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x 页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跋尾(诏制考)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4H 页
谕群臣诏(万历)
近岁以来。士习浇漓。官方刓缺。诋老成为无用。矜便佞为有才。遂使朝廷威福之柄。徒为人臣报复之资。用是薄示惩戒。馀皆曲贷。诸臣宜祓除前愆。共维新政。若溺于故习。背公循私。获罪 祖宗。朕不敢赦。
 右 神宗皇帝诏书。隆庆六年五月己酉。 穆宗疾大渐。召大学士张居正。受顾命。六月甲子。 神宗即位。七月己亥。谕群臣。初文贞公徐阶柄国。高文襄公内不平。及给事中胡应嘉。劾文襄公。文襄公疑阶指使。益恚之。已而。应嘉削籍去。言者又劾文襄公。文襄公乃讽御史齐康。劾阶二子多干请。阶疏辨。因乞致仕。九卿以下。遂交章劾文襄公。本纪称门户渐开。此之谓也。居正字叔大。江陵人也。举嘉靖二十六年进士。补庶吉士。授编修。迁右中允。居正颀面。秀眉目。须长至腹。勇敢任事。豪杰自许。然沉深有智。人莫能测也。改右谕德兼翰林侍读学士。徐文贞公阶为首辅。军国重事属居正。倾心责成。 世宗崩。阶草遗诏。引与谋。迁翰林院学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4L 页
士。月馀入为东阁大学士。进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方是时。徐文贞公以元老。折节下士。独居正引大臣体。见九卿。其礼甚倨。九卿以是严惮之。重于他相。高文襄公复入阁。与居正善。两人相得甚欢也。文襄公议封俺答。居正亦赞之。徐文贞公既致仕。子璠坐法。居正尝为文襄公请宽之。文襄公为之心动。会有客诬言。徐璠馈居正金三万两。文襄公以诮居正。居正色变。指天誓。两人交遂离。及神宗既即位。居正进中极殿大学士。召见平台。敕赐绣蟒斗牛服。 神宗虚己。委居正。居正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中外想望其风采也。
谕讲官敕
春讲以二月十二日起。至五月初二日止。秋讲以八月十二日起。至十月初二日止。不必题请。
 右 神宗皇帝圣旨。万历二年。定经筵春秋讲仪。三年。始命日讲官分直。记注起居。纂缉章奏。临朝侍班。臣谨案。 经筵讲仪。质明。 皇帝常服乘辇。至殿门。众官于门外迎候。 皇帝降辇。乘板舆。至殿升座。各官于殿门外。一拜三叩首。入内东西序立。鸿胪官赞进讲。讲官大学士一员。出班叩首。同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5H 页
侍殿内。 皇帝口宣先生来。同进赐坐。一叩首。乃坐讲。展书官诣御案前。跪奠四书。退立于东铜鹤下。讲毕。展书官跪掩书。退立铜鹤下。讲官叩首。遂复班。礼毕。俱至豳风亭。候 驾至亭。内赐宴。一奏本太初之曲。朝 天子曰。九重诏传殿阁开秋宴。授衣时节肃霜天。禾稼登场遍。鼓瑟吹笙升平重见。工歌七月篇。春酒当筵献。愿吾皇万年岁岁临西苑。二奏仰大明之曲。殿前欢曰。凤苑御筵开。黄花映玉阶。鹿鸣天保歌三代。古调新裁。奉君王万寿杯。日月明乾坤。大看年年秋报赛。太平有象元首明哉。三奏民初生之曲。其一沽美酒曰。熙春阳化日长。执懿筐采柔桑。拾茧缲丝有万箱。染红黄孔阳。为公子制衣裳。其二太平令曰。勤树艺岁年丰穰。九十月禾黍登场。为春酒瓮浮新酿。村田乐齐歌齐唱。飨公堂杀羊举觞。继进著兕觥。祝圣寿万灵扶相。四奏品物亨之曲。醉太平曰。纳嘉禾满场。酿御酒盈缸。公桑蚕绩制元黄。服龙衣衮裳。螽斯蟋蟀谐清唱。水光山色明仙仗。豳风亭殿进霞觞。祝圣寿无疆。五奏御六龙之曲。其一清江引曰。九月风光何处有。凤苑在龙池右。农夫稼已登。公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5L 页
子衣方授。万岁君王频进酒。其二碧玉箫曰。凡我生民。农桑最苦辛。终岁经营。气候变冬春。田畯欣妇子勤。咏豳诗仰化匀。场圃新风雨顺。宴御墀龙颜近。进膳曲。其一水龙吟曰。养老休农敞御筵。泻春酒介耆年。刲羊剪韭。社鼓正阗阗。香粳米颗。升堂拜献。此乐真堪羡。其二太清歌曰。九月天开西苑。宸居无逸殿。讲幄张筵集儒流。云蒸星炫。璧纬珠躔。睹御制焕天章。昭回云汉。尧天舜日民安宴。御廪神仓百谷登。金辉玉灿休徵见。大有丰年。其三上清歌曰。凤苑宸居。公桑帝耤今方举。躬耕蚕劝士女。献羊羔升堂奏乐舞。葵菽枣壶上珍厨。万寿山呼。其四开天门曰。豳风亭共仰吾皇圣。百谷登万国咸宁。民康物阜祯祥应。仰乾运俯坤灵。臣每读 皇朝乐章。至宴讲官。未尝不喟然而叹也。古者天子一出入。必奏王夏。王夏者。颂之类也。载在乐章。况 经筵。岂不可奏王夏乎。 皇朝经筵有乐章。犹奏王夏也。臣录其诗。以示后世。悲盛事之不可复见也。
皇太后谕大学士张居正敕
我不能视 皇帝朝夕。恐不若前者之向学勤政。有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6H 页
累 先帝付托。先生有师保之责。与诸臣异。其为我朝夕纳诲。以辅台德。用终 先帝凭几之谊。
 右 慈圣皇太后李氏敕书。万历六年。 皇太后还慈宁宫。敕居正。因赐坐蟒白金䌽币。 皇太后漷县人也。宫中号九莲菩萨。隆庆元年封贵妃。父曰伟。封武清伯。 神宗即位。 皇太后居慈宁宫。居正乃请 皇太后视 帝起居。 太后徙居乾清宫。教 帝颇严。或不读书。即召之。使 帝长跪。每御讲筵入。尝令效讲官。进讲于前。遇朝期五更。至 帝寝所呼曰。 帝起。敕左右。掖之以坐。既盥面。挈之登辇以出。 神宗事 太后惟谨。而内臣奉 太后旨者。往往挟持太过也。 神宗尝在西城也。曲宴被酒。令侍女歌以新声。辞不能。取剑击之。左右劝解。乃戏割其发。明日。 太后闻之。敕居正具疏切谏。令为 帝草罪己札。又召 帝长跪殿上。数其过。 神宗涕泣请改过。然后乃已。当是时。居正为政。尊朝廷。核名实。信赏罚。一号令。虽荒服万里之外。朝下诏而夕已行。举宁远伯李成梁。镇辽阳。左都督戚继光。镇蓟门。俺答款塞小王子不敢窥边二十年。外徼晏然。太仓粟充盈。可支十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6L 页
