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云坪先生文集卷之五 (自动笺注)
雲坪先生文集卷之五
 書
  
公元1751年
與韓時伯(後殷)別紙(辛未九月)
遺文事。
事力不逮
尙未成緖
憂悶奈何
常夫欲取去。
以爲繕寫計。
其意非不至。
而但天下事貴靜而忌動。
不可以草本出於哀兄手外送去一門外地。
幸須加意守藏
別思移本之道如何
編書義例
淺見略有商量者。
此以集事嘗經稟質丈席之間。
而亦寒泉評議者也。
今於吾凾丈文字
尤爲允協
葢其不甚多而無所不備也。
分爲五部合編全書
略倣程書例。
未知如何
與韓時伯(辛未十一月)
冬雪寒。
盡傷。
况乎人。
况乎病者
雖在十生九死之中。
然不鑠滅。
惟有師恩友誼
歲月駸駸不與
仰慚數仞。
俛悼七尺
不能定。
不審哀疚中調節更如何
前服之藥。
果更試之而效害如何
生口傳及兄示皆然
幀像失眞
極可悶歎
初起草者若來更爲潤色移本爲好。
幸俟甲丈返稅。
更稟如何
文字事。
哀兄之專意
極認孝思
然弟輩各汨竆病。
不能效力其間悶悶
譜本完還。
而弟之別本
病在沈淹。
無暇
下手
只俟歲新
卽進林厓。
調攝數日。
成會於廣思庵
竭我誠力耳。
譜草大抵太詳。
幸姑勿出
不住潤色如何
譜牒之興。
尙矣。
劉知幾曰起於周氏
桓君山太史公世表傍行斜上。
並效周譜
是故
自古春秋學者
有年曆譜牒之說。
藝文志古帝王譜。
杜元凱公子譜本。
自有謹嚴體裁
國初牧隱年譜
尙有古義
近世譜法胡亂
便成一斷爛。
朝報便成一野乘雜錄
故嘗經稟於丈席
只據事育遊居學問出處著述五大端爲率而刪定
先譜草稿未脫而未能及仰備一覽山頹之前
不滿一卷矣。
今欲更以此纂成一通
附見於牒部。
先生自著先世文字之末。
以備後人之考。
其視哀兄務欲詳盡之意。
不啻燕越
奈何
前稟五部分類
不以爲是。
豈敢無稽而好爲新奇之論耶。
古來文集之此例甚多
幸招李生一一問弟意所存如何
山丈文字
更不敢請見耳。
行次想已到京。
一慰一慮
溪丈所撰三患行狀
幸於汝師往來
必爲謄見而一示之如何。
亨叔毁病
遙慮何已
屛丈與高山玄文者。
幷申恠答書。
可得投示耶。
韓仲良(辛未二月)
天喪斯文
先生奄棄吾黨
若喪之痛。
尙何言喩。
病患時旣不能卽知。
承訃後又不能卽進。
古人所悲不擧扶。
不憑棺者。
眞爲不肖準備
孰謂前秋玉辭退
遂作終天之訣。
冬間下手書
竟爲末命也哉
連承僉翰。
備審始終凡節。
痛隕冞深
傅身之具。
旣云無憾
而治葬之節。
益宜加勉。
非賢人之葬人。
係是人之葬賢人也。
稱家有無
不當援例
况有甲山丈在官
將來償債之道。
不須慮之。
假使負債
吾輩之所當盡心處。
惟在此日。
不可泛思疎虞
以失不可已之大體取侮於傍伺者。
已事前例斑斑
皆非必富厚而後備禮也。
竊恐諸公悲瞀不遑念及。
紙條列仰稟。
幸勿以爲迂濶不量力
深思遠觀
勿之有悔後日也。
書中以爲客散堂空
是何言也。
末敎弛。
不勤禮。
然曾謂吾先生之喪而有此耶。
喪不慮居之戒。
賓去拜送之禮。
本爲匹夫俗士之死言之也。
至若人之葬賢人
子弟之喪先生
不可不勉。
同門諸友覲親往來
自可更番
可以一時盡散也。
門人子尙不可如是
朞服諸公乎。
事體自別。
不但情理而已
亟須羣居
以爲前守制之圖。
橫架五六間廊屋中門外。
急治炕壁。
以備輕重
賓主各其服次執
事。
行者
亦常留三數人
以存尊長威儀
此非子路門人家臣之比也。
先生固竆矣。
從生者。
吾儕不當殫心竭力耶。
書旌之辭。
此自有春翁家舊例
本非害義
但吾先生平日不曾別揭齋號。
當依伊川橫渠之例。
晩年時居之地稱謂爲可。
我國地在東方嵎夷之外
孔聖之所欲居。
魯連之所欲蹈。
暘谷二字據實甚當
取義甚廣。
以是而號先生
豈非允協
而今乃用南塘初居之號。
恐有未審之失。
如何
葬禮之筮吉於四月十八
恐亦太遽。
準式改卜下旬爲宜。
竊念山丈行旆。
似必旋返四晦間。
少却以待。
尤協於幽明望思。
未知如何
渴葬則嫌於不懷
引月自有朱宋二先生舊軌。
吾輩承用
無不可矣。
祭文與行狀。
事體自別。
故陳說情之外
只將生一何晩。
知一何早
一國羣疑
百世深造四句語。
以寫事實
未知如何
間有觸時諱語。
絶不煩人也。
公元1750年
與洪幼萬(一源庚午二月)
客臘身有病
且以夷俟之故。
未卽赴祀。
會赴則高駕才發矣。
恨休弟不相報而竟相違失也。
二書遣意鄭重
可以一面否。
比日風色甚惡
癘網彌天
知舊相念。
有倍平時
不審侍傍靜履何如
異姓同居者亦
無恙耶。
行身無狀
轉喉觸諱
慘刻之說。
必及於師友淵源所自
自笑奈何
嘗記幼少沙翁從享後敎來到
先輩長老一口稱賞
不知文出誰手。
至今猶憶其稱賞句語
曰。
關中諸子
就禮敎之橫渠
洙泗正傳
終歸質魯之曾氏。
矧當士趍之多歧
宜明斯道之一統
此是吾儕士友相傳心印
而新相乃敢亂道
不有聖考處分
又見朝紙。
金臺漢老義理二字
大觸天怒
斥之以黨心。
而使一切臣僚不敢及此言。
私憂過慮
乃效一言
要以明一統之義。
二字之致。
得罪罷斥
以安愚分矣。
畢竟事歸無實
而只博得孔文仲輩譏辱。
爲趙之說。
滔滔皆是
甚者加以背師之目。
獨使屛門孤注互鄕
而將與暘丈同案
世間有如是。
奈何奈何
自有楗疏以來
一家之間。
多勸以疏辨者。
愚嘗揮之曰。
朱公掞交惡文仲
可謂兒童識見
畢竟章蔡得志
彼此一網矣。
同室相較
歸於自斷一臂
竟何益哉。
士修亦嘗許予以長厚
今乃因斥鄭之章而略有先事預慮之語。
反惹無限唇舌
而與爲兩老詬病
此亦豈明道所謂吾輩激成者耶。
幸兄詳牖自處之義。
使得免於苟免獨全之。
(缺)
公元1757年
答李士彦(邦賢丁丑十二月)
半千衝寒遠來。
臨葬弔孤。
意甚勤。
雖在平時
可哀感。
而况於衆咻中。
斷然惠然相役。
卒事而歸。
高義出世
感歎方深。
不自意更辱手疏
申問死生
眷念之意。
藹然溢於辭表。
自惟無狀
何以得此於君子
以不後生
大膽以擧先父未遑之事者。
實是駭妄之甚。
宗兄遺戒嗣子
一如近世遺疏之例。
旣又丁寧書囑。
使之助成
則其在私義
不忍復以禍福爲心。
大爲辭。
而說者以爲尤翁之喪孝廟。
多煩言。
人之葬聖賢
異於聖人之葬人。
前輩所不能。
而今何可妄擧也。
滅身湛宗。
必至之勢。
有口皆言。
至或以爲遷陵時事
禍機猶遲。
大訓語及。
猶或可免。
而此事之擧。
立見敗亡
人情如此
天意可見
顧乃愚迷蔽惑
不計死生而爲之。
追思多愆。
萬殞曷贖。
今之紛紛者。
槩皆靠實而非誣。
知舊相愛者。
所宜斷置
以觀將來出塲
不宜私庇護。
不棄於衆棄之中也。
高明孟子
孤哀非匡章
何可違衆相與
至於斯道之托。
覺一言之不知
豈不退陶過許龜巖取譏仁弘耶。
忍死勞瘁之餘。
疾勢增劇
喘喘垂盡。
隙駟流馳。
祥除匪遠。
先王制禮
不卽人情
寃號
靡逮。
只願溘先。
今此遠寄珍藥
必欲救活者。
太多事。
非世情也。
承以塵闤爲苦。
翛然高擧之意。
無乃玩味損益二卦耶。
君子得此。
可以固竆
幸更熟復
副相愛之望。
便促神迷。
言不盡意
惟照亮。
李懷德(彦煥)
巖居寒寂。
飮啄隨分
平生䂓模
不以口腹累人
如非目無見耳無聞則不隣幷水火
可以干乞公債耶。
公糴尙不食
何敢坐受營門租穀也。
數年以來
民戶名受糶者。
蓋皆一家人所食。
昨年幾盡償還
今又使小兒輩求得家兄俸餘。
期以畢納爲計。
不料人未諳此間委折
而乃以貧之一字仰聞于閤下
聞于使家
致有此周急之物。
過爲優厚
民雖貧。
