十家者。共一沟之田者也。遂人曰。以令师田。以起政役。师田者军旅也。乡遂之所以分田比家起役。皆用贡法。以五以十为率者也。若都鄙则井牧之以八以四为率者也。而郑玄通谓甸稍县都。为遂人之所职误矣。
 载师曰。以廛里任国中之地。以场圃任园地。以宅田士田贾田任近郊之地。以官田牛田赏田牧田任远郊之地。以公邑之田任甸地。以家邑之田任稍地。以小都之田任县地。以大都之田任畺地。
郑玄曰。廛里。谓民之邑居在都城者也。按王城九里之内。有宫室祖社官府市道公卿士夫之居。民之可居者几何。盖郭门之内。通谓之国中。然孟子注国中。郊门之内乡遂之地也。或统谓于乡遂之中奠民所居欤。
郑氏曰。宅田。致仕者之家所受田也。按致仕者非公卿大夫欤。是皆有采地矣。何故复授田也。愚意民在都城者。不过近郊之民。而六乡既用贡法。则无田中之庐可就而耕作者。故又于野授宅田欤。
閒静堂集卷之七 第 418L 页
郑氏曰。公邑。谓六遂馀地。天子使大夫治之。自此以外皆然。二百里三百里。其上大夫如州长。四百里五百里。其下大夫如县正。遂人亦监焉。不知其何所据。然窃意大都者公也。小都者卿也。家邑者大夫也。公邑者适士也。都者有城雉国号焉。如密苏刘单是也。邑者无此者也。(四井为邑。)适士虽受采地。然甚鲜少。无所自名。故犹系之公。大夫则稍大。故系之于家。然未能为都也。如六乡六遂之外。又有空地。则经何不别设官职也。且小司徒之职曰。以稽国中及四郊都鄙之夫家。九比之数。又曰。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则凡甸稍县都之地。皆司徒之官治之。其割而授采之外。馀者姑且治之。以待之也。不应复设官职也。且如郑说。则公邑便是甸地。不知何所任之也。任者以小任之于大也。○更按县师之职云掌邦国都鄙稍甸郊里之地域。则甸地乃县师所监也。
郑氏曰。士田圭田也。按孟子称卿以下有圭田。则大夫士固有所食矣。又有圭田者。所以厚之也。如诗大田甫田篇可知。然大田篇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既有公田则是都鄙之地也。岂天子之大夫以禄厚故
閒静堂集卷之七 第 419H 页
无圭田。若诸士之属乃有之。故但谓之士田欤。
郑氏曰。牧田。畜牧者之家所受田也。愚意或是田猎之地。盖囿在远郊之内故也。
郑氏曰。公邑甸稍都鄙。合定受田二百八十八万家。其在甸七万五千家为六遂。馀则公邑。经既曰以公邑任甸地。而郑氏以甸稍都鄙皆为公邑何也。○又按公卿之采最在外者。以其有都有城。为王国之捍蔽故欤。
 载师又曰。凡任地。国宅无征。园廛二十而一。近郊十一。远郊二十而三。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惟其漆林之征。二十而五。
郑氏曰。周税轻近而重远。近者多役故也。按周制都鄙井牧之法。皆十一分而税一。故鲁哀公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彻十一分而取一也。今取什之二焉。是法外之赋也。且欲轻近者。自十一分之数。渐近而杀可矣。自十一分之数。而渐远而重之。无乃不可乎。
 大司徒曰。凡造都鄙。不易之地家百亩。一易之地家二百亩。再易之地家三百亩。(郑氏曰。都鄙王子弟公卿大夫采邑也。)遂人曰。上地夫一廛田百亩。莱五十亩。馀夫亦
閒静堂集卷之七 第 419L 页
如之。中地夫一廛田百亩。莱百亩。馀夫亦如之。下地夫一廛田百亩。莱二百亩。馀夫亦如之。(郑氏曰。莱谓休不耕者。六遂之民。虽上地犹有莱。所以饶远也。)大司马曰。上地食者参之二。其民可用者家三人。中地食者半。其民可用者二家五人。下地食者参之一。其民可用者家二人。