馀年。太仆金积四百万。 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使天下几于富彊。居正之功为最多。 太后以 帝在冲年。尊敬居正。大学士吕调阳。莫敢抗礼。未几居正。丁父忧。户部侍郎李幼孜建夺情。议给事中陈三谟等。交章请留。 神宗为赐居正札。称元辅张少师先生。待以师礼。居正乞归葬其父。期三月。葬毕上道。 赐忠良印以宠之。戒吕调阳有大事。毋得专决。驰驿之江陵。听张先生指挥。居正尝纂古治乱事百馀条绘图。以俗语解之。使 帝易晓。复属史臣。记 太祖 宣宗 孝宗实录。分类成书凡四十。辞多警切。居正服除。 赐玉带大红坐蟒。无何。居正以疾卒。谕祭九坛。 赠上柱国。谥文忠。史称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不可谓非干济才。然治成。犹居内阁。老不知退。惜哉。
录示新修会典敕
尔以乃祖 康献王姓(御讳)久蒙不(缺)。屡请昭雪。已许于新修会典内详载。纂缉有绪。尚未告成。玆尔复申前请。特命史馆录示。今据新修会典稿内载称云云前项事。由与尔原奏相合。候书完进览。颁行之日。差官赍送尔国。先谕尔知之。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7H 页
右 神宗皇帝敕书。万历十二年。臣先祖文贞公臣廷彧。充奏请使诣 京师。乞正 国系。 神宗下诏。进先臣皇极门内。宣示会典新修者。因 赐此敕。盖异数也。初先正臣李先生珥。请别选文学之士。辨 国系。于是乃命金继辉。诣 京师。后四年。又命先臣诣 京师。从李先生议也。先生字叔献。德水人也。举甲科。万历中擢大提学。进判兵曹。大司谏宋应溉,承旨朴谨元,典翰许篈。论先生以专擅骄蹇。文简公成先生浑。上疏直先生之屈。太学生柳拱辰等四百人。亦讼先生。 昭敬王御制教书。流应溉于会宁府。斥谨元于江界府。窜篈于甲山府。复召先生。判吏曹。明年。先生以疾卒。谥曰文成。 王恸哭。声彻于外。成先生尝与先生论理气。先生以为情之发也。发之者。气也。所以发者。理也。非气则不能发。非理则无所发。成先生称其高明。先臣字景文。与先生善。少举丙科。为大提学。臣窃谓李文成公百世之师也。应溉等忌其礼遇。而中伤之。是小人也。 昭敬王亲制责词。明是非。别邪正。使阳刚长而阴柔消。与虞书四罪而天下服。未之有殊也。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7L 页
谕群臣敕
国是纷纭。致大臣争欲乞身。此后有肆行诬蔑者。重治。
 右 神宗皇帝敕书。万历十九年。大学士王锡爵。以母老乞归。九月。许国,申时行。皆致仕。 神宗下敕谕群臣。然雅重直臣。海瑞召为南京右都御史。此盛德也。瑞字汝贤。琼山人也。 世宗时。知淳安县。进户部主事。上疏言。 陛下修真兴土木。二十馀年不视朝。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乐西苑而不返。人以为薄于夫妇。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 陛下试思今之天下为何如乎。天下之人。不直 陛下久矣。古者人君有过。臣工匡弼。今建醮。相率进香仙桃天药。同辞表贺。甚谀也。 世宗大怒。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少顷。复取读之。太息曰。海瑞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下瑞诏狱。已而崩。提牢主事。为置酒。与瑞耳语曰。 宫车晏驾。先生今将大用矣。瑞大恸。呕所饮酒。终夜哭不绝声。 穆宗即位。复故官。万历初。巡抚应天。公侯家朱其门者。闻瑞至。辄皆黝之。十五年卒。谥忠介。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8H 页
出师敕
尔国世守东藩。素效恭顺。衣冠文物。号称乐土。近闻倭奴猖獗。大肆侵凌。攻陷王城。掠占平壤。生民涂炭。远近骚然。国王西避海滨。奔越草莽。念玆沦荡。朕心恻然。昨传告急声息。已敕边臣。发兵救援。今特差行人司行人薛藩。赍敕谕。尔国王。当念尔祖宗。世传基业。何忍一朝轻弃。亟宜雪耻除凶。力图匡复。更当转谕该国文武臣民。各坚报主之心。大奋复雠之义。朕今专遣文武大臣二员。统率辽阳各镇精兵十万。往助讨贼。与该国兵马前后夹攻。务期剿灭凶残。俾无遗类。朕受 天命。君主华夷。方今万国咸宁。四溟安静。蠢玆小丑。辄敢横行。复敕东南边海诸镇。并宣谕琉球,暹罗等国。集兵数十万。同征日本。直捣巢穴。务令鲸鲵授首。海波晏然。爵赏茂典。朕何爱焉。夫恢复先世土宇。是为大孝。急救君父患难。是为至忠。该国君臣。素知礼义。必能仰体朕心。光复故物。俾国王奏凯还都。仍保宗庙社稷。长守藩屏。庶慰朕恤远字小之意。钦哉。
 右 神宗皇帝敕书。万历二十年。倭奴平秀吉反。辽阳告急。 诏副总兵祖承训,游击将军史儒。率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8L 页
兵三千。攻倭奴于平壤。儒战死。承训遁去。九月。行人薛藩承 命来宣。初秀吉弑其国主源明智。自立为大将军。使侍中平义智来献孔爵。乞修盟。礼曹判书柳成龙启许之。遂遣使者。聘日本。明年。使者自日本归。秀吉为书报 王曰。人生一世。不满百年。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不屑国家之远。山海之隔。欲一超入 大明国。方其时。重邻之义。党吾国则弥可以修邻盟矣。书闻。 王下公卿议。先臣廷彧曰。秀吉悖嫚亡道。叛形著。宜奏 天子。大司宪尹斗寿曰。 殿下至诚事 明。其可不奏邪。 王于是欲奏 天子。成龙既建遣使议。外通于秀吉。即大惧。为 王言曰。秀吉书。不过惊动 王家尔。虽使真叛。亦无足畏。今 王家未得秀吉要领。而遽奏 天子之庭。徒扰边徼。臣窃惧焉。且福建与日本国。不甚踔远。诚使秀吉。由福建闻奏辞。则其不速蜂虿之毒者。臣不敢知也。是 殿下一封之奏。秪所以搆怨倭奴也。 王不听。成龙乃讽副提学金睟。入见廷争之。五月。侍讲宣政殿。睟以谓秀吉之书。外为大言。恐动 王家。未见其必叛也。恶可以未然之事。上闻 皇朝邪。 王以问先臣。先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9H 页
臣对曰。 王家事 明。十三世矣。今秀吉移书假道。辞绝悖。此人臣所不忍闻也。今 殿下世守藩辅。闻人臣所不忍闻。而不告 天子。是背义也。今议者皆曰。秀吉无叛心。然其书欲超大海。窥 中国。非虚喝邻国之言也。 殿下之义。又安可恬然坐视。而不为 天子奏之邪。睟曰。天下之事有经焉。有权焉。秀吉必叛。则固当汲汲上闻。而 王家未得情实。徒听恐动之辞。直奏 京师。上贻 天子东顾之忧。则异日乌得无悔哉。先臣曰。 国家赖天之灵。使秀吉徒为大言。而楼船不出海口。桴鼓之声。不闻于釜山城下。则岂非 社稷之福邪。然 殿下因秀吉之书。 令于国中。治三军以防莱海。而 天子因 殿下之奏。 诏于天下。整六师以备辽塞。亦何伤乎。有如 国家卒不幸。秀吉发难如其书。而 殿下不早上闻。恶在其为藩臣也。且秀吉欲叛久矣。今 殿下虽不上闻。秀吉岂诚德 殿下而不发难邪。夫夷狄谋犯 中国。天地之大变也。 殿下见其书而不告。知其谋而不言可乎。今 天子在万里外。而不知漆齿之入。卒至于夷狄猾夏。 京师震动。则 殿下当此之时。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9L 页