自有寒泉可食。
夫此出於民之公穀
得將安用。
嘗見大明律
斗米以上皆有罪。
私家舊法
亦有防限
雖於至親密之間。
不曾五斗以外者。
良由農民粒粒辛苦
無事而食於民爲不可耳。
玆被來命
不覺愕然以驚。
伏望閤下以此微報外臺
而還送此紙。
以爲不恭
千萬千萬。
公元1751年
與姜養直(溥○辛未二月)
吾輩服制
不可不講定
喪次成服已過。
同門
友今皆無及矣。
高明在外
可以告議。
垂察焉。
記曰弟子吊服而加麻。
朋友麻。
弔服與加麻。
各自有其制。
疑衰環絰
弔禮本服也。
環絰而用緦之麻絰
師友之服致加焉者也。
弔服自一制。
加麻又自一制。
弔服所同而加麻所獨也。
不同行於天下
而獨施之於受業同道之倫。
所謂無服之服。
仁者可以觀其愛焉。
謂之加。
謂之麻。
豈是本服環絰之稱耶。
加麻之麻。
卽是緦麻之麻。
童子緦服
聽事不麻。
婦人降而無服者麻。
類例可見也。
漢去古不甚遠。
陳寔鄭玄諸人之卒。
郡守以下嘗受業者
皆制衰麻
至若勉齋之服朱子
亦自謂持舅甥之服。
行心喪之制。
前載所云。
班班可考
一自東匯誤註禮記之後
古制淆亂
使人迷昧
重以瓊山錯引勉齋語。
後來耳學一例被誤。
率皆臨時苟循。
來成俗。
麻制遂廢。
而輒以所謂環絰者當之。
此豈聖人制爲無服之服。
隆師親友初意耶。
流循旣久。
賢者不免放過
無人致察於加麻環絰彼此同異之際。
愚嘗病之。
頃年通解時。
輒加考訂
採入若干條於備要帋頭
近考南溪詳定加麻之制。
所見略同
第於其間不無出入處。
其首段所著補服之說。
本是單指吊服而非
加麻者。
雜引強排於加麻議中。
以爲麻制不同之證。
其意不可知
所謂疑衰素裳
古制歷歷可據
(喪服朋友麻條
鄭註該備
)今必欲廢此而改用庶人常服之白深衣者。
(古者庶人不敢服禮服。
着白深衣
喪服記疏
)却甚未允於盡誠致隆之義。
依然丘說詿誤
歸於取舍不明
半上落下之科。
尤爲可惜
此間則方使治緦絰帶
求貿白布生絹
(素乃生絹
)必欲準古持衰
未知高明何所從違
南溪玆幷錄呈。
幸裁敎之。
公元1748年
李仁伯(尙元○戊辰十一月)
去臘辱惠翰。
仰認歸侍無撓
德學珍懋。
區區慰豁。
所不能盡。
但有疑團未契處。
瞻紆倍至
弟春竆到骨
病撓日滋
良苦良苦
海潮不在多言
天壤四海環通。
東邊偏受諸川瀆
石澨險狹
冲激多端
噓吸最盛。
自有書契以來至于今。
天下人
皆謂東海潮最盛。
我國人生一曲海左
西向視之
乃謂海曲之迤在自身面西者曰。
西海
至曰東海無潮。
西海有潮。
自是東海水。
豈容人爲變成西海也。
弟之所疑。
在於是。
而兄之所論。
大失鄙疑本旨
眞是燕相之解郢書
可呵。
親議以此弱拙。
聽信者少。
恨絶恨。
覺迷錄與參謄本呈上
兪註一本
深入篋中
後當搜呈耳。
梨洞之行。
定在何時
匪面難盡。
多少臨書
只用悵菀。
公元1738年
答閔聖達(百通○戊午二月)
 孝子孝孫云云
祭者。
所以追養繼孝也。
故曰祭稱孝孫孝子
以其義稱也。
義者宜也
祖禰宜孝。
故自首其義而稱之曰孝。
正是說道也。
古人質愨
不誣於事。
而各有主義陳信焉。
如曰哀子顯相工祝之類皆是也。
世旣降矣。
無愧辭者盖寡。
豈非爲人子者所當戒也。
 玄酒云云
古之祭者無酒
酌水以獻。
中古聖人易之以酒醴
而猶不忘其初。
必爲一樽。
列之於上頭
所謂醴酒之用。
玄酒之尙者也。
其謂玄酒
水屬北方
其色本黑。
亦爲其所由來幽遠故耳。
凡祭必設。
三虞不然者。
喪禮遽文不備也。
 祥後禫前朔望哭奠云云
禮曰。
而外無哭者。
禫而內無哭者。
然則未禫。
以時哀至則哭。
無可疑者。
何謂內。
殯宮在中門之內也。
若其出主於他所而奠獻者。
太近褻瀆
無乃所謂非禮之禮耶。
答閔聖達(戊午十月)
數日來。
秋序又盡。
伏惟感時追慕
何所堪處。
神相孝思
體力支勝。
頃承手疏
備悉近况
且示以講學次第
甚慰甚慰
世間事屬自己只有一着
朋友書來。
絶無有見語及者。
病懶廢之中。
每誦杜子美四隣出耒耟之句。
感歎斯世不能已。
今於高明
見說好問之誠如此
旣以欽服
而又愧其虛來意耳。
高明沈潛篤實
天資固已近道
謙冲下問
濟之以此心則將來進塗。
何可量也。
雖然
儒學初地
不外乎涵養致知二者之間。
所謂涵養之功。
却在當人自加之意而已。
至於致知則有不得不須友講明開發
以資交修幷進之益也。
故其爲事甚重。
而擇之也宜審。
未知高明奚取於荒淺。
過爲謙屈
訪之以所疑也。
竊惟處於遊從之後
不能禆補一二爲愧。
妄意布效。
自知可笑也。
如終不棄。
幸賜反復指摘之。
千萬千萬。
戴記四十九篇
是漢儒掇拾壞爛焚滅之餘。
補湊成書者。
故其理義有純駁淺深不同
文字斷續偏全之不一
如以曲禮一篇言之。
其言詳正曲盡
魯論之有鄕黨
而比之於下庸學等篇則却似淺
近。
其文斷章絶句
異於內則之爲全篇而各有條理
如語孟中隨事問答之說。
且其篇首
便冠以曲禮三字
四句之語。
語簡而韻協。
又與下文文法不類
可見古經殘滅之後
收集傳聞
或得其斷簡
或參以己意。
而並容雜取。
無甚統紀矣。
然其歸趣則不使人明理修身
知自別於禽獸而已
豈可以其文不連屬而有疑也哉
爲人子者。
祭祀不爲尸。
其義至嚴
如今不以人之子爲祝。
亦此類也。
祭統云。
夫祭之道。
孫爲王父尸。
所使爲尸者。
於祭者。
子行也。
不曰子而曰子行則可見矣。
故鄭氏曰。
以孫之倫爲尸。
賈疏亦謂筮無父者。
合而觀之。
庶得其大意
所謂可以王父尸者。
不必拘泥看也。
儀禮
大夫士之祭。
皆有筮尸宿尸之儀甚詳。
若便取於其子而爲尸。
亦何必爲如是之禮也。
獻民虜者操右袂
盖人之任右。
無分古今
如欲操虜人之左袂却不免於用右手矣。
以吾便用右手
操彼之左袂
似甚不智
而所虜之人或有異志則其便用常任右手自在矣。
以搶以刺。
何以制之哉。
必也以吾之左手
操彼之右袂
然後得以
所長
其所短也。
攻瑕攻堅
事皆如是
效犬者左牽之。
亦可參考
知生不知死則吊而不傷
知死而不知生則傷而不吊
陳註異於舊
古義則舊近之。
考之儀禮雜記等篇可見
古今禮宜
自有不同處
今時行吊者。
全從古禮不得
不可純用後來儒先之論也。
何則
古人忠厚惻怛
其情最著於哀有喪之際。
故自一毫虛僞之意。
而人亦不以爲僞也。
後世渝薄
詐僞日滋
言行表裏
不啻南北
若不平日親疎知否而一例哭臨
則其於自家意。
果能無愧
而人亦誠信之耶。
今人全欠省察之功。
或有如是者。
是則古禮不可盡從也。
若吊於所識情親之喪。
再拜靈座之後
主人哭出。
西向再拜
則徒以其前日偶未相見
漠然不顧而出。
殊乖古人一見如舊之意。
相爲服免之義。
是則後來儒先之論。
亦有不可用也。
如何
父母之仇。
本無異義
檀弓子夏問一段。
多少分明
於此篇。
言父不言母。
省文也。
婦人無外事。
故仇難常生男子
調人之職。
條陳尤詳。
一字不及婦人者。
義亦如此
苟於其間
婦人之讎。
則母視於
父。
妻妹視兄弟
皆可推類矣。
何必切切歷數爲也。
卒哭乃諱者。
古人嚴質質。
之前名其父。
在父之所名其母。
不以吾之所私敬而加於尊者
死則敬神
乃始諱其名而不稱
君之於臣。
父之於子猶然
後世文勝
一切反是
可歎
剛柔陰陽也。
陰陽動靜也。
天地之間。
只有底二箇物事
經緯錯綜
互對迭用
外事剛日
內事柔日者。
此大界分也。
譬如天地
天爲陽地爲陰。
大體局定不可易也。
二虞柔日
三虞卒哭剛日者。
乃小界分也。
如天之有日月。
地之有山川
各自對待分陰陽也。
推之萬事
