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江汉集卷之十二
江汉集卷之十二 第 x 页
江汉集卷之十二
 杂著
  
江汉集卷之十二 第 240H 页
大雅问
  桑柔
景源曰。史记。厉王三十七年。国人皆叛。袭厉王。王出奔于彘。太子靖。匿邵穆公家。国人围之。邵公乃以其子代太子。太子竟得脱。穆公与周公行政。谓之共和。厉王死。乃立太子为天王。是国人非废厉王也。邵穆公废之也。夫厉王无道之君也。天下孰不欲亡周邪。其流于汾水之上。亦且晚矣。然国人无内恃必。不敢持兵而向天子。何也。厉王积虐于天下。虽楚国之远于京师者。惧其虐而自去王号。盖三十馀年。诸侯疾首而听王之虐。矧国人不知大臣之意。而能叛之邪。且国人既叛其父矣。太子独安知穆公之不叛己而匿于其家邪。夫穆公。周之大臣也。见天子之无道。其欲行伊尹放桀之事者。其义已讲矣。于是国人倚穆公而叛。太子倚穆公而归。皆识穆公之意者耳。故废厉王而全太子。若穆公者。可谓社稷之臣欤。
有容曰。邵虎有社稷之大功。然亦有大辜。不可以功掩也。汾王得罪于国人。虽不可复也。太子贤。年且长。
江汉集卷之十二 第 240L 页
何不告于文人。而亟定其位。顾挟为奇货。颛行号令。使天下无君。至十有五年之久矣。向令汾王。有悔过迁善之望。如太甲居桐之日。则虎也犹有所待云尔。汾王之不能改。愚者之所明知。彼虎也。弗亟立太子。而欲何为哉。
景源曰。厉宣之际。知几全身。终不失人臣之节者。芮良夫一人而已矣。方荣公之用事。良夫争于王前而不听。又密见其僚友。告以国乱。僚友以良夫恐动人心。竟不之省。良夫念内乱将作。相率而入于不测之地。乃屏居田墅。力耕耘以代禄食。及厉王废。草莽之臣。既无力势。以救天王之祸。于是自伤其身之亡归。作桑柔。追怨厉王。犹麦秀之怨纣。非敢刺也。宣王之即阼。尹吉甫,邵穆公,樊穆仲之徒。出入风议。成功赫然。独良夫自桑柔以后。不复见于诗。岂其人已死而不遇宣王之世者邪。抑二雅残缺。宣王之诗多轶而不传者邪。不然。良夫老死田野。必不立于宣王之朝矣。今以诗考之。其言厉王之废也曰。灭我立王。继而自谓曰。进退维谷。良夫之志。可知也。然其事实亡传。忠义不彰。百世之下。吾无得而称之。讵不惜哉。
有容曰。忠臣谏君。必防患于始生。故其用力寡而收
江汉集卷之十二 第 241H 页
功大。然患之始生。其形未著。则言之者似不切。而听之者。无所动其心矣。故危机在前。而不知觉悟。终至于覆国亡身。可不哀哉。当厉王之初。诸侯畏服。天下无事。如此者三十年。若非荣公导恿之以利。则厉王未必为无道之君。然荣公亦当世之材臣耳。其始近于王也。以邵公凡伯之贤。犹不之诤也。独芮良夫深以为忧。其谏王之言曰。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生民之所怨甚多。此数言也而其志虑之所及。已在河汾之间矣。使厉王。深绎其言。疏荣公以谢天下。则岂有居彘之辱哉。故尝谓厉王之臣。爱君忧国。莫如良夫之为尤也。及共和之时。国之无君。十有五年。二相之号令举措。必有不厌于天下之心者。于是良夫之忧。反有甚于厉王之时矣。故宁欲力田代食。以洁其身。而不肯进于无君之国也。至今百世之下。读其诗而想其志。犹使人流涕。悲夫。
  云汉
景源曰。诗之记异。犹春秋之记异也。陨霜则月之。日食则日之。今云汉大雩之诗也。不时不月何哉。盖宣王之烈。出于忧旱。虽有此菑。适所以为周之祥。故诗人之意在乎忧旱。而不在乎时月与。或曰古人之为
江汉集卷之十二 第 241L 页
诗。惟记其时之所临见者。以辨其候。故日月方奥。春也。定之方中。冬也。黍稷方华。夏也。维北有斗。西柄之揭。秋也。如云汉所谓倬彼云汉。昭回于天者。亦记雩时之所临见也。夏小正七月。汉案户。案户者。直户也。云汉直户。而人所临见。故特书之。盖秋雩也。
有容曰。倬彼云汉。昭回于天。只是其雨其雨。杲杲出日之意耳。恐不必深考。然夏正七月。为周之五月。则云汉直户之候。正是闵旱之时也。如此观之。亦不害于诗意矣。
  崧高
景源曰。王室之卑。自崧高始。夫景阴阳以正方国。度经纬以立庙社。浚沟洫以分井疆。此匠人之事。不宜命天子之大臣也。申侯虽立盛功。而其爵侯伯也。召公虽主封建。而其位天子大臣也。今天子大臣。为区区一申侯。来营国邑。建其寝庙。积其糗粮。申侯由是必轻周。异日天子死于申侯之乱者。宣王有以致之也。春秋。书天王来锡命者三。来聘者七。讥名分之乱也。若使孔子。论春秋。起于宣王之际。则吾知召公之来营谢邑。亦见其讥也。
有容曰。甚矣。南夷之为周患也。自昭王南征弗复。而
江汉集卷之十二 第 242H 页
荆楚之种。实生其心。于时去文王四世矣。去康王一世矣。至昭王之子穆王。徐戎始入中国为乱。陵夷至于夷王,厉王之世。上之德威。益不足以怀远。而又无奔走折冲之臣为之方伯。则于是熊渠僭号。东侵庸西伐扬粤之地而有之。淮夷入寇。虢仲败焉。夫二南之化。称于诗者盛矣。康王之末。邵公犹治南国。则其去圣贤若是之未远也。然数世之后。其凭陵跳踉。又若是之无惮也。此不特周之纪纲颓弛。有以致之也。亦繇南国人心。轻剽反覆。无根固之性。故得贤王良伯。御之有道。则易以服蛮夷。而进于中国。御之一失其道。则涣然离畔。中国变为蛮夷。其势固然矣。宣王即位于王室弊坏之后。其南顾之忧。固未尝须臾忘也。故必得王之元舅。国之世臣。而文足以绥民。武足以靖乱如申伯者。然后始可使保釐南土。故其诗曰。我图尔居。莫如南土。往近王舅。南土是保。又必待天子之大臣。而世职大封之礼如邵虎者。以定其都邑。而修其城池。正其经界。而彻其田赋。然后申伯之体势重。故其诗曰。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邵伯既营。谢矣申伯。亦归国矣。今庶几纲纪百蛮。藩屏于周。而永无南土之忧。故其诗曰。申伯番
江汉集卷之十二 第 242L 页