虽欲悔。其可得乎。睟曰。秀吉岂至于是邪。诚使秀吉非真叛。则不惟 中国之人以为谬奏而笑之也。秀吉必怨 朝廷而加之兵。臣诚忧之。先臣曰。国之存亡。惟在于奏与不奏。愿 殿下从臣所请。具奏贼情。无得罪于天下万世。 王顾谓睟曰。廷彧之言是也。与其受怨于倭奴。不若尽忠于 大明。予不忍负我 天子。乃遣陪臣金应南。咨于礼部。冬十月。又遣陪臣韩应寅奏曰。该万历十九年八月日。准辽东都司咨云云等因。准此臣查得先该本年三月内。日本国对马州太守宗义调。刷还被虏人金大几等供说。在彼地名𦤏山殿州。听得国王盛具战舰。拟于今年。入犯 大明。续该本年五月内。有倭人僧俗相杂。一起十馀名来到说。称日本关白平秀吉。用兵并吞诸岛六十馀州。琉球南蛮诸国。亦皆归服。为缘嘉靖间。遣使朝贡 大明。拒绝而不纳。世怀怨恨之故。拟于明年三月间。入犯 大明。兵船所经。虑或搅扰贵境。若得 大明许和。事可得解。又该本年六月内。对马岛宗义调所遣伊男义智来到浦口。称有警急。因说日本关白大治兵船。将犯 大明。贵国地方。并应被扰。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10H 页
若贵国先报 大明。使得讲和。可免此患等因。已将所闻。未委虚的。及伊贼哄胁。难测事情节次。备咨礼部顺付。赴京陪臣去后。今该前因。已经略具词节。回咨都司。计已转闻 朝廷。外臣窃照。日本一种邈在沧溟。伊性轻狡。以舟楫为技能。以寇掠为生理。近如小邦沿边。远如 上国海徼。出没比比。为民吏患。固已久矣。至于抗怨 天朝。声言兵势。使人恐动小邦。以冀为伊通款。此伊先故未有之凶诈也。又至于琉球。不曾归服。却说归服。以詑于小邦。小邦不曾败降。却说败降。以诳于琉球。而将伊犯顺之计。彼此播说而不惮。其心果欲何为。及说入北京。令小邦向导入福广浙。令唐人向导小邦。有无为伊向导之理。姑未暇自明。所云唐人。果何指认。而一体准拟如此。虽蛮荒代有逆种。未有似伊狂妄者。必是伊自忖量。阻以鲸波万里。其兵力所至。非中华所测知。东南降附。非两处所交验。凶谋悖状虽闻。非问罪之师所易及。乃敢张说虚喝。但得展转疑惑。下可劫持海中诸国。上幸蒙许朝聘赏赐市贸。惟意所利。兼或觇熟关隘。方有所逞。伊贼侥觊委应。不过出此。 朝廷之上。亦已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10L 页
洞照贼情。其言出于恐胁。琉球特以事系。声息且在悬远。对有司咨问小邦。务要得其的确耳。小邦与伊国。虽并处日域。此为西北陆连华夏。彼为东南极海。一方水道。相望尚有数千里之上。帆风飘忽。小与伊同。反覆变态。非我欲亲。伊每一面窃发作耗。一面称款往来。故无其常矣。小邦惟不能痛绝。则微有以羁縻。庶少休息边民而已。且因三国高丽故事。有时遣人下海。以刷回人口等项为名。其实。要以侦探彼中。以为伊国道里物力。只凭传闻。动静机诈。徒付遥度。委于应敌之道。不便故也。近据海中回人说。称至彼侦知。有平秀吉。新灭国主源氏。代有其位。自称关白。颇事战伐于诸岛中。又说国人潜说关白猖狂。势将不久。又说对马岛守宗义调。称病不主务。却又访知。宗义调。为平义智所代等因。听此怪讶。间有义智称岛主义调亲男。来到。宗,平,原。自异姓。却冒认父子。想是义智。亦系秀吉姓亲。篡国夺岛。出于一家相助为逆。诈称义调。遣来报警。实行恐动之谋。伊种阴谲无状。推此可知。小邦自经丽季。大势倭贼。充斥屠劫。先臣国祖为将。剋捷剿歼而后。惩于失御。藉于馀威。设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11H 页
备粗有条理。警急亦自衰息。至嘉靖乙卯。有倭船一百馀艘。来犯全罗道达梁等镇。缘是小邦狃安之久。战守兵吏。多有被害。然贼亦败衄。殆无得还。除此前后。或因经过海道。遭风漂到。或于岛座。藏伏窃伺。或乘海暗瞭望懈怠。得以驱抄边户。追截渔船。掩袭弓手。节被守御将官觉知。或擒或遁。否亦所得些少而已。近数二年内。又绝无来犯之时。安有对战以有胜败且降乎。伐人之国。降其人众。虽在一隅。传声何限。而败者得以讳。胜者急于誇乎。伊言狂肆。欲黠反痴。岂复计人疑信。臣以小邦之得此言。不惟保琉球之不服于倭。亦意南蛮诸国之不曾服也。臣独痛念。自臣祖先有国。世笃忠顺。敬畏不负。 列圣奖与礼义之邦之称。不敢至于臣身而失坠。而况世受 殊恩异数。优于内服。若臣于 圣上之朝。则又加焉。他不可殚纪。如积久之冤枉得雪。已绝之彝伦得叙。极严之 典训得改。至蒙拨秘而攽示。此虽 辇毂臣子。难以得之于 天威之下。臣以外藩末裔。有吁必遂。无复馀愿。盖千载一有。天下无二焉耳。臣常晨夕感泣。悬望 九霄。区区愿忠。无可为者。报德之期。惟有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11L 页
结草。不图倭贼以臣亦傅海。而国认为等夷。不复知人兽异心。顺逆殊性。乃以向导之名归之。言亦丑辱。臣何不幸。得此于闽越之间。至于上闻 朝廷。伏惟 天地日月。必不以此疑臣。臣亦不敢为此多辩。惟复恐臣之事 上。诚或不至。有以致之者。仰跼俯蹐。若无所容。且切羞愤。与伊贼并生于涵负之中也。所据倭贼。臣直见其夸谩无实。骤骄必亡。为不足虑者。然又思得凶恶将祸。若或厚之。猛兽将毙。伤人必多。伊贼跳梁猖獗。不畏天道。不顾人理。及其未败。不应安分。安知鲸鲵之狞。不果一肆于波涛之外乎。臣已行邦内沿边守将。严谨军火。凡贼船。不拣犯境过境。辄便截杀。敢望 朝廷另敕海道备倭等官施行。要之有备无患。不胜幸甚。谨具奏闻。刑曹参判臣崔岦撰。初秀吉流言于琉球王曰。某国既降。吾将入帝中土矣。琉球国世子尚宁。使大夫具奏 皇朝。于是。兵部令辽东。移咨本国。问 国王败陷曲折。大学士许国扬言曰。国尝奉使东藩。习知情实。必不降于平秀吉矣。使者朝夕当入朝。吾且俟之。乃遣其家人俞深。迎使者于通州道中。已而。冠盖自东来。所谓陪臣应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12H 页