莫不皆然
先王謀事
皆求之於鬼神
所以使民有所尊而不敢專也。
吉凶葬祭。
無不卜筮
喪事先遠日者
孝子之心也。
吉事近日者。
急於行禮也。
二祥忌日
自溫公始。
家禮小祥條可考。
答閔聖達(丁丑)
頃枉。
日短客擾。
不能襞積之懷。
深用耿耿
朝者伻人傳喝。
意外雪中委伻書存。
滿紙縷縷
罔非至意
何等感歎
孤哀愚冥
不學計功謀利
至於處謗一節
平生經歷
匪今斯今。
彼其爲言靠實而非誣。
有何呶呶可辨者哉。
爲人爲己。
本無二致
高明之爲之嗟咄。
可謂去道遠。
而兎死而狐悲。
狐自淺狹矣。
假使死兎知命達觀
狐其爲累。
不其大歟。
自累不足
又欲偏托鹿豕
合力枝梧
則益有妨於本地
非道理。
萬兾斷置掛念也。
兩文集賣而輸糴。
殊非本家送示之意。
歉仄何言。
無緣更晤。
臨書增悵。
病裏有少編摩之役。
欲得孔子通記武夷志兩冊而不能得。
如蒙借示於櫟泉塗谷等處則幸矣。
千萬哀疚
不宣
答洪克念(祖海)
 
問。
序文竊附補闕
小註謂傳五章是也
記聞錄駁之云云
格致傳之亡失
程子之所未覺得也
朱子自以己意補葺之。
若其補葺說則槩皆出於程門釋經之餘論。
考之二先生全集可見
然則所謂附己意者
明其補葺之實也。
章句所謂程子意者
著其論說之主也。
兩意字各有下落
記聞錄恐失照勘
 問。
明德之說。
云性云心
而統性情
何所適從
虛靈不昧
言氣或言理。
或言兼理氣。
願得詳敎。
明德不過本然良心
性情爲言
而非單指氣單
指理者。
其必謂之明德者。
猶其謂峻德也。
或從其本然正大無所限量者而言。
或從其本然光明無所昏昧者而言。
言各攸當也。
其所就而言者地頭是心。
章句分理氣。
先說虛靈不昧四字
後說以具衆理
以具字正好着眼
此乃就妙合處離看之論也。
 問。
明明德於天下者。
指己之明德耶。
人之明德耶。
明明德於天下者。
本指己德。
章句謂之使人明其明德者。
箋註或有互文該義之變例
德度本自包盡成己成物二者。
惟斅學半。
反思之。
 問。
大學之書。
章句旣謂孔氏之書。
又以盖字示疑意。
而或問申之。
何所適從
程子曰。
大學孔氏之遺書
不曰孔子而曰孔氏。
不曰親述而曰遺書
此與章句或問說有何不同。
盖以義推求之說。
不可期斷定耳。
 問。
處事之處。
門下曾疑以慮之誤。
恐不必然
處事精詳
非得字之意。
處事精詳
則其慮必到矣。
處事精詳而得其道理之當然
可謂之得。
未知如何
處當作慮。
其爲無疑
甚於親之與新。
身之與心。
之字訓。
稽之文勢
參之理義
無可疑。
人之所以爲學
以其有思慮也。
學而不思則罔。
惟聖罔念作狂。
故曰。
不思
思之不得不措。
曰。
思則得之
不思則不得。
是知思者。
聖學所以成始成終者也。
今於一番知止之後
不復加思而可以得止
則從上聖賢之說。
非實理。
而人皆可以安行
不必上聖
事皆可以良能
不必愛親耶。
明者何不致思至此
此其義理灼然者也。
章句義例多端
有只著訓詁者。
有幷著義疏者。
有無訓詁而明義疏者。
就義疏而見訓詁
互見或引曉或補闕正誤
各隨其文語之如何耳。
以此段論之。
其所謂心不妄動則是就義疏而見訓詁之例也。
所謂志有定向
所處而安。
慮事精詳
得其所止之類。
皆只就其本文演義
無資訓詁
此其文勢可見者也。
至若訓則千古同文
相沿而用之。
九經百家
何嘗有釋慮字以處事者。
訓處字以思慮者耶。
不識小學六書之粗法。
而妄談大學至善妙旨者。
朱子豈有是也
旣欲創爲無稽不經詭奇新語
則亦自當有傅會訓詁轉註鋪張許多說話矣。
不能若是昧然遺辭草草沒實也。
來論謂處事精詳
非得意者
亦甚不思矣。
凡事處置得精詳則斯止已矣
更何別有能得一事耶。
再思之。
子旣自以爲慮是思之精審
又曰。
慮謂思無不審。
又曰。
至物來。
有以之而能慮矣。
思字揆字是慮之義耶。
是處之義耶。
高明更下一轉語
 問。
凡傳文(止)不盡釋也。
人皆讀爲傳文首題。
奎璧直係章句小註
門下以爲行。
祖海竊恐不必然矣。
古聖言語
喫緊爲人
自甚明白
而愚者昧焉。
後賢不得已而著爲箋註
只得別行。
近俗諺解而已
朱子恐其難於尋考。
各以小字錄入於分段之下。
所以便考閱而資訂正耳。
然而經文文勢則從大字一脉相連
未嘗截斷
讀者不失尊經宗本之義。
朱子沒。
諸家通釋集編。
漸爲濫觴
以至於永樂時所編大全
紛紜舛錯之說。
塞路滔天
一皆坼動朱子手編定本
任情現化
參錯斷爛
經傳章句
用大書。
分註之說。
又多改竄成文
變亂經旨。
使人看閱累十板而僅得見有一二句經文
舍經任傳。
遺本宗末。
爲其障碍於經旨朱註。
可勝言。
雲霧不决無以見山形。
泥沙不凈無以水性
若不諸家註說則亦無以見經傳章句本色矣。
古人盖多有糾駁大全舛錯
未有一掃諸家之說而反章句
小字者
獨有奎璧本乃如是耳。
朱子手定舊例
躍然可見
讀經書。
只用此本。
而勿以他說攙亂如何
大體旣正。
小節自見
傳文題辭有無從違
章句字體大小得失
更不暇論。
幸諒之。
 問常目在之之常字。
門下以爲衍。
祖海竊恐未然
乞更明曉
顧字訓詁
只是目在之也。
常目在之則無時不明云者
廼是義疏推明之說耳。
考諸講義可知
鄭氏本說亦只是義疏也。
凡係字訓。
寧有添足常字之例也。
添足而無不可者
明字訓詁亦必以爲常明之。
夫於訓詁則只言明之。
講義義疏以爲常明者。
同一義例也。
是故
愚甞以爲此段訓詁中常字。
乃因下文義疏傳寫之誤耳。
更商敎之。
 問。
傳文皆曾子之言。
而下一段獨稱曾子曰者何義
古今論說紛然
適所從。
中原人文字。
只是尋常言語記錄者。
曾子講說經文誠意也。
只有所謂誠其意者小人閒居潤屋三段之說而已
記者復引曾子他日戒誨痛切者。
著之于此
以致申嚴愼獨誠意之際。
可謂善言學矣。
章句引此之引。
與引書引詩之引。
言同而實異。
引詩引書之引。
盖皆曾子之事也。
此段所引則記者之爲耳。
引用古語不著出處可乎。
其加曾子曰者。
事勢自然
有何可疑
不獨此事。
讀經古文
不以私語舛錯
平心順視。
設以身處之。
千言萬語
會通典禮
無非平實自然之理。
好箇少年聦明
望須猛着心實着眼。
勿遽自生書我想也。
一朝心安理熟。
工夫省力時。
定無古人之異耳。
 問。
七章小註引諸說。
皆云留着之意。
細看章句則不必全謂之係着
一有之而不能云云者。
可以補傳文之餘意耳。
見金陰文集則此意圃已先發矣。
其說甚精。
自喜愚見不甚妄也。
七章正心之說。
本爲正應事時言也。
留滯之病。
亦在其中
文章皆然
語類所論有所之說。
章句異。
尋常曉得
奈何
 問。
十章絜矩矩字意義
朱子中有舛。
一則曰以矩絜也。
一則曰絜而矩也云
谷從上說
愚意亦欲從上說
諸說多有不契者奈何
朱子兩書
初晩不甚分明
故可鬱。
絜矩之義。
朱子固嘗有兩般解。
只從章句爲正。
更何求於初晩哉。
昔嘗聞之家庭
讀書之法。
文勢
後文義。
今以文勢言之。
絜之以矩則當曰矩絜。
若曰絜矩則必是絜而矩之義也。
公元1752年
答朴汝厚(東植○壬申三月)
宗祊不天
王世孫臣民
驚霣普切。
伏承以享祀廢否下詢。
竊詳故事
封號旣擧。
禮準東宮
上應齊衰期。
不當曰有嫡子者無嫡孫
而第是臣民經服。
無可據之禮。
徐當俟禮部知委而已
士民不服
今姑未判。
何可徑廢隔宵之晦翁祀典也。
淺見如此
幸更詢爲望。
餘甚撓且病。
不能備。
答朴汝厚
承伏慰。
櫟書覽悉。
愼重精當
而但此外祀也。
不可與東賢國神等倫而論之如何。
昨日關文所論淺淡擧哀之節。
未嘗論士庶。
而只論內外官。
更爲指揮之前