按参之二者。即遂人所谓上地夫田百亩而莱五十亩。岁耕百亩。为三之二也。此盖乡遂之民。作王之六军者也。故虽上地。亦与之莱。所以饶近也。犹轻税之意也。如郑氏说。则都鄙远于遂。而不易之地。但百亩而已。岂饶远之谓哉。○又按周制。一家以五口六口七口为率。给百亩之田。而馀夫亦受百亩之田。无乃太侈乎。孟子曰。馀夫二十五亩。是为四分一夫之一。馀夫足以食之矣。
 小司徒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数。上地家七人。可任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二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
郑氏曰。正以七人六人五人为率者。有夫有妇然后为家。自二人以至于十为九等。七六五者为其中。可任谓丁壮力役之事。按分田之法。盖最初建邦之时。等民之多寡。分受上中下之田。有馀则为馀夫别受
閒静堂集卷之七 第 420H 页
田也。程子曰。一夫上父母下妻子。以五口八口为率。有弟是馀夫也。愚谓非但弟也。如子如孙。但踰于初受田之时。即馀夫也。然五口之家为下农夫。则初但有夫妇而受田者。即必增至五口然后。乃数馀夫也。盖五口以下至二口。为下地家。六口为中地家。七口八口为上地家。过此以上。难以百亩养矣。郑氏九等之说何也。九与十则当为馀夫也。
 廪人曰。凡万民之食。食者人四釜上也。人三釜中也。人二釜下也。若食不能人二釜。则移民就粟。
郑氏曰。此皆谓一月食米也。六斗四升曰釜。按如此则一人一月之食。二十五斗有奇。一岁之食。四十八釜。为三百七十斗有奇。合八口终岁之食。三百八十四釜。为二千五百三十七斗有奇。又有凡百物之需。且近三千斗。此上地乐岁之出也。其下地二口之家。凶岁之食。亦且三百十七斗有奇。又有凡百之需焉。今之所谓结。广百步长百步。步虽差大于古。然与一夫之地不甚相远也。上地乐岁。可出千斗焉。或多于是。然不能过千五百斗也。千五百者。七十五硕。千斗则五十硕矣。八口之家食千斗。去百物之需。人不得百斗。盖古今斗量悬殊也。
 
閒静堂集卷之七 第 420L 页
㮚氏曰。釜深尺内方尺而圜其外。其实一釜。其臀一寸。其实一豆。其耳三寸。其实一升。
按深尺方尺。则其积千寸。釜六斗四升之积也。四区为釜。区一斗六升也。四升为豆。豆十六分釜之一也。于千寸之积。十六分之为六十二寸半也。而其臀若方尺则积百寸。若圆径尺则去参之一。为六十六寸。三分寸之二。为稍近之。臀当圜也。四升为豆。则于六十二寸半。四分之为十五寸。八分寸之五。而其耳三寸者。若方三寸则积二十七寸。是太多焉。耳亦当圆也。○又按一寸之器。盛黍一千有馀。圆径三寸。深三寸之器。可积此一寸者。十七有馀。方三寸则几倍之圆者为是也。圆径三寸。积十七寸者。可当今之二合。则孔明之日食数升。可谓至少矣。由此计之。古一斗。当今之二升。古之釜。当今之一斗二升八合。廪人所谓人一月食四釜者。不过五斗有馀。(盖米也。)不足多矣。其上地乐岁之出。八口终岁之食。可三千馀斗者。不过今之六百馀斗。今与古不相远矣。○又按赵浦渚上疏云。一结可种二三十斗。可收四五十石云。而上地乐岁之出。不特是也。其为米亦当五六百斗也。
  王畿千里图
閒静堂集卷之七 第 421H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畺县稍三地。郑氏既以公卿大夫分之。独阙适士者何也。礼曰。适士二庙。官师一庙。又曰。有田则祭。无田则荐。有田者有庙故也。以次推之。公邑之田。宜为适士之采。官田士田。宜为官师诸士之田。圭田则当于其所食之田加赐之。不必在别地也。
閒静堂集卷之七
 序
  
閒居诗序