南也。深疾驰报大学士曰。东藩使者至矣。大学士闻之。大悦曰。国始谓东藩必不降。今使者至。国言不虚矣。及应南入朝。 神宗始知尚宁奏不足信也。未几。应寅至 京师。 神宗召见皇极殿。慰谕勤恳。特赐 王白金彩币以奖之。秀吉既叛。 王幸义州。遣使乞援。兵部尚书石星奏遣指挥黄应旸来觇之。 王迎见于龙湾馆。出示秀吉前后书。应旸拊膺流涕曰。代 上国而受兵。义闻不章。反蒙恶名。岂非无穷之冤邪。遂以实归报兵部。东援之议乃决。 敕兵部侍郎宋应昌。为经略军门。提督同知李如松。为提督军务。统率南北精兵四万馀人来援之。以副总兵杨元。为左协大将。副总兵王有翼,副总兵王维贞,参将李如梅,参将李如梧,参将杨绍先及先锋副总兵查大受,副总兵孙守廉,参将李宁,游击葛逢夏等属焉。副总兵李如柏为中协大将。副总兵任自强,参将李芳春,游击高策,游击钱世祯,游击戚金,游击周弘谟,游击方时辉,游击高升,游击王问等属焉。副总兵张世爵。为右协大将。副总兵祖承训,副总兵吴维忠,副总兵王必迪,参将赵之牧,参将张应种,参将骆尚志,参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12L 页
将陈邦哲,游击谷燧,游击梁心等属焉。参将方时春。为中军。备御韩宗功。为旗鼓。兵部员外郎刘黄裳,兵部主事袁黄。为赞画。户部主事艾维新。督饷山东。又 赐白金一万两。犒将士。臣窃谓春秋之法。列国大夫为天子斥蛮夷者。孔子予之。先臣廷彧与尹斗寿。明大义。请奏 天子。 昭敬王遂从其请而奏之。此大义。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也。及难作。 神宗皇帝兴天下之甲。竭天下之财。以存属国者。无他。感 王之奏而已矣。若论 王中兴之功。则此奏当为首矣。
复国勉谕敕
昨者。王以大兵。驱倭出境。还师旧国。上表进方物来谢。朕心深用嘉悦。念玆复国重事。不可照常报闻。今特遣使降谕。以古人卧薪尝胆之义。相勉其尚。及今息肩外侮。再展国容之时。先业可兴。大雠可雪。此则继自今。存亡治乱之机。在王不在朕。王其戒之慎之。
 右 神宗皇帝敕书。万历二十一年正月。提督李如松击倭奴于平壤。大破之。倭奴夜遁。四月。如松入汉城。留十八日。自忠州南踰鸟岭。至闻庆。久之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13H 页
班师。闰十一月。行人司宪。奉 旨来宣。初 昭敬王绝倭奴平秀吉约。奏于 天子。义闻 中国。秀吉兵既陷平壤。兵部尚书石星。请率师身自东征。以安属国。 天子壮之。 诏以侍郎宋应昌。为经略。使先率师驰往救之。暹罗国闻 王之义。亦进奏请发舟师。由南海。直捣日本。石星奏曰。暹罗国在越裳西南海中。距朝鲜可万馀里。能慕义欲征秀吉。宜许之。 天子曰。可。后两广总督萧彦。以为不可。事遂已。如松字子茂。宁远伯成梁长子也。成梁高祖英。世家楚山。入 中国。授铁岭卫指挥佥事。成梁家贫。年四十。犹为诸生。嘉靖中。御敌有功。补辽东险山参将。大学士张居正举为都督。镇辽阳。二十二年。十奏捷。威震绝域。如松果敢有父风。以总兵官。提督陕西平宁夏。进左都督。会秀吉叛。如松东征。至义州。成梁私与如松书曰。朝鲜。吾父母之国。汝力战复其土地。以慰我高祖之灵。汝其勉之。如松尝以其书。示接伴使曰。父教如此。敢不为盛国尽力。先是。游击沈惟敬见平行长言。平壤迤西之地。乃 上国界。尔退屯。以待 明诏。行长请封。惟敬曰。余当往奏。以五十日为之期。尔兵毋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13L 页
得出平壤西北十里外。乃立木为标而还。如松至军。叱惟敬曰。此憸邪也。欲斩之。参谋李应试曰。藉惟敬绐倭以封而阴袭之。亦奇计也。如松以为然。乃置惟敬于军中。誓师渡江。次肃宁馆。行长以为封使将至。遣牙将二十人来迎。如松檄游击李宁。生缚之。获三人。馀走还。行长复遣小西飞。来见如松。既六日。次于平壤。行长犹以为封使也。登风月楼以待之。诸倭奴花衣夹道。如松进兵抵城下。行长大惊。婴城守。如松跃马督将士。万炮齐发。声震天地。如松手斩怯退者。巡示三军。大呼曰。先登城上者。赏银五十两。骆尚志奋戟先登。浙兵鼓噪而从之。拔倭奴旗。立 明旗。倭奴退入土窟中。如松乃与张世爵等。攻七星门。用大炮撞碎门板。整军而入。李如柏由含毬门。杨元由普通门。乘胜直前。斩获一千二百八十级。烧杀亦过半。行长遂入练光亭。据土窟。如松止营。使张大膳谕行长曰。开尔生路。可速来听我约束。行长曰。今夜当退。请无截余归路。如松乃许。夜半。行长率众遁。三都悉复。初先臣从 王子𤣰。入北方。会宁叛民。以 王子陪臣。献于倭奴。先臣被执。终不屈。 神宗下诏责倭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14H 页
奴曰。尔国如还 王子及陪臣。朕当辍兵矣。会行长使飞弹守。来请降。如松曰。尔等虽来请降。 王子陪臣。犹未还。何以复 天子之命乎。乃遣壮士娄国安。入行长军。夺 王子归之 行朝。先臣从还。如松之力也。十二月。如松班师。加太子太保。益禄百石。明年。土蛮犯辽东。如松战死。 诏具衣冠而葬之。赠少保。谥曰忠烈。臣谨案。江汉之诗曰。肇敏戎公。用锡尔祉。釐尔圭瓒。秬鬯一卣。大将军李忠烈公。提 明甲。破七星门。扫花衣百万之众。此敏于武功也。 天子之所以锡祉者。岂直秬鬯一卣哉。
谕大学士王锡爵诏
卿每奏。必及皇贵妃。何也。彼数劝朕。朕以祖训。后妃不得与外事。安敢辄从。
 右 神宗皇帝诏书。万历二十一年十一月。大学士王锡爵。召见煖阁。请定 国本。 神宗曰。中宫有身。奈何。锡爵对曰。今 元子已十三岁。尚何待乎。 神宗感动。锡爵退复上疏言。外廷以固宠归之贵妃。恐郑氏举族不安。 神宗心动。为此诏以谕锡爵。初 孝靖太后王氏。生 光宗。既而恭恪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14L 页
郑贵妃。生福王。给事中姜应麟等。上疏请立 皇长子。 神宗不许。 皇太后李氏问故。 神宗对曰。是都人子也。盖宫人谓之都人。内廷语也。 皇太后怒曰。尔亦都人子也。 神宗惶恐不敢起。由是。 光宗得立为 皇太子。蓟州男子张差。持梃入慈庆宫。词连贵妃中贵人庞保,刘成。贵妃闻之。泫然而泣。 神宗曰。外廷语不易解也。尔宜自求太子家。贵妃乃之 太子家。泣诉之。贵妃拜。 太子亦拜。弃差于市。狱乃定。臣以为张差之狱。郑贵妃将陷不测。 神宗下诏穷治之。以安贵妃也宜矣。而乃 谕贵妃。往诉 太子。何也。 太子天下之本。贵妃后宫也。故 神宗委之 太子。示不敢私护贵妃也。
再出师敕
节该朕念尔国。近在东藩。世敕恭顺。曩年倭奴残破尔疆土。奔播义州。哀吁请援。朕为恻然。特遣文武重臣。帅师东征。不啻救焚拯溺。尔时举国。犹有固志。共助天讨。复尔土地。还尔王子陪臣。已倭奴畏遁。俛首乞封。朕念尔生聚未复。姑从其请。无非为宁尔也。胡休息数年。不加训鍊。狡倭再入。张皇奏牍。请救于天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15H 页