番。既入于谢。周邦咸喜。戎有良翰。黍苗卒章。亦曰。原隰既平。泉流既清。邵伯有成。王心则宁。盖言非邵伯谢功不成。而南土不可镇。王心不得安矣。观于二诗。则其时事势可知。而宣王知虑之周。亦可见矣。来谕讥其待诸侯太重。恐未察也。骊山之事。良由申侯子孙。心利平王。以启其祸尔。岂宣王优礼藩臣之过邪。韩之始封。邵康公以燕师。为筑其城。仲山甫以冢宰。筑齐城。盖大臣之经营侯国。周家之常政也。
有容曰。揉万方。非一藩侯之事。万恐南字之误也。
景源曰。南字殊稳。然孟子称不以辞害义。虽曰申伯之德。足以治万邦。意亦不妨。学者当活读。
  烝民
景源曰。城齐。外事也。补阙。内事也。天子之左右既无人。则一仲山甫。岂可遣邪。自古人君。能容谏者鲜矣。仲山甫之在内也。尝好为极谏。彼宣王必心恶之。而有此命也。烝民之卒章曰。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又曰。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山甫之心与吉甫之言。皆如此。是必见宣王之德衰而忧之耳。
有容曰。以樊侯之贤。而逖王左右。则王躬之保。衮职之补。谁当任其责邪。此尹吉甫之所深忧。而宣王之
江汉集卷之十二 第 243H 页
不终令德。亦可卜矣。子言是哉。
景源曰。传称仲山甫荐鲁孝公于宣王。以谓肃神敬老。赋事明刑。乃立为鲁侯。诸侯由是不睦。今烝民称仲山甫既明且哲。夫明哲者。知人之谓也。若仲山甫者。岂足为明哲之士哉。传之所称是。则诗之所称过矣。
有容曰。鲁武公以括戏见。而王立戏为鲁嗣。仲山甫谏而不听。既而括之子伯御。弑懿公自立。则王讨而杀之。问谁当嗣者。而仲山甫以孝公对。孝公嗣位二十有八年。无失德。见于史者。安知其贤不如樊侯之言乎。史称诸侯不睦。非以立孝公也。盖追怨宣王弃嫡立庶。自坏先王之制。而驯致鲁人三易其君。故其心不睦也。不然。孝公固懿公之弟。括子既不可用。则非孝公之立也。谁当立而诸侯不睦乎。
  韩奕
景源曰。韩侯蹶父。非贤人也。崧高。吾见其嘉申侯之德也。烝民。吾见其颂樊侯之德也。惟韩奕褒其山。而不褒其人。韩侯岂贤与。爱女。当予法家。择婚。当取吉士。今蹶父求其富而不其德。蹶父岂贤与。夫蹶父取厉王之子以为妻。韩侯取蹶父之子以为妻。蹶父用
江汉集卷之十二 第 243L 页
是道以求韩侯。则厉王之求于蹶父者。亦可知矣。夫为女子择婿。人之伦也。而取舍之际。背公而徇私。其伤于风俗如此哉。辅汉卿以蹶父。为贤卿士。非也。
有容曰。所论甚当。彼蹶父。辅氏何据而知其贤也。
  江汉
景源曰。君人者。天地百神之主也。父亡而子嗣。祖死而孙承。礼之常也。人臣虽有所效力于其间者。未为其功也。故先王之叙六功也。辅成王业之谓勋。保全邦家之谓功。法施庶民之谓庸。以劳定国之谓劳。制治成事之谓力。剋敌出奇之谓多。若定策树嗣子之功。不与于数。非阙之也。盖君位之授受予夺。一由于天心之至公。人臣未尝有私恩也。故自以结恩而骄其主者。人臣之贼也。自以受恩而德其臣者。人主之过也。不骄不德。臣主俱忘其恩。然后可尔。当宣王之匿邵穆公家也。国人围之。穆公乃以其子代宣王。宣王竟得脱。立为天子。而不以为恩。及穆公平淮夷。始以战功赐土田。夫杀其子以生其主。爱之至深也。立以为天子。恩之至盛也。穆公施而不有。宣王识而不录者。何也。以大位天之所命。人臣无私恩也。向使宣王报功于江汉之前。则穆公之所以为忠者。孰知其
江汉集卷之十二 第 244H 页
出于理义之正邪。后世之臣阴怀大利。饰为残忍之行。以私其君。责报于他时。有不充于其欲。则恚且怨。几何其不为乱也。平王之初即位。以晋侯有翼戴功。赐秬鬯弓矢及河内附庸之地。王室遂乱。吾于是知宣王之为世宗与穆公之为穆公。皆由忘恩也。周勃逆文帝。请间于渭桥。授天子玺于马前。及践阼。阳阳有骄色。丙吉脱皇孙于长安狱。卒绍大统。而噤其口。不言旧恩。是二者。虽若有间。然其为恩。介于其心。或忍而不出于口。或不能忍而出于色。其不浩然而忘。泊然而在者。未始不同也。岂如穆公之事君。犹他臣一切无心哉。诗曰。无然畔援。无然歆羡。此之谓也。夫庆赏刑威。驭民之柄也。为人君者。既不可以亲厚。亦不可以疏薄。今为推奉之功。而爵之赏之。虽有罪而又赦宥之。其如他臣何。故穆公待其平淮夷而后。始有赏焉。其册曰。文武受命。召公维翰。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肇敏戎公。用锡尔祉。若穆公不敏。淮上之功。宣王不锡其祉矣。呜呼。下不以所立为私君。上不以所戴为私臣。有功则与众同赏。有罪则与众同罚。此恩义之所以获全也。
有容曰。周勃,丙吉之论。尤当。后之居成功者。绛侯之
江汉集卷之十二 第 244L 页
戒。而邵伯之法哉。博阳其邵绛之间乎。
景源曰。常武之诗。后江汉。何失序也。孔子自卫反鲁。然后雅颂各得其所。今失序何。诸儒乱之也。何以知诸儒乱之而失序也。以其诗知之。盖此诗为宣王亲征而作。徐虽处淮浦之间。号为小狄。而使天王帅六师而亲征。则其为患于中国必甚矣。当徐国之未平也。焉可谓之时之无争。又焉可谓之天王之心之安乎。江汉曰。时靡有争。王心载宁。此淮南之役。宜后于常武者也。杨州去徐远。京师去杨州加远。譬之人身。京师首也。徐左掖也。杨胁也。宣王以英武之姿。且有方叔,邵虎之帅。凡大军旅。必慎于谋犹而后发。岂千里县师。舍左掖而趣胁哉。此淮北之役。宜先于江汉者也。
有容曰。二雅之时世次序。或有不可考者。非独常武也。
  常武
景源曰。殷之取士广。周之取士狭。取士广。故傅说拔于草茅之中。以总百官。取士狭。故邵,申,程,樊之才。出于世臣。而不出于微贱。此二代之制。所以不同也。昔者。武王以世官为纣之罪。据商制而言之尔。非然则
江汉集卷之十二 第 245H 页
周官亦世也。奚咎纣哉。常武序皇父之世曰。南仲大祖大师皇父。其重世臣。盖如此。故及其衰也。周以尹氏乱。鲁以三桓削。晋以六卿亡。祸所从来矣。