夫情移乎居者也。辞变乎情者也。故富贵者腴愉。佚者鬯。思者纠绍。忧者憯恻。困穷者沈郁而多苦。莫有同者。然而见其辞而知其自焉则一也。若夫閒居而乐志。有从容之所。无当世之虞者。其为辞。必幽而静。澹泊而閒适。后之读之者。若见其山奥水洁。田囿翳而林泽沓。禽鱼鸡犬唯唯然于其閒。其人方栖迟咏歌于前也。夫如是。是以古人贵之。余所处沃州之北峡也。奥者洁者。翳而沓者。唯唯然于其閒者。既皆有
閒静堂集卷之七 第 421L 页
之。余方栖迟咏歌于斯。无其虞而有其所。閒且乐也。往岁春夏之交。得杂古诗三十篇。其辞辟若有声之物。冯于荒莽之侧。风湍木石之所触捩。随至而随形。微厉引促。错出而无伦。不可谐于宫羽弦歌之盛焉。若其幽而静。澹泊而閒适。读之而如见吾之今日者。吾未知其将何如也。时洪氏兄弟屏居琅城之野。为余和之。余叙而合之。将以朝夕见洪氏。
友声序
群居而相命醉乐歌呼。不知其既违。而之佗也则涕噫而怨曰。天胡使我漂离愁苦若是也。之人也者。不知天者也。亦不知人者也。夫天之道。满则阙而崇则颓焉。得使人而常乐。人之道。乐极则滥。亲极则慢。故乐固不可常也。虽然。苟能不慢不滥而不违则善矣。是我所愿而不可得者也。愿而不可得则思之益深。思之深则求可以见之者。无所不致其心焉。盖尝聚朋友往复酬唱之辞而读之矣。永之而穆然如闻其声音。绎之而黯然如见其颜色。千里之远而可以致之于床几之上。此求之而易得者也。不可得者在天。易得者在我。彼不知天不知人者。求其在天者。不求其在我者。求而不可得则怠。怠则不至于忘者寡矣。
閒静堂集卷之七 第 422H 页
故乐其乐。不忧其违。不怨天不干人。观诸斯而不忘焉已矣。
尹圣范诗集序
将由夫人之生死而睹天地之无穷。则不足以眴息。而喜寿长。而悲短夭者。人之情又无穷。不朽之论。于是乎作。而才高志远者。归命于文章。十每七八。然自汉以来。作者著名于艺文之籍者。不可以千数。至今存者仅仅焉。彼亦未始不传也。或数百年而止。或数千年而止。其存者又恶知几年而止耶。嗟乎。之人也悉心竭精。以成厥业。固莫不以不朽自喜矣。乃仅以千百年计。以千百年之久之乎天地。则卒无足以愈于眴息。其亦可悲而已。吾友圣范少好为诗。英妙敏达。不师一家。不拘一制。拟议乎古昔。磨砻乎友朋。寝息起居。莫不于是。其意必欲杰然有立。传诸久远。为之仅六年而死。死时顾言尚拳拳。夫以六年之功。而希千百年之传。何以称其愿欲。虽然。其所致曲而造微。足以追配古人者。不可一二。苟有选河岳英灵之作者。圣范之诗。必在其閒矣。圣范死时才弱冠。未有位势可动人者。其朋友从游者。既亡圣范。皆泮散。不复以诗为事。及今十馀年。而知圣范之名者已鲜矣。
閒静堂集卷之七 第 422L 页
后之人将何所考信焉。此朋友之罪也。呜呼。向与之杯酒歌謼。朝夕驰逐。谓固有之乐而一朝失之。又目见其声名日就湮没而悲之者。又岂非可悲之甚哉。圣范六年之间所著诗律四百馀篇。文钦与洪梓,黄景源。选其精者一百几十篇。将以行于世。向吾以千百年之传。为不愈于眴息。而区区然为此者。悲圣范之志。而不忍目见其湮没而已矣。圣范姓尹氏。名得叙。颜眸秀莹。胸怀明淡。无所碍蔽。不染于尘俗。其为诗虽美。不及其人。诗虽传而其人不可传矣。噫其悲夫。
小学注重定序
文钦旧读朱子语录。见门人多以小学注为疑问者。今无其书。顷岁 国家命刊建安何氏士信小学集成。窃获读之。何氏所收注疏及自为者凡八家。有所谓本注者。语录所疑问。俱在其中。乃以诸家之说。参伍相證。始知本注出于朱子甚明。顾何氏无一语识别。夷朱子于诸家而自命为集成。由是新书专行而本书废。无所尊异而主名隐。由集成以前。曰纂疏曰补注曰附注曰考异。皆附于朱子而为名者也。由集成以后。曰集说曰集解。皆不知有朱子而自名者也。
閒静堂集卷之七 第 423H 页