朝。于是复有东征之役。劳兵转饷。深历险阻。为尔防援。朕字小之仁。恤难之义。亦勤矣。玆遣御史一员。监军督战。仍赐宝剑一口。于军门将士。有不用命者。并令先斩后奏。尔君臣宜举国努力。以助王师。无得自绝于天。致贻后悔。
 右 神宗皇帝敕书。万历二十五年春正月。倭奴清正复入寇。 诏以邢玠。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兵部尚书兼理粮饷。又 诏杨镐。为经理军务。麻贵为大将军。征倭奴。副总兵杨元。统辽东兵三千人。副总兵吴惟忠。统南兵四千人。游击将军牛伯英。统密云兵二千人。游击将军陈愚衷。统延绥兵二千人。咸属于玠。参政萧应宫,监军户部郎中董汉儒。督饷海上以救之。总督差官。赍 旨来宣。初倭奴袭破闲山。统制使元均死之。倭奴进兵。逼振威。 王都震駴。镐闻之。昼夜疾驰。入 王都。阴遣勇将牛伯英,杨登山,颇贵,解生。帅敢死士二千人。趋天安郡。而诸将皆不知也。伯英等伏兵稷山素沙桥。以待倭奴。已而。倭奴皆白衣。至桥南。未及成列。伯英等。乃纵锐骑驰击之。自桥东南。皆平原。多浅草。倭奴不能当锐骑。披靡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15L 页
而走。中矢死者甚多。伯英等斩三十级。镐又遣猛士摆赛。率二千骑。往援之。与伯英等合兵战。射中其将。已又斩六十四级。倭奴遁。 王都稍定。十月。镐,贵引大军南踰鸟岭。镐将行。言于 王曰。不佞率师南征。愿与 王偕。 王曰。唯。明日。与镐出城门。镐从险涂跃马去。 王亦疾驰而及之。镐顾而笑曰。 王可与共事矣。及至江上。镐登舟。请 王还都。 王乃还。臣伏闻。 神宗皇帝初出师。天下之力。犹未罢也。及倭奴再犯釜山。大学士许文穆公国。已去。兵部尚书石星。下狱。 中州兵不可复发。而 神宗悉出精锐为 王援。虽亲父母。安能闵仁。若斯其笃且挚邪。
平倭慰谕敕
节该。比者。倭奴平秀吉。肆为不道。以兵蹂躏。尔邦荡无宁宇。朕念王世供职贡。深用悯恻。故玆七年之中。日以此贼为事。始行薄伐。继示兼容。终加灵诛。盖不杀乃天之心。而用兵非予得已。安疆靖乱。宜取荡平。神恶凶盈。阴歼魁首。大师乘之。追奔逐北。鲸鲵戮尽。海隅载清。捷书来闻。忧劳始释。今王令陪臣。奉表称谢。贡献方物。具悉王怀德感恩之意。特降敕奖励。仍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16H 页
赐彩币表里。就令陪臣赍去。以答忠诚。至可收领。先曾陈吁所诬。朕以心体亮。本无疑于王。下廷臣杂议。又具言王必无他。已有别旨昭雪。想能知悉。
 右 神宗皇帝敕书。万历二十七年。陪臣韩应寅归自 京师。赍 谕来宣。初平行长屯顺天。沈安顿吾。屯泗川。清正屯蔚山。镐以谓先攻清正。断贼左臂。然后行长可禽也。十一月。率师南下。至义城。与接伴使李德馨。阴遣降倭吕余文。入清正营。居三日。余文潜趋太和江。察其虚实。升岛山觇其险易。为之图而上于镐。倭奴窟穴及士卒众寡。可得而知也。镐大喜。乃以朱笔画三路所从入处。遍示诸将。明日。分兵四万人。令李芳春从左路。彭友德从右路。高策从中路。三路兵次第前进。夜将半。镐至蔚山。距清正营六十里。令摆赛。为先锋。杨登山次之。未明。赛薄清正营。以火箭射其营中。清正出兵以捍之。赛即迎击。斩四级。登山亦率二千骑。为赛后距。赛阳退。清正追之。赛回军。与登山。并力合击。斩四百六十馀级。生擒其将军一人。明日。三路俱进兵。左军围伴鸥亭。右军围太和江。中军直捣清正营。镐鼓噪。躬自督战。四面炮声动天地。火箭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16L 页
相应自空下。风迅火烈。倭奴帐皆为所烧。黑烟弥天。镐乘胜拔太和江伴鸥亭。馀贼悉遁。镐遂引兵围岛山。十有三日。会天寒。士马冻馁。令诸将。还军庆州。赞画丁应泰。劾镐军事。 诏革镐职。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万世德为经理。二十六年秋九月。玠与世德。议进兵。提督麻贵遵东路。参将杨登山,游击将军摆赛,都司薛虎臣,副总兵吴惟忠,参将王国栋,游击将军陈蚕,游击将军叶思忠,游击将军陈寅,游击将军颇贵,副总兵解生,游击将军陈愚闻,游击将军彭信古等。皆隶于贵。提督董一元遵中路。副总兵李如梅,游击将军涂宽,游击将军郝三聘,游击将军叶邦荣,游击将军卢得功,游击将军茅国器,游击将军安本立,副总兵李宁,副总兵张榜等。皆隶于一元。提督刘綎遵西路。副总兵李芳春,游击将军牛伯英,游击将军蓝芳威,参将李宁,游击将军曹希彬,游击将军吴广等。皆隶于綎。提督陈璘遵水路。游击将军许国威,参将王元周,把总李天祥,游击将军季金,游击将军张良相,游击将军沈茂,游击将军福日升,把总梁天胤等。皆隶于璘。南北兵凡十四万二千七百。贵令解生,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17H 页
杨登山。率六千兵。攻清正。王国栋。率三千兵。伏于道中。夜搏战斩十七级。令麻云。率二百骑。由箭滩直上岛山。斩一级。倭奴惊走。溺死者。不知其数。一元陈兵伽倻山。自三嘉县。直夜驰一百一十里。涉南江。屯望晋峰。沈安顿吾。见 明甲。大惊而遁。一元因遣麾下骑。出昆阳西。击倭奴。斩十二级。后七日。一元自将四千兵。抵泗川东。与倭奴战于城下。有一将锦袍金甲。跃马而前。即沈安顿吾先锋也。一元乃使方时新。射中其颊。立殪之。诸军合击斩一百三十馀级。綎攻行长于顺天。令王之翰,李时言。率八千兵。由光阳。吴广,元慎。率五千兵。由乐安。会于曳桥。綎自将兵万馀人。与李芳春,李光岳。抵城东德阳驿下。会行长出海龙山。见 明甲。还走入城。綎追击斩九十级。明日。行长出西门。剑槊横亘燕子桥。綎骑突进。夺一旗。行长还走。复入城。不敢遽出。居久之。綎为云梯。攻城门。之翰先登木栅十步外。斩十馀级。璘率舟师。攻行长。九月。进兵破木栅。斩获甚多。行长船见于南海。璘令季金。为前锋。出观音浦。行长船可数百艘。围璘船。二将跳入璘船中。 明甲举钯刺其胸。投之海水。倭奴鳞集。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17L 页
从船下仰纵飞炮。 明甲皆伏。倭奴交剑入船中。剑可数重。 明甲挥矛俯刺之。坠水死者以千数。已而。璘摇铎收军诸船中。寂然无声。倭奴疑之。不敢犯。日且入。璘令升高。散喷筒。火烈风急。倭奴船顷刻为炉。海波尽赤。有楼船高可十丈。上施朱幕。倭奴将三人。被甲殊死战。璘发大炮。碎其船。斩石曼子。 属国平。璘功为首。进都督同知世荫指挥佥事。綎次之。进都督同知世荫千户。贵又次之。进右都督。一元赐白金彩币。初应泰劾镐军事也。彭友德谓李德馨曰。应泰所劾二十事。其中五事。亦干于盛国矣。镐今将上奏求回。镐之不幸。亦盛国之不幸也。明日。德馨往见镐以慰之。镐笑曰。应泰心肠。异于常人。真可恶也。诸将不能办事者。镐欲以法钤束之。谗言至此。天下事岂不难哉。 王遣陪臣李元翼。奏镐无罪。应泰怒。遂劾 属国交通倭奴。而 神宗终不信也。