有容曰。有周世卿之祸。由于大臣权重。武王之崩。周公践阼九年。则一天子矣。厉王之放。邵公颛国十有五年。则又一天子矣。大臣之权。不亦重乎。然幸而得周邵耳。其不幸而得尹氏。则私其权柄。以延于孙子。势煇威积。然后立一王于王城。居一王于狄泉。以厚其党与。而天下拱手。莫敢正也。此非世卿之祸乎。虽然。世臣不可不用。其于国也。席宠也重。树势也固。有民庶之望焉。有典章之故焉。故夏之兴也以靡。商之昌也以陟。周之复也以樊,邵。要之。人君择其贤者而用之耳。未可一槩论也。
  瞻卬
景源曰。介狄者。介于狄也。明幽王不知妇寺之祸大于戎狄而舍之也。诗人之言。循常而不诡。由情而不巧。岂诚以犬戎未然之祸。谓自于妇寺乎。若以为中国必有犬戎患则是矣。引晋语之女戎。以妇寺为狄。非也。戎者兵也。狄亦可以为兵邪。
有容曰。有内嬖者。必有外患。诗人非强为之说也。然
江汉集卷之十二 第 245L 页
必以介狄为言者。想其可忧者。夷狄为尤甚耳。下文云维予胥忌。岂尝有以此谏王者。而王不之悟。又疏之欤。
  召旻
景源曰。序。以召旻。为凡伯刺幽王诗。申氏。谓尹伯奇谏王而作是诗。皆无明證。而考其诗。若有所指。其三章曰。我位孔贬。申之曰。胡不自替。卒章曰。维今之人。不尚有旧。此必因元老旧臣之被贬。而小人代居其。位。故诗人责之也。盖是时。苏公为暴公所谗。遂去其位。作诗以绝之。岂其僚友。又为此诗以刺王欤。
有容曰。自古亲小人者。必先弃其老成。然后群小得乘间而进。此诗既为任用小人而作。则其旧臣之被斥。自可知矣。然当幽王时。耆德之臣见疏于王者。不一其人。若必以苏公当之。则固矣。
江汉集卷之十二
 论
  
宋太宗论
太宗躬俭。罢女工。毁左藏库金银器。始以赭垩。易宫殿所饰彩绘。辍内外力役土功。亲耕籍田。置农师。作稼穑诗。以赐近臣。止羽猎。放道士。斥巫师。幸国子监。命孙奭讲尚书。李觉讲周易。赐以束帛。诏有司。求大
江汉集卷之十二 第 246H 页
射仪。敕诸州。无得献珍禽奇兽。然史称淳化二年三月大旱蝗。赐参知政事吕蒙正诏曰。朕将自焚。以答天谴。何其过也。自古人君。遇天谴。恐惧修德而已矣。未闻有自投水火而死之者。当尧时洚水逆行。鸿洞于天下。草木溃茂。鸟兽偪人。蛇龙遍于中国。尧以为忧。故书曰。下民其咨。有能俾乂。是帝尧得人治水。而未尝为民自溺也。周宣王遇旱警省。率道慎行。以格皇天。故诗曰。大命近止。无弃尔成。是宣王敬天求雨。而未尝为民自焚也。太宗贤圣。上不及于帝尧。下不及于宣王。而欲自焚以答天谴。亦见其要誉之过也。且太宗祷雨不应。而未几。幸金明池。御龙舟而为之娱。燕群臣于琼林苑。则其心岂肯自焚哉。徒为诏书赐蒙正。以欺群臣。呜呼。群臣虽可欺也。而上天其可欺邪。故书曰。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太宗矫情以干誉。其违于道也亦明矣。如是而上答天谴者。未之有也。
宋仁宗论
御史唐介。劾潞国公文彦博。仁宗大怒。初贬为秦州别驾。明日改英州别驾。遣中贵人护送之。又赐介金。赏其直。遂罢彦博。为忠武军节度使知永兴军。然臣
江汉集卷之十二 第 246L 页
以为仁宗之心。为温成皇后张氏。欲讳其恶。何其苟也。初彦博知蜀郡时。其夫人以蜀所出灯笼锦。献于张氏。而彦博实不知也。其后彦博拜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而不知张氏之力也。及张氏侍宴端门。服所谓灯笼锦者。仁宗怪而问之。张氏对曰。彦博以妾待罪后宫。故有此献。仁宗不乐。已而。介奏彦博事。坐贬英州。然仁宗遣中贵人护送之。以谢天下。何也。张氏始服灯笼锦。仁宗已知彦博之所私献也。故内耻张氏之服。外惭彦博之馈。赏介之言。将以解天下之谤也。方彦博被介之劾。适在殿上。介面责之。彦博拜谢而不已。仁宗下诏罢彦博。然张氏受灯笼锦。宫闱之羞也。而仁宗为张氏讳。终不以端门之服。彰其恶。旌介之直以辟嫌。是其心苟而已矣。然介自英州。召为殿中侍御史。彦博亦自永兴军复召。为同平章事。彦博奏介向所言。实中臣病。愿陛下益尊宠之。介由是入天章阁。为待制。孟子曰。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夫灯笼锦。非彦博之所尝献也。夫人之献也。非仁宗之所尝受也。张氏受之也。然彦博知夫人之恶。荐言者以明其志。仁宗知张氏之恶。赏言者以章其德。与孟子所谓民
江汉集卷之十二 第 247H 页
皆仰之。无以异也。
宋英宗论
人杀其母。而不能复母之雠。非孝子也。况天下之所母事者。一朝被弑。而臣子不复其雠。不可以明人伦也。母之于父服。虽有降一等者。然人子居父之雠。不与之共天下也。居母之雠。其可与之共天下乎。郭皇后在瑶华宫。仁宗念之。遣使者存问不绝。属小疾。命中贵人阎文应。挟医往视。后数日。郭氏暴崩。文应阴鸩而弑之也。仁宗悼伤。乃追复皇后位号。至英宗时。郭氏犹不祔太庙。而文应弑逆之罪。亦不问也。诗之白华。申后之所作也。其诗曰。英英白云。露被菅茅。刺幽王不如白云之露菅茅也。郭氏出居瑶华宫。仁宗遣使存问之。密诏召入。其崩也。追复位号。是仁宗闵念之恩。犹白云下降之泽。而郭氏蒙被宠灵。殆过于菅茅之露也。与申后白华之诗。固不同焉。然文应敢行弑逆。而英宗不复其雠。乌可谓明人伦邪。记为父后者。为出母无服。使郭氏未复位号。则英宗为先帝后。于郭氏诚无服也。然郭氏既复位号。为天下母。则谥册不可以不上也。祔礼不可以不行也。文应之罪。不可以不族诛也。且仁宗始黜郭氏。颇悔之。赐以乐
江汉集卷之十二 第 247L 页
府。及其崩也。诏追复皇后位号。孰谓郭氏于英宗。为出母也。初郭氏封为仙师。文正公范仲淹。率谏官伏閤争之。使仲淹在英宗时。则安知不率谏官。请诛文应也。呜呼。英宗事先帝。能尽礼矣。于郭氏。亦当事之以先后之礼。而有司不为郭氏上谥册。以祔太庙。又不正文应之罪。以明人伦。可不痛哉。
宋徽宗论