不可罷齋而廢祭。
未知意下何如
幸更詢議而處之。
病中不宣
公元1739年
答兪純甫(己未十二月)
解續疑義
此儘緊要處也。
何不往質於斯文諸長老
而輒叩之淺陋者。
不相待之義。
不明已久矣。
蓋聞先君致疑朱子答曾書之義。
嘗答鄭丈德雨氏書。
使之轉質於老峯。
其言曰。
中原則或於三年
公元480年
垂畢之時。
有始聞喪者矣。
若然則其几筵之設。
當至幾年耶。
此甚可疑云云
豈亦不考於南齊書禮志耶。
齊高帝建元二年
皇太子妃裵氏薨。
皇孫聞喜王在遠。
承凶於喪後一月
時論或疑其衆主人亦待嫡子復申一月
練祥退行也。
難之於左僕射王儉。
曰。
各自除喪廬堊相間
玄素雜糅
相待設祭非復正月在存親之義。
儉答云送往有已。
復生有節
罔極非服制所申。
祥縞明示終之斷。
相待之義。
經記無聞
世人或有申一二月而俱除者。
任情經行
未達禮旨。
遠還之人。
自有爲而未除。
在家之子
立何辭而不變
禮有除喪而歸者。
此則經記之遺文
不待明據
有倫序。
無徒設。
聞喜自應開立別門。
終喪紀。
靈筵祭奠
當隨在家人再朞而毁。
所以然者。
奔喪禮。
云爲位不奠。
鄭註云以其精神不在乎此也。
聞哀不時
寔緣在遠。
爲位不奠。
益有可安。
此自有爲而然。
不關嫡庶
庶子在家
不能待嫡矣。
祥縞之日。
聞喜致哀而已
及至變除
庶子亦宜相就寫情
國之大典
通關同異奏御
司徒褚淵二十人
幷同儉議。
以爲永制
五季之後
典憲散亂
文獻無徵。
雖以朱子大賢。
去古旣遠。
臨事多疑
曾書之答。
只是紛擾中閒漫酬應
曾無一言半辭辨斥齊人失禮義而妄言矣。
當時若有以此義而仰質者。
朱子似必不以爲非。
吾祖疑端
尤有可究竟者。
而惜乎未有以此而就質也。
今日從違
在行之者自擇如何
至於喪中死而其子代服者。
爲難處。
喪服傳。
云父卒然後爲祖後者服斬
云父死未殯而祖死。
服祖以周
父尸尙在
人子之義。
未可以代重也。
庾蔚之解之曰。
父亡未殯。
同之平存
是父傳重正主
攝行事。
敖繼公曰。
惟祖後于父而卒。
乃爲之斬。
傳記註疏
莫不如是
而今士大夫因問解偶失照勘之語。
忍爲死其親而代其重。
殊非未殮喪入自門升自阼階以生奉之之義也。
敎民追孝爲防甚嚴之意也。
此皆未察喪服所云祭不爲除喪之文。
而誤以練祥禫爲爲除服設也。
何等慨然
假使禮義不然
君父有命
人情如有一毫不忍死之情。
决不一朝遽然卽父位而行父禮也。
孝子慈孫
雖死不可爲
入細商焉。
公元1749年
李聖張(商翼○己巳元月)
王制
大夫之家立三廟
太祖一昭一穆也。
高曾二祖
去廟爲壇
四時祫祭則省於其君而後
鋪筵設几
各以昭穆列序四世太祖之廟。
祭法所謂皇考廟。
恐是誤字異世之禮。
然蓋亦太祖通稱耳。
士庶微賤
不得祖廟
不得干祫
此則古禮大體也。
至於程朱二家之禮。
自是參酌古今
時起義者也。
不可混同論說
未知如何
父爲大夫
子爲士。
父爲士。
子爲大夫
祭牲幣之類。
固當各視其秩。
至若廟制本無紛紛毁立之法。
無生貴者
王公卿大夫長子
皆用王公卿大夫之禮。
夫何疑乎。
來問只及一世爲士。
一世大夫
不及一人之身。
四十始仕。
五十服官政之有異。
思之未甚周悉矣。
父死未葬。
大功以上之喪。
一成其服而去之。
小功以下
不敢成服
只得往哭而已
改葬母墓。
古禮不當服緦。
淵源先賢以爲不可
一番成服可疑
旣成卽去
以俟葬畢除服時則可也
何敢常時以近吉輕微緦服
包幷於未葬極嚴之斬制也。
此皆在晦翁與黃氏所共編之儀禮通解續中。
一考之。
立主
王侯之禮也。
大夫不敢僭擬
觀於特牲小牢,士虞等篇可見
用長者。
男男尸。
女尸
童子無尸。
迎尸之禮。
莫知其所起。
黃帝以前所自起乎。
主則起於其後矣。
六朝以後
天下淆亂
秦漢以來
牽架補苴之支文末節
一皆掃地
嘗欲考之開元禮文獻通考
以詳起廢始末
不得書可歎。
檢看回示之。
說得一臠
可知深思全體
欽歎欽歎
謂之有善惡則裏面該貯至善之理。
恐有隨而善惡之諭。
看得理氣妙合而凝處十分精透
不料斯世有得程子之意能造深微如此者也。
謂之純善則有認氣爲理之失者。
亦甚精當
發地頭。
無偏倚。
心亦湛一無偏倚者。
雖無兆眹仁義禮智森然自在
湛一虛明者。
亦無不善
不得惡字
惡之所以生。
是也
心固一身主宰
而性又其所以然者。
就中細分之則純善乃是性也。
該貯此純善虛靈湛寂者。
心之本體也。
此處只可之無惡。
只可謂之善。
若下純善二字語意太重
浸過性理界分
前日澗榭剪燭時。
非不極論到此。
而更欲一聞拙訥之言。
何也。
病思昏憒
不能引長。
幸商示之。
公元1755年
沈子華(鍍○乙亥正月)
所示一二年少必欲更擧者。
不識有何私憾耶。
事不遠慮
必有近憂
竊爲其主謀者。
不勝憂歎
許𨯟
公元480年
云云
無乃誤傳者耶。
此人素知是非所在處。
何遽至斯。
鄭師沂亦無所稟承而然耶。
勢利所在
人爭趍附。
何怪之有。
士益辭竭之云。
良可一莞
要其更讀孟子中養許行好辯三章如何
用意讀得則不數十回。
自當犂然霈然不可御者矣。
從古聖賢之事。
莫大四件
開闔之初。
人無奠居
則抑洪水敷土功。
急務一也。
險阻雖去而害人多則夷狄猛獸次第二也。
災害去而逸欲生。
人類近於禽獸設敎明法
不可緩三也。
文明之極。
邪詖者作。
譬如稂莠不去嘉穀不長。
邪正相勝
勢不兩立
在後聖之道。
不可不闢邪距詖爲急先之務四也。
雖然
災害未去之前人心至公
小知大知
小德大德
固無難爲者。
灾害旣去之後人情易私。
趨利喜便。
陰疑於陽。
其血玄黃
孔子不得位而禹周之政則憂深慮遠。
不得已載筆
周易而修春秋
其意專在於扶陽抑陰。
外夷
貴王賤霸
祐賢癉惡而已
孟子學孔雅言
發明皆是春秋之指也。
其所以闢楊墨
告子
許行
霸說者。
如報私讎
近於已甚
尋常講論
輒皆攙及而譏切之。
抑勒驅迫
無所不至
是豈一毫有私而然哉。
不過農者之去
植苗
惟恐或疎也。
此事關於世道汙隆
如非大眼目則不見得
非有大力量則不敢當
孟氏喪後數千年來。
無論有宋與我東。
羣賢要皆直前廝殺設敎明法一路而已
何嘗有麁拳大踢彷彿乎他三件者耶。
惟一朱子應運而降
平生擔負
兼三而統四。
範圍廣大
非比他賢。
我國儒先能有朱子範圍者果幾人也。
可哀俗見
如矮於塲。
以爲事業
乃是儒者末節
以爲尤菴不見論義理而全是是非與奪之辭。
比諸某先生文集一言不及他人是非者。
厚德薄德不難分也。
是皆不曾讀孟朱書者耳。
足以知尤翁。
向微尤翁則節義見斥而天下靡然被髮左袵矣。
正學不明邪說詖行塞路滔天矣。
寧不岌岌乎殆哉。
當天翻覆之際。
塞路滔天之害。
比如長人涉水
健步登山
明目張膽
獨力廝殺
其所以辭闢之。
掃淸之者
寧可一毫顔情
一分私計耶。
此暘丈所謂可以見尤翁也。
且尤翁全書毋慮數百卷
而十八九無非論學論理明經旨者耳。
昔當肅考末年
是非初定
促刊先正文集
當時疾日痼。
難讀浩穰之書。
故主刊役者取便喜捷
只揀其說及邪正是非者而先爲刊行
比若朱子大全只刊時事問答
而他皆在所損也。
是豈先生之過也。
世人不能見其全集
不知若干別行之經禮問答朱書箚疑等書耶。
可笑也。
本不欲與俗曺論此事。
高明只可自考而反復之。
卽丙勿復掛人眼也。
餘病不宣
公元1756年
沈子華(丙子三月)
前後書疏
慰存備至
區區哀感
非比尋常
况伏蒙尊丈臨吊
尤切感荷
荒年人事
本自危凜。
彌天癘焰。
亂離瘼矣。
未知那中已向乾凈
而侍傍調節
增衛益福否。
姪婦子母近復如何
孤哀爲子無狀
不盡方。
一任病親積歲辛苦