革主事丁应泰职为民敕
国体军情。皆朝廷大事。朕岂以一小臣私忿妄讦。不念将士久戍劳苦与属国君民泣吁苦情。丁应泰举动乖谬。威制戡科。几误大事。姑着革职。为民回籍。听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18H 页
勘尔部。移咨慰谕朝鲜王。俾知朕始终字恤德意。仍令戒训国人。益坚恭顺之节。
 右 神宗皇帝德音。万历二十七年。陪臣李恒福归自 京师。兵部尚书萧大亨。奉 旨回咨 本国。初应泰诬奏 属国诱倭入犯。愚弄 天朝。招倭复地。交通秀吉。结党杨镐。朋欺 天子。又引三浦倭户事以證之。又言 属国称 祖宗。谓之僭号。 王遣恒福。奏辨之。 天子乃诏九卿六科给事中。十三道御史会议。吏部尚书李戴,户部尚书杨俊民,工部尚书杨一魁,礼部左侍郎余继登,兵部尚书萧大亨,吏科给事中赵完璧,兵科给事中张辅之,浙江道御史赵士登,通政司使范崙等。皆言 王忠顺无他。 诏应泰革职为民。先是。秀吉弑其君。遣平义智请和亲。礼曹判书柳成龙。建议通使。于是。乃 命黄允吉充使者。而金诚一为之副。及使者归自日本。秀吉谋反。而诚一 启言秀吉。必不反。 王以为然。遂不修中外武备。尹斗寿请奏 天子。成龙以谓不当奏。 王卒从斗寿之议。奏于 天子。而成龙欲讳通使。乃以被虏逃回人金大几言。为奏辞。以欺 天子。明年夏。秀吉果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18L 页
叛。是时。诚一为节度使。 王命使者。即军中斩诚一头。成龙论救。得不斩。乃反擢授观察使。国人皆愤。而恒福犹推重之。 王自平壤幸义州。成龙失路而丧其守。文正公金尚宪谓宋先生时烈曰。李文忠公称成龙规模成就。非诸人之所能及也。然文忠公若知成龙失路事。则所论必不如此也。文孝公赵翼曰。柳成龙小有才智。而其心忮求。所以不臧也。金诚一欺君罔上。将斩之。成龙建言收还之。不惟不罪。至超授为观察使。政令如此。何以服四方人心。而反以人心怨叛。归罪 上躬。后魏学曾劄本出。而成龙难容覆载矣。臣谨案。游击将军沈惟敬。始为倭奴议和亲。卒坐弃市。然惟敬奉使日本。以药丸绐平秀吉曰。如服此丸。则疢疾皆可去矣。秀吉服之。曾不知其药之有毒也。居月馀。肺肝尽枯。未几而死。是惟敬殪秀吉也。一丸之药。与斧钺无以异也。 神宗诚知有此功。则惟敬必不弃市矣。若成龙者。主和亲与惟敬同。而又无殪秀吉功。然 本朝不问其罪。而谓之中兴名相。何哉。
补赐 诰命冕服制
朕惟王者。持危举废。莫厚于仁。立国安人。莫大乎礼。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19H 页
礼者。物耻足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虽文章物采。无敢废也。尔朝鲜为国。素敦礼教。懋笃忠敬。称我优嘉。自顷以来。越在草莽。典章文物。几乎荡然。朕为尔洗涤凶妖。恢还土宇。固我师武臣力。亦不可谓非尔秉礼之效。否则军旅安经。政令安行。顺物不守。事乃大逆。尚有今玆之捷乎。尔王(御讳。)以诰命冕服。奔迸莫守。遣使来告。祈得赐如初。夫事上莅下。须此修容。复汉威仪。朕所矜许。是用敕尚方制给。仍锡之诰。尔尚敬之哉。朕不以礼假人。尔毋以菲废礼。蓝缕启楚。大布兴卫。薪胆霸越。皆王今日事。懋哉。毋忝朕命。
 
右 神宗皇帝制书。万历二十九年。陪臣赵挺归自 京师。以 穆宗所赐诰命冕服。因乱沦失请。补赐 敕尚方。制送冕服。因锡 诰命。有司言。冕服长短不适体。宜改造。 王曰。 皇上之赐。当服之。何敢改也。予西迁时。宫中之物。悉弃之。惟 皇上所赐蟒衣。手索自随。欲于他日。必着此衣而终也。其衣至今犹在。往往抚之。唯知泣下也。 王以至诚事 天子。四十一年如一日。凡迎 诏拜表。望阙之礼。必肃敬将事。虽在流离颠沛之际。未尝少懈。每封进方物。必亲自点视。或仪物不逮。情意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19L 页
未展。则比使臣还。不能安于心。对群臣语辄于邑。无一日不颂 皇恩。臣顺之诚。不啻如孝子之慕父母。师兴之后。 皇朝文武将官前后东来者。率不下累十百人。上自元戎。下至都司指挥。无不殚诚致敬。各尽其礼。疾革之日。使者至。犹自力冕服拜跪。盖天性。非强为也。呜呼。 王家于 皇朝。匪子弟国。而 神宗出师七年。劳 中国以存藩辅者。诚之所感也。
中兴勉谕敕
节该。以王倭使数至。胁言兴兵。奏请遣调。以壮声势。朕览之惕然。谓宜体悉。但遣将一员。调兵数百。以战则寡。以守则弱。亦何济之有。莫如自强。一改弦辙。大修耕战。逐一料理。昔老子贵慈。犹不讳战。文王明德。亦隶钩援。子产,武侯。皆以严理。岂以儒缓为弘仁。苟安为体息哉。壬辰之事。至今毛竦。可不戒欤。夫一旅中兴。于今为烈。千里畏人。举世所笑。王其勉之。毋辜朕意。
 右 神宗皇帝敕书。万历三十一年。陪臣金玏归自 京师。赍 谕来宣。自秀吉发难以来。三都沦陷。 七庙丘墟。而诸道军伍羸弱。不足以斥逐倭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20H 页
奴。恢复郡县。然 昭敬王得人才。以致其用。举文靖公尹斗寿。为议政府右议政。文忠公李恒福。为兵曹判书。忠庄公权慄。为都元帅。文忠公李元翼。为平安道观察使。忠武公李舜臣。为庆尚全罗忠清三道统制使。朝请则有忠翼公郑昆寿,文翼公李德馨,文贞公尹根寿。辞命则有刑曹参判崔岦,文忠公李廷龟,文僖公李好闵。此 王朝之所以中兴也。斗寿字子仰。海平人也。母玄氏。以贤明闻。斗寿始生。有流星。入文昌垣。少凝重。才猷绝人。从成先生守琛游。举乙科。万历中。授司宪府大司宪。平秀吉谋犯 皇朝。方是时。先臣廷彧判兵曹。斗寿入对。与先臣请奏 天子。小人不悦。黜先臣。夺其官爵。流斗寿于洪原县。斗寿将行。闻小人议欲加罪。谓宾客曰。斗寿不见李元翼。则群议莫可遏也。乃见元翼。慷慨言曰。 国家有事。则斗寿与子同事也。宜矣。今群议欲杀斗寿。独不为 国家之虑乎。元翼感动。为斗寿力沮小人。由是群议得少熄。 王既奏秀吉叛谋。 神宗下诏奖其义。 王大喜。立赦斗寿。忠州陷。 王如义州。至开城。拜议政府右议政。斗寿请 王御南门。抚谕父老。下罪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20L 页