反复考究累年于斯。其存亡显晦之故。可言而无疑。乃敢悉取本注。正其讹舛。定为此书。别为辨證。录其参验取舍之意。以附其后。使后人得以徵信然后。小学书朱子注六卷者。始复其旧。可缮写行世。序曰。小学之始教也。曰出入门户。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唯而不诺。走而不趋。衣衾簟席枕几不传。书策琴瑟勿越。凡若是者。皆童幼寻常之事。而孝弟之本。天命之极也。三代之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如是而已。圣人由之而为圣人。君子学之而为君子。而后之人忽焉以为是区区然者。非道之所存。故孟子曰。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人人之所俱能。而道之得失。德之吉凶。由此而作。故君子谨其细而及诸大。勉其易而行诸难。善推其所为而已。此小学之教也。自三代之降。教废学亡。千有馀年。子朱子述此书。张皇衰敝。弥纶阙失。探本先王之意。肇造成人之法。列为一经。以诏无穷。其书虽述。而其功侔于作者。至其所自为注。则取汉儒之说礼。善其近古。附程马之训。以补经旨。旁蒐诸儒。以备一家。其增损取舍。皆权衡之所及。教条之所寓。凡后之师朱子而尊奉乎此者。岂特如枕几之不可传。书策之
閒静堂集卷之七 第 423L 页
不可越而已哉。何氏亦朱子之徒耳。其为书。固将有补乎朱子而非以毁之也。顾其所以致隆乎师说者。曾不及乎汉氏专门之儒之尊其师也。遂使后之读者。以朱子之说。俱为何氏之说。知有何氏而不复知有朱子。沈埋剥蚀。至今数百年。此何氏之罪也。夫以弟子而尊先师之书。犹徐行后长之类也。彼岂不知而不能哉。亦不加之意而已。故小学之教。凡曲礼微文。众人之所忽。皆至道之所存。一有差失而得罪于人伦者多矣。因何氏之失而备论之。以戒读者。
閒静堂集卷之七
 记
  
云藏台记
游于离岳者。必称云藏之台。台岳之颠也。适台之道二。西焉者道法住之寺。东焉者道福泉之寺。皆北登二十有馀里。皆多槠槲之树。多绵竹。台南多大石若侧若伏。其正章者曰中台。自是抠齐石閒行十数步。度浮栈。栈属于台。袤寻而当三仞深。即其深为台崇。以其袤为台径而加半。承台者石峦上锐。台徒置无佗附。其右垂霤深丈。可庇雨。台上为数坳。蓄水濡足。山之僧曰。雨则溢而三注。北入汉。东入洛。西入锦水。登其上望目穷。数百里诸山皆俯挹。固宜超爽称。自
閒静堂集卷之七 第 424H 页
石閒西出栈下。绕台负霤。腹行十馀武。小泉出焉。曰甘露之泉。其下千尺。腹行不善。死于瞬息之閒。世之观者。类以栈之高与腹行之危。誇台之壮。嗟夫。余是以不观甘露之泉。大凡岳之石。皆黑以错。水涓溜。峰峦少奇秀。盖其观莫先于云藏台。而遂于是乎穷。戊申九月。从余伯氏及五兄宿瓶泉而归。登而观。降而入台右。负峦而卧。书名于霤。相与言曰。台不坏。名不灭也。
凌壶观记
王都之背多名山。家于北山之下者。负之不得其观。家于南山之下者。乃环望而全其美焉。南山之麓。台馆以累百数。而元灵之宅在其中。草屋数椽。不足庇风雨。俛首而入。鞠躬而卧。然元灵自以其居之胜。为累百数者之最也。南山之麓之台馆。吾未尝尽见。虽不能与其皆不如也。然固知其观之难有过也。其南牖直南山之中峰。冈峦回复。松杉深蔚。疑其有幽人之栖焉。其北牖所望。尽王都之背。正北为白岳孤圆靓妙。若端人正士严拱山立。又其北华山岩棱巉峻。若攀熊罴而踞虎豹。北东为道峰。缥缈如翔鸾舞凤。怪诡如剑拔矛列。白岳之西为弼云为鞍岭。皆含清
閒静堂集卷之七 第 424L 页