甚矣。徽宗之不畏天也。自元年正月以来。有赤气起于东北。亘西南。中函白气。及将散。复有黑祲。在其旁。给事中任伯雨言。赤气起于东北。散而为白。此夷狄窃发之證也。然徽宗不少恐惧。作艮岳。置花石纲于苏州。凡山谷一花一石。辄封识。覆以黄帕。自江淮。舳舻相衔而下者。千里不绝。故齐民中家破产鬻子女。以供其役。怨者嗷嗷。天命乌得而不绝也。凡人君之可以丧德者。有四焉。曰观。曰逸。曰游。曰田。鲁隐公五年春。公将如棠观鱼者。僖伯固谏。公不听。遂往。陈鱼而观之。故经曰。公观鱼于棠。明隐公以观丧德也。商王受以酒为池。使男女裸而相逐。故书曰。荒腆于酒。不惟自息乃逸。明商王以逸丧德也。周厉王不修国政。戏豫驰驱。不知天谴之可畏。故诗曰。昊天曰朝。及
江汉集卷之十二 第 248H 页
尔游衍。明厉王以游丧德也。夏太康盘乐无度。乃田于洛水之南。有穷后羿距于河。其弟五人皆怨之。故歌曰。外作禽荒。禽荒者。田猎之谓也。明太康以田丧德也。周公曰。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夫成王夙夜兢兢。不敢荒宁。则其心虽欲玩物。不可得也。顾安能观焉逸焉游焉田焉邪。然人君不知无逸。则观焉逸焉游焉田焉。皆玩物也。此周公之所以为戒也。夫花石出于远方。非常贡也。而徽宗日遣使者以取之。虽在江湖不测之渊。必得乃止。当时如有周公者。必能尽言。不特作无逸一篇而已也。方徽宗内禅之际。始下诏。罢花石纲及金人。入含辉门。凡冕服,车辂,卤簿,九鼎,八宝,图书,圭璋,钟磬,尊彝,工匠,技艺。无不一空。则花石不足论也。自古人君役耳目。而不玩物者。未之有也。然玩物以丧天下。岂独花石也哉。
宋钦宗论
靖康之初。贬太师魏国公蔡京。为秘书监。安置儋州。贬太傅楚国公王黼。为崇信军节度副使。安置永州。贬太师广阳郡王童贯。为左卫上将军。安置吉阳。臣以为钦宗去奸。而善补上皇之过。不亦孝乎。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
江汉集卷之十二 第 248L 页
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盖献子能用贤臣。而又能施以仁政。此庄子之所以不改也。诚使献子。用不贤之臣。而又施不仁之政。则庄子宁不可改邪。夫京,黼,贯三奸者。上皇之臣也。如无罪也。则钦宗必不改也。然京建议凿三山。作天成,圣功二桥。置宣化库。括天下商贾之财。黼结宦者。夺昭德坊许氏第。侍宴苑中。为伶人。躬自俳谐以献笑。贯适三吴。求书画奇巧之物。贡于上皇。拜武康军节度使。宣抚九镇。使钦宗不去三奸。则无以补上皇之过也。夫庄子不改献子之臣。献子之政。诚难能也。若钦宗则必改上皇之臣。上皇之政。然后可谓难能也。蔡仲之命曰。尔尚盖前人之愆。钦宗之谓也。且金人之邀上皇也。钦宗曰。上皇惊忧而有疾。必欲之行。朕当自往。遂如青城。此其志欲为上皇代之死也。不然则钦宗何故弃天下。而自往金人之壁乎。臣为钦宗。未尝不怜其孝也。世之君子论上皇亡国之罪。无不愤恨。然钦宗既不失德。声技音乐。又无所好。而飨国未尽二年。从上皇幽五国城。可哀也已。
宋理宗论
史弥远奏杨太后。立理宗。为天子。理宗即位。命孟珙
江汉集卷之十二 第 249H 页
率师伐金。入蔡州执其参政张天纲。函其主守绪之骨。告于太庙。复徽,钦二帝之雠。然世言理宗交结史弥远。遂立为帝后。虽有伐金之功。不足称也。是不然。金执二帝。自青城。徙之燕山。自霫郡徙之韩州。父子崩于五国城。凡太祖太宗以来。大璜,文鼎,天球,景钟。迁于金源。此百世必复之雠也。然高宗受命中兴。既不得迎还二帝。孝宗承之。秉大义。以图中原者久矣。又不得沫血北征。深入金源而灭其族。独理宗践阼之初。为二帝欲复其雠。遣孟珙与蒙古兵。围蔡州。立宋旗帜。金人望之。皆震恐。及城破。守绪自缢于幽兰轩。参知政事张天纲为所俘。金源遂灭。而徽,钦二帝之雠始复。孔子曰。桓公纠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夫理宗得孟珙之力。纠合外国。以畅其仁。与桓公未之有殊也。乌可以交结弥远为之罪。而不予其功乎。且理宗跻汝南伯周元公,河南伯程纯公,伊阳伯程正公,郿伯张明公,徽国朱文公。从祀孔子。诏表章文公集注。以教学者。可谓贤矣。然宁宗册济王竑。为皇子。告于天地宗庙社稷。位号已定。而弥远矫诏废之。放于湖州。逼杀之。惜乎。理宗不能复皇子位号。建庙湖州。而立其后也。何以慰天下
江汉集卷之十二 第 249L 页
之心邪。
宋端宗论
宋室将亡。而杨氏以一妇人。立端宗。间关海中。以存赵氏。岂非天耶。自宋以来。皇太后保右天子。有功于社稷者。于哲宗时。则太后高氏是也。于高宗时。则太后孟氏是也。于端宗时。则太后杨氏是也。高氏垂帘听国政。召温国公司马光,申国公吕公著。并命为相。黜奸臣。罢新法。朝廷清明。中国乂安。故号为女中尧舜。孟氏废居瑶华宫。号玉清妙静仙师。京师陷。六宫北迁。而孟氏以废独存。乃遣其兄子忠厚。迎高宗。立为天子。杨氏初选为美人。进封淑妃。元兵既陷临安府。恭帝北迁。杨亮节遂负端宗。徒步七日。抵温州。杨氏乃遣二宦者。以兵八人。迎端宗于温州。遂册立为天子。此三后。皆有大功。而杨氏志节卓卓。非诸妃之所能及也。史称端宗如温州。至江心寺。见斧依在于寺中。即高宗南迁之时御座处也。众相率哭斧依下。遂推端宗。为天下兵马元帅。五月。端宗入福州。已而践位。诚可谓天之所定也。是时杨氏听国政。以文天祥为右丞相。兼知枢密院事。天祥提兵取梅州。由兴国县。出江西。入会昌县。又取雩都。围赣州。未几。端宗
江汉集卷之十二 第 250H 页
弃群臣。呜呼惜哉。杨氏又立皇弟炳。为天子。炳投海死。杨氏闻之。大恸曰。未亡人间关海中。而终不死者。为赵氏六尺之孤尚有。可望尔。今天命已绝于宋。未亡人复何言哉。遂赴海而死之。夫天祥忠于宋室。而杨氏虽入后宫。为天下母。亦尽其节而已矣。何其烈也。
宋宗室论