一朝禍變
至於是。
竆寃極痛。
刻心徹骨
怳怳忽忽
常若呻吟之接於耳。
顰蹙在於目。
陽和漸敷。
萬物回蘇
追念宿患之每减於此時。
而今焉永已。
不可復爲。
穹壤號擗
更何逮及
始覺天下莫厚者胷堂。
堅者膓子也。
卒祔旣過。
來伏羡下
眼瞀神昏
不能方冊遣懷
塞悲無因
奈何何。
從享之擧。
兄亦以爲慶幸耶。
恐未諳時輩情狀也。
當初必罰姜柱岳而起。
自上屢示專尊之意。
士林欲以牛享之薛崔之上。
依思孟先諸子程朱升殿內之䂓。
又有引尤翁所定莘巷位次例者。
彼乃沮抑汲汲擧玄江從餟之請。
夫其欲必令石潭
公元480年
大賢屈於薛崔之下。
先君正道並於玄江之位者。
設心如何
世有士論
必不但已
以行莘巷已行之禮者。
可以不惑百世
而惜乎。
今之世孰能辦此。
伯明恐亦不能復出頭耳
所詢慰狀式
此在禮疑問答。
未及經覽否。
立天之道曰陰與陽。
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人於兩間
視息動靜
萬事萬物
皆資於是
非王則霸。
非華則夷。
非善則惡。
正則邪。
無非陰陽剛柔之道也。
小事尙然
大倫乎。
東俗無一本
二父三父
幼時父其父。
長父妻父。
家貧出繼於人。
習俗旣久。
卒難用
其初之不能爲死節
已有愧於矍射之義。
而其終之昧於一本
兩稱爲父。
大得罪於中國聖賢
稱爲則不斬衰已罪也。
可不稱孤子。
稱爲伯叔父。
則於傍親何稱喪人之義哉。
非疏則狀。
哀子則服人。
非陰非陽而中間溫吞煖處。
非孤哀之所敢聞也。
此非孤哀私言
幸亟詳考先君答問如何
神思荒迷。
信口占報。
得其意火其言。
勿以示人焉。
服盡後則當心喪
而服盡前則有何毫分可異於傍期者也。
或者之駁兄家。
可謂不知禮之甚矣。
北儒多有書來相問者。
喪中不可作書
一切以通訃書都封。
以送於咸昌衙中。
幸卽憑便信
如何
不次
遂翁以爲東國偏方
從享之數。
倍於宋朝
十二賢廡腏。
一何多也。
王者作。
當有所損。
而必以栗尤二先生特配之。
今雖不能依此損益
兩廡十四賢。
又將以玄江繼之。
前薛崔而後玄江。
同科幷列
豈不有歉於石潭大道也。
一依莘巷例。
居于最尊之位。
而旣配聖祠。
非是主壁。
則隔版之禮。
不須言耳。
未知盛意以爲如何
幸勿泄。
付丙丁也。
公元1757年
沈子華(丁丑九月)
伏承惠疏。
仰審比日霜令。
高堂調節欠寧。
區區不任獻慮。
信後安否如何
孤哀日就沉篤。
每夜毒楚。
剉燒舂磨。
不足以喩其苦。
以是大事未卜日。
前來問目
未暇檢考
只自悼悶而已
族姪家親屢次言之。
無他意。
退省其私。
似有他意
第當於完定後使昌姪仰報耳。
德川之配以崔司畜。
曾亦聞之。
淵翁之幷享。
似無主客
配享亦涉非便。
朝家無禁令則別立一祠於李龜巖遺址
別祀河西而幷享淵翁。
則隣德高風
聳壑昂霄
東南之士。
庶幾頑廉而懦立。
旣有禁令奈何
商山山事
惟在其主論者善處而已
孤哀何敢與聞
曺哀之論。
可謂過矣。
是非之爭。
只在士林
至於私家人則何必他人有誠無誠於吾
先祖加以私好惡也。
公元1755年
答韓公理(箕鎭○乙亥七月)
每從士友間。
講服盛名
深仰哀居憂有制
不謂枉書遠存。
以禮疑。
自愧病昏無聞者。
何以致此。
第伏審滿紙縷縷
罔非追先志宗統之意。
哀切周至
令人感歎
雖自謭陋
何敢來而不往。
大抵兄亡弟及
禮經大法
春秋一世一及
季札乃以國亂家。
見貶於聖筆。
傍達爲榦。
天理何嘗不可
所謂奪宗者。
本指嫡長支庶承重也。
非指夫嫡長早死承重之前
而立無可指擬處者耳。
吾家老祖不立伯兄之後
沙翁難於竹陰立後者。
寔由深得於周孔經指。
以爲宗有君道
不可以取次變動也。
未知如何
先尊丈旣自以長房無後而攝祀焉。
稱子不稱孝。
禮義允當
至於世則眞是孔子所謂身沒而已者也。
小戴曾子問可考耳。
抑今之世。
父子之倫大亂
貧則三四子皆出繼人。
富則有子養子。
或以神主而立後者有之。
或以世系而立後者有之。
曾無一孝子不事二父
一本之道不明。
三綱之義不行
馴致君臣上下夫婦妻妾
皆無定分。
亂賊從橫
變恠層生。
莫非人倫原頭壞亂之弊也。
所謂存亡繼絶
何嘗如此
耶。
伏望賢孝君子
復言立後事也。
爲人爲己。
本無二致
自欲爲吾親死節者。
豈可戹人於忘親貪利之科也。
彌天滋僞。
動以奪宗誚人。
䂓免此謗。
自以祖先之祭屬之他人而如脫屣焉者。
本非周公孔子之經者也。
且念神人之際。
氣類相感
尊王尊靈其可舍於哀而食於他人耶。
千萬入思。
歸於不忍而亂大謀如何
至於祔祭本是繼祖之宗。
爲主同堂喪。
宗孫不在次長主祭矣。
太祖大宗
本非可干者。
練祔殷禮
哀雖欲不主。
得乎。
大病昏昏
屢休強呼
無倫脊。
統惟哀下照
答閔希魯(後洙)
每市拜問
已足慰浣。
意外聖涵來訪
得手問。
何等披豁
此間慈癠兒患。
焦灼不已
奈何
示意奉嘅。
君子任德不任刑。
人必自侮而人侮之。
家必自毁而人毁之。
人之遇不虞橫逆者。
惟當自反
何暇尤人
微吾而雖左右
惟俛焉自盡在我道理而已
毋爲外撓所動也。
自反無失
自爲妄人
妄人何難焉。
不宣
答郭孟星(拱辰)
 襲具褡𧞤。
卽承團領者。
似是敞衣之屬而未詳其制。
未知指何服而言耶。
旣謂承團領者則不用
團領
只用深衣者。
雖非敞衣之屬。
不用無妨耶。
家禮備要
不言道袍之用。
道袍自是今俗上服
則似不可不用。
用於小斂上衣何如
乞垂鐫敎。
不用團領則褡𧞤不必用。
團領與敞衣。
表裏一襲者也。
至若深衣以上下裳
一襲者也。
小斂道袍
常時所服爲可。
 襲後設靈座則靈寢於此時耶。
或言成服後爲靈寢
而旣設魂帛於靈座
成服不爲靈寢
如何
襲後卽設靈寢者。
未知何如
古禮
始死以哀爲主
人無二心
燕養饋羞湯沐之饌。
不能擧。
而只設朝奠以依神。
三代共之。
家禮明白
可恨
公元480年
 朔奠條。
朝奠
米食飯羹
○註。
朔奠已設飯羹
朝上不當復設云爾則似無可疑。
晨哭後自靈床奉魂帛出就靈座
設朝奠。
無曠時之患。
朔日具饌
未有設奠之事。
靈牀出後
例多曠時之患。
極未安。
待饌品之畢具
奉出無妨耶。
抑奉出而依哀至則哭。
喪次之禮。
哭泣展拜無妨耶。
未明治辦
朝哭而卽設爲宜。
設奠豈合過日出時也。
 
復衣○浴後去之。
老先生云去之於身上
置于靈座
葬後以爲遺衣服。
自是常行之禮也。
○葬前朝供奉之具。
平日所用筆硯之具。
皆置于靈牀側。
復衣則獨置靈座何如
似當移置靈牀
未有明文
未知先賢定論耶。
復是招魂也。
復衣之置靈座靈牀
無不可。
 祠后土條○祝辭姓名
葬日祝辭
不稱姓名
老先生謂再告時不稱
偶然闕文
大抵祝辭直稱亡父姓名
煞有安意
依葬日祝辭
兩祝俱不稱姓名
只稱某謚或別號
未知何如
初告不可不姓名
再告從略
只當備要如何
 贈玄纁條○柩上柩傍。
議論紛紜
老先生斷云置之柩槨之間。
無乃指柩槨左右挾板間而謂耶。
天地盖板間之謂耶。
柩上是何等嚴敬地。
可以物薦之也。
只當從禮
納于柩之東傍槨內也。
 題主條○稱別號
載於二程全書
伊川之子端仲
伊川先生
亦載二程全書
未知端仲伊川題主先生耶。
若稱先生則當以某先生府君主書之耶。
大抵府君之義。
未能詳知。
示破如何
凡禮之大公處。
聖凡同稱
府君只是以後俗稱耳。
 方相備要圖云朱衣玄裳
發引之具。
方相小註云玄朱裳者何也。
玄衣朱裳
禮也。
圖本誤。
答郭孟星
 侇衾○以老先生所論觀之。
似是柩衣。
而侇之爲言
尸也。
若是柩衣則不曰柩衣。
而曰侇衾者。