献秀。无可厌恶者。而至其四时之所变。阴晴昏晓之所更。烟云之兴没。日月之晶耀。其观千百。家于南山之下者。或高下正侧之不齐。或林麓之蔽亏。其环望而全其美若是者盖鲜矣。夫东方之山川。莫美于王都。而元灵之居。又能全其美。是宜有嘉名以侈之者。余取李白题周惟长横山草堂诗语。题之曰凌壶之观。壶者方壶也。方壶者方丈也。谓横山之观。可以过于方壶云尔。夫横山域中之山也。亦卷石之多而已。草木之生而已。其所称美。不过连峰入牖耳。未始有俶诡灵异之观也。乃谓其过于方壶者。其必有以矣。观于斯者。骋目云霞之标。游神埃𡏖之外。其必得夫所以凌壶者然后。可比于古人之观矣。或疑斯名之夸乎。则请往观于横山而问诸李氏焉。
瑶琴亭记(代人作)
三代之教人也。自其走趋唯诺之微。至于冠昏丧祭射饮之大。莫不有礼。而又忧其委曲拘牵。人之情易厌而难乐也。为之咏歌蹈舞。考击搏拊。使之悦豫融解。日趋于道而不自知。礼以制其身。乐以养其心。礼以变之而乐以化之。故古之成人也易。而后之成人也难者非佗。礼坏而乐崩而已矣。自程朱氏继作。既
閒静堂集卷之七 第 425H 页
以敬为先。而又以小学为立教之本。推明三礼。为有家日用之常。制其身者略备矣。而乐则遂不复作。王者不兴。则乐之不作宜耳。虽贤圣在下位。亦何为哉。然君子之所以自养其心者。山水之乐。为庶几焉。夫乐者天地之和也。是不待敲金戛石吹竹攫丝而始有者。故希微而淡泊。清和而幽眇者。乐之情也。而山水则藏焉。宣鬯欢欣。感精揄神。涤荡其邪秽。消融其渣滓者。乐之功也。而山水则能焉。善观者通其情而收其功。斯可以补乐之阙矣。君子之所赖乎山水者岂少哉。而其必欲朝夕食息坐起于是。拳拳而不欲去者。固不去琴瑟之义也。栗谷先生晚居石潭。深有取乎山水之乐。而先生喜琴。命弟子鼓而听之。盖以交致其养焉。先生没百有馀年。琴又亡失。于是李文𥳑为海州牧。始立瑶琴之亭于书院之前。上窥隐屏。下据石潭。而刻先生之琴铭于楣上。昔伯牙鼓琴而钟期知其有山水之音。钟期之知。知山水于琴。而文𥳑之名之也。欲求琴于山水者欤。后三十年今 上己未。亭没于大水。通判洪侯启钦将重作之。未果而罢。以财谷归之书院。书院之士金晛,李叙五,朴藖等继以经纪。士民咸劝。远迩赴功。始事于辛酉之冬。明
閒静堂集卷之七 第 425L 页
年夏落成。请某为纪。某以得托名于先生之门墙为幸。而愧无足以为诸君子言者。诸君子之居于书院也。既将抱经嗣训。明古人之礼。以制其身者。其倦而息于斯亭也。则又宜于俯仰之观。耳目之谋。想先生听琴之旨。而必求所以禁其邪养其心者。苟为善求。则四时之禅而万籁之变。无值而非琴者。将心旷而志豫。神清而气夷。怠者劝。懦者兴。私邪卑污之情。日以消灭。庶几于古之成人者。以毋负先生之遗教。苟不然而徒为游观嬉娱而已。则是无与于山水之乐而为斯亭羞。
瓶泉记略
瓶泉旧名屏川。以两山如屏。故名其壑。皆大盘陀。石色莹滑如冰雪。洼隆出没。盘屈蜿蟺。水由中行。玲珑怪巧。不可名状。略如蛟龙盘攫之迹。故又谓之龙游洞。水由石间下注于潭。而大石覆其注。有如瓶口。故先君更名曰瓶泉。即其北阿。为亭曰玲珑亭。中四楹为室曰冰清室。外周八楹。东南为轩。西北为夹室。总名曰瓶泉精舍。道藏山岩壁斩峻。直当亭面。对之窅然幽阒。西见俗离诸峰在云霞中。烂如霜雪。绕亭皆老松苍翠交郁。溪声在阶庭。日夜奔豗。自亭右溯溪
閒静堂集卷之七 第 426H 页
而上数百步。有巨石当二溪之会曰钓矶。溪自南来者曰南涧。源出于俗离山。自北来者曰北涧。源出于清华山。溯北涧而上。得邃谷曰归云洞。洞中有屋十楹曰清隐堂。溯南涧而上。至宴坐岩之下。有草堂曰南涧精舍。自亭沿溪而下二里。为青瑶潭。有巨石斗入潭上。高可数十尺。顶平广。拟置一柱亭。名之曰太极。又三里为龙湫。过青玉峡。又五里为双龙寺。自双龙至龙湫。石色苍黑。两壁矗天。阴森险阻。若有神物。殆天所以限岭外也。循龙湫而上。径路稍夷。泉石洁净。岩嶂秀美。清奇伟丽。心爽神融。不暇应接。而湖人之往游者。皆道离岳之足。转折而东踰蒹葭岭。得南涧之源。沿流而入。故就南涧之源数里下。刻杨蓬莱洞天二大字。以识游观之始。北涧岩石微带丹色。故一名赤石涧。洞壑回环。窈窕深靓。可以栖遁。然地荒僻。田畴瘠硗。生理艰难。居民大抵贫困。先君年二十一。始游于此而乐之。自此往来留连。殆不虚岁。先君爱好山水。游陟远及。而每称瓶泉之胜。尝评之曰瓶泉清壮有法度。 肃宗二十九年癸未。始筑玲珑亭。次第置堂舍。区画形胜。定为九曲。瓶泉即第六曲也。岩峦溪潭。皆标名号。亭台之属。多所规布。疏泉凿池。