自古帝王有天下。封建子弟。为列国。所以藩辅京师也。故诗曰。大邦维屏。大宗维翰。其是之谓欤。臣读宋史。至太祖太宗之后。遍于天下。与庶人无甚相远。未尝不惜其沦落。有封建之名。而无封建之实也。信王世开幼好学。事继母孝。抚孤侄如己之子。宫官吴申为御史。荐其文行。累召不赴。神宗下诏褒异之。召对便殿。论事甚众。欲以为宗正固辞。乃进一官。已而薨。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献敏。冀王惟吉生踰月。太祖命辇至内庭。择二女媪养视之。太祖崩。昼夜哀号。孝章皇后慰谕之。始进饘粥。惟吉好学善属文。孝章皇后亲为栉沐。惟吉既长。每诵诗。至蓼莪篇。涕泗交下。诸宗室皆推其行。及薨。下诏赠太尉。谥曰贤孝。周王元俨好文词。喜聚图书。寡嗜欲。仁宗即位。元俨恐为
江汉集卷之十二 第 250L 页
太后所疑忌。深自沈晦。因阖门谢绝人事。不预朝谒。太后崩。陕西用兵。上所赐钱五十万。以助边费。尝问翊善王涣曰。元昊平未。涣对曰。未也。曰。如此。安用宰相为。未几薨。谥曰恭肃。循王士袅有大志。高宗即位。诏遣士袅。谒陵寝。遂入柏城。披榛莽礼毕而还。秦桧议与金人和。数言事。为桧所嫉。及岳飞被诬下狱。士袅争曰。中原未定。戮及忠臣。是陛下忘太上皇。而不欲复中原也。桧大怒。遂贬建州。十二年薨。赠太傅。呜呼。四王于宗室。最有贤行。而终身不得见用。凡太祖太宗之后。为庶人者。不可胜数。虽欲效屏翰之功。其可得邪。
宋儒林论
孟子曰。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言杨墨充塞仁义。则人皆无父无君。以陷于禽兽。而大乱将起也。故曰。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夫象山陆氏之学。出于禅。又非杨墨之所可比也。而宋史列之儒林。与孟子之距杨墨者。亦异矣。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
江汉集卷之十二 第 251H 页
也。使陆氏列于儒林。亦见其乱道德也。陆氏尝谓学者曰。目自能明。耳自能聪。事其父自能为孝。事其兄自能其悌。不必他求。此之谓良知良能。故学者尊信陆氏。而不趍于禅者。几希矣。然陆氏好为人师。与朱文公至白鹿洞。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学者至有泣下者。文公曰。陆氏流于异学。而其说能变化人。使人朝异而晡不同。其流害尚未艾也。其后 明兴陆氏之道。行于天下。王守仁遂师其言。以良知良能之学。教其弟子。于是乎道德乱矣。然则宋史以陆氏。列之儒林。恶可谓距诐行放淫乱邪。夫吕伯恭陈同父与陆氏俱载传中。而伯恭同父之学。列之儒林。固可也。至于陆氏。则不可列之儒林也。说者曰。陆氏之学。固自卓然。其徒传习。而亦有能修其身。能治其家。以施于政事之间者。是亦儒林而已矣。岂不可与吕伯恭陈同父。载于一传邪。曰。荆人冠周之冠。服周之衣。歌鹿鸣四牡之诗。揖让于孔子之门。则进之可乎。夫入于幽谷。亦可以迁于乔木。然南蛮鴂舌之人。终不可变也。如之何其进于儒林也。
宋文苑论
文章之可以近于道者。几希矣。自周之衰。凡天下之
江汉集卷之十二 第 251L 页
为文章者。不溺于杨墨之学。则必溺于申韩之术。不溺于申韩之术。则必溺于苏张之学。能本原周公以来。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声明教化。英华威仪之所由始而发挥之。其文章粹然一出于六经之道者。臣未之见也。故记曰。耻有其容。而无其辞。耻有其辞。而无其德。此之谓也。宋兴穆修,苏舜钦。始为文章。行于天下。而制作与古不类。又安能近于道也。及庆历嘉祐之际。朝廷清明。郡国宁一。而天地晶朗之气。在于星则为含誉。在于人则为文章。然文章近于道者。其惟欧阳文忠公,曾文定公乎。孟子曰。君子之所养。可知已矣。文忠公本于韩愈。行之以史迁之逸。昌之以正雅之和。文定公本于刘向。裁之以班固之密。泽之以秩礼之美。此二公。学术不深。而文章折中六经。粹然有近于道者。百世之下。览二公文章之妙。则天地晶朗之气。亦可见也。臣闻之。言不合乎先王者。不可以为道。二公之言。未尝不合乎先王。则其为道也不亦正乎。若苏氏父子兄弟。出于纵横。而放于绳墨之外。及其晚节。又依归于释氏。非君子之所可取也。至于后世能言者。不本于道。修饰章句。穷极粉泽。虽欲为文忠公温润。文定公峻洁。不可得也。其悖者。放弃礼
江汉集卷之十二 第 252H 页
法。得罪于先王之教。而莫之悟也。然人之有文章。犹天之有云汉也。世之人君。苟能明先王之道。作成贤材。则文章如二公者。郁然而兴。辉然而起。与云汉何以异哉。
宋忠义
自古忠臣。死于国者诚多矣。如受命为大将军。躬率六师。冒白刃而死之。或补吏守国疆土。城陷而能死其事。或奉使万里之外。囚羁久之。卒不屈。死于异域。此所谓全节之臣也。然犹不若独立庭争。正色直言。犯斧钺之诛而不避也。史称胡铨上封事。请斩秦桧,孙近,王伦三人之头。竿之藁街。金人闻之。壮其忠。使人募本。直千金。三日得之。君臣动色叹曰。中国有人矣。奉皇太后以归之。自是。戎马不南牧者二十四年。铨之功也。吕祖泰上言。请斩韩侂胄,苏师朝。中外大骇。谏议大夫程松言。祖泰有当诛之罪。今纵不杀。犹当杖黥窜远方。乃杖之百。贬钦州牢城。收管道。出潭州。钱文子为醴陵令。私赆其行。侂胄诛。始访祖泰。雪其冤。邓若水言。史弥远逐济王。并杀皇孙。曾未半岁。使济王薨于湖州。非终天之愤乎。宁宗不豫。而弥远欲成其诈。此其心。岂复愿先帝之生哉。先帝不得正
江汉集卷之十二 第 252L 页
其终。陛下不得正其始。弥远虽死。宜发冢而斩其尸。以谢先帝之灵。坐贬通判宁国府。遂不复仕。自宋室始兴以来。敢谏者不可胜数。而三臣号为刚方。虽谓之独立庭争。正色直言。犯斧钺之诛而不避。亦庶几焉。曾文定公曰。势穷不得不死。虽中人可勉焉。维历忤大奸。颠跌撼顿。至于七八。而终始不以死生祸福为秋毫顾虑。非笃于道者。不能如此。然则三臣。其可谓笃于道者欤。
宋孝义论