何也。
家禮有侇牀。
此乃朝祖時正柩之具而謂之侇牀。
則以柩衣謂侇衾。
與此同義耶。
抑柩衣外別有侇衾。
小子固陋未詳而然耶。
侇衾自襲時已設之。
葬時雖稱柩衣。
而自初是一物
盖以尸與柩恐爲人所惡。
以衾掩覆也。
非別有一物耳。
 發引前一日以遷柩告。
朝祖遂薦廳事
晡時設祖奠。
○溫公註。
若柩自他所歸葬則行日設祖奠。
哭而行。
至葬乃備此及下遣奠禮。
○此似指初喪時行喪而言也。
然小子將初二東還
成殯于滄院里舍。
十日以爲永窆之地。
則自寓所發靷時備右諸禮。
自所舘奉柩向葬所時又備行喪哭具矣。
此際全然無告
似未安。
何以可以
中禮耶。
老先生啓殯發靷。
已告遷柩
在道停柩
何可每每煩告也。
觀此則再備右諸禮亦如何
詳細垂敎伏望
先君所論。
不可以更容他議。
溫公之說。
本爲客亡路死者設也。
 家禮舊本稱皇考
本無皇字。
胡元之禁皇字俾稱顯字之故。
好禮之家依別本只稱考。
小子家亦不稱顯字矣。
未知門下宅亦不稱否耶。
皇顯二字
皆是尊稱之辭。
則皆去以不用。
亦涉未安。
用夏變夷之義稱皇字。
未知如何
或云朝家用皇字。
私家則僭汰不用
信否
我國國家不用皇字。
皇字有何一毫所嫌。
先君晩年祭告等文。
皆用皇字。
遵用極是
恐駭俗眼耳。
公元1756年
春坊諸員(丙子十二月)
公元481年
銅闈聖痘。
遄復天和
平居睿德
可想淸修
宗社之慶。
臣民之福。
第伏承罪苦賤臣
尙未刊名於宮籍
宦銜自如
睿慈視之朝列
宮坊待之司員
至有頒宣之擧。
遠及苫塊之中。
無論私情之萬萬惶仄。
其在法義
無不卽乎人心耶。
三年之喪
天下達制
生人之極痛也。
聖人制禮
奪人三年
公元480年
孝子之門。
三代尙矣。
漢宣帝以來
諸有父母憂者致事守制
使不得三年之喪從其利。
歷代因之。
縷縷著令。
奪情起復之弊。
久已絶矣。
今此不孝無狀賤臣
不幸斬焉衰絰之喘。
有靦而錯於淸切之班。
忘哀叨利。
例霑官頒。
孝理之下。
將焉用無親之人哉。
間節扇之降。
不敢冒受
而仰請削去於官案。
掖隷歸告
幸卽付籤。
禁中亦知賤臣居憂
忽復來迫。
待之以時書筵之官
強之以冒受便蕃之錫。
不受則稱有睿旨下者
冒受無異奪情起者。
哀惶罔措
不能默然
敢玆仰首以私於僉位。
伏望洞照情禮所在
上建於法筵侍講之際。
收恩頒。
及時鐫削。
得使淸朝邇列更無冒哀叨恩之賤丈夫
公私體例
之而兩得
不然朝廷之畜罪苦者。
無亦近於非理相加耶。
荒迷忙錯。
辭不達意
而槩竊以爲三年不逮
古禮不可少也。
以爲如何
所不盡者。
惟祝仰贊睿德
曲成萬物
公元1752年
答朱烱質(壬申七月)
王程有期
勢難穩叙。
中路還書
復申繾綣先誼之故。
深荷深荷
卽日流火
秋序警立。
仰惟行李寶衛。
反命休吉
先(缺)奉讀
不覺欽歎
盖以處士公朴夫人
誠孝
而必(缺)昌大久矣。
豈有源而不流
獨恨敎官文後承不振
遺文無徵。
參奉公行狀。
遺却春城遊從之事。
黃溪講學之實也。
月湖狀表及吾先君遺札在於咸永諸士友家者。
安得一一謄寫
以附於文集淵源錄之末也。
先丈全藳若更借示則幸矣。
人家父祖樹立卓殊
子孫或自倒西來東者無他
利誘姻黨爲重也。
每覽華人鄙夷我東俗者。
亶在此着。
非可惧耶。
洪學士誄語。
可謂能知先丈而垂戒後人
一讀三歎有餘味也。
金殿參(澤)
公元480年
比來驕陽鬱燠
無異盛夏
遠惟寒棲茂對。
德與年化。
神衛百福
瞻傃未閒。
朱詩大字果爲刊揭。
同人無有異論否。
石潭所述箕子實記。
想亦有新講明者。
何慳相示以警發也。
能相餒𤻃罷敝
全沒所事
秋高
擬與亨叔會於華陽
此友憂吉無恙
屛丈康寧
斯文良幸。
昨年新安(定州書院)士人奉去尤,遂二先生影幀時。
貴道儒林祗瞻者幾人。
道伯亦瞻禮未。
貴道學政何如
祖宗朝長都會於貴府
賜額鶴翎書院
非偶然。
分陝之臣如安尙書金侍郞者。
極力宣颺作興之效。
能使金晩學起朔州
月浦奮于郭山。
而鮮
遯菴尤其嶷然者。
遊學東南
資益將就
無愧聖人後。
近來文敎漸弛。
士鮮興起
屛丈頃示其崇化齋記跋。
深歎西士不能先輩邁往
能相答以金殿參在。
毋徒爲貴耳論也。
在今倡率之責。
不其執事一重擔負耶。
第恐雨暘不時
禾麥兩無。
君子疾痛
而誰燠休之。
學長院長供頓蠲復
今亦如舊耶。
公元1745年
答池輝甫(光翰○乙丑十二月)
卽惟大冬
頤神勞對吉否。
日前令胤袖傳盛問札。
審悉縷縷示諭
慰當如何
此間公私徵督。
甚敗人意
絶無盡日展卷時。
可悶。
子罕篇。
傍無書冊
未能有考。
當對商尒。
三墳石裂得匣之異。
此等說話
多是後人假托神奇之論。
未可盡信。
政典邦本之云。
此實邃古以來人之恒談
未知書云云。
必爲考據政典耳。
奈何
靳商伏蛇。
此類本自含毒螫物。
故人之而有言
豈其必然哉。
逸史固唐本甚誤者。
贗落字比比
不可盡解。
而如范伯魂魄說。
尤爲踳駁
何足以致思也。
餘需早晩面討。
不宣
公元1751年
答池輝甫(辛未五月)
 問。
環絰之環字。
何義
俗間行禮不一
或以一股繞緊而合結之。
或以麻爲股骨
別用麻纏廻以衣之。
或謂非但加首
亦於腰有之。
未知如何
環。
回繞也。
用麻一股周回纏繞之名。
非若索陶之繞尒切撚而使之緊者也。
所示二者。
皆不考乎註疏之過也。
不用別麻以爲衣則施腰雙垂
果成物事耶。
不曰衰絰
而曰弁絰
只施於首而加於弁。
可知耳。
公元1755年
答池輝甫(乙亥正月)
新年苦懷仰。
令胤委訪。
兼承惠問慰。
如奉討多少
况所諭無非警發昏憒耶。
病中不覺作氣一讀
時運如此
是豈一老婆所可獨憂。
無辜元元
顚連載路
苟有一分血性者。
不待維摩而病于心矣。
惟彼肉食者
日夜逢將。
剝割掊克
必欲使此世界蕩然無人而後已。
京外士大夫家。
更無佳子弟能知讀書飭行以享天祿者。
其理不恠矣。
未知高明何處見得資質
此輩不爲輕俊所染汙壞弄。
高明頻加提警
不使牿喪其初心爲幸。
布皷足以舞人
苦藥終能以袪疾。
千眼者必有後
留心焉。
如能相者
奇疾在身
已斷此生廢人
餓餒亦甚。
幾何不爲乘化歸眞樂天知命人也。
病劇神昏
不宣
公元1742年
李廣敎(壬戌七月)
俯詢疑節。
鄙人何足以知之。
前後委叩之勤。
不勝
其愧仄。
孝思不外如此
亦何不盡淺陋之見耶。
鄙見殊與德山丈不合
盖喪有不禫。
無不祔。
祖姑旣有主祭之孫。
正是禮所謂爲慈母後者祖庶母可也者。
新喪之當祔於妾祖姑主妾祖姑之祭者當主新喪祔祭
禮意卽然。
無可疑。
所居隔遠則紙榜行事
當依例爲之。
未知如何
山丈所攻。
以爲繁文之疏說。
本非疏家創說。
亦自有據依處耳。
所謂爲壇以祔。
何異後世之紙榜行事
孫婦之祔於妾祖姑
何異支派不當祖廟者必行祔祭也。
聖人制禮
有喪則有祔。
必欲其合於先祖之靈者。
盖以新亡神魂飄蕩
無所底泊。
故合而祭之。
所以安之也。
所以神之也。
(卒哭之前
猶以生事
卒哭以後
鬼事始已。
故曰以吉祭喪祭
曰將缺而祔則薦。
)此正事神之大節緊關
不曾祖廟在亡有間
不以宗庶貴賤而異禮。
禮意本然
何謂文士不祔大夫
祔於大夫昆弟
祖與高祖生存
祔於高祖之昆弟
妾無妾祖姑者。
易牲而祔於女君
若是者豈皆必以喪畢當食於一廟之故耶。
此丈恐未之深思也。
金正郞(益憲)
欲陳濟世策。
已老尙書郞
杜工部詩也。
中隱水曹
公元480年
詩樽自適
未必不爲高。
猶自瞿瞿
戒存夜行
馳書竆山
遹追先契。
可謂非世情。
多於古人
就諦秋來
仕優體况神勞。
先丈狀表欽玩
甲寅日不來
幸並閔尙書許呈書及邊事擬疏