己书于诸路。遣使者。召集义旅。至平壤。进左议政。初文忠公李恒福。为大司宪。尝言事。语侵斗寿。后斗寿与恒福善。无一毫见于色辞。恒福退谓人曰。吾为尹公所包容久矣。 王遣斗寿。经纪浿南。户曹判书金应南。耳语恒福曰。尹公去朝。则大事必瓦解矣。恒福遂 启留斗寿。至义州。 王欲内附。斗寿争曰。 社稷臣民举将谁托。而轻为匹夫之行乎。一日中五 启不止。 王以为然。乃驰奏乞师 皇朝。破倭奴于平壤城。遂复三都。斗寿之画也。 王还都。授领议政。斗寿沈厚有大略。临事敏达。方 王室危难之时。正色朝端。屹然如山。人望之。有所恃焉。臣以为尹文靖公。虽无学术。然知虑宏远渊深。其未乱也。请奏 皇朝。以正其义。其既乱也。乞师 皇朝。以成其功。故事业磊落光明。有始有终。虽在 中国。必当在名臣之列矣。
遗诏
朕以冲龄。缵承大统。君临四海。四十八载于玆。享国最长。夫复何憾。念朕嗣服之初。兢兢化理。期无负 先帝付托。缘多病。静摄有年。郊庙不躬。朝讲希御。封章多滞。僚采半空。加以矿税繁兴。征调四出。民生日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21H 页
蹙。边衅渐开。夙夜思惟。不胜追悔。方图改辙。嘉与天下惟新。而遘疾弥留。殆不可起。盖愆补过。允赖后人。皇太子聪明仁孝。睿德夙成。宜嗣皇帝位。尚其修身勤政。亲贤纳谏。以永洪图也。皇长孙。宜及时册立进学。瑞王,惠王,桂王。各择善地。令早就藩封。大小臣工。务协恭和。衷。辅理嗣君。保乂王室。是皆朕惓惓之至意也。内阁辅臣。亟为简任。卿贰大僚。尽行推补。两次考选。并散馆科。道官俱令授职。建言废弃及矿税诖误诸臣。酌量起用。一切榷税并新增织造烧造等项。悉皆停止。各衙门见监人犯。俱送法司查审。可释放者释放。东师缺饷。宜多发内帑。以助急需。阵亡将士。速加恤录。丧礼遵旧制。以日易月。二十七日释服。毋禁民间音乐嫁娶。宗室亲王。藩屏为重。勿得辄离本国。各处总督镇边三司官。地方攸紧。不许𢫔去职守。闻丧之日。止于本处。哭临三日。进香差官。代行卫所。府州具并土官。并免进香。诏告天下。咸使闻知。
 右 神宗皇帝遗诏。万历四十八年七月壬辰。大渐。召文渊阁大学士方从哲,吏部尚书周嘉谟,兵部尚书黄嘉善,户部尚书李汝华,礼部侍郎孙如游,刑部尚书黄克缵,左都御史张问达,英国公张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21L 页
惟贤等八人于弘德殿。 神宗以手指八人。勉以勤职。又谕以忧虑东事。从哲奏用人发帑。 神宗手握者数三。遂崩。葬 定陵。自 太祖承元之敝。峻刑法以绳天下。置诏狱于锦衣卫。及 太宗靖难以后。又立东厂。以刺事缇骑旁午。而海内无不惴惴。狱中有鸟。类鹤而小。哀鸣则逮者。至 神宗晚节。以仁厚率先天下。戒有司。毋滥刑罚。故缇骑终岁不出锦衣卫。东厂狱中常空虚而生青草。大学士。自申时行以下九人。都御史,六部尚书。自陆光祖以下四十有七人。皆得致仕。而保全终始之节。故天启,崇祯之际。士大夫相与致命而无所悔。岂 神宗仁厚之报欤。后八十年。 王(元孝)命有司。立 皇坛。以祀 神宗。用诸王祭 仁祖礼也。
赐大学士方从哲谕(泰昌)
昨父皇言及先生等。具奏用人发帑诸事。今特悯念辽东等九边。文武将士劳苦。发内帑银一百万两。给与户部。酌量缓急。作速差官。星夜解赴各镇。以作犒赏。以称悯恤至意。特谕卿知。
 右 光宗皇帝德音。泰昌元年八月丙午。即皇帝位。遵 神宗皇帝遗诏。发内帑银一百万。犒赏将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22H 页
士。太监王安劝 光宗。力行仁政。奖用直臣邹元标,王德完等。中外翕然称其贤。给事中杨涟,御史左光斗等。皆重之。初端文公顾宪成。为吏部员外郎也。廷推阁臣。举文端公王家屏。削籍。屏居无锡县。县有书院曰。东林。宋杨时讲道处也。宪成唱修。与学者。讲道其中。诋王氏守仁之说。为异端。学者称泾阳先生。士大夫慕其风者。皆宗之。与相应和。讽议时政。不少忌讳。由是东林名大著。而不悦者交攻之。其后歙人汪文言。内结王安。外附杨涟,左光斗。与断国论。大学士叶向高。举为中书舍人。文言足知有侠气。宾客盈门。给事中阮大铖。劾光斗等。夤缘文言。交通于安以求利。东林之祸。自此始。已而。梃击红丸。移宫三案出。国是纷然。未尝不抵排东林也。先是。刑部讯张差。差供称庞保,刘成。予金银壶打小爷。小爷者。指 光宗也。 光宗谕刑部曰。保成从轻拟罪。为贵妃也。 光宗大渐。大学士方从哲言。李可灼请进药。 下诏召之。可灼乃进红铅丸。 光宗再服。称平善。明日崩。礼部尚书孙慎行。劾从哲有弑之实。 光宗崩。选侍犹居乾清宫。外廷汹惧。疑选侍欲听国政。涟,光斗上疏。力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22L 页
争。选侍移居仁寿殿。此谓三案。然 熹宗践阼之初。吏部尚书赵南星与涟,光斗。辅翼 天子。正人布列朝廷。中外欣然望治者。东林之力也。
准 奏锡命制(天启)
天覆无私。国制总包。夫遐裔日临有道。皇仁直鬯于殊方。选贤明以立之君。顺舆情而申之命。尔署朝鲜国事李(御讳)。才堪荷重。度足超群。每思伏剑以安边。几欲枕戈而报国。群情共戴。世系攸归。爰因王母之陈情。特念东方之维翰。是用特封尔李(御讳)。为朝鲜国王。尔其缵玆旧服。摅乃新猷。继先烈以矢忠。怀永图而慎德。梯航底贡。无忘事上之恭。掎角成师。弥奋同仇之勇。庶其匪懈。永孚于休。钦哉。
 右 熹宗皇帝制书。天启四年。司礼监太监王敏政,御马监太监胡良辅。来锡 命。初光海君为世子。失德甚多。 昭敬王常欲废之。及 仁穆大妃金氏生元子。即永昌大君㼁也。领议政柳永庆。率百官贺。国人皆知 昭敬王之将易世子也。光海君日夜忧悸。既即位。先弑其兄临海君。遂杀元子。迁 大妃于西宫。锢其门。别置羽林。防守之。于是。逆贼李尔瞻等。议废 太妃。焚 天子所赐诰命。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23H 页
毁冕服。绝供进。停朝谒。贬公主为庶人。 皇朝使者孟养志。赍 敕书。至自东江。光海君称疾不见。拘之开城者踰年。陪臣金瑬。与国中忠义之士。诣西宫。复 太妃位。 太妃乃废光海君。迁于江华。策 宪文王。署 国事。遣李庆全,尹暄等。请命于皇朝。故 天子敕赐冕服及 诰命。 宪文王嗣位之初。罢营缮。削伪勋。诛贬凶奸。昭雪冤枉。人心无不悦服焉。臣伏闻。 宪文王之为 王孙也。 昭敬王尝命 王孙。画骏马。大渐时。赐文忠公李恒福。及恒福流于北青。以其图托之金瑬。而不言其谁所画也。恒福卒。瑬出其图悬之壁上。一夕 王孙至瑬家。见骏马图。泫然而泣曰。此予所画。而先王所深藏也。瑬于是。始知 先王意在于 王孙也。呜呼。永昌年尚幼。光海无道。必覆社稷。 先王欲立 王孙也。盖已久矣。然则恒福所受图。岂偶然哉。
磔魏忠贤尸诏(崇祯)
磔魏忠贤尸。悬首河间。魏良卿,侯国兴,客光先等。并弃市。籍其家。