孝也者。事父为难。而不若事君之难也。事君为难。而不若事天之难也。故事父者。孝之始也。事君者。孝之中也。事天者。孝之终也。夫君子拂髦搢笏。左佩纷帨。右佩玦捍。昧爽而朝。日出而退。父命呼。唯而不诺。手执业则投之。食在口则吐之。走而不趋。父有过。下气柔声以谏之。父不悦。挞之流血。不敢疾怨。故孝经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此之谓也。事父之礼。犹如此。况于事君乎。夫君子将适公所。史进笏。书思对命。既服。习容观玉声乃出。揖私朝。煇如也。君命召。一节以趋。二节以走。行不举足。立则磬折。有谏而无讪。故孝经曰。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江汉集卷之十二 第 253H 页
此之谓也。事君之礼。犹如此。况于事天乎。夫君子敬天之怒。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虽夜必兴。衣冠而坐。存其心。养其性。穷神知化。仰而不愧。俯而不怍。夙夜匪解。以践其形。不忝于上帝。故孝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此之谓也。能事其父而不能事乎君者。未之有也。能事其君而不能事乎天者。亦未之有也。故曾子曰。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呜呼。孝之所以为教者大矣。宋史列孝子之行。自李璘至于郑绮。凡七十四人。此所谓孝之小者也。何足道哉。然醴泉,甘露,灵芝,异木。由孝子至行所感。世世不绝。盛矣哉。
宋隐逸论
孔子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鲁国未尝无其人。而孔子未之见也。则其人终不可见邪。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盖接舆隐者也。而非孔子所谓其人也。丈人有荷蓧者。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
江汉集卷之十二 第 253L 页
夫子。植其杖而芸之。子路拱而立。盖丈人。亦隐者也。而非孔子所谓其人也。孔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子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孔子叹曰。果哉。末之难矣。盖荷蒉。亦隐者也。而非孔子所谓其人也。孟子曰。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故孔子谓颜子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此孔子所谓其人也。传称颜子问为邦。孔子告之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盖颜子王佐之才。故孔子告之以治天下之道也。不然。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而已矣。恶可以行天下之义。达天下之道哉。宋之隐者。如陈抟,魏野,林逋三君子。避世不仕。然如论王佐之才。则三君子皆非其人也。然则抟之学神仙。野之学琴。逋之学画。不足以行天下之义。达天下之道也。易传曰。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非颜子。其孰能与于此哉。
宋隐逸论
隐居之士。与鱼鳖而为之群。有足乐者。然终身无所知名。岂非其果哉。臣读秦风。至蒹葭诗。未尝不喟然
江汉集卷之十二 第 254H 页
而叹也。始秦盛时。有夏屋以待贤者。其后世。礼貌寖衰。而贤者每食不饱。及君薨。以人为殉。虽百身不可赎也。由是贤者。知秦之不足事。又惧其不能自全。遂隐去。不欲人知。故其诗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夫秋水方盛之时。白露未晞。逆流而上。既不可得。顺流而下。又不可得。虽伊人在水一方。而莫之从也。宋绍圣中。有渔翁不知其名。每棹小舟。游松江。往来波上。扣舷饮。酒酣。歌而自得。闽人潘裕。过吴江。见而异之。揖渔翁曰。先生气貌。非渔钓之徒也。愿赐绪言。以发蒙陋。渔翁曰。君能过小舟语乎。裕于是欣然过之。渔翁曰。吾遁迹于此三十年矣。唯饱食以嬉而已。尚何所事邪。裕曰。今圣明在上。盍出而仕乎。渔翁笑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吾虽不能栖岩穴。然吾闻养志者。忘形。致道者。忘心。心形俱忘。视轩冕如粪土耳。裕曰。敢问居室所在。渔翁曰。吾姓名不欲人知。况居室乎。遂揖。使裕反其所。鼓枻而去。与蒹葭诗。所谓伊人。无以异也。以时考之。盖绍圣党锢之始也。安知渔翁非元祐诸公之徒邪。诚使渔翁。不避世。则绍圣党锢之际。其不与元祐诸公。偕投海外者。未可知也。呜呼。渔翁岂所谓知几其神者乎。
江汉集卷之十二 第 254L 页
宋烈女论
丈夫死。妇人寡居。有寇至则如之何。曰。妇人摄丈夫之事。可以御之。然则释妇人之服而御之乎。曰。妇人如从军旅。去其笄而冠其冑。脱其襦而被其甲。执晋鼓以整三军而誓之。左右有熊虎之旗。有鸟隼之旟。有龟蛇之旐。三鼓振铎以应敌。妇人之军。何以异于丈夫之军乎。然诗曰。元戎十乘。以先启行。元戎者。丈夫之谓也。非妇人之谓也。易曰。长子帅师以中行也。长子者。丈夫之谓也。非妇人之谓也。故其行师也。授之钺以骏其威。与之剑以赫其灵。赐之弓矢以昭其功。若妇人则行不踰阈。言不出梱。燕不受酢。绎不尽饫。其出门。壅蔽其面。未尝有专制之义也。门庭有寇。则妇人虽可御也。及寇退。则脱介冑。而反女服何也。朱干不可以施闺门也。宋烈女汀州晏氏。夫死不嫁。绍定中。寇入宁化。晏氏乃依黄牛山。自为一砦。已而。寇遣数十人来。索妇女。晏氏召其田丁。谕曰。汝曹衣食我家。今狂盗来求妇女。意实在我。汝念主母。各用命。因解首饰。悉与之。田丁感激。于是晏氏自搥鼓。诸婢鸣金。以作其勇。寇败走。晏氏又与王万金。析黄牛山。为五砦。选其少壮。为义丁。互相应援。寇屡攻。终不