卒示之如何。
先君簡牘
豈是春城廬中往復耶。
未能卽玩。
良鬱。
興賢書院
近復何狀。
學田無秋
凋攰必甚。
尊門後承與張陳諸氏藏修者幾人。
鳳山誌狀張文永紀氏遺事
有可得示之路否。
相親老病深。
懔乎如履淵冰
竆愁著書
不能盡意
伏惟照亮
朱郞中近日作麽生
病且便忙。
不克有候。
致意
公元1752年
吳達彦(壬申七月)
公元480年
南北敻脩。
音問莫憑。
卽因風便
遠辱華翰
審悉多少
慰玩無已
嘗怪己巳吊客錄。
未見尊王考丈姓諱。
咸永諸士友亦無能道其事者。
今見韓處士所爲狀文。
伊時恙故如此
安得自盡於禮也。
所在致死
克殫孝誠
學問之功。
不可誣。
幸有後人能世其家。
馳書千里
以講舊義。
追惋之餘。
切歎仰。
公素聞其固竆力學
志節高雅
是豈飾虛辭以欺人者。
高明雙溪肖孫
韓公遊。
造詣想不草草
無由一晤。
良恨。
所謂癸丑書。
何不幷示。
先君墓表與蔡公
行錄呈。
餘非遠書可盡。
惟兾益懋孝義
以光世德
公元1753年
答朱溪儒生(金震垕聖垕。
廷碩等。
癸酉三月)
病憂沉沒
世相辭。
不料君子何以記有而詢及斯文莫重之事也。
吾猶及前輩而與有聞矣。
敢不盡情布露
以答盛意耶。
先君眞幀。
世未多有。
遂菴權先生嘗以一本付成石城
莊之雉嶽山中。
不幸其後承奉出洞外。
驪州李參議丈又得一本。
葆藏蓬山
而後守護無人
終至蠧傷
外此而無一本藏諸深山福地
以爲久遠慮者。
此非等閒事。
而惟幸貴中士友移奉影堂
本於興學齋中公共護持
不但目下蟲蛇侵蝕之患。
永世而免於三灾八難
副前輩遠慮之意。
私心慰幸。
非比野外俎豆
意外竹林諸儒不詢輕擧
至欲爲成氏後承所爲
何等慨歎
前秋
微聞儒有此意移書其首任而責之。
今此具有司之事。
不識何意也。
如微僉尊不撓不替。
固守勿失
士林缺望
當復如何
斯文不幸
何異於向來撤享之日耶。
且聞仁宰慨然有改摹之意。
從此庶幾雉嶽復完。
蓬山改觀
奇事奇事
如能相者一生憂冗。
迄未躬展於莊室。
及至僉尊袖簡臨訪。
失迎拜。
不能面盡多少
歉歎不自勝耳。
公元1748年
金義伯(命集○戊辰元月)
公元480年
南澗逢別。
耿耿尙在夢想
玆於匪意。
遠辱華翰
喜聆履端靜養崇毖。
伎倆依昔
年齒添進。
何等瞿瞿
下詢無後題主
若祔於祖廟則當從宗子屬稱。
從俗祭之於外孫家則名義未正
未知從前見行俗例
然斷以大義
只書故某官某封。
依陷中例。
而無傍題可也
如何
執義後事
殆同光武追定呂薄位號
非禮家有莫廢擧之義也。
老兄何爲過中之論也。
前後眷與
率爾具對。
如有未當者。
不妨反復之也。
離嶽之行。
不勝傾羡
况有歷枉意耶。
深企深企
鹿行止。
豈有預定
豐草茂林
盡是飛走之所耳。
公元1751年
或人(辛未七月)
閱歲貽阻。
瞻傃無已
意外公行忽辱華翰
恭審秋來
侍中安節或愆。
慰餘獻慮。
不任區區
未知這幾日解帶復初
能相早失庭訓
仰庇師敎
竆命不天
斯文旣喪。
靡所放仰。
恫廓曷喩。
示禮疑。
東人家古多有如是者。
然外孫奉祀
自是春秋所譏。
博士秦秀賈充事及范寗謝安石書幷可考。
女子子在時。
不忍父母之餒。
而或設紙榜祭之於寢。
或遣子孫
之於墓可也
若其奉主立廟而祭之者則是家有二主人有二本
豈不岌岌乎殆哉。
成人無後者。
祭及兄弟之孫。
苟有至難便之端。
不如移奉於墓齋。
以終從孫之世。
改題稱號
不須疑也。
女在稱考妣
恐其非孔朱之論。
未知如何
公元480年
或人(庚午)
南洞便辱復。
迨用慰浣。
近日癘氣鴟張
殆是網羅天地
不審三淸凈界
能得無染耶。
是鑄洞事。
放念不下也。
此中畏約無奈何
敎意領悉。
此心本亦爲辨師誣而發。
吾師門之道。
出自溪上
溪翁見擯於道統師門如何
文長老之而後。
先賢先賢
始終一脉道義也。
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
家必自毁而後人毁之。
近來一種喜事之徒。
譸張奇怪之說。
一世紛然
外患之而發。
彼此公私詳略不同極致
無人覷得。
在弟處地。
安得不因事陳辨也。
師誣辨則沙翁自尊
師說見誣則沙翁豈有光耶。
不可知者。
弟之本意
欲得間罪罷。
處士閒居。
指斥少類之宗師頗甚矣。
少乃無一人對辨。
從此不但沙翁免於見擯道統
尹拯父子不復一邊人之宗師矣。
可笑可笑
幸報近奇。
或人
 程子曰。
不偏之謂中。
天下正道
朱子加以過不及之名。
何也。
程子所論。
只就大本上說
朱子嫌其偏。
補之以時中之義。
下文不以爲中庸之中。
實兼中和之義耶。
豈但訓中爲然
庸字之訓。
易之以平常
覺甚直截
覺甚明白
不易二字之義。
不甚切當
而嫌於中字之義。
不可不察也。
 第一章
明道本源出於天而不可易。
其實體備於己而不可離者。
果指何段何句。
喜怒哀樂一段
不擧論耶。
章誠一篇體要
章首三句
又爲體要中之體要
所謂出於天而不可易。
指天命之性也。
備於己而不可離
卽指率性之道也。
未發之中。
非性而何
發皆中節
非道而何
小註淺說
不必深泥
公元1748年
或人(戊辰九月)
來諭孟子叙道統。
而只以太宜生爲見而知之。
有若王周公不能道者然。
不可因文有詳略
以疑其用意取舍者。
的確之論也。
大抵吾道統緖
自有傳承之次。
不用後學私意與奪
文字機軸
轉換之勢。
不容他人之強抑句斷
孟子好辯章。
上叙堯舜禹。
叙文武周孔。
歷及古今聖賢功烈
中間獨爲隱沒湯除桀一事
或疑其躋武王而抑成湯
先儒解之曰。
孟子約擧古今治亂之槩。
不是治亂之數止於此也。
武周尹在其中
韓文公亦著原道一篇
歷叙千古傳道之統。
以爲堯傳之舜。
舜傳之禹。
禹傳
或又疑實學伊尹
韓子乃謂其自禹。
先儒釋之曰。
禹之
堯舜也。
伊尹得以
伊尹而言禹。
亦無害也。
知從聖賢同道一德
統緖端的
則不以歷叙而有所伸。
不以不叙而有所屈。
或言或否或詳或略。
都無所關。
只隨其有便語脉轉換耳。
不然則孟,韓二子寧有一毫私意故爲與奪取舍之辭。
張,呂二氏亦何不一筆句斷。
強爲委曲辨解也哉
今者韓先生因論理氣而獨擧尤。
不及沙翁者。
正是好辯不言成湯之例也。
又擧吾先子臨命之辭而贊其學紹考亭者。
正是原道不言伊尹而獨以卽接夏后之意也。
先子
沙翁
推本溯源
不得不歸重朱子
夫其授受之際丁寧之語。
大約說去。
不復致詳者。
先子之於師門
豈必有意而姑舍哉。
言語轉換
盖自有機軸
而或詳或略。
各當其可。
所謂不以歷叙而有伸。
不叙而有屈
置而不言
其中者也。
孟韓二子直是論道統而語不支繁。
文甚簡省
尤遂二先生師生授受
傳承之緖。
不復詳及。
今欲使狀文歷書吾東諸賢。
支繁其辭。
冗長其文。
不得簡嚴體裁者。
抑獨何心哉。
人之知不知
在於一言
而今君子呶呶饒舌
抑勒虛無
轉相譸張
必欲置人於罔之科。
不但不盡人言之意。
不識前賢道德自有定分
不可與奪屈伸之耳。
浩歎浩歎
所謂今日紛紛
不爲程氏者耶。
或人
病卧田間
無所知識
不能夢斷斯世
馳仰不已
玆於匪意。
伏辱令翰。
審有銜命遠役
授簡使貢一言
不鄙。
然能相不嫺文辭
公何強人所不能。
無已則有一。
請且直之
明公讀書需世今幾年矣。
不能匡吾君之闕失
不能斯民倒懸
內之不能天然自有。
外之不能泛應曲當
顧乃遠使絶域懋(懋上下恐脫)壯圖
陸賈張騫爭䧺長耶。
雖然
行止非人之所能爲也。
六十六州變詐之夷。
想已無於盛度中。
惟願明公更加深思
持之以忠信
濟之以博
公元480年
雅。
務得其大體而勿與之爭小節也。
倭國大海中。