閒静堂集卷之七 第 426L 页
莳花种果。书籍必藏于是。以为归老之计而卒不遂焉。其得栖息徜徉于斯。仅及半岁。呜呼痛矣。亭之东。又置僧寮。名曰砚雨庵。以处缁流。使守亭焉。亭成已久。倾挠难支。壬子夏。拆以新之。遭饥中辍。癸丑春。始毕事。水石之评。略具先辈诗记。而先君乐好经营之迹。有绘图一幅及墨迹一卷。可以参会而得其详焉。
先君子湖上诗后记
 三峰秀色隐长湖。荡漾清波影不孤。地僻千年无识者。天教今日许稽吾。
右先君诗。岁壬寅夏。在沃州之湖上所作也。由沃州之北。行深谷荒峡十馀里。皆垆土乌石。忽有一峰头正白。不类沃山。土人谓之浮来山。以其似一朵白莲。故名曰白莲峰。山之胁为栈道累百步。正临深潭。下视𢥠骇曰星迁。迁尽得平地。江来去左右。相望数百步。是为陶谷之呃。北踰岭曰龟尾岭。登岭而望江流。四围如环。其呃如熨斗。岭之麓北迤东抱。中开平原。村居可数十家。中有石盘陀。篁竹千竿被之。其东为岩栖轩。岩石环拥。其前为田畴。其外为池。种荷花万本。其外为高原。横抱如带。又其外为平沙。江流经焉。江之外。石峦五六离立面内。其东者最大曰仙人峰。
閒静堂集卷之七 第 427H 页
先君所名也。峰之腋有村。村之后山最高曰高节山。其北枝为岭曰帐岘。枝西迤。峰壁绕江如屏。岘之外为佳山。有赵文烈之遗墟焉。江水自南来。至龟尾岭之下。为深渊曰卧龙潭。有祈龙之坛。自是至仙人峰之下。平演涵渟曰长湖。湖之上直仙人峰。原益高。临江陡绝。有大松五六。东面峰。西眺村居。北当如屏者。南望青翠出五十里外者曰西台山。即先君所欲置亭之地也。江山环合。林木翳郁。眇然而深。窈然而静。幽居之趣。大抵备矣。陶庵李先生尝曰。山高水深。清绝幽夐。盖实评也。先君当辛壬之祸。弃郡避世。隐居于此。名其地曰陶谷。作玩乐斋而处焉。斋为堂于中而东西为室。盖取朱先生敬义斋记乐而玩之之语也。斋之前为岩栖轩。亭则经营而未及成。先君时已病甚。暇日暄和。犹时时扶杖出湖上。临流荫树。俯仰徜徉。以寄其乐。其形于咏歌者如此。明年。奄弃诸孤。葬于家后。斋与轩皆茅屋矮陋。未几而圮。不肖以岩栖之制。改建于斋之址。以其轩为岩栖。以其室为玩乐。以存遗迹。负盘陀篁竹。作曳尾窝。将作湖上之亭。取先君诗意。名之曰天稽亭。以卒先志。呜呼。先君夙抱高尚。尝筑室于清华山之下瓶泉之上三十年。以
閒静堂集卷之七 第 427L 页
亲老不能归。乃卒于此而葬焉。地狭而硗。无田亩可耕稼。不肖等三出三反而不能去焉。亦岂非天之所稽哉。
数树亭记
沙斤之驿。居方丈之趾。环数十里。峰峦岩壑。多瑰奇之观。驿馆带蓝溪拱花山。竹树清幽。田园靓旷。元灵来为丞。居之三岁。政閒马良。适远近如意。数十里之内。登临搜剔既遍矣。自大岭以南。炎海以北。名山大川。楼台寺观之盛。岛屿之怪。风涛之咢。与夫都邑兴亡。忠臣烈士之迹。十且得其七八焉。元灵平居钟情山水。以家贫无仆马。不能出门为忧恨。今所以酬其志者。如此之富。殆亦足以乐矣。顾以远游羁宦。不得于心。书疏咏叹。必道其幽愁壹郁。而至其登岭悲歌。则有足令人感叹而流涕者矣。夫君子之用情也。忧乐不相夺。趣舍不相瘉。故理定而心泰。物迁而身安。苟使居而忧乎游。出而忧乎家。卒不能全一日之乐。则其神之不滑者几希。君子殆不然也。元灵辟驿馆之东。攘榛莽治池沼。倚林为亭。名之曰数树之亭。盖取乎王维之语而自道其谦也。元灵读书求道二十年。初试小吏。无以见其蕴。然爱人为国。政誉四流。经