江汉集卷之十二 第 255H 页
能克。事闻。下诏封晏氏为恭人。仍赐冠帔。呜呼晏氏。以妇人。能捍大难。其义勇为诸将首。而天子诏封恭人。使晏氏。副笄如初。正天下妇人之道也。
宋宦者论
凡天下国家之祸。必有其几。故君子见于未然而逆折之。若迟一日。则其几已不可折。而天下国家之祸。终不可救矣。故易传曰。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此之谓也。当仁宗之立皇子也。宦者。任守忠欲立昏弱。以徼大利。及英宗即位。皇太后垂帘听政。守忠造不测之说。离间两宫。太后不乐。为韩琦具道英宗不逊状。后数日。英宗谓琦曰。太后待朕无恩。由守忠离间之说也。司马光请斩守忠。英宗未行。琦遂坐于政事堂。招守忠。立之庭下。质责曰。汝罪当死。贬保信军节度副使。蕲州安置。取空头。敕填其名而逐之。即日押行。使守忠不去掖庭。则英宗母子之恩。必不可保矣。琦之所以贬守忠者。盖已逆见其几矣。故太后得全其恩。而英宗得全其孝。琦之功也。至光宗时。宦者陈源,杨舜卿,林亿年离间三宫。会宁宗有疾不豫。孝宗购天下名药。俟宁宗至重华宫。欲授之。源等谗于皇后李氏曰。上皇合药一
江汉集卷之十二 第 255L 页
丸。俟乘舆朝重华宫。将投之。有如药丸有不虞。奈社稷何。李氏疑之。谓宁宗曰。上皇有废立之意。宁宗由是内忧惑。不朝上皇。而父子君臣之伦。遂绝矣。使大臣如琦之忠。则源等立贬远方。又安有离间之变乎。自古宦者居人君前后左右。不离间人君之心者。几希矣。世之人君待宦者。不可以不严而慎也。
宋佞幸论
古之善制夷狄者。非弓矢之能有威也。非甲冑之能有武也。非斧钺之能有功也。必先黜佞幸小人。使夷狄有所畏服而已矣。盖小人阴也。夷狄亦阴也。小人道长。而夷狄之道不长者。未之有也。小人道消。而夷狄之道不消者。亦未之有也。周幽王登进佞幸。命皇父为之卿士。而家伯为之冢宰。而仲允为之膳夫。小人极盛。于是犬戎叛周室。幽王崩于骊山下。故诗曰。舍尔介狄。介者大也。凡卿士,冢宰,膳夫。无非狄也。是周室不待犬戎。而幽王骊山之祸。发自小人也明矣。宋室凌夷。以及于徽宗之世。佞幸颛政。王黼为太傅。封楚国公。而朱勔为宁远军节度使。小人方盛。故女真引兵渡河。围太原。遂入青城。呜呼。夷狄与小人。皆阴类也。小人得志。则夷狄从而入寇。固其理也。况黼
江汉集卷之十二 第 256H 页
则基乱于内。而勔则流毒于外。是亦狄也。虽女真不入青城。而宋室已内溃矣。然则徽宗仍父子徙五国城。竟不得还。其谁之咎也。世或谓 皇朝于谦为宰相。能迎还 英宗皇帝。而李纲为宋宰相。卒不能迎还徽宗。此纲之智。不如谦也。然臣闻 英宗皇帝陷于土木。而天命犹未之绝。故踰年反于中国。为盛天子。若徽宗任用佞幸。凡天下元元之民。流离困穷。如在于水火之中。天命已绝。故父子幽于五国城。纲虽多智。乌得而迎还徽宗邪。
宋奸臣论
自建隆至于靖康。凡一百六十七年。奸臣用事者众矣。岂人主不知奸臣之祸天下。而授之政欤。抑奸臣始效小忠。以深结人主之心。然后为奸欤。夫奸臣盈于朝廷。而四方莫不承风。若是而天下不乱者。几希矣。臣谨案。太祖之世。进赵普枢密院副使。乾德二年正月庚寅。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普用事凡十四年。太宗之世。诏加普昭文馆大学士。端拱元年二月庚子。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普用事者。又六年。真宗之世。进王钦若参知政事。天禧元年八月庚午。拜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丁谓参知政事。天
江汉集卷之十二 第 256L 页
禧五年三月壬寅。拜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钦若用事凡十九年。谓用事凡四年。仁宗之世。进吕夷简参知政事。天圣七年二月丙寅。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夷简用事凡二十年。神宗之世。进王安石参知政事。熙宁三年十二月丁卯。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吕惠卿翰林学士。熙宁七年四月丙戌。参知政事。进蔡确御史中丞。元丰五年四月癸酉。拜尚书右仆射。安石用事凡六年。惠卿用事凡二年。确用事凡八年。哲宗之世。进章惇知枢密院事。绍圣元年四月壬戌。拜尚书左仆射。进曾布知枢密院事。元符三年四月甲辰。拜尚书右仆射。惇用事凡十六年。布用事凡九年。徽宗之世。进蔡京尚书右丞。崇宁元年七月戊子。拜尚书右仆射鲁国公。加太师。进王黼尚书左丞。宣和元年正月戊午。拜特进少宰楚国公。加太傅。京用事凡十九年。黼用事凡七年。呜呼。奸臣十一人。相继颛政。孰谓大宋用君子也。惟庆历中。范仲淹参知政事。文彦博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和中。富弼,韩琦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元祐初。司马光拜尚书左仆射。吕公著拜尚书右仆射。宋之君子得位者。不过六人。臣于是太息久矣。
江汉集卷之十二 第 257H 页
宋奸臣论