其王以源爲姓。
歷世不易
五百年來
雖云威福下移
其所關白者。
不過大臣
名義
莫或僭擬
秀吉最號跋扈
而猶倡率文武僚吏朝王所。
實如曺瞞之於漢室
自來皇朝與我人。
不審法俗
覘其情實
予以簒逆之名。
加以簒逆之實。
一國二王
豈能自安
所以辛卯金,黃之行。
啓釁端。
中朝封策之使。
終不得成事也。
前鑑不遠
未知明公今者所奉之書。
必也正名否乎。
夷猶能行古道
不以王爵加人臣。
自我而亂之。
甚非事宜
况旣尊之以王稱
欲以大夫抗禮
其可得乎。
倭性浮誇喜視效
中國人外夷爲奴。
輒復欲強學奴呼我人。
斯二者俱係名大頭顱。
不可隨衆放過
明公留意
整理之策。
不可他求。
只得以其國故法義而責之。
彼我禮際而曉之。
夫因其不自安正言以責之。
則彼安敢以驕氣臨我。
我國交隣之有禮援例而曉之。
則彼安敢以慢辭加我。
至若殿御之
朝貢之名。
島夷舊俗
上下通用
此等小節
何必較計
一葦相望
而全不識法俗大體者。
前此諸人均爲疎失
撫御之道。
竟無一當也。
然則明公今日之行。
關係不重耶。
子所貴乎讀書者。
以其能忠信博雅
不出戶知天下處置得宜
蠻夷自化服耳。
所謂陸賈張騫沈惟敬金誠一之類。
何足明公願也。
固非蒿目蓬心藿食曝背者之所敢言
而旣無吉甫穆如之章。
重有東郭願聞之志。
唐突至此
殊用悚仄
然豈足以區區之意也。
統惟明公加護四牡
是式是力。
遄歸補衮
以慰瞻仰
或人
昨枉今書。
眷存備至
自愧古人丹崖靑壁
而感公詢蕘之盛義。
不但慕用之私而已
天時肅殺
萬口波咜。
仰惟二天省斂
陽春無愆否。
示事。
僕於平生深喜莊蒙養生之說。
以爲牧民者如牧羊
務在任其自然而後其鞭耳。
今者所詢。
係是華夷大關頭。
甚病慵。
安得不起立也。
嘗怪我朝聖君賢前後相望
而迄未能變其夷服夷語。
開闢已經七會。
而使斯民依然貿貿已也。
何幸聖明有志於用
明問不我以鄙夷
夷而進於中國
其幾在此。
僕雖病深。
敢不作氣以對。
民之初生
被髮而裸處。
聖人者作。
然後敎之以䯻裳衣冠之制。
不但備害防患而已
要以崇禮窒慾
夷則不然
辮緝其髮。
短窄其衣。
只務
便給從欲耳。
聖人鄙之。
不與於衣冠之會。
粤自戰國之末。
胡服漸染中國
經歷六朝五代之亂。
聲音器服
駸駸染汙
此乃胡元倒屨之兆孽也。
至於皇明
力去胡制。
當時輔相讀書之人。
言語服飾
未免汨蕫無章
先子遵用冠䯰之禮。
姑以從周爲復古之漸耳
恐非以爲中制至法也。
夫婦人之有髲髢
其來尙矣。
特䯰假䯰步搖花勝
皆著於往籍。
斑斑可考
擧而行之。
一反手間耳。
今也朝家變夷之政。
不察辮髮陋俗
而欲袪古來所有髲髢
不復華夏舊制
而欲行近制不雅冠䯻
未知如何
近制婦䯻。
當囟一握髮。
外擧向後
糾屈上合
此乃參用椎䯻之夷俗也。
所謂花冠
全是丈夫冠制
而遠於婦人步搖假勝之例。
均之無章不雅也。
均之陰盛剝陽之徵也。
惜乎明祖奮於胡虜百年之後
不能一變至道
因襲牽補如是也。
獨幸天地之運。
日月之行。
文宣朗。
千刦而無敝。
仰觀俯察
古人已先開端
今之考據
不在昭昭之象。
斑斑之籍耶。
至若私家藏之冠。
久而敝盡。
只用京貿之物。
䯻法亦只如上所云云
此則燕中時用之女服
亦皆如是矣。
苟循明制而與彼同服。
莫如
古制之爲淸脫
幸思之。
大抵夷服之中。
編髮爲甚
苟其一變而上下通行。
擧國中無一編髮之民。
陽復之漸。
何等大事
旣歎生辰之晩。
重感來問之勤。
強病胡草。
敬悚悚。
公元1755年
或人(乙亥九月)
貽阻之久。
耿結靡已。
拜手翰。
仰審秋來靜養崇重
格致日進
何等慰傃。
維此小小文義
不妨有違於定論
至於心性理氣源頭
雖使周孔復生
决無立異論之理。
望必另思妙契
而勿參差至幸。
病疽欲死。
宣賜光訓
有若迫之使言。
不得已冒入文字
知舊避禍告絶者多。
奈何
竊謂今世域第一義
只在忠逆
不可不明。
一世諳默。
成一汨蕫世界
積數十年以來
變恠層生。
前頭世道
不知稅駕於何地。
事到目前
何可一向謂吾是處士而終不開口耶。
不得已而妄嬰禍機
自悼命道不幸
奈何
方此束裝自載。
待命於親側。
後會難必
臨書悒悒
不宣
公元1752年
金子長(履延○壬申五月)
歸路
邂逅胤哥。
同遊水石間。
已是浮世一奇事。
而語闌景會。
忽被袖中華翰
驚喜感歎
怳若相對亹亹
顧此禽鹿去來
本無許大信息
而先被高人覷得。
旣投以書。
又其辭理鑿鑿中窽
畵出此中事情
此心景想
奚啻晦翁之於東萊
不知王,呂諸公亦曾有送子遠訪如老兄否也。
歐九所謂文雅過之
感喜何可少。
令胤勤謹庭訓
本非不足
何待昏昏
而但其講學頗進於向來。
可喜讀書之不漫浪耳。
病憊昏眩
僅僅倩謝。
不宣
李寧邊(邦綏)
回便奉候
伻書交至
披審蒸炎
侍傍鎭履一味勝毖。
何等慰傃。
相一宿普賢寺
更移極樂殿。
面面靑峯
曲曲飛泉
滌盡塵心
方欲餌松辟穀
令何多事駄載累物而相餉。
謝却則跡涉不恭
冒受壞了凈業
一笑一悶。
只望向後勿復乃爾如何
病奴迷甚。
必令連服菉汁。
以袪其根也。
黃察訪(德潤)
嶽上頭白雲深處。
冥棲息心
自謂去人世甚遠。
鴈僧銜來淸翰委辱。
覺得宰官在於山下也。
就審鄕思未除。
欲訪巖竇凈行頭陀
一聽說法
不免騶盖一番惱撓山門
無乃使僕得罪山靈
生憎雲松耶。
好呵。
二鷄
意可感。
泉聲盈耳
却恐錯應誤書
只此
與禹斌
閱旬遊從山海間。
跌宕講難
相忘于世。
別來居然月再圓缺
兩地懷想
想無異同
景賢時書並瓊詞在案
一看
怳更合席亹亹也。
講書
讀愈多而意愈新否。
僕此來看盡檀箕軌躅
夷王神靈䧺聖。
仁賢制度文爲。
瞭然皆可考驗
柳城勝勢。
過於唐京。
千巒拱衛
無非鍾鼓玉帛
土城茅屋淸凈揖遜者。
檀君至德
可謂東表唐堯
治水經涂正名敷敎者。
箕王遺制
無異神禹海外
書院諸生
遂講洪範
語極九疇八敎之理數
辨盡坊里康莊法制
自笑半生坐老東南
不知遊學舊都
考求先王之蹟究極禮樂之原也。
至於檀君降生之宅則其爲䧺峻崇大
無對東國
炳靈降神
豈無所以
季順不卒相携於此間。
以壯其心目而長知見
豈徒書冊助我道義耶。
結夏嶽上頭。
凉生當踰咸關。
前期杳杳
不勝抑菀。
臨風借筆與語。
幸以替一抵掌也。
正遠惟冀侍學珍懋。
李敏
歧路分手
迨用耿耿
謹候歸稅後一味寶衛。
農祥不佳
隔幷相仍
不審貴園能免被災。
而空窮不甚
念及
於卜姓求嗣耶。
翁之爲大賢
非可一二。
而免於無後
特其大節
天道有知
豈或絶文種尊先德也。
望勿爲慮。
克盡當爲之道焉。
世末得抵香嶽。
棲遲上院
上下左右銀瀑交輝
紫烟掃盡炎熱
白雲生於几席
一初淸遊
非不有助性靈
災病相挻
煩惱難解脫。
奈何
相望落落
前期未易
作此入裭。
以替一抵掌
正遠加愛。
康逵
別懷耿耿殊未已。
玆於營便。
連承惠翰。
仰審適來山中之行。
無撓返稅。
卽日庚炎。
侍傍學履佳吉。
何等慰釋
遊歷千巖萬壑
歸宿上院
泉聲日夜琅然
白雲生於几席
從此可以冥棲息心
玄晏本分
雖病何傷
聖廟事。
細審來示
不可苟仍於隘陋之處。
稍移傍近
別占平廣地。
改建廟宇爲好。
安聖庵舊基則向後更無水圮之慮否。
從長細商而議處如何
前輩做事
槩出於遠外懸度
各手料辦之。
故有不能井井不紊者。
旣非設官嚴奉。
儒生將事之所。
影殿之殿字。
似非祠下祠廟面目
韓文楚昭王朱書虞帝廟
可見也。
未知如何
此亦從徐一稟於布政節下似好。
千萬忙錯。
不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