閒静堂集卷之七 第 428H 页
世之务。犹可为之兆焉。吾不欲与其自谦而阿为之辞。吾闻庄周氏之为吏也。以其大放寄于微官。然而一彼此齐忧乐。其视漆园。犹濠濮之间也。元灵其以是取诸数树之义可乎。
閒静堂记
天下之物。相取也故争。相胜也故矜。爵禄选举。所以自荣也。巧与拙争焉。裘马服食。所以自厚也。富与贫争焉。权势使令。所以自尊也。强有力者与弱争焉。文彩闻誉。所以自名也。智与愚争焉。之数者皆将以利己而取之于众争之中。吾既以智巧富强而得之。则志遂而气盈。足以矜矣。故争者得失之会。而矜者得失之已也。此凡物之恒情也。若夫遗世而洁身。辞荣而乐志者。即其行事旨趣。远近深浅。未必俱同。而要皆以从容自适为宗。沈晦无求为归。其于世之所谓尊厚荣名。固已弃而与之矣。故其地山林木石。其物图书杖屦。其事耕耘钓渔。其名村父野老。此皆世之所弃而吾之所取者也。夫我弃而人取。人弃而我取。其势不相直。不相为得失焉。是将孰取而孰争。孰胜而孰矜哉。然余尝诵其诗读其书而论其人。类多张己病物。标高扬清。若与夫世之人者较长量短。谫谫
閒静堂集卷之七 第 428L 页
焉自喜而自矜也。每窃怪之。夫舍天下之可争者。既为是却走而退步矣。乃反取夫彼之所弃者而自矜也。岂非失其本心之甚者耶。岂犹有所不能忘乎情者耶。抑其所以为是者。将为名高欤。嗟夫。其亦有利之心也。夫陶先生。古之逸民也。其义至高。其志至洁。其视当世之人。宜若天渊。然独尝读其文。所以陈说平生者。但曰黾勉辞世。偶爱閒静而已。不以是自贤。不以是自高。以为强为耳适然耳。冲然而虚。旷然而达。有味乎其为言也。至若开卷而忘食。见树阴闻鸟声而喜。风凉而乐。凡其所爱乎閒静者。不越乎此。此乃曾点之乐。而不待乎冠童。不之乎沂雩。而得之于房户之内。以为食息起居也。足乎己而无与于人。适乎心而无求于物。素位而无慕。乐天而不忧。其于凡物之情。所谓名与利者。忘之盖久矣。不争不矜。又有不足论者矣。呜呼。非知道者。安能与于此哉。余筑小屋于方山之下。窃取先生之言。名其堂曰閒静。而诵其义如此。顾余已老矣。驰骛乎争夺之涂。徼倖乎得失之际。而尚不知反。其于先生。何足为役。而独深致其执鞭之慕焉。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亦言其志而已矣。
閒静堂集卷之七
 跋
  
闺鉴跋
闺鉴者。伯氏之所述也。妇人之职。不难知也。事父母竭其诚。事舅姑如事父母。事夫如事君。主有事则皆致其身焉。有子女则育焉。尸蘋蘩治饮食而已。即用此数篇者。可以终身不匮矣。记曰。以铜鉴可以正衣冠。以古鉴可以知得失。妇人之于容貌。无能废鉴焉。其胡不鉴于斯。鉴于斯者。明善恶审取舍。养其柔和之性。成其贞顺之德。其不负书矣。甲辰月日。弟文钦谨跋。
书金伯愚(尚默)诗卷后
龟潭之胜。江山相配。崇深奇丽。殆无遗憾。千变万化。不可穷诘。拟之圣门。盖在神化以上。然以此语人。未见省晓。岂吾见之污欤。抑世之人知味者鲜耶。伯愚之歌龟潭。其奖饰至矣。而亦未见有此意。故书此以问之。
伯愚之诗。俊气丰容。秀句往往惊人。翩翩乎难及。然缔思不免乎凡近。属辞多及乎冗俚。用字入韵。不中律令。要其拟之古人佳处。不翅尚隔几尘。若不屑乎小技。则固无不可。苟有志于为诗而取足乎此。则岂
閒静堂集卷之七 第 429L 页
其然乎。凡天下之事。大忌见小自足。斯亦可以举一而反三矣。
趣欲其澹而远。情欲其深而婉。造语欲其雅。取裁欲其古。随證投药。大略如斯。不审果为对剂否欤。推而广之则在乎作者矣。
閒静堂集卷之七
 铭
  
李胤之器物铭(三)
  芙蓉砚
  李胤之游戏毫素。好作荷花。余识其意。名其砚曰芙蓉池而为之铭。