宋之天下丧无日矣。虽英主奋厉于上。而贤臣辅翼于下。尚惧其不能济也。而况以中材之主。履天下必亡之机。举奸臣而授之国政。又安能斥逐女真。恢复中原。立万世昭明之功也哉。自建炎南迁以来。凡一百四十九年。社稷将覆。而奸臣执国之命。曰黄潜善。曰汪伯彦。曰秦桧。曰万俟卨。曰汤思退。曰王淮。曰韩侂胄。曰史弥远。曰贾似道。此王法之所当诛也。潜善自副元帅。建炎元年七月壬寅。拜正议大夫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伯彦始知枢密院。建炎二年十二月己巳。拜正议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桧始除参知政事。绍兴元年八月丁亥。拜通奉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卨始除参知政事。绍兴二十六年五月壬寅。拜宣奉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思退始知枢密院。绍兴二十七年六月戊申。拜通奉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淮始封为信国公。淳熙八年八月癸丑。拜光禄大夫右丞相封福国公。侂胄始自永兴军节度使。开禧元年七月辛酉。拜平章军国事。弥远始知枢密院。嘉定元年十月丙子。拜通奉
江汉集卷之十二 第 257L 页
大夫右丞相太子少傅。似道始除枢密使。开庆元年十月壬申。拜金紫光禄大夫特进右丞相封茂国公。九人与宋相终始。呜呼。奸臣执国命。此天下之所以亡也。故九人拜相月日必书之。以戒后世。盖亦明先王之法而已矣。
宋南唐论
正统已绝。而子孙有中兴者。亦可以继正统欤。曰。继哉。古者。夏后相。始丧天下四十年。少康中兴。此所以继夏正统也。汉献帝既丧天下才二年。昭烈中兴。此所以继汉正统也。唐昭宣既丧天下三十年。南唐中兴。亦可以继唐正统也。然欧阳脩五代史。自梁太祖至周世宗。皆得正统。而南唐列于世家。何哉。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二年。南唐列祖昪称帝改元升元。宋太祖开宝八年。南唐亡。自天福至于开宝三十九年。正统归于南唐也。明矣。五代史。苟以南唐继昭宣。则正统不归太祖。至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始得正统。非欧阳脩之所敢书也。然则宋史以南唐。列于世家。仍旧史也。夫少康出于后相。后相出于仲康。诚可以正天下之统也。昭烈出于靖王胜。靖王出于景帝。亦可以正天下之统也。若李氏则出于荣。荣出于志。志出
江汉集卷之十二 第 258H 页
于超。超出于恪。恪出于宪宗。宁不可以正天下之统邪。故李氏立唐太庙。尊恪为孝静皇帝。庙号定宗。尊超为孝平皇帝。庙号成宗。尊志为孝安皇帝。庙号惠宗。尊荣为孝德皇帝。庙号庆宗。而宋史不予正统者惑也。始吴越国王钱氏。与南唐尝为敌国。南唐厌兵。乃归其所俘将士。遂结和亲。吴越火。李氏群臣请乘其弊以攻之。终不许。遣使吊问。厚赒其乏。亦可谓有人君之德也欤。
宋吴越论
吴越钱俶遣使者。致书赵普。馈之以海物十瓶。置于庑下。会太祖遽至普第。普出迎。不及屏俶所馈瓶也。太祖顾见问何物。普以实对。太祖曰。海物必嘉。命启之。皆瓜子金也。普惶恐顿首谢曰。臣未发书。实不知也。太祖笑曰。受之无妨。彼谓国家事。皆繇汝书生耳。因命普谢而受之。臣谨案太祖立法。凡大夫受赇坐赃。皆弃市。独命赵普受吴越国瓜子金。而不责之。何其偏也。方太祖受命之始。明刑罚。以绳天下。虽左右近幸之臣。亦不原也。故光禄少卿郭玘,太子中舍王治,殿中侍御史张穆,职方员外郎李岳,右拾遗张恂,兵部郎中董枢,右赞善大夫孔璘,太子中允郭思齐,
江汉集卷之十二 第 258L 页
太子洗马王元吉,右领军卫将军石延祚。皆死于法。使太祖案普之罪。而还吴越瓜子金。下诏切责。则四方必皆竦动。颂太祖平明之治也。彼吴越。岂敢复以瓜子金馈执政哉。且普尝诋殿中侍御史李楫,枢密院直学士冯瓒,绫锦副使李美。三人以赃论。流之海中。而吴越馈瓜子金。普置庑下。不能却。比诸三人。其赃倍之。然太祖待普如故。不加明诛。则刑罚亦不中矣。夫南唐臣事太祖。与吴越。未之有殊。而南唐馈侍御史李莹也。太祖盛怒责莹。为赞善大夫。吴越馈普瓜子金也。太祖大笑命受之。是太祖严于南唐。而宽于吴越也。恶能服海内之心哉。
江汉集卷之十二
 议
  
佾舞议
臣伏见 皇坛祭礼。用六佾。此虽由于有司之臣。未能具天子佾舞。而姑从诸侯之礼也。然诸侯祭其天子。则当用天子之礼。不当用诸侯之礼也。谨案春秋公羊传曰。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佾者列也。以八人为行列。八八六十四人也。然则 皇坛用八佾也。诚宜矣。岂为僭邪。臣尝谓今之 皇坛与鲁之文王庙。无以异也。襄公十二年秋。吴子寿梦卒。临于
江汉集卷之十二 第 259H 页
周庙。注曰。周庙谓文王庙也。鲁以周公之故。立文王庙。孔颖达曰。天子之礼。唯文王庙得用之。若用于他庙。则为僭也。由此观之。文王庙用八佾者。非僭乐也。今之说者。谓八佾不可轻议。何其谬也。左氏传隐公五年九月。考仲子之宫。将万焉。公问羽数于众仲。对曰。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故自八以下。公从之。始用六佾。故经曰。初献六羽。谷梁传尸子曰。舞夏。自天子至诸侯。皆用八佾。初献六羽。始厉乐矣。此鲁公始降羽数于仲子之宫也。若文王庙。则祭用天子之乐。不可与仲子之宫。同降羽数也。记称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命鲁公世世祀以天子之乐。鲁公孟春。乘大路祀帝于郊。配以后稷。季夏六月。以禘礼祀于大庙。牲用白牡。尊用黄目朱干玉戚舞大武皮弁素积舞大夏。孔子曰。鲁之郊禘。非礼也。周公其衰矣。盖鲁公郊祀后稷。禘祀周公。用天子之乐。故孔子谓之非礼。然文王庙。用天子八佾之舞。乌可谓之非礼邪。夫 皇坛之用八佾。犹文王庙之用八佾也。今之说者。谓八佾不可轻议者。亦见其不知礼也。