 右 毅宗皇帝诏书。天启七年八月乙卯。 熹宗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23L 页
崩于乾清宫。丁巳。 毅宗入承大统。十一月。安置魏忠贤于凤阳。己巳。忠贤自缢死。 敕磔其尸。下客氏于浣衣局。笞杀之。弃良卿市。侯国兴,客光先等。皆伏诛。初忠贤。与恶少年博。不胜。恚而自宫。万历末。选入宫中。为典膳。与 皇长孙乳媪客氏通。由是。两人深相结。有道士歌于市曰。委鬼当头坐。茄花遍地生。北人读客为楷茄。盖忠贤,客氏之兆也。天启元年。封客氏。为奉圣夫人。忠贤迁授司礼监秉笔。太监杨涟上疏。劾忠贤二十四罪。忠贤怒。下汪文言镇抚狱。遂逮赵南星。杀涟及左光斗。威既立。逆谋益急。及 熹宗崩。 皇后张氏。折忠贤,客氏逆谋。传位 毅宗。两人不敢违。 毅宗即位。忠贤诛。 赠南星太子太保。谥曰忠毅。涟兵部尚书。谥曰忠烈。光斗太子少保弘光。初谥曰忠毅。锦衣卫王世德曰。魏忠贤窃国柄。威震天下。 先帝春秋方十七。不大声色。手剪除之。此固非中主所及。而畏天灾。遵 祖训。勤 经筵。察吏治。求民瘼。未尝一日自暇逸。使君臣一德。将相协恭。即太平。不难致矣。
奖谕君臣大义敕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24H 页
被兵情节。深恻朕怀。通问来往。权宜罢兵。非王本意。至于君臣大义。皎然日星。王之忠荩。朕所洞鉴。夷情叵测。戎德无厌。王其益励薪胆。严加堤备。朕亦令毛帅。俾其悉心旁掣。为王掎角。彼此协心。冀收桑榆。中国属国。共勉图之。
 右 毅宗皇帝德音。崇祯元年。陪臣权帖等。赍礼部咨。归自 京师。始天启七年正月。清骑入安州。节度使南以兴死之。 王幸江华。清人移书。请约和。无助 南朝。 王却之。清人皆曰。守义之国。不可胁以不义。唯乞约和。 王乃许。立遣帖等。驰奏之。 毅宗恻然。下此谕。其后九年。清遣使。报 王书曰。古人有言。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昔 明太祖。初并群方。定号金陵。然后北逐大元。以一天下。今皇帝宽仁厚德。国中就治。外藩倾心。东薄于海。西抵汤古忒。北至翰海诸国。乡风归附。吾等颂扬皇帝威德。欲进大号。 王以为何如。书至。陪臣洪翼汉。请斩使者。奏于 天子。使者惧。亡归沈阳。十二月。清人引兵围南汉。 王城守月馀。 毅宗敕遣总兵官陈洪范,副总兵官金日观等。率山东诸镇舟师往救之。山东巡抚御史颜继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24L 页
祖奏言。 属国不可救。 毅宗不听。居月馀。南汉围解。洪范,日观至东江。清兵夹攻。洪范遁。日观力战七昼夜。与其诸将楚继功。陷阵而死。 赠日观太子太师世荫锦衣副千户。有司建祠。继功等并赠恤有差。继祖奏 属国不守。 世子被执。 毅宗以继祖不能往救。自诩言中。切责之。自十年春。朝请遂绝。 王悲伤。每岁正朔。西乡哭。左右皆泣。乃求义士之可以使 皇朝者。未得也。会僧独步自都督洪承畴军。入沈阳。至鸭绿水。为义州戍卒所得。节度使臣林庆业。告于 王朝。 王大喜。遂遣独步。移咨承畴。具道南汉不守状。独步间走承畴军。因致 国书承畴以闻。 毅宗下诏褒 王之忠。赐独步号曰丽忠。臣尝谓鞑靼遣使。而 庄宪奏于 英宗。倭奴遣使。而 昭敬奏于 神宗。沈阳遣使。而 宪文奏于 毅宗。此 王朝三建大义。为天下藩辅之法。于乎休矣。
旌叙汴州军民敕
汴城坚守不屈。文武军民忠义可嘉。前谕作速旌叙。何至今未行。这本内有名各员。并黄澍,任浚。通行议叙。奏夺朝廷。褒忠酬勚。典宜优速。以示风劝。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25H 页
右 毅宗皇帝敕书。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围开封府。周王恭枵,巡抚御史高名衡。城守不下。十二月。加名衡兵部左侍郎。黄澍等赏赐有差。初自成与其外舅高迎祥。聚众陕西。为盗贼。延绥镇卒张献忠。以十八寨。从自成叛。号闯将。统其众三十六营。遂乱天下。史称自成父守忠。祷于华山。梦神告曰。破军星。为尔子。已而。生自成。巡抚御史汪乔年。发自成祖十六冢。其中一穴。葬初祖也。世传古仙人所定。铁灯不灭李氏兴。至是发之。灯火荧然。有赤蛇盘。三四寸角。而飞高一丈。咋咋吞日光者六七反而伏。乔年函其颅骨。腊蛇以闻。呜呼。乔年不能斩自成之馘。乃发其祖十六冢。献其颅骨。忠臣之愤哀哉。
遗诏
朕自登极十七年。上邀天罪。致虏陷地。三次逆贼。直逼京师。诸臣误朕也。朕无颜见 先帝于地下。将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可将文武。尽皆杀死。勿坏 陵寝。无伤我百姓一人也。
 右 毅宗皇帝遗诏。崇祯十七年二月甲申。李自成入彰德府。左都御史李邦华,右庶子李明睿。请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25L 页
南迁 不许。请 太子抚军江南。又 不许。三月乙巳。自成犯 京师。丙午。 皇后周氏崩。丁未昧爽。 毅宗崩于万岁山。臣谨案。 毅宗皇帝燕居庄敬。每晨起。盥漱栉发。冕服佩玉。见 上帝。然后视朝。闵仁元元。纲纪庶政。未始有一日之怠。尝朝昭妃刘氏于慈宁宫。辄坐而睡。昭妃怜之。戒勿惊。乃命尚衣谨护之。已而。 毅宗摄衣冠起而谢曰。每夜目不交睫。今在太妃之前。困不自持。昭妃为之泣下。 毅宗恭俭好学问。不喜声色。外戚诸臣。为 毅宗阴求美人。得陈沅。内于掖庭。 毅宗正色。敕陈沅。趣出宫门。适于人。无敢迟留。盖 毅宗制行之严。虽圣帝无以过之。其不从南迁之议。死于 社稷。有以也。今 殿下二十五年。 王下教追祀 皇坛。明大义也。初文正公臣宋时烈。命其门人文纯公权尚夏。立庙华阳。祀 神宗 毅宗二帝。大提学臣李縡。铭庙碑曰。华阳之谷。巴水之涯。有幽其宫。 天子之祠。穆穆 天子。万邦父母。仁湛渥厚。爰及东土。膊之磔之。除其虺螫。煦之濡之。奠之衽席。山清海晏。风挥日舒。藩邦再造。猗烈无初。赫矣 毅宗。非礼不动。 君死之正。百代攸
江汉集卷之二十六 第 26H 页
诵。四海化戎。 九庙崩燬。 帝视犹子。我莫视父。谁敌王忾。以白此冤。 帝有荩臣。曰我 宣文。宣文有臣。以凉义伐。寔天不吊。中途坏裂。有哭彻昊。磨厓之侧。兴复之计。归此 庙食。 天子万年。陟降孔迩。芒芒腥土。舍我奚止。穹天博地。欲报罔极。涧藻行潦。臣诚无射。悠悠江汉。万折必东。 先君之志。命此新宫。于皇 二圣。义尽仁至。摸天画日。臣岂敢议。惟以诏后。永叙厥彝。毋贰尔心。上帝临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