厥土黑壤。黎水攸渐。李子耕之。厥华菡萏。出乎淤泥。皭而不染。超然浊世。将子有感。
  雕龙笔管匣
其伏也。确乎不拔。其行也。天下文明。
  碧石镇书
似德于玉。受正于绳。风檐展书。嘉乃之能。
金伯愚周爵铭
非先王之法器。不敢以酌。是惟伯愚父之爵。
李元灵杂器铭(九)
  瓷壶(元灵云。瓷壶烛台。是先人所授。)
閒静堂集卷之七 第 430H 页
思言于殽。思貌于酒。思先人于壶。敢不毖于尔口。
  烛台
惠汝光明幽室炳。毋念尔生夙夜儆。
  方圆砚
方以安身。致用于圆。役使群动。墨走笔奔。有知此者。得易之门。
  日本赤閒关砚
恳恳乎其与墨相爱也。温温乎其不与笔铩也。南蛮之产。而德则备矣。如之何废也。
  铜管
不以重踬腕之劲。不以寒慄操之冷。
  石磬
立辨于繁会如其介。无变于始卒如其一。予不明乐音。惟是为箴。
  三寅七星剑
日月赞刚。星文昭光。操以必割。柔道是绝。
  羊肠水火炉
豕腹膨脝而君子食毋求饱。羊肠诘屈而贤人行若坦道。
  碧石镇书
閒静堂集卷之七 第 430L 页
取其坚也。取其直也。毋学其似玉而非玉也。
閒静堂集卷之七
 赞
  
程秀才访邵先生图赞
 右司马公访邵康节事。出于伯温闻见录。元灵为之图。以寄成甫。其庭有双梧。后有丛篁。衡门临水者。盖康节之宅。而司马公诸贤所买者欤。而隔溪小亭。岂富公使孟约所买之园欤。元灵转徙东西。靡所栖息。前岁之夏。成甫以钱三千为买南麓小屋。而文钦略效孟约之劳焉。每怪元灵未尝为诗以谢成甫。如康节故事。今寄此图。其有意夫。元灵方益修治其居。佗日水竹花木之胜。当益可观。莫春者。成甫深衣幅巾。以访元灵。效此事。成甫所以自称者。未知其将何如也。而元灵将更为一图以续此后。赞曰。
洛清伊碧。嵩少氛氲。无风无雨。柳深花熏。安乐先生。胡不出门。将其来往。月窟天根。衡扉昼阒。剥啄维何。深衣大带。古之人耶。初闻其号。云自何臻。及既觏止。是我同人。程维司马。士维端明。司马维程。反厥所生。端明维士。素履之贞。相视而笑。何实何名。炉有名香。樽有新酤。三侯之命。先天之图。乾坤今古。往复盘纡。南禽之号。继之其吁。桐庭柳门。澹薄斜阳。宾归主留。
閒静堂集卷之七 第 431H 页
饱德具长。小车看花。匪召其来。逝候林中。崇德之台。憧憧往来。君子曰朋。于太平世。游戏其能。何贤之多。何风熙熙。唐虞之际。其盛于斯。
申成甫焚香图赞
 成甫服烟。不听朋友之谏久矣。一朝忽自悔而去之。元灵作画贺之。余为之赞。
鼻之欲香。而恶恶臭。人有同性。孰拂而缪。始迷今觉。如夜得昼。十年之莸。能无遗臭。恶草既攘。清香是嗅。内沁腑髓。旁彻肤腠。凝垢蕴秽。悉湔悉漱。维馨明德。皭然不疚。噫嘻弱丧。反室家旧。频复则厉。曰其敢又。
閒静堂集卷之七
 颂
  
菊颂
 黄菊于谱为上。白次之。红最下。夏小正曰。菊有黄华。黄固菊之正色也。然最贵而难植。红善蕃。亦物性然也。庚戌夏。得黄菊数十本。拔红者而植其地。明年芽生。黄菊不可复见。而皆红之遗蘖耳。余自咎栽芸之不善。以致不虞。而特嘉其孤洁不容。有似乎独行之君子。为之作菊颂。颂曰。
凝霜陨物。菊有黄华兮。疏英淡容。閒靓嘉兮。方春光辉。繁卉荐媚兮。潜荣匿耀。独抱玆美兮。离群绝类。与时违兮。容色正中。其德宜兮。幽贞之吉。配君子兮。维
閒静堂集卷之七 第 431L 页
彼繁红。实败类兮。晟气憍艳。歆羡是慆兮。渝质倍德。不可与好兮。胡为同植。列比朋兮。攘之愈殖。固鄙之常兮。朱紫共陈。苗莠丛蔚兮。兰与薪束。孰识其贵兮。妒光竞姣。匪我所存兮。孰能包耻。厕生其閒兮。条风释土。句萌发兮。枯槁不悔。永闭灭兮。守节深固。不可复睹兮。吁嗟孤洁。孰知其故兮。介子抱树。屈原沈流兮。古人有然。独行何尤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